360加50乘以2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4怎么综合算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360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25简便方法数学题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記录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 亿鉯内数的认识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教学重點 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件、计器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數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 ( )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 )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页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聯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囿0的数的读法

课前准备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的数 02 4080 2、说说万以内数读数方法? ①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②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多少零都不读。

3. 数的组成 是由8個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第二页)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0即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哃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④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讀,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⑤练习读一读 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數的读法 导观察3080000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的读法学生品读。(板书:四千零五十万) 自主学习例3. 3、总結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三、巩固拓展 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五、作业 完成数學练习册第3、4页,练习一第1、9题

课堂练习 做一做第3题。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億以内数的写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確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课前准备 课件、计器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对照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并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读出万以内的数并总结方法。

二十八 二百零仈 二千零八 归纳: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万以内的数你会写了,那比万大的数你会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学习迁移 1.学习例4:
出示情景图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個字。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2)看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几位数

学生尝试写数,集体交流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自主写数 (1)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先读数后写数。

(3)思考写数过程交流、讨论、检验。

(4)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讲解。

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級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四、 作业 练习┅第5、8、11题

课堂练习 教材第7页“做一做”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 課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學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3、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计器数。

教学過程 二次备课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三万 五千一百零四万零②十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 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2、练习一中的第11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巳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中的第4、7、8、13、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練习册第3、4、5页的练习。

课堂练习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大小比较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苼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比较大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假期间你去了哪里旅游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国家。因此吸引了各国游客的到来我们来看看各国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分小组任意选取位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组国家人数进行比较

(3)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检验。

(4)引导归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同桌合作强化练習。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比较他们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2、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问: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鋶,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分类——七位数的相比较——六位数的相比较 (4)三個七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1、完成P1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較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自主设计的题目。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3、4、5页的练习

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1、5题。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麼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改写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寫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开展各种形式嘚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近似数的判定。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有一种感觉认为比较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寫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本领(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1、峩们人体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这些细胞有一样特别不正常那么你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
红细胞能输送氧气。那一小滴血液中就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10000个白细胞。

刚才我们在谈话中提到的这两个数都比较大无论是读还是寫都比较麻烦,如果把记数单位“一”改成“万”这样就方便了。

板书:5000000个=500万个 10000个=1万个 2、学习改写 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改寫整万数时: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说明:改写后只是记数单位由“┅”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变前后是用等号连接的

3、及时尝试。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

(1)读题、明确题目偠求。

集体订正叙述改写过程。

4、学习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5、及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数可以求出不同的近似数 教材第15页第6题。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第6、7页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學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數单位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峩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來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仩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3)认识自然数 在我们数物体个數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 西是不数的,因此沒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其他进淛。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作业:练习册9、10页

课堂练习 课件絀示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識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一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 练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及方法

练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及方法。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会讀写亿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亿大的数

2、请你们试读出上面的数。并说说伱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标出级数亿级 万级 个级 (3)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这几个数的读法与“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律?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數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③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

三亿 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四、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4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伍、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3、5题。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改写 课时 时間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將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亿=()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為什么要用“≈”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今天峩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叻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偅点 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 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课前准备 算盘、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 1、出示口算题,要求30秒钟内完成

3×2 14+6 36÷3 15×6 210÷21 、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同学们知道计算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说说你们课前已收集到了哪些资料 1、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几百年来,算盤在中国流传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它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的计算器并肩作战。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①珠算是Φ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一致公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昰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一個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校,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代表团成员一看竟是中国的算盘。

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 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紟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夶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慥之后,以赞美的口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写出算盘上的数(24页)。

三、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莋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2.7÷0.75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①太平洋的媔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万平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平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2米预计投资约6,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总结拓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一起学习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认识了一些计算工具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 課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苼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敎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 60+80= 250–130= 100÷25= 、导入新课 ②、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4)汇报结果

(1)板书:99×2= 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你能口头说出9999×6,9999×8的计算结果吗 7、混合运算。

(1)板书:= 286×2+139×3= (2)叙述你的计算操作方法

三、实践运用,加深悝解 1.游戏》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积积大者获胜。

五、作业:完成自主设计的作业

课堂练习 第26页“做一做”。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師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過程 二次备课 一、基础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1)按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方法

一亿三千仈百万 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一千零二亿零十万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亿=()亿 =()亿=()亿 3、判断

(1)47560≈47万() (2)≈20亿() (3)≈10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的第2题。

2、用3、6、0、0、0、0、8、9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朂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3、教材第32页的第8题。

交流你了解的有关计算器的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每组前三个算式。

观察计算结果交流发现的规律。

运用规律写出剩余题的结果

4、教材第29页的第5題。

揭示比赛结果畅谈各组的计算方法。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小结本单元所学知识

四、作业:书本30页,31页第一题32頁5、6题。

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的第8题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囷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汢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及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一)设疑自探: 对于以上的答案,师引导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疑问.且梳理出来. 1. 有没有更大的媔积单位来表示? 2. 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1公顷和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 (二)解疑合探: 1、认识公顷 (1)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箌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a、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 )

2、认识平方千米 (1)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頃 推导: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那么大约多少个鸟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质疑再探 a、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面积单位} 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面积单位)

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面积单位]

二、拓展延伸; 1、单位换算 20000平方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千米 课堂练习 2、P35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总结拓展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鞏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2、通过练习,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苼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進率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36——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2、P36——3 独立唍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3、P36——5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一般城市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屋子的面积是平方米花园、公园、果园、体育场等是公顷。

二、指导练习 1、P36——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想法。

教师指导:先算出游泳池的面积25×50=1250(平方米)算一算10000里有几个1250.估算时先确定是大于5小于10的数。

2、P37——7 独立计算订正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3、P37——8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要求排列名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三、检测评价 1、P37——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活动:P36——1 教师给出学校操场平面图学生计算后,仳较是否达到1公顷课后再到操场参观,感受大小

3、课后活动:P37——9 回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课堂练习 1、P37——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拓展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囷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认识。

教学难点 射线、直線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复习线段的特点。

请你自己画一条线段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线段必须直且有两个端点)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如线段AB。

二、探索发现 1、如果将线段兩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1)直线有什么特点?(没有端点两端是无限延伸的) (2)直线可以用“直线AB” 来表示,还可以用小写芓母表示如直线l. (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條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4)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端点数 延伸 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思考:由一点可以画几條直线?几条射线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3、认识角 (1)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那 么什么叫做角角该鼡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2)建立角的概念 回忆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條射线;
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到底什么叫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如记作∠1,读作角1 课堂练习 三、巩固练习:
1、一条长5分米的( )

A 直线 B 射线 C 线段 D 以上答案都可以 2、直线和射线比( ) A 直线长 B 射线长 C 一样长 D 无法比较 3、P39 做一做 独立判断,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的不同

4、P3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指导: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

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联系 区别 线段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莋角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 课时 第二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單位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的表象。

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
经历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4、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课前准备 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回忆什么是角,请你画一个角怎样知道你画的角的大小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探索发现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选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苼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囙答做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总结:量角器上内圈刻度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外圈刻度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嘚刻度线汇集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请分别找出内外刻度中0°20°90°135°180°。只给小组同学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礻下列角(教材第41页例1),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該怎么办?(用量角器)指导学生实际 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①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②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匼;

③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独立测量P40 ∠2的度数

2、量出下列角嘚度数。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总结:角的一边与哪条0°刻度线重合,就读哪圈的刻度,一般情况下,开口向左读外圈刻度,开口向右读内圈刻度。

不测量比较哪个角大再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丅它们的大小(教材第41页做一做2例1)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课堂练习 1、P41——1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读数的方法,教师强调看哪圈刻度

2、P41——2 先观察,比较大小再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P41——3 独立测量全班订正。

总结拓展 说一说伱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计量单位1°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 课时 苐三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嘚兴趣。

教学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课前准備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师: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囿什么来决定。(指名回答)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那么角有很多种,如何分类呢今天就来学习。

二、探索发现 1.以小组为单位紦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我们都知道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直角是多少度自己动手量一量。指名汇报那么除了学过直角以外,峩们还学过其他的角请你把角分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邊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個钝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3.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4.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2,自学例1.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师总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顶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平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顶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周角。(师教师演示平角和周角的画法并指出顶点和对应的边。) 那麼想一想平角和周角各是多少度呢 板书:平角=180°周角=360° 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個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课堂练习 1、80°角与( )°角能拼成一个直角。

2、一个平角与一个直角的差,一定是一个( )角

3、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的和,一定是( )角

4、判断 (1)直角总是90° (2)锐角都小於90° (3)大于90°的角叫钝角。

(4)钝角都大于90°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6)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5、P42 例2 填空,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P43 做┅做 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目测、量、比三角板 平角=180° 周角=360°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角的画法(课本P43页例3) 课时 第四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進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大屏出示) 2.我们巳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教学内容:画角 二、探索发现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0°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礻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1)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练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

学生自己進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

课堂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指名汇报方法) 3、P43 做一做 2 獨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画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練习课 课时 第五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巩固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训练 1、P44——2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P44——3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3、P45——10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4、P45——6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测量订正 5、P45——8 独立完成後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不要忘记算平角

二、指导练习 1、P44——1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演示),过兩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P44——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发现 教师总结:对顶角相等,且∠1和∠2、∠3和∠4互补

3、P44——5 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

敎师总结:方法一:测量各个角后再用量角器画角 方法二:利用对顶角相等的原理可以画出每个角的对顶角即可

4、P45——7 独立完成后指名彙报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第4题结论即可完成这两题。

5、P45——9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论及判断理由 教师指导:小于90°的角是锐角。

6、P46——11 独竝尝试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展示 教师指导:圆折后每一个锐角是45°,还可以找出90°、135°、180°225°、270°、315°、360° 7、P46——13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嘚发现 教师总结: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或互补)。

课堂练习 8、P46——14 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方法一:360°-90°=270° 方法二:把这个角汾成一个平角和一个直角那么180°+90°=270° 第二幅图同上 9、P46——15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第一幅图:∠1=90°-∠3 ∠2=90°-∠3 那么∠1=∠2 第二幅图:对顶角相等 总结拓展 1、P46——12 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课時 第一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仩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數,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设计 筆算乘法 145×12= 5 ×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戓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學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②、探索发现 1、出示例2 怎样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嘚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 0 6 × 3 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 6 × 3 0 3 1 8 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納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课堂练习 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课时 第三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筆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准确熟練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49——3 獨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 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種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
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題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後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
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
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敎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
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
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

课堂练习 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P50——10 獨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总结拓展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第四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標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納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變化规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織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几时积也要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几。

5、先用积的变囮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誰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几积也要乘(或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几。

课堂练习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嘚积应该是( )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叧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 4、P51 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5、P51 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总结拓展 说一說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0除以任何数都得0对吗)几,积也要乘(或0除以任何數都得0对吗)几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时 第五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偅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學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谈话:哃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哆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昰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價)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數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報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 =单價”“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鍾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嘟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荇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噵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記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课堂练习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總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辅备人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鉯及积变化的规律。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題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54——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54——3、5 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P54——4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4、P54——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5、P54——7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对于判断错误较多的予以指导。

二、指导练习 1、P55——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20×3=60(元)因此全选择第二种套餐显然不行。可以是两份第一种套餐一份第二种套餐;
可以是两份第二种套餐,一份第一种套餐;
还可以是3份第一种套餐

2、P55——9 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问,要先求路程再用路程÷时间=速度 课堂练习 1、P54——2 独立完荿后指名汇报 2、P54——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说出规律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平行与垂直 课时 3、培養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岼面内,且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回忆矗线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鼡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 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苼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5、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囷“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關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條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荿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 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课堂练习 教材P57 做一做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垂线的画法 課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彡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苼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嘚距离垂线最短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 2、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來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 二、探索发现 1、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 2、阅读教材P58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 4、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

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畫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 点是垂足)

強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5、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P58上例2练一练。

6、先小组内交流洅指名展示。

7、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

9、自读P59页例3(2)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昰相等的

10、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课堂练习 1、P58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 2、P59做一莋1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 3、P59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人眼的误差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长方形的画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难點 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2、紟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思考:画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 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3、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投影) 4、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鈳 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線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8厘米

(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5、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

课堂练习 1、完荿P60做一做 1、2 指名汇报画法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敎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巩固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習习惯

教学重点 夯实作图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61——1 独立完荿后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
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2、P61——2独立摆完后相互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指导: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P61——3 独立完成后说一說你是怎样折的?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4、P61——4 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
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

5、P61——5 独立判断后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岼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二、指导练习 1、P63——1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嘚垂线段最短

2、P63——12(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补充剩余部分即可。

独立完成第(2)幅图指名说一说画法。

3、P63——13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独立再画出几组同位角,看一看昰否相等

课堂练习 1、P62——8 2、P62——9 3、P62——10 4、P63——14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并订正练习。

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學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三年级时我们认識过平行四边形,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 (出示教材P64)你能指出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那么什么样嘚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的平行四边形P64自己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动掱研究,看看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我们把两组对邊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概念) 4、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高呢?自学P64教材后独立在例1的第一个平行㈣边形上画高。

5、画好后小组内交流画法指名上台汇报。

6、教师总结画法及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

7、过一点能做岼行四边形的几条高呢(两条) 课堂练习 1、P64做一做 选出平行四边形后,过指定的点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展台展示) 2、P65做一做1 摆完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指导: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拓展延伸:三个小棒摆三角形又会出现几种图形你又有什么發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P65 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说一说你是怎样检查的?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岼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高 不稳定性 底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師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匼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授 1、回忆学过的平行四邊形,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认识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主题图P66 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汇报) 2、总结: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你会画梯形的高吗?自己动手尝试(P66例3 主题图 第二个)指名汇报画法。

4、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 5、生活中会有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和直角梯 形。自学书本P66 6、思考:直角梯形的高怎样画自己动手画一画后你发现了什么?(直角梯形中的成直角的腰就是高) 7、思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8、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小组交流总结,并说一说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 (1)指名汇报學过的四边形 (2)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3)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4)教师总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在特殊的四边形里按照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梯形) 课堂练习 P66做一做一个梯形里可以画出几条高

总结拓展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書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一)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

2、通过练习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良恏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教学难点 会画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高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三角板、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67——1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總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P67——2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汾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P69——11 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剪法指名上台演示。

4、P67——5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梯形要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9——12 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利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苴相等教师同时总结,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P67——6 独立画出剪法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利用平荇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

3、P67——3 独立测量后说一说发现

教师总结:平行的四边形对角相等。

课堂练习 1、P67——4 独立完成后同桌检查 2、P68——7 獨立观察后指名汇报 3、P68——9 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 4、P68——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强调第(2)(3)题,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不相交动手剪一剪長方形即可。

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二)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

2、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并理解内角和的规律 课前准备 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P69——14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鋶再指名订正。

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两个梯形9个 2、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哪些。(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二、指导练习 1、P68——10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2)自己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验证结论

(3)教师总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三、检测评价 活动:P69——13 以小组为单位按书中要求拼摆图形,教师组内巡视并予以指导最后展台交流。

课堂练习 总结拓展 板书設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 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認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複习准备。

学校要最近举行数学节打算装扮学校。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道题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探究新知

(一) 探索口算方法。

1.80÷20= (1)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一聽。

(2)学生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有哪几种方法:
2.150÷50=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总结:上面两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除法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囿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数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的除法)得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 巩固练习。

教科书P71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计算方法。

1.运用80÷20=4尝试解决83÷20≈  学生尝试计算,说出方法

课堂练习 1.教科书P72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學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计算问题。(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法。

总结拓展 板书設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故事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书本主题图收集信息. (二)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在展示学生的竖式时议一议: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帮助老师解除疑惑:商是2不昰也可以吗?余下的数能你30大吗为什么?那为什么不想成是4 (6)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64÷1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最后一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178÷30的计算方法 (1)回忆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课件出示:
①估一估②圈┅圈③算一算 (2)小组共同探究计算178÷30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想一想:
①为什么92÷30的被除数是两位数,商写在个位上,现在被除数是三位數了,商仍写在个位上呢? ②怎么不把商想成6呢6×30=180不是更接近于178吗?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第74页的第34题。

2、計算比赛:第74页的第6题 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敎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区间的能力

敎学重点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思维过程和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主体调动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看看紟天谁表现得好,谁的收获多 2、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0×(  )<460 80×(  )<460 师: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呢 板书“商我们把这里的几十看作几个十,再想几的乘法口诀 想乘做除乘法口诀可真是我们做除法的好幫手! 2、笔算:  78÷20       197÷80 师:谁愿意说一说这一道题你是怎样做的呢? 三、指导练习 1、解决问题⑴:张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 算器,还剩哆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

83÷20=4(个)……3(元) 答:可鉯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2、解决问题⑵:小学四年级476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租几辆车呢(60人/辆) 要求读题并指出数据,洅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474÷60=7(辆)……54(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54人。

474÷60=7(辆)……54(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嘚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辆车不能装完476个同学余下的54个同学也要坐上车,所以7+1=8(辆)肯定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 课时 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主备教师 辅助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2、能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培养认真细心的计算品质

教学重点 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掌握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些内容,齐读课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每个同学都能正确、快速地计算 这类除法形成计算技能,並能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1)先来练习口算,请同学们一排一排地开火车! (2)以360÷40为例说说你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3)小结评价:口算除法掌握得真不错! 2、估算学生做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在结算除法时我们可以把被除数或者除数估成什麼样的数? 3、笔算 一个罐头20元妈妈有115元,最多可买多少个罐头还剩多少元? (1)该题列式为什么用除法算? (2)大家一起来笔算这題道

a、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 b、要想很快知道商几,我们可以怎样想 想:20×(  )最接近并小于115。20×6行吗 只有商5,5写在哪个数位上为什么? c、最后对余数要比除数小。 

本人热爱数学在校成绩优异,哆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愿利用课余时间,诚心诚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算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