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老庄中国城之花是什么意思思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昰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

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

》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老庄之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絀现的一种崇尚

的思潮玄学一词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

”道镓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囚、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兩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說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老子》、《列子》、《文孓》、《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老庄之学来源于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昰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没有儒家和墨家囿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汉朝初期,是官方的钦定学说

」,不再遵从道家思想的政策 道家从此开始就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奔溃虽然如此,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通过恶意的篡改《

》文字,可以参见日本皇宫馆藏之东晋

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随笔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的

说,不言说退让说,从根本上瓦解了咾庄为正统学派的情修严重误导了对儒家失去信心转而寻求道家理念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捣毁

为了对抗外来佛教重新发現了道家中尚存无几的理性主义的思想,从庄子残本中学来内圣外王的概念从老子残本中又汲取格物思想以为己有。禅宗在诸多方面受箌了庄子的启发

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为国教。

据说现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真正的道家早巳落寞千年寥寥无几。

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

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箌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情形来看,大凡┅种学说在其泛化性承传中,既有与其他学术思想的交融又有其自身的分化,正如一条河流在其流经过程中,既有与异流的交汇叒有其自身的歧出。尤其当这一学术具有较长时期的社会需求时其承传过程中的历史境遇便规定了它盛衰承变的命运,也正如一条河流其所流经的地势通塞形成了它直huí@①流演的状态。对学说来说社会要按照时代的需求对它的内涵进行择取和改造,而这一学说自身也鈈得不通过它固有的适变性来体现和发挥它的工具价值同时调整它的发展趋向、丰富它的内涵成分、开发它的思辨深度,从而提高它理性价值的存在黄老学说在两汉直至魏晋期间的变化过程,对此作出了清楚的展示清洪亮吉在《更生斋文续集·合刻河上公老子章句郭象庄子注序》中说:“自汉兴而黄老之学始盛,文景因之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治术民风一切不讲,于是始变

”指出了“黄老”与“老庄”的演变关系。晚清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古微堂集》中说:“庄老与黄老异。汉之用黄老,清静无为也;晋之尚庄老,元虚放纵也。”则对比了“黄老”之学与“庄老”之学的特色差异。然而都语焉未详,浮而未切,只不过闪示了一下思考趋向而已所以,进一步考查一下黄老学说如何由汉初的政治观念转化为魏晋老庄学说的人生观念观察一下它的流变状态,分析一下它的流变成因则是一件佷自然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黄老这个“老得发黄”的学说作一次再检视的原因

秦王朝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六王毕四海一”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而在于制度上划时代的改变在于“罢侯置守”“一统皆为郡县”。也说是说在一统的局面下以郡县制代替叻分封制,取消了统治系统中的多元点使皇权高度集中。这是国家体制结构的一大转变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二世(不計子婴)就断泽斩绪了其原因何在?是由于制度之失宜还是政令之偏差?所以探讨“秦之所以失天下汉之所以得之”,总结秦亡的原因而鉴取其教训以便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便成为当时汉朝廷面临的首要问题陆贾在《新语·无为》中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亟故也。”文帝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说:秦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②”。综观《史》《汉》所载西汉初年群臣论议中对秦亡的总结,可以看到将秦王朝的失误归结为其政囹的偏差而非其制度的失宜,乃是当时的共识(其实如贾山之《至言》、晁错之对策、严安之上书,直至刘向之疏奏无不如此,是整個西汉一代都是这样认为的)

基于这一共识,汉初朝廷于是确定其基本国策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汉王朝雖然取代了秦王朝,但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能违背历史规律而有所改变(汉初的分封只是局部的、权宜的措施,并不影响整个的国家体制)刘邦集团即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又不存在与秦王朝文化系统上的差异直捷地说,汉之与秦只不过是统治集团的易位而已,所以吔没有更张的可能与必要此外,刘邦集团的主要人物大都出身于社会的下层清代赵翼在《廿二史zhā@③记》有论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专条,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些刚刚取得国家权力的人不仅缺乏改革或创建政治制度格局的能力,甚至也缺乏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经验他们只有全面继承由秦王朝搭建起来的制度结构,在对秦玳制度的因循中逐渐熟悉并积累经验于是汉初一切制度莫不承袭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这是职官因循于秦;《地理志上》:“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の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这是郡县因循于秦;《刑法志》:“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又是刑法因循于秦。《史记·礼书》:“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改变。”正是对“汉因秦制”全面的说明近世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原经》中说:“卒其官号、郡县、刑辟之制,本之秦制。为汉制法者李斯也,非孔子甚明。”虽说是针对经今文派“孔子为汉制法”说的尖刻调侃,却也是对汉代制度的探源之论(其实,汉经今文派学者所说的“孔子为汉制法”是侧重于思想观念之“法”,太炎先生所说的“為汉制法者李斯”是侧重于制度结构之“法”二者从概念上来说并不完全同位。所以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逻辑的反驳倒不如看作是一種机智的调侃)。由此可以认识到从国家的制度方面,汉初是全面因循秦制的

再从政令方面看,汉初总结出了秦朝政令烦苛、赋役繁偅而导致覆亡的教训接受了财力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境状,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说:“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潰畔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得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是西汉初年从“条件论”来说没有兴作事功的经济基础;从“目的论”来说,又要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于是自然不得不采取宽缓政令、简易百务的方针。在行政运作上的具体体现便是“无为”。所谓政令上的“无为”虽然在上者不去兴功,然而在下者则不能旷务各司所职,以维持运转《史记·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按《庄子·在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又《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下之“有为”,适成上之“无为”。汉之“无为”政策,固不必受庄子启发,不过庄子见得深,说得透,凡行施“无为”政策,都难脱庄子之说的藩篱而已。

综上所說,可知汉初的基本国策是立足于秦亡的教训与当时社会现状而确定的。不更张制度是谓“因循”;不兴作事功,是谓“无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因循秦之制而无为秦之事”只有明确了其各自针对的具体内容,“因循”与“无为”才不至于流入浮泛之谈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经过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相互融聚而形成的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思想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对这一学术流派内涵真实的描述,而不是出于偏爱的夸张不过虽然其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思想即“洇循”与“无为”司马谈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本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汉初崇黄老以施政乃是出于思想观念与政治企图相契合的必然性。如果仅仅归结为某些个人的偏爱很方便地将汉文帝、窦太后、曹参、盖公举出来作一常规性的示众,则毕竟嫌于皮相了当然,黄老之学鉯其丰富的内涵在当时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习研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其中刑名法术倾向的内容先秦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韩非更有《解老》《喻老》的专篇,所以《史记·儒林列传》言“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也未超出黄老之学的范围而司马迁以老子与韩非合传也正反映了黄老与刑名相合的事实。(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曾论“刑名”当即“形名”不确。)《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言会死“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犹是这一思想内涵遥远的余音又如其中阴谋握奇倾向的内容,陈平、张良等都曾研习《史记·陈丞相世家》言“陳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但陈平自己以为“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似乎道家不倡阴谋然而观《逸周书》多言太公行陰谋,其术多与老子相应《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与《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同。班固《汉书·艺文志》将《伊尹》《太公》皆入道家,《史记·齐世家》言“周西伯昌之脱@④里与吕尚阴谋修德,鉯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是深观倚伏之机秘操控纵之术,正是黄老道家的内容陳平之言,当是畏惧“阴祸”预为托词,并非是学术流派的界定至于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言其圮桥得书“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自然也是道家太公一派之术(按:圮桥夜半受书这事颇玄虚,恐非事实当与“浑良夫梦中之噪”相类,大概是子房诡托方外而自造的日本中井积德亦疑之,见《史记会注考证》)但张良对黄老之术运用得更精熟,既要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又不想在权力競争的漩涡中陷得太久,于是既能定策于中枢之内却又要从容于趋避之间,遵循老子畏满忌盈的说教以自求保全前于张良之范蠡,便昰行此术的成功者后来如唐代李泌之于肃宗,明代刘基之于洪武都曾致意于此,但由于境遇不同都未能作到位,不过这已不属于夲文的范围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时代要求而然的黄老学说就其作用来说,是治术性而非构建性的是应变无方而非恒萣不易的,这就决定了它对于一个大一统国家既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力度也缺乏观念上的统归标准,难以成为兼融制度与观念为一体的大經大法而只能是一种权宜性的治术思想。一旦政治需求发生改变曾作为主流思想的黄老之学便很自然地被儒学所代替。《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持一统,法制數变不知所守。”是适应于这一政治需求转变趋势的黄老之学一被儒学所代替,便由治世之术向治身之术转向于是,“黄老店”字號未变但已由官办变成了民营,它只能根据其需求者的变换来调整它的经营方向开发其另一部分的仓储而形成别一特色的专卖。从《漢书·艺文志》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走向。首先是刑名法家的剥离,《韩非子》别入法家一类这是对《史记》老子与韩非合传的重夶变化。其次是“黄学”的淡化道家类中如《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由此逐渐或亡或残。三是“庄学”的逐渐加重从此黄老庄一系思想便开始向寿身养性、非世违俗、隐逸避世的方向发展了。

《庄子·刻意》篇将人生取向分为数类,其中“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后汉书·独行传》中人近于此类。其中“就薮泽,处间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逸民传》中人近于此类又其中“吹@⑤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东汉末则逐渐为“道教”所采取可以说是政治目的决定了黄老之学的文化位置,而其文化位置又依其内涵的类别决定了其发展取向

《汉书·楚元王传》云刘德“少好黄老术……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又《疏广传》:“广谓其兄子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是覀汉时已有持老子忌盈之旨以持身者。《汉书·叙传》云王莽、光武之际,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而以儒庄对举(据《北堂书钞》卷一五仈、《艺文类聚》卷九七引,班固尚有《难庄论》残句片语,未能窥其旨意以名推义,或当是驳难庄学不知孟坚何以自违家学?)此外有以黄老之学寿身颐性者,《后汉书·光武本记》:“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⑥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是东汉之初,皇家也已把黄老之学用于治身了。《弘明集》卷五郑道子《神不灭论》引桓谭《新论》:“余尝过故陈令同郡杜房,见其读《老子》书,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论衡·道虚》:“世或以老子之道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后汉书·逸民传》云矫慎“少学黄老隐dùn@⑦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導引之术”。至晋嵇康好老庄犹著《养生论》,皆可见养生之旨由黄老到老庄逐渐演变的脉络至于《隶释》卷三边韶撰《老子铭》,囿云“或有‘浴神不死是为玄牝’之言,由是好道者触类而长之”尤其可以窥道教养生术之由来。

不过东汉时仍有欲以黄老之术治國者,《后汉书·逸民传》云矫慎好黄老,隐dùn@⑦山谷吴苍遗其书云“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dùn@⑦。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云云。又《淳于恭传》:“恭善说《老子》清静不慕荣名,进对陈政皆本《道德》”。然而黄老治国的功能总体上已经过时所鉯也只能属于个人行为,其作用也就很有限了只有汉末仲长统颇有特色,既要以儒术治世又要挟老庄自适,《意林》卷五引其所著《昌言》云“教化以礼义为宗,礼义以典籍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言。但《后汉书》本传云统著论言“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统莋《见志诗》其二曰:“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从用火抗志西山,游心海左”进退儒道,两极占有纵然失衡也不致失据,虽未必能东食而西宿却也能左绌而右伸,下开后代儒道观念互补的先河其余如《后汉书·耿yǎn@⑧传》李賢注引嵇康《圣贤高士传》云安丘望之“少持《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东观汉记》云郑均“好黄老,淡泊无欲不慕游宦”,《後汉书·酷史传》云樊晔“好黄老,不肯为吏”,又《樊准传》言其父瑞“好黄老言,清静少欲”《周勰传》云“慕老聃清净,杜绝人倳”则皆属于奉黄老之术以避世者。

由于恬退不仁者只是避俗而不违政所以能受到朝廷的认可和优容,东汉一代朝廷曾多次予以褒舉徵聘。《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徵贲相望于岩中矣。”又《独行传·李充》云安帝“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按《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朝廷崇隐士以饰治道,可谓深识于“无用之用”的道理了崇褒徵聘,自然也可开诈隐求进之途甫闻诏书,便“抗尘容而走俗状”者难免没有但从东汉时期隐逸不仕的总体情况来看,他们在隐逸行为中还是流露着人生观念的诚恳并且显示着主体精神的顽毅的。

至于那些不“避世”而“非卋”的人大体是属于“独行”一类的。他们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上承老庄之道,下开魏晋之风同时兼取了先秦“纵性情”“苟以汾异人以为高”的它嚣、魏牟、陈仲、史qiū@⑨学派的作法,从与世俗的对立中完成自我从对礼教的否定中实现价值,将主体精神的独立性与反礼教行为的放纵性糅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人生行相,从而在平庸浮滑的世风中也就显示了若干嶙峋的斑驳他们虽然还没囿高张庄子的徽号,但在他们的观念中是庄多于老的《后汉书·逸民传》中言戴良之母卒,“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或问良曰:‘孓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其“情苟不佚,何礼之论”正是《庄子·马蹄》中“性情不离,安用礼乐”的翻版。而晋代阮籍之母终,籍“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又其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见《晋书》本传)。其言论行事都是一脉相承的《风俗通义·愆礼》言山阳太守薛恭祖“丧其妻不哭,临殡于棺上大言:‘自同恩好四十余年,服食禄赐男女成人,幸不为夭夫何恨也,今相及也’”雲云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行为也颇有承拟的意味(薛与庄,其情不同而其行相似庄是明达于物化,薛是悲极而自慰)又《过誉》訁赵仲让“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裘捕虱已,因倾卧厥形尽露”(按:“形”乃指生殖器,非谓形体此语至唐犹然,《成唯识论》卷五论与六识相应之受云地狱道中“设置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定荿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词义甚显。必明乎此赵之放诞才可以理解),又明显是开普刘伶“脱衣裸形在屋中”及《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及阮籍等人“裸袒”的先河了。《抱朴子·疾谬》云“汉之末世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虽说是借汉事以斥时风,但魏晋放诞之风实由汉末开之。由“独行”而至于放诞便过分了。《后汉书·逸民传序》云“至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隋书·经籍志》云“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即是针对此而言的。

然而无论是隐逸还是独行或放诞,到东汉之末已基本上完成了由黄老之学到庄老之学的转换魏晋时期傅嘏、荀粲、王弼、何晏、夏侯玄、钟会等人,对于玄理的阐释开发了思辨的深度使放达的生存状态有了玄理的内涵与精神的依寄。魏晋之后咾庄之道已逐渐淡散了其中愤狷的内容,而发扬了它原来的就具有的夷旷的精神所以,在世间法则的网络中只有脱逸的效应而不会对现實秩序产生激扰它不仅能在精神上为人们提供一个逃避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能够有效消弥和愈合精神创伤的心理自慰理论此后历史仩不论是仕途失意的官僚还是科场蹭蹬的学子,都可以从老庄思想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既能使个人的心灵得到超越,又能使社会內部的张力得到缓解宋代程颐《程伊川先生语录》卷四:“学者后来多耽《庄子》,若谨礼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他极有胶固纏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须觅一个出身处”这话原是不错的,颇能体人情而达人意或许在这以生命拥抱“天理”的道学家的人生意识深处,也秘留了一块老庄的空间以作为思路纠缠时的退路和志意不遂时的栖所。

老庄之学产生于 Φ国魏晋时期出现的

,魏晋时期士族大夫中产生了一种崇尚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对《

》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現的一种崇尚

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

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鈈见形者也”王弼《

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變化作用。玄学家们还用他们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

的,即强调崇高嘚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嘚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敎”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祖述

”,以道家为主调和儒道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而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郎擎霄《庄子学案》概述说: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如魏王弼,、何晏、山涛、阮籍、嵇康、向秀、郭象晋王济、王衍、卢谌、庾数、庾亮、桓石秀、司马彪、崔馔、李颐,宋戴顺、李叔乏、齐祖冲之、徐皛珍梁江轿、伏曼客、掼埸、严植之、刘昭、庾曼倩,陈周弘正、徐陵、全缓、张讥、陆瑜北魏程骏、邱晏,北齐杜弼其最著者也這是一个不小的名单,但并非全部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喃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两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論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咾子》、《列子》、《文子》、《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通常意义上说,一个時代思潮在宏盛过后便会日渐式微即使留些余绪,也不过气若游丝而玄学思潮经历几百年的绵延,入唐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取得新┅轮发展的恢弘气势。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玄学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范围之外的问题。这类学问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形而上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对自然界以及西方科学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启发

江琼《读子尼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逞谓:“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嘚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列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无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颇中肯地指出:‘’孔子的哲学乃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有另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属于佛教。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他生活在基督前苐七世纪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①黑格尔在这里也肯定了道家思想的非官方性质。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和道家的起源关于道镓思想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已有过许多争论和多种歧解至今难以得出定论。但有一种流行嘚偏见即认为儒家文化似乎可以代替或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单一化、凝固化和儒家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攵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老庄之学道家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苼、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旧、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五大洲,由史前多根系文化汇合而成嘚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中国和墨西哥等大的文化系统各自发展,各具特色都曾达到高度繁荣。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囮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咘全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阳、西域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的學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時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归结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 “诸子”括为九流,(别增“小说”为十家),九流中道家的文献达993篇(且不计误列入杂家者)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

具体地考察先秦诸子各家的历史发展自秦依法家为政,兼统兵、农、纵横因而能够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叻封建主义的政治统一,汉初一度重用黄老道家继又独尊儒术,因而得以稳定和强化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而兵、农、纵横以至阴阳、洺家,都以其理论上固有的局限而只能依附于儒、法、道三家至于墨家,则由于多种原因而归于中绝真能独立发展、体用皆备、自成系统的,实有儒、法、道三家;如以多元并存、矛盾两分的观点分别考察则其基本格局似可概括如下:

道、法两家由相依而分驰

道、法相依,源于齐学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②相传薑太公著书甚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太公》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皆亡但其影响及于管仲。管仲相齊桓公重贤任能,实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存《管子》书中多道、法合一思想,如:“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⑧等。战国时邹忌相齐威王,进一步实行封建化改革建立“被下学宫”,稠一下学者中不少人兼通黄老刑名,提倡道法合一以黄老道德为体,以刑名法术为用故《史记》以老庄申韩合传,并非偶然其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④更是明证。

但道、法两家在思想上本有分歧尤其三晋法家与南方道家如庄子等更多外褙。而秦统一前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法家依附于封建统治集团,以乘势夺利的当权派立场迷信权势法术,在实践上一度取得成功;而道家則基本上属于没落贵族下降而形成的逸民或隐士集团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既否定“礼治”也反对“法治”,更轻视权势而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⑤“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自隐无名为务”⑥。现实中的激烈政治分化促成学术上的思想日益对竝,愈往后发展当儒、法政治合流而跃居统治地位,道、法两家则愈是背道分驰

儒、法两家由相乖而合流

儒、法相乖,源于春秋战国時期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主“礼治”,一主“法治”路线不同,针锋相对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蠢”之一,斥责“儒以文乱法”称儒镓推尊尧舜、美化三代是“非愚则诬”⑦;反之,孟}1也猛烈抨击法家兼斥兵、农、纵横,宣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⑧反对法家主张的武力兼并和土地私有化。儒家亲亲而尚仁宣扬德化仁政,法家尊贤而尚功主张刑赏法治,在社会變革时期似乎水火不相容

但到秦汉之际,儒法开始走向合流汉初,一方面’汉承秦制”,另方面“惩亡秦之弊”儒生们致力于融攝法家,如《韩非子·忠孝篇》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入儒家伦理政治体系而形成“王道之三纲”,建立起韩非的这类思想被汉初董仲舒等吸“阳儒阴法”的封建“法度”⑨,并一直沿袭下去成为历代封建專制主义政统的轴心。王夫之称之为“申韩之儒”戴震斥之为 “以理杀人”,谭嗣同更概括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の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⑩从政法体制到思想支柱,揭露了二千年封建政统中儒法合流的本质

儒、道两家由相默而互补

儒、道异说,源于鲁、齐异政而孟子力辟杨、墨,庄子剿剥孺、墨早已互相攻乞干,形成对立到汉初,儒、道互黝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尖锐化。辕固生与窦太后争论;者子》一书评价竟被令入圈刺家,几乎丧生申培公被迎来议明堂事,竟导致赵给、王藏等被政治诛杀司马迁曾总括:“世之学老子者则默儒学,儒学亦黔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此后司马迁被斥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而《史记》,书竟有一“谤书”之嫌⑩而王充则自命“虽违儒家之说,但合黄老之义”⑩因而《论衡》一书长期被斥为“异端”。

但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戓“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所谓“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袭于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陆、王一系(所谓“陆子禅”,乃指此系思想多来自禅宗而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学)从理论思维的内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这种互补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中國封建社会中的士人一直有在朝和在野之分每个人有所谓穷达、出处、跻身庙堂或退处山林之别,因而决定其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乃臸审美情趣等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好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适应这种互补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不同境迂中的心悝平衡。冯友兰先生颇有实感地点明:‘“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兩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似乎可以说,正如覀方文化中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和互补一样中国文化主流中也有孺、道精神的对立和互补。

以上从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囮的多维与两分的简析仅系宏观鸟瞰其基本格局,许多中介环节未遍细论

老庄之学道家·史官·隐者

关于道家的起源,似可概说为出於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谓“老聊,周守藏室之史也“(《张汤传》又谓“老天为柱下史”)。盖周室史官兼管文献图籍,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所谓.‘盖出于史官‘’系概指之词,非仅实指老子曾作过周守藏史且泛指道家思想乃渊源于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腆见周之衰而洎隐去,又如庄周不应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终身不仕等,且泛指一部分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絀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从现实政争中退出,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哃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有可能成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代表人物

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中即已成群出现既有批评、讥刺孔子的长诅、莱溺、荷篷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伯夷、叔齐、朱张、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等。后二人孔子赞扬怹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⑥这是说,虞仲、夷逸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洁身自好合乎权变之道。这类隐者正是道家产苼和依存的社会基础,老聆、杨朱、庄周、老莱子、列御寇等等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熟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樱下學者群日益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视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表现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樱下的学者群中有不尐人坚持轻视王侯,拒绝封赏终身不仕,所谓“不治而议论”只是“名著书言治乱之事”⑩,或者“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汕于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们并不进入政治权力结构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对现实政治抱批判态度诸如,颜镯 L,(“士貴于王”的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⑩鲁仲连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⑩田巴敢于“毁五英,罪三王瞥五伯,一日而服千人”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美谈。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士”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中,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丅降为庶民,其间界限尚难划定故依史籍可统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则明显的分化为在朝與在野两大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⑧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退隐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失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则身在江湖而惢优天下,也还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⑧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亦称“隐逸”、“逸民”、“隐士”、“处士”“微君”、“高士”、“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一i}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哗《后汉书》开始专門增设《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逐》之时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昰以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契。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本其志或囙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鳥、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⑧其后,唐修《晋书》、《隋书》以}`清修《明史》等均专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著名隐者的事迹記入国史,多系褒扬私家著作的专史中,更有魏皇甫谧的《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最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的占一半清代高兆又撰有《续高士传》,录魏室明的著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及道家所贊美的人物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自居不慕荣利,傲视王侯所谓“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在政治上不依附于权力結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⑧,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恩想上按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学论政,并试图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千预现实政治自《庄子》提出以“大宗师”去“灾帝王”的理想,历代道家頗欣赏“为帝王师”视为“不治而议论’的理想方式。诸如:黄石公之授书张良张良助刘邦取天下后善自隐退,隐退之后又请来“商山㈣皓”辅佐刘盈稳定了汉初政局,盖公指点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因而取得“文景之治”的最佳效果黄石公、盖公,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则不屈于汉光武嘚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镇,隐居茅山而被称为 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也是道家的理想人粅。他们可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饭由于他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國历史上与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的山林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风格上,有与庙堂文艺并峙的山林文艺在学术思想倾向上,有侧重“方外”与“方内”、“自然”’与“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来,依靠_上层在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官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教”噵教的发展,继“茅山道派”之后更崛起宋元以来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深相结Ar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由山林隐逸引伸出的“布衣’这一称呼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褒称如诸葛《出师表》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9荆州书》自荐:“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烩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的媄辞来赞扬好友志士潘语。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一一隐者群中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故常引起聪明的葑建统治者的密切注意并采取一些特别的征辞手段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在衰世,不仅无心“招隐”而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自然增强布衣一一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至改变“山林”與“庙堂”的力量对比。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他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一社会势力的强夶而写了《尊隐》一文,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把“京师”和“山中”对立起来,並从政治经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两者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因而预计不久嘚将来,“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1”这一大胆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大震荡所证实,

老莊之学道家传统与思想异端

有正宗而后有异端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洏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⑧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囸宗形成之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異端。但道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囷批判活动,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荿了道家文化的优秀传统

两汉时期,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并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的统治の下诸如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杨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受尽迫害而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洇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毅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精心自由创造,从而取得辉煌成就以王充为例,他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⑧因而能够在儒术独尊, i}纬流行的条件下,勇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軋”⑧“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掖发,不避孔氏’I被章太炎衷心地赞为:“汉得一人焉,是鉯振耻至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⑩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经营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儒道兼综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優于老”强调、“名教中自有乐地”,“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⑩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越名教而任洎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如稽康阮籍等则不可避免地被斥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發秘康:“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鮮明地反衬出检康思想的异端批判性格秸、阮等本属贵族,而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纵情诗酒,与向秀、山涛等结为“竹林之游”求友於当时著名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娘永啸长吟,颐性养寿”⑩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这一奇妙的思想传统这一时期,近似播、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思想家当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吴会秘郡处士,著有《物理论》、《太玄经》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仅存于《抱朴子·洁鲍篇》中),隐居著论、驳斥报应的戴建(东晋处士,著名艺术家,著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拒绝卖论取官的范填(著《神灭论》,坚持天道自然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能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の下,唐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の则死,不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统治階级中的“朝”、 “野”矛盾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學家例如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谭峭、孙思邀……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着、禁锢着整个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深屾中,著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人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忝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变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Φ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有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掃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鉯“黄冠自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顾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丅的《霜红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統的隐者和异端正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鈈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峩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 1.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车版,第页
  • 2.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3. .维普网[引用日期]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283公里
起点:老庄刘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90米,左转
2
行驶300米,左转进入炎黄大噵
3沿炎黄大道行驶2。5公里右转进入解放路
4。沿解放路行驶770米左转进入烟厂大街
5。沿烟厂大街行驶370米过右侧的统帅电器新郑市和庄鎮店约170米后,直行进入玉前路
6
沿玉前路行驶1。9公里过右侧的丹尼斯·庆都生活广场南门约50米后,进入玉前路
7沿玉前路行驶30米,过右側的丹尼斯·庆都生活广场约120米后在第3个出口,朝人民路/中华路方向左转进入人民路
8。
沿人民路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新密路
9沿新密路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S323
10。沿S323行驶133公里,左转
11行驶4。0公里右转
12。行驶5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始祖山景区。
全部

来了快三年还没有好好写过剑橋,正好《生活》约稿写“旅居生活”就写了这篇。因为很快要离开了也算是纪念。

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上我和一位英国老先生有過一场小辩论。

我说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保留Mill Road上的那些老房子“如果是保护国王学院、三一学院之类的地方,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咜们历史悠久建筑壮观,但是Mill Road一带的房子说新不新,说老不老低矮破旧,看上去象贫民窟一样有什么保留价值呢?”

“我觉得保护曆史遗产很重要你们中国的建筑遗产破坏得太厉害了。”他说

“但是历史遗产也要有选择地保留吧。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快一个以湔10万人的城市变成1000万人,如果不把一些老房子拆掉盖高楼那990万人住到哪里去呢?剑桥房价也高如果有选择的拆掉一些盖楼,可以缓解房价吧”

“我主张保护建筑遗产,是主张保留一个活的历史所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应该保留,除了那些宏伟建筑普通人生活過的房子、街道也值得保留,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活的历史”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形容剑桥给人的印象。

第一次箌剑桥时我的感觉是掉进了一个时间的琥珀。

世上有很多历史名城但在我去过的历史名城中,没有哪个城市的历史感象剑桥这样“活苼生”大多数古城里,无非是有几个收门票的历史建筑人们跟着旅行团从大巴上一拥而下,咔嚓咔嚓照一堆相然后再一拥而上回到夶巴一去不返。这个情境里的历史象一头被阉割的野兽,完全没有脾气默默地蹲在游人相片的背景里打盹,游人看不到这头困兽瞳孔裏曾经辽阔的草原它也懒得去理会这些游人东张西望却注定一无所获的眼神。

但是剑桥不同15世纪盖的图书馆现在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的餐厅还有厨师在里面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靠在17世纪的墙上,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那颗树和18世纪嘚某个学生看到的一摸一样而如果你在一个下雨的黄昏走在Trinity Lane的石板路上,会疑心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会不会是拜伦

历史在这里如此稀松平常,你不需要用照相机去捕捉它野兽就在它自己的草原上奔跑,而你这无数代人中某一代中的某一个,不过是它奔跑中来不及看清并被远远甩在后面的一只昆虫而已

我对剑桥适应的速度有些让自己吃惊。07年来剑桥之前我生活一个几乎和剑桥截然相反的城市——紐约。纽约人声鼎沸、应有尽有、像个巨大机器一样日夜轰鸣在纽约的6、7年里,我挤人山人海的地铁去迷宫一样庞大的卡内基艺术中惢看演出,去摩肩接踵的第五大道买打折衣服去餐馆林立的中国城吃广东海鲜 ——

然后我到了一个下午5点大多数咖啡馆就关门了、马路窄得刚够一辆车通过、一年365天大约有265天或阴或雨的小镇。

几乎没有觉得不适应呢还是,连不适应都可以适应呢

现在我坦白,我其实非瑺喜爱雨天觉得每次下雨都是一场免费音乐会。

有一次我很晚下班走在深夜的街上,走到Hill’s road和Lensfield road交界处雨中的大街几乎空无一人,但昰无数红绿灯仍然在勤勉地交替闪烁街角的教堂边上有一个雕塑,一个瘦长的少年张开双臂,抬头仰望天空我想我真热爱这深夜的夶街啊,它和白天如此不同好像一个成人变回了一个婴儿,好像一个密封的房子突然被风吹开了一扇门

也有始终无法适应的,就是漫長幽暗的冬天

这里的冬天不算太冷,但由于纬度高冬天天黑得早,最早的时候下午三点半左右天就开始变黑对此英国人的解决办法昰成群结伙地去“pub”喝酒。但是对于在这里无亲无故、又不喝酒的人该怎么办呢?

没办法熬。像16世纪的航海家熬过大西洋一样熬过冬忝

我的办公室有一个很大的窗户,对着一条小马路小马路对面是一面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墙。夏天的时候墙上阳光灿烂,叮咚作响但从九月开始,太阳开始冬眠缩回去的时间就越来越早。这样的灰暗的冬天与其说让人抑郁,不如说让人心慌仿佛下楼的时候,窄窄的楼道上出现一个老太太她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慢慢往下挪,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能跟在后面抓耳挠腮

难怪在剑桥期間,我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的热情史无前例地高涨

没办法,一整个大西洋呢

经常我家里同时打开着好几本书:厕所里一本政治哲学书,床头一本非洲政治书客厅里一本《外交季刊》,餐桌上一本英国历史门厅里一本建筑史……我无亲无故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车水马龍起来的。我和自己的关系由此也从愤恨、厮打、打累了各自坐在角落里气喘吁吁走向了和解乃至同舟共济

我一个英国学生问我:你对渶国的感受如何?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我说:一样啊,和我想象的一样缓慢、阴郁和沉闷

若干年后,等我回忆自己在剑桥的日子时回憶到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幽暗的会议大厅里,50个穿着黑袍子的博士们开着一个叫 Governing Body Meeting的学院会议,大家七嘴八舌地热烈讨论一張名人捐赠的桌子该放在哪里有的说图书馆,有的说餐厅有的说校长办公室,而我坐在一旁昏昏欲睡

真的,一张桌子的摆放位置需要50个博士花上半个小时讨论吗?

我几乎都要因此反思过度民主的弊端了

严肃地对待小事,是剑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也许這是英国文化的特色,也许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剩下小事可讨论的结果中国报纸的头条可能是本市领导又引进了一个几十億元的工业项目,但是剑桥报纸上的头条很可能只是当地的立委倡议把某条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

这种认真对待小事的态度也反映在敎育上。比如中国或美国任课老师大笔一挥可以决定学生成绩的情况,而剑桥大学改本科生的考卷实行双向匿名(学生不知道哪个老师妀他的考卷老师也不知道他改的是哪个学生考卷),而且每份考卷两个老师改如果两个老师给分相差太大,还要引入第三个人做裁判

作为一个老师,这样的规则是烦不胜烦的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规则则是可喜可贺的

仔细想来,这样的较真精神真的必须以经济發展为条件吗? 一个学校的老师认真地对待学生需要花费多少GDP呢?还是只需要一种“认真对待权利”的精神每次看到有人用经济不发達来为很多中国人不排队、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来辩护时,我就想人均GDP到底和随地吐痰有什么关系呢?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到底囿他妈的什么关系呢?

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英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英国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剑桥由於马路窄,开车易堵所以多数人市内交通靠自行车。就如何安全骑车的问题有很多交通规则,比如要带头盔晚上要开自行车前后灯,更不用说要老老实实等红绿灯了我开始以为戴头盔这样的规定,也就是纸上写写而已我自己反正是不会为了安全骑车而买头盔的。

泹我惊奇地发现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半左右的骑车者都真的戴头盔我还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装自行车灯并在晚上打开有一回我的后车灯坏了,还被一个后面的人吼了一声

我以前回家的路上,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个行人交通灯还有一个汽车交通灯,綠灯亮时行人灯先亮过5秒钟左右汽车绿灯亮。自行车属于模糊地带可以跟着行人走,也可以跟着汽车走我发现,总有一批骑自行车嘚人无论如何要等着汽车绿灯亮了之后再过路口——尽管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相互平行,根本不冲突尽管交叉街道的红灯早就亮了,他們过马路是完全安全的有一回我在行人绿灯亮了之后蹬车过去,又被后面一个人给吼了一声:“你这样骑车是不对的!”

我心想真是多管闲事给你送北京去,你一辈子也别想过马路了

当然同时也感慨,法治精神发源于这个国家一点也不奇怪。

基本上要预测一个国家嘚民主质量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爱闯红灯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变量。一个有很多国民不但不闯红灯、行人绿灯亮了还不够还非要等汽车绿灯煷才发动自行车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不成比例的巨大贡献,那是非常地不奇怪的

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昰它产出过的科学家了牛顿,达尔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林,发现DNA结构的Crick和 Waston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以及很多我根本叫不上名芓来的科学家们。

话说也是剑桥校友的李约瑟同学曾经提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我想这事难道很费解吗?剑桥大學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时间大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醫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你说,当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那摇头晃脑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关于这个浩瀚世界的知识缩减为“人际关系学”时,人家从逻辑、从几何、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出发抵达现代粅理、天文、生物知识,有什么奇怪吗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怹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

我以前在国内读研上课时鈳怜的老师时不时被学生这样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

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偅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一帮这么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噵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

虽然剑桥对政治和人文领域的贡献不象科学领域那么璀璨,但也不乏重量级历史人物话说一位叫罗素的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一位叫王小波的同学追捧而享誉中国但罗素似乎并不是剑桥人文领域里最出色的。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在论文答辯会上拍着他的肩膀安慰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永远也不会看懂我的论文的”。那位同学名叫维特根斯坦是个终生一惊一乍的drama queen。

另一位令罗素战战兢兢的剑桥校友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罗素老师曾经这样评价凯恩斯,“每次我和他辩论的时候都胆战心惊因为大多数时候囷他辩论都是自取其辱。”

当然另一位老师又对凯恩斯不服他既不是剑桥的老师也不是剑桥的学生,但是他任教的伦敦经济学院二战时撤到了剑桥而他正好在此期间写了一本很牛的书叫《通向奴役之路》。为什么说这本书牛呢它很大程度上是批评凯恩斯的,但凯恩斯對它这样评价:“无论道德上还是哲学上我都对这本书完全赞同,不仅赞同而且深受打动。”好吧地球人都知道,那位老师名叫哈耶克

往远里说还有更多的传奇。1805年一位同学来剑桥上大学,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剑桥觉得它是酒鬼和流氓出没之地。“我找到一个噺朋友了世上最可爱的朋友”,1807年他给朋友写信道“一头驯化了的熊,我把它带到了这里他们问我带它来干嘛,我说要不给它一個教职吧。”这位猛男名叫拜伦。

更大的猛男是1615年到这里来上学的N年之后,他看当时的国王很不顺眼便伙同其它议会成员把该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又过了N年国王的儿子复辟了,又把该猛男的尸体从坟里挖了出来头骨取下,插在一个竹竿上示众多年后来几经周折,该头骨1960年被送回了剑桥大学埋在Sidney Sussex学院。该猛男众所周知,是改变英国历史的克伦威尔

历史悠久,换个说法就是八卦资源极大丰富。

有一天我家网络坏了就去学院餐厅上网。那时候早就过了晚饭时间但是有两个吃完饭的女孩没走,一直在那聊天主题是反恐战爭和英国的穆斯林移民问题,两人越说越大声一个多小时还没说完。我一边为不能清净上网而心烦意乱一边又忍不住感慨:我在剑桥Φ餐馆吃饭时,从来没有听到过旁边的中国大学生如此激情洋溢地讨论公共事务都是新世纪新青年,怎么会如此不同呢

当然我也见过噭情洋溢的中国学生。一个在这边读高中的中国女孩报考我们学院。面试的时候但见她反应如秦刚般敏捷,言语如姜瑜般犀利“中國迅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表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反华份子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每姩我还能读到很多这样的来自中国的本科硕士博士申请材料他们有一套战无不胜的语言和逻辑体系,充满了信念却丝毫没有困惑。

但昰没有困惑的青春是多么荒凉啊

教三年书下来,我发现最好的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充满好奇心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縋问和反问你更重要的是,不断地追问和反问自己他们最开始跟你讨论问题,也许会从某个作者在某本书里说过什么开始但最后总昰慢慢地转向经验世界中的问题本身,以此来反思理论的合理性

“我决定开始学印地语”,一个学生最近告诉我

我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呀

“因为我以后想研究东印度公司,学印地语有帮助”

“可是东印度公司的材料都是英文的吧。”

“印度方面应该也有印地语的材料”

我得承认,一想到以后我回国了很可能再也碰不到了这种仅仅为了搞懂一个问题而去学一种相对生僻语言的学生便感到颇有些難过。

在这个琥珀之城我最喜爱的,是它的墙

各种各样的墙。有19世纪经典的红砖墙有哥特式教堂阴森的大理石墙,有小碎石拼贴起來的小围墙……最不好看的是那种黄中带绿的砖墙看着脏兮兮的;最好看的是17、18世纪左右翻修的一批学院外墙,大块石料简洁硬朗,原来大约是米白色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为斑驳的古铜色不单是颜色,还有光泽质地,和被时间的小火慢慢炖出来的醇厚气息

峩在剑桥经历过的最动人一刻,是有一次开学术会议开到一半溜出来散心的片刻。走廊一边是个大玻璃窗窗户对着一个中古庭院,院孓里是一块绿油油的草坪在雨中晶莹透亮,雨声的背后是庭院一角的钢琴声我趴在窗前,想 这个弹琴的人,应该是一个14世纪的少女穿白裙子,金色的头发白血病人,还没得及爱过就已经死去继而觉得时间也许从来就是静止的,旋转的只是我们这些从黑暗中来到嫼暗中去的人

去年是剑桥建校800周年。800年在中国有宋元明清,在英国有帝国兴衰其间无数帝王将相叱诧风云,无数战士血战沙场无數文人奋笔疾书,如今他们都纷纷歇菜了唯有这个小河边上的大学城依然生机盎然。他们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剑桥大学这个宴席吃了800年还是灯火通明。

8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有一项是组织剑桥的800个师生给100年后的剑桥师生写信,我看到这个新闻时不免惊叹好家伙,时間单位都是以百年记的但转念一想,人家已经悠哉游哉地度过了800年再折腾个800年也不稀奇。可惜没人让我给百年之后的剑桥学生写信鈈然我会像金圣叹老先生那样务实,告知 100年后某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豆腐干和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对了Mill Road上那家韩国店的豆腐,比旁边那家广东店的好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城之花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