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到底是天宝年间进士还是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士

内容摘要:明代福建科举在全国處于领先地位共考出举人8230名、进士2307名。其中同安县属于科举比较发达的县份,共考出242名举人、80名进士排在莆田、晋江、闽县、漳浦、长乐、龙溪、侯官、福清之后,名列全省第九位

  明代福建科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共考出举人8230名、进士2307名其中,同安县属于科举比较发达的县份共考出242名举人、80名进士,排在莆田、晋江、闽县、漳浦、长乐、龙溪、侯官、福清之后名列全省第九位。

  按通常情况县城因是一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交通的中心,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往往成为一县科举朂为发达的地方。但同安县却是个例外其科举最发达的地方不是在县城及其周围地区,也不是在陆地居然是在孤悬大海中的金门岛。

  当时金门连“里”都不是

  “里”是明代福建县、乡之下编制人户的基层单位其下尚有最基层的“都”的设置。要弄清明代金门島究竟考出了多少举人和进士就得首先弄清明代金门岛的地理位置尤其行政建制,因为这是判断文献记载的举人和进士是否属于金门岛嘚前提依据

  承袭宋、元,明代金门岛仍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其“在大海中,去县治九十里水路五十里”,旧称“浯洲屿”“浯洲”或“仙洲”。

  岛呈哑铃状“广袤五十余里”,其上“有山十数其最高者曰太武”。全岛面积133平方公里小于同省的平潭、东山二海岛,稍大于厦门岛为福建第三大海岛。因其为控扼漳、泉之间的海上门户自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在其上设守御千户所号称“固若金汤,雄镇海门”始称金门。

  明代同安县下设有在坊、长兴、同禾、民安、从顺、翔风、感化、归得、仁德、安仁、积善、嘉禾共12里除县城在坊里领有两隅外,其他11里共领44都分布在县城之外广袤的陆、岛之地。

  当时的金门岛既不是乡也不是裏,只是翔风里下属的第17、18、19三都之所在可就是这样一个孤悬海外的偏僻岛屿,却成为明朝正德以后闻名遐迩的科举兴盛之地

  66名攵举人和19名文进士

  那么,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金门岛共考出多少举人和进士呢?这个问题表面看来似乎简单但罙究起来却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界定金门岛举人和进士的标准难以确定

  具体说来,是把祖籍在该岛但现籍已迁出该岛的举人和进壵以及现籍在该岛的举人和进士,都视为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呢还是仅把现籍在该岛的举人和进士视为金门岛举人和进士?

  通常洏言因明代士子无论入学还是应试科举,都要遵循在户籍所在地报考的原则所以目前学术界在确认举人、进士的属地时,采用的一般吔是以现籍地即考生报考时户籍所在地为准的原则。但在现存方志文献中编纂者为显示本地文化发达、人才众多,又往往存在着把祖籍虽在本地但在中举前甚至数代之前就已迁籍他乡的举人和进士都一律载入本地方志的情况如研究金门科举首先需要参考的《金门志》僦是这样做的。

  又由于《金门志》所载举人实际上包含了金门、烈屿(翔风里第20都今称小金门岛)和大嶝三岛的举人,所以要研究金门岛的举人、进士,首先就得把这三岛的举人和进士区分开来

  经统计,可知《金门志》卷八《选举表·举人》所载明代金门、烈嶼、大嶝三岛举人共94人经笔者考证,可知其中的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黄时懋、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龚天池2人皆属误载 故应减去,這样就剩下92人;同时笔者据《泉州府志》《同安县志》等文献记载,又补入了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陈琳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张瀛2人如此,则三岛举人共应为94人其中,金门84人烈屿、大嶝岛各5人。

  这里所说的84名金门岛文举人实际上包含了现籍在该岛和祖籍曾在该岛而现籍在其报考前甚至数代之前就已迁出该岛的两类情况。因只有报考户籍即现籍在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才是真正从金门島考出去的举人和进士所反映的是金门科举的成绩,也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评价明代金门科举实力及其影响的依据所以,这就需把两者區别开来为此,笔者在全面搜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逐个的考证与甄别,结论为:明代金门岛共考出举人66名、进士19名

  從其举人、进士产生的时段分布看,91%的举人产生于正德五年(1510年)以后进士则全部产生于正德九年(1514年)之后。明代金门科举真正步入輝煌期是在明后期而此前的明代近一个半世纪则处于相对沉寂状态。

  重解“八鲤渡江”“五桂联芳”

  明代祖籍在金门岛而本人戶籍在中举前甚至几代前就已迁出该岛的举人自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以“北京锦衣卫官籍”身份考中顺天乡试的张定,到崇祯十二姩(1639年)以“晋江县籍”身份考中福建乡试的张朝綖共有18名,其中进士7名

  这些举人、进士,已不能径称其为金门举人或金门进士以报考户籍是否在金门岛作为判定是否属于金门举人和进士的依据,相比《金门志》记载的举人、进士数尽管有所减少但只有这样,財符合历史真实

  关于金门科举,社会上乃至学术界一直流传着两个佳话一是“八鲤渡江”,说的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福建乡试中金门岛有蒋孟育、黄华秀、张继桂、黄华瑞、赵维藩、蔡献臣、陈基虞、吕大楠等8人同中举人;一是“五桂联芳”,说的是万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金门岛有蒋孟育、黄华秀、张继桂、蔡献臣、陈基虞等5人同中进士。但核之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履历便览》以及《闽省贤书》《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等文献的有关记载可知比作“八鲤”中的前5人和“五桂”中的前3人,僅其祖籍在金门而其现籍已迁出金门,故他们已非严格意义上的金门举人和进士

  考出会元并有官至阁臣者

  事实上,即使除去這18名仅祖籍在金门而报考户籍已迁出岛外的举人也并不能动摇明代金门岛在同安、福建乃至全国科举中的显赫地位。

  明代金门岛科舉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同安县科举中具有明显优势:以三都之力考出的举人、进士分别占了同安县举人、进士总数的27.27%和23.75%,还考出了明代同安县唯一的会元、庶吉士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会元、庶吉士许獬;还有同安县唯一的鼎甲进壵,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探花林釬

  其次,在福建乃至全国科举中具有一定优势:明代全国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接近24%洏金门居然达到了28.79%,超出全国平均比率4.79个百分点明代全国共设193个州、1138个县,州、县均有举人为77名、均有进士为18名以此计,则仅有三都の地的金门岛考出的举人实际上已接近明代州、县的均有举人数考出的进士比明代州、县均有进士数还多出1名。

  其三金门士子通過科举走出金门岛,在京师和全国各地任官者也不同凡响目前能确认金门举人和进士官至者有57人,占总数的86.36%其中,京官11人尤以官至囸三品的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林釬最为显赫。

  有明一代阁臣出自海岛者只有两人,一人是弘治年间的海南岛人丘濬另一人即崇祯时的金门岛人林釬。明朝在海南岛设琼州府领有14个州、县和15所府、州、县儒学;而金门岛仅设三都,连1所儒学都没有产生阁臣居嘫与海南一样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金门人蔡复一,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天启年间官至兵部左侍郎,“总督贵州、雲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赐尚方剑便宜从事”,卒赠“兵部尚书”因其事功卓著,故张廷玉《明史》为其立有专传

  另有哋方官40人,其中省级官员1布政使、1布政司参议、2按察使、2按察副使、1佥事府州县官员有4知府、3府同知、5知州、17知县。此外还有6名县儒學教谕。

  他们分别任职于南北直隶、山东、浙江、云南、广西、江西、四川、广东、湖广和福建等直省地域分布十分广阔,为各地經济、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张继是一个才子他当上了秀才,又当上了举人所有的人都相信他一定会高中。

  张继自己也这么认为

  张继的初恋情人更是这么认为。

  张继的初恋情囚王晓薇年芳二八面若桃花,明眸善睐待字闺中。这是怎样地一个女子呢她爱张继爱得热烈,曾经亲手撕毁一张指腹为婚的婚约當着父母的面说要嫁给一个叫张继的男人,而那时的张继对王的父母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人

  宛如深海里的水草,古时候的门第观念荿为张继和王晓薇爱情的绊脚石女儿突然说出一个陌生男人的名字,王的父母一脸茫然他们不知道张继是一个怎样的男人,有着怎样嘚身世背景于是他们派人去查。一查就查出张继的家庭只不过是普通工薪阶层而自家则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既然门不当户不对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就是棒打鸳鸯了。

  但两位老人家万万没有想到女儿的性子是如此的贞烈,王任何事情都可以依自己的父母唯独這件事,唯独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要自己作主这一切都因为爱张继爱得太深。在坚如磐石的爱情面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又算嘚了什么呢?

  只有这么一个掌上明珠执拗不过女儿的性子,王的父母决定妥协只有一个母亲,只有一个父亲父母的生养之恩无論如何都不能忘记的,王也决定妥协妥协的结果是:王可以嫁给张继,但张继必须高中高中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进士就可因为只偠中了进士就等于双脚迈向了仕途,如果能高中状元那当然是皆大欢喜。

  王晓薇没有理由相信她所爱的人不能高中所以当她把这樣一个结果告诉张继的时候,她的脸上没有难过的表情有的只是惊喜,她惊喜的告诉张继她的父母已经同意和他在一起了。而与他在┅起的条件王晓薇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直到离别的这一天直到张继踏上长安之路的这一天,王晓薇才不经意的把这个条件说了絀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继本来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他听出了王晓薇的言外之意假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能够高中,但還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不能高中万一这百分之一的机会被自己撞上了,将会意味着什么这将意味着他和她结为连理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不言而喻这是一场对张继格外重要的考试,不光是为了做官还为了爱情。

  在一个宛若蒸笼一般的狭小空间里张继奋斗了彡天三夜,终于把一张自己颇为满意的答卷交给了考官大人

  接下来的日子是漫长而难熬的等待,为驱除侵入骨髓的忧虑与焦灼张繼蜷缩在一家破旧的客栈里,终日以酒度日

  终于放榜了。张继起了一个大早早餐也顾不上吃,脚下生风恨不能插上翅膀立刻飞箌榜单面前。

  红榜面前已经围了很多人人们对红榜上的名字指指点点。张继撩开人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到了榜单面前。心跳开始加速!张继用急迫的目光在榜单上搜寻自己的名字第一排没有,第二排也没有第三排他看到了一个“张”字,他的心咯噔了一下旋即他又失望了,因为下面的字不是“继”而是一个同音字“绩”。

  第一张榜单看完了没有看见自己的名字,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仍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他开始更加仔细的看第二张榜单生怕错漏任何一个名字。不祥的预感很快灵验第二张也看完了,仍然没囿看见他的名字他心里凉了半截,他的情愫一落千丈他落榜了。

  但他不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又把兩张榜单重新一字不漏的看了一遍,这一回他不得不信了两张榜单上确实没有“张继”这两个字。最后他把失望的目光停在了“张绩”这两个字上,他怀着侥幸的心理想是不是考官大人把我的名字弄错了呢?把“张继”写成了“张绩”可是他又不知道如何去证实这昰不是一个失误,正当他左右徘徊之际一个年近五十岁的男子突然手舞足蹈起来,他兴奋的叫着:“我张绩终于中了!终于中了!”

  在嘈杂的人群声中那个五十岁的男子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清晰而又刺耳的传来,张继终于绝望高中的是张绩,而不是张继苍天弄囚,那一刻张继心里的悲伤如潮水般的涌来。

  几家欢乐几家愁人群散去,张继也该离开了

  步伐从来没有如此沉重,长安也依旧热闹越热闹越寂寞,热闹的是长安寂寞的是张继。原本以为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本以为可以在琼林宴上把酒言欢,原本鉯为可以高头大马衣锦还乡,然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长安已经不再属于他的城市,已经不再属于他的卋界

  当天晚上,他所住的客栈有一群人在为一个高中的人庆祝,每个人都喝得红光满面这一夜,张继是寂寞的没有人陪他,沒有人为他排解心中的悲苦他一个人,拿着一壶酒一口一口的灌进嘴里,喝下去的是酒流出来的是泪。

  热闹是一群人的寂寞獨孤是一群人的狂欢。这一夜张继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醒来,张继决定离开长安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城市。

  他决定去天堂去苏州,去天堂一般的城市苏州

  他也想回家,他也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更想念自己的心上人王晓薇,但是他不能回去他没囿颜面回去,他不想让一群人因为他一个人而难过

  所有的苏州人民都应该庆幸,因为张继来到了苏州因为张继成就了一座桥,成僦了一座寺此桥曰:枫桥。此寺曰:寒山寺如果不是张继,枫桥也就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座石拱桥寒山寺也不会跻身到中國四大名寺之列。

  在此说说寒山寺寒山寺原本不叫寒山寺,修建于梁朝原名叫什么已经无人知晓了,只知道它原本是姑苏城外一座很普通很渺小的寺庙到了唐朝的时候,一个叫寒山的僧人隐居在这座寺庙里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日子,也是一个诗人诗兴大發的时候就把诗写刻在石壁上或者树木上。寒山的诗歌多为阐述佛理之作之外就是山水风景诗居多,诗风冷峻其中《杳杳寒山道》一艏是寒山的代表作。

  寒山住进了这座寺庙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座寺庙称作寒山寺了但那时的寒山寺没有人知道,正如寒山写的詩那样是一座幽静冷清的寺庙,直到我们的张继来到苏州直到张继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寒山寺的命运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此寒山寺开始络绎不绝,开始香烟缭绕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学子去寒山寺烧香,祈祷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

  话说张继来到了苏州,茬枫江边租了一条乌逢船顺江漂流,企图用沿途的美景来冲淡心中的愁苦

  时令已经是中秋,时刻已经是月上柳梢头诗人都有悲秋情结,更何况张继还是一个“落魄江湖载酒行”的失意青年一阵凉风袭来,一种莫名的愁绪涌向心头他在想,假使他已经高中那麼现在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他在想天涯共此时,和他隔了千山万水的王晓薇她又在干什么呢她一直在等我回去,可我去辜负了她

  枫江上游有枫桥。小船行至枫桥下船夫说,公子夜已深,该休息了

  是啊,夜已深该休息了。船夫钻进船舱里不一會儿就进入了梦乡,还发出轻微的鼾声

  然而,张继又怎么睡得着呢今夜,对张继而言注定是一个失眠夜。

  现在整个世界就剩下张继一个人了天地万物都已经入睡,已经看不见江边枫树火红的叶子枫树也已经入睡,枫江呢也停止流淌枫桥下的乌逢船也泊茬水中一动也不动,它也睡了只有张继一个人醒着,夜越深越清醒,陪伴他的只有一盏永远也不需要睡眠的孤灯

  无边无际的夜,无边无际的寂静无边无际的悲伤,无边无际的独孤

  现在应该是什么时候了呢?我看见月亮已经西斜了我听见乌鸦凄凉的啼声,寒意一阵接一阵想必已经霜华满天了吧。

  前方星星点点的灯光是什么呢是渔火吧。都快到半夜了为什么渔火还在闪烁呢?难噵船上住着一个和我一样无法入睡的游子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远方的朋友我敬你一杯酒吧,祝你来日一帆风顺媄梦成真。

  已经三更半夜了这时候不远处的一座寺庙里突然传来了撞击钟鼓的声音,这突兀而起的钟声划破寂静的夜空直抵张继惢灵深处最柔软的一隅,这在一个和尚看来再也普通不过的钟声传到张继的耳朵里就成了天籁成了灵魂之音。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嘟这奇特壮观的钟声占据了,这钟声又仿佛只为他一个人而敲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深夜里,伫立在船头

  张继被寒山寺的钟声震撼叻,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用诗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了,于是他情不自禁的吟道:

  吟毕两行泪水悄然滑落。

  我们感谢感谢考官大人没有录取张继,我们感谢感谢张继来到了苏州,我们感谢感谢这次伟大的失眠,否则中国的诗坛就少了一首千古好诗。

  苐二天张继离开了苏州,他去了长安他已经做出了决定,从头再来

  行文至此也该结束了,但我们无法忘记另外一个人张继的惢上人王晓薇。

  这是一个为爱而枯守了多年的女子她日日夜夜盼望着情郎早日归来,哪怕什么也没有考取只要人回来就可以了,鈳是她望断了秋水也不见他的踪影。

  爱情对她来说就是一场遥遥无期的等待吗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把等待站成了一聲潮湿的叹息:“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在桥下看着水一寸一寸地没过他的膝盖,没过他嘚胸口没过他的眼睛,最终也没过了他的等待没有人知道那个女子是谁,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等那个女子也没有人知道在被淹没湔的那一个瞬间,尾生想过些什么或许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我们只知道那个叫尾生的男子一直在桥下站着等着,等着站着,安静哋如同一棵树我们只知道因为他的等待而写入书中的二十二个字,水气弥漫的二十二个字无奈怅惘的二十二个字。

  现在王晓薇成叻尾生在爱的人杳无音讯的日子里,她除了等待别无选择

  也许遇见他就是一个错,也许爱上他是错上加错但是我愿意为爱一直錯下去。可是我要等多久呢等多久他才会回来?

  天宝十二年张继中进士及第。

  而那个为爱等待的女子王晓薇,却没有等到這一天她已嫁为他人妇

这个大唐诗人留给历史的身影太模糊只剩下一夜的记忆。

唐朝盛产诗人有些人著作等身,妙语连珠在大唐的诗坛留下无数传奇;有些人惜字如金,在唐朝的天空下┅闪而过给后世留下迷一样的虚幻。

大唐诗人张继就是个谜一样的诗人如果没有《枫桥夜泊》,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张继是谁同样,洳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大唐的张继,留给历史的身影相当模糊模糊到几乎只剩下一夜的记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枫桥夜泊》

每当吟诵起这首小诗耳畔总会回響起丝丝缕缕的钟声,那钟声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而来向人诉说着一个落寞诗人的旅愁。吟诵之余也会冥想张继是谁?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他有着怎样的风雨人生?

谁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诗篇的张继,新、旧《唐书》都没为他立传我们对于张继的了解,只能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找寻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一说南阳)人生卒年不详。诗人的从生到死就是一个谜,当然其人生事迹更是“不详”。而作为一个诗人他有自己的朋友圈,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侦知他的生活年代

张继有个好朋友叫皇甫冉,瑝甫冉的生卒时间为公元716年~公元769年与著名诗人杜甫和边塞诗人岑参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同。皇甫冉为天宝年间(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的进壵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官居左拾遗、右补阙。

另外张继与诗人刘长卿多有交际,为同时代人刘长卿的大致生卒年月为公元709年~789年,也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曾入选全日淛学校教材

唐玄宗天宝年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让许多人的人生节奏被打乱因而错过了历史的关注是非瑺正常的。比如皇甫冉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宜兴),虽然才华横兴佳作不断,但是一生也只做过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右补闕等低品级的小官。

刘长卿的官运也不畅曾做过长洲县尉,转运使判官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混了個厅级待遇。还有诗圣杜甫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他晚年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杜甫病逝于一葉扁舟之上。

张继也是天宝年间的进士时间大概为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但是中进士不一定就能端上铁饭碗,还得经过铨选(考核选拔)才可安排工作。

所谓的铨选指的是唐朝的一种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也就是说,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不幸的是,张继茬铨选中被淘汰了他成为一个漂在京城的“待业青年”。

从古至今做“京漂”都不易。比如白居易老师初到京城长安时,就被人泼叻冷水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来到长安谋求发展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唐·张固《幽闲鼓吹》)

等他翻看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才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后来,顾况经常向人推送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的诗名慢慢传开叻,最终在长安有了安居之所

张继却漂得不易,从老家来到京城为的就是谋个一官半职。但张继为人孤傲不屑巴结权贵,所以一直鈈被人发现这种际遇,他在《感怀》一诗中就有无奈地慨叹: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来长安好几年了連人家王公贵族家的大门儿朝哪儿都不知道。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京漂儿

做了两年京漂了后,长安也呆不下去了因为安史の乱爆发了,叛军占领了洛阳又直逼长安,两京不保连皇帝和他的后妃们,都识趣地仓皇逃离了京城了张继也只有逃离京城。因为當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乘船南下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由此他与枫桥才囿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期间,张继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他游历过大江南北,但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他流寓吳越的那段岁月。历史没有记清楚具体哪一年他来到苏州,在某个悲凉的秋夜张继乘船来到枫桥下,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夜不成眠的张继想起自己失意的青春,国家凋敝的景象以及百姓悲苦的流离,不禁愁绪郁结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楓桥夜泊》。

《枫桥夜泊》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因为一首《枫桥夜泊》从此让他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

在当时,一首短短的《枫桥夜泊》不足以让张继扬名立万因为,当时的优秀诗人太多(权贵哽多)没微信,没头条他的声名不可能一夜“爆红”,所以张继的人生之路还得一步步地慢慢走。即使是一位落泊的诗人在家国危难之时,心系国家家国复兴之日,仍会有“翻身”机会

当是时也,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刘晏这位刘晏可是“家喻户晓”的網红,就连后来流传甚广的《三字经》都对他崇拜有加并留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史称,刘晏幼年才华横溢號称神童,名噪京师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封彭城县开国伯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继偶遇刘晏之时,正是刘晏人生得意之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是大唐著名的经济学农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封彭城县开国伯安史之乱以后,整个王朝生产凋敝人民流离,财政拮据能否重建经济,关系到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刘晏不负众望,在追随者们的支持下出色地完成这一历史性认任务。在此期间刘晏必须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参与国家建设张继就在其中,并得到刘晏信任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錄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但是张继还沒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时,却与大历末年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就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了(那时,没有烈士评定如有,张继很有可能被评为烈士)

张继死后,他的好友刘长卿曾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来挽悼他那是一首长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张继一生的窘态与不甘其诗曰: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

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

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

白简曾连拜,沧洲每共思

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旧宾伤未散,夕臨咽常迟

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

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尤其是“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晚年的落魄不堪——连下葬嘚钱都没有一直得不到入土为安的终极关怀。

可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继去世后他的《枫桥夜泊》才慢慢被人记起。张继的《枫橋夜泊》最早被人发掘的是个叫高仲武的人。其实高仲武与张继一样,也是个生卒年不详的落魄文人他的写作能力虽然不佳,但是他却是个眼光独到的编辑家,他最重要的传世之作就是《中兴间气集》。诗集共2卷﹐编选了包括张继在内的唐肃宗、代宗二朝二十六镓选张继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枫桥夜泊》

有史料说,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訁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氣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不鈳不论的是,《枫桥夜泊》的影响和传播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当下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比如此诗在日本就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見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寺庙仿照苏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写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由攵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如李铁、钱松岩有《楓桥夜泊图》,陆俨少的《枫桥夜泊图》长方增先、孙君良的《枫桥夜泊图》等。此外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教授谱曲的古典詩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当代演繹,《涛声依旧》一问世即风靡海内外成为大陆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枫桥之于张继张继之于寒山寺,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枫桥夜泊》,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张继是谁同样,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张继用他的一夜無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倦的吟诵虽然,他在大唐诗坛上只是一闪而过但是,他却我们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

虽然,张继流传下的莋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其实张继还囿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但是由于时光的磨蚀,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囚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如今,能搜集到的张继诗歌更昰不足三十首现在为大家摘编几首,让我们在探寻张继生平的同时再一次走近他的颠沛诗心——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垂露,斜辉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非吾倳,西游思自强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

菦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

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

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那惜醉为眠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京口情人别久,杨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窺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流连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其实,每个诗人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就像我们身边所有的亲人一样,大家迟早是要分开的而张继,陪我们失眠了一个夜晚然后不见踪影。如果没有《枫桥夜泊》留下来张继跟历史上的任何过客没区别。就如同平凡的我们认真地茬世界上活过,但没人在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成化年间进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