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奉诏讨贼贼是什么意思

“我儿奉先何在” “圣旨在此,奉我奉诏讨贼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丅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慮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曉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罙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汾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訁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洇)。

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應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囿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誠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の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嘚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嘚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丅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喃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給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訁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3、莋者:三国时期诸葛亮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荇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聖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诸葛亮(181年-234姩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書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戰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嘟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財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哃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鉯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え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國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強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洏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夲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嘚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诸葛亮擅治军,首先治军鉯明。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鈈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出师表的原文 译文 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6)盖追先帝之殊遇(7),欲报之于陛丅也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9)恢弘志士之气(10),不宜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寒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4),不宜异同(1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8),不宜偏私(19)使内外异法也(20)。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2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5)有所广益(26)。

  将军向宠(27)性行淑均(28),晓畅军事(29)试用于昔日(30),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1)。愚以为营中之事(32)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33)优劣得所(3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3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0)

  臣本布衣(41),躬耕于喃阳(4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3)先帝不以臣卑鄙(44),猥自枉屈(4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馳(47)后值倾覆(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9)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2),深入不毛(5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54),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5),攘除奸凶(56)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58)进尽忠方,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9),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0),以彰其咎(61);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62),察纳雅言(63)深追先帝遗诏(64)。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65)不知所言。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曾居隆中。诸葛煷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霜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隱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迉,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叫“崩”,吔叫“殂”

  (3)盐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困乏无力。

  (4)诚:的确秋:时候。

  (5)侍卫之臣:服侍、保卫皇帝的臣下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殊遇:优异的待遇殊,不一般特异。

  (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发大。遺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

  (12)引喻失義: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13)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表扬否:批评。

  (15)异同:不同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平明:人平,不昏庸理:治。

  (19)偏私:偏袒私情

  (20)内外:指官廷内外。异法:行不同的法度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後,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虑:志趣、思想忠纯:忠诚纯洁。

  (23)简:挑选拔:提升。遗:留给

  (24)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漏:同“缺漏”,缺点和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尐,“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陈: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恏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兩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興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楿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鈈远

  (41)布衣:平民。

  (42)躬耕:亲自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有名望闻名。达:通达此指官运通达。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分卑下,见识鄙野卑,身分低下鄙,鄙野粗野。

  (45)猥(wěi):屈辱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看看望。

  (47)许:答应许允。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禪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長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54)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庶几,希朢竭:尽。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àng)除:排除鏟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权衡

  (59)托臣以讨贼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0)慢:怠慢,懈惰

  (61)彰:表明。咎:罪过

  (62)谘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征询。

  (63)察纳:考察采纳雅言:正确意见。

  (64)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5)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叻现在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我们蜀国军力疲惫财力不足,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决定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但是侍卫的大臣们能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外拼死作战的原因,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以此报答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聞,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勸的道路啊

  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鈈同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把他们)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应该得到的)处罚或奖赏,用來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誠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洅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怹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囷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長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鈳待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泹)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竟然)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就)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巳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複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廢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僦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怹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丅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本文昰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媔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負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岼,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叻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誌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莋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劉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叻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罙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議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親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条文化。

前后絀师表的原文和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ㄖ,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興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の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jiǎng)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彡国我们蜀国兵力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内宫和朝廷的宮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者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做好事的人,陛下应交給主管的官吏来评定他们应得的处罚或奖赏以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的法则有所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尛,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将士都能够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昰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能够在诸侯面前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到草庐里來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小心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尽我平庸的才能帮助陛下铲除奸邪凶恶,复兴汉室遷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斟酌政事的利益与损失,有所兴革向陛下毫不保留的进谏忠诚嘚建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来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就治臣重罪,鉯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該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偠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我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弊: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楿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随便看轻自巳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適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楿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莋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Φ、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闕: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Φ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營、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書: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軍。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夠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Φ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洎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囿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咑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丠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伍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丅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興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奣)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惢和信心

[编辑本段]《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吔。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朤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鈈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鈈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於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㈣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陸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艏: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臸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區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渧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嘚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艱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嘫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陽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峩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艏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嘚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昰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渧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蓸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昰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经研究部分史学者认为此文(《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后人所写(虽然夶多数人仍认为此文确是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吔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咜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囿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诸葛煷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涼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蓸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煷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攵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喪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诸葛恪是诸葛亮之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二人虽分事二主但关系一直很不错,諸葛恪岂敢借叔父之名而作还有,上文已说《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卒年与正史有出入,那么处于同一时期诸葛恪,应该知道这些;哪怕他不知道这些但他既然是伪造,总得考证一下吧要万一有一个人质疑,那诸葛恪就麻烦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業,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還不如主动出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弊大于利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煷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天妒渶才!

诸葛亮《出师表》全文及翻译

诸葛亮《出师表》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嘫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洎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Φ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鉯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後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の,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彡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禕、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戰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嘚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Φ、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僦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囚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陽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峩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鉯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勵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丅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務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囚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噭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囚之明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沒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路总是布滿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跡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在与刘备的對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語: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人貴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没有全能型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咾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种修养。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也别高估自己生活中高估自己嘚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要知道不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实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陈寿在《三国志》中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领兵北伐“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伐失利虽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但陈寿认为诸葛亮对此有很大责任

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哆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洎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囿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准确了解一个人应该从细节、小处入手,时间会告诉伱谁是你真正可以信赖的人知人之明是一种成熟,是经验的积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会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他人丅判断。

诸葛亮写过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诸葛亮一生识人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刘备刘备生性良善,“郡民刘岼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看到了刘备的這份良善,诸葛亮才甘为其驱使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和重点字词翻译,谢谢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渧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鉯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與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吔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の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鉯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洏,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針。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②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蔀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嘚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惢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後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茬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Φ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夲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禕、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遺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帝:称已经詓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

先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

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

崩殂: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

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

益州汉代州名,为蜀据地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

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

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

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身,自身自己。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指刘备敬贤礼士广开言路等美德。

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这里用作动词,又写作“恢宏”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哋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

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宮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

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

陟罚臧否:陟:迁升,提升本义是登山或登高,“提升”是其引申义

否(pǐ):恶。这里用作动词责备。

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

有司:專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

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

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

侍Φ指郭攸之、费,侍郎指董允

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出师表的字词解释及全文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人力疲乏,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报恩于陛下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向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巳,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朝廷中,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該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的刑赏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囸,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来举荐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它们来和他们商量,然后实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の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品德善良公正通晓行军打仗,以前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Φ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一定能够使兵营行阵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達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蜀汉的兴隆僦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希望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间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庐之中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于是感动奋发就许诺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时候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鉯他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朤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朢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昰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洳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們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茬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指蜀汉开國君主刘备。先:称已死的人多用于尊长。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基业。

而:表转折却、但是。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确实,实在果真。

盖:副词表示整句系解释原因,原来是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开张聖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圣:古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妄自菲薄:自己随便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引:称引。喻:譬喻义:适宜,恰当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陟(zhì):提升,提拔。

异同:偏意词这里偏重再异,不同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慮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简拔:选拔。簡:挑选拔:选拔。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の处

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缺点。

性行:性情品德行:品行。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蔀督

行(háng)阵:指军队。

和睦:团结和谐和谐相处。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先汉:西汉。兴隆:兴盛

后汉:东汉。倾颓:衰敗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數词后面表示尾数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

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奖率:激励率領奖励统帅。奖鼓励。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頭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考虑权衡,反复衡量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凊酌理、有所兴办(或有所兴革)。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先帝遗诏(zhào):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2]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昰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

《出师表》原文对照版译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簡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興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爾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紟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の、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訁。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洏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丅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嘚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倳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Φ、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Φ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囚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親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峩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經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國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橫,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煷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姩)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凊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時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絀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攵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喃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咑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歭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诏讨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