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复用造假刷流量,有什么方法可以如何防止学术造假

政协委员郑晓龙:凡是造假一萣是一个严重的污点 视频来源:中国新闻网(00:47)

中国新闻网消息,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电视剧《甄嬛传》导演郑晓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對流量造假、学历造假凡是造假,一定是一个严重的污点不光是艺人,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坚决杜绝造假,做人诚实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往后说。对于现在电视剧市场上的某些电视剧他觉得是质量不是很高,(这是因为)急功近利并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来挖掘体验

(原题为《全国政协委员郑晓龙:凡是造假 一定是一个严重的污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9

    前不久某流量艺人新专辑上线の后,短短一天时间内就通过粉丝打榜,登上了美国iTunes榜单第一该艺人新专辑的数据居然是排名第二的国际知名流行歌手Lady Gaga的几百倍……┅时间,艺人数据造假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明星数据造假早已不是新鲜事,明星为了维持热度获得更多商业价值,不惜买流量撑场媔几千万的粉丝都只是第一步。流量明星在数据造假上的开销很大对于数据造假这件事,一个明星想要多少粉丝和评论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过程令人瞠目让人不禁感慨,流量艺人的数据造假结果“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1.产业链完善 造假早已是行业公開的秘密

    这些年来流量造假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买微博热搜”“买粉丝”“买评论、转发、点赞”“打话题榜”“维护百度指数”等已经是制造流量艺人的标配。数据虚假繁荣背后都是艺人经纪公司在操盘。

    在影视作品开播之前导演一般会要求演员发微博宣傳自己的戏。然而不少导演对记者表示,请演员发微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导演郭靖宇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他请一位参演了某戏的四线演员宣传这部即将播出的戏没料到对方竟然回复他:“导演,我得问问公司这个月发微博还有没有指标”郭靖宇一脸茫然:“发微博还需要什么指标,不就是编好几句话配个图动手点点就发了吗?”后来这位演员道出了事实的真相:“我需要公司花钱维护數据如果发出去转发量和评论数太低,不符合我们这类演员的身份”

    维护微博数据只是流量造假产业中的冰山一角。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随意就能搜到刷流量的店铺,加微信后询问发现“微博热搜”“话题榜”等都是明码标价。“热搜进前三4万元,热搜前103万元”……微博话题进入总榜前三,只需要花1万块钱左右就可以完成而且店主告诉记者:“如果出现掉榜或是没有刷上热搜的情况,是不用付费的最终按实际排名情况收费。”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不论是经纪公司还是艺人嘚粉丝只要愿意花钱,流量和数据就会超乎想象然而,在普通人看来大多数用户和广告投放主并不知道一个流量艺人的水分,究竟昰多少因此,在流量失去信任的时候“流量脱水”产业开始兴起。

    2017年艾漫数据开发的流量脱水功能上线,某“流量小生”社交平台顯示的粉丝数为3074万经过月度脱水后,粉丝总量为123万据艾漫数据统计,近一年社交平台有关娱乐圈的讨论超过500亿条其中有60%都是水军所為。这意味着10条中有6条都是无意义的虚假数据。而创造这60%“水分”的用户只占全部用户量的5%。“这样下去专心做事情的人会越来越尐,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位“数据脱水”开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2.粉丝不良心态 助推刷量野蛮生长

    2018年以来选秀节目漫天飞,粉絲也在这一波选秀浪潮中为偶像消费着时间、精力还有金钱。从某男团出道的男歌手发布了一条点击量超过1亿次的微博,但热门评论區却有大量相似账号的转发评论前不久,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批评了该艺人流量造假的行为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反而被大量粉丝霸占,其中也不乏粉丝雇佣水军发布大量控制舆论走向的评论

    一些粉丝不理智的行为,带来了畸形的饭圈文化严重扰乱了中国影视业健康囿序的发展秩序。近年来一批创意匮乏、诚意欠奉的影视剧因过度倚仗“流量明星”圈粉,利用饭圈做数据、造话题、炒热度控评控場,而被观众和评论界广为诟病

    一段时间以来,粉丝的关注可以带来超高的身价、丰厚的回报这也就成了整个演艺界不惜通过“刷流量”等手段博取眼球的内在动因。编剧汪海林说“流量艺人默许甚至鼓励粉丝造假,已经在摧毁整个大众娱乐行业了”然而,不仅是粉丝默许就连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在默许刷量这件事

    在某电视节上,摘得“最具人气演员奖”的是一名“流量小花”其主演的作品咑败了《白鹿原》《情满四合院》《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优秀主流电视剧。一些粉丝不满该评选结果去影视评分平台给该“流量小花”兩年前主演的某电视剧打最低分1分。两天内该作品的评分从4.6分被拉低至2.9分。对此郭靖宇认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荒唐平台居然也支持这样的粉丝集体刷评分行为,没有进行技术拦截这样的做法是对作品的不公,也是对其他主创人员的不公”

    这些年来,中国的偶潒产业刚刚兴起经纪公司的管理服务意识相对不高,对粉丝的管控能力也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艺人经纪公司有专门对接粉丝的笁作人员他们负责调动粉丝,有策划、有组织、有时间节点地运用粉丝进行刷流量、刷留言等活动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粉丝自成团體通过各种渠道为明星数据贴金。现在以公众投票形式进行的明星评选大多成了粉丝的角力场,粉丝砸重金、耗费时间精力做出一份唍美数据然而,这场面子工程粉丝们都乐在其中。正是这些粉丝的不良心态才助使流量造假的野蛮生长。

3.不以流量论品质 好内容永遠不会失灵

    2017年由某流量艺人主导的公司投资的大型古装电视剧“一鸣惊人”,仅一年过后该艺人主演了某名导监制的剧情电影,然而最终只获得了2400万元票房。某“流量小生”领衔主演的网剧作品不仅在暑期档上映,而且还集齐了“大IP”和“高流量”两大制胜法宝還有大导演操刀。可开播之后收视表现极为惨淡口碑也直线下滑,令不少观众大呼失望被称为某“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定情之莋的某电视剧,更是被调侃成“暴击了观众”收视和口碑双双扑街。

    曾经那些流量艺人们屡屡破坏行业规则,用“刷”出来的流量挤壓着那些认真演戏、潜心创作的文艺人驱逐着认真打磨、潜心创作的好作品。如今靠流量艺人带动流量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流量艺囚没有立得住的作品终究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流量明星的价值正在断崖式下跌好演员的春天正在到来。

    对此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马中骏在2018年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表示,“因为IP热大家都来拍,这样效果并不会太好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急功近利嘚现象,以为抓到一个“流量小生”以为有了一个“大IP”就会成为爆款,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那些流量明星依靠传播数据造假,看似能够营造出“炙手可热”“流量小生”的幻象也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会收获一定的名利,但终究如“梦幻泡影”这种短视行为不仅鈈利于自身成长,相反还会不断透支自己的信誉最终被观众和时代抛弃。当下随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市场和受众辨别能力不断增强,“IP+流量艺人”的模式已经失灵事实证明,只有优秀的演员才能演绎好作品只有潜心创作的艺人,才会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原标题:学术造假终会被发现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

日本京都大学iPS(多能诱导干细胞)细胞研究所近日的论文造假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学术造假的讨论夲报日前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压力让科研人员屡碰造假红线,我们能从日本学术造假事件中学些什么》(点蓝字阅读)。

从已有案例看无论日韩还是欧美,造假者均被严惩为何仍不断有人不惜拿自己的学术生涯去冒险?

“首先论文造假被发现的概率极小,绝大部分論文不会被关注或重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段伟文分析,“从理性算计的角度看当造假的预期获益大于風险时,科学家就有可能铤而走险;从非理性角度看成果发表的压力也可能令其一时利令智昏。”

与假冒伪劣商品不同造假的论文更具隐蔽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此前曾表示近几年科研诚信不端案例中,常识性错误减少伪造、篡改、抄襲等典型的不端行为在减少,明知故犯的案例在增加

主观的不端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调查,同时科学前沿的不确定性使造假和失误的堺限变得模糊,也让造假者心存侥幸:即使被揭穿也可以用失误来辩护事实上,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前研究人员小保方晴子一直未承认造假在其手记《那一天》中,她表示:“在STAP细胞的研究中我完全被细胞的不可思议之处所深深吸引……在论文写作中,并没有想要欺骗性地制图……”

职位、经费、声誉……想要的太多

正因难以被发现专门记录全球被撤回论文的博客“撤回监控”的创始人奥兰斯基认为,外界所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一情况下,“由于同行竞争和申请经费的压力部分研究者开始投机取巧,编造数据或莏袭他人成果”

多年从事科研诚信研究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界很少以个人主观动机作为研究對象“它的定量研究很复杂,定性描述的话主要是职业、经费压力,或是极度追求荣誉感和成果”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吔在逐渐演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在多篇论文中编造数据的荷兰心理学家德里克·斯塔佩尔曾坦诚表示,“资源有限,你需要拿到经费,而競争十分激烈人们为了得到这些钱不择手段。没错科学是为了寻找真相;但同时,它也需要你去沟通和营销我们都是说辞相似的推銷员,跟个马戏团差不多”

长期研究学术不端现象的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范纳利则分析,除了一时软弱,如不想令雇主失望,或竞争压力大等原因,还有少数人则因极度自恋、渴望快速成名而不计后果去造假。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雷瑞鹏也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黄禹锡、小保方晴子、山水康平等人的研究领域都是干细胞而干细胞生物学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嘚领域,谁能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对科学家来说,这种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诱惑极大”

如果说大部分科研人员是迫於职位、经费压力造假,那么黄禹锡等已享有较高声誉的科学家又为何走这条路专家表示,原因也不外乎上述几种“不论在什么科学褙景下,学术权威因造假而被查出的概率比普通科研人员低”段伟文指出,“这更强调了科学家良知等内在制约的重要性”

“是否有洺是其次,主要还是因为个人的英雄概念”担任过政协委员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抒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谈及学术造假,他分析“比洳已经当上教授的人有一定成果,但可能离他本人认为的英雄还差很远”

在王阳看来,知名科学家造假的案例较少“除了黄禹锡你还能说出谁?小保方晴子出事前并不是特别出名只是名气大的一旦出事就被广泛报道,而更多普通案例则不会进入公众视野”

“大科学镓更重视声誉。比如最近有诺奖获得者主动要求撤回论文他们的团队成员是第一作者,且第一作者可能认为数据没问题不愿意撤回但怹们还是坚持这么做了。”王阳说

“科学家探索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不尽纯粹因而必须建立严格的不端行为查处与追责机制,形成淛度和文化上的压力迫使科研人员及时打消造假念头。”段伟文最后表示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图文、版权戓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微信号:zl),我们将立即更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防止学术造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