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龙微距35 1,4有自动对焦马达吗

   腾龙微距的90微不是一个新名词這支镜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微距镜头领域颇有些传奇色彩每一代腾龙微距90微都有技术的迈进和不错的口碑,我们认为此次进化的偅点主要体现在对焦和防抖上画质与功能方面也相应改进,而欲知详情还请您仔细浏览我们的文章。

    前两天我翻译了一篇有关腾龙微距新24-70mm拆解的文章文章的内容让作为译者的本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腾龙微距的这些新镜头,自打新结构与设计语言推出之后能感到腾龙微距在新时代的努力。变革此次蔓延到老将90微上全新的这支镜头全名是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代号F004


测试平台 佳能5D3+闪迪32G至尊超极速系列CF储存卡


    从命名就能看出,此次重新设计的杀手锏是VC防抖以及USD超声波马达的加入从此,90微系列进入了现代顶级镜头的时代

    说了半天90微经典,觉得还是有必要阐述下它的来龙去脉和大家共同了解下此头的前世今生。最早的90微是1979年的第一代SP90mm F2.5 [Model 52B]当时,微距镜头这个词汇给人的印象还是文献翻拍“想拥有一款能拍摄人像的中长焦镜头。并且如果最近摄距更近就更好了。”凭着这样的想法腾龙微距开发了52B。


腾龙微距52B(图片来源于網络)

时间一晃到了1996年17年来90微也在不断改进其中有很多变种型号,但在本质的光学结构上并没有发生变化直到这年。上个世纪90年代楿机镜头已经开始AF化,并且在微距领域人们开始期望等倍率化(早期的微距镜头1:1的很少)腾龙微距在这个问题上试制了好几款90微,但发現若要实现1:1的放大倍率并维持F2.5的光圈镜头会像茶缸子一样巨大。经过再三的研究他们最终制造出了F2.8光圈的172E,在当时由于具有轻便的体積以及不俗的画质90微的经典地位得以传承。

    转入21世纪数码化的大潮到来了172E的升级型号272E也随之诞生,这支镜头对镀膜进行了数码优化茬色散控制、眩光的方面适应了新的时代,272E作为经典的延续至今一直在产当然也在不断的改进,比较明显的就是早期的272E具有光圈环而現在的新品已经完全数码化了。

    不过272E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特点就是对焦时前镜筒会伸出镜头,并且伸出很长微距拍摄时颇有些不便。于昰在全新的F004上启用了新的光学和结构设计请看下页。

    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代号F004与新研发的所有SP系列(腾龙微距的高端系列)镜头一样,镜头上一圈漂亮的金属圆环但我不想称之为金圈,因为它的颜色更趋近于古朴的铜色上面是细致的拉丝质感,喷上黑色的参数和装饰低调不失奢华。

    囿人说这个金属圈感觉很“暴发”我不同意,我猜他一定没真正亲自用过但我也是客观的,也要说说问题金属上喷漆很容易磨损,指甲一扣黑字就会脱落,希望可以改进

    F004有三种卡口,佳能尼康索尼我们这次评测的这支是佳能口,平台是5D3另外需要索尼用户注意嘚是,由于索尼机身防抖于是索尼口产品没有VC防抖。

    可以看到作为定焦镜头,镜身有充足的空间来安排唯一的转动结构——对焦环寬大的对焦环对需经常手动对焦的微距题材很有帮助,橡胶的手感也比较舒适

    同样也因为结构本身的简洁,对于F004的整体造型个人并不佷满意,铜圈把整个镜头一分为二一面是对焦环,一面是光溜溜的镜身造型语言上缺乏梯度,加之两边收口的设计感觉手上的这支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僦像一颗大胶囊。

    可能是为了改善这种过于简洁的造型配套的遮光罩上有些造型的变化,但也没什么大的改善效果虽然整体略显呆板,但细节之处设计的倒蛮是认真下一页我们谈谈细节的设计和上手体会。

    点评从头开始顺序进行首先是镀膜,这个颜色我已经是不只茬一支腾龙微距镜头上见到过了日光下有点金黄色的味道,根据信息显示这个镀膜叫做eBAND(超宽频谱防反射)镀膜,专门针对防止镜头內部反射开发另外,腾龙微距为新90微配的镜头盖还挺有型的

    刚才已经提到过对焦环和装饰圈,再向下便是对焦窗了明亮、边缘处理圓滑,透过它可以看到最近对焦距离是0.3m减去镜头的长度以及卡口的法兰距,大概从前镜到景物的最近距离至少还有一掌的宽度这是个咹全的距离,内对焦的F004在这方面比外对焦的272E少了可能撞到静物的麻烦

    另外,内对焦的结构设计也大大方便了对USD的应用配备了超声波马達,90微才真正得到了进化也更符合90微系列1979年推出时的初衷,它也是一支人像镜头对焦的能力测试我们在后几页为大家呈现。

接下来叧一大革新也登场了,在镜头一侧的开关拨杆有三个自动对焦开关不需多言,对焦限位是微距头必备分三档的设计也毫无槽点,而最丅面便是值得关注的VC防抖开关了纵观当今100mm左右焦段微距镜头,宾得、索尼、图丽的百微均不带防抖相对尼康105mm、适马105mm以及佳能100mm三支带有防抖的微距头占据着强势位置,这次防抖90微的加入想必会打破防抖百微三足鼎立的格局

    最后,这支镜头卡口带有简易防滴溅构造官方所谓“简易”,是指用来防止水汽渗透到镜头内部不是让大家去给镜头洗澡的。而卡口本身加工的比较精细,经过笔者一段时间试用Φ的不断拆卸安装还比较光洁。

    正如本页标题自从96年光圈从F2.5变成F2.8后,90微的光学结构就没有大变过了这些年的改动主要还是优化。而此次90微可谓是浴火重生要想加入防抖和内对焦,必须打破重来这次新的光学设计使用了更多的特殊镜片,相信解像力会有提升完全嘚内对焦:无论前镜还是后镜都不会发生位移,这也更有利于镜头的密封减少灰尘的侵入。

    官方给出了该镜头的MTF表现从图上讲,这支鏡头的素质相当的高有着接近天花板的曲线。

    MTF曲线图中的10线/mm的曲线越接近1说明镜头的再现性、通透性就越好而30线/mm曲线越接近于1,则表礻镜头的解像性越敏锐由于虚化效果以及各种像差等原因,镜头的某些性能并无法完全通过曲线图来展现因此MTF仅作为表示镜头性能尺喥的一种,供您参考

    我们使用90微拍摄垂直分布的网格图形,以提供其在畸变控制上比较形象的表现

    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畸变控制很好,基本上没有桶形或枕形的变形当然我还是那句话,对于一支中长焦微距头要是畸变都控制不好那就不用混了而我们的性能评测也才刚刚开始,下面让新90微一关关来闯

    我们接下来使用国际通用的ISO12233标准分辨率测试标板进行测试,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对比出镜头的分辨率如何

测试Φ,我们将相机放置水平并设为中心对焦模式将画面中心对准标板中心的对焦区。然后根据画幅比例将标板调至充满画面分别从最大咣圈开始到最小光圈,使用整档光圈分别拍摄每档拍摄多张,从中选取最为清晰一张为准最后选取各样张上图中红框内区域读数,分別得出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并统计成表。(为保证测试客观体现镜头素质我们采用相应接口主流全画幅相机进行测试)

USD在各档光圈下的汾辨率数据,通过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新90微的分辨率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特别是从全开光圈便进入最佳状态着实出乎笔者的意料。这種高分状态从全开光圈一直可以持续到F16此后到F22和F32时的下滑就较为明显了。下面我们看看其在样张中的分辨率表现

·中心及边缘分辨率实测

    看完数据图表,下面我们看看实际拍摄中的分辨率表现这样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读者形象了解镜头解像能力,特别是在各档光圈上嘚表现差异

上图为根据页面大小裁切照片100%局部特写对比,从截图来看中心画质果然全开光圈也非常锐利,收一档便达到最高水平这樣的特点在拍摄背景虚化的人像时会有非常好的表现。而边缘画质则要收缩两档达到较高水平相对中心画质有些下降。另外该镜头F32的表現欠佳已经糊成一片啊,如非必要不推荐使用如此小的光圈。当然一些F2.8的镜头是没有F32的,有总是要比没有要强的

    脱离的评测室的單一环境,我们进入实拍环节我们选取样张,从中截取了边长500像素的正方形局部图片以在页面上用照片原大1:1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俗话說微距无弱旅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边缘还是中心腾龙微距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在分辨率上表现不错。到这一步测试我们认为它已经初步具备了在激烈嘚市场中一战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龙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