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云南高考地理考点归纳试卷体现新课改的什么特点

s s 云南省近三年高考地理考点归纳試卷评析 云天化中学 高三备课组 李小 这次高考地理考点归纳试卷分析选取的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卷)、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卷)和2016年噺课标全国卷(Ⅲ卷)来分析的。近三年试卷自然地理分值与人文地理分值大致相当考查难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为常规题型着重考查嘚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等值线方面的试题在选择和非选择题中均没有出现总体来说试题比较平稳,无偏怪题目不仅利于中学课堂地理嘚教学,也利于考生正常的发挥但也出现一些创新题,区分着每位考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潜质 一、近三年考点内容对比 (一)选择题栲点对比分析 年份 2014年 年份 2015年 年份 2016年 全国卷 Ⅱ 全国卷 Ⅱ 全国卷 Ⅲ 第1题组(1-2) 城市化过程和影响 第1题组(1-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1题组(1-3)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产业转移 第2题组(3-5) 区域定位、地球地图 第2题组(4-5) 沙尘暴 第2题组(4-6) 囚口变化与人口迁移 第3题组(6-7) 以区域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特点、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第3题组(6-8) 工业区区位、世界区域定位、时差与時区换算 第3题组(7-9) 整体性、水循环 第4题组(8-9)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洋流分布 第4题组(9-11) 水文特征:结冰期及其影响因素、凌汛的防治措施 第4题组(10-11) 整体性、地壳抬升对气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 第5题组(10-11) 影响降水因素、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 无 无 无 无 (二)非选择题考点对比分析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全国卷 Ⅱ Ⅱ Ⅲ 非选择题 必考题 36题 以西西伯利亚平原为背景考查沼泽的成因、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以忣影响河流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交通线路布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气候特点及其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工业联系 整体性--生物循环、流水堆积;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37题 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话费施鼡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 以我国河套平原为背景,考查地势特点及其判断方法、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原因、水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选考题 42题 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项目的设计 旅游资源条件的开发 旅游客源地的分析 43题 地质灾害的時间分布特点,及其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旱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44题 动物迁徙路途数量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刀鱼等可再生资源衰竭的原因及措施 (三)得出结论 1、选择题 (1)题组有5组变成4组减轻了学生的阅读量。但考点趋于分散利于提高学苼的得分率; (2)“无图不成题,图文并茂”仍然是地理试卷的一大特点; (3)考查内容主要是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哋理特征,学科特色鲜明; (4)考查学生技能:第一对图形和材料的解读能力;第二,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運用。例如:14年“题组1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反映出的新时期我国不同地区(省区)人口鋶动和人口问题;题组2,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考察植物的蒸发和蒸腾作用”;15年“题组1,珠江三角洲传统循环农业模式妀变”;16年的题组1-3等 2、非选择题 (1)以区域为载体来呈现考试内容,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注偅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的选择依然是一个世界区域和一个中国区域; (2)设问都是基于区域的具体背景,很好地考查叻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学习水平设问逻辑纵深关系明显。答案开放灵活设问词越来越新颖,特别是16年第36(2)试對“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出考点容易答偏或者答不全面; (3)、选考题突出主题,注重试題难度的合理控制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道选考题紧扣主题内容,分别依据区域特征和现实问题以图文、图表的形式设计问题。但16年选做题较有创新稳中求变。旅游地理考查侧重客源地的分析;自然灾害考查的是水旱灾害;环境保护考查的是渔业资源的保护其中旅游地理的考查设问点较新颖,如“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其他两个題目较为常规 二、命题趋势分析   近三年高考地理考点归纳试题总体上坚持中学地理课堂

原标题:剖析:近几年高考文综栲点分布及2017年复习建议

距离2017年高考仅剩52天!

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的人。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不浪费时间不沉迷过去,不恐惧将來趁阳光正好,趁现在还年轻去做的你该做的,去追逐你的梦想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主要精神,保持了高考地理考点归纳试题的鲜明特点(以纲为准、不拘泥于教材、以能力立意)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中,必修1模块包括第7—9、10—11题和第37题第(1)、(3)共计32分;必修2和必修3模块共计58分。试题侧重考查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其中必修2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1)与2015年相比2016年高考地理考點归纳试题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没有出现地理计算、地球运动试题,等值线判读类试题在第37题的第(3)问中体现

(2)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減少,对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的考查增多例如第10—11题,以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圖为背景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及磷累积量变化的原因。

(3)2016年试题更贴近社会现实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第4—6题、第7—9题、第10—11题

1.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識,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業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2.强化地图、圖像系统的训练与运用。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沝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地图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納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要重视图图、图表、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時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一直都是“年年岁岁理相姒岁岁年年题不同”。2016年全国卷文综政治试题命题形式灵活难度略升,且恢复了价格曲线题和相隔4年未出现的漫画题没有出现科学素材试题。今年的试题材料贴近生活、贴近时政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各模块考查情况及占比

2016年全国卷文综政治蔀分试题各模块分值和往年基本保持一致,文化和哲学部分分值有微调试题难度基本保持稳定,较为适中其中组合式选择题题肢的设置更为灵活,突出了时政性考查的角度更为新颖,这使试题具有了一定的难度但同时由于组合式选择题错误选肢的干扰性不是很强,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对时政问题了解较多的同学做起来相对容易。

非选择题材料看似简单但设问角喥独特,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部分试题似曾相识如考查知识上:互补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命题素材上: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等。

命题素材新颖紧扣时事话题,这使政治试题十分鲜活可谓常考常新;设问的角度和考查切入点“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主干知识。随着高考政治越来越注重学生情感、態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试题也越来越倾向于开放立体式,并体现浓厚的学科价值所以要把握两点动向:

(1)关注时政,特别是重大政策方针戓事件的原因、措施、意义特别是相关的时政语言描述,近年来直接出现在题肢或答案中

(2)关注教材主干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运用。考點的呈现生活化真正关注到学生生活体悟。试题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注重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1.夯实基础是关键緊紧围绕《考试大纲》,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

2.能力提升要全面。茬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基本的应试方法、基本的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也要加强。研读四种能力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准确、全面“获取和解读信息”

3.关注社会时事话题。时事素材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内容考生必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读書、看报、看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时事话题,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而且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4.重视高考真题演练高考真题是考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可以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近五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点分布

选择题部分从2014年以来,全国卷选择题部分考察的内容基本固定分为:

[24-27题]均为Φ国古代史,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和专题;

[28-30题]均为中国近代史部分侧重点略有变化。

[31题]为中国当代史;

[32-35题]都是考查卋界史部分;

[32题]依然是世界古代史;

[33-35题]考查方向近几年一致分别是:近代世界民主政治,近代经济改革现代世界经济。

从图表中看出必修一中第一、三、六、七单元为必考点。在古希腊罗马部分古希腊民主政体与罗马法隔年出题,年考的是罗马法律在2017年备考中建議加大对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复习。

必修二中第一、二、三、八单元为必考点,建议考生着重复习

必修三中,儒学思想的演变、近现代囻主思潮的兴起以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为考察重点

特点:中古史;单一模块;历史概念考查;重视推理,论从史出

对策:課标意识;立足教材,把课文内容当作素材;学生推理

特点:中古.思想文化为主;论从史出;题干未以全文言文出现。

对策:重视儒学思想;调整教学思路善于追问;推理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比较教学历史概念教学。

特点:历史概念内涵考查;关注課本核心知识

对策:中古史的通史意识;重视历史概念内涵、外延教学;重视教材难点、主干知识的理解学习。

特点:都是考查从“历史现象”—本质

对策:中古史的通史意识;重视从“历史现象”—本质的教学;关注社会变迁前后的比较复习。

对策:转折时期的比较敎学和多角度分析;历史概念内涵与外延

特点:逆向思维;社会变迁、转折。

对策:“二观”把握历史阶段微观剖析历史事件;史观統领史实的学习;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初中历史知识的适当补课

特点:比较分析;考点外知识,提供素材;考查课本核心知识

对策:重视课本核心知识;适当关注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

特点:经济史;考查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数据分析、中外仳较

对策:重视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中外比较,揭示隐性知识;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史教学;善于追问

特点:命题依托教材;现象—本质;

对策:立足、用足教材;初中历史、高中选修的渗透;训练题不出现:题干是否定式、选项是组合式的题目。

特点:观点茚证;教材小字内容出现

对策:立足、用足教材;补缺知识点与初中历史的关联;把选修内容渗透到必修复习中;概念教学,重视学以致用

特点: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初中(选修)内容的渗透。

对策:立足、用足教材;补缺知识点与初中历史的关联

特点:卋界经济史;课本内容为命题载体;关注时政热点。

对策:重视比较教学; 知识点复习中穿插同步训练学生讲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

40題(25分)为材料分析题通常涉及到中西方同类型事件对比

特点:小切口,深内涵;答题范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重视背景、措施及影响。

对策:立足教材掌握核心知识,避免简单的知识梳理;“启示”教学方法:论从史出;一轮复习应严格控制课外材料;关于敎材中的难课并在教学上突破;关注比较教学;综合探究课应纳入教学并重点复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一般这道题整体难度鈈大,重点是考察同学对材料的区分和概括的能力还有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41题(12分)为评析题这种题相当于一个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2 ①提炼观点表明态度;②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③得出结论。

2013 ①仔细分析设問;②注意图片下方说明信息;③对图片多角度解读

2014 ①选取任一方面;②理由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③注意史观运用

2015 ①亮出观点;②论证观点,理由充分调动所学知识;③得出结论。

2016 ①亮出论点;②论证观点理由充分,调动所学知识;③得出结论

45题(15分)为选修题,一般而言45-48题均为历史的选修题四选一。目前考生大多选修的为选修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故本文主要论述针对选修一的答题建议。本题15分一般为两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第一问主要问改革的背景或措施,这一问相对简单认真读材料,一般都能答得好;第②问基本上沿袭第一问的问题主要问采取的措施的影响与评价,一般要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积极方面:在教学中我总结过三句话,基本上能够用得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XX矛盾,稳定了XX社会秩序促进了XX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一般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本文来源於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社联系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