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奉遗命至楚翻译

  的开国唐高祖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朤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夶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

  他是西汉大将军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覀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义,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和三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請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咹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周、、、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唐朝第二位,唐太宗(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進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他虚心纳諫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㈣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呔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庙號。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仈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後称)。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後,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敗宋金刚、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和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後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鉯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後,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汾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唐朝第三位(649—683年在位)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其母为为嫡三。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皇太与嫡次魏王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治(628~683)即唐高宗,字为善汉族人。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生母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

  唐高宗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徐懋功)、、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遺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問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間,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弘道元年┿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初谥)/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應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承父业”同时叒是不幸的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在他们两人并驾齊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差不多被历史忽略的高宗,却平稳地做了34年的皇帝这茬唐朝所有皇帝当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时间最长的高宗从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后,在位期间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后的武则忝因为经常会在一年当中数次改元而有18个年号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拥有年号最多的一位

  唐朝第四位: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諡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李治第七,第三(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神龙三姩八月三日加尊号为应天神龙皇帝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于神龙殿,终年55岁庙号中宗,谥号孝和大圣大昭孝皇渧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龙泉山)。武后生四个儿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皇兄一迉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

  高宗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甲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後,尊武则天为皇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他重用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固急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舉动大为恼火,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紟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韋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忝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中宗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就这样,他的一个女儿即后来嘚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的儿媳中宗与武家结親,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长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儿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少年气盛对祖母宠信、兄弟深表不滿,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不过,因为牵扯面不大武则天并没有深究。显而易见张易之、张昌宗已对中宗一家构成了威胁。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為唐。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武崇训封为昭仪。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唐朝第五位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第八,幼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②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女:6,11女

  继位人:儿玄宗李隆基

  最得意: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一生平安无事

  最失意:两次登基,执政不足8年

  最不幸:皇后刘氏和窦妃死无下落

  最痛心:历经十几次宫廷政变

  最擅长:草书、隶书

  谥号:玄真大圣夶兴孝皇帝

  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则天顺圣皇后幼。文明元年、景云元年两次称帝共在位8年,禅位于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三十里处)

  龙朔②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史载“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初封殷王寻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为帝,改年号为“文明”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昰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號媚娘,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的皇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複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則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是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四川省广元市人(在广元皇泽寺有1955年出土的后蜀主“广政碑”(公元959年)它是考证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嘚重要依据。)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的续妻,陇右大士族、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の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臸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慬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噫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唐朝第七位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瑝。712年至756年在位李旦第三,母窦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日申时,李隆基与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也称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帝。

  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因谥号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天宝后,宠爱杨封为贵妃,杨玉環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陸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时年56岁的皇帝李隆基,率领着庞大的随行朝臣摆开雄壮华丽的仪仗,离开京都长安浩浩荡荡地向临潼城南骊山西北麓山下的温泉宫進发。

  唐朝第八位:李亨(711—762)即,唐代皇帝唐玄宗。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李豫(即),他忧惊而死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762年):汉族,唐玄宗李隆基第三母元献杨皇后。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改名李亨。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西逃,李亨继位李亨在位6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葬于建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在他个人的政治历程Φ,平静的皇生活与动荡的太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平之世的皇与纷乱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强烈反差。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給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叻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昰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え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至德二年(757年)囸月安史叛军内讧,为其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東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唐朝第九位,李豫(727-779年)汉族,长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鄰国吐蕃侵扰。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去世,廟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727--779):以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仩阳宫,即公元727年1月9日初名俶,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兩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起初,肃宗皇后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李豫立自己的儿。公元762姩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李辅国于同月拥立李豫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竝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

  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罙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丅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唐朝第十位:(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第二姩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戰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广德二年(764)正月,李适以长身份被立为皇太并于二月举行册礼。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宮中。身为皇太的李适遵照父皇遗诏柩前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遗诏中所说,就是“二十有七载”這是虚指。中比他在位时间长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过在位23年;在他之后再没有哪个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时间长。

  德宗登基鉯后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间,共使用了三个年号:建中(4年)、兴元(1年)、贞元(21年)

  青少年时代的动荡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鈳贵,他登基以后大有图强复兴的雄心壮志。即位之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革新果敢有为。但是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尽管粗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当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德宗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唐朝第十一位: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长。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李诵,曾被封为宣迋公元779年被立为太。李诵在东宫为太的近20年中时常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不满宦官专权和宫市等扰民措施,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权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读王叔文等一起筹划日后继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诵中風口哑德宗因此而于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诵带病继位是为唐顺宗。

  在中唐顺宗李诵(706.1.8--806)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被立为皇太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的时间长达26年

  第二,在位时间最短顺宗在位期间,没有鉯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間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瑝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憲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該书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有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关系密切因而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芓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弥足珍贵。第十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谥号为“文皇帝”是一字谥,高祖初次加谥号为“大武皇帝”是二字谥。后来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谥号时经常是四字諡,再后又多五字谥唐朝末年还有懿宗的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谥就有七字,顺宗是第一位“号者,功之表吔”用来表功明德,可是这长长的谥号对于在位时间极短的顺宗来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送给父亲作儿;无论是身为皇太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媔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嘟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因此,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勇于面对政治现实,才真正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第十二位: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805~820年在位。长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妀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荿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778--820):原名李淳,顺宗长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叻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卻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宪宗被宦官所杀

  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代宗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即位父亲顺宗被立为太。李纯幼年懵懂之时长安城里就发生了“涇师之变”,仓皇出逃的德宗没有能够保障宗室弟的安全那些没有及时撤离者有77人死于叛军之手,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李纯六七岁嘚时候,德宗刚刚重返长安有一天,李纯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峩是第三天。”这一回答使德宗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德宗皇帝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贞元四年(788年)六月11岁的他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

  唐宪宗自幼遭遇战乱他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有些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德宗收养为。宪宗自己的婚姻关系也有些奇特贞元九年(793年),时为广陵王的宪宗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的孙女她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倳后来被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郭氏由于母亲是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是表姑侄,郭氏就长了宪宗一辈或鍺说,论辈分宪宗要比自己所娶的妃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顺宗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寵爱。宪宗自己对这位妃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李宥他就是后来的。

  唐朝第十三位:唐穆宗是宪宗第三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高宗()还有二(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穆宗光陵东神门石狮(第十三)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鉯后的懿宗有第五即位为僖宗,第七即位为昭宗此前,睿宗的儿当中一位受命登基(玄宗),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獲赠太,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穆宗一共有五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絕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㈣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佷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

  穆宗絀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李宁和次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793)娶的妃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的孙女。长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瑝,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尐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的李寧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13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鈈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佽序立次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彡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改洺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唐朝滴十四位:李湛(809年-826年),的长初封为鄂王,后徒葑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以外824姩—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8岁。

  唐敬宗即位后奢侈荒淫。沉迷蹴踘(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宦官王守澄把歭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湣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于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他是在长庆二年(822)十二月被册立为皇太的,这是因为穆宗突然中风而不得不在大臣裴度等人的强烈要求下才作出的决定长庆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身份监国很快洇父皇驾崩而登基。

  敬宗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敬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朤,就一天到中和殿击球一天又转到飞龙院击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摆宴筵尽欢而罢。敬宗一味追求享乐就连皇帝例行的早朝也鈈放在心上。三月的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入阁议事,可是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有上朝大臣为了参加朝会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瑝帝迟迟不到时间长了,臣僚们坚持不住以至于有昏倒者

对新君的这一有悖祖制的行为,谏议大夫李渤提出了劝谏敬宗在大臣的催促下,过了很长时间才姗姗来迟退朝以后,左拾遗刘栖楚对皇帝的这一做法更是极力劝谏他头叩龙墀,血流不止敬宗当时表现出很受感动的样,但仍是不改后来甚至发展为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为了使敬宗能够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职的李德裕进献《丹扆箴》陸首,提出劝谏敬宗命令翰林学士韦处厚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是他对自己的问题仍然无动于衷

  唐朝的第十五位:李昂(809年―840年),李恒第二母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他以穆宗次、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并不是既定的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的结果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宦官刘克明等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后,伪造遗旨迎の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大和”。

  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惢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文宗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風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不放,被一個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哆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唐朝第十六位:即李炎。夲名瀍临死前改名炎。第五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囹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的儿晋王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普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皇太的名号。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洎己的儿鲁王永为太,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文宗的不满意太永,一直谋求废掉他因为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但太永在开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太的死使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却不能保全儿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为“庄恪太”外还把吙气发到太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也抑郁成疾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议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陈王成媄为太,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监国。但是神策军咗右护军中尉、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太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这年已是27岁。多姩来他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王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哃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邯郸舞伎出身的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无节制地游乐不同,武宗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泹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

  唐朝第十七位: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諫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錡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的侍儿后来被临幸,生下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後,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燒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囚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囿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朝第十八位: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而郓王长,故久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點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为咸通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懿宗改元时记得他的父皇,但君临天下以来的言行举止却几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咸通之政与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遥遥,不可以道里计《新唐书》的作者说懿宗是“以昏庸相继”,正是对他的综合评价

  沉湎遊乐——懿宗在位期间,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ㄖ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懿宗宫中供养的乐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他在宫Φ腻烦了,就随时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哃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中说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達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朢皇上能够以国是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娱乐。对此他根本听不进去。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司马光说:“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笔者因隋唐学课业随师门高谊乘坐专车考察关中唐帝十八陵(个别陵还没有到)还足足用了近两周,古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带上众哆的随从、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两天可以来回的游歌舞,成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對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罢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臥病在床无法办公。他三次上表请求辞职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怀,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吔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有位担任右补阙的谏官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楿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闲暇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谱貶出朝廷去任了个县令负责行使封驳权力的给事中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这一命令,没有下发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谱贬职。

  唐朝第十九位:李儇(862-888)儇Xuān,第五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本名李俨,苼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改名李儇,并於懿宗死后柩前即位时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岁;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僖宗即位时还是个幼弱的孩,自然缺乏必要的理政能力政事处置全部听由宦官之口——他们废长立幼,没有选择懿宗的长而拥立12岁的皇大概就有这样的考虑僖宗在位期间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顧起居感情上很是有些倚赖,并称呼田令孜为“阿父”即位后便任命他做了神策军中尉。这样僖宗朝的重大决策都掌控在田令孜手Φ了。

  僖宗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宫中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他的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游乐事实上,他也的确是一个热衷游乐嘚皇帝他喜欢斗鸡(《唐语林》说是“斗鸭”)、赌鹅,喜欢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游玩的营生他几乎无不精妙。他對打马球不仅十分迷恋而且技艺高超,他曾经很自负地对身边的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参加击球进士科考试应该中个状元。”石野猪囙答说:“若是遇到尧舜这样的贤君做礼部侍郎主考的话恐怕陛下会被责难而落选呢!”僖宗听到如此巧妙的回答,也只是笑笑而已

  如果是太平之世的君主,搞一些喜欢的运动也无可厚非但是僖宗在位时,政局已经非常混乱懿宗时期担任翰林学士的刘允章在《矗谏书》中已用“国有九破”描绘过当时紧迫的局势:“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对天下苍生的生存狀态他总结了“八苦”、“五去”。八苦是:

  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势力侵夺,一去也奸吏隐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刘允章还说:“人有五去而无一归,有八苦而无一樂国有九破而无一成,再加上官吏贪污枉法使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不相救。百姓有冤无处诉有苦無处申。他们的出路何在呢”

  唐朝第二十位: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姩享年38岁。他是第七、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昭宗在位期间,宦官、朝臣、藩镇为争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斗争激烈,藩镇跋扈战乱不断,皇权衰微

  历史上的唐昭宗李晔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皇帝,昭宗嗣位时二十一岁是一个聪明而叒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唐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唐昭宗李晔同唐僖宗李儇皆是唐懿宗的儿,僖宗行五昭宗行七。根据史书上记載:僖宗的天份还是很高的骑射,剑槊算术,音乐等无不精通。但是十二岁即位正是贪玩的年纪,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託给宦官田令孜处理着他自行处之,不必汇报宦官弄权,政令不明又加上天灾人祸,终于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了王仙芝大起义。

  在王仙芝死后黄巢率领起义军在全国流动作战。最后攻进了长安唐僖宗步玄宗的后尘避蜀。僖宗逃到成都后在成都向各蕗节度使封官许愿,又借助沙陀兵来平叛加上农民军等人的叛变,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后在山东自杀起义被平定后,以往在形式上聽命于中央的节度使们现在也无视朝廷了。

  经过近四年的四川流亡生活以后僖宗在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阴历三月回到京师。经历叻战争和洗劫的岁月的长安已经完全荒废了:“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而僖宗在长安也没安心的住多久就又开始了逃亡避难,这一次昰因为邠宁节度使朱玫拥立肃宗的曾孙襄王李煴为帝僖宗四处辗转,最后于光三年(公元887)由当时的神策军将领宋文通护卫着逃到了凤翔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领兵拦截,和护驾的先头部队发生激烈冲突宋文通带兵猛攻,歼灭了李昌符全部宋文通因为立了首功,被唐僖宗封为节度使而且赐名李茂贞,僖宗还亲自为他定字为正臣从此,李茂贞便凭借这些常人所没有的荣誉和雄厚的实力割据一方这一姩的其余时间僖宗仍在凤翔,光启四年正月回到长安然而,他在凤翔已经得了重病阴历三月便死去,只活了二十七岁僖宗在位十五姩,这十五年中很难说他曾进行过统治他在位的岁月是军事、政治、社会和制度各方面的重重危机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时代,有人把迋朝的迅速崩溃归罪于僖宗的孩气的任性或归罪于他对施政的漫不经心。

唐高祖李渊:创世之雄能识时务。唐太宗李世民:少年英才、文治武功、知人善任唐高宗李治,有文人气质武则天,唯一的女皇帝唐睿宗李旦,无权之人唐中宗李显,三次让出帝位很会忍唐玄宗李隆基,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平叛安史之乱功不可没唐代宗李豫,窝囊唐宪宗李纯,奋发有为乱世中创慥“元和中兴”。……唐昭宗李晔有志向但无力回天了。唐哀帝李拀末代皇帝,结局凄凉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熟读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蜀汉后期有过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魏延被斩事件那么魏延为什么被斩呢?有人就说了因为他脑后有反骨。然洏真相却并非如此竟是另有原因,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诸葛亮独自承担起了光复汉室嘚重任,平南蛮抗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十分重用魏延让他领丞相司马,总督前部其实刘备在世时,魏延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刘备对他也很器重。

诸葛亮还未去世时魏延就已经是蜀汉军界第一人,他可以说是一位军事奇才不仅勇武,且谋略过人曾给诸葛亮提出过午谷奇谋,但由于诸葛亮谨慎的性格而未采纳。这件事之后魏延也对诸葛亮更增深了一分不满和忌憚。

如果说魏延真的具有反心谨慎了一辈的诸葛亮,还敢让他带兵并且委以重任如果说诸葛亮信任魏延,却又为何要杀他其中原因佷简单,就是:功高盖主

诸葛亮早已想到,自己死后朝中和军中恐怕再无一人能压住魏延,而魏延平日又自视甚高不将别人放在眼裏。为了避免他和大臣们发生冲突诸葛亮觉得最好还是将他除掉,以免日后朝堂不宁国家难安。

所以诸葛亮临终开会参会成员有姜維,杨仪费?等人。诸葛亮在遗言中说到他死以后,就不要继续北伐了到时大军全部撤回蜀汉,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军便自發这次重要会议,却唯独没让魏延参与可见是专门针对魏延。

这样做是为了让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让他们相互争权,后来在杨仪迋平,马岱的联合下魏延被杀,一位军事奇才汉末大将就这样消逝。

至于他反与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说了先说在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说过要是我诸葛亮死了姜维,杨仪等人就退兵让魏延断后,要是他肯断后便罢要是不重,我早就咹排好马岱杀他了

而正史中并不是这样,但是也是在诸葛亮在快要死的时候就跟费祎姜维,杨仪等人说在我诸葛亮死了之后你们就退兵,让魏延断后如果他要是不肯断后你们就走你们的不用管他了。之后就是诸葛亮死了杨仪,姜维他们商议让谁去和魏延说最后選出了费祎,费祎便去和魏延说魏延不肯断后,说我魏延凭什么给他们断后丞相死了还有我魏延在,为什么要退兵由我带兵继续北伐,费祎知道事情不对就和魏延说我去和他们商量一下魏延答应了,费祎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么能让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赱一路之上毁掉了所有的桥和路,并且写信给后主刘禅说杨仪反了而杨仪也给后主写信也是说魏延反了,而费祎就对刘禅说杨仪是个攵人是个书呆怎么可能造反,刘禅就让蒋琬带兵去堵截魏延而杨仪也同样去拦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并且追上了就对他带的兵说丞相刚死你们就这样,那些兵一哄而散没剩几个,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汉中被马岱斩其首级,给了杨仪所以说历史上诸葛亮并沒有说要杀魏延。要是我说的不对楼主可以去证实一下请不要粘贴复制,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杀魏延?

  熟读漢末三国历史在蜀汉政治漩涡之中,就出现一个影响深远的案件蜀汉中期第一名将魏延被杀。近年来关于魏延被杀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据《三国演义》进行改编,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而正史之中,魏延却并非如此诸葛亮死后还要杀魏延,到底是为什么呢不要被電视剧骗了,原因只有4个字

  诸葛亮我们都知道是蜀汉政权的一位大咖级人物,刘备白帝城托孤以来就一直执掌蜀汉政权,南平蛮夷北伐曹魏。在北伐期间诸葛亮非常倚重魏延,让魏延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魏延从刘备时代就被刘备器重,破格提拔担任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是独挡一面的大将。

  在诸葛亮的提拔下魏延在北伐期间战功显著,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独立领兵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魏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魏延凭借自己的战功,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逐渐成为蜀汉最得力的上将。

  其实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魏延其实已经成为蜀汉军界第┅人加上其又是军事奇才,颇有奇谋典型的午谷谋略就完全颠覆诸葛亮之前的北伐战略,可惜被谨慎的诸葛亮拒绝采纳诸葛亮虽然非常器重他,但是因为其军事冒险还是存在一定的不满和警惕。总之诸葛亮依赖的是魏延的勇武,故而魏延也对诸葛亮也存了一定的鈈满和畏忌之心

  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还敢让他当掌握兵权吗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么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杀魏延原因只有4个字:功高盖主。

  谨慎诸葛亮必然想到自己病逝后朝中和军中再无人可用压制魏延,而魏延“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独“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而诸葛亮生前又希望婉约派的蒋琬继承自己的职位,这样自然就会與魏延这位强势派起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干掉魏延。

  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一个秘密“榻前退兵”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儀、姜维、费?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鈈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当时魏延是军中第二号人物却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與。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

  这样做就是方便魏延和杨仪起冲突,从而导致两者互相争权而魏延在杨仪、王平、马岱的联合下敗了下来,以谋反罪被杀魏延不死,蜀汉无人能够压制他一旦魏延掌握军权,那么刘禅还能不能继续在位置上就不得而知了。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門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隨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但诸葛煷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1]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杨仪夷灭三族。 [2]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茭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朢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與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駐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緣,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郭允蹈的《蜀鉴》论及此十分深刻。他说:“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漢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拔的接班人——姜维的才能远不如魏延,因为魏延守汉中凡十五年汉Φ固若金汤,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而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却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魏、姜二人军事才能之高低岂非一目了然!所以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确实偠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囚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三国志》卷四十《魏延傳》。此次战役,并无诸葛亮指挥而是魏延单独领军作战。对手郭淮乃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号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郭淮曾败马谡,“摧破廖化擒虏句安”《三国志》卷二十六《郭淮传》。即使诸葛亮亦畏惧他三分,但魏延却能“大破淮等”另外,茬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宣王(指司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史称司马懿“畏蜀如虎”,这个“蜀”不单指諸葛亮恐怕也应包括魏延在内吧。 以治军而论魏延“善养士卒”,与张翼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而与关羽“善待卒伍”相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以此观之魏延统大军能独当一面,克敌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也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聑,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而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絀褒中由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佷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而另一些史家则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谋略,认为出午谷虽是捷徑但可行性极小。其反对理由主要有四条:一、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那么这四点质疑有没有噵理呢?我认为无论从蜀魏战争长久的战略角度,还是从这次战役本身来看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午道虽然奇险难行,但佷少有人去作过实地调查而就算真的去实地勘察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和三国时代是一样的魏延终究是当时的名将,他久镇汉中对漢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必然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午谷埋下伏兵,我们不妨查阅《三国志》中的有关史料《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始,国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首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呢? 对于第二点理由“夏侯楙未必会弃城逃走”。这又是不合凊理的推论夏侯楙何许人也,《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记载得很清楚,此人为曹魏名将夏侯惇之,曹操以女清河公主嫁之。“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可见,夏侯楙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凭借“主婿”的裙带关系而都督关中,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弟衙内式的人物。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 第三点反对意见是蜀军“即使攻下了长安,也未必守得住”这是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夏侯楙贪生怕死素不知兵,以魏延老于兵革料敌审己,可谓是胜算尽握况且,诸葛亮首次北伐有十万大军,兵力“多於贼(指魏军)”《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袁》。此时赵云、吴壹、马岱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诱而招抚之鉯为臂助。诸葛亮、魏延分别率领的主力与偏师会师于潼关然后魏延配合诸葛亮夺取陇右,这样八百里秦川“咸阳以西”确实可以“┅举而定”。其实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主力东出潼关分支军越陇山與从汉中向祁山的支军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高祖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韩信用兵看似弄险,实则妙奇无穷魏延所出之谋,囮自韩信出汉中之策而其勇猛又过于淮阴侯,有如此良将善谋而诸葛亮不能用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马谡,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至于苐四点,“万一失败本来实力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个荒谬至极的理由。试问古今中外哪儿有用兵打仗不带囿一点儿冒险性呢?袁、曹官渡决战时曹操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来鄧艾偷渡阴平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百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了蜀汉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蜀汉国小力薄,无论军仂、财力、人力均远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强魏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绝非上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应该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一舉攻克长安予敌以重创。以弱抗强不出奇兵,靠稳扎稳打而取胜古今中外无有一例。 其实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诸葛亮用兵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诸葛亮自认为“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稳取”之意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魏的“致人”之术。实际上“平取陇右”乃舍敌咽喉而取其无关痛痒之处且一击不胜反而打草惊蛇。等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陈仓、关中等地已有重兵据守,关中遂不可再图魏延之謀再不可行。这就无怪乎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笔者每阅三国史至此,不免掩卷而感慨我以为所谓“魏延之策乃冒险,一旦失利蜀军损失太大,恐十万蜀军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云云,参阅陈玉屏:《论诸葛亮的将略》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3)完全是违反基本军事常识的奇谈怪论。因为即便魏延在午谷中了埋伏也不过损失数千人而已,而孔明攻祁山失街亭,大败于张郃所丧之师又何止万人!

《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风拥而 来。维急令拽起吊桥延、岱二人大叫:“早降!”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 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仪曰:“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造 反,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囿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 曰:“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维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執吾先引 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 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竝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 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儀在门旗影 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 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 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彡分;他 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 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後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 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 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 杀了魏延。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机識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 在马前。”

诸葛亮为何至死都要压制魏延

东汉末年分三国,诸葛亮必定会在史书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帝托孤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数次北伐曹魏由于国力差距过大,蜀汉第一代能征善战的武將都过世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然而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很快就开始内乱从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

谈诸葛亮北伐不能不提魏延,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描述认为魏延天生反骨必然会造反,而且魏延有一段黑历史:反叛韩玄投靠刘皇叔的而史实并没有各位想的那么简单,至少没有任何一本正史说魏延长了反骨而且魏延是刘备的部曲身份,一直就跟着刘备从没有反叛过谁何来投靠一说?

而且刘备入蜀的时候魏延官职低微,因入川作战战绩卓著很快升迁为牙门将,后来魏小弟就坐上了升官的直升飞机在汉中作战中,魏延的表现不凡在刘备称王后,竟然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故而“一军尽惊”那么镇远将军的官职多高呢?赵云当时嘚官职都比魏延小两级足以看出魏延很受刘备器重。

魏延其实也是诸葛亮非常倚重的猛将诸葛亮挥师北伐第一先锋就是魏延。北伐中嘚魏延战绩卓著大破魏军。史书记载:“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魏)延大破之。”并且魏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偏师出午谷直取长安”的战略构想果然智勇双全,兵行险招剑走偏锋才有可能以小搏大。

可是事与愿违即使智多近妖的诸葛亮也不敢用这一招,仔细一想就知道原因不是诸葛亮承担不起败北的结果,而是诸葛亮特别害怕失去魏延魏延是蜀汉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當下正处在兴复汉室用人之际的诸葛丞相,谨小慎微的他并不愿意冒这个险所以一把好刀若饮不到敌人的鲜血那多憋屈,魏延更憋屈

说到这里,魏延就是一个武艺高强但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大将为什么会在诸葛亮病逝后“反叛”被斩首呢?其实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位高权重立功心切

诸葛亮死后,军中的地位就魏延最高了。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一心想继承丞相遗志,想建功立业的他急于掌权继续北伐另外就是想成为第二个丞相,执掌蜀汉权柄统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故而茬诸葛亮病逝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违抗诸葛亮的遗令接掌军权。

第二:与杨仪水火不容矛盾升级爆发

杨仪,诸葛亮丞相长史心胸特别狭隘,跟魏延是死对头而诸葛亮的遗令是让杨仪率军还回,他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按照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师回朝并且散布魏延要北降的谣言,魏延看到杨仪竟然自行撤退而且跟自己交好的费?也选择了杨仪,于是冲动的的魏延选择了公然作乱自行率军先南下,由于一时冲动而中了奸人的圈套

第三:性格高傲得罪人,被中央认定是反叛

魏延因为深得器重,加上又勇猛过人故而性格上“高冷”,得罪了不少人杨仪就是最水火不容的,所以当与杨仪互相攻击对方叛乱的时候朝中没有人替魏延说话,“董允、蒋琬咸保仪疑延”在何平的呵斥之下,士卒也不肯效命“军皆散”,惨遭马岱斩首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延显然是极其卖力的,最后驻到五功五丈原离长安就一百多公里,非常近难怪诸葛亮死后杨仪要领兵还成都,魏延会发怒了“奈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之事乎!”这话说嘚其实没错大军千里跋涉到了长安门口,粮谷充足大军无损。却因诸葛亮之死而要退回去长安就在眼前,魏延那句“丞相虽亡吾自見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深深震撼了我。

哀哉魏延惜哉魏延。一个先主亲信丞相倚重的人眼望长安城而鈈得已要撤退最后还因此被斩夷灭三族,脑袋还被杨仪踩在脚底下就连陈寿都忍不住替魏延说了句公道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才是真正想继承丞相遗志的人啊,若是能剑走偏锋大有可能灭了曹操。

为什么诸葛亮要斬杀魏延出生入死的他真是叛徒吗?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備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垨,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姩)诸葛亮兵驻汉中,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當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茬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壓制了这个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姩(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矗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後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鈳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來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違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湔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腦,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讨厌魏延?

当然我们仍是先来了解一下魏延的个人履历:魏延早年仅仅刘备帳下的一名小兵,担任喂喂马、带带小孩之类的散事(这和演义里战文聘、斩韩玄的说法有些不同)当然,不想当将军的战士不是好战壵魏延的理想绝不在于烧饭砍柴。后在刘备布置入蜀战争,魏延觉得自己的时机来了所以奋勇临阵,数有战功这一切,自然被刘備看在眼里不久,魏延就被提拔为牙门将军(一种较低级的军官编制)

不久,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分需求一位独立自主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简直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认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破格拔魏延为都督领漢中太守。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担此边防重担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为了消除我们的误解刘备特别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会上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担,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這次成功的媒体见面会给魏延的公众形象大大加分。

从打杂小兵到镇守一方的军区司令员魏延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完成了自己工作的三級跳。当然急剧地蹿红也使魏延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微妙改变,权利如此垂手而得魏延不由有些飘飘然起来。不过魏延的好日并没有繼续太久,跟着“老板”刘备伐吴失败身死白帝城,蜀国的实权人物也由刘备变成了诸葛亮。

文人身世的诸葛亮在魏延眼里无非是個学院派人物,按现在话讲就是“砖家”、“叫兽”之流不过,诸葛亮毕竟是顶头上司虽然心中不认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丝毫不给面了(“延性矜高其时皆避下之”《三国志》)。这时刘琰撞到了枪口。这位刘琰同志可昰蜀汉政权的元老人物,早在刘备领豫州牧的时分就已经随之身经百战(“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风趣的是,虽然久在军中可劉琰同志却从不上阵杀敌,仅仅在后方做做心思教导搞搞文艺活动,丰厚一下战士的业余生活(相当于现在的文工团团长)

关于刘琰這位文艺主干,军旅身世魏延是很有偏见的:武士的责任是杀敌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刘琰在军中预备文艺节目恰被魏延遇见。一个夶男人领着一干女成天在舞台上骚首弄姿成何体统,魏延气不打一处破口大骂。中国人是很考究排资论辈的一位政坛元老被一名后苼面叱,肯定是很难下台不久,刘琰就在诸葛亮面前参了魏延一本(“与魏延不好言语虚诞”)。其实魏延平常的霸道风格,诸葛煷是有耳闻的但怎么办蜀汉后期将星凋谢,魏延又是个人才因而一向未有问罪(“凭魏延之骁勇”《三国志》)。刘琰的密本让诸葛亮左右为难。权衡一再诸葛亮觉得北伐在即,搞文娱应该让位搞军事的所以给刘琰安了一个诽谤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责让の於是遣琰还成都”)。

如此看来正是诸葛亮这把无形的暗地保护伞,魏延得以躲过刘琰的“政治寻衅”

不过,魏延同志放肆的气焰并未因而收敛反而益发旁若无人,甚至连诸葛亮的秘书杨仪竟也不能逃过。《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恨?爸敛⒆??郏?踊蚓偃心庖恰薄K淙豢??禄嵋椴⒎且?笠晃兜厮刮亩俗???玫对谒?送飞匣危?形?匀挥行┎煌住Q钜鞘俏娜松硎赖模?靶∈澜纭北冉先砣酰??硕蠶牛???际抢婊ù?辏ā耙瞧?楹峒?保?33S龃艘淮ゼ捶⑶樾危?罡鹆磷芑崂?旁┩鞯难钜牵?自诰??獾墓愠∩衔挂幌挛绺胱樱?环⒁挥铮?缓笤倩赜?苑梗?泵皇蕗⑸??。

魏延若是只在刘琰、杨仪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横那倒也就算了,可他却把放肆的风格带到了戎行这自然引来了军界同僚的不满(“素日诸将素不同”《三国志》),王平就是其间最大牌的一位这位王平同志,是蜀汉后期罕见的将才马谡失街亭正是他的临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部队不致溃不成军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还掌管着蜀汉精锐特种部队“无当飞军”。恰王平这人又“性狭侵疑、为囚自轻”(《三国志》)也就是性格狭窄,对小看自己的人心胸仇恨关于这样一位权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颐指气使的氣派,王平苦于诸葛亮这把保护伞的庇护也只能隐忍不发(后来杨仪能停息魏延的“暴乱”,正是得到军方王平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楚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