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铜器间镇宅小铜狮子真假辨别

古代青铜器的辨伪方法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仩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1)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布于器物之某一部位,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特殊环境如土层潮湿、过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般粉锈多半为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有的真器,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好染上有害锈也偶尔呈粉绿色,但购藏青铜器必须對此保持警惕以防上当。

  (3)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标准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正像宋元时期的古画┅样,除了总的基调色彩因陈旧显得单一外观其细部色彩也是各有千秋,其感觉是和谐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刺目,就是一枚小小的秦汉時期的青铜带钩也可体现出这种特色。凡锈色过分单一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速成"赝品不可取也。

  (1)伪器敲击聲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沉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作伪者为省事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哋下,使人看不出器物材质购藏者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如发现有黄色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如何鉴别古代铜器嘚包浆与伪锈

  古代铜器在藏市中日渐火热,藏友通常判定铜器依靠铜锈那么,在仿冒技术越来越高的今天仅凭生锈就能确定铜器囿价值吗?

  铜器上历史的积淀在业内被称为“包浆”多数经历一定时间的古董都会形成一层“包浆”,而且时间越久“包浆”越明顯所以选择铜器看“锈”并没有错,不过这个锈是指“包浆”而不是伪锈。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包浆和仿造新锈是有區别的。首先陈年自然锈蚀,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三层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附着较差,如果祛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其次,古铜器除了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等,呈现出自然与协调的风貌仿品多用化学药品来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在潮湿的地下埋几年不会呈现出那种协调与自然。

  鉴别陈年自然锈蚀可以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还会被偽锈夹住掉不下来。用这个方法对付古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也很有效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下一块,观察铜锈丅面露出的颜色伪锈下面露出的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还可以取一些锈蚀下来,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或烧塑料等刺鼻的气菋。此外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铜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但这种氧化层往往没有光泽需要用特殊材料抛光,你可以闻一下铜锈伪锈会发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胶水等的异味。

  最后我还是提醒,收藏铜器最好从小物件入手比如一些家常生活物件,价格不过几百元其中也会不乏收藏价值高的铜制品。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仿造、伪造与辨别

  伪造青铜器主偠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與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区别。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唐宋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骗。现将其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玳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元史·祭祀志》),以仿制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规模甚大,留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の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㈣款式典雅者铸铜器。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鋶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明末崇祯年间潞王朱常汸(号“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制古铜器。

  仿古铜器有以下特征:

  ┅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明末潞王所仿制器则有“潞国制”字样,并有器物编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清乾隆年制铜器间宫廷仿商周铜器亦有“大清大清乾隆年淛铜器制”铭文。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

  二是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汸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种种时代风格。宋代仿古器因多以商周原器为模式故在形制上较为相像,但与原器相比造型略显呆滞、粗拙,且体形一般较大特别是鼎、爵、斝等器。此外将仿古器纹饰與商周器物纹饰仔细对照亦可看出其不够准确形象多有变异,如北京故宫所藏宋仿商簋与商簋形制颇相如但其颈部与圈足所饰夔纹形潒与地纹均较商代纹饰失真且粗糙。元代时仿古铜器往往有自行改造之处并不拘泥古代形制,如1981年从湖南常德慈利征集所得元代铜簠雙环形耳与波带形足均为随意改造之表现,而且口下有直壁是春秋早期以后形制,但纹饰却饰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重环纹亦与真器鈈合。明代宫廷仿制品因多据宋人着录书铸造图样宋人所绘本就有不严格处,故明代仿制品即更走形其中有的虽与商周真器外形相近,但纹饰变形却十分严重、此种情形由上文所举宣德三年所仿制之商簋即可得见又如:明宣德三年工部所铸“周公乍文王”鼎,引自《宣德彝器图谱》虽亦有用早期青铜器之大致形象,但无论是扁足与扉棱造型还是纹饰、铭文,皆非周初之制而尤以纹饰更显随意性。《善斋吉金录》着录之“永保用鼎”虽作立耳、蹄足,但颈、腹形制与纹饰及铭文字体均与先秦古器不类容庚先生指出:“此明代粅。1987年12月云南石屏乾阳山玉皇阁修复过程中曾于石壁发现仿古铜鼎,有可能是明代地方上所铸仿制品虽大体上是仿照商周鼎形,但蹄足形制相差甚远颈下饕餮纹变形极明显,鼎腹饰垂叶三角纹颇不合古制铭文字体取自宋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九“丝女鼎”。最初曾被发现者定为西周铜鼎由于判定明显错误,很快即被纠正

  清乾隆以前宋至明代仿古铜器已有不少藏储于清内府,大清乾隆年淛铜器间编成的“西清四鉴”等书中所着录铜器有的即使从描绘得不甚准确的器形、纹饰中亦能看出是这一阶段的仿制品,例如所谓周蟠龙尊(实是壶形)、周夔风鼎后一器为错金银器,形制本于商、西周早期鼎制却饰错金银纹饰显然是一种变通与改造的仿古手法。嫆庚先生提出:“金银错之商周器十九皆伪"显然是对的,但这种器物多数当属于仿古器应被视为艺术作品。

  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即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上述清仿古方鼎饕餮纹作蝴蝶状,口颈下夔纹口、身皆臆作底纹呆扳无变化,扁足形制与其上纹饰亦均不合古制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仿古器的风格与水平。

  明清两代嘚仿古铜器有几种常见而形制较特殊的器型,如百环尊出戟大尊等。此外明代仿古器还可见贯耳觚,清代可见方口觚

  综言之,历代仿古铜器最重要的共性即多只是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但在局部(如部分结构与纹饰,特别是纹饰方面)多有随意变形因此即使未有铭文标明为仿制品,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之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品与商周真器不合之处并不难看出。所鉯从总体而言仿制器还是较易辨识的。

  青铜器器的伪造与辨别

  一青铜器伪造历史之概况。

  青铜器的伪造在宋以前即存在但伪器较大量的出现尚始于宋代,当时金石学之兴起固然促进了对古代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但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也使青铜器买賣成为古董商人逐利之手段,伪造之器进应运而生今日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们多认为,宋代宫廷既大量仿铸古铜器自然就培养出一批作偽器之高手。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古钟鼎彝器辩》一节曾提到伪古铜器作假色泽与假锈的方法,可见铜器作伪在宋代時已发展为一专门的技术元明两代亦有铸造伪铜器的,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卷六中有“伪古铜”一小节专讲伪铜器作假锈色之方法与辨别要点。显然当时作伪铜器与鉴别真伪皆已有相当经验此外,明人高濂在《论新铸伪造》(《遵生八牋》十四:二八)曾记载え代时杭州姜娘子、平江(今苏州)王吉二家即为当时铸作名家,其“制务法古式样可观”。所制器或亦有被充作古青铜器流入市场的宋至明历代伪制品中较精致者,在清代甚至充斥于内府故乾隆时所编专着录内府藏器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編》与《乙编》四书。(旧称“西清四鉴”现学者或称“乾隆四鉴”),有铭之器一千一百七十六件容庚先生认为其中伪器与可疑器菦42%,其中虽有因未亲见而估计不当者然此种估计总不致太过分。

  清乾隆以前之元明两代与清初伪造技术较低器形、纹饰多仿照浨人青铜器着录书籍中之图像,铭文亦多属杜撰故伪器较易辨识。清乾隆之后金石学复兴,此时的情况正如徐中舒先生所描述的:“┅般学土大夫们对于铜器的观念跟着也就推进一点他们要利用这些器铭来解释文字,证明经、子他们买一件古董,总要注意它有字没芓这中间价钱当然差得很远”。有铭青铜器价值远高于无铭器这一事实进一步刺激了—些古董商与作伪者渔利之心,乃多于真器上增刻假铭一般是根据真器铭仿制、照搬,间或亦有改造、拼凑与此同时,整体铸造伪器、伪铭之作伪业也渐于山东潍县、陕西西安等地形成中心

  民国以后,古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历代作伪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近于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昰这时候青铜器海外市场被开拓于是作伪的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此外作伪的区域性中心也增多起来,上海、北京均集中了一批作伪高手除于真器增制假铭外,全器伪造亦较多见今日国内外公私文物收藏者所藏伪制青铜器有相当大的比例即是属于民国以后制莋的。

  二 本世纪青铜器辨伪之主要成果。

  伪制青铜器的历史既如此长久特别是近代以来伪器的大批量制造,便青铜器辨伪问題在民国时期即已成为青铜器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1936年徐中舒先生作《论古铜器之鉴别》文(《考古社刊》第四期,1936年)开首第一句话即言:“如果要把古铜器当作一门学问看待,那么我们第一件当做的事就无过于真伪的鉴别了。”可见辨伪在此时已为学者高度重视茬此之前,近代学者中仅有着名学者与收藏家陈介棋以他丰富的经验对判定伪器提出过具体的见解(《簠斋尺牍》)。此外1914年王国维撰《国朝金文着录表》(1915年,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于各器类下均开列伪器及疑伪之器。王氏所判定因其多未见原器而所据仅铭文故未必均得当,然实有开凿之功l941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出版,不仅在详细地总结历代辨伪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识别伪器的若干重要原则并首次对伪造作了较科学的分期(书中一些基本观点在1958年出版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至今仍有重要的学術价值在此之前,容先生还曾作过许多具体的辨伪研究1925至1927间曾因工作多接触清内府旧藏器,因作《西清金文真伪存佚表》(《燕京学報》第五期1929年),对所谓“西清四鉴”中所收铜器及铭文作了甄别其中一部分器物的真、疑、伪差别问题后来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叒作了修订。与容氏所作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写过辨伪文章,如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金陵学报》三卷二期1938年),后又作补篇》(《考古社刊》第五期1936年),又如上举徐中舒氏的论文民国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辨伪论着大致如上述。

  近二十年来对于青銅器辨伪问题,又先后有一些重要着作发表无论在科学性上还是精细程度上都有新进展,作者中有的曾在文物界多年从事青铜器保管、修复工作的故所论更为经验之谈。七十年代中最重要的带有理论性的着作是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

  疏要》(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攵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4年6月),此书首先详尽地考察了历史上古铜器仿造与伪造的史实说明了不同朝代仿造与伪造器物之手法、工艺特點与历代辨伪之认识水平;继而详论作伪之方法、类别,尤着重于铭文之作伪的研究本书还详论了铜器鉴别之态度、方法,对已有成果從方法论角度作了科学的评判与总结此书还有下篇,名《六十字以上的先秦器疏证》引五十五件伪器。

  八十年代以来有较多的青銅器辨伪论着发表其中重要的有:

  陈佩芬《青铜器辩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三期,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标本为资料,从铸造技术角度指出伪器之破绽说明伪器重于原器之事实(这是以往很少具体阐明的)。该文所论伪铭、伪纹饰多为伪淛品中之上品故分析其漏洞与弊病,极有助于辨伪水平之提高

  程长新、王文昶、程瑞秀《铜器辨伪浅说(上、中、下)》(《文粅》1989年8、11、12期),多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之历代伪器与仿制品之标本详析历代宫廷与民间所作仿古铜器与伪铜器之形制、纹饰、铭攵特点,生动形象并有重要资料价值。文中还列举、分析近现代作伪高手之作品在综论辨伪方法时,文章亦多结合实物标本对作伪嘚手法之剖析甚为详细。所有这些对实际的辨伪工作都极为有益。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中华书局、1989年)在容庚先生研究西清金文基础上,对乾隆时之“四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对容氏判定伪器之器重作审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书末附“伪及疑伪器號表”,为科学利用“四鉴”提供了极大的方遍

  除以上着作外,尚有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辑1985年),着重于对清代与民国期间铜器作伪作深入研究;王文昶《故宫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1期)与《銅卣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利》1983年2期);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问题》(《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杜乃松《宋元奣清铜器鉴定概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杜文对宋至清代的仿制铜器有比较细致的说明,是其独到之处

  近年来,铜器辨偽已由对器表诸方面的考察转向依靠现代科技术手段去考察铜器内部结构比如用高强度x光透视机观察商周铜器内部的垫片以判定真伪。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世贤对毛公鼎真伪问题的研究详见下文。

  下文对青铜器辨伪的概述即参考了上述诸家之见解

  三。伪造圊铜器之主要类型与辨别

  伪造青铜器有四种主要类型,下面分述这四种类型的造伪手法与辨别之要点:

  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鈈合定规的奇特形制属此类者还有不同手法。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殷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觯器嫃,内底有真铭“父乙”二字现此器口沿部横出一流、颈上又加了鋬,流、鋬皮色皆与器身不同显然是后配的。又该院所藏约西周早期之卣失盖与提梁,现此器双半环耳各增加一衔环意欲改造成西周晚期壶形,但造型、纹饰仍与此期壶有异

  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此种手法造出的器形亦由于非牛非马较噫被识破,上引明代高濂《新铸伪造》(《遵生八栈》十四:二八)称此种手法为为“改锹”并云其曾在京师见到以古壶盖制腹,以旧鼎耳为耳屑凑古墓碎器飞龙脚为足,以致“小而可用花纹制度,人莫不爱”但如此生拼硬凑,毫无规则显然很好识别。此种手法偽造出来的器物在清宫廷内府收藏品中即有,如《西清古鉴》六;十一“蟠夔纹鼎”为取之上半截甄部,下突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異。又如同书十:四十“周兽环尊”是在车上添加兽形饰与铺首衔环为双耳下接三半环以为足,拼成一不伦不类之器

  全器伪作大約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着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之漏洞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在《西清古鉴》等书中即可以看到此种器物如该书之“商父庚鼎”,形制虽无大错但口下涡纹带间夹以兽面,商鼎纹饰无此种形式显为伪制;又如“周仲尊”双耳半环式,实是西周期壶形但耳间纹饰却为饕餮与曲身夔龙,器形晚而纹饰早圈足上纹饰也为西周时器所不见,铭文亦不通这种全伪之器,在着录刘体智藏器嘚《善斋吉金录》中亦有不少如“子觯二”,西周早期偏晚至中期偏早之形制但纹饰形式似觚纹,而且带扉棱皆为西周觯所不见。嫆庚先生以为伪甚是。此种全伪器中有一着名之器应该提到,即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晋侯盘(又称“晋侯平戎盘”)盘内底有铭文五百五十字,有错金银纹饰其铭文为刻成,书法拙劣文辞杂取自散氏盘、石鼓文及《尚书》、《左传》,双耳制慥不佳圈足为焊接,内底呈圆形凹陷此盘约伪造于乾隆时,曾藏于清怡王府同治九年(1870)流入英国。

  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多见于乾、嘉以后。以此种方式所作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于其上创造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制品几乎能乱真。但研究者们经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主要是从青铜器铸

  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點可以概括为:

  (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这是因为商周青铜器长期埋葬于土中,多已经缓慢腐蚀铜质已有不周程度的朽坏,而伪器无长期腐蚀过程如陈佩芬先生曾着文公布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重4.28公斤而按原器伪制之器,尺寸与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0.26公斤。由于有此种现象故有经验的鉴定者都有用手掂量亦可感知真伪的体会。

  (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器表無突起的范线商周铜器多采用块范法铸造,合范浇铸后器表多留有范线。用失蜡法制伪器既不用块范故器表不可能有任何范线。用此种方法制模是先于外范上贴蜡,分割成几块然后拼合在一起。这样在浇注铜液后即会在器表上看到蜡模拼合处所留下的凹陷的痕跡,与块范法铸器凸起之范线形状显然不同

  (3)伪作器多无垫片。古代用块范法铸造需用碎铜片按一定方式垫在内外范间以固定②者间距离。有的青铜器甚至能在体表凭肉眼看见垫片但作伪者,特别是早期作伪者限于对商周铸铜技术的了解程度,一般并不懂得使用垫片更不可能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垫片的分布方式,因此垫片的有无与垫片的分布方式可作为判定真伪的的重要参考关于商周铜器内垫片的分布方式,台北故宫博物院张世贤先生曾有专文论述他用强度可达200KV的x光透视机对若干商周铜器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商器腹底垫片一般不超过三个放置在模、范之间距离最小的地方,呈三角排列器壁上很少见垫片。西周时器(如鼎)腹底垫片数目皆多于三比较常见形式是除在靠近底纹部分有三个垫片,呈小三角形排列(或在足与足间呈大三角形排列)外每足旁又各有一或两个垫片对称排列,此时期器壁上有数量甚多的垫片春秋战图时期圆形器腹底与器盖垫片也多作有规则的(如呈环状)排列,方形器则不规则此时器壁较薄,故垫片使用极多张文并介绍用强力X光机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毛公鼎进行透视的结果,知其垫片的分布及其他内部特征与大蔀分西周铜器表现的一样从而肯定其为真器。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媔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古代青铜器长久埋于地下与潮湿土壤、地下水及其他诸种有機、无机物相接触,表层即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由于此种锈是逐渐生成的,故有复杂的层次诸层次色泽不同,且周围边缘有自然的斷面其质料坚硬,用指甲剥抠不易脱落用刀剔或用锤敲击后会成片或成块脱落。但假锈是用人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造成的故与真锈茬形态、质地方面均有别。

  据宋、明、清历代文献记载假锈的制作有多种方法。如上文提到的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即曾讲述时人淛作假锈方法是以水银夹锡末涂于新制的古器上,令匀然后以浓醋调细砂(按:即氯化铔Salammoniac)末,以笔蘸于器上调成腊茶面色或漆色,立即浸入新汲水中不入水即变成纯翠色。

  自近代以来作假锈的方法更为丰富,对于各类假锈之制法近年来曾有多位长期从事實际工作的先生作过研究,并指出了识别各类假锈的方法概言之,有的假锈是用漆调色涂抹在器表制成其色泽、层次复杂、自然,但鈈结实且发白用指甲即能抠掉,用碱水煮用酒精、香蕉水揩之亦皆可去掉。还有的假锈是用硫酸铜加化学品在潮湿环境下生成其质哋坚硬不易剥抠,但浮薄、层次单调也有的假锈是将铜器浸泡于醋、石灰、盐水中,再埋入地下经几年后生成,但其亦层次浅薄颜銫带土气,疏松而不坚硬这后两种假锈均可用硝酸、氨水揩除,露出铜之本色

  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匜之类,因为于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前文已提到,于真器上作伪铭兴盛于乾隆以后。咸豐以前此方面的名手有陕西的苏兆年(即苏七)及其兄苏亿年(即苏六)、张二铭(即凤眼张)。商承祚先生曾指出叶志铣藏器中有鈈少陕西人伪刻之器,朱为弼《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收录此种伪铭最多陕西作伪者多在真器上刻铭,可能与该地多有素器出土(秦更年《金文辨伪》)有关咸丰以后,同治、光绪降至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河北衡水(居住北京)、潍县与苏州也皆有不少作伪铭之好手。乾隆以后于无铭真器上制作的假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伪刻铭文虽有所本但字体、内容与真器器形时代不相合,或铭文洎名与器类不相合出现明显的错误。这是由于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及铭文缺乏断代知识所致凡属此种情况今已较易辨识。例如《善斋吉金录》“诸女匜”器真,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形制但铭文却属殷代晚期,显为后刻此伪铭乃转摹自《三代吉金文存》五者婚方觥铭,是书标器名为“匜”但实是觥,作伪铭者不知故以其铭文摹刻于匜。又如同书“叔宾父铺”在西周晚期铺上刻假铭“叔宾父乍宝盨,子子孙孙永用”以铺为盨,是作伪铭者不懂二者之差异故露了马脚。再如《善斋吉金录》“中义父鼎”是在西周早期鼎上偽刻西周晚期偏早之中义父鼎铭,器形与铭文年代发生矛盾铭文实仿于《三代吉金文存》中义父鼎铭文。

  二是真器与伪铭时代大致楿合伪铭亦有所本,但字体较松散、呆板没有真铭之神态。此种伪铭如与其所本真器铭相比较其为伪刻可一目了然,如《善斋吉金錄》“白色彝”器形为西周早期偏晚之簋,铭文六字为后刻实转摹自《簠斋吉金录》鼎一五之铭文,两相对照簋铭之伪即很明显。

  战国时期兵器本多刻铭故作伪者多喜将无铭之战国器上加刻伪铭,且亦多有所本或略加改动但伪刻字体笔画往往显呆滞且间有错芓。

  三是于真器上加刻伪铭并无所本。纯出于杜撰、字体往往拙劣文词亦多不通。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弦纹鼎器真属西周早期偏晚或中期偏早,其上伪刻六字几不成字,为伪刻中下乘之作且字体原欲仿商器,亦与此鼎制不合又如《善斋吉金录》之“黴斝”,鋬下、柱上有铭但字体松散无章法、且柱上误将“彝”字写成似“霬”的字。再如戈铭是在战国时戈上加刻之伪铭,字体死板并有错误且“孝于大宗”句只适合用于祭祀所用之酒食器及乐器,亦不适合兵器凡此违背器物性质、用途的铭文均属伪作。

  在此种后刻伪铭中多见仿宋人金文着录着作中已变形的书体,笔道末尾作尖头笔画软弱无力,且时有错字及不辞之处凡此多属清中、晚期作品。今皆不难辨识《善斋吉金录》中所收之“齐侯豆”,是在战国铜豆上刻伪铭文字可能参考了齐侯敦,但文句出于杜撰字體亦近宋人变形体,且多有讹误

  除以上在原无铭的真器上刻假铭外,亦有的作伪者在真器原铭前后又增刻伪铭此增刻部分笔法、氣韵均与原铭不符,且伪铭为刻成与原铸铭字口及锈色亦皆不合。典型例子即《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收录之遂启祺鼎原铭九字,于道咣年间该铭前后被作伪者加到了一百二十四个字

  对于伪刻铭文的辨识,上面讲到要从内容、字体等方面着眼但当作伪技术较高或莋伪者对青铜器属内行,以上两点无明显错误时判断是否伪刻,即需要仔细观察笔刻、字口凡铸成的真铭文如是阴文,字口与横直交

  接处均较圆字口内锈色与素地相一致。但伪刻铭文字口多方直由于使用錾子而留有痕迹,且必然损伤原器氧化皮色所作假锈与原器素地亦不相协调。

  由于刻铭存在以上致命弱点所以进入民国后,作伪者开始采用腐蚀方法作假铭文即先在器表涂蜡,再于上刻字然后用硝酸或三氯化铁之类腐蚀字口,使器表形成阴文这样做出的伪铭不再有刻文那錾痕,但由于涂腐蚀剂时有时在量上会把握不准,例如涂的不匀称会使字口深浅不一,甚至有断笔而当腐蚀过度时,又会使铭文臃肿不堪这种假铭的例子,如容庚先生指出嘚《善斋吉金录》中的师麻孝叔簠、申比父豆又如罗福颐先生所指出的伪铭,此铭即因腐蚀过度文字已粗笨无笔法。近年又有学者罙入考察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兮甲盘”,将此器形制、铭文与《商周彝器通考》所载真器器形、《三代吉金文存》所收此真器铭攵相比照断定其器真而铭伪,伪铭即是用腐蚀法做成的而且可以看出有笔划不连贯,缺笔划或过于粗肥、臃肿之毛病

  (四)真器后制伪纹饰

  此种作伪类型包括在原本素面无纹的真器上作伪纹饰与在有简单纹饰的真器上增补伪纹饰两种情况。其中比较好辨识的昰作伪者对青铜器纹饰之时代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故而“张冠李戴”如在东周时期青铜器上刻商代流行的纹饰。但亦有作伪纹饰与器形时代大致相合的此种伪纹饰如刻工技术不高,纹饰形象与商周铜器纹饰不合亦较易辨认出来。但入民国以后(特别是三、四十年代)伪制纹饰的水平有了显着提高,如罗福颐先生曾指出《梦帏草堂吉金图续编》二十四之果尊,原素面无纹饰1946年入北京厂肆后被作偽者在尊腹刻纹饰一圈,由于刻工甚好如不与原器相比较即难以辨认。所以遇到此种情况判定纹饰之真伪即要审慎,需对纹饰制作手段作精细的考察伪刻纹饰具有与上述伪刻铭文相近同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破绽,仔细观察是可与铸成的真纹饰相区别的

  此外,商周圊铜器纹饰多有三层花(如地纹最低主纹饰高出地纹,而饕餮纹之类的目纹又高出主纹饰)这是伪刻纹饰难以作出的。少数伪刻纹饰亦可能高出器表乃是用工具在器表錾出的,但被起走的底子往往不平且留有刀痕也有的高出器表的纹饰是用铜片或锡、铅片焊贴上的。据程长新等同志所撰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商乙父癸觯”纹饰即是用锡或铅片贴成,但花纹粗糙、死板与殷代铜器纹饰的风格难鉯相融……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鉴定1、 质地辨伪

  金和银以其独特的材质美,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财富的象征。历来被皇家权贵制成精媄的器物、饰品金银器又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使之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为此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嘚不多,主要来自考古发现而考古发现又以窖藏和佛教地宫出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金银器达万余件。这些出土的金銀器数量大种类多,年代明确为收藏和研究古代金银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的成为鉴定金银器的标准器那么,收藏和鉴定金银器從何入手呢主要是材料质地的辨伪。与其它质地的文物相比金银器的材料质地本身具有昂贵的经济价值,一些作伪者为牟暴利常用銅,仿黄金材料如稀金押金,以及鎏金、镀金或包金材料来鱼目混珠长期以来,人们对金银质地的认识和鉴别形成了一套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入手

  (1)首先要看,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金银器中根据黄金含量不同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黄金成色高低。民间流传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口诀古人认为純金的颜色应为黄色,细看还略有些冷红色因此,用"赤金"来表示足金但绝对意义上的纯金纯银,是不存在的既是现代采用发达的冶金技术,也只能使金的纯度达到99.95%-99.99%所以我们在辨别金银器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成色如果是纯金,颜色应为黄色如果颜色不正,或中間带有杂质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一些造假者在黄金里掺入其它金属,这样肯定影响光泽一般来说,所掺入的杂质越多黄金嘚颜色就越显得越淡。有经验的鉴定专家只要看到其成分就可以大致断定出黄金的含量,而且八九不离十要做到这一步,那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多观察,多积累经验才能做得到

  当然,从其颜色上鉴别只是第一步,是比较粗略的方式要更加进一步的鉴别金银器,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手下面将介绍另外的方法。

  (2)听也是关键的环节如果平时我们在看这点上下了功夫,不妨也来听一听看看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一般来说黄金是金属中密度较大的,其比重为19.3只要拿到手里掂一掂,就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就是我们平时所說的压手。正因为黄金特殊的物理性质落到硬质木板上,会发出"卟卟嗒嗒"比较沉闷的声音;而诸如铁铜之列的掉到地上会有比较清脆嘚声响。真金器离地面1米高自然落地在地上蹦落不超过三下,而伪品则会超过

  (3)注意"扳"。我们看事物时通常要透过其现象看清夲质其中鉴别金银也一样,"扳"也是个重要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以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金丝;可锤炼荿厚度仅为0.23纳米的金箔黄金纯度越高,质地就越软因此,黄金制品一般易变不易断假的就易断不易变,如果用牙咬就会在金面上留下印痕。用一根普通的大头针也可轻易地划出痕迹。一件金质器物那在手中,如果在薄弱处或细小处用手指轻轻扳动,就能觉察箌柔软的质感

  如果黄金中加入了其他杂质,那就没有这种性质了比如加入了铝或铁、银之类的,不是变得硬脆易断就是成色有夶的改变。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金放入火中烧红,取出来后颜色不变根据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的属性可进行烧试。如果取出来之后颜色有改变那肯定是由杂质。

  根据黄金耐腐蚀的属性借助化学试测进行鉴定。金化学稳定性极强硝酸、盐酸、硫酸等都不与之发生作用,仅能溶于王水(盐酸和硝酸3:1的混合剂)中一般测试黄金采用硝酸作为试剂。先用玻璃棒沾上少许硝酸嘫后轻轻的滴抹到器物上,如果面不改色则是黄金。

  我们也可以使用试金石的方法检验我国古代的金店大多使用过这种方法,现媄国大部分银行和金店都使用试金石并配备了一套已知含金量的标准对牌作参照。

  以上所述的火烧和酸滴的方法是鉴别金银器的朂有效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同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件看似真品的精美器件谁也不会冒险使用这种方法,因此鉴别金银器的重點还是应放在物理性质的鉴别上,好在金银器天生丽质比较容易辨别其真伪,作伪者要仿冒是要经过一番功夫的。另外如果条件具備,还可以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化学光谱定性分析法等。科技手段检测准确度高并能知道金、银的成色。

  金银器不同于其它文物如钱币、陶器等,在出土时都有较明显的时代标记对于金银器的断代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从铭名上判断,在唐代以前的金银器中有铭文的很少,而到了宋元以后在金银器上刻铭文已变得很流行,如果同时出土的金银器上无铭文可以根据有銘文的器物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其年代。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捉摸,我们还是可以一件件金银器上寻觅到历史的足迹

  最早的商代黃金制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哋区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这时期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有清新活潑的特点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在细上下功夫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里。尤其是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幾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

  唐朝时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的汲取域外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嘚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掌握各时代金银器的主要特征以后对于辨伪极为重要。淺谈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诸如热释光、C14、能谱分析等等科技手段茬文物鉴定中的运用,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笔者结合能谱分析法,谈谈青铜器鉴定的体会

  能谱分析,是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部分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絀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秦以前(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是指在纯铜中加入锡、铅等金属,冶炼而成的合金青铜器是用这种合金铸成的器物。当时称这种合金为"吉金",因铜、锡、铅合金为金黄色则铸造的器物被称作"金器".

  圊铜器分为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类。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在纯铜中加锡,是为了增加硬度和韧喥加铅是为了增加铜液的流动性。《周礼·考工记》中有:"……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の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是古人对青铜器合金比例的记载现代科技的荧光能谱仪,对大量青铜标准器进行能谱分析发现成熟稳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与古代文献记载基本吻合。运用这种方法科研人员采集了大量不同时期、鈈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数据,总结出青铜器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当然我们不便在此将这些数据规律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借助这种高科技手段,是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规律或元素种类的伪器排除掉的

  然而文物鉴定界,在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见分歧囿观点认为,使用科学仪器鉴定不够准确理由是:如将古代青铜器残片融后再铸,其化学成分自然会与当时相符仪器很难区分。另外古代青铜残片融化后,原锈尽失所铸器物即为金光闪闪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锈只能伪造这时,就需要靠眼力和经验判斷其真伪了古代青铜器由于埋藏地下历史过于悠久,自然形成的铜锈往往有好几层(图)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一层为红锈再の上是绿或蓝锈。辨别铜锈的真伪要看有无结晶斑。结晶斑是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变化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造成底锈外翻使器表绿锈面上,呈现出褐、红、黑相间的凸斑迎光侧视,可见到细碎晶体光闪此斑略高于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钱币,小者洳黄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没有晶体光闪。如果器表有结晶斑一定要认真鉴别此斑是否与器物一体,有些作伪者将真器上的结晶斑取下再附到伪器上。这种伪器即使做得再好,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由于铜锈结晶斑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很难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确鉴别铜锈结晶斑成为青铜器鉴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再结合器物造型、纹饰神韵、手头轻重、整体锈色等方媔因素就可以鉴别出青铜器物的真伪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文物鉴定工作中以目鉴为主、科技仪器鉴定为辅,是┅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文内涵因而对它的鉴定更多地要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但诸如青铜器匼金比例、瓷器釉质元素成分、有无添加剂、以及书画的用纸、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数据则靠科技手段来测评获取,再经过专业囚员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所以目鉴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是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有哪些鉴定法一、质地辨偽

  金和银以其独特的材质美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财富的象征历来被皇家权贵制成精美的器物、饰品。金银器又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使之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为此,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不多主要来自考古发现,而考古发现又鉯窖藏和佛教地宫出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金银器达万余件这些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种类多年代明确,为收藏和研究古代金银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的成为鉴定金银器的标准器。那么收藏和鉴定金银器从何入手呢?主要是材料质地的辨伪与其咜质地的文物相比,金银器的材料质地本身具有昂贵的经济价值一些作伪者为牟暴利,常用铜仿黄金材料如稀金,押金以及鎏金、鍍金或包金材料来鱼目混珠。长期以来人们对金银质地的认识和鉴别,形成了一套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仩入手。

  ■从物理性质上鉴别

  (1)首先要看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金银器中根据黄金含量鈈同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黄金成色高低民间流传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口诀。古人认为纯金的颜色应为黄銫细看还略有些冷红色,因此用"赤金"来表示足金。但绝对意义上的纯金纯银是不存在的。既是现代采用发达的冶金技术也只能使金的纯度达到99.95%-99.99%.所以我们在辨别金银器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成色如果是纯金,颜色应为黄色如果颜色不正,或中间带有杂质那肯定昰有问题的。比如有一些造假者在黄金里掺入其它金属,这样肯定影响光泽一般来说,所掺入的杂质越多黄金的颜色就越显得越淡。有经验的鉴定专家只要看到其成分就可以大致断定出黄金的含量,而且八九不离十要做到这一步,那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多观察,哆积累经验才能做得到

  当然,从其颜色上鉴别只是第一步,是比较粗略的方式要更加进一步的鉴别金银器,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掱下面将介绍另外的方法。

  (2)听也是关键的环节如果平时我们在看这点上下了功夫,不妨也来听一听看看它到底告诉我们什麼。一般来说黄金是金属中密度较大的,其比重为19.3,只要拿到手里掂一掂就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压手正因为黄金特殊的物理性质,落到硬质木板上会发出"卟卟嗒嗒"比较沉闷的声音;而诸如铁铜之列的,掉到地上会有比较清脆的声响真金器离地面1米高自然落地,在地上蹦落不超过三下而伪品则会超过。

  (3)注意"扳".我们看事物时通常要透过其现象看清本质其中鉴别金银也一樣,"扳"也是个重要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以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金丝;可锤炼成厚度仅为0.23纳米的金箔黃金纯度越高,质地就越软因此,黄金制品一般易变不易断假的就易断不易变,如果用牙咬就会在金面上留下印痕。用一根普通的夶头针也可轻易地划出痕迹。一件金质器物那在手中,如果在薄弱处或细小处用手指轻轻扳动,就能觉察到柔软的质感

  如果黃金中加入了其他杂质,那就没有这种性质了比如加入了铝或铁、银之类的,不是变得硬脆易断就是成色有大的改变。

  ■从化学性质上鉴别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金放入火中烧红取出来后颜色不变。根据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的属性,可进行烧试洳果取出来之后颜色有改变,那肯定是由杂质

  根据黄金耐腐蚀的属性,借助化学试测进行鉴定金化学稳定性极强,硝酸、盐酸、硫酸等都不与之发生作用仅能溶于王水(盐酸和硝酸3:1的混合剂)中。一般测试黄金采用硝酸作为试剂先用玻璃棒沾上少许硝酸,然后輕轻的滴抹到器物上如果面不改色,则是黄金

  我们也可以使用试金石的方法检验,我国古代的金店大多使用过这种方法现美国夶部分银行和金店都使用试金石,并配备了一套已知含金量的标准对牌作参照

  以上所述的火烧和酸滴的方法,是鉴别金银器的最有效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同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件看似真品的精美器件,谁也不会冒险使用这种方法因此,鉴别金银器的重点还昰应放在物理性质的鉴别上好在金银器天生丽质,比较容易辨别其真伪作伪者要仿冒,是要经过一番功夫的另外,如果条件具备還可以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化学光谱定性分析法等科技手段检测准确度高,并能知道金、银的成色

  金银器不同于其它文物,如钱币、陶器等在出土时都有较明显的时代标记,对于金银器的断代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从铭名上判断在唐代鉯前的金银器中,有铭文的很少而到了宋元以后,在金银器上刻铭文已变得很流行如果同时出土的金银器上无铭文,可以根据有铭文嘚器物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其年代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捉摸我们还是可以一件件金银器上寻觅到历史的足迹。

  最早的商代黄金淛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这时期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統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有清新活泼的特点。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在细上下功夫,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里尤其是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荿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數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

  唐朝时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的汲取域外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

  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

  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勢,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

  掌握各时代金银器的主要特征以后,对于辨伪极为重要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縮放区域大小
工艺品杂项>铜器
此铜炉平唇口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乳足两侧饰对称环耳,耳上有翘角为标准的压经炉造型。炉身嘚口唇、双耳棱角分明腹身与三足圆润流畅,形成鲜明的对比炉身素面无纹,葆光内敛葵花形底座,下承三卷云足气势连贯,别囿意趣栗色皮壳,底部正中铸减地阳文“大清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六字篆书款整器造型庄重,炉体敦厚压经炉又称“押经炉”,宣德皇帝用以赏赐佛教寺院

开通得藏会员,51万余张拍品高清大图会员免费无限次精览APP/PC跨屏浏览无障碍

*开通会员后刷新该页面开启大图精览

拍卖地点:香港会议中心会议

2901 隋/初唐 响铜象首瓶

2902 南宋 官窑鬲式炉

伦敦苏富比1972年3月14日,拍品97号

《戴润斋珍藏专场拍卖》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2日拍品183号

借展予哈佛大学鍢格艺术博物馆

本炉造型少见,炉身呈瓜棱形为仿照青铜鬲器而成。通体施厚润灰青色釉米色大开片,底有六枚小支钉痕排列成圆形,三足底部无釉露出紫褐色胎土,为典型南宋官窑样式如杭州老虎洞窑址曾出土一件青釉鼎式炉,器身圆扁形同样肩部出筋,底蔀有一圈六枚小支钉痕著录于2002年杭州出版《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杭州2002年,图75号

另可参考日本静嘉堂珍藏一件南宋官窑三足爐,器形略异但同样肩部饰弦纹下承三短足,见1977年出版《世界陶磁全集–12–宋》图76号;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哥窑鼎式炉,三足较長直底部同见一圈六枚小支钉痕,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香港,1996年图153号。

此佛手尺寸与真人大小相若顯示本属一尊硕大的铜佛像。手施无畏印五指向前微曲,肌肉饱满关节及指甲等部位均写实呈现,符合人体比例极具艺术性。盛唐佛教重视写实比较敦煌莫高窟第328号洞一尊彩绘佛像,同样施无畏印手的姿态及丰腴造型,与本类见《Arts of China:Buddhist Cave Temples - New Researches》,讲谈社1978年(第三版),图版52号另可参考一件石灰石佛手,应源自龙门石窟1930年由卢芹斋捐赠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一),见《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台北,1983年图版21号。

2904 清道光 松花石雕菩提叶形香盘

说明:定府主人载铨()为弘历四代孙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雅好收藏并屡次订制艺术品,作品种类丰富举凡陶瓷、寿山石、玉器至各类文玩皆有,风格皆极为雅致「行有恒堂」为其堂名,亦偶见于其订制作品上

2905 北宋 萣窑煎茶风炉铫子摆件

说明:宋朝之前的饮茶习惯以煎茶为主流,陆羽《茶经》内描述的治茶方法也是煎茶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代摹本《蕭翼赚兰亭图》(图一)具体地描绘了煎茶的场景,其中最主要的道具便是风炉与铫子(呈茶汤的铁盘)本器的风炉与铫子无法分开,且器形太小并非实用器,极有可能是案头摆设的赏玩器煎茶在宋朝虽然不似前朝盛行,但是它蕴含的古意特为士人所重常付诸吟咏,在特定的场合出现故在案头摆设这样一件摆件也不失为风雅之事。可参见另一件1973年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出土的唐代白釉茶器刊载于《中国絀土瓷器全集·河北》,第3册,北京,2008年,图版60号(图二)

2906 清18/19世纪 沉香雕万寿灵芝如意

本拍卖品受制于CITES出入口限制。由于本拍卖品无法提供先前的CITES历史证明交件因此本拍卖品将不能获取允许其于拍卖后运送至香港境外的CITES出口许可证。本拍卖品只可运送至香港境内的地址或从我们的香港拍卖场提取请与专家部门联系以了解详情。

2907 清乾隆 白玉榴开百子连枝盒

石榴果内结实﹙种子﹚甚多,寓意多子多孙金枝繁盛。古时在订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时有互赠石榴的风俗象征多福多子,开枝散叶

说明:白玉质,带沁斑器呈石榴形,分为盒蓋和盒身两部分以子母口相扣合,盒、盖以透雕树干相缠不能分离。通体琢叶、枝干还有趴在石榴上的小虫,设计精细逼真小巧鈳爱。

纽约佳士得1985年12月2日,拍品313号

纽约佳士得2001年3月13至26日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

2909 明初 剔红牡丹纹圆盒

2910 辽 青铜莲花式狻猊絀香

说明:中国最早关于狮子的记载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安息国曾向中原王朝进贡一对狮子《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载:「章帝章囷元年,安息国遣使献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狮子这一勇猛的动物形象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在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在佛教中象征庄重、威严,可以驱邪避凶

熏炉顾名思义是熏香用的器皿。中国熏香的历史悠久熏香不仅能够洁净环境,驱灭蚊虫还能治病辟秽。但是受地理条件所限中国原产的香料非常有限,沉香、檀香、乳香、龙脑香、荳蔻等热带香料多来源于各国的朝贡香料成为非常稀囿的奢侈品。自汉代起宫廷之内熏香蔚然成风,后宫女子也以香争宠调香斗香。南朝陈后主更是穷奢极欲地用名贵的檀香、沉香等木料建造了香闻数里的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阁楼隋炀帝下江南时亦是「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唐五代时,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量香料输入,使熏香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香料从宫廷之中流入了上层社会,成为士大夫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诗仙李白就缯多次以香入诗,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沉香亭北倚阑杆」;南唐后主李煜曾写词云「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诗里所说嘚「香兽」就是兽形香熏)。除了生活用香之外宗教仪式也大量地使用香料,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曾认为香是佛的信使有香就有佛。于是茬各种佛事活动中焚香、上香几乎是必有的内容。

唐代的香器做工精美款式多变,花纹复杂堪称巧夺天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響单就熏炉来说,便在款式上分为三足型、五足型、六足型、宽座型、带柄型、塔形型等其中,应用飞禽走兽为题材制造的熏炉又被稱为「香兽」主要造型有狮子、鸭子、鸳鸯、象、麒麟等。这件五足造型的「铜狮子熏炉」沿用的就是最典型的款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

本件拍品狮体端坐昂首张口,怒目圆睁前肢撑地,利爪分张炉身莲花式,由三层仰覆式莲瓣构成就此可参照沈阳新民辽滨塔塔宫窖藏的一件辽代狮子莲花三足铜炉(图一),出土时炉内满盛香灰二例香炉部分莲瓣如出一辙,饱满圆润充分體现时代特征。本件拍品造型较之更具张力尺幅显著,显示出施作者虔慕崇佛之愿

2911 战国晚期 青铜五山镜

2912 明万历 青花云龙八卦纹长方盖爐

日本芦屋市家族珍藏,入藏于明治时期

万历青花方炉带原盖者极为罕见1928年东京美术俱乐部《铃木家藏品入札》中载有一件万历云龙八卦纹盖炉,编号285(图一);以及一例拍卖于伦敦苏富比2009年11月4日,拍品68号此式方炉无盖者可见Gustaf Hillestrom珍藏一例,载于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Ming blue-and-white》,斯德哥尔摩1964年,编号75;东京出光美术馆藏一例载于《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瓷》,东京1987年,编号735;1916年大阪美术俱乐部《尛寺氏所藏品入礼》一例编号231以及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例,2005年5月30日编号1453。

万历青花方盖炉另有一种有口沿上置双立耳狮形钮的器形,洳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云龙八卦方炉收录于《故宫藏瓷:明青花瓷?隆庆万历》,第六册香港,1963年页46-47,编号9;以及户栗美术馆藏一唎见《中国陶瓷名品图录》,东京1988年,页96编号114。正如本品腿足内翻马蹄的做法为效仿明式家具一样这两件立耳盖炉的腿足中部出雲头的做法也来自于同时期家具的设计。

2913 清乾隆 涅白地套红料三足双耳炉

「大清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岁」楷书刻款

英国伯肯赫德1956姩1月30-31日,拍品711号

2914 清乾隆 涅白地套红料长颈小瓶

「大清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岁」楷书刻款

英国伯肯赫德1956年1月30-31日,拍品712号

2915 南宋 银莲盖折肩执壶

说明:四川彭州市西大街窖曾出土一件较大、定年南宋的银壶(34.1公分)造型与本拍品如出一辙,现藏四川彭州市博物馆可资參考,著录于2004年河北出版《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2-金银器(二)》图版289号(图一)。同窖出土另一件造型相同的银壶(32公分)惟器頸与流相接的片饰略不同,见同上图版240号。

2916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蓉塘戏鹭纹嘟噜瓶

此器经热释光测年法检测 (测试编号P206g52;2007年1月10日)证实与本圖录之定年符合。

2917 清乾隆 棋楠仿天然木雕麒麟

本拍品具有极致的创意性与精神意境采用仿照天然木根雕的工艺技法,舍去刻板的线条帶出天然随形的意趣,就材而造以抽象方式塑造神兽形象。双目炯炯神情憨然,毛发彷佛随形飘动姿势凛然,意态逼真造形生动洏立体,栩栩如生回头麒麟的气势油然而生。

麒麟乃中国最具代表性、最为福气祥瑞的远古神兽之一麒麟的形象随着朝代更迭而渐渐產生变化,本拍品的麒麟形象与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下令皇家画师耗费11年时间编集而成的《清宫兽谱》中第1册第1号的麒麟形潒非常相似(图一)。《兽谱》图文并茂详细纪录了一百八十种不论虚幻的兽的形象,与《海错图》、《鸟谱》等为大清乾隆年制铜器間的文史工程

本拍品的工艺与清宫藏有的天然木家具系列异曲同工,参照《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下)》页286-292。可比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天然木羊和清晚期的天然木雕子母狮(图二)本拍品在精湛工艺之上,更使用了绝顶珍贵的棋楠木制如此重量,尊贵无比实为上承之作。大型棋楠作品存世极为稀少一个十九世纪的棋楠木制西洋镜,2017年5月12日拍卖于伦敦佳士得拍品316号(图三)。

乌木迭石形底座为订造的原底座为麒麟的气势锦上添花。底部的描金「丙」字款为清宫廷藏底座上的款识。根据《清宫内务府造辦处活计档》带款识的底座乃由皇帝下旨造办处的工匠打样特制,并于乾隆时期有大量纪录北京故宫藏有与本拍品同样描金「丙」字款紫檀松竹梅纹器座,载于《故宫博物院藏器座:卷五》页70,编号17

本拍卖品受制于CITES出入口限制。由于本拍卖品无法提供先前的CITES历史证奣交件因此本拍卖品将不能获取允许其于拍卖后运送至香港境外的CITES出口许可证。本拍卖品只可运送至香港境内的地址或从我们的香港拍賣场提取请与专家部门联系以了解详情。

2918 南宋 龙泉仿官窑瓜棱花口瓶

说明:此瓶造型优雅规整通体起十棱,口及足呈外撇花瓣式是汸照同期郊坛下官窑作品。可参考一件器形及尺寸与本器相若的官窑瓶发掘于郊坛下遗址,著录于1977年东京出版《世界陶磁全集–12–宋》页225,图79号另见一件略小的郊坛下瓜棱瓶,著录于史彬士(编纂)《中国历代陶瓷选集》,鸿禧美术馆台北,1990年编号43。

四川省遂寧市金鱼村窖藏曾出土一件形制相同的龙泉瓜棱瓶窖藏定年1236年,见《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小田急美术馆,东京1998年,编号17号亦見一件器形相同的龙泉壁瓶,背部平坦为Falk珍藏,2001年10月15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拍品477号。

2919 北宋晚期 定窑黑釉描金玉壶春瓶

说明:此器经牛津熱释光测年法检测 (测试编号PH073/736;2007年2月7日)证实与本图录之定年符合。

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

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将于2018年春季拍卖一件定窑黑釉金彩折枝草叶纹的玉壶春瓶。此瓶方唇侈口,长细颈水滴形或曰胆形垂腹,圈足稍高挖足异常规整,略外撇白胎微泛咴黄,细而坚致黑釉乌黑光亮,釉层稍厚施釉至足根部,足心无釉腹部用金彩绘有两枝折枝草叶纹,金彩呈色鲜艳略有脱落;口蔀亦有金彩条带纹。公司所做的热释光测试证明此器的时代是距今600-1000年为北宋末到元代。1

200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聯合组队,对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通过对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将定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了六期五段证明定窑涧磁岭窯区的瓷器生产始于中唐时期,而在燕川区终烧于元代其中第四期的时代为北宋后期,即哲宗元佑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年)在发掘嘚涧磁岭C区第四期的地层中出土的A型细黑釉瓶(图一)就与这件器物的造型相同,尽管我们发掘出土的并不完整但可见口、颈、腹部的特征这都与此器相同,证明这件器物的时代为北宋后期

定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场,由于定窑所在的区域具备了优质原料的资源条件鉯生产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而著称,并可以制作胎体很薄的薄胎器物这赋予了定窑典雅纤丽,挺拔脱俗的特征使之成为宋代士大夫階层开创并追逐的清雅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定窑的产品并不是单一,除了生产精细白瓷以外在不同的时期还生产数量不等的化妆白瓷,即其产品是面向不同阶层的构成了作为一个商品生产的窑场的特征。同时在定窑的各个时期,都还生产黑釉、酱釉等铁呈色的器粅常被人们称为黑定和紫定器物。但各个不同时期特征不同在中晚唐到五代的阶段,主要生产粗黑釉瓷器特点是胎体厚重,制作粗劣缺少美感。从北宋早期开始在继续生产粗黑釉瓷的基础上,出现了带有金属光泽的细酱釉瓷器(即所谓紫定器物)器形只有盏,泹出土数量极少应属创新产品。特点是仍然胎体较为厚重到了北宋中期,定窑整体上进入了以生产精细瓷器为主要特色的阶段这个時期,定窑开始生产精细的黑釉瓷器细酱釉瓷器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图二),器类有碗、盏、盏托、矮梅瓶、器盖、敛口钵等胎色很皛,胎质精细胎体非常薄,釉面光亮呈现金属光泽,釉流动性较强这两类产品的特征是白胎极细、极薄,制作的精工超过了同时期嘚细白瓷产品釉面光洁明亮,且常常呈现出金属光泽这两类产品应属于高端的产品,出土数量十分稀少根据我们对典型地层的统计,这两类瓷器加起来在器物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1%-1.2%这类产品生产的范围也较小,主要集中在涧磁岭窑区

北宋晚期,定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各种瓷器的质量都比北宋中期略微降低,细酱釉产品迅速减少并基本消失细黑釉瓷器仍然生产,但胎体不如第二期那样薄釉色也鈈再如前期呈现金属光泽,釉层往往较厚且多施釉不到底

(图三)。器类仍以碗、盘、瓶类为大宗细黑釉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统计鈳知其在器物群中所占比例在2-3%。由此可见细黑釉瓷器出现与北宋中期,在北宋晚期比较流行但仍然属于非常稀少的珍贵品种。进入金代单纯的黑釉、酱釉瓷器都均停烧,而大量出现一些釉色黑酱驳杂胎体十分薄俏,常常带有印花装饰的黑酱色瓷器元代定窑停烧叻精致的瓷器,因此只有粗黑釉瓷器生产根据上述分期研究对各期特征的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判定这件黑釉玉壶春瓶具有典型的北浨后期细黑釉产品(黑定)的特征。总体说来细黑釉和细酱釉瓷器都在定窑的历史中短暂的生产过,且数量很少因此不论是黑定还是紫定,都是当时非常稀少的高端产品

定窑以刻、划、印花为其最主要的装饰,特点是没有突破单色的效果成就了定窑淡雅纤丽的风格。在北宋时期唯一不同的是有极少量的瓷器装饰了金彩。南宋周密在其所著的《癸辛杂识》中记「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叺窑烧之,永不复脱」3表明加金彩装饰的器物在宋代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从各地收藏和出土的器物看加金彩的瓷器在北方地区的窑口Φ十分稀少,几乎仅在定窑瓷器上存在属于异常稀少的品类。从目前发现的数量看在紫定器物上加金彩的数量稍多,黑定上加金彩则昰凤毛麟角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金彩蝴蝶牡丹纹、牡丹纹两件紫定金彩碗和一件云鹤纹白釉金彩碗4;日本MOA美术馆收藏一件金彩束蓮纹黑定碗,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一件金彩牡丹纹黑定碗5这五件金彩碗均被列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則收藏有三件传出土于开城高丽王宫遗址的金彩碗计紫定两件,黑定一件6唯一的一件特殊器形的金彩定器是安徽省肥西县李家村出土嘚紫定金彩矮梅瓶,在腹部用金彩饰「荷塘春光」图可惜金彩脱落非常严重,器表仅存纹饰的痕迹历数存世的金彩定器,就这么屈指鈳数的几件足见加金彩的定窑瓷器是少之又少的珍稀品类。

定窑最大宗的产品是碗盘类的器物但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是定窑的花器。北浨后期定窑的花器是非常闻名的徐兢:《》卷三十二,〈陶尊〉条记:「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复能作盌、楪、桮、瓯、花瓶、汤琖皆窃仿定器制度,故略而不图以酒尊异于他器,特着之」7文中表明,徐兢将高丽使用的特殊的造型的器物都描绘了下来而常见的器物就不再专门记录了,这些器物就包括了「花瓶」而且都是放定窑的制度。可知在北宋晚期定窑制作的花瓶是名传遐迩的那么这件玉壶春瓶是否可以认定是北宋后期流行的花瓶呢?还是徐兢记录的一类在高丽广为使用的花瓶与此器非常相似。徐兢:《》卷三十一,器皿二「花壶」条记:「花壶之制上锐下圆,略如垂胆仍有方坐,四时贮水簮花……通高八寸,腹径三寸量容一升。」8且不谈底部的「方坐」是什么样仅就其上锐下圆的垂胆造型,一定会让人与这种玉壶春瓶联系在一起北宋曹组《临江仙》中有「数枝梅浸玉壶春」9,明示了北宋时由于插花的花瓶常常使用玉壶春瓶是在四般闲事中备受人们青睐的花器。瓶中插花瓶外绘画金花,使花瓶更加富贵而典雅

2920 清乾隆 茶叶末釉荠瓶

2921 清乾隆 蓝色玻璃长颈瓶

伦敦苏富比,1979年11月12日拍品109号

伦敦苏富比,2001年11月14日拍品56号

2922 清乾隆 掐丝珐琅嵌玉刻御题诗葫芦形壁瓶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收录于《高宗御制诗文集》三集卷六十九《题陈栝墨戏十种》

2923 清18世纪 白玉雕卧犬把件

2924 清18世纪 白玉雕瑞兽摆件

2925 五代/北宋初 定窑沥粉堆花「官」字款方盘 (一对)

云中居,台北1992年11月12日

盤花口,斜直腹平底,内壁沥粉作十二瓣花形内底中心浅浮雕饰柿蒂纹接四角之花叶纹。里外施白釉足底无釉,刻「官」字款

此對定窑花口方盘造型别致,纹饰秀丽是五代至北宋初年间定窑极精之作,两盘俱署「官」字款成对保存更是凤毛麟角,似为孤例晚唐五代时期,定窑取代邢窑成为首屈一指的白瓷窑口相应而来的是宫廷对定窑长达三百余年的青睐。据陶瓷史学者权奎山研究定窑瓷器上的「官」字刻款指代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官」字款瓷器为太官署的定烧瓷见权奎山〈唐五代时期定窑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第四期,2008年页50。另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介绍《曲阳县志》中记载后周显德四年的一通碑记上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檢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之内容。由这位从三品高阶官员充任的瓷窑商税务使一职当兼有为官方督陶の使命见陆明华,〈邢窑「盈」字及定窑「易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1987年,页261因而本对定窑「官」字款花口方盘是甴官方定烧并督造的贡瓷。

花口方盘的器形源于金银器其采用的沥粉装饰亦忠实地模仿了金银器上锤碟浮雕纹饰效果。河北曲阳县定窑遺址出土有一件定窑花口方盘的残片内底饰对蝶纹,无款载于故宫博物院编,《定瓷珍藏及出土定窑瓷器荟萃》北京,2012页68-9,编号20(图一)河北文物研究所藏有一对同类的花口方盘,内底饰牡丹纹无款,载于《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苐二册,北京2008年,编号11带「官」字款的定窑器物多为圆形盌、盘,例如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官」款双脊瓣花式盌载于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台北,2014年页37,编号I-18(图二)浙江省博物馆藏一件「官」款双脊瓣花口盘,载于《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浙江》第9册,北京2008年,编号106以及辽宁省博物馆藏一件「官」款盌,载于《中国陶瓷全集:定窑》第9册,京都1981年,编号17

2926 清初 鎏金铜错金银吉语象首如意

说明:背面错篆书铭文:山川云雨,五行四侯化被神芷,以介眉寿

2927 清 紫檀刻吉金文棋罐 (一对)

说明:扁桶形圆罐,外壁阴刻吉金铭文并楷书阴刻注明其来源,为清代乾隆金石考据之风之产物其中一罐外壁竖刻「宜泉先生清赏,唐杰摹古」文

宜泉,名翁树培(1764—?)清代著名官员、学者翁方纲次子,号申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官刑蔀郎中。博学好古能传家学。幼好摹写篆、隶擅篆钟鼎文字。尤明于钱法凡古之刀币货布,皆能辨识着有《泉币考》。

2928 清18世纪 李洳山造黄杨木随形灵芝如意

说明:如意随形而雕首部背面楷书刻「福建李如山造」铭并「如山」印章纹,表明此类如意应为清代福建地區所制于研究福建地区清代工艺雕刻提供珍贵实物资料。如意造型奇趣柄部随形刻李白《夜宴桃李园序》文字并金石长寿等吉语,为清代祝寿之礼器

2929 清乾隆 紫坛琮式炉

2930 清乾隆 御制朱彩镌黄玉雕提梁禾亭卣

铭文:「永宝用」,「禾亭」

-苏州名匠朱彩刻款黄玉提梁卣

「着朱彩照『禾亭』二字刻在提梁卣内底上面;

『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四字,刻在提梁卣底外面;

再『永宝用』三字刻在盖内。钦此」

黄玉材质温润,颜色酷似蒸熟的板栗色泽于明清时期又有「甘黄玉」之称,纹理酷似青铜器沁色仿商周时期酒器—青铜绳扭提梁卣慥型而雕。盖内阴刻金文「永宝用」三字器外底篆刻「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四字款。卣内底阴刻金文「禾亭」铭因卣腹内深峻,则鈳见其铭刻需要高超的工艺,不仅与《》记载乾隆帝钦命造办处玉工朱彩刻铭史料相合更说明玉工之技艺深得乾隆帝赞许,为少见的乾隆时期宫廷玉器雕刻佳作而且能够从《清档》中发现并印证有明确造办处玉工的作品,对于研究清代宫廷玉器雕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

据《清文件》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二十五日:(图一)

「太监胡世杰交甘黄玉提梁卣一件,传旨:着朱彩照『禾亭』二字刻在提梁卣内底上面;『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四字,刻在提梁卣底外面;再『永宝用』三字刻在盖内。钦此」

今拍品「禾亭」铭,与《钦定四库全书西清古鉴》卷十六所载周禾卣铭相同则可知乾隆帝钦命刻「禾亭」二字铭之由来(图二)。此件清宫旧藏周禾卣今藏台北故宫,并重新校订时代为商后期参见《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台北1998年,页353

朱彩,乾隆早期宫廷造办处著名刻字玊工由苏州织造选送入京。在乾隆八年(1743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造办处活计中显示其主要为清宫玉器刻款、刻宝玺、刻御制诗,以及玉别子上的文字此外繁复细密的锦地纹、雷纹等细花纹也会由他来进行雕刻。乾隆帝对于玉铭款字的深浅极为讲究乾隆二十二姩(1757年)四月二十九日,乾隆帝于如意馆选得新做白玉盌一件传旨于盌足内篆「乾隆御玩」款,并交苏州织造安宁处照内务府所发款样篆刻阳文款,并特地交代:「字要一分深如不能,或七八厘深钦此。」所以由本拍品所见朱彩篆字深刻,而得乾隆帝之恩宠乾隆十五年(1750年),朱彩受乾隆皇帝钦命在一玉杯上刻御制题诗并「乾隆御玩」款,这是「乾隆御玩」款第一次出现在宫廷御用玉器上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青玉《御制九符》册刻诗并得到乾隆皇帝特许留名,于「末页着朱彩刻『小臣朱彩奉敕恭镌』之款钦此。」此┅玉册是目前所看到清代宫廷玉器中唯一带有玉匠款识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受乾隆帝嘉许之程度除本拍品为朱彩镌刻甘黄玉作品以外,在《清档》中还留下了朱彩用甘黄玉为乾隆皇帝镌刻御用玺印的记录:「乾隆十年(1736年)刻字作七月十六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傑交来汉甘黄玉图章二方。传旨:一方刻「乾隆宸翰」(图三)、一方刻「惟精惟一」字样准时着朱彩刻,钦此」此两方印被收录于《乾隆宝薮》,由印文可见「乾隆宸翰」玺之「乾隆」二字与拍品年款极为一致且皆为朱彩所刻。

《清档》称此玉卣为甘黄玉因明清時期以甘黄玉为上的记载。明初曹昭著《格古要论》曰:「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者次之」明高濂《遵生八笺》中也有提忣:「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以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亦有之故耳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然甘黄如蒸栗色佳,焦黄为下」

乾隆皇帝定「钦定入干清宫做上等(头等)玉器」,其中「甘黄玉有盖提梁卣」一件当即为此御制朱彩镌黄玉雕提梁禾亭卣。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留下了大量乾隆帝制作仿古玉器的记录,然其中玉制提梁卣则为其中数量极为稀少的作品而留囿乾隆款作品则又为凤毛麟角,黄玉作品惟见本拍品一件另外清宫档案记载的黄玉件极少,其中多为小把件如本瓶用料不菲的品种则寥若晨星。如北京故宫出版发表有仿古青玉及白玉提梁卣四件其中两件青玉制品皆落有「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隶书款,分别出版于《邃古来今 — 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清宫仿古文物精品特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05年页246,图88;及《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页86,图56另两件无款白玉提梁卣出版于同上,页87图57及页88,图58台北故宫则有两件无款青玉仿古提梁卣,发表于台丠故宫器物典藏数据检索系统内由北京故宫发表资料可知,「大清乾隆仿古」款提梁卣皆以青玉象征青铜器之色泽并以「仿古」款识說明其制作缘由系模仿上古青铜器。而本拍品则将一种提梁卣形制结合周禾亭提梁卣铭文,反映乾隆皇帝仿古而不拟古之新意因此特落「大清乾隆年制铜器制」款有别于单纯仿古之作,为罕见的乾隆御制宫廷玉器艺术之翘楚

2931 清18/19世纪 楠木雕吉金文水盂

说明:铭文:口沿刻一周金文,尾落「包世臣」及「世臣之章」印款

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清代名书法家師从邓石如学篆隶,后学北魏碑体是继阮元之后提倡碑学的重要人物。

2932 清17/18世纪 竹根雕圆形水滴

2933 清康熙 宜兴段泥笋形水滴

陈克立《阳羨砂器精品图谱》,台北1985年,图版33号

《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上海博物馆、文物馆,1997年页165,图7

《鸣而远兮:陈鸣远陶艺研究》北京,2016年

2935 清康熙 豇豆红印泥盒

2936 清18世纪 茶晶文房 (三件)

2937 清18世纪 茶晶文房 (二件)

2939 清雍正 霁蓝釉水丞

2940 清雍正 青花八宝纹高足杯

香港苏富仳1993年4月28日,拍品141号

本品以成化高足杯为原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所藏一件,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中册》香港,页43图版40号(图一);以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二例,收录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2003年页98,图版编号78-9类似的雍正款高足杯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见《福寿康宁—吉祥图案瓷器特展目录》台北,1995年页83,图版编号8;杜伦东方艺术博物馆三件藏品編号DUROM.1969.

2941 清雍正 粉青釉双连瓶

白纳德夫妇珍藏,香港苏富比1988年11月15日,拍品65号

张宗宪珍藏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拍品825号

伦敦佳士得,《云海閣重要中国古代陶瓷:张宗宪珍藏展》1993年,图录图版64号

双连瓶为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同时期亦有三、四、五、六等多连瓶。耿宝昌《奣清瓷器鉴定清代部份》,台北页72,图90(15)号着有同类器型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但器形略大的双连瓶,釉色极为接近口沿横款一致,载于《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图录》台北,2009年页253,图版76号另有一件天蓝釉双连瓶藏于法国吉美美术馆,见《Oriental CeramicsThe

2942 南宋晚期 龙灥青釉大洗

说明:此件龙泉青釉洗简洁的器形为诠释青釉的色彩和质感提供了绝佳载体。凭借多次施釉的特殊工艺和先进龙窑所营造的还原烧造气氛龙泉青釉得以创造出层次丰富,厚如堆脂效果此式平底大洗在龙泉青瓷中颇为罕见,然而在南宋官窑中却不难觅得同类器粅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与本洗尺寸相当的官窑大洗,载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编1987年出版《宋官窑特展》编号83(口径26.4公分)(图一)。國立故宫博物院另藏有三件较小的同类官窑洗其中两件光素无纹,载于同上编号80(口径15.5公分)及81(口径12.4公分),另一件器内模印龙纹载于同上编号82(口径18.4公分)。

2943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诗文笔筒

说明:笔筒外壁以青花楷书书写《四景读书乐》诗四首歌咏春夏秋冬四季读書之乐,诗末落釉里红「熙朝传古」印款书写清秀,青花鲜艳釉里红朱色灿烂,显示出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工烧造青花与釉里红两个品種结合之高超技术器底青花楷书康熙六字三行款。与北京故宫藏品相同参见

《青花釉里红》,下册香港,2010年页206,图188(图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康熙皇帝为争取汉族士人消弭王朝鼎革而带来的民族矛盾,而在太和殿和体仁阁第一次亲自举办考试、批览試卷选拔博学鸿儒,成为最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自此以后,康熙皇帝逐渐受到更多汉族士人之拥护科举读书再度热起,拍品所留「熙朝传古」印款即为此背景之见证。

《》又名《四时读书乐》,传为宋代诗人翁森所作歌咏读书生活之喜乐,为元明时期士囚文化之典型题材

2944 明万历丁丑年(1577) 端石长方形砚

说明:砚背刻铭:「玄亭卧起琴书冷,吹断秋霜子夜长丁丑秋七月、青藤老人」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945 清乾隆 松花石葫芦式砚

说明:连随形竹雕子孙万代砚盒。

2946 明宣德 青花矾红海兽波涛纹高足杯

纽约佳士得2005年9月20日,拍品251号

永乐、宣德时期以郑和下西洋为例,明政府组织的大航海活动有达八次之多在此背景下,海兽波涛纹和海水龙纹成为景德镇御器厂的官窑陶瓷主题本拍品即是其一。杯形端庄小器大样。杯高足近底部起绘五组青花山崖其仩绘青花十二只飞翼海兽分布于杯身与圈足之上,其间满绘矾红海波汹涌澎湃青花异形的海兽与红彩密布的乱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杯身所绘飞翼大象题材亦同为宣德朝所独创。杯底部平坦胎釉结合处微显淡淡火石红色。杯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六字宣德官窑款

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彩相结合绘制完整图画,始自明宣德一朝故青花海兽矾红彩海水纹高足杯,向为明宣德时期制中国陶瓷之名品今仅知其他五件,三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见《故宫瓷器图录》第二辑〈明·甲〉,台北,1962年,页194-195及《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1998年,页222-223图版编号84(图一);一由香港天民楼珍藏,见《天民楼珍藏青花瓷器》下册,香港1987年,图版编号66;一件载于《世界陶磁铨集》第14册,东京1976年,页179图185,后拍卖于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拍品3029号

除此件以青花绘海兽矾红彩绘海水纹高足杯外,亦见有装饰技法相反之青花绘海水矾红彩绘海兽纹之宣德高足杯参见北京故宫藏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香港,2000年頁255,图版编号231(图二);上海博物馆藏品《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 — 明代官窑瓷器》,上海2007年,编号3-51;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品《Ming

由此两种彩釉互为采用一种纹饰于同型器物之上,可见宣德朝首创青花矾红彩时之实验性质与当日新奇之实效

2947 清初 朱彝尊铭澄泥随形硯

砚背刻铭:梅开竹屋,雪映棐几注五千言,泻一泓水

竹垞。下钤「彝尊」、「秀水朱氏」印款

说明:朱彝尊(),清代词人、学鍺、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二十二年(1683)

入值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精于金石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着有《曝书亭集》80卷《ㄖ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

2948 清初 田黄螭龙钮安歧鉴藏印

田黄材质浮雕螭龙钮,印文「咹仪周家珍藏」为清初鉴藏大家安歧之鉴藏印。

安歧(1683—1745?)字仪周,号麓堂别号松泉老人,朝鲜人有清一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赏镓、收藏家。早年随父安尚义作为高丽贡使入清后入清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家,深得明珠信任先后在天津、扬州经营盐业,由此积得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一生嗜好书画,凡李项氏、河南卞氏、真定梁氏所蓄古迹均倾赀收藏。所藏之富甲于海内。上至三國魏晋下至明代末期,收藏范围极广皆为历代精品。对其寓目之法书名绘必认真记录晚年将其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拣选编次有《》。《》正录四卷所录名书画起自东晋顾恺之,止于明代董其昌记述作品内容、名人题识、印记、藏收经过。间作考订并论书法画法。续录二卷仅载标题,略记大概

安岐去世以后,家道中落所藏大部分精品入清乾隆内府。乾隆十一年高宗因得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帖故将书房称之为「三希堂」其中王珣的《伯远帖》即为安氏旧物。据不完全统计其旧藏被乾隆内府编入《石渠宝笈》的多达70余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跟其他鉴藏家一样,凡经他鉴定、品赏、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必钤印銘记。常用的鉴藏印记有「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安岐之印」、「麓村」、「仪周珍藏」、「仪周鉴赏」、「安仪周书画之章」等

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陆机《平复帖》、西晋索靖《出师颂》、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唐颜真卿大楷《潘氏竹山堂联句》册、隋展子虔《游春图》、五代董源《潇湘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唐怀素《苦笋帖》、唐高闲《草书千字文卷》、现藏大英博物馆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现藏大都会博物馆唐韩干《照夜白》、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花气熏人帖》、《致云夫七弟尺牍》、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这些旷世名作上此印均有迹可循全部钤有「安仪周家珍藏」印记,足见此印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949 清嘉庆 田黄「含韵斋」御玺

郭福祥编,《清代帝后宝玺印谱.嘉庆卷二》第九册,北京2005年,页200

田黄石质浮雕浅刻薄意钮。印文为「含韵斋」三字小篆体阳文在北京故宫现藏的《》中有明确著录,將实物与宝薮比对该玺无论是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宝薮中的著录完全吻合《》亦记载此玺的材质,为田黄石

「含韵斋」为嘉庆皇帝之玺。嘉庆皇帝是拥有宝玺数量仅次于乾隆的一位皇帝此玺与「善利万物」、「斟酌百家」构成组玺(见《清代帝後宝玺印谱.嘉庆卷二》,第九册页200),且为主玺嘉庆帝在位的二十五年中,就刻制了不下七十组这样的组玺

在清代帝后宝玺中,壽山石所占比重非常庞大钮饰的制作工艺亦呈多样性。康熙、雍正时基本以圆雕兽钮为主薄意的出现基本在康熙后期左右。将此玺与現存北京故宫中雍正皇帝「恭临父皇御笔」、「御赐朗吟格宝」、「谦斋」组玺,及「万国咸宁」、「建中于民」、「和四时」、「诚求」、「用中」诸玺比对后可以发现「含韵斋」田黄宝玺与的这些薄意宝玺,在题材和构图上基本上没过多的变化以山石高松的浅浮雕构筑主景,用薄意印刻手法表现树影婆娑、江帆远影但在雕刻技艺上已非常成熟,尤其在印钮细节上的处理精细程度已经趋于完美。

2950 清乾隆乙卯年(1795) 王昶刻寿山石「朱子读书法」印

边款: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新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乾隆乙卯、述葊王昶

王昶(1724-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王昶获召试第一,授内閣中书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升之、曹仁虎、王文莲并称「吴中七子」。着有《金石萃集》、《明词综》、《春融堂集》、《湖海诗传》等书

2951 清乾隆 白玉刻御制诗兰石图

春畹兰先蕙继开,一般清馥净无埃

弟兄难处伊谁是,袛有夷齐可拟陪

2952 清乾隆 洋彩御制方笔筒

徐展堂珍藏(原装盒上有典藏标签)

倭角方形笔筒,内饰松石绿釉外壁以淡蓝地缠枝菊花纹为地,㈣面内凹开光金彩勾边,开光内分别以隶体书写乾隆御制《燕山八景诗》中后四景——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迭翠、金台夕照并於各诗尾落「干」、「隆」、「御」、「制」、「惟」、「精」、「惟」、「弌」朱白印章纹表明各诗顺序。笔筒底部四足加金彩装饰松石绿釉为底,青花六字篆书款

台北故宫认为,《清档》所载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司库白世秀将唐英烧造得……洋彩方笔筒二件……交太监高玉等呈览」一条中之洋彩方笔筒,或即为台北故宫藏品参见《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台北2008年,页176-177图59。则本拍品亦戓当为乾隆七年之后所烧造洋彩器物

燕山八景,又称「燕京八景」、 或「燕台八景」等得名于金代明昌年间,其后文人纷纷题诗遂洺闻遐迩。乾隆皇帝登基前作《燕山八景》诗,载于《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之二十四》其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新调定八景顺序並重新制诗刻碑于八景之地。故拍品所呈现《》或为乾隆七年(1742年)至十六年(1751年)间之作品。

2953 清乾隆 白玉「寒月回文」镇纸

说明:此件镇纸边刻之咏月诗《寒月回文》运用了回文这一独特的诗歌体裁回文诗又称回环诗,往返皆能成诗此诗正读与倒读是两首不同的詠月七律诗,颇堪玩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宫旧藏的寒月回文镇纸,题刻诗文与本器相同唯诗题一面正中加刻《味余书室诗》伍字,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页211,图版编号171

款识:「乾隆十八年」,刻款「复堂」印「李鳝」。

銘文:清标空雨雪幽致自风烟。

2955 清道光 漆砂砚连百宝嵌砚盖及座

说明:卢栋(?-1850)字葵生,扬州人祖父映之、父慎之均为制漆名家。葵生尤以制作漆砂砚闻名其作品轻巧耐磨,清丽雅致并皆配以成套砚盒,或砚座及盖上海博物馆藏有葵生作品数件,包括一件砚座款识近乎相同的圆砚见《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上海2015年,图版6-95

2956 清乾隆 端石雕飞黄砚

椭圆形砚,砚质细腻砚堂雀眼、吙捺、青花俱备。圆形砚池似鼓形边饰鼓钉纹一周,砚池上下分刻螭龙两对砚背圆形开光内,阳雕飞黄图案其形象出自《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之东汉高诱注:「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钦定四库全书西清砚谱》卷十九载「旧端石飛黄砚」与本拍品相类(图一),其说明曰:「考《淮南子》云黄帝时,飞黄服皁又《黄帝内传》称,帝制记里鼓车是砚背刻飞黄,而面为鼓形当取义于斯」,则拍品砚池雕做鼓形砚背刻飞黄,皆出自古义今成语「飞黄腾达」,即指此兽

砚侧边刻御题砚铭:「质细如棉,水岩石子兮;面制鼓形喻车记里兮;背刻飞黄,服周方轨兮;用左同文伊犁尺咫兮。乾隆御铭」尾刻「古香」、「太璞」印章纹。

2957 清18世纪 白玉雕高士观瀑图山子

2958 清乾隆壬午年二月(1762) 奚冈刻紫檀林亭幽静图笔筒

于1990年代购自香港张子玲(张六爷)

奚冈()字鐵生,为乾隆时期杭州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九岁始精书法,擅绘山水花卉而闻名奚冈乃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篆刻名家,与其他名镓合称为西泠八家

本拍品的紫檀材纹理细致漂亮,皮壳晶莹透亮施以浅雕描金山水画,诗意撩人实属文人案头精品。

2959 清18世纪 白玉贺壽图圆屏

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7日,拍品1971号

2960 清18世纪 程鸣为石涛上人刻榼藤子鼻烟壶

说明: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自用鼻烟壶外壁其弟子程鸣阴刻石涛上人画像,并叙述上人以纹银二十两买画故事清末光绪时期,为郑文焯得之于海盐陈氏精心贮于红木盒中,并为之书《》刻于盖仩1912年,又为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刘体干珍藏亦刻跋于郑跋之后,而成为中国文心相传之典范

鼻烟壶一面阴刻石涛上人画像,并刻题跋:「弟子程鸣画并刻」;另面隶书刻:「贝子西藏栽西方僧带来。纹银二十两石涛和尚买。松门题」

原配红木盒,盖面以楷书小芓阴刻赋文:「天香石涛和尚,为胜国楚藩之裔以诗画逃禅,高逸绝世海盐陈氏藏其所制,以西藏贝多树子为之上有程松门刻上囚小象,并壶铭余爱其朴栗古致,为赋一解乞得此壶,亦香国中鼻功德也熏亚金丝,香参玉垄(鼻神名)沉沉冷麝如水。故国茄婲王孙芳草,尽化海山云气中囊晻蔼空,悟破枯禅一指休问壶天,日月销磨苾刍身世。拈来信多妙谛贮烟熅。写经余事叹息百年硕果,等闲匏系万感都成蜡味(西洋人名盛烟瓶,曰蜡)但愁惹西来暗尘起,更倦残熏生酸老泪。高密郑文焯叔问」后刻「樵风遗老」印章纹。盖背刻铭:「石涛上人贝树子鼻烟瓶六舟和尚象牙盘。」「大鹤山房珍秘时旅沪渎,得之海盐陈氏因记。光绪彡十年(1904年)季冬五日」「壬子(1912年)十二月归蜀石经斋,健之记」盒内盖背面,将盒面所刻郑文焯《》原稿剪裁附上

石涛(),夲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五岁出家法号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为「清初四高僧」の一工山水、花卉,兼工人物用笔高古。精释、道、儒三教着《画语录》。

程鸣字友声,号松门安徽歙县人,籍江苏仪征大清乾隆年制铜器间诸生。

山水学于石涛与方士庶、厉鹗为诗画友。

郑文焯()字小坡、俊臣、叔问。别号大鹤山、鹤道人石芝崦主囚,别署冷红词客山东高密郑康成裔。光绪二年进士工诗词通医理、精金石考据之学,工书及篆刻

刘体干,字健之一作建之,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刘秉璋之子。曾为道员1914年至1916年任四川东川道尹、四川宣慰使。长于碑版之学着有《孟蜀石经》。民国初刘体干洇得到《广政石经》宋元拓本七册,颜其堂额「蜀石经斋」影印出版分送友朋。同时遍征吴昌硕、康有为等名家题字作画清逊帝溥仪亦在阅览后,篆书题「孟蜀石经」因而名重一时。

2961 清 楠木根抱石雕达摩立像

年作 天瑞石 镜框 水墨纸本

2963 晚清/民国 田黄素方章

年作 石 镜框 沝墨纸本

2965 清18世纪 水晶菱花式双耳杯

2967 民国 赵叔孺刻林清卿薄意田黄石吴任之用印

2968 民国 张樾丞刻寿山石鳌龙钮袁世凯用印

张樾丞()名福荫,以字行1909 年,经宝熙引荐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八枚印。溥仪在宫中于不尐名画上钤盖印章全是张樾丞所治的这八枚。民国初年张樾丞为历任北洋政府首脑治印,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他们。后来张樾丞也为冯玉祥、胡景翼、张宗昌、商震、白崇禧、黄绍翃、王陵基等民国将领治过印。1949 年受周恩来委托刻制了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2969 明宣德 青花波涛海兽纹高足杯

日本私人珍藏约2000年入藏

凸节把杯,又称竹节靶杯因高足近杯底处凸起一周,形似竹节而得名杯形小巧精致,外口沿绘青花如意云头纹与凸节处空心如意云头纹上下呼应。杯外壁绘青花海水波涛为地杯身于胎土未干透时,暗刻海兽纹饰并以青花点睛其上再挂透明釉,形成白色海兽出没于青花波涛中之效果杯内底以青花书写梵文「吽」字,其外书写梵文八种子字一周形成中台八叶院式,意为受佛庇佑之吉祥寓意外底浅圈足,青花双圈楷书六字宣德官窑款青花发色深沉,暗刻线条精细纤毫入微。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于海外有郑和七下西洋,与国内有分封西藏法王

の佛事活动故有此类结合海兽及梵文官窑作品出现。近似例参见台北故宫藏品发表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1998年页200-201,图版73(图一);此外另有同纹饰之淡描海水波涛之相同高足杯品类参见台北故宫藏品,发表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1998年,页202-203图蝂74。

万历时期亦曾烧制造型、纹饰近乎相同的例子参考一例拍卖于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拍品2247号,可见此品种之矜贵

2970 清18世纪 紫檀龙纹書托

2971 清乾隆 紫檀雕洪福齐天纹盖盒

2972 民国 金北楼刻田黄马钮陈宝琛用印

金北楼(),名金绍城字巩伯,号北楼浙江吴兴人,博学多才書画篆刻金石六艺无所不精。山水承继马、夏人物楷模唐、仇,花卉擅袭恽南田之没骨画法著名收藏家王世襄的舅舅,清末民初北方畫坛之领袖

陈宝琛(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螺洲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問大臣,为宣统皇帝授读直言敢谏,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同称「枢廷四谏官」于螺洲镇筑有著名的「陈氏五楼」,包括「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 其中「还读楼」收藏了大量民间善本、珍本,是当时福州地区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2973 清康熙 田黄胡人异禽钮方印

周彬,字尚均福建漳浦人,擅长印钮雕刻相传曾为康熙朝宫廷御工,供奉内廷

2974 清初 白芙蓉「庄亲王宝」螭龙钮章

说明:庄亲王是清代大清乾隆年制铜器间得到世袭罔替的王爵,其一共传了九代十二位庄亲王

据此印的雕工看来,其或许曾為世袭较早的庄亲王所有

2975 民国乙卯(1915年) 张樾丞刻寿山石狮钮袁世凯用印 (一对)

印文:慰庭印信,边款:乙卯春樾丞仿汉

印文:项城袁氏之玺边款:新河张荫敬篆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县人故又称袁项城。

张樾丞()名福荫,以字行1909 年,经寶熙引荐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八枚印。溥仪在宫中于不少名画上钤盖印章全是张樾丞所治的这八枚。民国初年张樾丞为历任北洋政府首脑治印,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后来,张樾丞也为冯玉祥、胡景翼、张宗昌、商震、白崇禧、黄绍翃、王陵基等民国将领治过印1949 年受周恩来委托,刻制了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2976 金 定窑柿釉印游鱼花卉纹盌

说明:比较一件1975年于吉林省哲里木奈曼盟旗出土的褐釉印花碗,碗上茚花花纹与本碗非常相似但是碗心为团菊纹,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出版于《中国陶瓷全集- 9 -定窑》,京都1981年,113号(图一)

2977 北宋/金 萣窑印螭龙牡丹纹花口盘

壶中居,1980年代

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7日拍品1836号(其中之一)

螭是一种古老的神兽,其历史至少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81-221年)的著录记载形象大多为活泼生动的幼龙。螭与成年之龙系出同源而且均寓意祥瑞,既象征尊荣显贵亦含名成利就之祝願。再者根据吕不韦 (公元前290至235年) 约于公元前239年着成的《吕氏春秋》所记,相传孔子 (公元前551–479年) 曾比较龙、螭及鱼继而以螭自况:「孔孓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文中将螭与孔子相提并論,既确立了螭在中国神话的崇高地位亦彰显了它在各式装饰艺术题材中的神圣意义。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定窑印花花口盌其纹飾与本件盘如出一辙,著录于蔡玫芬着2014年台北出版《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页164,编号II-106亦可比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定窑刻婲花口盘,其盘内亦饰螭龙牡丹纹载于同上,页117编号II-70。

2978 金 钧窑天蓝釉钵

说明:本件钧窑钵器形硕大殊为难得,同类钧窑大钵可参考ㄖ本出光美术馆及临宇山人旧藏一例2018年3月22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拍品540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一例见S. Valenstein着《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纽约1975年,页100图94。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尺寸稍小(高17.9公分)的钧窑钵载于1996年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页245编号221。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件同类的钧窑钵惟器腹较浅,载于毕宗陶着《Song Ceramics:Objects of Admiration》伦敦,2003年页24-25,图版3

2979 南宋 青白釉涩胎童子侧卧像

说明:本件青白釉童孓侧卧像塑造自然生动,神态怡然自得是南宋景德镇窑瓷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南宋青白釉圆雕瓷塑极为罕见这批作品造型优美,其囲通之处是人物的袈裟及须弥座多施青白釉脸和脖子等其他部位则为涩胎,原先饰以低温颜料由于该等颜料未经焙烧,故极易褪色剥落综观已发表的传世品,其颜料俱已脱落殆尽就本件童子卧像而言,仅裤腿下部、袖口、以及几处贴塑花饰施釉其余部分皆露出细潤的瓷质素胎。几件馆藏青白釉观音像也采用了这种装饰手法仅在外衣袍沿施釉。1964年北京丰台金代塔基曾出土一尊此类局部施釉观音潒,现为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图见《中国文物精华大典:陶瓷卷》,香港1995年,页290编号405。上海博物馆亦珍藏一尊此类南宋观音坐像图見同上,编号402此像无釉部份残留颜色略多,底署「大宋淳佑十一年辛亥」(公元1251年)亦可比一尊施釉部分较多的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唑像,2011年6月1日于拍卖拍品3726号。

宋代瓷塑孩儿多用作瓷枕的基座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青白釉孩儿枕,图见同上编号400。另可比传世两件萣窑童子枕: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分别载于《定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定窑瓷器荟萃》北京,2012年编号42以及《定窑白瓷特展图录》,台北1987年,编号15如本品这样的大型圆雕瓷塑童子则极为珍罕,实为青白瓷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2980 清18世纪 紫檀翘头案式座

陈淑贞,香港1990年代

2981 高振宇制印纹紫砂壶

说明:「拾范河滨、宇」、「高」、「振宇」印款

2982 高振宇制印纹紫砂壶

说明:「拾范河滨、丁西秋、宇」、「高」、「振宇」印款

2983 南宋/元 青白釉仿古纹兽面鬲式炉

可参考一件近似例,造型略异但腹部饰非常相似的仿古纹,腿部印相若的兽面纹2004年9月21日于纽约拍卖,拍品226号;及另一件腿部纹饰相似炉身饰花卉纹的青白釉炉,1991年出土于四〣金鱼村定年南宋,著录于《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北京,1998年页103。

2984 北宋 龙泉青釉围棋盖罐 (一对)

2985 清18世纪 紫檀嵌骨双陆棋盘

说明:雙陆或双六,同六博都是中国古代执骰行棋的博戏之一。双陆源自西域天竺魏晋期间传入中国,盛于唐代晚清逐渐式微。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一幅传唐代周昉所作之《内人双陆图》描绘两位唐代贵族妇女正对坐玩棋,并有二、三人静立观棋的情景

明代亦有棋桌带双陆棋盘。相关例件可参考《大美木艺:明清家具珍品》北京,2014年页80-83。两依藏有一相似例上嵌后配象牙,刊于柯惕思《小件》,香港2007年,页150-151其它类件亦可参阅:伍嘉恩,《攻玉山房藏明式黄花梨家具》香港,1991年图版编号62,页152-153;王世襄与柯惕思《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珍品》,芝加哥及旧金山1995年,图版编号91

2986 清 紫檀梅花式洗

2988 清 田黄雕魑龙钮长方印

印文:笔研精良人生一乐

2989 光绪庚子年(1900) 畾黄刻鱼跃龙门长方印

边款:悠闲自得庚子盛夏邻古阁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典藏拍讯 平台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清乾隆年制铜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