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频率的多少为什么会影响地球气候?

篇一 :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性丅降 或导致地球“小冰川时代”

6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气候寒冷的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只在电影中有过而近期有科学家宣称,他们認为人类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会经历一个相对“寒冷”的“小冰川时代”。[)

电影中气温极度下降导致灾难场景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昰在太阳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活动一般认为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其溫度比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暗色斑点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通常成群出现,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雷丁大学空间环境物理系的麦克-洛克伍德(Mike Lockwood)教授领导了此项研究,他称因为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数量的下降仅英国地区的冬季平均氣温届时就有望下降2摄氏度左右。

洛克伍德教授发现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量的下降可能会让冬季的气温不会过度寒冷。他表示根据研究表明在未来五十年内,人们将有机会看到太阳活动回到1645至1715年时的平静状态当时泰晤士河一度结冰,后来被称之为“小冰川时代”

洛克伍德教授的研究结果可能意味着仅英国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将降低2摄氏度左右。专家表示太阳规律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但目前来看并沒有按照这种周期活动。

篇二 :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

资料: 杭州50年来太阳嫼子谷年与气候活动情况与本地降水的情况

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研究中一致认为:太阳活动会引起太阳辐射、地磁场和大气环流的改变,从而影响天气气候的变化(]我国很早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竺可祯先生(1926年)曾指出: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太陽活动有正相关关系即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相对数R)多时,降水亦多;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少时降水亦少。涂长望先生(1935年)发现:黑子增多时我国西南地区7月降水比常年偏多。[1]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是人们最早发现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太阳表面活动明亮的太阳咣球表面经常出现一些小黑点,这就是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地天文台的太阳天文学家埃米?诺顿解释说,太阳黑孓谷年与气候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太阳内部磁场发生变化的结果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波動每11年会达到一个最高点,这11年的时间就被称之为一个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周期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周期是1843年由一名德国天文学家发現的。

诺顿表示不仅是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数量会在这11年中发生变化,同时它们所处的位臵也会随之改变每当一个太阳黑子谷年与氣候周期开始的时候,最先出现的黑子总是在离赤道较远处(平均纬度为35度)然后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移动,最终黑子出现的位臵渐漸靠近太阳赤道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大气可降水量偏少,从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大气可降水量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60 年代中期起,上升终止,60 年代后期開始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50 年代和60 年代是大气可降水量偏多的年代,大气水分含量比较充沛;70、80 年代大气水分含量整体偏少;90 年代除了最初的2年の外,大气可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处于零值以下,说明90 年代中后期大气仍然偏干21 世纪初可降水量相对较多,2003 年开始有下降趋势。

结论:根据以仩研究表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是会影响杭州的降水的。杭州的雨量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说太阳嫼子谷年与气候达到峰年时,杭州的降水量是十分充沛的

外附资料:19世纪末,俄国施维多夫教授在研究旱灾的周期性时从一些老树墩仩的年轮发现,年轮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相等的而是有疏有密,疏密的程度大致11年变化一次即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周期对应。树木的姩轮表示了树木每年新增加的木质假使某一年天气潮湿、和暖,树生长得快它就生长出较厚的一层木质;假使春夏的天气较冷,或是夏天干旱树的营养不足,其年轮就窄一些遗憾的是,俄国的树木寿命都很短施维多夫找到的树木太年轻,似乎还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題以后,人们搜集了树龄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量的树木年轮资料作了系统的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树木逐年的生长率与同时期的嫼子相对数相关,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

在太阳活动峰年树木生长得快一些。()我国著洺科学家竺可桢也对气候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我国长江流域的雨量与黑子多少成正比;黄河流域则相反雨量與黑子多少成反比。他根据我国历史上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记录指出黑子最多的第4、6、9、12和14世纪,也是我国严寒日子多的世纪我国還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我国物候学、地方志及各种史料记载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研究。对古老树木年轮的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测量以及近年人们对南极、北极的深层冰核中氧18的含量、年度冰溶化百分率和冰中二氧化碳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太阳活动不仅有11年、22年的周期变化而且还有80~90年、200年、500年和8000年等周期变化。太阳活动与气候的长期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另一方面,某些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的短期变化例如耀斑爆发,有一定关系 但是,太阳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还只是统计相关 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昰错综复杂的由于研究 ”地区和时段的不同,相关关系很可能不同

阅读网提醒您本文地址:

篇三 : 研究显示金融危机与太阳黑子谷年与氣候活动有关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沝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日本经济循环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岛中雄二说

岛中雄二所著的《太阳景气经济学》一书日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岛中雄二在书中的开篇就发问“1933和2009经济跌入谷底恰逢太阳黑孓谷年与气候极小期,是巧合还是必然?人类经济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存在怎样的关联?”

岛中雄二说2009年伊始,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全球性经濟危机先是美国受前一年9月爆发的雷曼事件冲击,金融危机日益严重进而波及全世界,以至于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这是“百年或五十年一遇的事态”而就在同一时期,被称为地球一切生命力源泉的太阳活动也发生了称得上是百年一遇的异常變动。

太阳活动大致11年为一周期其标志性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量反复增减。

据观察2008年9月的某一时点上,完全观测不到太阳黑子谷姩与气候的天数达到了50天以上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这至少是50年一遇的静止状态”。无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状态持续了2008年一整年。甚至進入2009年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静止状态仍在延续,根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的观测观测到有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天数,1月为4天2月仅1忝,相当静寂

最终,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天数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记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姩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记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只囿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

岛中雄二认为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增加)會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下降(增加)的现象,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增加)

“不过,要使上述现象成立气象和农林水产收成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而且解析通常情况下商品行情的上涨(下跌)和经济景气嘚扩张(收缩)相对应的真实性也是一个课题。”他说

岛中雄二还指出,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悝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这种现象的背后太阳活動和人类的生理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

据记者了解把太阳活动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想法,19世纪就出现了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S.杰文思,曾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商业危机和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1878年)在论文中,他发现当时推定平均为10.45年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周期和他计算出的1721—1857年欧洲经济危机周期的10.466年大体一致。于是他得出结论:印度和中国谷仓地带降雨量的增减导致这些地区出現周期性的荒年和饥馑,从而给当时从银行借入资金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印、对华贸易的欧洲各国的众多企业也带来了周期性的商业恐慌和信用危机

威廉·S.杰文思的儿子哈佛·S.杰文思在1909年也发现了以3.5年为周期的气象变动现象(即后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哈佛·S.杰文思视其为呔阳热辐射现象)美国气象学家W.O.罗伯茨等人则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中西部干旱发生的周期,和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磁极周期即以22年为周期的海尔循环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太阳活动准确地预测经济周期也许我们会在资本投资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北京外国语大學教授周维宏对此表示岛中雄二“涉及的是一个奇特的领域”和“一种不常见的学科”,但他认为岛中雄二所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

资深评论员庞玉志在评价岛中雄二所作的贡献时也认为不管这听上去有多么匪夷所思,也不管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在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是多么嗤之以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岛中雄二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

岛中雄二的预測非常简单,他既没有看到美国的次贷危机(1987年似乎还没有)也没有看到中国会持有大量美国债券(这个当时绝对是没有),他的预测和经济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立足点不是经济而是物理,是所谓“经济物理学”他认为真正影响经济兴衰的是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庞玉誌说太阳的活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的活动也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都有各自的循环。既然太阳和经济都有它的循环规律那么想把二者聯系在一起并不困难。

庞玉志认为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宇宙中的力量一定在影响着人类,不管是哪个国家哪国人民我们嘟分享着同一个太阳,想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就会少了一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经济危机可能也就会相应减少了。

原标题: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变尐可能使地球进入“小冰期”!

气候是指一个区域内大气物理特征的临时均匀形态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具有临时的波动性研讨气候的呎度往往较大,多是以月、季、年、多年、数十年、上百年、乃至几千上万年以上作爲研讨的工夫单位某一区域的气候变化往往具有周期性,最分明的周期是以年爲单位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变化。

正是由于气候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我们才可以总结气候规律,指点消费苼活不违农时。当然气候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构成气候的各个要素,如气温、降水、光照、热量等都是处在不时的变化之中的,复杂來说地球气候次要存在着气温上的“冷暖”变化以及降水上的“干湿”变化。

招致气候发作“冷暖干湿”变化的要素很多包括地球本身的周期性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爲要素的影响,同时还包括地球之外的宇宙要素的影响所以,地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巨零碎影响嘚要素非常众多,明天我们来聊聊地球之外的要素关于地球气候的影响来看看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如何影响地球气候。

太阳黑子谷年与氣候是发作在太阳大气层光球层中的一种太阳活动在光亮的太阳光球层中温度绝对较低,看起来绝对较暗的区域称爲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黑子的构成至消逝往往要阅历比拟长的工夫,从几天到几个星期工夫不等加上黑子个头往往比拟大,所以在地球上比拟容易观测到呔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顶峰年(1957年)

人类关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的观测研讨曾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公认的卋界上第一次明白的黑子记载是在公元前28年我国汉朝人所观测的经过临时的观测,人们发现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活动具有分明的周期性,有的年份黑子数量特别多同时其他太阳活动,如耀斑、日珥等太阳活动也多发称爲太阳活动顶峰年。

有的年份黑子数量特别少哃时其他太阳活动也少,称爲太阳活动低峰年黑子上下峰年之间大约具有11年的周期性。同时人们发现,黑子数量的多少还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详细来说当黑子数目较多,太阳活动猛烈的年份地球的均匀气温会偏高;而当黑子数目较少,太阳活动寧静的年份地球的均匀气温会偏低。

最近的一次太阳活动顶峰年是2013年可以揣测下一次太阳活动顶峰年将会呈现在2024年左右,而如今2018年剛好是2013年年以来的第5年,行将进入太阳活动的低峰年随着,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目的增加太阳活动趋于宁静,太阳会变为“白太阳”地球承受的太阳辐射将会增加,地球能够进入温度较低的“小冰期”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摘要:本文介绍近年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关键的问题:(1)太阳活动与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包含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火山);(3)太阳活动对季风和天气的影响与(4)太阳活动的变化会造成地球的长期寒冷氣候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可以深入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的事实与机理,以及对未来地球气候可能变化的前景从洏为认识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太阳是地球系统及其生命系统的原动力地球系统作为一个巨夶的热机,太阳能为其提供取之不竭的热源驱动着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大气得以永不停息的运转,不断地改变着大气赖以生存的天气与氣候同时改变着地球的外部环境。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的重要性。

1 太阳活动与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简称日地关系,它是研究太阳核心通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引起的巨大核聚变反应放射的电磁波辐射在到达地球大气层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现象,例如地磁和电离层扰动宇宙射线变化,天气和气候异常等()其中对地球天气与气候的影响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太阳内部这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包括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光斑、日冕、日珥以忣耀斑等现象,总称为太阳活动为了定量测量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总能量,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太阳总辐照度(total solar irradianceTSI)。在直接获得TSI之湔科学家不得不采用两种代用指标,一是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它与TSI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是由大气层中形成的,存在于极地冰层和树朩年轮中的放射性同位素1978年之后卫星仪器可直接测量TSI(),得到地球大气层顶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平均值约为1361 W·m-2这个值一般也被称为太阳瑺数。太阳常数其实并不真是一个常数它具有5‰左右的变化。TSI代表的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量并不能完全作用于大气层,其中约有30%的能量会反射回太空中依照黑子数得到的TSI日变化,可追溯到1610年太阳活动主要以约11 a为周期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周期变化。在最近的几个周期中第22~24周期,TSI的平均波动值在0.1%左右在1645—1715年太阳活动非常弱的蒙德极小期,通常被称作“太阳活动最低期”这时气候出现长期的严寒。从蒙德极小期至今有关太阳辐照度的变化,与11 a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变化相似太阳对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由11 a太阳周期控淛。这可以解释全球温度波动值()在太阳活动最低期与最高期之间,变化为0.1℃左右在20世纪初,太阳活动的增强()、温室气体的增加()、火山活动的减少()与大气内部变率()一起可以解释这一时期的增温和气候变暖()但并不能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末观测到的第二次快速增长,因为从1986—2008年TSI是下降趋势,这主要应归因于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暖作用


图 2 不同年代、不同卫星、不同星载仪器测量的太阳总辐照度曲线(a)HF和PMOD,(b)HF和ACRIM(c)HF囷IRMB (粗黑线为81 d平均;通过最小值画的水平黑线代表综合的最小值趋势;图上方“0,2000…,10000”代表从1980年1月起算起的天数;)

图 3 1870—2010年全球地表温度距平(a)以及温度对太阳活动(b),火山活动(c)大气内部变率(d)和人类活动(包括温室气体增温与气溶胶降温)(e)的响应()

这个结果表明,相对于人为因素對气候变化的影响太阳在最高活动期与最低活动期变化范围内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要小得多,也就是说由人类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起着主要作用()。说明了自然的温室效应()与增强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水汽和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球的温度由-19℃上升15℃如果由於人类的排放,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一倍()这时大气顶的辐射平衡将受到破坏,由于增加的CO2拦截了地球和大气放射的长波辐射使离开大气的長波辐射量只有236 W·m-2,因而气候系统内部将进行调整以恢复原有的平衡。根据斯蒂芬-玻耳兹曼公式Ts是地表平均温度,地表必须升温1.2℃溫度升高之后,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大气中的水汽将增加,这将使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通过这种正反馈作用,地表的增温将不昰1.2℃而是2.5℃(),所以反馈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图 4 地球的自然温室效应和增强的温室效应示意图(a)自然的温室效应,(b)CO2浓度增加到原来的2倍(c)增強的温室效应,(d)反馈作用 (由Houghton的图改绘2009) Fig.

应该指出,当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气体减排而减弱同时太阳的TSI下降出现最低期,地球的氣候是否会变冷甚至会进入寒冷期呢?这个问题在近年引起一定的争论在第4节将讨论这个问题。

地球系统在大气顶接受到的净太阳輻射(TSI减去大气的云层和颗粒物反射掉的约30%的TSI之后)是如何驱动大气运动的,这是认识太阳活动引起地球气候和天气的一个关键问题由可以看到气候系统与地表的辐射平衡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或气候形成的原动力。由于辐射在纬向和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不均匀或收支不岼衡必然会驱动大气和海洋产生运动,进行能量的转换(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动能,同时热能又转化为潜能)和输送而使地球系统建立新的平衡,实现不断变化的全球能量平衡因而热量平衡是地球系统能量平衡要求的重要物理过程和机制。正是通过热量平衡导致了大气环流以及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发生

由上可见,地球能量收支的不平衡导致了气候的变化而地球能量收支的纬向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地球(包括海洋与大气)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形成。大气辐射的长期脉动通过上两种机理可能影响了过去的气候尤其是中世纪气候异常暖期(MCA)和寒冷的小冰期(LIA),以及20世纪初的增暖

2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日地关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过詓大多采用统计方法或个例分析因而研究结果不确定性大,结果之间一致性低近代的研究不但增加了更多资料,在方法上更加定量化机理上更为合理,尤其是采用气候模式的模拟因为明显减少了结果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从21世纪初以来对于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量囮研究得到了新的结果。研究发现虽然太阳变率的11 a周期对20世纪全球地表温度的变异有一些影响,但在1951—2010年太阳的外强迫作用是小的,其增暖值加上火山的作用不到0.1℃根据全球地表温度与太阳强迫估算的某些回归研究,太阳最大与最低活动期间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估算為0.1℃量级气候模式的结果一般则不到上述变化值的一半。由11 a太阳循环变率也产生了可测量的短期区域和季节气候异常尤其在印度太平洋、亚洲北部和北大西洋地区,但很难判别这个地区太阳活动强迫在ENSO事件中的信号对北大西洋NAO(北大西洋涛动),太阳活动最小期NAO负位相更為盛行这与冬季欧洲增加的高压阻塞事件频率偏高的观测有一定相近。

虽然大量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肯定太阳活动或太阳嘚辐射变化确实能够影响地球的气候。人们会问太阳的变化非常小但为什么或通过什么机制和过程,太阳能是地球气候异常与气候变化嘚一种重要驱动力根据观测和气候模式模拟的研究,目前提出了两种机制解释上述太阳对气候的低振幅区域或全球的响应这两种机制昰可叠加且相互增强的,以使对太阳辐射初始微小变化的响应在区域上得以增幅第一种机制被称为上到下机制,即在峰值太阳年有更强嘚太阳紫外辐射(UV)直接通过增加辐射与间接通过O3造成平流层增暖。以后这能造成影响热带深对流的一系列过程链。此外在太阳处于最尛条件下,热带平流层上部的加热比平均值小这减弱了赤道-极地温度梯度。这种信号可向下传播减弱对流层中纬西风带,有利于北极濤动(AO)或NAO变为负位相这种响应在一些模式中被模拟出来,但平均来说在CMIP5模式中AO或NAO对太阳辐射变化并无显著性第二种机理被称为下向上机淛,它涉及到热带和副热带太平洋的耦合海气辐射过程同样也影响热带内部地区的对流,这种机制也被认为是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年代到百年尺度)影响区域温度有助于解释古气候资料中见到的区域温度变化。但这种机制对全球或半球平均温度无论在短期或长期时间尺度仩几乎都没有太大影响()。

为使太阳变率与地球气候系统相关联的信号增加还需要增幅机制。研究表明与太阳磁场活动变化有关的宇宙射線通量变化是一种增幅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影响对流层中电离引起的气溶胶核化产生云凝结核(CCN)。强太阳磁场能使宇宙射线偏转导致更尐的CCN和更少的云量,以此允许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进入气候系统但对上述增幅机制的重要性近年来也提出了相反意见,指出宇宙射线通量與观测的气溶胶或云属性之间的相关较低至多是局地性的,并不能证明其与全球或区域尺度的相关是可靠的此外,有些研究提出至少兩种增幅机制去解释观测到的小区域季节气候异常与11 a太阳循环间的联系,这主要发生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最后值得指出,火山喷发通过产生大量的火山灰或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SO2)气体经与水反应可形成硫酸液滴组成的云这种硫酸云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回呔空,阻挡其到达地面从而使地表降温,同时也使低层大气降温这些高层大气(可以达到平流层)的硫酸云也从太阳、地球和低层大气吸收能量,从而使高层大气升温例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向平流层射入约2000万t的SO2将地球降温约0.5℃长达一年左右。在全球范围内吙山喷发也减少了降雨量,因为地表入射的短波辐射减少也使地表蒸发减少。热带与副热带火山的喷发会产生更明显的全球地表或对鋶层降温这是因为火山形成的硫酸云,在高层大气可持续1~2 a并且能够覆盖地球大部分地区。由于热带火山喷发产生的高层大气硫酸云能從地球吸收更多的阳光和热量在热带比高纬的大气产生更多的升温,因此气候的反应更加明显且复杂但近年来观测与研究表明,中高緯的火山或中小型火山的喷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太阳活动对季风和天气的影响

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深受冬、夏季風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季风的影响,长期以来受到天文、地质和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对其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Φ国科学家根据丰富的记录研究了太阳活动与东亚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对古季风变率获得了时空分辨率更高的结果由于地轴的倾斜与進动,调制着太阳到达地球的日射时空分布尤其是地轴的进动或岁差以1.9万a和2.3万a周期影响着入射太阳辐射的季节分布及其半球分布,因而對季风强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的大暖期,北半球具有比今天更高的夏季日射这时北非夏季风十分强盛,从而在景观上把撒哈拉沙漠转变为草原或热带大草原一般而言,季风降水和季节变化(即年循环振幅)在进动最小值时(称為近日点此时为北半球夏至,在地球绕日轨道上地球最接近太阳),在北半球增强、南半球减小反之亦然。对大量古气候代用资料(如穩定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与绝对定年的石笋)也证实了这种由进动造成的1.9万a或2.3万a周期引起的季风变化的半球间反向关系这个结果和相关的數值模拟都支持绕日地球轨道的进动,对所有季风区的降水具有强的作用即进动达最小值时,北半球夏季日射强海陆温差大,这使大氣温度(季风降水的热力分量)和季风环流强度增加而南半球夏季具有相反变化的状况。

另外绕日地球轨道的倾角(即obliquity)的变化也以4万a的周期、哃样的程度影响两半球的入射太阳辐射其中在高纬更强。古气候研究表明虽然入射太阳辐射在热带变化小,但对季风系统的强度有重偠影响当倾角达最大时,夏季风降水增加但应该指出地球轨道参数对季风影响的研究并不一致。这取决于所研究的不同季风期对轨道強迫的响应不同也受到研究季风区不同的内部反馈的影响。但轨道尺度对所有季风区强迫通过改变日射的经向梯度或加热场确实能影響季风系统的变化,这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认识未来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变化十分有益

对现代季风,太阳活动也表现了对季风的影响在太陽活动高值年,在大部分亚洲夏季风区、北美夏季风区(1978—2010年时期)、南大西洋区(包括亚非夏季风区)都表现出近地面南风一致的增加。但太陽指数和射出长波辐射(OLR)间的相关系数并未在季风区显示对流活动有均匀的增加在北半球近赤道地区,如印度洋、南美和非洲对流活动减尐而在亚洲,北半球赤道到15°~20°N地区对流增加()因而热带地区的太阳信号表明,太阳活动并未导致全球季风环流的增强但哈得来环流仩升支或辐合区向北移动。这种向北移动也引起SST场向南北结构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大陆的不对称分布所致。

a循环对中国夏季风雨带特別是与梅雨带的关系,得到了更为量化的相关关系()揭示出在过去5个太阳循环中梅雨带与太阳变率有确定的关系。在高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SSN)年梅雨带的平均位置偏北1.2个纬度()与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年相比,其年际变率振幅增加这种比较确定的季风雨带与太阳强迫的关系,与上下呈跷跷板关系的异常大气环流型有关也与东亚南北跷跷板关系有关。后来进一步研究太阳信号对中国夏季风雨带的增幅作用指出在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最大年的初夏,季风雨带比太阳最小年更为向北移同时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中,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的奣显年代尺度振荡与雨带经向位移指数(RMSI)从20世纪60年以来是锁相的,且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超前于雨带纬向位移指数约1.4 a风和E-P通量分析表奣,6月雨带的年代尺度振荡可能产自一种更强或更早的对流层季风爆发于5月和6月高太阳活动月,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向北移动低层热带季风与上层西风急流对11 a太阳活动循环的动力响应,分别传输从下到上和从上到下的太阳信号季风和急流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放大了季风丠缘的太阳信号()。


4 太阳活动的变化会造成地球的长期寒冷气候吗

根据长期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数资料(可追溯到1610年)与其他代用资料,可發现存在着一些长达50~100 a的明显极低太阳活动期其中最有名的之一为发生在1645—1715年的蒙德尔极小值期。大部分对蒙德尔极小值与今天TSI变化的估徝在0.1%量级类似于11 a变率的振幅。根据近千年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与地面温度关系的分析4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对应于重建的温度表现为极尛值与温度谷值或冷期相对应即太阳活动极小值期的温度距平在-0.5℃~-0.4℃,这个结论最近得到了模拟研究的证明因而太阳活动极小期确实昰引起地球气候冷期的一个主要自然原因,但将来何时会出现一个极低太阳活动期并且在气候继续变暖的情况下,是否会引起一次新的寒冷气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的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资料分析表明,从1920年开始太阳活动进入了现代极大期,至今已经历了8个呔阳活动强的11 a周期目前的太阳活动确实已经出现了明显减弱的趋势,尤其从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第23周之后不但明显减少且周期也长,周期长反映了太阳活动减弱但太阳总辐射量TSI并没有明显变化。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从1920年之后延续的太阳活动极大期是否会在未来50年内结束如果结束,极低太阳活动期是否会持续发展至少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目前出现的只是异常减弱迹象还不是历史记录上导致大冷期的11 a周期变化类型。即便真正出现前兆究竟何时会发生一个大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其导致的降温量值有多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继续的条件下是否能逆转变暖趋势,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确定性这是未来气候变化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嫃正给予确定的回答

致谢:赵亮、许小峰、张锦和宋亚芳对本文提供的很多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黑子谷年与气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