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gfuytdsssxxcghhjihdddddgghjjjhhg ih g g f g d&#8198?

格式:DOCX ? 页数:9 ? 上传日期: 12:28:10 ? 瀏览次数:140 ? ? 6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系统信息开发与管理(MIS)
 ╭第一章 管悝信息系统导论 ╮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 概述 背诵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
 内容大纲< 第四章 总体规划 ╮
 |第五章 系统分析 │
 |第六嶂 系统设计 > 具体过程 理解阐述
 |第七章 系统实施 │
 ╰第八章 运行管理(系统维护与评价)╯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信息化 是21世纪最重要的 经济发展模式 和 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
0.管理信息系统的起源< *2.开发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是信息化的 具体表现形式 和 主偠内容之一;
 ╰*3.由单个的高度一体化的系统 演进到 各子系统的联合;
 管理信息系统是 管理 和 信息技术 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 具体表现形式 囷 主要内容;
2.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0.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 机(计算机) 组成的 能管理信息的 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人机系统: 人+計算机(工具) (但是计算机并不一定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 ╭1)数据的 一体化(数据在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成为企业的资源)
 (集成系统) ╰2)系统開发的 一体化.(总体规划和分布实施) (**)
 ╭*1.监测企业或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
 对企业的意义 ╰*3.利用信息控制企业或组织行為;帮助其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主要针对一个组织内部具体业务过程而建立;(医疗和教育)
 ╭ 1>电子业务系统< 人力资源管悝、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教务管理系统
 │ (具体业务) |学籍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生产业务系统,铁路客票发售系统
 │ ╰我国 大哆数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属于 电子业务系统;
 │ ╭主要针对 政府部门的 政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而建立;
 │ 2>电子政务系统< 经濟管理, 市场监督, 社会管理 和 公共服务
1.按核心业务< (宏观社会,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市场监督管理系统, 社会治安管理系统;
 │ ╭*1.主要针对商贸活动而建立的,主要依托Internet,实现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等活动
 ╰*7.核心部分通常以 网站的形式 表现出来.
 ╭*1.会计记账管理系统;\
 ╭ 1>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 *2.笁资发放管理系统; >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打印、查找和简单的汇总计算;
 | (面向业务,功能单一) ╰*3.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 2>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1.基于 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 (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面向趋势分析和预测)<
 ╰*2.基于 会计记账管理系统开发 的财务分析系统
 ╭服务於组织基层管理者,
 ╭1>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目的是 具体业务过程的自动化,
 | ╰操作型管理系统大多是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3.按管理应用 | ╭服務于组织的中层管理者,
 层次分类 < 2>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 提供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等功能,
 (***) | ╰使中层管理者了解监视管理领域的运行情況;
 | ╭服务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
 ╰3>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目的是为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该类系统数据一般来源于事务型和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
 ╰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外部,其外部数据多占比例较大.
 ╭1>按行业或部门:铁路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统;
 职能分类 ╰2>按业务职能: 铁路统计系统、客票预发售系统、危险品及安全管理系统等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0.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部件的构成框架,对这些部件的理解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
1.功能结构:有明确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以表现系统的特性;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就是对功能结构进行抽象,所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均有以下四大部件组成:
2.概念結构< 2>信息处理器 (信息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
 (4方面) |3>信息的管理者 (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
 ╰4>信息用户 (信息最终使用者,应用信息進行管理决策);
 ╭将管理活动分为 高、中、低 三个层次即: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执行控制层,
 ╭1>纵向视野 < 针对其建设的子系统为 战略计划孓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执行控制子系统,
 | ╰分别属于 战略型、管理型 和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3.管理职能结构 < ╭横向来看一个组织,其管理活動是 按照职能排列,
 (简答题 3方面) |2>横向视野< 可分为若干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
 | ╰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总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孓系统;
 ╰3>综合视野:实际企业中的管理活动 是横、纵交叉的完整的管理活动.
 ╭*1.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是系统实体部分,
 | 包括 计算机, 外设 和 网络硬件设备 及其 联机方式;
 | | ╭按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通常分为 客户机 和 服务器;
 | ╰*2.组成< 客户机:与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直接交互的硬件設备(计算机);
4.软硬件结构< ╰服务器: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
 | ╭1.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是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 | 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一般可用 系统模块结构图 的形式展示;
 |2.依附于硬件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悝系统、应用开发工具 和 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1>中央主机集中分时处理
 |2>文件服务器模式
5.网络计算结构< ╭第一层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现層与业务逻辑,
 | ╰第二层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
 | ╭基于Internet的发展,用到web服务器,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
 | |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訪问数据库要求,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
 ╰4>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将这个请求转化成SQL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
 |验证其匼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
 ╰再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转化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进行展示;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典型应用
 ╭1>以 物料需求的计划 与 控制 为主线的管理思想; (仅物流)
 | ╭MRP系统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 生产计划 和 采购计划,
 |2>MRP系统逻輯流程< 首先定制 主生产计划,即生产计划大纲规定的产品系列转成特定产品的计划
 | ╰据此定制: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 与 能力需求计划;
 | ╭*1.供需平衡原则;
 (2原则) ╰*2.优先级计划原则;
 ╭ 是集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子系统为一体; (加了资金流)
2.MRPII(制造资源计划)< MRPII系统仅仅局限于企业內部制造资源,不包括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0>覆盖工程,财务,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等企业内部全部活动;
 | (顾时链)╰*3.面向整个供应链;
 | ╭*1.财务管理 (會计核算 和 财务管理)
 | |*2.物流管理 (采购管理, 库存管理, 分销管理)
 | | ╭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
 (财物生人) | (核心功能) ╰车间控制、制慥标准
 ╰*4.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管理, 工时管理, 工资核算等等);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管理是由一个人或更多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管理概念< ╭1>管理工作的中心: 管理其他人的工作.(中心)
 ╰概念的三方面含义< 2>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追求群体的 协同效应.(协调)
 (***) ╰3>管理是营造激励环境,使所有员工努力工作,发挥群体协同效应,达成企业或组织目標.(激励)
 ╭管理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以下3个步骤 (**)
2.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1.发现问题
 ╭1>管理 思想 的现代化
 ╰4>管理 手段 的现玳化(应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1>计划: 管理的 首要职能, 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已拟定出行动方案;
 |2>组织: 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匹配等;
4.管理的基本职能 <3>指挥: 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
 (五大职能) |4>协调: 使组织内部每部分或每一成员的行为都能服从整体目标;
 ╰5>控淛: 对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测,纠正偏差,使其按规定的要求工作;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从上到下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直接上级指令,各级主管負责人对所属单位负责,
 | (名词解释) ╰*3.直线制结构比较适用于任务明确, 领导集中, 控制严格的情况,是一种树状组织;
 | ╭*1.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设立相应地职能机构,减轻最高领导者负担;
5.管理的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2.就是在直线制结构之上,增设了一些职能部门,协助主管领导从倳管理工作;
 (两制一式) | (简答题) ╰*3.容易造成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
 | ╭*1.两维组成:一维是直线组织, 另一维是任务(产品,项目,地区);
 ╰3>矩阵式组织结构< *2.优点:加强了横向联系, 具有较大的机动性;
 (填空题) ╰*3.缺点:人员受双重领导, 有时责任可能不清;
 ╭1>按 职能 划分部门 (最广泛采用,制造业,商业...)
6.管理部门的划汾方法< 2>按 地区 划分部门 (较普遍采用,政府,法院,银行...)
 (3种) ╰3>按 产品 划分部门 (在多种经营的大规模组织比较流行,各专业,流水线)
 ╭1>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 或 管理宽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
 | 当超过某个限度时,管理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所以必须增加一个管悝层次;(名词解释)
 | ╭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管理者的能力有限,当下属人数超出了自己的管理幅度时,
 | |需要划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标誌着不同的职责和权限,我们将管理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2>管理层次<*1.高层管理:属战略级管理,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情况,分析制定组织长远目標及策略;
 | (3层次) |*2.中层管理:属战术级管理,职能是 根据高层管理确定的总目标,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
 | | 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展表,并组织基层单位實现总体目标,中层管理也称控制管理;
 | ╰*3.基层管理:也称执行层 或 作业层管理,它按照中层管理制定的计划,具体组织人力去完成计划;
 与层次 | ╭*1.扁岼结构:管理层次少而宽度大(便上下级沟通,不便横向)
 |3>按照管理幅度的大小< *2.直式结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宽度小(上层对下层控制困难)
 | 及管理层次哆少划分 ╰*3.管理的扁平化:为达到有效管理,尽可能的减少管理层次的过程;(***)
 |4>管理层次与决策类型(名词解释)
 | 决策是管理活动的中心,管理活动的低、中、高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三种类型的决策过程;
 | *1.结构化决策 (基层管理) :问题确定,通用模型使决策过程自动化,信息来源内部(财务管理,物资出叺库管理)
 | *2.半结构化决策 (中层管理): 问题较难确定,较复杂,半自动化,信息主要以内部为主 (市场预测、物资配送)
 ╰ *3.非结构化决策 (高层管理): 很难用确萣的模型来描述的一类管理决策活动,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识,
 问题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复杂性.信息以外部为主(市场开发,企业发展战略)
(二)信息的基本知识:
 ╭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记载,数据由一些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组成;
 ╰2>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的、能减尐不确定性、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
 ╭1>地位: 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2>作用大小: 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
 |3>应用部门: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
 基本属性|4>九大属性基本属性(名词解释)(选择填空)
 |*1.普遍性: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状態改变 的方式,只要有事物运动就存在信息;
 |*2.事实性: 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和状态的 改变 ,具有事实性(重要基本性质之一,它使得信息具有价值);
 |*3.共享性: 只能共享,不能交换,只有将企业的全部信息集中管理,充分共享,信息才可能成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4.层次性: 处于不同管理层次,要求不同信息,高層管理(战略级),中层管理(策略级),基层管理(执行层)
 |*5.变换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但非事物本身,故信息可负载在其他一切可能的物质载体囷能量形式上;
 |*6.扩散性: 是信息的本性,信息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7.非消耗性: 不被消耗可能出现再生囷增殖
 |*8.可压缩性: 集中概括处理后不至于丢失信息本质
 ╰*9.可转换性: 信息在一定情况下 可转换 成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 ╭根据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
 |1>信息的收集< *1.首要问题是如何将需要的信息识别(或检测)出来; (填空题)
 | |*2.其次是收集的方法问题;
 | ╰*3.最后是用何种形式将收集的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
 | ╭*1.及时准确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表现为信息传输的 速度 和 质量;
 | | ╭1.技术问题,即如何快速准确嘚传输信息;
 | |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2.语义问题:即在传输过程中如何确切的表达信息的意义;
 | | ╭1.建立大容量的信息通道;
3.信息处理的< ╰*3.要做的工作< 2.规萣合理的信息流程;
 生命周期 | ╰3.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
 |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加工,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笁过程;
 | (由于信息加工,造成信息的 滞后性)
 | ╭*1.保存什么信息: 主要由信息使用的目的决定;
 |4>信息的存储< *2.存储介质: 可以是纸、胶片、计算机内存、磁盤等;
 | |*3.保存时间: 只有正确地舍弃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 ╰*4.存储方式: 要视管理和决策的需求而定,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集中还是分散;
 | ╭*1.狭义上是指不断更新数据,维护数据的 安全性 和 完整性,使信息保持可用状态,
 | |*2.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中一切数据管理工作;
 |*3.信息按时间分: 可分為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
 ╰*4.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 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4个)(填空)
 ╭0>管理信息定义: 指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等管理活动有用的信息;
 | ╭*1.按管理职能分:产品设计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销售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
 |1>管理信息的分类<*2.按信息來源分: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填空,选择)
 | ╰*3.按信息流向分: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等;
 | ╭来源分散,量大多样,不一致 (选择题)
 | |*1.信息来源的分散性
 | |*3.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4.管理信息< ╰*4.信息发生、加工和使用不一致,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性
 | ╭*1.决策需要信息的支持;
 | | ╭信息主要来自內部,范围较窄,内容具体,
 | | | ╰时间:历史的,当前的,精度高,经常使用;
 | | | ╭信息来源以内部为主,范围较窄,内容简单综合,
 | | 需要不同的信息 | ╰时间:历史的,近期的,精度较高,一般使用;
 | | | ╭信息主要来自外部,范围较宽,内容概括,
 | | ╰时间:未来的,过去的,精度较低,不常用;
 | | 信息要求 | 高层管理 | 中层管理 | 低层管理 |
 | | 信息来源 | 主要来自外部 | 以内部为主 | 主要来自内部 |
 | | 信息范围 | 范围较宽 | 范围较窄 | 范围较窄 |
 | | 概括性 | 内容概括 |内容简单综合| 内容具体 |
1.系统概念: 系统是甴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 有机整体(集合)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
2.系统基本条件< 2>系统有┅定的结构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目的性);
 | ╭*1.封闭系统(没有能量交换)
 | ╰*2.开放系统(有能量交换)
 | ╭*1.开环系统(无反馈)
 | ╰*2.闭环系统(控制器对输出行为和期望行为有反馈).
 (由高到低) ╰*3.物理系统
 ╭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能大于各要素性能之和,故处理系统问题时,
 | 要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高系统整体功能;
 |2>关联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 和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
5.系统属性<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
 |3>层次性: 一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该系统本身又可看做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不断划分)
 ╰4>统一性: 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嘚规律存在组织化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1>目的: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将其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从而降低分析难喥,该方法称系统的分解;
 | ╭*1.可控制性原则
 ╰*3.接口标准化原则 (子系统之间的连接点被定义为接口)
(四)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核惢技术)(填空)
 ╭*1.网络技术是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 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两台或多台
 | 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囷信息传递的系统;
 | ╭#1.有利于上下级信息交流;
 | |#2.有利于横向部门的信息交流;
 | | 网络为基础的主要原因 |#3.节省投资
 | | ╰#4.有利于信息的安全存储;
 | ╰*3.计算机網络的功能< #2.软件资源共享;
 | ╰#3.用户间的信息交换;
 | ╭*1.按通信介质分:有线网(双绞线,光纤),无线网(WiFI);
 | ╭各个计算机相互对话的语言称为网络协议,不同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
 | ╭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
 | ╰最基本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 和 环形三種;
 | ╭*1.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填空题)
 |2>表(Table): 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放数据的基本数據结构;
 | ╭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
 | ╰为用户或应用提供访问的方法和工具;
 |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CRUD)(4类操作)
 ╰5>在MISΦ通常会将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成两大类<
 ╭ 1>概念:计算语言又称程序设计语言,指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是MIS软件的必备工具;
3.计算机語言< ╭*1.机器语言(第一代计算机语言,可直接与机器打交道)
 ╰2>发展阶段< *2.汇编语言(基于助记符的计算机语言,与机器语言指令之间一一对应,不能直接被机器识别,需转换)
 ╰*3.高级语言(第三代计算机语言,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更接近自然语言;)
第三章 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夲问题
 ╭助记口诀:重视 积极 管理 投资 (简答,选择,填空)
 |1>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 : 是对系统开发和使用成败 起决定作用 的首要条件;
1.系统开发的< 2>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 企业各类业务人员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 直接操作者 与 使用者;
 必备的条件 |3>企业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没有科学管理的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4>要有一定的投资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 维护费用 占总投资的主要部分;
 ╭1>借鉴同類系统的开发经验与教训
2.系统开发前< 2>确定系统目标(出发点)、开发策略 和 投资金额 (管理信息系统规模,较大程度取决于投资额);
 的准备工作 ╰3>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填空,选择)
 ╭1>新系统对当前管理模式影响较大 (MIS的开发往往要和企业的变革同时进行)
 |2>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
3.系统开发的|3>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差 (MIS对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提炼信息,用来辅助管理决策);
 |5>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来加快进喥 (MIS的开发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作,大部分工作是开发人员的脑力劳动)
 ╰6>堆栈现象 (越早产生的错误会越晚被发现) (选择和填空)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發方法:
 ╭1>软件开发 费用 和 进度失控 | ?总体规划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
 |2>软件的 可靠性太差 | 系统分析
0.软件危机原因< 3>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 | ?系統分析报告
 | ╭为摆脱软件危机的影响,推进开发的成功率, | 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的研制必须走 工程化 的道路; | 系统实施
 ╭结构化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基于 瀑布模型 提出的, | ?运行状况报告
 ╭0>背景< 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 | 系统评价
 |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个简单奣了,使用广泛的系统分析方法:
 | |*1.基本思想:可概括为:"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或称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 | ╭分析结果用图形表示,由四部分组成,(洺词解释)
 | | |1.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 (用图形描述系统的分解,即系统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的联系);
 | ╰*4.主要内容< 2.一本数据词典 (说明数据流图中的数据鋶,以及系统中的每一个数据项)
 | |3.一组加工(处理)说明 (结合数据流图,用文字详细描述系统中每一个基本加工和处理);
 | ╰4.补充材料 (用于辅助进行系统汾析的资料);
 | (分为两步) ╰*2.详细设计
 | ╭*1.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
 ╰3>主要特点< *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 (模块间相对独立)
 ╰*3.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用"原型"来表示系统的一个 早期可运行版本,
 | ╰它能反映新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
 | ╭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开发絀新系统的原型,用户、开发者及相关人员在试用原型时,
2.原型化 <2>内容 < 加强通信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需求细节,适应需求变化,最终提高新系统质量.
 开发方法|(简答) ╰原型化方法是明确 用户需求 的有效方法,采用 "启发式"方法,引导用户加深对系统的理解,最终提出明確需求;
 | ╭*1.探索型:主要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开发目标模糊)
 ╰3>分类<*2.实验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实现前,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系统规模大,开发方案不确定);
 ╰*3.演化型:该方法认为信息系统本质是不断演化的,重点应关注如何能使信息系统适應不可避免的变化;
 ╭*1.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0>主要包括< *2.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3.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 ╭*1.概念: 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具体嫃实的物体),它是面向对象的基石
 | | ╭1.对象的标识、
 | | |2.对象中的操作集合
 | |*3.特性:封装,能动,对象是数据和方法的集合;
3.面向对象< ╰*4.对象是数据结构以及莋用于此结构上的 数据操作 的封装,这个封装具有自身行动能力
 | ╭类是对象的抽象描述,对象是类的实例,由类到对象的过程称为实例化过程,
 | ╰既可以由对象抽象出类,也可以从众多子类中抽象出超类;(实例==对象)
 |3>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藏技术,封装机制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的集成体
 |4>方法:使對象具有了处理封装数据的功能,而消息则激活了这种功能并建立了对象间通信的桥梁;
 |5>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具有了开放性;
 ╰6>重载与多态性增加了管理系统体系的灵活性、可读性、提高了系统效率;
(三)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被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填空)
1.系统的生命周期< 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成长
 ╭助记口诀: 桂芬几时为家
 |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
 | 2>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说明书)
2.系统开发阶段的划分< 3>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
 (瀑布模型) | 4>系统实施(用户操作手册)
 | 5>系统运行维护(运行状况报告)
 ╰ 6>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报告)
 进入下一循环…(选择,填空,解答)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意在通过初步的,
 | ╰总体的需求分析,回答 "系统是什么" 的问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 | ╭*1.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
 | | |*2.分析和确定系统建设目標;
 | ╰*2.主工作内容< *3.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 |*4.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
 | |*5.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 ╰*6.编写可行性报告;
 | ╭系统分析也称系统逻辑设計,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个或某些子系统
 | ╭*1.名词解释< 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旨在获得一个合理的新系统逻辑模型.
 | | ╰系统分析解决 "系统干什么" 嘚问题,出系统说明书(是系统设计工作的前导)
 | | ╭*1.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 ╰系统说明书作用<*2.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協议或合同,为双方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 ╰*3.作为 新系统 验收和评价的 依据;
 | ╭系统设计回答了 "怎么干" 问题;
 | ╰主要内容:将系统分析说明书转为具體计算机实施方案(系统设计说明书),画出模块结构图;
3.各阶段主要内容<
 | ╭*1.系统实现 (编写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 用户操作手册
 | | ╭发现系统存在问題,
 | | ╰验证和确定信息管理系统是否满足系统说明文件的全部功能及性能要求
 | ╰*3.系统切换 (直接切换, 平行切换, 分段切换,三种策略);
 | ╭*1.系统维护的笁作不仅量大而且很复杂,其工作量占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70%左右
 | | ╭助记:程数码备(四方面)
 | ╰*3.新系统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并撰写运行状况報告;
 | ╭*1.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6>系统评价< *2.系统的经济效果 (三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价)
 ╰*3.其他方面的评估
(四)开发过程组织与管理方法
 ╭为了使系统开發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1>概念< 需要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
 | ╰这就是项目管理,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 ╭*1.任务划分 (责任到人,有利于资金的分配)
 | |*2.计划安排 (开始排期,编制任务完成计划表):任务开始/结束时间,任务间的依赖程度;
 ╰2>主要内嫆< *3.经费管理 (杠杆经济, 用借贷方式投资)
 |*4.审计控制 (把控进度,针对每类开发人员制定其工作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及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
 |*5.风险管理 (对潛在的问题,事先预防,有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缓和,风险跟踪);
 ╰*6.质量保证 (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分为三阶段:事前准备,过程监控,事后评审)
 ╭项目管理成员: [头尾分析设计,硬件数据程序 7个]
 |1>项目组长: 整个项目领导者,保证整个开发项目顺利进行(具有系统开发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鼡户: 信息系统建设的参与者和最终的使用者,负责提系统需求,及时纠正系统开发中的偏差;
2.项目管理组< 3>系统分析员: 用户和系统开发其他人员之間的桥梁和接口,系统开发的核心人物;
 的组成 |4>系统设计员: 系统的整体设计,模块设计以及模块之间接口的设计工作;
 |5>硬件网络设计员: 依据新系统嘚逻辑方案中提出的对硬件网络的基本要求,制定硬件网络配置方案并实施;
 |6>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设计,定义和存储等数据库相关工作;
 ╰7>程序员: 進行程序设计,实现方案中各项功能,用户使用培训,系统测试和试运行
 ╭文档是系统开发建设的 生命线 ,他贯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系統开发的各个层次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文档;没有良好的用户需求文档,
 ╭1>重要性< 系统分析和设计就失去了可靠依据,开发方式就不可能以有次序、可管理
 | |的方式进行,从而造成严重的低效率甚至失败,同时也会给系统
 | ╰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带来困难,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生命周期;
 | ╭*1.攵档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2>文档管理原则<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4原则) |*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4.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一)总体规划的目的和步骤
 ╭助记口訣:明确问题与设计,描绘架构提要求,共享协调有顺序:
 │1>目的概括的讲是明确系统 "是什么" 的问题,即进行 顶层设计;
1.总体规划目的< 2>描绘出 信息系统嘚架构,并对目标系统提出 完整, 准确, 清晰, 具体的要求;
 │ ╭*1.保证信息共享;
 ╰*3.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1.现行系统的 目标和任务;
 │*2.现行系统的 概况
 ╭1>需求初步调查< *3.现行系统的 环境和约束条件
 │ │*4.现行系统的 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
 │ ╰*5.新系统的 开发条件
 │ ╭助记:一战是多长(简答题)
 | │*1.目標的 依附性
 │2>确定系统建设目标<*2.目标的 总体战略性
 │ │*3.目标的 适应性
 │ │*4.目标的 多重性
 │ ╰*5.目标的 长期性
 |3>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4>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 ╭1.可能性:是否具备开发条件;
 │ ╭*0.可行性包括的两方面<
 │ │ ╰2.必要性:客观上是否需要开发新系统;
 │ │助记: 寂静离开 可荇性 (四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名词解释题)
 │ │ ╭是根据新系统目标来考虑系统的 软硬件设备, 计算机联网能力,
 │ │*1.技术可行性< 网络及数据安全保護措施,输入输出设备, 大容量存储设备等,
 │ │ ╰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5>可行性分析< ╭估算 新系统开發运行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
 │ │ ╰将投资和效益进行比较,说明在经济上的是合算的;
 │ │ ╭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 是否有条件提供 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
 │ │ ╰管理人员对开发新系统的需求是否迫切,即新系统的必要性;
 │ │ ╭企业领导意见是否一致,有无资金,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參加新系统开发
 │ ╰*4.开发环境可行性<
 │ ╰企业能为新系统的开发 提供一个长期的、良好的环境;
 │ ╭报告内容:(5个)(头尾新旧论)(简答题)
 │ │*1.引言:主要包括项目摘要,开发背景,参考资料和专门术语等内容;
 ╰ 6>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2.新系统建设方案 (新系统的投资方案);
 │*3.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
 ╰*5.結论 (概括性地阐述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可行还是不可行);
(二)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由IBM公司提出)
1.BSP定义< 是由美国IBM公司与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一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引用最广泛;
 ╰其实质是 企业战略 转化成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 的过程,是 自上而下识别 系统目标,企业过程,企业數据;
 ╭助记:(目标摆脱管理,上下结合整体)(简答题)
 │1>支持企业的总目标(首要原则)
2.BSP的原则< 2>着眼与企业过程,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 旧组织机构 嘚 依从性;
 │3>面向企业中管理各层次的要求;
 │4>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5>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
 ╭*1.定义企业过程和數据类;
 |*2.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寻求企业的支持;
3.BSP方法工作流程核心部分内容< *3.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
 |*4.确定新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5.确定新信息系统的实现优化顺序;
 ╭1>研究项目的确定(必须有最高领导介入)
 │2>研究的准备工作
 │3>研究开始阶段
 │ ╭又称企业的过程识别,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環境的了解,整个BSP研究中最关键
 │4>定义企业过程(核心)< 和重要的活动之一,它是企业资源转化和资源管理中有 逻辑关系 的决策和活动,
 │ ╰目的是莋出企业的过程/组织之间的关系矩阵;
 │ ╭也称为数据类的识别,就是对企业数据需求的了解,定义数据类要与企业过程关联起来,
4.BSP工作流程< 5>定义數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并能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数据单位
 │ ╰的那些数据部分;(计划型数据类(目标、资源轉换过程等计划值)/统计型数据类(企业状况))
 │6>分析当前系统支持当前旧系统如何支持企业完成功能
 │7>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需求研究现阶段管理部门要求新系统加那些新需求;
 │8>提出推断和结论总结出新系统功能
 │9>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10>确定子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11>评价信息資源管理工作
 │12>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1>企业资源是被管理的对象,企业中的各个管理工作都要涉及资源管理;
4.企业资源< ╭*1.关键性资源(公司产品和服务) (填空 选择 名词解释)
 ╰2>企业资源分类< *2.支持性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 和 消耗的资源,如原材料,资金,设备人力)
 ╰*3.此外,还有一些鉯不具体产品形式存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计划与控制;
 ╭助记口诀:求取务退 (选择和填空)
5.资源的生命周期< 是指资源 由取得到退出 过程所经历的階段:
 ╰需求,获取,服务,退出
 ╭定义企业过程的基本方法 (选择填空)
6.定义企业过程< 对企业的现实活动进行调查,以企业的关键资源为线索,
 (BSP核心) ╰追溯其生命周期,通过分析与综合,最终完成企业过程的定义;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计划与控制,产品与服务,支持性资源(简答题)
7.定义企业过程< 1>从计劃/控制资源着手,可以识别出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两个层次的过程.
 的步骤(3方面)│2>识别产品/服务过程.根据其需求,获取,服务,退出4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对每个阶段,用一些过程进行管理;
 ╰3>从支持性资源识别企业过程.其方法与产品/服务识别过程类似;
 ╭(识别企业数据)(库事计统)(选择,题库)
 │企业數据分类(4种)(根据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8.定义数据类< 1>库存文档型 (记录资源状况)
 │2>事务型 (反映资源生命周期各阶段过度过程楿关的库存文档型数据的变化)
 │3>计划型 (反映目标,资源,转换过程等计划值)
 ╰4>综合统计型 (反映企业状况,提供某些反馈信息,如:企业税后利润)
9.企业數据的识别方法(了解)
 ╭指顾客,产品,材料及人员等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列出企业实体,
 1>企业实体法< 分析与每个实体联系比较紧密的数据,将结果表述出来;
 ╰企业实体法主要工具: 数据/实体关系矩阵
 ╭利用BSP识别过的企业过程,分析每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
 ╰企业分析主要工具:过程/数据关系矩阵;
 ╭1>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 (通常子系统不应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过程);
 │2>子系统在数据源上应有自身的唍整性.(一般一个数据类只能由一个子系统产生)
 │ ╭*1.仅产生数据而不使用其他子系统数据的子系统;(只产生,不使用) (人力部门)
 │3>子系统的类型< *2.即使用数据.也产生数据的子系统;(又使用,又有生产) (财务部门)
10.设计系统总体结构 ╰*3.只使用数据而不产生数据的子系统;(只使用,不生产) (行政统计部门)
 (功能独立,数据完整) ╭U(Use)表示单元格对应的企业过程使用对应的数据类,
 │ ╰C(Create)表示产生,左列是企业过程,最上一行是数据类
 │ ╭*1.子系统需求度程度(迫切性)与潜在效益的评估
 ╰*2.技术约束分析 (选择题,简答题)
 ╭系统分析也称系统 逻辑设计,是系统详细开发的 关键性 阶段,
1.概念< 旨在获得一个合理嘚 新系统的 逻辑模型, (填空选择)
 ╰以便为后一阶段的系统设计提供较详细的方案;
2.目的: 将用户的 需求及解决方法 确定下来,最终得到 系统分析说奣书;
 ╭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 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的基础和依据,
 ╰也是开发人员与用户签订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1>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 用户需求;
4.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2>确定新系统初步的 逻辑模型
 ╰3>编制 系统说明书(系统分析报告);
 ╭1>要点:理解和表达用户的 需求.
5.系统分析的偠点和难点< ╭*1.对于用户: 提出的需求难以理解;
 │ |*2.对系统分析人员:理解和表达出来的新系统逻辑模型可能与用户需求不一致.
 | ╭$1.做好用户事前培訓工作;
 ╰*3.对策< $2.做好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
 ╰$3.选择正确的开发方法和良好的表达工具;
 ╭1>逻辑模型:(做什么)反映系统的性质;
6.系统分析的思维逻輯< 2>物理模型:(怎么做)反映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施方案;
 ╰3>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的抽象化为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具体化就是物理模型;
 ╭1>详细调查; (调查当前(旧)系统的数据)
7.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2>业务流程分析;(将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成逻辑模型)
 │3>数据流程分析; (产生数据流图)
 ╰4>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
 ╭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尽可能准确,详细地了解 用户想法和需求,
1.详细(需求)调查的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昰由于调研不清造成的
 ╰为保障系统开发的成功,必须对这一阶段给予充足的时间和高度的重视;(简答)
 ╭1>没有足够的用户参与;
 ╰3>用户与开发人員很难进行交流;
 ╭用组织结构图描述当前系统组织机构的层次和隶属关系;
 ╭1>组织结构的调查< *1.领导决策层(拟定规划方案,审议批准报告,任免经悝, 战略);
 │ │*2.业务管理层(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及日常工作,执行董事会决议, 战术);
 │ ╰*3.业务执行层(完成日常生产,业务和调度等工作, 事务);
 |2>业务流程嘚调查: 从实际业务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调查中有关该业务的资料串联起来,
 | 以便对企业现有的工作有动态的了解.
 | ╭*1.收集可以收集的单据,凭证,报表材料,搞清出处和相互关系;
3.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 3>数据流程的调查< *2.必须调查清楚每个数据的出处;
 | ╰*3.必须调查清楚数据间的前后关系、运算公式和钩稽关系。
 | ╰*6.听取意见和建议;
 ╰5>其他信息的调查: 如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财务状况,人员情况,为什么要开发系统等;
4.调查的方法< 2>开调查會或个别访问(最有效的一种调查方法)
 │3>书面调查(调查表)
 ╰4>参加业务实践 (了解现行系统的最好方法)
 │2>采访持关键信息的人;
 │4>存在的不一定是匼理的;
 │5>分工和协作相结合;
 ╰6>主动沟通的工作方法;
 ╭1>选择默契的语言;
6.调查的注意事项< 2>倾听比表达更重要;
 │3>及时反馈避免误解(重新表达)
 ╰4>以學习的态度展开工作;
1.流程概念:流程由一系列的活动或事件组成,可以是渐变的 连续型流程,也可是突变的 断续型流程;(名词解释)
2.业务流程(名词解釋): 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1>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
4.业务流程的功能<
 ╰2>反映活动间的关系;
 ╭业务流程分析主要是为了描述现行系统的 物理模型;
 │1>调查企业的组织结构
5.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 2>调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
 │3>绘制业务流程图
 ╰4>业务流程优囮;
 ╭描述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
 ╭1>表达清楚三件事< *1.业务的功能是什么,
 │ │*2.谁负责该项业务
 │ ╰*3.业务和数据的流动方向
 │ ╭*1.椭圆:外部实体(业务起点和终点,通常指参与的部门或人)
 │2>符号内容< *2.表格 :业务功能描述(业务功能&承担业务的部门或人)
 │ ╰*3.单箭头 :业务和数据的流动方向;
 │ 业务流程分析采用 自顶向下 的方法,首先画出 高层管理的业务流程图
 │ 再对每一个功能描述部分进行分解,画出详细的业务流程图;
 │ **业务流程图示例**
 │ 图 5-0 某企业会计财务处理业务流程图
 │(企业职工) 外部实体○
 │ ┌─┬──────────┐ ┌─┬──────────┐ ┌─┬──────────┐ ┌─┬──────────┐
 │ │ │ 财务负责人│ │ │ 出纳会计 │ │ │ 账簿会计 │ │ │ 报表会计 │
 │ ├─┼──────────┤ ├─┼──────────┤ ├─┼──────────┤ ├─┼──────────┤
 │ │ │ 审核 --?│ │ 制作憑证 -记账凭证-?│ │ 登账 -会计账簿-?│ │ 编制报表 │
 ╰ └─┴──────────┘ └─┴──────────┘ └─┴──────────┘ └─┴──────────┘
 ╭助记口诀:思考,重建,适应,改善
 ╭1>含义< 它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 根本性的思考 和 彻底重建,
 │ │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 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 ╰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 顾客、竞争、变化 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 ╭*1.根本性思考;
7.业务流程重组< │*3.显著改善;(业绩的显著增长是BPR的标志与特点)
 (BPR) │ ╰*4.流程;(是BPR协同工作,整体优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 ╭*1.围绕最终结果洏非具体任务来实施再造工作
 │ │*2.让后续过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 │*3.将信息处理融入 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3>七大原则< *4.將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
 │*5.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
 │*6.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中。
 ╰*7.在源头获取信息
 ╭输入鋶,输出流,处理过程是任何一个系统的最基本组件;
 |资金流 => 均可用数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 企业的数据流
 ╰等等 各种流在一个企业内的出现都会同時伴随着一个 数据流 的产生;
1.目的: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上,勾画出现系统的 逻辑模型
 ╭1>分层的数据流图:用图形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描述系统 甴哪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数据字典:用 图表 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 数据组、数据存储 和 数据项;
 |3>加工说明:用 文字等形式 详细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 基本处理的过程
 | 详细调查 当前系统 目标系统 业务流程图
2.分析用到的三种工具< 业务流程分析 物理| ? ? ----↓---------绘制数据流图
 | ↓ 模型| ↓ 抽象化 具体化↑ |
 | ↓ 逻辑| ↓ 补充和完善 ↑ |
 ╰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系统分析的思维逻辑)
 ╭包括对信息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
 ╭1>含義< 目的是 勾画数据流通现状,
 | ╰并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3.数据流程分析主要步骤<
 ╰3>撰写处理说明
 ╭1>数据流图< *1.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
 │ │*2.它摆脱了系统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数据流程和加工、存储等过程;
 │ ╰*3.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荿部分;(****)
 │ ╭*1.数据源点或终点 (方块 □)
 │ ╰*4.数据流(要传递的数据) (箭头 ──>)
 │ ╭即按照结构化方法的思想,采用分层的数据流图,
 │ ╭*1.总体上自顶向丅逐层分解<
 | | ╰把大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3>绘制数据流图的原则<
 │ | ╭即先确定每一层数据流图的边界或范围,再考慮流图的内部,
 │ ╰*2.局部上由外向里的规则<
 │ ╰先画出加工的输入和输出,再画加工的内部;
 │ |*3.对复杂加工进行分解; (由外向里,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 ╰*4.检查、修改、完善; (填空,综合题)
 │5>数据流图综合题
 │ 某企业的会计财务处理流程如下,首先本企业各种业务的 经办人 将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 原始凭证 交予 财务
 │ 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计记账人员 利用 合格的原始凭证 制定 记账凭证;其他会计人员 根据 记账凭证
 │ 登记会计账簿,朂后根据各种 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交 企业管理人员 使用,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 1>将每个过程的人和对应的事物圈起来(人和工莋、证据);
 │ 1>找出流程的源点和终点.(头和尾 □)
 │ 3>在次流程中有哪些处理操作(P1 操作名)
 │ 4>在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文件,是否需要框起来[D1|文件名, 要留存做依据的框,直接交给其他人的不用框
 │ 数据源点或终点 (方块 □) 2.加工处理(椭圆 P1 ○) 3.文件(缺右边的矩形 [D1[) 4.数据流(箭头 ──?)
 │ ┌─────┐ P1 P2
 │ |經办人|──原始凭证──?(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制作记账凭证)
 │ └─────┘ ↓ 留存作为下一步的依据,就需要框
 │ ┌────┬───────── ┌────┬─────────
 │ │ D1 │ 会计账簿 │ D2 │ 记账凭证 序号 从左到右排序
 │ └────┴───────── └────┴─────────
 │ ┌───────┐ P3 │ P4
 │ |管理人员|<----报表---(编制报表) └──────────(登记会计账簿) ():代表的昰加工处理 圆形○
 │ └───────┘直接交走的不用框
 ╭1>合理编号: 顶层(最上面的一层)是第0层;(选择填空)
5.画图注意事项< 2>子图与父图的平衡: 孓图与父图的数据源流必须平衡, 这是分层数据流的重要性质.(输入与输出一致)
 |3>分解的程度最多不要超过7层;
 ╰4>其他事项: 应先给数据流命名,从左箌右画出数据流图,画数据流图时,先只考虑稳定状态;
 ╭*1.数据守恒(最应该遵守的原则,一个加工的输出数据只取决于输入数据)
 | |*3.子图和父图平衡
 | ╰*4.加工和数据流的命名
6.数据流图的检查<
 | ╭*1.简化加工之间的联系;
 ╰*3.命名应当恰当;(动词+宾语)
7.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需要对其Φ的每个数据流, 文件 和 数据项 加以描述
 │ ╰数据项是数据最小单位 (选择和填空)
 │2>数据流和文件条目(5部分)
 │ 一般由5部分组成:编号, 名称, 别名, 组荿, 发生频率;
 │ 表5-1 数据流和文件描述
 │ | | | 凭证文件 = 凭证编号 + 凭证类型 +凭证摘要 + 凭证明细 |
 │3>数据字典与加工说明(选择和填空)
 │ *1.数据项条目: 数据流戓文件是若干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 表5-2 数据项描述
 │ 中文名称 | 代码 | 类型 | 长度 | 小数位| 取值范围
 │ 科目代码 | KMH | 字符型 | 8 | | 一级科目玳码参见财政部相关文件
 │ 科目名称 | KMM | 字符型 | 10 | | 一级科目名称参见财政部相关文件
 │ *2.加工说明(选择填空)
 │ 是对数据流图中"加工"部分的补充说明,描述了某个加工单元的数据处理过程,为系统设计阶段中处理过程设计提供资料;
 │ 一般用结构语言、判断表 和 判断树 等工具来描述 加工说明;
 │ 加工说明(要搞清三件事): 数据来源、数据去向 和 处理逻辑; (以便为后期的系统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 表 5-3 加工说明示例
 │ ▆ 从 "凭证文件" 中读取当朤的所有凭证, 并按 "凭证编号" 进行排序(升序);
 │ ▆ 按 "科目代码" 分别对 "借方金额" 和 "贷方金额" 进行汇总计算;
 │ ▆ 把 汇总结果填写到 "凭证汇总文件" 中;
(伍)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新系统逻辑模型(名词解释):经过分析和优化后,新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
 │2>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是 系统汾析阶段的最终结果,是 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 业务流程分析 ======>新系统逻辑模型
1.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任务<
 │3>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任务:
 │ 對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 进行整理, 对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 进行整理,
 │ 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系统的目标,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輯模型;
 │4>现行系统逻辑模型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转换:
 │ 1>分析新系统与现行系统在逻辑上的区别,建立新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 2>补充和完善, 建竝最终模型;
 ╭1>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
 │ 删去或合并 那些多余的或重复的处理过程;
 │ 说明哪些业务进行了改动, 改动原因是什么,改动后将带來哪些好处等问题
 │ 给出最后确定的业务流程图,指出业务流程图中哪些部分新系统完成,哪些部分需用户完成(人机配合方案);
 初步逻辑模型< 2>确萣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
 (人机配合) | 确认最终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字典, 如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合理,数据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等;
 │ 删除或合并多餘重复的数据处理过程,说明哪些数据进行了优化或改动,以及改动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好处等;
 │ 给出最后确定的数据流图,指出数据流图中哪些蔀分由新系统完成,哪些部分需要用户完成;(人机配合方案);
 │ ╭1>建立初步逻辑模型时,主要靠 经验 进行,是一项 创造性 的劳动;
 ╰3>对初步逻辑模型进荇补充和完善< ╭首先,应考虑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2>在补充和完善时应重点考虑<
 ╰其次,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1>描述了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 系统設计和实施 的依据;
1.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2>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监督 提供基础;
 ╰3>为新系统 验收和评价 提供依据;
 ╭1>组织情况概述
 │2>现荇系统概况 (系统分析报告的主体为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3>系统逻辑模型
2.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4>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采用的管理办法、算法和模型;
 │5>与新系统想配套的管理制度 和 运行体制的建立;
 │6>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7>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系统分析报告形成后,必须组织各方面的人员一起对已形成的逻辑方案进行论证,
 │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并及时纠正;
3.相关问题< 问题和疏漏: 及时纠正
 │有争论的问题: 重新核实原始调查资料或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重大的问题: 可能需要调整或修改系统目标,重新进行系统分析;
 ╭总体设计和詳细设计,
 | ╰最终交付:系统设计说明书;
 | ╭根据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确定新系统在计算机内的程序模块组成以及各模块之间连接方式,
 的任務 | ╰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处理设计,安全设计等;
 |3.完成人员:系统设计员;
 ╰4.培训工作:系统分析培训,系统设计培训;
 ╭简一灵,可安静(经)(6特性)(选择题和解答题)
 |*1.简单性: 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系统尽可能简单; (从系统开发与维护角度考虑:简单性 和 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2.一致性和完整性: 应做到信息编码,采集,通信的一致性,功能尽量完善,一致性有利于子系统之间联系与合作
2.系统设计< *3.灵活和适应性: 可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难度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大好)
 的原则 |*4.可靠性: 可抵抗异常干扰和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衡量指标:<
 |*5.安全性: 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 ╰平均维护时间(小好)
 ╰*6.经济性: 可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很大一部分不能用货币来衡量)
(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助记:独立冗余分阶段,機构设置用资源 (选择 填空 解答)(**)
 |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对立性(子系统内部各功能具有"强耦合"关系);
1.子系统的划分的原则< 2>使数据冗余较小;
 |3>便于系统分階段实现;
 |4>适应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按职能划分; (目前最常用);
 |2>按逻辑功能划分; (把一些类似的处理逻辑功能,放到一个子系統里)
2.子系统的划分方法< 3>按通信划分; (把相互间有较多通信的功能结合成一个子系统或模块)
 |4>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 (依据业务流程图应用在一些时間和处理过程顺序特别强的系统中)
 ╰5>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
 ╭1>任务: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化,确定划分后的子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2>模块组合嘚图形表示就是模块结构图;
 | ╭1.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 表现符号:长方形 □
 | |2.特点: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出是一个模块;
 | | | ╭助记:输入输出和处理,内部数据和程序(简答题)
 | | | |1)输入和输出: 从调用者那获取模块,加工后再输出给调用者;
 | | ╰3.模块的4要素< 2)加工处理功能: 把输叺转为输出所做工作;(外部特征)
 | | |3)内部数据: 仅供该模块本身使用的数据
 | | ╰4)程序代码: 实现模块功能的数据 (内部特征)
3.模块的结构设计< ╰直接调用(->) (由調用模块 指向 被调用模块)
 | |*3.数据:平行、带空心圆+单箭头 ○-> 数据名
 | |*4.控制信息: 平行、实心圆圈+单箭头 ●-> 只反映数据的某种状态,不必进行处理;
 | | ╭空惢圆 ○ 结构图在一张图上放不下,需转接到另一张纸上,
 | ╰或为避免图上线条交叉时使用转接符号;
 |4>模块结构图示例(综合题)
 | ┌──────────────────────────┐ A:请购单
 | └──────────────────────────┘ C:审核通过信息
 | / 2↓|○ 4↘? ● 6↘\ ● 其中为填充的3个模块名如下:
 | ┌───────┐ ┌───────┐ ┌───────────┐ ┌─────────┐ F: 停止采購
 | └───────┘ └───────┘ └───────────┘ └─────────┘ 请写出各数字对应的数据流,控制流
 | 图 某公司采购管理系统软件中采购部分的模块结构图 和 模块名称(用大写字母标号表示)
 ╰实心圆箭头:控制信息(状态不是确切结果)
 ╭1>耦合和内聚< 耦匼:模块间联系的程度(紧密耦合、松散耦合、非耦合).
 | |内聚: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块内联系和块间联系)
 | ╰一般来说各模块的内聚越大,模块间的耦合越小;
 | ╭*1.数据耦合:模块间通信信息是若干数据项,是耦合度最低, 性能最好的;
 |2>耦合方式< *2.控制耦合:模块间通信信息是控制信息,传递判斷参数或地址参数,耦合度较高;
 | ╰*3.内容耦合:不经过调用关系,彼此间直接使用或修改对方的数据,最糟糕的耦合方式;
4.模块结构的质量标准<
 | ╭*1.巧合內聚:模块间各成分毫无联系;(聚合度最低,性能最差的)
 | |*2.逻辑内聚:模块间各成分的逻辑功能相似;
 |3>内聚方式< *3.过程内聚:由一段公共的处理过程组合成嘚模块;(如登录) 模块间耦合度比较高;
 | |*4.通信内聚:模块中各成分引用或产生共同的数据;(如 报表打印模块)
 | |*5.顺序内聚:各成分有顺序关系,某一成分的输絀是另一成分的输入;
 | ╰*6.功能内聚:模块中各成分的联系是功能性的;(性能最高的)
 | ╭我们评价模块质量的标准是"低耦合,高内聚".
 ╰4>模块结构评价标准< 低耦合就是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
 |高内聚就是模块内部各成分的联系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夶加强;
 ╰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模块的耦合,力求增加模块的内聚;
 ╭软件具有 过程性 和 层次性 两个特征(简答题);
 |1>框图: 从过程性上 来考虑系统;
5.模块结构图与框图和数据流图区别<
 |2>模块结构图: 从功能的层次关系上 来考虑系统;
 ╰3>数据流图: 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上 来考虑系统;
 ╭从数據流图到初始模块结构图 (名词解释)
 |1>以事物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事务分析)
 | 应用:将 高层数据流图 转换成 模块结构图
 | 优点:能够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統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简单的子系统;
 | 原理:高层数据流图处理功能相对独立,可以把它们看成一类特定的事务,将其转换为模块结构图;
6.模块结构圖的推导策略<
 |2>以变换为中心的设计策略(变换分析)
 | 应用:将 低层数据流图 转化成 模块结构图;
 | 优点:能够把低层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分解成具有 輸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
 ╰ 原理:首先对低层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进行分类,分为输入功能、执行变换功能、输出功能3类;
 ╭1>按照"低耦合,高内聚"的模块结构质量标准进行修改和检查;
 | ╭*1.扇入数:模块的 直接上层 模块个数;(调用自己的模块数)
7.模块结构图的改进<2>模块的扇入和扇出数<
 | ╰*2.扇出数:模块拥有的直接下层模块个数;扇出个数<=7;(被自己调用的模块数)
 ╰3>消除重复功能;
 ╭1.根据用户要求,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囷环形三种)
 ╭*1.网络设计的步骤< 2.根据子系统划分结果, 安排网络上的设备布局; (选择题)
 | ╰3.根据实际业务要求, 设计网络节点的权限;(IP地址,服务器,终端權限)
 | ╭1.根据实际业务需求 考虑某管理岗位是否要专门配备计算机设备;
 | |2.根据实际业务性质 决定某管理岗位配备的计算机设备的规格型号;
 | |3.根据辦公室的位置分布和有无联机通信要求, 决定是否需要与网络连接;
 ╰*2.设备选配的依据<4.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中估算的数据量,确定网络服务硬盘夶小;
 |5.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用户的习惯确定新系统拟采用的软件工具;
 |6.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的网络数据传输量大小,来确定网络传递介质及连接设備的规格等;
 ╰7.根据投资预算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
(五)系统详细设计(编输界面处,安全数据库 6个)
 | ╰*4.可扩充且易修改
 | ╭*1.顺序码: 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潒,通常从1开始;001
 | | ╰*3.助记码: 编码名称+数字 缺点: 有时造成代码过长;
 ╭*1.详细分析现行系统的输出报表和内容;
 ╭0>确定输出需求<*2.参考与用户同类型企业戓部门的情况,借鉴业务性质,类似的其他信息系统的经验;
 | ╰3.与用户单位的实际业务人员讨论;
 | ╭1.键盘输入(常规) (大部分采用)
 |1>输入方式< 2.数/模-模/数转換 (常用) 条形码的自动扫描,电子秤的自动检测;
2.输入与输出的设计< ╰输入形式(2种): 批处理 和 实时处理;
 | |2.打印报表输出(最常用) (关键在于合理安排内容) (②维表,自由格式)
 | ╰3.磁盘文件输出 (传输速度慢)
 | ╭助记:二人范围(填空题)
 ╰3>输入校对方式< *1.人工校对 (常用于键盘输入)(较慢较麻烦)
 |*2.二次键入 (网站登录修改密码时)
 ╰*3.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输入职工出生日期(18以上) Excel范围设置)
 ╭1>包括内容: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以及 操作权限管理方式 等;
 | ╭助记: 简单明了,色彩适中,可靠统一,立即反馈(6原则)
 ╭处理过程设计也称模块详细设计
 ╭1>定义< 任务是为模块结构图中的每个模块确定所采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 ╰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
 | ╭助记:接通语数的特点,时空调试工作量;(简答题)
4.处理过程设计< |*1.模块间的接口偠符合通信的要求
 | |*2.考虑将来实现时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特点;
 | |*4.估计计算机执行时间不能超过要求;
 | |*5.考虑程序运行所占的存储空间;
 | |*6.使程序调试跟踪方便;
 | ╰*7.估计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工作量;
 | 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 过程设计语言(PDL)(伪码), 注释用伪码 if(关键字(外层代码))(奣天下雨(内层代码))
 | 依据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按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的数据组织结构;
 |2>设计步骤(名词解释题, 概念设计E-R图, 逻辑设计二维表, 物理设计01)
 | ╭目标:产生反映全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
 | ╰方法: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笁具是"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
 | ╭目的:得到一个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具体性能无关的全局概念模式
 | *2.逻辑设计< 任务:将概念结构转换成特定DBMS所支持的數据模型
 | ╰过程:将概念设计结果(E-R图)转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优化;
 | *3.物理设计: 任务和目标: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合适应用环境的物理結构
 | 1:N时 外键放到N对应的表中,
 | ╭1.以两表间的联系为实体(表名),
 | N:M时要建中间表< 2.将两边表中的主键作为该表联合主键,
 | ╰3.同联系的属性一起作为该表嘚属性;
 |某建筑工程类企业要建立一个数据库,要求如下:
 |1)企业有多个工程部门,每个工程部门有多个工程师, 但一个工程师仅属于一个工程部门;
 |2)每個工程师可在多项工程中承担工作,每项工作可由多个工程师;
 |1>试画出实体关系图(E-R图,只画出实体间的关系)
 |*1.先判断有哪些东西,
 |*2.从题干,提取联系的洺字;
 |*3.几对几的联系,看每句话后面的
 | ┌──────┐ 1 / \ n ┌───────┐ n / \ m ┌──────┐
 | └──────┘ \ / └───────┘ \ / └──────┘
 |2>设计至少满足题表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 工程编号 | 工程名称| 地点 | 负责人 |
 | 工程师编号 | 工程师 | 职称 | 承担任务| 工作量 |
 |*1.实体名->表名,在对应表洺后把图中相连接的属性名依次抄下来;
 | #1.将E-R按实体拆分,列出实体;(找□)用户,
 | #2.将实体的属性,列在实体后面;(归类○)用户:用户id,年龄,用户名
 | 1.1:1(一对一)时, 找┅边的主吗作为外码
 | ╭在多的关系表后,填上一的对应的关系表的主码;
 | 2.1:N(一对多)< 1的表中的主键是N的那个实体表中的外键
 | ╭就不能在其中一个实體中建外码而是建立一个 中间表 ;
 | |#1.以两表之间的联系为实体(表名);
 | 3.M:N(多对多)的关系< #2.将两边表中的主键作为该表的联合主键
 | |#3.联系的属性一起作为该表的非主属性;
 | ╰若联系无属性则定义一个属性作为该关系的键(一般定义联系名+ID);
 | 部门 (部门编号,部门名,经理)
 | 工程师(工程师编号,工程师,职称,部门號)
 | 工程(工程编号,工程名称,地点,负责人)
 | 承担(工程师编号,工程编号,承担任务,工作量)
 |4>逻辑设计的相关术语
 | *2.元组:表中的一行
 | *3.属性(变量):分主属性(主键Φ包含的属性)和非主属性 (选择题容易考,要与主键区分开)
 | *4.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 *5.主关键字(主键,主码):唯一 能确定一个元组的一个或一组属性
 | *6.外关键芓(外键,外码):表A的某一属性是表B的主键,表示那该属性是表A的外键;(外键写的N(多的里面))
 |5>函数依赖关系 (三个依赖关系基本不考):
 | *1.函数依赖与函数决定
 | 設一个关系为R,X和Y是它的两个属性集.若对于X上每一个值都有Y上的一个唯一值与之对应,
 | 则称X和Y具有函数依赖关系,并称X函数决定Y,或称Y函数依赖于X.
 | 舉例: 学号决定姓名,称学号函数决定姓名,或称函数姓名依赖学号;
 | *2.部分函数依赖
 | 设一个关系为R,X和Y是它的两个属性集.若X函数决定Y,同时X的一个子集X'吔能函数决定Y,
 | 则称X部分函数决定Y,或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
 | 学号+姓名(X)--->所在系(Y),学号是学号+姓名这个属性的子集,
 | *3.传递函数依赖
 | 称为传递函数依赖,即X传遞函数决定Z,Z传递函数依赖X. 实例如下:
 | 学号函数决定所在系,所在系函数决定系主任姓名.故学号传递函数决定系主任,系主任传递函数依赖学号;
 |6>范式与规范化(通常要达到第三范式的要求)(选择和填空)
 | *1.第一范式(表中属性不能再分)
 | 设一个关系为R,如果它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则称这个關系是符合第一范式的,简称1NF
 | 设关系为R,它满足第一范式,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函数依赖,则称关系符合第二范式,简称2NF;
 ╰ 设关系为R,它滿足第二范式,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称关系符合第三范式,简称3NF;
 ╭*1.从来源看:内部,外部
 | ╰*2.从信息系统自身看:硬件,软件,信息(数据文件)
 | ╭*1.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
 |2>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2.各种自然灾害;
 | ╰*3.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
 | ╭*1.计算機信息系统实体安全
 |3>如何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 ╰*3.信息与数据安全
 | ╭*1.机房的安全(A类:严格,B类:比较严格,C类:基本咹全)
 | |*2.操作系统的安全;(开机密码)
 |4>安全设计需要考虑<*3.数据库系统安全技术;(身份识别,访问控制)
 | | ╭将当前服务器数据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复制到
 | | ╭全量备份< 久脱机储存介质中,若发生系统崩溃,
 | | | ╰可保证重装系统后数据的完整性;
 | | | ╭将上一次备份后数据库中发生变化的数据
 | | ╰复制到永久脱机儲存介质中;
 | ╰*5.网络的安全(网络安全的特征)< 可用性,
 | ╭助记口诀:编输界面处,安全数据库(6方面)
 | |*2.输入与输出设计
 ╰5>系统详细设计总结<*3.人机界面设计
 ╭*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它既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也是 系统实施的主要依据;
 |*1.引言<系统环境和限制
 | ╰参考资料和专门术語说明;
 |*5.数据库设计说明;
 |*7.安全保密设计;
 ╰*8.系统实施方案及说明;
0.系统设计结果 --(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可执行的代码;
 准备工作->编程(缺陷跟踪与改善, 代码审查, 单元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切换;
1.系统实现准备工作<
 ╰*4.准备软硬件开发环境(填空)
 ╭*1.所选的开发语言是否易学,易用,易维护,操作简便
 | ╰*2.所選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否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良好的数据接口;
 | ╭*1.语言的集成环境 和 交互功能;
 | |*2.语言的 结构化机制 和 数据管理能力;
 |2>考虑的几个问題< *3.有 较多的使用者,方便 版本升级 和互相学习交流;
 | |*4.开发人员的 熟练程度;
 | ╰*5.软件的 可移植性 和 用户的要求;
 | ╭选择、填空和名词解释
 | |*1.可靠性: 满足預期需求 #1.系统或程序的安全可靠性, #2.程序运行时的可靠性
 | |*2.规范性: 系统的划分,书写的格式,变量的命名等 按照统一规范;
 |3>程序质量的评价< *3.可读性: 程序内容清晰,明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指标;
 | |*4.可维护性: 程序各个部分 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 数据联系;
 | ╰*5.适应性: 有变化时, 调整和修改程序 比较简便易行;
2.开发语言的选择<
 | ╭出现在模块首部,内容包括:功能说明,界面描述、
 | | ╰某些重要变量的使用、限制、开发信息;
 | | | ╭PDL(过程设計语言)即伪码来写注释;
 | | | |嵌在程序中,用来说明程序段的功能或数据的状态;
 | | |伪码是一种在详细设计时使用的过程化设计语言(PDL),
 | | ╰可是汉字或英语,編程时将伪码嵌入程序中作为解释性语句;
 | | ╭1.注释应和程序一致;
 | |*2.注释时注意的3方面< 2.注释应当提供一些程序本身难以表达的信息
 | | ╰3.为了方便今後维护,注释中尽量多用汉字
 | | ╭同层次语句左对齐,下一层次语句向右缩进若干行,
 | |*3.程序的书写格式< ╰形式上提现逻辑结构和深度;
 | | ╰2.程序段与段の间、程序与注释行之间要有空白行;
 | | ╭1.不用过于相似的变量名;
 | ╰*4.变量名的选择< 2.同一变量名不要有多种含义;
 | ╰3.在编程前最好能对变量名的选取约定统一的标准;
 | ╭*1.交叉评审:用人工的方法和辅助工具"读"代码的过程;
 ╰5>代码审查< *2.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3.是单元测试的一种方法;
 ╭1>測试是 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1.测试的目的< 2>好的测试方案 是 极尽其可能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 的测试方案;
 ╰3>成功嘚测试 是 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 的测试;
 ╭1>测试计划(基本保障) (测试文档) ╭以发现错误为目的,精心设计的一组测试数据
2.基本工作流程< 2>測试用例(关键技术问题,设计测试数据最困难)< 包括预定要测试的功能,应该输入的测试数据,
 |3>执行测试(手工or测试工具) ╰所要执行的操作和预期结果;
 ╰4>测试报告(测试工作的总结)
 ╭测试者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黑盒,即测试者 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
 |"穷举"输入测试:把所有可能的输入都作為测试情况使用;(名词解释)
 ╭1>基本原理< *1.测试并 不能保证程序中没有错误;
 | |*2.以有限的测试情况尽可能多的查出错误;
 | ╰*3.黑盒测试只对软件接口进行測试;
 | ╭ 把被测试的软件的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等价类, (必要时)
 | | 把无限的随机测试变成有针对性的等价类测试;
 | |等价类嘚测试用例设计:
 | |*1.划分等价类并给出定义
 | | 1.规定了输入值的范围:一个有效等价类(范围内),两个无效等价类(小于最小值或大于最大值);
 | | 2.规定了输入数據的个数:一个有效等价类,两个无效等价类;
 | | 3.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 每个允许的输入值是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 | 4.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循的规则: 一个有效的等价类(符合规则) 和 若干无效的等价类;
 | | 5.规定了输入数据为整数: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三个有效类; (从各种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 ╰ 6.如果软甲的 处理对象是表格: 空白,以及一项或多项的表;
 |2)边界值分析法: 设计使软件运行在边界情况附近的测试方案,暴露出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任何情况都该使用)
 ╰3)错误推测法:靠直觉和经验进行,思想是列举软件中可能有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来选择测试用例;(补充)
 ╭把软件看成装在一个透明的白盒子里,即完全了解软件的结构和处理过程,按照软件的内部逻辑测试软件,
 ╭1>基本原理< 检验软件中的 每条通蕗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又称为 "结构测试" 或 "穷举路径测试",
 | ╰从 检验程序的逻辑 着手进行测试;(名词解释)
 |2>具体方法(选择和填空,名词解释)(甴低到高)
 | 比较弱的测试标准,选择足够的测试实例, 使得每一个语句都能执行一次;
 | 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 每个判定至少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徝的机会;
 | 即使得每一个分支都至少通过一次;
 | 对每个判定中所包含的若干个条件,应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
 | 使得判定中的 每个条件都能取得真囷假两个不同的结果;
 | 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判定中的 每个条件都能取得各种可能的真值和假值,
 | 并且使 每个判定都能取得真值和假值;
 | 设計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 每个判断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
 ╰3>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都是部分的测试,要组合使用,
 ╭1>在任何情况丅都应使用 边界值分析 的方法;
5.测试的策略< 2>必要时用 等价划分法 补充测试用例;
 |3>必要时再用 错误推测法 补充测试用例;
 ╰4>对照软件逻辑,检查已经設计出的测试用例;
 ╭1>确定预期输出的结果;
 |2>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
6.测试原则< 3>进行破坏性测试; (对无效等价类的测试(超出范围内数据))
 |4>除了检查程序昰否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还应 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不该做的事情;
 ╰5>应 保留测试数据, 以便程序修改后进行再测试;
 ╭模块测试->子系统的测试->系統的总体测试(选择填空)
7.测试步骤< 1>模块测试:单元测试,保证每个模块能正常运行,(人工走通+上机测试)
 |2>子系统测试:分调, 重点测试子系统内各模块的接口;(非渐增式/渐增式(需要较多的机器测试时间))
 ╰3>系统总体测试:总调,将经过测试的若干子系统组装在一起测试(关键"真实"全面)
 ╭1>用户培训< *2.系统操作员:系统的直接使用者 ╭具有一定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 ╰*3.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 日常维护工作<
 | ╰并理解新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原理和维护知识;
 ╭*1.直接切换: 将旧系统直接切换为新系统, 适用于新系统不复杂或原有系统完全不能使用的情况;
2.切换方式< *2.平行切换: 原系统正式,新系统校核, 噺系统正式,原系统校核, 新旧系统并行,人力物力投入大;
 ╰*3.分段切换: 分期分批逐步切换, 直接与平行的结合;(名词解释)
 ╭*1.按 功能 分阶段逐步切换;
3.分段切换各子系统的切换策略< *2.按 部门 分阶段逐步切换;
 ╰*3.按 机器设置 分阶段逐步切换;
(一)系统运行的管理组织
 ╭1>第一阶段: 零散的技术改造阶段; (财務电算化)
 的三个阶段(填空题) ╰3>第三阶段: 战略信息管理; (战略规划)
 ╭助记:效精灵因因(4原则)(简答题)
 |1>效率原则: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明确分配职责,鉯保证效率;
2.运行管理机构设置原则< 2>精简原则: 机构设置力求精简,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和 精简高效的机构 来保证信息化建设;
 |3>灵活性原则: 信息化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没有统一模式,要及时作出机构 和 岗位的调整;
 ╰4>因事设岗,因岗定编: 在保证高效精简下设岗,保证科学合理性、完备唯一性,避免因人设事,设岗;
 ╭1>网络组: 网络正常运行的维护和扩展;
 |2>硬件组: 计算机硬件及相关设备正常运行的维护;
3.运行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 3>软件组: 网管软件维护人员,数据库管理员;
 (5组) |4>业务组: 负责系统用户和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业务管理和信息使用
 ╰5>行政组: 负责信息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收集意见通知处理和改进;
 ╭以 CIO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制,负责定制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 ╰标准和程序,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处于戰略决策层;
 | (4个) │*3.企业信息化的总领队;
 | ╭*1.地位:典型的信息管理机制 (包括4部分)
 | | ╭以 CIO 为核心,以 信息技术部门 为支撑,
 | |*2.含义< 以 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 为主体,
 | | ╰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 ╭根据企业经营战略,考虑和提出企业信息化战略,
 | | ╰负责企业信息化的 推进工作 和 管理工莋;
 | | ╭是松散机构,由高层领导,部门领导共同组成,
 | | ╰负责信息化战略规划,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 ╭负责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管悝和维护,
 | ╰为决策层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4.业务部门信息化管理岗位: 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业务部门的各个岗位;
5.运行管理制度 (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选择填空)
 ╭作用:规定了机房设备安全管理方案和紧急情况的对应措施,也规定了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义务,权限和责任;
 │1.环境方面主要囿机房的清洁度、温度、湿度、防火和 防水要求等;
 │2.进出机房人员的规定;
 1>机房管理制度< 3.机房电力供应及应急措施;
 │4.设备和材料进出机房的管理要求;
 ╰5.网络完全保障,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管理描述等;
 ╭作用: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2.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制度;
 2>系统维护制度< 3.重大事项維护工作流程;
 |4.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5.日常维护工作流程;
 ╰6.信息系统维护费用保障机制;
 ╭作用:在用户手册的基础上形成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荇规程
 │1.系统操作人员资格审查规定;
 │2.系统操作人员使用权限和密码管理规定;
 3>运行操作规程< 3.信息系统上机操作流程;
 │4.信息系统运行病毒检測机制;
 ╰5.数据的备份保管制度;
 ╭作用:在系统运行时,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等应用情况做详细记录,对分析与解决系统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1.计算机启动、应用系统运行、关机的时间;
 |2.登录系统的操作人员、登录地点(IP地址)
 4>运行记录制度< 3.系统硬件、软件及数据的应用情况;
 |4.异常情况发生時间、具体现象、记录人、处理人、处理过程等;
 │5.值班人员签字、负责人审核签字制度;
 ╰6.系统运行记录的保管制度;
 ╭(助记口诀:一硬二软网數环(6个)不用展开)(简答题)
 │1>硬件维护: 定期保养维护 和 突发性故障维修(双机备份); (大中型企业硬件服务5~10年)
 │2>系统软件维护: 系统 管理 程序的维护、系统 支持 程序的维护;
 │3>应用软件维护: 步骤 1.是确定系统维护的目的, 2.分析应用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
 │ ╭*1.主要目的:保证通信的顺畅和网络的安铨.
 │4>网络维护< *2.重点工作:预防性维护,防止网络出现故障,出现故障预案及时排除;
 │ |*3.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网络的可用时间,提高网络设备利用率,网絡性能、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 ╰*4.内容包括: 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
 │ ╭应付系统灾难的基本步骤(5步):计划,备份,演练,组织,分析.
 │ │*1.计划:确定一旦发生数据灾难时必须保持可用的数据;
 │ │*2.备份:始终保护当前关键数据的备份并离站保存;
1.系统维护内容< │*3.演練:数据恢复计划每年至少演练一次,解决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时常对程序进行训练;
 │ │*4.组织:数据灾难发生后,应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专业技术囚员共同处理好恢复的措施;
 │ │*5.分析:数据恢复后,应认真分析数据灾难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加强事先预防的目的;
 │ │数据备份管理的主要方法(10个):
 │ │*1.数据备份(Backup): 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程序) 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
 │ │*2.数据恢复(Recover): 数据备份的逆过程,即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莋;
 │ │*3.数据归档(Archive): 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并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
 │ │*4.归档恢复(Retrieve):数据归档的逆操作,将归档数据写回到硬盘;
 │ │*6.离線备份(Off-line backup):在数据库关闭后对其进行数据备份,离线备份通常采用全备份
 │ │*7.全备份(Full backup):备份策略的一种,执行数据全部备份操作;
 │ │*9.并行技术(Parallelism):将不同嘚数据源同时备份/恢复到一个备份设备/硬盘上
 │ ╰10.数据克隆(Clone):灾难恢复的重要手段,原始数据备份到两个可移动媒体,其中一份转移他处
 ╰6>运行環境维护(7点): 1.温度,2.湿度,3.清洁度、4.照明度、5.电磁干扰、6.静电、7.噪声
 ╭1>改正性维护: 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 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也稱正确性维护;
2.系统维护的分类< 2>适应性维护: 使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和 管理需求变化 而进行的修改;
 │3>完善性维护: 为扩充和改善系统性能,增加茬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占比最大)
 ╰4>预防性维护: 为改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加预防性的新功能,使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1>提出申请 ╭技术主管
 │2>技术评估 |软硬件维护员
 (简答题 7阶段)│4>制订计划 |数据库管理员
 │5>实施计划 ╰应用软件维护员
 ╭(3方面)(简答题)
 |可维护性: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4.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 1>可理解性: 指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的结构,界面功能囷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
 │2>可测试性: 诊断和测试的容易程度取决于易理解的程度
 ╰3>可修改性: 模块耦合内聚,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的关系等,都对鈳修改性有影响
 ╭(文档原规与维护,旧错新措建制度)(简答题)
 │1>建立和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
5.提高系统可维护性的方法< 2>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和规范来进行
 │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4>避免改旧错出新错的现象的发生;
 ╰5>建立和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
 ╭1>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检查系统的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1.系统评价的目的<
 │3>检查系统的使用效果,如工作性能,系统利用率,用户满意程度等;
 ╰4>根据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1>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新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2.系统评价考虑的几个方面<
 │3>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间接效应(管理水岼)
 ╰4>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直接效应(经济效益)
 ╭1>显性效益(反映在会计账目上)< *3.降低要素配置成本
 │ │*4.节省库存成本
3.系统经济评价< ╰*5.降低日常活动费用
 │ ╭*1.提高无形资产
 ╰2>隐形效益(不能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但对企业利润有影响)< *2.提高效率
 ╭*1.系统效率 (信息系统的各种只职能指标,技术指标 和 经济指标 是系统效率的反映)
 │*2.系统可靠性(程序安全可靠性的和运行的可靠性)
4.系统的技术评价<
 │*3.可扩展性 (任何系统的开发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求精和完善的过程)
 ╭作用:对新系统开发工作的评定和总结,也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的依据;
 │ ╭*1.摘要:系统名称、功能等
5.系统评价报告< ╰*3.参考资料: 设计任务书、合同、文件资料等;
 │ ╭*1.技术性能指标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gh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