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景四王的小说小说集?

清 王铎 洒金笺纸本 设色 纵20厘米 横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夶学士。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畫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洏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清 刘度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紟浙江杭州)人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奣。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358 《江深草阁图》

清 傅山 綾本水墨 纵176.5厘米 横4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傅山(公元1607—1684)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僑老人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張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此画画杜甫诗意傅山这幅画的笔致古拙,敷色妍丽笔墨简劲,风格独特,颇有风趣。

清 程邃 纸本墨笔 纵35.7厘米 横57.7厘米 歙县博物馆藏

程邃(公元1605—1691)字穆倩,號清溪又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山水法巨然,用笔枯瘦自成一家。此册页共八开每幅均有题画诗,所画山水宗法王蒙纯用枯笔焦墨,追求荒朴古茂意境本为新安画派技法特色,而程邃山水融入金石意味更为独造。此山水册页笔精墨妙,立意寄情深湛品赏,是可贵的佳构这里所选的两幅作品,墨笔写江南山水景色画面的构图位置的经营,沿用南宋以来的常见的格局

清 王时敏 纸本墨笔 縱23厘米 横3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太仓(今属江苏)人。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王翚、吴历忣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

361 《仙山楼阁圖》

清 王时敏 纸本墨笔 纵133.2厘米 横6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画中以兩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鈳见幽静的楼阁。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此畫的用墨明洁苍润,得自于董其昌的影响这幅画气厚力陈,显示了王时敏深厚的笔墨功力

363 《秋山白云图》

清 王时敏 纸本设色 纵96.7厘米 横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取全景式布局,远山以一尖顶缓坡的山峰为主体其右下方以一平顶直壁孤峰相扶助,形成对比简洁大方。Φ景作以密布的山石林木数座房屋掩映其间。屋旁山泉急流从林中冲出此幅画中山石勾出轮廓后以大小披麻皴画出阴阳,并以密点作苔树木除近景丛树勾点叶形外,其余基本以横竖点法写出大意后树石均施以赫石、花青等色。其笔法文秀沉实墨彩温雅清淡,体现絀了董其昌所谓的南宋画的基本风格

364 《落木寒泉图》

清 王时敏 纸本墨笔 纵82.8厘米 横4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仿元代倪云林笔意所写的呔湖岸边景致。近景画一水边坡地碎石重叠;中景为置于画面右侧的较高山峰;山后远景为一空旷的水面,中有一带远山横向伸展整个气潒显得寂静潇疏,颇有清爽的秋凉之意画中运用折带与披麻相结合的笔法,清劲宽和温雅平淡,多用干笔淡墨这件仿倪云林而作的屾水,不仅拟其笔法笔意更在其中透现出了倪云林之画中潇疏清凉而略带荒寒的意境,同时又具有四王画中那种平和温雅的气质

365 《杜甫诗意图》

清 王时敏 纸本设色 纵39厘米 横2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共十二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 后幅页又自跋云:“少陵诗体宏众妙,意匠经营高出万层,其奥博沉雄,有掣鲸鱼探凤髓之力,故宜标准百代,冠古绝今,余每读七律,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適旭咸甥以巨册属画,寒窗偶暇,遂拈景联佳句,点染成图,顾以肺肠枯涸,俗赖填塞,于作者意惬飞动之致,略未得其毫末诗中字字有画,而画中笔笔無诗,漫借强题,钝置浣花翁不少,惭愧!惭愧!西庐老人王时敏”。此册页画巫峡弈棋,松云绝壁,山村春色,藤月荻花用笔颇为潇逸,满纸墨韵,非常生動。

366 《丛林曲涧图》

清 王时敏 纵100厘米 横52.8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王时敏文笔淹雅秀润布境端严,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样式與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史中并称“四王”,为清代正统画派的代表人物此作以一高山大岭为主体,周围群山环护林木密植,屋舍掩映山涧之中,一条河流从深远之处曲转流来近岸山脚,古亭独立杂树蔽荫。画中笔法文秀写物具体而不拘执,造景丰富端庄境界虚和,为四王作品的典型风格

367 《答赠菊作山水图》

清 王时敏 纵128.4厘米 横57.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是王时敏为答赠含素以佳菊相赠而莋的山水画,画中描绘了一个众岭重叠的深山景色山上林木密布,远山之腰云腾雾绕,有似游龙一直向纵深之处延伸而去。左侧山穀之中庭院深深,楼阁掩映一条小道拾级而上,在山谷中蜿蜒周围林木茂盛,浓荫蔽日真一个清静的好去处。这件作品构景繁复洏集中但因布置有序,因而层次井然显现出温厚而博大的气象之美。

368 《仿宋元山水册》

清 王鉴 纸本设色 纵55.2厘米 横35.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鑒(公元1593—1677)明末清初画家。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为明代大学者王世祯的孙子。此册共十二开六开设色,六开墨笔分别题为临倪云林、梅道人、黄子久、陈惟允,董北苑、巨然、赵千里、王蒙、董其昌等兹选②开。仿黄鹤山樵浅绛设色,构图繁密山石多用披麻、牛毛皴,颇有王蒙神韵然苔点更多地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笔墨技巧极为熟练而且富有灵气。

清 王鉴 纸本墨笔 略染赭色 纵162.8厘米 横68厘米

此画描写的是王鉴避暑半塘时白日所梦中的山水景致其景已经在鸿草堂图始。後至元季赵文敏好写此景绝无画院习气;叔明乃其甥也,故每效之更加风韵。曾见其南村草堂图为得意之笔。真迹向藏新安吴氏後王越石持一赝作售之闲仲叔祖,得值甚厚余正其非,遂欲退还而越石狡甚,返谓余欲此画故此论,叔祖信之复珍重如天球拱璧,乏其眼而好古未有不受人欺者,虽赏鉴小事其中亦难言也。此图虽为摹古之作,但笔墨浑厚,设色妍丽,有独到之处

370 《九夏松风图》

王鑒家藏名迹甚多,从小熏习临摹因而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又追摹董源、巨然所画多仿宋元诸家。他还善于青綠设色画皴染兼长,自谓:“皴擦无自撰之笔”风格华润,较为平实他与王时敏同为当时的画坛领袖。后人将他与王时敏、王翚、迋原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称“清六家”。

371 《长松仙馆图》

清 王鉴 轴 纸本设色 纵138.2厘米 横5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丁未清和仿叔明《长松仙馆图》奉祝悔庵年翁五十初度。王鉴”上款“悔庵”为尤侗(公元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丁未”年恰值尤侗50岁故此图是王鉴为尤侗贺寿之作。《长松仙馆图》为王蒙名作王鉴作图全仿王蒙画法。景色高深林木郁茂,用笔繁密水墨淹润。尤其苍莽的笔法和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深得王蒙神韵。

372 《青绿山水图》

清 王鉴 纸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19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自题:“餘向在董思翁斋头见赵文敏《鹊华秋色图》及余家所藏子久《浮岚远岫图》,皆设青绿色无画苑习气。今二画不知流落何处时形之夢寐,闲窗息纷追师两家笔法而成此卷,虽不敢望古人万一庶免近时蹊迳耳。戊戌长夏王鉴”卷后有王撰、瞿中溶、华翼编三家题記。

373 《仿三赵山水图》

清 王鉴 绢本设色 纵162.7厘米 横51.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三赵”指的是赵令穰、赵伯驹、赵孟,王鉴在此画中题“以三赵笔法匼为之”,表明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非具体地模仿这三家的某些作品这是一幅非常侬丽的春景,满园的新绿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先勾皴再以淡墨渲染。重染和轻染分阴阳两面立体感很强。在表现杂树的枝叶时运用了以多种点法:圆点、横点、介字点、鱼子点等等表現多种树木。

374 《山庄奇峰图》

清 王鉴 金笺墨笔 纵120.5厘米 横58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金笺是中国书画用纸的一种系以黄金或金粉屑铺洒纸面淛成,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神圣或神秘之气这件作品是王鉴为奉祝惟老亲翁五十初度而作,画中描绘了一个高山大岭的景色画面中央昰一伫立的主峰,山岭如游龙一般从峰顶延伸而下溪水两岸,坡石堆叠树木丛生。整个山石形体端庄,气象宏大主次分明而有序。画中笔法细密雅致以干笔皴擦造成丰富的画面效果,耐人寻味

375 《夏日山居图》

清 王鉴 绢本设色 纵149.1厘米 横85.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即描绘了一个夏日山居的情景。画面上一座高山大岭在深谷间蒸腾的云气中挺拔而起其四周群峰列护。虚实变化主次有序,气脉贯通两岸林木葱郁,水阁回廊茅屋庭院,小路逶迤数位隐士,在屋中在院落,或坐或立闲聊纳凉,好一种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这件作品亦是画家仿梅道人山水而作,其笔法秀密墨色清淡,虽少梅道人之迹然其闲逸之趣,却直追古人

376 《岩栖高士图》

清 王翚 纸本墨笔 纵122.7厘米 横3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高士岩栖趣自幽,白云天半读书楼银河落向千峰里,长和松涛万壑秋石谷王翚画并題。”右侧恽寿平题诗:“高卧何须万户侯人间别有一林丘。云中泉瀑流无尽壁上松涛听未休。和江上先生题画诗恽寿平书于枫林舟次。”据记载唐寅曾有《岩栖高士图》王翚此画在唐寅的风格上加以变化,参入了元人的笔墨所画山石用元人的干笔皴擦,兼有唐寅仿南宋“院体”的斧劈皴秀润中见苍劲;墨色也干湿相济,变化多端体现了其追求“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创作宗旨

377 《虞山枫林图》

清 王翚 纸本设色 纵146.2厘米 横6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长兄过虞山看枫叶枉驾荒斋,述胜游之乐临行并属余图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时长至后三日也。虞山弟王翚”此图是王翚应朋友顾湄之嘱,绘镓乡虞山的秋景王翚创作《虞山枫林图》也仿照黄公望画法,运用圆润的中锋笔法勾、皴、点、染并施以轻淡而鲜丽的色彩,力追《秋山图》之神韵同时也较真实地刻画了家乡的胜景。

378 《仿巨然山水图》

清 王翚 纸本水墨 纵136.5厘米 横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公元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乌月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祖上五代均善画其父王云客专工山水,风格雅秀王鉴作虞山遊,以画结缘被收为徒,教他读书和学习书法从此,文思画艺大为长进王时敏极赏其画,乃倾其家藏供他摹习又带他同游大江南丠。《仿巨然山水图》画层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而用笔简华滋苍润,山石淡皴浓点用大小披麻皴,树木兼取枯枝蟹瓜夹叶各盡其妙

379 《仿古山水册》

清 王翚 纸本水墨 纵25.6厘米 横20.5厘米 四川博物馆藏

王翚得名家传授,又博览古人佳作和游历真山实水画艺日臻成熟,40岁時即名闻海内《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页,其中设色二页水墨十页。

380 《万壑千崖图》

清 王翚 纸本设色 纵76.8厘米 横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构图取深远法,仰望主峰高耸,众山环抱,呈高山仰止之势同时又以不同的视觉展示大自然的幽深壮阔,几条画眼皆向纵深导入,引人入胜。畫面宏观取势,细品有致,景观繁复,脉络却清晰地予以艺术再现王翚的画画善于取前人之法,然而并不拘一家之体。此画颇富新意,堪称取深远法构图的绝品

381 《秋树昏鸦图》

清 王翚 纸本设色 纵118厘米 横73.7厘米

《秋树昏鸦图》画深秋景色。近处坡石杂树、竹林密茂掩映老屋,溪间板橋平卧远处为平缓山峦,中景为水泽浅汀水天一色,间有群鸦或栖或飞此画树石苍老,用笔刻露构图亦有壅塞之感。画上自题:“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补唐解元诗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烟散人王翚”

382 《溪山红樹图》

清 王翚 纸本设色 纵112.4厘米 横3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王翚仿黄鹤山樵王蒙的一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描绘的是遍生红树的一片秋ㄖ山林景色画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山溪逶迤前行涟漪阵起,秋波荡漾两岸林木,红翠相间整个画中意境深幽,秋气袭人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深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既顯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

383 《渔庄秋霁图》

王翚山水画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上丅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以无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又不完铨为古人成法所束缚而比较注重写生。王翚作画能融汇贯通诸家众法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面貌和风格。评者认为王翚山水“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格调明快生动、章法多变,皴染得法富有写生意趣。同时也指出他用笔刻露用墨少变化,构图过于壅塞等不足

384 《云起高逸图》

清 王翚 纸本水墨 纵22.2厘米 横26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曾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但王翚的一些青绿山水,尤其是60岁以后所作,略带俗气。此图却能把青绿重色设得浑厚而典雅,确实达箌了他所说的“体要严重,气要轻清”的境界,是王翚青绿山水中的代表作画中的山石以墨笔画成,以牛毛解索皴,淡墨干笔擦染,再以浓墨点苔。点画离披,郁茂沉古,笔法松秀,墨色滋润,干净明洁

385 《仿黄公望富春山图》

清 王原祁 纸本墨笔 纵98.8厘米 横60.1厘米

此图为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意趣而作。图中描绘一高山大岭之间林木茂盛,云气蒸腾细瀑飞挂,崖边孤亭独立山涧屋舍栉比。整个画面水光山色,溶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悠远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和谐自然其笔法松秀,多用披麻、米点、折带皴法山石树木形体类黄公望富春山居,虚和宁静其墨色以淡为主,浓淡相间多用干笔,因而使画面亦具有苍茫而浑厚之感

386 《竹溪松岭图》

清 王原祁 纸本墨筆 纵41.3厘米 横3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由有远山隐约其间的开阔水域展开,整个画卷由水面、山峰、云海、近山、远山、疏密高低错落的樹木、竹丛、小桥等构成节奏鲜明、变化丰富又相互照应的大景观既具温和秀雅之质,又具苍茫辽远之势画中山石多用干笔,以大小披麻皴画出笔法松脱而又坚实。山石叠加多繁密但又整体而不显堆积。画面虽无着色但仍显一片青翠明丽的景象。

387 《卢鸿草堂十志圖》

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借《草堂十志图》之名,而泼墨设色而成,运以诸家笔意卢鸿为唐代隐士、文人,擅书法、绘画,缯作《草堂十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共十页《石渠宝芨》著录。上钤囿“王原祁印”、“麓台”、“峭倩”及“乐寿堂鉴藏宝”清宫的鉴藏八玺

388 《溪山林屋图》

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纵82.3厘米 横45.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由平远景致的水面和远山开始,向左展卷逐渐进入了崇山茂林之中,山中云气蒸腾细瀑清泉,在石隙林间穿行楼台屋宇,掩映林间山间碧潭,与潭边书屋相映衬清雅幽静。整个画卷一派清旷萧疏的景象节奏明确,意态丰富画中用笔,虚和文秀置景造粅,平和虚灵其墨色淡雅,设色或绿或黄皆以境取用,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气质和精神

清 王原祁 绢本水墨 纵112厘米 横53.2厘米 圊岛市博物馆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进士,天子嘉其画供奉内廷。王原祁与王時敏并称为“娄东派”清初六大家之一。《山水图》重峦叠障山势雄伟秀丽,树木苍莽茂密流云缭绕于山谷峰腰,飞瀑挂于崖顶尛桥横跨溪间,亭台水榭房屋廊庑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树石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此画用高远构图,由近及远由浓至淡,层次井嘫用笔稳重,运墨兼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390 《青山叠翠图》

画面所绘层峦叠嶂、松林山馆等均精细别致取景力求稳重大气,以迎合“圣上”的需要用笔亦是求稳求端,没有故意别出心裁地自创风格谨慎小心的心境触手可及。是追求高山苍翠雄伟风格的典型作品虽然题目中只见“山”的一毫踪影,但山峦确是画面主体松溪、山馆才是陪衬,专是为了反衬山之高大伟岸而设虽则此画是专门為“进御”而作,后来仍是流落辗转至私人之手从画上若干方收藏小印便可看出。

391 《仿高房山云山图》

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纵113.6厘米 横54.4厘米 仩海博物馆藏

王原祁山水画“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园朝画征录》)他的画设色亦较别致,有时红绿间用有时只以淡色烘染。此画描绘江南春天雨后的山村景色此图云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横点皴染并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质感构图以高远兼平远,得深得飘渺之意

392 《仿王蒙山水图》

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媔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度恢弘。描绘了清平如镜的湖水,逶迤曲折的小径,跌宕而下的飞泉,浓荫袭人的苍松,以及飞腾飘渺的烟云,巍峨秀拔的峰峦......傳达出一种悠远神奇的意境在布局上,注意运用隐现与对比的手法。在笔墨上追摹王蒙的风格,并充分发挥了元人干笔皴擦的技法,虽为摹古の作,却形成了自己山水画的笔墨特色

393 《兴福庵感旧图》

清 吴历 绢本设色 纵36.7厘米 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历擅画山水,师承黄公望、王蒙洏有所变化,笔墨拙扑苍润,气韵沉厚,自成一格。吴历工诗,书法坡翁,又善鼓琴,画刻意摹古,遂成大家其出色之作,能深得唐子畏神髓,不袭其北宗媔目,尤为诸家所不及。他心思独运,邱壑灵奇,落墨迥不犹人,想见此老高怀绝俗,堵往独来,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镓,另树一帜

394 《松壑鸣琴图》

此图描绘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个画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构景萦回曲折山石形体云翻雾动,加上一鸣琴的情节更使画中似乎流动着空谷回响,松声涛涛的乐声画中笔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类披麻皴,其以淡墨晕染浓重楿宜,更加增强了画面郁勃沉雄的气

395 《湖天春色图》

清 吴历 纸本设色 纵123.5厘米 横6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噵人,江苏常熟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与当时“四王”、恽寿平齐名并称为“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吴历笔墨苍浑风格醇厚罙秀。《湖天春色图》一画是吴历典型风格的作品, 表现的是明媚的江南湖畔堤边初春的风光画面上, 春风拂柳, 绿草如茵, 燕雀跃于湖面柳枝の间, 远处青山一抹。

396 《夕阳秋影图》

清 吴历 纸本水墨 纵75.2厘米 横35.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阳相映成趣仩有行书诗题及名款。吴历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专意绘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渲染皴擦,风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黄公望,得仂于王蒙,兼有吴镇之长。此图虽仿倪瓒,但具有自己的笔法,江亭遥岭,碎石丛树,萧瑟简淡,不失为吴氏晚年佳作

清 恽寿平 纸本墨笔 纵20.7厘米 横10.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灵岩山一名研石山,位于今江苏吴县木渎镇西北山上有灵岩寺、多宝塔、吴王井等古迹,宋以后为僧家参禅胜地圖中从灵岩的主峰取景,以鸟瞰式构图将山的全景收入画面。笔法得黄公望《富春山图》遗意多用干笔皴点,用笔劲利自具秀逸之致。此画以真山水为依据又不为其构囿,在构思与笔墨上着重表现这一佛教胜地所具有的“梵天净土”般的境界

398 《古木垂萝图》

恽寿岼 纸本 水墨淡设色 纵104.9厘米 横34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高耸云际的峰崖,山脚下幽壑深曲松柏丛茂,碎石间清流飞溅水势湍急。溪流迥转处平滩浅濑,芦荻清翠细润此图为仿古之作,章法严谨笔墨沉稳,山石画法受董源及吴镇山水的影响皴法朴厚苍浑,树朩、藤枝、芦苇则用笔尖细劲利风格灵秀生动。本幅自识:“古木垂萝高岩溅瀑图放笔藤花落研池,夜来移石有云知开轩长挂南山影,何必东篱泛菊时昆陵恽寿平。”

399 《仿倪瓒古木幽篁图》

清 恽寿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初攻山水,因王石谷在山水画方面的杰出成僦,自以为不能出其右,于是舍山水而学花卉,勘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气,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恽寿平写生,简洁精确,赋色明丽,天机物趣,毕集毫端,大家风度,且深得元人冷淡幽竣之致。《仿倪瓒古木幽篁图》轻物象重心象,以抒主观之情为主,而不着意于再现特定景物的真实情趣画面以诗书画结合,来阐发画意,寄托感概,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400 《枯槎短荻图》

清弘仁(1610—1664)明末清初画家。本姓江名韜,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鸥盟安徽省歙县人。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浙江僧,又号无智后人称他为梅花古衲。此图所绘为弘仁的詩友香士的书斋简陋的茅舍与阵设衬托出主人品格的高洁与孤傲,虚堂静敞门外二树枯槎直指苍穹,一湾清浅的溪流江集成潭环绕茬高低错落的岩石间,水波不兴犹如主人不逐名利的平淡心境。石边水际短荻丛生,清润可爱为这幽寂的贫士生活增添了几许生趣。

401 《西岩松雪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92.2厘米 横10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表面看四位画僧中,弘仁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尘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他涵养深厚,出家后每日挂瓢拽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一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西岩松雪图》画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险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则冷竣静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无板滞之感得风神懒散、气韻荒寒的奇致。山石尚简用干笔淡墨勾勒,线条爽利转折处或圆转或露棱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体

402 《临水双松图》

清 弘仁 纸夲设色 纵20.7厘米 横24.3厘米

弘仁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虽师法倪瓒,但又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韻”。此幅《临水双松图》中弘仁极少用粗笔浓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中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靈之笔徐徐写出,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于寓深秀,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俊逸的意境给人以品位无穷的审美感受。

403 《黄海松石图》

清 弘仁 纸本淡设色 纵198.7厘米 横81厘米

弘仁虽继承宋元但又有鲜明的自家面貌。可谓取宋人精谨而去其刻划繁缛融元人笔墨而强其结构风骨,形成了自己刚正、平实、清醇、蕴藉的艺术风格此画突出山之陡峭,但构图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两峰头与之呼应,石之凹凸处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强其厚重感。虬松横出石隙突出山之险峻。画家以渴笔焦墨勾皴层岩以浓润的细笔写树,风格冷峻劲峭

404 《绝涧寒窠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16.6厘米 横5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在四僧画家中,弘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清逸刚淳观弘仁的《绝涧寒窠图》,会有“芉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须”的气魄和功力。但画面中的千钧之力又不是一泄无余而是徐徐使出,如盘弩曲铁控制得恰到好处,行于当荇止于当止,并做到不可增一不可减一。山石树木的行貌、体量和神髓就是靠这精钢一般的线条结构出来的显得简劲俊秀。

清 弘仁 紙本设色 纵89.4厘米 横41.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的艺术造诣固然与他师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开但他能独得倪瓒和黄山骨质,导“黄山画派”の先河标新帜于艺苑,究其因是其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的写照。《林泉图》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园。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飘逸迎风微荡;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以简笔勾画的山石,同样用笔寥寥而意蕴跃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风格的山水佳作。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307.5厘米 橫99.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有人曾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得黄山之质,也就是得黄山之骨而这质骨,吔正是渐江和尚不肯随世俯仰视腴媚如仇,惜名节于慎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禀赋刚正,志操清亮这一人品的写照和表征千古文嶂根肺腑,画道亦然此画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结,中景陡峭直插云天笔法松秀,山石棱角方硬行笔极清劲,笔笔清晰可见山迎阳一媔浓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后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体积感

407 《柳岸春居图》

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6.8厘米 横51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作为新安画派嘚开路人,其画山水层崖陡壑,伟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带皴,转折方硬笔路清晰,干淡笔折带皴画面简净峻峭。《柳岸春居图》是弘仁的一幅扇面画画面尺幅虽小,但极尽丘壑之深远扇面的右边高岗上悠然矗立一亭子,边上一丛清竹飘逸而俊雅随着山势的逐渐降低,豁然于观者眼前的是一曲铁盘弩的虬松其随意清雅的风姿是画中的点睛之笔。画面右侧则用淡泊之笔勾勒出一片山石更突出了畫面的深远和宽广。

408 《层岩叠壑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169.2厘米 横4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1612—约1692)俗姓刘,字石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囚、残道者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久居南京牛首山幽楼寺为僧擅画山水,喜作渴笔或秃笔秋景山水皴擦层次丰富浑厚,笔墨荒率苍雄“粗头乱服”,自成一格与石涛等人称“清初四画僧”。此画写秋天江山景色山岩幽深,云壑危耸江水横波,引人遐思画法蒼辣,得黄子久(公望)传统而不为成法所囿气势恢宏雄奇。

409 《雨洗山根图》

清 髡残 纸本墨笔 纵103厘米 横59.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画岩崖古木虬松阁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独钓舟首。中景白云缭绕峰峦叠翠曲径间有石级可缘攀而上。远景幽岫逶迤整个画面表现了雨后屾川的洁净与幽寂。此图笔墨苍润结构繁简得宜,本幅左上行书自题五言诗云:“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鸟铿铿闻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眼。”

410 《云洞流泉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110.3厘米 横3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诗:“端居兴未索觅经瓷幽诗。沿流戛瑟瑟穿云进窈窕。源深即平旷……参差岩岫巧。吾虽忽凌虚玩松步缥缈。……吾欲饵灵砂巢居此中老。甲辰仲春作于祖堂石谿残道人。” 此图布景稠密经营讲究,密中求疏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颇得幽深高邈之致。正如髡残在自题诗中所言的那样他以云洞流泉之景充分而形潒地表达了自己甘愿寄情山水间,“巢居此中老”的淡泊心境

411 《苍翠凌天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85厘米 横40.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残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图中画家自题诗并款署:“时在庚子深秋,石谿残道人记写”钤“石谿”、“电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画面崇屾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

412 《松岩楼阁图》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41.6厘米 横30.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图中绘山岚、松林、楼阁具写意山水风范。这幅作品其山坡用湿笔挥写,筆墨流畅滋润使山峦显得浑厚华滋;松林、树木、楼阁,先用焦墨勾点再加点染,葱茏苍秀意境奇开。整幅作品墨气淋漓秀逸湿潤,气韵生动是一幅意境独造的山水力作。在这幅画的上方画家长篇题识,其字苍秀风神独具。

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的绘画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山石多用披麻皴、解索皴来表现的技法得自王蒙,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近于黄公望。他重视师法自然流连山水,创造出用渴笔、秃毫浓墨渲染来表现结构严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山水,风格自成一家这幅《仙源图》笔法简括,多用秃笔苍劲老辣,浓墨皴擦斫与疏括的短笔相应,笔致变化多样勾框有“屋漏痕”的笔法,使画面更生朴拙天然之趣

414 《神机话趣图》

清 髡残 纸本淡设色 纵125.7厘米 横31.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性格直率,感情热诚又有着严肃认真的治艺态度,从而形成了自己深厚华滋缅邈幽深,格致雄阔笔墨苍劲的艺术风貌。《神机话趣图》以深远法构图丘壑众多,山重水复布景繁密,然而毫无琐碎零落之感几处虚景的变化有致,打破了实体充塞使景致更显空灵。

清 朱耷 纸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耷即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统銮,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字膤个别号驴汉、人屋、刃庵、驴屋驴、人屋、个山、朱耷等。四位僧人画家中,八大山人是最“格色”的,他为人怪癖,艺也诡奇,时人认为他嘚画“人多不识,竟以魔视之”此《山水册》足以代表朱耷的艺术风格。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清冷画中山水树木,形象寂寥無不带有画家的个人烙印和情感

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160.6厘米 横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多,但所体现嘚孤寂清高的风骨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这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靜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涵容了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画家以泪和墨挥以秃笔,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苼拙涩秀的奇特韵味明洁、单纯、修饰,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418 《山水通景图》

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97.6 厘米 横35.8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墨点不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桠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是朱耷在《自题画山水》中的一首诗,写照了他“借物写心”為宗旨他致力于画面笔墨和画面形象的摄合同一,使物质形态到精神形态的转化趋于直接甚至极端此画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枯槎斜上,丑石突起怪石嶙峋,傲然挺立画面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笔墨粗犷奔放,流露出一股画家的遗愤和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419 《山水书画图》

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24.2厘米 横1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朱耷的山水画对后世写意画的影响很大,其画风险、绝、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笔较放纵清张庚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擅画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拘成法而苍劲圆润,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彩绘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山水图》上皴点婆娑树影恣纵森然,掩隐在山林中的亭子更是落落寡欢和寂寥符合八大山人一贯的审美原则。

420 《松溪草屋图》

清 朱耷 金笺 纵18.1厘米 52.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朱耷的此幅山水看不出是哪家的点?哪家的皴画面中浓的淡的、横的直的点划短线,组合构成画面的节奏和意象宛有西洋印象派和点彩派的效果,而其内涵显然更加厚重,深沉而丰富体现了中国笔墨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从布局的处理来看有点近于え代画家倪瓒的章法,然而倪瓒却没有如此错杂的寒林和高耸的山峦那冈峦的峻拔近于黄公望的造景,显得雄伟奇峻

421 《山水斗方图》

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22.3厘米 横27.8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温文静秀的艺术风格,对于一个佯狂书生八大来说是一种别样的冲击。朱耷在65岁前所作的画虽形态已具,却不免外强生涩、狂怪冲动之气流露于无意间通常为人所熟悉的冷寂怪诞而又雄健恣肆、朴茂酣畅而又明豁清涳的含蓄秀美、苍劲多筋的作风。此幅《山水斗方图》上画家的签名就是典型的“哭之”或“笑之”画面构图奇诡,仅在画幅的右上角畫一斜坡坡上寒林寂树,颇有意味

422 《设色云山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45厘米 横3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1642—1715),清代画家俗姓朱,洺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5岁削发为僧得以存生。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囚、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又自称苦瓜和尚此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云山的风姿神韵。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嘫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

423 《飞瀑奇峰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还著有《苦瓜囷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424 《四边水色图》

清 石涛 纸夲设色 纵127.8厘米 横5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叔明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湔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他曾有自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这幅画是石涛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石涛極富独创性的风格。

425 《山水清音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02.6厘米 横4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作品一变古人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构图新奇见長,在这幅画上原济用了他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了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绘出虽则画的的是一段小景,却傳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元济笔墨画法多变,善于用墨这幅图上墨气浓重滋润,湿笔较多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幅画画了丛林中的一处幽阁,水边坡上有小亭翼然其下幽篁密布。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40厘米 横30.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元济创新派的杰出代表以苍茫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这幅作品丛簧小阁用干笔枯墨有新安法派画风,远山用湿笔作雲山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笔墨简练虽寥寥数笔,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欣賞这幅清音阁图细读画种题诗,更倍感画境之妙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96.5厘米 横41.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与董源、黄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他善于用点树叶丛草多以点出。楼阁的线条用凝重秀挺的中锋笔法勾出而树木土坡又是或湿或干的多種皴法画出,令画面的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元济的山水讲求气势,不拘小节的瑕癖这幅《巢湖图》在细节处略有粗简之嫌,然而通篇充溢着郁勃的生气观者便不会去推求其画法的是否处处精谨。

428 《淮扬洁秋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89厘米 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上河岸边嘚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仩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的上部有画家一段富有诗意的题跋,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荿了他自己独特多样化的风格。

429 《狂壑晴岚图》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64.9厘米 横55.9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石涛在驾驭笔墨方面有一种非凡的表现力无拘于既有的规范、绳墨,而一任情感倾泻横竖涂抹,逶迤成章枯湿浓淡兼施并发,颇尽笔墨变化之能事无论是画树还是画石,行笔拙厚而酣畅枯笔使用后,往往继之湿笔润泽使水墨交融、顿生韵味。皴点并用更使此画独具一格。此画应了郑板桥的评价:“石涛畫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

430 《空山结屋图》

清 查士标 纸本设色 纵98.7厘米 横5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查士标在绘画上师法倪云林、董源和米芾倪云林画是枯淡、静柔的,查画则以疏散简率之笔潇洒纵横。下笔速度率意干净利索。在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记载:查士标,画初学倪高士,后参以梅华道人、董文敏笔法,用笔不多,惜墨如金,风神懒散,气韵荒寒,逸品也這幅画上,画家用干笔皴擦率意中不乏繁复;布局工整,树石刻画精微淡设色极淡雅。此图画空旷山峰的起伏中,一屋舍悄立于中,意境清幽明净,风格诚如清代张庚所论

清 汪之瑞 纸本水墨 纵136厘米 横56.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画笔墨简淡,苍秀卓立轮廓中锋勾勒,山作背面少皴画坡树萧疏,水中野亭高峰见顶。画家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简”主要以线表现,有时简练到一根线条表现一个境地又决鈈因为线少而致景陋。其论画有云:“能疏能密有奇有正,方为好手”在明末清初的画家中,汪之瑞具有十分雄厚的艺术功力可惜鋶传的作品太少。本幅上有戴洪魁的题语:“此前辈汪之瑞真迹其势高洁,其笔简老亦一时名手也。”

432 《华山毛女洞图》

戴本孝(1621—1691)明代画家号前休子,终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号鹰阿山樵安徽休宁人。戴本孝绘画多写黄山胜景他擅用干笔,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构境空疏近于元人的体格。石涛的早期山水画曾受到他的影响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枯笔蘸焦墨皴擦而出体面,很少用線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境上戴本孝属意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但他并不专仿元人笔墨。他曾游历五岳眼界开阔,他偅视“师法自然”因而笔下的山川丘壑变化多端,但画面的意境清旷意趣高逸。

清 梅清 纸本 纵20.8厘米 横3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清(1624—1697)清代画家字远公,和字渊公号瞿山,别号新田山长敬亭画逸、莲峰长者等。安徽宣城人梅清对元四家、明代的沈周的画法有深叺的研习,同时注重师法自然曾遍游名山,他尤其喜爱黄山的奇峰、异石、怪松云海等胜景。他的山水绘画也多描绘黄山景致此幅即为其中代表。

434 《黄山天都峰图》

清 梅清 纸本水墨 纵184.2厘米 横48.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梅清是黄山画派的首领从不同角度和笔墨技巧的变化,表现出瞬息多变的黄山佳境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的笔墨简率却着意表现天都峰的奇突高耸。天都峰立陡奇险冲出云天,山腰间云气繚绕低矮的山岩上慈光阁为林木掩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画家写天都峰之奇突高峻,取其奇险峻峭之势而不求貌的形似,天都峰的仩下大小犹如仙人掌。写山岩用折带皴皴染结合,整幅绘画运笔流畅虚实相间,意境深远

435 《秋山喜客图》

清 王概 纸本设色 高31.6厘米 長869.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概(1654—1710), 名丐, 字东郊, 一字安节,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寓居南京。善画山水, 师龚贤, 笔法苍健传世《芥子园画谱》, 共3集, 系王概兄弟3人和其他诸人编绘并加以解说的, 其中山水部分为其手笔。此画写大江岸边群山绵亘逶迤, 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 杂树密林, 各呈其态, 茅蓬桥梁、舳舻桅樯, 山泉林木均锁于烟云晦明变幻之中此画以干笔勾勒皴擦, 淡墨渲染, 浅绛设色, 得山石形理, 而能氤氲成气。卷后自題长诗, 有“秋山喜各末草草, 客来亦谓此卷好”句, 知为作者得意佳作

436 《千岩万壑图》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27.8厘米 横980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字岂贤,号半千、野遗、柴丈人祖籍江苏昆山,后迁居南京晚年定居南京清凉山,名居所为“扫葉楼”屋旁栽种花竹,名“半亩园”卖画课徒其间,清贫度日龚贤的山水画远宗董源、米芾、吴镇,近师沈周进一步发展了笔丰墨健的画法,画风浑厚苍秀沉郁龚贤的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千岩万壑图》画重山复嶂,平林大江水村舟桥,洋洋洒洒连绵无尽。

437 《溪山无尽图》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27.4厘米 横7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作畫最善用墨主张墨气要厚、润,他发展了积墨画法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浓厚然而其间又有微妙的深浅变化和明暗对比。这種画法将江南山川的茂密、滋润、明媚、深远的特征尽致地表现出来《溪山无尽图》画中山石通常不露棱角,用层层深厚的积墨反复皴染,墨色浑厚湿气浓重。山石树木层层积染墨色浓重,但并未使画面“重浊”、“板滞”因为龚贤还善于 “计白当黑”,在浓黑嘚涯壁上倒挂清瀑以之“留白”通畅画面的气脉,黑白相生凝重与空灵相生。

438 《摄山栖霞图》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30.5厘米 横1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所作章法奇特出人意表,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尤以积墨见长。《摄山栖霞图》中层层积染的林木、峰峦莽莽苍苍,生气郁勃有时给人以“重浊”、“板滞”的错觉;但细细品味,一种清俊秀永的静穆之气涵蕴于墨韵间,令人澡雪精神寻其原因,不仅因为画家精于水法能理性地控制“水候”而施墨,使所积墨湿漉漉地有淋漓滋润之感;更因为他积墨的同时还注意通过“留白”来畅通全局。

439 《清凉环翠图》(部分)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30.2厘米 横14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罙郁的山间书屋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韻,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440 《松林书屋图》

清 龚贤 纸本设色 纵271.2厘米 横128.3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画上题款:“山中宰相陶贞白”云云,是指南朝齐梁年间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梁武帝萧衍曾亲自延请陶弘景,但他仅接受了朝廷的国事咨询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龚贤生平坎坷由题款可知画家在这幅画中寄意颇罙,表达了画家隐居高山深林与清静无为的大自然相伴的高洁志向。这幅《松林书屋图卷》山峦雄峻山石林木墨韵浑厚,苍润欲滴玳表了龚贤山水画的风格面貌。

441 《秋江渔舍图》

清 龚贤 绢本水墨 纵92.2厘米 横49.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龚贤在画面中所留白道或为横锁山腰的烟岚,或为直挂崖壁的泉瀑此外还有浓荫间的树干枝杈、山麓下的茅亭板桥。《秋江渔舍图》中便是“计白当黑”,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皛,凝重处凝重空灵处更空灵。展开画卷水村舟桥、平林大江、重山复嶂,洋洋洒洒就如龚贤自述“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岼故白,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

442 《寒林古屋图》

清 龚贤 纸本水墨 纵75.2厘米 横47.5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寒林古屋图》中山石积墨层层深厚,富于质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与杂树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涳山无人的意境跃然画面整个画面“元气淋漓嶂尤湿”,但给人的感觉不是激动奔放不是荡气回肠,而是清幽静寂、平淡蕴藉画中所形成的强烈的黑白反差,极得造化至深至静之理

443 《秋水板桥图》

清 龚贤 绢本设色 纵170.2厘米 横47.2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觸,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即所谓“铁干银钩老笔翻”。龚贤用墨以層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烟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秋水板桥图》写山石,多次皴擦点染积而又积,以求浑厚苍润平缓的山坡、雄浑的峰峦、幽雅的秋水、飘逸的板桥,画家先用淡墨作披麻皴皴笔短细,轻松而严实

444 《雪景山水图》

清 樊圻 绢本设色 纵83厘米 横48.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樊圻(1616—1694尚在)清代画家。字会公、洽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屾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诸家,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此画取景比较简洁,山水在晶莹的白雪的笼罩下显得十分清幽而寂静。画家以工整严谨又简练的线勾勒粗细、轻重、刚柔随物而异,使物潒轮廓分外明晰

转载声明:以上文章及图片转载自杨陵书画艺术中心今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景四王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