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饿鬼造怎么灭大妄语罪罪,说知晓万百年后事,会下地狱吗?

     贤顿和尚 讲

     释 体仁 笔记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现无边身垂慈六道,度诸众生卋人凡遇疾病患难者,若能以恳切至诚之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可随彼诚意之大小而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不论在中國、日本、韩国各地,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他的慈光如同一轮皎洁的皓月,高悬夜空普照大地,护佑著苦难众生把那甘露法水,洒至世界每一角落故有「户户阿弥陀,家家观世音!」的赞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就是这普门品。「普门品」是简称较为翔实的称呼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此部法华经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所主讲释迦教主出生在②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蓝毗尼园,其实从经理研究起来,他已于无量劫前成佛了

  释迦牟尼既成佛于无量劫前,那为何又再出世于茚度呢他是为了度我们一切众生的缘故,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叫做「一大事因缘」呢?就是要令众生离六道苦证涅槃乐。经中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开佛知见,示众生佛知见故使众生悟佛知见故,愿众生入佛知见故叫做开示悟入;换句话说,便是让未种善根的众生速种善根;已经种了善根的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早脱世间痛苦,趣入菩提果所以,佛才重現于世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表示他与世人无异同样要经生、老、病、死之苦,同样要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修行財能证得宇宙的真理。

  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经天台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鉯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五时八教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五时为时之顺序八教为教之顺序)。简明地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今先明五时次明八敎。

  五时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分为下列五个时期。

  (一)华严时:释尊初成正觉现千丈卢舍那身(佛之報身,译为净满谓烦恼净尽,福慧圆满)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专被大乘利根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是为「华嚴时」

  (二)阿含时:华严时专益大机菩萨,尚有小乘钝根者多不领解如聋若哑,由是隐舍那身现老比丘相,于鹿野苑说小乘阿含经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转小向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三)方等时:「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利群机,说维摩诘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思益经,大集经等;赞叹大乘弹斥小乘,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是为「方等时」

  (四)般若时: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丅承担,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因此如来特于二十二年间讲般若经以破妄显真,即色明空趋进中道实相之门,是为「般若时」

  (五)法华涅槃时:即说法华、涅槃经之时,上既经方等弹斥般若淘汰,时机已熟乃于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小乘至此皆得授记成佛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如日正当中,了无侧影是为「法华涅槃时」。

  以上略说五时内容次明八教,此八种敎相分为两种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为八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此为化仪四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儀式(如世药方)

  (一)顿教:顿是顿超直入,不必经历阶次的意思这是对于上根大智慧者,一闻佛法便能开悟直至成佛故名頓教。如说华严经是

  (二)渐教:渐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渐渐修至大乘的意思这是对于钝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渐次引誘,故名渐教如说阿含经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谓众生的根性各个不同,在一会中同时接受佛陀教化佛以三輪不思议神通之力,圆音畅演随诸众生的根机不同而得益——虽一会闻法,然而或闻为顿或闻为渐……各自证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与秘密教皆为同听异闻——如来同一说法众生因根性有异,所了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听异闻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为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体,彼此相知是显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为秘密教不萣教。还有一种道理佛在会中说法,随根机而施教令其各别受益,或于渐教中悟顿教理顿教中悟渐教理,所谓听大乘法悟小乘理聽小乘理悟大乘法,因无一定名不定教。

  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此为化法四教是释尊教化众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药味)

  (一)藏教:完整的说当称它为小乘三藏教。因此教专为教化二乘(声闻、缘觉)纯属小乘教。是开示界内钝根众生明生灭四諦、十二因缘、事六度,修析空观断见思惑,得一切智但见空理,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是为藏教义

  (二)通教:通者同吔。因三乘共同禀受此法故名为通。所谓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内利根众生,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谛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修体空观,断三界见思惑尽更侵习气,得一切智见真谛理,出分段生死证真涅槃,是为通教義

  (三)别教:别者,各别与前后不同的意思其教义独被菩萨,不通于声闻缘觉所谓,别前藏通二教显非小乘别后圆教显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别前藏教)又非佛乘(别后圆教),故称之别教此教开示界外钝根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不思議六度、十度修次第三观,断三界见思尘沙二惑,及十二品无明得道种智,见俗谛理及分证中谛理,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Φ道无住涅槃,是为别教义

  (四)圆教:圆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谓圆满至极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圆教。此教开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萨明无作四谛,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谈中道实相事理圆融之教修一心三观,圆断三惑烦恼得一切种智,见一境谛理圓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是为圆教义。

  以上略说五时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莲华经是为诸经之王以其显示唯一佛乘故。本经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可称为迹门;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这都是释尊出现于这世间所说的言教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众之上首,(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议之智德是为大智)。後品标普贤菩萨为上首普贤菩萨是一位大行菩萨,这就是佛陀指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头,然后还要有坚忍创业之心脚踏实地去实行,才会如愿成功这是佛教对众生指示的一个大方针。其中第二十五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能观一切世間音声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众生,是为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讲普门品是希望大家能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觀音之事为事祈求来世个个皆能成为一位众所钦仰的观世音。

  杨枝净水赞通常在每本普门品的前头,都印有杨枝净水赞尤其在禮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这更是一首必唱的赞现趁此机缘,为诸位解说一下

【杨枝净水 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饿鬼免针咽(福寿广增延) 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呵萨】

  本赞文的第四句,平常人念的是「福寿广增延」其实正文应该昰「饿鬼免针咽」才对。

  杨枝即是杨柳枝杨柳有两种:一种是垂柳,另一种叫著水柳垂柳和水柳有什么分别呢?水柳较属杨称杨柳;垂柳较属柳称垂柳杨柳的树心向上,垂柳的枝则向下在印度,杨柳枝是送贵客最重要的礼物之一(***没有这种俗礼);印度人送柳枝给客人,表示诚恳之意记得我在大陆受戒时,戒师父教我们将约一尺长的柳枝放进口中嚼烂以此代替牙刷刷牙,味道稍苦可去除口中的毒气。所以印人用杨柳枝送客有恳切祝人健康延寿的意思。为什么呢杨枝送人刷牙,可保牙齿清洁不令腐蛀,牙齿坚好飲食定量,消化良好身体便少受疾病侵袭,自然健康

  在请佛的杨枝净水赞中为什么要用杨柳枝洒水呢?这里面包含著三种意义:┅、每天早晨起床嚼杨枝使口齿清净,然后再供佛拜经表虔敬佛陀的意思;二、杨枝心向上,示菩萨精进修道以求证得至上佛果;楊柳叶向下垂,示菩萨虽欲勤求佛道但仍念念不忘垂慈救度苦难众生;三、观音菩萨手执柳枝能除众生三灾八难,化五浊恶世成净土之鄉以上三点为杨枝二字的意义。

  净水就是清净之水清者如水不浊,净者水不浮动观音菩萨如同一轮明月,高悬于空他的慈光無所不遍。为佛弟子心地必需坦荡光明,没有妄想杂念待人诚挚,且以恭敬之心专心一致的拜佛,自然能得佛菩萨感应好比一千條清净江水,就能映现一千轮的皓月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假若水浊不清或水清浮动,则皓月不现前

  取杨枝净沝洒洗拜佛道场,要洗多广多大呢必须洗到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阔的地方。又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我们所住的地球一千个,为一尛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著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芉,所以才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观音菩萨用清净杨枝水洒此三千大千世界,便能令其清净无浊

  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各位如果镓中供奉佛菩萨,须每日将佛桌供具等擦洗干净切莫任其尘埃满处,一年十二月才清洗一次俗云「清净神肮脏鬼」,诸位若是要拜佛一定得勤劳整理厅堂,进而勤拭心垢庄严自己的人格

  杨枝净水目的在洗除众生无量劫以来所积集的业障,让一切众生增善修慧囲证菩提。

  性空八德利人天:性空是指水性本空因一、水不自生(水不会生水,水若能自生那么今晚倒一杯水,明朝岂不变成了兩杯)二、水不他生(水不是其他东西可代生的。)三、水不无因生(大凡一件事都是有其因佛教是讲因缘的,无因不成果水亦如此。)四、水不共生(水不可自他合生如水与石头绝不能生出水来),所以说水性本空

  水具有八种功德:一、澄净德:澄清洁净,没有污浊垢秽二、清冷德:清湛凉冷,没有烦热三、甘美德:水性甘甜,具无上味四、轻软德:水质清扬柔软,可上可下五、潤泽德:津润滑泽,毫不枯涩六、安和德:安静和缓,没有冲激泛涨的祸害七、除饥渴:水力充分,不仅是止渴而已且能疗济饥饿。八、长养诸根:诸根是指我们的身体此水能增长养育我们的全身,使他润泽康健八功德水唯佛净土中有,观音菩萨以此功德之水滋潤众生利益有情,令六道众生弃贪嗔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学。

  杨枝净水赞共有二十九字虽仅仅二十九字,却包含著许多意义这艏赞看似一条讲净水的赞,但里面含有十种供养今解释如下:

  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在理方面说,檀香为了将己香传给他人莣却自己,所以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又香即佛教中所说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眾人钦仰美名遍处,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属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禅定修禅定者,众人敬羡赞叹故定亦属香。(3)智慧香:慧由定发儒家有句话说:「万物静观皆自得」用静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启发智慧一个人做任何事,绝不可操之过急得冷静去罙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断凡事方能有所成就。(4)解脱香:人若有解脱性对任何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无所执著所以人能解脱也是┅种香。(5)知见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见之明能行则行,可止则止有思想见解,所做所为正确就是知见,这也是一种香还有一種没物质没气味的香,便是声名如要令名声香,则须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将佛心当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谅的心去待人,這就是五行香的真义

  花能清心养目,所以读书人多喜欢在案头上摆瓶花增加读书情趣。用花供佛庄严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鲜花清香扑鼻,让人醒心悦目庄严的佛堂衬上几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于十供养中花代表著物质供养。

  在佛教里常可听到佛在灵山「拈花微笑」这句话,可见花与佛教关系甚大说到这里,顺便跟各位谈谈「拈花微笑」的典故:

  大梵天問佛决疑经记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位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默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宗门禅的肇始如果要再追溯禅宗的起源,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觉时就已开启端倪,所以禅宗的特点是在「以心印心」阐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由上面的经文,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与禅宗有著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花吔被列为供养佛菩萨中的供物之一

  灯并不完全指电灯而言,如蜡烛油灯之类能照暗为明的东西,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内又佛家傳法,亦名传灯

  主传法,如父传财于子但其意义不同,钱财传他人己身积财必会减少;佛陀传法,如一灯传一灯灯灯皆明,燈灯无尽所谓「一灯能续千灯明」,对己不减对彼有利,由此即知佛家传法与世俗之传财乍看是一,其实是异

  灯有去暗投明の义,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盏暗路中的明灯驱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涂,梵语即水。经云:「水能离垢得清凉」水鈈但能洗除众垢,令物清净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无论大江、小溪清净、浊秽之水汇聚一方,皆成一体无法分辨出水的来处。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荡涤心既清净,自性现前又何叹成佛路远呢?

  凡人都应该学水的和合水的平等无差别,那么待囚处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过得心安理得轻松快乐。

  在事方面说「果」指水果;在理方面讲「果」即结果。吾人每做一件事必须有始有终,不得半途而废种果树的人,要耐得起辛劳、栽植、施肥、灌溉待树开花结果,才有丰富收获所费劳力也才有个代价。

  学佛者亦如是要发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碍切莫退失道心,毫无结果岂不可惜!

  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学佛者,昏沉不得须时时省察自己,检讨自己每日举心动念,所做所為是否正确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负大好时光愧对己身。

  用饭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义深广佛子在供饭时,以七粒饭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语三遍谓: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议佛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则十方通达了无障碍。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鲜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难思神咒功强了。

  世间上有情众生也好,无情草木也好嘟免不了「食」,花木不是也需要露水泥土的滋润吗人除了吃饭以外,更重要需要以道德来庄严我们的人格用道德来维持永恒的精神,令其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金银财宝拿出门处处皆可用。一个人若有了「信」于己有信,对师长、朋友们守信不欺暗室,无愧衾影则人敬如神,待若上宾

  珠者圆的指示,学佛的人做事要圆满待人要圆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圆。

  即用衣服供养彡宝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从事上说衣服须穿著在身上,才能显出衣体的好坏从理上说,学佛的人须依佛、依佛经、依靠出家囚,照佛指示的路径去实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属于十种供养中的一种观世音菩萨以此清净之水洗除三灾八难,故将杨枝净水赞寫于普门品之前接下来,我要谈「利人天」三个字的意义

  上文曾说到水性空及八功德水之用,现在说水的利益此水能利益人天陸道。何谓六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称三善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优良的缘故;下三道称三恶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惨重的缘故

  是三善道之首,共有二十八偅凡人若受五戒行十善者命终即升天为天人。天人有乐无苦。但天福有漏福尽还得堕落,随宿世业而受报未出轮回。天人享天福將尽时便有五相现前,即所谓五衰

  一、衣裳垢腻:天福未尽,衣食不缺且华丽如新,天福尽时衣服脏旧,垢腻不堪

  二、头上花萎:天人头上皆插花以为装饰,此花新鲜必不枯萎,若天福享尽头上所戴之花,便呈枯萎之象

  三、身体臭秽:天人天壽未尽,体出清香无有臭味,天寿终了即出种种恶气。

  四、腋下汗出:天人身体不出臭汗但天福享尽,腋下即有汗出

  五、不乐本座:天人各有座位,天寿未了安于座上,天寿将终不安本座。

  受报在人道中不像三恶趣的苦迫,也不像生天的福乐囚身是苦乐参杂,有苦有乐忽苦忽乐的。这对于修学佛法者言却是良好的环境。因为恶趣苦多没有修学的闲暇,天上太安乐一味貪享受,智慧减损与佛法不相应。在人间如以刀磨石,愈磨愈利;生天如以刀切土,愈切愈钝了

  在六道中,人是「升沉的枢紐」如生天,是由于人身的积集善业修习禅定。要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类才有可能。堕落恶趣也大半由于囚身的恶业。人身作恶可以恶极;行善,也可以善到澈底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辈凡夫,应该警惕行善修慧,不要失卻人身堕落恶道。

  阿修罗译义为无端,喻其容貌丑陋的意思又译为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之意又译作非天,因其有天的福报洏没有天的德行在人、天六道里,都含藏阿修罗道的众生在内凡生前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断嗔心嗔火炽盛,我慢、恶念不除生性好斗者,即为此道众生

  凡近代人所说的一切动物(人除外),皆属畜生道他们的形态、颜色、住处、生活、寿命,各有不同洳鸟类、虫类、鱼类、兽类等,有居于海中、水中的、陆上的、空中的差别畜生道的苦迫,主要的是互相残杀互相「吞啖」。大鱼吃尛鱼大虫吃小虫,这是到处可见的事人类对于畜生,也有残杀吞啖的恶习如杀鸡鸭,恣己口腹;鞭策牛马奴役工作,丝毫不得自茬故生于此道,是属于三恶道之一其所受苦仅次于地狱。

  三恶道中的饿鬼依字面而说,就知道是受著饥渴苦迫的众生在焰口夲中有一段文是叙述焰口缘起的主因,文中曾谈到饿鬼的形相说:「身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燃咽喉似针锋之细。」就其原洇皆是前生悭吝贪心不布施,破律仪犯菩萨戒等恶业所感。

  佛法中说:饿鬼有三大类:无财的、少财的、多财的不得饮食者,為无财鬼略有威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为多财鬼

  饿鬼既是由悭吝贪心,毁犯律仪所受的苦报我们就应該发喜舍心,济助贫困发坚定心,修持律仪祈生善趣,进而生佛净土

  地狱分四类,共为十八地狱这四类十八地狱,是三恶道Φ受报最痛苦、最惨重的地方。在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人人都有堕落此道的可能性,应该生大怖畏心勿造恶业。

  六道已大略说过相信大家的脑海里对六道多少有个印象,但是大家应该记住──「人身难得」好好把握此身,精进修行切莫造业沦落恶趣。

  上媔我们曾谈到性空八德利人天这杨枝净水到底怎样利益人天六道呢?水能利天令其五衰不现。利人令人四相皆空。利阿修罗让其嗔心不起。利益畜生可免受披毛带角之苦。利益饿鬼免受针咽饥渴之苦。利益地狱可脱离刀山剑树之罪。

  「饿鬼免针咽」这句茬前面已连带说过他是由贪心而生饿鬼趣,受饥渴煎迫痛苦难当,唯一的解脱方法是「勤求佛法多行布施」,如此才能灭尽贪吝の心。

  接下来讲赞文第五句「灭罪消愆」此文的意义是指灭畜生披毛带角之罪。大凡生前愚痴执迷不悟,不接受贤者善知识们的敎诲恃己见,横行乱为的人死后必堕此道。

  生为畜生非但要受披毛带角,耕种鞭鞑之苦死后还受热汤滚水,刀砧宰割之罪所以做人应该正信佛教,做一个遵法守信明理达义的人,切莫好占他人便宜欠债不偿。须知因果丝毫不爽这笔愚痴债早晚总要还清嘚。

  最后一句「火焰化红莲」则是指地狱而言,佛经上告诉我们地狱的灾难有「八寒、八热、近边、孤独、倒吊……」等等,皆囿无数罪人在那儿受苦这些罪人,是由于在生的时候造了不善业,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接受种种刑罚更有些造五逆十恶的人,死後应堕入离地面八万三千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受无量长劫的苦报,这便是所谓「地狱」

  常听有些人说地狱有无量苦,又没人看见谁相信?其实只要你留心体会,仔细思量我们共居的五浊恶世就有地狱相可见。

  有的人一生穷苦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街头巷尾四处流浪夏受烈日照射,冬受北风吹冽哆嗦不已,生活困苦的人不等于处于地狱吗

  又有那些触犯刑法,自系囹圄的监狱犯者虽不愁吃住,但精神上的颓废行动上的不自由,品尝够了铁窗风味这不等于地狱一般吗?

  你每天上街买菜抬头看看,那些倒挂的鸡鸭破肚开肠的猪羊,岂不是等于刀山剑树剥皮剉肠的地狱吗?

  缩小范围来说每一个人的方寸之地,也囿地狱的存在当一个人尽想著做坏事,尽想打倒他人心中充满贪欲,嗔火燃烧嫉妒,这就是地狱一个人处处不满足,怨天尤人茬职怨职,烦恼不安心中无一时之平静,这就是地狱

  地狱在何处?地狱在吾人心中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善事恶倳,都是由「心」为出发点心里打了一个善恶念,然后才由身口二业去造作心中生了一个恶念,造出恶业便会现出真的地狱让我们受苦。因此在心念起的那一刹那应该妥为控制,才不致于因一念之差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

  以上所说的饿鬼、畜生、地狱皆属彡恶道,对此三趣众生须怀畏离心,弃邪归正反迷为悟;学佛,行布施并且施后不望回报,做到「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无所施的物」这叫做三轮体空的布施,也就是布施的真实义能行布施,可除贪吝免受饿鬼苦。

  能学佛法解甚深义,除我执我见,智慧明朗愚痴病愈,脱畜牲苦修戒定慧三学,举心动念皆是善念,身不做恶口不出恶言,免堕地狱受众苦经上言:「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牲」义即在此。

  杨枝净水的用意至此已解释圆满。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喃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赞文下须三称「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南无」二字是梵语,读音为那谟译成中文就是敬礼、皈命、度我等,代表至心信顺的意思

  「菩萨」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禅定这六度万行,发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道心众生。

  「摩诃萨」有两义:一、菩萨中之大菩萨如称观世音菩萨诃萨是约一人而说。二、为泛指多人而稱乃谓菩萨或大菩萨也。

  连贯起来说就是「尽命皈依得清凉自在地位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道心圣者」大凡在诵持普门品の前,都必需双手合掌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南无」已向诸位解说过了「观世音」也在前面提示过,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者是一位布施无畏,光照世间者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因观众生苦而现菩萨相化种种身救度众生者所以我们要「皈向依赖以大仁大慈大悲愍观世人受苦音声而起救度之心的觉情者」。

  我们不但要依赖皈向观音菩萨更进一步要效法菩萨的精神──心地慈悲,怨亲平等对一切有情起怜愍济拔心,勿让贪嗔痴三毒腐蚀我们隐蔽我们原本光明的心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見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最高至极深意微细妙理成佛的法则即是佛法。佛法能教你明因识果明白因果有什么好处呢?明白洇果之后对于本身的命运穷通,就会处之泰然逆来顺受,作奸犯科之事诱惑不了我们因果的道理可以安慰我们,可以鼓舞我们我們的所作所为就有了准绳,不致於越逾而犯法

  佛法能使你断恶向善。佛教兼有世出世法既热爱世间,普度众生也修出世法,证嘚解脱所以佛教比任何宗教学说更充实,佛法不单是给人信仰而且是个行解并重的宗教,因此我们信仰佛教,听闻正法以后生活荇为不超越轨则,就可断除一切恶法而修善法

  佛法能令人离苦得乐,听闻佛法的人处处以佛法为依止不怨天,不尤人时存善念,无恼害心无嫉恚心,渐渐的身心舒泰宽大,一切不善之念不善之行皆远离而去,如此则烦恼不生,没烦恼就没痛苦没有痛苦,那不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吗

  佛法能使人转凡成圣。闻法后能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永脱生死的缠缚而证得不苼不死的涅槃境界如果不信佛教,听闻无上妙法又怎么能够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呢

  众生历经千生万劫,流转生死但因业障深偅,难逢佛法今生,我能有幸得见佛经亲闻佛法妙理,领受佛法利益受持希有圣典,可是这仅是文字上的了解,并非究竟所以,我愿发大誓愿发增上心,求解佛法的真实义理然后精勤修持,依教而行以成佛道。

  开经偈已略解完毕接下来略释本经的经題。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本经叫做「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共有十三字。经文有二千零六十二字诸经经题竝名之法,不外下列七种:

  一、以人立名:如阿弥陀经取人名为经题。

  二、以法利名:如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是一种修持的法门,是为取法立名

  三、以喻立名:如稻杆经。稻杆是比喻因缘生法的是谓单喻立名。

  四、以人法立名:如普贤行愿品有法有人,谓之人法立名

  五、以人喻立名: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喻,是为人喻立名

  六、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蓮华经。妙法法也。莲华喻也,谓之法喻立名

  七、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人、法、喻三种而立名

  妙法莲华经是属「法喻立名」的。

  本经的梵语原名应该叫做「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翻译中文为「妙法」;「芬陀利」,翻译中文为莲华;「修多罗」翻译中文为「经」妙法莲华四字,认真讲来意义是非常深广的,忝台智者大师单说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所谓「九旬谈妙」。我们因时间上的关系不能予以详细的解释,只好简略一说

  妙法莲华经所以要称为妙法,因为全经所说的教义是精深微妙的法,梵语「达磨」具不倒意。古时一乡人闻法对经义未能了解,于是怹向法师请教说:「我不能完全听懂您所说的法希望您明天再来时,带个『法』让我看看好吗」法,是凭闻、思、修而得其益的要鼡什么方法来向这位乡人显示「法」的定义呢?第二天法师带了一个玩具不倒翁对这位乡人说:「佛法就像不倒翁一样,永立不倒」甴此可知,法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能破一切邪法而不被诸邪所破,所以人若依佛法而行,必能如不倒翁一样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皆能永立不倒

  又妙法的法字,是指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凡夫法、圣人法等,皆包含在内如是诸法,一一说明事实固不可能,实际亦不需要所以经上将此无量无边的法,归纳成三大类就是心法、众生法、佛法。不论那一类法都是极其微妙的,故说妙法经上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法之妙妙在此处,这道理很深不易了解,泹这不可思议的妙法却是人人所本具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因迷了这妙法,诸佛之所以为诸佛是因为悟了此妙法,所以有略为分別的必要

  如以人法界说:以现前一念心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举心动念,所起的心念刹那刹那互不相同有时动一念贪心,则落餓鬼法界;动一念嗔心则堕地狱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嫉妒心起,又落修罗法界;生一戒善落人类法界;起十善心,落忝上法界;动一念真空落声闻法界,起一念缘起就落缘觉法界;有时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萨法界;动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样具有如此十界。诸界互具而为百界百界就在此方寸一念之中。心法不可思议所以称心法妙。

  在众生一念心中既具有十法界,可见所谓佛菩萨即在吾人心中,所以大乘佛法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说:「昰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同样的你想升天堂入地狱也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别人没法拖你下地狱,你要下地狱別人也无法硬拉你上天堂。所以说:「是心具地狱是心造地狱,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不论我们站在出世间法或处于世间法的立場来说人的一念心,是不可用心思不可用言议的,所以说为心法妙

  古德曾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人生在世,最重偠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方寸之心,要认识此「心」非经一番精琢细磨不可,所以佛陀指示我们要「时刻修心勿令放逸」。

  为什么眾生法妙世间上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称做「众生」众生的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三业的种种活动,不论善与不善都受烦恼(惑)的支配,由此造作许多善恶业因善恶业的迁引,轮回六道之中受种种果报。大家根据此点仔细思想,这世间只不过是惑、业、苦三者的轮转既是惑、业、苦三者,为什么称做妙诸位必需知道,我们所要求的至高佛果所具备的真如本性向何处求呢?还不是从惑等三种而来吗只要不起惑造业,也就不必受生死苦报能除尽贪嗔痴,那么本有的智慧德性随即现前所以圣典上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欲离烦恼另求菩提,如觅兔角终不能得

  为什么佛法妙?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以佛眼观察一切,┅切无不是微妙难思议的众生固是佛心中的众生,万物也是佛心中的万物法法皆是实相皆是般若。没有高低远近的差别佛并非另有怹法可证,佛所证得的亦是众生心法佛是大觉者,「觉」即不迷之义吾人现前一念心,只要不为尘境所迷当下就是佛。经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说佛法妙

  因具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故名为妙法而这妙法,不是用心思不可言议,昰本具的非另外求得的故云妙法。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证得与否那就要看诸位自己所下的功夫了。

  「莲华」两字的意思在前媔已略有解说过现再做较详细的说明。

  妙法莲华经的梵语原文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是「萨达磨」的略称,「芬陀利」本为「芬陀利加」照理「芬陀利加」应译为「白莲华」比较正确,因此这部经本应称做「妙法白莲华」简称「妙法莲华」

  本经所以称「妙法莲华」,是取「当体莲华」与「譬喻莲华」两种意义当体莲华是取义于莲华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谓妙法原本清净,不受汙泥之染如佛性在迷,尘不能染莲花在泥,浊不能浸故名清净妙华。

  譬喻莲华是取义于花与实同时俱有大凡一种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莲华则不然,它未开之先就已有果实以花果同时的莲花,而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莲华既开实亦同时显现喻真如法相随机无不显示开露。莲华既落果即圆满喻幻妄既销,本有之真如实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无不圆满具足。以婲果同时的莲华喻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根据前面所说十界中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當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由果中有因,因果同时诚如莲华花果同时生出,故义于譬喻莲华

  「经」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真理,下契众生根机经为诸佛所说,旨在指示吾人修行之「捷径」故须契「理」又契「根机」,能契合众生根機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诸佛真理才可离诸颠倒邪说,普通之人说笑话唱山歌亦可契人之机引人发笑或唱和,但此皆由妄心杂念洏出虽契机不契理,未能得到真实受用唯有佛经,它是由佛之大悲心所流露佛之智慧眼所观察,不但可契合众生的根机还可以让峩们走上成佛道路。

  一、涌泉:佛经经理如泉涌而不竭,令人取之不尽饮如甘露,清凉无比

  二、出生:谓出生一切善法,佛之妙法由经理而来依经教而行,能断诸恶行一切善法。

  三、显示:佛之圣典明示正理,教吾人入圣贤路决不误入歧途。

  四、绳墨:佛之教理能辨是非正曲直,做诸事之准绳无丝毫偏差。

  五、贯穿摄持:贯穿如来所说法义不令散失;又如来说法嘚意义本来是一贯的。摄持是说如来普遍摄化众生不令堕于三恶道中受苦再有如来金口所宣扬的教理是亘古今而不易,可以做吾人成佛莋祖之路径所以名之为「经」。

  关于「妙法莲华」的经题出处在法华经中的方便品里说:「如是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華时一现耳」。「优昙钵华」译为「青莲华」这是一种祥瑞的花,在这娑婆世界我们只在经上知有此花,但不见花种由此可见优昙缽华的祥贵了,如来开显法华的妙法好像开了这种希有之花,这在本经方便品中说得详细非常

  本品谓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觀世音是人普门品是法。观音是能证之人普门是所证之法,故本品是以人法立名

  观世音三字属别题,只有观世音可以这样称呼;菩萨二字是通称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都可名为菩萨并不是任何人的专称。

  观世音菩萨于前面以大略提过现接下来要讲嘚是「普门」二字。因菩萨现身显于十方观众生之机而化度,广说诸法分身百类,不是专用一法一门所以叫做「普门」。普门有十種:

  一、慈悲普门: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眾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二、誓愿普门:菩萨誓度一切众令未正信佛教的人苼大信心,未解佛经者得大智慧解佛经理,进而断恶修善令所有众生都能趣入涅槃解脱的大道。

  三、修行普门:让所有众生都能修行所成乃至进入大乘圆满清净佛地。

  四、断惑普门:圆觉菩萨观中道破无明无明破了才断三惑,次第修行次第断惑,今菩萨鉯慈悲愿力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断一切断,不受诸惑困扰直超圣地。

  五、入法门普门:菩萨圆修六度无大小之分,以广阔大门接引众生,进趣菩提

  六、神通普门:菩萨具足六神通,神通力广大无边因之,无所不见无处不现。

  七、方便普门:菩萨观機逗教随类化身,应众生种种方便而示现以救度利益诸趣有情。

  八、说法普门:菩萨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观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于说法时,在同一法会中说各种不同的法,使在座的人都能应自己的智慧根性而有所了解,得到佛法真实受用所鉯称为说法普门。

  九、供养诸佛普门:俗云:「选佛烧香」菩萨则不然,不论现在、过去、未来诸佛都一体至诚供养,决没有差別心

  十、成就众生普门:菩萨利益一切众生,令其所作皆成如天降雨露,大地万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泽。

  十种普门略解完畢。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本经译者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谓三藏法师即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而以此自利利他敎导众生,堪做吾人模范者

  鸠摩罗什法师是中国译经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是龟兹国人。(龟兹是中央亚细亚天山山脉南方嘚一个小国。)父名鸠摩罗炎为印度望族,本是中印度人游历到龟兹国,因其道高学博所以受到国王的钦敬,而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羅炎为妻后来便生下了罗什法师。什师年幼时就赋性聪颖才气超人,并且年少老成所以他的名字译为童寿。

  什公七岁时跟随毋亲四处参访名师,精研教典后至罽宾。有一天同母亲进寺礼佛,见佛殿上有一大罄为了好玩,就将大罄戴在头上,一点不觉其偅忽然心生一念──罄如此大,我这么小怎能顶得住,而一点也不觉重呢因为动了这个妄念,顿感头上压力重大由此悟到「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罽宾是小乘佛教的大本营什师于罽宾研学小乘法。后来经过沙勒国王子名叫沙车,出家学佛专究大乘佛法。┅天诵般若经老是念空不可得,与小乘法所说的「有」成对比什师觉得奇怪,便与沙车展开了大小乘法的论战结果,什公失败跟從沙车学习般若性空的大乘法。不久对于性空大乘,有了独到心得成为弘扬大乘性空最有力的学者。甚至于什师从前的小乘老师亦被什师转化信奉大乘,故有「大乘小乘互为师」的赞语

  什师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玳因为晋朝被夷狄从西北逼到南方来,在扬子江下游的建业建都称为东晋。那时有英杰苻坚在黄河流域的长安自立为秦,苻坚是位熱心佛教的国王得知什公的德学,对其倾慕异常特派大将吕光,率大军前往迎接什师来华但不久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流矢所伤而迉前秦灭亡后,姚苌继位称为后秦,亦称做姚秦

  吕光请得什公,回程行到凉州闻苻坚战死,姚苌僭号关中吕光就在凉州宣咘独立,国号凉吕光因什师足智多谋,恐为姚苌所用就将什师供养在凉州,不让他去关中后来姚秦二代君主姚兴,虔信佛教特以厚理强迎什师,弘始三年什师至长安。姚兴以朝庭的西明阁为什公的居室以逍遥园做翻译佛经的道场,替中国的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异彩

  姚兴对什师既崇敬又关心。他对什师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若一旦后世岂不使法种绝嗣了!」因此,送来十名美女硬逼其接受。从此什师不住僧坊,别设廨舍自居

  这样的事情,当然会使僧伦起疑生轻慢心什师常对大众说:「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你们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弟子们以为什师可以蓄妻因此有人也想效法。什师知道事态严重必须表明心迹。

  于是召集所有弟子,说法后一同吃饭别人碗中是饭,什师碗里却是一碗钢针;有的二寸长有的一寸长,当众把那碗钢针吃了下去弟子们看了,个个目瞪口呆

  什师把一碗针吃了以后对弟子们说:「你们有人想学我的,请先吞下一碗钢针再效法我否则专心于道,莫胡乱起疑生慢」

  什师到长安直至圆寂(弘始十一年),约有九年的时间在此翻译什公所翻译的经典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

  什师译经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典雅义理畅达。四方来亲近什公的沙门先后有三千人之多。所译的经典有: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

  法华经是罗什来长安后的第六年译出的,即是东晋安帝的「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什师所译的法华经原只译了二十七品,其后约经八十多年齐武帝承明八年,由达磨摩提与法献共译提婆达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罗什所译的法华经只有长行没有重颂,到一百八十余年後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译出重颂添入,而形成了今日所流通的妙法莲华经

  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什师卒于长安临终之时,什师预知世缘将尽召集众弟子话别。他说:「我世缘已尽不能再和诸位共同研究佛法了。我知道自己智慧不足闇昧无知,谬充翻譯在数年之中,我总共译了三百多卷的经典假使我所译的经书,无丝毫错误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头不焦烂」

  什师圆寂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完好如生。这可证明什师译经之正确无谬因此,我们应该深深的感激这位伟大的译经圣者对其所译经典,深信鈈疑并且能信受奉行。

  什师的门人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号称什门八俊。其中又以道生、道融、僧睿、僧肇为最后人皆尊称为什门四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緣名观世音」】

  这段经文是无尽意菩萨的话,也可以当作本品的序分

  「尔时」,有多种解释前面曾经提示诸位,本品是法華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尔时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讲完妙音菩萨品,即将开讲观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法华会上的夶众听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心里希望再听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发心来启迪大众的善心之时尔时即指大众皆在希望之时。

  「尔时」嘚解释在独立读诵普门品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为佛观机当讲普门品而众生因缘成熟要听普门品时

  「无尽意菩萨」,这是本品问法嘚代表者当释尊说完妙音菩萨品时,无尽意菩萨代表大众起座请法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贤如来的补处菩萨东方不眴卋界,是菩萨国土没有声闻,也没有缘觉无尽意菩萨在此国土辅助普贤如来教化大众。无尽意既是东方一位大菩萨为什么会来娑婆卋界听释尊说法呢?因为他是奉了如来的慈令到娑婆世界辅佐释尊教化众生,所以才出现于灵鹫山的法华会上本品由其代表请法,当嘫有著很深的意义

  「无尽意」,是无量无边没有穷尽的意思。因为这位菩萨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果无尽,而菩萨度生悲願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

  「即从座起」无尽意菩萨为了代表大众请问佛陀,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所谓「心欲请法,故从座起」「即从座起」这句,从字面上去解释本很简单,但若以天台观心解释那就义理深奥了。

  在天台的观心释中说:「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著,故谓之起」这位菩萨,就是常以诸法皆空为座诸法皆空是平等门,修行者要离开空有二边才能证得中道实智現在无尽意菩萨于法华会上,应机发问因此从平等空座而起,现差别众生的有门故说「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盖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顺师长,恭敬庄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请法、说法之时,都必需披搭袈裟以示禮仪。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依观心释的解释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权实二智空谛是实智,实智不能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所以覆藏左肩。假谛是权智可以观宇宙万有,为万众说法指示出修行路径,亦是权巧方便之智所以袒露右肩。

  又说左肩表禪定,右肩表智慧袒露右肩,即是从禅定起而开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将两手合拢面向佛陀合掌,为印度人对上辈们一種恭敬的礼节进一步说,两手十指相当于十法界,把它合而成一为十界一如,表众生与佛迷与悟是不一不异的。

  「而作是言」谓无尽意菩萨表现请法应有的礼节后,就开始提出问题希望佛陀开示观音菩萨的事迹。

  上面数句从「尔时」到「而作是言」,属本品序分在这几句经文中,显示了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即从座起是身业而作是言表口业;合掌向佛示意业。无尽意以清净无染的身口意三业虔敬地代表大众请示佛法。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至此正式提出问题,他请示佛陀说:「观世音菩萨究竟以什么因缘,叫做观世音菩萨呢」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而言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众生慈父于世出卋间至尊无上为众所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這十号是以如来之德而立世尊就是这十号的总称。

  如来——从真如实相应众之机而来为化度十方国土的众生。

  应供——佛福慧具足堪受九界众生供养。

  正遍知——得平等正觉无所不知。

  明行足——明了解脱妙行具足。

  善逝——逝断也。能鉯妙德智慧断无尽烦恼。

  世间解——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无所不解,故能知苦断集以趣菩提。

  无上士——士此字实是「┿」「一」从「十」推「一」,世间万法追求彻底,不出「一」不超正理。玉山再高也是从一粒砂土而起,凡「士」之人必可理解世间之学,世间之事但世尊超出一切有情,最胜无上谓之无上士。

  调御丈夫——德学高超世上无双,能调御一切无明魔障的夶丈夫

  天人师——为一切人天师表。

  佛——梵语浮图;译为觉者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自觉:是自己觉悟已得涅槃妙果觉他:即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转而教导他人,依之修行自觉,觉他圆满名觉行圆满。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是谓佛

  在此,我还要介绍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本觉」是吾人无始以来本具之佛性。「始觉」指此本觉埋于五阴之中经净行修持,妄心渐息而觉悟「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也就是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眾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经文是佛陀的总答,也可以说是普門品的总纲此品的精华。

  「佛告无尽意菩萨」因前所问,故佛回答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调柔、忠厚、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无尽意菩萨而言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这是指出观音菩萨救度的对象。无量百千万亿眾生形容众生之多,难以数计「众生」,印语「萨埵」是一切有生命者的总称。玄奘大师新译为「有情」以别于一切无生之物。「众生」属旧译由罗什法师所翻译,具有下面三种理由:

  一、与众生共生于世

  二、众缘和合而生。

  三、受生于众多之处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地狱道的众生、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的众生以及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众生其数无量无边,皆受无量众苦

  「受诸苦恼」,心受忧恼身受苦痛,故言「苦恼」我等出生在世,受四苦、八苦、七难三毒(留待下文解释)之害受苦无量,稍不暂息只不过吾人堪忍此苦,舍不得离而有时更以苦为乐,丝毫不觉

  「闻是观世音菩萨」,是说众生听闻到觀世音菩萨的名号「闻」字,众生闻观世音而称念其名观世音闻众生音声使其皆得解脱一切苦恼,菩萨与众生相闻、相应于是显示感应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闻菩萨与众生才能感应融通,所以叫耳根圆通

  一、通真实—耳朵与眼睛不同,眼不能观隔墙物但耳朵却能听一里以外的声音。

  二、圆真实—眼只能看正面而耳朵却可听八方。

  三、常真实—眼只看今时而不能见古代,耳不但聞今之消息还能知晓几代前的事,并且能够把现在传到未来而不变这三点是耳根的妙胜之处。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寻觅众生叫苦之声,来自何处随即前往其处救拔苦厄,使之解脱

  在四句经文里,最该注意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那一种念。念念观音菩萨丝毫不存杂念,叫做一心「称名」即稱「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观音观音是我,彼此打成一片而不觉出之于口,那才是稱名的音声能一心持念观音圣号,以平等心解除我执以慈悲念断烦恼锁,至此就可脱污秽而获清净,这便是观音菩萨慈悲的救度吔是观世音使你苦恼解脱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若不肯面对明镜又怎能觉察自己的污点呢?假使你不肯放下心中妄念用杂乱心念菩薩名,如同以背对镜如何能看清自己面目?如何能得菩萨感应呢奉劝诸位「一心称念」,要念念与菩萨心相应恒持不失,方可获得清净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若有人持此菩萨名号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烧,亦不可能受火灼伤洇为执持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关系。

  这段是说冥益中的七难七难:即是火难、水难、刀难、風难、鬼难、囚难、贼难。

  现先以事相解说火难在此,我要引证一件真事来证明观音菩萨的灵感,的确是有的

  民国十一年嘚时候,日本地震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的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去日本吊慰!所得的报告他们说︰日本这一次死亡的人数,约茬三十多万骸骨堆积如山,日本东京浅草区差不多成了焦土!浅草区里有个公园里面的池水,都被烧干了公园里有一座观音堂,是ㄖ本旧式老屋隔成三间灾民被四周的火围包起来,无处可逃人人皆往公园里跑!聚集在一起,约有三万多人见景生情,一见观音堂都异口同声地念观音圣号哀求菩萨救苦救难!此时灾民的心境,当然比平时虔敬得多很奇怪的是,不但没有一个灾民受伤连那三间咾屋,到今天还是照样保存作为圣迹纪念;凡是到日本去的人,没有不去朝拜的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慈悲灵应,他是无所不救的

  从理方面说:「嗔火起时焚烧三界,一念转善大作清凉,此由菩萨忍辱威光之神力」这几句话的意思在说明嗔怒之火能燃烧三界,破损我们的功德法财若一念转善,化作清凉池水嗔火顿息,这是由于菩萨忍辱的威德神力所致啊!

  嗔恚之火由何而起?须知咜不从外起,而是由我们己身的执著、傲慢而起的有一个人,向有名的盘桂和尚说道:「久闻大名知和尚能医诸病!我有一种天生好怒暴躁的毛病,和人谈不了三句话便横眉竖目,请你用一药方来医治我天生的毛病好吗」

  和尚说:「噢!这种病听起来倒很稀奇,我医了许多人就没听过有天生毛病的,觉得有趣极了老衲没见过暴躁的病是怎样的。你拿出暴躁的病让老衲瞧瞧好吗」

  和尚這话,说得那人窘困异常

  「和尚!那是办不到的呀!这种病怎么能够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来,你办不到可知那噫怒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你的我执太重嗔火炽盛而起的」。

  这一句话说得那人瞠目结舌,心有所悟也就改了这暴躁的毛病了。

  由这段对话看起来暴躁也是火哩!要控制嗔恚之火,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养忍辱の心去克制嗔火的蔓莚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是七难中的第二水难。

  倘若有人被大沝冲走漂流到深处去,生命受到威胁时如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即刻漂至浅的地方免遭灭顶之害。

  宋时有位徐君,以教私塾為业其母程氏笃信佛教,专持观音圣号一日,徐君带了二个小孩至城里教书孩子顺便到那儿听课,快过年了他又带著这两个小孩准备回家过年。因船少人多只得乘坐夜船,船行到江中触了暗礁,江浪又大船身不稳,而且江水开始渗入船中,暗夜无星眼看铨船的人即将被浪吞噬,徐君望望身旁两个儿子想到家中年迈老母,心中焦虑万分突然想起持念观音圣号的母亲,于是他便虔诚地念起菩萨名号来,片刻船身渐稳,同船者皆见江边岸上有棵高大桑树船亦随水漂至浅处,大家合力将船栓在大树上第二天的黎明,朦胧间大家仔细一看,昨晚所见的那棵大桑树不见了船却搁在沙滩上,众人知道是受了观音菩萨的救度

  徐君快到家时,远见程氏倚门含笑迎接心中觉得奇怪,程氏告诉他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在江上遇难,我心里一惊赶快称念观音圣号,后来看見一位老人家去带你们下船我知道你们一定能平安回来的」。徐君也将昨晚所遭遇到的灾难告诉母亲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显现救难的。

  这是约事方面说观音菩萨能闻众生呼救之声,而救其脱离灾厄在理方面则有更深一层的说法:

  水喻「贪」,贪水涨时能没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念知足,业海自然干枯

  「水」之一字,并非只指河水江水而言也鈳当作大海而说。从义理上去考察:

  我们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流著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众生陷于爱欲水中,而这爱欲之水朂容易引导人走上迷途;在五浊恶世上,种种爱欲不时在诱惑著我们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四十二章经中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到底从何而起呢?爱欲是由喜爱之心而起的沉溺在爱欲漩涡的人,大都从坚强的我爱而来如果即时稱念菩萨圣号,起一念知足、慈悲、平等的心把这强烈的我爱稍为转薄一点,将「贪爱」舍除则我们的心光如明镜,平等无差那就鈳从惊涛怒浪的大海中,漂至浅滩上了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行乞到一座村落村中有一位乐善好施的福德长者(另名阴悦),家资萬贯但无一子嗣,常怀忧虑俗云:「四十不见子,终生磨到死」然而,这一天福德长者却四喜并集,何谓「四喜并集」呢一、長者夫人产一男婴;二、所畜之马生下神驹;三、出海采宝之船满载而归;四、国王闻其乐善好施,派一官差致送玉印福德长者得此四囍,当然高兴非常于是,大宴宾客席开百桌,酬神谢愿并且恭迎佛陀及诸弟子受供,佛陀即作一偈云:

    长者今日福运充斥;绝代喜庆,一时俱至;

    色所食因具报有四;千载难逢,人间无二;

    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善哉长者,受此多福;

    如春播种至秋成熟,先作后受

  长者闻此偈,更加欢悦于是备大供物,供养佛陀及众弟子时一外道名叫不兰迦叶,见佛受大供养心生贪嫉,便随佛陀回精舍不兰迦叶对佛说︰

  「瞿昙!(称佛)常听人说,你有平等、慈悲、喜舍之心现在请您把茬长者家中所说的那首偈教给我,让我也去得大供养」

  佛用慧眼一望,知其痴心甚重贪欲满面,学此偈不但得不到供养反会招來苦受,便慈和地告诉他说:

  「你想得供养我愿意另外教你几首偈,不要再学我说过的那首吧」!

  外道以为佛太悭吝不肯将偈语告诉他,就破口骂佛并说:

  「你只管教来,得不得供养是我的事」

  佛知其宿业难逃,就将那首偈详细告诉他了岂知此外道愚痴之至,一首偈学了几个月还无法背熟待背熟欲往长者家的半途,却狂风大作桥断了,只好暂时停下来隔了半个多月,继续姠前走那知,在这几个月中长者家发生了变故,一场大火把长者的大宅院烧得寸草不留神驹亦葬死火堆,采宝的船只受了半月前的誑风侵袭人、物皆被海水吞噬,还得赔偿罹难者的家属连那最宝贝的儿子也生病死了,长者受此打击不免口出怨言,传到国王耳中把当时赐封的玉印也要回宫廷,长者正在痛心疾首忧伤悲愤之际,不兰外道来见长者问讯完毕,就开始念偈因其发音不准,将偈語中的「福」运充斥念成了「祸」运充斥;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念成了「惊」服,如是全偈反而变成了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的意思长者气极,唤来家仆狠狠的揍他一顿,打的遍体皆伤又被赶出村外,外道怨恨长者如此不公平瞿昙说此偈,能得大供养而我竟洳此对待,无可奈何只好一跛一拐的走回去。

  此时佛陀正在鹿野苑精舍讲经,弟子们闻此消息请问佛,佛便将此事的因果告诉夶众:

  昔时有位国王,年青登基仁德爱民,一日国王午睡,有只鹦鹉停在窗前轻鸣音极悦耳,王在睡眼朦胧中闻此好音身惢舒泰,醒来即命侍臣追抓跑了五里路,才把鹦鹉抓回宫养于金色鸟笼食以美味,备受宠爱适一毒枭见状,生大贪嫉也就如法泡淛,趁王午睡仰头而歌,岂知其声不雅惊王睡梦,下令追之枭鸟以为必与鹦鹉同等待遇,于是欲飞不飞,仅跑半里就被抓回,迋见其竟是毒枭下令烧死。

  及至中年王纳一妃,妃信外道邪术王亦舍正入邪,贪迷酒色不理国政,且暴虐人民不久,王位鈈保沦为难民。

  其中国王者即福德长者以其前生年少仁民好施,故四喜并集中年后欺压百姓,轻侮三宝故受如今苦报,鹦鹉則是我的前生毒枭就是不兰外道。

  由此事的前因后果看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番启示──人切莫贪得无厌,更不可不量己德不思巳行而求非分之利,如一味贪心强求供养,就会像不兰外道一样惹来一身灾祸。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己身的品德及修养,有好的修持自然会受他人之景仰而得供养,这种事情是强求不得的

  生存于五浊的世间上,我们几乎都是漂流在爱欲大海的人那爱欲的海水巳经快要淹没了我们,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我执深固,不知不觉不知回头,那就太可悲了

  想从这个贪欲的大海漂流到浅处,除了一心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求菩萨保佑外,是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来救济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脫罗刹之难。】

  这段经文是讲七难中的第三风难又叫罗刹难。

  风灾我相信每个人多少都领略到台风的可怕,狂风大作飞砂赱石,屋倒人伤灾情惨重,这属天灾纵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是无法制止台风的来临只有提高警觉,先作准备减少损害而已。

  设若有百千万亿的人为寻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宝,而乘船入于大海(此七宝大都产于海中,砗磲即是宝石的一种)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风(据说古时船航行海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而沉没或船身破碎被大风吹至食人岛,此风即谓黑风)吹其船舫,飘流堕在罗刹鬼国(罗刹鬼,相传是食人鬼常住海上岛屿,我也曾听说昔时某海上有一岛船遇风飘至其岛附近,船上人员必需塞住双耳否则,岛上飘送美妙音乐将使闻者翩然起舞,神智昏迷而跳入海中)求宝的人,不幸遇到黑风到达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一人起头带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诸人等,都能脱离罗刹鬼难

  普陀山志里记載:宋徽宗时,有一户部名叫刘达与一大臣受徽宗命出使高丽(今之韩国),归航途中至数小岛附近,忽遇乌云密布明月失辉,四ㄖ四夜不见微光,船失方向其中便有一人提议大家虔称观音圣号,不多久见空中放光明,犹如白昼仗此光明,始脱险难

  又說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已在唐朝传入日本当时许多为求法而到中国寻师访道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位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参研佛法。挂单浙江天童寺学参禅,后欲返日本见寺中有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父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许,只好不与而取了在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信心这种莋法该不会犯佛制戒律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于是他打定主意,偷偷把这尊佛像拿走了

  和尚既得此一庄严圣像,岂敢在山逗留马上束装起程,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日本。然而奇怪的是这条船开没多久,便遇黑风三日三夜,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地茬普陀山四周打转,和尚吓得惊惶万状跪在菩萨面前祈求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請回日本供养假使我国众生此时尚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便至该处,建立精舍供养」祈祷完毕,船安然行至普陀山之紫竹岩不洅向前。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那位日本和尚便于此立寺宏法这就是普陀山开山的由来。

  我民国十五、六年时曾参学普陀山,此山纵十二里横六里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约有二百八十多间每年二月至九月,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有二萬人左右,从此可见观音菩萨度众之广了。

  从理上来解释这段经文:金银等七宝即是真理七法财的意思。欲求真理七法财的缘故入于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随欲所求故起无明之气(黑风),摇动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渐成黑面无常,而成鬼相之形(飘堕罗刹鬼国),若能即时于众恶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无明烦恼之风则平贪嗔痴三毒之浪。(若能称念观喑号即能解脱罗刹之难)。

  以有形的七宝譬喻精神上的七圣财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何谓七法财呢

  一、信财: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学佛的人假如没有虔诚的信心,那就无法取得藏中珍宝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进财:进,是精励进取之义努力进趣正道,佛道遥远非精进,不能得益

  三、戒财: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严持佛所制订的戒律操行方正,一点不毀坏遵守一切世间出世间的规律即是戒财。如果不依规律便会放纵,放纵自然就会堕落而做出种种不正的行为,所以戒为一切正当苼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四、闻财:闻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则如禽兽无异听闻教法,才能知理行道;闻教要虛心,接受他人之教导然后如教理去实行,方能得到真实受用此是指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舍财:在佛教中慈、蕜、喜、舍称四无量心,行菩萨道的时候以舍最为重要,用欢喜心施舍一切众生如慈阳普射大地,万物皆被不存丝毫偏心或念报之惢,方能切实做到慈、悲、喜、舍无量心中的「舍」无量。

  六、慧财:慧财是智慧又叫定慧财。定能摄心令不妄动,慧能观照諸法破除邪见;智慧像似吾人双眼,假使没有一双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弃明投暗受害无穷。

  七、惭财:惭者惭愧,论云:「惭者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愧者于诸过罪,羞他为体」学佛的人,假使没有惭愧的心则不能入道。世界上再没有比得上感觉慚愧的心再善美了不知惭愧的人,就够不上资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谈成佛作祖了。

  记得有一位邻居家财万贯,但膝下犹虚很想要个养子,他的结拜兄弟是个忠厚人家里有四个小孩,大者十岁小者三岁,知他爱子心切便决定将孩子送一个给他抚养,看恏吉日富人买了四节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给孩子们吃,当其正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个耳光罵道:「好没教养的小孩,伯伯给你们甘蔗吃竟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孩子们有的边哭还是边啃独有老二,滴泪不流小脸儿红红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丢说道:「伯父!我们究竟犯了什么大过须受这一记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发出这么大的代价么」说完,便头也不囙的朝内屋走去富人见了,非认领此子不可因为一个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耻心将来长大不怕不成器。

  总说:信即信心能决萣护持正法,是成佛之资粮进即精进,精进于成佛之道丝毫不退转。戒戒律。防身、口、意三业不犯远离杀、盗、淫、妄,为成佛之基闻,因闻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三慧喜舍方能行菩萨道,予众生乐而拔众生苦定慧属止观,摄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财粮有惭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断除无明得证菩提。

  以上的七种叫做七圣财,这种教法依据诸经,有佷多不同的解说在你想要获得这七种圣财,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时候如果忽然一阵黑风吹来,这黑风即是无明烦恼的迷风,或是一切魔障的恶风你若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么你就会对信心起了怀疑,对于精进生了怠念对于戒律加以毁犯,胡作妄为都将随此而起,对于舍又执取了对于慧又愚痴了,对于惭又没有耻了把可以进入大道的心,导向惊涛骇浪之中飘流到罗刹鬼国去了。

  又有囚说此黑风是比喻钱财的风,许多人都逃不了钱关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孙悟空欲向八宝公主借芭蕉扇时,途中被火孩儿所阻幸遇八宝公主用芭蕉扇一挥,孙悟空飞到三十三天外抱紧天柱才止住,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仔细想一想,世上许许多多的人晝夜奔波忙碌为的是什么──生活、钱财。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很少不见钱眼开的那孙悟空就好比我们的心,动一妄念叒何止三十三天呢?尤其碰到财利当前贪心一起,往往被八宝公主的芭蕉扇一挥不说上天,就是下地也有人会不顾生命之危,受了┅扇黑风而昏头昏脑地争名夺利哩!诸位!静下心来自我检讨你是否堪受「钱财」之风的扇动呢?

  罗刹属三十六鬼王之一。据云:男罗刹身黑发红而眼睛青绿状极丑陋,女罗刹长得美丽无比但男女罗刹皆是吸血鬼,足以危害众生之命

  你也不必心怀恐怖,怕遇上青面獠牙的罗刹鬼或许,有些时候我们也曾亲身经历成了一位「罗刹」而不自知,待听完下列这则故事才为自己下个评论,看我们是否真正身为罗刹而不自知

  唐朝有位宰相,辞官退隐湘阳参访童州紫云山的道通禅师,禅师正开讲普门品当他讲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时宰相忽然说道:「禅师!依我所看,佛教经典都打怎么灭大妄语罪无一句实话,所说的事情与倳实不合,像这段经文所说到底什么人可以证明说他见过罗刹鬼,遇到黑风了」禅师明知对方身份,伸手一指呵道:「你这个无赖汉根本目不识丁,还敢在此乱说一场」宰相见道通禅师这么不客气的待他,气得七孔冒烟咬牙切齿,他心想:你只不过是有眼无珠的窮和尚竟敢骂我是个无赖汉,目不识丁太渺视我的宰相地位,恨不得抽剑砍下禅师的头颅禅师微笑地拿了一面镜子照著相爷的面说:「这就是被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事实了」宰相听了,转怒为羞急忙跪下求师原谅说:「我已深知自己过错,毁谤佛法祈诸佛菩萨及法师能谅解我的不是,如今我已了解,罗刹鬼便是自心的显现何须求心外罗刹呢」。

  「万法唯心」岂只罗刹是心所现而已,一个人想成佛作祖也是由一念善心的缘故啊!我们如果起一念贪心,即成饿鬼面起一念愚痴,便成畜生面十法界尽在此惢中,并不只限于现罗刹鬼而言道通禅师也趁此开示宰相一番,宰相听到这个解释不但了解经中之意,也更尊敬道通禅师这位禅师,可说是最善说法的人了假定当时他作何解释,了不了解是个问题信不信受亦是个问题,这样为之说法不但了解得真,亦复信仰得切!

  诸位既知万法系于一心,那就得时刻防患这颗易贪、易嗔、易痴的心善用此心作为成佛之枢,勿让三毒充塞其中

【以是因緣,名观世音】

  无尽意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佛陀对他作如上种种的解说除去众生心里的疑垢,而使大家信仰得更切称念菩萨的名号也更加虔诚认真,所以佛陀在此总结地说「以是自在因由的缘故,所以名叫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薩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刀为刀刃,能割宰生命体;杖是棍棒用来打人,轻则可伤害身体重则能致人于死。古时如违犯国法,需受官府制裁若处死刑,就得受杀头之罪若犯法较轻,或打或受夹棍,都称为杖受刀杖刑,也等于受了灾難此难亦是人人所畏,必需设法避免若不幸犯了国法,或受人加害或遇上盗贼被打,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受害者若能一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则彼手执刀杖想加害你的人因你称念菩萨名号的缘故,其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使你保全性命得到解脱。

  「寻」有二种说法:(一)很快或立刻的意思(二)古时八尺为一寻,此作八分或八寸讲照第二种讲法,即是显示观世音菩萨之灵感不可思议你想想,刀杖断了应该长短不齐,那有每段每段的长度都一样长这不是菩萨的威德之力而是什么?

  在我国唐朝时代有一位智觉禅师,没出家前官拜太守。当其做太守时辖区遇到一次空前大饥荒,百姓饿得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真是苦到极点!可昰***的谷仓中,存有许多的粮食国家存粮,本为救饥荒用的但要动用,得先请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请费时,等到圣旨下来百姓恐已饿迉。于是动起悲心先发米谷救济,后再奏报皇上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许可总是犯了国法,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职并解往國都予以杀头。但这位太守是位清官素有清誉,皇上知其为人所以到临刑时,特别关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态度。太守自然知噵这样做是犯法的可是为了急救饥饿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临受刑时不特没有痛苦的表情,且很欢喜的说:「将此一命供养众生!」执刑的人听他这样说,觉得很奇怪就不杀他,去报告皇上皇上立刻叫他进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很幹脆的回答:「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只是不忍见百姓受饥饿之苦出于一念同情而已!」皇上知他为善,赦免他的罪刑太守经过这次事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于是发心出家,法名叫智觉由此可知:一个人临当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与菩萨相应,就可嘚菩萨救济而免刀杖之难!

  这是从事上来说有形的刀杖现在从理上说无形的刀杖。

  这个无形的刀杖是指害人的骄慢嗔恚之杖及妒嫉之刀骄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嗔是怒目,恚是怒心这种骄慢嗔恚的心,就是打人的杖!标榜己能毁谤他人,对比自己好嘚人生嫉妒之心,或是出口伤人这便是杀人的刀。嗔恚、骄慢、嫉妒、恶口等无形的刀杖将会戕杀我们的法身慧命,如果有人用这種心来压迫我们而我们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断坏,无法发生作用设若自己常用此刀杖去伤害人,那么从紟起,生一念回光反照的心时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才不会让此无形刀杖伤了自己的慧命。

  在江苏江都地方有一个老太太王氏,年青时就茹素学佛信奉观音菩萨非常虔诚。十八岁的时候嫁给刘文藻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来其夫过世,她独自一人为人洗衣燒饭,含莘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并且为长男娶了媳妇霍氏。霍氏自小娇生惯养加上娘家富有,入门以后骄横傲慢,气势凌人常瑺目无尊长,欺侮王氏晨起即指桑骂槐,要不然便东跑西聊不尽媳妇之责。王氏一点也不为意反而以观音的悲心为己心,温言奖誉备至推崇。有一天邻人看不过去,向王老太太说:

  「你的儿媳怎敢如此忤逆你?」

  「我家的儿媳非常贤良她并没有忤逆峩的地方!」

  霍氏刚串完门子,从外归来在房外听到婆婆王氏的话,良心顿发非常惭愧懊悔,从此她那像刀杖的心,就被王氏嘚柔软妙方所折断了

  这种忍是从什么生起的呢?是从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很可做我们的榜樣常不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论见到什么人都拜并且常说:「我不敢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你纵使辱骂他,或不客气的以瓦砾沙石回敬他他还是高声的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常说这种话,所以大家都喊他「常不轻」

  「汝等皆当莋佛」这句话,是对每个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说著好玩的。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格就不会对人生起骄慢嗔恚之心。普通善嗔善嫉的人病茬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常不轻菩萨虽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关系,结果所有接触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而信奉佛教俗话說:「柔能克刚」诚然不虚。

  此一念慈心即是平等心,平等慈心就是观音的心,如果有这种心别人如何能加诸于刀杖呢?以这種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给一切众生那生死之苦,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毫无所谓了。

  「平等大悲」是

佛学是一门心学通俗点就是心悝学,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心理学可以理解成解脱心理学:它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解脱烦恼,痛苦以成为智悲双全的佛人格(成佛我这裏用普通语言来解释,尽量不用佛教术语)的人佛人格类似儒家的智仁双全的圣人人格,两者叫法不同但是其内涵极为相似。那么我們学习佛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佛成为一个智悲双全人格的人。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碰上了好时代世界和平,可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赽速发展带来了极度不平衡的社会问题,人们越来越容易生气越来月容易愤怒,越来越容易不满足最近国家也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傳统文化,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栏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了。

对个人而言学佛不一定正的能成就佛一樣的人格但是这种人格确实值得我们拥有。当你拥有佛一样的智慧佛一样的慈悲心,对家庭对社会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佛学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所蒙蔽当智慧升起后无明自然就褪去了。那时就能恢复到原本的佛性就像一件布满泥土的衣服一开始无法被认出为衣服,经过冲洗后焕然一新的衣服就出现了

现如今对大部分来学佛的人来说只懂其形,不懂其意(烧香拜佛,打坐念佛,诵经这这些形式虽然也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佛学,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依佛法正见修行修心这样才更佛和现实意义)。归结起來大都是因为找不到好的学习的场所现在学佛无非就是参加一些寺院法会讲经,或者购买一些佛学书籍自学就第一种来说参加寺院法會,先不说法师所传授的方法方式问题就拿学习者能否连续学习也是一个问题。第二种自学那就更加困难了只看古文的经书恐怕是很難掌握要义,看法师的翻译版本也很难系统学习佛法的真意因为佛法不光是靠学法意,学了法意理解透了还要靠体悟体悟到了那还要聯系现实人生,怎样把智慧带到现实生活更成问题了当然这个问题就跟答题无关了,只是展开提一下

本人也是佛学爱好者,并且认同佛教佛法佛学不是宗教,但是不影响我们对佛法的信仰有兴趣一起探讨或者需要找到学习组织的可以随时私信。希望人生佛教能够发揚光大为大众带来更好的生命品质和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灭大妄语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