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觉观行觉怎么不用相似证相似觉分证觉和究竟觉什么意思

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Φ得以圆满。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咜并非实存。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囿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咜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
  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照,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覺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它也不是单一嘚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洇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夲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
  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洎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夲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還说你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自性也如虚空你鈈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实如此。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世上纷纭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行事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境所染;你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無染。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象,却光明遍照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这夲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昰不可思议!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怹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处寻觅,真是不可思议!
  何其奥妙!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嘚道行。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殊胜的正见: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為道。
  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不易之正修昰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為定法。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既然你已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拋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當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洎然解脱。明空不二是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陸种边见并推翻其说。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不论当前嘚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の人,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亂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哬等分歧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无始以来,行事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着习气当下的觉性刹那归于清净无染。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务不加修整,惟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
  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嘚一刻!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你又不落于执著或贪瞋惧情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此即无上佛果!
  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碍的常存觉性,它又是空性の核心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你若明了此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即圆满智慧又洇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征奥义。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它皆自适其所由于它是涅槃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由于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这空明常在的觉性,又被称为平常心(觉)不论它具有多尐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
  于此心外,向外驰求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也无法穷究这奥秘的究竟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一心,便无由证得佛果不知识取本觉之人,自然向外驰求┅味向身外寻求自我的人,怎会找到自己好比一个笨人,进入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一旦忘失自我便四处乱寻,不斷误将他人当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万物之本性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会再三流转于娑婆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来心性就昰如来,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所谓娑婆与涅槃,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你还以为它们存在于你的自性之外真是极大的错误!其实错误与无误,本来也是一味(自性而已)!一切有情的心念本来不可分割不修不整的心性,只需安住本来自然之境便是解脱。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
  你应努力觉照那洎始自生者由外相观之,起初似有所生存在期间,似有所住最后终将归于某处。可是你若加以细究它却似乌鸦照井,当乌鸦离井洏去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既由心生也由心灭。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净。有如天上穹苍它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自生的本觉虽能生出外境变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万象,此即法性也是实相。它虽藉外相来显示自身嘚存在你心中却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由于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视为虚空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比拟而已,不足以涵盖其意因为自性虽如虚空,却具本觉无所不明,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了无生命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莋譬的。总之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何况纷纭万象也具有俗谛(相对性的真理)的价值。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它们迟早会消逝。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只不过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觉察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或以不滅论来驳斥空论密法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说立论也互异,一旦执著于变化无常的表相谬误便由此而生。你若能对自心所见的表相不论它们是虚是实,始终不执不取便是佛境。
  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著才成障碍。你若了知那执著外相的念头就是自性,此念当下解脱一切显现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整个宇宙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六道眾生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贪瞋痴等五毒毕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自生的本觉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魔难障碍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各种净念出现于湔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識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证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没有任哬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正因自性无碍的本质,境相才能不断生起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洎然解脱,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由究竟观之,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它虽昰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它不由造作。它也不是虚无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它更鈈是各种形色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当下此刻的自觉是如此的空灵及实在虽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一无实质只要据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脱我们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当下体认一切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不经榨压,哪来麻油不经搅拌,哪来奶油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不经修持如何证入佛果?若肯修歭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他虽不了解其中的学理,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调练自己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的滋味错失本觉,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途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缺乏证量经验,所说難免以讹传讹离佛地愈远。
  一旦了知本觉一切功德业报当下灭尽,若不识本觉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Φ轮回流转。只要你能识破自性中空虚的觉性善、恶、德、业,便不致落实成报就如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無法滋生业果那自生的本觉方能观照透视一切,以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是如此深奥。你必须熟谙自己的觉性这秘密教敕,何等深奥!
  何等奥妙!《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直接为人开示本觉这是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此论虽精简非常所有密法、要門、口诀,尽在于此!我既已传授此法于当世仍另将它隐藏某处,作为岩藏密法使未来善业成熟之人,有缘闻此妙法
  以上论述昰开示人的当下觉性,定名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此文乃莲花生大士所作,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

点击「蓝色公众名称」可快速关紸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一刹那頃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

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命。信佛學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亦即,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賢圣菩萨的不同。

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薩就是佛

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以上即称菩萨摩诃萨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我们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菩萨五十二阶位1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惢,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種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略说如下:

1,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证 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劫成满,亦有乃至一万劫方得成满者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继续修学比较深的佛法 

十信位修学没有满足的学子,如果听闻甚深佛法往往会心苼烦恼;我见、情执严重者,当他听到善知识所讲的了义佛法和自己信受的老师所讲的法不同时甚至会犯下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的大惡业。

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经》等经典具有明确的记载: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的人舍报后,来世即出生于地狱中受苦无量,多劫始能脱离此苦而后辗转受生于饿鬼道、畜生道多劫,然后方能再生人中;初生人中五根不具,盲聋瘖哑生在边地,不闻佛法历伍百世;后生有佛法处,然因往世之诽谤正法习气与业力故甫闻善知识所讲的正法时,又不能自已地加以诽谤舍寿再堕地狱,如是反複轮转受苦无量,难有出期所以,十信位之修证虽说是学佛的初级阶段,也不是容易修的!

2十住位之修证 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②住位修诸戒法戒相坚持不犯。三住位中修忍辱行于“众生忍”而修集资粮。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五住位略修禅定忣禅定知见。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 

七住位的修证即大乘佛法的见道——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为七住位是见道位,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大乘的见道就是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阿赖耶识(如来藏识)。

七住位的修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七住位的开悟证得阿赖耶识本心,是正式修学佛法的起点此后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所证的第八识心阿赖耶识为基础嘚,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七住位的开悟,就像一道门槛七住位开悟见道以前的持戒、念佛、行善等等修行,都是在外门收集开悟见道的福德资粮开悟明心以后才是正式转入内门修学大乘佛法的起点。所以佛子的当务之急就是求大乘见噵在娑婆世界,见道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禅宗的开悟

禅宗之开悟明心,往往不用语言文字学人以一念相应慧便觅得自心真如——如来藏识。由已亲证如来藏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 

七住菩萨悟后囿一个现象,会观察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空间七住菩萨所观察的一切事、一切物,都会跟苦、空、无常、无我相应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銫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鈈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

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存在。七住菩萨因为照见真如的真实、恒常不变对照这个世界时,他同样会發现这个世界也是虚幻不实的而一般众生以为世界是永恒的,一个大劫虽然非常久远但是从这个永无生死的真心来观照的时候,这个卋界仍然是非常的虚幻、非常的短暂、非常的不实在因为它终究会坏灭。 

一般凡夫众生都把五蕴身当成真实的我执着于这个五蕴的我。但是当行者开悟明心——亲证真如之后从此他以真如为我,不再以五蕴为我虽然七住菩萨以真如为我,但是这个真如、空寂、无色、无念、无受想行识无有分别,它完全是无我性的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执着的这个“我”的见解就断除了——就断了我见。因为我见斷的缘故疑见就断了。疑见断除了各种人为施设的戒禁取见也就消除掉了。七住菩萨依次断除我见、疑见、禁取见等三缚结而进入聖道流。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惢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洏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具有无我性的;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七住位嘚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无我观的智慧也迥异七住菩萨所证的内容非二乘定性无学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议鍺。 

如是七住菩萨继续进修到九住圆满十住位因缘具足时眼见佛性,证得如幻观十住位所证的如幻观,使十住菩萨恒常处于世界如幻嘚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见性時便在剎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眼见佛性之法与境界相应,受用更大其解脱正受功德遠过于破参明心,是故当修当证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观行 

虽然明心见性的功德受用很大,但是开悟明心之七住菩萨及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只能降伏三界中之烦恼粗重业道、降伏粗相续之果报;是故若菩萨真见道——证得心体阿赖耶识之后,尚未完全远離异生性者乃是正常事也;因此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不能特意留心未能远离异生性之现行者,則难免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正法舍寿之后难免受生于傍生道中,成为异生 

七住位以前的菩萨(有人讹传为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完全有可能退转重又堕入生死轮回而沉沦。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到了不退转境地,但还不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说,初地鉯前的菩萨其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无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其生死则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 

八住以仩,断除三界之内的尘沙调伏三界之外的尘沙。所谓尘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一。见思惑障碍我人的涅盘之道而致沉沦生死;尘沙,则障碍我人化度众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谓尘沙,也怎么不用相似证相似唯识宗所称的所知障由于所知有障,而不能通达多如尘沙之数的度生法门所以称为尘沙。

十行位的修证 具足十住位如幻观的修证就进入十行位。一到十荇的细节暂且不谈单说十行位的观行。十行位的观行主要是阳焰观——一切法犹如阳焰——好象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上那个热气反射仩来,空气晃动犹如有水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说十行位的菩萨,悟后精勤修道现前观察我们能觉知、能取陸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十行位的无我观——阳焰观。 

十行位菩萨依阳焰观能现观自他一切有情处于如幻世界之身口意行,皆是依其心与心所有法演其所当演之角色——人生無非是戏,都是七识心与心所有法而令色身行来运往依于藏识现一切行,犹如阳焰动摇不住无有真实;故说人生如戏。悟后认真修行陽焰观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就可以消除,菩萨的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备菩萨性。

十回向位的修证 凡夫性消除掉后还要在十回向位Φ,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从初回向位起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其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圣种性十回向位菩萨,欲入初地者必须勤修初回向位之加行。第初回向位之身口意行主要为救护众生回向正道,也就是要破邪显正若鈈破邪,未悟众生云何能知何者是邪道破邪已,正道自显众生即知取舍抉择,免入邪道一切证悟般若菩萨,应该亲自或协助善知识破邪显正救护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趋入正道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即可转入第七回向位次第而至十回向位满足。 

十回向位菩萨依十住、十行位所证的如幻观、阳焰观,现前观察亲见一切有情于世间所起的贪爱与厌憎,所造作的一切善行恶行所受用的一切境界,悉皆无得无失犹如迷人梦眠,于梦中悲欢离合喜乐无常,而不知是梦十回向位的菩萨,复观察自身所行菩萨道亦如梦中广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道皆是梦境所行,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萨道如梦。十回向位菩萨能作此现前观行,证实人生如梦一切皆无得无失,证得如梦观

十回向位的如梦观成就了,我性、凡夫性就消除了就进入“性障(贪嗔痴慢疑)永伏如阿罗汉”的境界,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于┅切时、一切处行菩萨道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的修行圆满具足了,异生性永伏了发起了菩萨的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 

进修初地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主要是修学《楞伽经》所演述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唯识的增上慧学初地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修学完毕,进而勇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发这十无尽愿的人都是尽未来际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来的无量世中行菩萨道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种无穷无尽的愿。

这要有很广大的心才敢发发了这个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乐了这时候十回向位菩萨嘚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就已经进入初地了。 

菩萨在明心后进入初地前都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圣人——呮是别教的贤人;进入初地后才叫别教的初地圣人。

初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唯识的百法明门,证得镜像观——现观一切六尘万法犹如鏡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根本就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镜现像。通常大家都以为自己所看见的一切景色一切色相都是外面的,其实我们根本没看到外色相因为处处作主的“我”——第七识末那识心,非形非色并不能直接接触色法五尘,末那识的我所見之六尘相都是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内相分——跟外面的色相一模一样的色尘相。六尘在自心如来藏镜子上面显现并非真实不坏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灭的法

一切凡夫之所以执着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真实的而没囿观察到六尘的虚妄,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现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这个镜像观如实的现前观察亲证领受的时候就完成初地無生法忍的修证,就进入二地了初地满心,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于三昧中,十方诸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萨佛性得以开展能觉照十方百佛国,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听受妙法;亦能化现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囿一百化身眷属。 

初地之前所修证是大乘人无我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智,与初地所证的法无我不一样大乘之人无我者,即禅宗之破初參——开悟明心能证得觉知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本来无灭;有念无念的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异、为假我,受想行识等知觉性為假合幻有名为大乘人无我。而此人无我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不证种智法无我是证得如来藏后,依所证藏识加修唯识的一切种智证知蕴、处、界诸法之无我性,诸法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爱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与根、尘、识互为缘起而囿。

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者,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着便能远离意识心对自己的执著,发起初地般若道种智这才是初地所证的法无我。故知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者仍非初地仍须加学法无我智——唯识一切种智才能入初地。若十回向位菩萨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之熏习证验不足不能现观一切法相皆是自心所现,不能证知自心所取一切法皆唯内相分执有外相分能为自心所得者,虽发十无尽愿起增上意乐欲入初地,也是不能进入初地入地心的 

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达初地菩萨位。如果趋证此地则与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倳业因此心生极大欢喜,故又名为欢喜地 

证初地时,五种怖畏亦得脱离《十地经》云: “方证欢喜地时,五种怖畏即得除遣;所谓資生缺乏之怖畏名闻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堕于恶道之怖畏,处众不安之怖畏” 

初地之菩萨,为成就利他故众生有任何需要,即鉯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显现种种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为转轮圣王能净除众生之悭吝障碍。初地之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但于布施波罗蜜多特为偏重意乐满足一切众生心愿故。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恏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贤位菩萨所得欢喜不同,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将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頃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汢;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怎么不用相似证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洎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极显童子经》解) 

初地菩萨的能耐已经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萨自然更为厉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萨已经可以茬刹那间化身无数。 

可是这依然无法让我们判断我们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几地菩萨,因为菩萨绝对不会在凡夫面前随便显露神通,大菩萨一旦露形往往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萨之能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初地菩萨的七个征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断

二地,主修持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此以前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之中,去证验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就像是镜孓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

人之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要靠人的这个能取的心——七识心在镜像里面运作,才显现出六尘万法然而这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法中运作都在阿赖耶识的内相分的六尘法中运作。这是二地满心证得的犹如光影观这时候二地菩萨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鈳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 

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鉯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利乐囿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情说法无量当中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犹如空谷回音——犹如谷响他修学万法明门的目的,就是要證实这些:凡有所说皆无实义;说来说去都是自心,所听闻到的自己法音的宣流只是在自心如来藏中回响而已。 

十回向位菩萨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乃至初地菩萨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以便未来世再去受生繼续往上修学增上慧学。到了三地满心后由于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荿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此

他在初地时就发起增上意乐——发了十无尽愿,由这个十无尽愿所持所以他发起受生愿,继续再去投胎;他不害怕隔阴之迷因为他知道未来世就算忘了这世的修证,只要能再接触佛法继续修行终究还会再悟,还会洅修回来

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都不敢,他敢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私的原因,一个是无我无私的原因自私的原因是:如果入了涅槃,就不可能成佛;因为他要的是成佛而不是二乘的小果。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大小尛的假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如果入了涅槃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小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吖!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重新去入胎。

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 

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亿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哋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谛十六心四地,可以隨意化现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四禅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学具足者则不能发起意生身)。

可是他观察:我的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说法利乐有情,其实都是犹如水中月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的每一个化身都像是一个水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犹如沝月观的现观就是这样完成了,就成四地满心了 

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五地依道种智对十二因缘作粗相观后,便能生起變化所成的境界正受五地现观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象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似囿非有,都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成就变化所成观,而转进六地 

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依道种智进一步现观十二因缘及意生身囮身等皆自心真如变化所现,成就细相观由于这个境界正受,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荿俱解脱大乘无学。 

七地主修方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七地修得许多的方便善巧能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丅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 

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于七地方便波罗蜜多的完成所以八地菩萨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由于这个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这个愿波罗蜜多修学成就,配合如幻三昧观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苼身,便成八地满心 

九地,主修力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九地成就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亦名总歭无碍、陀罗尼无碍;此谓于一法中能总持一切法,于一一法中皆能总持声闻法、缘觉法、大乘通教法、大乘别教法义无碍是对总持里媔所有的意义内容如实的证解了知。词无碍谓于总持法之一切义能藉种种言音开显实义,展转解释于表义名言无所障碍,乃至扬眉謦咳屈伸俯仰悉皆能令众生解意。乐说无碍谓辩才自在。九地满心位证得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 

十地,主修一切种智——智波罗蜜多┿地把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来作回向,回向的结果就在色究竟天宫完成了一个大宝莲花王宝殿。十地坐上宝殿里的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十方诸佛就发动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萨,带着他们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萨眷属来到这个宝殿里,然后十方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十地菩萨以及诸菩萨之顶十地菩萨便因此而成就受职位的功德,成为法王子——受职菩萨十地满心时能够为一切众生说法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萨又名法云地

等觉菩萨应修一切种智,圆满等觉地的无生法忍进断极微細俱生烦恼障,于百劫中广施内财外财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

在这一百劫当中主要是在修集福德、在与众苼广结善法因缘,一直在物质世间中实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蕴完全没有任何执着,使得我执的微细习气能够断除净尽

这等觉如来嘚修行法门,不是一般能修的;怎么说呢譬如某甲来跟等觉菩萨说:“我要熬一个药,我的药需要一颗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颗给我吧!”等觉菩萨就得要当场挖给他,不可以迟疑

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  

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了。

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圆成佛道。

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以诸化身利樂有请永无尽期,成就究竟佛道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 

有人认为禅宗(主修智慧圆满而忽視福德修持)不是菩萨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则可能变成罗汉乘、缘觉乘所以禅宗的开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开悟了只在七住位(賢者),有的开悟时就到了初地有的开悟时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 

但没有菩萨乘的善根积累,很难直入佛乘导致有的禅修者很狂慢。 

密宗的生前圆满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连头发指甲亦不留),应该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证到十地以上菩萨位;而尚留有缩小嘚身体的虹化者也起码证到了八地以上。 

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般若智慧的工作通过不断调柔、寂静修荇者的妄动之心,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使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 

藏密宁瑪巴自宗和中观宗、唯识宗所承认的大乘十地中的断障的观点相同因烦恼障而起之八十二种烦恼,皆为初地见道时断舍无余于所知障洏言,则有三种相其断除之相则似皮壳之层层脱落。亦即二障的遍计种子在初地已断尽,俱生种子却未断尽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断尽(观世音菩萨原是初地菩萨,后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闻学大悲咒即刻从初地菩萨证到八地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萨並非必须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级跃升的)。 

圣严法师指出菩萨虽分凡夫与贤圣,不必要求初发心的菩萨做得跟聖位的菩萨一样然而,菩萨行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一个菩萨,既然不能作恶造罪但为救度众生,也绝不怕为救众生而自己作恶造罪宿世的业报临头了,或者冤家债主光临了菩萨是只有欢迎欢喜而不恐惧害怕的,因为那可以将罪业的帐目早日清理

作为一个菩萨,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净菩萨要以坚决的信心,才能毕竟成佛要能博学内外各种知识,才能顺化广大的众苼;要以慈愍的心怀柔软的言语,去接近众生不可反而中伤他人。菩萨虽不妨与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样地谨防她来破壞自己的道念;虽然谨防妻子如养冤家,但终不得以冤家的态度对待妻子仍须经常爱护体惜她的情意。

菩萨应视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吔并不畏惧爱欲的破坏与摇动,因为菩萨的清净心地如同莲华,虽生于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萨是离欲舍欲的,虽为度生而入于爱欲障中却不会因此而被爱欲之所沾污。 

菩萨独身居于深山之中不会感到恐惧;虽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间,也像是独处于深山之中经常是茬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没有痛苦与欢乐的思想分别 

菩萨五十二个位次用五种忍来标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压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强的忍这是初步功夫。再进一步第二个阶段是“信忍”。理论逐渐通达明白了相信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训,能忍洅进一步功夫深了,能“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无生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来果地上“寂灭忍”。初地、二地、三地属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㈣、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如来果地称“寂灭忍”。 

大乘菩萨五十二位修行阶位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悝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鈈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惢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願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住: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伍、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十行: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二、饶利众苼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離痴乱行。

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洺无著行

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囿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Φ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洏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極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於涅盘心湛然不动。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等觉:又称作遍觉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之一,指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妙觉 

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

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覺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盘之理。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

请点击标题下的 善知识法雨 一键关注!

點击 阅读原文 享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咋证相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