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和胜义中根尘同源和境尘什么意思

  梵语parama^rtha巴利语 paramattha。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据显扬圣教论卷十⑨、辩中边论卷中等所说,如圣道、涅槃、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之真理,故称胜义谛(梵parama^rtha -satya 巴paramattha-sacca );反之,世间通俗之道理则称世俗谛。此外取其真实有之义,相对于世俗之施设安立而取胜义之名者,如胜义善与世俗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法与法相法其中,无为之善法属于胜义善有为之善法则属世俗善,或称有漏善: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属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以世俗为对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断除烦恼,即是世俗道此外,佛教一般阐论法门之义理称为法相法;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涅槃称为勝义法。

  据成唯识论卷八载胜义、世俗各分为三种,故立三胜义、三世俗分别如下:(一) 义胜义,指成为殊胜智慧之对象即真如。(二)得胜义指证得之涅槃。(三)行胜义又作正行胜义,指趣向胜境行之无漏智以上相当于四胜义谛中之第四、第三、第二。又配属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而立三世俗如下:(一)假世俗,指无有自性之实体而唯有假名者配属遍计所执性。(二)行世俗指一切迁流无常之有为法,配属依他起性(三)显了世俗,指真如之圆成实性真如乃断除烦恼之依他起性,亦不含遍计所执性者以仩相当于四世俗谛中之第一、第二与第三、第四。于同书卷九又将三世俗尽摄入依他起性,而谓胜义为圆成实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難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時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昰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習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如来告诉阿难:根和尘同有一根源,捆缚和解脱是同一件事识性就是虚妄,如同空花一般阿难,认知从尘境生发出来又从根生发出识相,识相和知见都是尘境引发的虚妄想念都没有真实体性存在,犹如交芦两基并生杂乱交织。所以现在你在真知真见之上建立你的识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了悟到知见不是真知真见,这就是无上涅槃无漏真净这当中怎么能夠容纳其它事物呢?这时世尊为了再次宣示这无上奥义而曰诵偈语:

  真性有为皆为虚空,攀缘有为如影如幻无为识性无生无灭,鈈照实相有如空花说出虚妄显出真实,虚妄真实双双为妄不是真实亦无非真,说甚见根与甚见尘见与所见并无实性,本性虚妄两边雜乱结缚解缚一样因地,圣道俗途原是一路详审根尘同源两边中间,既不是空亦不是有迷惑晦昧即是无明,显发明悟便得解脱解纏脱缚依次循进,六根解脱一根亦无善根深入圆通妙明,逆转识性顿成正觉微细心识含藏万物,生死习气如流如瀑真与非真道理深密,恐有误识故不常演本心自性能所两立,本非幻法演成幻法不取非幻能所两泯,幻非幻法亦不生发幻法如何得以成立?此叫无上妙法莲华常住不坏真知真觉,如幻正等正定正持刹那之间超越无学,如此真智无上大法加被十方如来神力,一路超入涅槃禅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阿难和会中大众得闻如来佛如此無上偈诵精微莹澈的妙理,一时间令人心开目明从未有过的大欢喜从心底涌现出来。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阿难合掌顶礼对如来说:我領承了佛的慈悲力量,也承闻佛的清静妙常的法偈法句但仍然不明白‘六根解脱一根亦无’的意思,也不明白‘解缠脱缚依次循进’这呴偈语的意思希望如来再赐慈悲,为法会大众和未来修行众生施予法音以此法音来洗涤众生身心的尘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