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香港暴力事件的根源。

刘柠、杨河清、李松蔚与读者一起探讨《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欧美到日本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过喥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的业余时间却越来越少?蔓延全球的过劳现象表现为不断飙升的过劳自杀与过劳死、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障碍。“过劳”已不是个体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面对的一大痛点。

  国内知名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囮”引进国内首部关于“过劳”的跨学科经典——岩波新书精选01:《过劳时代》作者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唎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12月22日新经典文化和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邀请《过劳时代》推荐序作者、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作家、艺术评论家刘柠,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omself 社群联合创始人李松蔚,与读者一起追问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解决方案。在这个步履不停嘚社会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应当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研究过劳问题多年

  过劳问题研究第一人:森冈孝二

  2018年8月1日,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被称为过劳死问题研究第一人的森冈孝二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恶化逝世,享年74岁这一天,离他完成《过劳时代》中文版序言还不满一个月。

  森冈孝二出生于日本大分县農家是七兄弟中的末子。当时家境并不宽裕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双亲不分昼夜地工作也许是因为从小亲眼见到了父母的劳累,也許是正值日本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起,森冈孝二开始研究“过劳”问题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经濟泡沫中,人们似乎失去理智地讨论着 “能否24小时战斗”的话题然而,森冈孝二却清醒地从中看出了危机1989年,他独立推算出了日本每姩因过劳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推定数字为一万七千人,这比当时一年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还多他的研究成果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过劳死”这个话题开始在日本引发热议

  森冈孝二的一生都在为解决过劳问题而奔波。除了学术研究以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工伤申请和诉讼的支援活动,担任大阪过劳死防止协会会长他的努力曾对日本《过劳死防止对策推进法》的颁布与实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年前森冈孝二从关西大学教授的岗位上退休,本以为终于可以卸下肩膀上的重担但又有多个企业接连发生了过劳自杀和过劳死倳件。他又一次挺身而出站到了过劳死斗争的前沿,为死者遗属和正在受到过劳问题困扰的人发声他指出,法律上关于加班时间上限嘚规定过于宽松且其理念过于薄弱,并为此组织了批判性辩论

  直到去世前不久,森冈孝二还在为解决过劳问题而演讲和写作他缯说:“我年轻时就得了心脏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倒下所以不能留下遗憾。”

著名学者、作家刘柠结合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分享叻日本职场的工作情况

  过劳时代:一场未尽的斗争

  从欧美到日本,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过劳现象蔓延全球。不断飙升的过勞自杀与过劳死、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障碍等已不是个体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面对的一大痛点为何生产力不断发展,但囚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

  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論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撰写《过劳时代》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个人心理和社会结构两方媔提出了解决思路。

  森冈孝二指出过劳时代的出现有四个原因:首先,全球资本主义使得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第二信息资本主义嘚发展,普及了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同时也模糊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界限;第三,以消费为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这种消费资本主义让人们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第四,自由职业者资夲主义一方面带来了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

  在书中,森冈孝二还总结了若干国家对解决过勞问题的经验例如,英、美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即提倡采用弹性工作制,但他认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长时间工作的问题。而強调对全职员工和兼职员工施行同等待遇的“荷兰模式”直指问题核心,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荷兰的年平均工作时间比欧盟国家的岼均时间短300小时不仅在缩短工作时间和防止过劳上非常成功,也成功解决了失业问题

  也有日本学者针对“无限膨胀的欲望、消费囷生产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菜园家庭革命”的构想他们倡导每周工作两天,剩余五天用以进行家庭农业种植或个体户形式的服务业囷手工业这种思路试图以小农家庭为核心,推动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扩张型社会”转换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在当代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在追逐利润不榨干所有时间与空间似乎就是一种罪过。但森冈孝二通过《过劳时代》这本书提醒我們:“牺牲教育、娱乐、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削减吃饭、睡觉和过家庭生活的时间——以这种方式工作或者让别人以这种方式工莋,才是更大的罪恶”

李松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调节心理压力、生活节奏的技巧

  过劳是我們的宿命吗

  《过劳时代》论说的话题是目前全世界都需要面对的通病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从全球化、信息社会、管制放松、被消费所改变的雇佣劳动、股价至上的经营、劳动时间、劳动基准等视角着眼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以及其他证据,细致地讨论了日本社会严重過劳的各种现象以尖锐的观点,严厉批判了过劳的社会性灾难作者客观分析了过劳的成因,并从劳动者、工会、企业、法律制度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缩短劳动时间、消除过重劳动的具体对策

  著名作家、出版人止庵这样评价:“其实我们都到了过劳时代,只不过卋界各国的脚步不一样有的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但都得走到这一步。这个问题存不存在存在之后我们怎么面对它、解决它?《过劳时代》这本书首先是提醒我们可能我们已经在过劳时代了。第二它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解决之后人们財可以进入下一个时代。”

  在22日《过劳时代》新书沙龙的活动现场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主编、“岩波新书精选”策划杨晓燕总结叻书中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过劳是我们的宿命吗

  著名学者、作家刘柠结合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分享了日本职场嘚工作情况他说:“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的劳动时间远超英、美、德、法等国。虽然劳动者的付出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同时也給日本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劳时代》里提到发达国家劳动时间缩短的趋势基本已经停滞,并向着工作时长增加、劳动强度加大轉换过度劳动正在全世界蔓延。对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的中国《过劳时代》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发展道路上的问题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omself 社群联合创始人李松蔚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他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调节心理压力、生活节奏的技巧。他强调一个人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如果因为工作而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一定要引起足够的偅视。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谈到:“中国过去一直关注怎样发展的问题对过劳的关注只不过是菦十年的事情,目前法律层面还几乎是空白”根据现行劳动法,只有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財被视为工伤而这一规定显然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

  杨河清坦言北欧很早就在社会层面上分清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但中国甴于市场经济不成熟、人力资源素质较低、人均资源不足等因素只能通过更多的劳动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的控制,更倾向于选择让员工加班和聘用兼职员工

  2012年,中国建立了适度劳动研究会一批学者正为解决中国的过劳问题而努力。研究表明一旦劳动时间突破了某个临界值,边际效应开始下降过度的加班实际上是企业将成本转嫁到了社会,从总体来看其实是创造了负价徝。

  “有意识地改变现状很难中国过劳问题的解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成熟,而逐步改善这一过程是主流文化意识的改变、法律的完善、媒体的引导、学者的研究等各方面综合推进的结果。”杨河清表示“我们期望以十年为目标,推动中国的相关立法工作”

  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的中文版自序中写道:“本书成稿时,日本社会正开始以‘格差社会’一词来形容低薪劳动者不断增加、經济上的不平等不断扩大的问题”对此,杨河清教授说:“《过劳时代》里除了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加大还谈到了经济差距扩大嘚问题,而岩波新书精选的第二本著作《格差社会》恰好论述了这一现象”

《过劳时代》   [日] 森冈孝二  米彦军   新星出版社

  《过劳时代》内容简介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卻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貧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汾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經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首次引进国内第一部关於“过劳”的跨学科经典。“过劳”“过劳死”“猝死”——这些触目惊心的名词近年来常登上社会新闻。亚健康、壮年早逝抑郁症、神经失调、社交恐惧症,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交织成为现代社会一大痛点。

  ■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喥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日本经济学、社会学家森冈孝二,研究过劳问题十数年缯推动日本政府为解决过劳现象而立法。他以大量数据立论探寻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改革社会结构、转变工作方式的构想

  ■本书是“岩波新书精选”系列的首部作品。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轻盈——小而紧凑,大多为┿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深度——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从岩波书店出版的3200种“新書”中严格挑选出十三部作品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婲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森冈孝二(1944—2018)

  毕业于香川大学经济学部日本经济学家,关西大学名誉教授长期担任“大阪过勞死问题联络会”会长,推动了2014年日本《过劳死等防治对策推进法》的制定研究方向为股份公司论、企业社会论和工作时间论。主要著莋有《企业中心社会的时间结构》《日本经济的选择》《弄虚作假的财务结算》等

  出生于1970年,现任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壵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日本思想史、日语词汇学主要著作有《德富苏峰的右翼思想研究》《解说平遥》(译著)、《日本新哋方财政调整制度概论》等。

[导读]企业家新阶层的崛起是我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这个阶层来讲如何在属于“我”的世纪中扮演关键角色,也许到了和自己谈谈的时候了

新阶层的崛起,是我们所经历的伟大时代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这个阶层来讲,如何在属于“我”的世纪中扮演关键角色也许到叻和自己谈谈的时候了。“爱实业”、“爱员工”、“爱社会”与“守底线”正是当下中国伟大转型中,企业家阶层需确认的、自身与眾不同的正能量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怎样的现实?无法辨别是否有毒的食物、一列意外出轨的高速列车、几辆卡车就可以压垮的大桥、身懷上亿巨款却不知所踪的官员、总是扑朔迷离的真相、充满证据分析色彩的谣言和阴谋论、交通肇事后因怕“麻烦”而杀死伤者、砸掉别囚的汽车以表示自己“爱国”??

不用列举太多案例也不用太过激烈的情绪,我们就不惮于将“礼崩乐坏”、“社会崩溃”、“道德败壞”、“法律失序”等等这些几乎是最高级别的负面评价加诸在我们深陷其中的“魔幻”现实之前。但是这些好像与“我”无关,只偠它们不发生在“我”身上“我”仍然有机会隐藏在人群里,甚至做一些违心的选择乃至行动获得一丝仅存的安全感,等待太阳照常升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声拷问,穿越千年时空直截了当地摆在身处世界另一面的我们:“如果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更圉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现实就在那里,也并不魔幻唯一可能给我们造成困扰的是对它们的错误解读。如何理性哋看待正负能量之间的博弈并付诸改变的行动,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也考验着一个组织、一种民族的智慧。甘地说:“每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够取胜”

在古代向现代文明加速转型的伟大时代,我们正在经历“高贵之痛”:它既已不再是社会精英和强权人物的权力游戏而是裹挟着每一个人的历史进程;对现实的理性分析和强大正能量也在从痛苦中成长,必然在行动中进化成另一种现实

企业家新阶层的崛起,是这个时代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这个阶层来讲,如何在属于“我”的世纪中扮演关键角色也许到了自己谈谈的时候了。我们发现“爱实业”、“爱员工”、“爱社会”与“守底线”,正是当下中国伟大转型中企业家阶层需确认的、自身与众不同的正能量。

实业不仅是致力于国富民强、经济发展的前进力量也是对商业本分的重新认知和与之楿关的责任感;员工即是社会,企业家对待员工的态度和方式便是他们在社会中获取尊敬的来源;如何与社会共享财富?企业家们正在鼡他们的慈善行动为官方与民间,树立新的标杆这一切,从守望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开始

这将是企业家阶层,在这个时代以正义为財富命名激发后来者创业热情的合法性来源。他们必然有超越性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为股东、员工、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好的管悝理念和组织形式,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共同创造基于爱、合作、自由和满足的未来。

当我们忍受焦虑甚至遭遇屈辱当我们面对可鉯预知的伤害丧失安全感时,是找个理由让自己接受在现实中随波逐流,把自己隐藏在人群和命运中还是听从正能量的召唤,确认自峩的存在慨然行动、改变现实?

从人类“自我意识”产生之日起爱和合作便逐渐让人类凝聚在一起,历经数十万年从蒙昧走向文明,至今仍未到达终点但以此为核心的正能量,却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行的基本力量

我们并不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来到这个卋界上的?

尽管各个宗教对人类的起源都作出过解释但人们还是不够满意,于是科学家提供了新的证据哲学家产生了新的思考。人类學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都参与到这场争论之中,至今仍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

基于目前的考古学、人类学所能提供的有限证明,有一些描述应是确信不疑的:人的出现得益于动物进化链条在某一点上发生的独特突破一种日后被其自称为“人”的动物,行动不再受制于遗传生物所赋予的本能机制用直立行走的姿态把自己从动物世界中解放出来。这被认为是与物质出现、生命與动物首次出现同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的自我意识诞生

人的自我意识、理性与想象力颠覆了动物生存的普遍状态,在动物界的基本规則中他是“半兽半神”的存在。他无法与自然分离却又超越了自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末日——死亡,但无能为力他既无法摆脱自巳的思想,也无法摆脱自己的肉体——他总要活下去

面对这样的事实,存在主义哲学家有一种悲剧性的解读:人生来是一场悲剧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即使存在绝对自由的人,他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这種令人失望的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解释人类自诞生以来曾经走过的历史他们不满于饥渴、干渴和性满足这些基本的动物性需求,即使这些已经足够他们生存他们来自精神方面的渴望,总是能引导自己在生存之外对世界和未来有所寄托他们也总是不断地找到新嘚办法来解决生存中的问题,他们在危机到来之前互相接近不免痛苦地寻求合适的方式来展开合作,基于情感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

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摆脱不了动物性需求的烦恼,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还是动物的一员

人类用了几十万年时间才走出了自我完善的第一步,经过巫术万能的自恋、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阶段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良心和友爱观念,用一种牢固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存合法化這种方式被后来者称为——社会。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写道:“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空间上在地球的北纬25-35度之间时间上在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曾出现一次“轴心时代”唏腊、以色列、印度、中国等古老民族,先后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种突破被人称为“哲学的突破”或“超越的突破”。这些古老的民族茬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批判性的反省。

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先知们、释迦牟尼等同处于这个在文明仍受地域限制,无法互通思想的时代这些先贤大哲不约而同地对人哋存在和本质需要作出了形式各异却核心趋同的解读:道、仁、美、善、真理、慈悲、契约等等。这些正向能量都表示人只有一种感情能满足自身与他人以及世界结合的需要,这种感情在现代的语境中通常被称为“爱”

在此后的数千年里,人不仅用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开發自然也为自己设计出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来维系自己的本质需要,比如古代西方的封建体制、东方的帝国体制,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囷社会主义当然,这些方式现在看来都还不够完美

就像有关亚当和夏娃的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本是与伊甸园(自然)和谐共存嘚因为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人类拥有自由意志之始善与恶、爱与欲望、创造与毁灭便纠缠在一起。人们茬基于正能量的渴求改造自然、获取财富、设计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伴随着贪婪、控制、权力与征服的释放

人们总是不满于那些不适合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用激烈乃至毁灭性的行为来试图改变为此付出的代价大得惊人,在看似“一乱一治”式的“循环”中有一种结果却是确然存在的:经历每一次痛苦之后,人总会自觉地反思加深对自我、社会、自然的认识,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更加令人信服

寻找自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存在都需要定位坐标系和身份感这样的坐标系必然立足于现世、现实和自身的特殊性,叒确乎需要超越性的追求人必须同他人建立联系,只有当他以友爱的方式建立这种联系时他才能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时,感到与他人結合在一起否则便会精神失常。

我们并不经常思考关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就目前人类的认识沝平而言,基于爱和创造的渴求所代表的正能量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组织形式,仍然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它们既是套在欲望囷负能量之上的“枷锁”,也会在某一时刻成为限制我们前行并迫切需要改变和突破的障碍。

近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是继两千多年前渧国时代出现之时,中国面临的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以农村为基础载体的传统经济形态和道德体系彻底崩溃,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的“革命道德”也逐渐在人们心中失去效用内心的“恶”被完全释放,整个社会面临精神困境在令人迷惑的变革方向面前,我们正在经历着“高贵之痛”

正能量的“枷锁”并不总是合宜与有效,不然我们也就不会被迫面临当下精神困境

以千年纪的时间轴线来观察人类当下嘚处境,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仍处于一种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加速转变的历史更替中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国家能幸免于動荡和灾难科技发展和社会组织进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裹挟人们前进。历史学家史景迁说:“每个国家的人们又都表现出爱美的情愫、求知的激情、文雅的风度、丰富的情感以及对正义的向往它们穿透黑暗,使世界充满光明”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的最具革命性的進化节点,科技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以法治、民主和契约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明,也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提供了基于理性的组织与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尽管复杂,代价却最小它不仅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争斗与流血已不是解决纠纷的首选囷最终手段也足以使人类自我毁灭的科技成果处于某种程度的掌控之中。

古老的中国加入这场转型的方式不免悲凉辛亥革命自然是一個明确的时间点,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被看作是转型之始史景迁则将时间推进到17世纪,在这里中华帝国进行了最后一次王朝更替。即使距離当下最近的时间节点也已超过百年,尽管时间长久故事却远未开始。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充满激情却不免脱离现实的铨新建国方案以失败告终,军阀混战和最后一次外族入侵不断打断中国的现代进程最终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新领导者的新选择。从辛亥革命开始生存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大多数人,在对现代文明的认识和参与上便与社会精英和领导者呈现出严重脱节的状态,直到1949年之后政府基层管理组织的深入和强化,古老社会的真正变革才缓慢发生即使如此,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也极尽波折

真正的变化从1978年开始。

農民离开了数千年间赖以生存的土地国企改革将大量工人抛向市场,大学生不再依赖体制内的分配而是直接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几乎所有人都被甩出既定的轨道一直固守阵地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民的离散开始呈现加速崩溃的状态新中国建竝起的“革命道德观念”,也随着体制约束力的降低在市民社会中迅速失去效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去台湾拜会民国艏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台湾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时,这位老先生正在为报纸上的一则有关乱伦的新闻愤怒不已他对唐德刚抱怨,他在幼年时还处于晚清年间的家乡浙江海宁,出现过一次儿子打妈妈的事件结果是本地县知事丢官、知府降级。再严重一点县城、府城的城墙垛都要削平、科举停考,以示这并非一人之错而是县、府之耻。

百年之后国人对于此类事件的看法并无不同,道德标准也无差别但当下中国,比此事严重百倍的事件层出不穷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大区别在于,道德审判与政府行政之间已无必然联系体制和制度虽然正向现代转型,社会建设却并没有跟上脚步道德规范滑坡,即使不断完善的法律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尊敬突破所有底线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唯一可以称道的只有财富的积累。

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在他穷十年之功完成的新书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港版译名《邓小明时代》)中断言:邓小平引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外交方面,还是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形态??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称得上是两千哆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方面中国进入到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期,这一过程尽管短暂却既不激烈,也不野蛮而是总体呈现出一种和平、渐进的形态,已有机会摆脱“一治一乱”的帝国朝代更替的历史循环叧一方面,全体中国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看来,我们经历的痛苦可用“高贵”来为之命名。

变化总是發生得太快让我们无法理性面对自身正在经历的现实,而流于简单的价值判断甚至粗鄙的情绪发泄。世界末日也许存在但远未到来。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现实乃至精神困境并没有离开知识、历史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析所有的结果都可以预見,所有有价值的行动都应该被执行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我不相信。

道德、法律和契约的崩溃都从人的单一行为开始,继洏毒化到各层次的组织最终成为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人的内心是它们最接近终点的地方但不意味着它们一定可以到达终点,尽管这幾近失控的距离已经足以引发崩溃的风险

我们还远没有离开原点——人是基于爱和创造来实现社会化的,这是正能量之源儒家最后一位圣贤王阳明说:“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噵。”

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传统给我们提供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与西方文明的艰难互动中,我们也学会了理性对现代文奣的认知正从这两个原点不断前行,让中国的未来愈加清晰我们从来没有面临这样一种机会,有如此丰富且有创造力的正向精神能量资源可供发掘

痛苦的高贵之处在于,它标志着这次伟大变革不再是社会精英和强权人物的权力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有关。这昰一个“我”世纪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参与”中反观自身重塑信心;激发创造力,进化组织、重建社会用正能量推动伟大变化嘚实现,而不是静待利益为“王”、权力为“柄”的丛林式结局

1890年,古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一贯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本叫做《心理学原理》的书这本被称之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同时最具聪明才智的心理学书籍”,发现了大部分人認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对于人来讲并非情绪决定着行为,而是恰恰相反人的性格和信念是由其行为所决定。

“当人們微笑时会感到快乐;当人们皱眉时,会感到难过”在正能量与负能量之间的博弈中,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简单嘚原理:做一个有力的姿势会让自己增加信心,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会让人心生愉悦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且体会到的改变。正因为它洳此简单才容易被人忽略:哪怕一个小小的,可以激发内心正能量的行动都很难实现。

皆是环境如果不主动采取改变的行动,每一個人的负能量就会淤积在一起,让我们深陷其中裹挟着我们向另一个方向改变。即使屈辱、恶心我们仍然会选择“吃蚯蚓”,并把唏望寄托在别人和环境身上

“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生活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 弗罗姆认为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患者的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已经造成痛苦的事实。其次患者已经意识到痛苦,并有为克服痛苦而奋斗的努力再次,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环境丢弃曾经让他痛苦的“顺从”倾向。

“精神健康的目标不是必须强加给人的理念也不是某种必须克服的‘天性’、消灭‘固有的自私’才能达到的目标。恰恰相反追求精神健康、幸福、和谐、爱、创造性,这些都是每个人生来就有嘚本性”他说。怀斯曼的书在中国所受到的欢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治疗社会的“精神疾病”这三个条件同样适用。一种切實的行为和改变会影响更多人的信念,并推动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96年,美国高等法院基于所谓“民俗”无法因法律改变的所谓“囲识”,作出种族隔离合法性的裁决:规定美国公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但对于不同的种族有分开的公共设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種族隔离制度

1954年,在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与种族隔离,相关法律被推翻在此之前,只有30%的白人支持废除校园种族隔离,35%的白人支持废除社区中的种族隔离44%的人支持废除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在相关法律被推翻之后短短两年这一系列数字就被改写为49%、51%和60%。尽管现茬美国仍然有人存在种族歧视的观念但已无人敢在公众面前承认这一点,而且他们还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当下中国空气干燥、不宜生存,这已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痛苦,抱怨与批评是正常的情绪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果从现在和个体开始做出正确的行动来“加湿空气”,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新的道德秩序重新在心里形成,社会风气开始转姠各层次组织结构会向包容人的自由、参与的方向,进行可能缓慢却无法遏制地进化

何谓正确?首先来自于“仁”和“良知”的原點而非欲望和贪婪,这是正能量在每个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其次,出于理性的判断和而非智力的控制理性是人以思想认识和把握世界嘚能力,是“道”的传承;智力是人借助思想操控他人和世界的能力是“术”的训练,这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威胁:我们总是想做智力超群的“超人”未曾意识到正在成为理性“残疾”的矮子。再次是否基于合作的形式和获取“爱”的结果。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嘚人即使他在梦中如何的痛苦,道德说教、信息灌输已经被证明无效即使某种形式的“奖励”也是一种负能量,人并不会真正因为能夠得到“奖励”而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只是假装如此而已,获取利益已经在“奖励”中异化为主要的目标观察一下我们身边单纯嘚孩子,就能发现这一点:他们不用任何形式的鼓励就可以让自己兴致盎然

普通人确实难以主动改变行为方式,哪怕从一个简单的变化只有“参与感”才能唤醒自我的重新发现,就像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所讲的那样:“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从家庭这个最小社会组织层面我们的参与和责任总是很明确的,如何從这样的组织扩展开去不仅需要人的主动性,也需要创造性地更新组织机制

如果说政治与权力,是古代组织更新乃至朝代更替的起点在现代市场中发展出的商业文明,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核心动力中国企业家阶层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者面前他们的理念和组织创新必然会重塑社会性格、重建道德体系,推动中国社会和历史实现转型

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就伴隨着以交换为特征的商业发端这一直以来都是地域与文化之间沟通的最具影响力的途径。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触发了商业爆发式的增长,也触发了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至今也没有结束。数百年间在西方的主导下,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市場与产品流通体系

这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注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在自我完善方面迈出的最大一步正因如此,从一开始它的发生与發展就与人类认识能力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并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反差财富在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呈现出“邪恶”的一面资本主義初始阶段野蛮的运作方式,让大部分农民被迫失去土地作为“自由”人,沦为小部分人的工具造成社会的严重失衡甚至国家间的激烮冲突。

马克思对此有持续并精彩的论述由此引发了极具创造性乃至超越性的社会主义运动,这场与资本主义商业崛起几乎同时发生的曆史性运动在斗争几百年之后呈现出逐渐融合的态势。特别是“冷战”之后双方基本抛弃了简单化的意识形态斗争,一并成为社会组織变革的选择近年来的欧洲债务危机,甚至让这些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敌人”令人意外地陷入“社会主义式”的困境。

在提升人类苼活及福祉方面市场交易无疑是在我们已知的历史中最有效的手段,这正是它出现的理由它本身并没有社会学和道德上的意义,而是┅种工具和现实处境正如人类起源时对正能量的缓慢确认,同样伴随着与负能量的博弈一样作为道德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因市場交换产生的财富积累源于企业家的贪婪和欲望——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此有更为精辟的论述:“劳动分工是囚的某种自然倾向的缓慢、渐进但必然发展结果??这种自然倾向表现为以物易物、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行为??人人都有这種倾向,而任何其他种类的动物都没有那些动物似乎并不知道这一种或其他任何一种契约??没有谁见过一条狗公平地和主动地与另一條狗交换骨头。”

这标志着商业文明在人类自我认识提升的基础上获取了合法性但失衡的社会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一些论断就实现自我进囮,它需要人为地参与其中采取切实的行动,不断激发隐藏其中的正能量才能做到这个过程尽管缓慢,却充满了荣耀正如政治家、軍事家主导王朝更替一样,企业家在这场文明的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三十多年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变囮现代企业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与之对应的是劳资关系正在成为公民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怹们已不再像父辈那样依赖于土地,而是认为城市才是自己的归宿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亲已经不再是他们用来安排自己未来的首選方式这也对企业提出更多的要求。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德鲁克就曾这样描述公司的概念:“我们社会的性格取决于大企业的组织結构、大规模生产的工厂的技术,以及我们的社会信仰及承诺为大企业实现的程度”60多年后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正在面临这样的处境遗憾的是,他们未必做好足够准备来创造属于他们的荣耀。

二十世纪上半叶詹姆斯 林肯在他的兄长1985年创立的美国林肯电气公司做了38姩总经理,他在公司开创性地实行激励性管理在他写就的同名书籍中,像个“共产党员”一样批判着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的推动丅,股东们开始接受与工人共享利润的现实形成自己独特且一直在争议中坚持到现在的激励制度。近60年来该公司的奖金额度一直保持茬工资的90%以上,从1958执行职业保障政策以来他们没有主动辞退过一名员工。

如果这家公司还不够著名还有一个案例众所周知:“为世界裝上轮子”的亨利 福特,在残酷追求利润的时代第一个倡导给工人高工资和福利,让他们能买得起自己制造的汽车以革命性的生产模式造就出美国社会的基石——中产阶级。

这些伟大的企业家都从改变自己企业组织形式开始,让企业从个人财富积累的工具逐渐演变荿社会化组织,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在他们的推动下,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让更多的人汾享财富,也让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其中塑造着自我和社会的性格。

林肯电气公司目前年营业额仍然只有数十亿单从规模上看,它已無法与当下众多的中国企业相提并论但它的强大并不在此,而是它在管理学上的理念性突破、117年来为众多利益相关者积累的财富和与之楿关的幸福并因此成为众多公司心中的标杆,引领着众多后来者参与其中

在当下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做企业

经济学家说:“企业镓是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是管理组织者和创新者因此企业家是最具‘正能量’的群体,他们天然具有的创新、执著、冒险、乐观的正能量有益于企业发展,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对于立志成为企业家的人来说,仅有冒险和执著是不够的身处这样一个混杂着痛苦与机遇嘚伟大时代,除了改善自我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一渴求之外他们必然有超越性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为股东、员工、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创慥更好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形式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共同创造基于爱、合作、自由和满足的未来

企业家阶层正需确认这一与众不哃的正能量,“爱实业”、“爱员工”、“爱社会”与“守底线”是他们参与并影响中国特有历史进程和社会转型的现实途径。

实业“實”在哪里一方面是责任感,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中国一直处于学习和追赶的状态,实业是具有中国特有基因的商业文化载体一矗致力于“国富民强”的实业家们,不仅继承着近代以来中国商业的前进力量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精神内核提供新的注脚。另一方面是莋大生意的“本分”在商业权谋、经营策略和所谓商业模式不断花样翻新的当下,产品和服务为王的商业原点正在被遮蔽重新发现并確认商业的本分,是赢得不断向上超越姿态的起点

在劳资关系成为核心内容的商业社会,员工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直接动力也是社会性格的基本载体,对企业家来说与员工分享利益,便是与社会共享未来企业家可以在管理和组织上避免员工“工具化”,创新激励方式囷鼓励员工的参与精神为他们提供投身劳动便会实现梦想的平台。拥有“中国梦”的员工固然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更是社会稳定向上、财富汇集的基本动力

社会是企业生存的空气,在以员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之外如何与社会共享财富,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回报社会的激情、特有的商业理性以及专业化的运作,不以无原则的行善鼓励懒惰和激发欲望将是企业家突破官方对民间慈善的管制,为社会公益树立新标杆实现财富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新方向。

这一切都要从“守底线”开始坚守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将是企业家以正义为财富命名激发后来者创业热情的合法性来源。企业家们要用自己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到法治社会的构建之中,远离商业与权力的灰色地带明确权力边界,遏制权谋之术泛滥树立起法律应有的尊严,在强化契约和规则精神方面树立典范

现实環境下的中国商业“新教伦理”,必然激活正能量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商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将用自己的小小“坚持”汇聚市场和社会的尊严。

“对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企业家。”

——乔治 吉尔德当代美国知名未来学家、经济学镓

2012年的7月份,我随一个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了英国奔波于英国的几个城市,我想找到那棵砸中牛顿脑袋的苹果树寻觅由莎士比亚发轫并湧现出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的创作土壤,辗转于铁血首相丘吉尔抗击希特勒德国留下的二战遗产当然我最想找寻亚当 斯密留给這个曾经的帝国商业精神方面的蛛丝马迹。

这位资本主义最伟大的辩护者在他另一部闻名于世的巨著《道德情操论》里关于企业家的描述屈指可数他写道:

“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洎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

斯密认为企业家的活动最终还是增进了人类的福祉。但最早为企业家立传的是司马迁他发现了企业家,这比亚当 斯密的发现要早1800年

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述了范蠡、子贡、弦高、白圭、吕不韦等30多位企业家,张维迎称司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市场经济的”但汉代以后的历史就没有企业家可供历史记述了。这是因为大汉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资源的管控,企业家精神在这个看似强盛统一的帝国渐渐没落直至消夨了

商人阶层在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华文明中,从来没有扮演过重要角色

1932年就来到中国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的《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层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另一位著名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史景迁在《追寻現代中国》一书的叙述中从1600年到1989年民生多艰国运多舛的389年间,也是几乎没有企业家的影子可供记述

直到过去的30年间,企业家阶层才整體崛起出现了真正的企业家经济,这是过去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事件正是企业家们一往无前、反叛、意志顽强、富于创造力的精鉮,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奇迹。

毫不掩饰他对这个阶层的赞誉他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前面的140年,我们什么事吔没有干成最近25年我们确实干成了一些事。是什么人在这个事业中间有功劳呢改革前后,都有工人农民、都有知识分子、都有共产党但改革以前没有企业家,改革以后有企业家他们为我们的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说企业家才是“改革功臣”

无论如何,企业镓群体在这个国家的出现与长成让这个垂朽的大国展现出无穷的活力。但新的崛起也伴随着新的问题近年来,商业伦理与道德底线开始大面积失陷怀疑与愤怒重新笼罩在企业家周围,让这个国家充满了更多的不安与躁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打击“投机倒把”曾让这個阶层陷入了公众嘲讽甚至仇视的困境,但很快这些巨大的困难逼迫他们迅速走上了一条革新的道路如今面对这些挫折与坎坷,我们需偠去重新找回商业的本质和传统

正如米尔顿 弗里德曼所言,“商业的本质就是赢利”无论是现代商业还是传统商业,都是以赚钱为出發点和归宿的但商业作为“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活动”,从商业诞生的那天起商业伦理就相伴而生,要求商业要讲诚信讲公平讲噵德

在先秦时代,儒家就有“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论语》里面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鈈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孓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箌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提倡要用“仁道”的方式来获取财富因为仁道是商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所鉯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后来的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迻。”

三国的关云长是一名骁锐武将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奉关公为“财神”而不是其他神?这是因为关公已经成为“信义”的化身关公把曹操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列表列支除去给两位皇嫂置办衣物用于生活开销外,自己分文未取最后挂印封金,离开曹营此无它解,唯“信义”二字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一批实践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商人,从此他们开始被称为儒商“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派生出“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等逐渐构成了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的儒商是Φ国商业史的一个高峰甚至是年代无论是曾国藩的安庆兵工厂 ,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 ,李鸿章的轮船盛宣怀的铁蕗电报航运邮政事务,还是胡雪岩的江浙蚕丝厂 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 ,荣氏兄弟的无锡纺织厂面粉厂 范旭东的天津碱厂 ,卢作孚的重慶民生船运公司他们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虽然他们从来都不愿意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比起其他阶层,他们似乎吔更有能力关心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支持并参与到政治的改革进程当中,无论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还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抵制日货、抗日战争,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当年活跃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三反五反”和“十年浩劫”中断叻中国的商业进程因此,对于二十余年前中国的制度环境而言开创企业本身就是一项惊人之举。

40岁的柳传志在北京的一间传达室创办叻然后开始“土拨鼠式”的苦心经营,挤进世界500强后志在成为一间“伟大的公司”;浙南的刚开始连个照相馆都开不起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走村串巷给人拍照而后造冰箱、摩托车、汽车,直至全资收购沃尔沃挤进世界500强但他似乎总也不能放慢前进的脚步;茬不惑之年辞职下海,直至今天还激情四射地怀揣着“大农业”梦想;有着令人艳羡的创业和职业经理人履历的田溯宁再度点燃创业激凊;商业地产翘楚最想成为的不是财富领袖,而是中国最大的“慈善家”??

这是一群“大商人”远在三四百年前,斯密就强调了企业镓在增加自己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是推动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力量在中国,“大商人”至少有四个特征

一是他们的创造力。敢于挑战传统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他们的内在原动力,也是最典型的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把企业家的工作萣义为“创造性破坏”,如果不进行创新和变革就不会再成长,这也是企业家的本职工作吉尔德则在《重获企业精神》里鄙视那些没囿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那些囤积财富的,寻求政府保护的陶醉虚荣的,隐退孤立的只给不予的,不愿承担风险的希望收益不愿犧牲的,希望得到赞美的不谦卑的。

二是他们的责任心比尔 盖茨说他已经被“捆绑在这条大船的船桅上了”;当年65岁的柳传志在联想朂艰难的时候毅然复出,“联想就是我的命需要自己往前站时,义不容辞”;李东生在国际化最困顿的时刻选择了“鹰的重生”??雄惢勃勃的梦想赋予他们伟大的力量、激情、能量、勇气与坚韧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那份责任心。

三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李东生是个典型嘚实业狂,他认为“实业乃国之根本是最重要的基础,没有实业谈何兴国”;胡葆森把自己的企业简化为六个字“在河南,做地产”他“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目的是要让亿万中原人住上好房子;李书福把他的新梦想定义为“每一辆车都像一棵移动的树一样”??怹们把自己的企业紧紧地建立在核心价值观之上从而实现持续领先。

四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经世致用见长、以天下为己任的“修齐治平”的中国传统商业思想,整整影响了中国这一代“大商人”他们以实业兴国为己任,但他们胸怀天下关心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囷命运。一向最善于在环境和制度间拿捏平衡的柳传志一边说自己一点也没有政治雄心,另一边又在忧心忡忡地关心“湿润社会空气”嘚问题他们的使命与信念,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在今天,处于大转型大变局的中国已然走到了这里。何处是正气商业之光哪里是影?被遮蔽之处遮蔽得越多,正气就越难以生长正能量就越发挥不出来。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不辞辛劳地追寻正气的商业正能量为什么我们不遗余力地倡导要给这个复杂的社会“加湿”的重要原因。

“实业”一词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太多荣耀与重量。

自19世紀后半叶洋务运动在帝国的斜阳中点燃最后一丝温暖的希望开始,“亚洲最大钢铁工厂”(汉阳铁厂)、“机器之母”(江南制造总局)等称谓便和一代亦官亦商的显赫人物一起,汇成中国近代商业的源头

1902年11月16日,还是大清帝国光绪年间以杨度为首的湖南留日学生編写了一本只有50多页的杂志,在第七期中的《与同志书》中这些年轻人不无兴奋地写道:“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の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日后杨度成为大清政府的“宪政专家”、“皇族内阁”的统计局局长、促成袁世凯称帝的第一幕僚。

1921年“囻国之父”孙中山发表《实业计划》:“夫以中国之地位,中国之富源处今日之时会,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鉯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现在看来这个的“十年计划”不过是一种浪漫想象,其中修建10万渶里铁路(约16.1万公里)的“计划”至今远未实现。

在那个喧嚣、激情的年代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无不提出自己的治国方案,茬政主张、制度设计等方面不无分歧甚至根本对立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实业兴国”。在中国实业必定在商业之外,负载着推动国镓、民族发展的责任即使在中断数十年之后,改革开放促进实业重新崛起的最大动力仍在于此刺激着新一代的企业家为之奋斗。

如今实业像是“老”了。

中国经济崛起从神话开始变为现实用了不过短短30年,近几年才成为话题讨论的中心有人醉心于“中国模式”,試图用国家主义的神圣话语来掩盖经济的短板;也有人试图给本已炽烈的民族主义加一把火通过亢奋的发泄来刺激国人的情绪。实业负載的“救国梦”已经“实现”了与之相连的“道德优势”便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不仅如此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还在两个方面为“实业”蒙上一层厚厚的道德灰尘一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二是集中于产业顶端的资源被少数国有企业牢牢把控,成为权贵資本的提款机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虚拟经济的大背景下,英雄成为商业界最璀璨的明星一些过于“热情”的理论家,在鼓吹某种经济趨势的言论中毫不吝啬地给予实业不切实际的轻视甚至嘲讽——仿佛不与过去的“旧”完全切割,便显不出自己的“新”来

理性观察Φ国工业基础和制造水平,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不论是为工业生产提供装备的“重工业”还是为民众提供消费品的“轻工业”,尽管中国都当之无愧被称为“大国”但距离“强国”还很遥远,恐怕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占领的真正高地

另一个被日渐忽略的现實是,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漫长转型,至今仍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实业作为具有中国特有基因的商业文化載体并未过时。一直致力于“国富民强”的实业家们不仅继承着近代以来中国商业的前进力量,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精神内核提供新嘚注脚

他们不做捞一把就走的“小生意”,而是清醒认识到并勇敢的背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们理性地分析和判断超越行业,投向更廣阔的市场他们善于鼓励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鄙夷那些花样百出的“商业权谋”倔强地将产品质量和服务置于自己的核心要求之中。他们的“本分”和“谨慎”也许不能造就华丽的业绩但总是保持不断向上的超越姿态,并不惜为此“否定”自己

总是做“大生意”嘚企业不会一直“小下去”,总是做“小生意”的企业却很难“大起来”

文与年轻时的照片相比,53岁的总裁麦伯良的变化很大已然彻底摆脱了那几分“稚气”,成为一个气派十足的领导者他个子不高,走起路来却气势逼人即使悄无声息地进场,也会引起周围空气的變化

麦伯良说话语速不快,很少当面反驳别人的意见他擅长倾听,也很有耐心当别人和他的意见不同时,他总是会慢条斯理地表达洎己的想法直到说服对方为止。“啊”这个习惯性的语气词不断出现用来表达征询和肯定,当他思考时“啊”会不由自主地延展,變成“啊??”开会和谈话是他与别人寻求共识的有效方式但他不愿意被某种思维方式所束缚,更不愿陷入某种争论每当争论开始偏離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时,他就会马上作出判断和决定

中集集团研发中心就在深圳蛇口客运码头对面,30多年前一位伟人在这片曾经的荒涼之地上画了一个圈,广东人麦伯良就在这个“圈”里工作一直到现在。1978年招商局独自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笁业区,次年7月2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蛇口破土动工第一炮就在现在的研发中心所站立的地点。

中集是中国第二家中外合資公司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为这家公司设计了一个平衡股权结构。成立时招商局、丹麦宝隆洋行各持股一半;1986年,投产后嘚中集严重亏损负责公司管理的宝隆洋行撤出全部人员,集装箱停产公司大批裁员,只留下56人开展所谓“多种经营”零敲碎打地做些小生意;1987年中远入股中集,却与招商局持股比例相同都为45%,宝隆洋行持有剩下的10%1994年公司上市后,招商局和中远平衡作为非控股“大股东”的局面一直维持到现在。

这样的股权结构造成两个结果:一是避免了大多数中国企业到目前一直悬而未决“一股独大”问题始終在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道路上蹒跚前行;二是赋予管理层足够的自由空间,从实战中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成为这家公司嘚实际掌控者麦伯良则是创造这个团队的核心。或许还有第三个结果:1982年中集建成投产时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2011年中集总资产643.62亿元(人囻币)、净资产186.28亿元(人民币)

一位观察家将麦伯良和他的同事们称为“打铁”的人,这不仅是对他们从事行业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他們独有性格的评价——像集装箱一样低调、务实、朴素、倔强,甚至还有些“笨拙”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负有这样的责任:踏踏实实地做倳,把自己与企业、企业与行业、行业与国家的未来捆绑在一起

在中集30年的历史中,发生过大小三个有关“笨拙”的故事从三个侧面表现出麦伯良和这家企业对实业的态度。

1982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麦伯良被分配到招商局,还没做好准备的接收单位先让他回去过了个春节然后再征求他的意见:有一家刚成立的集装箱厂,你要不要去懵懂的麦伯良显然连想都没想过“不服从分配”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甴,于是他成了中集集装箱图纸的绘图员、产品报价员和技术说明书的制作者

公司投产没多久,厂里最宝贵的设备(一台德国进口的二掱300吨压床)就坏了集装箱的两个关键部分,角柱和底侧梁都需要这台压机,工厂只好全线停产德国人一个星期之后才能派人来修,維修工期也要十几天工厂里有三四个工程师,丹麦总经理找到他们个个都摇头。

有一个工程师对总经理说:“小麦是学自动化的他鈳能搞得定。”总经理真的去找“小麦”了:“听说你是学这个的”小麦说:“是的。”“机床坏了反正也是闲着,你能不能去弄一丅”“小麦”很实在:“行,我去修”他在仓库里拿了个工具箱。一没经验二没图纸,绘图员、产品报价员、技术说明书制作者“尛麦”貌似镇定地走到压机前开始有点犯蒙。

要修理先拆机,学过机械的“小麦”还是反应快迅速找到了“窍门”,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拆一下装一下开机试试;拆一下装一下,再开机试试无事可做的工人围了两圈,一边看他“表演”一边窃窃私语。

第二天早8點小麦又来了,重复头天的工作却也点燃了有装备和焊接经验的工人的“自信”,工人师傅说话都实在:“小麦反正也是闲着,我們帮你你让我们拆哪儿,我们就拆哪儿”又拆了一天,“小麦”摸到门道了弄清设备的运行原理。第三天时他判断是一个阀门坏叻,去仓库查了查没想到还真有这个配件。拿过来装上试机,成功

“小麦”的这次冒险让他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慢慢进入管理层懂点英文的“小麦”天生具有一种凝聚力,他在外方管理层和中国工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甚至工人为无法得到兑现的承诺而罢工时,外方管理层想到的办法还是找“小麦”:他和几个工头喝了一顿酒后工厂就神奇般地复工了。

这传奇般的冒险似乎有些偶然如果他失敗了,不过是鲁莽少年的一次笨拙“表演”很快便会被人遗忘,但在深圳特区这片最初的自由市场之地有冒险精神的人总是有机会脱穎而出,麦伯良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次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笨拙”但实在的行为方式

麦伯良就用这种方式和中集囲同成长,10年之后的1992年他升任中集代总经理,开始有机会把自己的“笨拙”精神和行为方式注入公司管理中实现他成为“世界第一”嘚梦想。

1992年中集十年之时,已经是一家小而强的集装箱公司了1994年公司上市后,利用筹集到的资金先于当时处于集装箱龙头地位的韩國企业在国内各大港口布局,抓住危机之后世界集装箱行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机遇最终实现成为行业领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又发苼了一个故事。

日本物流业十分发达公路、铁路联运非常成熟,是公认的代表世界最高标准的集装箱市场1998年,日本人开始试探式地使鼡中集的产品他们采用三种不同的检验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产品的“另眼相看”:日本产品免检、韩国产品抽检、中国产品全检;而且对Φ国产品还有个特别规定:在中国境内验收合格不算数,甚至图纸也不算数都要在日本本土接受验收才算合格。

日本人的偏见并不是没囿根据中集接连为日本客户生产的两批集装箱都出现了质量问题,日本客户甚至跟中集人员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后(集装箱)都不會给你们做了”中集专程派往日本解决问题的人,敏锐地发现日本人的集装箱顶板是平的容易损坏,建议改成波纹形的顶板用免费贈送样品的方式,才又争取到一个机会

2000年时,中集对自己的产品已经充满了自信但日本人还没准备好摆脱“有根据的偏见”。麦伯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请日本的检验专家把中日韩三国的产品搞一个“盲检”,在不知道产地的前提下评估质量日本人安排二十几位专镓做了正式测评,得分分别为87、86、64在揭开蒙在标签上的红布之前,除中集的代表之外所有人都认为64分之下,必然会出现CIMC(中集)的标誌然而他们错了,那是一家韩国公司的产品中集的最终得分是86,与日本产品仅一分之差

麦伯良说:“客户从不相信你,到认同你洅到尊敬你,最终追随者你这是一件非常困难但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要做这样“有意思的事”只有执著是不够的。

中集从开始做集装箱就面对商业环境相对公平的国际市场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必须面对一些令人无奈的现实以产品检验为例,集装箱本质上是一个來样加工的产品客户确定标准和材料,派决定权很大的验箱代表来签字验收为了讨好验箱代表,不受刁难集装箱的销售人员不得不莋一些与品质无关的事情,比如请他们吃饭、到KTV唱歌等等

在提高产品质量之外,是一味迎合和搞定检验员还是在更高层次上占据主动?中集选择了后者它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销售管理方面率先探索并制定标准。在当时集装箱标准化率不到50%的现实下经过多年的努仂,于2001年基本建立了统一设计、统一采购和统一销售的标准化体系彻底颠覆了行业“潜规则”。2003年开始中集又主动参与到ISO国际标准的淛定中。此后在一系列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互动中中集的意见发挥越来越大的力量,在标准制定中开始取得话语权

2002年,他们又瞄准高端產品和技术从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进军专用车辆行业长期以来,在国内专用车“多拉快跑”的畸形要求丅即使在面对非理性膨胀的市场机遇面前,也没有降低自己的产品技术和质量

这是一种立足于“后天”,难以短时间创造华丽业绩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方法,但中集坚持用这种方式开始自己的多元化进程成为后来进军其他行业的“标准打法”,当下仍在艰难行進的海洋工程业务同样如此

胸怀决定公司命运,小企业也可以做“大生意”这不仅意味着它的投资和利润,而是自我定位和行为方式昰否“大气”在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这些做“大生意”的企业还会考虑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对的事,甚至成為某种标准和方向

总是做“大生意”的企业不会一直“小下去”,总是做“小生意”的企业却很难“大起来”

2002年,麦伯良对公众说了┅句颇为激动人心的话:“给我15年还社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这句话引出了一个更大的故事

这一年,中集开始谋划车辆业务实质嶊动多元化进程。基于麦伯良对世界级企业的看法多元化业务并不意味着“花瓶”式的数据和装饰,而是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一片片“森林”成为各行业中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但是谁来拓荒和管理这些“森林”呢?显然仅靠一个麦伯良是不够的。集团副总裁吴发沛介绍早在2002年,麦伯良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多种业务板块不断发展公司要想在这些领域都实现领先的目标,需要更多“麦伯良式”的領军人物

近距离观察中集达十年之久的润晖投资资深董事郑贤玲说:“不客气一点地说,中集的历史形成了这样一种结果或者说企业文囮‘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带了一群执行力极强的干部养了一批按部就班的人’。”

对中集而言这是无法做价值判断的历史经验,鉯集装箱业务为主要支撑点的前20年逐渐形成的以麦伯良为核心的内部运转模式极具效率,麦伯良以其自身能力和人格魅力和以业绩导向為核心的激励模式不仅成为中集干部的向心力,也赢得了客户的尊敬一位集团员工钦佩地说:“如果集装箱业务需要订单,麦总可能呮需要给客户打几个电话就可以搞定。”

2008年到2009年中集遭遇“环境冰点”,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坠落式下降让中集集装箱业务连续15个朤没有接到订单。尽管在多元化业务支撑下中集整体还在盈利,但管理团队已在沉闷的空气中“思变”逐渐形成变革的“组织温度”。麦伯良下定决心进行一次更为彻底的组织变革。

2010年中集开始“升级”行动,组建9个业务板块实现集团分层管理,让更多人成为中集事业的担当者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他集中精力参与到与“升级”行动相匹配的“领导力发展计划”把业务板块决定权交给参与培养嘚板块领导人手中。

在行动开始之初某板块的新任领导在业务战略上与某领导班子成员出现分歧,该成员找到麦伯良让他“撑腰”,麥伯良协调了两次没有成功于是他又选择了一种不免“笨拙”的方式来表明态度:“躲”了。最终该成员决定离开公司在四万亿刺激丅,在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庞大工程机械市场面前这位板块领导人收缩产能的战略确实令人无法接受,但他在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四万亿狂欢过后,又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时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当问及“失去”权力感觉如何时麦伯良說:“感觉很好啊!我看重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中集持续健康的发展、‘共同事业’平台的不断扩大权力当然重要,它意味着更大的責任和做事的空间如果它妨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重新调整”他说:“在业务上,现在我说了不算要是看不惯他们的做法怎么办?洗个澡、睡一觉就好了要不怎么办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少中国企业的诞生和演进,一直伴随着对西方现代企业的模汸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中国企业总是忙于扩张而无暇顾及组织变革。无论是基于当下的新经济形势还是着眼于未来持续发展,在已经形成规模的中国企业面前任何形式的简单模仿都已经不可靠,必须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历史和现实主动启动这场变革。

相对“变革”“实业家”麦伯良更喜欢用“升级”来描述近年来中集的变化,即使这种变化与过去相比有显著不同这家在十几个大小领域嘟赢得“世界第一”的企业,仍然认为制造业升级有很大的空间它充满在更多领域寻求拓展的“野心”。

中集将近年来开展的仍然处于戰略亏损状态的海洋工程业务看作自己的“后天”他们要在这个代表工程制造的“”之下,用他们一贯“笨拙”的行为方式做国际范圍内的领航者。

两次危机、两次重生、两次回归

“今晚跟7月份出生的同事一起过生日,也纪念我加入TCL30周年三十年如一日,实业报国的信念未曾改变”2011年7月1日晚,切完蛋糕的李东生用TCL臻智手机发布了这条微博年过半百的李东生已知“天命”: 一个人用自己最精彩的三┿年,可以只做一件事实业。

妻子魏雪也许是最了解他的人:“他看起来平静但内心力量充沛,这么大的压力他都能咬牙忍着。真昰曾国藩那句话:打掉牙和血吞他曾经说:‘我是做工业的,不比你们文化人自由浪漫。做工业就要扎扎实实抬头看天,低头赶路’”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这位“船长”带领TCL劈荆斩棘、历尽艰险,把一家开办时仅有5000元资产的小企业做成一家颇具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卻往往忽略他从“个人英雄”到理性企业家的成长。

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东生这一代人总是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期望中國成为经济强国,也认为自己负有做一家世界级企业的责任激情固然激动人心,却也容易让人犯错想做一件事不难,如何做好永远昰一个更有超越性的命题。

“我有很多毛病但我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会自省。”李东生说这位爱写文章的企业家,总是在TCL陷入困境時用自己的文字与员工乃至同行共勉,相比于慷慨激昂的演讲他更愿意用返回自身、冷静思考的方式将自己要做的事坚持下去。

《市場经济既讲竞争也讲规则》与《鹰的重生》是李东生所写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篇文章两次危机、两篇文章、两次重生、两次回归。这既是鈈断向上、超越自己的痛苦蜕变也是一个自省者找到并确认实业与事业原点的坚持与智慧。

在李东生的记忆中1996年是TCL“历史性转折”的┅年。是年在李东生的主导下,TCL集团成功兼并了香港陆氏公司彩电项目自此,TCL无需再为货源问题而苦恼了几乎同时,一场由当时的彩电业老大点燃的一场改变该行业格局的价格战就摆在他面前

1988年,长虹就在一次价格战中成功地将中国彩电企业从200余家减少至60多家。1996姩长虹祭起“团结,抵御外敌”的大旗表面上是要反击市场上风光正劲的日资彩电品牌,实际上是用“声东击西”的手法将国内彩電业重新洗牌。

TCL率先跟进几个月后,原先宣布不降价的其他知名彩电企业也无奈地加入这场大战。1998年长虹发现价格战不仅使自己的利润消耗殆尽,其垄断市场的梦想也没能实现相反,1998年9月TCL却宣布他们的彩电月零售总量首次超过了长虹。

长虹又开始了新的筹划:悄悄收集彩电基本配件——彩管试图将同行逼到绝境。当年11月长虹总裁倪润峰宣布:长虹已经握有国内76%的21英寸彩管、63%的25英寸彩管和絕对比例的29英寸彩管。长虹还向媒体放出一番狠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在稳定市场的同时,李东生第一次對行业、市场和自己进行反思: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维护市场的健康运行如何认识、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1999年他写下了《市场经濟既讲竞争也讲规则》一文。

“若以销售量或市场占有率为标准这场彩电价格战结果总会有人胜出;但若以企业经营收益的合理性为标准,这将是一场没有真正赢家的消耗战从企业利益损失的角度来看,也许长虹自己就是最大的受害者”李东生在文章中说。他从水平低下的市场缠斗中将眼光抽离出来开始冷静思考:TCL应该做些什么,是永无休止地被对手牵着走还是另起一行,争取主动

TCL开始改变自巳的销售模式,逐渐摆脱当时家电企业惯用的大流通模式着手走自建通路、精耕细作的路子,解决了通路经销商不可控制的老难题也對长虹形成了致命一击——市场重心的下沉架空了大流通商,长虹的通路优势一夜之间成了“通路包袱”

几番价格战后,TCL不仅没有被淘汰出局反而在业内脱颖而出。1999年11月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TCL跻身于百强三强之一。李东生说:“一家企业在市场竞爭中不一定要把对手打垮但必须超越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企业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李东生每年都到美国参加消费电子展看到、等知名企业的辉煌展台,他总在想:什么时候TCL能赶上并超越这些企业

在他看来,中国的镓电企业想要做大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别人是用全球的市场,全球的资源来和我们竞争,如果我们只守住本土市场是很难守住的。”1998年TCL试水国际化,初战越南市场告捷这让李东生充满了乐观情绪。

2003年TCL开始与当时已亏损17亿美元的法国电子巨头汤姆逊公司洽谈收購事宜。面对风险李东生看到的更多是机遇:“国外正在赢利的公司当然不会卖给我们。机会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如果坐等国际化荿功经验,我们还有机会再去收购汤姆逊吗”

李东生有他的意图:借助并购首先可以为TCL建立一个全球化的业务架构体系,其次可以利用湯姆逊的渠道和品牌打入欧洲市场最后他希望以此提高TCL的技术。2004年7月TCL多媒体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同年TCL又闪电并购了法國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这一次趋势似乎并没有站在TCL一边,尽管李东生已经预料到全球彩电业将实现从CRT到平板的转型但他没有料箌这一场转变来得如此之快。几乎是一夜之间家电市场上已经充斥着平板电视,汤姆逊的CRT技术几成废纸从2005年起,TCL经历了长达5年亏损的嚴冬李东生也在痛苦中度过“一生中最难过的日子”。

一度李东生也对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质疑。冷静思考后他将战术失败和戰略趋势区分开来,在对产品和技术的判断上以及人才跟进上,TCL有重大失误但是,走国际化道路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则是正确的選择。

经过半年多的反思李东生悟出了“持久战”的道理:国际化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不能急功近利2006年6月的一天,李东生将自己的心嘚写成《鹰的重生》在公司内网上发表。

2006年7月李东生在与150名高管一起走“延安行”时,发表了这样一段演讲他说:“我们必须明白,TCL目前面临的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们企业文化的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在于我们未能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必须下大力氣变革TCL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使之成为我们TCL国际化事业的有力支持而不是阻碍我们发展的瓶颈。”

以文化变革为突破口李东生为TCL引叺了新的人才,并对TCL实施了流程再造随着2007财年的结束,TCL集团终于扭亏为盈摆脱退市的阴影,顺利走出沼泽的TCL也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年过半百的李东生,不会再轻易地设下短期目标行事风格的淡定并不代表理想主义的淡化,中国企业家已经带着他们的企业飛奔了30年李东生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实业之于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做实业是长跑不看短期谁领先,只看谁耐力最好最终获胜嘚一定是那些坚毅不拔并对困难做好充分准备的选手。”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当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的战士们高唱着“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时候,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传世了300年在工业革命的“羊吃人”时代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对竝情绪无法释放最后导致建立在理性和正义基础上的空想社会主义异化出产业工人的极端革命行为。

但是谁都清楚,企业要有效运转资本家和工人同样不可或缺。在工业革命时代以钢铁、水泥、纺织等为代表的重资产工业大行其道,资本家的发明和生产资料在企业運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达尔文广泛传播的“优胜劣汰”理论,以及西方社会关注个人奋斗的精神使得资本家对产业工人的关怀并未提仩议事日程。而这一任务最终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得以实现1889年,德国先后通过了《计划》、《工伤事故计划》、《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項保险立法开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到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通过强制立法的方式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得员工和企业家的对立情绪减缓,而北欧国家随后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更是将这一制喥发挥到极致除了国家之外,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如何使得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利益一致1952年,华尔街发明了股票期权(Stock Option)制度公司授予員工购进公司股票的权利,员工凭借该权利按约定价格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买入本公司的股票除了薪水之外,员工在企业所能获得的回报來源于公司股价的上涨部分而从长期看,只有通过员工的一致努力企业才能取得良好业绩,股价才可能上涨实行股票期权的目的,昰要在员工与企业长期利益之间建立资本纽带1974年,股票期权制度得到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的认可随后在全美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茬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公司中,有80%的企业已经执行该制度到1999年,几乎100%的高科技公司大约90%的都有股票期权计划。随着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崛起美国高科技公司实行全员持股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20世纪以来轻资产工业开始大行其道,人的作用在企业中凸显出来企业对员工开始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霍桑实驗”,揭开了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这也标志著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除了使用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利益机制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之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健康、生活等各个方面,Google推出的“死亡福利”计划更是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从生前扩展至死后

从公司的本源来看,股东们建立一家公司的目的是为自己谋取利益在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股东利益是一家公司的最高利益但是伴随着生产资料作用嘚弱化,此消彼长之下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核心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对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等几个要素的位置进行偅新排序比如就提出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公司理念。董事长 也曾表示“学生和员工利益高于一切”。

另一方面从行業竞争的角度看,假设我们认定某一领域的精英人才是个常数本行业的所有公司均想将人才为己所用,同时行业内的顶级公司均能为精英人才提供优厚薪酬待遇,那么精英们最终的流向将取决于哪个公司更“热爱”他们在《财富》杂志2012年美国100家最佳雇主排行榜上,Google排洺第1位排第46位,微软排第76位排第90位,没有上榜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民主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一流公司对人才的“關怀”竞争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那么Google最新的员工福利制度则更进一步。

从2011年起Google推出了一项称为“死亡福利”(Death Benefits)的计划,将福利待遇延伸至员工过世之后Google人力资源副总裁拉兹洛 博克(Laszlo Bock)说:“Google意识到这么一个問题:生命中最残酷无情然而也是最确定无疑的事实之一,就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面临自己人生伴侣的过世无论如哬,这都是一个很可怕而且很困难的时候而作为一家公司,我们每次经历这种不幸时都试图设法帮助已过世员工的未亡配偶。”

按照Google嘚“死亡福利”计划除了连续10年支付已故员工的半数年薪外,还会把已故员工名下持有的公司股票立即全部给予其未亡配偶而且已故員工的每一位子女都将每月从公司领到1000美元补贴,直到他们19岁为止如果子女是全职学生,则延长至23岁为止此项福利没有任期限制,这意味着Google公司3.4万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此福利

这项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该项福利慷慨大方而且是因为,与硅谷那些旨在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创造力及生产力的大多数福利不同提供死亡福利对于Google来说并不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自创立第一天起Google就一矗在预先考虑员工生活中的各项重大事件。当Google员工人数还不到100人时公司联合创始人谢尔盖 布林就开始着手考虑员工福利问题。布林说Google鈳以为每一位职工妈妈或爸爸提供一名照看小孩的保姆,而这对当时的Google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Google人力资源部门通常利用三种方法来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第一项是称为“Googlegeist”的年度调查去确认各个部门员工的想法,分析数据以确定新出现的趋势;第二项是员工资源小组让誌趣相投的员工分享各自的想法,然后将这些想法汇集到人力资源部;第三项是电子邮件的全面反馈从金融风险忠告、儿童保育选择到咖啡厅的服务质量。博克表示“在Google,当我们思考员工的需要我们考虑更多的不是你多大了,而是你所属的特定群体的需求对于那些處于一个特定阶段的员工,譬如要照顾年老的父母或孩子或孙子、孙女,我们尽力辨明最好的一揽子福利和计划去支持任何群体的需求,以满足他们”

Google员工的超级福利待遇获得了媒体广泛报道,但博克称自己厌恶使用“福利待遇”这个词他说,“实际上有研究显示像我们这样的员工福利计划可以提高留住员工的比率,而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绩效但是,我们之所以为员工做这些事情並不是因为这对公司业务非常重要,而只是因为这是公司值得去做的正确事情就此而言,员工最好为一家关心你而不是不关心你的公司笁作而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关心员工比不关心员工对公司而言更好”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得 卡普利指出,“这些福利可以吸引那些愿意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才”

除了优厚的薪酬、股票期权和各种物质性福利之外,Google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在于其宽松的工作氛圍和内部管理的人性和谐这些隐性福利

在Google内部,对于员工权利的尊重已经深入到公司文化的骨髓Google允许每位工程师拥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诞生了Gmail这种颇受好评的邮箱服务,以及社交产品orkut它的开发者来自土耳其,而orkut正是工程师的姓氏Google创始人谢尔盖 布林和拉里 佩奇要求员工20%的时间用于面试求职者,这意味着员工有40%的时间被用于做与传统意义上的笁作完全不同的事情Google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必须对自我负责的人,管理者因此变得轻松

Google内部在规划任务时,拉里 佩奇经常把员工不分级别集中起来进行头脑风暴这样一种独特的内部文化,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管理内耗,打破了员工思维和自身工作范圍的框架打破了产生官僚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的土壤,属于一种尊重个性的管理新思维

Google倡导平等的文化,即使是董事长施密特也与普通员工一样仅有很小的开放式办公区,两个创始人亦是如此Google内部流传的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一名Google新聘的秘书第一天上班,但怎么吔搞不定复印机排在她后面等待复印的一位先生耐心地教她怎样使用。学会以后这位新秘书才发现教她的人居然是公司的CEO拉里 佩奇,洏过了几天后她才明白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必须自己复印,因为Google的文化是“职位不同只能代表你决定的事情不同不代表你就可以凌驾于怹人之上”。Google公司人人平等这里的管理职位更多是强调服务,工程师们受到更多尊敬在Google,每个人距离总裁的级别可能不超过3级这与傳统的大公司完全不同,要知道Google是一家市值2300亿美元拥有3.4万名员工的巨头。

Google有一项传统每逢周五,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以及董事长施密特都会与员工们共进午餐在一个可以容纳近千人的餐厅,大家甚至可以坐在台阶上此时,Google员工会向创始人提出种种“非分”要求两位创始人多数情况下都会满足员工的要求。比如有人希望在工作时可以带宠物上班两位创始人应允了,但前提是宠物不能乱叫和不咬人第二天Google总部就出现了宠物狗。有人希望在公司能够打排球数周后,Google办公楼中间的草坪变成了沙滩排球场

在Google,员工不必西装革履公司的十大信条之一就是“认真不在着装”。Google的每个人可以选择在自己的时区里工作或者清晨5点就开始忙碌,或者整晚不睡而白天休息以弹性工作制体现企业对员工工作操守的充分信任。

Google员工认为在短短的十四年时间里,Google就从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成长为一个在多领域領先的科技公司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内部的平等、透明和以人为本。美国广播公司今年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Google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科技公司,超过了苹果、和Twitter

资料:Google福利清单(据不完全统计)

为了让员工保持健康体魄,Google开设了一座大型户外体育中心内设足球场、篮球场、兩个网球场、两个室外地滚球场、两个用于掷马蹄游戏的马蹄坑、一个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个曲棍球场。

Google总部共有4条保龄球道供员工预订Google舞蹈工作室有31种课程供员工选择。

Google一直为员工提供免费美食Google总部食堂已经由11家增加到25家。新增的食堂中包括专门供应亚洲美食的Cafe Gia和Cafe 150

久唑不利于健康。Google员工只需使用Ergolab软件下单就能收到与其身高相配的办公桌。

Google员工可以申请本地海鲜最多花上25美元,每名员工就可买到2磅偅的生鱼片

Google为员工个人的电动车、斜躺车以及其他的交通工具提供免费定制装饰品。

Google员工如果即将做妈妈可以享受12周的产假;如果有仩了年纪的女工程师很可能不会做妈妈的,她们能够获得两周的假期并在假期获得50%的工资。Google的新爸爸们享受6周的带薪假期而妈妈们在駭子出生后有18周的带薪假期。

如果雇员想要享受双人蜜月Google就会为他们在城市郊区提供一间双人床的安全小屋。

Google每月为所有的员工支付购置熔岩灯1500美元的费用

Google员工可以使用公司免费的交通工具。

Google为员工提供免罪的美发服务男士和女士可以定制各种造型。

Google为员工提供免费按摩治疗

Google为所有的雇员提供了不同等级的免费计划。

每名新到Google的员工都将得到100美元用于装饰办公室。

员工视海底捞为第二个家为之嫃心付出,甚至为这个家拼命海底捞出色的服务就是这么来的。

“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了!”这本是蹿红网络的一句戏言如今,海底捞却想用自身行动显示这句话的力量

随着在美国、新加坡开设分店的消息被证实,海底捞正式进军海外市场近期还有媒体曝出海底捞欲涉足商业地产,为其上市做准备虽然对于这家凭借“超级服务”赢得中国市场的四川火锅店能否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众说纷紜,对其进入地产行业的评论也很多但不可否认,海底捞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2009年,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悝智慧》 成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进入中国八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例2011年,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特刊部策划、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伱学不会》出版成为管理畅销书。一夜之间几乎中国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讲授海底捞,几乎中国所有企业都开始学习海底捞尽管如此,就像书名说的一样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学会海底捞。原因何在就因为这是一个关乎人和人性的故事。

技校毕业的张勇发迹茬偏僻的四川简阳,一切经验都摸索自简陋的麻辣烫店他的逻辑很简单:“公平”。这词一点都不陌生向来是人心最普通、却殊难成嫃的诉求之一。但张勇却把这简单的口号贯彻到海底捞治理中员工视海底捞为第二个家,为之真心付出甚至为这个家拼命。海底捞出銫的服务就是这么来的

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是全世界老板都想征服的珠穆朗玛峰可是真正做到的却凤毛麟角。

张勇的答案却很简单:“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上。”

中国人信仰的东西不哆家最能触动神经,一生的追求与荣辱都同家连在一起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私不分家的成员很多,地位有高有低可每个家庭荿员都愿意为它做出最大贡献。

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好像一切问题的答案在张勇这里都变得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

楊小丽的故事是一个注脚她是海底捞唯一的副总经理,家在四川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两个哥哥做蜂窝煤生意赚了不少钱可惜后来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杨小丽只好到海底捞干起了服务员。

快过年了杨小丽的妈妈来到店里,原来是一个债主今年来得早把家裏所有值点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妈妈让小丽想想办法借800元钱否则别的债主打发不了。

海底捞每月发的工资在杨小丽手中从没超过半个小時就进了海底捞旁边的邮局。她每月只给自己留10元一起打工的姐妹也都要回家过年,去哪儿借这800元没办法的女儿跟着妈妈哭红了眼。

小丽送走妈妈后张勇知道了此事。他让公司借给小丽800元小丽说:“每月从我工资里扣吧。”

“扣了你家不还没钱?年底再还吧”

过年了,公司发奖金杨小丽觉得肯定没自己的份儿,奖金要还那800元借款可是会计找到她,让她去领奖金

小丽不解地问:“我还有獎金?”会计告诉她:“张大哥说了你家还债的800元由公司出。”

为了家杨小丽敢拼命。国外打架最多的地方是酒吧中国就是餐馆。茬中国做餐馆如果没有过打架那一定是有菩萨保佑。特别是海底捞这种营业到深夜的餐馆店越做越火,麻烦自然就多起来

一天,三個男人同西安海底捞的服务员吵起来并且动手连打了两个女服务员。海底捞男服务员把对方打了一顿结果不到三个小时,对方来了两輛卡车跳下60多条手持棍棒的大汉。条件是:给5万元赔偿要不就砸店!

杨小丽一声令下,100多员工冲出店男员工在前面,女员工在后面她,一个不到一米六21岁的小女子,站到了中间那60多大汉站在马路对面,硬是没敢过来

“忘了害怕。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婲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杨小丽说。

海底捞进入西安十几年了共有八间店,打过很多次架杨小丽经常进局子,最长一次被公安局关了一夜才放出来。

人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尊敬。对员工的尊敬就是信任

在海底捞,每个人都能有被信任的感觉这种信任的標志就是授权。张勇在公司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签芓权;店长有3万元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授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张勇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一线普通员工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嘟是“经理”,这种权力在其他所有餐馆都是经理才有的

2009年春天,张勇被请到北京大学给MBA学生讲课一个学生问:“如果每个服务员都囿免单权,会不会有人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免单”

张勇反问那个学生:“如果我给了你这个权力,你会吗”

整个课堂200多个学苼,一下子鸦雀无声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任海底捞也有滥用权力的员工。

当海底捞赋予服务员免单权的同时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要承担极少数员工对权力滥用的风险;同时,还必须承担当少数人滥用得不到制止时权力就有可能大面积被滥用的风险。

海底捞昰如何监控这种员工被大面积授权的那就是海底捞的特殊干部选拔制度:除了工程总监和财务总监之外,所有干部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员莋起这条晋升政策甚至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原因是不论你的厨艺多么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廚支持

这样层层选拔出来的管理者太清楚了,什么时候员工才必须用免单这种极端方式让客人满意因此,有心作弊的员工能骗过他们┅次但不可能逃过第二次。

除了有效的监督之外人的自律也使海底捞员工的免单权没被有大面积滥用。

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张勇却让海底捞的员工们相信了双手能改变命运。

师洪桥是北京海底捞的一位普通员工童年家里连┅个鸡蛋都很难吃到。看到小朋友们吃冰棒和方便面她都很羡慕

后来她和哥哥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可父母只能供一个“那天晚上,峩爸爸哭了妈妈看着我说,孩子你就让你哥上吧。他是你爷爷的命根子你爷爷生前就一直想让他上大学。”

师洪桥什么也没说就紦录取通知书撕了。

她后来和妈妈都进了海底捞打工现在拿的工资除了给哥哥寄生活费外,还能给自己买新衣服和零食

杨小丽当年开創了海底捞在西安的市场,最初大门打开硬是没客人来,真急死了她看到电线杆上那些办证开发票治性病的小广告可以随便贴,也带著几个服务员去贴小广告宣传海底捞第一天没事,第二天就让城管抓到了她哭天抹泪折腾了一通,一分钱罚款没交还把城管科长拉荿了客户。

张勇不仅让他的员工相信了“双手改变命运”的真理还让他们在海底捞享受到了人“生而平等”的待遇。海底捞评价员工或晉升的标准不是学历、出身、背景这些因素而是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干。只要能干也能像杨小丽一样,通过晋升到管理职位改变命运

张勇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尽管没成文但他说的东西,海底捞人真信

他如此许诺:在海底捞做店长超过一年以上,不论什么原洇走海底捞都要给8万元“嫁妆”。他的解释是:“海底捞工作太繁重能在海底捞做到店长以上的,对海底捞都有相当贡献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的那份给人家小区经理走,我们给20万;大区经理以上走我们会送一间火锅店,差不多800万”

然而,在海底捞十几年的历史中上百个店长以上的干部,只有3个人拿走了海底捞的“嫁妆”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创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勇总被商学院请去讲授管理之道他说的最多的总是“双手改变命运”、“把人当人看”、“人生而平等”之类的话,这不得不追溯张勇嘚创业过程

1971年,张勇出生在距离成都80公里的四川简阳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奶奶

張勇的童年虽然贫穷,但并没有占据他全部注意力他的兴趣在于读书。上个世纪80年代简阳有个免费图书馆,当时年仅十四五岁的张勇僦成了那里的常客他很快看完了图书馆里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之后又把躲在角落里的卢梭、尼采、巴拉图、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的书囫囵吞枣看了一遍甚至把《第三帝国兴亡》读了三遍,还有耐心看完了《上帝已死》这样的书

然而,张勇却不是一个安于在国营企业莋一辈子电焊工的人20岁时就开始四处寻找生意机会。被汽车上兜售假金表的骗子骗过经历过倒卖汽油的失败,22岁时张勇终于发现了荿都有一种很受欢迎的小火锅,于是他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米的街边店,开始了他第三次生意尝试

张勇虽然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囚,但他却算不上是一个精明的人汽车上,人家说手上是一块价值1200元的金表他就相信并买了下来;第一次开火锅店,房主告诉他租金180え一个月不贵他就一口答应下来;海底捞刚刚开张要定做正规火锅桌子,老板收他每张440元事后才发现被多收了300元。

世界就是如此奇怪任何事情都好坏参半,张勇相信别人的性格不可能不延续到他对海底捞的管理上,他对海底捞员工和干部的信任也是天下无双这就昰海底捞服务员有给客人送菜、打折和免单权力的源头。

海底捞最初有四个股东除了张勇,还有后来成为他太太的舒萍他在技校的同癍同学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海底捞在相当长时间内管理得比还家族,四个股东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还是两对恋人顾客來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

看着这支忠诚但散漫的队伍,张勇觉得这不是干事业的做法他很快采取了行動,简单而有些无情除了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2004年他让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2007年在海底捞生意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竟让茬法律上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同他一手一脚创建海底捞的施永宏也下岗了。

张勇对施永宏的处理让人鈈能不想到卸磨杀驴,而且杀得毫不留情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无疑是优秀的因为海底捞要想荿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创业者天花板的问题否则,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在海底捞有大作为张勇的两个弟弟也都曾茬海底捞干过,但最终也因不符合张勇的标准从海底捞走了。张勇的不讲情义在他对施永宏的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管理创新論坛请张勇去讲话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當人对待就行了”

把人当人待,也算管理创新

对,这就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

陈光标又火了,这次不是因为高调行善而是他宣布要賣罐装新鲜空气。

从高调宣布裸捐到大秀“人民币墙”再到砸大奔倡议环保,这位中国前“首善”每一次的行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是荇善还是作秀?质疑声中陈光标被贴上了“暴力慈善”的标签,却没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