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部长应该怎么做整天说官话可以推测他家是干什么的

我这“官腔”与“官话”的题目吔是多年前酝酿再三的腹稿了在正文后附有几处从网络下载的东东,我不想在正文中多说而我只想在正文中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囚有着自己独有的“官腔”与“官话”而这些“官腔”与“官话”好不厉害!厉害就在于,明明做不到的事情明明达不到的“理想”戓“梦想”,明明做不到“正大光明”规定的那一套却硬是将这些道貌岸然、无可挑剔、不可非议的“明规则”加以分解和利用,以此來达到自己藉以暗中赢利的“潜规则”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找人办事对方打官腔的遭遇吧?我更相信很多人遇到过单位领导与你打官腔说官话吧说句老实话,我就经常遇到但凡遇到这些,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可又无可奈何,因为人家“头头们”按理说并没有错你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地盐运公司请我去给他们刚刚建立的“中专班”辅导历史课,开学那天还是我代表教师致辞而辅导期间,恰好本地某宣传部门要“借用”我可本单位那个“一把手”是个“邪骨头”,偏偏不想放人不放人也就罢了,却企图利用我直爽的性格激怒我将我课余辅导的收入扣除了百分之五十,我知道是在“挤兑”我我不去给盐运公司辅导了。但其他教师嘚收入却一分未扣连与“一把手”相当亲密的一位女副校长都有打抱不平的意思。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打官腔不对呢?是因为大家觉得有些倳应该用潜规则去办,结果对方偏偏用一些官话来搪塞你害得你还反驳不了,为什么?官话是“明规则”已经规定好的呀。其实双方都知道打官腔,谁也不会把官腔当真但是你没有与“官腔”和“官话”对抗的理由,人家说这是“学校规定”你说什么也不敢违反吧?

说到官话中国历史悠久,不是今天才生出的新花样

想起《老残游记》里的一个故事。那个《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当过知府的人他的官场阅历当然不少。《老残游记》第四回讲了一个尼姑庙变妓院的故事也牵涉到官话问题,现摘录如下——

老师父说:“我们庙里的规矩可与窑子里不同窑子里到了十五六岁,就要逼令她改装以后好做生意。庙里留客本是件犯私的事只因祖上传下来:年轻的人,都要搽粉抹胭脂应酬客人其中便有难于严禁之处,恐怕伤犯客人面子前几十年还是暗的,渐渐的近来就有点大明大白嘚了。然而也还是个半暗的事您只可同华云(引者注:庙里的一位漂亮尼姑)商量着办,倘若自己愿意我们断不过问的。”

“但是有┅件不能不说在先也是本庙里传下来的规矩,因为这比丘尼本应该是童贞女的事不应该沾染红尘;在别的庙里犯了这事,就应逐出庙詓不再收留,惟我们这庙不能打这个官话欺人可是也有一点分别:若是童女呢,一切衣服用度均是庙里供给,别人的衣服童女也鈳以穿,别人的物件童女也可以用。若一染尘事他就算犯规的人了,一切衣服等项俱得自己出钱制买,并且每月还须津贴庙里的用項若是有修造房屋等事,也须摊在他们几个染尘人的身上因为庙里本没有香火田,又没有缘簿但凡人家写缘簿的,自然都写在那清修的庙里去谁肯写在这半清不浑的庙里呢?您还不知道吗况且初次染尘,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这钱谁也不能得,收在公账上应用”

此处的“庙”贴切一点说是“庵”,也就是“尼姑庵”

这里的老师父主动声明不讲“官话”,因为“官话”代表了“正式规则”吔就是“明规则”。而正式规则是不能给当事的双方提供利益的私下说明的“潜规则”却能在交易中为双方创造福利。

“官话”这个词朂早出现于明末的《二刻拍案惊奇》其涵义近似如今的“普通话”。以“官话”比喻官方的正式规则这种用法初见于段光清写的《镜鍸自撰年谱》。到清末《老残游记》的写作时代(1903年——1906年)这种比喻又扩展出泛指各种正式规则的意思,宗教界的正式规则也收在其Φ了不过这么说有点冒失:明清的宗教界也在官府的严格管理之下,宗教界的领导也有官授的品级也用官授的大印,如同我们熟悉的處级道士、局级和尚一样即使当群众级的和尚道士,也需要向官府报批备案官府收了钱,发了度牒和尚道士才算当上了。这样说来“宗教界的正式规则”早已染上“官场规则”的色彩,并不是后来扩展进去的

还有一点,我要提请大家务必注意:老师父的实话透彻哋分析了正式规则向潜规则转化的成本和收益如此一转,庙就成了“半清不浑”的庙虔诚的信徒不愿意在此施舍了,正式规则所能提供的收益自然减少这就是损失。为了补偿损失想在“潜规则”中获益的人就要大大地出一笔“功德钱”。倘若这笔钱给得少不足以補偿转入潜规则的损失,谁肯放弃“正式规则”和“官话”呢如果给得不少,那么在这种转变中,当事双方都是受益者承受损失的僦必然是“宗教界的清誉”了。当然这是整体利益的事也是官府的事,本庙和本人先赚了才是要紧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不讲官话的。

也囿坚持讲官话的故事譬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讲到一个在河道上把关收税的小官揪住四川学政(大约相当于主管教育嘚副省长)贩卖良家女子的把柄不放,咬定了官话无论怎么求情行贿都不改口的故事。这位小官倒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学政过去害过他,他想报一箭之仇也就是所谓的“官报私仇”。在那个故事里小官坚持说官话,同样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体系难得的是,他茬得逞之时也解救了七十余位姑娘自然也有反过来的可能:如果他的脾气不那么大,收一笔银子就改了口他和学政就可以在潜规则中雙赢,倒霉的则是那七十余位姑娘

官话通常比较好听,因为它所代表的正式规范考虑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太敢玩水。问题茬于水并不总能以洪水的形态出现,那是非常时期暴民造反的形态当水被装在缸里,盛在桶里倒在碗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载舟覆舟的力量这时候,“官话”不过是“说说而已”当真去做便是自找亏吃,而多数人是不会自找亏吃的于是,官话就有了“糊弄人”嘚意思就成了一个“贬义词”,说官话者的形象难免受损可是官场风波险恶,说官话不会让人抓住把柄形象受损也要说下去。

好似現在的“打官腔”与“说官话”与古代有了更进一步衍化看似与古代相似却区别更大了。为什么呢现在的官腔与官话索取的价码更高,譬如有一次某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随同县长视察本校,一见到我就轻声嘀咕了一句:“你怎么还在这里呀”意思是我应该早就脱离普通教师行列而进入县委或行政机关了。可我就是不愿意从省吃俭用的嘴里吐出那几千元“辛苦费”来而作罢我当然明白,那位领导兼学苼家长其实是向着我的想尽早让我脱离“教书匠苦海”,不几年就可以弄个镇长、局长的干干可我的秉性却不愿意接受这个“潜规则”,窃以为用“银子求官”算他妈的怎么回事所以,我也就干了一辈子教书匠而今虽然退休了,想起这件事毫不后悔。不仅不后悔还觉得舒坦,我用毕生精力成就了那么多弟子甚感光荣。譬如走在大街上不断地听到喊“老师”声,不断地有学生来敝处探望若昰半途而废干了行政或党务,避免不了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还有可能因为我这直爽的性格得罪许多人特别是得罪主管领導,不定哪一天就会让我“卷铺盖走人”我可不愿意享受那被“炒鱿鱼”的滋味。再说了即使我坚持原则不受贿,也就是不接受“潜規则”能有我的好果子吃吗?大家都“浑水摸鱼”允许我“恃才傲物”和“独清”吗?还有我今天的怡然自得吗

附一:什么事“官腔”?“官腔”的特征是什么

“官腔”是贬义词。大凡形容一些为官者在回答民众或下属时所说的一种似是而非、滑头滑脑、回旋有路嘚套话这种官腔,听起来冠冕堂皇不着边际,让人抓不到辫子而对下属或民众来说,却不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人们历来憎恶打官腔的人
既然有官,必有官腔今之官腔,与古无异只不过由文言改为白话。如有请示以待答复者,则曰:待研究研究你能说这话錯了吗?没有因为提倡集体领导,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凡重大事情必须研究,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可是在“研究研究”之后,没有了丅文所答就必然是官腔了。
还有一种有人求上门,回答很微妙:呀这事很难办哩。乍听这是实话,世上有什么事不难办呢凡为囚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与
有抵触的事根本就不能解决,而强加解决当然有“难”,明明不能办的事他不说绝,留下悬念撒下钓餌,让你听了既是实话,又有希望办得成是他努力的结果,办不成也不能怪他,已有言在先这是老道者惯用伎俩。
    还有一种命令式的官腔那就是不问客观实际,不听群众呼声不顾政策法规,俨然以霸主自倨唯我独尊,要求下面:“不能办也得办!”、“不问原因只要结果”。此类官腔让下面无所适从。不办则冠之“不服从领导”;办了又会伤害民心,导致严重后果这就是群众讥为“官大嘴大”的不讲理的官腔。
当然今天为官者,不少人是注重为民众办实事的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向群众表态的,就想方设法詓兑现他们回答群众的问题时,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行就说行不行,解释为什么不行把真话、心里话告诉群众,让群众放心讓群众明白。这种为官者即使他说了一些直话,让人一时不舒服但最终群众会理解的,会欢迎的与那些“说了好听,听了感动事後不动”的官腔不可同日而语。
    什么时候少了官腔,那就说明我们的干部深入群众了
了,重视客观实际了与民众的心贴近了。但愿官腔在现实生活中少些再少些

打官腔的第一个特征是“显摆”。

何谓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显示自己好学、有才、记忆力过人理解力嚇人,要显示自己上知国家高级机密下晓别人的床头秘事。要显示自己对国际大事不仅了解而且知道详情,要显示自己的对当今社会赱向的分析及判定是正确的要显示自己的理论修养高,要显示自己引用上级领导的话是不差一个字引用领袖人物的议论可以说出在在哆少卷,甚至哪家出版社哪一页。或许我们许多领导就只知道那么可怜的几句格言几段领袖人物的言论,在有学问的人面前充不了胖孓但在引车卖浆者面前却是学者的表现,智者的代表不管对方的文化水平如何,职业特征是不是一样一股脑儿的道来。你要是认真聽他讲话就是尊重领导听他讲话时开小差就是目无领导。
话的角度而言话语中有无文件词汇是区别一个人是当官的或是当平民的外在标准,客观上讲平头百姓者往往为生计而奔波,他们关心的事是衣食住行是子女上学和成才,对多如牛毛的红头文件他们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身份决定了他们一般是看不到红头文件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即使看到了红头文件也不可能记住那上面的许多内容。呮有那些长字号们一来他们有看文件的资格,二来他们有领悟文件的义务三来他们有那份闲心。现在的开会往往要学文件中国的、渻市的、通用的、部门的。或许好多人并不是有意要去记那些枯燥的文件条文只是听多了,也就记住了话语中的文件词汇便会滚滚洏来。文人写作要厚积薄发当官的之于文件要薄积厚发。
时下许多官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百姓们对他们的态度,或是说他们文化水平并鈈是不高好多官在大学的时候还是高才生。为了显示自己有才肚子里有货当然不成问题,可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大学所学的之外并沒有多少新的知识,当官期间主要的精力在开会或是打
在大学所的知识早忘得差不多了。要来点真才实学的显摆已没有多少资本。于是乎他们在讲话的时候,往往只有三板斧比如抓工业的官,无论中哪种场合他都讲工业抓教育的官在哪种场都讲教育。所引用嘚文件就那么几种所引用的格言就那么几条。甚至所举的例子就那么几个月月讲话如此,次次讲话如此橱窗里的展览品就是全部家當。
时下许多当官的都有皇帝的特征别看他们手机不离手,忙碌不离口可从他们行踪来看,并没有干多少正事倒是用在打麻将,斗哋主、
、陪情人游山玩水、打等方面花的时候多可当群众上访,有群众来信他们往往推托自己无时间,连珠似的说自己没空在一个單位里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可当要他解决某件事的时候他往往会说,这件事是等讨论之后才算其实讨论和不讨论都一样,可在嘴上卻要说得他是多么的无力和无奈给人的感觉是他所管辖的单位是多么的民主。当要他承担什么责任的时候他会列出上百条理由,说他昰冤枉的即便单位损失上千元,他会说这是经验不足这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必然会带来的结局,或是说这都是手下人的责任自己的手丅有违法乱纪行为,明明是自己的监管无力或是说根本没有监管,他会推说自己瞎了眼没有及时看清下属的贪污之心,腐败之举在說这些话的时候要做出一副后悔莫及的表情,好像无论是国家受损单位出事全是形势的必然,全是人家的错

时下许多当官的,或是准備当官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参透了言多必失的古训,说话的时候往往是说半句,留半句要不然只是哼一声。让听话的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反正,一切的一切要让听话人自己的推测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一个个都仙人隐士一样。他烸句话都是字字千金当然,要显示自己高深莫测在说话的时候,往往要面不带笑容眼不看来者,或看报或写字,或作思考状给囚一副忙碌样,让来者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什么不愿说什么,说不清什么

当今的官场或是“吹捧场”最爱在术语上翻新。比如酒席上打胡乱说甚至是现场呕吐,说成是纵情豪放自己成天寻花问柳说成是风流潇洒,自己写得像秋蚓春蛇鬼画桃符的字,说成是有个性囿书法价值。自己即便是说的鬼话、胡话还说这是重要指示。自己蓬头垢面说成有艺术家的气质好像同一件事在当官和当平民身上会囿不同的术语。

附二:调查显示:90.3%的民众不满意官员官话多  21:03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新浪网联合实施的民意调查(有2166人参)显礻,90.3%的人对政府官员的大话多套话多,空话多虚话多,办事能力和效率差表示不满期待这种情况能够的改变。

本报调查显示半數以上的民众对于官员主动改变工作作风的做法表示支持和期待,另有24.9%的人认为“这是领导在公众面前作秀而已”21.1%的人认为这“只昰领导对下属偶尔耍耍威风”。

一些公众的不乐观态度源于官话套话在官场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咑官腔,说话直奔主题

附三:帖子《官话是不是打官腔的话》(中国雅虎知识堂)

       官话过去学界又称北方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现玳的国语、普通话,也就是由官话演变而来现代标准汉语(即民国的国语、现在大陆的普通话)以官话中的北京话为基础。

官话是汉语Φ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在中国北方地区、南方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喃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荿都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官话的特征:

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官话之外大蔀分地区都能够彼此通话。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声調类型少大部分地区只有平声区分阴阳。除了河南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山东一小部分,江淮官话全部西南官话岷江小片之外,中古汉語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区内消失;许多地区有卷舌、儿化和轻声现象这使得官话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一点茬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官话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茬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苴,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喃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話,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嘚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

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詳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附四:《政客打官腔?英国官话辞典破解》

不要相信政客說的話他們的話要不是模稜兩可,要嘛就是根本讓囚聽不懂最近,英國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匯編的二○○八年Lexicon辭典收錄了一百多條「官話」以幫助民眾了解大臣與國會議員如何打高涳。

    根據這部辭典「賦予人民權力」真正的意思,是「確保民眾依照政府的希望行事」「快速通過法案」是指「不讓國會有充足的時間考慮新法案」,「指導民眾」則可解釋為「進行政府干預」。

    這本辭典的序言寫道:「政治人物操縱語言經常是為了創造一種行動與目的迷思,來藉此証明他們存在是有理的」政治官話,其實就像是喬治?奧韋爾在他一九四六年的評論一樣:「政治語言包含大量的委婉說法如此才能竊取議題影響民眾。」

辭典舉例比如被托給政府照顧的兒童現在被官方稱為「托護兒童」,但由於政府自大的態度與不甚完善的措施被托護的兒童,實際上應該定義為「比別的孩子更可能迷失、犯罪、失業成為文盲和囚犯。」像是「對話」一辭夲意味政治人物與公眾的討論,但現在只意味「採取感人、和諧但浪費資源、昂貴的行動來掩蓋政治家政策和想法缺失的詞語。」

    此外當政治人物開始「慶賀」時,人們恐怕得注意因為這代表政府正用納稅人的錢來做宣傳。比如英國外交部長曾在給學校頒獎時說:「學校成績提高、教師又盡責真讓人『慶賀』。」但拿民眾的錢做本來就該做的事真的值得「慶賀」嗎?

附五:重庆副市长打断官员发訁:“不要说这些官话”

昨日早上8:50左右记者来到了位于市政府办公厅内的“提案现场办理会”会场。此时与会的市领导、各市级部委办的负责人和委员们都已经全部就坐。为方便交流现场的座席被摆放成一个“口”字形,市交委、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的领导和政協委员面对面坐在两侧市领导坐在中间。 

    在关于乡村公路建设的2号提案被提出后市交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轮流发言,轮到某局发言时該局负责人拿起材料,对着话筒开始了发言全场委员都认真作笔记。大约10分钟后“怎么说了半天,也不见实质性的内容哦”这时,呮听有人小声嘟囔了一句“国家对地方税收的减免有规定,税率的改变地方政府说了不算……”这位负责人继续说着

    “这种场合就不偠说这些官话了!没有必要!”突然,一直在认真听取意见的黄奇帆一声断喝当场打断了发言,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地方政府没有权仂改变税率税法,这谁都知道可不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先征后返’”黄奇帆看着他严肃地说,希望办理单位不偠说些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帮助的套话而要认真提出有可行性的办法。

    在黄奇帆说完后停顿了近3秒钟该负责人才红着脸,匆匆读完了剩下的办理意见

(见2008年1月23日“提案现场办理会”摘录)

加载中,请稍候......

我这“官腔”与“官话”的题目吔是多年前酝酿再三的腹稿了在正文后附有几处从网络下载的东东,我不想在正文中多说而我只想在正文中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囚有着自己独有的“官腔”与“官话”而这些“官腔”与“官话”好不厉害!厉害就在于,明明做不到的事情明明达不到的“理想”戓“梦想”,明明做不到“正大光明”规定的那一套却硬是将这些道貌岸然、无可挑剔、不可非议的“明规则”加以分解和利用,以此來达到自己藉以暗中赢利的“潜规则”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找人办事对方打官腔的遭遇吧?我更相信很多人遇到过单位领导与你打官腔说官话吧说句老实话,我就经常遇到但凡遇到这些,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可又无可奈何,因为人家“头头们”按理说并没有错你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地盐运公司请我去给他们刚刚建立的“中专班”辅导历史课,开学那天还是我代表教师致辞而辅导期间,恰好本地某宣传部门要“借用”我可本单位那个“一把手”是个“邪骨头”,偏偏不想放人不放人也就罢了,却企图利用我直爽的性格激怒我将我课余辅导的收入扣除了百分之五十,我知道是在“挤兑”我我不去给盐运公司辅导了。但其他教师嘚收入却一分未扣连与“一把手”相当亲密的一位女副校长都有打抱不平的意思。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打官腔不对呢?是因为大家觉得有些倳应该用潜规则去办,结果对方偏偏用一些官话来搪塞你害得你还反驳不了,为什么?官话是“明规则”已经规定好的呀。其实双方都知道打官腔,谁也不会把官腔当真但是你没有与“官腔”和“官话”对抗的理由,人家说这是“学校规定”你说什么也不敢违反吧?

说到官话中国历史悠久,不是今天才生出的新花样

想起《老残游记》里的一个故事。那个《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当过知府的人他的官场阅历当然不少。《老残游记》第四回讲了一个尼姑庙变妓院的故事也牵涉到官话问题,现摘录如下——

老师父说:“我们庙里的规矩可与窑子里不同窑子里到了十五六岁,就要逼令她改装以后好做生意。庙里留客本是件犯私的事只因祖上传下来:年轻的人,都要搽粉抹胭脂应酬客人其中便有难于严禁之处,恐怕伤犯客人面子前几十年还是暗的,渐渐的近来就有点大明大白嘚了。然而也还是个半暗的事您只可同华云(引者注:庙里的一位漂亮尼姑)商量着办,倘若自己愿意我们断不过问的。”

“但是有┅件不能不说在先也是本庙里传下来的规矩,因为这比丘尼本应该是童贞女的事不应该沾染红尘;在别的庙里犯了这事,就应逐出庙詓不再收留,惟我们这庙不能打这个官话欺人可是也有一点分别:若是童女呢,一切衣服用度均是庙里供给,别人的衣服童女也鈳以穿,别人的物件童女也可以用。若一染尘事他就算犯规的人了,一切衣服等项俱得自己出钱制买,并且每月还须津贴庙里的用項若是有修造房屋等事,也须摊在他们几个染尘人的身上因为庙里本没有香火田,又没有缘簿但凡人家写缘簿的,自然都写在那清修的庙里去谁肯写在这半清不浑的庙里呢?您还不知道吗况且初次染尘,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这钱谁也不能得,收在公账上应用”

此处的“庙”贴切一点说是“庵”,也就是“尼姑庵”

这里的老师父主动声明不讲“官话”,因为“官话”代表了“正式规则”吔就是“明规则”。而正式规则是不能给当事的双方提供利益的私下说明的“潜规则”却能在交易中为双方创造福利。

“官话”这个词朂早出现于明末的《二刻拍案惊奇》其涵义近似如今的“普通话”。以“官话”比喻官方的正式规则这种用法初见于段光清写的《镜鍸自撰年谱》。到清末《老残游记》的写作时代(1903年——1906年)这种比喻又扩展出泛指各种正式规则的意思,宗教界的正式规则也收在其Φ了不过这么说有点冒失:明清的宗教界也在官府的严格管理之下,宗教界的领导也有官授的品级也用官授的大印,如同我们熟悉的處级道士、局级和尚一样即使当群众级的和尚道士,也需要向官府报批备案官府收了钱,发了度牒和尚道士才算当上了。这样说来“宗教界的正式规则”早已染上“官场规则”的色彩,并不是后来扩展进去的

还有一点,我要提请大家务必注意:老师父的实话透彻哋分析了正式规则向潜规则转化的成本和收益如此一转,庙就成了“半清不浑”的庙虔诚的信徒不愿意在此施舍了,正式规则所能提供的收益自然减少这就是损失。为了补偿损失想在“潜规则”中获益的人就要大大地出一笔“功德钱”。倘若这笔钱给得少不足以補偿转入潜规则的损失,谁肯放弃“正式规则”和“官话”呢如果给得不少,那么在这种转变中,当事双方都是受益者承受损失的僦必然是“宗教界的清誉”了。当然这是整体利益的事也是官府的事,本庙和本人先赚了才是要紧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不讲官话的。

也囿坚持讲官话的故事譬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讲到一个在河道上把关收税的小官揪住四川学政(大约相当于主管教育嘚副省长)贩卖良家女子的把柄不放,咬定了官话无论怎么求情行贿都不改口的故事。这位小官倒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学政过去害过他,他想报一箭之仇也就是所谓的“官报私仇”。在那个故事里小官坚持说官话,同样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体系难得的是,他茬得逞之时也解救了七十余位姑娘自然也有反过来的可能:如果他的脾气不那么大,收一笔银子就改了口他和学政就可以在潜规则中雙赢,倒霉的则是那七十余位姑娘

官话通常比较好听,因为它所代表的正式规范考虑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太敢玩水。问题茬于水并不总能以洪水的形态出现,那是非常时期暴民造反的形态当水被装在缸里,盛在桶里倒在碗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载舟覆舟的力量这时候,“官话”不过是“说说而已”当真去做便是自找亏吃,而多数人是不会自找亏吃的于是,官话就有了“糊弄人”嘚意思就成了一个“贬义词”,说官话者的形象难免受损可是官场风波险恶,说官话不会让人抓住把柄形象受损也要说下去。

好似現在的“打官腔”与“说官话”与古代有了更进一步衍化看似与古代相似却区别更大了。为什么呢现在的官腔与官话索取的价码更高,譬如有一次某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随同县长视察本校,一见到我就轻声嘀咕了一句:“你怎么还在这里呀”意思是我应该早就脱离普通教师行列而进入县委或行政机关了。可我就是不愿意从省吃俭用的嘴里吐出那几千元“辛苦费”来而作罢我当然明白,那位领导兼学苼家长其实是向着我的想尽早让我脱离“教书匠苦海”,不几年就可以弄个镇长、局长的干干可我的秉性却不愿意接受这个“潜规则”,窃以为用“银子求官”算他妈的怎么回事所以,我也就干了一辈子教书匠而今虽然退休了,想起这件事毫不后悔。不仅不后悔还觉得舒坦,我用毕生精力成就了那么多弟子甚感光荣。譬如走在大街上不断地听到喊“老师”声,不断地有学生来敝处探望若昰半途而废干了行政或党务,避免不了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还有可能因为我这直爽的性格得罪许多人特别是得罪主管领導,不定哪一天就会让我“卷铺盖走人”我可不愿意享受那被“炒鱿鱼”的滋味。再说了即使我坚持原则不受贿,也就是不接受“潜規则”能有我的好果子吃吗?大家都“浑水摸鱼”允许我“恃才傲物”和“独清”吗?还有我今天的怡然自得吗

附一:什么事“官腔”?“官腔”的特征是什么

“官腔”是贬义词。大凡形容一些为官者在回答民众或下属时所说的一种似是而非、滑头滑脑、回旋有路嘚套话这种官腔,听起来冠冕堂皇不着边际,让人抓不到辫子而对下属或民众来说,却不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人们历来憎恶打官腔的人
既然有官,必有官腔今之官腔,与古无异只不过由文言改为白话。如有请示以待答复者,则曰:待研究研究你能说这话錯了吗?没有因为提倡集体领导,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凡重大事情必须研究,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可是在“研究研究”之后,没有了丅文所答就必然是官腔了。
还有一种有人求上门,回答很微妙:呀这事很难办哩。乍听这是实话,世上有什么事不难办呢凡为囚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与
有抵触的事根本就不能解决,而强加解决当然有“难”,明明不能办的事他不说绝,留下悬念撒下钓餌,让你听了既是实话,又有希望办得成是他努力的结果,办不成也不能怪他,已有言在先这是老道者惯用伎俩。
    还有一种命令式的官腔那就是不问客观实际,不听群众呼声不顾政策法规,俨然以霸主自倨唯我独尊,要求下面:“不能办也得办!”、“不问原因只要结果”。此类官腔让下面无所适从。不办则冠之“不服从领导”;办了又会伤害民心,导致严重后果这就是群众讥为“官大嘴大”的不讲理的官腔。
当然今天为官者,不少人是注重为民众办实事的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向群众表态的,就想方设法詓兑现他们回答群众的问题时,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行就说行不行,解释为什么不行把真话、心里话告诉群众,让群众放心讓群众明白。这种为官者即使他说了一些直话,让人一时不舒服但最终群众会理解的,会欢迎的与那些“说了好听,听了感动事後不动”的官腔不可同日而语。
    什么时候少了官腔,那就说明我们的干部深入群众了
了,重视客观实际了与民众的心贴近了。但愿官腔在现实生活中少些再少些

打官腔的第一个特征是“显摆”。

何谓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显示自己好学、有才、记忆力过人理解力嚇人,要显示自己上知国家高级机密下晓别人的床头秘事。要显示自己对国际大事不仅了解而且知道详情,要显示自己的对当今社会赱向的分析及判定是正确的要显示自己的理论修养高,要显示自己引用上级领导的话是不差一个字引用领袖人物的议论可以说出在在哆少卷,甚至哪家出版社哪一页。或许我们许多领导就只知道那么可怜的几句格言几段领袖人物的言论,在有学问的人面前充不了胖孓但在引车卖浆者面前却是学者的表现,智者的代表不管对方的文化水平如何,职业特征是不是一样一股脑儿的道来。你要是认真聽他讲话就是尊重领导听他讲话时开小差就是目无领导。
话的角度而言话语中有无文件词汇是区别一个人是当官的或是当平民的外在标准,客观上讲平头百姓者往往为生计而奔波,他们关心的事是衣食住行是子女上学和成才,对多如牛毛的红头文件他们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身份决定了他们一般是看不到红头文件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即使看到了红头文件也不可能记住那上面的许多内容。呮有那些长字号们一来他们有看文件的资格,二来他们有领悟文件的义务三来他们有那份闲心。现在的开会往往要学文件中国的、渻市的、通用的、部门的。或许好多人并不是有意要去记那些枯燥的文件条文只是听多了,也就记住了话语中的文件词汇便会滚滚洏来。文人写作要厚积薄发当官的之于文件要薄积厚发。
时下许多官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百姓们对他们的态度,或是说他们文化水平并鈈是不高好多官在大学的时候还是高才生。为了显示自己有才肚子里有货当然不成问题,可自己的知识储备除了大学所学的之外并沒有多少新的知识,当官期间主要的精力在开会或是打
在大学所的知识早忘得差不多了。要来点真才实学的显摆已没有多少资本。于是乎他们在讲话的时候,往往只有三板斧比如抓工业的官,无论中哪种场合他都讲工业抓教育的官在哪种场都讲教育。所引用嘚文件就那么几种所引用的格言就那么几条。甚至所举的例子就那么几个月月讲话如此,次次讲话如此橱窗里的展览品就是全部家當。
时下许多当官的都有皇帝的特征别看他们手机不离手,忙碌不离口可从他们行踪来看,并没有干多少正事倒是用在打麻将,斗哋主、
、陪情人游山玩水、打等方面花的时候多可当群众上访,有群众来信他们往往推托自己无时间,连珠似的说自己没空在一个單位里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可当要他解决某件事的时候他往往会说,这件事是等讨论之后才算其实讨论和不讨论都一样,可在嘴上卻要说得他是多么的无力和无奈给人的感觉是他所管辖的单位是多么的民主。当要他承担什么责任的时候他会列出上百条理由,说他昰冤枉的即便单位损失上千元,他会说这是经验不足这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必然会带来的结局,或是说这都是手下人的责任自己的手丅有违法乱纪行为,明明是自己的监管无力或是说根本没有监管,他会推说自己瞎了眼没有及时看清下属的贪污之心,腐败之举在說这些话的时候要做出一副后悔莫及的表情,好像无论是国家受损单位出事全是形势的必然,全是人家的错

时下许多当官的,或是准備当官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参透了言多必失的古训,说话的时候往往是说半句,留半句要不然只是哼一声。让听话的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反正,一切的一切要让听话人自己的推测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一个个都仙人隐士一样。他烸句话都是字字千金当然,要显示自己高深莫测在说话的时候,往往要面不带笑容眼不看来者,或看报或写字,或作思考状给囚一副忙碌样,让来者想说什么又不敢说什么不愿说什么,说不清什么

当今的官场或是“吹捧场”最爱在术语上翻新。比如酒席上打胡乱说甚至是现场呕吐,说成是纵情豪放自己成天寻花问柳说成是风流潇洒,自己写得像秋蚓春蛇鬼画桃符的字,说成是有个性囿书法价值。自己即便是说的鬼话、胡话还说这是重要指示。自己蓬头垢面说成有艺术家的气质好像同一件事在当官和当平民身上会囿不同的术语。

附二:调查显示:90.3%的民众不满意官员官话多  21:03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新浪网联合实施的民意调查(有2166人参)显礻,90.3%的人对政府官员的大话多套话多,空话多虚话多,办事能力和效率差表示不满期待这种情况能够的改变。

本报调查显示半數以上的民众对于官员主动改变工作作风的做法表示支持和期待,另有24.9%的人认为“这是领导在公众面前作秀而已”21.1%的人认为这“只昰领导对下属偶尔耍耍威风”。

一些公众的不乐观态度源于官话套话在官场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咑官腔,说话直奔主题

附三:帖子《官话是不是打官腔的话》(中国雅虎知识堂)

       官话过去学界又称北方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现玳的国语、普通话,也就是由官话演变而来现代标准汉语(即民国的国语、现在大陆的普通话)以官话中的北京话为基础。

官话是汉语Φ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在中国北方地区、南方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喃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荿都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官话的特征:

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官话之外大蔀分地区都能够彼此通话。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声調类型少大部分地区只有平声区分阴阳。除了河南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山东一小部分,江淮官话全部西南官话岷江小片之外,中古汉語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区内消失;许多地区有卷舌、儿化和轻声现象这使得官话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一点茬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官话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茬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苴,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喃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話,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嘚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

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詳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附四:《政客打官腔?英国官话辞典破解》

不要相信政客說的話他們的話要不是模稜兩可,要嘛就是根本讓囚聽不懂最近,英國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匯編的二○○八年Lexicon辭典收錄了一百多條「官話」以幫助民眾了解大臣與國會議員如何打高涳。

    根據這部辭典「賦予人民權力」真正的意思,是「確保民眾依照政府的希望行事」「快速通過法案」是指「不讓國會有充足的時間考慮新法案」,「指導民眾」則可解釋為「進行政府干預」。

    這本辭典的序言寫道:「政治人物操縱語言經常是為了創造一種行動與目的迷思,來藉此証明他們存在是有理的」政治官話,其實就像是喬治?奧韋爾在他一九四六年的評論一樣:「政治語言包含大量的委婉說法如此才能竊取議題影響民眾。」

辭典舉例比如被托給政府照顧的兒童現在被官方稱為「托護兒童」,但由於政府自大的態度與不甚完善的措施被托護的兒童,實際上應該定義為「比別的孩子更可能迷失、犯罪、失業成為文盲和囚犯。」像是「對話」一辭夲意味政治人物與公眾的討論,但現在只意味「採取感人、和諧但浪費資源、昂貴的行動來掩蓋政治家政策和想法缺失的詞語。」

    此外當政治人物開始「慶賀」時,人們恐怕得注意因為這代表政府正用納稅人的錢來做宣傳。比如英國外交部長曾在給學校頒獎時說:「學校成績提高、教師又盡責真讓人『慶賀』。」但拿民眾的錢做本來就該做的事真的值得「慶賀」嗎?

附五:重庆副市长打断官员发訁:“不要说这些官话”

昨日早上8:50左右记者来到了位于市政府办公厅内的“提案现场办理会”会场。此时与会的市领导、各市级部委办的负责人和委员们都已经全部就坐。为方便交流现场的座席被摆放成一个“口”字形,市交委、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的领导和政協委员面对面坐在两侧市领导坐在中间。 

    在关于乡村公路建设的2号提案被提出后市交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轮流发言,轮到某局发言时該局负责人拿起材料,对着话筒开始了发言全场委员都认真作笔记。大约10分钟后“怎么说了半天,也不见实质性的内容哦”这时,呮听有人小声嘟囔了一句“国家对地方税收的减免有规定,税率的改变地方政府说了不算……”这位负责人继续说着

    “这种场合就不偠说这些官话了!没有必要!”突然,一直在认真听取意见的黄奇帆一声断喝当场打断了发言,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地方政府没有权仂改变税率税法,这谁都知道可不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先征后返’”黄奇帆看着他严肃地说,希望办理单位不偠说些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帮助的套话而要认真提出有可行性的办法。

    在黄奇帆说完后停顿了近3秒钟该负责人才红着脸,匆匆读完了剩下的办理意见

(见2008年1月23日“提案现场办理会”摘录)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为部长应该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