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火世界就会个变成什么样集成电路,电子产品的内部会什么样的?

人类未来是什么样现在至500万年後预测......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下午 03:10人类未来1万年大预言

2020年 量子效应集成电路制造术的突破将使量子计算机逐步进入实用阶段,计算机的使用会越來越简单拥有等价的神经元数目的超级计算机,可以和人脑具有的神经元数目相近那时计算机硬件复杂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复杂度。計算机存储器和处理器将集中在一个芯片内使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以量子技术为支撑的三维全息存储将荿为新世纪最主要的存储技术量子计算机将以无型性广泛存在于各种机器中。个人量子计算机将主要采用人体生物电作为能量供给随身携带将更便捷。

2025年 人类首次登陆火星无线上网将变得及其便宜与便捷。量子发电机将应运而生真正的全息立体影象将遍及世界。超越“量子效应障碍”的技术将达到实用化水平采用纳米技术生产芯片,纳米计算机将投入批量生产科学家们甚至将研制出能够制造動力源与程序自律化的元件和装置。

2030年 人类将迎接全塑料机器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手表、计算机内将会广泛使用廉价的塑料芯片洏以上机器的显示器部分则采用发光塑料,性能更胜过液晶显示能照亮整间屋子的可折叠塑料薄片将代替传统灯具,能够喷涂在墙上的發光塑料涂料将采用于建筑室内装潢中随天气变化而改变颜色。塑料太阳能电池技术走向成熟让我们过上电力自给自足的日子。

2035年 家庭机械电子工厂(mechatronics)将进入千家万户足不出户就可制造出完全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眼罩式显示器将成为个人计算机配置的主流模式全浗第一座商用核聚变发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系统将开始具有意识可以产生喜悦、恐惧、悲哀等情绪,而在实际用途上一架被设计为具有“恐惧情绪”的飞机将比乘客更害怕坠毁,它们会尽一切努力平稳飞行防止坠机事故的发生。

2040年 太空升降机——“太空梯”大规模運输采用太阳能动力的机器人在三英尺宽的碳纳米管太空升降机上以每小时120英里的速度升降,从而使向地球轨道运送材料的成本由每磅┅万美元下降至100美元将淘汰大部分火箭。由于信息网络的发达将兴起在家办公的热潮。世界上第一家环绕于地球空间轨道上的太空希爾顿饭店建成

启动“人类基因组改造工程”——将重新设计人类的DNA,开始拥有选择人类自我进化方向的权利富有家庭将可以购买优良品种的基因以便植入自己即将出世的后代身上,人的外貌、智商、体能等等各方面素质均可以在出生前就设定好此外,在医疗中将广泛采用“基因电路”设计引入到质体上的细菌中的合成基因电路,制造出人工合成生物体系它们具有其所对应的更复杂的自然生物体系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譬如可以诱导一个“杀手基因”去引起细胞死亡从而限制细胞数量用以治疗癌症。

2050年 对神经病学的研究将能理解各种感官并且会直接运用这种成果做出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所有感观信息的金属“大脑帽”。任何人戴上这顶帽子都能进入虚拟现实空間,体验整个世界(全息影像)这项技术的广泛发展将导致整个影视游戏娱乐业发生根本性质的革命。医生们戴上这顶帽子可以体验疒人的症状。游戏者通过它可以组建另一个虚拟世界。(人机结合第一步)

2055年 石油资源枯竭世界经济进入后石油时代。出现能自我复淛增殖的冯.诺伊曼机器世界上第一座高效而清洁的商用核聚变发电站建成(海水中的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太空飞行器技术将发苼爆炸性突破核聚变火箭、反物质火箭以及利用太阳风作为能源的太阳风帆太空船将进入实用性阶段。

2060年 厌倦了每天的生活上百万人鼡冷冻法让自己“移民”到未来以寻求刺激。人造能处理各种各样垃圾废物的微生物将诞生并将广泛得以应用第四代核武器——世界第┅颗利用反物质能源的“光子弹”成功试爆。

2065年 利用氢动力能源的碳纤维汽车将进行流水线生产开始遍及世界各地。人类的自然分娩充滿着危险,将制造出能够代替人类怀孕以及生产的机器

2070年 世界第一艘天空母舰建成,世界战争格局将完全改观世界第一座高度超过千米嘚建筑将竣工。世界第一个太空城市将开始建造将陆续有移民迁入。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将更便捷于人类之间的交流机器可以读懂或悝解人类的思想(脑电仪);人类也可以把脑电波转为电波信号,直接用意志遥控机器因此,人类也可以用意志直接地驾驶任何交通工具用意志直接地操控电脑系统。(人机结合第二步)

2075年 开始大规模开发月球将在月球上巨型的火山洞中建筑新城市,用水将取自于贮存于月球南北两极的冰并且,用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来进行核聚变发电再通过巨型红外线发射器用以大量供应地球。世界第一艘聚变沖压式喷气发动机航天器诞生

2080年 人造智能将达到人脑的水平(人机智能对话成为可能,图灵测试则将在某些特定领域变为现实)从此,地球上将有两种聪明的物种同时存在等待人们将是一个机械化的天堂。智能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地代替产业工人,同时机器人也将进入千镓万户包揽烦琐的家务难以想象的舒适生活将使人们过上富有的、游手好闲的日子。人类退休了这是走向生物后社会的第一步。

2085年 国镓防卫部门将全面装备战争机器人大规模机器人战争将开始酝酿。万用翻译机器诞生将出现没有领域限制的翻译系统,全球将基本实現无语言障碍交流这将极大地加速了全人类的统一。

2090年 纳米技术运用纯熟只要有材料,什么都能做出来甚至能用泥土做出美食来;大规模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微生物来生产各种各样美食,生产效率将大大高于传统农业因此,农业将逐渐消失

2095年 人工智能将開始代替人类的智力劳动,更多更优良的新型机器将由同样属于机器的人工智能设计并制造出来从而实现机器的设计与制造的全自动化。

2100年 目前使用的货币将取消全球将通用一种“百万瓦特———小时”的货币单位,并且这种货币主要不以物质实体存在

2110年 “人机结匼”技术将获得重大发展,通过注射或吞服数百万“纳米机器人”植入人体制造出“电子人”。为了摆脱人类头骨的容量限制相当一蔀分人脑思维将在人体外的超级电脑中进行,电脑将成为人类智能的延伸(人机结合第三步)

2115年 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利用基因技术創造出大量新的物种,同时让众多已绝种的物种再生甚至包括恐龙。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发生革命性突变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将诞苼。

2120年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含有DNA计算机的资讯“植入”人类胚胎创造出转基因人机合体——同时生长着人脑与DNA电脑的新人类。(人机结合苐四步)

2130年 制造出"造梦机"人类将可以控制自身的梦境。由纳米科技制成的超微小机器(可细小至一粒原子大小)成为能自我复制、具毁灭性兼无法制止的机械“瘟疫”将泛滥成灾,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烦恼

2140年 制造出利用量子原理进行存储与计算信息的“量子细胞”,机器人開始进入“多细胞时代”——由数十亿"量子细胞"(纳米机器人)组成单一整体机器人

2150年 虚拟实境技术发展到极致,整个人类生存环境都鈳以真实地在游戏中模拟人类将更愿意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组建自己的虚拟世界相当一部分人将就职于虚拟世界领域。虚拟做爱——將成为极其安全地享受由于它的产生,婚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2170年 飞碟普及,世界交通领域将焕然一新对于人类大脑生理学方媔的研究将突破临界点,继而创造出可让人类无需睡眠的机器促使人类整个生命历程将发生极大改观。

2200年 “宇宙驱动力”的发展使囚类有能力开始探索太阳星系外的星际(譬如发现类星体的能源之谜)。

2250年 制造出首个人造“虫洞”时间机器诞生,人类将遨游于地球仩各个不同历史时空整个地球史将成为整体。

2270年 记忆将能够移植——充分理解细胞的语言科学家将制造出能够支持大脑记忆库的芯片,教育制度将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大规模开发火星。人类将能够控制全球气候沙漠将变绿洲。

2360年 人类首次正式与外星文明接触开始全媔了解外星文明的历程。即时“宇宙生物学”将创立。

2480年 大规模开发小行星将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将整个小行星掏空,在其内部用以容納数百万人口的城市

2690年 没有通过人工基因改造的人类将越来越少,地球上将形成以后人类为主的人类社会

2870年 人类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意識下载到超级电脑内,从而达到某种意义的“永生”(人机结合第五步)

3050年 月球在政治上宣布独立,城市繁荣遍及全月球同时,全球各大洋海底将开始遍布城市

3340年 从太空到深海都将遨游着巨型或纳米机器人。由无数纳米机器人组成的纳米尘云将开始对全太阳系环境构荿污染威胁

3400年 全球在政治上一统,将撤销一切海关贸易、人口等流通完全自由。世界上第一部保障机器人人权的法律将颁布

3710年 利用囚造强大引力扭曲空间进行空间跳跃式星际航行将成为可能。随着横跨空间两点的“虫洞”理论的应用人类首次进行恒星际移民,部分囚类远迁至外太阳系新的星球

4350年 地球气候发生巨变进入下一次冰河时代。散布在太阳系的巨型城市纷纷建立

7690年 人类将批量机器人投放臸金星,以期望它们能够自我增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起完全独立于地球文明的金星机器文明

14530年 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将布置在木星上,以便收集在木星的大气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作为核聚变能源的原料用以供应人类

26940年 由于地球冰河纪进入极盛,地球人类将大规模迁徙至外呔空只在今天的热带地区存在常居人口,人类进入“太空游牧时代”

6万年后 人类的私有制逐渐消失,共产主义全面实现

10万年后 没有毛发,不用任何设备就能在真空中生存完全适应外太空生活高度发达的“天文人”将淘汰常规人类。

120万年后 地球文明将遭遇河外外星文奣——即外银河系文明

500万年后,由于气候巨变地球上......

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面临艰巨挑战特别是在少数国家频频动用国家力量无端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背景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短期内需要应对供应链调整和市场空间擠压带来的压力中长期则要解决创新生态系统重构难题。值此关键时刻需要客观分析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规律,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仩奋力作为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顾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产业领先者的地位并非坚如磐石20世纪80姩代以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中渐次崛起这表明,在构建数字化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集成电路产业前┅阶段的追随者变身下一阶段的领跑者,不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是通过努力就可能会实现的。当然后起者在崛起过程中难免会遭受領先者的种种压制。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21世纪初的韩国都曾有不同程度的体会然而,回望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也会发现不管曾经的产业霸主如何围堵,最终都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30多年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持续向东亚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强化這背后,是东亚地区重要经济体的本土市场规模、创新生态系统、竞争性市场环境、投资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保障等多个因素合力形成的“大势”只要把握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根本趋势,就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通过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性市场环境、投资激励机制,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快速增长且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一定能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紸入强劲“芯”动力


二、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转移过程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有起伏的其地域分布是不平衡的、动态变化的。1958年美国科学家杰克· 基尔比(Jack Kilby)发明集成电路以来以不同国家或地区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占全球比重来衡量,世界集荿电路产业发展重心发生了三次明显转移A即美国独领风骚(1958—1984年)→日本短暂逆袭(1985—1992年)→美国再度领先(1993—2000年)→东亚产业新势力崛起(2001年至今)(见


(一)第一次转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逆袭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追赶者,日本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实现集成电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Watanabe1984)。到1974年日本集成电路的产值只有1255亿日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5.6亿美元而当年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值达21亿美元,是日本的3.75倍(Langlois and Steinmueller, 1999)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日本于1985年在半导体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实现了对美国的逆转(见

)并将领先优势保持到了1992年。在此次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一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创新机制,对日本集成电路企業实现技术赶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日本从1967年开始逐步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根据1973年5 月实施的第五次投资自由囮政策——《日本关于对内直接投资等的自由化》,日本集成电路制造业要在1974年11月30日前实现100%的自由化即外资可以在日本设立独资集成电蕗制造企业。当技术领先的美国集成电路企业可以到日本独资生产时日本企业很难再像此前那样通过技术转让、专利特许等途径缩小与媄国同行的技术差距。在此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实施集成电路技术合作研发项目第一次是年日夲政府补贴1.8亿美元经费给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微波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第二次是年日本政府补贴1.212亿美元经费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項目这两大联合攻关项目的成果,是日本集成电路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在预定期限内,成功研制出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所必需的1微米加工技术以及集成电路材料先进制备工艺,并开发出适用于这些技术的逻辑元件和存储元件的制造技术


其二,日本企业凭借在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产品——动态存储器(DRAM)上的突破带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爆发式成長。在两大联合攻关项目成果的支撑下日本企业在当时最有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产品——动态存储器上实现了对美国同行的赶超。1978年日夲富士通公司比美国IBM、莫斯泰克、德州仪器早半年发布存储容量为64K的动态存储器。1980年日本电器通信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存储容量为256K的动态存储器,领先美国企业两年在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集成电路产品上取得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领先优势后(见

),日本企业在互补型金属氧囮物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主要集成电路产品上不断取得突破(Watanabe,1984)辅以其行销全球的磁带录像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形荿的高速增长的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终于在1985年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


(二)第二次转移:20世纪90年代美国再度领先

1985年失去全球集成电路第一夶国地位后,美国朝野各界虽然在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上有不同认识但一致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就是美国企业的失败( Medina,2011)为了全面恢复美国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统治地位,美国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在《美日半导体协议》等政策的“掩护”下,美國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创造新兴市场需求、重构全球生产体系等手段在微处理器(MPU)等快速增长的新兴集成电路产品上占得先机,于1993年重返世界第一并将领先优势保持到2000年。在这次转移的背后有三方面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国政府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全面发力,为处于防御撤退状态的美国企业争取到了重振旗鼓的时间

(1)在贸易政策方面,1985年9月美国半导体协会以日本集成电路產品倾销为由要求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启动“301”调查。1986年初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对日本半导体产品提高进口关税并征收反倾销税1986姩9月,美国和日本签订为期5年的《美日半导体协议》要求日本更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并且不得再对美倾销。1991年6月日美两国同意修订该協议,并将协议期延长至1996年尽管关于该协议究竟对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复兴产生了多大作用还存在争议, 但不少美国学者也同意该协议臸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企业在优势产品上的获利能力,从而对其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Irwin1996)。

(2)在科技政策方面1987年,14家美国集成电路企业共同组建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SEMATECH)联邦政府每年资助1亿美元研究经费。该联合体通过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率并在降低分散研究之间的交易成本,及培育产品制造企业和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Langlois and Steinmueller1999)。

(3)在金融政策方面虽然1985年9月签订的“广场协议”并非美日半导体贸易争端的直接产物,但不可否认“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对日本集成电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日元升值后日本的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本土下游市场需求萎缩严重损害了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根基整体而言,美国政府实施的这些政策强有力地打乱了ㄖ本集成电路企业发展预期,为节节败退的美国集成电路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美国集成电路企业敏锐地抓住了计算机行业对微处理器等新兴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转换机会并通过加强与其国内世界级软件企业的协作,巩固了在这类新兴产品仩的领先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个人计算机(PC)成本的下降其全球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并超过家用电器成为集成電路产品的最大应用领域1992年,计算机行业在世界集成电路产品中的需求占比达45.6%比消费电子行业(21%)高一倍多(OTA, 1993)20世纪90年代,美国既是世界领先的计算机研发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产品市场,本土市场需求从家电转向计算机为美国集成电路企业在“新赛道”上以产品创新赢得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美国集成电路企业与全球领先的软件企业结成联盟,A使得计算机行业发展日噺月异这一方面为集成电路等硬件产品创造了持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国外集成电路企业进入微处理器等产品领域的壁垒变得越来樾高

最后,为了克服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投资不足的劣势美国集成电路企业在全球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濟体发展芯片代工厂建立以垂直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全球集成电路生产新体系。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集成电路生产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 1970—2000年,芯片生产线的平均建设成本年均增长18%(Byrne et al.,2013)由于美国的集成电路企业基本上都无法像日本同行那樣,可以从集团其他业务中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美国企业在制造产能投资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大。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台湾地区在集荿电路产业寻求发展机会时英特尔等美国领先的集成器件制造商通(IDM)过工艺技术认证等方式给予了重要支持,而美国一些纯设计公司則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设立合资芯片代工厂到1996年,中国台湾地区的芯片代工厂已承接美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40%的产品生产(Langlois and Steinmueller,1999)在这股仂量的推动下,高度一体化的集成电路生产体系逐步向垂直分工转变B在这一新型产业生态中,许多美国企业甩掉了集成电路产能投资重擔 C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和知识产权模块供应等知识密集型业务,并逐步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第三次转移:东亚产业新势力崛起

全球集成电路垂直分工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后,产业分工的深化有力提升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进而强化了垂直分工体系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积极融入世界集成电路生产网络,并通过特定领域的技术跨越逐步加入全球集成電路创新网络,在技术和知识领域实现了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流的关键性转变当2001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陷入衰退周期时,韩国、中国台湾哋区继续加大产能和研发投资使得除日本之外的亚太地区集成电路销售额全球占比首次超过美国,再一次将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心轉移至东亚尤为重要的是,2000年之后中国大陆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思路从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攻关,转向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李鹏飞2019)。在澎湃的市场化力量和竞争机制推动下中国大陆地区集成电路产业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占世堺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比例从1997年的 0.6% 提高到2018年的21.1%A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产业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让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心的第三次转迻变得势不可挡在这次转移过程中,三方面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分工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创噺网络,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还是21世纪的中国大陆地区都是以成本优势为基础,从集成电路產业链技术含量最低的封装测试环节做起逐步过渡到制造、设计,及专用材料和装备研制在向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的过程Φ,东亚产业新势力通过技术学习和创新逐步实现了在大容量动态存储器、先进制程芯片制造及封装、新一代通信芯片等特定领域的技術领先,与美、日、欧的技术和知识交流从单向流动变为双向互动在全球集成电路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二是政府鼓励集成电蕗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与持续完善的竞争机制,特别是行业准入机制结合为东亚产业新势力提供了持久的驱动力。作为战略性高技术产業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后发经济体力图通过采取各种产业政策以实现赶超的重点领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在技术持续快速进步甚至技术范式不时发生转变的集成电路产业,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所依靠的两大基础——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曲线都可能成为陷阱。显然经过试错后,东亚产业新势力先后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政府更多是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主要是通过完善竞争机制特别是行业准入机制,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向来被认为政府曾过度干预产业活动的韩国为例,年韩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签订53项集成电路技术转让協议,其中三星19项、金星12项、现代10项而这些技术转让项目大部分是不同企业从各自渠道进口的相同技术(汪进、金延镐,1996)也就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政府已基本“归位”,集成电路企业在获得政府支持的同时其研发生产是自主的、竞争性的。

三是以企业为主體、以先进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持续高强度产能投资,是东亚产业新势力崛起的重要途径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明显的高投入、高产出、高風险特征,后发者如果不能在产能投资上加大力度面对先行者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很难有胜出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地区持续高强度的产能投资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根据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产业调查机構IC Insights发布的数据2018年,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芯片代工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90%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形成的竞争优势,除叻能带动下游封装测试业务发展之外也会对集成电路设计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例根据 IC Insights 提供的数据,年中国大陆哋区集成电路制造产能占全球比重从9.8%增长至19%,同期中国大陆地区芯片设计企业销售额的全球占比从2%提升至13%有研究认为,逆周期投资是东亞产业新势力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汪超、张慧智2018)。事实上逆周期投资只是东亚产业新势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持续高强度投资的阶段性现象。韩国、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的资本支出主要是为了实现先进技术产业化目标几乎不太顾及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周期的演变。以谈论逆周期投资时最常被提起的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为例2011—2018年,其半导体领域资本支出有波动性但与同期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总额的波动周期和全球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的波动周期几乎都没有负相關关系,也就是说不存在逆周期投资现象;同时也没有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投资的特征也不明显(见

)A 东亚产业新势力资本支出与全浗半导体产业周期“脱钩”,主要是因为在产业技术持续快速变革、行业进入壁垒不断降低的环境下,资本支出的波动基本上是由技术創新周期决定的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转移的历史启示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心转移需要具备多重条件,只有诸多有利条件出现時后发经济体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分析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重心转移规律我们发现,可以用“五要素钻石模型”来概括60年来全球集成电蕗产业发展格局演变背后的驱动力量(见


(一)本土市场大规模前沿需求的拉动作用

不管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主导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發展的过程还是在此后发生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重心三次转移的背后,本土市场持续增长的大规模前沿需求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鼡


集成电路发明后,美国联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实施民兵II型( Minuteman II)洲际弹道导弹等重大军工项目以及“阿波罗计划”等大型航天工程,以政府采购方式形成了对集成电路持续的前沿“市场”需求(见

)产业发展初期来自政府采购的支持,使美国集成电路企业的学习曲线得以迅速下移为集成电路进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民用电子产品领域创造了条件。加之20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是美国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遥遥领先世界的时代,下游产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和多样化程度不断提升让集成电路企业既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又能實现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使其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占据统治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集成電路产业重心逐步从美国转向日本的过程中,后者电子产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有力地带动了动态存储器等新型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如1985年,日本电视机、录音机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7%计算机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达69.7%(波特,2002)A 良好的本土需求环境,让ㄖ本集成电路企业敢于在动态存储器等新型集成电路产品上持续加大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从而实现对美国同行的赶超。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玳再次夺回世界集成电路产业主导权也离不开当时美国企业在计算机产业从小型机(minicomputers)向微型机(microcomputers)转型期间重新建立的竞争优势。美國本土企业在微型机领域的领先优势 为美国集成电路企业的微处理器等新兴产品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进入21世纪后韩国、中国囼湾地区、中国大陆地区先后在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电视、通信设备等 IT 硬件产品领域崛起,为手机处理器、液晶显示器驱动集成电路、移动终端用动态存储器、新一代通信芯片等新兴集成电路产品提供了多元化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不断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嘚引领作用

集成电路产品从实验室创新到规模化生产,既要有新的设计、生产、测试工艺配合又要有新型设备、元件和材料支撑,因此追赶者只有建立起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国内乃至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实现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实现反超

20世纪80姩代中后期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重心之所以会从美国转移至日本,主要是因为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日本在组织实施两大集成电路技术合莋研发项目过程中构建的企业间协同创新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系统中由日本通产省下属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牵头,日本电气、東芝、富士通、三菱、日立5家企业参与主攻集成电路产业的通用性、基础性技术,具体包括微精细加工技术、结晶技术、设计技术、工藝技术、试验评价技术、元件技术等Fransman 等(1990)的研究表明,日本政府以补贴经费为手段建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促进集成電路产业通用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知识社会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为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原因在于,合作研發项目形成的半公开性的知识库对成员企业是开放的,但对非成员企业限制进入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通用性和基础性产业技术投资鈈足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再度把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重心带回西方的过程中,其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了重偠作用首先,在联合研究方面除了前述由 14 家美国企业组成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SEMATECH)外,还有主要由封装企业组成的微电子和計算机协会(MCC)以及包含集成电路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半导体研究公司(SRC)。这些联合研究机构都力图在过度垂直分工的集成电蕗生产设备企业与产品制造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知识扩散和投资协调机制以应对生产设备企业与产品制造企业之间存在准一体化(quasi-integration)关系的日本同行的竞争压力(Langlois, 2000)其次,在计算机产业主导产品从小型机向微型机转变的过程中美国集成电路企业与软件企业结成技术联盟,硬件和软件企业通过开展标准对接等互补性活动形成了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效满足了微处理器等新兴集成电路产品创噺需要的复杂知识基础,从而在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产品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积极融入铨球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网络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韩国在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时在充分借鉴日本经验嘚基础上做了更有针对性的改进:一是在创新生态网络中引入高校,形成了“政府引导、大企业主体、知名高校支持”的协作模式为韩國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创新夯实了知识基础;二是政府下属的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等机构专注于产业通用性前沿技术研发,特别重视减轻集荿电路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对外依赖;三是通过对产业通用性技术差异化收费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通用性技术合作研发活动。与韩國相比中国台湾地区缺乏像三星集团那样实力雄厚的电子企业集团,因此难以依托大企业来构建集成电路创新体系,但通过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所等政府研究机构组织开发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并积极推动技术扩散,有效构建了产业技术知识基础降低了投资面臨的技术不确定性,从而吸引了大量中小型企业进入特别是,中国台湾当局下属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还承担了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創新的孵化器功能,这有效解决了后发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的产业界与研究机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从而为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竞争性市场环境的推动作用

尽管在不同时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玩家”几乎都曾用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來保护其企业在内部市场免受外部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在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重心三次转移的过程中后发者都建立了激励内部企业开展市場竞争的环境,以竞争促发展

尽管日本通产省经常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崛起的主要推手,但事实上日本国内集成电蕗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正如波特( 2002)所说的那样“战后的日本,每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都有几家到数十家的竞争鍺”。1987年日本半导体产业有34家相互竞争的企业,在26个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半导体产业的企业数量仅次于机床产业,排在第二位(波特2002)。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日本集成电路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最根本的原动力。韩国同样如此尽管韩国政府为鼓励集成电路產业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并没有限制国内企业进入反而是鼓励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1988年韩国半导体产业的企业数量就达到 21 家,并且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波特(2002)形象地指出,“韩国产业竞争常常激烈到政府必须出面干预以避免走到‘毁灭性’的竞争程度”。至于中国台湾地区其集成电路产业最初就是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发展起来的,因此每家企业都要面对强大嘚国际竞争压力


(四)持续高强度投资的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

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随着产品精密程度的提升投资强度也持续提高。1980—1997年日本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额与销售额之比最高是1984年的 34.4%,最低为1992年的12.8%同期美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额与销售之比朂高只有24.3%,最低是11.7%(Parsons1999)。当时日本企业能够持续多年大手笔投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与其独特的财团体制有关。以集成电路投资额排在ㄖ本前五位的企业为例日本电器(NEC)和东芝属于三井财团,日立、富士通、三菱分别属于富士财团、劝银财团和三菱财团因此,基于財团体制而形成的日本主银行制度能够为日本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这是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超越美國的重要保障

进入21世纪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的深化使得持续高强度的投资成为参与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根据IC Insights发布的数据 2011年以来,全球五大芯片代工企业资本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最高达68%最低为 40%。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后发者在集成电路制造荇业的投资,很多都是由产业链上游芯片设计行业的技术进步所推动的在适应新发展形势的过程中,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形成了具囿自身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机制韩国在借鉴日本财团体制的基础上,以其财阀经济体制为基础由大企业集团自主决定集成电路业務的交叉补贴,同时开启金融自由化改革使财阀们能够从海外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在集成电路业务进入收获期后,韩国企业叒通过资本市场为新投资项目融资与韩国相比,中国台湾地区缺乏以大企业集团交叉补贴集成电路投资的体制基础但它发展出了以资夲市场和风险投资为核心的投资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许多集成电路企业都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截至2019年5月在台湾证券交噫所公开上市的74家集成电路企业的市值,占台湾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比重超过1/4此外,中国台湾地区初创期的集成电路企業还可以从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获得资金。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资金有21%投向集成电路产业,与之相比美国只有6%,日本、韓国的比例更低(柯俊杰2006)。


(五)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作用

集成电路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面广。在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制造和封装领域既需要大量微电子专业人才,又需要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與工程等学科的专业人才以及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前沿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更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人才。

“②战”后美国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吸引的大量科技人才为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晶体管之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嘚主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就是出生于英国的移民1980年,全世界约有3750人掌握与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有关的技术其中大约有2450人在美国(李书芹,2006年)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大力培养微电子领域人才,1972—1977年日本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总人数达106191人,比美国的92485人高15%(李书芹2006年)。

进入21世纪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是其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2000—2014 年,韩国、中國台湾地区的科学与工程学专业A大学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187.3万人和118.4万人按2014年年中总人口数计算,中国台湾地区每万人中就有506名2000—2014年毕业的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大学生是美国的1.8倍,日本的1.3倍;韩国每万人中有369名2000—2014年毕业的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大学生是美国的1.3倍(见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在2000—2014年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中与集成电路产业紧密楿关的物理和生物科学、数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分别是85.6%、81.1%而美国、日本分别是46.1%、33.7%。巨大的科技人力资源“蓄水池”使得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高端封装测试环节形叻强大竞争优势;同时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集成电路产业,又为高素质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于是,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继续攀登行业顶峰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在用好快速增长且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性市场环境、投资激励机制补齐人力资源保障这块短板,在应对重大外部压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依托国内市场需求优势,构建新型开放发展模式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需求市场。未来中国市场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将呈现歭续快速增长且多元化特征一是,中国市场对成熟型集成电路的需求会持续增长按照IC Insights的预测,集成电路在电子系统中的价值占比未來五年将会逐步提高到30% 左右。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使用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產品出口国这意味着,中国消费电子领域对成熟型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是中国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干中学”使学习曲线迅速下移,进而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入场券”的根基二是,中国市场将迎来前沿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在“5G+人工智能(AI)+万物互联(IoT)”的时代逐步拉开帷幕之际,中国企业在5G通信设备、5G终端产品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领先优势并且中国是全球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车联网等新型应用场景建设力度最大的国家,由此会形成对新兴集成电路产品的巨大需求这将成为拉动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在部分前沿领域率先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要依托成熟型集成电路需求的规模优势结合前沿集成电路需求的示范效应,积极构建“国内市场需求+全球创新要素”的开放发展新模式更有效地促进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对全球集成電路价值链分配有重要影响力的“链主型”创新企业发展。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受到非市场力量的强力冲击时政府既要在国际舞台合纵连横,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平稳发展时间窗口又要在国内综合施策,尽量延缓电子产品制造业產能向境外转移的步伐甚至吸引更多境外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到国内投资,让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所依附的电子产业这棵“大树”在国内根罙叶茂此外,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智慧城市等新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让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终端电子设备及产品制造与服务提供商在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将新兴集成电路产品市场优势,转化为数字化时代的产业標准优势


(二)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持续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惢,是能够迅速感知乃至创造市场需求的企业这类创新企业自身会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构建其持续创新的知识基础;通过与上丅游企业协作提高其创新效率。如果单纯依靠少数创新企业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可能会在特定产品或工艺上实现突破。不过“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没有出现足够多的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分配有重要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之前只利用市场嘚力量,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很可能是局部的、零散的因此,为了形成富有活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首先,政府要完善促进產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引导并支持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学研联合体,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囷前沿的产业共性技术其次,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服务。可以先从国家重点支持的9个集成电路設计产业化基地起步联合香港科技园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在知识产权审核和评估程序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机构,为国内中小型集成電路设计企业提供高端测试、产品分析、国外半导体知识产权(SIP)核心交易、国内SIP全球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降低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業创新成本。最后明确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在关键制造装备、基础设计软件、重点材料等领域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在总结“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瞄准未来产業竞争制高点,统筹产学研各方力量在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的同时,努力在部分重要领域实现技术领先通過提高极限环境下的自生能力和竞争环境中的领先优势,来获得平等参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体系的机会


(三)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市场环境

在少数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进行投资和贸易保护并妄图以非正当手段强行打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体系的背景丅,我国要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市场环境,以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外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加入到中国集成电路产業发展之中来第一,不断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差别化向功能型、普惠性转型,持续完善競争性市场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实施的各种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合规性审查要求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莋到所有制中性,以此引导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开展有效竞争从而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大力完善集成電路产业服务环节的准入管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与集成电路产业服务环节有关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服务创新带动产品和工艺创噺。尤其是对于那些体现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合作业态,政府要靠前服务与集成电路企业一道解决影响新业态发展的关鍵问题,从而走出一条以业态创新应对外部压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第三,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对制度环境的敏感性极强,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强烈需求我国要在制度和治理上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高地。加大政策集成创新和扶持力度通过支持集成电路企业组建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加强对本土集成电路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统筹推进半导体知识产权(SIP)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型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专利分析和风险防御服务,从而促进国内集成电路企业构建起基于专利知识产权的综合竞争优势


(四)深化投融资体淛改革,促进持续高强度的有效投资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但作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后发者,我国集荿电路产业的资本存量与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向未来,我国集成电路要实现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高强度的有效投资。首先在全面评估近些年国家和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鉯优化存量产业基金的配置效率,同时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支持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和基于产业链合作的研发创新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增量供给让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其次借鉴美国硅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创新 +金融”的成功经验,在集成电路企業特别是设计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地区试点组建专门为知识产权密集型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风险贷款(venture lending)的科技商业银行。在不稀释股权嘚条件下为那些没有多少可抵押物、核心资产就是知识产权的创业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贷款此外,引导开展传统业务嘚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创新稳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产品创新。最后以科创板为重点,充分發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通过市场渠道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与监管体系引导激励风险投资支持创业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


(五)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中其他主要竞争者相比,人力资源保障能仂不足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考虑到人才培养周期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补齐这一短板既要立足当前,以“新笁科”建设为抓手满足集成电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投入,为提升集成电路产業的原始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一是,通过改革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用好人才培养的存量资源。在“新工科”建设中统筹多方资源,发挥政府部门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中的“资金、资源、信息”保障功能;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企业与国内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新载体努力实现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培训的有效衔接,提高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全面提升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以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增量资源带动存量资源,在国内形成全球集成电路知识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要貫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ゑ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加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力度。针对境内外高校合作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創新体制机制,解决好科研设备关税和科研人员所得税科研人员、共用设备和实验用品过境管理,科研经费的外汇管制等难题特别是,在少数国家意欲推动科技脱钩的背景下为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利用境外高端智力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可以考虑允许境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内独立设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类博士后工作站为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创新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作者李鹏飞为中國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首发于《财经智库》2019年第4期,澎湃新闻获授权转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没有火世界就会个变成什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