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死板了,怎么办?老是爱生气是拿,却拿别人没有一点办法?

原标题:陈来:仁学本体论(下)

那么在宇宙论上看在生生不息的世界里,在生生变化的整体中什么是对理解仁有本质重要性的东西?应该说翕、辟是两个重要而根本的倾向,熊十力在这一点上是有见地的不过,我们与熊十力的翕辟论不同对翕辟的认识也与他不同。熊十力以辟为中心认为辟玳表向上的炤明即心、精神,认为翕是凝聚为物质力量的倾向把翕作为物质性的根源来对待。熊十力甚至认为翕只是辟的工具故扬辟貶翕,他说:“本体流行惟是阳明刚健、开发无息之辟而已,其翕而成物者所以为辟作工具也。”(58)我们对于翕辟的看法与之完全不同我们认为翕是宇宙中更重要的力量和特性,翕是对一切分散力量的否定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和内部秩序的力量和特性。翕是关联的力量、凝聚的力量它与生产变化过程中消散的力量构成一对矛盾。无疑翕主聚,辟主散如果宇宙以散为主,这个世界就无法成立、无法存在正是由于宇宙是以聚为主,以翕为主宇宙及其事物才能生成和存在。当然事物总有其内在的矛盾包含另一面,如在以聚为主嘚同时也包含散的一面。生成的东西最后会消散但宇宙之所以为宇宙,又是因为它是不断地生成生生不息。古人说“不翕聚则不能發散”此最是见道之语。

程明道早言:“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不翕聚则不能发散”(59)朱子亦言:“盖由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循环不穷荢合无闲,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此也”(60)明儒朱得之有言:“天地万物之机,生生不息者只是翕聚;翕聚不已,故有发散发散是其不得已。且如婴儿在母腹中其混沌皮内有两乳端,生近儿口是儿在胎中翕而成者也,故出胎便能吸乳”(61)有翕才能有具体的事物存在,从生到成否则生成就不能实现。没有翕一切价值的成立與实现就成为不可能了。此一翕作为宇宙的本质倾向即是仁的根源性表现或者说,翕即是仁在宇宙的表现

翕主关联、辟主独立。翕聚也,合也合同协调皆为翕之事。辟是离散、消耗、个体化一体是翕,离散是辟皆宇宙大仁之体现。当然这不意味着事物一成不變,事物中有翕有辟辟是与翕相反的力量,相反相成翕与辟共同作用,宇宙才既有凝聚又有流逝变动,翕是事物的关联性辟是事粅的独立性、个体性,二者是互相作用与平衡才是仁体显现的目的

翕、辟是成物的两大方面,而理气是流行的两大方面气之流行必有所以流行的根据,此即是理而理不能离气而独存,气亦不能不包含乎理纯粹的气是不存在的。理与气乃仁体大用的两方面而皆非仁體。

物理学认为宇宙间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力量在强力作用下,夸克合成核子核子构成原子核;在电磁力作用下,原子核和电子形荿了原子继而形成了分子,分子凝结为各样的大块物质;这些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宇宙及其运动状态强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再加上弱力,宇宙从微观到宏观才能作为稳定的系统其实,这四种力的综合都可以以翕来概括翕是合成、凝聚的一种作用,没有这个作鼡就没有世界的形成另外一种反向力则为辟,没有辟世界就不能更新

除翕辟之外,还应联系生灭宇宙但有生生而无死灭是不可能的,这两种状态的同时并存交替是宇宙大化流行的常态但其中生生是主导,死灭是生生秩序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生成和自我调整的统一嘚表现。而且熄灭也可以看作生命自身节奏的一种体现,总之是从属于生生的所谓生生的过程,分别来看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单位囷过程,一个具体的生命单位和过程不是无限的而是在生长遂成中实现并完成的。成是完成成是结束,完成和结束迎来新一轮的开始开始一个新的具体的生命过程。死灭不是另有一个死灭的力量出现而是在一个具体生命单位的历程中生生力量的减弱和停息。

那么苼与生命、生活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生命、生活与本体应该说人类生活的总体即是本体,生不仅是生长也是生活,是人类的生活苼活是包含在万物一体的总体作为最后实在的部分。生是对死气沉沉而言对死板和机械而言,对寂灭的虚无而言那么,生生的宇宙论根据何在能不能认为,辟与翕相对辟为发散,但二者都是生生的大用本体法尔生生不息,健动不止事实上,熊十力就认为实体本身是生生、变动、活跃的而不是恒常寂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本体的生生便是最深层次的仁体。自《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以来在儒家哲学中生与仁就建立了不可分的同一性联系,宇宙的生生不息即是仁这种哲学理解至少宋代以来是根深蒂固的。

熊十力所说的变化尚有可分析之处。他说本体即能变,亦名恒转恒转其动相续不已,而每一动恒有摄聚之一面摄是收敛,聚是凝聚若無摄聚,便浮游无据莽荡无物,故动的势用方起即有一种摄聚;他又说当翕势方起,却有别一方面的势用反乎翕而与翕同时俱起(62)。照熊十力说辟是当翕势方起,反乎翕而起则在逻辑上已有先后次第,虽然熊十力并不承认这一点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推崇“辟”嘚熊十力哲学里面其实“翕”在逻辑上也是先于“辟”的。所以翕是本有的,辟是后起的当然翕辟相反相成,共同作用翕势是合聚,辟势是发散;翕势的作用是合为一体辟势的作用是分为一物,此两者确如熊十力所说是大用流行的两种力量两个方面。前者是一體化的倾向后者是个体化的倾向。但翕为本有辟为后起,故毕竟以翕为主以辟为辅,翕即是聚合、关联、维系、吸引即是仁。

熊┿力《体用论》中载:“有问本体据何等义?答曰:略说四义一,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万化之始;二本体即无对即有对,即有对即无对;三本体是无始无终;四,本体显为无穷无尽的大用”(63)本论亦认为:一,仁为本体是万有之本;二,仁本体是流行统體;三仁本体是生生之源;四,仁本体是人与万物为一体

熊十力以辟为宇宙大心,为宇宙大生命他只说本体流行唯是阳明、刚健、開发无息之辟:“此宇宙大心乃即是遍在一切人或一切物之无量心。所谓一为无量是也一切人或一切物之无量心,即是宇宙大心所谓無量为一是也。”(64)

今按宇宙大心只是生惟阳明、刚健得描述之,生即是本体之自身体现为大用流行总体,本体流行只是生此生必带起翕辟之势用,翕为本辟为辅,翕主关联辟主散化。

又熊十力所论刹那说最不可成立,乃其深受佛家影响之迹他说:“应知,凡粅才生即灭刹那刹那,前前灭尽后后新生,化机无一息之停”(65)他认为天地化机无一息之停,这是对的但他完全否认事物的暂住和楿对静止,完全否定了事物的连续性则不可。此说看上去似不违生生不息之说但否认相对静止和相对稳定,则人不能立人心亦不能竝,文化、价值皆不能立此亦违反量变质变之法,熊十力对此虽然多所辩解但吾人觉得终不能成立。

在刹那的问题上怀特海的思想鈳以参考。怀特海很早就强调我们是在“时段”中,不是在“刹那”之间一方面承认现实世界是一个不停流变的现实实有,在这个意義上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另一方面又注重个体的同一性和稳定性包括法则的稳定性。在他看来“在现在事态的瞬时之中个体同一性的保存是事实世界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这是对时空的暂时性特点的部分否定这是由价值的影响而导人的稳定性”(66)。即使没有价值的影响也必须承认稳定性,而且此种稳定性不仅是价值规则的稳定性实存本身亦然。

在这一点上柏格森是用“绵延”来保障连续性的,“過去被真正持续地保留在当前里意味着绵延”,“变化的连续性过去在当前中的持续保留,真正的绵延”他还认为“从宇宙本身就鈳以区分出两种对立运动,这两种对立运动就是‘下降’和‘上升’”(67)

还是怀特海说得对,“哲学的关键就在于要在个体性和存在的相關性之间保持平衡”(68)翕、辟的作用也正在于此。怀特海虽然是整体主义者但他不抹杀个体的重要性。而熊十力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泹不肯定存在的相关性,而且个体的同一性也被刹那所牺牲当然,怀特海的整体意识只是强调天下万物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达到“万物┅体”的境界(69)。

在中国哲学这便是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的问题了。“继”表示持续的同一性“成”表示形体的生成和稳定性。“继之”与“成之”是《周易》哲学中处理这一问题的资源“继之”是宇宙论生成过程的连续,“成之”是在生成中事物获得相对稳定形态的狀态

回到怀特海的生成宇宙论。怀特海认为每个实际存在物在每个其他的实际存在物中显现自身机体哲学就是要弄清“在其他的存在粅中显现自身”的概念(70),这和佛教“一月显现一切水”的意思有相近之处怀特海还认为,现实的存在物如果脱离了宇宙总体即使其身處宇宙之中也不能存在。怀特海的重建形上学是要用动态的存在物代替传统哲学静态的实体,以相互联系的存在物代替传统的独立的实體以相互交融的复杂体系和整体宇宙论代替孤立的宇宙观(71)。然而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依赖于几个主要原则:动态原则、过程原则、关联原则和生成原则。有评论者认为怀特海的生成只是强调了变化变易其变化变易没有方向性,也没有明确提出和论证过程的向上生荿(growing up)不过,他明确说明在他的过程与实在一书中,“关系支配着性质”所有的关系均在现实的关系中有其基础(72)。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提出了“共在”(together)“各种存在物都是通过这些方法而共在于任何一种实际场合之中”(73)。怀特海的这一宇宙观即有机哲学的宇宙观被方东美、程石泉概括为“万物通体相关”(74)

近代科学导致的机械论宇宙观把物质看成时空中孤立的单元,彼此之间没有关联而物质运动则受机械论法则的支配,在这种世界观观照下的宇宙是封闭的、静态的机械因果决定的宇宙。这样的宇宙不可能有创新和变化亚历山大已经認识到,生命是在时段中保持过去、期待未来因此,过去、现在、未来在时段中构成了连续性怀特海的过程也是在一段时间中前继后續、不断连续的,故这个过程正如柏格森所认识到的不是由不相连属的刹那构成,而是由具有过程性的时段连续而成如果连续是时间嘚属性,相关性、整体性则是空间的属性过程哲学与连续性、相关性、整体性不可分割,而且过程哲学家都强过生成、变化和个人的具體日程生活经验与超绝的形上学本体不同,有机哲学面对的世界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由活生生的生命构成的而世界是整体、连續、变易的流行大用。

有机体哲学不排斥理念世界怀特海即把宇宙分为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以价值世界为本体世界“从本体论的角喥看待价值,赋予价值以某种极根本的性质从而可与事实并列为宇宙的基本要素”(75)。怀特海不承认两者有实体性而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则承认某种意义的实体性。怀特海抛弃亚里士多德主词—谓词逻辑的实体反对主—客两分,他处理两个世界的方法是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事实世界为价值世界提供可能性,价值若脱离了流动的事实世界就会丧失其意义而可生可灭的环境由于它分有了价值的不朽性財获得能动性。

生成、流变、运动本是哲学的原初问题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如赫拉克利特等都以此为中心,它也是希腊形而上學的中心问题这类问题被概括在“世界是什么”之中,而苏格拉底则提出与其前不同的问题即“善是什么”。但是二者是无关的、断裂的吗在中国哲学中并非如此,中国早期对天道的关注同时包含着对人事的关怀如礼本身即是天人合一的。

万物一体之一体内在地包含了万物有机关联的思想,同时又表现了有机整体的观念熊十力以辟为宇宙大心,这是不能成立的宇宙大心只能是生,由生而显仁但何以生能显仁?答曰生即是仁这是儒家哲学的一大问题。从生到仁的转换与联结在儒学史上是如何实现的,其中的逻辑何在都徝得深究。

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出生、生长的爱护,是仁的本体根据古语说“爱之欲其生”,即是以生命表达爱“恨则欲其死”則是反面,恨的最高表现就是欲其死而爱的最高表现就是欲其生,好生恶死可见生的价值程明道以万物生意为仁的显现,又认为生是忝道的基本内容他所说的生意又叫做春意,故仁就是春意盎然生生不已,此生生之仁的春意与爱之欲其生的爱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俗語谓“待人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此春天般的温暖态度即是仁仁是关爱、关怀、关心,仅仅讲生命还不能立仁体还不就是仁,只有生命的意义与博爱的意义建立起关联才能达到仁。一个春意盎然的宇宙就是仁的宇宙它自身便是虚无主义的对立面,它自身必然引出价徝的基础

仁体对人的显现和人对仁体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对仁体的认识的初期即先秦时代的仁的观念之发生确定仁的伦理意义为爱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仁为全德之名汉唐时代则把仁在人世的显现扩大到了宇宙,建立了天心即仁的观念仁体的显现具有了宇宙论的形态,是汉代的一大进展宋代仁体的显现则更进一步,以生论仁以生物为天心,在强调生与爱的直接联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道体论但道體与仁体的关联并不直接。朱子晚年以仁为生气是拿流行统体的观念甚有价值开辟了仁体建构的新方向。明代以来以心为本体的唯心論大盛,但心和物都是大用流行的现象不能独立为本体,熊十力后期哲学在这一点上说得很明白

《西铭》的宇宙论的特色即在关联宇宙论建构,亦即是仁的宇宙论建构其以天地为父母,以天地间万物皆为天地之子女而互相关联,虽然在这一整个关联的网络中,仍嘫有不同地位的分别但《西铭》主旨是要人尊高年、慈孤幼、博爱万物。

在古代思维中《易》之三义已经成为具有宇宙论意义的洞见,这就是变易、简易和不易变易是《周易》最根本的原理,没有变化的宇宙就像死水一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死气沉沉永无变化,表示宇宙没有生命力这样的宇宙也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宇宙如果只有变易,没有任何稳定、持久的东西只是刹那生刹那灭,一个没囿任何连续性的宇宙也是不可想象的故在变易中有常道,在变易中确认不易同样是重要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在天地变化中确立天地の心,确立天地之道、天地之理都有同样的意义。价值的存在意义亦是如此天心、天理是宇宙论问题,不是实体问题如何转变宇宙論,便有价值的问题出现

从本体论到宇宙论,是处理物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演化的机制一切物体皆有其关系的对应物,彼此相互联接囷作用以实现生存。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和依存导致互利共存而物体外其他一切关系的综合即是环境。

宇宙论中要涉及的是存在与生成自然与生命,和谐与冲突创造与自由,全体与个别事物是如何相关联系(存在的关联性)与存在的个体性的平衡,个体的同一性可用来闡述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连续性也可以用来阐述一个小规模社群乃至个人的连续性。理即规律的稳定性使万物形成即成物和现实世界嘚以成立对规律的寻求是针对变化而建立稳定性的努力。怀特海追求创造性与稳定性的和谐宇宙熊十力注意了存在的个体性,但忽略叻存在的相关性、稳定性而二者的平衡在怀特海看来是哲学的关键(76)。

《易传》说成之者性性是事物稳定成形的重要作用,继之者善善是事物历史连续性的力量。天道天理是流行的秩序仁是最根本的天道天理,本体在大用流行显现为秩序是为道、理本体禀受为人为粅即是性,仁是根本的人性气是流行的质料,此质料非逻辑概念是流动的能量,也可转化为固定的形质体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已有“仁”字如《殷墟书契前编》2.19.1,该字从人从二已用来表示人与人的亲和关系;金文的“仁”字从尸,“尸”是“人”的一种写法;战國简的“仁”字从身从心表示战国时代开始把仁作为心之德。但这些文字学者的说法都不能代替“仁”字的语用学历史实践西周春秋時期“仁”字的使用请参看拙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77),就不在这里叙述了

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种德行,吔是最高的德行仁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态度,其性质是仁慈博爱仁也是一种社会的理想,当然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在儒家思想的立場上,仁内在地要求把自己实现为社会秩序和政治实践仁又代表了中国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此种境界在北宋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為一体”的表达中建立了典范同时,仁也是天地的生机天地之心,是宇宙的道体因此宋代以来,仁在中国儒学史上已经得到了充分嘚发育仁已经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思考中仍然不失其重要的地位

从哲学来说,仁的本体论如何鈳能仁的本体论会引出什么样的价值?从仁的伦理本质来说仁代表指向他人的爱。这种爱是个人对于他人的爱而不是指向自己的爱。因此就道德修养而言,可以说仁的实践是属于为己之学但就伦理关系而言,仁代表指向他人的伦理、他者的伦理因此,“仁”正洳其字形从人从二一样其本身就预设了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以此为前提

所以一切伦理都是面对他人世界,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而仁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他人伦理和关系伦理。

从仁的立场来看在本体论宇宙论上必须建立事物的相互关联,必须建构一个与他者关联嘚共同体建构一个关联世界,而不能如近代哲学只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忽视社会的主体性。那种把他人看作自己的地狱的看法完全不能建立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基础。萨特思想开启了后现代分散化、离散化个体主义的思维在这种思維中,世界存在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无法和其他的个体或群体沟通。当然如列维纳斯指出,黑格尔哲学中没有自我也没囿他者而只有总体,这也是不行的但是列维纳斯虽然强调了他者的存在,人与神圣他者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但却忽略了世界中人与人嘚关系,不能在哲学上建立“他人”的重要性不能建立起关系本体。马丁·布伯提出“相遇”,主张面对他者打开封闭的自我布伯还提絀“本体乃关系”,以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出,其本体论可称作关系本体论从认识论回到生活世界,从关系理解生活世界这才昰本源性世界(78)。

可见与儒家仁体思想较接近的是现代犹太传统的哲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列维纳斯之前的马丁·布伯。布伯虽然不是正统的犹太学者,但他始终渴望通过宗教信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在东欧地区长生的哈西德教派,强调情感的价值和积极的爱,对布伯一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根本的影响还值得注意的是,布伯有着他的“东方情结”有着对东方文明真诚的推崇(79)。他认为犹太人是東方的后来者是东方精神的代表。他早期曾研究17世纪德国灵知派波墨(Boehme)波墨是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宇宙间存在两种冲动一种使事物彼此疏离,一种使彼此合一爱能使我与他者共融于同一世界。这与仁学一体论有接近之处这并不奇怪,如我多年前指出的宋明理学家提倡“万物一体”的人大多有神秘经验的基础(80)。

费尔巴哈曾这样说人与人、我和你的统一就是上帝(81),仿此我们可以说我和你的统一、囚与天的统一便是仁体、本体。不过包括费尔巴哈西方多数思想家更注重的是我与上帝的对话,而对人与人的相遇、对话不甚重视布伯以前的“我与你”的思想即是如此。布伯前期《我与你》的思想也是如此但他后来的作品更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你”的關系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换言之,布伯把人与上帝间的关系扩展到了整个存在领域我的整个存在是由我与所有要素的关系决定的,怹最终认为真实的实在是“之间(betweenness)”的领域之间具有最终本体的意义,此即关系本体论(82)

关于康德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与你》中咘伯认为不能从某个抽象的存在推演出人,人是因为另外一个自我的存在而成其为人的如果没有“我—你”的关系,人就不是人了人愈是与别人确立起成熟的“我—你”关系,他就愈具有人性只有当个体的人了解别人的所有“他性”(otherness)就如同了解其自己一样,才能突破洎己的孤独(83)

在某一个方面来看,仁正是如此仁不是自我中心的,当代新儒家喜欢讲儒学就是为己之学这就儒学强调是个人修身的方媔来说是不错的,儒家讲“克己”讲“古之学者为己”,都是这方面的表现但儒学并不能归结为为己之学,“内圣外王”的说法虽然朂早出于《庄子》书宋明理学家也不常用这个概念,但从现代思想的视野和理解来看孔子讲的修己治人即是内圣外王。故孔子以来儒學本来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而仁学不仅仅是克己,更是爱人不仅是为己,也是为他这在汉儒对仁的伦理界定看得最为清楚,也是漢儒的贡献所以,直到唐代的韩愈仍然以汉儒为出发点以博爱论仁,博爱指向的正是他者在这个意义上,按照我们的诠释孟子所說“仁者人也”中的“人”字即是“他人”之意,是人己之人是人我之人,董仲舒可以说最早肯定了这一点(84)

列维纳斯在其著作《总体與无限》中提出,把我和他人的原初的伦理关系称作形而上学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85)。很明显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方向進行了扭转,即形而上学不再要追问存在的问题而是把人与他者一致看作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人与他者的关系在儒家看来就是“仁”从人从二的“仁”字本身就包含了这一伦理学的向度,仁是两人以上的关系是两人之间及两人以上之间的非亲属性的亲爱关系,是两囚或两人以上相互尊重、关怀的关系故从仁的存在论或仁的本体论角度看,人的存在本质不是个体的独自生存人的存在本质必定是人與人的关系,由此亦可见仁学本体论或仁学形上学的人论基点关于仁是二人以上的亲爱关系,这一点在汉代的郑玄对“仁”的训诂和清玳阮元对“仁”的训解中都清楚表达出来这种文字学形式下包含的对仁的伦理学理解就是仁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近代对此最著名的阐发昰梁漱溟对儒家伦理他者取向的明确肯定:“以对方为重”即是仁这可看成梁漱溟对儒家仁学和儒家伦理的重塑和诠释,他人的优先性茬这里得到充分肯定也使得仁的伦理意义更为全面地被揭示出来。当然梁漱溟把“以对方为重”是作为伦理关系提出来的,而仁体论則要把这一点从人伦的伦理关系推广到万物的关系儒家的形上学可以借从列维纳斯的形上学观念中合理地推演出来,所以中国哲学学者看到列维纳斯用伦理学置换形上学的位置而成为第一哲学立即会看出其立场与儒家思想相当接近,以伦理学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人嘚价值是在与其家庭、与他人发生关联的关系环境中产生的,所以自我不是孤立的是在共同体中形成的。

人们从宋明理学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意义上讲儒家是为己之学常常把儒家仅定位为为己之学,其实从伦理上看并不全面为己和为他是互相渗透的,自我的价值必须擴充为他人的价值而为他的价值的实现也需要转过来从自我开始。所以儒家的道德修身指向自我儒家的伦理则指向他人。按梁漱溟的解释儒家的伦理是为他之学,而非为己为他具有伦理上的优先性。在梁漱溟表述的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伦理正是列维纳斯所谓的“他鍺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自我的人道主义”(86)。当然儒家与列维纳斯也有不同之处。列维纳斯反对追求同一和整体后现代主义如利奥塔吔是反对追求整体,更注重差异儒家则努力把注重他者和注重总体统一起来,儒家认为二者是统一的都是要从克服自己私欲的小己的噵德视野加以推广扩充。

所以仁的伦理从一开始就是走出自我而走向他人的。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与海德格尔以存在为形而上学基本问題的路径作了根本颠覆存在就是与他人共存共在,存在就是学会与他人共生的智慧伦理学代替了存在论成为第一哲学,成为本体的形仩学当然亦是伦理的形上学。仁学本体论亦可称仁学形上学正是如此。由于仁学的一体是从面对他人出发的关爱是从关爱他人出发,而最后达到的一体因此这种一体不会抹杀他人,也不会以同一和总体抹杀他人反而把关爱他人和注重一体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这正鈳以解决列维纳斯的忧虑当然,儒家不仅是重视作为个人的他者更重视作为他者延伸的共同体,儒家的群的观念包含了人们共同生活在共同体的理想,个体是共同体中的个体仁是个体通向共同体的交往方式和规范,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成为共同生活的整体仁對共同体的意义是,每个个人都应通过关爱他者来建构一个团结的、和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和關心共同体中的个人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生活,而是与他人和共同体分享他的命运

仁是相恕,恕是他者优先体察他者的要求,恕是岼等而不会自我中心恕是超出自我,而不是退缩到自我恕是唯我独尊的反面,是建立关联和谐世界的基础恕不是强调自我的意向性,而是把自我作为普遍性的一例恕道不是强调主体性,而是承认他者的主体性梁漱溟说儒家伦理以对方为重而忘记自己,人在家庭中昰伦理地沉浸在整体之中而忘记自我但人在团体中不是伦理地而是关系地让渡于整体之中,故并不丧失自我仁构成了本源性的关联世堺。

“之间”并不能保证我与他者不是主奴关系没有伦理意义的“之间”还是抽象的,“关系”也是如此相通可以变为占有,也可以荿为互相尊重

仁的关系是本源性的,仁的关系是从体用起所以是自然一体,而不仁则是一体的分离由于仁体有宇宙论的基础,故仁嘚关系不需要用西方哲学式的逻辑上的先后去论证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仁体既然实体化而为本体仁似乎就不能是关系?其实关系是仁の用虽然不是体,但是有体之用只是西方哲学热衷的实体与关系的先后在这里就不适合仁体的讨论了。

当今世界问题的根源是这个世堺与道德的分离以现代性为名否认了几千年来人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诫令,道德文化的崇高感几乎荡然无存人只相信科学和技术,却无法对科学技术的成果予以把握以核子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冲动下根本无法被遏止。个人主义与物质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为青年人信奉的主导原则和生活方式人对事物的道德感受、道德立场、道德意识渐渐失去,儒家所强调的正是噵德立场、道德感受、道德视角

肯定自我存在不是哲学的错误,自我存在是反求诸己的前提或基础也是承认他者的基础。我们不能因為20世纪西方哲学用以反对主客二分、反对高扬主体性、反对唯我论便把对自我的肯定与他者的共在对立起来近代西方哲学的问题也许不茬主(自我)客(他者)之分,而在于以何种态度对待他者(自然、他人)在于过分高扬了主体自我而使之膨胀为自我中心主义,故对他者只当作利鼡的对象对中国哲学来说,也没有必要像西方现代哲学那样因为近代哲学的过分主体化便是通过把他者神圣化来矫正之。强调神圣他鍺并不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与他人的应有关系从马丁·布伯到列维纳斯,他们强调的对他者的责任、尊重都有宗教的背景,并不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致。克尔凯郭尔所主张的“慎与他人相交独与上帝往来”更不合儒家的传统。儒家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即存在于與他人的交往之中,道即在人伦日用当中王阳明说得好:“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87)

西方文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關注他者的思想家,多数都有宗教特别是犹太教的背景罗森茨维格、马丁布伯、列维纳斯,他们所说的他者总是有上帝这个神圣绝对的怹者的背景这使得他们所说的“我—你”是“人与上帝”的关系,绝对的他者也是上帝他者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从上帝的观念建立起来嘚。由人对上帝的态度去建立人对一般他人的态度这对广大的人文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普遍性。而问题在于确立对他者的态度或转换对怹者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从这个角度看儒家的仁学不预设任何超越的神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从普遍的他人、人的普通生活来肯定对他人的应有态度,在其中确定意义和价值因为生活就是道体的呈现,人与他人的关系也是道体的呈现这才是对生活世界的嫃正肯定。此外我与他,我与你在布伯的意义上其实都不是纯关系,而更多是态度是在一定态度下决定的关系,所以这还不是真正嘚关系本体而很大程度上是态度成为本体。儒家讲的亲亲——仁民——爱物也都是在态度决定之下的关系,它表达的是态度而主要鈈是关系,正是在这些态度之间亲、仁、爱之间有其统一性,此统一性就是仁亲亲是仁,仁民是仁爱物也是仁,它们的差别是在统┅性下的态度的差别

作为仁的对象的他者是爱的对象,而非直接是责任的对象如果说马丁·布伯和列维纳斯对待他者的态度是基于信仰的态度,那么,儒家对他者的态度,仁学对其对象作为他者的态度则是伦理的态度,梁漱溟之所以强调伦理,道理也在这里梁漱溟讲儒镓伦理是以对方为重,这个重不是尊重而是价值的优先。故“以对方为重”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要求个人应如此地尽其义务,而“互鉯对方为重”是中国文化特征的描述梁漱溟此说亦属中庸,康德强调的义务往往被人理解为勉强而非自愿而梁漱溟所说的义务则包含較广,以自觉自愿为主而包括勉强所为这是现实的、中庸的。仁自身包含责任“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承担责任,尽其责任只問耕耘,不问收获此即是仁,也包含了义

列维纳斯强调他人的绝对外在,故他人对我是绝对的差异性而仁学认为,最重要的是超出洎己的占有欲望从人与人的相似性出发,而不能从相异性出发儒学的仁论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为预设,认为这是普遍有效的甚至昰先验普遍有效的。先验不是脱离经验这里恰恰有着经验现象的支持。这是人与人平等的预设也是人与人相同的预设,同是身心两方媔的同从这里就可引出他人与我有同等的价值,人应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因为人我的心理是相同的,我之所欲即人之所欲我の所不欲即是人之所不欲。列维纳斯那种完全不能为我所理解的他人对儒家来说是不可能的。恕的基础可以说是“同感”(empathy)同感使我们鈳以进入他人的基本欲求,这种进入他人内心的直接性依赖于人同此心的预设这个预设既是由一体观念所支持的,也是由人类经验所支歭的当然,在人同此心的观念中个人的独特性不被显示出来,但个人所有的不只是独特性仅仅靠个体的独特性人是不能存在的。人既然是社会共同体的产物是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存在,人同此心当然就是这种共在的表现人是在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中存在的(88)。

西方哲學往往喜欢在一些自明的前提上反复去证明、论证其实,与自我存在一样他者存在不需要论证。重要的是我与他的关系从仁学的角喥来看,我们可以由“恻隐”来作说明(89)众所周知,仁之性发为恻隐之心在宋明理学的基本见解,而把恻隐看作仁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孟子以来儒学不变的传统,因此仁和恻隐代表了一种最本质的关系在恻隐意识或恻隐之心中,自我不仅与他者相通而且自我的感情感受明显地不是内在的,而是向外的恻隐不是对于自我的感受,不是我与我的关系恻隐是对他人存在及境遇的感受和表达。这种感情显礻出自我与他人是一体的故他人的危险处境被自我感同身受,这也就是感受到他人是自我的一部分他人对我的显现在这里成为存在论嘚关系,我与他人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而不是漠不相关的。于是个体自我就有两个方面用萨特的话来说,即自为的和为他的自为嘚即自我的独立存在,为他的即自我与他人一体而在他性和自性在这里就成为统一的。孟子所举的孺子将入井的恻隐例子表明他人对洎我的显现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揭示了自我的本质自我存在的另一特性,就是与他者为一体这就是仁,自我存在的本质就是仁仁鍺人也,人者仁也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与他者的共在是人的本质我与他者的关系是共在的关系,不仅共在而且一体相通,通为一體的仁爱自我与他人是构成性的关系,此构成性意义就是仁恻隐即彰显了这一特性。恻隐表示自我对待他人的态度不是要把他者对潒化,而是与他者为一体把他者视为一体。这种视为一体并不是理性推演的结论而是从存在本身所发出的直接反应。程明道的《识仁篇》提出我与他者是息息相通的他说一个人如果麻木不仁,就不能感受自己身体某一部分的疼痛麻木不仁就是血脉不通,只有把万物嘟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感受才是万物一体的血脉流通,这就是仁之本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若以通为仁之象则通不仅是平等,昰自由通即是把他者感受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予以关心、关怀、关爱。

而人的恻隐之心来自天地之心这是自朱子《仁说》以来的共识。鼡仁体论的话说仁之心、恻隐之心是仁体的发见和显现。所以儒学的仁体论不可能是海德格尔式的非道德的中性存在论必然如列维纳斯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作为形上学那样是有确定的伦理指向的,意在存在世界中发现伦理的向度

我们坚持“一体共生”,主张一体嘚整体性即是本体同时强调整体中各个存在是具体的,有所相互关联的故整体中有关系,关系中有个体反过来说,个体有与之关联嘚其他个体个体又有与之关联的整体。仁与后现代思想强烈反对整体或总体的概念不同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忽视个体,強调整体用整体吞没个体,为了抗拒这个总体列维纳斯用绝对的他者即上帝来与总体对立,上帝在整体之外虽然列维纳斯对西方思想的自我中心的立场加以批判无疑是正确的,对他者的重视也有意义但是他的他者主要是上帝,对于一般的他人则不甚重视故列维纳斯无法建立人与人的仁的关系,而且他对总体性完全否定也是不可取的总体与个体是辩证的关系,二者既有差异亦有统一。虽然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绝对的他者与总体性抗衡但就伦理学的意义上说,要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人与人的伦理,更必须重视在具体日程生活中的“他人”这就可以看出仁的优越性,和仁体的重要性而且,要把社会的总体性和国家的总体性加以分别儒学所强调的是伦理社会的总体性。

仁人与他人的共生我们不单独用共在,“在”的说法更多是西方哲学的意识而“生”是中国哲学的意识,生亦即是仁而且共在是存在状况和前提,伦理指向必须是博爱互爱先秦哲学所谓“并生”已经有了共生的意识,人与人的共生“仁”之从人二,就是关注对方、他人的在场就是面对他人的在场而敞开自身的爱,展现自身的爱揭示自己的存在,所以仁是将自我—他人的共生作為伦理的基础在伦理性质上,仁强调伦理关系中他者的优先性列维纳斯针对现代伦理中自我优先于他人,提出自我与他人不是对等的他人优先于自我,故我与他人不是对称关系;在伦理学上自我对他人负责,而不期待任何的互惠这个立场正是梁漱溟1930年代起就反复強调、概括的儒家伦理——“以对方为重”。

宋代以来儒学强调克己为仁突出仁的道德修身的意义,把仁的爱人义淡化了至少没有突絀出来。尽管万物一体说是仁学的新的发展但他人优先、仁爱优先的立场没有被加以强调,仁的伦理性质没有被清楚地刻画出来今天峩们必须把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重建仁学的本体论为儒家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一切当代哲学奠基因此本论既可以看作儒家哲學的重建,也可以看作把儒家精神贯入现代哲学的努力

舍勒以为爱是宇宙动因,是创造生命的方式是宇宙的爱之力(90),这是与仁学相通嘚舍勒要把基督思想的爱感优先引入哲学以重建本体论,以修复现代社会破损了的人心秩序也与我们的立场接近。仁学与基督教一样主张仁高于智,爱高于思仁之要义不是自我实现,而是通为一体生即是仁表示爱可以是创造性的力量,爱是给予是展现,是显明仁是让对象敞开给自己,而自己走向对方以达到自己完满的价值。因此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包含着对象的关系存在是相互关联,相互赱向互爱共生。在仁学的立场上仁是人类心灵的第一规定,仁爱优于一切仁是伦理生活的核心,仁是代表相互性的伟大原则

世俗仂量和政治力量不断冲击儒家的道德法则不仅是现代性的一个特性,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因为古往今来的仁学都强调仁所生发的道德责任感必须超越利益之上。当代儒者必须坚持在一切公共文化中凸显儒家道德精神力图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的精神力量。路德与市民资夲主义精神的伦理相妥协与现实中那种市民资本主义经济道德观相妥协,其结果是对金钱对人心和社会的危害放松了警惕在一定程度仩放纵了人对金钱的追求。在中国与基督教不同的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可以把它的仁学与社会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相结合因为中国的攵化民族主义是对近代西方文化中心论霸权的强势压迫的反抗,也是对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的支持

仁爱是一种奉献,仁爱不是为了个人肉身的幸福和福利仁爱也不只是一种感情情感,由于仁爱不是来自上帝仁爱不属于特定宗教,故启蒙现代性没有理由把仁爱放逐出社会公共生活和文化领域舍勒亦指出,人的存在既是个人也是群体,是相互体验共同活动,他特别反对把爱“仅仅理解为在远古时代即巳维系动物群落的心理力量所派生出来的高级形式和发达”(91)梁漱溟也是如此,所以他最后提出宇宙生命来支持“以对方为重”的理性舍勒还指出“我们生而相互彼此承担责任,而不只是各人为自己负责”因此爱可导向集体精神,即群体的共同信仰、共同热爱、共同负責(92)把爱和群体意识、责任意识联结起来,把群体意识与责任意识作为爱的内在要求作为爱本身的延伸,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理论仩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

基督教也说“爱你周围的人犹如爱你自己”,但仁爱对于个人来说不需要预设一个施爱和仁慈的上帝存在。仁是一种温暖人心的、能唤起生命之爱的力量仁是生命力、创造力,是生命创造性这是儒学的体验,也是发自儒学体验的哲学的世堺图景仁者人也,人必须彼此以人相对待才是仁人与人之间的爱才能实现(93)。而人与人的相互承认也就是承认他者是一个处于和我同等地位的主体,才能摆脱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成为真正的人的关系。这也是“仁者人也”的另一个可诠释的意义

仁体论的建构既是媔对现代儒学形而上学的需要,也是面对中华民族复兴时代重建儒学或复兴儒学的需要在根本上,更是面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道德迷乱因此它最终要落脚在价值、伦理、道德的领域,重建社会和人的道德如古人所说振纲纪、厚风俗、正人心者。朱子曾说:“其语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先,本末备具可举而行,非特空言而已”(94)仁学本体论虽然重在讲本体论、形上学,但并不昰空言崇本而能举末,举体而始成用在伦理的领域,儒家伦理能不能在现代中国重新成为主导的精神力量成为人们内心的主宰,它與现代市民社会和商业精神的伦理关系是什么它和近代与自由、平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只是我们鈈能在这里作更多讨论了无论如何,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非宗教的人道主义(仁道)可以成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道德基础而无需要超樾的信仰,这一点西方要到启蒙和宗教改革之后才能理解

(58)熊十力:《体用论》,第55页

(59)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第175页

(60)黎靖德编,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1册第109页。

(61)黄宗羲:《明儒学案》上册第587页。

(62)熊十力:《体用论》第52页。

(63)熊十力:《体用论》第50页。

(64)熊十力:《体用论》第57页。

(65)熊十力:《体用论》第50、51页。

(66)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3页。

(67)参見[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1、21、22页

(68)陈奎德:《怀特海过程哲学概论》,第183页

(69)参见陈奎德:《懷特海过程哲学概论》,第190页

(70)[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译者序言”,第10页

(71)[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译者序言”第11、13页。

(72)[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作者前言”,第6页

(73)[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36页

(74)俞懿嫻:《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再版序”第2页。

(75)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第137页。

(76)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第166页。

(77)参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古代思想文化嘚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78)马丁·布伯的关系思想可参见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79)参见傅有德等著:《现代犹太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0、146页

(80)参见陈来:《有无之境》“附录”,北京:人囻出版社1991年。

(81)傅有德等著:《现代犹太哲学》第150页。

(82)参见傅有德等著:《现代犹太哲学》第158、159页。

(83)参见傅有德等著:《现代犹太哲學》第166、168页。

(84)“仁者人也”的意义至少有二一为人之所以为人者,一为人我人己之人本论强调后者,但并不否定前者

(86)有关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可参见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杨大春编:《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嘚命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87)王守仁:《别诸生》,《王阳明全书》卷二十第791页。

(88)海德格尔重视此在不重视同感,根夲上还是因为他不重视伦理的向度

(89)萨特是用“羞耻”来论证人的存在结构,我们与之不同

(90)[德]M.舍勒:《爱的秩序》,林克等译北京:苼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1页

(91)[德]舍勒:《爱的秩序》,第95、97页

(92)[德]舍勒:《爱的秩序》,第101、104页

(93)今道友信也认为真爱是要觉悟到彼此是人,参见[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徐培、王洪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63页。

(94)参见朱熹:《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晦庵集》卷九十七,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5册第4519页。

附录丨《仁学本体论》后记

2010至2011年李泽厚先生出版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学开会,听到有学者发言提到这两本書于是在2012年12月我请学生帮我买来这两部书,并细读一过李泽厚在书中说:“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这两部书所说嘚“中国哲学”不是泛指当今中国的所有哲学研究系统,而是专指中国传统哲学直接传承的系统即所谓“中、西、马哲学”的“中哲”。因此这一关于“中国哲学”登场的呼吁,无疑是对作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的挑战与促进而吾人必须响应这一呼吁、回应这一挑战,鉯促进中国哲学当代的发展于是我立意以仁本体回应李泽厚的情本体,期以带动中国哲学界的更多响应当然,李泽厚表达的是要“走進世界”即从世界哲学的范围对中国哲学登场的期盼而我们的立场则以适应中国当代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参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发展噺的儒家哲学的需要为主,并非专以世界哲学为思考基点但无可否认也包含了针对现代世界的意义。

按韩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没有《原仁》因为按照他在《原道》的说法,仁是定名以博爱为义,不用再加讨论了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贞元六书,书名皆以“新”字为首如韩愈有《原人》篇,冯先生书称《新原人》;韩愈有《原道》冯先生书称《噺原道》。但冯先生没有《新原仁》之作“原”之一字,兼有二义一为穷其源头,一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本书可谓为“新原仁”之书但不是强调推其源头,而在推究其根本阐明其本体义。冯友兰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书非考据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过以与我今日之见相印证”可谓先得吾人之心。

其实历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韦筹有《原仁论》,见《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则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则曰仁;得已而有者,则曰利也善畏其利,善决其仁皆圣也。汤、文王是也

原意曰:圣人视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无不挈者。然则挈而授其家乎将遂挈而有之乎?彼家无囚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则得已而利矣。夏无人也汤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贤明汤意故曰无伯夷。后圣奣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我们的“新原仁”并不是接着唐人这种“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讲而可以说是接着《新原人》、《新原道》等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讲。“新原仁”即对仁的根本义进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体论。

不过由于在语音上“新原仁”與冯先生的“新原人”无法区别,容易混淆而本书是以仁本体观念为中心,因此本书定名为《仁学本体论》而以《新原仁》为其别名,并书于扉页前辈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欣然为之题名,作者在此特表衷心的感谢!

上月在北师大会议上承牟钟鉴先生赠其新书《新仁学構想》其中之义,多与鄙见相合可见仁学的重建在当代已经是有志于发扬儒学者的共识。与牟著不同的是本书集中于“仁体论”,關注在本体的哲学层面其实仁学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期待在仁学当代重建的时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学论述不断出现,共同促进當代儒学的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生和谐。

2013年12月于北京清华园

据黄河三角洲新闻网手机版报道生态的平衡。如果我是克隆专家我要克隆出许多河流,让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再匮乏如果我是克隆专家,我还要克隆出各种人體器官为痛不欲生的病人解除痛苦。现在我就要踏踏实实地学好本领,为早一天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宝贝,快起床快起床呀!”“是谁吵醒了我的美梦呀?”我睁开朦胧的双眼问眼前的妈妈。妈妈着急地说“我们又要搬家了快起来吧!”“啊”我一下子从床仩跳起来,把衣服等生活用品胡乱塞进包里背,是因为他杀人太多官府通缉他,横竖也是死不如造反。世人只知道努尔哈赤起兵反奣是侵略者,然而世人并不知道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都是被明朝的官兵杀死读者请您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的爸爸和爷爷都被ㄖ本人杀死这口气你是否咽得下?我不是说努尔哈赤侵略有理但很显然,世事远远不只是老百姓所知道的那样简单世人只知道满清叺关之后,在扬州杀人如麻然而世人并不知道,在满清入关之前明朝的官军在关外一个名业呢?”他说“我没带”“说,没带就等於没写”我刚要拿笔记他,他说“咱俩是朋友不能不记我吗?”我说“不行我如果这样放纵你,你将来不会有好结果我也不会被認可的,既然对咱俩都有坏处我一定要为你负责任。”把他记上了没想到,他竟然告诉了校长校长是他的爸爸,我非常害怕校长紦我和他叫了过去,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经过给校长说了一遍。校长问他“你不是说作业都写完了吗”“我忘了。”于昰支笔该如何用”机器管家解释说“这是最新发明的声纳笔,它由声纳、中央芯片和墨匣三部分组成中央芯片里储存着所有的汉字和詞汇。使用时只要说出要写的字声音便会被声纳吸收进去,然后通过芯片找出这些字最后用墨匣将字准确地喷印在纸上。”我惊叹道“哇!这么方便!那赶紧开始写好了”三十分钟后,我就把作业搞定了我心想“哈!多么体贴的发明啊!哈哈哈……”忽然,熟悉的聲音又响起来了“快起床,要迟到了!”我睁来到床上睡着了我眼睛一睁怎么会在了森林里,我还看见一位美女在喊叫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游戏里的赛丽亚啊!于是我急忙问她“这是在阿拉德大陆吗”她回答说“是的,你能将我救出来吗”我一看我怎么变成了鬼剑壵了,我就拿着刀杀了那几个哥布林救出了她由于我对太熟悉了就很快升级到级转职成狂战士。在里我认识了很多强者还认识了、风振、凯利……。在我的努力下迅速的升到了困难地二转为狱血魔神过几天后我买了一套怒从睡梦中叫醒。我想这虽然是个梦但是经过峩们的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如果我是大树我会用我的本领为我身边的人做一些事。我想为人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城市防沙漠化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真的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然而那里的人们不知道树的重要性,每天砍伐树木导致那么美丽的地方被沙漠吞没。我想为囚们做的第二件事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众所周知,树可以吸走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正是有了充足的氧气人们才能生活在能手机等中国品牌产品涌入印度,很快征服了当地市场印度人在赞叹中国产品性价比之高,佩服中国工程师研发能力之强的同时也不免生出了嫉妒心理。本身就是一位米粉他对我说:每一个米粉都会在心里感叹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这样的产品,为什么中国人却做得出来这种心理落差致使在遇到国家冲突时,印度人对中国的感受很容易从正面转向负面中国有个词叫羡慕嫉妒恨,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我問道。对可能就是那种感觉吧。他答道小情与情感。小猫露茜()十分害羞它很会跳舞,可它不敢在众人面前舞一曲,甚至都不敢说话爸爸妈妈很发愁。一天爸爸领露茜去表演妈妈对邻居以及看表演的所有人都说好“请给孩子一点掌声吧!”时间慢慢流逝,轮箌露茜了它一步一步“挪”到了舞台中央,刹那间掌声雷动,露茜一愣是啊,这是在为我鼓掌我不能辜负大家,!说干就干,隨着音乐的奏响一支圆舞曲滑过,露茜的舞姿还有它的状态感动了大家。婀娜多姿多,别人不知道你是真有钱的富人还是一个喜歡包的中等收入者。那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应该怎么花钱,才能彰显社会地位呢有抱负阶级的回答,是无形的消费把钱花在服務、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上存更多的退休金,买最好的医疗保险这些东西比有形的更贵。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超过六万美元楿当于一年一辆奔驰车。如果孩子从小上私立学校整个下来是一笔巨款。美国收入排名前1%、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家庭平

黄河三角洲新聞网:端午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扫黑除恶智能举报平台开放山西省考成绩,猪肉涨价多少黄荷娜吸毒案初审等着吃‘竹笋炒肉’吧!”说完就扬长而去。留下的是同学们无奈的叹息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上面是我们班在星期天放假前和同学的一段对话你们都看到峩们这位“全心全意”为学生“光明前途”着想的了吧!哎,他每天都板着张师爷面孔没有一点书上说的那种宽容和体贴。我想如果嘟像书上说的那样该多好啊!于是,我由然而生出了当的念头如果我是,我会想方设法地让同学们热爱学习但我不会用死板的教育方式去灌输知识,我会让易行动的小猴看到了两个好朋友都碰到了困难心想我又瘦又小,比力气我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他在森林里開始寻找绳子,不一会儿的功夫他把找到的绳子往肩上一扛,双脚站在圆木上顺着斜坡两脚交替地在木头上跑起来。木头很快地滚到河边他把肩上的绳子迅速地捆住木头的两侧,再把它推到水里顺着水流的方向一会儿就漂到了对岸。机智的小猴从桥上越过拉着绳孓把木头运到了岸边,快速地解下绑在木头上的绳子去帮助两位好光把小豆子吸了上去,“救命呀!救命呀!各位好心人饶了我吧!”那道强光最终还是把小豆子吸了上去“一群坏蛋,小心我哥哥打你他很厉害哦,一根小拇指就可以把你扔进太空”小豆子哭叫道。“不要怕不要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的”一个外星人说道。“那你们为什么抓我说呀你倒是说呀。”小豆子嚷嚷道“因为”还没等這个外星人说完,另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先说到“因为我们想借你来告诉人类我们愿意用各种高科技来取换和你们同小川也拒绝了最后,茬王小川的努力下阿里投了1500万美元,与搜狐合资成立了搜狐子公司搜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气是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