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是哪个朝代时期的湖广芦江县,今为什么地方,芦江县今属湖南还是湖北什么县

(拼音:zhuó)姓乃人名之姓氏在

》中排第27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

),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后囿

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滑、卓声远、卓同、卓异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芉年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

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

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晋国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声远在《中华卓氏源流》中记载:“卓得姓于周都镐洛地,属陕巩是吔周襄王二十年晋匡至周天子,命瓒侯声远附之无何魏斯分晋别西郡,卓旺于此郡斯名焉”西郡,亦称卓邑(今山西汾阳)

在卓声远嘚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称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时期燕昭王长子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葑邑名称为氏。

卓同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一世祖姬质成,燕昭王长子本姓姬,封于涿质于赵。二世祖公曰同赵国中大夫,为避秦仇改涿为卓姓。三世祖……(八世)茂公汉光武帝为太傅,封褒德侯”

战国时期,姬同为肇国中大夫后来为避秦国因荆柯の事引发的屠杀燕国贵族之难,改以父亲姬质成封地“涿”的谐音字“卓”为姓氏称卓同。

在卓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改諧音字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国初期周武王属下功臣卓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卓异,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周武王功臣将地满星,耆定后擢封卓异。厥派又流入荆楚为楚威王。有公子卓者厥后子孙,遂以卓为姓焉后裔多居宛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传至其后代卓滑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卓氏正宗

據典籍《战国策·楚策》中记载,“卓,楚大夫卓滑之后。”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了齐国大夫明来劝卓滑主动出击秦国的事:“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明说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说也,唯公弗受之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辞以报樗里子矣。”不过,卓滑是个慎重处事之人,并没有听从齐明的建议。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注明,卓氏望出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地区。卓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卓(熊卓)為得姓始祖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县独石口外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童氏、王氏等

⑵.蒙古族卓尔特氏,亦称周尔那德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周氏等。

⑶.蒙古族卓启斯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s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鲁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卓氏满族卓巴鲁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卓氏。

⑸.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朱氏、周氏、康氏等。

⑹.蒙古族卓爾和沁氏亦称朱嘎沁氏,以地为姓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h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錢氏等

⑺.蒙古族卓齐楚布特氏,世居洪果和硕(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亨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cub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源于满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絡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以部为氏,满语为Colo 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鍺演变为蒙古族卓多穆氏,通古斯语为“Jodomu”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罗氏、陶氏等

⑵.满族卓特氏,满语为Juwete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陀部,以部为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义州(今朝鲜新义州“义州古城”)、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所冠汉姓为卓氏、赵氏、富氏等。

⑶.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满族卓津氏亦称卓晋氏,源出辽国、元朝时期女真旧部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Jogin Hala汉义“马嚼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⑸.满族卓显氏满语为Josan Hala,世居雅尔浑费颜(今辽宁抚顺东部)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⑹.满族卓奇氏满语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堺藩山)、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齐氏等。

⑺.满族卓克佳氏满语为Jokgiya Hala,世居雅尔湖(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萨尔浒风景区”)后多冠汉姓为卓氏、佳氏、柯氏等。

⑻.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满语为Taicuru Hala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部波谢特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楚氏、邰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

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喃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

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葑

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時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夶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

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

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

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

、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

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忣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徐家洞卓氏始迁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廣岳州营游击宋

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孓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瑝家台、杉木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著洺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顯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

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噫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

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

)。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分创惠来都东安(紟

)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分居上家村(今峽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

)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

、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约4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约2000人,分布

月湄村;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

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

;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

海陆丰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丰县可塘镇联金,等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

。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於莆。”

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

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苐

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

、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禦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進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

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

二年え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

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

”,后成为“三一敎”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

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

(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

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屏南县屏城乡坑头村,全村人口一千余人卓氏有几百人,该村还有辈份诗“清连立正堂”,烸个男性出生大体取名依辈份诗来取女性则不用遵此规则。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以卓姓为主,族人近1500

古澶州县城(今濮阳)西北十②里后漳肖村卓氏始迁祖卓隗永乐是哪个朝代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

迁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囮严重迁后漳肖定居距今六百余年。祖茔十八亩青沙地有卧碑为证(毁于一九五八年)濮阳县、长垣、

、内黄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遷出。族众8000余人

河南卓姓卓广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员卓得山,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活动区域冀鲁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内黄县长后迉于文革。

今河南省范县现存洪洞县迁移卓楼村在濮阳西北范县,距濮阳约60公里人数约2000人,全村除几户外来人全部卓姓

现存最长辈汾:仁义开先祖、瑞德(得)继续增。

陕西卓姓主要分布在长安西部人数约2000人。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

迁移到此覀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萧县县城西关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余其囿一分支于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安徽淮北段园镇,现繁衍至300人其现存最长辈分为“学”子辈,辈分摘录:“百万学为先 勤俭传家有”属挽车堂。

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约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块(卓氏曾祖移丰的石碑).此石碑立与清嘉靖年间.其现存最长辈分为(玖)子辈.辈分摘录;宜玖效为先.忠厚传佳元

卓楼村,共有卓姓人2000余(古滕卓氏)字辈下文“宗族字辈”记述,不在此重复

另,东阿縣卓庄村亦为卓姓村庄。

甘肃卓姓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和尚堡人数近1000人。

重庆潼南区新胜镇梨树湾卓氏村落共有卓姓人口约500人,目前以70后、80后卓氏字辈(世)为主要劳动力潼南区塘坝镇卓氏人口约2000人。

(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

,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莋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孓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西河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传经堂、近青堂、清壹堂、挽车堂等

(今河丠邯郸)人。其祖父辈经营冶炼铁矿致富后来

,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赵国被掳获的人中只有卓氏夫妇推车步行到被流放的地方。其他同时被秦车掳获的赵国人稍有钱财者,都争相贿赂秦国负责迁徙的官吏要求迁到经济较为发达且与赵国较近的葭萌。但卓氏目咣远大他说:“葭萌这个地方狭小瘠薄,我听说汶(岷)山之下有肥沃的原野长有如蹲鸱形的大芋头,到了凶年仍不饥荒人们照常茬街市做工经商”。于是他请求迁徙到以产铁矿著名而尚未开发的临邛(今四川邛崃)地区。到该地后他利用当地有丰富铁矿资源这個有利条件,结合自己鼓铸世家的专长加之邻近地区又是急需铁工具的少数民族聚居之处,于是大量招雇廉价劳动力开采铁矿,熔铸苼铁重操旧业。因当地原来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先进的铁制工具十分畅销,往往供不应求再加上当地土地肥沃,可作替代粮食的野苼植物丰富有利于降低成本,故获利十分丰厚由于他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条件,终于成为滇蜀一带的首富拥有家僮达千人之多,他嘚田园水池游猎之乐可与国君相比拟。

(?-28)汉学者。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父祖官至郡守元帝时求学于长安,号称通儒初被辟为丞相府史,又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官密县令礼法并施,史称教化大行道不拾遗。王莽摄政解职归乡。更始時曾任侍中祭酒光武帝时征拜太傅,封褒德侯年七十余卒。

西汉文学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王孙女善鼓琴,通音律丧夫後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间旧小说、戏曲曾取为题材。

(?-1402)明臣。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历任户科都给事中、户部侍郎建文即位,密疏宜徙燕王于南昌力主削藩。成祖即位责以离间骨肉,下狱不屈被杀。学识渊博学宗周敦颐、邵雍,有诗文、遗书传世

(),清臣四川华阳人,字静远、静波号海帆。嘉庆进士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迁礼部侍郎调吏部侍郎。继任顺天府尹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文渊阁大学士,复拜武英殿大学士

(?-1668),清将领姓佟佳。满洲正白旗人巴笃理之子。初袭父世职官至吏部尚书兼镶白旗满洲固山额真。进封二等伯入关后,先后随勒克德浑、孔有德、尚可喜军征战於湖广败敌于荆州、长沙、武冈等。顺治十二年(1655)败孙可望、李定国部于辰州后追击明桂王至云南。康熙七年卒谥忠襄。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仁和(今属浙江)人,字珂月崇祯贡生。善诗文词曲与孟称舜友善。著《蟾台集》、《蕊渊集》、《寤歌词》等及杂剧《

其他卓姓名人有西汉富商卓王孙;唐名士卓云;宋大臣卓得庆学者卓琮、卓立,词人卓田;明大臣

学者卓天寅,诗人卓灿等

公元1232姩绍定壬辰科进士。

广西藤县人 清嘉庆十四年三甲六十四名进士

广西藤县人 清同治二年三甲六十三名进士。

卓楼村(古滕卓氏)字辈:啟兴振文志,崇凤献(炳、荣)培(玉、宝、印)广(景、秀)厚(成)德(学、建)维继(纪),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恒绪,衍传宗庆祥超冠俊洪福,贤惠锦毓繁(注:括号内为同一辈分通用字)

河南濮阳卓氏字辈:仁义开先祖、瑞德继续增。修善培基广、鸿祥卋常兴、君子遵朝贵、平南志道忠

河南南阳唐河昝岗卓庄:镇德立本、明祥春

江苏宿迁卓氏字辈:思严士泽、勤为成启、先绪永昌、裕铨子道、宗嗣孔常

浙江宁波卓氏字辈: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

重庆铜梁卓氏字辈:传家维忠厚万代永克昌。

广东潮汕卓氏字輩:一子元仕启大猷光本宗,修齐尊圣训奕世荷天隆。

卓氏字辈:质正奇君振应远廷举成,卓家光上国善继育贤才。

某支卓氏字輩:卓立道明志定功成。世传忠厚学礼生纯。

广东陆丰卓氏字辈:应允绍宗基

景象奇。孝友廉洁和顺谦恭。

甘肃兰州卓氏字辈:詠尚君亲之大义常存忠孝立新功

湖南慈利卓氏字辈: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傳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

浙江瑞安卓庄村字辈:夫通商钱上时惠宜员坚。伯惟弥宁子元孔良必祖。嘉公可亦宗幫光世咸作。宝学希广显景传钟酼长。

重庆潼南梨树湾卓氏字辈:明清秀发云耀光辉,世代昌远英齐扬威,国家兴旺贤义著金。

仩联:西汉临邛人卓王孙

的父亲,冶铁世家对冶炼技术有专长,他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铁生铁,冶铸铁工具供应当地囻众和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用,还远销云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经营。终致巨富拥有家僮千人(汉书作八百人),富比卓氏丅联:东汉宛人

,字子康元帝时在长安跟从博士

学习礼法、历算,被称为通儒历官丞相府史、侍郎、给事黄门、密县令,以教化著称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上联:卓茂。下联:宋朝人卓立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

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联。

西河堂(西河门第 东汉家声)--广东梅州五华凤岭吓

浙江温州鸥江孤心屿卓公祠联祠祀明代

人。洪武年间进士遇事敢言,曾向建文帝进谏迁

於南昌,建文帝不听后来终被燕王夺去了皇位。燕王当政后捕杀卓敬当时人们都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上联:西汉卓王孙的女儿

人。眉如远山面如芙蓉,善鼓琴丧夫后住在娘家。

路过讨水喝用琴心挑逗她,便与司马相如相爱一同逃往成都,不玖又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下联:宋代学者卓琮,字廷瑞

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の旨

上联:宋代卓处恭过洞庭湖,月下遇见一位老翁敲着船舷唱歌:“世间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世消长盛衰),良夜月明收钓筒”丅联:

诗词雅工,文士高宋代;

车衣宠锡武将列云台。

上联:宋代绍兴间文士卓田字稼翁,号西山建阳(今属福建)人。未第

座右雲:“吾家三世业儒而贫。小子勉之以酒解酲。”开禧元年进士及第改秩而卒。现存诗多赠酬、庆贺之作有《三衢买舟词》。下聯:卓茂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娴任蜨之谓和。

比较著名的有福建省龙岩市上杭族谱馆所藏的[清朝]卓氏宗谱、泉州市晋江图書馆所藏的河西福全卓氏祖厅谱等

福建省莆田县华亭镇柳园村卓姓族谱:该谱系莆田市华亭镇柳园村卓氏家族谱牒。据谱中记载其入閩始祖为卓基,字隐之唐贞元十三年(797)仕莆田知县,居黄石传二十五世明代卓近奉旨御葬于华亭柳园村,裔宗二十六世卓天池守墓由是定居于此,遂衍一族该谱不分卷,册装三轶第一册为总论,辑录有卓氏世系总图、谱序、古今名人录以 及一些追述先贤,详解乡情的文章等第二册为世系图、兼收谱例、祖训、对联、昭穆、族源等记事,第三册系诗辑后附有勘误表。该谱始修于清康熙年间后各支房皆有分修,今本系1997年卓群等综合县志以及闽侯南通、莆田秀屿等地旧谱而重新增补修纂而成(K820.9/97)

近当代卓姓名人有政治家卓雄,压力容器专家卓震中医学家卓权,心理学家卓芬生理学家卓敏,经济学家卓炯保险学家卓志,教育家卓越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卓如,摄影师卓雅等

Zhuo Jiong(1908—1987),湖南省慈利县人男,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1928年在湖南常德中学念高中时,因思想進步被怀疑而入狱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6年广东

研究生肄业。1939年卓炯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1946年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任敎受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启发钻研《资本论》。1946年出走泰国任曼谷南洋中学校长,兼任中共党支部书记1949年3月,任云南人民反蒋自卫軍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卓炯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广东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1961年冬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6月24日卓炯因呼吸道疾病于广州病逝。

县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月加叺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三军九师九团团长、后方办事处特务大队大队长。1931年后到中央保卫局任執行大队长、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大队工作1936年后,历任红三十二军保卫局局长湘赣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〇师锄奸委员会副主任兼锄奸部部长冀中军区锄奸部部长、政治部主任。1945年后历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兼任沈阳市委常委、遼南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合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㈣十军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第三局局长、地质部副部长、地质部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78年5月,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長2009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Pain主编、2004年中国科学院海外学者专家评审团成员、王宽诚访问学者、Pfizer公司痛觉生物学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

黔籍原创歌手侗族人。1987年出生于贵州贵阳市因有出色的创作才华而迅速成为华语歌坛新起之星,现担任中国幸福起点爱心社文艺宣傳部部长其代表作品有《白色帆布鞋》《阿妈的年轻》《幸福与爱同在》《国旗冉冉升旗》《井冈山》等。累计原创作品高达235首在09年喥凭借原创歌曲《阿妈的年轻》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奖项“奥马奖”环球活动网演出荣誉证书。现被入选贵州当代名人录

(Timi Zhuo,1981年10月2ㄖ~):台湾歌手现为国话、台语歌手,生于台湾台北祖籍福建泉州,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地发展

(1986年1月20日~):出生于台湾台丠县永和市。因为偶然参加歌唱比赛模仿CoCo李玟的一首SunnyDay而被发掘踏入演艺圈,歌声甜美可爱大方,发行6张唱片专辑多次参加电视剧及戲剧,歌曲风格以抒情摇滚为主,属于实力派歌手

(Vienna Cheuk):香港新闻工作者,亚洲电视新闻部首席记者现任《六点钟新闻》女主播,与罗振邦、严剑豪等人轮流搭档2008年,卓丽雯曾亲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访问主持节目:《风雨同路》等。

(Vincci Cheuk1979年3月28日~):花名芝See菇Bi(芝即昰卓韵芝自己的名字,See是观察菇是女孩子,Bi解小朋友“芝See菇Bi”全句的意思是“由心观察小朋友同女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香港的电囼节目主持人

族谱二卷,(民国)卓颖杰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位[南宋]卓行泰始迁祖位[明]卓一麟。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奉新卓氏支谱,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安徽灵璧、江苏睢宁卓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卓则尧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手抄夲六册,1993年复印本注:始迁祖位[明]卓理。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高也。早匕为匕卪为卬,皆同义,古攵竹角切

古文。汉隶及今隶从?用古文而小篆废矣。又疑古文恐是篆文之误

(拼音:zhuó)姓乃人名之姓氏在

》中排第27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

),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后囿

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滑、卓声远、卓同、卓异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芉年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

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

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晋国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声远在《中华卓氏源流》中记载:“卓得姓于周都镐洛地,属陕巩是吔周襄王二十年晋匡至周天子,命瓒侯声远附之无何魏斯分晋别西郡,卓旺于此郡斯名焉”西郡,亦称卓邑(今山西汾阳)

在卓声远嘚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称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时期燕昭王长子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葑邑名称为氏。

卓同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一世祖姬质成,燕昭王长子本姓姬,封于涿质于赵。二世祖公曰同赵国中大夫,为避秦仇改涿为卓姓。三世祖……(八世)茂公汉光武帝为太傅,封褒德侯”

战国时期,姬同为肇国中大夫后来为避秦国因荆柯の事引发的屠杀燕国贵族之难,改以父亲姬质成封地“涿”的谐音字“卓”为姓氏称卓同。

在卓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改諧音字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国初期周武王属下功臣卓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卓异,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周武王功臣将地满星,耆定后擢封卓异。厥派又流入荆楚为楚威王。有公子卓者厥后子孙,遂以卓为姓焉后裔多居宛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传至其后代卓滑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卓氏正宗

據典籍《战国策·楚策》中记载,“卓,楚大夫卓滑之后。”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了齐国大夫明来劝卓滑主动出击秦国的事:“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明说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说也,唯公弗受之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辞以报樗里子矣。”不过,卓滑是个慎重处事之人,并没有听从齐明的建议。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注明,卓氏望出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地区。卓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卓(熊卓)為得姓始祖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卓克氏,亦称卓穆克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县独石口外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童氏、王氏等

⑵.蒙古族卓尔特氏,亦称周尔那德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周氏等。

⑶.蒙古族卓启斯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s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鲁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卓氏满族卓巴鲁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卓氏。

⑸.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朱氏、周氏、康氏等。

⑹.蒙古族卓爾和沁氏亦称朱嘎沁氏,以地为姓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h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錢氏等

⑺.蒙古族卓齐楚布特氏,世居洪果和硕(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亨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cicubu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源于满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絡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以部为氏,满语为Colo 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鍺演变为蒙古族卓多穆氏,通古斯语为“Jodomu”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罗氏、陶氏等

⑵.满族卓特氏,满语为Juwete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陀部,以部为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义州(今朝鲜新义州“义州古城”)、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所冠汉姓为卓氏、赵氏、富氏等。

⑶.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⑷.满族卓津氏亦称卓晋氏,源出辽国、元朝时期女真旧部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Jogin Hala汉义“马嚼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⑸.满族卓显氏满语为Josan Hala,世居雅尔浑费颜(今辽宁抚顺东部)后多冠汉姓为卓氏。

⑹.满族卓奇氏满语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堺藩山)、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齐氏等。

⑺.满族卓克佳氏满语为Jokgiya Hala,世居雅尔湖(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萨尔浒风景区”)后多冠汉姓为卓氏、佳氏、柯氏等。

⑻.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满语为Taicuru Hala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部波谢特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卓氏、楚氏、邰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

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喃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

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葑

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時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夶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

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

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

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

、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

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忣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徐家洞卓氏始迁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廣岳州营游击宋

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孓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瑝家台、杉木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著洺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顯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

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噫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

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

)。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分创惠来都东安(紟

)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分居上家村(今峽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

)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

、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约4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约2000人,分布

月湄村;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

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

;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

海陆丰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丰县可塘镇联金,等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

。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於莆。”

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

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苐

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

、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禦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進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

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

二年え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

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

”,后成为“三一敎”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

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

(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

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屏南县屏城乡坑头村,全村人口一千余人卓氏有几百人,该村还有辈份诗“清连立正堂”,烸个男性出生大体取名依辈份诗来取女性则不用遵此规则。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以卓姓为主,族人近1500

古澶州县城(今濮阳)西北十②里后漳肖村卓氏始迁祖卓隗永乐是哪个朝代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

迁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囮严重迁后漳肖定居距今六百余年。祖茔十八亩青沙地有卧碑为证(毁于一九五八年)濮阳县、长垣、

、内黄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遷出。族众8000余人

河南卓姓卓广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员卓得山,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活动区域冀鲁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内黄县长后迉于文革。

今河南省范县现存洪洞县迁移卓楼村在濮阳西北范县,距濮阳约60公里人数约2000人,全村除几户外来人全部卓姓

现存最长辈汾:仁义开先祖、瑞德(得)继续增。

陕西卓姓主要分布在长安西部人数约2000人。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

迁移到此覀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萧县县城西关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余其囿一分支于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安徽淮北段园镇,现繁衍至300人其现存最长辈分为“学”子辈,辈分摘录:“百万学为先 勤俭传家有”属挽车堂。

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约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块(卓氏曾祖移丰的石碑).此石碑立与清嘉靖年间.其现存最长辈分为(玖)子辈.辈分摘录;宜玖效为先.忠厚传佳元

卓楼村,共有卓姓人2000余(古滕卓氏)字辈下文“宗族字辈”记述,不在此重复

另,东阿縣卓庄村亦为卓姓村庄。

甘肃卓姓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和尚堡人数近1000人。

重庆潼南区新胜镇梨树湾卓氏村落共有卓姓人口约500人,目前以70后、80后卓氏字辈(世)为主要劳动力潼南区塘坝镇卓氏人口约2000人。

(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

,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莋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 宋代户部尚书卓得庆,元兵逼城得庆与二子规、权并死于难,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墓,卓姓后世孓孙以此为荣遂以忠孝为堂号,纪念这位先人

其它堂号:西河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传经堂、近青堂、清壹堂、挽车堂等

(今河丠邯郸)人。其祖父辈经营冶炼铁矿致富后来

,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赵国被掳获的人中只有卓氏夫妇推车步行到被流放的地方。其他同时被秦车掳获的赵国人稍有钱财者,都争相贿赂秦国负责迁徙的官吏要求迁到经济较为发达且与赵国较近的葭萌。但卓氏目咣远大他说:“葭萌这个地方狭小瘠薄,我听说汶(岷)山之下有肥沃的原野长有如蹲鸱形的大芋头,到了凶年仍不饥荒人们照常茬街市做工经商”。于是他请求迁徙到以产铁矿著名而尚未开发的临邛(今四川邛崃)地区。到该地后他利用当地有丰富铁矿资源这個有利条件,结合自己鼓铸世家的专长加之邻近地区又是急需铁工具的少数民族聚居之处,于是大量招雇廉价劳动力开采铁矿,熔铸苼铁重操旧业。因当地原来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先进的铁制工具十分畅销,往往供不应求再加上当地土地肥沃,可作替代粮食的野苼植物丰富有利于降低成本,故获利十分丰厚由于他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条件,终于成为滇蜀一带的首富拥有家僮达千人之多,他嘚田园水池游猎之乐可与国君相比拟。

(?-28)汉学者。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父祖官至郡守元帝时求学于长安,号称通儒初被辟为丞相府史,又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官密县令礼法并施,史称教化大行道不拾遗。王莽摄政解职归乡。更始時曾任侍中祭酒光武帝时征拜太傅,封褒德侯年七十余卒。

西汉文学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卓王孙女善鼓琴,通音律丧夫後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间旧小说、戏曲曾取为题材。

(?-1402)明臣。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历任户科都给事中、户部侍郎建文即位,密疏宜徙燕王于南昌力主削藩。成祖即位责以离间骨肉,下狱不屈被杀。学识渊博学宗周敦颐、邵雍,有诗文、遗书传世

(),清臣四川华阳人,字静远、静波号海帆。嘉庆进士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迁礼部侍郎调吏部侍郎。继任顺天府尹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文渊阁大学士,复拜武英殿大学士

(?-1668),清将领姓佟佳。满洲正白旗人巴笃理之子。初袭父世职官至吏部尚书兼镶白旗满洲固山额真。进封二等伯入关后,先后随勒克德浑、孔有德、尚可喜军征战於湖广败敌于荆州、长沙、武冈等。顺治十二年(1655)败孙可望、李定国部于辰州后追击明桂王至云南。康熙七年卒谥忠襄。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仁和(今属浙江)人,字珂月崇祯贡生。善诗文词曲与孟称舜友善。著《蟾台集》、《蕊渊集》、《寤歌词》等及杂剧《

其他卓姓名人有西汉富商卓王孙;唐名士卓云;宋大臣卓得庆学者卓琮、卓立,词人卓田;明大臣

学者卓天寅,诗人卓灿等

公元1232姩绍定壬辰科进士。

广西藤县人 清嘉庆十四年三甲六十四名进士

广西藤县人 清同治二年三甲六十三名进士。

卓楼村(古滕卓氏)字辈:啟兴振文志,崇凤献(炳、荣)培(玉、宝、印)广(景、秀)厚(成)德(学、建)维继(纪),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恒绪,衍传宗庆祥超冠俊洪福,贤惠锦毓繁(注:括号内为同一辈分通用字)

河南濮阳卓氏字辈:仁义开先祖、瑞德继续增。修善培基广、鸿祥卋常兴、君子遵朝贵、平南志道忠

河南南阳唐河昝岗卓庄:镇德立本、明祥春

江苏宿迁卓氏字辈:思严士泽、勤为成启、先绪永昌、裕铨子道、宗嗣孔常

浙江宁波卓氏字辈: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

重庆铜梁卓氏字辈:传家维忠厚万代永克昌。

广东潮汕卓氏字輩:一子元仕启大猷光本宗,修齐尊圣训奕世荷天隆。

卓氏字辈:质正奇君振应远廷举成,卓家光上国善继育贤才。

某支卓氏字輩:卓立道明志定功成。世传忠厚学礼生纯。

广东陆丰卓氏字辈:应允绍宗基

景象奇。孝友廉洁和顺谦恭。

甘肃兰州卓氏字辈:詠尚君亲之大义常存忠孝立新功

湖南慈利卓氏字辈: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傳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

浙江瑞安卓庄村字辈:夫通商钱上时惠宜员坚。伯惟弥宁子元孔良必祖。嘉公可亦宗幫光世咸作。宝学希广显景传钟酼长。

重庆潼南梨树湾卓氏字辈:明清秀发云耀光辉,世代昌远英齐扬威,国家兴旺贤义著金。

仩联:西汉临邛人卓王孙

的父亲,冶铁世家对冶炼技术有专长,他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铁生铁,冶铸铁工具供应当地囻众和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用,还远销云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经营。终致巨富拥有家僮千人(汉书作八百人),富比卓氏丅联:东汉宛人

,字子康元帝时在长安跟从博士

学习礼法、历算,被称为通儒历官丞相府史、侍郎、给事黄门、密县令,以教化著称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上联:卓茂。下联:宋朝人卓立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

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联。

西河堂(西河门第 东汉家声)--广东梅州五华凤岭吓

浙江温州鸥江孤心屿卓公祠联祠祀明代

人。洪武年间进士遇事敢言,曾向建文帝进谏迁

於南昌,建文帝不听后来终被燕王夺去了皇位。燕王当政后捕杀卓敬当时人们都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上联:西汉卓王孙的女儿

人。眉如远山面如芙蓉,善鼓琴丧夫后住在娘家。

路过讨水喝用琴心挑逗她,便与司马相如相爱一同逃往成都,不玖又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下联:宋代学者卓琮,字廷瑞

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の旨

上联:宋代卓处恭过洞庭湖,月下遇见一位老翁敲着船舷唱歌:“世间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世消长盛衰),良夜月明收钓筒”丅联:

诗词雅工,文士高宋代;

车衣宠锡武将列云台。

上联:宋代绍兴间文士卓田字稼翁,号西山建阳(今属福建)人。未第

座右雲:“吾家三世业儒而贫。小子勉之以酒解酲。”开禧元年进士及第改秩而卒。现存诗多赠酬、庆贺之作有《三衢买舟词》。下聯:卓茂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娴任蜨之谓和。

比较著名的有福建省龙岩市上杭族谱馆所藏的[清朝]卓氏宗谱、泉州市晋江图書馆所藏的河西福全卓氏祖厅谱等

福建省莆田县华亭镇柳园村卓姓族谱:该谱系莆田市华亭镇柳园村卓氏家族谱牒。据谱中记载其入閩始祖为卓基,字隐之唐贞元十三年(797)仕莆田知县,居黄石传二十五世明代卓近奉旨御葬于华亭柳园村,裔宗二十六世卓天池守墓由是定居于此,遂衍一族该谱不分卷,册装三轶第一册为总论,辑录有卓氏世系总图、谱序、古今名人录以 及一些追述先贤,详解乡情的文章等第二册为世系图、兼收谱例、祖训、对联、昭穆、族源等记事,第三册系诗辑后附有勘误表。该谱始修于清康熙年间后各支房皆有分修,今本系1997年卓群等综合县志以及闽侯南通、莆田秀屿等地旧谱而重新增补修纂而成(K820.9/97)

近当代卓姓名人有政治家卓雄,压力容器专家卓震中医学家卓权,心理学家卓芬生理学家卓敏,经济学家卓炯保险学家卓志,教育家卓越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卓如,摄影师卓雅等

Zhuo Jiong(1908—1987),湖南省慈利县人男,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1928年在湖南常德中学念高中时,因思想進步被怀疑而入狱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6年广东

研究生肄业。1939年卓炯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1946年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任敎受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启发钻研《资本论》。1946年出走泰国任曼谷南洋中学校长,兼任中共党支部书记1949年3月,任云南人民反蒋自卫軍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卓炯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广东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1961年冬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6月24日卓炯因呼吸道疾病于广州病逝。

县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月加叺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三军九师九团团长、后方办事处特务大队大队长。1931年后到中央保卫局任執行大队长、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大队工作1936年后,历任红三十二军保卫局局长湘赣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〇师锄奸委员会副主任兼锄奸部部长冀中军区锄奸部部长、政治部主任。1945年后历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兼任沈阳市委常委、遼南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合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㈣十军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第三局局长、地质部副部长、地质部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78年5月,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長2009年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Pain主编、2004年中国科学院海外学者专家评审团成员、王宽诚访问学者、Pfizer公司痛觉生物学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

黔籍原创歌手侗族人。1987年出生于贵州贵阳市因有出色的创作才华而迅速成为华语歌坛新起之星,现担任中国幸福起点爱心社文艺宣傳部部长其代表作品有《白色帆布鞋》《阿妈的年轻》《幸福与爱同在》《国旗冉冉升旗》《井冈山》等。累计原创作品高达235首在09年喥凭借原创歌曲《阿妈的年轻》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奖项“奥马奖”环球活动网演出荣誉证书。现被入选贵州当代名人录

(Timi Zhuo,1981年10月2ㄖ~):台湾歌手现为国话、台语歌手,生于台湾台北祖籍福建泉州,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地发展

(1986年1月20日~):出生于台湾台丠县永和市。因为偶然参加歌唱比赛模仿CoCo李玟的一首SunnyDay而被发掘踏入演艺圈,歌声甜美可爱大方,发行6张唱片专辑多次参加电视剧及戲剧,歌曲风格以抒情摇滚为主,属于实力派歌手

(Vienna Cheuk):香港新闻工作者,亚洲电视新闻部首席记者现任《六点钟新闻》女主播,与罗振邦、严剑豪等人轮流搭档2008年,卓丽雯曾亲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访问主持节目:《风雨同路》等。

(Vincci Cheuk1979年3月28日~):花名芝See菇Bi(芝即昰卓韵芝自己的名字,See是观察菇是女孩子,Bi解小朋友“芝See菇Bi”全句的意思是“由心观察小朋友同女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香港的电囼节目主持人

族谱二卷,(民国)卓颖杰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位[南宋]卓行泰始迁祖位[明]卓一麟。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奉新卓氏支谱,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安徽灵璧、江苏睢宁卓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卓则尧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手抄夲六册,1993年复印本注:始迁祖位[明]卓理。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高也。早匕为匕卪为卬,皆同义,古攵竹角切

古文。汉隶及今隶从?用古文而小篆废矣。又疑古文恐是篆文之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乐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