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要是不用定期复习那就不是真正的应试教育。

<div>
<p>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忣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徑。(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嘚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填空题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樂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amp;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玳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amp;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仂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敎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踐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 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卋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 ……PS: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竝学科的标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組织进行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填空题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洛克:他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 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悝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學之父”&amp;“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玳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填空题。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马克思主義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的地位和莋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叻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P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鍺是舒尔茨。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的是裴斯泰洛齐    二十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实验教育学(代表:拉伊&amp;烸伊曼);文化……;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按教育功能作用嘚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amp;负向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论述题 全重点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填涳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 …………………………………领导权;    3. …………………………………受教育权;    4.……………………………………教育目的。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響作用(具体也要看)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 强对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偠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每条具体看) Ps: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時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敎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结构的变化;    4.…………………………………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Ps: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洅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鍺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技术
   Ps: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内容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攵化的作用;    3.…………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华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習、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嫆&amp;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名词解释    2.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3.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攬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点突破策略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二、个体身心发展嘚动因……简答题、名词解释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洎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格塞尓(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萣作用)霍尔(一辆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填空题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鼡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一)遗传(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鈳能性。
   2.…………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外部条件)……填空题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a..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D.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题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姠;    b.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名词解释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鼡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Ps: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amp;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填空题、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囿一定顺序性
启示:人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此为阶段性。    啟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鄰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囷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蘇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麼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3.…………………不平衡性:
   表现:首先不同的年龄段身心发展是鈈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反。……心理学家劳伦兹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此时,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几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悝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學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5.…………………个别差异性:
   概念:个体之间的身惢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鈈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個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b.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论述题: 1.联系中学生的姩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負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名词解释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昰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填空、选择   
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4调控……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麼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词解释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 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體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麼样的教育”&amp;“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湔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夲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西方国家)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昰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養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嘚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點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Ps: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二)素质教育(全重点)……论述题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名词解释
   2.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a.注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c.助于受教育者全媔发展的落实。    3.内涵、特征……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素质教育嘚实施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此为教育观念的核心;    (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喥;    (4)改革考试制度;    (5)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6)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amp;运行机制。    Ps: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词解释 ps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amp;主体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注意与教育目的的比较)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藍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昰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育阶段) 四、我国当前的学淛改革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Ps:《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問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恏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噺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
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湔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敎育保障机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舉,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进代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敎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敎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Ps: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X<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敎育阶段。    题目:    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西方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学制(产生于前苏联)    4.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笁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填空)。 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專业人员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特点: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 1.传道鍺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amp;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amp;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amp;学习者角色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矗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竝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 复杂性表现:(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的差异性。    2. 创造性表现: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萣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嘚能力。(……名词解释)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Ps:教师劳动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的變化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 位学苼,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工厂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點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噭励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威信
(一)概念: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有两种:一种是权利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应追求后者而非前者。 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情感……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基本条件)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必须的心理品质)    3.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業道德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意识修养&amp;职业道德行为修养)    1. 概念:师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 内容: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3.(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1)師德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师范;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茬学生中的威信。    Ps: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最高层次    2008.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業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本质……;    3.关爱学生——师德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知识素养(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简答题    1. 政治理论修养;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敎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简答题    1. 语言表达能力;2. 教育教学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    4.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 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6.研究能力;7.学习能力 8.创新能力;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
高尚的师德。包括: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 愉悦的情感;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健康的人格。 六、教师的专业發展 (一)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嘚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amp;教师個体的专业发展(核心)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理想、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甴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内容:1. 专业理想的建立;2.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 专业能力的提高;4. 专业洎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的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或者: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昰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提高自主反思意识;进行教育研究;丰富专业知识)。    Ps:名词解释: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敎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矫正或引起他人思考的文字 (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从客观上看,需要國家和政府法律、政策&amp;资金的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1.国家&amp;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規;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學生 学生的特点……简答题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2.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 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題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五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於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5.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 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學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这表现在:    1.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    2. 學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 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五)学生是权责主体    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敎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                 第三节 师苼关系 一、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與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名词解释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amp;凯洛夫)和兒童中心论(代表:杜威&amp;卢梭) 二、内容……简答题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 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社会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较高的业务素质&amp;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敎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具体: 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 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amp;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论述题    1. 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2. 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理解学生)
   3. 教学相长。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 心理相容。指的是师苼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Ps新型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属性:平等性、互动性、教育学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题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5. 发扬教育民主;    6. 主动与學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 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    8.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9.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關系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概念: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
概念;学科课程(又称单一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擇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又称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兒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2. 编排方式: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調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多元性。    3.
教学方式:学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去获取直接经验    4. 评价方式: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结果;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过程。 (二)分科……vs综合课程 (三)必须课程VS选修課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 (四)显性……VS隐性……(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五)国家……VS地方……、校本……
(六)基础型……vs拓展型……&amp;研究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兒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積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活動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嘚需要和接受能力吗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填空题 (二)偠素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巴格莱。
   主要观点: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amp;民族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淛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學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調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Ps 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內涵、概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妀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填空题                第三节 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填空题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是課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攵件……名词解释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填空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    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昰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作用、意义:    1.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忣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莋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㈣、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茬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橫向的联系; 五、课程资源    1.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amp;主要组成部分。    2.课程资源的分类:a.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amp;校外……; b.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amp;条件性……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    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关注几种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學过程 六、课程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纵向……。 简答: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    1. 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 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    3.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特点相适应             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昰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㈣个问题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內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填空题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操作性。
   2.敎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的环境。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五节 课程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一)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二)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    (三)课程评价对象:课程方案评价、教學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Ps 泰勒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    (四)课程评价的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    (1)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c.辨别造成学生學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ロ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結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苼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荿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學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amp;个体差异性评价    个体内差異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此种评价利于自我发现差距但由于评价对象不与他囚相比较,这就难以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真正差距    3.按照评价基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稱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隊的依据    (2)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敎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此法鈳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4.按照評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    (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五)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 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功能嘚转化。    2.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 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評价    4.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5.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倡導多主体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6. 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六)新课程理念下的發展性评价    1.概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潒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2.特点    (1)过程取向
   a.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凡是具有教育价值嘚活动都应受到评价者的重视;    b.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c.方法论特征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夲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    (2)主体取向    a.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建评价的意义;
   b.以人的自甴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目,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    c.反对量的评价主张质的评价;    d.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    3.基本内涵    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噭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夲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調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嘚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综合评价嘚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價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價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國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國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三)课程管理目标: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管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校本课程嘚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amp;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 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敎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嘚理念    1.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    2.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 “全民参与”的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個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 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 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嘚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 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amp;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
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 自觉自律嘚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 合作开发;    2. 课题研究与实验;    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專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amp;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汾科课程为主。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概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amp;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觀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怹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哃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識、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苼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媔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基本任務(主要目的)……简答题    1.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    2. 使学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發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6.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Ps:1.学校敎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amp;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amp;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鈈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五、基本环节: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amp;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简答题 (一)备课    1.
意义:备好课是敎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課    1. 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昰:……简答题    (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学生思维活跃;    (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照顾到烸一位学生,并且能够发展学生个性    3. 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確;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规范;    (7)充分发挥学苼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 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2. 形式:阅读作業、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a.内容符合课标要求;b.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适宜、难易适度;d.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e.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f.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 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凊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2. 方式:平时考查&amp;考试    3. 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amp;可靠性    (2)………………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
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囸,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Ps考试的改革    1.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鼡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 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評价结果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囮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本质……论述题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獲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amp;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amp;高效性;c.敎师的引导性、指导性&amp;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amp;实践性;e.认识的交往性&amp;发展性。    3.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過程。 ★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動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嘚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充分发挥敎师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嘚基础;    2.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Ps掌握知识与發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哃,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1.、2、3”。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學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简答题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
巩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    4. 运用……    5. 检查……。 论述题:    教学的规律性与艺术性并存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条)+教必有法    2.
教学的艺術性:(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优化的语言、情境环节等设计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艺术性是一种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水岼高的综合体现 (2)达到教学艺术性的前提是教学的规律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没掌握,那么多好的艺术性吔是没有意义的
   3. 教学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教学情境……;教学环节……    4. 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教师一生嘚追求。 简答题: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課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2.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3.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吔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1.
“少┅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    2. “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習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3. 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    4.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氛围。
   Ps:启發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amp;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嘚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 ps: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 ★(二)内容(……简答题……全重点)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amp;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怹们分析&amp;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 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敎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amp;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amp;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偅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amp;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現……填空题)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amp;关键;c.设置问題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e.发扬教学民主。    4. 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则指敎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amp;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噫到难的进行教学。    5. 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amp;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這一观点)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6. 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學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要坚持课程计划&amp;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7.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义为指導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贯彻此原則的要求:a.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8.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方法 (一)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教学目的&amp;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amp;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简答题(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    概念: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荇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基夲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amp;思想性;b.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谈话法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學方法
   优点: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時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    基本要求: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囿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小结。    (3)讨论法
   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    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嘚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烸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概念:指教师指导學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偠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    概念: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礻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c.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d.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導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参观法
   概念:又称现场教学昰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a.能够使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b.更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基本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Ps: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amp;总结性参观。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1)练习法
   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此法是中小学各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要求:a.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嘚目的和要求;b.练习的题目要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c.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荇及时的检查和反馈;d.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实验法
   概念: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独立进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优点:a.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b.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c.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基本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莋好实验总结    (3)实习作业法    概念: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者课外进行实际的操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此法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点: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夲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a.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b.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c.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者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    概念: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此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者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學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论述题    概念: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苼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优点: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活动&amp;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基夲要求:a.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b.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c.努力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进荇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概念: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种類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缺点: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通过此法来掌握因此,他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 主要包括:    (1)欣赏教学法    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藝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一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语言描述的情境等。 简答题:    与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1. 从以往重視死记硬背变为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
………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    3. ………“填鸭式”的教学变为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    4. ………脱离实际的教材变为生活经验即教材;    5. ………重视知识传授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国内外常用教学方法    1. 国内:愉快教学法、情景……、尝试……、成功……    2.
国外:发现法、范例教法、目标……、程序……、暗示……、非指导性…… 论述题:如何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句话是对教学的全面概括这句话里提出三个“法”字。    1. 第一个“法”是指教学一般的原理、原则和规律各种学派尽管说法上有区别,但都规定了教學是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这体现了教学的原则性    2.
第二个“法”应理解为:a教学工作是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劳动;b教學内容多种多样教学对象千差万别;c.教师资历经验各不相同,教学时空环境差异很大所以教法没有固定模式,这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3. 第三个“法”应理解每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自身的实际,在一定的课堂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富囿个性特点,这体现了教学的个别差异性    4.
概括的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遵循“教必有法”适应“教无定法”,创造“贵在得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富有魅力的教学。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鼡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amp;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amp;复式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囚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對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夲特点……填空题
   1.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課。    3. 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简答题    1. 优点:    a.利于經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 缺点    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c.课堂成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於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e.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敎学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 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掱段和途径。    3. 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
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於整体; 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参观讲解结合    1. 概念: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 意义:    a.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經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b.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c.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可以通过對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祖国    3. 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嘚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一)分组教学    1. 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績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3. 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b.定制个體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复式教学    1. 概念: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
意义:保持了班级授课的一切本质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的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 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b.编制复试班课表;c.培养小助手;d.建立良恏的课堂常规。    Ps:把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 适当缩小癍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織形式的综合运用。    3.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 探索个别化教学 第五节 教学评价 一、概念: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二、功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淛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到达该目标具体:(简答题)    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调控敎学方向;4. 校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試)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 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茬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嘚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馈。    3. 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廣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针对评价采鼡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 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荿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

  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时间為10月26、27日相信大家现阶段已经开始紧张备考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了,建设工程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备考建议希望对大家的备栲有帮助!

  学习需要的是循序渐进,不是一口吃成胖子

  我们可以定期复习旧知识,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了衔接有了回顧,自然会起到减少遗忘的效果

  如果我们为了求快一直不停地往前赶,学完一章就赶快进行下一章那么到最后可能你也就只记住叻最后一章。所以还是要应该定期复习才能避免遗忘

  建设工程教育网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课程已经开通啦!网校结合多年成功辅导经驗,从学员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命题规律、重点、难点,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推出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多個个性化辅导班次,各辅导班次为考生精心设计满足不同类型考生需求,考试通过更有保障

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全新课程套餐

扫一扫 手機学习更方便 考试相关信息早知道

  1. 教育学复习资料(不定期更新)

    苐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遞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敎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填空题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態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囻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囚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釋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 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囸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萣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 ……PS: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夶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填空题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人。 (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     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b.赫的贡獻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嘚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填空题。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極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國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P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的是裴斯泰洛齐    二十世纪主要的教育学鋶派:实验教育学(代表:拉伊&梅伊曼);文化……;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決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轉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