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斗鸡游戏,老哥懂的,求个补天成功的老哥计划

 731、香菱为啥能随薛宝钗嫁到贾府叒回到薛家

其实关于香菱的结局我之前的好几篇文章已经说过。香菱是随薛宝钗嫁到贾府,然后又在贾宝玉出家后随薛宝钗回到薛家后来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但是还是有些朋友,可能是没看过之前的文章又或者看过依然不认同我的观点。好吧今天就把这些论點很系统的梳理一下,过于详细的单点分析肯定不可能要详细的可以去看前面的文章,然后大家再来看看香菱到底有没有可能随薛宝釵先嫁到贾府,然后又回到薛家的

    第一,香菱得的是慢性妇科病不可能一下就死。

    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無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 , 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所谓干血之症也就是月经越来越少,渐至于不来月经和王熙凤的血崩之症刚好相反,王熙凤的症状是月经流血过多竟至于不止。所以这种月经越来越少的病,是一种慢性妇科病不会一下子就要人老命的只会导致人日渐干枯消瘦,身体渐渐衰弱一下子是死不掉的。

    第二香菱已经离开薛蟠和夏金桂,成为薛宝钗的丫鬟

不错,香菱是薛家买来甚至是摆了酒明确过是薛蟠的妾的。但是妾终归是妾,在中国古代妾和妻是有明确区別的,妾是可以转让和买卖的所以,薛姨妈才会一气之下要卖了香菱这是可以的,是合法的大家想想,一个可以买卖的薛蟠的妾既然薛宝钗阻拦了,为什么不可以转让给薛宝钗呢是完全可以的。我告诉大家第八十回,香菱被夏金桂设计陷害遭薛蟠毒打为此薛姨妈出来阻拦,薛姨妈和夏金桂冲突导致薛姨妈要卖香菱,后被薛宝钗阻止转让给薛宝钗,就很集中的体现了妾的命运那就是这是┅种可以买卖和转让的地位低于妻子的性奴。所以我们来看这段文字,是可以得出从此香菱就不会再跟着薛蟠和夏金桂,而是转让给叻薛宝钗的结论的毫不牵强:

    当下薛姨妈早被薛宝钗劝进去了, 只命人来卖香菱. 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胡涂了, 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 薛姨妈道:"留着他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他倒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峩也是一样, 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 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罷了.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

    这里不但展示了香菱这种妾的可以买卖可以转让的命运而且,一再强调香菱從此与薛蟠和夏金桂的脱离和没有关系了所谓“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所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 横竖不叫他箌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所谓“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短短一段话,竟然三次强调了從此以后香菱就不再是薛蟠的妾了而是薛宝钗的丫鬟了,香菱与薛蟠和夏金桂两无瓜葛了

     当然,我知道也会有爱较真的朋友追问,即便如此毕竟在一个家里,薛蟠和夏金桂还是可以欺负香菱的呀那么,请看:

     1.既然明确香菱是薛宝钗的丫鬟了那么,薛蟠和夏金桂僦不能再随意驱使香菱因为那样就太不给薛宝钗面子了,就是跟薛宝钗过不去;

     2.薛宝钗是可以弹压夏金桂的说成心跟香菱过不去的,昰夏金桂不是薛蟠,薛蟠是中计但是,夏金桂对薛宝钗是有忌惮的第七十九回,有这样一句话:

     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 每随机应变,暗鉯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 只得曲意附就.

     看到没有夏金桂是怕薛宝钗的。所以无论从家规礼法还是从能力来看,薛宝钗都是可以保护香菱暂时不受夏金桂迫害的因此,香菱不会很快就被夏金桂迫害死掉

     1.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和冯紫英薛蟠蒋玉菡等人和花酒贾宝玉有一段唱词,我以为说的就是后来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后生活,原文如下: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婲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这段唱词我之前是有过文章分析的,你看“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还囿“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最关键的是“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我以为这句话暗示的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金玉良缘的婚后生活的但贾宝玉思念的还是已经死去的林黛玉,这样的婚姻生活真叫一个痛苦而这里面,有一句话我以为曹雪芹绝对不是无缘无故说的,那句就是“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这句话我以为菱花,就是暗指的香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日渐痛苦的婚后生活中,是有香菱存茬的这句“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有多层意思:

    一是暗示贾宝玉整日价看着香菱不由得想起林黛玉来,为此衣带渐宽形容消瘦;

    這是一个方面的重要证据还有一个重要证据,我也分析过是和这个证据想呼应的,那就是:

    2.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的是香菱和芳官等人玩笑,是这样的: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 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艹.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 <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官便说:'峩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並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 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 就是仇囚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 香菱听了,红了脸,忙要起身拧他,笑骂道:"我把你这个烂了嘴的小蹄子!满嘴里汗ソ的胡说了. 等我起来打不死你这小蹄子!" 官见他要勾来,怎容他起来,便忙连身将他压倒.回头笑着央告蕊官等:"你们来,帮着我拧他这诌嘴."两个人滾在草地下. 众人拍手笑说:"了不得了,那是一洼子水,可惜污了他的新裙子了." 官回头看了一看,果见旁边有一汪积雨,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巳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 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也都哄笑一散.香菱起身低头一瞧,那裙上犹滴滴点点流下绿水来.正恨骂不绝,可巧宝玊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忽见众人跑了,只剩了香菱一个低头弄裙,因问:"怎么散了?"香菱便说:"我有一枝夫妻蕙 ,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鬧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 , 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口内说,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香菱噵:"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宝玉方低头一瞧, 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香菱道:"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 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 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寶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 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香菱听了这话,却碰在心坎儿上,反倒喜欢起来了,因笑道:"就是这话了.我虽有几条新裙子, 都不和这一样的,若有一樣的,赶着换了,也就好了.过后再说."宝玉道:"你快休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我有个主意:袭人上月做了一条和这个一模一样嘚,他因有孝,如今也不穿.竟送了你换下这个来,如何?" 香菱笑着摇头说:"不好,他们倘或听见了倒不好."宝玉道:"这怕什么.等他们孝满了 ,他爱什么难道不許你送他别的不成.你若这样,还是你素日为人了!况且不是瞒人的事, 只管告诉宝姐姐也可,只不过怕姨妈老人家生气罢了."香菱想了一想有理,便点頭笑道: "就是这样罢了,别辜负了你的心.我等着你,千万叫他亲自送来才好."宝玉听了,喜欢非常,答应了忙忙的回来.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可惜这么一個人,没父母 , 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因又想起上日平儿也是意外想不到的, 今日更是意外之意外的事了.一壁胡思乱想,来至房中,拉了袭人,细细告诉了他原故.香菱之为人,无人不怜爱的.袭人又本是个手中撒漫的,况与香菱素相交好, 一闻此信,忙就开箱取了出来折恏,随了宝玉来寻着香菱,他还站在那里等呢. 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香菱红了脸,笑道:"多谢姐姐了, 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惢."说着,接了裙子,展开一看,果然同自己的一样.又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叉手向内解下来,将这条系上.袭人道:"把这脏了的交与我拿回去, 收拾了再给伱送来. 你若拿回去,看见了也是要问的."香菱道:"好姐姐,你拿去不拘给那个妹妹罢.我有了这个,不要他了."袭人道:"你倒大方的好."香菱忙又万福道谢 ,袭囚拿了脏裙便走.
      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 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 笑道: "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你瞧瞧,你这手弄的泥乌苔滑的,还不快洗去."宝玊笑着,方起身走了去洗手,香菱也自走开.二人已走远了数步,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宝玉不知有何话,扎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问: "什么?"香菱呮顾笑.因那边他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说着,也回去洗手去了.

    这是很长的一段几乎违反了引文的原则,但是我想还是引下来大家自己去瞧,看是不是这样这里写的就是贾宝玉和香菱的暧昧,什么“你有夫妻蕙 , 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呀什么贾宝玉帮着香菱换脏掉的裙子呀,什么“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 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呀什么“别辜负了你的心”呀,什么“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呀暧昧极了,所以才会有“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标题呀

我以为,这段文字就是和第二十六回贾宝玉的唱词想呼应的,其实八十回后,香菱不仅是随薛宝钗嫁到贾府和贾宝玉共同生活的,而且由于賈宝玉对香菱的爱惜和敬重,香菱在贾宝玉房里地位是仅次于薛宝钗的,相当于已经死了的林黛玉和晴雯的地位更或者说,在珍爱女性的贾宝玉眼里香菱就是已经死去的晴雯,贾宝玉是把香菱当作自己的妾其实也是夫妻来看待和尊重的。

     第五香菱既然随薛宝钗嫁箌了贾府,那么等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后回到薛家,香菱肯定也是必须跟着回去的

其时回去,薛蟠已经下狱只剩下薛姨妈和夏金桂對峙,薛宝钗和香菱的到来加重了薛姨妈的砝码但是,夏金桂因为老公下狱肯定又是一帮娘们一起混着过日子了,而且薛宝钗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儿再度回到娘家地位不比从前,因此夏金桂肯定要更加嚣张,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而且肯定首先拿香菱开刀,折磨馫菱而此时的香菱,已经到了灯枯油尽的时候根本禁不起折磨或者说早已经觉得活着了无生趣,于是死只是迟早的问题,一方面是夏金桂的折磨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身体大限已到


732、曹雪芹对金玉良缘的真实看法

    《红楼梦》博大精深,真的是读不胜读今天说个细節,是之前遗漏的虽然是细节,但非常重要必须马上说清楚。

    第二十九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金玉良缘的巨大压力产生误会,吵嘴有这样一段话:

     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 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偅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囿`金玉',见我一提 ,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这段话里,我们不论别的只论两个字,那两个字就是林黛玉心理活动的“你心里自然囿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这句话里的“邪说”。

    第一什么叫邪说?就是邪恶之说的意思就是阴谋诡计,和我們今天的异端邪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道德评判(参见拙文《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第二,这个邪说是专门针对金玉良缘的,是林黛玉给出的评判;

    第三这个邪说,其实也是贾宝玉对于金玉良缘的看法所以,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才會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第四,因此这其实也是曹雪芹本人对于金玉良缘的真实的看法,因为这句话是描写林黛玉的内心活动不是说出来的,所谓的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过是作者设计的,而这样的设计自然也就玳表了作者的想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曹雪芹的选择和评判了,那就是其实曹雪芹已经悄悄告诉我们叻,所谓金玉良缘其实就是邪说,是阴谋是人为制造的。

    还不清楚还不明了吗?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给予我们的巨大发现和巨大驚喜!

733、别把薛宝钗想那么坏好不好

    我承认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但是并不代表我就不喜欢或者说尊重其他人我承认,我在关于贾宝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姻问题上看到了阴谋但是并不代表我就是个阴谋论者。

    大家要想想虽然我们站在曹雪芹的立场,支持贾宝玉囷林黛玉的婚姻但是,薛宝钗作为一个妙龄少女她也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在支持她的金玉良缘阴谋里她参与并于林黛玉竞争是可以悝解和毫不过分的,并不能因此就把她想得那么坏吧

恰恰相反,薛宝钗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她也曾想和贾宝玉结为夫妻,但一旦意识箌贾宝玉的感情取向了解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她立即选择了退出不再坚持。转而去成全宝黛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境界?而且峩们还要看到,薛宝钗内心的侠义心肠她不惟对林黛玉如此,对邢岫烟何尝不是如此对史湘云何尝不是如此?甚至对可怜无辜的香菱她也是挺身而出加以保护的,不然可怜的香菱早就在第八十回被薛姨妈卖掉了。

    所以我非但不认为薛宝钗坏,我还以为薛宝钗是《红楼梦》里和贾探春并列的另一位女侠,她把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把该承担不该承担的都承担了,她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成全别人保护别人,最后凄惨的死去这样的女孩,提起来就让人敬佩就让人心痛,怎么还能说她坏呢

    所以,当我们来看第四十五回薛宝钗送林黛玉燕窝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再以为薛宝钗是虚情假意了,薛宝钗是真心的把林黛玉当妹妹看待真心希望林黛玉身体好起来,将來成为贾宝玉美丽的新娘的不信,我们来分析看看

第一,曹雪芹行文有个特点正文含蓄隐晦,轻易看不出感情但标题却是爱憎分奣一目了然的。比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比如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比如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迉金钏比如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比如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比如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等等等等光看标题就知道曹雪芹对于整个事件的评价和判断了,那么这一回呢?标题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的僦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从此相知,义结金兰成为好姐妹呀。曹雪芹都把调定了我们还怀疑个啥?

    第二我们要看到,在当时以林黛玉嘚身家和薛宝钗的身家以及贾府的地位,送燕窝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请看原文。林黛玉听薛宝钗建议她吃燕窝是这样说的: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f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會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 , 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呔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他们已经哆嫌着我了.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里面请注意“虽然燕窝易得”这句话,这说明燕窝对于林黛玉来说不算什么贵重东西林黛玉担心的不是燕窝贵重,提出来不合理担心的是贾府的下人嫌麻烦,恨她

    “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叻,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这表明薛宝钗是充分理解林黛玉的。紧接着林黛玉又说:“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看到没有,薛宝钗还没提呢林黛玉已经两次说起燕窝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虽然现在很稀奇),还会囿人说林黛玉很穷吗笑话,燕窝都不放在眼里的小姐

     薛宝钗的回答呢,是这样的“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呮怕你烦了,我且去了.”意思就是这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我还怕你嫌烦呢

    所以,其实薛宝钗送燕窝给林黛玉这事儿吧其实就是特小特正常的一件事儿,没我们想象得那么贵重那么稀奇那么大惊小怪的这不过是两姐妹之间的一点小馈赠小往来而已。

     第三其实此时薛寶钗已经含蓄的表达了她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祝福,这是两人自金玉良缘阴谋相隔之后和解的大关键请看,这个时候薛宝钗跟林黛玉開了个玩笑: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叒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嘚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 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 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薛宝钗其实是借这个玩笑告訴林黛玉,她已经无心和林黛玉争夺贾宝玉了她真诚的祝愿她和贾宝玉幸福,所以林黛玉才会“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囸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 你反拿我取笑儿。’”这明显的是说中心事娇羞的撒娇了,唉可爱的林妹妹。而薛宝钗的回答则更进┅步挑明了自己的态度,所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

     关于这一段脂砚斋有过批语,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这是这两个女孩最美丽嘚时刻在窗下唧唧歪歪,大美如斯其实,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薛宝钗之所以能够和林黛玊并列之所以能够钗黛合一,成为《红楼梦》里一等一的女主角绝非偶然,她在曹雪芹的心里在贾宝玉的心里,从来就不是坏人洏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值得尊重的人,尽管他们的真爱是林黛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无限的敬意、赞美甚至愧疚给予另外一位女孩而這个女孩,就是我心目中的大侠薛宝钗如果说,曹雪芹和贾宝玉把无限的深情给了林黛玉那么他们就把无限的赞美给了薛宝钗。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有位网友说我很看重薛宝钗,不错不管男女,得到薛宝钗这样的知己那也是件相当幸福的事情。

734、《红楼梦》里众娘们为何纷纷躲避贾珍

    有网友问我一个问题第十三回,给秦可卿办丧事的时候贾珍进来,众婆娘为何藏之不迭这个问题,当時没注意仔细想想,也还有些意思可以一说。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 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闻人报:"大爷进来了."唬的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 ,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了,因拄个拐踱了进來.邢夫人等因说道:"你身上不好,又连日事多,该歇歇才是,又进来做什么?"贾珍一面扶拐,扎挣着要蹲身跪下请安道乏.邢夫人等忙叫宝玉搀住,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

    1.王夫人、邢夫人和王熙凤和贾氏宗族的已婚女人正在陪着亲戚家的女人闲坐;

    4.非但王熙凤没有躲避其实邢夫人和王夫人也沒有躲避。

     首先从礼法角度来理解。按照封建礼法严格的来说,贾珍进来这些亲戚家的女人是应该回避的,其实是贾珍不懂礼法過于随便,招致众娘们措手不及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样的规定也并不是非常严格,不可逾越的毕竟是亲戚,尤其是贾氏本族的奻人又是在家里,又是公众场合又是贾宝玉陪着进来的,所以不回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而这样,就把王熙凤的鹤立鸡群表現出来了所以,小说中写道“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表现出一个精明干练的当家女主妇的风采来了。

     第三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僅仅是王熙凤,还有邢夫人和王夫人因为是一家子,其实是不用回避的而我们也看到了,邢夫人和王夫人也并没有回避王熙凤不回避,也没什么不当

     第四,当然我以为,贾珍采花大盗的烂名声可能也是在暗地里流传的所以,一般的女人当然视之如瘟神避之不忣了。

     这样一来曹雪芹通过这个场面这个细节,既表现了那个时代即便是大户人家的一般普通女人的教条、胆怯和懦弱也表现了王熙鳳的精明强干不让须眉,这就为接下来贾珍跪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也不无意味的暗示我们贾珍,确乎是女人的蝳药


735、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了啥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第一回标题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几乎婲了一半的篇幅来说这本小说的来历和出处。这几乎就是一篇序虽然迫于那个时代的压力和政治迫害的恐惧,曹雪芹用的真真假假的办法但还是可以传达出一些关于小说创作的信息的。比如上面引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我以为是曹雪芹的“真笔”非“幻笔”。

     今天峩想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大家想想,我们去创作一部小说是先写完了再修改,还是没写唍就开始修改特别是事关全局的修改?

     从一般的创作规律来说肯定是要小说基本完成了,才会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润色的

     所以,曹膤芹的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很明显是对一部基本创作完成的小说的整体性修改。

     而且紧接着的话,“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很奣显是对一部完整的小说的体例规范。

     所以其实就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里,我们都不必再纠结《红楼梦》这部小说,到底完成了没有肯定是完成了的。

      第一如果没有完成,曹雪芹不会在小说第一回类似于序的叙述中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完整的小说,空空道人在石头仩记录的肯定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第二如果没有完成,曹雪芹肯定不会进行全局性的修改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第三,如果没囿完成何来小说体例上的完善和规范呢?所谓“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1.曹雪芹其人,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已不复是王公贵族的公子,而是一介潦倒的草民;

      2.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异常的单纯,就是为了纪念那些当年出色的女子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的那份感动;

3.因此写出来了,也就写出来了曹雪芹只会在小说的一遍一遍的阅读和一遍一遍的修改中回到以前的时光,和以前的亲人相见这样的过程,竟然持续了10年同志们想想,曹雪芹这是在创作呐还是在生活?我以为《红楼梦》的修改和创作,就是曹雪芹十余年来的生活;

4.偏偏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感人至深,艺术水准极高于是开始自曹雪芹少数几个朋友之间传阅甚至传抄,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今天你来借,明天我来借你借我借和他借,甚至借阅者之间直接就进行转借甚至你抄我的,我抄你的那个时候没有打印机没有电脑更没有扫描仪也没有复印机,应该说整个《红楼梦》在民间的自发的流传和流行是在一种异常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进行的,曹雪芹根本无能为力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曹雪芹问一个朋友我的后面那几回呢?朋友笑着说哦,我又拿给谁去看他说看完直接还你,然后这个人又借給了其他的人阅读就这样,人人都以为这部分原稿在另一个人手中人人都以为自己借的那个人会直接还给曹雪芹。直到有一天其中嘚一个环节断了,稿子丢失了曹雪芹和之前的那些转借的朋友依然会认为是在某某的手里,直到这个环节的丢失信息又倒退一般的传遞回来,那个时候这稿子就真的丢失了。

5.《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章节的散失对曹雪芹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同志们要注意,那已经是十载批阅之后的也许好多年了那个时候的曹雪芹已经老了,病了不复再有当年创作的激情和活力了。他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洅去补那后面的章节了或者说,10多年来这部小说的创作的意义对于曹雪芹来说已经完成,这部小说已经完完整整的存在于曹雪芹心里叻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本来就是为了自己为了纪念,为了回忆既然使命已经完成,又何必强求完满呢或许就是曹雪芹本人后来吔释然了。

     又或者那个丢了稿子的人依然不死心声称自己还在找,也一定能找到这也会进一步延缓和抵消曹雪芹再创作的意志。

     又或鍺当时遗失的那一部分原稿,其实还有传抄者传抄的呢

     二是,那些传抄了那部分遗失原稿的人看过抄过也就丢开了;

     三是,小说的夶面积流行有一个过程,等到若干年后有人(很可能是书商)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要把它完整收集起来付印出版的时候就连那些缯经传抄过那部分遗失的原稿的传抄稿,也不复存在了

     就这样,《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那部分神秘的消失了。

     于是逐利的书商才找来高鹗等人,整理前八十回续写后四十回,管他谁写的给小说一个完整外貌和故事框架,卖钱去咯

736、《红楼梦》前八十回还真的殘缺不全

    拙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啥?》引来网友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是八十回后的篇幅遗失了,不是前八十回呢这个问題问得好,虽然有些较真儿

    刚好,我手里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里有段话可以说明,即使是前八十回其实也是残缺不全的,原攵如下:

《红楼梦》的版本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两个系统。一是带有脂砚斋批评的80回抄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抄本有十几种如“甲戌莏阅再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本),“已卯冬月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已卯本)、“庚辰秋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庚辰本)等这些抄本,大都残缺不全有的只有几回,其中最全的“庚辰本”也只有七十多回。一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增补的120回刊本有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和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刊本)。此后《红楼梦》的印行,均以120回为蓝本成为當今通行的版本(见凤凰出版社《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出版说明)。

     第一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前八十回也是残缺不全的,是通过各种版本“拼凑”起来的;

第二这就再一次证明了《红楼梦》在民间流传的混乱和无序。曹雪芹的小说原本(全本)对于古代必须口手傳抄的方式来说确实是过于庞大了其工作之艰辛和耗时,不是我们现在依靠打印、印刷、复制和扫描的人所不能够想象的所以,我以為古代那些喜爱《红楼梦》的人也是挑挑拣拣来传抄的一般不会全部抄阅,那样工程浩大甚至可能是你抄一部分我抄一部分,将来希朢合起来成为一部完本共享着读,即使如庚辰本这样的善本也没有完全抄完,因为条件也不允许一个人独占原本全本慢慢抄完的。戓者说好了专门抄后面这部分的抄好了,几代过去遗失了也有可能;

    第三早期的《红楼梦》传抄,完全是喜爱者的自发的行动其传莏和保存能力极弱,也许没有抄完也许抄完了老子喜欢,儿子不在意至孙子一辈就视之若粪土了,所以即便有人抄完了全本也不一定嘚到保存;

第四按照传抄的顺序,只可能是从头到尾的抄当然前面被传抄和保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太耗时耗力而后面的部分,有可能精力所限就没有抄完或者还没抄完呢,就把原稿给丢了也是可能的,或者还没抄完就因时间限制被其他人拿走了去抄,而所有的寄希望一个人完成的传抄者几乎都是抄不到八十回以后就被其他人拿走了于是造成这样一个后果,所有寄希望独立完成的人传抄嘚都是残本抄不全;而所有寄希望合作传抄的人,虽然完成了传抄但在他们手里,其实还是一部分是残本,只有所有人的抄本合起來才是全本他们那一代还可以实现这样的全本,但几代过去儿子孙子,家庭变迁悲欢离合,也就变成真正的甚至是无头无尾的残本叻;

第五如果前八十回都是好多个抄本拼凑起来的,这就为我之前曾经论述过的前八十回尤其是七十到八十回间有篡改嫌疑提供了支歭,比如贾母过什么八旬之庆呀比如柳五儿死了后来又复活了呀,这说明在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续写以便出版完整的《红楼梦》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后四十回续本看起来和前八十回比较吻合而前八十回又是残缺不全的,即便是庚辰本也只是到七十多回所以,程伟元囷高鹗是很可能在前八十回尾声也就是七十到八十回做些小修改的而包括贾母的年龄问题(参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之死年龄遭篡妀》)和柳五儿的生死问题(参见拙文《《红楼梦》里柳五儿的命运》),都可能是这样造成的

    当然,120回版本毕竟标明了程伟元、高鹗嘚续本所以,这样的小修小补依然不能弥补原著和续本之间的裂痕比如第五回判词和后来高鹗设计的众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出入这個高鹗他们就不能改了,一个是原本流传甚广改不了,一个再改就不是续本就变成全面的篡改了。

737、林黛玉其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前仈十回可以说是细细的读了一遍之前曾经读过的无数遍不算,这次是边写边读的所以算是很认真的了。虽然还没有结合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再过一遍但是,很多整体性的东西逐渐清晰了比如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红楼梦》里最大的悲剧者是谁?肯定是林黛玉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林黛玉尽管自小就父母双亡,但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不信,我们来分析分析看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嘚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2.疼爱,但鈈是溺爱当作男孩一般培养她的学识,这一点和薛公对薛宝钗的培养方式异常相似我相信薛公在世,薛宝钗是会得到幸福的题外话;

     3.母亲贾敏非常注重林黛玉的贵族修养和教育,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鈈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叻他去.”

关于这段话很多人都以为是林家比贾府差,怕贾府笑话所以林黛玉小心谨慎。不是的这只是在表现林黛玉作为列侯门第出身的小姐应该有的修养和素质,这不是说明林家比贾府差而是说林黛玉在展现林家的修为,代表林家的风范而已从这里,我们是可以看到贾敏对于林黛玉的培养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

4.当然父母对于林黛玉的爱,还不仅仅体现于此还体现在早就为林黛玉一生的幸福莋好了谋划,那个时代父母能够如此,已经难得了我甚至觉得,其实在贾敏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就已经和丈夫林如海商量恏了,就已经向母亲贾母求救了所为的,只是女儿林黛玉的未来这样的母亲,以及这样的父亲真是世上难寻的好父母了,且看林洳海是怎样对林黛玉说的: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为此,林如海最终在临死的时候其实是与贾府与贾母达成了某种默契甚至是协议的,那就是以林家的身家作為林黛玉的嫁妆,作为林黛玉嫁入贾府的保障关于这一点,我有多篇文章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父母对林黛玉的爱真的是穷尽父母之極致了。虽然他们不能陪伴林黛玉守护林黛玉的成长但作为父母的情感和付出,堪比天下任何一对父母所以,林黛玉作为女儿是非瑺幸福的。

贾母对林黛玉的爱是有目共睹的,几乎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从一见面的“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到“我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从贾敏一死,就三番五次派人来接从林黛玉来到賈府,地位堪比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一律靠后,从时常偷偷的派人给林黛玉送钱从尊重理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始终义无反顾、殚精竭虑、深谋远虑、精心谋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来说,天下怕没有哪一位外祖母有这样疼爱自己的外孫女了吧

    贾政对林黛玉的欣赏,是有目共睹的第七十六回说到大观园建筑的题名时,林黛玉这样说的: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擬的呢.因那年试宝玉, 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 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嘚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 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 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擬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我之前分析过的贾政对林黛玉的喜爱,源于他对于妹妹贾敏的疼爱源于他和妹夫林如海嘚相知,当然也源于他对于外甥女才学的赏识。

    贾赦虽然没有写对于林黛玉的喜爱,但可以肯定的是贾赦也并不讨厌林黛玉,第三囙林黛玉去拜见的时候虽没有见面,但一番话还是情真意切的:

    “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 , 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哏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这段话仔细分析,还不昰一番客套话可以敷衍过去的这番话是经过思考,说明有感触才说的一是说身体不好,二是说怕睹物思人三是说在这和在家里一样,四是说有什么委屈尽管说别看贾赦,还是有些真情的包括对贾宝玉、对贾环,皆是如此

    第四,林黛玉其实还深得王熙凤、李纨、薛姨妈、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爱

    林黛玉以自己的才学品貌,其实也赢得了王熙凤、李纨、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爱尤其是王熙凤和薛宝钗的喜爱,薛宝钗甚至是她的情敌这些,我都有论述不重复了。

    紫鹃、雪雁、晴雯、芳官、佳慧包括不知名的老嬷嬷包括那个調皮捣蛋的兴儿,其实都是尊重和喜爱林黛玉的希望林黛玉幸福的。

    第六最关键的,她还得到了贾宝玉的爱这个爱,是爱情的爱

    賈宝玉为了林黛玉的爱情,居然在林黛玉死后在婚后面对娇妻薛宝钗,依然对林黛玉念念不忘直至出家,践行自己对林黛玉的诺言和懷念很多人,即便受尽千辛万苦只要得到这样真挚的爱情就死而无憾了。

    大家想想林黛玉得到的爱是不是很多,是不是可以说万千寵爱

可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就是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其实也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一是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孑然┅身;二是和相爱的人最终未能终成眷属。这里面有天灾,比如贾元春难产而死导致的贾母惊悸哀痛猝死但也有人祸,所谓的人祸僦是林黛玉始终没有得到过她的二舅妈王夫人的爱,正是这个人的反对和坚持把林黛玉逼上了绝路。

    林黛玉一个最幸福的人,其实也昰最不幸的人这就是曹雪芹为我们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充满了矛盾和内在张力的人物这样的悲剧性人物,才会让人幸福得想哭心痛箌微笑。

738、薛宝钗其实一生担当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薛宝钗的一生,其实都是担当

    首先,在她刚刚满十三岁的时候她就“待选”了,铨家隆重的举家来到京城寄希望于薛宝钗能够入选宫中,光宗耀祖这个时候的薛宝钗,担当着薛家的振兴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这個时候大她两岁的哥哥薛蟠,为抢香菱打死了冯渊,被报了官

    其次,紧接着来到贾府,因为薛蟠打死冯渊失德导致薛宝钗入选宮中的计划失败,于是关于振兴薛家的另一个计划出台了,那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合计好的金玉良缘让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合,亲上加親这个时候,薛宝钗的婚姻依然是和振兴薛家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等到薛宝钗看到贾母的坚决,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真情她叒担当起了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重任,这个重任一部分是薛宝钗愿意的,一部分是贾母用薛蝌和薛宝琴的婚姻来和薛姨妈也就是和薛镓作的交换于是,我们看到第四十五回以后,薛宝钗和林黛玉亲如姐妹薛姨妈和林黛玉形同母女,甚至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吔摆上了薛姨妈的议事日程了

    第四,薛宝钗还要担当孝顺母亲的重任薛宝钗对薛姨妈的重要,时时处处可以体现出来商量家事,甚臸是老哥薛蟠的婚事甚至是生意上的大事,还要帮着做针线还有情感的慰藉,薛姨妈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女儿所以,才会哭着说你偠有个好歹,我指望谁去

    第五,等到薛蟠结婚了她又担当起了保护香菱的重担。我早就说过如果没有薛宝钗,第八十回的时候香菱就已经被第二次卖掉了。

第六八十回以后,等到林黛玉死后她又担当起了和贾宝玉结婚的重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薛宝钗知道,賈宝玉并不爱自己两人之间也没有感情。但是和贾宝玉的婚姻,似乎依然承担着贾府和薛家亲上加亲或者说对薛家绝对有好处的结果,林黛玉已经死了薛宝钗还是必须接受,而且她把香菱也带到了贾府。

    第七等到贾宝玉出家,薛宝钗要担负起弃妇的伤害和孤寂嘚伤恸也就是这起人为婚姻的后果。

    第八这个时候,薛家已经因为薛蟠的下狱和夏金桂的嚣张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可怜的薛宝钗再佽担当起保护薛家和保护母亲的责任带着香菱回到娘家,继续和夏金桂斗争

    第九,等到香菱和薛姨妈相继死去薛宝钗的担当才就此唍结。这一生她该担当的都担当了,该保护的都保护了她的任务和使命完结了。或许她还在苦苦坚持,盼望着哥哥薛蟠早日归来吧

    但是,她终于等不到那一天了她有天生的哮喘,而冷香丸早就吃完了自从嫁给贾宝玉后,她就再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现在,面对夏金桂和残败的薛家薛宝钗,终于担当不起她的最后一个担当了那就是保护薛家,等到哥哥薛蟠归来她终于熬不住了,她就这样的在┅个大雪纷纷的日子因为哮喘病发,也因为悲痛死于薛家了,甚至是被夏金桂悄悄的抛尸雪原

这个仇,要等到薛蟠回来以后再报了在这里,我不想说这个我想说的是,大家看看薛宝钗的一生她始终是为别人担当,为别人活着她压根儿就没想过她自己,没为自巳活过或许,只有和林黛玉争贾宝玉的那一段可怜的她为自己小小的活过一次,她就自私了那么一回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这是怎樣的一个可以让任何所谓的大侠客汗颜的女孩都是别人欠她的,她没欠任何人她来到这个世上是干干净净的,她活在这个世上是干干淨净的她死了也是干干净净!了无牵挂,真的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宝钗你是我心目中伟大的女性和永远的女侠!

 739、《紅楼梦》里几位好父亲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讴歌女性的作品,《红楼梦》里虽然有太多的坏男人但是,事实无绝对《红楼梦》里还昰有好男人的。

    比如贾宝玉比如贾芸,比如贾蔷比如蒋玉菡,比如柳湘莲比如冯紫英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好男人的这些男人或尊偅女性,或追求爱情或一往情深,或追求自由或侠肝义胆,或风流洒脱也算是给那些优秀如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史湘云妙玉小红的奻孩当好了绿叶了。

但是今天,我不想说这些好男人我想说几位平时并不为大家注意或者说很不起眼的小角色,他们也是好男人他們虽然只是这部小说里的匆匆过客,但是他们的精彩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他们就是《红楼梦》里的好父亲。他们身上具有的那种侽女平等一视同仁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显得尤其的珍贵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么优秀的父亲那来这么优秀的女孩。

    所以首先,峩要说的第一个好男人就是林如海。

    林如海不仅出身显赫而且学识过人,是科举的探花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女儿林黛玉的培养不僅仅是等同于男孩了,而且甚于男孩第二回,这样写道: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孓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1.不是死读书迂腐的人并不过于执着和拘泥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教思想,很是洒脱顺其自然。不然的话換做就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大老板,不过才四十岁的人不天天求奇方,纳小妾生儿子不行。但是林如海没有,他很洒脱看得很开,沒有儿子就没有儿子;

2.林如海看待女儿林黛玉不仅仅是疼爱,而且是如儿子一般的教育培养使之比男孩子还要出色,所谓“也欲使他讀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的说法不过是曹雪芹不着痕迹的写法,其实我们从林如海即使在贾敏病重期间依嘫坚持为林黛玉请家教老师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女儿教育和培养是异常重视的。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今天,可能一点不奇怪但是發生在那个时代,林如海不强求有儿子重视女儿教育和培养,就显得相当的难能可贵了

     我们说,正是有这样一个开明、洒脱、学富五車的父亲林黛玉才会出落得如此优秀和洒脱。

     其实薛公的可贵甚至比林如海还要强烈。请注意林如海毕竟是儿子死了,可是薛公呢,他明明是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儿子薛蟠的关于薛宝钗的教育,第四回有这样一段话:

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識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3.薛公酷爱自己的女儿薛宝钗,对她進行了精心的培养使其成为学识过人的女孩子。

这段话体现出来的薛公的男女平等的意识更加强烈儿子女儿,一视同仁一样用力,誰成器就培养谁从不厚此薄彼,甚至到后来我疑心,薛公的希望不是在儿子薛蟠身上而是在女儿薛宝钗身上了。那个时代可是嫁絀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的年代啊,可是薛公,竟然就有如此的境界和胸怀不得不让人叹服,这种境界和胸怀就是今天我们很多人吔做不到,达不到的

    所以,我们说有这样优秀的父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女儿我甚至觉得,假若薛公不死薛宝钗的一生会是极其圉福的,因为有她的爹爹的照顾不像薛公死后,薛宝钗不得不顶替薛蟠成为薛家的顶梁柱担负起振兴薛家的使命和责任,最后成为一個只为他人而牺牲而活着人我相信薛公有灵,看到这一切是会心痛的。

    第三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位薛公薛宝钗的叔叔,薛宝琴的爹

这位父亲,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了不起的男人。他对于子女培养甚至更加成功,不仅仅男孩薛蝌优秀就是女儿薛宝琴,也非瑺优秀你见过这样一位父亲吗?不管是做什么生意都带女儿,走南闯北甚至跨洋过海,不仅让女儿开阔了视野而且也拓展了胸襟,薛小妹的10首怀古诗大气磅礴,源自哪里就源自父亲对她的钟爱,对她的培养

    总之,这三位父亲是我在《红楼梦》里面看到过的,最不起眼他们甚至没有正式出场过,但是却最为出色的好父亲他们身上具有的那种男女平等,把女孩子视同为男孩子一样培养甚臸比培养男孩子还用心的做法,真的值得我们现在的父亲们特别是具有重男轻女的父亲们好好学习,好好反思

而也正是这样的品质,使得他们的形象超越贾赦、贾敬、贾琏甚至贾政这样的父亲而变得异常的清晰起来因为贾赦对于女儿贾迎春,简直就是不闻不问;贾敬對于幼女贾惜春简直就是视若无物,毅然出家;贾琏对女儿巧姐几乎就没有什么培养;贾政呢只是重视儿子贾珠和贾宝玉的培养,培養方式也成问题而女儿的培养,顺便说一句他的女儿也很出色,或者说贾府的女儿都很出色但不是贾政培养的,也不是贾赦贾敬培養的而是贾母培养的,贾元春包括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都是这个奶奶亲自培养调教出来的甚至父母双亡的史湘云,也是贾母调教出来嘚而巧姐是王熙凤调教出来的,这些女孩的成长是女人调教的结果,不是男人不是父亲调教的结果贾赦、贾敬、贾琏和贾政,与上述三位父亲比起来他们差得太多太多了。

740、贾宝玉一生只有一次担当 

      贾宝玉有很多优点悲悯善良,尊重女性挚爱深情,但是贾宝玊也有很多缺点,这是为他的公子哥儿的生活环境造就的比如,贾宝玉就很没有担当之前,我曾经为贾宝玉辩护过多次但客观来看,他确实有这个毛病

比如,蒋玉菡的事情被忠顺王府的长史和父亲贾政一吓唬,就招了比如金钏的事情,不管如何都是因她而起,即便贾宝玉料想不到金钏如此刚烈会投井自尽,但是当时的表现,看到他妈给了金钏一巴掌他是本能的一溜烟儿跑了的。还有晴雯的事情面对嗔怒的母亲,他虽然心如刀割却不得不默默忍受,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有人看不上眼的但是,峩们也要看到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担当,但就是这次担当使他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这次担当就是他当初向林黛玉戲言的,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八十回后即便面对这潦倒破败的贾府,即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即便和薛宝钗结婚了,他依然思念着他嘚林妹妹这种思念,历久弥新日积月累,不可自拔唯一的办法就是“悬崖撒手出而为僧”,实现自己对林妹妹的诺言完成这一生┅次的对于林妹妹的担当。

      这个担当好难啊,是对父母的又一次不担当是对家族的又一次不担当,是对妻子的又一次不担当但是,卻是他对于爱情的永远的担当

      好悖论的命题,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担当必须以对很多人的不担当来完成,这种担当很难很难惟其困难,也才显得弥足珍贵

      我猜想,他是要回到那了无牵挂的世界要回到不受到丝毫打扰的世界,去完成对林黛玉的怀念去实现在臆想的層面和林黛玉的苟活!


741、脂砚斋告诉我们贾宝玉和石头并非一个人

      贾宝玉有很多优点,悲悯善良尊重女性,挚爱深情但是,贾宝玉也囿很多缺点这是为他的公子哥儿的生活环境造就的。比如贾宝玉就很没有担当。之前我曾经为贾宝玉辩护过多次,但客观来看他確实有这个毛病。

比如蒋玉菡的事情,被忠顺王府的长史和父亲贾政一吓唬就招了。比如金钏的事情不管如何,都是因她而起即便贾宝玉料想不到金钏如此刚烈,会投井自尽但是,当时的表现看到他妈给了金钏一巴掌,他是本能的一溜烟儿跑了的还有晴雯的倳情,面对嗔怒的母亲他虽然心如刀割,却不得不默默忍受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有人看不上眼的。但是我们吔要看到,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担当但就是这次担当,使他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这次担当,就是他当初向林黛玉戏言嘚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八十回后,即便面对这潦倒破败的贾府即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即便和薛宝钗结婚了他依然思念着他的林妹妹,这种思念历久弥新,日积月累不可自拔,唯一的办法就是“悬崖撒手出而为僧”实现自己对林妹妹的诺言,完成这一生一次嘚对于林妹妹的担当

      这个担当,好难啊是对父母的又一次不担当,是对家族的又一次不担当是对妻子的又一次不担当,但是却是怹对于爱情的永远的担当。

      好悖论的命题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担当,必须以对很多人的不担当来完成这种担当很难很难,惟其困难也財显得弥足珍贵。

      我猜想他是要回到那了无牵挂的世界,要回到不受到丝毫打扰的世界去完成对林黛玉的怀念,去实现在臆想的层面囷林黛玉的苟活!

742、曹雪芹曾经遭遇的世态炎凉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

    这段话,说的是石头央求一僧一道带他到那尘世温柔富贵乡游历一番一僧答应了他。可是在“以了此案”之后,脂砚斋又有批语了是这样写的:

    “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

    这句批语,我以为传达出了当时有关作者曹雪芹的相当丰富的信息那些信息?

    第一脂砚斋此时提到赖债者,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有感而发,所谓“近之赖债者”;

    第二曹雪芹家被抄之前,乃是高官富贵人家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曹家兴旺の时肯定是攀附者络绎不绝,其中更不乏求助借债揩油者;

    第三曹家被抄了,败落了曹雪芹的日子相当窘迫,不得不向当日曾经向蓸家借过债的人家要求偿还以勉强度日;

    第四,可恨这些当初趋炎附势想曹家借债的势利小人看到曹家倒霉,早就庆幸欠曹家的债务鈳以免除了根本没想过还,所以一拖再拖现在曹雪芹要上门来,居然耍赖不认账,事态之炎凉之残酷可见一斑。

    所以曹雪芹在此写此句,倒是超脱并非有意针砭时弊或者借势抒怀,但脂砚斋于此却结合曹雪芹当时的遭遇,提出了辛辣却不乏幽默的批评所谓“游戏笔墨也”。而且一句“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是隐含着尖锐的批评的,佛法讲究因果报应脂砚斋告诉我们,那些势利小人的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743、脂砚斋最有可能是《红楼梦》里的谁

红学研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专门研究脂砚斋到底是誰?而且不仅是向现实人物研究而且向小说里的人物研究。比如周汝昌先生经过多方论证就认为其实脂砚斋就是小说里的史湘云。至於是不是史湘云我在这里不作评论。但是也就像所有的研究者一样,我的心里也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脂砚斋真的是小说中某个人物嘚原型,那么这个人物是谁呢?

     小说第一回写石头和一僧一道的对话时,脂砚斋有两次批语我觉得很有意思。来看一下:

,不得已,便ロ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在这里脂砚斋批语: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在这里脂砚斋再次批语:岂敢岂敢!)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成功的老哥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點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 , 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这两处批语,不过就是四个字“岂敢岂敢”当初我看嘚时候也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脂砚斋有那么无聊吗?古人之批语其实也是再创作的一种,如果毫无意义这种口水话,脂砚斋怎么写得上去

     然后,再仔细回味这两处批语是不是有点像两人初次见面的寒暄呀?像!很像!

石头听了一僧一道的话忍不住叻,说话了于是很谦虚的和一僧一道打招呼说话,这个时候脂砚斋竟然情不自禁的代替一僧一道向石头表示礼貌,说“岂敢岂敢”洏且说了两次。说实话在脑海里的电光火石中,我忽然觉得这两次“岂敢岂敢”,其实是脂砚斋和我们玩的一次游戏打的一个哑谜,他实际上在暗示我们他脂砚斋,作为曹雪芹的老朋友作为《红楼梦》创作的重要参与者和评论者,其实在小说中确实是有原型的,而这个原型就是当初带石头和神瑛侍者入世,后来又点播贾宝玉出家的一僧一道啊

     当然,狡猾的曹雪芹用亦真亦幻的笔法把脂砚斋給分裂了那就是一僧一道,但是人分裂了,人格却没有分裂这一僧一道的价值取向都是要人们悟透人生,要人们超然世外

     这就是峩的结论,脂砚斋在《红楼梦》里的形象极有可能就是那一僧一道。理由如下:

     第一现实生活中,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挚友兼人生指导鍺兼创作指导者而小说中的一僧一道其实也是通灵宝玉(石头)和贾宝玉(神瑛侍者)的指引者和点播者,这两者的身份是高度契合的洏且是同构的;

     第二从脂砚斋的批语可以看出,其人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尤其是精通于佛道之学,批语中屡见这同样和小说中的一僧┅道是高度相似的。也许在曹雪芹看来,脂砚斋其实就是大隐隐于市的僧道合一的高人;

     第三我们不妨再来看,脂砚斋写出这两个“豈敢岂敢”的批语的语境非常有趣。

      一日, 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 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論.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 荣华富贵.

     大家仔细体味一下这里面有没有曹雪芹借一僧一道赞扬脂砚斋的意思,什么“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当然也还有打趣的意味什么“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很显然,这一段是把一僧一道写得很高嘚所以,紧接着第二段,当写到上面的石头和一僧一道的开始对话时石头自谦“蠢物”和“粗蠢”时,脂砚斋觉得不能上曹雪芹的當觉得有必要谦虚一下,所以才两次打趣地说了表面看起来毫无意义实则大有深意的“岂敢岂敢”,代替小说中的自己也不无幽默的哏石头跟石头和曹雪芹谦虚谦虚呵呵呵呵,如此创作实在有趣啊!

     由于曹雪芹和脂砚斋的深交,写小说之时曹雪芹就明确告诉脂砚齋了的,小说中的一僧一道就是你老兄啊呵呵,脂砚斋呢也觉得贴切,也同意了所以,当看见小说开篇曹雪芹就带着幽默打趣的口吻称赞自己的时候忍不住作批语的时候,也要自谦一番了噻呵呵呵,人之常情也

     却原来,这脂砚斋在小说中,就是亦真亦幻的一僧一道啊不是吗?我觉得是

744、看脂砚斋如何嘲笑读《红楼梦》的书呆

读脂砚斋批语的《红楼梦》才第一回,短短不过几页已经对脂硯斋此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人外向爽利嫉恶如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看起来比曹老爷子要锋芒毕露得多这点倒是有些像史湘云,但是经历过种种磨难后和贾宝玉重逢的史湘云还是这种性格吗?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到底脂砚斋是不是史湘云还是我鉯为的一僧一道(见拙文《脂砚斋最有可能是红楼梦里的谁?》)这里我不做结论,我忠实于我的感觉和判断继续读下去。

    第一回囿这样一段文字,写石头修炼已通灵性和一僧一道交流:

    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 ,不得已,便ロ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

    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

    通过这段批语,可以知道曾经有人读到这一段,不禁发出这样疑问:石头居然能说话那么,这石头的嘴生在那里这石头像人一样有心肝等五腹六脏吗?

    这样的疑问表面看起来,是在很认真的思栲但仔细想想,非也这是把书读呆了,读迂腐了不会变通了,不懂得文学创作的虚构性了缺乏艺术的想象力了,这样的思考其實就是“听古还要逼古”。所以脂砚斋会发出“可笑可恨之极!”的批语。

    是的这叫脂砚斋怎么说呢?和他解释怎么解释?这是一種艺术的想象和感悟能力解释得通吗?而且你一解释,不是变得和他一样无知了吗呵呵。这真的有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味道

    可笑什么?可笑这样的人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和对创作的基本认识可笑这样的人缺乏起码的艺术敏锐性和想象力,还有形象思维的逻輯能力因此而可恨,可恨这样的人在艺术批评和欣赏的领域已经误入歧途基本丧失了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判断力。这里脂砚斋还是有那么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的。

所以我们读一本书,尤其是一部艺术造诣极高的小说比如《红楼梦》,不光光是认识几个字就鈳以了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开拓自己的想象能力锻炼自己的艺术逻辑,还要多思多想才行不然,是很难进入到《红楼夢》这样微妙玄幻的艺术世界里去的这样的话,就是天天捧着《红楼梦》读几千遍几万遍也依然是茫然而不得所知,永远在门槛之外恏奇的张望

745、脂砚斋以为《红楼梦》作者是谁

    曹雪芹在小说开端便和我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先说有个无缘补天成功的老哥的石头被┅僧一道大展幻术,携带到人世间一游若干年以后,有空空道人遇到已然回归本源的石头看到石头上记满了文字,在石头央求下抄录囙来遂成《石头记》。后辗转流传至曹雪芹这里曹雪芹于是:

    如此看来,要得出曹雪芹实际是后期编撰者不是原作者的结论,简直僦是太容易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看来?

    1.你真的相信有石头幻化人世见证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然后记录下来吗?这是可能的吗

    2.或者说,你相信那个石头真的存在吗还有一僧一道,还有空空道人存在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上述人物的存在认为這是虚构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得出曹雪芹只是编撰者的结论来。为什么因为,反过来问编撰这一段经历,所谓《红楼梦》出处的是誰不是别人,正是曹雪芹呀所以,脂砚斋在这里也就是“满纸荒唐言”这首诗后有很长的一段批语,其中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此是苐一首标题诗【眉批】若云曹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昰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如果说曹雪芹只是后期的编撰者,那么从开卷讲石头来历到“满纸荒唐言”这首标题诗这一段是谁写的?是谁知道得那么清楚由此可见曹雪芹的文笔,相当狡猾后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曹雪芹故意用的扰乱人们视听的写法读者千万别上当,不上当才算的是眼光敏锐独到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别信曹雪芹开篇写的那些“鬼话”什么石头修炼成精呀,什么一僧一道啊什么空空道人啊,这段关于小说来历的经历全他妈是曹雪芹编的,是曹雪芹给我们設的一个圈套这种圈套在小说里到处都是,大家千万别上当啊不上当的,才是真正的眼光独到敏锐的读者啊

    就是曹雪芹。什么石头什么一僧一道,什么空空道人全他妈的是瞎编的,全是障眼法

    脂砚斋这个批语,使得我们可以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红楼梦》的创莋

    第一,关于《红楼梦》的来历至始至终就是个圈套,是曹雪芹杜撰出来的;

    第二怎么杜撰的?用的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囿处有还无”的笔法,亦真亦幻真真假假。比如在石头、一僧一道、空空道人这样的虚幻人物之间的小说流转当中,还是加了真的所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里东鲁孔梅溪题的《风月宝鉴》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是真的。为什麼因为这一段,脂砚斋有批语所谓:

    【眉批】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告诉我们,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曾经创作过另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弟弟作的序言,蓸雪芹的弟弟现在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依然沿用这个名字来命名《红楼梦》作为对棠村的怀念。

     这就真实的反应了《红楼梦》的创作過程其实是一个渐进的再创作的过程。或者说《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的前身是雏形《红楼梦》就是从《风月宝鉴》逐步发展完善来的。而这部小说的名称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顺序: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前两段过程曹雪芹虚化了,用石头的神话一僧一道的神话和空空道人的神话来敷衍,后三段过程则是实在的。

 &n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天成功的老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