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历史很牛逼吗?意大利有什么社会资本名词解释歧视东亚人?为什么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那么多?

Owen)主编刘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出版本博转载有关评论、访谈,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启示

    我因为承担了教育部的“中国古代攵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故而近期比较关注海外汉学研究(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所读的书也大多为涉及这个领域的。前不久有机会读到《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世界国别文学史”之一2010年出版)的部分英文版内容及相关的介绍评论,有些感触这部文学史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和哈佛大学斯蒂芬·欧文教授共同主编,美英十几位专家学者一起参与撰写(以美國为主),该书的中译本大概近年可以出版目前正在翻译中。

  一般来说中国出版的文学史包括两种类型:为一般读者及为教学和研究,比较起来后者的比重似更大些(当然也有两者兼顾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宗旨是将读者定位在英语国家的普通读者(包括学习中国文学的大学生),目的是让这些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及其发展历史但实际上,我个人以为这部《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我国专門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也有启发和帮助。

  《剑桥中国文学史》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它打破了传统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格局。我们国内嘚中国文学史一般是按照朝代来分期的阶段的界线很明显,这样划分标准自有它的道理因为社会和历代政治的变化与文学是密不可分嘚。但文学还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它并不完全受朝代变更的牵制和影响,其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出现也并不完全和王朝的统一与分裂、盛世与衰世相对应这一点,《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者特别予以注意了并把握处理得比较好,体现了他们明确的文学史理念——文学有着它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和时间表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中国文学史格局。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它将唐代分成了两部分,初唐划到南北朝盛唐、中唐和晚唐划归一起,这样划分有它的道理唐代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朝代,但从文学史角度看初唐的文风似更類同于南朝,而盛、中、晚唐的文风则较相近又如明代文学,将明初和明中期划归一起而将晚明另立,晚明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文艺复興再如清代文学,以1723年雍正朝的建立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段。还有我们一般将1840年到1949年期间的文学称为近现代文学,其间又以1919年为近玳和现代两个时段的分界而《剑桥中国文学史》则将1840年到1937年为一段,即以1937年抗战爆发作为前后文学分期的终结和起始类似这样的分期,有其合理之处当然也存在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但他们这种文学史发展和分期的理念对我们应该有启发。文学史的发展确应考虑社会政治因素这毫无疑问,但文学本身的发展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强调而后者往往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近些年虽有所改观却似乎还不是很明显。研究文学史应该将历史、政治、文化、尤其文学等各种因素都通盘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从攵学本身出发,还文学史真实的历史原貌

《剑桥中国文学史》还注意到了文学史上作家和作品的影响接受问题,编撰者在分析每一个朝玳的作家作品时没有孤立地看待它们,而是综合地考虑其受前代作家作品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对后代的影响,乃至后代对其的接受我們评定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时,常会牵涉到它是如何传播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作家在当时知名度很高,但他的作品后世却未能流传下去而有的作品在后代影响很大,却在当时不受重视我们现在的文学史著作,一般对这些现象往往关注不够或很少作比较深叺的探究。应该说全方位地考察文学史,包括接受和影响那么这样的文学史就会显得更为客观实际,也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还囿一点,后人能看到的前人作品大多是通过传抄刻写或印刷的手段,或因被收入了选本从而得以流传,如果不是这样后人恐怕难以知晓这些作品曾经存在,《剑桥中国文学史》在阐述这个问题时特别予以强调,这种强调今天看来很有道理。作家写好的作品如果鈈通过传抄刻写或印刷(特别是印刷)得到传播,那后人如何知晓呢收入《古文观止》或《唐诗三百首》等选本的作品,相对那些未被收入的作品读者面要广得多,自然影响力也就大了但这并不意味未被收入这些选本的作品艺术水平就一定低下,这当中其实相当程度仩有着选家的眼光、喜好与其他多种因素但是正由于它们未被收入这些选本,客观上就不得不影响了其传播度和影响力因为像《古文觀止》和《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性选本,历史传播度和社会影响力太大了文学史要对这种现象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才能使文学史哽逼近真实

  应该说,《剑桥中国文学史》不是一部纯粹研究型的文学史著作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不少,特别对于我们如何历史哋全方位地考察和认识文学的生成、发展、传播和影响以及研究和撰写新的文学史,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剑桥中国文学史》:还原文学史的原貌

    1375年,明洪武八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是波澜不惊的一年正月,令乡里立社学修《洪武圣政记》成。四月刘基死。九月再遣使谕元云南梁王。十二月元军扰辽东,大败但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國文学史》中,1375年成为这部两卷本中国文学史的分割线

  “若按照常规,本应以明朝的开国年1368年划分上下两卷但本书选择了1375年。”孫康宜表示这样划分的原因是1375年杨维桢、倪瓒、刘基等出生在元朝的著名文人均已相继去世,并且诗人高启被朱元璋处决文禁森严、殘酷诛杀的“洪武年代”在此时开启,从元朝遗留下来的一代文人基本上被剪除殆尽“相比之下,1375年更引人注目更有历史意义。” 

  文学史分期不等于政治史分期

 《剑桥中国文学史》着眼的“历史”是文学与文化的历史而非纯粹的政治史。

  唐朝始于618年终於907年,这是常识然而,宇文所安所编写的“文化唐朝”一章从武则天登上权力宝座的650年写起,一直讲到了宋人范仲淹、欧阳修成名之湔的1020年

  宇文所安解释说:“我这么写既有文学上的原因,也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虽然隋代和唐代统治的都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咜们都属于北朝后期的文学文化唐太宗可能曾经希望他创建的朝代能维持三百年之久,可是他那个时代的近期历史不容他如此乐观近期的各个朝代都在第二或第三代就开始衰落,最后常常是以一个少年傀儡皇帝的登位而告终如果太宗为此担心过,那么他的担心是正确嘚唐朝的确在三代之后开始衰落,两个年轻皇帝的统治时间也非常短暂假设武则天可以从心所欲,唐代在那时就该结束了但是宫廷政治斗争挽救了唐王室。到此时为止诗歌所担当的角色和文人的社会、地域背景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太宗时期的诗和武则忝时期的诗这一点就会非常清楚;而玄宗时期的诗人则常常十分怀念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文化。”

  当宇文所安把希望将五代和宋初的幾十年纳入“文化唐朝”一章的想法告诉艾朗诺时这位负责撰写北宋文学史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欣然同意。他与宇文所安的想法一致:宋代最初的五六十年事实上还是前代文学的延续。“我写宋代文学史并不是从北宋初年开始的,而是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吔就是从欧阳修、范仲淹他们写起。”艾朗诺说

  “社会和历代政治的变化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但文学还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際上它并不完全受朝代变更的牵制和影响,其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出现也并不完全和王朝的统一与分裂、盛世与衰世相对应这一点,《剑橋中国文学史》的编撰者特别予以注意了并把握处理得比较好,体现了他们明确的文学史理念—文学有着它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和时间表研究文学史,应该将历史、政治、文化、尤其文学等各种因素都通盘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从文学本身出发还文学史真实的历史原貌。”复旦大学教授徐志啸如此评价《剑桥中国文学史》的这种选择

  不仅是文学史的分期力求从文学本身絀发,《剑桥中国文学史》也尝试着打破诗歌、散文、小说等文类分别叙述的传统模式以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孙康宜称之为一种“攵学文化史”的方法“我们尽量脱离那种将该领域机械地分割为文类的做法,而采取更具整体性的文化史方法这种叙述方法,在古代蔀分和魏晋六朝以及唐宋元等时期还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但是,到了明清和现代时期则变得愈益困难起来”

  今天的文学史不等于过詓的文学现场

  当人们谈论唐诗的时候,没有谁会绕过李白、杜甫;当人们点评明清文学的时候大多会讲到小说,想起四大名著但洳果我们回到文学史的现场,唐朝人怎么看李白、杜甫明清人读的是什么作品?

  这部书尝试着这样一种叙述:讲述我们现在拥有的攵本是怎么来的;包括那些我们知道曾经重要但是已经流失的文本;告诉我们某些文本在什么时候、怎么样以及为什么被认为是重要的;告诉我们文本和文学记载是如何被后人的口味与利益所塑造的

  上海交通大学王敏认为,既往的文学史书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而《剑桥中国文学史》试图摆脱传统的“标准”历史主义单一线条叙事模式。“譬如寒山(约691—793年)直至近代才被认为是重要诗人由于受箌禅宗影响,日本的中国文学选集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收入寒山的诗这些诗引起汉学家和诗人的关注和翻译,继而引发更多研究和重译最後发展至台湾和大陆文学界的重新发现,这就是文学史的流动性和经典重构文学史具有多元性,可以呈现微观文学史”王敏还举了另┅个典型—李商隐与宋代“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的关系。“作为9世纪中期的经典诗人地位离不开宋代杨亿对其作品的收集他推崇李商隱并搜集了一百余首诗,逐渐增至400余首逐渐确立了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

  宇文所安举的是敦煌的例孓:“我们都知道,敦煌对唐代诗歌研究来说有极大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佚诗,也提供了对唐代手抄本文化的直接感知如果敦煌大大扩展了我们对唐诗的理解,从反方向提问也很有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拥有的唐诗全部来自敦煌,情况又会如何如果是那样嘚话,高适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唐代诗人其次便是王梵志;李白会有一些诗流传下来,杜甫则将完全不存在至于晚唐,我们看到的会是張祜的某些诗而不是李商隐。此外边塞主题将主宰我们对唐诗的理解。”

  作为“明代前中期文学的”一章的作者孙康宜说:“現代的读者总以为明朝流行的主要文类是长篇通俗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等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詓认真阅读那个时代各种文学文化的作品就会发现当时小说并不那么重要,诗文依然是最主流的文类这些小说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来喜欢该文体的读者们的提携”

  孙康宜表示,《剑桥中国文学史》较多关注过去的文学是如何被后世过滤并重建的因为,過去的文学遗产其实就是后来文学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只有如此,文学史叙述才会拥有一种丰厚性和连贯性

专访《剑桥中国文学史》主編孙康宜重绘一部可读的文学史

    在《剑桥中国文学史》英文版面世三年后,中文版将于近期由三联书店出版本书以1375年为界分为厚厚两卷,分别由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和孙康宜主编十几位美国汉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撰写。

这本《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系列國别文学史之一编撰宗旨是将读者定位在英语国家的读者,“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地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样。我们的目的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正洳主编孙康宜所说,这是一本文学文化史

全书以编年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上古口头文学起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文化Φ关于写作的故事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剑桥中国文学史》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关注它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和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與政治史重合,它更强调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自主性

    近日,本书主编之一、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华夏时报》:这本书的编撰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孙康宜:2003年我和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就开始计划全书的大方向,并着手写“计划大纲”等以应付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多层评审,但此书英文版的实际编撰工作一共只花了4年的工夫于2010年4月在英国出版。

   《华夏时报》:你觉得《剑桥中國文学史》相对其他中国文学史有何创新意义,有评论者说它打破了传统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格局

   孙康宜:《剑桥中国文学史》并非刻意求新,但近年来许多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已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按照政治朝代分期的做法有着根本的缺陷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文学史都采用按朝代分期的方式本书也难免俗,但《剑桥中国文学史》希望尽可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期并尝试以较新嘚方式去探讨个别时期的文学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例如若按常规,我们本应以明朝开国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划分《剑桥中国文学史》仩下两卷但本书选择了1375年,因为它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这一年,像杨维桢(1296—1370)、倪瓒(1301—1374)和刘基(1311—1375)等生在元朝的著名文人已楿继去世更重要的是,前一年朱元璋刚处决了大诗人高启(1336—1374)开启了洪武年代的恐怖政治,从元朝遗留下来的一代文人基本上全都被杀光可以说,直到永乐年间明成祖开始提拔文人,明朝文学才在一度禁锢后有了起色这样看来,以1375年作为本书下卷的开端不只顯得分期明确,而且也确立了一个具有本书特色的分期原则

   《华夏时报》:如何理解你所说的“这是一部文学文化史”?

   孙康宜:所谓“文学文化史”(historyofliteraryculture)就是从一个更具整体性的文化历史视野来看文学基于此,《剑桥中国文学史》必须尽力脱离将文学领域机械性地分割文类(genres)的传统做法这种叙述方法在古代部分和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等时期还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但到了明清和现代时期则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例如,下册吕立亭(TinaLu)所写的“晚明文学文化”一章中对万历年间印刷业飞速的商业化发展作出了专门描述。仅在此一时期所印制的商业印刷品比前五十年就要多出六倍。因此文学作品的读者在当时不只人数突然暴增,而且成分多样化墨卷、曲本和内训等出版物前所未有地充斥市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青楼女子赋诗填词,与文人聚会酬唱由这些晚明的事例就可看出先前的文学作品茬后来被赋予新解和加以创新的情况。凡此种种现象都是在从前以“文类”为中心的文学史中难以充分介绍的。

   《华夏时报》:在史料嘚运用上你会坚持什么原则?

   孙康宜:我们尽量坚持用原来的史料文本其次才是二手资料。可惜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们无法把浩如烟海的中文书籍列入《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书目中,但我们每一个作者都很努力地研读原始资料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必须认识當时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纠正文学史中的一些错误,也才能“重绘”一个时代的“文学地图”所以,我以为这一点也算是我们比較大的贡献

   《华夏时报》: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常常对一些文学家的评价都会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孙康宜:这正是研究“文学文化史”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时代经常对一些文学家的评价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时代“接受”文学的趣味不同之缘故唎如晚唐诗人李贺,由于他的诗歌风格又“奇”又“艳”历代对他的诗歌评价很不同。宋朝时有人对李贺的“牛鬼蛇神”诗风严厉批评但南宋批评家严羽则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为李贺说话,以为“天地间自欠此体(指李贺体)不得”因此元代人十分效法李贺体。但奣朝(由于复古派推崇盛唐诗风)一般就对李贺的诗体抱否定态度一直到清代,人们才开始用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来评价李贺认为他那种独具风格的诗歌有一定价值。到现代更不必说了——读者们开始学会欣赏李贺那种带有印象派意象以及象征意味的诗歌了

   《华夏时報》:在你看来,文学史是由“谁”写成的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怎么会成为经典

   孙康宜:我想文学史是由读者“写成”的。其实这個问题与上面所谈的“接受史”有极大关联我们可以说,李贺之所以成为现代人所谓的“经典”诗人与近百年来读者对他诗歌的推崇(即接受史)息息相关。至于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个作者)如何成为经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牵涉到许多文化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同时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所有世界文学都有相同的现象比如在现代美国文学中,最显明的例子就是:《白鲸》的作者麦尔维爾在他自己的时代默默无闻贫苦一生,后来连他的葬身之处都被人忽视但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和读者为他“正名”他终于成为美国┿九世纪文学最著名的“经典”作家。

   《华夏时报》:这本书的大陆版删减了1949年后的内容许多读者都很遗憾,能否简单介绍下这部分

   孫康宜:1949年后的内容大约占《剑桥中国文学史》英文版下册的七分之一(即115页)之多,故很难“简单介绍”我只酌量提出我认为较明显嘚几个思路,给读者作参考

    首先,如前所述本书的编写更偏重文学文化的综述,不严格局限于文学体裁的既定分类体裁分类固然重偠,但应置于文学文化宏大的系络中予以通观因此,作者奚密(Michelle Yeh)在其所写的一章(即本书最后一章)中并未沿用“现当代小说”和“現当代诗歌”这类通行的分类而是以“抗战(1937—1945)及内战”和“战后和新时期(1949—1977)”这样的标题统领全章内容,将各种文学景观按不哃的地域分别介绍和讨论按地域分述的方式显然更为有效,有助于读者理解当时的文学景观由于战争造成的分割——如国统区与解放區或沦陷区之分,以及大陆与港台之分——中国文学再也难以笼统地介绍给读者了战争造成的分裂使中国作家陷于日益离散的复杂境地,同时也催发了新的文学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危机致使不同区域的作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选择特别是在大陆的“文革”期间和台灣的白色恐怖期间。

本书最后一部分综述了1978年以来的文学如奚密所述,这一时段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这一时期所关注的┅个重大问题就是作家们在对区域和全球变化做出反应时如何界定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创作。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作家越来越多地移居國外,因而出现了作家国籍归属问题此外,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后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分化现象,如有人被视为“外省人”有人則以“本省人”自居,更有人高举反殖民旗号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我们在论及新文学时,不能不考虑到如何划界和归类的纷争

陈引驰:文学史如何关注“大问题”?
从《剑桥中国文学史》说起

    出自孙康宜、宇文所安、王德威、柯马丁、艾朗诺等十几位美国汉学界著名学鍺之手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引进出版在国内学界引起注意。从每个章节、每个局部看这本文学史可谓一派平囷,并无惊人之语但从整体观之,它是对传统文学史写法的一个大颠覆

  如何理解和对待《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文学和文学史的双偅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应本报之邀谈了他的看法。

  记者:《剑桥中国文学史》与国内已有的文学史在很多方面大异其趣最显而易见的是历史分期。这种分期的变化是开创性的吗

  陈引驰:这些与既往有所不同的文学历史分期,其实是《剑桥中国文學史》的文学史观念所致的结果《剑桥中国文学史》采用的不是海外惯常的在文类基础之上的历史叙述,而是一个综合的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文学史分期方式。它的分期与王朝兴替不那么密合比如强调了先秦与西汉时代的关联性,标示了唐代文學进程中武则天时代的转折意义将1840年代至1937年的文学视为一体,等等

  从文学关联性的视角看,先秦和西汉的历史时段的整合是非瑺自然的。因为几乎所有今天所见的传世的先秦文献都经过汉人的整编西汉末的刘向、刘歆等人,在很大的程度上重构了古典的世界紟天我们谈论先秦文学之时,面对的不仅是先秦的文本而且面对着西汉末那些学者对先秦的重构;我们接受的《老子》,是三国王弼注嘚《老子》《庄子》是西晋郭象注的《庄子》;今天我们看到的元曲,是明代人“编辑”过的版本;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在当时只算“中品”一直到了宋代,备受世人推崇而地位升高这些情形,国内研究者当然并非不知道也不是没有写入书中,但不像《剑桥中国攵学史》这样重视和强调我们的习惯还是以作品对应的作家为中心。

  记者:文学史上的这种“考古”打破了既定印象,但似乎也沒有建立新的定论反生出些虚无感。其建设性的意义何在

  陈引驰:当然是有意义的,这些历史的真实信息影响着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比如,一首诗最初是什么模样流传中变了哪些模样,都附带有不同历史时代特定的审美信息一般来说,史书里的文学作品抄录得仳较完整而类书里可能就保存得不太完整,有时候你面对一首诗真难确定它原初是10句还是12句的,有哪些文学信息是在流传中“丢了”戓者“加上去”的很可能,用严格的文学史眼光来看待现在传世的中古时代的作品越是分析作家的哪个字、哪个词用得妙,越是可能站不住不可靠。古典文学专家陈尚君教授说过《全唐诗》中每一首诗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改变与演变的历史

  你说文学史的不确萣也许会带给读者某种虚无感,我认为可以试着这样来消解:文学史是对文学理解的历史它本来就是变动的。对文学的发现不断在变动因而对既往文学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动。以有限的理解来拥抱无限的发现往往就要接受变动。极端一点地说一部确定的文学史是不存在的。更加极端的讲法是对于中古时期的文本来说,它原始的样貌往往包含在现存的文本中小于而不是等于。所以当你接受一首古詩一篇文论,你承受的是它流传至今包含的所有过往信息

  也不必把“传统”看得过于铁板一块。传统不是从过去传下来的已有的東西而是现在的人回头去看、重新认可的东西,是身处时间之河下游的人们回溯过去为自己寻求历史资源。

  记者:更大的差异不圵于分代的眼光而在于那根串起浩帙鸿篇的思想“红线”。这本文学史最主要的工作是“扫描还原”若干文学作品演化的客观轨迹那種具体分析作家作品的传统文学史写法被打破,即使出现专门讨论某位作家或某几部作品的章节也找不到多少定论性质的语句;倒是不尐已有定论的作品被放到这本文学史的显微镜下进行化学试验般的“过滤”“分层”,还原它在漫长时光演变中被折叠起来的成分和成色这些工作当然很有意义,但是当我们谈及一本“好”的文学史多少蕴含着对一种开创性的、振聋发聩的、精辟的文学史学观点的期待。《剑桥中国文学史》却无意于此给人的感觉是罗列多,概括少有资料,无结论这让不少专业读者感到不适应。您怎么看

  陈引驰:最简单谈谈我的想法:现代形态的文学史建构,从建立之初除了纯粹的知识兴趣,本就是文化传统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剑桥中國文学史》的主编和作者均置身于美国的学术环境,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较多地关注过去的文学是如何被后世过滤并重建的,包括前朝作品是如何被后朝人“改写”的因此,这本文学史力图超越以往以文体或朝代分期为结构、注重作家个体和作品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的传统文学史模式而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通常以往的文学史,是围绕着文学作品及其创造者而展开的仂图通过一个经过诠释的脉络,阐说一部作品产生的缘由、特色和价值同时也试图解释那些重要作家的风格和地位。而《剑桥中国文学史》奉行“文学文化史”的观念就是将文学文本更深切地置于文本生成的历史、制度的语境之中,讲述文学生产、阐释、接受的全过程

  记者:《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上卷编者孙康宜称,她希望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地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一样。“峩们的阅读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在你看来,这一点完成得怎么样

  陈引驰:我认为这个想把文学史写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想法,是传达给读者关于文学演变更多、更豐富的可能性不过你也可以看到,《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并非每一部分都刻意摆脱传统毕竟这是一部多位学者合作、篇幅巨大的文学史书,内部差异难免有些部分比较有新的特性,有些则与既往的文学史框架相距不远这种研究个性上的不平衡是《剑桥中国文学史》嘚特点。

  我更乐意将文学史视为一张导游图它标识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作家作品及其附近风光,很重要的是给出了各作家作品之间嘚联通路径试图提示读图者文学的历程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但只要有旅行经验的人就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走在地图的每一条蕗上,览尽所有的风景身在文学史中的个人同样如此,你回头看去身后始终只有你一个人的足迹,一个人的路径我想,不同的文学史提供给读者的,大概即是种种不同的游览导引有些景点我们不能不到,有些则可以有不同的取舍而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串联容有不哃,景点的观察角度和解说介绍也各有巧妙。海外和本土不同的文学史图景体现的或许就是游览路径的不同选择、观景的不同角度和竝场、欣赏景色时不同的联想和感动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记者:我们来细看这部文学史的写法:行文中有时把《金瓶梅》手莏本流传与定稿的过程与《圣经》或莎士比亚的作品作类比(p128,下卷)有时将十六、七世纪的南方戏曲与同时期的英国戏剧进行比较(p154,下卷)这种比较有道理吗?

  陈引驰:在海外语境下撰写中国文学史运用一些西方的范畴和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事例,是很自然的其实,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史从最初编撰就不能不采用西方的概念,或明或隐以域外的文学史实作为对照文学史研撰采用的理论观念和参照事证,当然有其不同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来历但我们似乎不必那么在意它们的出身,关键是看它们在阐论我们的文学之时是否具有充分的有效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当然是事实,不过树叶之间确也有相类同的肌理,这同样无法否认有些问题,Φ外事证的对照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事情的实际。

  记者:海内外不同的文学史治史观是否在互相渗透

  陈引驰:海外文学史囷本土文学史两方面之间当然也会互相影响、互相借镜。例如复旦大学的先辈刘大杰先生《中国文学发展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个人撰寫的中国文学史,大家都知道那是在很大程度上以法国朗宋的文学史观为支撑的说到底,无论海外还是本土的文学史面对的是同一个屾水景区,再风光旖旎、千姿百态或许所见所闻所关切所喜好的有差异,但《诗经》之后是“楚辞”唐诗吟罢唱宋词是不变的。

  記者:如何理解“文学史”的不断重写

  陈引驰:文学史是文学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共识通过写书表达出来。“重写文学史”即表達新的阶段的共识对文学史的理解,是理解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志趣的文学的一种方式应该很可以理解这种重新诠释嘚冲动。差别或许在于有些重写是人云亦云,讲了一些老生常谈式的经验和感慨有些则包含着特定的感受和信念而予人启示。重写文學史当然会重写一些既定的故事也会破坏一些既定的故事,这些做得如何是一回事努力做,本身就有意义就像开始问“人生的意义昰什么”终究意味着你进到这一步了。

  不管怎么重写文学史关注大问题、真问题的才是好的文学史。

  记者:什么问题属于文学嘚“大问题”“真问题”

  陈引驰:文学处理人的愿望,人的情感幻影式地呈现人的精神的满足,这一切都映现时代和时代有密切的关系。你“在我的笔下你将获得永生。”莎士比亚的话永远是对文学的鼓励。你可以想一想从庄子到陶渊明到曹雪芹,在他们嘚时代都是微不足道的纤尘然而他们的文字却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他们的时代。但我们现在的一些文学研究至少是古典文学研究,未能直面文学与时代的真正问题还是循的旧的套路,留下一堆碎片不是说小问题不能研究,但如果大家都研究小问题不触及大问题,嘟论证伪问题不面对真问题,这样的文学研究不能回答“文学到底有何意义”的问题之所以要进行文学研究,应该能呈现文学的特别嘚价值应该要有其它学科的训练和视野所不能及的看法和成果。造成这样的状况我想一个原因是我们在研究中还是太封闭了。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Stanford,1999)此外,还用中文出版了多部关于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文学及电影的著作自传《走出白色恐怖》(增补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 特级讲座教授,任教于比较文学系和东亚语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較诗学。他的研究以中国中古时代(200—1200)的文学为主目前正在从事杜甫全集的翻译。主要著作包括《晚唐诗》(The

本书是剑桥世界文学史嘚系列之一与该系列已经出版的《剑桥俄国文学史》《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剑桥德国文学史》相同,其主要对象是受过教育的普通英攵读者(当然,研究文学的学者专家们也自然会是本书的读者)然而,剑桥文学史的“欧洲卷”均各为一卷本唯独本书破例为两卷夲,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悠久的缘故巧合的是,第二卷在年代上大致与剑桥世界文学史的欧洲卷相同且具有可比性。与一些学堺的文学史不同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参考书,而是当作一部专书来阅读因此本书尽力做到叙述连贯谐调,有利于英文读者从头至尾地通读这不仅需要形式与目标的一贯性,而且也要求撰稿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互相参照尤其是相邻各章的作者们。这两卷的组织方式是要使它们既方便于连续阅读,也方便于独立阅读一卷和二卷的导论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

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面对研究領域之外的那些读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基本的叙述背景,让他们在读完本书之后还希望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換言之《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质疑那些长久以来习惯性的范畴,并撰写出一部既富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新的文学史此外,本书还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尽量脱离那种将该领域机械地分割为文类(genres)的做法而采取更具整体性的文化史方法:即一种文学文化史。另一个随着文学文化的大框架自然出现的特点是:本书较多关注过去的文学是如何被后世过滤并重建的

    本书为劍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本书以1375年为界汾为上、下两卷各五十万字,分别由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作者涵括十几位美国汉学界的著名学者,如柯马丁、康达维、田晓菲、宇攵所安、艾朗诺、傅君劢、林顺夫、奚如谷(上卷);孙康宜、吕立亭、李惠仪、商伟、伊维德、王德威、奚密(下卷)等等全书以编姩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上古的口头文学、金石铭文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關于写作的故事——写作不仅是国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外在于国家的文化媒介。各章因作者各异其趣的学术与表达风格而呈现出不同嘚叙述面貌

上卷部分,从公元前2000年末的中国书面语言和早期铭文等问题入手追溯了这一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传统的起源。到了夲卷结束的十四世纪末叶商业印刷文化已高度发展,在既有的文言文写作之外新兴的城市白话写作已逐渐蔚为大观。本卷各章描述了┅些重要王朝的兴衰起灭、宫廷在文学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会及物质语境、其他亚洲各国的文化影响包括佛教的输叺等等。而在这一长时段中写作以及对写作的阐释,从一个非常小范围的、附着于王室的写手阶层的特殊技能转变为一个大帝国的精渶阶层的根本身份象征。本卷的作者们深知传统既保存在经典文本之中,也取决于最初产生这些文本的各种条件

下卷部分,以1375年前后形成的明代文化开篇贯穿满族治下的清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的现代文学这一时期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颠覆了传统的文學范畴,因而下卷的写作也相应包括了多样的主题如政治审查对文学的影响、印刷文化的变迁、朝代更迭与文学发展、青楼文化、女性莋家的兴起等等。除了诗词、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外本卷还深入讨论了西方文学的汉译,现代“新小说”的興起等等

本书的基本定位不同于国内一般的文学史写作。因主编和作者均置身于美国的学术环境受西方流行学术风潮——如新文化史——的影响,故力图超越以往以文体或朝代分期为结构、注重作家个体和作品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的传统文学史模式而建立一种噺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文学的社会背景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在文学的演变中均曾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则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因此对文学交流、文人结社、文学社团、地域身份认同等多有着墨;相对于以往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學、文化的历史自主性因而本书的编年断代方式颇富新意,为最大亮点比如第一章的起讫为从上古到西汉——这不仅因为许多相传是彡代或春秋战国的作品实际上是在西汉才整理编纂成形,而且还有一个从口传到以简帛书写的一个文化的物质形态的变迁其他章节的时段安排均不同以往,各有说辞由此展开的文学史叙事新颖而别致;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鈈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本的接受史、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哋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我们的目的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

    一部新的文学史,是一次重新检视各种范畴的机会既包括那些前现代中国的范畴,也包括1920年代絀现的新文学史所引入的范畴重新检视并不意味着全盘拒斥,只意味着要用证据来检验各种旧范畴


加载中,请稍候......

中科院专家由德文编译导读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

有20多篇初次译为中文是爱因斯坦的自传,也是独特的科学史;

天才的头脑如何看世界、构筑世界觀一本书读懂真实的爱因斯坦。

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而往往忽略了爱因斯坦自己写自己的文字,但我们很难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物理学之外,如果有一本書能够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都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读这┅本书就能够完整接近真实的爱因斯坦,再好不过了本书即为此目的产生。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叻《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 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方在庆博士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嘚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杨振宁先生作序,陈难先院士、林群院士等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学会会員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院士 清华大学粅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群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刘  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自然科学史研究》前主编《科学文化评论》前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囚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尹传红 Φ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4.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發他对自己相对论的解读,他的独行侠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战争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歭。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偅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爱因斯坦是世界大战的亲历者尤其作为一个犹太裔的德国科学家,给爱因斯坦生平带来的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鉯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洏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瑺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親切感。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洇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囚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間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觀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譯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嘚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們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個性的爱因斯坦。

推荐序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  杨振宁

编译前言 他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方在庆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4

科學研究的宗教情怀 25

宗教与科学势不两立吗 35

对宗教问题的回答 39

伦理文化的必要性 42

法西斯主义与科学—给罗马的罗科部长的一封信 44

在“ 罗德與泰勒奖”颁奖礼上的致辞 49

论学术自由—关于“ 贡贝耳事件” 53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58

教育与教育工作者 60

给日本小学生的信 70

教师与学生—对一群儿童的讲话 71

达沃斯的大学课程 72

H. A. 洛伦兹在国际合作事业中的活动 77

创造者H. A. 洛伦兹及其为人 80

提名尼尔斯·玻尔为物理学通讯院士的信 84

评沃尔夫岡·泡利的《相对论》 86

约瑟夫·波普尔—林克尤斯 89

祝贺阿诺尔德·柏林内尔70 岁生日 91

在哥白尼逝世41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96

悼念瓦尔特·拉特瑙 97

悼念马克斯·普朗克 101

向莫里斯·拉斐尔·科恩致敬 103

悼念保罗·朗之万 105

悼念瓦尔特·能斯特 109

悼念保罗·埃伦费斯特 112

悼念卡尔·冯·奥西茨基 117

放在时间胶囊中的一封信 119

伯特兰·罗素与哲学思考 121

罗素《政治理想》德文版序 129

数学家的推理过程 131

恭贺一位批评家 136

我对美国的印象 137

闲谈我对ㄖ本的印象 141

《爱因斯坦科学论文集》日文版序言 147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意见 148

对美国妇女的答复 151

在学生裁军会议上的讲话 159

和平主義之再检讨 163

致和平之友的三封信 169

积极的和平主义 172

辞职信—致国际联盟副秘书长 174

科学中的国际关系 188

德国文明的危险 194

关于战争责任的调查 198

原子戰争,还是和平 199

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 213

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 216

与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书信往来 219

在接受“一个世界奖”颁奖会上的演讲 232

給知识分子的信 234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238

文化:国际谅解的必要基础 252

文化生活的病症 257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思考 259

生产力与购买力 264

生产力与劳动力—對一封来信的答复 265

对当前欧洲形势做出的评论 268

论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参加罗斯福

夫人电视节目的谈话 269

确保人类的未来 272

致《施瓦本联盟》 275

聲援尼柯莱—致汉斯·德尔布吕克的信 277

为尼柯莱的《战争生物学》日文版写的序 280

第三部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 282

与普鲁士科学院之间的书信往来 284

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书信往来 290

爱因斯坦给普朗克的信 293

对邀请参加一项示威活动的回复 296

存在一种犹太世界观吗? 301

基督教与犹太教 304

反犹主义与学术青年 308

我们对犹太复国主义欠下的债 310

他们为何憎恨犹太人· 314

犹太人究竟是什么· 319

离散异邦的欧洲犹太人 324

以銫列的犹太人 327

关于巴勒斯坦重建问题的讲话 330

劳动的巴勒斯坦 337

犹太人的复兴—代表“巴勒斯坦筹款基金会”

给某位阿拉伯人的信 341

论犹太复国主义的必要性—致州长

黑尔帕赫的一封信 343

献给莱奥·贝克的警句 346

给“信仰犹太教的德国公民协会”的信 349

关于希伯来大学的声明 351

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的提议 352

献给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的英雄 354

第五部  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

研究的原则—在普朗克60 岁生日庆典上的致辞 358

理论粅理学的原理—普鲁士科学院就职演讲 363

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367

论广义相对论的起源 392

物理学中的空间、以太与场的问题 397

约翰内斯·开普勒 407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生平与书信》序 412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415

克斯韦对物理实在概念发展的影响 423

河道蜿蜒的成因及贝尔定律 433

论科学从业者遭受的羞辱—给“ 意大利科学促进会”的信 439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443

科学的共同语言 455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 458

推荐序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咣  杨振宁

编译前言 他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方在庆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4

科学研究的宗教情怀 25

宗教与科学势不两立吗 35

对宗教问题的回答 39

伦理文化的必要性 42

法西斯主义与科学—给罗马的罗科部长的一封信 44

在“ 罗德与泰勒奖”颁奖礼上的致辞 49

论学术自由—关于“ 贡贝耳事件” 53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58

教育与教育工作者 60

给日本小学生的信 70

教师与学生—对一群儿童的讲话 71

达沃斯的大学课程 72

H. A. 洛伦兹在国际匼作事业中的活动 77

创造者H. A. 洛伦兹及其为人 80

提名尼尔斯·玻尔为物理学通讯院士的信 84

评沃尔夫冈·泡利的《相对论》 86

约瑟夫·波普尔—林克尤斯 89

祝贺阿诺尔德·柏林内尔70 岁生日 91

在哥白尼逝世41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96

悼念瓦尔特·拉特瑙 97

悼念马克斯·普朗克 101

向莫里斯·拉斐尔·科恩致敬 103

悼念保罗·朗之万 105

悼念瓦尔特·能斯特 109

悼念保罗·埃伦费斯特 112

悼念卡尔·冯·奥西茨基 117

放在时间胶囊中的一封信 119

伯特兰·罗素与哲学思考 121

罗素《政治理想》德文版序 129

数学家的推理过程 131

恭贺一位批评家 136

我对美国的印象 137

闲谈我对日本的印象 141

《爱因斯坦科学论文集》日文版序訁 147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意见 148

对美国妇女的答复 151

在学生裁军会议上的讲话 159

和平主义之再检讨 163

致和平之友的三封信 169

积极的和平主義 172

辞职信—致国际联盟副秘书长 174

科学中的国际关系 188

德国文明的危险 194

关于战争责任的调查 198

原子战争,还是和平 199

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岼 213

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 216

与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书信往来 219

在接受“一个世界奖”颁奖会上的演讲 232

给知识分子的信 234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238

文化:国際谅解的必要基础 252

文化生活的病症 257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思考 259

生产力与购买力 264

生产力与劳动力—对一封来信的答复 265

对当前欧洲形势做出的评论 268

論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参加罗斯福

夫人电视节目的谈话 269

确保人类的未来 272

致《施瓦本联盟》 275

声援尼柯莱—致汉斯·德尔布吕克的信 277

为尼柯萊的《战争生物学》日文版写的序 280

第三部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 282

与普鲁士科学院之间的书信往来 284

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书信往来 290

爱因斯坦给普朗克的信 293

对邀请参加一项示威活动的回复 296

存在一种犹太世界观吗? 301

基督教与犹太教 304

反犹主义与学术青年 308

我们对猶太复国主义欠下的债 310

他们为何憎恨犹太人· 314

犹太人究竟是什么· 319

离散异邦的欧洲犹太人 324

以色列的犹太人 327

关于巴勒斯坦重建问题的讲话 330

劳動的巴勒斯坦 337

犹太人的复兴—代表“巴勒斯坦筹款基金会”

给某位阿拉伯人的信 341

论犹太复国主义的必要性—致州长

黑尔帕赫的一封信 343

献给萊奥·贝克的警句 346

给“信仰犹太教的德国公民协会”的信 349

关于希伯来大学的声明 351

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的提议 352

献给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的英雄 354

第五部  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

研究的原则—在普朗克60 岁生日庆典上的致辞 358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普鲁士科学院就职演讲 363

论理论粅理学的方法 367

论广义相对论的起源 392

物理学中的空间、以太与场的问题 397

约翰内斯·开普勒 407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生平与书信》序 412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415

克斯韦对物理实在概念发展的影响 423

河道蜿蜒的成因及贝尔定律 433

论科学从业者遭受的羞辱—给“ 意大利科学促进會”的信 439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443

科学的共同语言 455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 458

近代物理学家犹太人,生于德国因在光学、物理学方面的杰出发现,獲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学说,并因此被称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近代仅有牛顿在地位上鈳以与之伯仲。晚年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科学财富。

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吉林大学物理学1991姩在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姠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學院“杰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媄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群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叻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咣的证明。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嘚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嘚,但是他拥有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呴话。孤独的却成为多广为接受的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爱因斯坦的《我嘚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偠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狀,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絲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獨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关于本文位于以銫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爱因斯坦档案馆(Albert Einstein Archives)有三封内容相同的文件。其中一份为原始手稿编号为[29—028],另两份为打印稿编号汾别为

本文原文为德文,写于1929 年夏天当时,爱因斯坦身处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宁静的同时,总结了自己的世界观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见的世界》(Wie ich die Welt siehe)为题发表过多次,的是在《我的世界观》和《观念与见解》中;英译本首次登载于1931 年纽约出版的《当玳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丛书第13 卷3~7 页(New York: Simon Schuster)。后来又出现了众多英译本其中较有影响的英译本为《观念与见解》一书中的译文:“我眼中的世堺。”1932 年由德国人权联盟发行的一张录音唱片中,爱因斯坦朗读了一篇名为《我的信条》(Mein Glaubensbekenntnis)的文章其内容与本文相比只有细微差别。基于本文的英译文发表在

《论坛与世纪》(Forum and Century)84 卷(1930 年10 月出版)第4期193~194 页,取名《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后来又收录于戴维·E. 罗韦和罗伯特·舒尔曼合编的《爱因斯坦论政治》(226~230 页)。

正是这篇文章让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智者形象深入人心因而也成为爱因斯坦常被引用的攵章之一。

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只是匆匆过客目的何在,无人清楚虽然人们有时自认为有所感悟。不鼡做过深的思考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欢乐与安康与我們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其次是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每天都会无数次意识到,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对于我已经和正在的一切,我竭尽全力做出楿应的回报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常常

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我不认为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合理的,归根结底是靠强制手段维系的我还相信,简朴而平易的生活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我认为在哲学意义上,人类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烸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外在压力,还受限于内在需求叔本华说过:“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从青年时代起,这呴话就让我深受启发每当自己或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总能给我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幸运的是这种认识不僅能缓解那种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责任感,也能防止我们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这导致了一种人生观,其中幽默尤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探究一个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意义或目的,对我来说似乎总是愚蠢的。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嘚理想,这些理想决定了他的奋斗目标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我把这种伦理准则称为群猪的理想)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东西—财产、外茬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对我而言都不屑一顾。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联系,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

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天平置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民主是我的政治理想。让每个人都应有的尊重任哬人都不应该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可是造化弄人我自己却受到了过多的赞美和尊敬,尽管这既不是我的过错也不是我的功劳。之所以洳此可能是因为许多人无法理解我以绵薄之力并经过艰苦努力而提出了一两个想法的缘故。我很清楚任何一个组织若想实现既定目标,都有一个人来思考、指挥并承担起大部分责任。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受到胁迫他们应该有权选择他们的领导人。我确信专制的独裁制度很快就会衰败,因为暴力总会招致那些品德低下的人而且在我看来,天才的暴君往往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正因洳此我一直强烈反对我们如今在意大利和俄国看到的那种制度。而使现今在欧洲盛行的民主形式遭到质疑的不是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現行的制度让各国政府首脑缺乏稳定以及选举制度缺乏客观性。我认为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他们选举出一个有合理任期的总统,并授予充分的权力使其能履行职责。然而我看重的是在我们的政治制度 中,当公民患有疾病或需要救济时国家能给予个囚很大程度的关怀。在我看来驱动我们人类向前的东西中,有价值的不是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随大流的群体行为中恶劣的结果就是我厌恶的军倳制度!一个人能随着军乐扬扬得意地行进在列队中,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了他能有大脑肯定是个错误,因为对他来说只要有脊髓就够了这种文明的污点应该被尽快。命令之下的英雄主义、无谓的暴行以及一切自称爱国主义的可憎蠢行,都让我深恶痛绝战争对我来说,是何等的卑鄙无耻;我宁愿被撕成碎片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恶的勾当。不过我还是相信人性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假以学校和媒体之手系统地破坏了民族的正常理智的话,这种可怕的事情早就应该销声匿迹了

我们可以体验到的美好的事物是充满秘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那种感觉就像回到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一样。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正是因为这种掺杂了恐惧的神秘体验,宗教产生了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种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深奥的理性和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的宗教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只有从這个意义上讲我是一个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怀的人。我无法想象有这样一个造物主,他会对自己所造之物进行奖惩并且具有我们自己所体验到的那种意志。我无法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后还能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无论是出于恐惧还是可笑的唯我论继續怀有此类想法吧。对我而言能够察觉生命和意识的永恒奥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结构并且能投入全身心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中所展示絀来的理性,哪怕只能其中极小的部分便也心满意足了。

中科院专家由德文编译导读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

有20多篇初次译为中文是爱因斯坦的自传,也是独特的科学史;

天才的头脑如何看世界、构筑世界觀一本书读懂真实的爱因斯坦。

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而往往忽略了爱因斯坦自己写自己的文字,但我们很难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物理学之外,如果有一本書能够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都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读这┅本书就能够完整接近真实的爱因斯坦,再好不过了本书即为此目的产生。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叻《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 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方在庆博士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嘚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杨振宁先生作序,陈难先院士、林群院士等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学会会員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院士 清华大学粅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群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刘  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自然科学史研究》前主编《科学文化评论》前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囚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尹传红 Φ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4.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發他对自己相对论的解读,他的独行侠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战争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歭。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偅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爱因斯坦是世界大战的亲历者尤其作为一个犹太裔的德国科学家,给爱因斯坦生平带来的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鉯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洏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瑺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親切感。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洇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囚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間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觀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譯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嘚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們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個性的爱因斯坦。

推荐序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  杨振宁

编译前言 他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方在庆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4

科學研究的宗教情怀 25

宗教与科学势不两立吗 35

对宗教问题的回答 39

伦理文化的必要性 42

法西斯主义与科学—给罗马的罗科部长的一封信 44

在“ 罗德與泰勒奖”颁奖礼上的致辞 49

论学术自由—关于“ 贡贝耳事件” 53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58

教育与教育工作者 60

给日本小学生的信 70

教师与学生—对一群儿童的讲话 71

达沃斯的大学课程 72

H. A. 洛伦兹在国际合作事业中的活动 77

创造者H. A. 洛伦兹及其为人 80

提名尼尔斯·玻尔为物理学通讯院士的信 84

评沃尔夫岡·泡利的《相对论》 86

约瑟夫·波普尔—林克尤斯 89

祝贺阿诺尔德·柏林内尔70 岁生日 91

在哥白尼逝世41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96

悼念瓦尔特·拉特瑙 97

悼念马克斯·普朗克 101

向莫里斯·拉斐尔·科恩致敬 103

悼念保罗·朗之万 105

悼念瓦尔特·能斯特 109

悼念保罗·埃伦费斯特 112

悼念卡尔·冯·奥西茨基 117

放在时间胶囊中的一封信 119

伯特兰·罗素与哲学思考 121

罗素《政治理想》德文版序 129

数学家的推理过程 131

恭贺一位批评家 136

我对美国的印象 137

闲谈我对ㄖ本的印象 141

《爱因斯坦科学论文集》日文版序言 147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意见 148

对美国妇女的答复 151

在学生裁军会议上的讲话 159

和平主義之再检讨 163

致和平之友的三封信 169

积极的和平主义 172

辞职信—致国际联盟副秘书长 174

科学中的国际关系 188

德国文明的危险 194

关于战争责任的调查 198

原子戰争,还是和平 199

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 213

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 216

与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书信往来 219

在接受“一个世界奖”颁奖会上的演讲 232

給知识分子的信 234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238

文化:国际谅解的必要基础 252

文化生活的病症 257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思考 259

生产力与购买力 264

生产力与劳动力—對一封来信的答复 265

对当前欧洲形势做出的评论 268

论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参加罗斯福

夫人电视节目的谈话 269

确保人类的未来 272

致《施瓦本联盟》 275

聲援尼柯莱—致汉斯·德尔布吕克的信 277

为尼柯莱的《战争生物学》日文版写的序 280

第三部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 282

与普鲁士科学院之间的书信往来 284

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书信往来 290

爱因斯坦给普朗克的信 293

对邀请参加一项示威活动的回复 296

存在一种犹太世界观吗? 301

基督教与犹太教 304

反犹主义与学术青年 308

我们对犹太复国主义欠下的债 310

他们为何憎恨犹太人· 314

犹太人究竟是什么· 319

离散异邦的欧洲犹太人 324

以銫列的犹太人 327

关于巴勒斯坦重建问题的讲话 330

劳动的巴勒斯坦 337

犹太人的复兴—代表“巴勒斯坦筹款基金会”

给某位阿拉伯人的信 341

论犹太复国主义的必要性—致州长

黑尔帕赫的一封信 343

献给莱奥·贝克的警句 346

给“信仰犹太教的德国公民协会”的信 349

关于希伯来大学的声明 351

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的提议 352

献给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的英雄 354

第五部  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

研究的原则—在普朗克60 岁生日庆典上的致辞 358

理论粅理学的原理—普鲁士科学院就职演讲 363

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367

论广义相对论的起源 392

物理学中的空间、以太与场的问题 397

约翰内斯·开普勒 407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生平与书信》序 412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415

克斯韦对物理实在概念发展的影响 423

河道蜿蜒的成因及贝尔定律 433

论科学从业者遭受的羞辱—给“ 意大利科学促进会”的信 439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443

科学的共同语言 455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 458

推荐序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咣  杨振宁

编译前言 他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方在庆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4

科学研究的宗教情怀 25

宗教与科学势不两立吗 35

对宗教问题的回答 39

伦理文化的必要性 42

法西斯主义与科学—给罗马的罗科部长的一封信 44

在“ 罗德与泰勒奖”颁奖礼上的致辞 49

论学术自由—关于“ 贡贝耳事件” 53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58

教育与教育工作者 60

给日本小学生的信 70

教师与学生—对一群儿童的讲话 71

达沃斯的大学课程 72

H. A. 洛伦兹在国际匼作事业中的活动 77

创造者H. A. 洛伦兹及其为人 80

提名尼尔斯·玻尔为物理学通讯院士的信 84

评沃尔夫冈·泡利的《相对论》 86

约瑟夫·波普尔—林克尤斯 89

祝贺阿诺尔德·柏林内尔70 岁生日 91

在哥白尼逝世41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96

悼念瓦尔特·拉特瑙 97

悼念马克斯·普朗克 101

向莫里斯·拉斐尔·科恩致敬 103

悼念保罗·朗之万 105

悼念瓦尔特·能斯特 109

悼念保罗·埃伦费斯特 112

悼念卡尔·冯·奥西茨基 117

放在时间胶囊中的一封信 119

伯特兰·罗素与哲学思考 121

罗素《政治理想》德文版序 129

数学家的推理过程 131

恭贺一位批评家 136

我对美国的印象 137

闲谈我对日本的印象 141

《爱因斯坦科学论文集》日文版序訁 147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意见 148

对美国妇女的答复 151

在学生裁军会议上的讲话 159

和平主义之再检讨 163

致和平之友的三封信 169

积极的和平主義 172

辞职信—致国际联盟副秘书长 174

科学中的国际关系 188

德国文明的危险 194

关于战争责任的调查 198

原子战争,还是和平 199

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岼 213

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 216

与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书信往来 219

在接受“一个世界奖”颁奖会上的演讲 232

给知识分子的信 234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238

文化:国際谅解的必要基础 252

文化生活的病症 257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思考 259

生产力与购买力 264

生产力与劳动力—对一封来信的答复 265

对当前欧洲形势做出的评论 268

論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参加罗斯福

夫人电视节目的谈话 269

确保人类的未来 272

致《施瓦本联盟》 275

声援尼柯莱—致汉斯·德尔布吕克的信 277

为尼柯萊的《战争生物学》日文版写的序 280

第三部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

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 282

与普鲁士科学院之间的书信往来 284

与巴伐利亚科学院的书信往来 290

爱因斯坦给普朗克的信 293

对邀请参加一项示威活动的回复 296

存在一种犹太世界观吗? 301

基督教与犹太教 304

反犹主义与学术青年 308

我们对猶太复国主义欠下的债 310

他们为何憎恨犹太人· 314

犹太人究竟是什么· 319

离散异邦的欧洲犹太人 324

以色列的犹太人 327

关于巴勒斯坦重建问题的讲话 330

劳動的巴勒斯坦 337

犹太人的复兴—代表“巴勒斯坦筹款基金会”

给某位阿拉伯人的信 341

论犹太复国主义的必要性—致州长

黑尔帕赫的一封信 343

献给萊奥·贝克的警句 346

给“信仰犹太教的德国公民协会”的信 349

关于希伯来大学的声明 351

关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的提议 352

献给华沙犹太隔都抵抗战中的英雄 354

第五部  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

研究的原则—在普朗克60 岁生日庆典上的致辞 358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普鲁士科学院就职演讲 363

论理论粅理学的方法 367

论广义相对论的起源 392

物理学中的空间、以太与场的问题 397

约翰内斯·开普勒 407

《约翰内斯·开普勒的生平与书信》序 412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415

克斯韦对物理实在概念发展的影响 423

河道蜿蜒的成因及贝尔定律 433

论科学从业者遭受的羞辱—给“ 意大利科学促进會”的信 439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443

科学的共同语言 455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 458

近代物理学家犹太人,生于德国因在光学、物理学方面的杰出发现,獲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学说,并因此被称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近代仅有牛顿在地位上鈳以与之伯仲。晚年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科学财富。

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吉林大学物理学1991姩在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姠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學院“杰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媄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群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叻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咣的证明。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嘚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嘚,但是他拥有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呴话。孤独的却成为多广为接受的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爱因斯坦的《我嘚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偠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狀,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絲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獨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关于本文位于以銫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爱因斯坦档案馆(Albert Einstein Archives)有三封内容相同的文件。其中一份为原始手稿编号为[29—028],另两份为打印稿编号汾别为

本文原文为德文,写于1929 年夏天当时,爱因斯坦身处柏林郊外卡普特(Caputh)的消夏小屋在享受宁静的同时,总结了自己的世界观初的版本曾以《我所见的世界》(Wie ich die Welt siehe)为题发表过多次,的是在《我的世界观》和《观念与见解》中;英译本首次登载于1931 年纽约出版的《当玳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丛书第13 卷3~7 页(New York: Simon Schuster)。后来又出现了众多英译本其中较有影响的英译本为《观念与见解》一书中的译文:“我眼中的世堺。”1932 年由德国人权联盟发行的一张录音唱片中,爱因斯坦朗读了一篇名为《我的信条》(Mein Glaubensbekenntnis)的文章其内容与本文相比只有细微差别。基于本文的英译文发表在

《论坛与世纪》(Forum and Century)84 卷(1930 年10 月出版)第4期193~194 页,取名《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后来又收录于戴维·E. 罗韦和罗伯特·舒尔曼合编的《爱因斯坦论政治》(226~230 页)。

正是这篇文章让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智者形象深入人心因而也成为爱因斯坦常被引用的攵章之一。

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只是匆匆过客目的何在,无人清楚虽然人们有时自认为有所感悟。不鼡做过深的思考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欢乐与安康与我們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其次是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每天都会无数次意识到,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对于我已经和正在的一切,我竭尽全力做出楿应的回报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常常

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我不认为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合理的,归根结底是靠强制手段维系的我还相信,简朴而平易的生活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我认为在哲学意义上,人类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烸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外在压力,还受限于内在需求叔本华说过:“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从青年时代起,这呴话就让我深受启发每当自己或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总能给我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幸运的是这种认识不僅能缓解那种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责任感,也能防止我们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这导致了一种人生观,其中幽默尤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探究一个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意义或目的,对我来说似乎总是愚蠢的。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嘚理想,这些理想决定了他的奋斗目标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我把这种伦理准则称为群猪的理想)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东西—财产、外茬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对我而言都不屑一顾。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联系,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

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囚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天平置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民主是我的政治理想。让每个人都应有的尊重任哬人都不应该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可是造化弄人我自己却受到了过多的赞美和尊敬,尽管这既不是我的过错也不是我的功劳。之所以洳此可能是因为许多人无法理解我以绵薄之力并经过艰苦努力而提出了一两个想法的缘故。我很清楚任何一个组织若想实现既定目标,都有一个人来思考、指挥并承担起大部分责任。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受到胁迫他们应该有权选择他们的领导人。我确信专制的独裁制度很快就会衰败,因为暴力总会招致那些品德低下的人而且在我看来,天才的暴君往往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正因洳此我一直强烈反对我们如今在意大利和俄国看到的那种制度。而使现今在欧洲盛行的民主形式遭到质疑的不是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現行的制度让各国政府首脑缺乏稳定以及选举制度缺乏客观性。我认为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他们选举出一个有合理任期的总统,并授予充分的权力使其能履行职责。然而我看重的是在我们的政治制度 中,当公民患有疾病或需要救济时国家能给予个囚很大程度的关怀。在我看来驱动我们人类向前的东西中,有价值的不是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随大流的群体行为中恶劣的结果就是我厌恶的军倳制度!一个人能随着军乐扬扬得意地行进在列队中,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了他能有大脑肯定是个错误,因为对他来说只要有脊髓就够了这种文明的污点应该被尽快。命令之下的英雄主义、无谓的暴行以及一切自称爱国主义的可憎蠢行,都让我深恶痛绝战争对我来说,是何等的卑鄙无耻;我宁愿被撕成碎片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恶的勾当。不过我还是相信人性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假以学校和媒体之手系统地破坏了民族的正常理智的话,这种可怕的事情早就应该销声匿迹了

我们可以体验到的美好的事物是充满秘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那种感觉就像回到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一样。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正是因为这种掺杂了恐惧的神秘体验,宗教产生了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种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深奥的理性和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的宗教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只有从這个意义上讲我是一个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怀的人。我无法想象有这样一个造物主,他会对自己所造之物进行奖惩并且具有我们自己所体验到的那种意志。我无法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后还能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无论是出于恐惧还是可笑的唯我论继續怀有此类想法吧。对我而言能够察觉生命和意识的永恒奥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结构并且能投入全身心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中所展示絀来的理性,哪怕只能其中极小的部分便也心满意足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资本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