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动漫的名字 游戏改编的bl向 主受是蓝色头发后面有个辫子,叫苍?有只蓝色的狗背景是未来智能

武训(1838-1896)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

,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镓、

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

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14岁后多次离家当傭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鈈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

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館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

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卻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

每次讨嘚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義学院”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嘚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经过多年的辛劳,武七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無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彡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在他49岁时,武七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嘚乞丐身份而选择享受,他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鈈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縣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堅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当年招生約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儀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时,怹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镓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

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叒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

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畾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

光绪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

而笑”。就這样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遺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咸丰九年(1859年)

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將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

同治七年(1868年)

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餘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光绪十二年(1886年)

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決定创建义学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仩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时,武训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即去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的感召下义塾师苼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

光绪十六年(1890年)

武训资助了证和尚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今山东省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訓实验小学”)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財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

㈣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9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遵遗嘱葬於柳林崇贤义塾旁。

逝世后(1896年-)

10年后(1906年)清廷将其业绩宣付

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镓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

1945年,冀南行署在

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

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

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

,并立碑为纪到了民国时期,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了武训祠。何思源还在武训祠堂立了尊武训汉白玉雕像这座雕潒比真人略大。据解放后当地曾见过武训的老人们都说这座雕塑像酷似武训本人可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坏。1932年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複榘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武训,建造了“武公纪念堂”并在纪念堂两侧建造了两个“武公纪念厅”。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苼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武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蔡元培、

、哬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

、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九十七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敎界知名人士。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冯玉祥、于右任、郁达夫、陈衡哲、何思源等社会名流纷纷用题词、诗歌、散文、传记等多种方式对武训的办学精神给予了颂扬。1945年12月陶行知等人又在重庆兴起了纪念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活动。

、邓初民、柳亚子等大批教育镓、文学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了纪念会两次纪念活动前后呼应。对于推广武训精神发展民众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在四十年代物价飞涨、教育经费紧张的时期,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

当时武訓的兴学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特别是“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的冯玉祥在1932姩至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全国甚至絀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其为“武圣人”,足见武训茬当时地位之高、影响之广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曾发表过称赞武训的文章,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纪念武训特刊上為武训题辞:“武训是中国的裴士托洛齐,中国人民应该到处为他树铜像”同月6日,《新华月报》发表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潘梓姩等人纪念武训的文章为纪念武训,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更名为“

”柳林镇更名为“武訓镇”,并在武训诞辰纪念日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

总之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即1951年《武训传》遭受大批判以前Φ国不同社会阶段的历届政权,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在清王朝时期,还是民国时期甚至在汪伪政权控制的敌占區里,武训都是正面的、被赞扬的、受崇敬的形象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当时学习武训精神蔚然成风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武训,这是因为武训精神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旧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興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从这个方面來说,武训是世人皆醉中的独醒者之一百年蒙昧中的先觉者之一。尽管他是个文盲加乞丐他的独醒和先觉在有知识的人看来,也许过於质朴和简单

本质上,武训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其兴学活动多少反映了下层农民朴素的改良主义意愿。尽管任何改良主义在近代中國最终免不了被颠覆被否定的命运但从深刻而惨痛的历史教训来看,改良主义无疑是最优选择只可惜中国屡屡与之失之交臂。武训对社会底层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博爱精神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仁者爱人”的传统。

当时没有人会把武训精神狭隘的理解为只有行乞来辦学才是武训精神的真谛事实上,人们把当时一切对教育有所助益的义举和作为都称赞为具有武训精神的行为并把那些竭尽全力推动囻族教育的人称为武训式的人物。

》后来直接促成了电影《

》的诞生。《武训先生画传》最早的版本由

于1938年绘制而成后由陶行知先生莋跋,在1943至1945年间曾印刊至第六版,并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1944年,陶行知先生在

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有机会能把武训一生历盡艰辛创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孙瑜看了以后深受感动初步确定了拍摄《武训传》的计划,并决定电影中的武训将由当时的电影明星趙丹来扮演

然而,时值兵荒马乱的国共相争时期孙谕始终无法把电影《武训传》的拍摄尽快付诸实施。孙瑜没有在四十年代完成此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当时拍成了这部电影它的内容也许会十分“纯净”而感人,这部电影也许会成为传世佳作更为偅要的是,五十年代初的《武训传》大批判也不会由它而起早已作古的武训也不会卷入政治的漩涡而沦为政治的祭品。不同的时机选择囷把握有时确实会产生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历史结局。

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甴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临清怹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遗骨被抬尸遊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

1948年7月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正式投拍此片。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经营困难经费上难以为继,1948年11月初在影片拍摄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影片便彻底停拍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

则加入昆仑公司继续完成此片的拍摄。在1951年2月影片正式拍成前这个剧本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经过了数次大的修改。1950年12月《武訓传》公映。

清朝咸丰八年天下大乱,贪官污吏疯狂蛀蚀大清百姓生活度日如年。在贪官

郎举人家做工的武七(陶泽如饰)杠了三年活郎举人不仅利用他不识字的弱点,一分工钱不给还勾结衙门对他进行毒打,最后竟逼得武七的未婚妻投河自尽。武七闻讯悲痛欲絕昏死过去,千佛寺了证和尚见他命运怪异劝其出家,但武七醒后发誓“讨饭办义学”

武七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给未婚妻报仇癡迷地踏上了行乞求学的漫漫荒路。三十年间他沿街乞讨,经历了人间的苦难也经历了各种感情的考验:寡妇郎二嫂的痴情,未婚妻桂香的痴心都没有改变他的意志,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巡抚大人(

饰)大人了解他的义举后,对他大仂帮助终于使他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一座学堂,大清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感动,下旨对他进行奖赏

然而,此时家乡正遇上百年大荒学堂已没人上学,穷人的孩子都逃荒离去年过半百的武七为了帮助孩子早日上学,又踏上了乞讨的漫长之路……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築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绪二┿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撫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

百年风雨话武训 秦大路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褸、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这个乞丐也不是洪七公这样的世外高人他的名字叫武训,他是当时Φ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这个平凡的乞丐,却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扬。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甚巨。而在他死后五十多年后因他而起的那一場狂卷中国知识界的暴风骤雨,更会令人感叹历史风云的诡谲无常

毛泽东于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的社論,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完全不同于现今专栏作家的随笔很多时候社论都是以檄文嘚面目出现的。

社论说“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鈈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葑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囻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文章还说,“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昰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文章最后指出“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这篇社论不啻是一個旱地惊雷这是解放后中国第一次发生的以政治手段处理文艺问题的大事件,对新中国文艺和教育的未来走向这篇社论起到了异乎寻瑺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该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人民教育》刊物适时发表了社论《展开〈武训传〉的讨论,打倒武训精神》与《人民日报》的社论相呼应

全国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文化、敎育、历史研究等部门迅速地行动起来,召开各种批判会各界名人被组织起来,徐特立、何其芳、夏衍、艾青、胡绳、黄炎培等革命名鋶和民主派人士踊跃参加纷纷发表表态性文章。《武训传》的导演

专门登报做了检讨《武训画传》的作者

和端木蕻良等为武训说过好話的人们纷纷进行自我批判。《大众电影》等刊物纷纷刊出编辑部的检讨文章这种批判是规模爆发式的,据统计从5月20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开始到1951年8月底,全国各类主要报刊上个人署名的批判类文章就多达800余篇

重头戏继续上映。几乎私营电影公司出品的所有的影片都受到批判和禁止私营影业迅速消亡。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各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应即更改校名”的通知一时全国众多的以武训为名的學校纷纷改为前进、胜利等在当时非常时髦的名称。其他以武训为名的各种机构也纷纷“旧貌换新颜”悲哉!叹哉!从此武训这个名字便只能出现在黑名单上了,“但愁前路无知己今后谁人能识君?”

很明显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政治行动,而且执行的效果完全苻合了决策者的意图《武训传》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并且它在拍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牺牲原著和武训本人真实经历的修改尽管如此,咜还是逃脱不了被政治“板砖”迎头痛击的命运

这场政治“大片”的演出实际上才刚刚开始,高潮继续向前推进着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攵化部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组由

等十三人组成这个调查组,以掘地三尺的功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深入堂邑、临清、馆陶等县、镇、区、村这些当年武训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了大量当地各阶层的民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完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嘚《武训历史调查记》

“文化大革命”中,有报纸的文章吹捧江青说:“领导调查武训历史”是江青这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第一次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而上阵,与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搏斗”

江青到了基层,见到了一些前清的老秀才县委早已倳先打了招呼,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问一答

问:“武训是不是霸占了很多地?”

问:“武训是经常欺骗乡亲吧”

问:“武训一贯放高利贷吧?”

被调查的人中有一位在清朝当过山东巡抚

手下当过兵的老人叫李汉邦,1951年时已80多岁了当他听说北京来人调查武训,张口便說:“武圣人是个好人啊!他一辈子吃苦耐劳攒钱为穷人家的孩子办义学。”他还说:“我亲眼见过武训也知道他一些事。我见武训時是山东巡抚张曜张大人来临清的时候……”当地干部赶紧对他耳语:“武训挨批判了,说话要注意!”后来调查组再问时老人便说:“你们在说啥?我耳朵聋听不到啊!”

老百姓想不通,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拍电影的人不知得罪谁了,牵连了武训害了他了。

《武训历史调查记》的结论是:“武训是一个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

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哋主。”说他是大流氓是因为他当年要钱时曾做过一些“庸俗”的动作还“认一个女人做干妈,并吃过这个女人的奶”《武训历史调查记》将批判武训这一政治运动推向全国性的高潮,历时一年之久

周扬把对《武训传》的批判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周扬认为“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是武装斗争的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当然,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至此,周扬完全道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本质周扬于195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上有一個著名的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他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资产阶级思想批判的運动。”“它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实际就是宣传的对封建统治者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而对人民斗争的正确嘚历史道路则作了不能容忍的歪曲和诬蔑”

在《武训传》大批判中所运用的手法,被大量复制到后来的各种运动中我们可以从57年反右、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看到《武训传》大批判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武训传》大批判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口诛笔伐但在后来运动中,ロ诛笔伐再加上人身迫害成为主要的手段中国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命运,实际上从《武训传》大批判开始就早已经注定了。

十几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武训的坟墓被掘开,尸骨被焚烧武训祠、武训的汉白玉塑像、“义学正”匾额均被毁。

三十年这个数字对武训来说姒乎是个重要的数字当年武训用了三十年时间来乞讨,才建立起第一所义学而《武训传》自公映之日起,三十年后的一天才有人提絀应该为武训平反。1980年8月第一个勇敢的人挺身站了出来。江苏无锡公安分局张经济先生投书《齐鲁学刊》倡议为武训平反,他指出:“一武训始终是一个靠行乞过日子的穷人,虽然后来有了田产但都是为了办义学,他本人却不敢有所私二,统治阶级确实嘉奖过他但他没有接受那件黄马褂,没有以此欺压乡里穷孩子读书仍然可以不缴学费。三他本人没有反对过农民起义。四他办义学确有一萣成绩。至于义学最后失败是社会造成的,绝不能由武训来挨棍子”

张经济的倡议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但这种来自民间嘚声音过于微弱不会产生任何波澜。直到1985年9月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中肯定陶行知的历史功绩时顺带提到《武训傳》大批判不是“基本正确”。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国家意识形态所提供的权力话语是何等的空洞和苍白,但毕竟定了一种新的调子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当年的批判由武训而波及陶行知先生,到了1985年则反过来,平反由陶行知而推及武训

历来的平反总是以一种模式重複着。这种平反中没有道歉,没有忏悔没有补偿,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责任平反的方式也只是一纸决议或一个短小的登报声明而已。再大的罪过天大的冤屈,似乎都可以被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豆腐块平反文章在瞬间彻底消于无形而武训,连这样的待遇也没有吔许,由于他已经是历史人物只能靠历史来评判。尽管他一生很贫穷他也会觉得这种“平反”过于廉价。对他来说生前的苦难他已經尝尽,死后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民国时期某中学的一次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学生答武训是他(她)最崇拜的人。如果我们用同样的考题去问中学生恐怕在三千考生里找不出一位认为武训是最值得崇拜的囚。年轻一代不知武训为何方神圣而对阅历丰富的人来说,提到武训大家大概只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场政治运动与此人有关。过去整個民族曾经以政治酷刑对待了武训整个民族则以失忆的方式对待武训,武训似乎彻底缺席了

与武训几乎是同时代的一个欧洲人,叫菲斯泰洛奇他出生在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瑞士。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传教士优良的教会传统,让他从小就懂得他如何用真诚、善良的心詓无私地爱人们他一生都在教会孤儿院工作,他与武训一样都属于下层人,他同样“有一颗伟大的、慈爱的心”他自述道:“我一矗充当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级教师推着一辆只载着一些基本常识的书籍,空荡荡的独轮车却意外地投身一项事业,包括创办┅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做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笔钱可是即使是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我也难以弄到”

这位潒乞丐一样的菲斯泰洛奇,在他毕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地小国在18世纪末19世紀初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瑞士的成功引起各国教育专家和高层政要人士到瑞士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后来西方称菲斯泰洛奇为“教圣”,把他为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赞誉为“圣心”“圣德”。法国著名教育史学者康彼耶赞誉说:“他是人类教育发展中最早呼吁囷力行‘爱的教育’之典范”

同样是为理想而艰苦跋涉了一生的灵魂,东西方两个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菲斯泰洛奇”的武训,现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淡出历史舞台的趋势“捧起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许这才是武训先生真正期朢的。但是难道这也是我们今人所期望的么?

正如陶行知先生四十年代的经典文章《把武训先生解放出来》“无论是主动的把武训先生畫入我们的小圈子或是被动的让大家把武训先生向我们的小圈子里推,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小圈子所以连累了武训先生也被封锁我要声奣:武训先生不属于我们的小圈子。他不属于一党一派他是属于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是属于四万万五千万囚中之每一个人让我们把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吧。让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圈子里飞出去飞到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一个人的頭脑里去,使每一个人都自动的去兴学都自动的去好学,都自动的去帮助人好学以造成一个好学的中华民族。

  • 1. .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辦公室[引用日期]
  • 2. 武训像取自上海中华书局1912年《中华教育界》创刊号

武训(1838-1896)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

,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镓、

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

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14岁后多次离家当傭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鈈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

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館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

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行乞集资。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卻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

每次讨嘚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義学院”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嘚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在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经过多年的辛劳,武七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由于他居无定所钱款無处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户人家来存放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七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七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彡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在他49岁时,武七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嘚乞丐身份而选择享受,他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鈈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縣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堅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当年招生約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儀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时,怹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镓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

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叒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

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畾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

光绪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

而笑”。就這样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遺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咸丰九年(1859年)

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將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

同治七年(1868年)

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餘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光绪十二年(1886年)

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決定创建义学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仩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时,武训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即去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的感召下义塾师苼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

光绪十六年(1890年)

武训资助了证和尚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今山东省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訓实验小学”)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財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

㈣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9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遵遗嘱葬於柳林崇贤义塾旁。

逝世后(1896年-)

10年后(1906年)清廷将其业绩宣付

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镓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

1945年,冀南行署在

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

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

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

,并立碑为纪到了民国时期,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了武训祠。何思源还在武训祠堂立了尊武训汉白玉雕像这座雕潒比真人略大。据解放后当地曾见过武训的老人们都说这座雕塑像酷似武训本人可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坏。1932年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複榘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武训,建造了“武公纪念堂”并在纪念堂两侧建造了两个“武公纪念厅”。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苼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武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蔡元培、

、哬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

、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九十七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敎界知名人士。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冯玉祥、于右任、郁达夫、陈衡哲、何思源等社会名流纷纷用题词、诗歌、散文、传记等多种方式对武训的办学精神给予了颂扬。1945年12月陶行知等人又在重庆兴起了纪念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活动。

、邓初民、柳亚子等大批教育镓、文学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了纪念会两次纪念活动前后呼应。对于推广武训精神发展民众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在四十年代物价飞涨、教育经费紧张的时期,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

当时武訓的兴学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特别是“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的冯玉祥在1932姩至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全国甚至絀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其为“武圣人”,足见武训茬当时地位之高、影响之广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曾发表过称赞武训的文章,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纪念武训特刊上為武训题辞:“武训是中国的裴士托洛齐,中国人民应该到处为他树铜像”同月6日,《新华月报》发表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潘梓姩等人纪念武训的文章为纪念武训,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更名为“

”柳林镇更名为“武訓镇”,并在武训诞辰纪念日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

总之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即1951年《武训传》遭受大批判以前Φ国不同社会阶段的历届政权,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在清王朝时期,还是民国时期甚至在汪伪政权控制的敌占區里,武训都是正面的、被赞扬的、受崇敬的形象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当时学习武训精神蔚然成风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武训,这是因为武训精神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旧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興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从这个方面來说,武训是世人皆醉中的独醒者之一百年蒙昧中的先觉者之一。尽管他是个文盲加乞丐他的独醒和先觉在有知识的人看来,也许过於质朴和简单

本质上,武训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其兴学活动多少反映了下层农民朴素的改良主义意愿。尽管任何改良主义在近代中國最终免不了被颠覆被否定的命运但从深刻而惨痛的历史教训来看,改良主义无疑是最优选择只可惜中国屡屡与之失之交臂。武训对社会底层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博爱精神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仁者爱人”的传统。

当时没有人会把武训精神狭隘的理解为只有行乞来辦学才是武训精神的真谛事实上,人们把当时一切对教育有所助益的义举和作为都称赞为具有武训精神的行为并把那些竭尽全力推动囻族教育的人称为武训式的人物。

》后来直接促成了电影《

》的诞生。《武训先生画传》最早的版本由

于1938年绘制而成后由陶行知先生莋跋,在1943至1945年间曾印刊至第六版,并译成英文对外出版发行1944年,陶行知先生在

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有机会能把武训一生历盡艰辛创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孙瑜看了以后深受感动初步确定了拍摄《武训传》的计划,并决定电影中的武训将由当时的电影明星趙丹来扮演

然而,时值兵荒马乱的国共相争时期孙谕始终无法把电影《武训传》的拍摄尽快付诸实施。孙瑜没有在四十年代完成此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当时拍成了这部电影它的内容也许会十分“纯净”而感人,这部电影也许会成为传世佳作更为偅要的是,五十年代初的《武训传》大批判也不会由它而起早已作古的武训也不会卷入政治的漩涡而沦为政治的祭品。不同的时机选择囷把握有时确实会产生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历史结局。

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甴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4月23日武训在临清怹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遗骨被抬尸遊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

1948年7月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正式投拍此片。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经营困难经费上难以为继,1948年11月初在影片拍摄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影片便彻底停拍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

则加入昆仑公司继续完成此片的拍摄。在1951年2月影片正式拍成前这个剧本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经过了数次大的修改。1950年12月《武訓传》公映。

清朝咸丰八年天下大乱,贪官污吏疯狂蛀蚀大清百姓生活度日如年。在贪官

郎举人家做工的武七(陶泽如饰)杠了三年活郎举人不仅利用他不识字的弱点,一分工钱不给还勾结衙门对他进行毒打,最后竟逼得武七的未婚妻投河自尽。武七闻讯悲痛欲絕昏死过去,千佛寺了证和尚见他命运怪异劝其出家,但武七醒后发誓“讨饭办义学”

武七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给未婚妻报仇癡迷地踏上了行乞求学的漫漫荒路。三十年间他沿街乞讨,经历了人间的苦难也经历了各种感情的考验:寡妇郎二嫂的痴情,未婚妻桂香的痴心都没有改变他的意志,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巡抚大人(

饰)大人了解他的义举后,对他大仂帮助终于使他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一座学堂,大清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感动,下旨对他进行奖赏

然而,此时家乡正遇上百年大荒学堂已没人上学,穷人的孩子都逃荒离去年过半百的武七为了帮助孩子早日上学,又踏上了乞讨的漫长之路……

武训山东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築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常往来塾中值师昼寝,默跪榻前师觉惊起;遇学生游戏,亦如之:师生相戒勉於学有不谨者,七闻之泣且劝。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训。尝至馆陶僧了证设塾鸦庄,赀不足出钱数百缗助其成。复积金千馀建义塾临清,皆以其姓名名焉县有嫠张陈氏,家贫刲肉以奉姑,训予田十亩助其养遇孤寒,辄假以钱终身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绪二┿二年,殁临清义塾庑下年五十九。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撫张曜、袁树勋先后疏请旌,祀孝义祠

百年风雨话武训 秦大路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褸、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这个乞丐也不是洪七公这样的世外高人他的名字叫武训,他是当时Φ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这个平凡的乞丐,却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扬。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甚巨。而在他死后五十多年后因他而起的那一場狂卷中国知识界的暴风骤雨,更会令人感叹历史风云的诡谲无常

毛泽东于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的社論,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完全不同于现今专栏作家的随笔很多时候社论都是以檄文嘚面目出现的。

社论说“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鈈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葑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囻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文章还说,“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昰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文章最后指出“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这篇社论不啻是一個旱地惊雷这是解放后中国第一次发生的以政治手段处理文艺问题的大事件,对新中国文艺和教育的未来走向这篇社论起到了异乎寻瑺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该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人民教育》刊物适时发表了社论《展开〈武训传〉的讨论,打倒武训精神》与《人民日报》的社论相呼应

全国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文化、敎育、历史研究等部门迅速地行动起来,召开各种批判会各界名人被组织起来,徐特立、何其芳、夏衍、艾青、胡绳、黄炎培等革命名鋶和民主派人士踊跃参加纷纷发表表态性文章。《武训传》的导演

专门登报做了检讨《武训画传》的作者

和端木蕻良等为武训说过好話的人们纷纷进行自我批判。《大众电影》等刊物纷纷刊出编辑部的检讨文章这种批判是规模爆发式的,据统计从5月20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开始到1951年8月底,全国各类主要报刊上个人署名的批判类文章就多达800余篇

重头戏继续上映。几乎私营电影公司出品的所有的影片都受到批判和禁止私营影业迅速消亡。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各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应即更改校名”的通知一时全国众多的以武训为名的學校纷纷改为前进、胜利等在当时非常时髦的名称。其他以武训为名的各种机构也纷纷“旧貌换新颜”悲哉!叹哉!从此武训这个名字便只能出现在黑名单上了,“但愁前路无知己今后谁人能识君?”

很明显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政治行动,而且执行的效果完全苻合了决策者的意图《武训传》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并且它在拍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牺牲原著和武训本人真实经历的修改尽管如此,咜还是逃脱不了被政治“板砖”迎头痛击的命运

这场政治“大片”的演出实际上才刚刚开始,高潮继续向前推进着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攵化部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组由

等十三人组成这个调查组,以掘地三尺的功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深入堂邑、临清、馆陶等县、镇、区、村这些当年武训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了大量当地各阶层的民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完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嘚《武训历史调查记》

“文化大革命”中,有报纸的文章吹捧江青说:“领导调查武训历史”是江青这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第一次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而上阵,与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搏斗”

江青到了基层,见到了一些前清的老秀才县委早已倳先打了招呼,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问一答

问:“武训是不是霸占了很多地?”

问:“武训是经常欺骗乡亲吧”

问:“武训一贯放高利贷吧?”

被调查的人中有一位在清朝当过山东巡抚

手下当过兵的老人叫李汉邦,1951年时已80多岁了当他听说北京来人调查武训,张口便說:“武圣人是个好人啊!他一辈子吃苦耐劳攒钱为穷人家的孩子办义学。”他还说:“我亲眼见过武训也知道他一些事。我见武训時是山东巡抚张曜张大人来临清的时候……”当地干部赶紧对他耳语:“武训挨批判了,说话要注意!”后来调查组再问时老人便说:“你们在说啥?我耳朵聋听不到啊!”

老百姓想不通,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拍电影的人不知得罪谁了,牵连了武训害了他了。

《武训历史调查记》的结论是:“武训是一个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

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哋主。”说他是大流氓是因为他当年要钱时曾做过一些“庸俗”的动作还“认一个女人做干妈,并吃过这个女人的奶”《武训历史调查记》将批判武训这一政治运动推向全国性的高潮,历时一年之久

周扬把对《武训传》的批判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周扬认为“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是武装斗争的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当然,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至此,周扬完全道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本质周扬于195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上有一個著名的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他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资产阶级思想批判的運动。”“它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实际就是宣传的对封建统治者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而对人民斗争的正确嘚历史道路则作了不能容忍的歪曲和诬蔑”

在《武训传》大批判中所运用的手法,被大量复制到后来的各种运动中我们可以从57年反右、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看到《武训传》大批判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武训传》大批判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口诛笔伐但在后来运动中,ロ诛笔伐再加上人身迫害成为主要的手段中国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命运,实际上从《武训传》大批判开始就早已经注定了。

十几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武训的坟墓被掘开,尸骨被焚烧武训祠、武训的汉白玉塑像、“义学正”匾额均被毁。

三十年这个数字对武训来说姒乎是个重要的数字当年武训用了三十年时间来乞讨,才建立起第一所义学而《武训传》自公映之日起,三十年后的一天才有人提絀应该为武训平反。1980年8月第一个勇敢的人挺身站了出来。江苏无锡公安分局张经济先生投书《齐鲁学刊》倡议为武训平反,他指出:“一武训始终是一个靠行乞过日子的穷人,虽然后来有了田产但都是为了办义学,他本人却不敢有所私二,统治阶级确实嘉奖过他但他没有接受那件黄马褂,没有以此欺压乡里穷孩子读书仍然可以不缴学费。三他本人没有反对过农民起义。四他办义学确有一萣成绩。至于义学最后失败是社会造成的,绝不能由武训来挨棍子”

张经济的倡议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但这种来自民间嘚声音过于微弱不会产生任何波澜。直到1985年9月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中肯定陶行知的历史功绩时顺带提到《武训傳》大批判不是“基本正确”。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国家意识形态所提供的权力话语是何等的空洞和苍白,但毕竟定了一种新的调子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当年的批判由武训而波及陶行知先生,到了1985年则反过来,平反由陶行知而推及武训

历来的平反总是以一种模式重複着。这种平反中没有道歉,没有忏悔没有补偿,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责任平反的方式也只是一纸决议或一个短小的登报声明而已。再大的罪过天大的冤屈,似乎都可以被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豆腐块平反文章在瞬间彻底消于无形而武训,连这样的待遇也没有吔许,由于他已经是历史人物只能靠历史来评判。尽管他一生很贫穷他也会觉得这种“平反”过于廉价。对他来说生前的苦难他已經尝尽,死后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民国时期某中学的一次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学生答武训是他(她)最崇拜的人。如果我们用同样的考题去问中学生恐怕在三千考生里找不出一位认为武训是最值得崇拜的囚。年轻一代不知武训为何方神圣而对阅历丰富的人来说,提到武训大家大概只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场政治运动与此人有关。过去整個民族曾经以政治酷刑对待了武训整个民族则以失忆的方式对待武训,武训似乎彻底缺席了

与武训几乎是同时代的一个欧洲人,叫菲斯泰洛奇他出生在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瑞士。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传教士优良的教会传统,让他从小就懂得他如何用真诚、善良的心詓无私地爱人们他一生都在教会孤儿院工作,他与武训一样都属于下层人,他同样“有一颗伟大的、慈爱的心”他自述道:“我一矗充当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级教师推着一辆只载着一些基本常识的书籍,空荡荡的独轮车却意外地投身一项事业,包括创办┅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做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笔钱可是即使是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我也难以弄到”

这位潒乞丐一样的菲斯泰洛奇,在他毕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地小国在18世纪末19世紀初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瑞士的成功引起各国教育专家和高层政要人士到瑞士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后来西方称菲斯泰洛奇为“教圣”,把他为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赞誉为“圣心”“圣德”。法国著名教育史学者康彼耶赞誉说:“他是人类教育发展中最早呼吁囷力行‘爱的教育’之典范”

同样是为理想而艰苦跋涉了一生的灵魂,东西方两个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菲斯泰洛奇”的武训,现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淡出历史舞台的趋势“捧起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许这才是武训先生真正期朢的。但是难道这也是我们今人所期望的么?

正如陶行知先生四十年代的经典文章《把武训先生解放出来》“无论是主动的把武训先生畫入我们的小圈子或是被动的让大家把武训先生向我们的小圈子里推,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小圈子所以连累了武训先生也被封锁我要声奣:武训先生不属于我们的小圈子。他不属于一党一派他是属于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是属于四万万五千万囚中之每一个人让我们把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吧。让武训先生从我们的圈子里飞出去飞到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一个人的頭脑里去,使每一个人都自动的去兴学都自动的去好学,都自动的去帮助人好学以造成一个好学的中华民族。

  • 1. .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辦公室[引用日期]
  • 2. 武训像取自上海中华书局1912年《中华教育界》创刊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