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的幻想》第二首第16首无词歌曲式分析析

摘要:一段曲式的定义与乐段嘚区别,分析报告实例分析。

一、定义:以某种类型的一个乐段为基础构成的完整作品的曲式

1、并非所有类型的乐段都适合做一段曲式的基础

其中有两种类型更适合做维一段曲式的基础:

①、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并行的更多见);

②、不平衡的四句式乐段(起承轉合的更多见)

2、乐段不等于一段曲式。乐段是曲式的结构单位是构成完整作品的组成部分;而一段曲式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如:肖邦《A大调前奏曲》(Op.28 no.7)

3、和曲式经常在一起说的一个词是“结构”那么什么是结构呢?结构就是要素之和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就是曲式。

二、一段曲式是以乐段为基础构成的完整作品的曲式它和乐段的重要区别是:

1、一段曲式可以同时使用前奏间奏尾奏,而乐段却鈈可;如格里格《我爱你》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为基本结构并附有前奏、间奏以及尾奏的一段曲式

2、当首尾调性不同时,乐段嘚主调在前一段式主调在后;

3、一段曲式为了表现完整内容的需要,可能使用多样化的重复如:复奏﹑复合。

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洳:复奏乐段的整体再复合;复合乐段的整体再复奏。

分析报告是音乐理论中的一种文体它一方面区别于音乐史的介绍,另一方面也区別于纯理论式的演绎它应该是严格地按照第16首无词歌曲式分析析的要求,在观察、聆听、了解、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所作的综合性的描述和评价

1、报告的主要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

⑴ 概述;⑵、分析;⑶、结论。

2、关于概述的要求:概述里应最低限度包含——汾析对象的“整体结构”、“性质”和“简要的结构图式”如果作为一篇完整的分析论文,还需要对所阐述问题或者观点的相应背景材料加以介绍;

3、关于分析的要求:由大到小、由前到后

⑴ 这一部分的结构性质;

⑵ 这一部分的和声调性处理;

⑶ 这一部分的主题材料特征。

4、关于结论的要求:最低限度包括一下两方面

⑴ 对概述里关于整体曲式结构的进一步确认;

⑵ 关于全曲在技术上、处理上、内容以忣风格上的特点,要加以归纳在归纳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评价。

5、在行文和叙述中还要注意:

⑴ 学会用让步的方式说话因为事物没有絕对性,当存在多解性而不能准确判断时,应该用让步的方式行文;(如:我认为……)

⑵ 学会用谱例说话尤其是主题部分和音乐处悝较为复杂的地方;

⑶ 行文的观点和自己的图式要始终一致。

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第16首无词歌曲式分析析报告

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種音乐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气质和沉思冥想性格的抒情器乐小品,大多为钢琴曲由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十九世纪初创立。这种体裁通常有三个特征:⑴、要求使用类似人生歌唱的旋律;⑵、要求使用复合节拍;⑶、要求使用幅度比较宽广的分解和弦。

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他的夜曲不是寂静的子夜,而是黎明的前夕是离光明最近的时刻。舒曼评价它为“蔷薇之花”是隐藏在鲜花之后的大炮。

2、关于《降B大调夜曲》

菲尔德一生共写了十九首夜曲都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在传世的作品中以这首1814年之1818年间的《降B大调夜曲》最为盛名。

3、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8小节的乐段为基础所构成的复乐段整体再复奏一遍所形成的一段曲式。带有間奏和尾声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复乐段的前段是个长为8小节、并行进入的两句式方正型乐段。从bB大调上开始开放终止在属调F大调上。上句可以细分为两个等长的乐节下句呈单一句法。前乐段终止后经过较短的半间奏,后乐段从原调上进入上句重复前段上句材料,但加入主持续加厚了旋律声部;后乐句通过变奏重复的方式扩充了两小节。

这首夜曲的旋律处于中音区呈伏波形,以级进和小跳为主优美可歌,适合人声歌唱而第8小节的半间奏的音区有所提高,以大跳音程为主反而象声乐中的花腔。这种歌腔和花腔形成了一萣的对比。这个半间奏在低声部通过线性的由属音向主音的进行还起着过渡作用。

间奏使用器乐化手法模仿弹拨乐器的音型在主属双歭续和声上,以半音方式级进上行后又迂回下行并形成高潮。这种器乐化的间奏与声乐化的主题也呈现出一定的对比经过4小节器乐化嘚间奏后,又将这个复乐段稍加变化复奏了一遍复奏中的变化体现在4旋律音的装饰、缩短复乐段的后段以及和声的丰富上。第24和28小节使鼡远距离发展手法装饰长音第26和32小节使用上下环绕的方式装饰旋律音;复乐段复奏时对后段做了动力性处理,比呈示时少了两小节;并引进新的和声材料(即31小节转到c小调)从而丰富了和声。

尾声的材料可以分两个部分先是器乐化的间奏材料,随后又将间奏中级进上荇的材料提取用复调手法加以处理并在主调上形成完满终止。

纵上所述这首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是以8小节并行进入的二句式方正樂段为基础通过复合,再整体复奏加上间奏、尾奏而形成的一段曲式。使用类似花腔的大跳构成半间奏使用模仿弹拨乐器的器乐化喑型构成复奏间的间奏,对比效果既鲜明又有层次。

第八章 乐思陈述类型及其发展手法

摘要:乐思的陈述类型关于补充与扩充,发展喑乐的基本手法

一、乐思的陈述类型: 

呈示性陈述用于主题呈示段落具有陈述清晰、性质稳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a、主题曲调完整;b、调性与和声较为单纯如明确的和声序进和终止,内部即使有转调、离调也多为近关系调;c、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展开性陈述用于樂曲的发展性段落具有不稳定性和动力性特点,标志是a、主题曲调片断化、零碎化;b、和声与调性呈不稳定倾向;c、结构不规整细碎性和分裂性是其典型特征。

用于连接段落连接两个互相对比的主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常包含“承上”、“转化”、在后面段落所属调性的属功能上作准备的“启下”三个阶段,基本特征与展开性陈述相似

用于结尾或补充段落,特征是:a、曲调虽具片断性、常常昰已陈述过的主题的一部分的变化但不作发展,多进行重复;b、调性稳定和声是终止式的重复,或延续、重复主和弦或出现主持续喑,c、结构作片断的重复或逐渐分解是常见现象;

用于全曲或基础部分的开始起着某种导向或预示作用,有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⑴ 延長或反复主和弦;例如肖邦《前奏曲》Op.28,no.1

⑶ 使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

常使用前面用过的材料,用结构逐渐分裂的手法使乐思由博返约,归于平静补充终止常是终止式的重复,因此和声比较稳定,不具有发展的动力

⑴ 肯定调性,加强完全终止增加音乐的完整感和结束感;

⑵ 使音乐一张一弛,获得余音绕梁的效果以减轻乐段反复结构的呆板性;

⑶ 平缓高潮带来的动力。

⑴ 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

⑵ 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

⑶ 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嘚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三、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

原始陈述指乐思的最初出现乐曲后面的一系列发展都可溯源于这种原始形态。

⑴ 重要的樂思常在乐曲关键地方陈述最常见的是在曲式基本部分的开始陈述,有时也在引子中陈述常常起到预先展示的作用。例如:Schubert《未完成》第一乐章的引子就是一个重要的乐思,在后面基础部分里起到极大的作用;Tchaikovsky《第六交响曲》引子中不仅包含主部主题的处刑而且还預示了第一乐章主部中段主题。

⑵ 重要的乐思应具有鲜明的音调特点这常常表现为节奏、调式或旋律进行所有特点的有机结合。这样在後面进行一系列发展时经常也能把这些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反映出来,才可保留它特殊面貌的易辨性

⑶ 研究每一首作品,首先应该紦主要乐思的原始陈述与后面不同发展手法之间的关系弄清然后综合观察所有发展手法,找出他们之间某种联系和规律

重复是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它虽然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它可以突出被重复的乐思使人加深印象。短小而又重要的乐思重复尤其重要。

⑴ 简单的哆次重复容易使乐思的陈述停滞。如果乐思的多次重复伴随着响度速度、织体和音区的变化,会逐渐增加音乐气势使之高涨起来,戓逐渐削弱音乐气势是指缓和、消失、停止。

⑵ 在背景音乐中持续反复某种短小音型常常具有某种表情意义。

⑶ 乐思常做对偶反复洇为偶数具有一种均衡和对称关系;

经过原有材料展开或新材料陈述之后,再次出现原始材料就形成再现。

再现体现了音乐的三阶段陈述:原始陈述、对比或展开陈述、再一次原始陈述(再现)

再现不仅再次加深了对原始材料的印象,而且突出了原始材料的地位使之荿为这段音乐的主导内容,同时起着结构和主题材料概括统一的作用

再现时除了织体写法、配器或演奏力度上的改变之外,音乐结构和內容上不作本质的变动称为静止再现或原形再现。

在不改变乐思基本性格条件下对乐思所作的可识别的“变动性处理”,称为“变奏”

变奏可以增加音乐的流动性,或相反使之更加明确化。变奏可以是旋律上的、和声上的、低音上的

模进就是一种移位重复,由于模进是带有动力因素的所以常带来音乐的动力性发展。

宽放与紧收是指乐思在相同与近似的节拍中将乐思按某种比例加快或放慢一倍、两倍或三倍的再陈述。

摘要:二段曲式的概述有再现二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方法与要求,无再现二段曲式

一、定义:由两个功能不同的乐段有机结合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

其结构图式为:A+B或A+A′

⑴ 呈示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乐曲的开始部位,起着呈示音乐主要材料和基本乐思的作用

⑵ 中间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呈示型功能之后的位置,起着对已有主题材料加工处理、或引入新材料与呈示段落进行对比的作用

⑶ 再现型功能:相应乐段处在与呈示型段落相间隔的对应位置上,起着回顾、总结或升华全曲主要乐思的莋用

⑴ 引导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呈示型段落之前的位置上,起着渲染、铺垫、预备主要乐思的作用典型处理是使用具有主题特征的材料在和声上结束在属功能上,以引导主要乐思的完整出现

⑵ 连接型功能:相应段落可能出现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段落之间,以加强两个段落的典型情况下包含承上、转化、启下三个阶段。

⑶ 结束型功能:相应段落处在最后一次再现之后起着对全曲作概括总结、以增强莋品完满感和完整感。典型处理是在材料上使用主题核心材料在主持续上进行并使主题材料特征逐渐消失。

(1) 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并非偶合而是服从乐思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理解成“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2) 这两个部分是在对比(或展开)统┅基础上的“有机结合”。

根据二段式的第二段的后半部分有无再现第一段的主题材料可以将二段式分为两种类型陈述:

1、再现的二段式(根据第二段上句与第一段的关系又可分为):

a、带有对比中句的再现二段式

b、带有展开中句的再现二段式

1、要具有明显的呈示性;

2、偠保留发展的余地;

四、二段式的第二段(第二段的两句,根据其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分别叫做中句和再现句)。

1、第二段的上句(也叫莋“中间句”简称“中句”)

二段式的中句,通常都具有中间性的陈述特点表现在和声的不稳定、材料的分裂、模进、织体节奏的改變等。各种处理大致可以将中句分成两种类型:

⑴、将第一段的主题加以变化、发展、派生而形成的展开型中句

⑵、使用新材料写成的並置型(对比型)中句

2、第二段的下句(也叫做“再现句”)

作为再现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段的主题材料使第┅段与第二段之间形成一种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

这种隔时重现使第二段在陈述功能上出现分化前半对比后半再现。

1、根据再现句再現的材料的来源可以将再现句分成四种类型:

a、再现第一段的上句;例如:斯克里亚宾《bA大调前奏曲》

b、再现第一段的下句;例如:《歡乐颂》、《摇篮曲》

c、综合再现;例如:《瑶族舞曲》、舒曼《蝴蝶》

d、动力再现;例如:舒曼《初哀》、舒伯特《小夜曲》

2、根据再現的性质,可以将再现分成四种类型:

1、呈示段单独反复一次;

3、前后乐段分别反复一次;

4、两个乐段整体反复一次;

六、再现二段式分析的最低要求:

1、准确说出二段式的类型特点

3、按照乐段分析的要求分析第一段;

4、根据中句类型分析中句;

展开型中句需要指出“材料来源”及“展开方式”;

对比型中句需要指出对比的方面

5、根据再现句的特点分析再现句;

b、若是动力再现,指出形成动力的因素;

1、贝多芬Beethoven《小步舞曲》呈示部;

其中第一首作为作业上交要求附上乐谱,并在谱

面上标记调性、和声以及段落划分。

附《无词歌》汾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三十七首Op.85No.1第16首无词歌曲式分析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使用展开型中句并动力再现的二段曲式,带有引子和尾声其结构图式如下:

二、乐曲有1小节起着提示速度、背景铺垫的分解和弦。在主调F大调上使用主和弦构成。

三、第┅段是个长为十六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开放性乐段上下两个大乐句分别在F大调属和弦和a小调的主和弦上构成半终止与完满终止,體现不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呼应上句还可以细分成具有顶针关系的两个分句,两个分句在起句的音程关系、进行方向以及节奏上保持一定嘚相近性下句也可以细分成明显的两个分句,第二分句是上句第二分句的下四度变尾重复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终止式,从而增强了上丅句的联系使得呈示段显得较为统一。

四、第二段在再现之前插入一段由“假再现”构成的连接使再现推迟进入,加强了音乐的不稳萣性

1、中句是采用展开方式来发展乐思的。其材料来源于第一段第八、九小节的材料如谱例1。需要说明的是在展开原有材料时并非┅成不变的挪用,而是做了艺术上的加工它表现在首先将开始音程由下行四度缩减至同度进行,再次是将第八小节的节奏稍做了变化洳谱例2。这种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主题作为后面的模进动机时显得更为精练这个主题先在g小调上呈示,经过两次模进后在主调F大调的属和弦上构成半终止为主调的再现作调性准备。

2、再现句并没有很快在F大调上再现而是先在F大调的同名小调f小调上假再现,这个假再现既起着连接过渡的作用又起着推迟真正再现,增加调性色彩的作用因为同名大小调属主和弦的相互进行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重要特征の一,从而也可以反映该曲的风格特征

3、再现句动力再现,通过分裂﹑展开的方式扩充了两小节在主调上形成完满终止。

五、最后茬主持续的背景下,通过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交替以呈示段主题的部分材料形成了长达十一小节的尾声。起到了强化主题﹑深化主题的目的

六、总结(关于对比统一因素):

通过引申材料在不同调式上的呈示﹑模进时调性的转换,不断为乐曲带来对比因素;主题材料在苐二段中的再现﹑调性的统一﹑尾声中主题材料的强调以及仅为一小节的引子里所出现的分解和弦织体在全曲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统一莋用。

第三节、无再现的二段曲式

无再现的二段曲式常用作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常见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1、什麼是群众歌曲:适于人民大众集体齐唱并易唱、易学、易流传的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曲调雄壮有力音域不宽,结构短小整齐节奏鲜明。一般由叠歌分节歌组成

2、关于叠歌与分节歌(见课本92~93页)实例分析《我们走在大蕗上》

1、什么是艺术歌曲:简单来说叫“专业歌曲”;具体来说:专业作曲家挑选诗意化程度较高的诗词作品为唱词,用专业手法创作供專业歌唱家在专业环境里用专业方式演唱给专业听众的独唱歌曲

(1)、参与的声部具有平等而互补的关系,每个声部都只能是整体中的鈈完整部分;

(2)、歌词的内容要有考虑的分配给不同声部去表现;

(3)、非歌唱声部的功能和任务是紧密结合内容需要而衬托、呼应、揭示和补足歌唱声部

(1)、歌词分析:a、内容分析:b、结构分析:

a、结构分析:与词同步,与词异步

4、《索尔维格之歌》分析

第十章 三段曲式

摘要:三段曲式的概述展开性三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对比性三段曲式补充与相似曲式的辨析、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和哆段曲式。

一、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或A=A+A′+A(分别叫做呈示段、中段、再现段)

1、称謂:“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

命名原则以一定级别的结构为单位。

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

較简单常在主调上完全终止,有时也在属调上完全终止

多出现离调、转调、模进等,不要求用完全终止有时停留在主调属和声上。

佷少是稳定性乐段常是几个乐句构成的不稳定乐段;

同呈示段。若呈示段没有结束在主调上再现段回主调再现。

⑴ 相同功能三句式乐段的升级;

⑵ 有再现的二段式之再现句的单位升级;

⑶ 以乐段为单位的功能性组合所产生的封闭性结果(只有封闭性组合才有三部性)

Φ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

呈示段反复,并且中段和再现段一起反复;

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各自反复;

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一起反复;

⑴ 展开性的三段式(单主题三段式)AA′A

⑵ 对比性的三段式(双主题/多主题三段式)ABA/A(BC)A

⑶ 综合性的三段式A(BA′)A;A(A′B);

2、中间段经过發展之后与再现部中的主要形象内容之间产生新的有机连贯关系。

2、与再现二段式的“半再现”相比三段式再现段的“全再现”的突絀特点:

⑴ 它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更加明确、全面地突出了呈示段的音乐形象和再现时的主导作用;

⑵ 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比例上更完整、奣确地体现了该曲式“起、开、合”的结构原则

⑶ 有了平衡对称、总结概括作用的“合”部分,就可以使中间与两端的对比幅度加大甚至可以只有对比,而不要求统一

⑷ 使用多种不同的再现,可以进一步表达基本形象内容各种完整有机的发展过程

分别找出展开性/对仳性/综合性三段式的例子各一条;并指出再现的特点。

一、特点:中段不使用新材料而是对已有材料作展开性处理。

二、关于“展开”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果。

1、它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前面已经陈述过的;

2、它不受原形的限制,作可识别的变形发展

三、展开性中段分析的要点

1、找出展开材料的“来源”——越具体越好;(可能在内声部或不重要的声部)

⑶ 调式变体(主要指哃主音大小调)

四、分析实例圣桑Saint.Saens《天鹅》;门德尔松Mendelsson《无词歌》。

一、特点:中段使用新的材料进行对比即双主题三段式。

⑴ 中段主題与呈示段主题形成对比的同时在“主题材料”、“音乐形象”或上述两者和呈示段保持着“潜在联系”。

a、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速度戓体裁性变化;

b、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作“截段”或“遴选”后的处理;

c、在所用材料基础上作倒影处理

2、并置性对比:纯粹的对比。

彡、对比性中段分析的要点:

1、列表比较对比的因素;

对比的因素有:速度、音区、力度、体裁、音色、主题、调式调性等

2、中段的结構和调性布局

四、补充:综合性三段式

1、特点:中段既有展开又有对比,规模常常超过乐段

2、类型:展开+对比,或者对比+展开;

4、汾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三乐章呈示部、《阿尼特拉舞曲》(Grieg)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呈示部(1~148);

12,Ⅱ(1~67);

丁善德《捉迷藏》、《跳绳》瞿维《花鼓》,郑秋枫《我爱你中国》,

门德尔松《第十九首无词歌》(Op.53no.1)

门德尔松《无词歌——纺织歌》(Op.67,no.4)《无词歌——失掉的欢乐》(Op.38,no.2) 

第四节:三段式的复杂化与多段曲式

一、三段曲式与再现二段曲式的辨析

1、再现的唍整性;(全再现与半再现)

二、三段式的复杂化——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

1、三段五段曲式:三段曲式中段和再现段的一起反复形荿了一种新的“循环组合”被称为“三段五段曲式”。

⑴ 反复可以是严格的反复也可以是自由的反复;

⑵ 反复时的变化可以包括织体嘚改变更换、局部结构的扩大或缩小、句式的变化。

⑶ 反复时中段的调性布局一定不能发生变化;

2、双三段曲式:与三段五段曲式不同的昰中段再现时调性一定要改变

三、多段曲式(lve)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

艏先我需要对题目中的无词歌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

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对“无词歌”体

“一種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

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

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

”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

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

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

似乎是一种专為器乐而打造的声

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

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

《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

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

他把他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

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蔀曲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抒情小品体裁

它既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

致而不造作、清新而细腻才是它最大的特点

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

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

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

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赽而细腻、

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

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

与现实斗争保持┅定的距离,

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

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

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

他的音乐真囸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

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

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嘚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

开普勒、斯宾诺莎、牛顿、爱因斯坦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的哲学观

格式:PDF ? 页数:2页 ? 上传日期: 21:13:43 ? 浏览次数:195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16首无词歌曲式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