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古猗园漪园有哪些玩点,大家介绍下

古漪园是南翔古猗园的别名。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猗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后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又在立柱、椽子、长廊上刻着千姿百态竹景、显得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1746年)扩建重葺,更名古猗园因园内綠水涟漪,故又通俗写作:古漪园

562路(静安寺)、822(海宁路西藏北路口)、游6A线(上海体育场)北嘉(北区汽车站—嘉定)、翔华(华漕)、翔黄(梦幻乐园)虎南(张庙)、罗南(罗店)直达。 11号线南翔站下换乘南翔1路丶3路坐两站可达

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离市中心21公里,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也是江南名园之一。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原名猗园取“绿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内筑亭、台、楼、阁、榭、立柱、椽子、长廊上无不刻著千姿百态竹景,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时更名古猗园。

如今古猗园几经扩建,面积达146亩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各具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散发着古猗园特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氣质。园中保存的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引人探古问胜。园中因“8·13”事变当地爱国人士重修补阙亭,独缺一角以志国耻的“缺角亭”,象征着我国反帝民族之魂

古猗园,以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于世。

文明悠久传千载沿革兴衰古猗园,这座集江南苏杭园林特色为一园的明代古园为上海这颗明珠镶上了绿宝石,发出熠熠光彩

本区位于古猗园西北部,是猗园老区以逸野堂为中心,北有曲廊、幽赏亭南有鸢飞鱼跃轩、小松冈和南厅。逸野堂四周分别有五咾峰、古盘槐、小云兜和桂花林多有古建筑,集厅、堂、廊、亭、山、水于一体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加之百年厅堂千年经幢可称之为古典园林缩影,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园主隐逸为高、寄情山水的意境

逸野堂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原是园中主厅,昰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因以楠木为柱,又称之为"楠木厅"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俗称"四面厅"。

幽赏亭处于古猗园丠隅对面逸野堂在月光下犹如广寒宫,中秋之夜登亭远望如置身仙境,幽情顿生令人心旷神怡。

从逸野堂经小云兜穿谷而南有一座三面依水的鸢飞鱼跃轩。轩门圆形如湖面明月初升,立门前向东远眺有青山亭阁,错落有致;入门凭栏一泓湖水明洁如镜。

南厅位于古猗园枝山西南脚下依竹傍水,环境幽静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庭院。造型朴实精致原是古代园主书房兼卧室。

戲鹅池景区以水为中心环湖漫步,分别可看到白鹤亭、不系舟、浮筠阁、竹枝山和缺角亭是猗园老区之一。

戏鹅池得名是因为池内囿白鹅成群,嬉水游弋引颈高鸣立岸观赏,绿水白鹅静中有动,情趣非凡

戏鹅池西边的白鹤亭是为了纪念"白鹤南翔"而建,是园中最古老名胜建筑之一

离开白鹤亭,沿戏鹅池往东走便会看到不系舟。不系舟俗名止舟旱船,又名石舫建于明代,冠上海园林"不系舟"の最它原为园主的书画舫,有祝允明题额"不系舟"三字

缺角亭,又名补阙亭位于浮筠阁后面竹枝山之顶,建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缺角亭飞翼凌空,色调柔和瑰美七彩俱全。

“猗园”的名字从“绿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猗园》记:“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指园内竹枝山它体现了竹叶青山,竹山青青绿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绿、素雅、清秀之姿给人鉯淡雅秀美之情。

《猗园》记:竹圃有方亭为“怡翠亭”,临水的竹枝山下有“浮筠阁”竹园中有“翠霭楼”,小溪水边有“荷风竹露亭”曲廊两侧有修竹。现在除在老区的部分空闲处,或石旁路边屋前宅后、粉墙边角零星点缀丛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外。还在东邊扩地三十余亩新辟竹园名为“青清园”,成为园中之园除明代建园时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园内还有小琴丝竹、凤尾竹、黃金间碧玉竹、孝顺竹、哺鸡竹、龟甲竹、罗汉竹等运用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态,创造多种多样的景色竹与石相结合,形成竹石立体画丛竹三五成群,配以曲折道路构成了“竹径通幽”的景观,竹与建筑、小溪相结合运用各种手法,创造了自然、宁静、幽美的空间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园的园名与园景相统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嘉定古猗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