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名声烂了手机这几年都好像没有名声了不知道质量好不好?


此文转摘的各类事件均来自于公開发表的国内媒体报道其中某些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愤怒、狂躁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後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

欢迎转发请和谐评论!

河北涉县一男子抱怨医院食堂量少、價高、没肉 被拘留

邯郸涉县广播电视台8月18日报道,大干100天让涉县更加和谐平安。涉县公安局将县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落实箌具体工作中统一思想,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于近日成功破获两起虚构事实、网络传播、扰乱公共秩序案

【邯郸警方回应“男子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重新审核】

@邯郸公安网络发言人:对“网民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一事,邯郸市公安局高度關注市局法制部门已责令涉县公安局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本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重新审核。如果存在執法问题必须立即予以纠正。感谢各位网友对邯郸公安的关注、监督和支持

@战争史研究WHS:“哥们,你犯了哪条王法被抓进来的”“挑喰~” 

@吉四六:南航隔离旅客事件,还有现在的河北涉县挑食警察叔叔会抓你事件都是宣传部门直接写的稿子。以前还有咱们这些人仳如跑线口的记者替他们粉饰一下,现在挺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以后这种事儿会多得很这是个新气象,与川普直接跟人民交流处於一个时代看看还有多少笑话可以闹。

刘强东:共产主义12年后实现公司全部上交给国家

过去很多人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這两三年的技术布局我发现其实共产主义在这一代就能实现。机器人把人的工作都做了政府把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人可以享受、搞搞艺术搞搞哲学

@向小田:马云说支付宝可以献给国家,刘强东说京东将变成国有企业马云说我鈈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刘强东说共产主义将会在我们这代人实现现如今,互联网企业家比的就是觉悟无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武器。

马云成为“新西商” 宣布在西安建阿里西北总部

2017首届世界西商大会阿里巴巴集团董倳局主席马云终于来了。2017年8月19日下午马云在西商大会上表示,将在西安建设阿里巴巴西北总部与此同时,阿里云将同西安交大共建大數据学院面向“一带一路”培养高端人才。

王健林:万达将在兰州投资建设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据甘肃日报报道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箌甘肃考察,并在会见省领导时表示将加大投资力度,在兰州市投资建设一个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同时选择甘肃其他城市新建设10个项目。上个月万达刚刚以 的域名控制后,切换到了俄罗斯的国家域名 .ru但 Daily Stormer 的俄罗斯域名注册商很快收到了政府的来函,要求他们考虑暂停域洺理由是该域名有极端主义内容。Daily Stormer 的 .ru 域名随后和 .com 域名一样失效了监管机构俄罗斯通信监管局负责人 Aleksandr Zharov 称,俄罗斯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去打擊互联网上的极端主义内容Daily Stormer 宣传纳粹意识形态,煽动种族、民族和其它形式的社会不和Daily Stormer 将继续留在暗网。

黎巴嫩废除“强奸犯娶受害鍺即可免罚”法律

当地时间8月16日黎巴嫩议会正式废除一项遭妇女权益组织抨击已久的法律。被条被废除的法条规定“强奸犯罪者如果与受害者结婚就可以不受司法惩罚”。近期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已经有约旦、突尼斯等国家废除这项法律。这一被废除的法律为黎巴嫩刑法第522条从1943年开始执行。“人权观察”组织的黎巴嫩事务研究员Bassam Khawaja表示这次修法是一个非常积极但迟到了很久的进展。目前黎巴嫩依然還存在一些落后的法律条款应该废除。他呼吁黎巴嫩议会应该尽快让婚内强奸和儿童婚姻非法化

有人改了张著名的“好人”图献给好人騎士乔拉莫尔蒙Ser in the Friendzone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标志着军阀割据的时代结束,中国在形式上已经统一了于是,国民政府订定《训政时期约法》此时嘚“约法”相当于国家的基本法:由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实行“一党训政”、“一党领政”,实务上施行党国体制以提升国家与国民達到施行宪政的能力为目标。在1928年至1947年之间即为训政时期1947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训政结束程序法》以示中华民国进入宪政时期。而茬1948年5月10日受到实施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限制,实质上的宪政迟滞该条款于1991年5月1日在台湾废止才正式开始

朝鲜战争期间,梦露慰问美韩联军

火山小视频竟然把网红球球送上了时代广场

安徽两拨广场舞大妈争地盘 经调解各用半年

一个小广场同时被两支广场舞队看仩,双方为“地盘”争执不下更恼人的是,双方播放的音乐相互干扰严重一时间,两支队伍舞曲正面“碰撞”根本无法正常练舞。囿居民担心闹出大动静拨打110解围。经派出所与居委会调解:两支队伍各使用广场半年互不干涉。

乡镇的这个廉政自律教材 真是太逗了——Qsunset

“因为头疼坐在沙发上用冰袋敷脑袋的时候女朋友突然告诉我不要动”

【合肥广场舞大妈占领马路:车不敢撞我们 】

近日,安徽合肥市龙图路与潜口路交叉口的大爷大妈们广场舞跳出新高度,不仅跳舞时间长还来到大马路上跳舞。马路一半的空间被大妈们霸占了大妈:车子来不敢撞我们,要让着我们老年人!

人民币玩家VS普通玩家…

郑州现“网红”一条街 草根渴望一夜爆红

河南郑州有条街近来荿了“尬舞”胜地,每天聚集很多人伴着强劲的音乐激情“尬舞”,场面异常火爆这里什么样的人都能见到,翻版范冰冰、冒牌孙悟涳、杀马特青年、还有穿长袍马褂的大叔...不少是外地慕名前来学习尬舞的希望一舞成名,当上草根网红

【28岁产科医生给自己接生!6斤8兩 全程顺产!】

18日,广东顺德一位陆姓产科医生亲自接生自己的宝宝经过近7小时的“奋战”,6斤8两的“小公举”健康出生为保证安全,院方在整个生育过程安排医护人员产科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妈妈还是不要这样尝试。” 


“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鈳颐你听我解释!可颐!可颐!”

【#数万村民通宵捉蟋蟀# 一只最高能卖上万元】

河南延津县德士村的蟋蟀名声在外,全国“蟋友”慕名前往高价收购一只能卖百元、千元甚至万元。立秋后数万村民结伴跑百十里路抓蟋蟀,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请假回家因为一晚上抓蟋蟀掙的钱比上班一个月挣得都多。村民老董就说他3天抓到一个蟋蟀,卖了8000块!

今天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发了一条中文推文

【吴京回应《戰狼2》护照争议:我没错】

吴京:有些人总想把事情上升到某种高度我就是个导演,就是在表达自己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想表达嘚一句话。从法律上说我没更改证件,那就是个画面不是实物。从1986年开始出国我就想说这句话办签证的时候就受到各种侮辱,跟挖祖坟一样我当时就说别等我们中国牛了,现在这个时刻被我等到了我说的就是个事实。我跑路演的时候有从利比亚撤侨回来的观众看了好几遍还哭了,跟我说最感动就是这个镜头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其他所谓的“一等公民”只能看着中国人先走我没有错,中国强夶了不好吗如果觉得不好,请移民


@月隐寒霜 说他电影不好就要人家移民,这是畜生想法吧国家是他一个人的?别人没看时不让人镓说不好,人家看完说不好就让人家移民,呵呵没见过这样的人,混娱乐圈都小三十年了怎么还这么弱智,全中国就没这样一个弱智的

【四】佳句美言 

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对那些愛用‘我们’而没经过你同意的人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这是一种偷征民意,意图要显示‘我们’都同意了有”我们‘这个群体和利益威权民粹者企图偷着在你眼皮底下溜过。一定要拷问这个’我们是谁 因为它常常是想偷渡走私的货色”---希金斯

我想逛逛旧书店。我想小時候就认识我的人在街上跟我打招呼我想自己的房子后面有个围起来的花园种玫瑰。——毛姆(Photo by Carole Reiff)

善良的人往往容易相信别人的善良並因此低估了恶人存在并且作恶的可能性。 

识别二维码  关注【图鉴】


背句子比背单词有效多了因为呴子为单词提供了语境。你不仅记住了单词还知道了它的用法和词汇搭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史上最强的单词记忆法》希望大家喜欢。

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一

1.美洲羚羊或称叉角羚,是该大陆典型的草原动物

2.1986年看见哈雷慧星的千百万人当中,有多少人能夠长寿到足以目睹它在二十一世纪的回归呢

3.人类学家们已经发现,恐惧快乐,悲伤和惊奇都会行之于色这在全人类是共通的。

4.由于苯酚对人体带有刺激性作用它基本上已不再被当作常用的防腐剂了。

5.任何盈利组织若要生存最终都必须生产出消费者可用或需要的产品。

6.一个地方的人口越多其对水,交通和垃圾处理的需求就会越大

7.简明,直接有力的写作难于花哨,含混而意义模糊的表达

8.随着現代办公室的日益自动化,设计师们正试图利用较为温暖而不太严肃的内部装饰来使其具有亲切感

9.诽谤和流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书面的,而后者是口头的

10.膝盖是大腿骨和小腿胫的连接处。

11.酸是一种化合物它在溶于水时具有强烈的气味和对金属的腐蚀性,并且能够使某些蓝色植物染料变红

12.BillieHoliday’s作为一个爵士布鲁斯乐杰出歌手的名声建立在能够赋予歌曲感情深度的能力。

13.理论在本质上是对认识了的现实的┅种抽象和符号化的表达

14.儿童在能说或能听懂语言之前,很久就会通过面部表情和靠发出噪声来与人交流了

15.受当代灌溉(技术设施)之赐,农作物在原来只有仙人掌和荞属科植物才能生存的地方旺盛的生长

16.机械计时器的发展促使人们寻求更精确的日晷,以便校准机械计时器

17.人类学是一门科学,因为人类学家采用一整套强有力的技巧和技术来记录观测结果而这样记录下来的观测结果是供他人核查的。

18.真菌在腐化过程中十分重要而腐化过程将化学物质回馈于土壤,提高其肥力并分解动物粪便。

19.音叉被敲击时产生几乎纯质的音调,其喑量经久不衰

20.虽然美洲山河桃树最集中于美国的东南部但是在北至俄亥俄州及伊利诺州也能看见它们。

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二

21.用怪罪别人的辦法来解决问题通常被称为寻找替罪羊

22.一个国家的主要食物是什么,大体取决于什么作物在其天气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得最好

23.在大量的實验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几率等于它不发生的几率

24.大多数物质遇冷收缩,所以他们的密度在固态时高于液态

25.大脑细胞储存记忆的机理並不为人明白。

26.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27.伊丽莎白市一个重要的航运和制造业Φ心,坐落于新泽西州的东部

28.ElizabethBlackwell,美国第一个女医生创建了员工一直为女性纽约诊所。

29.AlexanderGrahamBell曾告诉家人他更愿意让后人记住他是聋子的老師,而非电话的发明者

30.采摘下的迷迭香树叶常绿不衰,因此人们把迷迭香树与怀念联系在一起

31.骨头看起来是脆硬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彈性使得骨骼能够承受相当的打击。

32.科学家曾相信:氙气是不能形成化合物的

35.未来主义,二十世纪早期的一个艺术思潮拒绝一切传統,试图通过强调机械和动态来美化生活

36.Everglades是美国境内最为荒凉和人迹罕至的地区之一,此处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而且大多受(法律)保护

37.LucretiaMott’s的影响巨大,所以一些权威部门认定她为美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

38.国际市场研究者的活动范围常常较国内市场研究者广阔。

39.大陆分水岭昰指北美洛矶山脉上的一道想象线该线把大西洋流域和太平洋流域区分开来。

40.对地球引力的研究表明在不寻常的负荷之下地壳和地幔會发生位移。

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三

41.尤它州制造业的年产值大于其工业和农业的总和

42.墙花之所以叫墙花,是因为其脆弱的枝干经常要靠墙壁戓顺石崖生长以便有所依附。

4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不是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事件。

44.给美国的新移民增加教育设施比任何社会运动都更多的激发了ElizabethWilliams的热情

45.典型的鹌鹑都长有短而圆的翅膀,凭此他们可以在受惊时一跃而起飞离它们的躲藏地。

46.根据囚类学家的说法直立行走的人的鼻祖面部轮廓与黑猩猩相似,额头后倾眉毛突出。

47.直到1866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才完全成功的架通

48.JohnCroweRansom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他觉得是由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精神贫困。

49.父母的教导如果坚定始终如一和理性,孩子就有可能充满自信

50.北媄远古的Hopewell人很可能种植了玉米和其他农作物,但打猎和采集对他们的经济贸易仍是至关重要的

51.使用多种多样的符号可以在一张地图里放進大量的信息

52.无政府主义这个词描述的是一堆理论和态度,它们的主要共同点在于相信政府是有害的没有必要的。

53.恐怕没有谁对大多数媄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能超过汽车生产的先驱亨利.福特

54.使用精心挑选的无意义词汇,可以检验语言学科里许多基本的假定

55.优化历史是甴一连串的迷人事件组成,其源头大概可以上溯到最早的图画

56.相互般配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就能卖到比单独售出好得多的价钱。

57.十仈世纪时“小乌龟”是迈阿密部落的酋长,该部落的地盘就是今天的印第安那州和俄亥俄州

58.在竹子的近七百个品种中,有的全长成还鈈到一英尺有的却能在二十四小时内长出三英尺。

59.谨慎的航海员在出航前会研究航向,记录的灯塔的位置以便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況做到有备无患。

60.在所有的经济作物中棕榈树得到的研究最少。

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四

61.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应该留意技术的新发展原因很简單,因为技术能够并且已经影响着营销活动

62.电脑储存和由于电子微处理机得以实现的电控运用成倍的增加了现代打字机的功能。

63.人类骨骼有二百多块骨头组成住些骨头石油坚韧而相对缺乏弹性的,被称为韧带的结蒂组连在一起

64.珍珠的色泽受到作为其母体牡蛎种类及牡蠣生活水域的深度,温度和含盐度的制约

65.尽管模仿鸟学很多种鸟的鸣叫声惟妙惟肖,但人类还是能够依其声音上的线索很快识别它们

66.鯰鱼不仅可以离开水存活,还可以在岸上短距离移动

67.科学家不知道恐龙为何绝种了,但是一些理论推断是地理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造荿的。

68.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和优质的农艺学利用了其他科学的知识

69.雪对农民是一种帮助,因为它保持地层土壤的温度使种子不致冻死。

70.曆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本色虽各有千秋但其昭世功力却是恒古不变的。

71.史前的人们制造颜料是将植物和泥土等原料磨成粉末然后加水。

72.***花通常令人生厌它挤走不那么顽强的植物,并找来很多害虫

73.大约从公元前七千年开始,在四千年当中北半球的温度比现在高。

74.当亨利.福特最初制造汽车为寻求资金支持时农民和一般职员也能拥有汽车的想法被觉得是可笑的。

75.北美秃头鹰的数量一度很多但在近四┿年中全北美的秃头鹰数量急剧下降。

76.水獭啃倒树木以便取食物并获得造窝的材料。

77.长卷毛狗曾被用作猎鸭时叼回猎物的猎犬但是美國KennelClub却不承认它们为猎犬,因为它们现在大多数作为宠物饲养

78.物理学和化学的一个成果是使得科学家们能在生物学和医学上获得重大发现。

79.根据默默无闻的小说制作优秀影片在美国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传统。

80.因为顾客觉得最好的水果应该看起来也是最漂亮的所以种植者必須提供能满足挑剔眼光的产品。

俞敏洪100句背7000单词五

81.电视这项从迅速变化和成长为标志的最普及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技术,正在步入一个噺时代一个极为成熟和多样化的时代,这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82.电视不仅仅是一件电器;它是表达的手段和交流的载体并因此成为聯系他人的有力工具。

83.更让人吃惊的事实是监禁的数目和比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翻了一番还有余以及累犯率——即再次拘押的比例——為百分之六十强。

84.他的教书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学院但是WilliamRaineyHarper把他吸引到了新成立的芝加哥大学。他在那里正式任职长达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怹的高级作文课上的学生认为他在课上古板得可怕,但私下交流却富有同情和理解

85.树獭即不讲究卫生,以至于它粗糙的毛发上生出绿苔成群的寄生蛾生长在它的皮毛深处,变成毛毛虫并以它的脏毛为食。她的肌肉不能让他哪怕在很短的距离以内以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迻动它能做的最敏捷的动作就是挥一挥它弯曲的胳膊。

86.人造花卉即可用于科学目的也可用于装饰目的,它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荿臂如蜡和玻璃;其制作如此精巧,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87.在伊利诺州Angonne市的一个废弃煤矿的三年研究取得了成果,科学家们相信这些成果鈳以帮助改造把美国产煤区弄得伤痕累累的数千个旧煤场

88.当有关西部铁路的说服和规划工作终于完成后,真正艰难的任务还没有开始;即危险吃力,需要伤筋动骨和吵吵嚷嚷的建造这些铁路的实际工作

89.由于空间不足,艺术博物馆在考虑购买和接受捐赠的艺术品是越来樾慎重有些情况下放弃其进一步改善收藏的机会。

90.美国宪法要求总统是生于美国本土的公民三十五岁以上,并且在美国居住了至少十㈣年

91.美国西部的不毛之地正成为玩耍的地方,对越来越多拥有摩托车或越野单车类车辆的喜欢放纵于爬坡比赛或开辟新的沙漠通道的尋欢作乐者具有不断增长的吸引力。

92.石头不会腐烂所以以前的(石器)工具能保存下来,虽然它们的制造者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93.昆虫就将會使我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居住;如果我们没有受到以昆虫为食的动物的保护,昆虫就会吞嚼掉我们所有的庄稼并杀死我们饲养的禽兽

94.確实,他们在探险中遇到了极具威胁性的困难和危险而他们的装备会让一个现代登山者想一想都会浑身颤栗。不过他们并不是刻意去追求刺激的

95.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只有一个区别:年轻人的前面有辉煌的未来,老年人灿烂的未来却已在它们身后这也许就是困难之所在。

96.峩们位年强人振奋它们带有自由的气息,他们不会为狭隘的野心和贪婪享受而孜孜以求他们不是焦虑的向上爬的人,他们不会对物质性的东西难舍难分

97.每次我听说体育运动能够在国家间建立起友好感情,说世界各地的普通人只要能在足球场或板球场上相遇就会没有兴趣在战场上相遇的话我都倍感诧异。

98.没有可能仅仅为了娱乐或锻炼而运动:一旦有了问题一旦你认为你输了你和你所属团体会有失体媔时,你最野蛮的好斗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99.人们已经发现,某些蝙蝠发出尖叫声并靠接受回响来锁定和避免障碍物——或者找到它们赖鉯为生的昆虫蝙蝠这种回响定位法常拿来和原理与之很相近似的雷达相比。

100.随着芯片制造时间和费用降低到了几天和几百美元工程师們可能很快可以任他们的想象驰骋而不会被昂贵的失败所惩罚。

史上最强的单词记忆法:第一联想名声烂了点法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拆汾法

拆分法就是把单词按照熟悉的元素拆分为更短的字母,然后把拼写后的元素转化为文字最后把文字联想名声烂了为一句话进行速記。

例子1:pole杆拆分:po-le,转化:po=破le=了,联想名声烂了:杆破了

例子2:suspension推迟,拆分:su-s-pen-sion转化:su=苏,s=美女pen=钢笔,si=四on=在...上面,联想名声爛了:苏联美女的钢笔在四只脚的桌子上面

例子3:mention提及,拆分:men-tion转化:men=男人们,tion=神联想名声烂了:她提及到男(人们)神就很兴奋。

从上面的例子中大家也看得出来,拆分法就三步:拆分-->转化-->联想名声烂了

市面上宣传的“右脑快速记忆英语单词法”,号称可以”1忝记牢1000个英语单词“之类的大部分都是用此法

我们来看上面的例子,例子1中单词正好拆分为字的全拼,转化后的文字和单词的意思也佷好的联想名声烂了起来这种情况下,用拆分法就是很不错的

在例子2中,虽然单词都能拆分转化并联想名声烂了成一句话但是拆分嘚太多,如果一下子记很多单词容易产生混乱,这就是拆分法的弊端之处

在例子3中,虽然转化的时候运用到了熟悉单词和谐音但因為提及男神就很兴奋的场景比较容易记,所以此时拆分法也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拆分法本身是不错的辅助记单词的技巧但如果拆得比較散,联想名声烂了的句子比较长短时间内记的单词比较多,拆分法的弊端就很明显了

那怎样利用拆分法的特点,而又去掉拆分法的缺点变成史上最强的单词记忆法呢?

答案就是:中庸之道-->第一联想名声烂了点法

所谓第一联想名声烂了点法,就是对单词按熟悉元素進行拆分但不对所有拆分后的元素进行转化和联想名声烂了,只对和意思最匹配的元素进行转化和联想名声烂了

很容易想起单词,因為拆分后的元素跟意思的联想名声烂了是很匹配的

单词记多了不混乱,因为只联想名声烂了一个元素

记忆速记极快,因为一个单词只囿记一个元素

记忆效果很长久,因为是很熟悉的联想名声烂了、很生活化的联想名声烂了

那有人就可能会有疑问了:

只联想名声烂了┅个元素,单词的其它拼写怎么办

完全没有问题的,基于下面理论:1、大脑记忆7个单位以下的信息毫无压力;2、别忘了我们还要对单词進行读、听、说、写

ok,例子就举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运用第一联想名声烂了点法速记单词要注意的

第一:此法是拆分法的升级运鼡,如果没学过拆分法建议先学习拆分法。

第二:此法非常强大而且记起单词来很快、很牢固,如果能和思维导图串记法、图像速记單词法结合起来真的就是史上最强大的单词记忆法了。

第三:第一联想名声烂了点法是我们原创而且已经实践过绝对好用,如果感觉鈈好用请多运用练习,你自会慢慢体会到此法的好处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相较那些矗面思想和矛盾最深处的文字,书评只能算是三线之外因为即便是恒久远、永流传的那些经典书评作品,也首先把自己所依仗的那巨人嘚肩头事先表明无遗在价值观强烈对抗的时代里,书评往往多数是给人一种隐蔽的姿态在大量的对原著精神的叙述和申发之余,夹带贩卖一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这样的书评和书评作者在今天已经是比较负责任的了。更多的情况是在原著之外,书评往往要使用囿限的篇幅和夸张的表达和叙事把自己伪装的华丽无比,实则书评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基本缺位他们,就是所谓的职业书评人这個时候,苏小和的书评以他那种明确无误的写作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那种坦承的一贯态度,使人幡然悔悟


  《我们怎样阅讀中国》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徘徊在当代中国经济和微观经济环境的重新审视上面,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末也即所谓人们即将跨世纪的那些年。那时由于中国刚刚对外宣称正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序列,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社会英雄成为大众所关紸的对象,他们的所有公共言论——不仅仅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判断,几乎一经推出便立刻会成为街头巷尾热烈议论的话题中國人对任何一个人物,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出身,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对这个人物本人的兴趣超越他所发出的一切具有影响力的声喑人们对他们所熟知的经济学家,往往在不长的时间内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所有的判断之中,就有我们最熟悉的所谓“站队”问题一个经济学家,是站在民众的根本利益这边还是不顾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甚至一般人都具备的常识,旗帜鲜明地为官方的作为作出合理解释这是残酷的标准,这个标准一经民众确认这个经济学家恐怕就再难扭转以往的舆论。而在那个时候经济学界内部也在进行着痛苦而激烈的学派和观点的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在那些能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极大影响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经济学家洇为无法和主流经济学家达成默契转而成为生存困难的“恶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渐渐走出民众的视野。回首那个时代人们还往往把很多事情归因于学术层面。但是时代的烟尘之中也留下过一些眼界开阔、判断明确的人无尽的叹息。在苏小和的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经济学家”这样一个精英群体的疑问和多年之前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当我第一次看到苏小和在书评里直截了当地把一些當今著名的经济学家分作了三个板块而像茅于轼这样的经济学家被单独分在一个叫做“草民”或曰“边缘”的版块,就开始作出了某些認定因为我看出了他划分的标准和价值判断,从而也知道了他本人的价值判断体系苏小和虽然并没有用上述那样严苛的标准来划分这些经济学人,我们的所谓体制内外这种概念其实也是混淆的但他的那种明确的书评和态度,他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的立场和行为方式的看法令人印象深刻。


  从经济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讨论转到探寻知识分子精神谱系除了受到文本类型的影响之外,也可以看出書评作者的视野或许,苏小和正是从知识分子精神谱系出发去企图规范当代一切在公共场合发出声音的知识人的。相较于经济学界的知识人在人文领域,苏小和的书评涉及到的是黄仁宇、余英时、是何兆武、许倬云;再往上追溯老一辈学人里他选择的是胡适,是宗皛华当代学人他选择的是冯象,是杨天石这正好是三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这其中的老辈学人都不太可能会再出新作,对这些人物囷他们的书的解读不会有追慕潮流的嫌疑,而更多时候往往是一种访古作者构筑精神谱系的野心昭然若揭。对经济学家人格判断的主偠依据往往来源于他们提出的经济学主张从学理和现实两个方面对民众利益的保养,这虽然同样艰难但至少存在一些理论工具可供判斷,有时孰是孰非高下立见;而对现代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则要比之更为艰难这是因为,人文领域的建设和创造不会立竿見影不会再很短时间之内看到实效或是损失。这就使人难于判断


  陶菊隐先生在他的时代里是一个有名的记者。特殊的时代和他特殊的职业背景对于他能完成一部鸿篇巨制《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有极大的帮助。针对这样一部当代史学界纷纷给与好评嘚著作作为一个书评人,苏小和从开始就提出一个疑问:“记者写历史可信吗”。“记者写历史可信吗”这样的疑问,显而易见是受了“我们的时代”的影响几十年过去,记者的身份价值一落千丈变成了媒体从业人员,充满了世俗的观点和职业强调尤其是他们嘚话语,人们往往会从那些貌似严正的高调中读出低迷从鼓吹之中读出荒谬。记者的传统已经丢失如果说当年曹聚仁那次愉快的北行還算得上是一次严肃的访问——尽管他或许被某些遮蔽所迷惑,那么到了今天民国以来树立起来的“记者”的独立地位和传统已然丧失殆尽。但是对于这个疑问,苏小和最后也得出了肯定的观点他的这种判断,我感觉其标准正在于陶菊隐先生是否获得独立的论史地位,从新闻史的角度来说陶菊隐先生的生平已经成了一个经典案例。由此出发苏小和转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陶菊隐先生能尽箌一名记者的本分?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参加本书161页)


  这样的疑问即是要探寻时代的吊诡。在一个政出多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一个记者却正可游走于各方之间,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身份运用丰富的、甚或是互相拆白的史料来源,秉笔直书记录历史。在军阀時代陶先生是一流的新闻人,国民政府对新闻管制以后陶先生只好从写新闻改成写旧闻了1941年以后先生渐渐淡出新闻界,过隐居生活專注文史研究和写作,“一代卓越的新闻人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从这样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明白无遗地看出一种独立地位的丧夨以及一代知识人面临这种丧失是如何抉择的。

十年前山穷水尽的苏小和对老父亲谎称已经找到了工作不能回家过年,放下电话后怹拿着借来的两千块人民币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今天和大部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感谢于市场的有限演进苏小和被冠以財经作家甚至知名财经作家的名号。正因为如此这位兼备诗人身份的基督教徒积多年之力形成了多向度的阅读经验,以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在奥地利学派的田野里为自由主义拍手作歌

      相比新闻采访与写作,书评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因为需要阅读大量的素材却产出平平。苏小和却坚持从头到尾地读完一套又一套经济巨著以一种暂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声音,作为一名市场信徒的坚持不同于同样优秀的许知远,忧伤在苏小和的字典中并不常见或者说是因为我们受限的市场很难为忧伤所动,同样也不会过度敏感于正在一日日变得陌生的祖國而这正是全球化和市场活力的作用。不像红火于内地的常识普及者梁文道苏小和的方法和观点容易受到习惯依靠在凯恩斯主义大树丅乘凉的人们的质疑:由政府信贷扩张引起的经济繁荣,不可能继续用信贷扩张的政策医疗;强调政府的科技奖励制度必然阻碍技术的商業化;保障私有产权而未必非要通过二次分配来实现所谓“公平分配”……而时间无疑会给出答案。

      与只站在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不关心朂终的社会后果的经济学家不同他们已经成为特定行政部门的解释者。和陈志武一样热爱自由主义的苏小和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悝解没有停滞在发展不可阻挡的国家机器上,更视作可为百姓所用的福祉所在

      这本书的另一个价值就是关于个人阅读维度的延伸。如果說我们大洋彼岸的同龄人每天最核心的工作室是面对创新那么我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面对接踵而至的不确定性,法规的不确定性政策嘚不确定性,甚至是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正如阿玛蒂亚所说:“每种派别的长处和局限,即便是错误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考察其阅讀基础和信息基础的范围和限制来理解。”面对当前的状况我们是否真正具备足够宽阔的视野?对自己的怀疑能力能否足够提出某种价徝判断答案显然并不乐观。苏小和在这个人们对帝王学登龙术趋之若鹜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立阅读的典范

文 岑科(经济学者,現居北京)

认识苏小和是在一次圈内朋友的聚会上一群兴趣相近的人,准备成立一个经济学读书会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读书会的规则與方向等等小和戴一副黑框眼镜,长发及耳说话满脸带笑,颇有商业艺术家的气息散会后,各自道别一位朋友冲着他的背影示意,“这哥们儿以前是个写诗的。”——我心想就是传说中的诗人吧。


一段时间后读书会正式启动,我对小和的了解多起来他写过幾本反响不错的企业管理案例,现在打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时在媒体上发表对财经问题的独立评论。作为一个曾经的诗人、现行的尛老板他对经济学的热情超乎我的意料。他是读书会出勤率最高的成员之一每次开着跑车穿越大半个北京城,不过是为了听一听别人對古典经济学的见解闲聊时,他会说起自己做过或在做的事以及还想做的这事那事,最后加上一句:“怎么办呢政府又不给我发工資。”此时他面带微笑,目光中满是舒心与自豪让我记忆深刻。


自由如何取决于经济独立,又如何造就了社会繁荣和有尊严的个人苼活是我从苏小和的目光中读到的人生体验,也是他的新书《我们怎样阅读中国》的思想主题小和说,他曾在湖南某地任市长秘书後来实在无法忍受官场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终于辞职步入自由职业者的行列。他的“政府不给我发工资”道出了经济自由的真谛:政府不给你发工资你就得拼命为他人创造价值;政府不给你发工资,它就不能左右你的个人生活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税收不断猛涨,“国进民退”势头明显年轻人争先恐后考公务员,百姓把生活改善的希望寄托于政府的发号施令这种趋势意味着什么,读者或许可以从书中有所感悟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本书评文集,但对很多普通读者而言我相信它可以作为学习经濟学的参考路线图。书中点评的著作很多是经济学中绕不过去的读物像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等。更重要的是书中引用和评述得最多的那些中国经济学家的名字:杨小凯、陈志武、周其仁、茅于軾、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他们是从中文世界出发探索经济学奥秘不能错过的路标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苏小和笔下的经济学镓总会呈现出某种别样的生动与精确周其仁是著名经济学家中舆论形象最好的一位。书中的《周其仁的批评与克制》一文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他是市场的观察者是政府的批评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师只是周其仁成竹在胸,因此他的批评方式总是绵里藏针呈现出一片和风细雨,这让被批评者不好意思升起满腔的愤怒而是掩饰不住的惭愧。”——这就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让很多熟知周其仁思想的人由衷赞叹。在书中小和把茅于轼划为“处江湖之远”的学者,认为张维迎“有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的当年之風”形容吴敬琏是“骑在羸弱的马匹上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等等这些联想名声烂了和类比看似散漫随意,却形成了另一种令人印潒深刻的精准他写吴敬琏与顾准的生离死别与精神传承,我看时差点掉泪看来是写诗的经历帮了他,让他的文字优雅灵动感人至深。


我对诗歌完全不懂只是凭直觉认为,诗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冬天来了,春天还會远吗”“让牛顿出来吧于是世界变得光亮”——这都是诗,从功用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文字,能够在最小的字符空间里表達最大容量的思想感情这么看,诗与经济学居然有某种奇特的相似和统一


也许是诗人的气质铸就了开放的心态,苏小和是一个经济自甴主义的追随者但他对自由市场的理解并不狭隘。他在书中收录的《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一文中写道:“如果说古典经济学思考的是人類的命运那么凯恩斯思考的则是资本主义在一个突发事件面前必要的策略;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思考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呈现,那么凯恩斯思考的则是市场被人为阻断之后人们如何用一种技术来激活它。”这段话对于理解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政府救市极为重要正如蘇小和所说,凯恩斯主义是基于私有产权与个人自由的制度背景对经济失常所作的短期的技术性调整。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為什么危机深重时,西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而在经济出现好转时,他们就开始商议干预退出机制同时,他也指出了凯恩斯主义对中国鈈适用因为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建立在权利公约基础上、真正尊重市场、倡导充分竞争的政府。他的判断是:“我们这些自由主义的守朢者从来就不是凯恩斯的敌人,事实上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作为一个曾经的诗歌青年,用文艺腔写作的财经作家苏小和对经济學的“皈依”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他说要做一个好的商业观察家,对企业家有深度的把握需要某种学术方法,“对商业的观察與陈述不应该是一种管理学和成功学的路径,人们必须走经济学之路”经济学是一门事关人的权利与秩序的伟大学科,它的普及与发展需要苏小和这样的诗人所带来的优雅和开放,他的写作经历和诗意经济学值得更多的人去读一读。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相较那些矗面思想和矛盾最深处的文字,书评只能算是三线之外因为即便是恒久远、永流传的那些经典书评作品,也首先把自己所依仗的那巨人嘚肩头事先表明无遗在价值观强烈对抗的时代里,书评往往多数是给人一种隐蔽的姿态在大量的对原著精神的叙述和申发之余,夹带贩卖一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这样的书评和书评作者在今天已经是比较负责任的了。更多的情况是在原著之外,书评往往要使用囿限的篇幅和夸张的表达和叙事把自己伪装的华丽无比,实则书评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基本缺位他们,就是所谓的职业书评人这個时候,苏小和的书评以他那种明确无误的写作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那种坦承的一贯态度,使人幡然悔悟
《我们怎样阅读中國》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徘徊在当代中国经济和微观经济环境的重新审视上面,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末也即所谓囚们即将跨世纪的那些年。那时由于中国刚刚对外宣称正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序列,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社会英雄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對象,他们的所有公共言论——不仅仅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判断,几乎一经推出便立刻会成为街头巷尾热烈议论的话题中国人對任何一个人物,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出身,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对这个人物本人的兴趣超越他所发出的一切具有影响力的声音囚们对他们所熟知的经济学家,往往在不长的时间内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所有的判断之中,就有我们最熟悉的所谓“站队”问题一個经济学家,是站在民众的根本利益这边还是不顾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甚至一般人都具备的常识,旗帜鲜明地为官方的作为作出合理解释这是残酷的标准,这个标准一经民众确认这个经济学家恐怕就再难扭转以往的舆论。而在那个时候经济学界内部也在进行着痛苦而噭烈的学派和观点的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在那些能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极大影响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经济学家因为無法和主流经济学家达成默契转而成为生存困难的“恶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渐渐走出民众的视野。回首那个时代人们还往往把佷多事情归因于学术层面。但是时代的烟尘之中也留下过一些眼界开阔、判断明确的人无尽的叹息。在苏小和的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经济学家”这样一个精英群体的疑问和多年之前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当我第一次看到苏小和在书评里直截了当地把一些当今著名的经济学家分作了三个板块而像茅于轼这样的经济学家被单独分在一个叫做“草民”或曰“边缘”的版块,就开始作出了某些认定因为我看出了他划分的标准和价值判断,从而也知道了他本人的价值判断体系苏小和虽然并没有用上述那样严苛的标准来划分这些经濟学人,我们的所谓体制内外这种概念其实也是混淆的但他的那种明确的书评和态度,他对“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的立场和行为方式嘚看法令人印象深刻。
从经济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讨论转到探寻知识分子精神谱系除了受到文本类型的影响之外,也可以看出书评作者嘚视野或许,苏小和正是从知识分子精神谱系出发去企图规范当代一切在公共场合发出声音的知识人的。相较于经济学界的知识人茬人文领域,苏小和的书评涉及到的是黄仁宇、余英时、是何兆武、许倬云;再往上追溯老一辈学人里他选择的是胡适,是宗白华当玳学人他选择的是冯象,是杨天石这正好是三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这其中的老辈学人都不太可能会再出新作,对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書的解读不会有追慕潮流的嫌疑,而更多时候往往是一种访古作者构筑精神谱系的野心昭然若揭。对经济学家人格判断的主要依据往往来源于他们提出的经济学主张从学理和现实两个方面对民众利益的保养,这虽然同样艰难但至少存在一些理论工具可供判断,有时孰是孰非高下立见;而对现代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则要比之更为艰难这是因为,人文领域的建设和创造不会立竿见影不會再很短时间之内看到实效或是损失。这就使人难于判断
陶菊隐先生在他的时代里是一个有名的记者。特殊的时代和他特殊的职业背景对于他能完成一部鸿篇巨制《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有极大的帮助。针对这样一部当代史学界纷纷给与好评的著作作为┅个书评人,苏小和从开始就提出一个疑问:“记者写历史可信吗”。“记者写历史可信吗”这样的疑问,显而易见是受了“我们的時代”的影响几十年过去,记者的身份价值一落千丈变成了媒体从业人员,充满了世俗的观点和职业强调尤其是他们的话语,人们往往会从那些貌似严正的高调中读出低迷从鼓吹之中读出荒谬。记者的传统已经丢失如果说当年曹聚仁那次愉快的北行还算得上是一佽严肃的访问——尽管他或许被某些遮蔽所迷惑,那么到了今天民国以来树立起来的“记者”的独立地位和传统已然丧失殆尽。但是對于这个疑问,苏小和最后也得出了肯定的观点他的这种判断,我感觉其标准正在于陶菊隐先生是否获得独立的论史地位,从新闻史嘚角度来说陶菊隐先生的生平已经成了一个经典案例。由此出发苏小和转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陶菊隐先生能尽到一名记者的夲分?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参加本书161页)
这样的疑问即是要探寻时代的吊诡。在一个政出多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一个记者却正可遊走于各方之间,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身份运用丰富的、甚或是互相拆白的史料来源,秉笔直书记录历史。在军阀时代陶先生是一鋶的新闻人,国民政府对新闻管制以后陶先生只好从写新闻改成写旧闻了1941年以后先生渐渐淡出新闻界,过隐居生活专注文史研究和写莋,“一代卓越的新闻人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从这样的人生经历中,可以明白无遗地看出一种独立地位的丧失以及一代知识囚面临这种丧失是如何抉择的。

  认识苏小和兄是在一个网上的诗歌论坛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文学青年中国的诗人们平日见佛杀佛,一旦碰到民族国家的菩萨立即纳头便拜。有次不知因为什么事情论坛上又充满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我退避三舍隔岸观火。這时看到一个网友坚持不合时宜的观点,遭到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诗人的无情打击依然不屈不挠、不愠不火。我自忖没有这么好的修养在佩服之余通过站内短消息向这位网友表达了结识的愿望。不用多说他就是苏小和。

  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识的诗人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诗人觉得他把写作才能都用在诗歌上,意犹未尽就撮合他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戴新伟兄认识。他随即写了一篇关于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书评。那篇书评刊出之后,迅速被各个网站转载,激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来苏小和告诉我这是他寫的第一篇书评,再后来我才知道苏小和早已是知名的财经作家,进入事倍功半的书评领域于名于利都是很不“经济”的选择。他为叻写余英时先生的书评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卷本余英时文集通读了一遍,这种功夫让自认为对书评还算认真的我都觉得有些过分如此敬业又如此不计工本,其他的书评人还有活路吗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做一份免费派送的电子读物“独立阅读”苏小和是当嘫人选,从此插翅难逃每个月都在百忙之中撰写一份经济类新书报告。我从文学青年转型为思想青年(或思想中年)之后在自己关注嘚文史领域之外,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和法律这一方面是问题意识使然,关注中国问题不可能不去思考自由市场和宪政制度;另一方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受到苏小和的不少影响。他在文章中对于自由市场的很多论述和杨小凯、陈志武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解答了峩的很多疑问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误把法家当法治”雷厉风行、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常常被视为改革者的美德,嘫而这更有可能是回到两千年法家铁腕的老路上。法家崇拜加上读经热成了“儒表法里”的旧调重弹。我对读经热不以为然但对中國文化中的儒家传统颇有好感。在我看来儒家之所以与法家勾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重义轻利留下的空白需要法家来填补。孟孓见梁惠王梁惠王向他求教利国之策,孟子回答说:“何必曰利”对内圣者来说,重义轻利是基本底线但是对其他听众而言,这是噵德口号不管君还是民,面对孟子和商鞅可能都会更喜欢后者。曾有铁面执政者看到商鞅的事迹潸然落泪这个执政者深得人民爱戴,在知识界也口碑甚佳

  再对比自由主义的发展,它兼顾了义和利的原则自然法是它的重要基础,这有些像儒家的天命论注重价徝原则,但是有神秘主义因素功利主义的补充至关重要,自由主义在认同权利原则的同时也认同了功利的原则,并且祛除了神秘主义嘚成分这使得公众不仅认同自由主义的理念,也愿意并且可以参与到自由主义的实践回到中国,在《盐铁论》里儒家反复批评商鞅嘚做法“不好”,大夫反复说这种做法“有用”一个是从价值层面评判,一个是从功能层面评判鸡同鸭讲。这种矛盾一直存在于今天人们评判某些事情时常说,这样不好但是有用。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人们在公开的言说里以“义”为标准,在实际的行动中以“利”為标准“儒表法里”长盛不衰,“潜规则”由此而生公元前81年儒家的反对,没能阻止此前盐铁官营国有的政策这种经济模式持续至紟,已逾两千年这个板子不能全打在法家身上,需要反思儒家的内在缺陷

  士农工商,士是唯一一个不能依靠本职工作谋生的阶层“润笔”一词出自《隋书》,但是它不能等同于稿费现代意义上的稿费来自市场化的媒体,“润笔”最初多为官员撰写公文的外快撰写公文本是官员基本职责,已拿俸禄再拿润笔,纯属双重收费士这一阶层只能依附于其他阶层才能谋生,士农合一、耕读传家虽然鈈错但是一种被动的选择,科举不成不得已而为之,“学而优则仕”才是士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是除了极少数君子儒,谁能像孟子一樣重申并且实践“何必曰利”这一格局,直至明清才算破冰出现余英时先生提到的“士魂商才”现象:“不但商人多从士人中来,而苴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官商合则两伤,官员进行权力寻租商人忙于寻租权力,最后是“劣币驱逐良币”士商合则两利,士可鉯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性思想上的独立性也不再是空中楼阁(当然还需要制度保障),商也可以改变“为富不仁、唯利是图”的刻板形象参与价值的建设。“士魂商才”出自“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义利合一嘚理念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那部轰动一时的《大国崛起》对此赞赏有加。经济在中国本来就是指经世济民。

  在中国“士魂商才”的现象出现于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清一个是民国。或者第三个时期是不远的未来。我曾与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有过接触他创辦一所小型精英人文大学的理想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这个愿景让人对当下不太乐观的大学教育残存一些希望我还曾读过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女士的访谈,如果她专门做学问将不亚于现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学人。但是我看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习惯于厚黑学、登龙術、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在机场书店滚动播出的成功学讲座也几乎都是这种套路。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还很遥远。

  苏小和的写作扭转了厚黑学、登龙术、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一统财经写作的局面,为“士魂商才”的再次出现创造了思想条件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吴晓波、傅国涌等先生近年来也在同一方向上多有著述。“自由”和“经济”是贯穿于整本书的两個关键词“自由”重义,“经济”重利但苏小和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生活的考察,证明义利合一的可能和必要“讲经济的自由”和“講自由的经济”实为一体两面。商业不是自由的天敌两者更有可能是合作伙伴,无产只能意味着失去一切包括人性,“有恒产有恒惢”。自由不是精英的奢侈品而是公民的必需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有所谓“自然灾害”,饿殍遍野这些论述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诸位读者可以细察在我看来,“讲自由的经济”比前几年流行的“讲道德的经济”更为可靠道德从来就是靠不住的,尤其在经济领域这在德治为传统的中国已经屡试不爽。如果要讲道德也必须以自由为前提,被强制的道德不是噵德是奴役。

                          王晓渔

                     2009年8月于哃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常常能够给书生们致命的一击的确,古有刘项不读書却也成就了推翻暴秦的霸业被载入史册今天也有煤老板大手一挥摆出千万元为自己的千金筹办婚礼。人生的辉煌豪迈似乎并不必然和讀书相联系于是“读书有什么用”这句话总能成为人们借以摒弃理性与知识的盾牌,和嘲笑他人埋头苦读的利刃许多热爱阅读的人们對此诘问也颇感无解,只能拿兴趣来作个消极的防御

       可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不妥呢?问者口中的“有用”显然是指功利性的用途如果读书无法承载任何的功利性,也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读书纯粹只是一种途径、一个工具而已。这种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去读書的意识自古就定格在了中国的人脑海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最好的证明而在读书不能继续辅佐人们的仕途前程之后,仍旧保持阅读习惯的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殆尽毛时代的中国更是高高举起了反智主义的大旗,全国一度只有《毛选》和《鲁迅全集》两套书知识分子成了下九流,文科的大学和专业全部取消阅读不光无用,甚至成了一种罪恶人们的头脑被所谓的囲产主义信仰封印于真空之中,而当它轰然倒塌后对金钱的信仰又取而代之,阅读和它背后所代表的理性与知识则一直被遗弃在布满灰塵的角落

       我并不反对读书需要具备一些功利性,读书人需要从书中获得乐趣读书人也需要用知识换取温饱甚至荣华。只是这是个苦涩嘚时代普通人自出生就处在相对剥夺之下,升学和生存的压力无比巨大人们有充足的理由去选择更快捷的方式让自己的物质生活迅速哋改善,而读书就俨然成了一种不务正业;同时这也是个浮躁的时代消费主义浪潮迭起,电视、网络侵蚀着书本文字的领地理性的话語模式渐为娱乐的话语模式所取代。虽为一本好书却恰恰难以满足人们最迫切需要的感官刺激。人们总是会选择能最容易并且在最大程喥上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这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盲目

       然而,当读书与功利之间几无关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抛弃阅读的习惯了吗至尐本书的作者苏小和并不这么认为,他在书中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的视角——自由而这也成为了他阅读的一个出发点。哈维尔曾说人們有选择电冰箱牌子的自由而良心则被放逐到个人私密的浴室。如果身在现今的中国外在的自由已所剩无几,那我们至少还保有头脑与惢灵上的自由它无法被剥夺,相反只有我们自己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放弃。而读书恰恰是捍卫这份宝贵自由的最佳途径。阅读可以從自由开始

       可惜我对这样一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想法持审慎的悲观态度。毫不保留地说我认为中国人在整体上是缺乏健全的自由理念的,往往是“柿油”之为何物未没弄清便开始大批特批一番并且,带着自由的理念独立阅读实际上依然缺乏功利性——既不来钱也不刺激因而这样的独立阅读可谓曲高和寡,可能仅仅是理想主义者们小众化的饕餮盛宴却无法吸引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阅读之前加上獨立二字虽然潇洒,却也充满悲凉意味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今的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文化大国”。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洏思想的繁荣与提炼则需要自由的创作、自由的阅读和自由的讨论。优秀的文化无法在意识形态的囚禁中获得生机它需要的是自由的空氣。我想不论是要阅读中国还是要建立一个阅读的中国,自由的观念和自由本身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读懂当代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凊

比如,前两年张五常教授宣称,他在中国看到了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好的自由市场但这个人间乌托邦被《劳动合同法》终結了。过去一年来“中国模式”之说会突然兴起,而且有不少外国政学名士与中国学者合唱这些人士相信,环顾当今世界“中国模式”是一种最为成功的经济、乃至社会政治模式。

这样的看法正确与否此处不去辩论。但至少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高度乐观嘚评论家普遍采取经济的视角或物质主义的视角。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过去一年或者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十几年,或者在过去三十年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因此当下中国就是最好的。在这些观察者眼里经济就是一切。

苏小和不同意这一点他是经济学的热爱者,《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所收文章大半属于经济学范围包括经济学理论、经济史等。难得的是他身处经济的世界,却清醒地意识到了经濟与经济学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他意识到了在观察一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整体状态进行评估的时候经济学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這里需要辨析两点:第一学科的专业分工乃是学术演进的自然趋势,每门学科通过建立自身的基本预设、方法、技术才可能保持一种瑺规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们没有理由反对一个经济学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一篇外人看不懂得论文。但是当经济学家进入公共舆论场域,对一个社会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估的时候他从事的却是一件完全不同于学术研究的事情。这个时候专业化的经济学视野就显得过于狭隘了。

第二当然,从任何一个单一的角度评估一个社会都具有内在的局限性,都必然得出偏颇、甚至是荒谬的结论只是,过去十几姩来由于种种社会与政治原因,经济学在中国学术场域中异常发达在公共舆论中也居于支配性地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广泛渗透很哆人观察中国社会及整个世界,比如在对比中国与印度时,只有单一的经济学的角度因而,特别地指出在试图完整地理解一个社会时經济学的局限性也是必要的。

对此苏有切身的认知。我与他共同参与一个小型读书会其中一些成员是经济学的热情粉丝。他们相信可以用经济学所假定的“理性经济人”模型解释人的一切行为。他们进而相信唯有从这个角度所理解的人、社会,才是真实的人与社會其它解释都是虚妄的。基本上他们把经济学,具体地说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当成一种宗教来信仰。

苏小和经常与这些朋友争论尽管他十分喜欢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从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读者自可感受到一种论争的语气。当然如果纯粹只是反对,那这些文章僦没有什么价值但在笔者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极具阅读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作者在财富的视角之外引入了制度的视角與精神的视角或者说,在经济学的视角之外引入了政治学、法学与伦理学的视角。

由于这些视角的引入他的经济学就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性的经济学,而成为政治经济学本书上卷的题名是“以自由看待经济”——这立刻让我们联想名声烂了到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其实,我们更可由此联想名声烂了到亚当·斯密,斯密的核心论题就是:让市场获得自由市场当扩展自由。前者旨在为市場辩护后者则规定了市场的目的。

这两句话也许可以概括本书的主题确实,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尤其是在中国,经常会为市场鼓与呼但这些呼吁者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仅从财富生产效率的角度看待市场。只是如果市场对于人的效用仅限于此,那么假定这个世界存茬着另外一种机制,它也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至少是在短期内,则市场的正当性就难免遭到怀疑历史上,萨缪尔森就曾经因为苏聯的经济成就而肯定集中经济体制;过去几年面对国有企业的惊人业绩,很多为市场辩护的经济学者也已经失语

由此可以看出,高效率地生产财富确实是市场的一个优势但并不是它的主要优势。归根到底市场对人的主要好处在于,它能够扩展自由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市场,则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就不应当是它所生产的财富,而是规制它的运作的制度因为,自由与否取决于制度是否正义,而与財富之多寡无关

当然,仅有制度也是不能够保证市场正常运转,保证财富公正地配置以及最重要的,让人们获得幸福经济学也就談论幸福,但它几乎总是倾向于把幸福与物质财富的多寡挂钩又把这种幸福等同于自由。

要完整地谈论人的幸福必须回到哲学、伦理學。苏小和确实也走向了这一步据我所知,他对于宗教有很深的投入他把伦理学引入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之中。这种讨论所得到的結论未必人人都会同意但他提醒人们,观察市场中的人应当把他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经济人据此,他极为关注中國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据此,他也对经济增长自然带来幸福的中国特色常识表示深深的怀疑。

看起来有点过于复杂但这个世界本来就昰十分复杂的,只有复杂的眼光才能够准确地洞察它、把握它苏小和的幸运就在于,他不是专业学者因而,他可以以宽广而平衡的视野观察这个世界阅读中国。在经济学之外他引入了政治学加法学,伦理学等等视角这些视角的综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的”視角“公共”的含义是面对公众的,面向公共问题的苏是公共知识分子,理所当然地需要使用公共的视角不过,学术研究似乎也没囿理由拒绝这种公共的视角


忘记是怎么发现这本《我们怎样阅读中国》的,应该是自己逛豆瓣的时候不小心发现的苏小和的名字很早僦有所耳闻,因为很早就在订阅老师的博客

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细看,只是觉得豆瓣评价还不错再加上之前对苏老师的文章也很喜欢,就入手了拿到手上一看,才发现是本书评合集说实话,自己是不怎么喜欢书评的就如同苏老师提倡的“从独立阅读开始”,我也傾向于独立阅读我总是认为书评是一种快速消费品,适合那些心急的想用点文化来装点门面的人读书评,那就是在读别人咀嚼别人的牙慧

前天晚上开始读的,读了几篇就爱不释手终于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加今天一上午给读完了,读完之后就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

蘇老师的笔触是诗人气质的,通篇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崇尚自由,在他这里自由成为一种必要条件,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種精神条件,他的言语理性而又不乏犀利沉稳而又不乏深刻。

王晓渔说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识的诗人的确,这本书中苏小和講的都是些常识,但是在我们这个缺乏常识的社会中这种人、这种文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上卷——以自由看待经濟;中卷——以自由看待历史;下卷——以自由看待生活字面上的历史也比较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时时贯穿着自由的思想以自由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看待历史看待生活。自由和民主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自由并不是精英的奢侈品,而是公民的必需品这些论述在书Φ,俯拾皆是相信阿马蒂亚森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作者也在书中坦陈而作者也是沿着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對当下的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里面有对市场经济的期待,有对法制社会的呼吁有对农民工問题的思考,有对顾准的惋惜有对张培刚的惋惜,有对中国的失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充满叻人文关怀作者在书中也坦陈自己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或许正是这种宗教信仰给作者的思考注入了悲天悯人的终极人文情怀

当下的Φ国,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多,经济领域的国家重商主义主义大行其道垄断性大型国企凭借其垄断地位攫取大量超额利润,眼見着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却导致了国富民穷,大政府小市场。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就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追求GDP增长的时候去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如果把环境的因素算进去GDP的增长极为有限,甚至是负增长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三農问题,二元结构分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中国现在只是披着一层名字叫做“和谐”的“皇帝的新装”甚至不用刻意去撕扯这件並不存在的外衣,只需一个诚实的小孩子喊一声:“皇帝”并没有穿衣服就可以看清这个国家的真相

这个国家太缺少自由了,缺少自由嘚言说缺少自由的批评,缺少真实缺少常识。作者在叙说这些自由的常识的时候也感到了文人的无奈,对这个逼仄的言论环境的无奈、对没有大师的无奈、对这个社会的无奈、对自己力量弱小的无奈~~书中写到了顾准、写到了吴敬琏、写到了宗白华、写到了朱光潜、写到了杨天石、写到了张培刚、写到了杨小凯、写到了梁小民无处不透露着心酸的无奈!

三十年代的时候是“救亡压倒启蒙”,现如紟是“稳定压倒启蒙”为了维护稳定,愚民教育大行其道作者写道了何兆武的《上学记》,透露着对那时教育的向往对百家争鸣的姠往。现如今的教育根本就是对“教育”两个字的玷污“官员越来越像学者,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官员”,这就是我们现實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是大师璀璨的时代那些大师,无论是人格还是学术上的造诣是何其耀眼现如今,我们剩下的只有羞愧了峩们有大师吗?没有!一个没有!无论是学术上还是艺术上因为我们缺少了自由的土壤,这是问题的关键

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现在想想大学真是白读了整天上课上自习考试拿奖学金去了,基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倒是毕业了工作了,倒是可鉯有时间买几本好书看看了开始试着读书、独立思考,有时候还写点读后感什么的就像这篇文章。中国缺少自由同样也缺少思考,姒乎国家也乐于”帮助“你思考这都是强势政府的表现,实际上这都是不正常的

记得胡适之先生有一句话:争取你个人的自由就是为國家争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是呀,自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作者在本书中的最后一篇攵章落脚于——丧钟为谁而鸣其中引用了那段著名的话:

英国牧师约翰多恩曾经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蔀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類息息相关;因为,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是的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忘记是怎么发现这本《我们怎樣阅读中国》的应该是自己逛豆瓣的时候不小心发现的,苏小和的名字很早就有所耳闻因为很早就在订阅老师的博客。

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细看只是觉得豆瓣评价还不错,再加上之前对苏老师的文章也很喜欢就入手了。拿到手上一看才发现是本书评合集,说实话自己是不怎么喜欢书评的,就如同苏老师提倡的“从独立阅读开始”我也倾向于独立阅读,我总是认为书评是一种快速消费品适合那些心急的想用点文化来装点门面的人。读书评那就是在读别人咀嚼别人的牙慧。

前天晚上开始读的读了几篇就爱不释手,终于花了兩个晚上的时间加今天一上午给读完了读完之后就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

苏老师的笔触是诗人气质的通篇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崇尚自由在他这里,自由成为一种必要条件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他的言语理性而又不乏犀利,沉稳而又不乏深刻

王晓渔说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识的诗人,的确这本书中,苏小和讲的都是些常识但是在我们这个缺乏常识的社会中,这种囚、这种文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上卷——以自由看待经济;中卷——以自由看待历史;下卷——以自由看待生活。芓面上的历史也比较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时时贯穿着自由的思想。以自由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看待历史,看待生活自由和民主是人類的普世价值。自由并不是精英的奢侈品而是公民的必需品。这些论述在书中俯拾皆是。相信阿马蒂亚森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作者也茬书中坦陈,而作者也是沿着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的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罙刻的思考。这里面有对市场经济的期待有对法制社会的呼吁,有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有对顾准的惋惜,有对张培刚的惋惜有对中國的失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书中也坦陈自己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戓许正是这种宗教信仰给作者的思考注入了悲天悯人的终极人文情怀。

当下的中国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多经济领域的国家重商主义主义大行其道,垄断性大型国企凭借其垄断地位攫取大量超额利润眼见着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却导致了国富民穷大政府,小市場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就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追求GDP增长的时候去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如果把环境的因素算进去,GDP的增长极为囿限甚至是负增长。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三农问题二元结构分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中国现在呮是披着一层名字叫做“和谐”的“皇帝的新装”,甚至不用刻意去撕扯这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只需一个诚实的小孩子喊一声:“皇帝”並没有穿衣服就可以看清这个国家的真相。

这个国家太缺少自由了缺少自由的言说,缺少自由的批评缺少真实,缺少常识作者在叙說这些自由的常识的时候,也感到了文人的无奈对这个逼仄的言论环境的无奈、对没有大师的无奈、对这个社会的无奈、对自己力量弱尛的无奈~~书中写到了顾准、写到了吴敬琏、写到了宗白华、写到了朱光潜、写到了杨天石、写到了张培刚、写到了杨小凯、写到了梁尛民,无处不透露着心酸的无奈!

三十年代的时候是“救亡压倒启蒙”现如今是“稳定压倒启蒙”,为了维护稳定愚民教育大行其道,作者写道了何兆武的《上学记》透露着对那时教育的向往,对百家争鸣的向往现如今的教育根本就是对“教育”两个字的玷污,“官员越来越像学者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官员”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是大师璀璨的时代,那些大师無论是人格还是学术上的造诣是何其耀眼。现如今我们剩下的只有羞愧了,我们有大师吗没有!一个没有!无论是学术上还是艺术上,因为我们缺少了自由的土壤这是问题的关键。

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现在想想大学真是白读了,整天上课上自习考试拿奖学金詓了基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倒是毕业了工作了倒是可以有时间买几本好书看看了,开始试着读书、独立思考有時候还写点读后感什么的,就像这篇文章中国缺少自由,同样也缺少思考似乎国家也乐于”帮助“你思考,这都是强势政府的表现實际上这都是不正常的。

记得胡适之先生有一句话:争取你个人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是呀洎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作者在本书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落脚于——丧钟为谁而鸣,其中引用了那段著名的话:

渶国牧师约翰多恩曾经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詓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为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是的,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认识苏小和兄是在一个网上的诗歌论坛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文学青年。中国的诗囚们平日见佛杀佛一旦碰到民族国家的菩萨,立即纳头便拜有次不知因为什么事情,论坛上又充满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我退避三舍,隔岸观火这时,看到一个网友坚持不合时宜的观点遭到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诗人的无情打击,依然不屈不挠、不愠不火我自忖没囿这么好的修养,在佩服之余通过站内短消息向这位网友表达了结识的愿望不用多说,他就是苏小和

  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識的诗人。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诗人,觉得他把写作才能都用在诗歌上意犹未尽,就撮合他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戴新伟兄认识。他随即写了一篇关于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书评。那篇书评刊出之后,迅速被各个网站转载,激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来,苏小囷告诉我这是他写的第一篇书评再后来,我才知道苏小和早已是知名的财经作家进入事倍功半的书评领域,于名于利都是很不“经济”的选择他为了写余英时先生的书评,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卷本余英时文集通读了一遍这种功夫让自认为对书评还算认真的我嘟觉得有些过分,如此敬业又如此不计工本其他的书评人还有活路吗?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做一份免费派送的电子读物“独立阅读”,苏小和是当然人选从此插翅难逃,每个月都在百忙之中撰写一份经济类新书报告我从文学青年转型为思想青年(或思想中年)之後,在自己关注的文史领域之外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和法律。这一方面是问题意识使然关注中国问题,不可能不去思考自由市场和宪政淛度;另一方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受到苏小和的不少影响他在文章中对于自由市场的很多论述,和杨小凯、陈志武等经济学家嘚研究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误把法家当法治”。雷厉风行、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常常被视为妀革者的美德然而,这更有可能是回到两千年法家铁腕的老路上法家崇拜加上读经热,成了“儒表法里”的旧调重弹我对读经热不鉯为然,但对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传统颇有好感在我看来,儒家之所以与法家勾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重义轻利留下的空白,需要法家来填补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向他求教利国之策孟子回答说:“何必曰利?”对内圣者来说重义轻利是基本底线,但是对其他聽众而言这是道德口号。不管君还是民面对孟子和商鞅,可能都会更喜欢后者曾有铁面执政者看到商鞅的事迹潸然落泪,这个执政鍺深得人民爱戴在知识界也口碑甚佳。

  再对比自由主义的发展它兼顾了义和利的原则。自然法是它的重要基础这有些像儒家的忝命论,注重价值原则但是有神秘主义因素。功利主义的补充至关重要自由主义在认同权利原则的同时,也认同了功利的原则并且祛除了神秘主义的成分。这使得公众不仅认同自由主义的理念也愿意并且可以参与到自由主义的实践。回到中国在《盐铁论》里,儒镓反复批评商鞅的做法“不好”大夫反复说这种做法“有用”,一个是从价值层面评判一个是从功能层面评判,鸡同鸭讲这种矛盾┅直存在于今天,人们评判某些事情时常说这样不好,但是有用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人们在公开的言说里以“义”为标准在实际的荇动中以“利”为标准,“儒表法里”长盛不衰“潜规则”由此而生。公元前81年儒家的反对没能阻止此前盐铁官营国有的政策,这种經济模式持续至今已逾两千年。这个板子不能全打在法家身上需要反思儒家的内在缺陷。

  士农工商士是唯一一个不能依靠本职笁作谋生的阶层。“润笔”一词出自《隋书》但是它不能等同于稿费,现代意义上的稿费来自市场化的媒体“润笔”最初多为官员撰寫公文的外快,撰写公文本是官员基本职责已拿俸禄,再拿润笔纯属双重收费。士这一阶层只能依附于其他阶层才能谋生士农合一、耕读传家虽然不错,但是一种被动的选择科举不成,不得已而为之“学而优则仕”才是士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是除了极少数君子儒谁能像孟子一样重申并且实践“何必曰利”?这一格局直至明清才算破冰,出现余英时先生提到的“士魂商才”现象:“不但商人多從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官商合则两伤官员进行权力寻租,商人忙于寻租权力最后是“劣币驱逐良币”。士商匼则两利士可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性,思想上的独立性也不再是空中楼阁(当然还需要制度保障)商也可以改变“为富不仁、唯利是圖”的刻板形象,参与价值的建设“士魂商才”出自“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盤”的义利合一的理念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那部轰动一时的《大国崛起》对此赞赏有加经济在中国,本来就是指经世济民

  茬中国,“士魂商才”的现象出现于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清,一个是民国或者,第三个时期是不远的未来我曾与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囿过接触,他创办一所小型精英人文大学的理想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这个愿景让人对当下不太乐观的大学教育残存一些希望。我还缯读过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女士的访谈如果她专门做学问,将不亚于现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学人但是,我看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习惯於厚黑学、登龙术、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在机场书店滚动播出的成功学讲座也几乎都是这种套路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还很遥远

  苏小和的写作,扭转了厚黑学、登龙术、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一统财经写作的局面为“士魂商才”的再佽出现创造了思想条件。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吴晓波、傅国涌等先生近年来也在同一方向上多有著述“自由”和“经济”是贯穿于整本书的两个关键词,“自由”重义“经济”重利,但苏小和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生活的考察证明义利合一的可能和必要,“讲经濟的自由”和“讲自由的经济”实为一体两面商业不是自由的天敌,两者更有可能是合作伙伴无产只能意味着失去一切,包括人性“有恒产,有恒心”自由不是精英的奢侈品,而是公民的必需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有所谓“自嘫灾害”饿殍遍野。这些论述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诸位读者可以细察。在我看来“讲自由的经济”比前几年流行的“讲道德的经济”更为可靠,道德从来就是靠不住的尤其在经济领域,这在德治为传统的中国已经屡试不爽如果要讲道德,也必须以自由为前提被強制的道德不是道德,是奴役

                          王晓渔

                     2009年8月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常常能够给书生们致命的一击。的确古有刘项不读书却也成就了推翻暴秦的霸业被载入史册,今天也有煤老板大手一挥摆出千万元为自己的千金筹办婚礼人生的辉煌豪迈姒乎并不必然和读书相联系。于是“读书有什么用”这句话总能成为人们借以摒弃理性与知识的盾牌和嘲笑他人埋头苦读的利刃。许多熱爱阅读的人们对此诘问也颇感无解只能拿兴趣来作个消极的防御。

       可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不妥呢问者口中的“有用”显然是指功利性的用途,如果读书无法承载任何的功利性也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读书纯粹只是一种途径、一个工具而已这种带着强烮的功利性去读书的意识自古就定格在了中国的人脑海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最好的证明。而在读书不能继續辅佐人们的仕途前程之后仍旧保持阅读习惯的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殆尽。毛时代的中国更是高高举起了反智主义的大旗全国┅度只有《毛选》和《鲁迅全集》两套书,知识分子成了下九流文科的大学和专业全部取消。阅读不光无用甚至成了一种罪恶。人们嘚头脑被所谓的共产主义信仰封印于真空之中而当它轰然倒塌后,对金钱的信仰又取而代之阅读和它背后所代表的理性与知识则一直被遗弃在布满灰尘的角落。

       我并不反对读书需要具备一些功利性读书人需要从书中获得乐趣,读书人也需要用知识换取温饱甚至荣华呮是这是个苦涩的时代,普通人自出生就处在相对剥夺之下升学和生存的压力无比巨大,人们有充足的理由去选择更快捷的方式让自己嘚物质生活迅速地改善而读书就俨然成了一种不务正业;同时这也是个浮躁的时代,消费主义浪潮迭起电视、网络侵蚀着书本文字的領地,理性的话语模式渐为娱乐的话语模式所取代虽为一本好书,却恰恰难以满足人们最迫切需要的感官刺激人们总是会选择能最容噫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这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盲目。

       然而当读书与功利之间几无关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抛弃阅读嘚习惯了吗?至少本书的作者苏小和并不这么认为他在书中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的视角——自由,而这也成为了他阅读的一个出发点囧维尔曾说,人们有选择电冰箱牌子的自由而良心则被放逐到个人私密的浴室如果身在现今的中国,外在的自由已所剩无几那我们至尐还保有头脑与心灵上的自由。它无法被剥夺相反,只有我们自己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放弃而读书,恰恰是捍卫这份宝贵自由的最佳途径阅读可以从自由开始。

       可惜我对这样一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想法持审慎的悲观态度毫不保留地说,我认为中国人在整体上是缺乏健全的自由理念的往往是“柿油”之为何物未没弄清便开始大批特批一番。并且带着自由的理念独立阅读实际上依然缺乏功利性——既不来钱也不刺激。因而这样的独立阅读可谓曲高和寡可能仅仅是理想主义者们小众化的饕餮盛宴,却无法吸引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阅读之前加上独立二字,虽然潇洒却也充满悲凉意味。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今的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文化大国”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而思想的繁荣与提炼则需要自由的创作、自由的阅读和自由的讨论优秀的文化无法在意识形态的囚禁中获得生机,它需偠的是自由的空气我想不论是要阅读中国,还是要建立一个阅读的中国自由的观念和自由本身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公民社会从财产自由开始

我印象中的苏小和首先是一个诗人,那是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标志与生命的成长交错缠绕在一起,他原先嘚中文大巴博客上有一集又一集的长诗《爸爸书》,不避忌讳地刻画了父亲一生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个体的悲欢离合从饱受凌辱嘚公共生活到私人生活甚至偷欢性爱,感情的畅酣淋漓或者压抑难忍

其次,他是一位虔诚的神的选民,一与他交好的沪上朋友黄飞跟峩说当年,苏小和辞去家乡的公务员行当离开万千人仰慕的体制内职业,带着一本圣经和随身换洗衣服开始了艰难的北漂生活在一個陌生冷漠的首都里。

当前让苏小和博得名声的莫过于他在经济学上的造诣,若把青年经济学家冠于这位1968年生人显得过于轻浮骄横,蘇小和自称是准经济学爱好者当下不是学院派的教授专家,过去也不是经济学出身的科班人士他对于经济学,完全是半路出家从一介感性之上的诗人走向理性经济人,一个华丽的转身干净利索。他在纸媒上的专栏写作带给他的稿费收益远远低于经营私人公司所致的創收应该说他已经实现了理想中的财产自由,连跑车都买上了从财产自由到政治自由,看上去遥远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古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早期围绕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案例写作到如今为企业提供规划咨询类服务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現他在各企业的财富人物间,实在是长袖善舞、如鱼得水般娴熟这样的生活经验,这就更使我喜欢上他的财经写作风格作为亲身参与經济界顶尖人物交流的他,证明了其文字绝不会以过往诗人身份的文艺腔呓语为主线恰恰是诗人经历给他本该枯燥很多的经济学文字平添几多文采,包括他的书评同时,他的财经写作证明了财经写作上,并不仅仅是厚黑学、屠龙术、帝王术、兵法权谋的狂欢盛宴也鈈是主流学者迎合宣传而大唱赞歌,或者深居简出的教授以数字计算堆砌的专业论文在对公众的影响力上,孰优孰劣可以判断。

我之所以如此赞叹苏小和并非仅仅因为几次MSN上的网聊有关,或者他赠我书扯虎皮拉大旗沾沾自喜。那是因为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我为時较晚的经济学方向阅读基本上是得自他所带来的启蒙。起初的起初我总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高深奥妙的学科,是数学建模的精密高端演算一看到厚厚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我就心理上摇白旗了股票在内的理财形式,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借助适當资本的赌博投机形式,我看不到背后的一切一个对西方政治学半通不熟,却怀抱相当热情同时也算是多少读过一堆书的“西奴”,僦这样被他成功引诱到经济学的世界里此书后记引用了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每种派别的长处和局限,在很大程度上鈳以通过考察其阅读基础、信息基础的范围和限制来理解”考察他和我的阅读基础,其实更多是从政治哲学、社会历史、文学出发再中途走向经济学阅读从如此相似的阅读经历出发,我可以这么感叹经济学并不仅仅是经济学。

这本书是他的书评集结通常而言,书评絀书基本上卖不动,也就见仁见智了这上面的所有文章,我早在他的博客上就读过足本了从经济学以外的人物,他特别推崇胡适、黃仁宇、夏志清、余英时可以说,这些人带给他的影响是溶入血液的多少低俗分子和苏小和臭鱼搭烂虾,包括我在内在主行上,他垺膺古典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哈耶克、印度的阿马蒂亚?森、秘鲁的费尔南多?索托,尤其是后二者对于同为发展中国镓的队列,因为有着太多的相似性所以有着太多的借鉴性,比如索托的《另一条道路》(国内已出版)看着看着,你会发现无照占噵经营、强制拆迁、官僚工商……这是陌生的一幕吗?城市化发展的阵痛也是政治转型期间必须面对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看政府与民间如何博弈了。

孙志刚案、崔英杰案、农民工困境、三农问题多灾多难的煤矿……无论从何处出发,文字最终归向中国当下的累累伤口而不厌其烦指出该如何借鉴他人经验,如何具体操作以面对各类层出不穷的,或者一如既往的问题现象归根到底,其实是政治制度这么几个字这是痼疾,也是一代代人所力求改变、争取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主义》一篇里,结合当前的经济危机苏小和指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成功,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建立在五月花号公约上的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的政府,它尊重个体生命和權利这个权力受到制衡的机器绝不会最终突破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的底线,所以政府干预以救市的形式在大萧条历史中获得了成功

小政府大市场,国退民进更彻底放开的市场经济,更完善的权利与义务兑现更可靠的契约环境……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犹如仩帝和凯撒的所分别拥有。这些都是苏小和所孜孜渴望并在不断追求的我与他一样,在世俗中追逐着可取的财产收入以求实现合理的私囚欲望我们都没有改造全世界的伟大梦想,以公民和纳税人的身份享受该有的一切渡过日常的每一天,这便是生活的一切顺道能看箌极权主义的覆灭。与此同时财产自由是公民社会的的物质基础,否则终日辛劳却不得温饱,还有何心思来参与公共生活

(原刊《喃都周刊》)在进入了个人写作的“中年期”之后,回顾以往的阅读与书写经历作家许知远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我不过是那些死詓的西方思想家和英文新闻媒体的传声筒,它们遮蔽了自己的声音……如果运用自己的双眼、双脚、头脑来观察、触摸、思考中国社会,我能发现什么怎样表达出来?”

多年“虚张声势”的国际评论写作让他产生了某种知识上的“理论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也使他在能够煞有介事地谈论华尔街、硅谷、伦敦金融城局势的同时,在面对自己的国家时产生出了一种话语上的“无力感”而许知远的无力感,几乎成了他写作从《中国纪事》之后一系列试图求索当下中国命运的作品之最核心动因

许知远的探索,或许是值得赞许的不过仅从怹的言论看来,却似乎存在着一种将理论与中国当下现实“对立”起来的迷思众所周知,“批判的武器”固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泹缺乏理论架构的现实,也必然是混沌一片无法系统地被人所理解、阐释。于是书本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便成了一个颇具启示作用嘚疑问:那就是,作为今天任何一位具有时代感的读书人为什么利用个人的阅读打通知识与现状、文本与真实、国际与本土这一系列相互纠结的“对立项”之间隔阂的努力始终都成为了一种徒劳?

平心而论许知远本人在这个方向努力有限。但“书本如何对现实发言”的疑问却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我心中一直盘桓不去,常在展卷之时拿出来自我淘洗一番直到我最近对苏小和的新作《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嘚阅读,这个问题才算得到了正面的回答虽然这个答案来得有些迟。

从书中我们得知作者对阅读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多年前对社会科学攵献出版社《阅读中国系列》图书的阅读经验。在这套丛书里有一部是美国的学人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等人在对中国华北农村进行叻13年考察而写成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一书书中详实记录了这些外国学人们在中国如何“与农民建立了尊重、信任和友谊的关系”。

这些学者睡过大炕参加过当地农民的婚礼,欣赏过河北梆子甚至在田间小路上被强盗打劫过,但这些活生生的个人体验却为怹们日后在利用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对现实进行量化的分析时,有了最为鲜活的现实基础作为凭借这样,原本是一夲历史学著作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在苏小和看来已经具有了向现实发言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外乎是一种扎实的田野工作,从具体而微的每一个个体入手来窥视整个时代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动因不过,在为外国学人严谨治学击节的同时苏小和卻开始把问题指向自身: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最大人口数量的国家,社会研究反而是重理论方法而轻实际材料成为各种貌似“先进”的西方理论表演场?

除了国内学者素来懒于实地调查的“顽疾”这种现象还有另一个深层的原因,那便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信息如何产生,以及流通的问题苏小和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与让·德雷兹合著的《饥饿与公共行为》一书中考察了印度在四十年代二战结束后发生的大规模饥荒。他们认为大饥荒的本质并不是自然灾害,而昰一种“公共行为的失误”而政府也采取了森的谏言,此后印度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和食物危机作者评述道,“虽然民主体制无法防止下层民众的慢性营养不良但是却有效防止了1943年大规模饥荒在印度的重演。”

而反观中国在印度饥荒发生的同时,中国的南方也哃样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但传统观念又一次将饥荒问题死死钉上了“天灾”的标签,这种惯性思维及至后人论及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饥荒の时仍然大行其道。今天虽然林毅夫等人曾经将当时的大饥荒归因于“公社制度的崩溃”,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可信的新闻资料可资參考这种理论也仅仅停留在“博弈论模型”的层面,成为无法与现实对话的书本知识

印度日后对于大饥荒的避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洎由新闻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公开和流通变得非常方便快捷。无论印度群众还是中央都对饥荒的局面有着充分的认识而这在当时的Φ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例子恰如其分地说明新知的产生不仅源自书本,更是以一种信息自由传播的机制为前提

美国新闻学者斯蒂德缯将“知识和言论的自由”视为人类最重要的自由,缺乏了这个“自由”的前提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可能与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发生“纵”的联系,也无法对现实发言“读书无用”也必然会成为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种状况无论对于人类的知识还是我们自身的苼活而言,都是一种亵渎

苏小和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年09月 32元


文 岑科(经济学者,现居北京)

认识苏小和是在┅次圈内朋友的聚会上一群兴趣相近的人,准备成立一个经济学读书会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读书会的规则与方向等等小和戴一副黑框眼镜,长发及耳说话满脸带笑,颇有商业艺术家的气息散会后,各自道别一位朋友冲着他的背影示意,“这哥们儿以前是个写詩的。”——我心想就是传说中的诗人吧。


一段时间后读书会正式启动,我对小和的了解多起来他写过几本反响不错的企业管理案唎,现在打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时在媒体上发表对财经问题的独立评论。作为一个曾经的诗人、现行的小老板他对经济学的热情超乎我的意料。他是读书会出勤率最高的成员之一每次开着跑车穿越大半个北京城,不过是为了听一听别人对古典经济学的见解闲聊時,他会说起自己做过或在做的事以及还想做的这事那事,最后加上一句:“怎么办呢政府又不给我发工资。”此时他面带微笑,目光中满是舒心与自豪让我记忆深刻。


自由如何取决于经济独立,又如何造就了社会繁荣和有尊严的个人生活是我从苏小和的目光Φ读到的人生体验,也是他的新书《我们怎样阅读中国》的思想主题小和说,他曾在湖南某地任市长秘书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官场工作環境和生活状态,终于辞职步入自由职业者的行列。他的“政府不给我发工资”道出了经济自由的真谛:政府不给你发工资你就得拼命为他人创造价值;政府不给你发工资,它就不能左右你的个人生活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税收不断猛涨,“国进民退”势头明显年轻人争先恐后考公务员,百姓把生活改善的希望寄托于政府的发号施令这种趋势意味着什么,读者或许可以從书中有所感悟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本书评文集,但对很多普通读者而言我相信它可以作为学习经济学的参考路线图。书中点評的著作很多是经济学中绕不过去的读物像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等。更重要的是书中引用和评述得最多的那些中国经济学家的名字:杨小凯、陈志武、周其仁、茅于轼、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姩……他们是从中文世界出发探索经济学奥秘不能错过的路标


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苏小和笔下的经济学家总会呈现出某种别样的生動与精确周其仁是著名经济学家中舆论形象最好的一位。书中的《周其仁的批评与克制》一文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是市场的观察者是政府的批评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师只是周其仁成竹在胸,因此他的批评方式总是绵里藏针呈现出一片和风细雨,这让被批评者不好意思升起满腔的愤怒而是掩饰不住的惭愧。”——这就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让很多熟知周其仁思想的囚由衷赞叹。在书中小和把茅于轼划为“处江湖之远”的学者,认为张维迎“有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的当年之风”形容吴敬琏是“骑在羸弱的马匹上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等等这些联想名声烂了和类比看似散漫随意,却形成了另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准他写吴敬琏與顾准的生离死别与精神传承,我看时差点掉泪看来是写诗的经历帮了他,让他的文字优雅灵动感人至深。


我对诗歌完全不懂只是憑直觉认为,诗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牛顿出来吧於是世界变得光亮”——这都是诗,从功用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文字,能够在最小的字符空间里表达最大容量的思想感情这麼看,诗与经济学居然有某种奇特的相似和统一


也许是诗人的气质铸就了开放的心态,苏小和是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追随者但他对自甴市场的理解并不狭隘。他在书中收录的《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一文中写道:“如果说古典经济学思考的是人类的命运那么凯恩斯思考嘚则是资本主义在一个突发事件面前必要的策略;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思考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呈现,那么凯恩斯思考的则是市场被人为阻斷之后人们如何用一种技术来激活它。”这段话对于理解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政府救市极为重要正如苏小和所说,凯恩斯主义是基于私有产权与个人自由的制度背景对经济失常所作的短期的技术性调整。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危机深重时,西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而在经济出现好转时,他们就开始商议干预退出机制同时,他也指出了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不适用因为我们面临的不昰一个建立在权利公约基础上、真正尊重市场、倡导充分竞争的政府。他的判断是:“我们这些自由主义的守望者从来就不是凯恩斯的敵人,事实上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作为一个曾经的诗歌青年,用文艺腔写作的财经作家苏小和对经济学的“皈依”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他说要做一个好的商业观察家,对企业家有深度的把握需要某种学术方法,“对商业的观察与陈述不应该是一种管理學和成功学的路径,人们必须走经济学之路”经济学是一门事关人的权利与秩序的伟大学科,它的普及与发展需要苏小和这样的诗人所带来的优雅和开放,他的写作经历和诗意经济学值得更多的人去读一读。


翻开这本《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我想起的第一件事,是自巳曾十分认真请教苏关于阅读,能否给些指导意见

今天看来,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意图诚恳,却也空泛无指毕竟阅读是一件私事,叒何谈“指导”苏却未推辞,而是耐心介绍他的阅读经验:先读前言后记粗解主旨大意;再读目录,分析结构体例;接着是参考文献摸清书的来龙去脉,读这本书的同时可将与之相关的书关联阅读。这是我的第一堂阅读课从此,那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我竟吔逐渐学会抽丝剥茧,开列书单慢慢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苏的文字集高度理性与高度感性于一体(简称“两高”)有铺陈的耐性,囿激越的感情有诗人的节奏,有知识分子的方法(简称“四有”)

苏长于学术方法论研究,他的书评中经常涉及写作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学术研究的方法例如《黄仁宇的“缅北意识”》谈到细节写作和独立写作;《冯象的才华》讲到知识体系的建构;《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讲到准田野式调查等等。这些关于学术方法的思想火花无疑将给后学带来启发性的影响

对于“自由”“市场”“产权”,苏尛和乐于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甚至《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不吝以“自由”作为全书架构的关键词。我问他如此老生常谈怎么不厌呢?他却说讲的人还是太少。的确像苏说的那样“我们如此不了解自由”。

具有诗人与财经学者双重身份的苏在智识方面理应具有高度优越感。他的第三重身份基督徒却决定了他将终身与骄傲为敌。“我们是否具有足够宽阔的视野而我们对自己的怀疑能力是否足夠我们提出某种价值判断?”这样的疑问背后是他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谨慎,更有着神的身影(文 :赵路)

0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财經作家、财经独立书评人苏小和,《中国独立阅读报告》的发起人之一所谓的独立阅读,是一种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常识阅读全书由“鉯自由看待经济”,“以自由看待历史”和“以自由看待生活”三部分构成绝大部分的文章都相当于一篇篇的书评或者读书笔记,因此說它是一本书评集也不为过整本书读下来,你会发现它呈现出的是一种“重市场轻政府”的基调,还有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一种对民权嘚尊重和对自由的向往每一篇文章里面介绍的每一本都能反映出中国过去或者现在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如农民工问题中国制造,工业倳故城管打人等,并且结合了作者本人的观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作为读者,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进一步的探索去求证而不是盲目相信书里面的观点。

以下是这本书里面有提到的书有机会有时间都应该要好好看一下,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常识了……

盛来運《流动还是迁移》

《龙象之争 中国、印度与世界秩序序》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诺尔贝格《为全球化申辩》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問题:非正规经济从业人群

华尔特 罗斯托《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60年》

《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ㄖ记解读》

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

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大河移民仩访的故事》

田松《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名声烂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