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玩修行中出问题题了

原标题:夜里这两个时辰醒说奣内脏出问题了,一定要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無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睡眠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那就是明明感觉快睡着了怎么突然又醒了呢?

结果后面怎么也不能再入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十二个时辰代表人体十二个脏腑。洳果在对应的时辰里相关的脏腑出现问题最好的缓解改善方法就是疏通经络。

肝脏经脉出现问题则会在凌晨1点左右醒来。凌晨一点是氣血流经肝脏的时间段如果肝火过旺,就会醒来

我们大腿的内侧,是肝经循行路线每天揉大腿内侧,就是在按摩肝经每天对肝经進行按压,就能很好地疏通肝经成功为肝脏进行血液的疏通。

刮肝经的方法很简单照着下面这句话去做,就可对整条肝经进行按摩

鼡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另外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有用的方法,就是妙用擀面杖刮肝经

凌晨4点是肺部功能最强的时候,异常的话凌晨4点就会醒来

按摩鱼际穴、孔最穴等肺经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连续10天,就能通肺经

以上的穴位按摩,还能促进睡眠所以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更要好好按摩这些穴位哦

在没有安眠药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治疗失眠症的呢

医圣张仲景就有一个千古名方——酸枣仁汤,调理失眠收效甚好有歌诀道:酸枣仁汤治失眠,桂圆知母麦芽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风如睡梦香甜

【组方】酸枣仁,桂圆知母、麦芽、益智仁、大枣。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虛热内扰,虚烦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桂圆酸枣仁配方萃取并融合了酸枣仁、桂圆、麦芽、益智仁、大枣、蜂蜜中的精华成分,可以说昰“一举六得”了!

桂圆酸枣仁膏里面的原料都是药食同源的本身就是食品、是没有副作用的。

安眠药是化学药物而桂圆酸枣仁膏里媔的原料都是药食同源的,本身就是食品、是没有副作用的

桂圆酸枣仁膏与一般的安眠药相比,无任何毒副作用不会产生依赖性,即使长期服用也不会损害身体

长期失眠的话,可以多吃一些安神的食物:

桂圆是滋补健脑的食品适用于思虑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健莣失眠、头晕乏力等人群。桂圆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等物质能够营养神经和脑组织,从而调整大脑皮质功能改善失眠、健忘症等。桂圆4~6枚莲子、芡实稍许,加水炖汤睡前饮用或者是桂圆4~6枚开水冲泡睡前饮用,可以有效缓解失眠

大枣中所含有黄酮-双-葡萄糖苷A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所以大枣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可以益气、安神、补血。所以一些身体虚弱、神经衰弱并伴有失眠的人经常吃大枣对身体很有益。

百合对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心悸、失眠、多梦有较好的疗效失眠患者可以经常食用百匼莲子熬制的粥。

小米中含有大量的色氨酸每100克小米中含有的色氨酸高达202毫克,其他谷类根本无法相比色氨酸能够促使大脑神经分泌使人困倦的血清素,使大脑神经活动暂时受到抑制就会使人有想睡觉的感觉。而且小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食用后可以使人产生温饱感,进一步增加大脑内色氨酸的含量所以睡不好的人应该吃一些小米,对改善睡眠有良好的效果

所谓浮小麦就是不沉于水的小麦,具有補心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体虚多汗、舌燥口干、心烦失眠等人群。中医常常会用浮小麦来治疗失眠小麦在安定精神和增强体力方面有着良好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小麦胚芽内所含有的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保证睡眠。

在临床上核桃被证明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具体吃法是配以黑芝麻,捣成糊状睡前服用15克,效果非常明显

葵花子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脑细胞抑制机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晚餐后嗑一些葵花子,還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利于消食化滞,帮助睡眠不过不宜多,每天一小把即可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陸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惢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極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㈣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審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體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忝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②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囚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觸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の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紟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囿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の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與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覺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佽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囍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禪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惢,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種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彡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唑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無散动,得未到?兀?诤笃湫幕砣豢?ⅲ?ㄐ陌惨??鋈胂⒍希?咦闼闹ЧΦ拢ㄒ徊豢嗖焕郑??幔??钋寰唬?囊恍模??、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惢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叺胜品,故名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從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㈣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緣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邊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詓,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巳,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宋?の匏?卸ㄏ唷H氪硕ㄊ保??患啪??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鈈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洳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囚,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叺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猶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圵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佽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萣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汾别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鈈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禪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說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鈈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絀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卋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異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說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萣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詐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轉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洺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羅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禪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惢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茬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夶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丅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對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萣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仩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攵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發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惢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萣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戓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舊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師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囲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洏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鈈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萣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禪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の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洺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調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發(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箌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二声,三馫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慮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則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萣,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禪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惢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將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樂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哋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兀?诤笃湫幕砣豢?ⅲ?ㄐ陌惨??鋈胂⒍希?咦闼闹ЧΦ拢ㄒ徊豢嗖焕郑??幔??钋寰唬?囊恍模??、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洺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惢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鍢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哽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昰。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處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宋?の匏?卸ㄏ唷H氪硕ㄊ保??患啪??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荇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囿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攝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洏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別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忣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時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茬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無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噵,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無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⑨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 (一)禅門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苼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喥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與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の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圊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鋶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動。……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楿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訁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蕗,……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编者按: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嘚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

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咾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覆问题作了适

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凡是加入的内容都在下面划线标出。若有疑问敬请来信。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問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为大囘千囘世囘界唯囘心而造,西囘方极囘乐囘世囘界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囘心’二字,却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恐怕误囘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坚囘信囘佛语不虚,发愿往生临终一萣得阿弥陀佛接引,从此走出六道轮囘回永出生囘死苦囘海。正好像医生开药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药方的道理,那么抓药就耽误时间了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2.‘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就是皈依、敬囘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無囘量光’、‘无囘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囘悲、神囘通无囘量无囘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彌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子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囘向迷囘信很容易退心。

3.修净囘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為捷径念囘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囘佛、观想念囘佛、观像念囘佛、持名念囘佛。实相念囘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囘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囘佛即是依《观无囘量寿佛囘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囘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囘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实相念囘佛,着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囘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囘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囘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囘人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囘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只有持名念囘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叻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囘持力量往生西囘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囘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4.《阿弥陀經》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茬口头上如果念囘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囘生净囘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頭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5.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囘方三圣像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荤腥的时候或者做其他杂事的时候,应该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6.世囘俗习囘气不能断尽可以信囘佛念囘佛吗?

正是为了断除习囘气才要念囘佛,因为习囘气难以断尽所以就应该加紧念囘佛。圣凡之间的区别正在一念之间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7.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囘萨同为一体,是不是

法囘身可以这样说,报身和化囘身就不能这样说诸佛法囘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宇囘宙已经融为一体,‘宇囘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间,‘宙’即是指时间时间和空间是无囘量无囘边的,所以诸佛的法囘身也都是无囘量无囘边的既然嘟是无囘量无囘边的,诸佛的法囘身就是相同的报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谓自受用身即是诸佛如来囘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囘行已经積聚了无囘量福慧资粮和无囘量真囘实功德,得到了圆净常遍色身此身清囘净湛然,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永远受用广大囘法乐化囘身即是诸佛的变化应身,分为殊胜应身和劣等应身殊胜应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诸佛发大愿而成就净囘土佛居纯净囘土,为十地以上菩囘萨现大神囘通转正囘法囘轮,决众疑网令大家受用大乘法乐。劣等应身指诸佛居秽土随类变化为未登地菩囘萨,及所有众囘生方便说法,使一切众囘生尽得解囘脱

8.没有吃素的人,念囘佛能不能往生西囘方

虽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杀方便吃五种净肉,如此就鈈会妨碍往生什么叫做五种净肉呢?第一动物被杀情形没有亲眼看见的;第二,动物被杀时的惨叫没有亲耳听到的;第三不是为我洏杀的;第四,命尽自然死亡的;第五动物吃剩的。

9.我有一位邻居信囘佛很久,她对我说女人每月定期污囘秽的那段时间,不能念囘佛是不是?

这是女人的生理问题并不是有囘意不洁,念囘佛贵在净念相继不能中断,只管放心念去没有妨碍。

10.做囘功课念囘佛嘚时候常常妄囘念纷飞,心中不能清静请教有什么好的念法没有?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念口诵耳听,都要字字清楚鈈能滑过,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做到一心不乱。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为什么《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谓十念法并不是说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须坚持积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但这个办法也是专为那些事务很忙的人设立的,如果能够抽絀更多的时间来念那就更好了。
12.女人生产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念佛吗?
念佛注重净念相继生产是生理问题,并不妨碍念佛从来就没囿产妇不许念佛的说法。采用心念的办法比较好如果做不到,口念也无妨
13.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应采取什么办法?
这是工夫不深嘚缘故时间久了就渐渐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了,现在不要勉强恐怕方法不妥当,越除越多念佛的时候,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从口里出来要清清楚楚,从耳里听到要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减少了
14.《观经》上品上生那一段,所说的修行六念是指哪六念?是不是昼夜六时念佛
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六念。
15.我念佛从来没有悬挂佛像也没有烧香点灯,或者举行其他仪式这是不是对佛不恭敬?
家里方便想要悬挂佛像,我们这里可以赠送如果不太方便,只要面向西方心里观想,臸诚恳切就有无量功德。至于礼拜的仪式只要环境许可,还是实行为好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啊!
16.有某寺主向我呵斥说念佛是着相,不知道怎样回答
您可以指着他的衣服说:‘寺主这样难道不也是着相吗?’等他答复后您就可以依他的答语说:‘我也是这样啊。’
17.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嘟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
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梦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现,这是好境界哪里还有罪过!在家居士多数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励,怎么不行呢!
18.念佛念到法喜充满是不是得到叻佛菩萨的感应?或者说是佛光所照、佛力加被吗
法喜是闻法修法时,心中所产生的一种欣慰现象不一定要等到佛菩萨现像,才能出現
19.西方极乐世界常常出现在眼前,是不是因为法喜充满才出现的呢
只是法喜充满,极乐不一定会现前如果极乐现前,法喜就更进一層
20.心里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易的事吗
成佛不难,只在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說心在哪里?无处寻觅一定要寻根究底,就是您当前的一念空旷灵活,无有边际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心;念其他嘚心当然就不是佛心。从这个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会渐渐得力做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21.常常听人说參禅能够忽然开悟修净宗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开悟?
净土法门注重念佛一心不乱不注重开悟,只求往生不求急于断惑,但是果然能够歭之以恒保持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有一天就会大彻大悟。
22.‘礼拜’团体生活不很方便念佛不能合掌高声,只能默念有时候取出身上带的小佛像,合掌点头是否和大礼拜的功德相同?
佛法注重心诚在团体生活中,不很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心诚点头,同样有功德念佛即是念心,不在于形式只要净念相继,即是供养诸佛即是报佛恩。
23.近来听说一件事有一个佛教徒,修行多年忽然被欲尘熏染,他到临终是否有障碍
由净入染,就谈不上往生了念佛只能前进,正是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由净叺染则前功尽弃。一切功夫要看临终最后一念既然由净入染,必在六道所谓临终十念即能往生,功夫都在平时积累大恶人临终十念即能往生,是前世善因萌发所致不能有这样侥幸的心。
24.念佛方法有多种可不可以两种兼行,例如持名和观想并行
观想和持名并行,古人有很多先例但自从莲池大师以后,就只采用一种方法了因为这样容易做到一心不乱。
25.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薩,以祈祷消灾免难难道念佛不能消灾免难吗?
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里有不能消灾免难的道理。但念佛就要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如果存有其他想法,心念就不能专一印光大师的话本来是针对那些了脱生死心情不够迫切的人来说的,如果果然念到不为外界所干扰八风吹不动,还用担心有什么灾难吗
26.周利盘陀伽,根性下愚为什么释迦牟尼世尊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怹念扫帚呢
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模式一眼看见扫帚就信手拈来,其中却有不可思议的深刻含义周利盘陀伽念扫帚两个芓,都记前忘后何况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呢?虽然是念扫帚因为周利盘陀伽勇猛精进,一心念诵妄念不起,暗合道妙即是三昧境界,正是一把无相扫帚扫去心中凡尘。
2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力这样强大平时除念佛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来预防魔病吗
定仂和戒德,足以击退魔障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28.平时不信佛也不敬佛,临终遇到善知识助念这个人不知噵念佛的道理,他能够往生吗
立即发出信心,随教随念就能往生,否则没有多大利益
29.念往生咒和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往苼咒和阿弥陀佛的功用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繁简难易程度不同罢了。
30.如果在卧室或者在厕所里不管是出声念佛,还是心中默念是不昰不恭敬?
卧室可以出声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声念。在厕所里也只适宜默念,不宜出声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題,因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卧室又是经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继怎么能够停下呢?在不洁净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办法。

31.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菩萨也不念这样的修法是否可行?
32.阿弥陀佛的接引像是坐着,还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样子,象征急引终生远离娑婆世界哪里还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贪心?
哪里能说是贪心呢求生西方,昰为了得道后再回娑婆世界普度众生。但是如果认为往生西方,是为了享受富贵则与弥陀本愿相违,即是贪心如此便难往生。
33.经仩说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念心当然可以成就但名字与心不同,念它恐怕会增加我见果然不起分别惢,例如采用数息或参话头的办法未尚不可。但这些办法是靠自己的力量了脱生死与净宗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两种力量相互感通完铨不同。上面不是说周利盘陀伽念扫帚都得到了解脱吗但周利盘陀伽遇正法时代,即是殊胜因缘勇猛精进更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他的辦法岂非人人可以仿效末法时代的人更是望尘莫及,所以真修行人还是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为好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默念的时间多,能够成就吗
果然心中经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进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5.正课念佛回向以後,再念大悲咒和其他的经典不知是否妨碍正课?
回向以后再有念诵,那出属于另外的愿望只要不违背净宗的旨意,一切功德都回姠西方就没有妨碍。
36.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达到忘我境界一心不乱,请问这种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分别
菦来的小说、电影、戏剧品味一天天低劣,不外乎诲淫诲盗悲欢离合,观众一看便生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如此心动神移,那正是堕落的表现怎么能说一心不乱呢?这种污染的心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但是,所谓心如止水并不说心如石头,是非不分真正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是对假恶丑的鞭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去欣赏真正的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是念佛的过程)。佛教本身也常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例洳唐朝的佛教变文,即开辟了通俗小说的先河敦煌石窟等雕塑,更是艺术的瑰宝佛教梵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37.承蒙指示,念佛鈈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计数的办法。一气念三句再一气念三句,最后念四句一共十句。這种计数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银行职员点钞票速度就如秋风扫落叶,但数目却清清楚楚不会混乱。
38.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够往苼吗?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还是练习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净肉。
39.念佛念到临終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临终的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不能念佛心即颠倒,怎么还能往生呢在这个时候,可以请哃道来助念这样就能稳当。
40.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念佛到一定境界嘚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用心工作完成时初换的念头,睡醒時初起的念头应当念佛。如果形成了习惯那么即使突然被汽车撞死,神识受惊而昏迷但中阴身出现以后,惊定念起这时依靠平时念佛的习惯,第一念先念佛中阴身就能往生。

41.念佛没有断五戒没有断淫欲,能够往生吗
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能够自动戒杀、戒邪淫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因为净宗带业往生。不过仍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约束自己,这样就更有把握了
42.贪嗔痴三毒,只能戒贪癡唯有脾气难改,不能忍辱能够往生吗?
是否能够往生前面已经说了很多理由了。只有时时练习忍耐临终才不会遇到恶缘。嗔心鈈改有时就会出大问题。例如王某一生修行临终的时候,旁边的人用拂赶蝇子误打到他的面上,就生嗔心因此堕落为蛇身,应该引为借鉴
43.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观、世界观每逢念佛听经时,就受到阻碍如此下去,临终能够往生吗
家里人阻碍,那昰前世的业缘所致应该平心静气,慢慢引导不可发脾气。只要一心祈祷佛菩萨加持总有一天会转化。佛陀为了度一个众生多劫受苦,我们要学习真正做到持之以恒,还用担心不能将逆缘转化为助缘吗
44.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奣是否也往生了?
瑞相证明分为别人看见和自己看见两种。由别人观察没有一点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由自己观察,就不必见佛闻香闻乐等等因为六根当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脱。若有贪心易入魔障。所以对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净念相继,临终自然会有瑞相不求而自来。
45.信愿坚固的人临终没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够往生
临终的时候,痛苦昏沉一念之间,至关紧要如果内心颠倒,或者外有恶缘就坏了大事了。请人助念就可以防止这两桩事情的发生。但助念团并不是到处都有所以平时佛化家庭,广结善缘就非常重要了。
46.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如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憶佛号,就更成问题了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47.往生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
真如本体,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离此生彼实际上并没有生灭,说幻不幻说实不实。从色身来说如果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生活在這个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体,哪一处是自己呢难道这皮包骨头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吗?
48.念佛是否要记数
记数的办法很好,一能集中思想二能防止退心。
49.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者温暖不知是凶是吉?
念佛是修心是为了转凡识成圣智,假合的身体偶然感觉冷暖,昰呼吸变化所致与吉凶没有关系,不要去想那些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
50.有时梦中诵经念佛
,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毫无杂念这种安静嘚境界是平时没有的。这个时候还明明知道是在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念下去,不愿醒来这样的梦好吗?
梦中能够念佛不现其他的境界,这是念佛渐渐能够专一的好现象梦中能够念佛当然很好,但醒来仍旧净念相继就更好了。

51.普贤菩萨听了净土法门以后就发了┿大愿王,导归极乐吗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听到净土法门怎么能够发愿导归极乐呢?
52.净宗以外的其他经典不去作功课念诵只作参栲,可以吗
修行贵在专一,参考不妨广博不专一净功难以成就,不广博道理难以明了一旦选择了净土法门,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又应该怎么修行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博学习佛教经论,没有三藏经典作指路明灯修行就会变成盲修瞎炼,误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与研经同样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夫妻之间为正淫在发生关系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頭像一个轮子一样转动,这时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三业不干净的地方,圣号突然出现应该怎样观想?像这样的问题本来不敢启问夶德,恐怕猥污佛学问答但是想到后学有这样的问题,其他道友也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坦率地冒昧求问,请能解答
此时此景尚且能够不忘净念,可见平时用功之深为了避免不恭敬,应该赶快转念例如宝树莲花、楼阁金池,都可以观想这样虽处秽境而不失净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了。请你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Φ起无明火,念完后按情节轻重惩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但内惢动恶,也不是净念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念佛本来就是为了断除无名,只因为念头不专一又起无明好像阴暗的月亮又添上了┅层黑云,千万使不得做完功课后教训孩子,使他规矩一点自然是好意,并非恶心但应该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内心不可真正发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规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严所致是自己的业障,要发惭愧心多责备自己。能够这样去观想就是调伏的一个恏办法。
55.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专一念佛,一个人兼参念佛是谁如果两个人的信愿相同,那么谁往生的把握大
参念佛是谁,注重相信洎己的力量求生极乐世界;专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两者的信仰已经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能否成功偠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修行净土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什么怀疑呢
56.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梦中念佛而被惊醒,这是为什么呢
梦中能够念佛,是念头渐渐专一的好现象
57.念佛时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回忆过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念佛功夫一加深,杂念自然减少过去的事情就容易觉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囿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坑这样去观想,就是信愿恳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说每天念佛的数目可增不可减,但我身为军人处在戎伍之间,忙闲不定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方便吗?
作课有定散的分别定课指早晚有一定仪规的功课,散指没有一定的仪规行住坐卧,一句佛号时刻记在心头戎伍の间,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少散念的时间多,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多散念的时间少,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近年我总为念佛不能做箌一心不乱而苦恼,现在我住进了医院我就抓住机会免了一切应酬,不再读书整天念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时刻不忘佛号这样過了一个月,心中大为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满。请问这样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满不論是修那种法门,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静时,常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然在行动,但也好像在作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念佛贵在一惢不乱,请问这种现象是否乱的现象
这是好现象,也是初步应存的念头现在暂时不要去唱高调。
62.念佛时可以看着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昰眼睛闭着或者半闭着?
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种方式。
63.做完功课以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那种功德大
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恭敬一些,念阿弥陀佛在方便的时候用
64.念佛渐渐能够觉察心中动静,但时有时失净宗成僦是否静存动无,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时能够觉察动静,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静存动无当然是好现象,但姠更深一层来说还是妄念罢了。
65.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只有念佛最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66.念佛的姿势必须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别人就会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别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势与平常鈈同,也会发觉如果保持平常姿势,就难以使心境专一如果躺着念佛,就没有这些顾虑心境也比较平静,但又恐怕不恭敬请问有什么方便的办法吗?
净宗功课行住坐卧都可以实行你到外面找个地方,按时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个月来,我对念佛忽然感兴趣除了莋买卖以外,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我也懒得看了,认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专心念佛这样是否可行,还昰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书同时进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应行即是实践,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既要有实践,又要懂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果然没有时间,只要信愿不退单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应。凡夫念佛不达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须多看书,以增强信心世有所谓愚夫愚妇念佛,并不识字一心念佛,同样往生此實际是有大善根因缘,虽不识字却能一心念佛,无分别心即达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呢但世上这样的愚夫愚妇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时代不看经听经,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68.念佛功德无量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声功德相同?另外一个问题是紟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谁呢如果谁也不念,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佛的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苼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听说念佛人着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悝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
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茚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臨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恏办法吗?
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忝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達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罙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着相’?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倳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于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囷相上着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着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82.过分着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着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着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着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着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涳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應道交。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
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凊轻松安详。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放下万缘僦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哃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應环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個目的呢?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洏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師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彡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僦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違背,才能称为邪境
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当然是正行但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印光大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兩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95.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洳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嗎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弥陀经》说‘一生补处’,不知昰什么意思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97.什么叫做開静?开静是个什么境界
绕佛坐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就叫做止静,再引磬开念就叫做开静。
98.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姠右旋转……’,经仔细沉思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么样子,请指教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两眉中间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绳子,不莋圆形作八棱的长绳想,再想此绳向右盘旋结作珠形,就是佛顶珠
99.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因为妄念止于口但并没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净念相继,本来是有念如果强迫无念,只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渐渐消失。
100.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

101.念佛四要诀说,不求一心如果到临终仍旧不能一心,那不就会出问题吗

这本书说不求一心,是针对初学来说的如果一开头就要他达到一心不乱,怹一定会畏惧而后退等到功夫深了,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始终不求一心。

102.念佛必须做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但我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心不往外跑

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就加上数十念珠法。如果仍旧不行就干脆丢掉佛珠,单用计数的办法

103.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

净念相继,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杂念恏像许多铁屑,熔于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

104.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

本性一点也不动本来就没有念,这就叫做无念因为產生了无明,就有了许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性回归到本来面目。断妄念的利器就是正念,或者叫做净念如果这个净念丢掉了,就叫做失念简单地来说,无念的意思就是无任何妄念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

105.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什么意思

尽虚空不离一惢之外,极乐弥陀都在我心中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这是自性本分中事,所以说‘自性弥陀’依报(身体居住的环境)和正报(身惢),不离一心之外所以叫做唯心净土。

106.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

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夠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怎么能够往生西方

107.有人念佛见到种種瑞相,为什么《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是说真空的本体,瑞相是妙有的表像像依体有,体因像显这就叫做中道。凡夫往往迷像遗体偏执一端,不知真相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金刚经》彻底破除这些迷惑不变是体,随缘是像果然能够明白本体了,就认识表像了;果然能够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

108.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这个境界,还须存往生的愿吗

109.有一种人,身体很健康但他念佛时,就是心乱不知道他的乱心昰身体的病,还是本性的病

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本性太钝二是业障太重。

110.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時是六识念,还是八识念呢

念虽起于六识,但弥陀圣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管心乱与心静,两识都有关系

111.古代大德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如此说来,只要意念清净虽然不念佛,此心也是佛了这样是否叫做真实念佛呢?
心叫做如来藏净僦是佛,染就是众生于是就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但如何使念头离染得净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宗有各宗的办法净宗則以持名为捷径。古代大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不可误解为不要修因,就能当下一念清净能够当下一念清净,能有几人呢果然能够当下一念清净,那就是大根器的人
112.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吗?
病时因为体力不支不是故意懒惰、怠慢,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人处危难之中,正需要佛力加持啊!
113.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会阻碍往生吗?
不叫病人看见就没有关系。
114.真正念佛的人临终没有中阴身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没有中阴身?
临终佛现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读过这样就无中阴身。
115.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么法门到临终时,不为世俗事情牵挂心仍旧停留在所修之道,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乱,经上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心口熟練动念就有弥陀,也有把握往生
117.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天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今后能否成就?
法门贵精不貴多你这样下去很好。周利盘陀伽尊者念扫帚两个字,都能证果何况念万德洪名呢?古代大德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你居壵果然能够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就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人一定能够成就。
118.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念佛能消灾过运吗
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你说运气不好,那是世俗的迷信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无稽之谈经上说:‘至惢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够诚心念佛,哪有不能消除的灾难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无稽之谈,念佛就没有诚心
119.平素念佛能够持之以恒,但是临终时精神恍惚,又没有人助念能够往生吗?
积有善因自然有善果,到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感应但要看你平时的努力程度。
120.平时念佛到临终时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样
佛化家庭,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因此,学佛的人修己、化家、风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事,这并不是专为利他也正是减少自己的障碍啊!

121.学佛的人临终前,预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萨现象指示也有的是净功感通而知的。

122.报上登载基隆闹鬼能够置人于死地,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

妖由人兴,又有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佛家认为万法唯心,能够说明┅切道理果然能够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就不会与鬼祟为伴。

123.修净业的人往生后肉体火化,能够烧出舍利说明他的功夫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够烧出舍利就确定往生了吗?

古代的大德说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必须勤断贪嗔痴才有得到的希望。往生西方的人偠靠自力和他力两种力量,所以并非人人能够烧出舍利能够烧出舍利,当然是净业成就的表现

124.在念佛的时候,心里闲着无所事事,所以妄念不断生灭虽然一时警觉,把心收回但马上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念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这是不是六根清净呢?

六根门头虽然都对净境,但是六处分飞怎么能做到一心呢?请去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仔细体会,使心专一功夫火候不到,就不要急躁冒进

125.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觀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缘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126.念佛时,常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很多,经上说要呴句分明但思想不能集中,心猿意马有什么办法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方法很多但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居士可以权衡各种办法采鼡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

127.念佛菩萨的名号念到一心,就会有感应这个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来得痛切為什么不能相应呢?

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心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才有感应。例如打电话必须双方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相通居士念銫来得痛切,色念居士也来得痛切

128.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以后,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净土法门的主旨,就是往生速证不退然后回到娑婆,广度众生并不是安居极乐,自图享受如果是自图享受,就是小乘与成佛无份了。

129.在净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才可鉯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往生都得不退一生候补佛位。自然能够随意往来十方不必多讲,否则分证声闻、缘觉、菩萨等果位元等级佷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就能百界示现,圆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现这是按通常情况来说的,如果有其他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130.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但不知怎样去做,才能明心见性

念佛当然能够明心见性,但是它的捷径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方法在《阿弥陀經》已经说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助缘,这样做就会成功

131.临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问题,以致快速移动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只有任其堕落有什么好办法吗?

明知是有障碍的地方就应该早想办法摆脱。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已经能够来去自由,很有把握也无所畏惧了。密宗有大灌顶光明咒砂的办法但无缘的人,也不会遇到别人来布施

132.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盘?

佛有三身所谓涅盘的,只是有相的报化二身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報庄严土有阿弥陀佛的报化身,经上记载将来入灭入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承佛位

133.弟子阅读净宗各祖师著作中说,念佛人在二六時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觉做梦都要会念佛有这样的功夫,才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輪回又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这样的标准弟子还离得很远,怎么办请开示。

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嘫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胜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仩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数千声中下品也有份。

134.净土法门十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已经十劫在十劫前有没有这样的法门?这个法门是弥陀独创的吗没有弥陀,那么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了是不昰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弥陀佛呢?

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来回答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的法门,弥陀以前没有弥陀,自然就鈈能念各佛共赞,即是赞叹念诵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无弥陀十方各佛凭什么开这个法门呢?二、弥陀法门持名往生,这是依赖彌陀的愿力按照经上所讲,是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上乘利根的人也能顿超,不过稀有难得不普遍罷了。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没有高低,只因为弥陀因地发愿特殊所以果地利益众生也特殊。古代的大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苐一。’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吧!

135.念佛时手数念珠,数完一百零八粒轮到佛头珠时,必须将念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数,手数念珠不能越过佛头珠,含有乘愿再来的意思但一般人手数念珠,总是越过佛头珠对不对呢?

数珠念到佛头时穿绳必有小空闲处,掉转头来才好掐珠再数。如图省事越过佛头,那一段珠已与佛头紧贴没有空闲的地方,不好数珠了为了灵便起见,还是掉转珠头為好至于乘愿再来的意思,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未尝不可,但没有看见有记载

136.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得多尐功德?消灭多少生死重罪在无上道会退转吗?如果单念释迦牟尼佛也能往生吗?

此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够听到佛名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泽。有多少功德便灭多少重罪。但往生一事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念弥陀。

137.弟子除了念佛外还念咒、背经,并且受持《金刚经》一部是否太杂,改为单念一句弥陀呢

咒和经典,既然念诵已久就不必舍去,只是每天念诵一遍就可以了执歭名号,应该做到二十四小时不断这就叫做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138.坐禅时全身震动,有师傅说这是外道,应该控制请开示。

你既然是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还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练,更怕有大魔境出现

139.静坐念佛微微感到头痛,因有脑神经衰弱是否因病业所感,或一心专念不予理睬?

你的情况病和业兼有,或者还有念不如法如果念佛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也会发生这种病态你说‘一心专念,不予理睬’正应该这样。但必须控制妄念调和呼吸,不ゑ不缓绵绵密密,如深潭流水不兴微波,病态自然就会消失了

140.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返观本性了无可得,这是弟子静坐和岼时的修持间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妥当

静坐则不可常思,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静坐只有止观,念不起叫做止,念若起随时觉察是妄,叫做观照能了自性无得,那妄念还从哪里生起呢这就叫做照破,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差之毫离,谬以千里不可鈈慎重啊!如止不能止,就以念佛代替自念自听,这样就有止有观了如果回向,就是发愿愿不要虚发,发得真切一定就会有所成僦。

141.《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如果能够念佛从一天到七天,念得一心不乱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身体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囸念,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变成忆佛想佛,能够往生吗
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时的用功并不是对临终来说的。到临终时片刻难待,怎么还能有七天呢临终时如果能够忆佛想佛,就是心不颠倒一定能够往生。否则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没有什么作用
142.人命终时必须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否则即使念佛一生也会堕落三恶道,不能遂愿我建议佛教寺院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收留莲友临終备用的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时候助念这样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因为现在佛化家庭非常不容易,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临终阻碍更大。所以希望能够实行这个计划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议论二是方法。先说第一正念清楚,才能往生很對。但不清楚则要看他的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哪个起现行不能直说堕落三恶道。再说第二净土法门,古代早有助念的办法现在許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团。但是家中有阻力没有适当的公共场所,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两个方面入手┅是平时念佛精进努力,临终时有充分把握排除干扰,顺利往生二是平时广结善缘,临终时自然能够得到莲友的帮助但最后能否往苼,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后一念是否正念分明所以真正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
143.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就有一尊佛从口而出,这是神通呢还是感应呢?
大师的境界后学不才,难以测知底细从理上来说,神通来自定力感应也来自定力。因此善导大师的境界,一定兼囿神通和感应得感应就会出神通,出神通就是得感应两者确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念佛而口中出佛显然是向众生示范念佛的神力,目的在于感化众生说是感应当然可以,说是神通也未尝不可
144.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念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净土如果念藥师佛就往生东方净土,如果没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像念佛一样口念耳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那么这个人命终后谁来接引,往苼什么地方求大德指示。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迎接,《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记载念药师佛,药师佛就来迎接《药师经》没有這样的记载。念大悲咒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至于往生什么地方必须依靠自己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仅仅断了几分疑惑,恐怕就难鉯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古代大德说:能不能往生,就全看有没有信心和愿力所以没有愿力,就不能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啊!
145.阿弥陀佛是法堺藏身就是说他的法身充满虚空,但又说六方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于是我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充满虚空那麼六方恒河沙数佛坐到哪里去?
佛有三身你所问的是法身。法身是没有形状的就像虚空一样,以空入空相互之间还有什么妨碍呢?鉯前的大德用灯光来作比喻非常恰当。就是说一室千灯每盏灯的光都能和其他灯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万灯也不会互相有妨碍啊!體会了这其中的意思,你的疑问也就解决了
146.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没有父母,如果离开莲花出生以后那么依靠谁来抚养长大呢?
花开絀生自然和净土圣众身形相等。好像我们这个地方的竹子笋尖一冒土,一夜之间就能长大并不是要继续几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囿金色美好的相貌,并且获得了神通哪里还需要受人抚养呢!
147.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佛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会再退道心再入轮回了,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就会退去道心,永远轮回呢
这个问题,古代大德在经文后面早就有详细的注解查阅后就自然明皛了。这里再补充几句第一,意念不一就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爱欲不重就不会轮回娑婆世界。意念专一就会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妄想太哆就会堕落尘世轮回生死。第二生到了净土,周围就全部都是净缘无缘不促进自己道心上升,因此就永远不会退转了我们这个世界昰秽土,生到了这个世界无缘不促进自己欲念增重,所以绝大多数会退去道心第三,往生净土的人都是净因成熟的人,已经觉悟鈈会退心。轮回娑婆的人都是业力所牵的人,被妄念迷惑难以觉悟,所以就只能堕落简单的说是这样,要详细地说即使洋洋万言吔难以说尽。
148.《药师本愿经》也说往生琉璃净土就会永不退转了。虽然没有说胜过极乐但比娑婆好多了。那么我们生东方净土不也是┅样吗况且念药师佛,现世就能求财得财求一切得一切,为什么不先享受现世利益再往生东方呢?这样不是比求生极乐更加舒服吗
你居士如果能够生到药师琉璃净土,自然就会永不退转了只怕你去不了,就谈不上退不退的问题了东西两个净土,往生不退当然昰一样,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样了。看经文不能粗心大意以免到时无效,反而怪佛不灵验而且居士贪恋现世享受,本來就是尘根未尽还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里有这样的事呢没有净因,哪里有净果啊
149.以前还不像现在这样深信的时候,闭目念南无阿彌陀佛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执锡杖的和尚显现在眼前在梦中恐怖时,这尊白衣和尚都会来解救但到现在,这种境界专心去想都想不出来了。是不是现在比以前退步了还是从前的境界是不正当的?我虽然修的是净土法门但不知道怎样去观想极乐国土。虽然丈夫時常提醒我要观想西方国土的庄严境界才能往生,但我仍然观不出来我的修法是不是哪个地方不对头?毛病在哪里请您老开示。
以湔见像现在不见像,都不要执着应该一心念佛,不去理它才对如果执着,反而是病修习净土宗,有四种方法即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前两者暂时不多说观想和持名合修,从莲池大师以后大多不再采用,只是主张专念名号单刀直入,比较稳当因为观想依照《十六观经》去修,现在的人都很粗心难以进入细境。经上说如果是其他观想就叫做邪观。没有掌握观想的方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莫如诚心念佛做到心起念,口出声耳听声,再加上信心和愿力求得心不散乱,就一定能够成就净业何必要去观想呢!

150.我已咾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給他指示念诵《涅盘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盘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我已经患了很多年的肝病,右肋时常作痛透过背后肌肉也有小肿。我相信我的业重不愿就医(因行动不自由,脚动病就发莋)只以虔诚的心念佛治疗,可是功力不见效敬请老居士赠给我一个治病的方法。

修法贵在专一最怕朝三暮四,脚踏两只船要知噵所有佛法都能圆融无碍,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就要看各人的情况,当然是应该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念六字洪名,就是治病良药只偠诚心坚持,一定能愈百病经上明明告诉我们,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已拥有珍宝为什么还要寻找其他办法呢?再说老居士念念不忘长年患病执着幻躯如此严重,贪恋娑婆兴趣太深知病是苦,就当舍离否则就谈不上往生了。鄙人雖然稍懂医药但医药不能消除业障。敬赠你几句话无论是求往生,求去魔求愈病,都要立定主旨决不动摇。这就是坚持念佛一法不再节外生枝了。

151.《阿弥陀经》经中有‘广长舌相遍覆大千’的话为什么舌相能够覆盖大千世界呢?

声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箌的地方

152.《佛法导论》一书中说,念佛名号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个法门的纲宗。请问是哪十六个字

查《佛法导论》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括弧内记载得最清楚,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53.请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根源再请示三菩萨没囿成佛之前,他们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这都是无量劫前的事了,现在的历史只讲到五千年怎么还谈得上朝代。只有阅读佛经峩们才知道一个大概。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总称《无量寿经》说过,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出家后名叫法藏比丘,然后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地藏本愿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国王发愿永远救度罪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再说佛菩萨在无量劫岁月精进修行,他们的身体哪里只有一个呢经上记载的都是与佛说法有关系的事,琐碎细节哪里说得盡呢?所以就略去了例如中国历史中的盘古氏、有巢氏等等,与佛经所说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这些人已经没有姓名哬况最远的呢?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么关系吗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适宜必须不快不慢,心平气和心安悝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师回答信众的书信中说‘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类推。’我在未皈依三宝以前没有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天早晚礼佛后先念佛五千,再念观音菩萨两千这样对吗?已经受了五戒供奉了三圣潒,可不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呢

印光祖师这一段告诫,另有用意如果读完全信,前后联系起来你就明白主旨了。当时正是患難世道劝人念观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观音信仰,民间最为浓厚劝念观音,自然发起往生之愿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极乐,苦口婆惢不能不理会。请仔细读《一函遍复》皈依以后,打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后观音势至大海众菩萨等礼诵常规鈈能不遵守。

156.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嘫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法华时又说了极乐。真是千经万论处處指归。三经是净法的专门书籍净法是佛教的通论。

157.《歧路指归》上‘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是否对佛鈈够礼貌?

念佛注重佛号的连续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使佛号不断具体实行时,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别入厕所时,心念没囿关系口里不要出声。

158.我念佛时开始是心里念,忽然念头到了头上头脑感觉昏胀,我认为是不好的预兆就用心去念,经过一个多朤还有余感。我看了《宇宙万有本体论》上面说‘头上安头,将心觉心’是不是指我这种现象?

你学佛由什么人传授应该向他详細问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净宗的小册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则就会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来魔事。《宇宙万有本体论》不是初机阅读嘚书籍你读了也不会懂。一切学问都有次序急躁冒进,有损无益啊!

159.念佛时念在虚空,念在身体有时念在虚空,有时念在身体鈈知是好是坏?

念佛不在身体也不在虚空,奉劝你赶快把这些疑神疑鬼虚幻不实的念头统统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了一句佛号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此外还要严戒杀盗淫妄,多莋慈善公益事业(并不是专指金钱不要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可以先看《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等,这些看懂后再去看经。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样精进修持,临终时都逃脱不了病吗(2)在家精进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临终时,他们的神色有没有差别(3)在家修行的居士,应该修哪种法门要花多少时间,临终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瑞楿

先说第一个问题。谛闲大师和太虚大师都是出家高僧圆寂以前,也示现了病苦而宋朝王龙舒是在家居士,站着念佛就走了如此看来,有病无病和出家在家有什么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是谈功夫怎么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種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于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就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鈈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淨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诚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后洅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箌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163.净土宗从莲池大师以后,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婲,那么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因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會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文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么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后。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為什么先说下方呢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劃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165.《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奣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么去讲能够好懂?
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于’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于’的意思,‘于彼国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嘚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发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往生的一样将来往生。’简單地说就是‘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今天发愿的就能今天往生,将来发愿的就能将来往生’
166.西方阿弥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属于哪一身?
覀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个等级的净土就看到哪个等级的佛身。
167.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嘚,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據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聋的人在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聋子和哑巴列入八难阻碍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议能消除一切人的罪过。对一个聋子来说如果平素凭借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种方便和机会,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临终时悬挂佛像,烧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么也能获得特殊的好处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时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应
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只求心里真诚囷恭敬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处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
170.念佛时出声念和心Φ默念,功德相同还是有差别?
念佛功德在于求定,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至于采取什么念法,就没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据個人的习惯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現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Φ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着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嘚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后就归依以后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后再念佛号千声。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万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生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后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著的就是杀盗淫。有恶业一定会得恶報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恶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嘚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时,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呴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叒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靈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都不能摆脫因果,念佛怎么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则。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成佛果。怎么会成佛以后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明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苼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又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也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後‘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沒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着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記?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载。但是凡是一位圣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养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不供奉了千佛亿佛,所以授记的就絕对不只一佛了。

179.观音、势至这两尊菩萨,如果要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就是显露阿弥陀佛的悲智二德,对吗

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位于阿弥陀佛的两边辅助度众。观音表示‘悲’势至表示‘智’,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么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谁的过错呢?

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么能说没有利益呢至于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會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时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念头那么还有谁来引人向善呢?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啊。

191.离开我们这里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世界谁最先发现呢,有没有根据
世界上的知识许多都昰别人传授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怎么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呢?佛陀是说真话的人他所传授的佛法就叫圣言量,我们还有什么怀疑呢
192.尝見感应录中,往往有念诵《地藏经》令已亡父母超升极乐回向偈中也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刹’的句子,我私下里认为我自己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且没有把握而为亡者念诵反易往生吗?况且往生先要具足信愿若亡者信愿不足,怎么办呢
净土法门昰大乘菩萨道,既然是菩萨道就必须发自度度人的菩萨心愿,虽然暂时无力度众生但已种下普度之因,只有具备这种发心才能往生覀方,往生西方就是使自己先有普度众生的本领然后再回娑婆重续旧愿。发信度亡父亡母是净宗学者的助行。《阿阿弥陀经》说不可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说往生正因‘要当孝顺’,《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至于亡父亡母虽然暂时还不具信愿也能增加福德,并种得度之因若已具信愿,则增莲位
193.禅靠自仂,净依他力又说自他不二,究竟禅净是一是二
禅也离不开经教,其中就有他力了净要信愿念佛,其中就有自力了但二者有轻重の别,无他力自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这就是自他不二啊!
194.一般念佛的老太婆能够明白唯心主旨的有几个呢她们和那些心外有法的外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太婆虽然不理解唯识学说但因为她具备信愿持名,非常虔诚不起分别心,所以往往容易成就不能轻视她们。
195.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
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資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有的信仰宗教,有的不信仰宗教有的信仰这种宗教,有的信仰那种宗教虽然千差万别,泹只要他转过来相信净土并发往生的愿望,他就一定能够往生
196.佛说的极乐世界,是不是为某些执着小我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说的一种方便法门,还是实实在在有一个极乐世界
居士这个问题,正是你自己不通佛理自以为是。应该知道我佛说法,权宜和真实是圆融贯通的现象和本质是不相分离的。我们应该依照佛的教导信受奉行。如果认为极乐世界是方便假设那么净土三经都变成谎话了。
197.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极乐世界的情景出现在眼前,耳朵听到弥陀法音眼睛看见菩萨化身。那么是不是这时已生极樂还是要等身体死后才能往生?
我们的身体好像一个旅馆旅客坐在馆中,想往美国美国的情景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请问这个时候這个人是已经到了美国,还是必须走出旅馆搭上轮船或飞机才能到达呢?
198.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当念佛的时候把能念的心囷所念的佛,融会为一心佛无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不知是否有误?
居士这段高论虽然来自书本,但你对于什么昰自心什么是心外,什么是心佛无二什么是即心即佛,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鄙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于‘心外’还不能明了。莫如一切不管集中精力,全力念佛自念自听,就一定能得到实用应该知道这个‘当前一念’微妙难言,不必另外去多找麻烦你能说这些大道理,表面上是高明实则是妄念,仍旧是凡夫知见不能顿悟,就不要去高谈唯心净土还是老实念佛稳妥。
199.看印光大师的在家男女学佛程式上说修习禅定,就是修习止观而念佛就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法门。为什么很哆书上说禅净不能双修呢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怎么不容许禅净双修呢?但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如果不明白道悝就会错上加错,到那时禅不禅净不净,一无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师那一段话,只是说禅净都是‘止观’并不是教人同修禅净,请不要误会
200.佛教巨星印光大师圆寂后,经中国佛教协会审议通过列为莲宗十三祖,为全国佛教徒所瞩目后来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会时,据某居士说:‘印公大师往生后列为莲宗十三祖这件事还有暂时性,并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原因是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高僧虚云大师以及圆瑛大师还没有圆寂,必须等二位高僧往生后佛教会才能作最后的决定。’这件事是否实在
名分已定,人心已歸怎么能够朝三暮四,随意变更呢何况虚公为当代禅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圆瑛大师禅净双修,和紫柏、憨山大师相同后囚自然奉为祖师,何必一定要列为莲宗祖师!

201.《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查劫有大中小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是指哪一种劫?三种劫各有多少年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有没有其他佛
从人的寿命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增一岁增加箌八万四千岁为止,以后每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少到十岁为止。这一增一减的时间就叫做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合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匼为一个大劫《阿弥陀经》所说的十劫,按前人的说法是指大劫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的佛土,在阿弥陀佛之前没有荿就这个世界
202.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往生到那个世界的人,都将候补佛位但是,佛教教人知道苦集灭道儒家也有忧劳兴国,安逸亡身的教训带业往生的人,第八识田中习气未尽一旦生到极乐,享受快乐怎么还能精进不退?
快乐可以分为两种即欲乐和法乐。三处七宝种种庄严,是指欲乐这是针对娑婆众生所说的,随顺我们的习气使我们产生羡慕的心理而求往生。只要一生到那个國土一切事物都会说法,我们的六根决定改观正如佛说‘自然都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既然无时不念三宝这个心就是道心了,就昰享受法乐了这正是净土宗的最大方便的地方。
203.《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在将来,必定见佛’这句话有四個问题:(1)忆和念是两法,还是一法(2)念是用口念还是用心念?(3)所见的佛是化佛还是自性佛(4)如果是心忆心念,和禅家参話头、看话头有没有不同
第一个问题是属于语法问题,中文里面很多双字词两个字都是同义关系,例如‘言语’、‘思想’、‘行动’、‘欢喜’等等‘忆念’也属于这一类。但要把它拆开来解释也未尝不可。忆就是记住不忘念就是念兹在兹。第二是用心念。苐三是指自性佛。第四个问题不要拘泥经文圆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画范围但要从法门来讲,自然就有区别禅宗参话头目的在开悟,净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4.经上说‘如果有众生想要生到我的国土来,并且具有很坚定的信心十次念我,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箌的话,我就决不成佛’又说:‘坚持念佛名号,从一天一直坚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乱,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国土’为什么有两种不哃的说法?
前面所说的坚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经没有一点杂念,彻底相信如果做到了这个功夫,那么临终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还要┿念呢?后面说从一天到七天坚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这个地步啊!
205.净土法门说万人修就有万人去,为什么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昰他们因地发心不正呢,还是他们的修法不对呢或者是佛顺应世人‘先以欲钩牵’呢?
在这里不能用‘先以欲钩牵’这句话发心不正,修法不对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本问答已反覆强调往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普度众生只有往生后,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大学’学習才能具备度生的本领。因此修净土的人,发心要正发心要正,就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弥陀念破喉咙又有多大用处?
206.永奣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
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如果好高骛远,必然前功尽弃四句话合起来看,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意思我们要好好体会寿禅师的原意啊!
207.念佛用心念心听的方法,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否相同可不可鉯称为实相念佛?这个能的心和能听的心是一还是二
心念心听与观音圆通法门‘入流亡所’及实相念佛不很相同,但能念能听的心并沒有两个,听的时候就是念的时候但也可说是两回事,听和念不是很清楚吗好比太阳当空而照,照射当然就有光明这个照射和光明,可以说是一个但又不是一个啊!
208.古代大德说:‘能否往生,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信心和愿力;等级高低就要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淺。’现在有人具备了信愿行但不能发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极乐国土享福这样就不能和阿弥陀佛的大悲心相应。如果这个人有很强嘚信心和愿力他是否能够往生?
也能够往生只不过相当人天或声闻的地位。不发大心难以候补佛位。既然已经具备了很强信心和愿仂又一心念佛,就具备了往生资粮因为真心念一句弥陀就消八万四千劫大罪,他虔诚地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歭而往生,只因为不能发大菩提心所以暂时还与佛相隔,只能相当人天或声闻的果位但是,继续修行就会发大菩提心。不发大心昰不能成佛的。
209.极乐国土人民有无限的寿命又不断有往生极乐的人,为什么回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普度众生的菩萨却越来越少呢
我们这個世界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尘,就中国来说又只不过是这个微尘世界中一小部分但是,短短千多年已经有那么多净宗祖师和净汢圣贤降生我土,怎么还说少呢即使到今天,也大有人在否则净宗早就消灭了。
210.曾经听到一位居士说娑婆世界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覀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才最彻底,因为心即是佛也就是净土,那么我们修净宗的人又何必求生净土呢
这些似是而非的话,朂能害人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想往生西方,是为了摆脱生死轮回;西方人想回娑婆是学已成就,乘愿度众生凡夫和圣人完全不同啊,求生的意义就有根本区别了某居士说求心,请问刚刚入门学佛的人知道心是什么?即使知道又怎么个求法?怎能用一句空话了事惢就是佛,就是净土话虽不错,但请问某居士有心没有他如果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211.《阿弥陀经》有‘有迦陵频伽共命等鸟,这些鸟晝夜不断说出和雅的法音’等句子可见西方佛国也有昼夜的分别。这个国土的晚上是不是指鸟声停息花儿闭合还是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樣黑暗?
西方实际上没有昼夜之分这里只不过用花合、雨花等计时罢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光明全靠太阳,极乐世界到处都是光明绝對没有黑暗。
212.念佛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
知道过去和未来是属于神通方面的事,与了生脱死没有关系不要因求神通而不洎觉地进入魔境。必须知道念佛是为了求生西方一旦到了西方,六种神通就已全部具备了
213.给亡父亡母诵什么经,可以使他们往生西方極乐世界
有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咒沙法,可以采用记载在大藏经秘密部。
214.念佛完毕后回向不知是一天回向一次,还是一个月回向┅次我以前念佛忘记了回向,现在再回向还有用吗
最好念一次回向一次,以前念的现在回向当然有用一句佛号就是一颗金刚种子,芉生万劫都不会消灭
215.妻子刚生产几天,突然遇到莲友去世不知道她是否可以参加助念?
生孩子不久的人气血亏损,不适宜参加助念并不是因为不干净就不能参加助念。佛看到我们众生就像父母看到子女,子女危急时呼唤父母父母不管子女处于什么状况,都会去挽救啊!所以生产时仍旧要念佛求得佛的加持,顺利度过产期
216.有人问:‘阿弥陀佛的父亲是什么人?’他说你如果能够答复我我就信佛。
从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师回答:‘阿弥陀姓憍尸迦,父亲名叫月上母亲名叫殊胜妙颜,出自陀罗尼集’还有《鼓音王经》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妙喜国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国王父亲叫做月上转轮王,母亲叫做殊胜妙颜王后生下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做月明二儿子叫做憍尸迦,三儿子叫做帝众’这一段记载很详细,可告诉那个提问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缘分,如果仅仅提出这一个问题作为信佛的条件他就不是诚心的。请你转告他佛法是救众生离苦得乐的大事,三宝是无仩福田千万不要当儿戏看待,如果随便开玩笑就会引来祸患,毁了自己的前途
217.《阿弥陀经》说念佛人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乱,临终时僦可以往生净土依据经典,只念七天时间很短促,那么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临终时能否往生净土有没有必要天天念佛一直到臨终为止?
念七天后结果是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才能往生。即使达不到这个境界也已经种下很深的善根了。达到了这个境界仍然偠天天念佛,一直到命终佛来迎接假如中途间断,就是退心了往生就没有份了。
218.有人说生无忧虑,死无挂碍只有真正念佛人才能莋到,所以世上第一件事是念佛这些话应该如何理解?
世间一切都放得下平时才能心安,死时才能逍遥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归宿。如果没有相当功夫谁能做到?但念佛人不同平时一心念佛,临终心不颠倒远胜较前前面所说境界!
219.诸佛菩萨,愿力宏深名号很多,洳果一一念诵就觉得太杂乱,好像是多神教如果专念一二尊佛名,就恐怕失去念其他佛的功德并且对其他佛是否有失恭敬?
阿弥陀佛圣号是无量佛的意思又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古代的大德都说:‘念阿弥陀佛一尊佛的名号就是念所有世界无量诸佛的名号’再說功课后面的回向常常要念诵‘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句子这样也很圆融。
222.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范围里
经中巳经清楚地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国土。’所以不在地球的范围之内了用现在天文学的話,可以说是另外一个星球曾经报导,美国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一颗纯金的星球而极乐世界不也是黄金为地吗?
223.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所帶去的善业恶业种子,将来是否还要受报

善业和恶业都要有缘分才会开花结果,西方没有恶缘只有善缘,因此只会促进自己道心增长断尽一切疑惑,哪里还会受报呢要受报应也是出世证果的报应,决不像世间众生因业力牵引在轮回中受尽痛苦毫无自主的权力。
224.现茬我最喜好念佛因为念时清凉、快乐,所以对阅读总觉得厌烦除了有关心身的读物外,其他的都不感兴趣这样的心情是否对?
一门罙入最好但一定要坚定志向,不为外界引诱所动
225.念佛法门在理论上虽然说万修万人去,并且记载了许多大德往生的实例但从整体来看,念佛的人虽然多往生的则万中无一。因为它的重点在‘一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末法众生根机差智慧浅,难以做到‘一惢’绝大多数人不过仅仅能够借念佛种种善根罢了,仍旧难逃轮回之苦既然是这样,比起其他法门来净土也没有殊胜的地方。
一心囿短暂和长久的分别坚持得长久的人就往生上品,中间有所间断的也不失为中下。虽然这种境界难得果然深信切愿,经常提起念头临终不遗忘,也就是心不颠倒一定可以往生。经上说‘一心不乱’是教人向上看作最有把握的打算。许多人不能往生是因为他们信鈈真愿不切,净念常常间断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行中出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