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款游戏名字。中世纪风格,敌人攻城我守城最后失败来攻城,有步兵、骑兵、射手。敌人攻城我守城最后失败进城门就算输。我方有各个兵种的英雄

引子:公元前一三三年,汉朝大将王恢统兵三十余万伏于马邑。马邑豪民聂壹,跟匈奴一
  向有商业上密切的往来,他故意把两个死囚的人头悬挂在马邑城门上,告诉匈奴人说,他
  已把马邑首长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军臣单于为利所诱,亲自率领十万铁骑(10万骑兵
  圣教教众-_-!),兵锋直指马邑。行军百余公里,距马邑尚有不到一百公里时,只见
  牛羊遍野,不见半个牧人,顿时心生疑虑。于是攻陷附近一个塞亭,俘虏了亭长,通过审
  讯得知了全部机密,单于顿时大惊失色,既庆幸又后怕,急令撤退。汉人未有丝毫战果。
  此战例令我们有些不可理解的是,汉朝直到马邑之围四年后,才敢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而
  且战绩并不理想,只有出身低微的卫青杀进龙城取得斩首七百人的战功,其余几路汉军一路
  无功,另两路几乎全军覆灭,李广被俘(后来单骑逃回),前后4年,所取得的战功差距颇
  大,在汉武主动出击匈奴的时候较以前军队实力更为强大,骑兵部队比例也大大加强,但
  是为什么在前4年敢于设埋伏攻打匈奴而在现在出击却遭受如此之大的损失?直到卫青在来
  年继续领军出征才开始小胜匈奴,在随后的10年间,逐步击败匈奴的大部队。
  我们不禁有如下疑问,早在卫青第一次出兵讨伐匈奴四年之前的马邑之围的时候,凭什么
  汉军能够对匈奴人造成如此大的威胁?以至于单于把俘虏的小亭长当成“是天老爷把你赐
  给我们”的人物,并把他封为天王!?一个俘虏享有如此高的国际待遇,恐怕翻遍史册也
  其二,马邑之围时汉人的30万大军在汉朝主动出击反击匈奴时到那里去了,他们在以后的
  反击匈奴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因为在反击匈奴战争中我们只看到汉军骑兵的荣誉,而
  基本看不到他们的影子。而且即使是出动骑兵,一般只有4万左右,我们看到的最高记录也
  只有前119年发动大反击时的10万,这离马邑之围已接近15年,汉人的国力正盛,那么其余
  那么多将士到那里去了?
  在我们详细考察一下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和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之前,有必要对骑兵与
  步兵进行分类,骑兵的分类,至少是分为马镫时代和无马镫时代,因为马镫能将骑兵与马匹很
  好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马镫时代骑兵的突击能力大大增强.在《马镫和封建主义——技
  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中,有如下文字:"马镫,除了由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
  的支撑之外,又加上了侧面的支撑,于是有效地把马和骑者溶合成为足以发挥前所未见的
  强力的一个单独的战斗单位。战士的手不再直接用于打击了,它只用来指导打击的方向。
  马镫就这样用马力代替了人力,无限量地加大了武士损害他的敌人的能力。"为了在下文中
  便于叙述,暂不对骑兵进行更详细的分类,而步兵则可以非常简单的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如
  果再细分一点,可以分出一类中装步兵.
  如果一支以骑兵为主力和一支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对抗,那么我们可以不难发现:
  1,骑兵对步兵的最关键的优势:机动能力强,能打击对手的任何的一处弱点。可以在关键
  时刻做猛烈突袭插入敌阵的中心起到极大的破坏的作用。骑兵一般是主要的突击力量,骑
  兵从侧后突击敌人的阵势,配合正面主力的进攻。
  2.骑兵有速度和力量以及高度的优势,马匹的重量和速度加强骑兵的冲击力和打击力,是
  非常强悍的突击力量,步兵在这方面明显劣势。
  3.骑兵有气势和心理上的优势,居高临下看人让人有成就感和优越感,相反的则让人有自
  4,步兵由于机动上的劣势一般是处于防守地位.一般无法主动进攻及追击,在追击作战中
  如果没有大量骑兵投入,难以取得很大的战果。
  5,在丛林、山川以及攻城与守城作战时步兵又占有优势,骑兵在狭小的地带无法发挥其机
  动等优势。所以在我国南方水网密布地带,骑兵难以有所作为,同时,在西方的意大利半
  岛,伊里比亚半岛(现在的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巴尔干半岛(主要是以前的希腊,马其
  顿,色雷斯),大量的骑兵同样难以有用武之地,骑兵由于对地形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在
  很多地区不能发挥其战斗力,我想已经形成共识,在本文中就不详细探讨了。步兵的正面
  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在其侧面与后面则非常之薄弱,做个简单的模型,如果我军拥
  有步兵一万名,那么如果我们的正面拥有200人则侧面只有50人.
   对于以上5点优劣,我想不论是人多势众的骑兵圣教拥护者还是铁杆的步兵派人物,
  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吧^_^.
   步兵对骑兵除了拥有在丛林、山川以及攻城与守城作战时的优势外,如果采用某种战
  略或者战术手段使骑兵进攻我严整步兵方阵的正面,那么步兵将拥有巨大的战术防御的优
  势。下面我将列举历史上的战例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有些类似的战例在后面还将出现,
   战例1,塔吉纳会战
   552年春天,宦官出身的东罗马帝国军事统帅纳尔塞斯率领大军从陆路进入意大利。
  他的兵力正确数字无法知道,可能是两万人左右。
     哥特统帅托提拉本来在罗马附近,当他听说纳尔塞斯已经到达拉文那的消息后,马上
  率领他的全军(只留下了2,000骑兵随后赶上)越过了图斯卡尼,并在塔吉纳村驻营,在相
  距敌人南面约十三英里时(注:他的兵力实数已不可考,但可能比罗马军要少得多。这从
  后文中纳尔塞斯派遣使节来劝告他投降也可以看出来),他接见了纳尔塞斯派来的使节。
  这个使节告诉他说前途已经毫无希望,劝他立即投降,不过又说如果他决心作战,便请他
  选定一个日期。他狡黠的回答纳尔塞斯说,八天以后,我们决一雌雄好了。纳尔塞斯识破
  了他的诡计,决定第二天就出战。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托提拉已经进军到距离他的战
  线只有两箭射程那么远了。
     两军在一个狭窄的平原(地形)上对峙,这个平原夹在希吉亚与塔地罗之间,在阿彭
  尼斯山中,东面为该山脉主峰的山麓,西面为一列丘陵----即古比奥山地。在罗马军战线
  左翼的前面,有一个独立的小山,它可以控制一条通到罗马军后方的山路。纳尔塞斯认识
  到这个小山的战术重要性,在会战前夜派了50名弓弩手去将它占领了,第二天上午虽然一
  再受到哥特骑兵攻击,但却始终坚守不退(守住通往后方的战术要地既然只使用了50人,
  仅仅为全军的400分之一,有点不可思议。。。)。
     在会战中,双方都排列自己的阵线。托提拉还是依照哥特人的惯例,把骑兵列在前面
  ,而把所有的步兵(多数为弓弩手)列在第二线,他的想法是要在一个冲锋之下,就击破
  敌军的中央部分以赢得这次会战。
     为了应付这种正面攻击,纳尔塞斯采取了一个新奇的战斗序列。纳尔塞斯命令八千名
  伦巴第人、西里西亚人和其他杂牌部队都下马,中央正当着弗拉米尼安大道,摆成一个坚
  强的方阵(哈!,这么多骑兵下马做步兵,严重违反了骑兵圣教的教义^_^。这种违背骑兵
  圣教教义的行为在以后的战局中还多次出现,如1332年的杜普林山战役和1333年的哈利敦
  西尔战役等等,足可见重步兵的重要性与骑兵并非一定优胜步兵)。在它两翼,各用四千名
  罗马徒步弓弩手做为掩护。这两个侧翼向前倾斜,如果敌军冲入中央位置,就不仅会扑个
  空,并且两面会受到弓弩手的包围,暴露在箭雨之下。为了保护他的弓弩手,纳尔塞斯又
  把罗马的骑兵排列在他们的后面,每翼五百人。在左翼的小山之外,他又放置了一千名骑
  兵(显然是作为突击力量与追击力量),命令他们一等敌人步兵开始行动就立即冲到他们
     纳尔塞斯把主动权让给托提拉,等候他进攻(因为他想占有战术防御的优势,那么必
  须等待对手进攻)。这个等候的时间颇长,因为哥特王同时也在等待他那两千骑兵。为消
  磨时间起见,他就一个人在两军之间的空地上,单独穿着光彩夺目的盔甲表演马术(真是
  有闲情雅致啊,看来他很有些轻敌。如果此时突然从罗马军中闪出一员李广似的猛将,觑
  得托提拉门面较亲,拈弓搭箭,托提拉同学应玄而倒,那员猛将复拍马挺枪,一枪结果了
  性命,可如何是好!?哈哈,yy耳)。大约正午时候,当那两千骑兵到达之后,他就命令
  全体用膳而自己也脱下盔甲,穿上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他这样做是想引诱敌人也解散行
  列吃饭,可以向他们发动奇袭。不过他失望了,因为纳尔塞斯早已下了严励的命令,不准
  任何人离开阵地、坐卧或吃饭。不过他并非不准他们吃一点东西,所有人都只能站在原地
  进食,不准放下兵器。
     中午用膳之后不久,哥特骑兵遂展开了会战的序幕,一直打到夜幕低垂时为止。哥特
  人并不注意敌军两翼的弓弩手,直接突击中央方阵,结果是中央的骑兵为敌军方阵前的矛
  林所阻,而两侧的骑兵又被弓箭射翻。真是戈如苇列,矢如飞蝗。立即有数以百计的哥特人
  落马,这些逸马四处飞跑,在他们的行列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似乎只有第一次冲锋是有
  组织的,以后就是零星集合起来兵力各自为战。快到黄昏时候,罗马人才开始进攻,这时
  哥特骑兵已无抵抗余力,立即向后退走。正如普罗库波斯所说的,他们并非想退到步兵的
  后面喘息一下再战,而是想逃走。这时哥特步兵却不展宽他们的间隔来收容骑兵,也不站
  稳阵脚援助骑兵,却在骑兵的前面抢先跑了。混乱之中,他们更是互相残杀,这是夜战中
  常见的事情。这是枪矛和弓弩联合使用的第一次战斗,已经获得完全的成功。
     会战中有6,000名哥特兵被杀,所有被俘者也一律被屠杀,包括许多过去的罗马逃兵
  ,连同托提拉本人在内,他是在会战中受了重伤,被捉到卡普莱村中,在那里走完他生命
   不管托提拉采取进攻行动的理由是什么,此战例充分说明了步兵占有战术防御优势,
  并且能够借助地利有效的掩护自己的侧翼。
   战例2,克勒西会战
   到达克勒西后,爱德华发现这个位置适合于他的战术,决定接受会战。因为他猜到菲
  力普一定会采取从阿伯维利到赫斯丁的道路前进,而且除非他绕到爱德华的左面(这是不
  合于骑士风度的),否则必定被迫进行正面攻击(制胜的关键)。爱德华选择了一个非常
  有利的战场,这是夹在克勒西村与瓦迪科特之间的一个平缓高地,在高地东面----就是爱
  德华最理想的作战正面之前----有个洼地,称为“克勒西谷地”,从克勒西到瓦迪科特的
  距离约多于三千码。
   因为在摧毁敌人组织和士气的阶段,骑兵很少担负决定性任务(哈,这句话真是经
  典!),所以爱德华通常总是命令重装甲兵的大部分下马组成方阵,以抗拒敌人的骑兵攻
  击和保护他自己的弓弩手。他的正常阵形,是分为三个“单元”,两个单元下马在前,中
  间隔有一个间隔,另一个单元在后,骑马或准备乘马作为预备队。弓弩手则从前排两单元
  侧翼成角度伸出。若是可能,这个外翼总是倚托着一个障碍,例如森林、河川或村落为原
  则。为了自卫,弓弩手都是就地挖掘堑壕,并在他们阵地前插上铁头栅栏。因为这些障碍
  物再加上弓箭“火力”,法国的骑士总是避开弓弩手而向下马的重装甲兵冲锋,当他们冲
  过来时,弓弩手就从两侧加以袭击。此外,专门攻击下马的重装甲兵也有另外一个理由:
  依照骑士的规则,攻击步兵对骑士来说是有失尊严的,而且步兵也没有勒索赎金的价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不至于如此拼着性命啊,可怜这些骑士老爷们,英雄一时,利令
  智昏,统统化作南柯梦里人)。通常在胜利后,对敌人的步兵一律加以屠杀,以免他们变
  成土匪。(步兵兄弟们好可怜!~~~)
     依照弗罗萨特的记载,右面一个单元约有800名重装甲兵、2,000名弓弩手和1,000名
  威尔士人。左面为800名重装甲兵、1,200名弓弩手。后面为700名重装甲兵、2,000名弓弩
  手,共计8,500人。
     在战线后方,爱德华在森林附近设立了一个大辎重场,把所有的行李车辆和马匹都
  集中在这里,据说爱德华还有三门火炮,可能位于弓弩手一翼。摆阵完毕之后,爱德华由
  他的两位元帅随护,骑马缓行视察部队,鼓励人员努力作战。接着他们奉命吃午餐,吃饱
  休息之后,再列成阵势,大家都坐在地上,将头盔和弓弩放在前面,当敌人到达时,他们
  的体力和精神都可以很饱满。
     此时,菲力普已经在阿伯维利集中了他的部队。在中世纪,从来没有在一个战场上集
  中过这样多的骑士。依照罗特估计,法国共有重装甲兵8,000人,支援他们的是4,000名步
  兵,其中包括一批热那亚十字弩手,法国的骑士(重装甲兵)也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队由
  波希米亚王和阿伦肯及弗兰德两伯爵指挥;第二队由洛林公爵和布罗斯伯爵指挥,第三队
  则由菲力普和罗曼斯王指挥。
     1346年8月26日,为了确定英军位置,菲力普沿着阿伯维利-赫斯丁大路前进,另派莫
  尼勋爵和三个骑士先去侦察敌情(这个侦察力量似乎过于弱小)。他们回来后,莫尼报告
  说爱德华正在克勒西,建议国王暂停前进,宿营过夜,以便后队可以赶上来,然后在次日
  上午再用全军进攻。
     菲力普命令照这个建议行事,可是他的指挥系统显然非常不完善,以至在下达命令的
  时候即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弗罗萨特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前面的人停了,可是后面的
  却说必须前进到与前排平行的位置再停止;由于后面在推进,所以前排也就停止不了,国
  王和元帅们都无法使他们停下来。于是他们虽未奉命,还是照样前进,直到看见敌人为止
  ,当最当面的法军看到英军后,马上秩序大乱向后倒退,这又使后面的部队受到惊骇,以
  为已经发生了战斗。于是在阿伯维利和克勒西之间的道路上,到处都挤满了人,虽然距离
  敌人还有三个“里格”(约等于三英里),他们却拔出刀剑,大声喊杀,好像疯了一样。
  除非在场的人,否则很难想象其混乱情形。” (怎么和淝水之战中的一幕如此相似~!!
    黄昏时候(下午六时),天突然变黑,大雨倾盆,加上雷声怒吼,并发生了非常恐怖
  的日蚀现象。大雨来得快也去得快。太阳又露了出来,但是法军却面对着它,而英军则背
  向着它。此时,热那亚人已经稍为恢复了秩序,被调到前面,由阿伦肯和弗兰德两位伯爵
  的兵力跟随在后面,开始向洼地中央进发。当他们接近英国人时,高声大喊着恐吓他们,
  但是英军沉静不出声。他们再喊一次,英军还是不动,当他们大喊三次之后,就开始发射
  他们的方头箭(还有这么低劣的战术-_-!,看样子他们经常和一些只要吓一吓就可以被击
  败的对手交锋)。英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弓弩手都前进一步,用力迅速的射出他们的箭,
  真个矢如飞蝗。热那亚人感受到这些箭的威力----它们射穿了他们的手臂和头部,透过了
  装甲,甚至割断了弓弦,唬得热那亚人连忙撤退,真是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
  ,看到这个情形,法国国王不禁怒吼道:“给我杀掉那些流氓,因为他们挡住我们的进路
  ……” (国王根本就不爱惜他的士兵的生命,如何叫人拼死作战!?)
    英军弓弩手继续发射,不久他们的箭就射到法国骑兵的身上,使他们的马乱跳乱跑,
  又践踏在那些逃走的热那亚人身上。为了想抢上前去,彼此互相竞争,法国的骑士们就用
  他们的刀剑在乱军中砍路前进。英军弓弩手又将箭转向法国骑士射击,战斗的情形,引述
  阿曼的《战争艺术》中的一段话如下:
    “弓弩手就把箭向他们中间射去,几乎不需瞄准就可箭无虚发,每一箭都可以射中人
  或马,射透他们的头、臂或腿,并使马发狂。有的站立不动,有的向两边冲,有的回过头
  来跑,于是秩序大乱。所有第一批的法国骑士们都溃散了,或死或逃,甚至于根本没有看
  见杀戮他们的人。”
     在被击败之后,法军第一列并未让出正面好让第二列来进攻。于是当第二列冲锋时发
  生了极大的混乱。每当法国骑士退却之后,爱德华军中的威尔士人,就挺着长刀冲上去杀
  人,被杀死的有许多公侯贵族,以后使英王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对于杀死的人就不能再勒
    从头到尾,据英国人计算,他们一共遭受了十五次单独或连续的突击,最后一次已经
  是午夜了。在整个会战中,法军完全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每批骑士都只有一个观念,就
  是进攻,进攻,再进攻!所以自始至终,一直混乱不堪。爱德华始终控制着他的部队,整
  夜严阵以待,到第二天拂晓,法军中还有一小部分不知道会战已经失败,仍然继续前进,
  当然很容易就被英军击溃了。
    到8月27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法军都已被击退之后,爱德华才允许他的部下解散行列,
  去搜劫死人身上的财物。这时才发现被杀的人中有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和弗兰德以下
  十位伯爵,以及1,542名骑士,普通士兵可能在一万人以上。
   此战例,爱德华利用地形与障碍物有效的掩护了其侧翼与后方以及弓箭部队,对手骑
  士的冒死冲锋在步兵战术防御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注:以上两个战例均为本人摘录整理自《西方军事史》 作者:J·F·C·富勒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汉兵为何能对匈奴占优势?当时人已有说明,按《汉书》陈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兵优势应取决于兵器质量,若再细论,依《盐铁论》及《史记》禁运的记载,匈奴少铁,故难以抵抗汉兵铁器。
    答案就这么简单,并非汉步就强于胡骑,而是汉刃硬于胡刀。
    很容易回答第一个疑问,因为匈奴得知汉军口袋包围,情报价值极大,所以当然对亭长大封特赏。详情请参阅《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间》。
    第二个回答则是匈奴采用避实击虚,没有必要与汉兵采用会战对杀,光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退,敌驻我扰,敌少我攻」,让汉兵在大漠中迷路失导,或者消耗过大,二十锺致一锺等,拖都拖死你。因为匈奴采弓骑,主要战术为「打带跑」,并非重骑正面对决。
    至于塔吉纳会战及克雷西会战,也非著名的步兵对骑兵,史上向来以弓兵克骑兵作为典范,另外二次为阿金库尔会战及普瓦提埃会战,三次对手都是装饰极为华丽的法兰西骑兵。要说成步兵对骑兵也行儿,反正弓兵属于步兵,笼统泛称步兵对骑兵也没说错,只是用弓兵对骑兵不是更为精确?
    否则按此要领,中国也有著名的战伇,亦称「以步兵追杀骑兵」,此战发生在绍兴元年,金兵虽以十余万来袭,但宋兵使用分番迭射,从两翼狂射,甚至在神坌设伏,还射伤金 兀朮,这场夜袭,按首帖的讲法,已把弓兵纳入步兵,所以亦为「步兵对骑兵」。
    其实专讲弓兵对骑兵岂不更好,汉兵以步射,匈奴以骑射,较量的是弓射,而非步骑。
   旭日盈窗 格格孔明诸个亮
   幽香满院 郁郁畹华梅兰芳

以上两个战例,我们不禁要问战例1中的托提拉和战例2中的菲力普为什么要采取进攻行动?尽管战例2中爱德华采取了一些措施迫使菲力普更倾向于进攻行动,如爱德华的军队从战略上看是在进攻,如果菲力普不击败他,那么他将不断在法国的国土上破坏;从战术上,除非菲力普绕到爱德华的左面(这是不合于骑士风度的),否则必定被迫进行正面攻击,即使是如此,由于爱德华是依靠战术防御,而没有丝毫的进攻意识,所以菲力普是可以避免会战的。如1339年,爱德华和菲力普两军对峙,由于菲力普的克制,双方简直在举行阅兵仪式,都不主动进攻,结果在粮草耗尽后各自撤退。但是,我们知道避免交战可能更好是因为我们是后人,我们知道会战的结果而托提拉和菲力普在会战开始之前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进攻者,如果他不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必须采取进攻的行动,那么他一定满怀着胜利的希望,在托提拉和菲力普眼中看来,会战的胜利更倾向于他们而非对手。而产生这种判断的原因在于其比对手逊色的战术判断能力和战略判断能力,也就是辨虚实的能力。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今天的陆、海、空、多维一体的高技术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是广阔还是狭小的战场上空,都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克劳塞维茨对此一言中的:“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所以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透彻了解战场的状况,历来是横在指挥员面前的“巨障”。在《李卫公问对》中,李世民谈到很多将领一般都缺乏辨别虚实的能力时,作者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紧密联系起来阐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敌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可见,辨别虚实的能力对于将领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兵法巨匠若米尼在其《战争艺术》一书中如是说:“如果我要考察军官的能力,那么我会将能够把战局中一切判断得清清楚楚的人录取而第一名,而那种能制定详细作战计划的则录取为次一等”(原话大概如此,没翻书)。
在《战争论》中,还有一处对于战略与战术判断能力的重要性作出了具体的叙述:会战的发展趋势在一开始虽然不怎么明显,但通常就已经确定了。甚至在会战的部署中这种趋势往往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个统帅看不到这种趋势而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开始了会战,那就表明他是缺乏这种认识能力的,这种趋势即使在会战的部署中和会战开始时没有确定,在会战过程中均势自然而然地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正如我们曾经指出过的那样,这种变化最初是不明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均势在会战过程中的变化,并不象有人根据对战斗的不真实的描写所想象的那样,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地变化不定的。
    尽管均势可能在一个长时间内很少受到破坏,或者一方失利后还能恢复均势,反而使对方失利,但可以肯定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战败的统帅在退却以前早就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如果有人说,个别情况出乎意外地对整个会战的进程发生了强大的影响,那么,这多半是战败者掩饰自己在会战中失利的借口。
   所以作为一个一流的统帅,除了需要有杰出的战术判断能力和战略判断能力外,还需要对对手有足够的了解,否则,人谋过重或者人谋过轻都可能将于战局不利。

  回凌云雕龙 关于马邑之围,你说的我都清楚,我只是想借此引出文章
  你后面谈到的内容,在我的文章中以后也会谈到,本文才刚开始

   战例3,福尔柯克会战
   在福尔柯克会战中,苏格兰人知道自己的重步兵更适合于防御作战,因而他们就等着
  对方来进攻。苏格兰军队指挥官威廉·华莱士是位称职的指挥官(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中的
  主角)。在早些时候的一次会战中,苏格兰人在一片沼泽地后面组织防御,等待英格兰人
  的进攻,并因此击败了英格兰的攻击。华莱士从此学会了重步兵要以防御对付英格兰人进
  攻的道理。在这次会战中,苏格兰人也像上次作战那样,在一片松软土地后选择自己的防
   苏格兰的重步兵装备了12英尺长的长矛,使用纵深很大的战斗队形。在防御时,前面
  一列跪着,手持长矛,将长矛柄触地,后面其余各列则平拿着他们的长矛。苏格兰将重步
  兵排成四个很大的战斗队形,以形成全方位的防御,而将弓箭兵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重步
  兵队形的翼侧,并将少量的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英格兰人的重骑兵分散通过松软
  的地面,从两个翼侧接近苏格兰人。不等下令,英格兰重骑兵向静等不动的苏格兰军队发
  起了猛烈地攻击。猛烈的进攻冲散了苏格兰的轻步兵,但对四个纵深的长矛兵方阵却没有
  什么影响。正当英格兰的骑兵准备向重步兵再一次发起冲击时,爱德华国王赶到了。这位
  拥有杰出战术判断能力的统帅发现:第一次自发冲击的战果仅仅是骑兵对轻步兵的打击,
  因此骑兵对长矛兵再次发起冲击也将会无效的。因而,他果断的阻止了骑兵的再一次冲击
  ,而采用当时曾有效对付威尔士长矛兵的战术。他调来了长弓兵,命令他们对苏格兰阵线
  的几个地点集中射击。当密集箭雨重创苏格兰重步兵(缺乏远程火力而采取防御作战时不
  可避免的尴尬境地,因为他们的优势在于防御,而防御的力量又取决于他们严整的阵型,
  如果他们的远程火力不能与对手对抗,那么要么忍受其打击,要么放弃严整的阵型,而这两种选择都将是不利的,所以,还是多兵种好啊!!- -)并在其队形中
  打开缺口时,爱德华国王命令骑兵从打开的缺口处发起冲击。骑兵很快就突破且击败了对
  手,接着便向苏格兰的步兵发起追击。尽管苏格兰的步兵伤亡惨重,但是由于步兵已接近
  森林,伤亡得到了控制。
   英格兰人在此次会战中的胜利,显示了骑在马背上、穿着精心设计的铠甲的贵族,
  并不能胜过手持长矛的密集步兵。这条经验,也正是纳尔塞斯在塔吉那会战胜利的根本。
   注:战例3为本人摘录整理自《西方战争艺术》 作者:Acher Jones
   战例4,米特拉达梯战争之兵败希腊
   当国王的一支八万人的军队到达希腊后,阿基拉斯军势复振,苏拉占据奥科美那斯附
  近的阵地以对抗阿基拉斯,当他发现阿基拉斯拥有大量骑兵时,他在平原地带挖掘了许多
  壕沟以削弱骑兵的作战能力(有效抑制了骑兵的突击能力),然而即使是在无马镫时代,
  骑兵对于步兵仍然至少有着心理上与高度的优势的,在大量的骑兵面前,罗马人显得十分
  被动,尽管苏拉到处跑动,使用一切办法来鼓舞他的士兵,但是罗马人的形势仍然岌岌可
  威。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苏拉不得不使出了撒手锏,他从马上跳下来,夺取一面军旗,带
  着他的持盾者,跑到两支军队的中间去,大声说道,“罗马人,如果有人问你们,你们在
  什么地方曾经遗弃你们自己的将军苏拉的话,你们可以说,那是当他正在奥科美那斯战役
  中战斗的时候。”(自从击败了我的另一位偶像汉尼拔的大西庇阿创造此一武功绝学以来
  ,这招被后来的罗马将领多次使用,屡试不爽,看来这招真可以算是罗马人强大的武功秘
  籍之一^_^)这一招果然非同凡响,罗马士兵们人人奋勇争先,一举击溃了阿基拉斯的部队
  ,甚至阿基拉斯的儿子也战死沙场。
  战例5,悲情英雄李陵
   公元前99年,汉军兵分两路攻打匈奴,一路为大将李广利,出兵今甘肃酒泉,深入西
  域,到达天山,为匈奴所败。另一路则为本战例的主角李陵。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大家可
  千万别小看这5000步兵,他们个个力扼虎,射必中,是响当当的荆楚豪侠之士!本人亦为
  楚人,先仰慕一下这些英雄的前辈!大军兵出居延海,向北深入沙漠,行军三十余日,挺
  进到浚稽山,与匈奴且囗侯单于的三万人遭遇,李陵迎战,他将辎重车辆布置为营地,以
  抑制匈奴骑兵的突击力量,而使用强弓硬弩射杀对手,其军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充分
  体现了步射手对骑射手的优势,我们将在后面就这个问题具体谈到),杀数千人。且囗侯
  单于召集援军,约八万余骑(可见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能力之强),李陵寡不敌众,只得
  撤退。然而由于机动能力上的差距,匈奴骑兵一路穷追不舍。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展
  开,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李陵且战且走,数日之后,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他抱定必
  死之心,严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准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
  战斗,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再走四五日,到达一片苇草茂盛的畜牧地带,匈奴兵团顺风
  纵火,李陵却先行纵火自救。再南行,到达山丘区域,且囗侯单于命他的儿子攻击,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又杀匈奴三四千人。且囗侯单于以元首之尊
  ?鬃灾富邮??队诘腥说木???坊魇?嗳眨?荒苋∈ぃ?芯跆?猣ace了,不顾损失巨大
  ,不击败李陵,誓不退兵!李陵在沙漠中再南行四五日,又杀匈奴两千余人。且囗侯单于
  已经发现李陵是一支孤军,更紧追不舍。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遮断退路,箭
  如雨下,矢如飞蝗,大呼快快投降。李陵继续战斗,一日之内,射出五十万箭,箭遂用尽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李陵抛弃车辆辎重,全体徒步前进,属下还剩三千多弟兄,大军进
  入囗汗山,匈奴人堵住谷口。入夜,李陵徘徊阵垒之间,仰天长叹:“若再给我们每人十
  枝箭,定能支持到边界!”估计当时和我的偶像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时的心情差不多。英雄末路,唯有长叹!夜半,李陵下令击鼓突围
  ,鼓已破裂,不能发声。李陵命向四面八方冲出,一者分散敌人注意,一者希望有人能逃
  回汉朝。他与韩延年上马,率亲军十余人,越岭南走。匈奴人在后面潮水般追击,最终韩
  延年中箭而死,李陵被俘。

  战例6,却月阵大破骑兵胆!!
   在刘裕北上讨伐后秦的过程中,魏主拓跋嗣经常派骑兵骚扰其后勤补给线。于是他派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兵士,给以兵车百乘,渡北岸,在离河百余步的水边列开“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
    晋朝宁朔将军朱超石见白毦摇动,便率两千晋军疾趋上岸,共带一百张床弩,每车站列二十甲士,左右前后列大盾掩护,魏军见晋军列阵完毕,便也列阵迎前。魏军统师长孙嵩亲率三万骑兵在步兵后面作后援,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晋军强驽齐发,魏军凭借兵力优势,锐气不减。关键时刻,朱超石使出早就准备好的秘密武器——几百把大锤以及一千多长矟。晋军先把长矟从中间的木杆折成两断,只长三四尺,然后,一名兵士持矟前冲,后面兵士用大锤猛击柄端,魏兵蜂拥冲至,一矟就穿死三四个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我想这些魏军士兵们在其一生中都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过生命的脆弱!!魏军大将阿薄干倒霉得很,临阵被斩,余众退至畔城。晋军趁势一路追杀,又斩魏国兵将数千。
  战例7,李世勣大破薛延陀
   初,薛延陀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
  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
  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会李世勣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
  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
  山。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
  设乘胜追之,遇唐兵。薛延陀万矢俱发,唐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
  。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
  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
   公元1140九月吴璘与金将胡盏、习不祝交战,创立“叠阵法”。
   其具体做法如下:“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
  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
  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
  退,谓之‘叠阵’。”当众将有疑虑时,他又解释“此古束伍令也,军法有之,诸君不识

  以步兵击骑兵,就需要是针对骑兵的针对性兵种,就如是吴璘的叠阵法。就是主针对金国的精税镖骑,但这种战法也需要据险茔要使对方骑兵不能任意奔突。且战前,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敌骑本是想用精税骑兵冲击吴璘军阵。不想吴璘骑退后,在百步内已受到箭雨的攻击。而在七十余步时强弩更是对敌骑前军是绝对性的射杀。而此时坐在地上的长枪兵见到金国的骑兵在箭雨的打击下死伤成片,自已军心士气大受鼓力。趁其战阵混乱而趁势以长枪奋勇冲击,而各种弓种以向天漫射打击敌的后方骑阵。配合步兵长枪的冲击。敌骑在百步内已是无法变阵。受到此针对性的打击自是阵脚大乱。此后步长枪军与各种弓种配合轮番与战,避免被敌骑拉开孤立。各兵种得到有效的配合。战士得到有效的支援情绪安定专心杀敌而敌军虽勇,却也难挡。
  但这种战法也需要地利及各优势强弓及适当骑兵的配合。所以说觉得在平原纯步兵并不容易战胜骑兵,骑的优势是侵掠如风,而步兵是不如如山。但骑如可四处突击,则步兵则要吃大了,因为骑兵可在步军上风位奔跑,单以灰尘就可挡步兵的视线,使步军失去有效的视野,远程弓兵无的放矢,而骑可四处攻击或在上风位以弓骑实施打击或以马车火车或火阵冲击。则可使步军军心混乱,步军阵型只要扯动相互一乱,则就是步军的死期。所以步军在平原如在顺风位无高位居险守护则是大凶。

  战例9,扎兰丁力破蒙古军
   扎兰丁率领10万大军和失吉忽秃忽的3万蒙古大军八鲁湾在交仗,为了祢补兵力上的劣势,失吉忽秃忽做了假人来唬对方,扎兰丁早就识破了这种小把戏,根本没被他吓唬主。开战后扎兰丁命令手下人下马射箭,而且把马缰绳系在腰间,蒙古军先攻被阻于弓箭。然后扎兰丁反攻,蒙古军后撤,战场区多坑洞,蒙古军很多人落马,还有一些地区是沼泽,限制了骑兵行动。蒙古军伤亡惨重。3万大军基本被全歼。
  战例10,艾因贾鲁之战落幕悲歌
   艾因贾鲁之战从清晨打到下午,马木留克大军的人数优势渐渐发挥了作用,蒙古军队
  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怯的不花的随从劝他撤退,被他高傲地拒绝了。怯的不花亲率
  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不幸身中数箭而亡。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
  路而逃。马木留克骑兵追出十二公里,在一个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蒙古士
  兵全部下马,用盾牌组成环行防线,以强弓精准地射击敌人,给马木留克军队造成相当大
  的伤亡。蒙古士兵弓箭用尽以后,被马木留克骑兵冲破了盾牌防线,全部力战而死。请注
  意这个战术细节,在蒙古骑兵被完全包围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以盾牌防御以削弱对手骑兵的
  冲击能力,并使用步弓杀伤对手的战术,充分说明了步弓对骑射手的优势.
   从战例5,悲情英雄李陵,战例9,扎兰丁力破蒙古军以及战例10,艾因贾鲁之战落幕
  悲歌我们不难发现:步兵射手比骑兵射手在非机动作战中优胜。因为骑兵受马上作战的限
  制,不能装备和步兵一样强大的弓和弩,如在无马镫时代骑兵只能装备小弩,并只是作为
  一次性打击武器,而步兵则因为依靠大地而可以装备更强更大更远的弓弩,同时,由于有
  大地作为依托,步兵可以射得更准,而骑射手由于马匹的颠簸,其精确度要大打折扣,同
  时骑射手相对步射手目标要大得多,更容易被击中,尤其是其装甲相对薄弱的坐骑。关于
  步兵装备的弓弩的尺寸大于骑兵装备的弓弩的尺寸,大家还可以参考《世界军事后勤史》
  一书,里面对各国骑兵和步兵所装备的弓弩尺寸有很详细的记载。
   从以上几乎所有战例,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于重甲骑兵还是骑兵射手,步兵战胜他们
  的杀伤利器都在于强弓硬弩。因为在作战中,步兵缺乏战术机动能力,他们所使用的武器
  只有比骑兵的机动更快同时必须是远程(因为为了形成战斗力,步兵必须保持严整的阵型
  ),才能有效战胜骑兵,而这种武器的特征正是强弓硬弩所具备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东
  方人和西方人对于强弓硬弩的态度,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以轻骑兵为主力的蒙古人对于
  强弓硬弩愤恨之极,一怒之下,居然下令废除强弩的制造技术(哈!看到蒙古人这么豪爽
  的行为,俺现在还想废了核武器呢!);在欧洲中世纪,出于对于骑士地位的尊重,也曾
  下令禁止使用强弩,因为一个地位低下的农民就可以用一把强弩杀死一位勇敢的骑士!全
  身披挂,八面威风,吃饱喝足成天习武的骑士老爷们居然被草民射倒在地,该是一件多么
  丢face的事情,这种事情只要想一想,就足以让骑士老爷们觉得不可容忍。
   当然,仅仅凭借强弓硬弩是不能战胜骑兵的,尤其对于突击能力极强的重甲骑兵,因
  为这些轻步兵缺乏抑制骑兵冲锋的有效手段,这就必须依靠重步兵或者外物,如战车等。
  经过一定训练的重步兵在正面战术防御中拥有对抗骑兵的优势,这可以从以上战例中多次
  出现骑士下马充当重步兵以抵抗骑兵冲锋中找到事实支持。当然,没有经过一定训练的重
  步兵是难以抵抗重骑兵的冲锋的,尤其是那些乌合之众,他们士气低沉,战斗意志不强,
  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一旦其重步兵难以抵抗重骑兵的冲锋,很容易全军溃散,因为
  骑兵冲锋其震撼效果是有效降低对手士气的武器,而这些乌合之众本身士气就是较低的,
  所以很容易经骑兵冲锋后士气低迷,而在战斗心理效应作用下全军溃散。如果有人认为我
  强调一定的训练是提高了对步兵的要求,其实就骑兵和步兵所受到的训练量而言,即使是
  训练优秀的步兵,其所接受的训练恐怕也不及骑兵,那些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的骑兵从
  小就在接受训练,因为训练的过程就是生存的过程,恐怕没有什么动力比为生存而战更有
  力量来支持他们的训练!而这些骑兵一旦进入中原,不过两代,马上变得战斗力奇低,因
  为他们已经被中原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腐蚀,早就将骑马打仗的功夫荒废了,蒙古骑兵和清朝八旗的衰败就是明证。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老爷们,他们的身份都是
  贵族(不知诸位看过一部电影没,名字我忘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小孩梦想成为骑士,尽
  管他非常非常的优秀,但是由于没有贵族身份,即使是他成为了最优秀的马上战士之一,
  想成为骑士也是几经曲折),整天吃喝玩乐,有的是时间与力气上马打煞筋骨,为君王封
  建主卖命也是他们生存的来源。与他们相比,步兵所需要接受的训练确实要少得多,只要
  步兵平时肯多流汗,战场上就一定能少流血,戚家军屡战屡胜,并且损失极低,就是严格
  训练的结果。戚家军都是步兵,真是步兵派人物无上的光荣!
   现在再来看战例7,李世勣大破薛延陀,大度设的部队是一支马上机动部队,作战时下
  马充当轻步兵,一旦对手有溃散迹象,马上上马充当突击骑兵追击,可见其充分认识到步
  兵射手比骑兵射手在非机动作战中优胜,同时也充分了解突击骑兵在战局的最后阶段突击
  的巨大战术效果,唐军的突厥精骑充当先锋首先攻击大度设的部队,马上被大度设的轻步
  兵部队射败,后来遭遇唐军主力,也将其射败,注意这个细节“万矢俱发,唐马多死”可
  见唐朝士兵的铠甲还是能比较有效抵抗对手的弓箭的攻击的,李世勣马上果断的下令全军
  下马,唐军士兵下马马上就充当了中装步兵的角色,是一种机动能力与防护能力平衡得非
  常好的兵种,相当于马其顿系统中的阿格瑞安部队,拥有出色的机动能力与攻击能力,同
  时作为轻步兵射击的目标而言,要比骑兵的面积要小得多,同时防护也要有效得多,因为
  战马的马甲基本无法抵抗弓箭的射击,同时在骑兵冲锋中,战马的倒下将给整个冲锋造成
  巨大的混乱,特别容易发生“追尾”,而步兵冲锋阵列中步兵的倒下对步兵阵型的影响显
  然要小得多。“执长槊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充分体现了中装步兵对轻步兵的优势。
  当对手出现溃散迹象之时,唐军马上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
  。此战充分体现了李世勣高超的多兵种作战协同水平。在西方,法国人在几次败在长弓之
  下后,总算聪明了一点,骑士采用徒步攻击代替骑马攻击,AcherJones在其文中如下谈到
  :“实践证明,徒步攻击比骑马攻击要有效得多,但是,防护射箭的盔甲却使得士兵们行
  走不便,更不可能跑了。笨重的盔甲使得在马上就已被拖累的士兵丧失了任何行动上的灵
  敏性。”这些骑士老爷们虽然聪明了一点,但是还是舍不得放弃他们那笨重的盔甲,他们
  没有把徒步攻击的军队改编为中装步兵,而仅仅是下马了而已,从其盔甲分量来看,是比
  重步兵防护更强,但是机动能力差得多的步兵。所以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并不理想。
   强弓硬弩作为杀伤骑兵的利器,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指标是衡量其作战能力的标准:
   1,射程射速。武器的射程射速在轻步兵对决中起的作用尤其巨大,如果设想两支轻步
  兵交锋,那么拥有射程射速优势的一方将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拥有射程射速优势的一方
  如果能集中足够数量的轻步兵,就可以将对手有效的压制,而在轻步兵对决中其它两个指
  标则起的作用很小,因为轻步兵装备薄弱,基本不必弓弩的穿透能力同时由于采取的是火
  力覆盖射击,精确度的要求也降低了。在克勒西会战中,英格兰人在战局的开始击退热那
  亚轻步兵即是依靠的这种优势,当然热那亚轻步兵涣散的军纪也是溃败的重要因素。如果
  热那亚轻步兵并不不一开始就进攻,而是掩护骑兵冲锋,效果会好得多。
   2,精确度。如果哪位大哥拥有薛仁贵三矢定天山的本领,恭喜阁下,如果乘坐时光
  机器回到古代,阁下有成为名将的潜质!武器的精确度在一些战术细节上作用很明显,但
  是在大战局中则影响不及前面的射程射速和即将提到的穿透能力。当然,如果武器的精确
  度造成了战争中的偶然事件(如某主帅被射死),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可就非同寻常了,不
  过这个几率极低,不然也不会称之为战争中的偶然事件了。
   3,穿透能力。在轻步兵对抗骑兵的作战中,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只要设想一下
  如果弓箭不能穿透对手的铠甲,那么射得再远再准也不过徒劳无益,就好比低口径火炮射
  击其所不能穿透的装甲,即使对方被射得满目创痍,也伤不了其根本。岳飞属下的勇将杨
  再兴战死的时候烧化得箭头近两升,可以设想一下有多少弓箭由于没有有效穿透铠甲而是
  无效的。希波战争中波斯人的箭用一种三棱宽刃箭镞,青铜质地,带倒钩,杀伤力强大,
  但穿透力不足,在希波战争中,波斯人不能战胜希腊人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波斯人所
  大量依赖的轻步兵部队其弓箭不能穿透希腊重步兵的铠甲,也就是说波斯人的绝大多数攻
  击是无效的,这样才出现了那些古代“圣斗士”们冒着漫天箭雨拼死冲锋的战场盛况,同
  时也创造了斯巴达300壮士的神话。而中国的弩和西方的长弓之所以如此出名,关键在其强
  大的穿透能力,否则他们无法有效对抗重骑兵。
   如果我们缺乏有足够穿透能力的强弓硬弩以对抗对手的骑兵,那么我军只好依赖重步
  兵,这需要比较高的指挥水平与合适的战场条件,同时重步兵对付的骑兵一般是突击骑兵
  ,而非骑射骑兵。当然,缺乏有足够穿透能力的强弓硬弩的轻步兵为了达到一定的穿透能力
  ,也可以使用一些标枪.

  我举叠阵法是为了说明步兵对骑兵中的战术防御优势,如何克服骑兵因为机动能力而造成的优势,将在后面谈到

  宦官多了去了,印度、波斯、罗马甚至欧洲教会都有有组织的阉人行动,并非中国特产

     在讨论凭借重步兵对抗突击骑兵之前,有必要弄清楚骑兵冲锋的战术过程,重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兵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 ×1200m的面积,同时为了保证加速时间和在冲锋前不为对方远程部队伤害,骑兵和对手之间至少要保证对手远程部队最大射程的距离。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追尾”),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想一想一个速度高达30km/h,质量可能高达300kg的重骑兵需要多大的转弯半径,他们的动量如此之大,所以实际所需要的战场面积远远大于500m ×1200m。因此,为了有效发挥突击骑兵的战斗力,它必须依赖广阔的战场,他们的力量来自自身质量与速度的结合,所以他们一旦失去速度,将基本失去战斗力,其静止肉搏能力非常有限,远远不及重步兵。所以重步兵击败重骑兵,就必须迫使重骑兵几乎静止与他们进行肉搏作战!在这当中,重步兵必须进行战术进攻。而为了达到这个战术目的,手段有几种,其一为把对手的重骑兵放置在一个狭窄的战场上,这个战场可以是对手犯下错误而选择的,也可以是我方主帅造势所形成的。其二为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因为骑兵展开和形成战斗力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我军能出其不意的迫使对手的重骑兵在几乎静止的情况下作战,我军将大为有利。其三为包围作战,如后面的楚德湖血战,步兵可以利用防御的优势,而被包围的对手拥挤在一起,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
   战例11,班诺克本战役
1314年,爱德华二世率领一支大军入侵苏格兰,以图解除在罗伯特一世领导下的苏格兰军队对一个重要城堡的围困。为对付英格兰军队,罗伯特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在一片沼泽地后面的一个小山上。此山离被苏格兰围困的城堡不远。英格兰要想解除对城堡的包围必须首先攻取此山(这是制胜的关键)。罗伯特将自己的指挥所设在一个能瞰视整个会战的制高点上。苏格兰人缺少弓箭兵,主要依靠他们的长矛兵,并以部分下马的重骑兵来加强力量。罗伯特留下500名重骑兵作预备队,将步兵摆成四个分开的、有一定纵深的队形。
为进攻苏格兰人,英格兰的庞大军队不得不通过这片小水池星罗棋布的沼泽地。黎明分,英格兰人才全部通过这片沼泽地,重骑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成战斗队形,而跟在后面的步兵几乎都没来得及展开。罗伯特一世改变了原先等待进攻的战术,趁格兰人未形成战斗队形前对其发起攻击(此举有效抑制了骑兵的突击能力,是制胜的关键)。他命令他的步兵向前,实施罕见的以步兵攻击骑兵的战斗。苏格兰庞大而密集的长矛兵方阵有序而从容地走近英格兰骑兵,前面各列没有任何间隙,始终保持着战斗队形。一股英格兰骑兵很快就以一次反冲击与苏格兰长矛兵方阵相遇。正如当时的一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两支部队碰到一起,英格兰骑士高头大马撞到了苏格兰士兵的长矛上,就像撞到了一棵大树,爆发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队形割裂了,马也撞死了,它们紧紧地堆在一起。”停在长矛线之外的骑兵也无能为力去改变这一惨况。
在苏格兰的其他方阵赶来交战的同时,英格兰总算在一侧部署了部分长弓兵。长弓兵们快速地射箭。如果长弓兵们能持续地射箭的话,那么苏格兰的处境就会相当困难。然而,经历过福尔柯克会战的罗伯特国王,“很清楚长弓箭手们是危险的,他们的射击是可怕的。”于是,他动用了500人的重骑兵预备队。预备队的这次冲击轻松地冲散了对方的弓箭手。国王使用了他的惟一能攻击并击败轻步兵的武装力量。苏格兰的长矛兵在没有弓箭兵的威胁情况下加入了战斗,将英格兰的重骑兵挤压到一块,退回到没有机动能力的步兵跟前。而这些步兵们正被围困在攻击前自己刚刚经过的沼泽地中。英格兰的后续部队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们根据没有机会展开发挥战斗力),就只得带着爱德华国王派遣的长蛇阵从战场上撤退。庞大的英格兰军队伤亡惨重,许多士兵在通过后面的水障时被淹死。
   注:战例11为本人摘录整理自《西方战争艺术》 作者:Acher Jones
   战例12,楚德湖血战
    为了对付条顿骑士团,诺夫格罗德公爵亚历山大组织了一支军队,从骑士团的侧翼发动了攻势。他不是急着解决首都的危机,而是重新夺回了波里耶堡,那是德国人一个重要的补给据点。迫使条顿骑士团掉过头来,决心先对付这支机动兵力。(攻其必救,掌握主动,这往往是步兵战胜骑兵,机动能力差的部队战胜机动能力强的部队的关键)
   德国人发现楚德湖已经结冰,可以从那里直接攻击诺夫格罗德。但是他们的意图被俄国人的斥侯发现了,于是亚历山大率军日夜兼行,抢先到达楚德湖东岸。亚历山大选定了乌鸦石岛作为决战的场所,那里有天然的温泉,春季岸边的冰层较薄。考虑到条顿骑士多为重装骑兵,全身顶盔贯甲,就连马匹都有很厚的防护,薄冰承受这样的重量,可能碎裂。
   德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也掌握了俄军的动向,就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乌鸦石岛扑来。亚历山大的部队刚刚占领完阵地还没展开,骑士团就已到达,双方在湖面发生激战。
   德军共有1.2万人,其中包括丹麦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地的骑士和民兵。他们采用的阵势是最常见的楔形阵。该阵形的前锋由重装骑兵组成,后面是手持矛和剑的步兵,两翼和后方也由骑兵加以保护。这种队形的特点是主力居前,战斗时,以其楔尖插入敌人中央,使之分裂,然后各个击破。弱点是:短时间内不能突破的话,两翼的薄弱兵力会被慢慢侵蚀掉,让中央的部队两面受敌。
   亚历山大把轻装的弗拉基米尔步兵配置在中央,诺夫格罗德的精锐步兵放在两翼。在整个战线前面的湖上横向展开前卫团,主要由弗拉基米尔骑兵和轻步兵组成,亚历山大的亲卫队和贵族骑兵队埋伏在左翼的后面,总兵力有1.5至1.7万人。
   骑士团首先出击,楔尖上的重装骑兵向俄军前卫团发起猛攻。前卫团的抵抗很快被粉碎,俄军中央的步兵也抵挡不住,阵形瞬间被突破,步步后退。紧追不舍的重装骑兵把他们推到岸边。
   骑士团接着准备上岸,却遭到了俄军两翼的夹击。诺夫格罗德步兵迅速迂回到骑士团的侧翼和后方,开始突击。重装骑兵由于队形紧密,来不及转身,陷入混战中。俄国人用长长的铁钩把骑兵从马上拖下来,用刀斧砍断马腿。骑士一旦落马,俄国农民的短斧、各种棍棒都有了用武之地(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ing^_^)。不要命的攻击持续了没多久,骑士团就伤亡惨重,更多的人被受惊的战马践踏而死。
   条顿骑士开始后撤,他们力图集中兵力打开一个突破口,但是埋伏着的俄军骑兵从左翼后方突进,从后肋给了德国人一刀,粉碎了他们突围的希望。这时,已经溃散的俄军中央步兵和前卫团重整了队形,开始反击。处于四面包围中的骑士们被挤压到一块狭小的地段,其主力拼命突围,前前后后发动了五次冲击,依然无济于事。
   午时分,亚历山大终于命令网开一面(估计亚历山大的军队自己也快支撑不下去了,毕竟,人家好歹是重骑兵),骑士团急急突出重围,但是他们走的方向是冰层最薄的地方,薄冰再也不堪重负,不少骑兵掉进了冰湖,力战过后再也没有力气爬上来。只有少数人保住性命,仓皇的逃跑。俄国的骑兵追着跑了10公里之远,直到苏伯利奇河岸才收兵。
   战例13,满城之捷
   9月30日,辽军主力浩浩荡荡杀向满城西郊集结,铁骑蔽野,军容严整,宋将刘延翰率军在徐河布防,另几路宋军也相继赶到。这时,辽军已在满城郊外列阵,大敌当前,众寡悬殊,崔翰等人不能临机制变,将全军布为宋朝皇帝所规定的“平戎万全阵图”,宋军用此阵乃有高粱河之败,全军将士见又摆此阵,斗志全无。
    大将赵延进登高远望,见辽军“东西亘野、不见其际”,便对崔翰等人说:“主上委吾等边事,盖期于克敌耳,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崔翰等人说:“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刘延进回答:“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崔翰等人仍然犹豫不决,另一位宋将李继隆也说:“兵贵神速,安可预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崔翰这才决心变阵,将八阵合为二阵,前后相副,成犄角之势。当然,宋朝普通将领是不敢随便改变皇帝的阵型的,据我所知,力柬变换阵型的两位宋朝将领均为皇亲国戚。
      为了麻痹辽军,宋军先派人到辽营请降,韩匡嗣不查虚实,信以为真,耶律休哥登高眺望,见宋军部伍严整,士气高昂,劝阻韩匡嗣说:“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此诱我耳,宜严以待。”韩匡嗣不听,不作戒备。很快,宋军鼓角齐鸣,出其不意转入进攻,尘起涨天,辽军受到突然袭击,大乱,韩匡嗣这个庸才无计可施,居然率先逃跑,辽军遂大败。
   战例14,收复襄阳
   李成迎战,左临襄江,飞笑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皋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成夜遁,复襄阳。
   李成本人将骑兵置于狭窄的江岸上,没有任何战术回旋空间,整个军队无法展开,遭到惨败。
   战例15,顺昌之战
   锜用破敌弓翼以神臂、强弩,自城上或垣门射敌,无不中,敌稍却。复以步兵邀击,溺河死者不可胜计,破其铁骑数千。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这个每进一步都放拒马好象技术难度不小)。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注意这里使用的是标枪),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
现在我们从战术上来看以上15个战例,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1,步兵射手比骑兵射手在非机动作战中优胜;2,经过一定训练的重步兵能有效抵抗重骑兵的冲锋;3,重步兵能通过一定手段击败骑兵,其手段至少有如下三种:其一为把对手的重骑兵放置在一个狭窄的战场上,这个战场可以是对手犯下错误而选择的,也可以是我方主帅造势所形成的。其二为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因为骑兵展开和形成战斗力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我军能出其不意的迫使对手的重骑兵在几乎静止的情况下作战,我军将大为有利。其三为包围作战,如楚德湖血战,步兵可以利用防御的优势,而被包围的对手拥挤在一起,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4,绝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战胜骑兵的杀伤利器都在于强弓硬弩,当然,发挥强弓硬弩的火力依赖于正面和侧面有效的掩护,而这个掩护工作主要由重步兵以及障碍物担任,当然,有骑兵掩护更好,所以还是多兵种合成部队战斗力最强.

    :“实践证明,徒步攻击比骑马攻击要有效得多,但是,防护射箭的盔甲却使得士兵们行
      走不便,更不可能跑了。笨重的盔甲使得在马上就已被拖累的士兵丧失了任何行动上的灵
    不适用于轻骑兵。。。
  kanishka,我可没要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骑兵.

    一个小小的问题:东罗马也有宦官这种怪胎么?一直很讨厌中国历史上的宦官这种东西,没本事把事情搞好,搞砸倒是很厉害(当然三宝不算;史迁只是不能而已,不是宦官)
  虽然一般的宦官都很坏,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一般来说,两个顶级戳戳兵就能戳死一个游侠。

在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后勤制度,后勤补给基本模式有两种:一为就地补给,在我方占领区内或者敌方没有坚壁清野的地区都可以采取这种补给形式,这种补给的特点是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补给品是有限的,所以军队必须不断转移位置才能不断依赖这种补给,在攻城战以及任何长期的作战中,都几乎不能依赖这种补给形式;其二为通过后方补给基地补给,一般来说,军队的补给是这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方式补给所占的比重不同罢了,不过一般来说,大军主要靠后方补给基地补给。非常幸运的是,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谈到了大军全部依靠后方补给的资料,译文如下(在此感谢ayooyoo和smallfairyv2两位网友的翻译):
凡是军队出发,(怎样)在敌人那里得到粮食,是最要紧的事务了。运粮不但开销大,而且情况不容许走远路。我曾经计算过,一个人背40公升米,一个士兵自己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负担一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18天;(40公升米,1个人每天要吃1.34公升米,两个人一起吃,18天就吃完了。)如果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九天。两个民夫负担一个士兵的军粮开销,可以走26天;(80公升米,3个人每天吃4公升,8天以后一个民夫背的米吃完了,给他6天的粮食让他回去,后18天两个人每天吃2.6公升米加干粮)。如果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13天(前8天每天消耗4公升,后5天和回程中,每天吃2.6公升加干粮).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31天(120公升米,前6天半4个人每天吃5。3公升,然后减去一个民夫,给他4天的粮食,后面17天三个人每天吃4公升米,又减去一个民夫,给他9天的粮食;最后18天,两人每天吃2.6公升米加干粮)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16天(前6天半每天吃5。3公升米,中间7天每天吃4公升,后面11天和回程每天吃2。6公升加干粮)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出兵十万,辎重部队要占去三分之一,能真正参加战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已经要用30万人运粮了,再要增加就难了。(途中回去的民夫要有士兵护送,因为运途中有死亡和生病的,人数会略有减少,而且所减掉的人数所少消耗的部分粮食,正好给护送士兵用)。运粮的时候每人背40公升米,这是用总数来算的。其中队长不背米,管打柴和汲水的要减半,这些人的部分就要平摊在其他民夫身上。如果(途中)有死亡和生病的(民夫),他们所背的米,又要平摊,所以每人所背的量,常常要超过40公升。所以军队里不能有人吃白饭,多一个吃白饭的,就要有两三个人为他负担军粮,还有可能会不够。如果用牲畜车辆来运粮,那么骆驼可以运201公升,马和骡子可运100公升,驴子可运67公升。比起人运来,虽然运得要多而消耗要少,但是(路上)不能按时喂养和照顾,牲畜很容易消瘦死亡,一头牲畜死了,那么就要连它所背的粮食一起扔掉,比起用人运粮来,好处和害处各居一半。
   再来看一下罗马军队的补给制度:
在马略时期,辎重被分为部队辎重和军部辎重,部队辎重包括各部队士兵自身携带的装备和集体使用的军需品,马略对部队士兵自身携带的装备进行了调整,对背囊作了统一的规定。集体使用的军需品一般是用骡子运行。骡子数量视情况而定,假如10人需要一头骡子,那么编制4000人的军团需要400骡子,假如士兵自己携带的半个月口粮也用骡子运载,那么骡子数量就会增加,另外骡子本身的口粮也得自己运载,因此也回增加骡子的数量。
   军部辎重包括有军部各级官员的行装,武器,粮草以及其他用品,军需官所掌握的供全军用的贮备粮食以及其他军需,这类辎重的运载量很大,需大批的驮兽或车辆。除此外,还有随军的私人小贩和酒保,可以作为军队供应的 补充。但他们不能进入军营,而是与辎重队同行。
对比两者,发现:1,罗马士兵比宋朝的士兵能自行多带10天的粮草,个人猜测是宋朝的老爷兵们不够‘精兵简政’;2,罗马的辎重主要靠骡子,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沈括则谈到:“如果用牲畜车辆来运粮,那么骆驼可以运201公升,马和骡子可运100公升,驴子可运67公升。比起人运来,虽然运得要多而消耗要少,但是(路上)不能按时喂养和照顾,牲畜很容易消瘦死亡,一头牲畜死了,那么就要连它所背的粮食一起扔掉,比起用人运粮来,好处和害处各居一半。”个人认为不科学,因为一头牲畜死了,那么就要连它所背的粮食一起扔掉这种现象很少出现,因为在行进当中,军队的粮食在不断消耗,一头牲畜死后,其所负载的粮食可以很容易给别的牲畜分担,同时死的牲畜正好能提供食物,何乐而不为呢?3,沈括为了方便计算,没有考虑补给的第一种形式就地补给的情况,同时他计算时只是计算了用人运输的情况,而战史显示,采取牲畜车辆补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同时,他只计算了陆路运输,而没有考虑水运,而水远的效率是远远高于陆路运输的。秦人对六国的优势之一便是秦人可以通过泾水和渭水进入黄河,沿河而下进攻六国。而在罗马时期,海运的效率是陆路运输的30倍!据Acher Jones在其《西方战争艺术》中记载,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一艘运输船提供的粮食能供给20,000兄弟吃一餐,所以沈括的计算在不同情况下需要进行程度不同的修正。
   总体来看,我们能肯定如下几点:1,后勤补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距离越远,需要的人力物力越多,隋炀帝攻打高丽,为了保障他的百万大军,动用了200多万民夫;2,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采取水运将大幅度的增强补给的效率。
尽管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方式,但是躲在盾牌后面的人永远都无法击败敌人,要想击败敌人,必须取得主动,即进攻。然而进攻又谈何容易,从出国境时起,我军的补给一般情况下将大部由后方提供,因为在敌人土地上只能提供有限的粮秣,每前进一步,我军就需要更多一些的后勤人员,同时也需要一些战斗人员去保护这些辎重部队,也就是说每前进一步,我军就必须将更多人投入后方,而作战能力随着降低,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不够形象,可以参考一下拿破仑东征俄国的情况,还未进行决战,拿破仑的大军已经象一支箭一样散布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了,而它曾经是一个拳头。由此可见,在进攻对方国土的作战中,敌人广袤的战略纵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它能极大的左右双方的力量对比。由于利用这种优势的关键在于增加我方后勤补给的困难,所以农业民族国家和游牧民族国家在利用这种优势时所付出的代价是截然不同的,游牧民族的领土上几乎不存在任何补给,而农业民族为了增加我军的补给困难,必须坚壁清野,为求损我,自伤亦重。
   除了战略纵深这一优势外,我们知道骑兵的战斗力关键在于强大的机动能力,而这种机动能力是非常容易打击步兵的补给线的,而步兵由于机动上的劣势难以有效保护其补给线,除非在后方投入更多的兵力,而这则是以自身攻击力量的削弱为代价的,这种以打击步兵的补给削弱步兵并最终击败步兵的方式是骑兵击败步兵最常使用的手段。
   同时,如果骑兵能一直避战,而我军一直找不到打击的目标,那么骑兵打击我补给分队的行动将永不休止,直到我军精疲力竭为止。注:普通国家的避战水平都有个限度,一般与其战略纵深成正比;而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游牧民族来说,其避战水平则可以高得多。
  为了让诸位对广袤的战略纵深,骑兵擅长打击步兵补给线,以及骑兵强大的避战水平这三个战略要素所产生的优势有更清楚的认识,现举战例如下:

   战例17,元昊破辽
公元1044年十月,兴宗耶律宗真亲率骑兵10万,出金肃城,兵分三路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夏境四百里,在得胜寺之南壁、贺兰山之北的河曲地区,辽军主力与由元昊亲自率领的西夏左厢军严阵对峙。辽军前锋锐不可挡,西夏军屡次抵挡不住,元昊不得已退守贺兰山。为了削弱对手,元昊连续向后撤退三次,总共撤了百余里。撤退中,西夏实行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完全烧毁后撤沿途的房屋和粮草。辽军顿感粮草缺乏,元昊以求和为名拖延时日,以等待最佳战机。当西夏军纵兵突袭辽营之时,不料辽军有备,反被萧惠掩杀钳击而溃。萧惠趁机亲率先锋随后追击,又命右翼军迅速包抄断其退路。正当西夏军处于危急之时,突然狂风骤起,飞尘蔽日,天昏地暗,辽军多被风沙迷目,萧孝友军阵脚先乱,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西夏军乘乱掩袭大破之。元昊复率军猛攻辽主耶律宗真的御营,辽军再败而全军崩溃。
   此战例,虽然元昊的胜利其中不乏很大的偶然性因素,但是其指导战争的思想切实说明了广袤的战略纵深所拥有的优势。
  回约克公爵,多谢阁下的赞美之词

     战例18,幕北之战
   元狩四年春,汉军统帅商议:翕侯信为匈奴人出谋划策,迁徙到幕北,以为我大汉的军队不能到达那里。于是派遣十万骑兵,良家字的私从马总共十四万匹,几十万步兵为这些骑兵转运粮草。大將軍卫青出定襄,骠骑將軍出代,一起进军幕北攻击匈奴。单于听说后,遠其輜重,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在与单于交战时采用武刚车掩护其部队,击败单于。
   骠骑將軍之出代二千多里,与左贤王交战,并将其击败。从此以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数萬,汉马死者十多万。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
   幕北之战,匈奴人利用深远的战略纵深来削弱汉军,但是在汉人强大的国力面前,这种战争策略也挽救不了其战败的命运。不过即使战败了,匈奴仍给汉人以极大的削弱,漢士卒物故亦数萬,汉马死者十多万,再也无法在短期内发动大规模战争了。

  战例19,李广利讨伐大宛
   大宛距离汉王朝有万里之遥,太初元年,汉武帝为了取得大宛的“汗血宝马”,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前往伐宛。当时关东闹大蝗灾,一直影响到敦煌地区。所以一路上粮草非常短缺。
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一路上很多士兵因为缺乏粮草而掉队或者死亡,到达目的地的不过数千人,皆饥罢。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兵而还。往来二岁。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原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汉武帝大怒,于是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馀校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適。
   於是贰师後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仑头,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汉兵到者三万人。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
   李广利讨伐大宛,从战略上讲,所需要考虑的不是胜负,而是使用力量的多少。大宛虽然只有非常有限的军事力量,但是由于它距离汉朝有万里之遥,同时两者之间的土地多半是中立国家,实际上形成了大宛广袤的战略纵深。
  注: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讨伐北魏拓跋珪,结果在参合陂大败的战例中,拓跋珪采取假装害怕,退兵回避,让对方产生骄傲轻敌之心,把部落国人全部迁移向西渡黄河千余里,以避燕军兵锋的措施,最终挫败慕容宝。但是在记载中没有透露出慕容宝后勤上的困难也没透露出慕容宝军队在撤退前有任何缺乏粮草的迹象,所以本文没有列举这个战例。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559—530年在位)出兵征讨里海东岸广阔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他们由寡居的女王托米丽司统领。居鲁士扎下营盘,只留部分军队守卫,自己带领大部队悄然后退。马萨格泰女王的儿子率部劫营,杀死留守的波斯军人后,在原地饮宴。居鲁士回兵歼灭敌军,俘虏了女王之子,王子羞愤自杀.双方的大战是居鲁士一生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在双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之后,两军展开肉搏厮杀,最终的胜利属于马萨格泰人,波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居鲁士阵亡。这段文字是希罗多德的书中记载的,我曾在<世界军事后勤史>上看到如下记载:记忆中好象是居鲁士深入对方国境,被拖得精疲力竭,整个军队缺衣少食,疲惫不堪,但是却总是不能与对手交战,最后在其最虚弱的时候对手发起进攻,彻底击败了他.不能确认,现在也无法查书,所以暂时不列举.

   正是因为存在战略纵深这种优势,所以Acher Jones在其《西方战争艺术》中如是评价我所列举的战例2,克勒西会战:“法兰西人应该避免决战,而利用自己对领土的控制和机动优势,去对付英格兰人的弱点和初期的后勤补给困难。比如,在英格兰军队的前面领地上实施坚壁清野政策,破坏他们通行的道路,杀掉他们的粮袜征收人员,在他们的后头追赶,这样,即使未能打一次有利的战斗,而让英格兰人从海上逃回去或进人其他友好邻国,其所能给英军带来的伤亡也要比在一次击败它的会战中多得多”
   战例20,桓温第三次北伐
   公元369年五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就出发,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七月,桓温行至金乡,由于天旱水绝,水路不通,他使属下将军毛虎生派人在钜野凿河道三百里,引汶水与清水交汇,大小军船相继,连绵数百里。
    桓温手下最重要的谋士郗超献计,说:“清水入河,难以通运。如果敌人相持不战,运道断绝,那样就会陷入危境。我们现在不如率全军直趋邺城,鲜卑敌寇畏惧明公威名,必望风逃渍,远遁辽碣之地。假若他们敢近战我军,大事也可立见胜败。如果燕军坚守不出,四周百姓皆会为我军所用,易水以南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桓温不听,郗超又献计:“我们还可以屯兵于黄河,济水一带,控引漕运,待资储完备,明年夏天再进兵”。
    桓温继续认为不可取,郗超非常忧虑。“舍此二策,连军北上,进不能速决,退必遭阻遏。如果鲜卑与我军不战相持,渐至秋冬,供运输军需的河道冻结,后勤难以保障。而且,北土早寒,我军将士又无裘褐厚装,到时难免饥寒”。
    桓温在根本就没处理好后勤问题时就冒险北上,兵锋甚锐,取得了一些胜利,慕容垂临危授命,率兵五万以抵拒晋军。同时,前燕又派使臣往前秦请救兵,并答应割虎牢以西之地给前秦作为酬谢。苻坚听王猛之言,,派军二万前支救援前燕。
    现在战局一切皆如郗超所料而发展——先前开凿的水道因为干旱水位下降,不能再凭此水道运粮;晋将袁真又没能如期打通石门,此条水路也断绝;等到至十月,燕将李邽又师兵切断桓温陆路粮道。
    一路削弱的桓温部队接连下来屡战屡败,粮储不接,听闻前秦援军又要赶到,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焚毁舟船,尽弃辎重铠仗,从陆路急行军撤退。后来被慕容垂骑兵追杀,杀得血流成河,大破晋军,斩首三万余级。
   战例21,赵光义第二次北伐----血战歧沟关
986年1月,宋军分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率大军十余万人自保州向涿州攻击前进,这一带地形比较平坦;中路以田重进率军数万自定州而北,经飞狐进攻攻取蔚州;西路以潘美,杨业率军从雁门、代州越过恒山,出雁门关,攻取寰、朔、应、云诸州。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派人出使高丽,请求高丽出军进攻辽东,配合宋军的行动。宋军的战略意图是以东路军将辽军主力吸引在幽州以南地区,使其无暇它顾,待中西二路取胜后,再会攻幽州。
    1月21日,三路宋军先后出发,由于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辽国方面直至3月6日才得到消息(这种保密措施有效的减小了对方攻击宋军补给线的机会和时间),针对宋军的分进合击之势,承天太后萧绰决策,集中兵力先对付威胁最大的宋东路军,寻机将其歼灭后,再转移兵力对付力量较弱的中西二路。
    东路军曹彬所部3月5日占领固安,3月13日占领涿州,3月17日,曹彬以勇将李继宣为前锋,率轻骑渡过涿水,歼灭辽军千余人。这时,辽国援军未到,耶律休哥因兵力不足,所以不与曹彬正面接触,只是想方设法迟滞宋军的行动,昼出精锐虚张声势,夜遣轻骑袭扰,同时又派部分兵力设伏宋军侧后,断其粮道。这一招果然奏效,曹彬的十万大军占据涿州不过十余天,就因粮食不足而退返雄州,如此一来,就为辽军主力赶到后聚歼宋军赢得了时间。
    赵光义得知曹彬率全军退而就食,大惊失色,马上指示曹彬“缘白沟河与米信军接,按兵蓄锐以张西师之势,待美等尽略山后之地,会重进东下趋幽州,以全师制敌。”曹彬奉诏后,本来不准备继续北上,但是诸将求功心切,纷纷主张再次北进,攻取幽州。便决定携带仅剩的五日粮从白沟再次北上。时值酷暑,行军艰难,耶律休哥又沿路伏兵阻击,宋军且战且行,军渴乏井,漉淖而饮,经过四天的时间,才前进到涿州,但已人困马乏,部伍散乱。
      这时,曹彬忽然听说,辽军主力进至涿州以东五十里处,即将与耶律休哥所部对宋军形成钳击之势,形势不妙,曹彬决定立即撤退,宋军撤退后,耶律休哥抓住时机,立即率领精骑发起追击。当时,暴雨如注,败退的宋军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士气低落,“无复行伍”,将领也无法控制,5月初3日,耶律休哥的骑兵在歧沟关追上了逃跑的宋军,这支疲惫之师霎时崩溃,前后死者数万人。
   战例22,马西尼萨(此战例充分显示了机动能力强大的部队避战的水平)
   马西尼萨听到这个阴谋的风声之后,马上逃跑了;他聚集了一支骑兵,日夜训练他们投射标枪、前进、退却、又前进的战斗方法,事实上,这些交替地逃跑和追逐的战斗方法,是他们经常应用的战术。这些努米底亚人又善于忍耐饥饿。他们常常以野草代替面包,
  以维持生活;他们除喝水之外,再不喝别的东西。他们的马匹甚至从来没有尝过谷物;他们只吃草,很少喝水。马西尼萨所聚集的军队就是这样的,大约二万人,他经常领导他们出去打猎或劫掠,他认为这种事情,不仅本身是有利可图的,同时也可以训练他的士兵。迦太基人和西法克斯认为这位青年的这些准备是对付他们的,因此决定首先向他作战;把他打垮之后,才进攻罗马人。
西法克斯和迦太基人的人数多得多,但是他们进兵时,带了许多车辆以及行李和奢侈品的重载。在另一方面,在每项艰难困苦的工作中,马西尼萨以身作则,他只有骑兵,没有驮兽,没有粮食。这样,他能够很容易地退却、进攻和逃往要塞中去。就是当他被敌人赶上了的时候,他常常把他的军队分开,使他们可以尽量地分散,他自己带着少数人隐藏起来,直到最后,无论白天或晚上,他们在一个指定的地方集合起来。他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扎营地点,但是他的将才就特别在于善于隐藏他的阵地。因此,他的敌人绝对不可能向他作正规的袭击,而总是提防他的进攻。他的粮食是每天将近黄昏的时候,在他所到的地方取得的,无论是乡村也好,城市也好。他夺取一切,运走一切,然后和他的部下分配劫掠物。

既然如此,那么以步兵为主力的部队要想击败以骑兵为主力的部队,应该如何做呢?结合广袤的战略纵深,骑兵擅长打击步兵补给线,以及骑兵强大的避战水平这三个战略要素,我们可以在战局中看到,对手的战略纵深越大,步兵的补给线将越长,深入敌境所削弱的攻击力量也就越多,同时,补给线越长,骑兵攻击补给线的几率与得胜的希望就越大,同时对补给线所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我军越是深入敌境,对手给我补给线造成损失给我军的危险也将成倍增大,只要想一想一支深入敌境1000里的军队突然补给线被掐断将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同时,如果骑兵能一直避战,那么我军薄弱的补给线所暴露的时间也越多,对手给我军造成损失的机会也越多。
   为了充分发挥以步兵为主力的部队的优势,避免这种种的不利,有如下几种方法:
其一为诱敌深入。采取这种战略行动我军可以选择地形有利的战场,战场也由我军选择,对手强大的避战水平根本无从发挥,同时由于我军基本没有补给线,因此对手根本不存在广袤的战略纵深,骑兵擅长打击步兵补给线这两种战略有利的要素,而我军则可以使用全部力量,不会存在进攻中分散任何力量的可能。同时还占有步兵对骑兵的战术防御优势。此种策略的最大弊端在于成功的机会几乎只有一次,一旦不成功,将几乎永远丧失这种机会,所以其关键在于战局的保密工作,有了如上论述,我们不难明白了本文开头的引子中关于马邑之围的疑问。除了马邑之围外,这种采取诱敌深入凭借步兵击败骑兵的战例还有如下两例:
   战例22,李牧破匈奴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奉命驻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进犯。他不请示朝廷,自行设置当前官吏,把所收的租税都作为边防部队的军费。他善待士兵,每天都犒赏士兵,并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并严令他们,如果匈奴来抢掠财物,就把财物保管好,谁要是出阵迎敌,斩无赦。
   时间久了,匈奴都以为李牧害怕他们,守边的士兵们也觉得李将军过于软弱。赵王知道了,就责备李牧,要他好自为之。但李牧仍我行我素,惹得赵王大怒,于是把他召回,换了另一们将军去接替他。那位将军倒是敢打敢拼。匈奴每次来抢掠,他都出战,但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弄得边境一带再也无法耕种放牧了。
   赵王没办法,只得请李牧重新出任。李牧回到边关,一切恢复了老样子。匈奴一年到头也抢不到东西,但仍然认为牧胆怯。守边的将士也因为每天得到犒赏却不打仗,感到过意不去,纷纷请战。李牧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十万步兵射手,数千骑兵,(注意其兵种)一边练兵,一边发展生产,边境一时很富足,就连匈奴的百姓也来投靠。
   单于听说,就率大军来攻。在与匈奴交战中,李牧佯败,以几千人诱敌,亲自率主力从两翼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吓得单于远远逃走。
   李牧的作法让匈奴蔑视他,朝廷责怪他,甚至连手下的士兵也认为他怯懦,这就造成了诱敌深入的有利条件,并利用步兵射手对轻骑兵的战术优势一举击败匈奴大军。
   战例23,曹操破马超
   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马邑和李牧的战例都是主动造势,可是这个战例则是对手自投罗网。

其二,则是进攻。尽管在进攻中存在种种不利要素,但是为了从战略上击败骑兵而非仅仅从战术上,必须依靠进攻,同时,一旦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掌握了足够的攻城手段,以步兵为主的军队采取防御将可能处于比我方主动进攻不利得多的局面,因为对手拥有充分的机动优势,而在进攻作战中,机动优势是非常关键的。高明的统帅往往非常擅长削弱广袤的战略纵深,骑兵擅长打击步兵补给线,以及骑兵强大的避战水平这三个战略要素的影响,本人将就陈汤击败匈奴,亚历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敌人攻城我守城最后失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