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西CD光碟CD是什么意思现在找不到?大圣们那里有?

其实什麼是摇摆?让我们再回到古典音乐,来到华尔兹(Waltz)正盛行的维也纳,你会听见,真正的华尔兹,是跟我们用电子琴做的「碰恰恰」那卡西版本很不一样的,仔细地听听约翰史特劳斯的圆舞曲,你会发觉它的第二拍来得比较快,这是谱上记录不出来的,会这样演奏的原因,即是在於跳舞的舞步关系,淑女们都刚好在那一个瞬间转圈圈,如果你硬梆梆地照谱演奏,就带不出那种风味了,这其实也是「摇摆」的一种广义说法;又如同萧邦所擅长的马祖卡舞曲,也是从他的祖国波兰来的,演奏这些曲子的方法,就得靠老师们意会言传,这样感觉才不会走味了!在欧洲还有不少钢琴教授,会边说边跳呢!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去听现在很红的五月天十月X,全场的观众一定也会像起乩一样的摇动身躯,这些,其实都算是「摇摆」,也进而揭露出「不同的律动有不同的身体摆动法」这个事实。那麼爵士乐的基本律动是怎样的呢?你们一定看过很多画面,是听爵士乐的人会边弹指边摇头晃脑,眼睛还是闭著的一副恶心…不!悠哉样,我们以前帮费玉清做节目时,他就常常在萨克斯风演奏时故意在旁装出这种陶醉的感觉!可是,这样的动作,就把爵士乐的基本律动给带了出来,这种律动的生成,迄今已快要一百年了,所谓的爵士乐手,都必须要把「摇摆」当成一个延伸点,不管你是John Zorn也好、Uri Caine、Steve Coleman也好,只要你敢站出来说「我是一个爵士音乐家」,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会说「可是我不能Swing」的!就算你通晓了所有的理论、音阶与和弦,它们也不能完全构成「爵士乐」的条件,因为在这传统之下,大家都是要学会或耳濡目染这种律动的感觉的。

好,我们现在就来实际操作一下,要摇摆,就得先玩玩「切分」,我们先不管古典音乐有多少规则来定义切分,请跟著我们打「第二拍与第四拍」,来感受一下吧!首先我们来看看「打卡」这个例子,顺便做个放松操:

One、Two、One-Two-Three-Four…我们先唱唱「哎哟喂呀」,不要愈来愈快喔!要放松(以拟声唱法Scat示范),你会发现,在我们刚刚唱的八分音符中,虽然它记谱仍是没变的,但在唱法上,是不是变成了前面较长、後面较短的感觉,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定义成「类似」这样的感觉:

要切记的是,大多数的人就是忽略了那个「约等於」,直接把它等於了,就造就出现在台湾人演奏爵士乐时常会遇到的「进行曲」(如《热血滔滔》)及「日本演歌」的通病,因为Swing很容易变成跳跃式的12/8感觉,所以难怪我们的爵士乐没有那个味道!而这个「约等於」的感觉又要从哪儿来呢?让我告诉大家,那就是黏黏的「Lay Back」,这完全无法在谱上显示出来的,该怎麼说明它很难,但举些以Lay Back出名的音乐家让各位听听,如Dexter Gordon、Miles Davis、Chet Baker、Billie Holiday、Louis Amstrong等人,会比我们在这里说破嘴要来得有力得多,他们就是可以「拖」到让你以为掉拍了,却又仍在控制著节奏,非常了不起。所以说,摇摆的形成,除了切分,还要加上Lay Back,如果是没有Lay Back的摇摆呢?那就会变成像你在电影「摩天大圣」(The Mask)中所听到的Brian Setzer一样的感觉,跟猫王一样有很明显的「滚动感」。当然,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讲的都是基本的,到了一九六○、七○、八○年代之後的爵士摇滚、融合爵士、欧洲爵士啊等等,又有更多繁复的变化了,我们现在是先把重点放在爵士乐的传统上。

然後呢,我们还要加上不同的重音(Syncopation),先从不同的每一拍来!再组合不同的音符与休止符,已经有几种可能了,然後呢,再把每个四分音符换成等值的两个八分,用「打卡」来唱,各位跟著操作就会发现,要摇摆似乎不是那麼难,但也不是那麼简单哦!藉由实际的操作,你应该可以体会到,把同样的节奏动机摆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那麼接下来我们就要追求一种变化,一种音乐性的变化,这是爵士音乐家比较“反骨”的特徵,每个人都希望把同样的东西,延伸出不同的想法,譬如说在节奏的部份,倒不是说原来的4/4拍,就一定得变成什麼7/8拍、17/16…等等,而是这些拍型如何在4/4拍的固定速度中排列组合得有趣,我们现在看看下一个「吃饱没?」(台语发音),你会发现「甲」的音调比较短、「霸」比较长而带重音、「没」刚好卡在中间,这就很适切地表现出Swing的律动,现在听我们示范一下:



大家跟上吧!(所有人都努力唱著打著…)所以你看,先撇开什麼爵士乐的社会意义、史观、人权、宗教…等等日後的推论,光这样的节奏变化就可以玩得千变万化了!音乐家们会用他们偏好的方式,来给予自己的idea,所以这点大家就别再本末倒置罗!而在场如果你是乐手的话,你可能也会知道,「节奏」是我们亚洲人最弱的环节,因为我们好像天生比较没有节奏感,而且我们会害怕展露我们的律动,你看看如果随便叫一个人起来扭一扭,他(她)一定会闪躲地说∶「啊…麦啦!」可是其实这都是可以克服的,要不然为什麼蔡依林就敢动?孙燕姿就敢跳?就差在有否训练的过程与克服心理障碍而已,而当然在爵士乐中,也会有很多方法,能帮助你「Get used to swing !」的,而摇摆发展到後来,也是愈来愈难,几乎是让人不能跳舞,但还是听来很过瘾的也太多种了!我们都会慢慢地介绍到。

凯雅:我讲一个实际的例子,其实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快,我以前带过一群小朋友合唱团,大概都是国小低年级的,我就想:耶,为什麼不让小朋友也来试试摇摆的感觉?就要他们把「我们快乐地向前走」唱成Swing,手还要像黑人一样弹指摆臂,刚开始他们的动作就跟砍柴一样,根本不晓得该往哪里摆!可是渐渐地过了两个礼拜之後,竟然大家都可以齐了!反而是一些大一点的学生,习惯用一三拍打拍子太久了,实在是改不过来,每个好像身体就是哪里不对劲似的,可是为什麼小孩子做得到,而年轻人做不到呢?就是「惯性」问题而已呀!

启彬:我们现在再进一步让大家参与,我会放几首曲子,大家跟著打二四拍,感觉一下摇摆的感觉。首先是歌手Sarah Vaughan所唱的《Lullaby of Birdland》,不摇摆,大概很难!

这样子听,是不是跟你之前听同一首曲子有很大的差别?是不是更能掌握到她的味道呢?好,我们现在再放另一首快一点的曲子,大家还是要打节拍哦!注意贝斯先是弹在一三拍上的,应能有所助益。

有没有胆再尝试下一首更快的?我们放首Sarah的《Autumn Leaves》,一定有人会问:这怎麼会是《Autumn Leaves》?根本听不出来呀?我现在跟她同步唱主题,你就会知道她是照著此曲的和弦进行与曲式在即兴,而且即兴地太精彩了!

是不是跟你们之前听爵士的「听法」不太一样呢?现在你是融入在听了,你与她一道了!我不晓得各位平常听爵士乐是怎麼个听法?可能是在某个咖啡馆跟同学聊天「诶,期末考怎样?」「昨天我拷了什麼什麼?」「玩『战栗时空』时你用AK还是33的?」……云云,旁边就一片吵杂的背景声音,然後你就会跟朋友说∶「耶,这就是爵士,我爱爵士!」或者是你一个人夜深人静时在熬夜临时抱佛脚时,放放Chet Baker或Billie Holiday悲哀的声音,就很能触动心弦,切合当时的处境、「这就是爵士!」等等,大部分的人把听爵士乐当作是一种放松或调剂(或品味?),可是以乐手来说,他可能想的不是这样的,他不是要当你的配乐的;而乐手在听自己及别人音乐的时候,他会比较去注意到技术性的部份,譬如怎样精彩、有什麼绝招、用什麼曲式、能否令人感动等,这样我们就会去承认一个大师是怎样的「厉害」,有种我做不到他做得到的崇敬心态,这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超级英雄」,这或许也可帮助你认清,当你在读书查资料时,常会获得这人很棒那人很经典的推荐,其实当中有一大部份都是从这来的,他们是被各方公认的人物,再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什麼评鉴给他几个星、什麼指南给他带个花,就可以足以解释一切的!讨论音乐终究是得回到音乐本身,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

像我昨天去逛西门町的淘儿音乐城,就听到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同学(侧面一听还可能是有椰林大道的那间),在跟他的一位朋友推荐买这买那的,他是讲得口沫横飞,旁边的是愁容满面,「我告诉你,现在要买这个啦!“艺术胡椒”,赫!多有名啊!」,原来他是在讲Art Pepper!还有「寇川的名号听过吧?告诉你,他儿子现在也有出,也该买!」朋友脸部表情更焦虑了,他还讲得头头是道「这张啊,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大赏…那张就是全音乐指南四颗半星、日本Swing Journal百大榜单…梦幻逸盘、必备……」天啊!一种比高级的姿态也慢慢展露「我听爵士跟别人都不一样,基本上我是倒回头听的…」OK,如果你觉得这样“听”音乐是一种乐趣,那就请随意吧!反正旁边还有两个女生在吱吱喳喳,说小野丽莎的“爵士”好好听喔!



(现在整个地下室已经塞得爆满了,很多人是站著贴在墙壁上听,此番情景好像是什麼债权人投资大会,或启彬是什麼股市名嘴似的…) 

「和声」(Melody)—

第二个我们要讲的是「和声」的部份,各位可以告诉我什麼是和声吗?(凯雅弹了一个像百货公司广播的琶音)在五线谱中有三个音以上叠上去的组合声响,我们就叫它「和弦」(Chord),两个音相叠我们叫做「音程」(Interval),那麼和弦与和弦之间的连接呢,我们叫它「和弦进行」(Chord Progressions),而研究和弦进行及和弦堆叠组合的学问,就是我们说的「和声」,不管你是在古典乐、爵士乐、流行乐中都一样,这是最浅显的说法,我们不求大家变成专家,但是有些基本概念总是好的。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认为当我们在讲爵士和声的时候,跟古典和声必须一刀两断,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认真一点读了一点资料的话,就会知道爵士乐在二十世纪初逐渐成形时,所融合的是非洲的节奏与欧洲的和声,而欧洲的和声就是指古典音乐,当时大家都在听,不管你是黑人白人一定会听到的,而且时至今日,它们仍在交互影响著。我们来看一下:平常我们在看一首莫札特或布拉姆斯的曲子时,你应该不会看到像「CMaj7」、「G7alt」这样的字眼写在谱上头吧?为什麼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这种记载和弦的方法嘛!所以一位作曲家在创作时,他必须要把完整的谱都写下来,什麼音搭什麼音都要写得清清楚楚的,然後写完後他得配器(Orchestrate)给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等等,所以我们常会听到古典作曲家创作一首交响曲花了十年工夫的故事。然而大部分的作曲家,仍是遵循著「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的原则进行的,如果这曲子有大小调的话,那麼我们照样能用爵士和弦记谱法来分析它。

从爵士乐开始,这样的记谱法就被强化了,譬如说当你看到一个「CMaj7」,就知道它是指「Do-Mi-Sol-Si」这个声响,看到「Dm7」,就是「Re-Fa-La-Do」,这是一种音乐家间沟通的工具,就跟医生在开处方时,那一大堆专有名词我们也看不懂。渐渐地,随著各种音乐延伸出去,我们在许多流行歌、摇滚乐中也能看到这种记谱法了,正因为这是「爵士」记谱法,所以就演变成大家在台湾都把这样记的都叫「爵士乐」,西餐厅弹的、理查克莱德门等情调音乐,通通都被归类为爵士乐,只因为乐师之间都用这种记谱法沟通,这不是又是「本末倒置」的另一示范吗?那到底在爵士乐中,「和声」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告诉各位一个最简单的说法:除了乐手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外,它最重视的就是如何把这「排列组合」发展到极致,不管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这就是爵士乐的一大贡献,发展到最後几近完美的地步,所以像Ornette Coleman、Cecil Taylor等人就又跑出来,用别的概念来发展爵士乐了!可是,你还是不可能说:我是一个爵士乐手,可是我看不懂和弦、听不到和声,这样的可能性仍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现在再来实地操作看看,在爵士乐中所谓的「和弦配置」(Voicing)是怎样的艺术。你们如果常看国外的文章,或常听乐手聊天,一定会听到什麼「Two-Five」,那就是我们举的例子「IIm7-V7」,这是爵士乐中最常被使用的和弦进行,我们请凯雅弹一下:

凯雅:我从最简单的弹起,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一种松弛—张力—解决的声响,是不是?这个小元素是爵士乐中最重要的之一,当然如果我们再持续发展,加了愈来愈多的延伸音(Tensions)、变化音(Altered Notes),那麼它的声响就会愈来愈“刺激”,也就是愈来愈复杂、愈现代了!那麼像爵士钢琴手、吉他手等能演奏「和声乐器」的,如何完美而巧妙地创造和声,就变成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管是自己演奏,或帮别人伴奏,这都要花长年的时间来适应与累积的。譬如像John Coltrane的钢琴手McCoy Tyner,他的和声技法就是一家之言,以四度来堆叠出十分具有威力的声响,而像这样的和弦配置,又回头来影响即兴的旋律,所以像你在Chick Corea、Herbie Hancock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传承。



启彬:在五○年代之後的爵士乐,有很多是这样的声响的,而刚讲到和声影响旋律,现代感的和声就会有现代感的旋律,这样听起来是否就跟莫札特差很多了呢?在写旋律或即兴演奏时,音乐家们也要去注意有否加强那些延伸音、变化音等等,这样的声音,常常是蛮「outside」的,因为人的耳朵一开始并不能适应它,正如Bebop时期音乐家已经有勇气碰触更多延伸变化音,那麼老一辈的爵士音乐家,当然是觉得「错了」或是「很难听」罗!所以说,当一位乐手在拿到一首曲子或和弦进行时,他所想的到倒不是什麼走到河边突然接受到天上的感应、或是清晨起来喝咖啡时旁边的露水凝望著的这些写意情境,而是我该怎麼把这曲子或和弦进行变得「有趣」?我该如何串接?我该如何用即兴让它变得更有意思?这是主要大家在努力的,也是需要花长时间训练的,而不是像「即兴」的字面意义那样简单而已。像Joe Pass就常常在强调属七和弦时的altered声响,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你只是会觉得他很炫而已,而不知这是有法则的。

我们现在就来示范一下,在一组反覆的「IIm7-V7-IMaj7」中,我们可以有多少不同的变化,不管是即兴旋律或和声伴奏,我们都试著让它们每次都不一样:

【示范合奏即兴「II-V-I」】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体会:一个简单的小元素,我们还是可以变化,更遑论是格局再大的即兴了!而这些即兴的手法,其实是有很多法则的,随著时间的推进,也有更多更新的想法跑出来,但是要怎样学习这些呢?最好的方法仍是向这些爵士乐历史上的大师学习,聆听他们的音乐、分析他们的创意,慢慢地整合得出你自己的。所以其实对一位爵士音乐家来讲,作曲其实只是把即兴变慢,而即兴就是即席作曲的一种表现,只是这无法凭空得来的。「和声」的问题其实比较深入,我们仅就以上简单地介绍一番。 

「旋律」(Melody)—

从「和声」我们又带到「旋律」的部份,其实刚刚我们不是说过吗?和声是会影响旋律的,而在爵士乐中,它的旋律影响来源,除了强调比较多的延伸变化音外与音程(Intervals)之外,之前提到的切分节奏,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我们现在先看看在Bebop时期,Charlie Parker所写的一首名曲《Confirmation》∶

Charlie Parker大家听过吧!最近电视上在播的「小姐,这是你最喜欢的爵士CD…」广告,里头拿的就是一张「Charlie Parker At Storyville」,还好还好,她没有拿Kenny G!那台湾的爵士乐还蛮有希望的,呵呵!OK,现在凯雅先用钢琴弹一遍,去掉旋律,让大家听听看在爵士乐中,正常和弦进行的色彩是怎样的?

那如果我们换个节奏呢?我们也简化和声呢?听听看:

听起来是不是就像日剧配乐一样的清清淡淡古典小品风?我们还可以再更慢,譬如:

好像「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能讲多久?”「雨柔、雨柔!」)的配乐啊!肝肠寸断、柔情似水,可是它的和弦进行还是不变,只是节奏、速度与诠释法变了而已。因为基本上这样的和弦进行,还是停留在「调性和声」(Tonal Harmony)的范畴中,所以你在很多种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进行。那我们现在来听听,Charlie Parker所写的旋律会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跟你们刚刚练习的「打卡」、「吃饱没?」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样的感觉无所不在,你会发现这旋律其实已很像即兴,而且Bird运用了很多的半音、经过音、装饰音等等,让旋律听来很“跳跃”(Bouncing),而且这跟黑人的讲话腔调有很大的关连,听起来黏黏的但很有弹性,譬如说你听Bird的即兴,就充满了这样的律动,倒不是像古典乐一样,一颗一颗音都要很清楚的呈现,这样的话那种滑溜感又没了。而到了Bebop之後,音乐家又冷静下来,把这些摇摆而滑溜的律动放慢,就变成我们所讲的「Hard Bop 」—也就是改良式的Bebop,然後再继续发展。所以罗,要学会爵士即兴,不是说你买书来看一看,基本练习练一练就可以的,而是必须要全面性的学习,很不幸地这也是长久以来存在於台湾音乐环境的诟病,大家都只看到谱的一面,可是为什麼外国音乐家的感觉,就硬是比我们自然、精彩许多呢?就是这些谱上看不到的,而这也是最需要注重的。 



「曲式」(Form)—

爵士音乐家把这些乐曲复杂化也简单化,复杂的就是我们刚刚一直讲的,从节奏、和声、旋律上来变化,而简单化呢,则是指甚至忽略了歌词、序奏、更改和弦成比较“爵士”的样子,像我曾经在网路上看到一个问题,问Chet Baker是如何“写”出《My Funny Valentine》这麼令人触景生情的一首歌?这根本就不是他写的啊!只是他诠释的版本已经是变成了经典之一,而听者将自己的心情投射上去而已。而且还有很多很著名的版本,像Miles Davis前後两个五重奏的版本、Herbie Hancock的版本等等都是,这些都是流通音乐家之间的基本常识(General Business)。而到了Bebop时期,大夥儿玩得更凶了,用很多大家熟知的经典曲和弦进行,重新谱写旋律,就跟刚刚你们看到的《Confirmation》那样,速度变快了,旋律变难了,因此对乐手的素质要求,是否也要变更高了呢?

我们现在就来放放一首曲子,大家看到由Sonny Rollins所写的《Oleo》,它的旋律是不是有很多切分的感觉?而它的和弦进行与曲式,是否又有点相似?各位听过盖希文写的《I Got Rhythm》吧?我们後来归类出,只要是依据这首歌的和弦及曲式所重新谱写的曲子,通通都赋予一个专有名称叫「Rhythm Changes」,而《Oleo》正是最有名的之一,我们要放的是Miles Davis的马拉松录音之一「Relaxin'」中的第四首:

注意到它在A3这段的第三、四小节中,有一个节奏型,是鼓手跟钢琴手在玩的,我们待会就藉由这个节奏型,来帮助大家跟Miles、John Coltrane、Red Garland、Philly Joe Jones、Paul Chambers一起演奏,让你们跟他们同步前进,到了这节奏型的段落时,大家可要跟著打哦!






























其实什麼是摇摆?让我们再回到古典音乐,来到华尔兹(Waltz)正盛行的维也纳,你会听见,真正的华尔兹,是跟我们用电子琴做的「碰恰恰」那卡西版本很不一样的,仔细地听听约翰史特劳斯的圆舞曲,你会发觉它的第二拍来得比较快,这是谱上记录不出来的,会这样演奏的原因,即是在於跳舞的舞步关系,淑女们都刚好在那一个瞬间转圈圈,如果你硬梆梆地照谱演奏,就带不出那种风味了,这其实也是「摇摆」的一种广义说法;又如同萧邦所擅长的马祖卡舞曲,也是从他的祖国波兰来的,演奏这些曲子的方法,就得靠老师们意会言传,这样感觉才不会走味了!在欧洲还有不少钢琴教授,会边说边跳呢!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去听现在很红的五月天十月X,全场的观众一定也会像起乩一样的摇动身躯,这些,其实都算是「摇摆」,也进而揭露出「不同的律动有不同的身体摆动法」这个事实。那麼爵士乐的基本律动是怎样的呢?你们一定看过很多画面,是听爵士乐的人会边弹指边摇头晃脑,眼睛还是闭著的一副恶心…不!悠哉样,我们以前帮费玉清做节目时,他就常常在萨克斯风演奏时故意在旁装出这种陶醉的感觉!可是,这样的动作,就把爵士乐的基本律动给带了出来,这种律动的生成,迄今已快要一百年了,所谓的爵士乐手,都必须要把「摇摆」当成一个延伸点,不管你是John Zorn也好、Uri Caine、Steve Coleman也好,只要你敢站出来说「我是一个爵士音乐家」,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会说「可是我不能Swing」的!就算你通晓了所有的理论、音阶与和弦,它们也不能完全构成「爵士乐」的条件,因为在这传统之下,大家都是要学会或耳濡目染这种律动的感觉的。

好,我们现在就来实际操作一下,要摇摆,就得先玩玩「切分」,我们先不管古典音乐有多少规则来定义切分,请跟著我们打「第二拍与第四拍」,来感受一下吧!首先我们来看看「打卡」这个例子,顺便做个放松操:

One、Two、One-Two-Three-Four…我们先唱唱「哎哟喂呀」,不要愈来愈快喔!要放松(以拟声唱法Scat示范),你会发现,在我们刚刚唱的八分音符中,虽然它记谱仍是没变的,但在唱法上,是不是变成了前面较长、後面较短的感觉,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定义成「类似」这样的感觉:

要切记的是,大多数的人就是忽略了那个「约等於」,直接把它等於了,就造就出现在台湾人演奏爵士乐时常会遇到的「进行曲」(如《热血滔滔》)及「日本演歌」的通病,因为Swing很容易变成跳跃式的12/8感觉,所以难怪我们的爵士乐没有那个味道!而这个「约等於」的感觉又要从哪儿来呢?让我告诉大家,那就是黏黏的「Lay Back」,这完全无法在谱上显示出来的,该怎麼说明它很难,但举些以Lay Back出名的音乐家让各位听听,如Dexter Gordon、Miles Davis、Chet Baker、Billie Holiday、Louis Amstrong等人,会比我们在这里说破嘴要来得有力得多,他们就是可以「拖」到让你以为掉拍了,却又仍在控制著节奏,非常了不起。所以说,摇摆的形成,除了切分,还要加上Lay Back,如果是没有Lay Back的摇摆呢?那就会变成像你在电影「摩天大圣」(The Mask)中所听到的Brian Setzer一样的感觉,跟猫王一样有很明显的「滚动感」。当然,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讲的都是基本的,到了一九六○、七○、八○年代之後的爵士摇滚、融合爵士、欧洲爵士啊等等,又有更多繁复的变化了,我们现在是先把重点放在爵士乐的传统上。

然後呢,我们还要加上不同的重音(Syncopation),先从不同的每一拍来!再组合不同的音符与休止符,已经有几种可能了,然後呢,再把每个四分音符换成等值的两个八分,用「打卡」来唱,各位跟著操作就会发现,要摇摆似乎不是那麼难,但也不是那麼简单哦!藉由实际的操作,你应该可以体会到,把同样的节奏动机摆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那麼接下来我们就要追求一种变化,一种音乐性的变化,这是爵士音乐家比较“反骨”的特徵,每个人都希望把同样的东西,延伸出不同的想法,譬如说在节奏的部份,倒不是说原来的4/4拍,就一定得变成什麼7/8拍、17/16…等等,而是这些拍型如何在4/4拍的固定速度中排列组合得有趣,我们现在看看下一个「吃饱没?」(台语发音),你会发现「甲」的音调比较短、「霸」比较长而带重音、「没」刚好卡在中间,这就很适切地表现出Swing的律动,现在听我们示范一下:



大家跟上吧!(所有人都努力唱著打著…)所以你看,先撇开什麼爵士乐的社会意义、史观、人权、宗教…等等日後的推论,光这样的节奏变化就可以玩得千变万化了!音乐家们会用他们偏好的方式,来给予自己的idea,所以这点大家就别再本末倒置罗!而在场如果你是乐手的话,你可能也会知道,「节奏」是我们亚洲人最弱的环节,因为我们好像天生比较没有节奏感,而且我们会害怕展露我们的律动,你看看如果随便叫一个人起来扭一扭,他(她)一定会闪躲地说∶「啊…麦啦!」可是其实这都是可以克服的,要不然为什麼蔡依林就敢动?孙燕姿就敢跳?就差在有否训练的过程与克服心理障碍而已,而当然在爵士乐中,也会有很多方法,能帮助你「Get used to swing !」的,而摇摆发展到後来,也是愈来愈难,几乎是让人不能跳舞,但还是听来很过瘾的也太多种了!我们都会慢慢地介绍到。

凯雅:我讲一个实际的例子,其实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快,我以前带过一群小朋友合唱团,大概都是国小低年级的,我就想:耶,为什麼不让小朋友也来试试摇摆的感觉?就要他们把「我们快乐地向前走」唱成Swing,手还要像黑人一样弹指摆臂,刚开始他们的动作就跟砍柴一样,根本不晓得该往哪里摆!可是渐渐地过了两个礼拜之後,竟然大家都可以齐了!反而是一些大一点的学生,习惯用一三拍打拍子太久了,实在是改不过来,每个好像身体就是哪里不对劲似的,可是为什麼小孩子做得到,而年轻人做不到呢?就是「惯性」问题而已呀!

启彬:我们现在再进一步让大家参与,我会放几首曲子,大家跟著打二四拍,感觉一下摇摆的感觉。首先是歌手Sarah Vaughan所唱的《Lullaby of Birdland》,不摇摆,大概很难!

这样子听,是不是跟你之前听同一首曲子有很大的差别?是不是更能掌握到她的味道呢?好,我们现在再放另一首快一点的曲子,大家还是要打节拍哦!注意贝斯先是弹在一三拍上的,应能有所助益。

有没有胆再尝试下一首更快的?我们放首Sarah的《Autumn Leaves》,一定有人会问:这怎麼会是《Autumn Leaves》?根本听不出来呀?我现在跟她同步唱主题,你就会知道她是照著此曲的和弦进行与曲式在即兴,而且即兴地太精彩了!

是不是跟你们之前听爵士的「听法」不太一样呢?现在你是融入在听了,你与她一道了!我不晓得各位平常听爵士乐是怎麼个听法?可能是在某个咖啡馆跟同学聊天「诶,期末考怎样?」「昨天我拷了什麼什麼?」「玩『战栗时空』时你用AK还是33的?」……云云,旁边就一片吵杂的背景声音,然後你就会跟朋友说∶「耶,这就是爵士,我爱爵士!」或者是你一个人夜深人静时在熬夜临时抱佛脚时,放放Chet Baker或Billie Holiday悲哀的声音,就很能触动心弦,切合当时的处境、「这就是爵士!」等等,大部分的人把听爵士乐当作是一种放松或调剂(或品味?),可是以乐手来说,他可能想的不是这样的,他不是要当你的配乐的;而乐手在听自己及别人音乐的时候,他会比较去注意到技术性的部份,譬如怎样精彩、有什麼绝招、用什麼曲式、能否令人感动等,这样我们就会去承认一个大师是怎样的「厉害」,有种我做不到他做得到的崇敬心态,这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超级英雄」,这或许也可帮助你认清,当你在读书查资料时,常会获得这人很棒那人很经典的推荐,其实当中有一大部份都是从这来的,他们是被各方公认的人物,再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什麼评鉴给他几个星、什麼指南给他带个花,就可以足以解释一切的!讨论音乐终究是得回到音乐本身,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

像我昨天去逛西门町的淘儿音乐城,就听到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同学(侧面一听还可能是有椰林大道的那间),在跟他的一位朋友推荐买这买那的,他是讲得口沫横飞,旁边的是愁容满面,「我告诉你,现在要买这个啦!“艺术胡椒”,赫!多有名啊!」,原来他是在讲Art Pepper!还有「寇川的名号听过吧?告诉你,他儿子现在也有出,也该买!」朋友脸部表情更焦虑了,他还讲得头头是道「这张啊,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大赏…那张就是全音乐指南四颗半星、日本Swing Journal百大榜单…梦幻逸盘、必备……」天啊!一种比高级的姿态也慢慢展露「我听爵士跟别人都不一样,基本上我是倒回头听的…」OK,如果你觉得这样“听”音乐是一种乐趣,那就请随意吧!反正旁边还有两个女生在吱吱喳喳,说小野丽莎的“爵士”好好听喔!



(现在整个地下室已经塞得爆满了,很多人是站著贴在墙壁上听,此番情景好像是什麼债权人投资大会,或启彬是什麼股市名嘴似的…) 

「和声」(Melody)—

第二个我们要讲的是「和声」的部份,各位可以告诉我什麼是和声吗?(凯雅弹了一个像百货公司广播的琶音)在五线谱中有三个音以上叠上去的组合声响,我们就叫它「和弦」(Chord),两个音相叠我们叫做「音程」(Interval),那麼和弦与和弦之间的连接呢,我们叫它「和弦进行」(Chord Progressions),而研究和弦进行及和弦堆叠组合的学问,就是我们说的「和声」,不管你是在古典乐、爵士乐、流行乐中都一样,这是最浅显的说法,我们不求大家变成专家,但是有些基本概念总是好的。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认为当我们在讲爵士和声的时候,跟古典和声必须一刀两断,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认真一点读了一点资料的话,就会知道爵士乐在二十世纪初逐渐成形时,所融合的是非洲的节奏与欧洲的和声,而欧洲的和声就是指古典音乐,当时大家都在听,不管你是黑人白人一定会听到的,而且时至今日,它们仍在交互影响著。我们来看一下:平常我们在看一首莫札特或布拉姆斯的曲子时,你应该不会看到像「CMaj7」、「G7alt」这样的字眼写在谱上头吧?为什麼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这种记载和弦的方法嘛!所以一位作曲家在创作时,他必须要把完整的谱都写下来,什麼音搭什麼音都要写得清清楚楚的,然後写完後他得配器(Orchestrate)给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等等,所以我们常会听到古典作曲家创作一首交响曲花了十年工夫的故事。然而大部分的作曲家,仍是遵循著「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的原则进行的,如果这曲子有大小调的话,那麼我们照样能用爵士和弦记谱法来分析它。

从爵士乐开始,这样的记谱法就被强化了,譬如说当你看到一个「CMaj7」,就知道它是指「Do-Mi-Sol-Si」这个声响,看到「Dm7」,就是「Re-Fa-La-Do」,这是一种音乐家间沟通的工具,就跟医生在开处方时,那一大堆专有名词我们也看不懂。渐渐地,随著各种音乐延伸出去,我们在许多流行歌、摇滚乐中也能看到这种记谱法了,正因为这是「爵士」记谱法,所以就演变成大家在台湾都把这样记的都叫「爵士乐」,西餐厅弹的、理查克莱德门等情调音乐,通通都被归类为爵士乐,只因为乐师之间都用这种记谱法沟通,这不是又是「本末倒置」的另一示范吗?那到底在爵士乐中,「和声」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告诉各位一个最简单的说法:除了乐手该知道的基本常识外,它最重视的就是如何把这「排列组合」发展到极致,不管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这就是爵士乐的一大贡献,发展到最後几近完美的地步,所以像Ornette Coleman、Cecil Taylor等人就又跑出来,用别的概念来发展爵士乐了!可是,你还是不可能说:我是一个爵士乐手,可是我看不懂和弦、听不到和声,这样的可能性仍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现在再来实地操作看看,在爵士乐中所谓的「和弦配置」(Voicing)是怎样的艺术。你们如果常看国外的文章,或常听乐手聊天,一定会听到什麼「Two-Five」,那就是我们举的例子「IIm7-V7」,这是爵士乐中最常被使用的和弦进行,我们请凯雅弹一下:

凯雅:我从最简单的弹起,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一种松弛—张力—解决的声响,是不是?这个小元素是爵士乐中最重要的之一,当然如果我们再持续发展,加了愈来愈多的延伸音(Tensions)、变化音(Altered Notes),那麼它的声响就会愈来愈“刺激”,也就是愈来愈复杂、愈现代了!那麼像爵士钢琴手、吉他手等能演奏「和声乐器」的,如何完美而巧妙地创造和声,就变成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管是自己演奏,或帮别人伴奏,这都要花长年的时间来适应与累积的。譬如像John Coltrane的钢琴手McCoy Tyner,他的和声技法就是一家之言,以四度来堆叠出十分具有威力的声响,而像这样的和弦配置,又回头来影响即兴的旋律,所以像你在Chick Corea、Herbie Hancock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传承。



启彬:在五○年代之後的爵士乐,有很多是这样的声响的,而刚讲到和声影响旋律,现代感的和声就会有现代感的旋律,这样听起来是否就跟莫札特差很多了呢?在写旋律或即兴演奏时,音乐家们也要去注意有否加强那些延伸音、变化音等等,这样的声音,常常是蛮「outside」的,因为人的耳朵一开始并不能适应它,正如Bebop时期音乐家已经有勇气碰触更多延伸变化音,那麼老一辈的爵士音乐家,当然是觉得「错了」或是「很难听」罗!所以说,当一位乐手在拿到一首曲子或和弦进行时,他所想的到倒不是什麼走到河边突然接受到天上的感应、或是清晨起来喝咖啡时旁边的露水凝望著的这些写意情境,而是我该怎麼把这曲子或和弦进行变得「有趣」?我该如何串接?我该如何用即兴让它变得更有意思?这是主要大家在努力的,也是需要花长时间训练的,而不是像「即兴」的字面意义那样简单而已。像Joe Pass就常常在强调属七和弦时的altered声响,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你只是会觉得他很炫而已,而不知这是有法则的。

我们现在就来示范一下,在一组反覆的「IIm7-V7-IMaj7」中,我们可以有多少不同的变化,不管是即兴旋律或和声伴奏,我们都试著让它们每次都不一样:

【示范合奏即兴「II-V-I」】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体会:一个简单的小元素,我们还是可以变化,更遑论是格局再大的即兴了!而这些即兴的手法,其实是有很多法则的,随著时间的推进,也有更多更新的想法跑出来,但是要怎样学习这些呢?最好的方法仍是向这些爵士乐历史上的大师学习,聆听他们的音乐、分析他们的创意,慢慢地整合得出你自己的。所以其实对一位爵士音乐家来讲,作曲其实只是把即兴变慢,而即兴就是即席作曲的一种表现,只是这无法凭空得来的。「和声」的问题其实比较深入,我们仅就以上简单地介绍一番。 

「旋律」(Melody)—

从「和声」我们又带到「旋律」的部份,其实刚刚我们不是说过吗?和声是会影响旋律的,而在爵士乐中,它的旋律影响来源,除了强调比较多的延伸变化音外与音程(Intervals)之外,之前提到的切分节奏,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我们现在先看看在Bebop时期,Charlie Parker所写的一首名曲《Confirmation》∶

Charlie Parker大家听过吧!最近电视上在播的「小姐,这是你最喜欢的爵士CD…」广告,里头拿的就是一张「Charlie Parker At Storyville」,还好还好,她没有拿Kenny G!那台湾的爵士乐还蛮有希望的,呵呵!OK,现在凯雅先用钢琴弹一遍,去掉旋律,让大家听听看在爵士乐中,正常和弦进行的色彩是怎样的?

那如果我们换个节奏呢?我们也简化和声呢?听听看:

听起来是不是就像日剧配乐一样的清清淡淡古典小品风?我们还可以再更慢,譬如:

好像「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能讲多久?”「雨柔、雨柔!」)的配乐啊!肝肠寸断、柔情似水,可是它的和弦进行还是不变,只是节奏、速度与诠释法变了而已。因为基本上这样的和弦进行,还是停留在「调性和声」(Tonal Harmony)的范畴中,所以你在很多种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进行。那我们现在来听听,Charlie Parker所写的旋律会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跟你们刚刚练习的「打卡」、「吃饱没?」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样的感觉无所不在,你会发现这旋律其实已很像即兴,而且Bird运用了很多的半音、经过音、装饰音等等,让旋律听来很“跳跃”(Bouncing),而且这跟黑人的讲话腔调有很大的关连,听起来黏黏的但很有弹性,譬如说你听Bird的即兴,就充满了这样的律动,倒不是像古典乐一样,一颗一颗音都要很清楚的呈现,这样的话那种滑溜感又没了。而到了Bebop之後,音乐家又冷静下来,把这些摇摆而滑溜的律动放慢,就变成我们所讲的「Hard Bop 」—也就是改良式的Bebop,然後再继续发展。所以罗,要学会爵士即兴,不是说你买书来看一看,基本练习练一练就可以的,而是必须要全面性的学习,很不幸地这也是长久以来存在於台湾音乐环境的诟病,大家都只看到谱的一面,可是为什麼外国音乐家的感觉,就硬是比我们自然、精彩许多呢?就是这些谱上看不到的,而这也是最需要注重的。 



「曲式」(Form)—

爵士音乐家把这些乐曲复杂化也简单化,复杂的就是我们刚刚一直讲的,从节奏、和声、旋律上来变化,而简单化呢,则是指甚至忽略了歌词、序奏、更改和弦成比较“爵士”的样子,像我曾经在网路上看到一个问题,问Chet Baker是如何“写”出《My Funny Valentine》这麼令人触景生情的一首歌?这根本就不是他写的啊!只是他诠释的版本已经是变成了经典之一,而听者将自己的心情投射上去而已。而且还有很多很著名的版本,像Miles Davis前後两个五重奏的版本、Herbie Hancock的版本等等都是,这些都是流通音乐家之间的基本常识(General Business)。而到了Bebop时期,大夥儿玩得更凶了,用很多大家熟知的经典曲和弦进行,重新谱写旋律,就跟刚刚你们看到的《Confirmation》那样,速度变快了,旋律变难了,因此对乐手的素质要求,是否也要变更高了呢?

我们现在就来放放一首曲子,大家看到由Sonny Rollins所写的《Oleo》,它的旋律是不是有很多切分的感觉?而它的和弦进行与曲式,是否又有点相似?各位听过盖希文写的《I Got Rhythm》吧?我们後来归类出,只要是依据这首歌的和弦及曲式所重新谱写的曲子,通通都赋予一个专有名称叫「Rhythm Changes」,而《Oleo》正是最有名的之一,我们要放的是Miles Davis的马拉松录音之一「Relaxin'」中的第四首:

注意到它在A3这段的第三、四小节中,有一个节奏型,是鼓手跟钢琴手在玩的,我们待会就藉由这个节奏型,来帮助大家跟Miles、John Coltrane、Red Garland、Philly Joe Jones、Paul Chambers一起演奏,让你们跟他们同步前进,到了这节奏型的段落时,大家可要跟著打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D光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