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大家我瞬间清晰的女人梦见包青天天出现在我面前,出现时感觉他说什么本官先放你流星刘回去。

千百年来,包公的名字家喻户晓;包公的故事,流传千古。包公的形象和包公的事迹、传说,通过戏曲、小说和影视剧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及至到开封古城,游览了包公祠和开封府,查阅了有关包公的资料,才算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包公。

在世人的心目中,包公是一个黑脸大汉的形象。在戏剧和电影里,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头戴官帽,身穿蟒袍,一副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的样子,是公平、正义和正气的象征。走进包公湖西侧的包公祠,在大殿上可以看到一尊包大人的坐姿铜像,高达3米,重2500公斤。“正大光明”的匾额悬挂在坐像的上方,蟒袍冠带的包公头戴官帽,长髯飘胸,正襟危坐,双眉紧锁,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一手握拳,一手扶椅,仿佛要拍案而起。站立在高大威严的包公像前,你会感到自身的卑微与渺小。凛然正气的包公,让奸邪、阴暗、虚伪昭然若揭,让正义、公平、真诚得到强力扶持。这一尊坐像与人民心目中的包公形象大体吻合。然而,在包公坐像的右边墙壁上,有一副包公的真实画像。据说,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并非是戏剧中脸谱的形象。其实,包公是一个白面书生,只有1.6米的个头,温文儒雅,和善可亲。因为他的个头比较矮,每次上朝时,经常被人挤搡。皇帝与包大人对话时,往往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于是,龙颜大怒。下令把包大人的冒翅加长,并规定所有的文武百官在上朝时不得碰到包大人的帽翅,违者问斩。此后,每次上朝时包大人的周围总能空出一片地方来,皇上一眼便能看到他了。因此,包公坐像上的官帽翅,每边都要比正常的多出3寸。自从元代有了脸谱之后,黑脸代表的是忠臣,而白脸代表的是奸臣,为了美化人民心目中包公的形象,所以逐渐把他给脸谱化了。经过明清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头戴月牙的黑脸形象。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民间传说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包公在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这大概是一种寄托,一种崇拜,一种愿望,也是一种民心所向吧!基于这种心情,谁还会去考究包公的真实面貌呢?

生活中有“老嫂如母”的说法,据说是源自包公的家世。有的说包公父母早亡,自幼失去了双亲,是由嫂子养大的;有的说包公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包公出生的时候,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包公的父母在惊疑之中,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当时正值夏季,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包公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恰巧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抱回家中抚养成人。因此,包公视长嫂如母。京剧中的《赤桑镇》和包公祠的配殿里,都有包公铡包勉的故事,歌颂了包公铁面无私,不循私情,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形象。

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后来的包氏宗谱中曾记载过包拯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岀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从此步入仕途。

至于“长嫂如母”的说法,有人考证是出于包公的小儿子包綖身上。据说包公的上七世和下七世都是单传。《宋史.包拯传》和《宋史演义》中均记载说,包公有一子名包繶,娶妻崔氏。曾任潭州通判,不幸壮年去世,没有留下孩子。崔氏甘心守节,不再改嫁。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包拯传》中,有“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命曰綖”的记载。包公于64岁去世后,包繶则由崔氏抚养长大。这应该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包綖,长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宋史中还立有《崔节妇传》,说明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因为古时“公”是对人的尊称,包拯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包公。包公的儿子包綖,在当时也应被人称为包公。久而久之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被人嫁接到包拯的身上,这个故事也就随着包公的威名传扬开来了。包公的父亲包仪,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是一个官阶不高的闲散官员。包公也就出身在小官僚家庭,和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至于包公身世的传说,不过是封建时代所谓“天降大任于此人”思想的一个具体反映,是人民为了衬托他的形象和作为而已。

被尊称为包青天、包龙图、包待制的包公,体现的多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法官”、“侦探”、“忠臣”形象。但这只是让人记住了包公为官做事的一个重要方面,远没有反映出包公为官生涯的全貌。包公是北宋仁宗年间的著名政治家,从知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副宰相级大臣),历任县、州、府地方长官和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等官职。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可以说做到了忠君爱国与勤政为民的高度统一。

在包公祠的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拯为第93任、欧阳修为第94任,那时便有“包严欧宽”之说。俗话说“天子脚下难做官”,几乎每半年便更换一任知府,只有包拯任职时间最长,为一年零三个月。因为他任职期间居官公正廉明,深受人民的爱戴。包公名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它是历代人民爱戴包公的见证。东西配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等。一幅幅动人的壁画,让人看到了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打銮驾、怒铡亲侄、铡美案、重开惠民河、包公藕、出使契丹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包公的为官政绩。最能代表包公公正执法的大概莫过于西配殿里陈列的龙、虎、狗那三口铜铡了。龙头铡,铡杀犯法的高官,包括皇亲国戚;虎头铡,铡杀犯法的普通官员;狗头铡,铡杀犯法的平民百姓。从平民,到各级官员,一直到皇亲国戚,包公都可以用铡问斩,成了包公执法的象征。

公正执法是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行为,敢于直言犯上,以及不畏强国的欺凌则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在仁宗立储的问题上,有不少大臣因为犯颜直谏而触怒了皇帝,被降职或外调。包公任御史中丞时,不顾冒犯皇帝的危险,直接向皇帝提出了“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的问题,竭力建议仁宗确立太子。经过包公言恳意切的陈述,仁宗转怒为喜,表扬了包公的忠诚。包公曾出使契丹,面对契丹有关“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也”的故意责备与刁难,包公慷慨以对,指出对方在涿州也曾开便门,反问他们刺探边疆情事非要开便门吗?令契丹人无言以对。面对辽国的威胁,包公曾上言:“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在他巡视山西时,发现漳河两岸的邢、洛、赵三州(现在的山西中南一带)万顷肥沃农田被当成军马牧场使用,不准种粮食。但是,军粮却从外地远道运来,费时费力又耗费国财。包公立即上书请求归还耕地,仁宗很快下达了诏书。结果,粮食、马料都得到了解决。包公还建议皇帝停止实行食盐专卖的办法。宋仁宗时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弊端。由于食盐极为沉重,在长途转运中,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影响了人民生活。发布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通过收税增加收入,从而让双方获利,百姓得到方便。发布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对此制度赞叹说: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包公的敬业与爱国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包公作为封建官吏的优秀代表,之所以受人爱戴与崇拜,还在与他体恤民情、勤政为民。包公到任开封府后,就实行了诉讼程序上的改革,借以方便平民告状。按照宋朝旧的制度,到衙门里告状的人不能直接到官吏面前递交诉状,要由下属‘门牌司’来转达,这使许多百姓受到刁难勒索,敢怒而不敢言。包公到任之后,马上撤去了‘门牌司’,让人将衙门的大门敞开,允许百姓直接到公案前陈述递状,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府小吏们对百姓的盘剥。当时就有民谣在京城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说的是,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打通关节,会有包老为你做主;另一方面,说情、拉关系、打通关节的事,根本到不了包公那里。包公倒坐开封府时,还把历来官员居住的梅花堂改为问事的地方,大开后门,方便老百姓告状。在那时的开封府,走后门与今天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宋史·包拯传》里有这样的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可见包公当时勤政爱民的名气,并非后世的夸大其词。

包公做官是如此,在做人上,孝敬父母自不必说,在治家方面,是古往今来为官者的典范。包公的清廉尽人皆知。他的明志诗,也是他流传于世的唯一一首诗,这样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其清廉的心境让人一览无余。他在做端州知州时,端州盛产名贵的“端砚”。制度规定每年必须进贡一定数量给朝廷,历任知州大都另征数十倍于定额的端砚献给各类权贵,以求升官发财,搞得端州百姓叫苦不迭。包公做端州知州后,只按定额征收,不多征一方砚台,百姓奔走相告,一片欢呼。他离任时,吏民精制一方最好的“端砚”相赠,包公婉言坚辞。“不持一砚归”,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包公的家训更是万古流芳,包公祠中有包公亲题的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如今读来,让人倍感钦佩,肃然起敬。

包公在做人为官方面堪称是封建官吏的楷模与典范,是爱国、忠君、持家与爱民的完美统一。能做到能吏、廉吏与贤吏集于一身,难怪此后的帝王、官吏和平民都要歌颂他的功德和事迹,甚至于不惜把他的家世与面貌一改再改,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一直流传下来。古往今来,像包公一样有类似经历的官吏,甚至帝王成千上万,但像包公那样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光照千古的却是十分稀少。这也说明在人民的心里,像包公的公平称一样,官员的好坏优劣都能在人的心中称出应有的分量,得到公平的对待。

在人治的封建社会里,包公能做到的事情,相信在今天的法治社会里,我们的各级官员一样能够做到!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包青天的月牙是假的,可你知道他的黑脸也是假的吗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包青天的电视剧,剧中包拯顶着一张黑脸,额头上还有月牙。慢慢的我们长大后,明白月牙是假的,但包拯那张带有传奇色彩的黑脸形象,可能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

历史上的包拯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么神奇,职业也并不是专职断案的“法官”,但他的人生依然是十分传奇。

包拯出生书香门第,并非是一个放牛娃。他于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然后被排到现在江西的一个地方做知县。但包拯并没有接受委派,反而留在现今合肥的老家照顾父母,直到十年后父母离世才上任。

三年后就调任端州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再三年后又调到开封,成了一名京官,然后,包拯又担任权知开封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影视剧里包青天担任的官职了。

看过包拯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可以说是是平步青云,这一方面归结于他廉洁奉公,政敌找不到攻击的借口,另一方面,他极强的办事能力也为他赚取了高升的资本。

那他为什么被称为包青天呢?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严厉打击不法权贵,弹劾了很多高官,例如他弹劾过张尧佐,这个人是宋仁宗的国丈,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行为的风险。包拯这样的行为在古代其实很俗少见,很容易仕途尽毁,基本上活下来的,都青史留名了。这样的人担任官职,大多是铁面无私,而古代铁是黑色的,所以很多戏剧中为了突出这一点,包大人就变成了黑脸。

如今,包拯的黑脸已经成为了廉洁奉公的标志,备受敬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梦见包青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