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入御笔文人coc部落冲突内购破解版?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清一,你想要回这ID请发信!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Zhejiang
标&&题: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ug&&9 10:05:03 2007), 站内 &&&&&&&&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风景名胜》2007年第4期) &&&&&& [卷首语] &&&&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一)...............彭 亮 &&&&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二)...............彭 亮 &&&& 古韵今风新西湖....................彭楚轩 &&&& 感受普陀洛迦 体验心灵日出..............蒋宝华 &&&& 去普陀,那是观音眷恋的地方..............张受祜 &&&& 溪口,蒋氏故里的多情诉说...............伍俊东 &&&& 雪窦山:人间弥勒圣地.................彭 亮 &&&& “剡源九曲”溪口的水上胜景..............纪红深 &&&& 千岛之湖,秀水天下..............沈祥禄 余 涛 &&&& 涌动的历史......................关玉文 &&&& 双龙吐翠 大仙降福..................赵向军 &&&& 大景难绘雁荡山....................沈祥禄 &&&& 玉甑西漈 风流中雁..................唐古拉 &&&& 富春江:一江春水,一江诗文..............赵向军 &&&& 浙中奇秀,山水磐安..................马 力 &&&& 方山—长屿硐天,灿烂的石文化王国...........江 舟 &&&& 不到南山湖 空负剡中来——浙江嵊州南山风景名胜区揽胜施钰兴 童剑超 &&&& 郭洞:山环如郭,幽邃如洞...............丁 凯 &&&& 大明山:江南奇山 度假胜地 &&&& 浙江风景名胜区名录..................清 和 &&&&&&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一) && 彭 亮 &&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2007年春天,我们以“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特辑,纪念中国风景名胜区建立25周年。
  1979年4月,全国风景区座谈会在杭州首次召开,开全国风景名胜区历史先河。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着“中国已把风景名胜区这一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国家政府的名义确定,严加保护”。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名胜事业的开端。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迎来了《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正式施行,迎来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建立25周年。历史将记录中国政府在创建风景名胜事业中的果断与远见。25年艰难探索,风景名胜事业呈现出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兴盛局面,在生态保护、旅游经济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加入联合国教科又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正走向世界。具有古老神韵的名山大川重新焕发出青春风采。
  东海之滨的浙江,不但在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开创中有独特地位,更是它25周年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
  浙江境内山陵绵延起伏,平原阡陌纵横,江河滔滔不绝,海岛星罗棋布,山、河、湖、海,滩、林、洞、泉齐备: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万年以来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开拓耕耘,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风景名胜:浙江是世界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山水田园如一幅古代中国典型的“耕读社会”的图画:吴越风流和运河兴衰留下了无数江山胜迹;佛教的兴盛成就了“佛国”、“天堂”之名;唐诗之路、兰亭之乡,浙江是千百年来的“诗画江南”。今天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总量居全国之冠。
  山水不语,但山水有表情,风景有生命,名胜有记忆。它们诗意地再现浙江人绵绵不绝的精神血脉,生动镌刻浙江文明的人文年轮。
  应中国风景名胜区成立而生的《风景名胜》,1984年诞生于西子湖畔的蒋庄。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一路同行,让人感慨万千。“风景名胜”这部恢弘史诗,已经由我们的先人前辈书写了上万年,洋洋洒洒演绎了无比壮阔的天人合一传奇;25年与之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瞬,却有幸让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开创和见证它最辉煌的时刻。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源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名山大川,中国风景名胜区已经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国家公园接轨,并正以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迈向生态文明时代。“风景名胜”这部天人传奇,我们期待它更灿烂的篇章。 &&&&&& 山水浙江 诗画江南(二) && 彭 亮 &&   山水不语,但山水有表情,风景有生命,名胜有记忆。山水浙江诗画江南,它们诗意地再现浙江人绵绵不绝的精神血脉,生动镌刻浙江文明的人文年轮。 &&   一万年的天人传奇 &&   杭州有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坐着木船,游览这中国第一个城市里的国家湿地公园,欣赏桑基鱼塘、茅舍田园,还可以参观古人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从事农耕。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远离这样的生活几个世代。
  而在浙江,西溪这样的农耕传统已经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 &&   我们以前说“浙江七千年”,那是因为有七千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各种工具,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说“浙江一万年”了。最新的考古发现,钱塘江以南浙中盆地的上山遗址里,中国人1万年以前就开始种稻。它不但改写了人类稻作文明史,也把浙江文明史往前推进到了一万年。
  稻米养育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正是以个体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耕传统,奠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浙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和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联合国倡导了一个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浙江的许多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有农耕文化的特色。最典型的是众多农耕遗址,良渚、河姆渡、跨湖桥、上山……成为了浙江大地的奇珍和骄傲。杭州西湖的八卦田,曾有南宋皇帝亲耕,是这个“三吴都会”的农耕传统的证明。事实上,秦汉以来西湖由海湾变为淡水湖、修筑海塘兴起农业之后,西湖时代才有了实现的条件。浙江的古村落在全国来说也非常珍贵,“七星八斗”芙蓉村、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烟雨西塘、武义俞源太极村……这些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的农耕村落,不但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标本,更是都市人眼里最难得的风景。浙江还有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楠溪江景区,三百里的山水田园如一幅古代中国典型的“耕读社会”的图画,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遗产。
  今天的浙江不但依然是中国最富足的地方,还以独特的江南田园山水成为海内外向往的旅游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更全面领会没有雪山大漠、高原深谷的浙江山水的魅力。 &&   江山胜迹——浙江山水的历史演变 &&   “江山留胜迹,晚辈复登临”。王朝的风云卷过天地,伟人的权杖指点江山,浙江的山山水水,可以连接我们与历史的所有记忆。
  “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大诗人白居易这里说的是缙云仙都山。它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之一。浙东绍兴会稽山,相传夏朝始祖大禹卒后葬于此而建有“大禹陵”,每年都要举行公祭大会。
  春秋时期浙江分属两国,浙江大地留下了吴越争霸的刀光剑影。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湖州莫干山,就因吴王阖闾派莫邪与干将夫妇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也留下了越王台、印山越国王陵墓、西施故里等诸多胜迹,成就了江南著名的文化古城绍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代表着先秦时代名山大川的主要功能和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形式——祭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当时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与五岳相应的有五镇(大山),南镇即浙江会稽山。会稽山在秦以前就列入五岳五镇,可称为浙江山水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事件。
  具有决定意义的山河巨变始于隋炀帝杨广。他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分别为终点的隋代运河,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开凿以来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大批闻名全国的名山大川和游览胜地,以及许多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等。现在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市级风景区,绝大多数在唐宋时期就已成名了。
  京杭运河也使浙江山水为之一变。正是大运河和钱塘江航运的兴起,使得浙江由以越州(绍兴)为中心的山会平原时代,迈向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宋人记载:“会稽为越之绝,而山川之秀甲于东南。……至唐,余杭始盛,而与越争胜。然杭之习俗华媚,善占形胜,而丹楼翠阁辉映湖山,如画工小屏,细巧易好,故四方之宾客过而览者,往往后越。”四方宾客对杭州山水和越州山水的喜好,在唐代时出现如此戏剧性变化。即便是以前直不为人所重的钱塘江涌潮,唐时也成了人们群集往观的重要景致。大运河纵贯杭嘉湖平原,途经了无数江南名镇和文化遗址,运河孕育的南浔、西塘、乌镇等江南古镇,古迹尚在,风物犹存。
  唐之后尽显风流的是吴越国钱氏。吴越国创造了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奇迹,为后人留下了像雷峰塔、保俶塔之类佛教文物奇葩,造就了“人间天堂”的神话。钱氏主动“纳土归宋”,杭州成为“地上天宫”。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奸臣当道,西湖岳王庙就是明证;但浙江却在是南宋发展最快,一举确立了文化大省的地位。以致到了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美丽的天都”。 &&   人间天堂——东南佛国慈航普渡 &&   2006年4月,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举办。国内外的高僧大德云集浙江,在“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号召下,在西湖和普陀山完成了一次空前的佛教盛会。
  浙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兴盛的省份之一,至今约有二千年历史,高僧大德荟萃,影响广泛深远,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见于经传史书的高僧就有一千多人,对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华严宗等的创立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影响到全国以至世界。浙江的不少寺院又是佛教宗派的祖庭:绍兴嘉祥寺是三论宗的祖庭;天台的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宁波天童寺是曹洞宗的祖庭;杭州径山的径山寺是临济宗的祖庭。普陀山是观音道场,奉化雪窦山被称为弥勒道场。浙江佛教辽远传朝鲜(韩国)、日本,近代又传入欧美、南洋、澳洲。
  古刹林立,佛教遗产和佛教文化的深厚,是浙江山水文化的重要特征。宋朝苏轼有诗云:“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即指当时的杭州寺院的兴盛景象。南宋宁宗时制定了寺院的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这“五山”(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都在浙江;而“十刹”中有六刹(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金华的宝林寺、天台的国清寺)在浙江。明代,浙江的普陀山被列为四大名山之一。国务院1983年公布的全国重点寺庙浙江省有14所。
  “三宝”之灵融合山川之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成就了中国的佛教名山胜地。浙江的西湖、普陀、天台、雁荡、雪窦、天目……都是代表。如果没有灵隐寺、净慈寺、虎跑寺、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与湖山辉映,西湖必然黯然失色;正是产生了以国清寺为祖庭的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天台山以“法华圣地”闻名天下。杭州湾外的不到300米高的小岛普陀山,也因为“观音道场”名列中国名山。
  深山藏古寺——佛教文化不但为山水增添了绝佳的景观,还给山水附上了灵气和神秘感。在湖山胜景里获得超脱和安慰的愿望,吸引了无数的朝拜者。成千上万人朝山进香、游览山水,是古代较大规模的旅游方式。这种活动也培养了人们对名山大川的审美意识和保护、建设风景名胜的自觉性。现在“东南佛国”西湖、“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天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弥勒道场雪窦山等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诗画江南:唐诗之路兰亭之乡 &&   名山大川的功能经过农耕田园、自然崇拜到宗教审美,到唐宋时期终于发展到了高潮:中国的山水文化产生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只是为了祭祀或者朝拜,文人、名士、学者、官宦及旅游者,开始纯粹为追求田园山水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他们情寄山水,触景生情,发之于笔墨,著之于文学,再现于书画,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
  难得的是,浙江是中国的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端。“唐诗之路,兰亭之乡”——造就了浙江山水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诗画江南”。与诗画词章交相辉映,一草一木皆有文化,正是浙江山水的最大魅力。把山水引入整个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浙江的山水田园竟然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让人不由得感叹造化的安排。
  楠溪江畔的田园山水成就了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这位曾任永嘉太守的浙江籍最早的旅行家,遍游了浙东浙南浙中等地。东晋“画圣”顾恺之游览浙江绍兴回来,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寥寥数语,道出了江南山水美的神韵,仿佛他的作品一样传神。“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兰亭“曲水流觞”,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与幽美的兰渚山水千秋共存。“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诞生了“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
  然而最著名的,要算“唐诗之路”。
  中国有丝绸之路,也有“唐诗之路”。唐诗之路在浙江。从钱塘江畔的西凌古渡起,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过上虞,再溯剡溪而上,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是古代诗人活动最为频繁、诗书与山水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千余年来,400多唐人留诗7D0多首。这里经中外学者专家实地考证已经确认并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与浙东相对,浙西山水以新安江一富春江钱塘江为主体,这条名江同样风光独绝如诗如画,历来被人们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在唐代,秀丽的浙西山水成为唐朝126名诗人“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条“浙西唐诗之路”与目前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一致的,今天从杭州向西而行,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岛湖,甚至到徽州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黄金旅游线之一。
  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携一卷诗书游浙江,正是千年来的传统,最好的旅游方式。 &&   山海真经——大地风流共潮生 &&   杭州西湖韬光寺曾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揭示了浙江山水的另外一层面貌:从整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域来看,浙江无疑属于东海。地质上的海陆变迁造就了浙江的地理格局;而百川归海,潮回大陆,共同形成了今天的浙江大地。从山水到人文,这里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山海经”。
  说西湖“楼观沧海日”并不假,西湖本是一个与杭州湾相连的咸水湖,属于板块碰撞产生的火山遗迹,千万年的海陆变迁才留下了这颗明珠。钱江潮是闻名中外的自然景观,但是中国数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只有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理才促成如此特大潮涌。自唐朝以来,“八月十八海宁观潮”已成风俗。
  浙江,从约4亿年前一片以浅海为主的海洋,到今天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沧海桑田的变迁让人感叹。
  雁荡山是浙江海陆变迁最大的“化石”,最终在东南一隅的温州乐清湾崛起一“天下奇秀”之地,峰、嶂、洞、瀑四绝交辉,今天它已经是世界地质公园。
  山脉一直延伸到东海,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半岛和岛屿。浙江大干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3000多个,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全国唯一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市——舟山市古称“海中洲”,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临海的特殊地理,孕育了浙江的海洋文明。“通商大埠,常在大江大河下游”。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隋唐以来杭州、宁波、温州都是著名的贸易口岸。但是明清以来的海禁和锁关闭国,扼杀了中国的航海贸易,也改变了浙江局势。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招募和训练“戚家军”,在浙江沿海留下了多处遗址。近代浙江沿海上演的是一场反侵略斗争,“定海三总兵”在鸦片战争中殉国;镇海招宝山古城保存着痛击法国侵略军的大炮,建成了国家唯一的海防纪念馆。今天人们在这些沿海遗址和名胜追溯历史,感受浙江山水的悲壮色彩。
  山海之间的特殊地理赋予浙江人最大的礼物,也许要算思想解放之精神。
  浙江先民总以开阔的胸怀开风气之先,少受习惯惰性的束缚,这与临近海洋环境相关。浙江是中世纪后期批判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摇篮,后来更受到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成为推进历史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杭州人龚自珍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拉开近代化的序幕近代留洋热潮迭起,浙江风流人物灿若群星,章太炎、鲁迅堪称一代宗师,“鉴湖女侠”秋瑾,以“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名垂青史。嘉兴南湖,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大地风流共潮生,这些都成为浙江最宝贵的遗产,在风景名胜地留下的无数纪念物,为浙江山水增添了不般的含义。
  山水不语,但山水有表情,风景有生命,名胜有记忆。它们诗意地再现浙江人绵绵不绝的精神血脉,生动镌刻了浙江文明的人文年轮。
  山水浙江,是一万年的天人传奇。 &&&&&& 古韵今风新西湖 && 彭楚轩 &&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现了西湖历史性的大扩容、大跨越、大提升。共恢复、整治上百个景区(点),使西湖扩大了五分之一,使西湖的景点格局和分布更为完善,西湖的人文内涵更为深厚,恢复了“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鸟、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打通西湖,实现了还湖于民的目标。杭州西湖环湖景区和综合整治后新增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   整合环湖南线,还美景于民 &&   “还湖于民”——这是2002年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的主题。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湖环湖一带,曾被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民居占据,总面积260多公顷的环湖景区,一度有80多公顷被占用。一般市民、游客身在湖滨,难见西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还湖于民”开始破题。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世纪初,仍有大批住户、单位迟迟未能从西湖南线景区迁出。打通西湖南线成为杭州面临的一道难题。
  “广大市民、游客一遍遍呼吁、催促,有些老百姓开始责难,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杭州决心改变西湖周边环境日益臃肿、百姓距离西湖越来越远的状况,实施还湖于民的决策。“西湖是杭州的西湖、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杭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第一号工程。广大市民、游客纷纷为工程献计献策。日,杭州市西湖南线“还湖于民”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该工程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包括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共拆迁居民480多户、单位20家,拆除有碍景观和沿湖贯通的建筑65000多平方米、开挖水面2690。平方米,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通过这些工程,南线一带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更好地体现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
  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西湖南线景区是西湖风景区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全的地区。这里靠近历史上杭州最繁华地区,从东汉华信筑塘算起,已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环湖园林景观建设,也有1000年的记录。这里既有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吴越、南宋两朝遗址,又有着襟江带湖的风景优势和鱼米之乡的富庶民俗遗存。还有由汉之金牛出水、唐六井、吴越钱王祠、宋聚景园、明清十大城门、钱塘十八景等延续不断的历史遗迹与梁祝、白蛇传、济公传等美丽传说。有着这么悠久历史、辉煌文化、丰富资源的南线,却一度是西湖旅游中个让人遗憾的冷角。许多杂乱无章的住宅、风格各异的宾馆,成为一道道“围墙”挡住了西湖。各个景点又独立成景、互不关联,让游客游兴大减。
  南线景区整治范围涉及西湖岸线3公里,占西湖岸线总长度的23%。这里分布着数百户居民、单位,他们因为“情况特殊”,已经应对历次整治拆迁。但是,这些困难最终还是被克服。动迁涉及的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大华饭店,省邮电管理局等单位无条件地放弃了优越的湖滨地段。它们能够顺利迁出,是西湖景区整合工程的一次革命。“南线整合工程是在革我们园文局自己的命。”杭州市园文局局长张建庭说。整治后,南线景区的几个收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园文局机关以及原在景区内办公的处室悉数搬出。
  将西湖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是南线整合成功的关键。
  为了打造西湖文化长廊,杭州全城的人们开始了寻找“失落的文化”大行动。专家纷纷献上良策。一位市民在杭州碑林中找到了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御碑,并从《四库全书》中找出了这首诗。这些最后到了设计师的手中,真的促成了南线中的一个历史景观“亭湾骑射”。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御碑也在碑林找出,并立于亭中。根据宋朝一对痴情男女投湖自尽的故事而修建的双投桥,成为长桥公园最吸引游客的一处景观。深深的文化内涵,最终汇聚成晚清杭州古地图、亭湾骑射、澄庐、涌金池、金牛出水、张顺像、钱王祠、御码头、清照亭、学士港、水南半隐等闪光的历史文化景观。
  雷峰塔是日倒塌的。为了恢复“雷峰夕照”胜景,雷峰塔重建工程前期设计论证等筹备工作历时22个月,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不下80次。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大师们,共提出了10个雷峰塔设计方案和4个“雷峰夕照”景区方案,并在“湖畔居”进行公展,征求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最后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而塔形采用其历史上最有价值时期的楼阁式塔。雷峰新塔是一个“钢骨铜塔”,原设计方案中塔的钢柱是立在老塔塔圈上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决定再向外挪,已开工4个多月的工程还是停了下来,雷峰塔竣工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月。
  “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西湖南线景区整治着眼于市民、游客的需要,一改以前的“保护、圈建、收费”的套路,建设完全免费的开放式景点,这是西湖南线整合的一大创举,更高层次上的“还湖于民”。
  西湖南岸的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长桥公园,通过拆除围墙、调整树木、引入湖水等措施,连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公园。西湖南线整合工程之前,虽然这五个公园就在西湖边上,但是公园里面没有水,这次整合工程把西湖水引到公园里面,使公园的景观变得更为丰富,使公园充满了灵气,西湖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公园也成为整个西湖大花园的一部分。
  打破传统园林景观各自独立封闭的做法,整合的南线是一派通透、开朗、明雅、隽秀的风光,西湖水被引入南线景观带,人们站在南山路上就能一览西湖风光,南线还与环湖北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同步改造建设的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于谦祠、净慈禅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十里环湖景观带”,强化了西湖作为风景大园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创造了西湖园林“大气、雅致、开放”的时代新风格。今日之西湖,是真正的风景大园林、山水大花园。
  “将西湖美景还于民”。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在全国风景区、在西湖的历史上堪称第一次。
  西湖西部、南部都曾经深至山麓。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明弘治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和由岛、堤、桥等主要景观组成的亲水、近水环境,突出体现了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美学内涵。
  在中国的湖泊史上,没有一个湖泊能像西湖这样得到如此精心维护治理。西湖既维系着原有山水格局风貌,又没有被停滞和凝固在某一个历史的接点上,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持续的联系和历史的演变。
  历史上的西湖,水域面积最大时比本世纪初大一倍,完整而且完美结合的山水园林构成了西湖美的极致。300年来,西湖水域面积减半,雷峰塔轰然倒塌,杨公堤风采尽失,西湖水质恶化。西湖全景难觅,“西湖十景”残缺,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间丛林寻幽觅胜,这成了西湖的最大缺憾。
  “盛世圆梦”。继2002年10月西湖环湖南线景区建成开放,雷峰新塔落成补齐“西湖十景”之后,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又全线展开。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使湖西渐渐消失了湖影波光,美景遗落在杂草村落间。4.8平方公里的湖西地区,汇聚了乡镇企业60多家,常住人口5000多人,非常住人口近5000人。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这些水体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生产水源,超量采用;生活污水又排入溪涧、流入西湖;加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近几年西湖虽经彻底疏浚,由于湖西溪涧来水污染不断,湖水透明度仍然很低。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环顾西湖四周,唯有湖西地带,水源污染、环境恶化、建设滞后,是西湖保护管理必须正视的难题。
  为了让西湖恢复诗意胜景,杭州实施新一轮西湖综合保护三大工程。三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西湖西部的生态修复,恢复杨公堤。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拆迁民居厂房、恢复开挖湖体、疏浚整治溪涧、规划建设景点、种植移栽花木……重现杨公堤旧日胜景,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面共计70公顷,挖掘历史文化景观36个,基本复原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梦圆。
  国家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原建设部副司长王秉洛认为西湖综合保护把“园林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环保和生态的理念在三大景区建设中全方位渗透。通过西湖引配水和疏浚工程,每天40万立方米、透明度达120厘米的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湖,提前实现了西湖水每月换一次的目标。至2005年年底,平均透明度基本可达73厘米,比2003年以前提高了23厘米。平均水深由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5米。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新湖滨景区建设”三个项目,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西湖申遗目标的关键一步。
  湖滨新景区成为了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景观休闲带,充分体现出城湖合璧的风貌,是西湖山水城市景观化的新发展。北宋欧阳修在名篇《有美堂记》中早就指出,杭州特别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兼得都市繁华至乐和山水林泉至美的城市。西湖从古代城外的“邑郊风景区”,逐渐成为当今拥湖于城中的“城市大花园”,湖与城已经融为一体,西湖也成为真正的“城市湖泊”。从1912年“西湖进城了”以来,杭州称为“山水园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性密切相关。今天湖与城的紧密关系,又以“湖涵城中”的现代形式空前强化。这是一个既成的现实。不同于破坏性的“风景区城市化”,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观化是继西湖园林艺术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构深化。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体现了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和谐,是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和美的延续,是西湖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典范。”
  “不雨山长润,无云山自阴”的梅家坞是杭州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茶文化村得到整体保留,“保持了古老的茶叶种植,又在发展现代旅游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加了一项内容。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可谓是荡气回肠的西湖保护史上又一个新篇章。
  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为人们向往,但是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长期以来,西湖面临巨大的游客压力,现有景区又不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要。湖西杨公堤的湮没更是让历代无数人痛心疾首。
  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缺陷。它以明代西湖为蓝本,部分恢复西湖水域面积,再现杨公堤、里六桥的迷人风采,展示其清趣、雅趣、野趣和古趣的特点。“堤在水中,水在堤中”,杨公堤以西恢复了几百年前的湖面,堤上六桥重现,游人也可以在这片幽深的湖面荡舟,循着“上香古道”往灵隐、天竺一带,踏访古人游踪。茅家埠、法相寺、盖叫天墓、五老峰等一些被湮没的景点从历史走进现实。俞曲园墓、于谦祠、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及通利古桥、黄公望故居遗址等,与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丁家山、三台山、吉庆山、花家山等山体构成了西湖西部风景区的全新格局。“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西湖再次惊艳人间。
  这个给西湖“整容”的大动作,因为全方位保护、发掘湖西历史文化遗存的而获得各方赞誉: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拓展西湖水域,尽可能恢复历史上水体和山体比较贴近的景观面貌,退耕还湖,清除淤泥,搬迁、拆除破坏水域的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使水体恢复了原有的自然形态,保护了其风貌的完整性。对于西湖历史文化的发掘,增强了西湖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从美学上比较新西湖比原先更漂亮且更具魅力,特别是杨公堤景区内曲折的水道与丰富的植物配置,不仅极具乡野情趣,可以使游人贴近自然,而且将风景中的各类美学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别具风味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   保护北山街,推出“十五景” &&   2004年国庆,西湖风景区推出北山街、中国茶叶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龙泓涧景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三台阁等“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共计15个景点。
  2004年2月,在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上,经过罗哲文、毛昭晰、谢凝高等13位专家的慎重投票评选,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保护规划方案,在候选的5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方案确定的核心保护区东起保做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宝石一弄;南至北山街,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在西湖周边,北山街算得上是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一条历史老街,尤其是当整个杭州城都“旧貌变新颜”后,人们就更看重这条老街了。“名人别墅一条街”——北山街目睹了西湖的百年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诸如“亭亭如美人”的保俶塔、香火盛极一时的抱朴道院、南浔嘉业堂主刘锦藻的“坚匏别墅”遗址、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展馆等,位于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石山山石岩体构成特殊,“宝石流霞”名扬四海。
  一部民国史,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它有关联:191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杭州演讲,下榻北山街;1923年,蔡元培不满北洋政府的黑暗,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闲居北山街旁。1929年,中国第一个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在这条街上启幕。西博会还为北山街留下了一座中国最早的展览馆。1929年,中国卫生“第一所”——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在这条街上亮相。1930年,汇集全国各地武林精英的浙江省国术馆在此亮相……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地块被机关、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占用,割裂了北山街这一环湖最重要的风景游览线与北山的关系。许多历史遗迹被占用、破坏、湮没,有些文化景观正在逐步消失。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刻不容缓。
  因此规划方案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建筑、道路、绿化都制订了详尽的规划方案。尤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强调最低干预原则,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重建,重视保护遗址。规划方案中,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将成为集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是2004年的重点,通过实施宝石山林相优化工程、北山街夜景灯光工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北山街已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馆”,指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和苏东坡纪念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茶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博物馆背依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依山取势,周围茶园青翠馥郁,馆舍由几组错落有致、富有浓郁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构成,呈现出一片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一条曲曲折折的水系,似九溪十八洞,给茶叶博物馆平添几分灵性。
  “三园”包括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和龙泓涧景区。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云栖景区因优美的竹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司名,“云栖竹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云栖寺也位于该景区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多次游云栖。新出现在游客面前的云栖景区以“绿”、“幽”、“雅”为特色,充分体现云栖竹径休闲文化的内涵。仁寿山公园对原有历史人文景观张宪墓和林风眠故居进行保护与修缮。龙泓涧景区是杨公堤二期工程的核心景区,湿地、水域和农家小楼将构成景区的要件,保留原有茶园,增设若干堤岛,水面曲折,一派休闲农庄风貌。
  “四墓”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和陈夔龙墓。龚隹育墓位于六和塔旁,是杭州不可多得的保护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通过保护整治,已成为濒临钱塘江畔的西湖风景区重要景点。苏小小墓、陈夔龙墓和武松墓原样修复。
  日,西泠桥畔秋雨蒙蒙,历时3个月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复建工程已近尾声,举行两墓封顶仪式。按传统的民俗惯例,墓里要埋放一些“压胜物”以示怀念。两个用“日”封的红色铁函,被分别放入题有“钱塘苏小小”和“宋义士武松”的石函,用特制的涂胶封口,最后放入两座墓中央,上面加土覆盖。据了解,每个石函中的“压胜物”主要有四件“宝贝”: 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记载了两墓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的光盘;一卷百余字记录两墓来历和重修情况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份从灵隐寺请来的《普庵咒经》经卷。
  “五景点”是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和三台阁。 &&   维护两堤三岛、延续龙井茶文化 &&   2005年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寺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由此,西湖“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恢复了西湖的自然和历史原貌。
  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堆筑起来的白堤、苏堤、赵堤,如轻柔的绿色锦带飘浮在湖面上,把西湖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水面。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处小岛,鼎立于外湖,如同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是从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一池三岛布局的真实演绎。“两堤三岛”囊括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四处,是西湖景色的精华。“三潭印月”更是成为西湖和杭州的形象标志。
  以“两堤三岛”为核心的“西湖十景”,是中国早期最为完整的景观景例,对中国山水景观的布局、营造、品评、品名和审美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还为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实际范本,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从设计构思到具体景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借鉴了西湖,甚至直接仿自西湖。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有直接以西湖十景命名的景点。西湖的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指导了唐宋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西湖南线、西线、北线、东线分别得到了综合整治,西湖周边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两堤三岛”则少有变化。备受关注的西湖景区最核心区块一“两堤三岛”改造,并未改动总体平面格局,只是将对其绿化、植被及配套设施等作“适当修缮”。
  “这个方案的出台慎之又慎,经历了多个部门几年的调研、修改和审议。”从2002年开始,杭州有关部门就提出“两堤”改造计划,初步设想是把两堤包括断桥在内的现有柏油路面改成石板路,以体现西湖整体协调之美。但这些计划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时,分歧较大,使改造方案一时难以确定。
  经多方考虑,最终被定位于“适当修缮”:白堤保持并加强桃红柳绿的沿湖景观格调,重点突出“朗、艳”两大特色,再现“一株杨柳一株桃”景观。孤山延续历史文脉,恢复苏东坡、白居易二公祠及“复旦光华”牌坊等人文景观。苏堤的修缮体现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历史上苏堤的总体平面格局,在保护和修缮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垂钓区、临水铺装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同时优化植物配置。湖心亭重点恢复清代钱塘十景之一的“湖心平眺”,重建相传为清乾隆帝所题的“风月无边”御碑,尽量减少商业气味。“生态岛”阮公墩的修缮重点以增加岛上野趣为主,引种品种丰富的乡土植物,突出岛上的生态景观,保持“阮墩环碧”的自然美景。而以“三潭印月”著称的小瀛洲,保持江南山水园林特色,还按原址原貌复建了“万字亭”景观,恢复曾为西湖十八景的“鱼沼秋蓉”,并利用岛上房间布设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陈列室,纪念他在浙江为官期间完成西湖十八景的开辟。
  日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龙井茶的保护首次进入了规划视野——要以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西湖龙井茶。既要保护龙井茶基地面积总数不减少,还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周围环境特征,保护和保持传统种植、采摘、炒制方式,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山饮西湖,雾生龙井。”在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人文积淀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龙井茶,是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以龙井茶为代表中华茶文化,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以表现茶文化为内容的“一寺、一村、一园”三个景群为整治重点,目的在于保护龙井茶原产地生态,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古典园林布局的龙井寺,注重龙井茶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内涵,表现“禅茶一味”以及龙井茶与书画、文学相结合的高雅情趣。龙井村通过对农居的修缮,以实体形式描述龙井茶的演化史。龙井山园演绎茶俗、茶礼以及饮茶所带来的茶文化内涵。
  复建“龙井八景”是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的主要内容,一直持续到2D06年二期工程。
  “龙井八景”位于龙井寺东北部的山坳中,这里群峰环绕,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溪水叮咚,自古以来都是杭州的游览胜地。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亲临龙井,四次亲笔为“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题名,并为龙井茶作诗赋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龙井八景”逐渐被损坏、湮没。此次恢复、整治“龙井八景”,使龙井八景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以重现历史原貌。“八景”中的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在龙井寺,已于2D05年基本整治完毕,2006年主要是恢复其余五景。恢复“龙井八景”后,园文部门专门在“八景”里建筑了 排诗碑廊,乾隆的8首手书原件被放大一倍,复制在仿古宣纸上。在乾隆和茶文化陈列室里,挂着专门从故宫博物馆等地找来的10张乾隆的南巡图片,这些图片之前在北京并未全部展出过,第一次亮相就选择在与乾隆皇帝有着渊源的龙井。
  整修后的龙井寺依旧是市民和游客品茗赏景、寻古问今的好去处。“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龙井没井。”整修后的龙井寺里这潭泉水毫发未伤,市民和游客依然可以搅搅泉水,看看“龙须”。
  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著名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杭州,在全国独一无二,有“茶都”之称。龙井茶文化景区的整治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杭州西湖·龙井茶”还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在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有与酿酒有关的,有与种植业有关的,但还没听说过和茶有关的。”龙井茶文化对西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申遗”重要、独特的资源。
  西湖虽然始终是中国人的美好情结,但是也有人认为,世界遗产的评判倾向于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只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会在断桥边想起白娘子,在孤山下想起苏曼殊,在灵隐寺想起济公和尚。其实具体的景点和历史人物只是表征,“从申请世界遗产的角度看,真正让外国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东西将如何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西湖的人文积淀无疑是中国乃至东方的典型,而“龙井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作用以及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是申报遗产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杭州最佳的遗产组合。 &&   民俗吴山,佛国灵隐 &&   日,焕然一新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三大项目——灵隐景区一期工程、吴山景区一期工程(伍公山景区)和“龙井八景”恢复工程如期对中外游人开放,这是继2002年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的第五次推出。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深入市区的山坳,三面临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因春秋时期为吴国的南界而得名,由西南到东北绵延而成一条弧形山岗,由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粮道山、瑞石山等小山头组成。景区面积仅1.25平方千米,但却特色鲜明,历史上即有“山上城隍庙,山下清河坊”之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和庙会,每年来杭进香、游览、观潮、购物的人都要云集吴山,热闹非凡,成为杭城民俗文化积淀的中心和最佳演示舞台。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逐步整修了吴山城隍庙、三官庙、药王庙、东岳庙等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城隍阁。但山上仍有伍公山、阮公祠、三茅观等景区有待整修。尤其是伍公山景区,是市民活动最为集中的所在。
  伍公山景区整治主要实施的内容有:恢复吴山庙会,继承历史文化;整治游步道;完善景区绿化;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管线“上改下”工程,形成河坊街——城隍阁——伍公山——鼓楼——大井巷——胡庆余堂——河坊街的游览环线。伍公山成为一处反映杭州吴越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文历史景区。
  整合“大灵隐”,是此次“新西湖”的重点。
  灵隐景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名胜古迹众多。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石刻雕像,有位列“五十二刹”第二、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隐寺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讲解佛经著名的三天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和天竺三寺,还有被列为清代杭州十八景的“天竺香市”、“韬光观海”,元代钱塘十景之一的“冷泉猿啸”,以及动人的三生石的传说、济公活佛的传说等。还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又不离宗教及民俗内涵的天竺香市。但是这里还存在景区内农居混杂,部分民居破旧不堪、卫生状况差、污染严重,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等问题。
  整合“大灵隐”,重点是改变游客过于集中在北麓灵隐寺附近的现状,尽量疏散游客,保护北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保护、游览设施完善、内外交通完善、农居点规划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历史文化挖掘、景点的修复等。其中北麓主要以保护灵隐寺及飞来峰造像为主,南麓主要是在保护三天竺寺的同时,积极发掘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天竺香市、整治法云古村等。把灵隐景区建成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灵隐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瑰宝”。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要恢复和保护好灵隐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被称为西湖综合保护的“收官之战”。
  灵隐寺由印度高僧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十大古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1957年进行过全面整修。1988年后至今作进一步扩建,相继建成药师殿、罗汉堂、华严殿等。灵隐景区“尽端式”的道路结构,狭小的公交车站和拥挤的入口处令许多游客心有余悸。一到节假日入口常常会出现人车拥堵的场景。主入口的整治,结合南北两涧及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搬迁天外天餐馆和公交车站,拆除原有售票亭,设游客集散中心,合理安排人流,并把飞来峰山景和天外茶源景色引到主入口区,复建灵竺山门和佛国山门。除了保护灵隐寺,工程还对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等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和修缮。
  沿天竺山支脉而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合称为“三天竺”。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向观音祈雨“应验”后,前来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人纷至沓来,“三天竺”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天竺香市”,成为一项西湖传统盛事。近年来村内人口增多,民居搭建杂乱,整体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天竺香市已渐衰退。2006年对天竺香市进行恢复建设,结合三个寺庙前的景观,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天竺路上的农居,恢复上香古道和天竺香市佛教文化意境的景观环境,修建电瓶车道,引入游客,使天竺路形成“市”,展现了天竺香市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体验佛教文化场所的又一处旅游休闲景点。
  三生石、香林茶、白云茶也将得到恢复。三生石在灵隐寺背后的三天竺,也就是现在的法镜寺附近。这巨大的三块石头是飞来峰嶙峋乱石中的一组,据说分别代表前世、今世、后世。最东侧的一块石上刻着的便是苏东坡在《僧圆泽传》中写到的圆泽禅师与李源在三生石隔世相约的故事。中间一块石的阴面用小篆刻着“三生石”三个字。天竺白云茶、香林茶是西湖龙井茶的起源,香林茶是茶叶发展史上最早的区别于团茶的散状“草茶”,后被辩才带住龙井种植最终发展为龙井茶的珍贵品种。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赞美的就是香林茶。
  2006年国庆灵隐首批推出十二景:北峰茶韵、合涧沉钟、玉液重泉、灵鹫飞来、冷泉猿啸、御碑亭、灵隐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完全整治后,灵隐景区推出三十二景,面积将扩大五倍,步行游览大概需要五六个小时,灵隐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西湖综合保护没有终点。2007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确立了八大重点工程项目,并预计将于今年“十一”前全新亮相。这也将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展以来,第六次向世人推出“新西湖”。这“八大工程”是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吴山景区二期整治工程、八卦田遗址整治工程、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高丽寺文化陈设工程、虎跑公园保护整治工程、满觉陇区块整治和印象西湖项目。 &&&&&& 感受普陀洛迦 体验心灵日出 && 蒋宝华 &&   普陀山的冬天,温暖如春。光熙峰的山在梵宇重楼上凝聚祥云瑞气,莲花洋的水似阳光般地流动着紫潮碧烟。林荫曲径,海岸山门,万头攒动,川流不息,人们怀着虔诚与感恩,在季节轮回交替中升华心灵境界。
  普陀山的春天,充满希望。树木增添了新的年轮,鲜花绽开了新的蓓蕾,普济寺莲花池期待着更多的心灯灿烂,佛顶山香云路期待着更多的游客登临,连一片叶子也没有的古沙朴也在濛濛细雨中长出新绿……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使普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山、宗教圣山、自然奇山。
  普陀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普陀山凭借着特有的幽邃、神秘的山海风光,很早就吸引众多的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福、晋葛洪,都曾来山修炼。自开创观音道场后,来山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先后登山游历。日本、高丽、印度、泰国等僧人和信徒也常往海外弘法。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登山游览观光,或吟词赋诗或往来酬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使山僧之寺庙建筑、天赋之自然景观与大量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独具特色的震旦佛国。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圣地。普陀山地形地貌酷似佛教诸经所述之观音圣地,四周金沙环绕,石壁林立,山上鸟语花香,古木参天。最高峰佛顶山常年烟雾缭绕,东南洋面上的洛迦山,宛若佛陀横卧,莲花涌动。普陀山以其神奇、神秘、神圣成为观音大士的道场,成为信徒渡海登山求访大士踪迹的神秘去处。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活动不断。每次观音香会期,全岛烛火辉煌,香烟缭绕,诵读礼拜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积累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土结缘四海、普渡众生的信念,传播广远,影响深入。山上每逢佛事,常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屡有应验,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普陀山是大自然的杰作。普陀山四面环海,自然风光幽幻独特。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给人以无限遐想。岛上树木葱茏,古樟遍野,花草繁盛,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仅产于普陀山上的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秀丽的山海风光加之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我们满怀着感恩的心情:感恩上苍,给普陀山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感恩各级领导,对普陀山建设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感恩海内外所有的为普陀山日新月异变化作出巨大奉献的人们;同时也感恩所有的信众游客……有了你们,普陀山必将成为世界佛教圣地和国际旅游胜地!让更多的人感觉普陀洛迦,体验心灵日出。 &&&&&& 去普陀,那是观音眷恋的地方 && 张受祜 &&   余秋雨说普陀山代表着一种境界,他登普陀山是摒弃世俗纷争,一心只怀着慈悲的念头,像古人着草鞋、拄芒杖那样艰难地朝着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圣地一步一步地走去。我以后还会再来,再来时我将努力像余秋雨一样,不只为游山玩水,不只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幸福,而是来朝拜自己的精神圣地,为祈求“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而来!
  “在我心里你是莲花一朵,你给我的美是那么多;你把山路给我,去寻找神奇的传说。你把沙滩给我,大海有无穷的欢乐。你把童心给我,我无忧无虑地唱歌。你把思念给我,走遍天涯也把你想着……”
  转眼,离上次游普陀山已经四年了。可是正如这歌词里所唱的,走遍天涯我也念念不忘那石板小路隐入苍翠的古树丛,古树掩映着一角黄墙,墙里墙外有那终日萦绕心头的经声海涛,还有,还有那为了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小姑娘甘愿湿了自己裙摆的观音!
  打那以后我便对普陀山有了浓厚的兴趣:这里怎么会成了观音的道场?中国老百姓对观音的喜爱为什么远远超出其他菩萨?近年来普陀山连续举办四届观音文化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这海天佛国。普陀山去年一年的游客竞超过了300万。虽说历史上有过“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的说法,毕竟事物都在变化中,看这势头普陀山似乎是欲问鼎“四大佛教名山”了。 &&   可惜的是我未能亲自参加“观音文化节”,当我从网上看到那些游客信众,尤其是老人孩子人手捧着一盏莲花宝灯随着“灯流”在海印池畔缓缓绕行的照片时,被他们一脸的虔诚,一脸的幸福深深地感动。于是今天我又和四年前一样,约了舟山当地的故友德兄再次渡海来朝拜我心中的圣地。 &&   观音爱上了这朵海上美丽的小白花 &&   与挚友携手游名山,这本身就是人生一大乐事。当渡轮驶向普陀山,带着微微咸腥味的海风迎面吹来,看着无边的海波轻轻地翻动,几只海鸥舞动着银白色的翅膀一路追随着我们,我的心情就和这蓝天一样清明澄碧。上次来普陀我曾埋怨过自己是个凡夫俗子,不能像孙悟空一个跟头就翻到观音菩萨的紫竹林去。就是面前这位德兄告诉我:普陀山在海中正是它的脱俗之处,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兼有山海之胜的“海天佛国”。乘船渡海既是这次旅游的特色,又是让人有个心灵准备的过程,让海风净化心灵、过滤俗念。这样的旅游与匆匆忙忙“飞车看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德兄给我看一本杂志,里面有一幅航拍的普陀山全景图: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碧波万顷。而几乎被绿树全部覆盖的普陀山就荡漾在这大海之中。照片里还有小小的庙宇和南海观音铜像依稀可辨。《普陀洛迦山志》说:“山处杭州湾外,孤悬海中,为舟山群岛组成部分。”而山名源于佛经:观世音的住处是“补怛洛迦”,简称普陀,意译为“美丽的小白花”。
  德兄告诉我,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指出,经书里的这个“补怛洛迦”山其实在印度的南部海域。但十二世纪以后印度佛法消亡,南印度道场消失,中印佛教交流也中断了。而中国的浙江梅岑山却不断有观音现身的传说和记载,如在唐朝有位梵僧登山燃指,看到观音现身还送给他一块宝石。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手里曾钦派人到普陀山供香幡,开了朝廷供奉的先河,而宋神宗赐额“宝陀观音寺”便成了标志:观音道场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了。
  我一面听着德兄的讲述,一面在想:一定是南印度道场废弃之后,观音菩萨腾云驾雾巡游世界各地名山大川。当她飘然来到杭州湾的上空看到万顷碧波中这朵盛开的“美丽的小白花”,一定是眼前一亮,这里的花草树木,山石泉流比经书里描述的更加迷人美丽,她便毫不犹豫地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嗨,发什么呆啊,普陀山到了!”德兄一面帮我拿包,一面朝我大叫。 &&   有趣的说法处 难忘的海涛声 &&   虽是元宵节刚过不久,佛顶上却是一派春天的景象。想起四年前登佛顶正逢大雾弥漫,山道上十几米外便是一片混沌。好几次,刚从迷雾中显出一个宽袖长袍的僧人的身影,悄无声息地从身边飘然而过。回过头去再看,他已隐没在乳白色的雾幔之中,只留下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背影。我们就在腾云驾雾中寻寺访僧,连寺庙里的观音、罗汉全在缕缕雾气的缭绕之中显得格外灵动和神秘。当时一面庆幸自己领略到了佛国奇雾,一面又遗憾不能从佛顶俯瞰普陀山全景。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普陀山果然到处古木参天,奇石遍布,山坳里掩映着寺院的黄墙和飞檐,道路旁摇曳着青竹与翠柳。尤其是远处千步沙一带碧海映蓝天,金沙接银浪,再远处隐隐可见南海观音的铜像,她正伫立在龙湾岗巅,面对着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大海!这景象比起经书中所描述的毫不逊色!
  可笑的是我仿佛给自己下达了一个任务:好像一定要“考证”出观音菩萨确实在普陀山呆过。迫不及待地催着德兄带我到观音说法处去看看!
  观音说法处在西天景区。说法台是块方广30多米高大的巨石,顶平如台,稳稳地坐落在台基上,背后衬着苍翠的古树和蓝天白云,前面有一小片空地,再往前略低处便是司名遐迩的“磐陀石”。这是由两石累叠而成的,下面的石头高高耸起,上面的石头上大下小,呈菱形,“两石相累处仅一点,望之若悬,观之欲坠,势若滚卵。”有人把这菱形的磐陀石说成是观音的木鱼。可以想象,观音菩萨端座在高高的说法台上,给众神讲佛,远处又有大海的涛声伴和,这情景与经书上描述的多么相似:“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如果说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看到观音与众菩萨的话,还有当时听观音说法的听众在现场作证:那就是卧牛和二龟!
  在不远处有一头石牛匍伏在地,高高耸起的脊背、弯弯的牛角和那埋头熟睡的姿态真是惟妙惟肖。谁也不知道它在这里已经睡了多少年,我拍拍牛角,轻抚牛背,也许它太累了,它丝毫没有醒来的意思。德兄笑着说:“居然在说法台前睡着了,真是对牛弹琴!”我却以为也许在它甜美的睡梦里有云拌雾和的半轮明月,有横笛吹散的一池睡莲,它不愿意醒来。也许它正在梦里琢磨着观音讲的佛经,不悟透了绝不起身……
  更有趣的是在磐陀石的西下方山麓间有一块突起的巨岩,一只石龟已经爬到岩顶,伸着脖子回过头来招呼后面的同伴。另一只石龟正缘着崖壁奋力攀爬,筋膜尽露,努力地想赶上前面的同伴。据说这两只神龟是从东海龙宫赶来听观音说法的,按规定它们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赶回去。不料它们听得过于入神,忘却了时辰,待到旭日升起,它们想走已经来不及了,变成了石龟永远定格在这里。
  曾听人说,这里还有一个“点头僧”,在我的想象中那一定是个自以为听懂了观音说法的石僧,正在得意地“点头晃脑”。可是我们打听了不少人始终没能找到,太可惜了!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赶到“百步沙”看日出。远处海天之间虽有一些亮色,但看来离日出天亮还早。苍茫的夜色仍然笼罩着一切。只听得海涛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边响起,一转眼就随海浪到了眼前,听了有点吓人,幸好刚要扑将过来,却又缓缓退去。
  不知为什么在夜幕之下这灰蓝的云天,墨蓝的海面,远处的山影,更不用说近处月牙形的沙滩和礁石又全都辨得如此清晰明白。无意间一转身却看到背后的宝儿山上空悬着一轮明晃晃的圆月,原来是她把流水似的清辉,悄悄地洒满寰宇。霎时间我感到周围一片宁静,连涛声也变得悠远柔和了。久违了,清冷圣洁的普陀月!我心底一时泛起莫名的感情涟漪,似有许多话要向她倾诉。
  也不知对明月看了多久,再面向大海时海天之间那片亮色已变成一片玫瑰色的霞光,并在不断扩大。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尽管由于云层稍厚,未能看到红日从海面跃出,但不一会儿火红的太阳从云层后面射出万道金光,紫红色的朝霞把云天和海面一起染红,把云层和云朵全都镶上了金边。旭日继续从云层后面徐徐上升,海面有水光雾气相衬。这时候我忽然感到耳边的潮声极像普济寺里僧侣们的诵经:主旋律是那节奏分明的拍岸涛声,洪亮而高亢犹如身披红色袈裟的老僧在领唱;远处层层叠叠正在赶来的波涛以及宛如叹息般正在退回去的浪头,就像翻着经书的众僧低音和唱;天上的风,岸边的树,还有不知来自何处,莫名的天籁都在轻轻地协奏。在这看似单调,不断重复的韵律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似乎也有隐隐的木鱼钟磬与经声伴和着,令人动情,令人陶醉。 &&   我问德:“你还记得上次在这里遇见的母女俩吗?”他说:“当然记得,可怜天下父母心。”上次在这百步沙遇到一个女孩面对大海听涛,天黑了还不肯回。她母亲告诉我们,女儿得了间歇性的精神病,老觉得有个男人在叫她的名字,她便要自杀去与他相会,谁劝阻,她就踢打抓咬。但一下子清醒了又和正常人一样。母亲卷起袖子给我们看:满是抓咬的伤痕。她说这次到普陀山住了几天,女儿天天来听涛,竟然没有发病。但愿观音菩萨能够保佑女儿病情好转。想到这里我笑着对德兄说:“你相信吗?我来时腰椎盘突出压迫右腿神经,稍多走路就疼得站不住,快半年了。这回走这么多路竟然没怎么疼!”德兄回答:“这事发生在普陀山,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并不迷信,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普陀山的宗教氛围有利于病人身心,有利于康复也是无庸置疑的。
  德兄说:“普陀山真是得天独厚,其他三大佛教名山也有暮鼓晨钟,梵音缭绕,可是没有大海的涛声相伴;其他的海岛景区有了碧海蓝天却又没有菩萨捧场。你看这百步沙背靠苍松蓊郁的几宝山,面迎碧波万顷的莲花洋。对面又有并称‘普陀洛迦’的洛迦山,山形就是尊海上的睡观音。海岬边这块‘师石’上还刻着米芾题写的《师石偈》,到了夏天百步沙浴场开放,男女老少来到这里晒太阳洗海澡……真是烧香拜佛、休闲度假、探古访幽,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啊!” &&   中国百姓更爱慈母般的观音 &&   我们下榻在普济寺旁的锡麟饭店。早听说寺里有一尊毗卢观音是男身像,便特意去看看。到了大殿里只见观音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头戴天冠,手结定印,低垂眼帘,神宁气静。这像塑得端庄大气,但究竟怎样才能看出这是男身观音,我们两个人都琢磨不透,便到殿外请教一位和尚。他说,主要是看他头上戴的“毗卢”,可判定是男身像。又说这样的观音像在全国也是唯一的一尊。还想细问,他忙着有事去了。
  说起观音由男变女,德兄又打开了话匣。他说从东汉起佛教传入中国,到唐、宋便是普及时期,经典译传普遍深入流行。观音菩萨变成女性是从元朝开始,到明清时成了主流,这也是佛教传播的需要。你想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只要听到有人口念他名字就会赶来救苦救难,当然深入人心。但是对广大女信徒来说在闺房里挂着一个威猛的男神画像,对着他诉说女人家的心事总不大方便吧。何况即使男人对威武的男神也是敬畏有余亲近不足,所以仁慈的带着母爱的女观音就被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接受,并且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菩萨。
  德兄说,他在第四届观音文化节上,参观了“佛教艺术精品展”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观音像,有塑像有绘,画,那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有趣的是他还看到一尊长着胡子的观音铜像,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对外来的佛教文化不但虚心宽容能够接受容纳,还能消化改造,使它更加丰富完美。
  以往我旅游,很少关注寺院里的塑像,这回受了德兄的影响,竟有意识地跑了一些寺院并注意观察。普陀山的寺、庵院、茅棚无一例外都供奉着观音像,是观音造像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中不少闻名遐迩。海岛观音,紫竹观音、不肯去观音、杨枝观音、或挺立鳌头或端坐在竹林,或金光灿灿或洁白晶莹……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枝庵”里看到了杨枝观音。一进庵我们就兴冲冲地打听“杨枝观音碑”在哪里?不料回答是:碑就珍藏在庵里,但原件管理极严,不少在山上工作多年的干部也无缘见上一面。杨枝观音碑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画作,宋万历年间的拓碑。寺院几经兴衰,真迹又已失传,此碑就显得特别珍贵。我们只能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了,在大殿里瞻仰那杨枝观音的塑像。老实说我有点失望,似乎看不出与普陀其它寺院里的塑像有多大差别。正在若有所失,无意中在另一个厅内看到了一幅用铜板刻制的“杨枝观音图”,眼前一亮:你看,观音大士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枝,好像正欲把杨枝蘸满甘露洒向人间。面部神情极为娴静安宁。精美的珠冠,飘飞的璎珞显示出她的高贵和华丽,而坦露的上胸和赤裸着双脚又流露出几分质朴和随意。从整体上看线条流畅自然,形象优美动人。靠近细看,那繁美的衣上花纹,精致的珠宝首饰乃至一丝丝纤纤细发都刻画得那么精细完美,但这一切又都淡淡地退居次要地位,绝不喧宾夺主。虽然看不到珍品原件,但我多少感受到了阎立本绘画的韵味,感到特别满足和欣慰。 &&   “不肯去”和“短姑处”感动了多少人 &&   不过真正打动人们的还不是观音菩萨的外形,而是她的慈悲情怀和鲜明的个性。
  “不肯去观音院”是个重建不久的唐朝风格的建筑群。清净庄重,幽雅别致。但我又觉得它太接近日本的建筑风格,规模也大了点儿。因为我想象中它应该是历史上那位张氏家中极其朴素的农家小院,不过对我来说,更感兴趣的是“不肯去观音”这个奇特有趣的名字和相关的传说:在唐朝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慧锷想把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宝像带回日本,但船几次从这里肩航刚驶出山岙,不是起大雾,就是有大风浪,甚罕海面上飘来朵朵铁莲,布满普陀山洋面把帆船困住。慧锷惊悟:这也许是观音菩萨不愿离开普陀去日本。他在观音像前雨再三礼拜祈祷,夜里得到观音托梦指示,第二天便在潮膏洞侧留下了观音宝像,称之为“不肯去观音”。慧锷便顺利地回国了,当地有位姓张的居民把这尊观音像请到家里,后人又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
  真想不到菩萨竟也会如此眷恋和热爱自己的故土家园,这“不肯去观音”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凡人百姓之间的距离。路过紫竹林时又想起在《西游记》里写观音在紫竹林里做竹篮的情景,说她懒散怕梳妆,长发散挽,赤了一双脚,光着两臂膀,手执钢刀,正在削竹……联系她在洛迦山“海上睡观音”的传说故事,似乎更能理解她“不肯去”的原因,在这自己的家园里她可以不加修饰地在竹林里干活,自由自在地在海里游泳沐浴……这样质朴爽朗的性格谁不喜爱?难怪当地的老百姓也完全把观音当成了自己的乡亲,连她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阴历2月19日。连同她得道、出家的6月19日、9月19日,每年这三天就会有成千上万老老少少的香客挎着竹篮、背着香袋,从四面八方涌来烧香叩头。
  不过,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莫过于“短姑道头”。就在游船登岸的老码头附近,海水中立着几块巨礁,有一块礁石上刻着“短姑古迹”几个字。相传从前有姑嫂两人一起乘船来拜观音,就在快上岸时小姑才发现自己月经来潮,按习俗不能拜佛。小姑被嫂嫂奚落埋怨了一顿,只得独自留在船上,等嫂嫂烧完香回来。不料正遇涨潮,小船漂离浅滩颠簸起来,小姑又慌又饿,急得直流眼泪。这时岸上来了一位老婆婆,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篮。只见她拾起几颗石子抛到水中,立即变成礁石,一直连到船边。老婆婆上船从篮中拿出香喷喷的饭菜,笑眯眯地看着小姑把饭吃完,又收起碗筷飘然而去。船老大和嫂嫂回来,听了小姑叙述认为一定是观音菩萨来过了。嫂嫂急忙赶到前寺大殿,仔细一看,那观音菩萨衣裙的下摆还留着被海水打湿了的痕迹呢……后人在这里造了个泊船码头,就叫“短姑道头”(短:埋怨。道头:码头。)。
  我把“不肯去观音”和传说中提着鱼篮渔家女打扮的“鱼篮观音”,以及怀抱婴儿家喻户晓的送子观音,再加上这个甘愿为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小姑娘弄湿裙摆的观音……这些形象串在一起,观音菩萨已经完全成为我心目中最和蔼可亲的人了! &&   点亮心灯,汇入幸福的人流 &&   傍晚与德兄在普陀寺前散步,这时游客不多,绿树黄墙、石桥小亭连同天上的云朵清晰地倒映在海印池中,一片宁静。这使我想起曾从网上看到一组“观音文化节”中“点亮心灯”活动的照片:就在这海印池中一盏盏莲花灯闪闪烁烁,薄雾淡烟轻吐,簇拥着莲心的杨枝净瓶。七宝阶前千灯万灯光影璀璨,金檐银墙、瑶池玉桥无不披上绚丽的光华。在大和尚带领下2000多人各捧一盏烛灯,绕着圆通殿、海印池缓缓而行……我为自己错过了这样的机缘深深惋惜。
  德兄说:“你总是说自己忙忙忙,有谁是整天空在那里的?要是心诚,总会挤得出时间的。那天晚上就有280多个台湾居士特意从台湾赶来,他们穿着统一的印着莲花图案的服饰,捧着心灯在人流中显得特别虔诚。我也是特地赶来的。你刚刚讲的还只是场面上的景象,内心的感受远比这些重要。这次传灯祈愿法会的祈愿语是:‘愿正法久驻,祈世界和平、国家太平、众生顺利。’当我在圆通大殿排着队,从僧人手中接过小小的莲花玻璃灯,举过头顶屈膝礼佛时,与平时拜佛只求全家平安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觉得我是在参加一个千万人的盛大、庄重的仪式,我要祈求的是世界和平、众生顺利。灯灯相传,光光互照,走到七宝阶前,凉风袭来,烛火摇曳,忽明忽暗,我们用手用心去呵护这盏心灯。永寿桥上传来合唱队和乐队似歌非歌如泣如颂的曲调,如天籁之音,如梦似幻地在普陀山的上空回荡。这时候心中的烦恼、阴影渐渐远去,觉得特别明净平和。我们一边随着队伍缓缓前进,一边还哼着‘点亮心灯’的歌。”德兄说着说着轻轻地唱了起来:“佛灯点亮心灯,吉祥就在心里。慈悲心怀永不变,把我们的爱传递……”
  我相信当时的德兄和所有的人都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明年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赶来,把自己的心灯点亮,汇入幸福的人流。
  第四届观音文化节从去年11月19日开始持续了9天,除了“点亮心灯”传灯祈愿法会还有佛陀真身舍利朝拜法会、“弘法演说”讲经法会、普陀山文化论坛、普陀山文化展品展览会、名作家采风笔会,“佛顶顶礼”朝拜法会等。德兄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闭幕式上的“佛国之约”文艺晚会。《音乐天使》、《化蝶》、《我的梦》等节目一直让他难忘。最突出的当然还是聋哑人的舞蹈《千手观音》。邰丽华等21人金色霓裳,用胳膊和形体展现观音的神圣、高贵与吉祥如意的寓意。创意新颖,舞姿优雅曼妙,表演雍容大气。这节目放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节”上演出与春节晚会上感觉又有不同,有人说这是观音回归,更加光彩夺目。
  普陀山应该像梵地冈、耶鲁撒冷那样成为一个宗教圣地,而且普陀山比他们自然条件更好。因而仅仅香火旺盛是不够的,要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普陀山有关领导找到了“观音文化节”这样一种很好的仪式,每年这时候把更多的人聚会在这里有演出、有演讲、有宗教活动,形成个制高点来影响整个一年的朝圣活动和旅游活动。
  在与德兄谈到观音文化究竟有什么意义时,我想起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观音文化是佛文化的一部分,她以救苦救难为宗旨。通过观音文化的弘扬,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理念,变为民间的一种高尚的普及思维。我们要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去面对世界的一切苦难,同时在遇到困难时确信这个世界上由大慈大悲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观音文化给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平衡、心理和谐、心理向上的力量的源泉!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我又一次登上渡轮向普陀山、向南海观音像、向普陀山总牌坊、向那“短姑道头”挥手告别时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惆怅:马上就要离开普陀山,告别挚友回到我那头绪纷繁的日常生活中去了。看着上船下船、进岛离岛的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又想起了余秋雨为普陀山写的一首诗:
  “六合烟尘隔洪波,云水三千何谓我。
  唯余一念曰慈悲,芒鞋葛杖上普陀。”
  余秋雨说普陀山代表着一种境界,他登普陀山是摒弃世俗纷争,一心只怀着慈悲的念头,像古人着草鞋,拄芒杖那样艰难地朝着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圣地一步一步地走去。我以后还会再来,再来时我将努力像余秋雨一样,不只为游山玩水,不只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幸福,而是来朝拜自己的精神圣地,为祈求“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而来! &&&&&& 溪口,蒋氏故里的多情诉说 && 伍俊东 &&   扩建丰镐房,蒋介石对溪口邻居的忍让,或有乡情因素,那么想到1933年的中日《塘沽协定》,对日本的妥协退让之大,落得名声不好也要忍,则反映出他个人深层的性格和修养了。有研究者认为这次蒋介石对日本的忍让将日本全面侵华的计划推迟了四年,为中国赢得了准备的时间,以致1937年抗战爆发后,妄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发现自己判断失误了……
  2007年初,台湾当局掀起“去蒋化”的风潮,蒋介石那已然远去的身影又被拉到了今天,对这个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史的政治人物,历史学界评价不一,尚无定论。
  在蒋介石的背景里,他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一度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风暴眼,见证着多少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 &&   在浙东春日的阳光下,我们徜徉在溪口镇。我们为溪口的秀丽风光和蒋氏遗迹而来。
  将“人杰地灵”附丽于这片山水是情不自禁的。溪口之行让我们亲近了这里的山川草木,让我们畅想,让我们感怀。 &&   丰镐房:蒋氏故居的传奇 &&   沿着濒水的长街一路走去,看着这座美丽的江南小镇,西、北、南三面环山,一脉剡溪横贯东西,整个地势像一个侧躺的U字。中国现代史上风云 时的政治人物蒋介石就在这山水间诞生,成长。
  镇上最主要的景点是蒋氏故居——丰镐房。名字的来历,源自历史典故。蒋的大伯房名为“夏”,二伯房名“商”,蒋父排老三,房号为“周”。是按着朝代更迭排的。东、西周分别在“丰邑”和“镐京”建都,文治武功很显赫,于是就借了这个吉利,称为“丰镐房。
  丰镐房,是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胜利后的1928年,在祖传房子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整个建筑为传统江南民居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雕梁画栋,富有民间艺术韵味。
  前厅及左右三个花园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各有金银桂花树一株,是当年宋美龄亲手栽种。2003年其中一棵树突然枯萎死去,而此时,正是大洋彼岸享年106岁的宋美龄过世。桂花树传递的深厚情愫,被溪口人传述,成为传奇。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东、西两厢房建筑,为蒋介石两位夫人宋美龄和毛福梅各自的居所。两间房风格迥异。西边那间毛福梅的居室,中式结构和陈列。东边宋美龄的房间,中西合璧,陈设西洋化。1927年蒋介石与毛福梅解除婚约,但离婚不离家,毛福梅以蒋介石义姐身份一直住在这里,毛福梅主持家务有方,蒋介石十分满意。受过西式教育的宋美龄,虽然尊重毛福梅,却不住这里。蒋宋夫妇回乡,住在附近的文昌阁。
  回溪口,蒋介石与两位夫人的微妙关系处理得有趣、恰当。蒋介石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宋美龄则“晚睡晚起”。蒋介石每天早晨,起床洗漱之后,先从文昌阁散步到丰镐房,去吃毛福梅做他喜爱的家乡风味早餐,一番相敬如宾的面对,然后悠然返回。治家功夫,情理交融。
  从丰镐房可以看出蒋介石坚守“修身、齐家” 的儒家思想和深厚的个人修养。蒋家祭祖宗、拜天地的“报本堂”,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把“孝”道看得很重。西厢房西边有独立两层小楼,是蒋介石在母亲王采玉去世后第二年建的。母亲虽然不在人间,但自己哪能安享荣华富贵?他为母亲建了此楼,还把楼梯设计得很窄,因为母亲缠脚,上下楼梯不方便,窄梯仅一人肩宽,这样母亲就可以借助两边栏杆上下自如。
  报本堂走廊上方有红底金字的挂匾: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题写。还有一段近百字的跋,希望儿子“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一番贴心、体己话里透出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厚望。
  以后的事实表明:蒋经国也确实“不负所望”了。
  在丰镐房庭院中徜徉。风景区管委会的季风先生说蒋介石喜欢花木和彩灯,丰镐房栽有七株银杏,两棵紫玉兰,院子中间还有桂花、花坛,四周走廊挂着古式宫灯,把房子点缀得古朴幽雅。眼前一缕缕穿越了百年的光线照在庭院中。物是人非吗?昔人不知何处去,此处尚有丰镐房。
  日,指挥抗战的蒋介石没料想丰镐房遭遇日军飞机轰炸。蒋经国生母毛福梅不幸遇难。时在外地的蒋经国,得知后星夜赶回,挥泪血书“以血还血”。家仇国恨破铭刻在“以血还血”碑上。此碑现存放在溪口蒋经国住过的小洋房内。 &&   从丰镐房往外走,发现旁边紧邻着的一处建筑把丰镐房东边的围墙逼得凹进一块。季风先生说当年蒋介石扩建丰镐房,原计划迁走附近的26户人家,而实际上迁走25户,剩下旁边的周顺房没迁。原来周顺房的主人与蒋介石是儿时小伙伴,没把蒋介石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大人物。当年要他迁房,就不情愿地说:蒋介石如今是皇帝了,要让迁能不迁吗?并执意要让蒋亲自来说。蒋介石很熟悉这位儿时伙伴,听后叹曰:迁不迁由他去吧。周顺房竟然没迁,而丰镐房也就被逼得凹进去了这一角。
  蒋介石对邻居的忍让,或有乡情因素,那么想到1933年的中日《塘沽协定》,对中国的近邻——日本的妥协退让之大,落得名声不好也要忍,则反映出他个人深层的性格和修养了。“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日日记)蒋介石崇拜的近代湘军代表人物曾国藩,最讲“忍”字。有研究者认为这次对日本的忍让将日本全面侵华的计划延缓、推迟了四年,赢得了准备的时间,以致1937年抗战爆发后,妄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发现自己判断失误了。最近解密的档案透露当年日本天皇感叹“中国出乎意料的强大”,而后悔轻启战端了。
  出丰镐房,走步行街,发现街面店里 家挨一家几乎卖的都是奉化三宝之一的千层饼(另两宝是水蜜桃和芋艿),看到这家由蒋孝严手书题写店牌的龙门千层饼店正在制作“千层饼”,吸引人之处是把绿色的苔菜末往一个个小面团上抹,一层白一层绿,面杆轻轻擀,顺手一卷再竖起来按扁,最后像叠手帕一样折成小方块,动作轻盈。把个个小方块放进一口大缸里,往缸壁上贴,下面一小堆木炭火烧得旺。刚烤好的千层饼,往案板上倒,通通直响,香气扑鼻——先是芝麻的油香,然后是油酥面团的焦香,苔菜的清香,奶油的浓香。店家递过来只品尝,拿起来咬,嘁里卡嚓,满嘴脆香,让人绝倒。
  丰镐房西,咫尺之间,有高墙大院正对剡溪,墙脚有界石,上题“玉泰盐铺原址”,署名“中正”,这是蒋介石出生的地方。玉泰盐铺原是蒋家祖辈经商的店铺,主要经营盐业,兼营米、酒、菜饼及石灰等。蒋家发迹,始于蒋介石的祖父,这位溪口最早的弃农从商者富有远见,完成的原始积累为蒋介石后来得以到外地求教名师,又远赴日本学军事,去闯大局面做好了铺垫。
  玉泰盐铺分前后两幢,前幢三间两层楼,上为居室,下是店面,后幢为作坊。厢房里的老木床因工序繁复被称为“干工床”,清光绪十三年(1887)农历九月十五日据说蒋介石就在这张床上出生。1895年蒋介石的父亲病故,蒋的同父异母兄弟蒋介卿闹分家,这里归介卿所有,蒋介石家则搬到了丰镐房。
  看着店铺柜台、盐桶、营业执照,还有墙上挂着的蒋介石身世的历史照片,感慨这里是中国现代史上 个重要的起点,一个盐商的儿子从此开始牵起中国现代历史的风云。想像“玉泰盐铺”前缓缓流过的剡溪水,记忆着多少辉煌与荣耀,没落与迷茫…… &&   文昌阁:往事如烟 小楼依旧 &&   溪口老街东面的武岭门,城楼样式的建筑,可以看作是溪口的标志了。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二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写,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体现出蒋介石对前辈的尊重。
  武岭门旁伫立着蒋介石的别墅——文昌阁。这里是溪口的最高处,两层殿宇式建筑突兀而起,显出居高临下的气势。文昌訇,古时列为“溪口十景”。1924年,蒋介石见其破败不堪,筹划重建,完工后名之为“乐亭”,亲撰《乐亭记》,说是供“吾乡同志,朝夕游乐”。1927年与宋美龄结婚后,夫妇回乡时就在此居住,就成了私人别墅。当年汪精卫、张学良也来住过。
  二楼的木制楼板被游人踏着发出声响。蒋宋卧室里,宋美龄当年曾用过的一张床让人驻足观看。床的特别在于它的六条床腿。据说是取六六大顺之意。过卧室是书房,房间墙上挂着一幅幅宋美龄的中国画,有蒋介石题的字,那夫唱妇随、怡然自乐的生活照片,有趣得让人不禁莞尔。推窗外望,看宽阔溪水自远山而来,景色如水墨画般精致。溪岸长街,依溪而筑的民居,鳞次栉比,一派清末民初的风格。
  去文昌阁边小洋房,这是一座三间二层小平房。为何叫“小洋房”?房子建于1930年,由于所用的水泥当时称为“洋灰”,就称“小洋房”。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归来,蒋介石认为儿子被共产主义“赤化”了,就安排他在这里“洗脑”。为儿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思想武装。同时,又为蒋经国妻子蒋方良教授国语。蒋方良有一段故事,她在苏联与蒋经国结婚,回到中国后,蒋介石曾为苏联儿媳赐蒋姓,而宋美龄又赐名为“方娘”。但这一名字却使毛福梅甚感不快,因为她在呼唤儿媳名字时常带一个“娘”字,感觉有悖伦理,又将名字改为“方良”。
  小洋房确实是读书养性的好地方,清幽静谧,伴着剡溪潺潺的流水,登上屋顶的水泥平台,可望尽古镇秀美山水,难怪当年蒋经国把它称为修身养性的“涵斋”。蒋经国遵其父嘱,在这里静心通读了《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通鉴记事本末》及“国父遗教”,直到1939年离开这里步入仕途。 &&   蒋母墓:跨越大海的思念 &&   溪口蒋氏遗迹保存得多而好,体现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开阔胸怀和政治远见。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溪口,毛泽东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1959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致台湾友人的信中说,“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恩来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这些话不知在蒋介石的心中激发出多少对家乡深切的怀想?
  溪口人讲述蒋介石,最多的他至真至深的为孝之道了。
  我们驱车去溪口镇西的白岩山鱼鳞岙,那里的松林中绵延着蒋母墓道。墓道入口有上书“蒋母墓道”石牌坊。依坡而筑,鹅卵石铺就,途中有下轿亭、墓庐、八角亭,终点是蒋母墓。蒋介石每次回乡祭母,都在下轿亭下轿步行而上,以示孝心。偌长一段山路,我们走得气喘,喘息间想着这路上曾行走着拜谒母亲的蒋介石。
  蒋介石的至孝之情,可以从建于1923年初的墓庐上看出。黄墙青瓦,平房三幢,主房五间。当年蒋介石起名为慈庵,纪念慈母的意思。墓庐主房中立4块石碑,正面迎门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背面是蒋介石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壁,分别嵌有蒋介石的《哭母文》和国民党中执委的《慰劳蒋总司令文》。《哭母文》中的行行文字,是当年蒋介石声泪俱下娓娓道来对母亲的思念。而在这些碑刻中,唯一与其母无关的就是《慰劳蒋总司令文》碑刻,把它刻在这里,足见蒋介石对母亲地位的抬高。
  墓庐有蒋介石归乡扫墓时住的房间,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也是居住最长的一次。蒋介石回乡扫墓时,常有国民党要员前来谒灵。他在墓庐专备有登山用的布鞋,供来人穿换。官员谒灵下来,蒋介石一改平时的冷峻,总在墓庐笑脸相迎,以示对谒灵者的感激。
  墓庐很静穆,笼罩着沉沉之气,院子里一株芙蓉树却洋溢着灼灼生机。芙蓉树旁走过,向上攀登约200米的山路,那便是蒋母之墓了。
  墓坐南朝北,圆椅形,块石水泥嵌砌。墓碣立于1921年,墓碑横刻“蒋母之墓”,孙中山所书。两旁石狮相对,左右刻有蒋介石自撰的对联,上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蒋母王采玉一生坎坷,蒋介石九岁时,父亲病故。同父异母兄弟时年22岁的蒋介卿吵着分家产。王采玉带着年幼的蒋介石、女儿蒋瑞莲艰难度日。蒋介石儿童顽劣,让王采玉操心不已。王采玉为人厚道贤德,有见识,教子有方,千方百计为蒋介石找寻名师,鼓励他外地求学,出人头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冲突无限宝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