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贵州快3可以玩吗,他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琢磨着

A股赚钱致命点:看懂你就离高手不远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湎于资本市场?难道全部是受金钱的诱惑?
不!潜意识地陶醉于人类“赌性”本能也是很多人滞留于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追求刺激、惧怕无聊、盲目自信、屡败屡战等“赌性”特征是人性使然,而几乎天天波动的“日间杂波”确也提供了很多貌似可以“行动”可以“赢利”的机会,于是,受制于本能的赌性,很多交易人只是将自己的精力和热忱放在希望能够迅速获利的侥幸心理上,对真正冷静地观察市场,对如何建立能够确保自己稳定赢利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投资心理反而关注不多,并往往频繁地情绪性地交易而很难耐心地等待“进退有据”的入场和出场时机。难怪交易大师威廉姆斯说:“我对交易的艺术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最近一两笔交易本身的兴趣”。
散户入市都是怀揣梦想,摸爬滚打多年,或许成真,或许破灭,如果散户成长有七级,你是哪一级?
图一 603628 清源股份
图二 601992 金隅股份
听说大家都在炒股,满腔热情,雄心勃勃去开户,看别人的推荐,喜欢超短线,赚钱就跑,亏了就捂着。
开始了解股市基本情况,知道存在庄家、游资,里面有坑。知道了什么是K线、均线,有盈有亏,总体还是亏,幸运的赶上牛市,跟的大伙赚了不少,但见顶后,不知道止盈,出现回吐,甚至亏损。
开始觉悟在股市赚钱是真难,光听别人的难以成器,部分散户选择退出股市,部分散户不愿就此罢休,立志要靠自己创造财富,开始琢磨这看书、学习,学波浪、学量价、学跟庄。
能够把握买卖点,预测大盘行情,偶尔能够抓到牛股,但是赚钱还是很困难,意识到要有交易原则,不能以偶然的成败论英雄。
开始顺势交易,有自己的交易理念和交易系统,操作严格执行纪律,不再追涨杀跌,明确止盈止损,考虑问题更全面,懂的空仓,懂的放弃,有了稳步盈利。
走过的路终究有用,在股市中获利丰厚,实现财务自由,有自己的投资理论,开始与大家分享经验教训,愿意帮助新股民走出误区。
除了关注股市行情,已经关注世界经济走向,兴衰自有判断,看盘次数减少,交易次数变少,生活自由,很少和一般人讨论交易的事情,因为你知道说了他们也未必理解!虽然从股市盈利很多,但是股市最终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股市操作的三项法宝:心态、技术、资金控管。
◆起跌之时,强势股不要买;末跌之时,弱势股不要卖。起涨之时,强势股抢着买;末涨之时,弱势股抢着卖。
◆ 吞噬(高开低收吞掉前一根阳线),发生在型态高档是吞噬顶,为卖出讯号,但若是发生在型态低档,却是吞噬底,反而应注意买进时机。低档的空头吞噬(更妙的 是还带破底),是洗盘k线的一种,这种吞噬是最后吞噬底,代表着空头气力用尽,失望卖压全出,将来多方只要小小力量就可反攻大涨,k线战法将之归类为空头 骗线的一种,也是买进讯号!
◆K线会在关键时刻,连续透露着反转讯息。
◆破底量缩,易见底,破底量大,则底部深不可测。
◆均线的力道要比k线的力道来的大。k线适合抓转折,均线却能指出趋势,两者配合看就会较为清楚了。如何在转折和趋势之间取得调和,在转折之中不背离趋势,在趋势之中看到转折,是一种艺术化的功夫,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 定心、定法、依法,自然操作无碍。定法,简单的说,你学了很多方式之后,想办法把它融合为一种简单,而且合于你操作周期的公式。包括,如何切入?如何抱着 不动?停损点?获利点?定心,简单的说,就是只注意自己的股票有没有买卖点,然后,依法执行,不理其它。操盘手最重要的是盘中的应变能力,而不是行情的预 测。
◆真正在股票上赚得到大钱,大半是依技术面波段操作。
◆浪头抓到了,也快速的脱离了成本区,接着就是线不转单不转的轻松控盘。
◆钱,是往上推的力量;股票,是往下压的力量。
◆红K线是用银子画出来的,黑K线是用股票打下来的
◆一般来说,可以介入的时机点有两种:一是卖力竭尽之时--低接,一是买力展现之时--追进。
◆起浪的源头是一根红k,红k的高点要比前一天高,低点要比前一天低,这是抢浪头的基本本领
◆量、价、指针、型态、类股强弱、盘中走势,都是我选股考虑的要件。
◆ 股话有云:涨三不追,已经涨了四天的盘,你想还有多少空间?有多少力道?有规划,但不预期,这是操盘原则。
◆要看多,过近期高给我看,浪翻多,我一定踏浪而行,绝不和庄家对做。你可以去预测将会翻多,但我却要看到他“真正”的翻多,第一浪没乘上也死不了人,因为有第一浪必然会再掀起千层浪,而且浪会愈来愈凶,愈来愈猛,那才能享受真正踏浪了的快感。
◆每一条均线为一匹马,如果往上跑的马多,马力自然大,跑起来快又稳。
◆大盘是会说话的,他会用各种方法告诉你他要干什么,这些语言包括K线、型态、均线、指针等等。
◆其实,谈的最多的就是均线,也就是控盘线,操作上主要的依据也是控盘线,如果你想在市场上轻松操作,均线是你必须用心去挖掘钻研的一门功课。
◆简单的使用“市场动力哲学”规则,等待价格突破前一天的高点,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之下才会下单,因为这是最省时间的下单选择方式,也是最可能买在发动点的方式。
◆开盘价突破昨日高点,可能暗示当天或以后数天交易的动向, 尤其以在利多或利空消息报导后为然。
◆记住,如果你的股票已出现,或早已出现了空头的浪头,要快刀斩乱麻,先走再说,留着青山在,永远有材烧。
◆看好后买进,买进后就休息,等待卖点,卖出后又休息,等待买点。
◆多头时做多,空头时做空,箱型整理时,可以少量高出低进,短线应对。
◆“不看盘的人赚最多”。
◆k线的浪头是转折的起点,符合切入标准就勇敢进场,进场三天内,你可以知道庄家要不要造浪,有没有出现庄家都守不住的点,出现了,你就赶快跑,没出现就是续抱,如果一直都不动,也不必和他耗,反正随时有预备的股票可以替入。
庄家是如何扼杀散户的骗术:
1、操作带动涨停板。庄家发力把股价拉到涨停板上,然后在涨停价上封几十万的买单,由于买单封得不大,于是散户狂跟风,然后主力就把自己的买单逐步撤单,然后在涨停板上偷偷的出货。当下面买盘渐少时,主力又封上几十万的买单,再次吸引最后的一批跟风盘追涨,然后又撤单,再次派发。因此放巨量涨停,十之八九是出货。
2、尾市拉高,真出假进。庄家利用收市前几分钟用几笔大单放量拉升,刻意做出收市价。此现象在周五时最为常见,庄家把图形做好,吸引股评免费推荐,骗投资者以为庄家拉升在即,周一开市,大胆跟进。此类操盘手法证明庄家实力较弱,资金不充裕。尾市拉高,投资者连打单进去的时间都没有,庄家图的就是这个。
3、利用盘口委托单拉升出货。在证券分析系统中的三个委买委卖的盘口,当三个委买单都是三位数的大买单,而委卖盘则是两位数的小卖单时,一般人都会以为主力要往上拉升了。这就是庄家要达到的目的。引导投资者去扫货,从而达到庄家出货的目的。问理财提醒,因此要赚钱,就必须跟庄家步调一致。
4、庄家利用放量上攻来欺骗投资者高位盘数放巨量突破。巨量是指超过10%的换手率,巨量是短线跟风盘扫货以及庄家边拉边派共同成交的。
5、庄家利用强庄股除权吸引散户跟风。庄家利用除权,使股票的绝对价位大幅降低,从而使投资者的警惕性降低,在除权后低价位放量拉高时,都以为庄家再起一波,做填权行情。吸引大量跟风盘介入,庄家边拉边派,庄家不拉高很多,已进场的没有很多利润不会出局,未进场的觉得升幅不大可以跟进。再加上股评的吹捧,庄家就在散户的帮助下,顺利出逃。
6、庄家大单砸低股价引起盘口异动。有些个股,本来走得很稳,突然有一笔大单把股价砸低5%,然后立刻又复原,散户捡便宜买入,然后庄家再次往下砸,甚至砸得更低,把所有下档买盘都打掉,从而达到皆大欢喜的结局。
庄家总是能够吃定散户,源于技术的方法,还有就是心里的博弈,往往庄家总是能够猜到散户的心里,而散户却无法猜透庄家的心术,明显的陷阱散户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跳进去。不扼杀散户还扼杀谁呢?
这张图就是经典的股市输家的心理变化。他计划在点3买入,结果在点4买入,点5加仓,点6被套,点7对市场留有希望,点8抄底,点9打算长线炒,点10开始骂管理层,点11绝望,点12准备割肉,点13割肉。谁知道图中这个交易者为什么会输?
主力操盘原则:
原则一,不在大熊市中抄底,只在大回调中抄底。至于说熊市和回调分不清的朋友,那太匮乏经验了,具体我实在难以形容,只有经历过熊市的人才能体会熊市和回调的不同滋味。在大熊市中抄底完全不用心急,一根K线形态是左右不了股市几个月的走势,一般大熊市企稳,需要国家队救市、低位筑底、经济复苏等等条件,就算是这些条件都满足了,也是在低位横盘好久。不像回调型的抄底,是呈现V字型的,短期概率大,涨幅乐观。
原则二,不全仓,最多半仓!一定要压制内心的贪婪,往往就是在你觉得合理价位的时候,股价再次砸盘让你被套。
原则三,抄底不要比机构资金早。其实很多时候机构资金都是来不及抄底的,资金大流动性差,如果让散户先炒了底,机构肯定不会愿意的,次日就给你砸盘砸出一个坑出来,重新洗盘筑底。
原则四,出现这种长下影线,可以缓缓再建仓,之后三日实体柱不跌破下影线最低位,多半就能慢慢走强(排除外界因素)。一般来说,低位出现长下影线,并不会立马反弹,而是再次确认底部,就是再次探底,接下来三日的再次探底收盘都能站在下影线之上的话,那么短期内多半就是可以企稳走强的
实战图解:
1、双针探底
双针探底信号强,影线越长头越昂
1.两根有一定间隔(或无间隔)的K线,都带有较长的下影线,下影线的位置非常的接近或相同。
2.K线不限阴阳,不限实体大小。
3.通常出现在下跌过程中或上涨回调结束的位置,视为见底或上涨中继组合。
4.一般情况下,影线越长,反转信号越强。
【案例:来看看康弘药业的双针探底】
【阳包阴】
阳线包着阴线跑,买入机会真是好
(1)阳线为大阳或中阳线。
(2)阳线实体完全包裹前一根阴线实体,阳线实体越长,上涨信号越强,影线可不做分析,
(3)底部出现则视为强烈的反转上涨信号
(4)第二根线如果有放量配合,那就最好。
【案例:来看佛慈制药低位的反包】
【阴包阳】
阴柱包着阳柱跑,下跌应该跑不了
(1)阴线为大阴或中阴。
(2)阴线实体完全包裹前一根阳线实体,阴线实体越长,下跌信号越强,影线可不做分析
(3)顶部出现则视为强烈的反转下跌信号
(4)第二根如果有放量配合,那就最好
【案例:来看海峡股份反包见顶】
3、射击之星
顶部出现射击星,手中筹码赶快清
1.上涨过程中,出现带长上影线小阴(或小阳),表明上涨遇阻,多头力量出现衰竭。后续可能走反转。
2. 影线长度通常大于实体两倍以上。
【案例:来看展鹏科技的射击之星】
主力波段操作神器
指标用法:
1、红线:代表超大主力吃;
2、绿线:代表超大主力吐;
3、粉线:代表超大主力吃货线。
指标正常是红线与绿线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运行,当红线脱离水平线拐头向上时,说明我们的买点信号确立,而当绿线脱离水平线拐头向下运行时,说明主力开始出货,空仓观望即可。
当红线拐头向下运行时,说明遇顶回落,此时就是卖出信号;
当绿线拐点向上运行时,说明底部信号成立;
当红线突破粉色主力吃货线时,说明有庄家介入,耐心持有,不出拐点信号不出。
主力吃货副图指标
V1:=(C*2+H+L)/4*10;
V2:=EMA(V1,13)-EMA(V1,34);
V3:=EMA(V2,5);
V4:=2*(V2-V3)*5.5;
超大主力吃: IF(V4&=0,V4,0),COLOR7F00FF,LINETHICK3;
超大主力吐: IF(V4
V5:=(HHV(INDEXH,8)-INDEXC)/(HHV(INDEXH,8)-LLV(INDEXL,8))*8;
V6:=EMA(3*V5-2*SMA(V5,18,1),5);
V7:=(INDEXC-LLV(INDEXL,8))/(HHV(INDEXH,8)-LLV(INDEXL,8))*10;
V8:=(INDEXC*2+INDEXH+INDEXL)/4;
V9:=EMA(V8,13)-EMA(V8,34);
VA:=EMA(V9,3);
VB:=(V9-VA)/2;
超大主力吃货线:8,COLORFF80FF,LINETHICK2,CROSSDOT;DRAWTEXT_FIX(C&O,0.01,0.9,0,''),COLORYELLOW;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正文
贵州正安吉他制造师魏友兵――手工打磨 调出好音色
时间: 12:07:03 来源: 作者:火焰网 阅读:次
  贵州正安吉他制造师魏友兵――  手工打磨 调出好音色(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魏友兵,贵州省正安县吉他协会会长,吉他制造师。制作吉他对音色和手感要求极高,一把手工民谣吉他,有200多道工序。面对这项细活,魏友兵一干就是30年。  轻敲面板,“高音不够高亢”,拿出锉刀,一点点细细打磨音梁,如此反复,直到将音色调至满意为止……多年制作吉他的经验,练就了魏友兵(见上图,本报记者黄娴摄)一双灵敏的耳朵。他一听,就知道音色问题出在哪里;上手一试,就知道哪里手感不合适。一敲、一听、一看,3招便调整出一把好吉他。  49岁的魏友兵制作吉他是“半路出家”。1990年,他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东一家吉他制造厂。自此,魏友兵与吉他制作开始了近30年的“亲密接触”。  吉他一般由吉他桶、琴柄、指板、琴桥、琴弦等几个部分组成。从选材到拼板再到琴柄、琴桥的制作与组装,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吉他的音色和手感。魏友兵告诉记者,“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把手工吉他的制作。”  “纹路越细、越直,敲木板的延音就越长。”选材后,开始面板制作。只见魏友兵把一块木材一劈为二,而后将两块板拼接。随后,他把板子拿到灯光下,仔细看着接缝,“完全不透光,不行;透光太多,也不行。”魏友兵看上一眼,立即就知道板拼得好不好。一边检查,一边拿出刨子,他开始刨面板。把面板刨到适宜的厚度,一般需要3到4个小时,处理到80%的时候,因为面板太薄,之后需要用钢片一点一点地刮薄,这是个细致活儿。  薄厚适宜的面板制作好后,进入吉他制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贴音梁。这时,魏友兵将一条条长短不一的木方粘贴到面板上,然后拿出大小不一的锉刀在木方上来回移动,一点点修出高低起伏的弧度。修一下,用手指叩击面板听一下音色,边听音边调整,“这是个细活,得一点一点来,一下弄不好,就回不去了。”光是大大小小的锉刀,魏友兵的工作室里就有30多把。  音梁贴完后,拿出一块2.2毫米厚的木板,魏友兵开始侧板的制作。在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铝棒上覆盖一块湿毛巾,待蒸汽起来后,魏友兵手握侧板顺着铝棒轻轻移动,微微弯出一点弧度,然后拿起来比照旁边的模具,根据需要再在铝棒上来回移动。“手要快、准、稳,力度要合适,温度过高或者用力过猛,都会让侧板爆裂”。魏友兵的操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块侧板便弯好了。  面板、侧板和底板粘贴在一起后进行定型,一把吉他的箱体便形成了,接着就是琴柄制作环节。“琴柄做得不好,弹奏起来就费劲,演奏者就不想弹。”对吉他手感的把控,是魏友兵很在意的环节,“弹奏起来轻松,才会有更多人喜欢和弹奏这个乐器。”  “吉他制作是一套整体的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整把吉他的好坏,过程往往不可逆。”从最初学习制作到现在的精益求精,魏友兵一直在追求做出更好的吉他。魏友兵正在申请一项面板制作的发明专利,有了这项技术后,吉他面板将更加轻薄,音量更大,共鸣更好。  即便是工业制造技术发达的今天,一把吉他的制作,70%还是要靠手工来完成,“手工”对手艺人的“磨练”,只有真正做手艺的人才能体会到。每次接到订单,魏友兵经常一个人制作到凌晨两三点。  这些年,只要一有时间,魏友兵都会出去学习、观摩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回来后再一一实践。“吉他是舶来品,所以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琢磨和研究它。” 黄 娴
标签:&&&&
大家都在看Sina Visitor System长沙双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咨询电话:8、,氟硅酸钠5000吨、焦亚硫酸钠(云峰牌)40000吨、氯酸钠20000吨、氯酸钾10000吨、高氯酸钾6000吨、硫酸锌(一水/七水)20000吨、硫酸锰8000吨、硫酸钡、碳酸钡、电解二氧化锰、天然二氧化锰他们的生活不沸腾,始终如春天般温暖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
导筒系列专访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导演以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为主要拍摄对象,朴素而真切地展现了他(她)们在家乡小镇的生命状态,大量主观性的镜头让观者时刻处于在场者的视角,逐渐被深深代入到黔南地区的日常生活语境,劳作、歌唱、出游山野、探亲、丧葬、欢聚离别,无数客观而意外的细节拼凑出一幅充满原始诗意的人间图景,让我们深陷于对时间这一永恒命题的感思之中。
本片入选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竞赛单元。导演陆庆屹及本片监制,出品人赵珣接受导筒专访,畅谈这部回归日常,展示私影像之美的独特作品。
Four Springs
贵州独山话| 2017 | 纪录片| 彩色 | 105min
第12届FIRST影展纪录片单元入围
陆庆屹1973年生于贵州独山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生活,目前主要致力于摄影及影像方面的自由创作,2018年完成首部纪录长片《四个春天》。
监制/出品人简介
赵珣,北京电影学院2011级导演系博士研究生,导演处女作《两个季节》入围2009年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竞赛单元,获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纪录片,第二届两岸三地电影院校学生作品展最佳纪录片。网络剧《最好的我们》联合编剧,《你好,旧时光》总编剧。
导筒单镜头访谈计划《未剪辑》
第1期:陆庆屹
专 访 正 文
创作这个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创作历程?
起源应该说是无意中触发出来的,可能是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触动吧,因为我远离家乡的时间太长了,二十多年。在朋友的鼓励下写了一些家里的人和故事,写了我妈然后又写了我爸。当时在豆瓣上我爸那篇文章传播太快太迅速了,一夜之间多了七千多关注。
导演的父母出门前的合照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是这样一种状况,文章下面没有一个恶意的评论,全都是善意的祝福。我已经习惯了我父母跟我平时这样的生活状态,我就在想:这些东西就那么动人吗?
从这件事开始,大家的祝福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可能里面会有很多值得自己记录的东西。之前我的工作一直在拍照片,从来没有想过拍视频,也没有条件。那一年我正好也确实需要买一个相机,就买了一个带视频功能的,开始了无意识的记录。
《四个春天》剧照
一开始拍的比较甜美风,因为想拍一些贵州省南部的风土人情,而且我妈妈在当地是很有名的歌手。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但不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在这种环境里面,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大家都很爱唱歌。这种邻里关系让我感觉在北京很难去找得到。加上我每年回家的时间也不是特别长,回家的时候就想记录一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遥远的北京看不到的那些东西。
至于片子怎么发展还当时没有考虑,他们想说的我尽量给他们记录下来。因为我特别喜欢我爸妈,他们一举一动在我看来会觉得特别可爱,觉得应该全部记录下来,但那时候我还没进入拍视频的状态,拍着拍着就停下来拍照片,所以那些视频的片段会比较零散。
导演的父亲
比如说我爸系鞋带,把那草鞋穿坏了这段,如果说有意识的好导演会把这段拍的更好一点,我拍的比较琐碎的,当时停下来拍了一张照片,后来才觉得非常后悔,当时确实没有太强烈的拍片意识。包括我最近回家的头几天和我爸爬山,感觉特别好,如果记录下来真的非常棒。一个老人爬上最高的山,我们从中午一直爬到天黑才到山顶。他有这样的坚持说明他爱这个过程,他很享受。我就只顾着拍照片去了,都忘了这个相机可以拍视频,那种自然的状态没有纪录下来很可惜。
慢慢的我才习惯的去按那个录像的功能,慢慢的进入到这个里面,一点一点的提升技术,包括意识的提升,到后面的拍摄可能就稍微好了一些。它的产生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没有预测到会变成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跟我的生命,跟我的家庭一起出现。
导演陆庆屹为父母拍照
还有一方面我这个人是比较笨拙的,就是很难去打开思路。我看过一篇访谈对我触动很大,讲的是一个学电影的学生问侯孝贤导演,我们是学电影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拍电影,侯孝贤导演说你想拍电影就去拍啊,你不拍怎么知道开始。这句话在那一刻对我触动特别大,才让我有意识去做这个。我想既然已经拍了这么多素材,那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去完成一个片子。
我想感谢下我的亲戚,虽然他们跟我说你拍这些没啥用,都不给我们看,我说会有这么一天的。每天他们都会刺激我一下(笑),抱怨我拍这么多什么也不给他们看,但还是无所谓我拍他们的。类似要感谢的人多,好多场景在脑袋里晃来晃去。
导演陆庆屹一家人生活的院子
所以我觉得一旦有这样的意识我知道我会做的很好,我有这个自信。不管是怎么样的内容,至少它可以记录一些流逝的时光,我是留恋这些东西的。
当然我承认我不太懂,当时对电影专业一无所知。反正就这样子拍着拍着就有了一些经验,然后拍出了点画面。剪辑的时候也遇见了不懂的地方,就去豆瓣看了很多影评,豆瓣里面有很大的资料库让我学会在我的素材里逐渐抽出来有效的线索和信息。
那一年我买了2000多块钱的书,学电影知识,边学边剪。包括剪辑软件也是朋友帮忙装的,再去问朋友软件怎么用,前后大概剪了一年零八个月,有了个雏形,经过好多朋友包括豆瓣上没见过的朋友的建议之后,完成度得到了很多提高了。
片名为什么会叫做《四个春天》?
我算比较是资深的北漂,基本上只有春节才会回家,也只有那段时间才能近距离的拍摄我的父母。后来我拍的跨度比较变长了,我妈送我哥走的这些情况都让我很揪心。每次我去北京离开家的时候,我也只是通过电话、微信或者是我的想象去知晓得到他们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到底会是怎样的状态,我不知道,对于这个我是很想记录的。
他们都很留恋时光,我家每年都会花很多时间去记录家人,99年一次火灾把这些记录的东西烧了百分之八九十,剩下的都还有一大箱。所以从我记事开始,我妈在每年的春天暖和起来的时候都会到县城里边,请相馆的人来给我们拍照片,这种习惯就传下来了,我也习惯春天会去拍,四年四个春天。而且可能是因为我姐的事情,那一年回去记录下了这些东西时间段都在春天,也带有点冬天末尾的气息,但基本上就是春天的氛围。
拍到2016年的时候,我爸妈的身体情况明显受到我姐姐离世的影响衰老了不少。我非常担心他们看不到这个片子,所以那个时候我跟朋友说要剪出一个完整的版本给爸妈看。后边那些学剪辑等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剪完的时候发现第一个版本五个多小时,太多东西舍不得、放不下,需要其他人来帮我筛选。
就算只给父母看,五个多小时也太长了,后来就精简到两个多小时,才有了到电影院去播放的机会。之后也没有继续记录,我爸妈是老人,身体在变得衰弱,他们特别要强,不愿意把这种衰弱的情况展现在屏幕上。
导演陆庆屹与哥哥、姐姐合照
对于生死的问题我真没有什么看法,我爸妈倒挺有看法的。经常跟我说,人生是自然的,生死也是自然的。面对具体的悲伤的时候当然是会有很多悲伤的情绪,但是仔细想一下,人就是这样,或者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我释怀之后不知道是情绪上越来越稳定了,还是我自己年龄的变化,或是爸妈对我的影响。我现在对生命看的很自然,我很怕死,但有时会想到真要死就死吧,就是这样,我会努力的活下去,有一点倔强。
你的父亲在20年前就有影像纪录的这种行为,这个非常少见。他用的是什么样的器材?为什么会去拍这些?
我翻我家的老照片,他俩结婚的时候连一口锅都没有的情况下也会去拍照片。具体记录的起源我也不清楚,但他们就是愿意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我猜想可能是饿着肚子去拍的,因为都是花不少钱去拍的。
导演父母结婚照
在我出生后每年,包括我有三个月的照片、六个月的照片、九个月的照片和一岁的照片我都有。我爸我妈会留着包括我哥跟我姐的完整的记录,99年的火灾也烧了一大半,我妈当时不在家,回来后看见家烧了,第一句话问的是:那些照片呢?还好抢救回来一点点,你可以想象到他们对时光、对记录自己家庭的过程是有许多幸福感、爱在里面的,所以他们愿意去记录这些。
回想起来看这些老照片的时候感觉也很幸福,后来因为没钱了,95年的时候才还清了结婚的时候欠下的债。到了97年我姐工作,她给我爸买了一个小的用磁带的DV。他也没想到这个东西价值多少钱,也没想到我姐会买那个几万块的东西给他,他很兴奋,隔三差五就会跑到贵阳买那种小磁带,买完之后他也不知道怎么用怎么回放。然后开始了解摄像机、大磁带、小磁带这些东西。
99年的那场大火把录像机也烧了,所以断了一段时间。其实如果之前有条件给他一个相机的话,我相信他也会时刻在用。我看到他自从有了这个DV之后每时每刻都放在手里,基本上任何时间、事情他都会录下来。很奇怪的、这是一种自发的纪录。
那段老录像里面为了精简剪掉了一些,他跟我妈去山里洗衣服,他会拍他自己说“大水牛,农民在舀水,最近干旱裂了”这类自发的展现出对生命表示赞美态度的时刻。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就是热爱生命和自然。它与自然是非常紧密的,在家的时候他会上山看一下春天来了,有这种踏青式的活动。那时候我爸都快80了,还上那种很陡峭的山,其实很危险,外表很儒雅的一个人,内心却很倔。
我觉得他拍这个其实是他享受生活、赞美生命等所有行为中的一种方式。这个东西可以具体,也可以很分散。例如玩乐器,也经常有人叫他去伴奏,主要是二胡,但是他对二胡的爱没有像手风琴那样多。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一部分,那些老物件跟他喜欢的乐器是差不多的,只是呈现出来给我们看到的价值是不太一样的。我只知道他们的习惯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合奏中的父母
包括前几天我爸给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发给了我,因为我们那边没有葫芦,他知道我在北京种葫芦,我就给他寄了点种子。葫芦结果的时候他很兴奋,他最近行动有点迟缓,拍了些照片给我看,拍了一个视频,葫芦在家里环绕了一周。
你能感受到他那个兴奋的心情,虽然自己在衰老但是这个世界的美好其实是跟他的身体情况没太大的关系,对这个世界美好的认知,特别让人感动,对我爸妈来说甚至有点像宗教,感觉就是歌颂式的,那种对家庭的爱。他跟我妈说过此生足矣,他不会跟我说这些,因为他比较内向。
这四次回家拍摄了多少时间?
我在北京的工作是拍照,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不用上班。刚开始仔细去想,到后来我就越拍越长,有的时候11月我就回去了,基本上会拍到来年四月份,差不多半年。但是贵州的春天很长,春节年初花就开了,到四月份才开始犁田、种稻,那个时候为了谋生还得同时拍照片干点活赚点钱。不能一直泡在这,虽然我很享受,最后还是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点我爸妈非常理解,必须感谢他们,从来没有阻止我的任何选择。
我无论做什么他们都支持我,他们唯一的担心就是你做的工作对身体好不好,我爸妈问我最多的还就是身体问题。当时你习惯了不会觉得有什么,你再回头一想的时候,就会极其感动。我是极其幸运,尤其是我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基本上都是观念、控制与反控制上的冲突,我就觉得我们家这样特别幸福。
一开始使用的是什么机器?拍摄中间机器有没有更换过?
尼康D800贯穿整个拍摄。我必须要买的只是三脚架,纯粹为这个片子做的投资,1500块钱。时间上的花费就不好统计了。挺有意思的是始终没有换过机器,镜头也是自己常用的。
但是有时候确实需要韧劲来支撑自己坚持做这个事。因为扛着架子背着大包,有30多斤,我得前后在他们面前跑来跑去,尤其在山里是很累的,也很享受。有的时候我回放给爸妈看,大家哈哈乐乐,就觉得挺好的。
在影片里面有不少情节展示了爸妈在制作各种食物,包括他们在采摘的时候,你觉得饮食包括日常的吃饭在生活当中上是否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小腊肠
这个腊肠有好多人喜欢吃。但我们后来剪片子的时候就怕剪成舌尖上的美食那种感觉。在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好多朋友都说边看边流口水,吃的部分太多了。
导演母亲正在熏制腊肠
后来我一个做艺术的好朋友给我提了个意见,他是一个冷静的人,他说食物在我这个片子里面太抢戏了、太猎奇了、太专注于地域的琐碎事,因为那些食物都代表着地域的本身。我妈每天都在做各种东西,样式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家有的时候很乱,在这些事情上没法不乱。这也成了我家的一个特色,我妈想让我们在过节的时候能吃到当地的特色食物,街上买的跟以前的味道是有差别的。
《四个春天》剧照
所以他们的生活不沸腾,我爸就是浇花浇水,我妈有一种对生活的冲击力,她坐那一想,觉得应该做的事就去做,她有一种主动性,可能她性格里的那种豁达也来源于此,她做的时候挺开心的。舍弃掉的素材太多,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出一个关于食物的纪录片。
250多个小时的素材量,是怎么展开剪辑工作的?
当初看素材的时候光是过一遍就花了接近一个月时间。当时拍的机器还是有点不给力,当时看是没有问题,可后来拷到电脑里以后再回看的时候,经常有些黑屏导致那条就没了、废掉了。
导演家人生活的街道
还有许多由于我自己而产生的问题,比如说拍的很差劲,直接就造成了我很大的困扰,很多素材就直接没法用的。我说的250小时是总共拍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说我可以选择的所有素材。为什么我选择呈现现在这个版本的素材,我觉得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因为生活太庞杂了,必须有个线索让观众去了解这些内容。
虽然我想记录客观真实普通的生活,但实际上在选择之后还是希望做的立体一点。在想这个线索的时候,有很多拍的特别好的,可由于各种原因取舍掉了。有些特别好看的镜头其实是在一个普通的场面里面,通过你个人的选择,然后把它提美,但它不是真实的状况。
《四个春天》剧照
包括肯定得要考虑符号,这些符号和线索怎么串联成一个结构。因为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还类似于北漂的这样的关系,而且我们时间上的视野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去记录。
我爸在很多年前开始去拍摄纪录的时候,肯定也会想到我们。到我去纪录的时候我肯定也会想到那些象征性的东西,会去选择。比如说腊肉每年都是标志,过年都去做这个东西。在一个时间线上的、与之相关的就保留下来,无关的就尽量精选,考虑的还是整体结构上的问题。
《四个春天》中制作的腊肉香肠
没有特别多想要表现,确实就想歌颂这样的人生。到了后期我在剪辑的时候,会产生没把他们当做我父母的想法,就是当做一个豁达的老夫妻那样去剪。有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因为你在审视作品时,肯定会越来越做的像一个剧本。太容易投入的话,很多东西选择会变得太个人化。因为我爸原来看的时候说他觉得这个片子是象征他们两个,这是他的观感。这个可能是我所希望的。
所以我很感动。他说我能在屏幕上看见我上屏幕,得感谢我的小儿子。所以这个我很感动,他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多了,他可能看到一种最初的愿望,就是我把这部作品献给他们,当然也献给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和喜欢、关注这些生活的朋友。但是这些感觉是慢慢扩大的,最开始的冲动就是献给他们,所以肯定是以他们为主线去建立。
父亲到底会多少种乐器?
和他以前在学校的乐团有关,影片里面出现了四五种,他会小提琴、二胡、板胡、京胡、三弦、萧、笛子、手风琴共8种。
导演父亲曾参加过校园乐团
以前吹过长号、小号、圆号,包括笛子还分好几种,小短笛、长笛,有一种特别巨大的大概两米长,那是一种非常低沉的乐器,但是它跟萧的音质不一样,比萧的声音可能还更脆。加上一种脚踏的风琴,我数过去大概有20种。
我爸是个学霸,他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有一次我带了一个独轮车回去,我练了很久没练好,我爸那会儿都79岁了,他想去试一下,被我妈给喝止了,说那么大岁数摔着了怎么办,那个东西那么危险。我爸就看着那个东西眼睛很馋,因为他有一种好奇心,什么都想玩。
上大学的时候还踢球,发现他爱好太广了,他和我一样都是曼联球迷。他和我谈到人生的时候,他老是说老的时候不能自己玩了,那该怎么办。(笑)
父母对于唱歌非常有研究,能不能多聊一些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音乐?
他们两个是真的热爱音乐。而且我也热爱音乐。因为他们唱歌特别沉醉,特别忘我,我们家人都这样。我哥是搞音乐的,跟这一点也有关系。你们不觉得唱歌的时候很舒服吗?包括听音乐,你当成背景音乐听我觉得没什么,也无所谓那种。但你专职去听音乐就是听那个音色,我觉得特别享受。
我爸是随时也哼唱的,吹口哨之类的。我妈就挺逗的,比如说她拿起一把勺子,想起一首山歌来,然后她就唱。跟她有关系的东西包括生活经验,她随时都能唱。我们写文字的可能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生活经验,搞音乐的是通过声音传达自己的情感。我妈可能是用山歌表达她的生活经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需求。我妈是当地歌王,在这个圈子我妈是超级明星。如果说阅片量,她看的戏曲太多了,她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模仿。
有个片段我剪掉了,她看到电视里的跟着唱,接下来的片段是她在那跟着里面学着跳,她看过,她还说这个还不好学,她随时在吸收这些东西。我爸喜欢现代歌曲,我妈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所有的戏例如中央戏曲频道,我们有时候挺烦的,咿呀呀的(笑)。
我们有一次尝试了一下虽然知道肯定没有用,把电视换到了中央5体育频道,那也是我们唯一一次,然后我妈特别有意思的说:你还想不想要家庭和睦了?她那种回答很出乎意料。她经常会这样,你看她的说话我觉得可能跟山歌是有关系的。因为你对歌的时候是有技巧的,你得盘算着怎么去打击对方。她不会去直接攻击你,她就贬你。
我问过她,因为这些歌是口口相传的没有记录的,出现越来越少,也有厉害的歌友自己也会编词,但这种比例太少了,我问过她大约会多少。她说对歌唱个十来天不重样没有问题。后来我前几年想收集这个,因为那些歌词好多歌词在那种语境下特别美,可惜的是现在唱歌的人越来越少。我就问她你能记起来的全给我写下,然后她也做,写了厚厚的一本。
还能保留一些,歌太多了,跟我爸敬酒那个是敬酒歌,还有灌酒歌,敬酒歌是客套的,这是灌酒已经是下一个阶段。送亲歌、迎亲歌、筷子歌、以歌打歌这些种类很多。现在也没有很多人唱这个歌了,因为需要花时间去琢磨,现在的人需要琢磨挣钱弄房子,没那个时间,我觉得压力大也不方便。生活方式对于文化的追求影响太大了。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现在不都听嘻哈嘛,我想可能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平时爸爸妈妈会吵架吗?会因为什么样的问题吵架?
这么多年他们只吵过一次。那次我爸在专注于一个事情,我妈让我爸去洗菜。然后我爸就说哎你别说了。就这样,这是他们吵架最狠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以前我跟我妈关系非常微妙,我们俩的脾气都很爆,一点就着那种。有一次我爸半夜跟我说,无论怎么样,你妈错了她也是对的。我就不太理解这个意思,他说首先她的出发点不会错,她的方式错了先缓一缓,其实也无所谓。我妈的脾气和我的脾气很像,就是生气不会超过3秒,很难生起气来,可能是受我爸影响。
当你经历了四年的拍摄,当它形成一个作品之后,你再回顾自己四年当中的经历或者说整个阶段你会怎么总结?因为家里的事情也有很多种情绪在更替,带给了你怎么样的思考?
我自己总结可以看我在豆瓣发的一条广播,挺感慨的,我后来也想了一下为什么叫四个春天,因为那个时候就要剪它了但是名字还没定。看到父母的衰老程度真的是有点担心,希望尽早能让他们看到,这个成功做到了也是象征了我愿望达成了。
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和许多朋友有更紧密的联系。因为他们都很关心我,形成了共同创作的情况,他们会给我一些意见,通过这些意见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看到更多的人、更多的面貌。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另一个状态,是日常聚会里面不会表露的深层次的思索。再比如去创作一个东西的时候,有人跟你一同去思索,你会收获更深厚的情谊或者说更丰富的人生概念。
我觉得特别幸运的是从豆瓣认识了许多朋友,我从来没有在豆瓣上说过我在干什么,我每天剪十个多小时,除了剪片就是吃饭睡觉没有其他的时间。在剪辑这个片子的过程中我起床以后可能先拍点花草,但是中间有半年时间我就需要远离网络,半年没有上网,看我都没看。
那段时间进展的非常迅速,上网这东西确实来说挺分神的。这段时间里这个片子让我发现了我的才能。因为我的家庭成员喜欢表达,有比较艺术化的一个家庭习惯。我心里有很多东西想表达的东西,像是说画画这种东西我肯定做不好,但是电影却是可以让我做到并且做好表达的一种东西。
对于电影里需要的一些元素,我基本上都有一些涉猎。我认为我自己对电影的一些感悟,不管镜头的运动还是色彩、光线包括音乐,集中你所知的东西,只要你融合地去看,就会有一个好的表达。
总结来说就是我发现了我已经换了一个工作行当了,跨度还是挺大的,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表达方式,挣钱也算是一种吧,当然我不是一个挣钱的好手(笑)。电影可能就是我通过生命找到的,我这一生最好的表达途径。
你希望观众从中能得到什么?
每个人的观感不同,我不希望去对观众的评价做判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有一个人受到这个片子的感染,拿起手机、摄像机多拍自己的家人,多拍自己身边的生活,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这是我非常真切的一个愿望。
在第一次试映之后,有一个女生写了一个短的评论,看我的片子想春节回家的时候多拍下自己的家人,我深感鼓舞,非常非常开心,我也希望她多拍一点。不一样,你回忆里的想象没有这些影像素材那么真实的呈现,希望有更多人去关注生活,去记录一些,我觉得越关注越开心。
我希望能感染,因为每个家庭的构造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对同样的东西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面,我有什么好希望的。看就行了,这个我不希望提前说太多。
推荐一些对你的创作、生活有益的电影。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那个片子太厉害了,我只能是赞叹。他以前的《雾中风景》我也非常的喜欢。我没法比较,但是一定让我选,我推荐《永恒和一日》,因为《雾中风景》稍微沉重一点。
再有就是匈牙利导演杨索的《红军与白军》,还有杨德昌的作品我也很喜欢,我最近的感受是大家总是说他的把控能力多是在文本上的感觉,就是说很沉静、很客观。实际上他对镜头的掌控能力和技巧特别好,只是他隐藏的特别好。
侯孝贤我最喜欢的是《风柜来的人》,《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我也很喜欢。我觉得华语电影中有杨德昌和侯孝贤挺幸运的。
对于我来说最黄金的电影时期可能是七十八十年代,欧洲的片子我最喜欢的是《四百击》。布列松的《扒手》我影像也很深,我不是那么喜欢这个片子,不过喜欢它的拍法。还有《偷自行车的人》也极其打动我。所以欧洲就推荐《四百击》和《偷自行车的人》。
我还特别喜欢小津和成濑巳喜男,这两个人我特别喜欢,但是喜欢的程度会变,有段时间更喜欢小津但是觉得成濑可能更高级。小津我最喜欢《东京物语》,在我的个人前十里面肯定有《四百击》、《东京物语》和黑泽明的《七武士》。成濑的《情迷意乱》我连看了3遍。对于日本来说是不伦,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你会觉得社会给人的束缚太不人性了,我觉得情感应该是第一位的。
小津我还有个特别喜欢的,叫做《浮草》,小津的我基本都挺喜欢的。成濑的我看的少,比如说《女人步上楼梯时》,好像也就看过几部,不过我都挺很喜欢。我喜欢的风格大概就这样,我不爱看大片,虽然说我也看,但是会犯困,大家都说节奏快,但是我觉得节奏单一了一点,都是那种哒哒哒,跟早期的朋克音乐挺像的,有时候跟压路机、冲击钻一样有时候会犯困。有时候也有好看的、刺激的。我看那个《头号玩家》开头的那段追逐戏太刺激了,我带着那个3D眼镜躲来躲去,被我朋友喊土,我那个朋友还打了我一下,挺逗的。
以前的港片也挺不错,中国大陆的片子我推荐《城南旧事》,技术可能有些漏洞穿帮。这些东西会让我跳戏。后来我又重看了好几遍,我觉得里面表现出来的中国特别的好,而且特别的内敛。
吴贻弓《城南旧事》
电影史上大部分片子还是以家庭为主,它是更容易打动所有观众的母题,而且能够超越时间的。
真的是这样,因为伦理不管换到什么样的状态生存,爱恨情仇这些东西也还是那样,它是以人为主的。
中国人在伦理关系中,父母与下一代的代际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这个和欧美很不一样。之前我们专访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延伸阅读:导筒x杨明明:女性,守住自己的领地
他们会觉得孩子终有一天离开你,他会有自己生活,但是夫妻一直走到最后的。在这个片子里面爸爸妈妈做到了,这个在当下中国的生活里能做到的很少。
我爸妈的开明不只是在这一方面。首先来说他们给我充足的选择权,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让我去做,在这个其中给我参考,尊重我的选择,从来没有阻止过我。除了小的时候要变坏那不行,除了这种之外所有的选择都是全部给予。
我外公的往事给我妈带来一种自由思想。包括我妈妈的那辈舅舅、姨也都是自己选择,我外公只有支持,然后帮忙想想怎么去做的更好,没有阻止过你选择自己的生活。这一点我爸我妈肯定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觉得比较幸运的点。
父母和哥哥对这个片子怎么看?
之前春节的时候我跟我妈说过,看一下剪完的片子,我妈说好啊,那时候正好在吃饭,我说吃完饭再看,然后吃完饭出来就忘了。这个事情就忘了一年(笑),他们也没太当一回事。
导演父母准备过年饭菜
去年我去接他们的时候,我说接你们来北京看电影。他们问看什么电影,我说看你们的电影。我妈就挺激动,有点不知所措。看完了我妈挺悲伤的,我本来没想让大家知道他们在观众席里面,但我的朋友说漏嘴了,负责人就让爸爸妈妈说两句。
我爸说看见自己在屏幕上今天得感谢我的小儿子,然后他看旁边有很多人,他有点不好意思,后来也没多说。我妈说祝你梦想成真。我哥是一直不太敢看我的片子,他也不知道我会剪成什么样。我剪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让他看一眼,他也没有要求看。后来剪完后他看了,他说他抽了几个烟,这对于他来说是很大的情绪宣泄。
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精力,从配乐、剪辑、声音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一下?
导演的哥哥所学的专业是音乐,所以《四个春天》的配乐和片尾的音乐都是哥哥来编曲和演奏完成的。因为一开始这个片子只是家庭录像,要上院线的话需要做很多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再处理。所以这个片子进入到后期过程的时候有很多朋友开始帮这个片子,不管是专业的剪辑还是专业的录音师。特别高兴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红卫老师作为这个片子的艺术顾问,也参与到这个片子的后期制作里来。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红卫
我们现在的剪辑师是周肖林。今年也是张艺谋《影》的主剪,而且这个剪辑师这次我感动的一点是她没有炫技,她没有在里面去炫她的技巧,她是跟着饭叔的气脉在往下走。
她做了很仔细的文案工作,她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后来这个笔记也发给了我们。只要我们把删除的部分和颠倒的部分再调整一下,她那个文案工作已经到了可以直接拿来给我们做影片简介的地步了。她非常用心,不是说她直接上时间线就开始码字,她是在纸面上仔仔细细的完成考量和预案的工作。
我很欣赏剪辑团队,而且她还带着两个助理,更多跟我接触的是一个小男生,叫郜子瑜,最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把商业片的逻辑带进来。没有说我们剪了这么多片子我们是有经验的。他们是跟着导演的情绪和逻辑在走,这一点很难得。
声音这一块因为导演之前就是拿相机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它做到影院的5.1声道很艰难。我们现在整个同期修音的工作修了两个多月。差不多就两位,一天一天的埋头在那一条一条的修。
因为这点我真的是想拥抱下她。因为经常半夜给我发消息问,问的细到什么程度,是哪个片段里面当时状况是怎么样,问当时状况下人物的方位。然后你就想那个时间点已经两点钟,问题是第二天他还有别的工作,很负责。
这次制作很神奇,在制作上帮助这个片子的热心朋友真的很多。本来我只是想让王红卫老师给我看一眼,但最后王老师很认真的回复我,并且给了很多创作上的指导。
我想说我们的制录音总监孙艾琳,电影学院录音系刚毕业。这个行业一定是拼资历的,所以她现在署名的作品是《妖猫传》、《无问西东》,但是没有上到声音总监,都是负责声音的技术。
后来在技术上我们碰到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那次大家都吓了一跳,按说尼康相机是29.97帧(fps),不是30帧也不是25帧,然后我们要降到24的话,片子里的动作会跳帧、声音会变调。
我们围着北京跑了4个实验室。那一次真的急了,技术上怕过不去。先是到电影学院,希望导演系帮我们联系技术组。之后我们直接到了现在的后期公司再试。其实在我们自己剪辑的时候就已经试过两回都不行,直到后期公司用一个古老的方式解决了。
技术上面最后的解决方式是我们本来已经打算29帧强压24帧,然后强压出了问题之后我们再单帧的换,声音肯定会变高,我们再数字降调。然后声音这边当时艾琳就不行了,已经准备硬着来了,而且我们都没有看到,艾琳直接把这个问题甩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校友群,这里面大概100个录音师。100个录音师那天晚上就在讨论这个项目到底该怎么做,没有预料过这个难度。
突然有一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我知道29.97帧转24帧我知道了,突然有四个录音师就评论原来是你的事。结果全都在群里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后来用了一个很古老的方式,相当于胶片时代的转录方式。原理是用一个高清的放映机无损的放,同时用一个24帧的录机无损的录,用一个最质朴的方式给转过来了。
这个对视频的要求很高,一定要无损。当时我们已经准备去测量调和调之间的区别,因为录音工作很让人着急,并且说25帧转24帧的变调都很难接受,你们29.97帧转24帧还能听吗?我说那我也得做,最开始聊过做2.0还是5.1声道,后来就非常坚定我们是为了院线,一定要做5.1声道。
那一天我也在,我们去的时候,当她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她松了一口气。我当时没概念,觉得不就一个声音嘛。后来剪出技术细节的时候,我开始冒汗。
那天我们一个剪辑师带着素材去导演系,然后我们从时间线出,从素材出。然后我又赶过去,用各种方式试都试不过去。一种一种方式试,那天用穷举法穷举下来以后就说,不修了,你们那个声音变调了。把所有的剪辑软件都试过了都不行。还来还是夏总的主意,后期公司这边这次真的很用心。
实际上后期公司跟你自己弄完,然后像我爸那那样去剪辑是区别很大的。我没想到一部片子从开始到上院线中间有一万件事情,让我很感触。但是从我的角色讲,以为修修声音就得了。后来康总给我讲技术问题,我也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他特别紧张。后来去后期公司的时候吓我一跳。
我觉得寻找解决问题这件事上很好玩,没有觉得很难受。那天所有的技术人员集体到场说我们准备各部门联合开会解决这个问题。
医生的话来说叫会诊。
对。然后艾琳还很兴奋,她没想到以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说实话我还挺淡定的,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他们给我解释到底怎么一回事,我才开始冒着汗去听,我又担心它需要重新录。
说实在的我们挺开心。因为你平时做任何其他的任何项目都不会碰到这样子的情况。任何一个在电影学院的环境下摸爬滚打后他一定是摄24帧的。一定是在同期的时候把声音的问题考虑进去。但这次是所有人的一次挑战。有人挑战后,大家的兴奋度是会提升的,大家都抱着有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的态度。
艾琳跟我说你放心肯定能解决,但是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解决。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因为开始我们以为是为了解决技术的问题然后最后发现问题好像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困难。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了我们创作时的兴奋度,这个挺逗的。
现在所有前后期制作团队,包括合作公司都跟我们说,不着急拿钱。虽然说最开始给他们打了招呼,剪辑的时候给他们发了生活费,只是按生活费的方式解决他们在北京生活的问题。然后大家的反馈是对于院线电影来说这是一部很特殊的作品,没有人有异议。
后面有打算去哪些电影节?如果走向院线的话,想去怎样推广《四个春天》呢?
正在一个一个申报。电影节这个东西可能还是看运气的事情。所有的电影节,聊到纪录片的时候它也会聊到社会议题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发现大家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还是挺大的,所以我们这个社会议题一点都没有也不对,但是我们的社会议题是藏的比较深的。所有关注社会议题的东西,它尤其在纪录片单元,它会先出来,所以我们的片子面对电影节的竞争力可能不是那么强大。
我觉得面对普通观众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一个片子有一个片子的受众面。我不把参加电影节当作最终成果,因为这个也是我的小公司投的第一个片。本来是想自己有空干自己的事,结果这个片是半成品。很多小公司一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会先跑自己的电影节,有了电影节后面就好做事。我们真的没想这些事情,我就觉得心态平和一点会更开心。
我和导演更想做的是和国内观众见面,尤其是全年龄段观众。我希望我们的父母都能过来看。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的电影院受众很难覆盖到他们。我们现在在想怎么让儿女带父母,甚至能不能推出各种异地购票的方式、送爸爸妈妈电影票的方式,让爸爸妈妈进入电影院。后面我们会不断的推各种新的购票方式。比如说我买二送一,然后可以异地送。我们希望能以异地但是能尽量同时进场的方式让子女带着父母走进电影院,虽然现在只是在遐想的阶段。
我的确想的是让他们看,你说这部分观众跟电影节有什么关系。普通民众跟电影节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当然我们能走几个电影节就走几个电影节,我个人还是希望观众看到这各片子,尤其是对电影节毫无关注的人。
聊个题外话,这个片子我修的时候拿回家放给我爸我妈看,我爸看完特别生气。问我这个电影你卖的出去吗?我说我是专业的我说能卖的出去就卖的出去。他哼了我一下,我说你哼啥。你们知道老夫妻爱折腾。我一语不发我把我U盘抽了就回屋。
从这以后从春节到现在,六七个月了,我爸妈他们组了一个12人的团队,绕着全国旅行,已经折腾了4趟。而且我爸在开始做组织工作。我太知道他被这个片子影响了,我非常知道,他自己不认账。他会出门了,他以前在家就知道拿着个平板打斗地主,已经到了现在天天想和我妈一起出门的地步,我太知道是为什么了。
现在对于我来说后期有一个很难的问题就是怎样告诉我父母这个年龄层的人你是可以去看这个片子。我后面的重心就在这,电影节对我来说就相比较起来没那么重。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狠下心来就去做。但是说当时也没觉得是多么大的困难,反正遇见问题就去解决,就这样。这可能是这一代老人传承下来的品质。
因为他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遇到的多得多,真正的困难,生存的困难。包括他们去解决问题后得到的经验,这一代人是比较坚强的,他们的这些品质可能对我有些影响。
采访整理:陈德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他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