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口中的侏儒进行曲是哪里?

老板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员工? : 经理人分享
老板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员工?
每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老板和员工这两个阶层必定是同时存在的。那么,老板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员工呢?简单的分析一下,所有员工的种类不外乎四种:聪明又能干的、聪明不能干的、不聪明能干的、既不聪明又不能干的。按说,又聪明又能干的员工一定是老板最喜欢的了。其实不然。假如这个老板只有中人之资,他的眼光境界便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领导下,聪明能干的人基本上很难有好的下场。真正像刘备那样虚怀若谷的领导,对聪明能干的诸葛亮完全的言听计从,现实中很难很难遇到。要不这样的君臣际遇怎么会被传诵了几千年?武大郎开饭店,招来的员工都是侏儒,可能不是笑谈。那么,是不是不聪明又不能干的员工最被喜欢?非也!这样的员工基本上只能在最底层从事最简单的劳动。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被开掉的便会是这样的员工。否则,一个单位尽是这样的人,发展壮大只能是一句空话。领导选择的员工都是死木头,说一句动一下,这领导还不累死?由此说来,老板最喜欢应当是聪明不能干和不聪明能干这两类人了。是,也不是!聪明不肯干,其实也是讨人嫌的一种。他的聪明,决定了他不会愿意受制于人。他会用滔滔不绝的语言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大多数时候,理论和道德上的制高点,他可能要牢牢占住。他可能熟读需要的书籍。像古代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一个典型。同样,被诸葛亮寄以厚望的马谡,是另外一个。这样的人在单位,往往没有什么好人缘却非常地自得,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假如他的夸夸其谈正好对了领导的路子,这样的人前景美妙。有的领导是实干家,身边缺少高谈阔论的人才。在对外交往中,这样的人可以当大用。不过不能忘了一个前提,即所谈话题不能偏出了领导能够掌控的范畴。屠格涅夫在小说《罗亭》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形象,至今仍有教育意义。一个单位没有这样的人,全部都是没嘴的葫芦,不要说活力,连生气都没有了。还有一个能干的典型是杨修。这人委实太过聪明,只是常常拍马拍不准位置。人家老曹大哥在门上写了个“阔”,他便折腾着将门给拆了;在小点心上写了个“一盒酥”,他又张罗着把这盒糕点给分吃了;更过分的是,一个“鸡肋”的口令,他解读出了吃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内涵,忙着招呼将军们收拾行装准备退军,这不是动摇军心是什么?就算他所有的理解都没有一丝差错,领导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晚上还敢睡觉?是的,看出来了,领导最喜欢大概是能干又肯干但不是非常聪明的人。这样的人老实可靠,忠诚又保证有足够的。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这样的人不管到什么单位什么样的企业,都是被喜欢的对象。不过,不要据此就认为所有的领导都会讲关注的目光投到不如自己的员工身上。有一些聪明的领导恰恰相反。他们会将第一梯队的员工照顾得好好的。要想让又聪明又能干的人老老实实在自己手下卖命,没有两把刷子根本不要想。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的素养了。还记得汉高祖刘邦的得意之言吧?大意是:领兵打仗,自己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筹措粮草器械,自己不如萧何等等。关键是这些人都能为自己所用,方成就了四百年的汉家基业。自己会用人啊。当过去的“白专”与“又红又专”两种人放在面前时,选择哪一种人不仅仅是态度,还是衡量一个领导能力的问题。聪明的领导,会在在自己的手底下,养几个超级能干之人。只要有需要,拉出来就是顶梁柱。不过大多数时候,这些人只能充当创造业绩的劳模。遇到评比时,想方设法让这些人戴上大红花坐上主席台,让他们感恩戴德地为自己服务。这是对领导素质的要求了。作为员工,切切要记住的是,任何时候,不能比领导站得高。要不然,那么多身高马大的人,一看到领导就立马弯腰驼背,为的是什么?写完了,比比自己,竟然发现我是第四等员工,好郁闷啊。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扬州小兔子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C)版权所有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典故和成语?-悟空问答
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典故和成语?
影响深远的和鲜为人知的。
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典故和成语?
单骑救主《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此事还见于《云别传》。单刀赴会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那是艺术家的创造,并非历史。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三气周瑜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小说虚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三气周瑜”时诸葛亮在山上弹奏《长河吟》,自叙对周瑜《长河吟》之曲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来,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势,言语中殷切劝导之意十分动人。而周瑜回答的则很简单:“我既为东吴之臣,便与吴主谋事!”六出祁山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七擒孟获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九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西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刮骨疗伤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败走麦城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西走麦城即此”。舌战群儒《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羽扇纶巾羽扇纶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诸葛亮。周瑜文韬武略,尽显英雄气概,之所以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就是要体现出他的儒将风采。儒,指文人雅士。将,指大将风范。周瑜在诗中尽显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战火纷飞中的大将风范,实乃人中豪杰!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木牛流马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1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火烧连营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吴下阿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尘浊水释源:曹植《七哀》诗。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法会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平视获罪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帧。”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煮豆燃萁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穷途之哭释源:《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老牛舐犊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方寸之地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四:要言不烦  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是个玄学家,精通《老子》《庄子》与《周易》,喜谈玄理,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管辂传》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谈论《易经》义理,谈得非常通透明晓,简直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赞叹说:“谈论阴阳之道,恐怕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过你。”  当时还有个叫邓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边,他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未入门的人,他此时还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辂问道:“人人都说您精通《易经》,但您刚才谈论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话音未落,管辂便应声答道:“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随便谈论《易经》的。”  听了这机敏又深奥的话,何晏含着笑说:“这等答复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烦,越是精要的话越不会烦琐难懂呀。”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五:绝伦超群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鞠躬尽瘁《后出师表》:“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最先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引《汉晋春秋》之载,并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所以此篇,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有争议,各人看法不一。认为是的说,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应是十分熟悉,如是伪作,他应不会明目张胆地收入《默记》。陈寿之所以不收此表,是因为不敢犯了司马氏之讳,因为表里面骂他们为魏贼。东晋的习凿都把它收入了《汉晋春秋》,当然是可靠的。认为否的说,里面的史实错误太多,所例举曹操的几次失利及赵云死的年份,都是很好的例证。再者诸葛亮的口气不对,不仅对刘禅豪无尊君之心,就连对自己一直以来倡导的北伐丧失了信心。但不管怎么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一生的最好写照,为刘备的江山勤奋工作,就曾未有懈怡过。《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第五》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扇火止沸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拨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掾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说解:沸,沸腾,指开水。原意是用扇风助火的办法来阻止水的沸腾。比喻处事方法适得其反。典故六出祁山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有很多吧,成语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望梅止渴、桃园结义、单骑救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等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割席断义、走麦城、孙权猎虎等等
感谢邀请。三国时期好多成语和典故都不是很典型,我也一下说不来太多,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吧。桃园结义:刘关张三兄弟结拜。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请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赤壁鏖兵中的故事。舌战群儒:诸葛亮耍帅的故事。七擒七纵:诸葛亮平南的故事。单刀赴会:东吴邀请关羽做客的故事。割须弃袍:曹操被追的很惨的故事。俗语典故: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既生瑜何生亮。过五关斩六将。扶不起的刘阿斗。泪斩马谡。
谢邀。三国时期的典故是很多的。不过,流传下来的很多其实是三国演义中的。下面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并注明是否有历史依据:桃园结义(演义)煮酒论英雄(演义和历史)三顾茅庐(演义和历史)七擒七纵(演义和历史)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演义)貂蝉拜月,闭月之貌(演义)捉放曹(演义)宁可我负天下人(演义和历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演义和历史)空城计(演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演义)大意失荆州(历史和演义)刘备借荆州(演义)赔了夫人又折兵(演义)生子当如孙仲谋(历史和演义)只欠东风(演义)草船借箭(演义)割须弃袍(演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历史,演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历史,演义)其余,入了诗词的三国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三国,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留下大量经典成语及典故,每一个成语典故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太多了,简单写几个成语。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偃旗息鼓,单刀赴会,草船借箭,胆大如斗,味如鸡肋,妄自菲薄,才高八斗,刮目相看,刮骨疗伤,鞠躬尽瘁,坚壁清野,出言不逊,欲擒故纵,乐不思蜀,势如破竹,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火烧博望……
6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侏儒进行曲中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