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全民k歌怎样唱效果好农工工改后现在应该是什么性质

国家电网完成公司制改制 由全民所有制改为国有独资|公司制|改制|国家电网公司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国家电网公司按期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 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取得工商部门于11月30日颁发的改制后的公司营业执照,公司总部的公司制改制工作圆满完成。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和《公司法》规定,国家电网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名称由“国家电网公司”变更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至此,包括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需改制的21家二级单位、123家三级及以下单位公司制改制任务全部提前完成。改制工作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深化改革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开展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公司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环境机制的前置性条件。公司制改制有利于公司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动力,为创建“两个一流”、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加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自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和公司党组决策,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扎实工作,保证了改制的顺利推进。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公司制改制,先后两次召开党组会审议有关改制议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多次对公司制改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完善公司治理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改制工作。该公司成立了公司制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办公室;各级单位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组,明确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国家电网公司多次召开会议,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改制工作重大问题,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配合、协同推进。
  国家电网公司自去年年底即着手开展改制程序、税费政策、划拨土地等问题的研究,形成各类专题报告;今年年初,认真调查摸底,全面摸清该公司各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家底,并提前研究制定《公司制改制工作方案》,明确总部及各单位改制工作的关键节点和任务清单。严格过程管控,认真落实《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和民主程序;严格履行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程序,确保改制过程依法合规;组织对各单位改制方案预审和会审,逐项梳理各单位上报的改制资料,并依法出具股东决定等法律文件,确保各单位提前完成改制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在改制工作中推行项目制管理,编制改制工作里程碑计划,严控关键任务完成时限,将工作任务层层责任到人、落实到天;主动研究改制政策,发布《公司制改制工作问答》,集中解答53项热点疑难问题;建立工作周报机制,发布月报和双周报11期,及时通报和宣传各单位改制进展和典型经验;完善公司各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及时修订公司章程,编制二级单位公司章程范本并及时批复,科学设计二级单位公司治理模式。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各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按期完成公司制改制任务。各级单位完成董事会、监事会的组建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配备,以及完善议事规则修订等工作,初步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责任编辑:李彦丽现在县级以上的供销社属于什么性质的?_百度知道
现在县级以上的供销社属于什么性质的?
例如天津市供销社员工有没有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还是事业编待遇还是其他?大概分多少部门及工作内容是什么?资料越详细越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参公管理单位。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供销社的性质是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2:后来,有的划归了全民性质(也就是国企),有的仍然是集体经济组织;3:市、县级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而乡、村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在城市也有国营的和集体的。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供销社(全称供销合作社)现在属于集体性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承担政府职能。多数应该都个人承包了,只有供销社这个外壳。哪个级别的都一样。县级的就像行业协会,对乡镇供销社有点约束力而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现在县级以上的供销社为该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县供销社正职领导为正科级;地级市供销社正职领导为正处级;省供销社正职领导为正厅级。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供销社的性质是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后来,有的划归了全民性质(也就是国企),有的仍然是集体经济组织;市、县级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而乡、村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在城市也有国营的和集体的。商业局的下属公司内部也有国营与集体之分。但无论国营还是集体,都在一个系统之内——供销系统。供销合作社与商业局都属政府财委直接主管。 中国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合作社性质的界定。这里面明确了四层含义:第一,供销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第二,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合作制的经济组织;第三,供销合作社是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第四,供销合作社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关于供销合作社性质的界定,依据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文件,简称“中央5号文件”)。中央5号文件明确提出:“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央强调,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就是“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供销合作社内部应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但“无论实行哪一种经营责任制,都不得改变它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各级供销合作社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照章纳税、由社员民主管理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依法享有独立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自主权。”“按照自愿的原则,争取更加广泛的农民群众入社,充分体现它的群众性”,“使供销合作社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从上述表述中,可以明确看出,中央5号文件规定了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群众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处在政府、市场和农民之间,亦官、亦商、亦民。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供销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事业单位集体工和全民工性质现在有何区别吗_百度知道
事业单位集体工和全民工性质现在有何区别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要求原单位办理退养手续,享受事业单位退养人员待遇。找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事业单位集体工适用劳动法,
采纳率:8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教一下,河南国网改制,退伍兵分到供电公司时是全民职工,我现在在三产公司,改制以后我是不是就不是供电公司正式全民红了【国家电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4,167贴子:
请教一下,河南国网改制,退伍兵收藏
请教一下,河南国网改制,退伍兵分到供电公司时是全民职工,我现在在三产公司,改制以后我是不是就不是供电公司正式全民红了?
去哪里工作不影响自己身份啊
登录百度帐号全面深化改革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
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在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这次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践是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是因为有的属于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源自思想观念障碍,有的受到利益格局掣肘。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走过30多年改革的今天,我们对改革理解得更全面也更透彻,改革要更有力度,要上更高台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就关键在,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深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将会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国家更加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经绘就,要把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唯有如此,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续写好改革新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启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从那时算起的。以这以后的党的历届代表大会为例,回顾一下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根据一个时期或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都曾分别就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过论述和部署。比如,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述了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和新举措;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2009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分别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部署。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作出部署。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和确立了完善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方针政策。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以上简述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在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管国内环境条件怎样变化,也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是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主题始终不变,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二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改革开放在不同时期或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党适时召开全会审议和部署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三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由浅入深、由乡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不断向政治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等拓展,范围越来越广,领域越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
联系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尽管我们党也始终强调改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改革是全面的,但讨论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突出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应该说是第一次,从而使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我们一方面看到,全会通过的《决定》,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彰显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决心、信心和新的自觉;另一方面也看到,全会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系统部署了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尽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现在作出来的,但却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单项到多项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标志着改革领域的不断拓展、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之所以走向全面深化,这是一个时代性特征,既是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兴旺的反映,体现了历史和今天现实中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正如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我们党“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论述精辟地阐述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历史进程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既是改革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民经济人均6000多美元,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这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给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正如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之后,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成长的烦恼。我们的现代化是和工业化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再加上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因素,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现代化的上百年和几百年中渐次出现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在我们的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问题接踵而来。特别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往往错综复杂、新旧交织、盘根错节、缠绕叠加,使得我们处于“两难”的选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改革措施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必须注重相互照应,统筹兼顾,突出全面性,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攻坚克难、涉险迈坎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决定了要以更大的决心、智慧和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靠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所以说,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性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没有重点,不是平均用力,重点是什么?着力点是什么?三中全会《决定》讲得很清楚,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又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位置,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缘何如此?这是由政府所处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位置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需要政府的主导、引领和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随着诸多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改革的对象;一方面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能加大彰显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也同样加大了政府行政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政府管理要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调整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部门和人员也处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之中,面临很多诱惑,以权谋私的风险加大,廉洁自律的要求更高。
由此可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很多、焦点集中,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这种客观情势,决定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牵动力、影响力、辐射力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具有关键内核的作用和示范引领的效应。更为重要的在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固然要取决于外部因素,但决定性的首要因素还是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在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下推进改革,就更加需要强调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自我改革意识和责任。只有政府加大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担当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角和重任,才能破除和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和其他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全面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从而发挥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作用。
可以这样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有很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问题是“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较多,不该管的管了、管多、管滥了,导致市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或没管好,又造成市场和社会出现不应有的无序和混乱。一些地方审批过多,延误时机,官僚作风严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些显然是和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过多有关;而忽视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致教育、住房、医疗、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积累较多,这又显然和政府作为不到位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这些乱象,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不符合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凸显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该看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二重取向:一方面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职能要弱化、淡化;另一方面适应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管理职能要健全和强化。问题的存在包含着问题的解决。既然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二重现象,那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取消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市场能办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管到位。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毫无疑问是政府的职责,这些职责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仅不能减少和削弱,反而应当得到有力的加强。
也就是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一定要全面辩证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化,既不要该放权的不放,或明放暗不放或这边放那边收,依然故我;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政府应有的管理职责,陷入少管或不管就是好政府的认识误区,大撒手、不作为。这两种倾向都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论点
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下述十个论点。
1、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次伟大觉醒,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国人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改革开放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意义。
2、改革时态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它是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停滞”的郑重表态。这一论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展示了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壮阔前景。
3、改革定力论:
明确政治定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关于明确改革政治定位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指明了政治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4、改革任务论:
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阐明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新的历史任务的论述,一是提出了制度现代化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过去讲的现代化,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制度现代化任务,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高度。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5、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要求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治理体系”不是独立体系,而是党的执政体系、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
6、改革特征论:
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从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相对于前35年改革的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是“统筹”,即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二是“系统”,即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集成”,即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7、改革方法论:
尊重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8、改革推进论:
有序推进“五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优先顺序、推进时机等基本原则,对于确保正确、准确、有序、稳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要”新思维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改革推进理论。一方面,明确了改革推进的方向性、稳妥性、有序性、耦合性、严肃性。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方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五要”新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聚焦点、时间点、立足点、关联点,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指引、力度掌控、顺序理清、重点把握、能动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落实的过程。正确、准确推进改革,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改革要求的体现;协调推进改革,是实现改革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是改革的基本遵循。这五个方面,既注重发挥部门和地方改革的创造性、积极性,又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性、原则性,构成一套缜密的改革推进体系。
9、改革动力论:
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一论述深刻阐明,只有在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这既说明领导力度是空前的,也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新的改革领导体制。当今中国正在加速转型,在经济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就将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
10、改革担当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更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担当的这些论述,向全党指明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责任,向全社会表明了我们党迎接改革攻坚“大考”的坚强决心,蕴含着激励改革信心和勇气的强大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15个领域改革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涵盖15个领域、包括60个具体任务。《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经济制度  核心表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b、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市场体系  核心表述: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a、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b、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c、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d、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e、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3、政府职能  核心表述: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a、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b、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c、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4、财税体制改革  核心表述: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a、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b、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b、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c、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d、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5、城乡一体化  核心表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a、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b、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c、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d、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6、开放型经济  核心表述: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a、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b、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  c、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  d、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7、政治制度  核心表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a、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  b、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c、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8、法治建设  核心表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a、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b、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c、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  d、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e、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9、反腐败  核心表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a、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b、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  c、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  d、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实行官邸制,官员任期内居住无产权。  10、文化体制改革  核心表述: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a、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b、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  c、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d、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11、社会事业改革  核心表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a、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b、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c、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d、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e、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f、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g、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12、创新社会治理  核心表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a、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b、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  c、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3、生态文明  核心表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a、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b、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c、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国防和军队  核心表述: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a、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b、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  c、深化预算管理、集中收付、物资采购和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  d、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15、党的领导  核心表述: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a、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b、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c、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推进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二、以实现中国梦为坐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此,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追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要拓宽开放视野、更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路径、优化开放布局,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三、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策略更加系统,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期待。
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慎重提出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秉持科学理念,讲究改革策略,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既要重视整体推进,又要重视重点突破,加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既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的力度不能小,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是必要的;社会的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稳步推进。同时,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红利要体现在人民切身利益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要建立在民意支持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华网 [引用日期]
.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引用日期]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央广网[引用日期]
.求是理论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工和农电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