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鸡的是九几年出生的游戏,人从出生到老 可以种植物 打邻近村庄的游戏

村庄变迁记
我的图书馆
村庄变迁记
我的村庄很小,但在我心中很特别,萦绕我灵,梦牵我魂。我大约五岁时,随父母来到这个村庄居住,真正离开村庄生活是高中毕业,那一年我21岁。宁静与遐思,快乐与忧伤,村庄伴我成长。我说的村庄是自然村落,有点世外桃园感觉,不是中国官方文件中的村,中国现在意义上的村是行政村,包括许多自然村(组)。我的村庄离县城30多公里,出县城南行到我村庄的行政村所在地(一组)是28公里的公路,从一组到我的村庄(四组)就全是山路了。从村委会所在地(一组)靠右上山,半山腰有一个寨子,寨子的人全部为潘姓人家,叫潘家院子,穿过潘家院子继续上山就到了我的启蒙学校——南马山小学,现已人去楼空,并入五台中心小学。沿小学边的羊肠小道继续爬山很快就到此山的一个垭口,翻过这个垭口下山一直到山脚,横过不到50米的一个平地又继续右上爬另一座山,到达半山腰出现一块平地,这里有一片水田,水田后面就是我的村庄。翻过村庄后面的大山就是另外一个村庄,叫大坝的地方。我的村庄坐北朝南,东边隔着三座山与覃家界自然村为邻,西边同样隔着三座山与枸皮湾自然村相依,所以上山下山都不容易。这就是我的村庄,梦中的香巴拉。村庄地名源流考我村庄现在的名字叫曾家界,是因为除了我们一家姓龚以外,其它户人家全姓曾。我家所在的地方叫满家坨,听曾家老人讲,这里原来住的是姓满的人家,属于清朝,人丁兴旺,后来发生白莲教起义,满家受到牵连,清朝大军压境进行歼灭。民间传说很神化,说姓满的人家功夫了得,清军来时,他们驾着板凳就飞走了。长大后,查来凤县志才明白,清朝嘉庆年间,在包括重庆、、和边境地区爆发的起义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清朝从此走向衰落。我老家这一条线全是白莲教控制,总舵在今天的小坳(五台管理区住辖地),一字长蛇阵直达距离县城7公里的旗鼓寨,旗鼓寨属于前锋所指,中间还有一分舵在茶园坪。清朝军队历时数年,几乎是村村屠庄,击毙了数万人众。从小坳到旗鼓寨这一线上叫万人坟的地名很多,与此次战役有关,我村庄后山有个山包就叫万人坟,土壤与其它地方也不一样,不知道何故。我有一个兄弟迁出村庄去旗鼓寨安家落户,他告诉我旗鼓寨那里也有叫万人坟的地名,他还告诉我,旗鼓寨的满姓人家就是从我的村庄搬迁出去的,他们很怀念他们原来的地方,我想旗鼓寨的满姓人也许是打仗后漏网留下的。在清军的围剿下,来凤的白莲教徒部分突围成功,逃向宣恩县长潭河、会口等地,但仍被清朝军队追击,最终灭亡。宣恩有不少的满姓人家,不知道是否与我的村庄满家坨有关联,按来凤白莲教徒突围路线分析是有这种可能的,可惜无从考证,就算有关联也查无实据。试想,起义失败后,满姓人家会想尽办法开脱与白莲教的关系,修改家谱,改写家族迁徙路线,这是生存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时间一长,假的也成了真的,真的尘封在记忆深处,最终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中央王朝是鼓励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编造与汉族与内地有关联的家谱,这种造谱运动可以增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向心力,现在的时髦语言叫认同。比如土家族中的彭姓家谱记载他们就是从江西迁入湘西的,让人感觉不是原住民。鹤峰县容美土司的田姓也是这样的,田姓土司上层认为他们是从陕西迁入的,以示与下层田姓人的区别。后来容美土司进行改土归流,田姓土司的上层部分人员真的迁往陕西西安等地安置。我在伦敦访学期间遇见西安一所大学的访问学者田老师,田老师就是西安本地人,我开玩笑说田老师有可能是容美土司的后裔,对此,这位老师认为也有可能。我家房子正西方向的一条小路是通向枸皮湾村落的,经过一个山坳,山坳地名叫兴隆坳。叫兴隆坳这个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来凤县就有好几处。所以兴隆坳也是我村庄的名称,寄托了美好希望,也许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真的兴隆一时。我村庄所辖范围还有许多小地方都有名字,叫姚家土的地方应该是姚姓人家居住过,叫高家屋场属于高姓人家所有,叫杨家槽的地方一定住过杨姓人家,这些地方现在都已没有了人烟,我每经此地必猜想他们去了何方。叫学堂坪的地方也无学校,只有一个叫螃湾的地方现在仍然有螃蟹时常从泉水处涌出,叫丁草湾的地方丁草依然茂盛的一年又一年地疯长,叫坟坨的地方,原来有许多无主之坟,后被土地持有人平掉不少,但那个地方仍然阴森。姚家、高家、杨家、满家与现在的曾家和龚家都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也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述说的是比较遥远的故事一样。你来我往,地还是那块地,但村庄的人却数度变换,如江河之水不知流向何方,可以断定,我的村庄一定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无主之地。我每次回家祭祖,在我祖先坟墓的附近地方有许多无主的坟墓,不知这些坟墓的后代现在何处安身立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村庄整理土地,从泥土深处挖出许多坟墓,村里大人惊奇不已,想不到会有坟墓,棺材已成乌木,不再腐烂,不知道他们又是何时在此定居,他们把村庄会叫什么名字。在姚家土有一座坟墓立有墓碑,比较气派,他的后人在当时应该是厉害人物了,要建造那样一座墓碑是需要相当财力的,这座坟墓后来被村庄的小孩子给毁坏了,有点可惜。村庄行政隶属关系一直属于旧司,行政隶属关系全称是旧司公社五台乡南马山村第四生产队,南马山村文革期间也曾叫做第五生产大队,简称五大队。我村庄的经济流向和亲缘关系也是以旧司方向为主。这样划分隶属关系应该是以古驿道走向来确定的,有其历史形成过程。早年,我村庄的女孩子长大嫁人,婆家多数在旧司方向,村庄男性找对象也是以旧司方向居多。五台乡供销社属于旧司公社供销社的一个分社,有线广播也是从旧司方向过来,村民赶场(赶集)也是以旧司和五台为主,偶尔会去漫水赶集。早年五台没有通公路,主要是受制于一个叫深弯的地方,这里悬崖绝壁,山势陡峭,人畜难以逾越,顾名思义叫拦马山,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南马山,算是寄托我的超然情怀,放马南山。公路从县城延伸到深弯嘎然而止,继续往前代价太大,公路修到此处也是由于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营煤矿的缘故,因此,五台供销社的商品都是靠人力肩挑背扛从旧司供销社搬运过来,俗称叫挑力,人们于是多了一个挣钱的机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路途不是一般的遥远,属于苦力中的苦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凤县在南马山村一个叫大天坑的地方新建了一个国营煤矿,于是公路就修进了五台辖地,大约在1977年前后,公路终于延伸至五台乡政府所在地,驿道的作用和价值淡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于是乎经济流向发生改变,人流物流顺着公路流向绿水公社,人们赶集以上寨为主了,行政隶属关系因此调整为绿水公社五台乡南马山村第四生产队,现在的名称叫绿水乡五台管理区(片区)南马山村第四村民小组。从生产队变成村民小组,意义不是一般的重大,并不亚于六十年前把村民小组变成生产队的重要性。曾经沧海难为水,名称回到了过去,文化和社会的自然亲和力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在逐利成为大众评判成功标准的唯一条件时,功名利禄让善良的人们耳目失聪,失去人之为人的灵魂根基,我们离生活已越来越远了。追忆曾姓人家应该是现居住村庄的最早村民,他们迁入此地有100多年历史,据我的邻居曾家大伯告诉我,他的先辈是从湖南逃难(逃荒、乞讨)过来的,最早是在来凤县城边上,那个地方叫黄茅坪,当时那个地方人烟稀少,到处是齐人高的茅草,土壤肥沃,但是曾家先辈不敢在此地安家,因为地势太低,距离酉水河太近,怕水淹,所以继续一路逃荒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感觉比较安全,就此立足于此,开启山林,繁衍后代。龚姓是第二批到此定居的人家,也是从湖南逃难过来,但路线有所不同,龚姓是从湖南龙山县南部进入湖北来凤县,没有经过来凤县城附近,应该是经卯洞或漫水然后到五台,早先在五台的三黄沟居住,后来迁入曾家界。龚姓迁入时间在清朝末年,20世纪初叶。曾家虽然是最早进入这个村庄的定居者,但是这个村庄的好田好土都被邻村枸皮湾占有,他们到得更早,只是不住在这里。按照先占先得的规矩,龚家的土地比曾家的还要差些。据我的婆婆(祖母)告诉我,她来到这个村庄是年,那年她11岁,来到我们家做童养媳。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只有曾姓和龚姓人家,龚姓也有五六家。大约是从1938年开始有其它姓氏的来到曾家界居住,具体是些什么姓氏人家,我祖母也记不清了,这批人在1945年后都差不多离开了,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曾家太姑婆告诉我,人真正多起来是解放前三年,也就是、1949三年,不知道是从哪里跑来这么多人,好多是逃避兵役的,当地叫爬壕,太姑婆说那三年特别乱,土匪经常光顾我的村庄,白天也来抢东西,更多的时候是晚上来抢。那个时候曾家界热闹,山顶上都住有人家,但都是些流动人口,来来去去的,外面形势好转,这些人就离开了。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我的村庄仍然是曾龚两姓人家。其它时间我的村庄也是平静的生活,封闭而边缘,贫穷而安祥。从1947年始,我村庄匪情严重,但村民也多起来了,可是没有组织起来,各自为阵,任由土匪欺凌。村庄没有出嫁的姑娘晚上都不住在家里,天黑之前就去山洞里躲藏起来,家里的粮食和值钱的东西也是藏在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的山洞。我的一个远房爷爷个子高大,有一次土匪白天来袭,他在自家房子附近干活,来不及躲藏,一个土匪用梭镖向他刺来,他反而把这个土匪给弄死了,这事情比较严重,土匪肯定要报复,我的爷爷想办法摆平此事,后来土匪也知道我爷爷在当地是个厉害人物,此事就不了了之。还有一次深夜土匪来洗劫村庄,我爷爷的哥哥(大公)是个慢性情的人,他不想躲藏,就在自家火堂边烤火抽烟,土匪翻遍一贫如洗的家里家外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一气之下推了我大公一掌,我大公站立不稳,一只脚不小心踏入火堂中的三角里面,脚腿肚子被滚烫的三角烙了个深沟,一年之后才康复,留下个大大的伤疤。我小学语文书有一课的句子我至今还记得住几句:“贫农张大爷,身上有块疤。大爷告诉我,这是仇恨疤。由于我的爷爷是国民党的地方保安警察,一般不在家,我奶奶带着我爸爸和四叔在家,与我的太婆(爷爷的母亲)一起生活,土匪一般不杀人,只抢劫东西,所以进村时都会提前鸣枪,让村里人知道土匪来了,赶快离家躲藏。深夜土匪来扰,我的奶奶就会一手抱着我爸爸,另一手抱着我四叔,带着我太婆摸黑跑向我家的后山躲藏,四叔太小不懂事会哭,我奶奶就会把他嘴堵住,不让哭出声音来。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军进驻来凤才结束。新中国的新村庄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这句话是我小学课本上的,抒情性地描写老百姓对共产党到来的欢迎。其实我村庄改朝换代是1949年底,但真正改变生产生活状态是从1950年春天开始的。我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进行剿匪的同时开始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按人口多少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那个时候我的村庄归口旧司公社管理,负责我村庄土改的工作队驻地在旧司的螺丝塘村,就是来凤县风云一时的大土匪向卓安的老家,我的爷爷曾经给他当过警卫。螺丝塘村土地富裕一些,分配土地的时候,我的村庄有一部分人去了螺丝塘村参与土改,主要是姓龚的人家,包括我的大公一家人。所以仍然留在曾家界的就只有曾家的全部和姓龚的三户人家,村庄前面的水田也分配给了我的村庄,还在南马山行政村一组给我村分配了一块油茶树,可惜在人民公社的时候被队长送给了一队。这种分田分地到户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就开始搞人民公社,开始土地集体所有,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我的村庄应该是从1957年开始进行人民公社的,我奶奶告诉我说,1958年大办钢铁(大跃进),我的村庄也与全国一样热火朝天冶炼钢铁,村庄附近山上的古树砍光了,原始森林消失了,大型野生动物也没有了,每家只剩下一个三角和一口锅用来煮饭,其它的全部用来炼钢。最为极端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在集体统一吃饭,谁家要是私自在家里做饭就会挨批斗,我奶奶说在集体统一吃饭浪费特别大,味道也不好,特别是家中有小孩子的很可怜,不敢在家给小孩做饭。紧接着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年(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开始了,现在有部分人总结那个年代,定位的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客观来看我的村庄其实整个就是人祸。我的四叔、八叔和九叔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失去了生命,四叔十多岁,八叔和九叔还不到十岁。我有一个远房爷爷饿着肚子带着家里的一点废铁去集市铁匠铺打挖锄,当天没有走回来,家里人顺着去集市的路上寻找,发现他就背靠在离家不远的一块大石头上离开了人世,这块石头位于我的村庄与岩口这个自然村(三队)之间,从我村庄右边直行过两座山然后经学堂坪下山去岩口的半山腰位置,石头高大威武,叫将军岩,衷心希望我这个远房爷爷来世是一名将军,可以不再挨饿。我还有一个太爷(太公)饿死在自己家里,整个村庄的人都没有体力把他抬上山进行埋葬,只好用门板把我这个太公传送到他屋檐下的一块空地进行简单安葬,留下我太婆一个人艰难度日。整个村庄活着的成年人也是忧心不已,不知道自己饿死的时候是否还有人帮忙埋葬。山上能吃的野菜挖光了,能吃的树皮也剥光了,人人面黄肌瘦,大人还得进行集体劳动,由于营养极度不良,村里的小姑娘个个象怀孕的妇人大着肚子,我的三个姑姑也不例外。从1962年开始有所好转,上面允许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和粮食,生活恢复了活力,人们脸上有了笑容,村庄显现生机。村庄里富余的劳力也可以为生产队从事副业,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时候响应号召离开生产队到处漂泊做瓦,一直到1971年才归队。但是好景不长,文攻武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的村庄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值得批斗的右派、文化人、臭老九和老干部,但是上面有指标要求,所以也揪出一个现行反革命分子送大队开批斗会,其实也就是我村庄里日子相对来说过得好一点的那家的男主人,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每逢上面有政治运动下来,他必被斗争一次,一直持续到1978年才停下来。到此,村庄除了饥饿时时威胁着人们,又多了一项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任务,从此村庄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人都带着面具小心谨慎地活着,在和谐的村庄文化里种下了伤痕,慢慢地侵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村庄生活记忆我自己的村庄生活是从年开始的,早期记忆也是模糊的。年的深秋,我们一家人从漫水乡明家寨搬回了老家曾家界,与我的爷爷奶奶和小姑生活在一起,那时我才5岁。那个时候村庄四季分明,春天阳光特别明媚,夏天阳光特别炽热,秋天阳光特别恬淡,冬天的阳光特别温暖;春天的雨沁人心脾,夏天的风凉爽惬意,秋天的叶红透村庄,冬天的雪任性飞舞。村庄的景色刻画在我心底深处。春天最先开放的花是核桃花还是阳雀花我已记不太清楚。我家乡的阳雀花有两种,家种的是木本,开黄花,还半开的时候采摘下来用制茶工艺制作,然后替代茶叶做油茶汤,另一种是野生的,草本的,开各种红色的花,是猪、牛特别爱吃的草。然后是梨花、桃花竞相开放,野花漫山浸透,最后是整个村庄和群山被鲜花包围环绕,天空弥漫着花粉和淡浓不定的香味,蜜蜂来回穿梭繁忙,各种鸟儿呼朋引伴唱响山林,晚上露珠静悄悄地滋润万物,群山和村庄从黎明醒来时饱含深情,梨花带雨桃花含露,太阳缓缓从村庄的东山向上攀升,阳光一层一层地铺满村庄的大山小包。夏天真的是满目皆绿,稻田的绿浪一波一波地整齐地闪着些许光亮,玉米地的绿帐如大海一样深不见底,远山的秀色如绿幔一样伸向他方,深深浅浅的绿色让炎热的夏季徒增许多清凉,南边的风从村庄前方的垭口徐徐送来,劳累的村民坐在屋檐下美美地享受着这能消疲解乏的快意凉风。常有行雨会让炎热的夏天降温,甘露滋润禾苗,行雨一般在太阳特别炙热的某个下午来临,经常雨未停而日又现,雨后蓝天如洗,舒卷自如的白云在天边堆出各种形状,随风写意变换,一条或数条彩虹(村庄的人们称为杠,出现彩虹叫打杠)斜横在村庄的上空,孩子们紧盯着彩虹直到慢慢消散也未见牛郞从天桥上跨过去会他的妻子织女。田间地头有一种草,我们称作翻天晴,孩子们经常把这种草茎对着酷热的天空从中间撕开,这样天气立马变化,就会风起云涌,雷声滚雨点落,就会降温。当彩虹出现时,孩子们会把翻天晴对着彩虹扯断,这样彩虹也会断成好几段,然后彻底消失,不见踪影。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心中都有点害怕,心怀敬畏,感觉破坏那美丽的彩虹实在太残酷。秋天的色彩斑斓一片,空气无春天的湿润,但偶有秋霜滋润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稻田金色满地,玉米林各色杂呈,夏收以后抢种的伏荞正开着红白相间的花,在互不相连的耕地上争相怒放,随着秋风渐劲,村庄后面的山依然绿意盎然而不解秋意,而村庄两旁的山已被一种叫雷公槁的树叶披上红装,秋色一片,如醉酒少女的脸庞。有阳光的冬日珍贵而温暖无比,多数时候是阴冷的天气静静地流淌,春节前后时常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村庄,寒冷的风裹挟着丝丝细雨夹着雪粒加固冰雪苍茫主宰的大地,火红的救兵粮仍不屈服地在雪中张扬,竹林成片爬下,常绿的树木也不堪重负,结了冰的稻田成了村庄孩子的乐园,山洞前的冰柱和冰笋雕刻得鬼斧神工,偶有猎队吆喝着从村庄的后山经过。积雪慢慢消融,小鸟开始歌唱,春天又要来了。村庄的生产是被人民公社给高度集体化了的,正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管制很严。记忆中,青壮年劳力,如果没有得到生产队同意,赶集会被抓,然后生产队派人去领回来。如果有人想去走亲戚,青壮年劳力最好带上生产队的路条,不然,在路途中也可能遭遇其它生产队盘问,极端的结果是不让你离开,帮当地生产队干活,晚上收工时才让你回家。当时,许多生产工具都是集体负责采购,生产队也允许每家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砍柴用的刀具、种自留地的锄头等。劳动是热火朝天,但收入永远是朝不保夕,经常挨饿。共同劳动的生产方式也有一些好处,村庄里的成年人每天都会在一起交流,感情上友好相处。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之余偶尔也会有一些游戏活动,如讲故事,经常是一些在村庄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讲故事一般发生在冬天或雨天,还有就是空闲时给孩子们讲故事,因为冬天有时在集体屋(集体堆放粮食的房子)劳动,如剥玉米籽、粮食等级分类等,下雨天上山劳动比较困难,就集中在集体屋开会或从事室内劳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人开始倡议讲个故事,一般是年长者先讲,然后是年轻人讲,有的故事有时要讲好多遍,经常改编,看谁讲得更有意思,更流畅。在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诸葛亮、白娘子、观音等,但故事的内容与我长大后看的电影内容差距不小。还有一类故事是在晚上聚集在某一家开会传达上面的精神和填写工分本后进行的,正事做完了聊天时开讲的,内容多是神仙和鬼怪的故事,晚上听来比较恐怖,部分胆小的社员开会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都会害怕。唱山歌也是劳动时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经常在劳动过程中,突然某一个人在劳动时候就唱起来了,劳动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就会有其它的人接着唱,有时也会出现对歌,一般情况是男女对唱,其它人帮忙出主意,想歌词。偶尔也会出现更大场面的对歌,如果我村庄的人在山这边劳动,而另一个生产队的人在对面山上劳动,这种场景就会出现两个生产队的开始对歌。歌词内容一般都是讲述生产、生活内容的,传承祖先美德的,也有抒发自己情感的,还有歌唱爱情的。唱歌过程中,丝毫没有生活的辛酸,也没有饥饿的困扰,充满豪情、斗志和洒脱,一片欢乐景象。我在这里举例几首歌词欣赏一下吧:(一)吃也要吃嗨(玩)要嗨,没想银钱做世界;我好吃懒做没讨米,你穷扒苦做没发财。(二)我这边唱歌一个人,你那边唱歌一大群;把你幺妹许给我,刚好凑齐一对人。(三)走节(段)平路上节坡,调转(调头)看见乱岩(ai)科(窝);前世姻缘配错了,郞门(怎么)配到我两个。(四)对门(山对面)大姐手莫招,路边芭茅硬(en)如刀;小心芭茅割(ge)着(cuo)了,恶痒恶痛又心绞(jiao)。(五)送郞送到桐子林,郞解(gai)裤子姐解裙,郎解裤子高高挂,姐解裙子铺(ba)草坪。(六)凉凉快快好做鞋(hai),可惜鞋样没带来;我脚撩(kuo)到姐身上,比到脚样剪下来。(七)讲起唱歌就唱歌,讲起行船就下河;唱歌不怕你歌师傅,行船不怕你乱岩(ai)科(窝)(kuo)。(八)马槡越长越勾(弯)腰,枫木越长越抽条(伟岸挺拔)。抽条不过枫香树,漂摇(漂亮美丽)不过姐漂摇。(九)油菜开花遍地黄,大路边上修学堂。过路(路过)几个黄花女,爱死(超喜欢)几个学生郞。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十岁以上的人会退出集体劳动或安排一些轻体力劳动,15岁以上的人会慢慢编入劳动大军。我的姐姐就是不满不满我们上学的孩子假期也参加集体劳动,主要是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如种洋芋时帮忙摆放洋芋种子。根据劳动量的大小记工分,男性劳动力一般每天记在与村庄里的大人一起劳动的同时,也学会了唱歌和讲故事,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和分工。我们学生和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一件轻体力活要做,就是为集体放牛,割牛草。集体的牛一般都是放在社员家里饲养,有老人和学生的社员家庭都要为集体养育至少一头牛,当然年底为养牛的家庭会给予一定数量的工分。村庄里的生活与集体劳动不无关联,但毕竟是与每个家庭和个体关系更大,因此显得更个性化一些。生活并不是一团乱蔴,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真的。我的村庄几乎家家都缺粮少衣,但对我们孩子来说,村庄的峥嵘岁月并无愁苦,着破烂衣,吃半饱饭,赤脚上学,光膀干活,一路欢歌成长。离开村庄后的我时时梦回故乡,梦里岁月仍然甘甜如蜜。我的公公(爷爷)生于1908年,六十岁以后就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但依然拼命做事,主要是为集体搞副业,我的婆婆(奶奶)一直参加集体劳动,直到小平同志复出实行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姑出嫁后,我们家就只有奶奶和我父亲两个人常年挣工分,年底按工分分配时我的家就分得很少,粮食不够吃,没有钱买新衣服,我婆婆的衣服全部是补丁,找不见衣服原来是什么面料做的,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依然穿着开档的裤,从春到秋一直赤脚上学、打柴、放牛。那个时候,政府每年给每个人提供一丈五尺布票、三两棉票,可以凭此票拿钱去购买布匹和棉花,如果没有这些票就是有钱也买不了,我们家的布票、棉票很少用上,送人也没人要,因为村里其它家也好不了多少,布票、棉票也用不完。春末夏初之季,我家就开始粮荒,中午喝稀饭,晚上就是白开水泡玉米籽(苞谷籽),我那个时候夜晚经常端着碗到屋外阶檐边,看着碗里的月亮发呆,由于玉米籽太硬嚼不烂,嚼着嚼着就迷糊了,碗就掉地上了,这个时候大人就会把我抱起来放床上睡觉。我的婆婆在岁左右牙齿就全部脱落了,吃的东西必须是软的才行,晚餐对她来说是与生命抗争,她必须用牙床磨碎玉米籽。一般情况下,早晨煮的饭会吃不完剩下一点点,晚上会用锅炒热,然后给我三岁左右的小弟吃一点点,给我婆婆一小碗,还有剩余就给我的爷爷吃,我姐姐、我、还有我大弟也很想吃这早上剩下的饭,但都在我父亲严厉的目光下自觉说不吃,时间久了,已经不再需要父亲的威严目光暗示,我们兄弟姐妹都能做到不吃这剩下的饭了。其实真正吃饱晚饭的可能只有我小兄弟一个人,因为他小,吃不饱就会哭闹。我的婆婆经常只吃一点点剩下的饭,其余的让给我爷爷吃。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1978年分田到户才结束。村庄生活虽然清苦,人人面黄肌瘦,衣难蔽体,但丝毫没有动摇人们的团结互助精神,村庄守望相依,敬老爱幼、子孝孙贤因贫困而更具力量。感觉有一股暖流静悄悄滋润着村庄,浸透着每个人的心房,艰难岁月里依然欢声笑语不断,日出日落,山上山下,房前屋后,一路跌宕一路歌,生生不息万物生。村庄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生日那天,每家都会拿点东西去祝贺,礼物可能是一把面条,也可能是两斤或一斤白酒(苞谷酒),也可能是几斤苞谷,也可能是几棵蔬菜,并派出一个代表参加寿宴热热闹闹庆祝一番。哪家如果有人生病,每家都会有人去探望,家里富裕一点的就带点礼物,家里困难的就空手去探望并带去安慰。如果哪家不幸有人(主要是成年人)去世,村庄所有的人就会自觉聚在这家人屋里,等候负责丧事的人安排工作,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报丧信的人就会不管天气如何变化道路如何艰难不分昼夜奔向四面八方去告诉那些需要来送别的人,家家都会主动想办法腾出自家一两间房子空着让丧家的亲朋好友和邻近村庄的人晚上休息,都会从自家拿出被子、桌子、凳子、碗筷供办丧事这家使用,丧事办完后都各自拿回自己家的东西,不需他人帮忙送还。哪家有小孩出生,都会去贺喜,简朴而隆重地欢迎小宝贝来到我们村庄。这么说吧,只要哪家有困难需要大家帮忙,都会尽力去帮助,只要哪家有喜事,大家都会去欢天喜地庆贺。孩子们的村庄孩子们的村庄永远是春天。如果要问小时候最喜欢村庄哪一个季节,那是很难下决心的。村庄里60后的孩子有9个,70后的有11个,还有一个5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姐大。上学前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一年四季不厌其烦地玩,刚开始只是在房前屋后摆设几块石头,圈住一小块地方当作家,女孩子差不多都比男孩子大,所以,男孩子只好乖乖地听各位大姐调度,谁当儿子,谁当丈夫由她们说了算,每次差不多都会把家庭角色、家庭生活过程演绎一遍又一遍,只是角色有所变换而已。到后来就发展到各自偷家里的粮食、油、盐,偷摘菜园的蔬菜去后山树林子生火做饭,搞得热气腾腾,最后当然以被大人发现臭骂一顿收场,有时候孩子王也会被大人揍一顿。白天还玩一种跳房子的游戏,看谁最先完成游戏过程,可以是单个进行比赛,也可以分成几组进行。放牛时还玩捡子游戏,有五子和七子的两种,只是难度不同,我们经常把牛圈在某一片只有两个出口的山林里,然后分成两组看住两个出口,开始玩捡子游戏,不小心着迷了,牛跑出去吃了集体的庄稼,回家后大人必揍一顿来教训我们。爬树比赛一般是男孩子的竞技游戏,练习久了,采摘水果时就可以充分展示谁的水平高了。有月亮的晚上在院坝玩捉羊、捉迷藏、丢手绢集体游戏,输了的还要唱歌,输的次数多了,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歌可以唱,只好自己即兴创作编唱。玩累了,三五一堆躺在地上,看群星闪烁,浅吟低唱,夜深不归,往往是大人催促好几次才极不情愿地回家睡觉。这些游戏教会了我们合作与竞争,也教会我们秩序与服从,成败皆英雄。上学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游戏,差不多家家的孩子都有家务活要干,一般都是刮洋芋皮,或者带弟弟妹妹玩。女孩子8岁左右就开始学煮饭,做针线活,洗衣服。男孩子岁左右学砍柴、放牛、挑水。、饲养等,认识植物,照顾动物。孩子们满山满坡采摘的野菜部分解决了家里缺少蔬菜的困境,采摘最多的是野生韭菜、芹菜、百合和鱼腥草,春天还可以上山掰水竹笋,这些野生韭菜、芹菜是否是我们不知道的村庄前辈离开时留下来的,无从证实。山上的野生果实也是孩子们的最爱,上山放牛、打柴或找山货时,常常与野生果实不期而遇。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泡(栽秧泡、打谷泡、乌泡、三月泡)和老哇(乌鸦)酸可以采来吃,酸甜可口,春季还有茅芊、莿苔和金银花露,夏天的莿苔味道已不可口了,但有野生的桃、枇杷可以偶遇,秋天的野果最丰富,八月瓜、各种类型的葡萄、牛奶奶、羊桃(猕猴桃)、救兵粮几乎山山有,冬天只有救兵粮最常见,也有少许羊桃,被冰雪冷冻过后的救兵粮味道更佳。大人在农闲时间常说常新的故事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故事经常重复千百篇,但每次讲的都有一丁点不一样,每个人说的也有点区别,慢慢地,孩子们自己也开始讲故事,并且每次都进行改编和创造。上小学后,学校老师讲的故事也被我们带进村庄,但对村庄文化影响很小,时间不长就没多少人记得了。学校的故事多是讲打日本、打美帝,反修防修,听老师讲时,心中想着长大后一定去参军,消灭那些可恨的敌人。最怕的就是晚上听大人讲鬼故事,讲到最深处,孩子们就都依偎在大人的胸前了,从此不敢离开大人半步,晚上睡觉也要躲藏在大人怀里。岁月冲淡了记忆,现在还记得比较完整的故事有三个,一个是诸葛亮的故事,另一个是哪吒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白娘子的故事,最遗憾的是关于七仙女与董郞的故事,大人开讲时我睡着了。长大后,看了书中和电影里的那三个故事,心中有点小失落,情节设计远不如儿时的村庄故事精彩。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坟墓在何处一直是个谜,至今无人知道。诸葛亮精明过人,深知人心险恶,因此他知道自己大限快到之时,他就把他的厨师和两个埋葬他的人叫到床前,告诉他们等他归西后葬在何处,要求他们保守秘密并给他们一百两银子。这三个人都是十分忠于诸葛亮的仆人,伤心过后开始料理诸葛亮的后事,厨师在家做饭,另两个上山埋葬诸葛亮。负责埋葬诸葛亮的两个家伙商量,说一百两银子三个人不好分配,干脆我们两个分配,把厨子给做掉。哪知厨师也在心中嘀咕一百两银子三个人不好分配,干脆一个人独吞算啦,于是他就把饭菜下毒。埋葬诸葛亮的那两个仆人回到家就把厨师杀了,然后开始喝酒吃饭,中毒而亡。诸葛亮知道后人会不断地探寻他葬在何处,于是他生前也造了不少的假坟,其中一座就是专门对付明朝军师刘伯温的。刘伯温找到这座坟墓并请人挖开想在里面找到兵书之类的东西,但他只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行字: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我知是你,你知是谁?诸葛亮为何如此神通广大,是因为他不仅前知五百年而且也后知五百年,前后相加就知道一千年的事情。诸葛亮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一个青胡子老头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把我脚上的皮弄掉一块,痛死我了”,诸葛亮一梦惊醒,吓出一身冷汗,检讨近期有无做错事情。诸葛亮悟性极高,他想极有可能是白天犁地时不小心伤着了地头那棵古树,等天明走到地头,拨开古树下的泥土,发现犁铧铲坏了树根的皮,于是诸葛亮就把树皮缝合好重新盖上泥土。是夜,青胡子老头投梦给诸葛亮,说他心好,为了感谢他,青胡子老头告诉他,经常来他家酒坊打酒的白胡子老头口里有颗仙丹,叫诸葛亮想法把仙丹吃掉,然后就会知道五百年的事情。但是诸葛亮并不知道白胡子老头家住何处,于是他就心生一计,他精心制作了一根拐杖,此拐杖里面镂空并装满石灰,底部钻上细眼,然后他就把这根拐杖送给来他家沽酒的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非常高兴,一路杵着拐杖回到住处,他并没有注意到拐杖在地上留下的石灰印迹。诸葛亮顺着石灰印迹一路寻来,最后来到森林的最深处,发现拐杖就在一棵大树下,酒壶空空地悬挂在树上,酒已被白胡子老头喝干,树上一只大鹏鸟正在睡觉。诸葛亮终于明白原来白胡子老头是一只大鹏鸟,修炼成仙了。大鹏鸟打盹头低下时仙丹就会从嘴里吐出来由口涎包裹一直下垂到离地面很近的距离,头抬起时仙丹就又顺着口涎回到嘴里,如此反复。诸葛亮揪准时机,仙丹再次垂向地面时,他张口吞下了这颗仙丹,仙丹无法回到大鹏鸟口中,立马醒转化身为白胡子老头。定神一看是酒坊的年轻人,白胡子老头知道一切已晚,他追问诸葛亮是谁让他这么做的,诸葛亮如实说了是谁,气得白胡子老头骂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白胡子老头告诉诸葛亮,那古树上面有一碗水,喝了就会知道五百年的事情。于是诸葛亮回到家,搭上梯子,爬上树梢,发现树的顶部果然有一碗水,他俯下身子一饮而尽。从此,诸葛亮经天纬地,无所不知,每自比于、乐毅,尽管时人莫之许,他依然如是。村庄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也与电影场景设计很不一样。许仙一家人住在杭州西湖附近,在许仙小时候的某一个元宵傍晚,他们一家人来到西湖游园,快要走到断桥之时,许仙被断桥旁边卖汤圆的吆喝声吸引住,他拉着父母的手嚷着一定要去买汤圆吃,父母只好顺着他来到一个老头的元宵摊前,只见那老头一个劲地在吆喝“卖汤圆啦卖汤圆啦,大的一文钱三个,小的三文钱一个”,游人感觉这老头好奇怪,其它摊主都是大的三文钱一个,小的一文钱三个。于是大家纷纷抢买他的大汤圆,感觉很赚啊,买他大汤圆的游人个个心里乐开花。可是许仙他要吃这个老头卖的小汤圆,父母给他做工作,他哭闹着不依,非吃小汤圆不可,他父母只好给他买了三个小汤圆。吃完小汤圆,许仙一家人走上断桥,刚到桥的中间,许仙胃里翻江倒海,疼痛难忍,身子扑在桥栏杆上哇的一口呕吐了出来,刚吃下的小汤圆全部倒进了西湖。三个小汤圆慢慢沉入湖底,此时在断桥下面修炼的白蛇白素贞(白娘子)发现了这三个小汤圆,惊喜万分,一口全部吃掉了汤圆,白娘子吃了汤圆后功力大大提升,提前了五百年得正果修成人形。什么原因,原来许仙吃的小汤圆是仙丹,普通凡人是没有办法消化仙丹的,所以许仙的胃受不了,只好呕吐出来。许仙无意中帮了白娘子的大忙,所以她要找到许仙并嫁给他来报恩。其实元宵节晚上来西湖游园的人们并不知道,那个疯疯癫癫胡乱卖汤圆的老头是八仙中爱开玩笑的吕洞宾,当时吕洞宾正好经过杭州,见西湖游人如织,他突然想去凑个热闹,倒报价格卖汤圆,与凡人开个玩笑,由他们占尽便宜,喜乐人间。关于哪吒的故事更是与官方版本相去甚远,但讲得有点邪乎,不过佛法无边救世济人。相传有一姓茶的富裕人家,非常善良,世代修桥补路,接贫济穷,虔诚的佛教信徒。茶家有一英俊年少公子决心在家乡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流上架设一座桥梁方便过往行人。桥建了三次都被洪水冲走,建桥耗去茶家大量家财,但桥仍然没有建成,为此茶家少年忧心不已。观音菩萨知道了此事,决定帮助少年把桥建成并为他发家致富,于是观音变身为一美丽少女来到建桥工地,说谁要是用铜钱掷着她,她就嫁给他,工地上的工人纷纷用铜钱扔向这个美丽少女,但无一人能够掷着,观音专等茶家公子来掷,但茶公子丝毫不动心,一心在寻思建桥的事情。此时,太乙真人从上空看见此场景,于是他变身一美少年来到现场,他用法力轻易掷着了观音,观音大为惊讶,定晴一看才发现是太乙真人在使坏,于是观音抽身逃跑,隐身在路边一棵棕树下边,太乙真人也一下钻入棕树蔸底下,修桥的人们凡眼是看不见的,只见棕树摇晃不停,觉得太神奇。观音从此有了身孕,但神仙是不可以生孩子的,除非下凡,于是菩萨来到长江源头通天河,剖腹取出胚胎,放入河中随水漂流而下,胚胎一路漂过,冲进了洞庭湖里。托塔天王李靖的妻子此时正好在湖边洗衣服,胚胎漂到了她身边,她以为是个红萝卜,就拿起来咬了一小口,感觉味道特别甜,她就全部吃进了肚里,于是她怀上了孩子,这一怀就是三年六个月。终于临盆生产了,生下了一个红球,家人不知所措,赶快通知托塔天王李靖,李天王也觉得甚是奇怪,于是用宝剑向这个红球砍去,奇迹发生了,红球慢慢张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莲花,然后从莲花中跳出一个有三头六臂的小男孩。这时,太乙真人飘然而至来到李天王府上向天王贺喜,并给小孩赐名哪吒,帮助恢复人身,还赠送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等宝物。长大后,我找到了一本《恩施中草药》书籍,查寻了关于棕树一科的解释中有这么一条,据传棕树的根可以避孕。不知道编辑此书的人是否受到这个神话故事启迪。上学后,村庄的边界扩大了,村庄的核心在模糊,其它村庄和学校的文化随着我们这些学生进入村庄,还有电影、电视和广播也在慢慢地改变我们的村庄。我们村庄总共放了三部电影,都是在1975年至1978年之间,一部是样榜戏《沙家浜》,另外两部是《苦菜花》和《渡江侦察记》,从此再无电影进村,但已让村庄的孩子知道组织的重要,上面还有一个国家。年村庄告别煤油灯,电灯来了,2000年以后,家家都有了电视,从此,村庄的话语权让位于电视,新的权威产生,故事开始消失,民歌慢慢忘记,年越过越淡,鬼神部分退位,哭嫁渐行渐远,游戏淡出生活,金色童年远去。节日的村庄村庄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我村庄有句谚语叫“牛盼端阳娃盼年”,意思是说春耕是牛最累的时候,端午节以后牛就可以好好休息,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可以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许多只在年节发生的活动吸引孩子们。一般情况下,每家都会养一头猪,叫年猪,年头喂到年尾,也有个别家庭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喂养的,家里条件好的也有喂两头的,喂两头猪的家庭一般在年中会卖掉一头。等到膘肥体壮,冬月或腊月的某一天就会请屠夫来宰杀,具体日子都会请懂得阴阳八卦的看(选)一个好日子,养猪的这家还会在村里请几个人当帮手,每家邀请一个到两个代表来参加吃泡汤,热闹一番。还要给屠夫工钱,送些猪肠子,屠夫还要代收屠宰税。刚宰杀的猪肉要用盐淹制一下,然后慢慢用柴火把猪肉熏干成为腊肉,熏肉用的都是上好的柴火,一般都是干的硬木,特别是香棍子、油茶树、狗骨头树、青钢木最好,熏出来的肉味香可口。过年时就会把腊肉吃掉一部分,猪头、猪蹄是必须要吃的。进入腊月,淡淡的年味就来了,家里的女主人开始筹备过年的食品和礼物。一般会选择一个大晴天蒸炒米,炒米是用糯米制作,先用蒸子把米蒸熟,然后用晒席(楠竹编制)晒到半干状态,晾晒过程中用茶油拌合以防粘连,茶油是经过特殊制作过的,里面还有蜂蜡,然后拌上黄豆粉放在队窝(石头做成)里冲(多次冲压做成扁型),家里困难一些的就用玉米粉替代黄豆粉,再用筛子(楠竹编制)筛除黄豆粉,放太阳底下彻底晾干水分,用陶瓷类坛子储藏以备过年。制作炒米过程中,孩子们眼巴巴地守着第一过程,盼望大人在糯米蒸熟后给他们一点点,大人也会满足小孩的期望,但不会给太多,一是担心糯性食品损坏孩子的肠胃,二是东西实在太少,无法充分满足孩子的期朌。孩子们也没什么不高兴,拿到这一点点糯米饭后就欢天喜地消失在村庄里了。腊月二十以后,年味渐浓,所有的铺盖(被子)彻底清洗一次,房前屋后清理得十分干净,堆满在山上打的干柴和干树篼。择一个良辰吉日还要把室内清扫一次,主要是除去楼上和房梁上的扬尘,打扫之前要用香火敬灶王菩萨,打扫结束后需用少许扬尘举行一个仪式向灶王菩萨交待(汇报沟通之意)一下,保佑来年用火安全。不管穷富,家家都会去赶集,条件相对好点的家庭打(采购)的年货会丰盛一些,烟、酒档次高一些,给全家老小都添置新衣服,家里条件困难的也会通过卖点土特产想办法买点过年必须的东西,如海带、木耳、白菜等,酒水可能就只好打(买)几斤散装白酒,新衣服可能就不会全家人人都有,一般都会给大孩子新的,小的就穿大孩子的旧衣服,或者大孩子只有新上衣,小孩子就只有新裤子,我们家就是这样的情况。整个腊月开始忌口,大人不允许打骂小孩,家庭不允许吵架,邻里不能有纠纷,小孩不允许讲脏话,不充许骂人等,所有的人不允说不吉利的语言,比如不能说鬼、背什(倒霉)之类的话。家家都会杀鸡,杀鸡一定要在土地菩萨那里去进行,然后拔几根鸡冠上的毛沾上鸡血粘在土地屋的石板上,杀鸡一般在腊月29日之前完成,但绝对不能在腊月28日杀牲,可能是八与爸谐音的缘故,不能犯忌。推(做)豆腐、做粉粑一般在腊月25日、26日左右进行,没有严格要求,因为豆腐做成灰豆腐需要几天时间。推(做)豆腐、做粉粑、做炒米都有可能家与家之间互相帮工,错开时间进行。年三十之前最隆重的一件事就是打糍粑了。糍粑是用糯米做成,成品呈扁圆形或圆形,一般五个一摞。我的村庄一般分成两组才能完成,由各家自愿组合,两组可能同时在一天进行,多数情况下是前后两天错开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家什(器具)的使用效率。打糍粑这天很辛苦,各家都早早地起床开始准备,糯米一般都各自在自家用蒸子蒸熟,家里糯米少的还会参一些玉米粉。如何开工是约定速成了的程序,提前就已经分好了工,粑槽、粑锤、压糍粑的板、桌子清洗都具体到人,力气大的年轻人负责打糍粑,年长者负责压糍粑,小孩子负责传递糍粑和踩压板,妇女一般负责蒸糯米,有的家里在这天也同时推(做)豆腐。腊月29日这天就已感觉年已到了自家门口,年味浓得扑面,家家户户都在为明天的团年做准备,犹如一场大考刚做完试卷,交卷前再仔细检查一下。这天,有的家里没准备好的,还会忙着杀鸡、推(做)豆腐之类,也有上山去砍柴的,也有下地干活栽洋芋的,也有犁土的,也有去维修通往村外的道路,还有去自家祖坟的地方清除杂草的。我记忆中更能增加年味的还是家里男主人带着一群孩子去山上烧刨刨炭(用一些小树枝制作木炭),这种炭火在我村庄主要是用来过年烤糍粑的,看着村庄四周不时从不同的山坳或山垭里冒出一股股浓烟就知道肯定是哪家正在烧炭。不过,这一天的活一般都干得很悠闲,晚上早早地就休息了。日这天的早餐多数人家可能是打油茶汤,烧烤糍粑吃,但最隆重的油茶汤还是要等到大年初一进行。年三十这天一般不吃午饭,把肚子(胃)留着团年海吃。家里能做事的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和先做什么,不需要安排和特别提醒,相当默契。女主人一般做比较精细的活,炸酥肉、炸油豆腐,有的家庭还炸油粑粑,女孩子一般当帮手学艺。男主人一般做一些需要力量的活和进行祭祀,有可能先是帮女主人把猪蹄、猪头、海带等清洗干净,把家里水缸的水装满,然后带上斧头上山去砍一个很大的杂木树蔸蔸(树的根部)扛回家除夕夜烧火迎接新年用。猪头先是整个放在锅里炖熟,然后家里主事的男性会用一个很大的盘子装上,带上香和纸(简称香纸,祭祀用品)去土地屋、猪圈和水井边祭祀一番,以示对土地菩萨、水井和猪圈表示感谢,我们小孩子也知道这是很严肃的事情,跟着大人去学,自觉停止嬉闹,很认真的协助大人完成祭祀。还会带上刀头(一块煮熟的肉)、酒水、香纸去祖坟处祭祀并接各位祖先过年,小孩子一般会跟着去。祭祖坟回来,差不多年夜饭已做好,这时会用大盘子或筛子端上主要的菜肴、酒水,香纸去土地屋、猪圈、水井祭祀,然后摆在堂屋神龛前祭祀祖先,并分别给各位祖先烧纸钱,给神龛上香,燃放鞭炮,然后关上所有的门,一家人围着饭桌准备吃年夜饭,吃之前,还要先请各位祖先入座,给每个碗里倒一点酒,放上筷子,心里默念。祭祀用过的酒水撤下不让小孩子饮用,大人说小孩子喝了记忆力不好,然后全家围桌而坐,把筷子放在各自的碗上心中默请一下祖先就可以开吃了。年长者一般坐上席或坐靠火堂这边,猪蹄的叉子部位是不让小孩子吃的,吃了会打光棍的,鸡爪也不能吃,吃了写不好字,女孩子还会做不好针线活,大年三十吃饭也不能泡汤,不然来年请人帮工会遇上雨天,啃过的骨头会给狗子一些,另外一些给猪吃。年夜饭各家开吃的时间不一,有的在中午就开始了,有的更早,可能与土家人的赶年习俗有一定关系,一般都是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大概是叫年夜饭的原因吧,大人说吃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大人会要求小孩慢慢吃,喝酒的人吃的时间很长,我家是我公公(爷爷)吃的时间最久,我婆婆(奶奶)会在中途给他把菜重新加热。小孩子是最先放下碗筷离开饭桌的,然后各家的大人会给自家小孩们一个碗装上一点米饭和肉让他们去给果树喂年饭,然后大人继续喝酒吃饭。村里的小孩子会聚集在一起,自家果树吃自家的年饭不能混淆,但给果树喂饭由村庄孩子们一起完成。给果树喂饭,先是能爬树的孩子爬上树,然后用刀给树干开一个小口,把饭和肉放一点点在果树的小口里面,接着树下的孩子开始提问,树下问“结不结(来年是否结果实)?”,树上答“肯结(喜欢结果实)!”;树下问“甜不甜?”,树上答“清甜(特别甜)!”......就这样一问一答把孩子们对果树的希望和要求表达出来,不同的果树,孩子们的问题会有所不同。村庄的果木主要有桃、梨、核桃、李子、枇杷。给果树喂完年饭,大人也差不多吃完年饭,开始收拾碗筷,烧水让孩子们洗澡,不洗澡的至少要洗脚,并且洗至膝盖,因为有句俗语叫“三十夜客膝(膝盖)洗得好”,就是说来年好运不断。大人也会在这天把自己洗个澡迎接新年的到来,村庄的女性会提前梳头,把头发整理好,大年初一是不让梳头的,如果违反了,做饭招待客人时头发会掉进菜里面。饭后还会把房屋清扫一次,因为大年初一不允许打扫卫生,如果违反了,来年风大会吹坏庄稼。做完这些。火堂里会升起熊熊大火,上午的杂木树蔸蔸正好派上用场,杂木的烟少,火力温和而持久。年三十晚上(除夕)的火一直是熊熊燃烧直到天明,天亮后会选取其中没有燃尽的一块木头放置一边等到正月十五再用来燃烧做饭。村庄里的一部分人会是一个不眠之夜,大多数会在宵夜后休息,年三十通宵不睡叫熬年。成年男子会聚在某一家或数家玩纸牌(上大人),输赢几根香烟用来活跃气氛,小孩子们则到处窜门玩耍,然后回到自己家里宵夜,妇女则在自己家里烤火聊天做针线活,静静地等待新年来到。转钟时分(深夜12点),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来到,从此时此刻起就进入新的一年了,新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家都会去水井担一挑水倒进自己家的水缸,从屋外抱一捆柴放在灶屋,对新的一年寄于美好希望。转钟过后,不愿意通霄的人这个时候都会上床休息了,要坐到天明的人会继续玩牌和喝酒。小孩子这个时候一般都会睡觉,大人会把新年要穿的漂亮衣服放在孩子枕头边,一般都会是新衣服,也有困难买不起的,但也会穿上清洗干净整洁的衣服,属于自己衣服中最好的。我们家兄弟姊妹四个有好几年都没有新衣服过年,特别羡慕那些穿新衣服的小伙伴,心中多少有点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大人的眼中也有一丝愧疚而略感不安。大年初一的早餐每家都是油茶汤、糍粑。香飘飘的油茶汤各家丰简程度不一,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家里油茶汤添加的东西丰富一些,可能还有油粑粑、核桃仁、花生米、炸粉条等,但一般家里都会有炒米、油豆腐、葱、姜、蒜齐全,糍粑、粉粑粑用刨刨炭烘烤,糯香慢慢外溢,然后裹上土蜂糖,我想又香又甜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了。做好早餐后依然是要端着这些食品去水井、猪圈、土地菩萨、神龛祭祀一番才能开吃。吃完早餐,村庄的小孩开始沸腾起来,拿着口袋,结成一群给家家户户拜年,小孩都会说一些吉祥的话,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大人也会祝愿小孩子们孝顺听话、聪明能干,然后主人家会端出瓜子、核桃、水果糖等给每个小孩的口袋里装上,家里富裕的还有柑橘等水果给小孩子们,小孩子们象征性地坐下不到十分钟,然后告辞去下一家继续拜年,一直拜完村庄所有的人家,然后提着一口袋零食高高兴兴地回家向大人报告自己的成绩,喜悦写在脸上。新年初一这天,如果日子好,适合出行,成了家的会带上猪肘子、糍粑、白酒去岳父母家拜年,也会把孩子带上,如果孩子长大了,也有可能让孩子独自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没有成家的,找了对象的小伙子也要带上差不多的礼物去给未来的岳父母拜年。村里有女儿出了嫁的人家会在这天静静地等待女儿、女婿和外孙来拜年,已经放了人家(有对象)的女孩翘首期盼未婚夫快点来到。如果这天日子不适合出行,会在年节范围内另外选择好日子拜年,剩下无年可拜的成年人也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出行,以示一年顺利吉祥。初一这天,无事可做的大人有可能组织一帮人,吆喝几条猎狗上山赶仗(围猎),也有房前屋后植树的,也有修理农具的。下午,有女儿出了嫁的或有女儿已定亲待嫁的人家开始热闹起来,因为这家的女儿女媳、外孙或准女媳拜年来了,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村庄里的孩子有了新的朋友。我家新年就很热闹,因为我有三个姑姑都嫁人了,另外还有一个叔伯的姑姑,春节期间我家里的被子不够用,每年过年前都会向被子有多余的人家借被子,晚上,每间房子的地上都铺上被子用来睡觉,其乐融融。拜年的客人一般都会住上三五天不等,女婿会帮忙干一些较重的体力活,如砍柴等,有手艺的女媳也会用手艺帮助岳父母,如编织箩筐、修理石磨等。春节期间,村庄有时会请七仙女。请七仙女的活动只能在春节和农历七月的月半节进行,其它时间都是不可以的,玉皇大帝的女儿也不会下凡间来。据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第五个女儿是哑巴,所以,请七仙女时,有时会请到第五个仙女下凡,这样仙女就不会唱歌和说话,这样就只好通过一定仪式送她回到天堂。请七仙女的道具比较简单,需要三柱香和一些纸钱,还需要一个洗衣的小木盆和一个洗衣棒。七仙女人选的条件比较高,人品要好,基本上是当地的道德模范才行,不然七仙女灵魂不会附体,无法入定,一般是女性,但也有一些男性可以胜任。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在某一家比较宽敞的堂屋里,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气氛神秘又严肃,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敬畏,准备让七仙女附身的妇女或男子头上蒙着头巾,任何人都看不见七仙女的脸庞,由人扶着站在横在洗衣盆上的洗衣棒上面,道师先生点着香火在七仙女面前比划,口中念念有词,在道师引导下,慢慢地,七仙女入定,然后由人牵着从洗衣棒上走下来,开始在堂屋顺时针方向转圈行走,由于蒙着头巾看不见,第一圈由道师先生牵着走一遍,然后就一直这样转圈行走,一边走一边歌唱,如果是男性装扮七仙女,唱腔也会是女声。这时人们可以向七仙女发问,发问的语气要恭敬,态度要诚恳,如果心不诚,态度不恭,七仙女不会答话,当然多数人也不敢开这样的玩笑,怕得罪七仙女,但也有个别胆子大的,带着调侃的语气向七仙女求话,这时七仙女会保持沉默,让问话之人也有点害怕,然后再无人敢这样,其它在场的人也会谴责此人对神的不敬。一般主要是问自己是一棵什么样的花树,人与树是相连的,不知道生命之树一说是否与此有关。由于小时候看过请七仙女,我看电影《阿凡达》时就很有感觉,在电影院看了三次,其中一次是3D的。有求之人向七仙女虔诚地报上你的大名和出生年月日时,七仙女就会用歌谣给你唱出来,如果你身体不太好,她还会说这棵树有虫、生病了或倾斜了之类的话,这时你就需要请七仙女帮忙除虫治病和扶正,燃烧一些香和纸,七仙女就会同意,但她也有不同意的时候,说明她无能为力,但也不会告诉你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因为天机不可泄漏。如果有夫妇长期没有生育,也会找七仙女求子,七仙女有时会帮忙治病,恢复受孕能力,但有时候也会告诉求子的人,说他或她是一棵映山红花树,只开花不结果,那就是命中注定无后。请七仙女结束时,依然由人牵着七仙女走上木盆上的洗衣棒上站着,然后由道师念经送走七仙女,还要说些感激的话,最后七仙女附身的人就会慢慢苏醒过来。这事情确实神奇,因为七仙女附身的人在现实中是不会唱歌的人,但七仙女附体后却能出口成歌,苏醒过来后一切皆忘,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经七仙女帮助过的病人来年真的病情好转,没有生育的夫妇也会怀上宝宝。不到正月十五,年是不会结束的。村庄的人们在这段日子里做事也是很懒散的,主要还是在家休闲、串门聊天,走亲访友,养精蓄锐,迎接春耕。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中国靠近城市的村庄可能要闹元宵,而我们的村庄只有静悄悄地送年,远不如年三十热闹,但神圣性丝毫不减,依然要祭神祭祖,因为是送年,所以神仙也要回去,祖先也要回去,所以,祭祀的时候会给神仙和祖先烧纸钱。村庄有谚语“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所以,元宵这晚以灯为主,每间房间都燃上灯,通常情况下,到凌晨时灯就吹灭,有的人家会一直燃到天明。从此,人们进入生产状态,一年之计在于春,全身心拥抱忙碌的春天。除了隆重的春节以外,我的村庄还过一些其它节日,记忆中没有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之类,一般会过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这几个节日,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先,这天会去祖坟边清除杂草,然后挂清,就是用一根木棍把白色的清明纸串起来挂在坟头上。村庄刚出嫁不到两年的女儿会接回来与娘家人一起过清明,娘家人会用上好的饭菜款待,第二天娘家人送她回婆家。村庄定亲待嫁的姑娘也会被未来的婆家接过去过清明节,一般都是未婚夫来接,通常住一天,也有住上好几天的,然后由未婚夫送回娘家。端午节的主题是粽子,端午到来的前几天,村庄的人们就会上山采摘粽粑叶,清洗干净以备节日,棕树的叶子要用火加温一下,然后用于捆扎粽子,一片棕树叶子就自然成为一串粽子。找了姑娘(有未婚妻)的村庄青年男子会拿着礼物给未来的岳父母拜端午,定亲待嫁的村庄姑娘也会在这天迎来她的未婚夫给她的父母拜端午。中秋节、重阳节与全国其它的村庄过节礼仪差别较小,中秋主要是全家人要聚在一起欢庆,月圆之夜全家人一起赏月,给孩子们讲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意义从团圆升华到团结,重阳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是一次孝道文化的呈现,分了家的子女这天会接自己的父母到自己家吃饭喝酒或送礼物给父母。哭嫁的村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村庄青年男女也不例外。村庄男青年娶媳妇我见过一次,是我村庄的曾家大哥,属于50后,那个时候我还没上小学,记忆很模糊了。初中始就离开村庄上学,所以对村里娶媳妇的过程没有机会观察和感受,但女孩子如何出嫁记忆较深,村庄里的姐姐和姑姑远嫁离开村庄时都发生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村庄里的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向母亲和村庄其它成年女性学习做饭和针线活,特别心灵手巧的女孩在6岁左右就会做饭了,8岁左右就会缝补衣服,10岁以后开始学哭新姑娘(哭嫁)。一般情况下,女孩长到15岁左右,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由于村庄环境闭塞,只要哪家有女孩到一定年龄没有订亲,如果有不是亲戚的人到这家串门,其它人家就会猜测可能是媒婆来了,而这家人会极力否认,是真的也会隐瞒一段时间,有点象某些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辟谣。最后如果打算结下这门亲,女方的家长会带着女孩去对方家考察一番,然后再与族内相关人员沟通商量,意见达成一致就正式决定下来。说媒这件事情也是斗智的过程。有些人能说会道成为专门的媒婆,很有经验,如果哪家到了年龄的男孩子看上谁家的姑娘,就会去请这些成功率高的媒婆帮忙,没有具体对象的男孩子也会请媒婆帮忙介绍对象,有女孩子的家庭如果女孩子到了十八九岁还没有人来提亲时也会请媒婆帮忙介绍对象。媒婆第一次上门提亲一般都是空着手来,探一下口风,如果女方家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意愿就会再来,女方家庭会在媒婆下次来之前这段时间打听男方家庭和男方本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族内人员、其它社会关系,还有就是男方的长相、能力、性格、孝道等。媒婆和男方家庭也会进行公关,对女方有可能打听的人员提前沟通,请他们多多美言几句,女方也会想办法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尽量打听到真实情况。媒婆再来时还是会空手来,游说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会说一大篇男方的好处希望打动女方家庭,有时也会私下做女孩子的工作。女方家庭这边也会把自己打听到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和担忧的事情提出来与媒婆沟通,比如说未来的婆婆会苛刻媳妇、公婆会偏心、姑子太厉害、家里太困难、居住条件差、地方不好、男方身体的毛病、性格问题、不勤奋等等方面,媒婆也会把这些信息告诉男方家庭,看他们如何解释和应对,以让女方家庭放心。这样一来二去,媒婆还会把男孩子带到女方家庭让女方的父母和族人考量一番,观察说话是否得体、表达问题是否清楚、为人是否谦虚,女方这边还会有意无意地问男孩子一些问题,观察他如何回答,故意在他面前做一些活动,看他如何处理,吃饭喝酒时还会观察他的礼仪问题等。这个时候,女方可以偷偷地观察男方,男方是很难有机会看到女方的,如果女孩子不愿意,她的父母一般也会尊重女儿意见,坚决地回信说女儿还小,暂时不急着放人家(订亲)的客套话,媒婆这时还会努力去争取几次,无力回天了就去向男方家说明情况。如果媒婆感觉女方家庭有意向同意这门亲事,就会让男方准备礼品送到女方家,礼品一般包括腊肉、面条、酒水之类,女方家会继续调查男方的情况,听取亲朋的意见,女孩子还会在父母和媒婆的陪同下由男方邀请去男方家考察一番,这时男孩子才有机会与女孩子说话交流。这段时间里,男方家也会请媒婆继续去游说女方并送礼给女方家。如果最后女方家同意了这门亲事就会收下全部的礼品,如果还是不同意这门亲事,女方就会向男方原封不动地退还全部礼品。亲事决定下来后,双方父母就会正式见面,就算双方父母原来认识,这个礼仪也是必须要履行的,一般都是男方的父母带着礼物主动上门拜访女方父母,从此以后就彼此称呼亲家。中国俗语“不开亲是两家,开亲就是一家”,所以,亲家亲家,亲如一家。媒婆这时就会催促男方家请高人选择吉日,制成喜帖送女方家,女方家收到喜贴后也会请高人推算这个日子是否合适,如果女方家觉得这个日子不好,就会另外选择一个吉日送回男方家,最后是男女双方家意见一致后,就会在吉日这一天举行一个仪式向外宣布这两家人的孩子正式订亲了,这个仪式叫过继(定亲)。过继这天,男方家带着丰厚的礼品,由几个人挑着,请一个主事的,在媒婆参与下,由男孩子领着队伍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除了食物外,主要是给女孩子的东西,衣服、布匹、鞋子、手表等等,从此,男女双方开始走亲戚。走亲戚主要是男方走女方。在走亲戚过程中,男女双方不断的增进感情,待到瓜熟蒂落之时就会组成家庭。当然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觉得不合适悔婚的情况发生,如果是女方不愿意交往了,原来男方送的东西要全部退还男方;如果是男方不同意交往了,一般情况是女方不用退还男方所送礼物。俗语叫“男不要女,东西不取;女不要男,东西退完。”每年春节男方都会给女方父母拜年,腊猪蹄、糍粑、酒是必须要有的,同时也会给女朋友带礼物,男方会在女方家住上好几天,帮助女方家干活,培养与女方家庭成员的感情。拜年回去时,女方会赠送男方礼物,一般是一双女方自己做的布鞋,也有送两双的,包括一双棉鞋。女孩子为了给男朋友做鞋,一般在春天就开始了,自己去集市上选择面料,自己刮棕(剥棕衣),打布壳子,依鞋样设计鞋子,然后用捣烂的魔芋粘帖鞋底,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纳线,鞋底和鞋面做好后就上线合二为一。做鞋这个过程充满对男朋友的思念和深情,对女孩来说是满满的幸福,男方穿着女朋友做的鞋精神焕发,想着自己的心上人,干活特别有劲,同样是满满的幸福。清明节到来时,男孩子会亲自来接女孩子去他家过清明节,女孩子会带上她自己给未来公婆做的鞋子和其它礼物,在男方家住上几日,回家的时候男方父母会送给女孩子红包和衣服,男孩子会依依不舍地送女孩子到她自己家门口方止。端午节到来之前,女孩子会提前赶集为心上人挑选衬衣、裤子、凉鞋、草帽,买这些礼物的钱都是女孩子一年四季上山找的山货挣的钱,山货主要有金银花、五倍子、青藤,有时也卖些土特产。准备好这些礼物后,痴情的女孩子就数着天数盼端阳,静静地等着心上人来拜端午。男方拜端午,粽子是必须的,一般还有烟、酒、肉等,回去的时候,女孩子就会把衬衣、裤子、凉鞋、草帽放在男孩子的行李箱里面,有时候也会放两双女孩自己做的绣花鞋垫。除了节日走亲戚外,双方父母的生日也是男女双方交往的时间,女方父母的生日这天男方会来祝寿,男方父母的生日这天,女方也会去祝寿。这样寒来暑往,感情渐浓,爱情修成正果。在男女正式结婚前,还有一个重大的仪式需要举行,这个仪式称作放炮火。放炮火与过继之间至少相隔一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两个仪式不能在同一年举行。放炮火男方给女方家送的礼物比过继送的要多很多,女方会收到好几套衣服,也会收到许多布匹,还有烟、酒、肉等。放炮火之前男方会派人与媒婆一道征求女方家意见,有的女方父母不希望女儿出嫁太早,希望女儿多为娘家劳动一些时间,会说女儿还小,不懂事,需要再教育一些时间等原因来延期。放炮火之后一般再给女方父母拜一次年和端午就可以迎娶新娘了,但中间还有一道程序叫讨庚和发庚,就是放炮火之后,会请人写一个红喜贴送到女方家,里面写有男孩子的生辰八字,向女方家讨要女孩子的生辰八字,如果女方家同意,就会把女孩的生辰八字也用红喜贴形式告诉对方,如果想让女儿晚些出嫁,也会找理由往后推迟。男方家讨到女孩的生辰八字后就会请八字先生(算命先生)把男女双方的八字排一排(运算),推算出一个佳期迎娶新娘,然后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佳期用红喜贴形式派人送到女方家,这个仪式叫发庚。女方家收到庚贴后也会找算命先生重新推算一次,如果认为这个佳期很好就会正式通知男方家,如果认为不好,需要改变日期,也会把改变的日期告诉男方家,然后两家重新商量,最后两家达成一致决定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期定下来后,男女双方开始为结婚准备钱物,男方家叫接新姑娘(娶媳妇),女方家叫打发新姑娘(嫁女)。一般情况下,男方家会送一个礼品清单到女方家,女方家如果满意,男方家就按这个清单准备;如果不满意,女方家可以修改。有时候女方家也会提前主动向男方家提出具体要求,衣服多少套,肉多少斤,酒多少斤,炮火(鞭炮)多少封等。男方在购买女孩需要的衣服、首饰之类物品时有可能请女孩出面自己挑选。女孩在出嫁前半年左右,她就可以不参加生产队和家里的劳动了,可以自由地休息,在家里准备自己出嫁需要的一些东西。主要是做许多布鞋,双方主要的亲戚都要有一双新娘子做的布鞋,当然对方在接受新娘子送的布鞋的同时也会给新娘子一个红包。在家休息这段时间,女孩子还会邀请同村的一些女伴到家里来一起聊天,讲只有她们知道的事情和故事,一起帮忙做鞋子,还会学哭嫁,熟悉一下歌词,同时也会根据这个女孩出嫁之日需要应对的情境共同创作一些歌词。哭嫁是女孩子必须要学的技能,一般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了,在村庄漆黑的夜晚,一群女孩围坐在某一户人家的火堂边,开始向长辈学习哭嫁;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村庄的女孩子会聚集在户外院坝里练习哭嫁。出嫁是女孩一生中高兴的事情,也是命运另一程的起点,即将离开熟悉的村庄和亲人,从此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开启新的生活,长歌当哭感恩父母亲朋。嫁女是女方家很隆重的喜事。佳期确定后,提前半年左右就要通知亲朋好友,一些至亲的亲戚会在这半年时间内准备充分的礼物,女孩的外婆家会有许多人在出嫁之日来走人家(贺喜),包括外公外婆、舅舅舅娘、姨娘、表兄弟姐妹等,会带来给女孩的礼物,被子、脸盆、热水瓶等女孩成立新家所需的东西,女孩父亲这边的亲戚包括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同样会送许多类似的礼物。女孩自己父母在女孩订亲之日始就开始筹备女儿嫁妆了,自己家如果有上好树木,就会早早地砍伐晾干,主要是楠木、彬木、泡桐、猴栗木、青钢木等,这些树木一般在女孩出生那年种下的,如果自家没有这样的树木就会购买以作准备。在出嫁前一年,女方家会请手艺精湛的木匠为女孩打一整套实木嫁妆并用油漆涮亮,一般主色调为红色以示喜庆,包括箱子好几口,柜子一到两口,桌子一到两张,梳妆台、洗脸架,一张桌子配备四条长板凳,还会为女孩自己定做一条在婆家的专用小板凳,还有洗脸盆、洗脚盆、洗衣盆、洗衣棒、水桶等等。女方父母还会为箱子、柜子里面装上粮食、新衣服、布匹、瓜子、糖果等,为桌子配上碗、筷子、调羹、盘子、碟子、酒杯等。女方家在女孩出嫁之日的前三天就开始热闹了,一些至亲客人就已来到。女孩出嫁的前两天,男方家会派一队人马送来许多礼物,主要是女孩的衣服、配饰,还有酒、肉、菜、米、烟、炮火(鞭炮)等,肉一般都会送上宰杀的一头猪,酒会送上一百斤左右,烟会送上许多条,这个过程叫盖礼,盖礼队伍有一个总负责的,叫做押礼的,这个负责人会用一个礼盘呈上礼单,女方家按礼单接收礼物,盖礼的队伍当天返回男方家,并把女方家的一些要求带回男方家,男方家会按女方家要求进行补充。出嫁日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正日子,真正的大喜日子,所有的宾客都会在这一天到来,以待第二天送新姑娘出门(去婆家)。整个村庄的人都聚集在这一家帮忙,招待客人,附近村庄的家庭也会有代表来贺喜。由于客人多,村庄其它家庭也会把房子清扫干净,供客人来休息,整个村庄都热闹起来,欢庆起来,天上飞鸟、圈中家禽也能体会喜庆而与往日不一样,真的是山水含笑人欢腾。这天下午,迎亲队伍来到,队伍包括高亲客(负责人)、媒婆、迎接新娘子的姑娘(礼宾小姐)和抬嫁妆的青年男子。迎亲队伍快要到达女方家时,点燃炮火(鞭炮),用这种方式告之女方家,女方家会马上点燃一串炮火进行欢迎。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高亲客首先要敬(祭祀)女方家的祖先,给神龛上香,燃烧纸钱并向祖先牌位作揖或磕头。然后就是抬嫁妆的青年男子把嫁妆进行整理和捆扎,最能显示捆扎水平的就是把碗、筷子、调羹、盘子、碟子、酒杯很艺术地挷在桌面上,既要造型精美又要第二天能经受住路途颠簸。新姑娘这天就一直在自己闺房,由她的女性伙伴陪同,一般都是未婚女孩,男性禁入,包括她的父亲也不例外。无特殊情况,新姑娘不出来与大家见面,吃饭也在闺房。到了晚上就开始不吃饭,要一直坚持走到男方家才能吃饭。但是,深夜时,她的姊妹或亲人会悄悄把饭送到闺房,哄劝她吃点,告诉她明天路途这么长需要保持好的精力,新姑娘会在众人劝说下吃点东西。晚上,姐妹们会陪同新姑娘一起哭嫁,哭十姊妹,一起聊天,中途也可能休息一下。晚上的哭嫁也有可能哭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带有一定娱乐性,比如大队书记、表叔、表哥、邻村的有钱人等等,主要是考量这些人的机智,看他们如何应对新姑娘的哭嫁,最后只好以给新姑娘红包收场。天亮前,会有专职梳妆人员为她梳洗化妆盘头,换上大红的新娘装,除了鞋子以外全部新的。天亮之时,新姑娘又开始哭嫁,这次主要哭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姨、叔叔、伯伯、婶婶、伯母、舅舅 舅娘、哥哥等。每哭到一人,会马上有人通知这人到场,如果是女性,就会进入新姑娘的闺房,陪同她一起哭嫁,如果是男性,就会站在闺房外边劝说女孩子不要哭了,到了婆家要听话,孝敬公婆,亲近邻里,夫唱妇随,家庭和睦等,还会根据自己的身份说一些祝愿的话,然后就会给新姑娘一个红包。村庄里会哭嫁的女性都会陪同女孩哭一阵子,亦歌亦哭讲述她们的友谊,诉说以后的思念。知道会被新姑娘哭到的女性提前就准备好了手帕,哭嫁时好拭泪。被哭到的男性在与新姑娘对答时,多数也会泪流满面。早晨的哭嫁还有一个人就是媒婆,新姑娘哭媒婆时不能说感谢之类的话语,只能对媒婆进行痛骂,骂得越厉害对媒婆就越好,当然不能骂媒婆的祖先,只能骂媒婆自己。如,“一只猪腿十二斤,拿回去与你儿女争;一只猪腿十二两,拿回去与你儿女抢”,“干豆开花双对双,背什媒人烂牙腔;泡桐开花绿莹莹,背什媒人瞎眼睛”等,媒婆这个时候也会对新姑娘进行祝愿,说一些吉祥幸福之类的话语。新姑娘要一直哭到吉时快到时,然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止住哭声,负责梳妆的人会补妆。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在哭嫁之时已悄然用过早餐,堂屋这时开始祭祀祖先,吉时到时,香火缭绕,鞭炮声声,新姑娘会在她的姊妹搀扶下走出闺房,脚是千万不能挨到门槛的,在跨越堂屋到阶檐的门槛时,会有人为新姑娘撑着红红的油纸伞,会从油纸伞的上方向房子外面扔出火把,新姑娘的哥哥或弟弟会在阶檐这个地方背起她,一直背到猪圈这个位置,那里早已准备好凳子,让新姑娘坐下,给她换上新鞋子,然后在迎接新娘子的姑娘带领下开始出发,送亲的队伍走到新姑娘的后面,最后是抬嫁妆的队伍。出门三五里地界,抬嫁妆的队伍会在路途中超越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他们要适当早于新娘到达男方家里,这时会有专人在新娘到达前把嫁妆摆设规范,尤其是新房,特别是床上用品要摆放规范有序。抬嫁妆的队伍在路途中也会小小地她这一去就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带着美好带着希望。村庄的在与不在,我的村庄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劳动不再以队为单位组织,而是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安排,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平分给各位社员。昔日的热闹景象不在,此起彼伏的山歌渐渐退出村庄生活,人们出行多了自由,每家的粮食开始有了富余,青年开始到附近煤矿挖煤赚钱,极个别有关系有能力的去了县城烟厂打工。这种景象被费孝通先生总结为离土不离乡。巡讲话再一次解放生产力,人们开始远去乡土之外的地方打工赚钱,离土也离乡,部分青年过年都不返乡,有的在外地安家落户,通婚半径和结婚方式发生变化。1997年村庄通电结束煤油点灯时代,电视走进人们生活,村庄话语权发生改变,人机交流取代火堂夜话。不老故事尘封,山歌余音寂于山林,哭嫁失去传人,祭祀变得那么匆忙而简单,人人心系春晚,节日文化远去,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工作后,无数次回老家过年,儿时伙伴已很难聚齐,碰上面的也是少了许多话语,互相玩笑已超越边界,长幼有序不再如过去那样呆板,男女不再如过去那样有别,讲的是与村庄无关的各自不同的故事,比的是衣着和金钱,麻将来到了村庄,输赢不再是一根香烟,而是人民币,短暂相聚小酌,而后各自天涯奔波。后继的孩子们忙于假期作业,吃的是集市购买的水果,讲的书上的故事,唱的是教材的歌,.....人是村庄的,魂已不知归处,山亦在,树亦粗,夜莺依然在唱,清泉依然流淌,可少了些许繁华,多了几许荒凉,缺衣少食的甘甜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公社时,我的村庄一共有11户人家,3户姓龚,1户姓周,7户姓曾。住在满家坨的有6户人家。我母亲去世后,我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位与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这个家合成了一个家,我们家8个人,还有一个小姑待嫁。另外5户都姓曾。曾大伯家也是8个人,包括曾大伯夫妇、二儿、幺儿、二女、四女、五女、幺女。曾大伯的大儿结婚后分家立户另成一家,包括夫妇和一双儿女共4人。另外三户人家居住在我家与曾大伯家、曾大伯长子家的前面,依山形呈前低后高排列布局,前排的房屋前不远处就是稻田了。曾大伯的父母与他的小兄弟组成一家,3人。曾大伯的二兄弟夫妇与四个子女组成一家,6人。还有一家就是队长家,队长与曾大伯是同族兄弟,五服之内,队长夫妇和四个子女,6人。另有两户人家居住在兴隆坳,其中一户只有一个人,贫协主席,终身未有找到媳妇,另一户6人,户主与我公公同庚,我叫他姨公,他的妻子与我婆婆同庚,我叫她姨婆,与4 个女儿一起生活。靠近学堂坪的地方叫什么地名我想不起来了,这里居住两户龚姓人家,都是我的太祖辈,一户只有2个人,我的五太婆和他的儿子(我的黑公,因为他长相黑,所以就这样称呼),另一户只有1 个人,也是我的另一个太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这个太婆就被居住在旧司乡螺丝塘村的幺公(她的侄儿)接他家居住。还有一户周姓社员,不住在我的村庄,住在岩(ai)口这个自然村,但是是我们这个村的社员,养育一对儿女,共4人,周姓这家与曾大伯的二兄弟是亲戚,周家户主是他的岳父。细细算来,我的村庄上个世纪70年代有49人,我的大姑、二姑和曾家大姑、四姑已在70年代之前外嫁其它村庄。1978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这个时候,我的小姑、曾家八姑、曾家二姐、曾家四姐已经出嫁,没有资格参加分配田地,周家回到岩(ai)口这个生产队参与田地分配,最后参与土地分配的就只有40人。土地承包到户后,贫协主席贫病交加,没几年就去世了。我五太婆在刚分田到户不久的1978年的下半年就去世了,活了80多岁数,他的儿子黑公独自生活了几年,后来去了乡政府的养老院。姨公姨婆家的几个姑姑相继出嫁,姨公去世,姨婆随小姑去了女婿家安度晚年。最后这三户的田土进行了再次分配给生活在这个村庄的其它户人家,细细算来,村庄就只有6户32&人。后又有新的生命诞生,也有女孩远嫁,更有男孩去村庄以外安家落户。进入20世纪,我村庄发生巨变,陆续已有3户人家全部迁往县城附近居住,现已80多岁的曾大伯家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村庄居住了,我们龚家也只有我父亲(今年74岁)一人在村庄留守,曾大伯长子家也只有曾大伯的儿子和儿媳在村庄居住,也是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村庄开始步入暮年。现村庄已经衰老,人去房空,带走了故事,带走了山歌,带走了哭嫁,房前屋后枯叶遍地,果树无人打理,洪水冲垮田坎,荒草封闭道路,桃树枯亡,梨花零落,蛙鸣不再唱响,牛铃不再叮当,鸡鸣犬吠声衰,炊烟缭绕已远,昔日美景不在。天,我领着我的妻华和儿子龙回归故里与父亲团聚,路是依然亲切而艰难,野生的韭菜依然含笑生长,仅存的几株果树悄然挂果,房前的新竹沁出淡淡清香,水井的清泉沽沽漫出任性流淌,废弃的猪圈空空荡荡,老去的岩桑树长出木耳,菜园里杂草漫天丛生。阳光普照,清风徐来,老父依然乐观。不久的将来,村庄将沉睡,静静地等待东方风来;不久的将来,村庄将苏醒,张开双臂迎接村民归来。我和村庄有个约定,满家穿越村庄历史,兴隆指向村庄未来。儿时伙伴梦里依稀,一梦醒来都市茫然,走不出的村庄记忆。附:村庄大事记略(一)我公公(爷爷),民国时村里第一个甲长。地辖我现在的行政村和大印潭行政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公公早年跟随来凤县巨匪后成为民国保安旅长的向卓安征战,隶属警卫排,后加入小坳壮警队,与中原突围解放军李人林部交过火。(二)我父亲和曾家二叔,村里第一批去麻园寨读私塾,后去旧司乡黄土坝上小学,辍学,未有毕业,后分别成为村里的保管和会计。我父亲还是村里第一个瓦匠。(三)曾家幺叔,村庄第一个进入初中,辍学,未有毕业。村庄第一个因打工客死福建。(四)我自己,村里第一个初中毕业生,第一个高中毕业生,第一个考上大学,第一个公务员,第一个博士,第一个大学老师,第一个英国留学生,第一个离婚男。(五)我大弟,村里第一个离开村庄当上门女婿。(六)曾家学兄,与我同庚,村里第一个产业工人,来凤烟厂。(七)曾家幺姑,村里第一个女学生,后辍学,初中未有毕业。(八)曾家侄女,村里第一个女高中生,高考落榜。(九)曾家富弟,村里第一个因丧妻再娶的男子。(七)曾家大伯,村里第一个现行反革命分子,也是村里第一个木匠。(八)曾家侄儿,村里第一个因计划生育没钱交罚款被拘留关押。(九)曾家明弟,村里第一个因挖煤患矽肺病而英年早逝,44岁终。(十)曾家五弟,村庄第一个拥有汽车(轻型皮卡)的人。(十一)村里到过的大干部,(1)刘乡长,后成为某县副县长,(2)彭副部长,后成为某县政协副主席,(3)向副部长,后成为某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4)朱科长,后成为某县扶贫办副主任,(5)刘科长,后成为州某部门副县级领导,(6)陈副乡长,后成为某县局长。(十二)村里第一位到访的外国人,Hans,德国朋友,人类学家,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马的是九几年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