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妈祖文化的教育教学专著读书笔记的3000字读书报告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斗气俏冤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贴子: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文/黄宗智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 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 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 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 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 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 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那样,将来可以随 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 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 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 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 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 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 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 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 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 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 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 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 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 和法律史。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做学 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 进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 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 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 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 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 理论之间的交锋。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 不一样。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 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传说世间的一切生灵皆可修炼成仙,而猫自然在其中。每修炼二十年,猫就会多长出一条尾巴,等到有九条尾巴的时候,就算功德圆满了,连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让三分。可是,这第九条尾巴却是极难修到的,当猫修炼到第八条尾巴时,会得到一个提示,帮助它的主人实现一个愿望,心愿完成后,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但是从前的尾巴也会脱落一条,仍是八尾。这看起来是个奇怪的死循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修炼到九条尾巴。有一只很虔诚的猫,已经修炼了不知道几百年,也不知道帮多少人实现了愿望,但仍然是八条尾巴,它向佛祖抱怨,这样下去如何才能修炼得道?佛祖只是笑而不答,它只得继续修炼。有一天当它在暴风雨中回到它藏身的村庄,遇到一个少年被狼群围攻,以它的造化,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地赶走了狼群,救下了这个少年,之后发现这个少年是它第一位主人的后代。按照规矩,它需要帮少年实现一个愿望,然后脱落一条尾巴再长出一条新的尾巴,继续它的死循环。少年当然是欣喜若狂,九尾猫的传说在当地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而自己何其有幸,竟然成为了八尾猫的主人,还有一个不论多奢侈都能够实现的愿望!八尾猫问少年的心愿是什么,他一时之间竟回答不出来,于是八尾猫变化成一只普通的猫咪,暂且跟少年回到了他家。在之后的几天里,少年小心翼翼地与八尾相处,发现它的眼神里除了看透世事的淡然以外,竟然还有些许悲哀。当他得知了死循环的秘密之后,竟然对这只神通广大的猫产生了怜悯。终于有一天,八尾猫待得不耐烦了,便问少年到底有什么愿望。少年想了想,问,“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吗?”八尾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少年接着一字一顿地说,“那么,我的愿望就是,你能有九条尾巴。”八尾猫愣住了,眼睛里充满了疑惑,随后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恩眼神。它俯下身,舔了下少年的手,很温暖。于是,八尾猫长出了华丽的第九条尾巴,变成了真正的九尾猫。而少年的一生,也过得十分幸福美满。故事到这里结束。原来得道的天机是如此,只有遇到一个肯让它圆满的人,八尾猫才能有九条尾巴。以前的人都自私地为自己考虑,觉得八尾猫为他们实现任何愿望都是应该的,从不会考虑八尾猫的感受,可是每一条尾巴都要付出八尾猫几十年的修炼。当我读到少年的愿望时,着实吃了一惊,一直以来,不管是阿拉丁神灯还是雅各布斯的猴爪,人们在得到命运的眷顾时,所许的愿望都是为了自己。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人们总是享用得如此理所当然。而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吧。谨以此故事,为你取暖。
前人常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水土,说的其实就是饮食。
在一个地方,河流里捞上来的鱼虾、每天喝的水、淋的雨、下的露称为“水”,田地中长出来的稻子、麦子、蔬菜和水果称为“土”,正是这种通于五谷的水性和土性才形成一方人的性情、禀赋和脾气。
我们讲湘女多情、川女泼辣,那源头其实都在辣椒,都在水土。
广西、贵州、湖南和四川都喜欢吃辣椒,可以说是无辣不欢,这跟气候有关,譬如四川因是盆地,天气上比较闷,散不开,所以要吃辣椒发汗,把体内的毒素、淤积和心里的郁结排出去。
细嚼慢咽的人,大多都出身于富贵之家,起码是不愁衣粮的小殷之家,不会有一种太强的饥饿感,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吃饭时举箸有节,性格里也大多是温柔细腻的,很少会发火,你看林黛玉;而暴饮暴食的人,一般都生长在贫寒困顿的环境,至少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多有一种慷慨和性情,耿直而易喜易怒,譬如武松。
事实上饥饿通于动作、通与性格,你每一次牙齿的咬合、嚼动和吞咽,每一次喜笑悲怒,在深层都有饥饿的关系,没有哪一种是哪一种的因,也没有哪一种是哪一种的果,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
不但动作,食物本身也有对应。俄罗斯有一种面包叫大列巴,个头大,分量足,对应起来的俄罗斯人,则是大块头,粗犷豪爽,有一种森林的性格;而在法国,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而对应起来的法兰西人则有一种浪漫柔情、精致细腻的性情。
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维度的寒冷地区,是难以耕种的不毛之地,素来缺衣少食,所以他们要把食物夸张化,在形状上、个头上去满足每个人的饥饿感,因为人见到食物的第一个器官是眼睛,然后是手,最后才是嘴巴,所以他们要最先满足眼睛和手里的饥饿感。
而法国则处于欧洲的中心,农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仓廪饱满,已经能够发展出“礼”的部分,所以杯盘精致、刀叉闪闪,面包也是小小的圈和卷,不像大列巴那么粗糙硕大,因为他们身体深处没有那种长久以往的饥饿阴影了,才能在形状、手感、质地上做文章,才会形成一套有品位的、优雅的、贵族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其实在胃的饥饿感之外,很多其他形式的饥饿的表现和转化,我们都很难察觉到,是因为它的隐蔽以及表达方式的问题,还有就是成人的过程中,太多的积累、叠加和反复已经遮蔽了感受。
我有个朋友的小孩,小时候特别爱吃糖,过了一段性格就怪起来,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好做小动作,下课后便与同学打闹,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医生说,这是嗜糖性精神烦躁症,这是一种轻微的精神症状,发病的原因就是食糖过多,如果这病症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就表现为不听哄、爱哭闹、易激惹、睡眠差,或者是夜惊。
小孩子的感受和表达系统,很敏感也很发达,饥饿不行,过饱也不行,吃糖太多就是打破了他的饥饿感,导致那样的奇怪性格和行为。
其实不单单是小孩子,很多身体感受敏感的人也都会有这种饥饱与性格的反应。譬如吃高脂肪的饮食能使人变得烦躁、忧郁,而体内长期缺钙则会使人心神不定、易动肝火,缺铁和锌可使人急躁、多动、爱哭;而体内缺乏维生素A、C时,就会使人变得胆小怕事,没胆量。
这种缺,其实就是一种饥饿,但是这种饥饿我们通过胃感受不到,而是转化到脾气上、行为上去表现出来,这些都是饥饿造成的性格。
30多年来,中国的农村人口大量出走到都市,也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迁徙,但是我们饮食的根,都还停留在故乡和童年。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每一次再吃家乡的饭菜、喝家乡的水,会有一种格外的亲近,这固然有一种情感和思乡情结参与其中,但是在物性本身上其实也有一种渊源,因为你从小吃喝的就是那一方水土,长期吃家乡的食物,会比吃外地的更健康,也更能消除掉身上的杂气。
离开那方水土十几二十年后,再吃到那样的饭菜,喝到那样的水,你甚至会在性格上、细微的行为方式上,突然找回以前的自己,找回自己许久未有的顽劣和调皮,找到多年不谋面的安静和忧伤。
而今天的人,其实每个人都像变得没有家乡了,这还不单单是地理上的丧失,而是时代和科技的力量太发达,让你在时间上也找不回家乡了。物质的大发达和输送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地方都变得那么没有地域性了,在饮食上、在风物上,都在渐渐丧失原来的东西,逐渐为商业时代的消费主义和便利主义让道,为大范围内的物质交换让道。
就在这种让道中,我们丧失了故乡的、地理的、风土的饥饿感,丧失了那条河、那片土地,同时我们也丧失了对那种饥饿感的饥饿感。
今天我们来到都市、来到西方,我们不但丢了故乡,丢了故乡的水土和饮食,还丢了那些贫瘠的、落后的、蛮荒的同时也是朴素的、单纯的、活泼的河流、田地、蔬菜、雨露、山川,我们的吃不专一了,喝也不专一了,所以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人,性格也都扁平化了,不再带有辣椒的烈和热,不再带有腌菜的咸和涩。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那些根植于一方水土的性格,也许乖张,也许暴虐,也许寡淡,也许狷介,也许不惹人喜欢,但那却最是我们的饥饿,最是我们自己!
By渡渡今天和妹子聊天,我说到我钱包的拉链坏了先去换一个新的。她说她也要买个新的。我逗她:你的拉链也坏了?她说:不是啊,那个钱包是ex送的,现在想想,还是算了别用了。我记得那还是好几年前,在一个深夜的KTV里,我看着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然后抱着我说“我分手了”。在那次分手之后她的男友又后悔回头来找她想要复合。她还是拒绝了。问她为什么,她说没意思。之前网上流行给ex发三遍“你还爱我吗?”的活动,她不知道什么想法,居然也去给他发了。他回了三个“爱”。可是她说:“对不起,我只是玩个网上的游戏。”最近他还是频繁得找她,直到她下定决心把他找出来摊牌:对不起我们没有机会了。请不要再联系我了。我问她,那个男生是什么表情。她说,快要哭了。后来听到她说,他发来了一条很长的短信,说以后会删了她的手机号,不会再来烦她了。我说:他是不是说,虽然他还是很爱你,但是你既然下定了决心,他就不会再来找你了,也许以后你们都会遇到一个合适的人然后过一辈子,但是你一直在他心里。祝你幸福。姑娘很讶异得对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说:猜的。 另一个朋友也是一样,爱着一个女孩爱得死去活来,结果却没有好结果。上次看到有人问他去年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是什么日子。他说了一个日期。普普通通,不知道有什么新奇。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那天他把那个女孩又重新追到了手,可惜最后他们的结果还是没有然后。前不久他说,他今年把妹子的生日都给忘了。但是真的忘了生日又怎么样,你还不是一直在想。他说她以后一定会很幸福的,他会一直祝福她。呵,这世上,要么别想,要么别放。假期之前,一个哥们和女朋友分手了。其实他一直挺难过的。有次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说,那个女孩又给他打电话了。他对那个姑娘说:以后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大可以来找我。他没说我们重新在一起吧,她也没有说我们是不是还有机会。大概在他说出那一句话的时候,他们中的某种关系,就突如其来的断了,然而,藕断丝连。很喜欢的一个女孩之前转发了一条状态:还记得当初那爱一个人爱得连自己都不要的时候么?她说:还记得,只是以后都不敢了。莫名有些想笑,记得她当时整个世界都是那个男孩,每天写的日记,都是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为了他的不安定,为了他的小情绪,她笑过疯过,拼尽全力,她哭过闹过,撕心裂肺。那时候的她是个小疯子,然而在他们分开之后,她却突然安静了下来,一下子成熟了,长大了。他后来有许多次回头来找她,都被她拒绝了。后来有一次我好奇,就问她,你有多爱那个男孩呢?她说,一辈子都忘不了了。但是,却再也不会在一起了。我希望他可以好好的,我也一样。如果曾经的甜言蜜语都化为泡影,如果所有的山盟海誓都烟消云散。当你开始明白,人生若只如初见。当你开始懂得,所有的你所后悔的,却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也曾经努力,想要和你好好生活,我也曾经相信,我们会在一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今天看到一个集结,在问如果用文言文说我爱你该怎么说。我看到有一个人写:相顾无言。是的,当最后,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太多的话和情绪,不如不说。对于分手的男女来说,当你的幸福不再是由我来给。我所可以做的只剩下祝福。请原谅我并不够洒脱,在离别的时候依然有话要告诉你。“祝你幸福”这是我最后的“我爱你”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我自己一直受到同代人的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已微薄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能够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我总强烈地反对今天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像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已使得民主形式受到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了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政治制度中,为我所看重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可贵的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的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骨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惧——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存在这样一个上帝,它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会具有我们在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领悟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爱因斯坦:人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是奇怪的:每个人,都是来做一次短暂的访问,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不过有时似乎也会觉察到有某种目的。    但是从平日的生活来看,有一件事情我们是很清楚的:我们是为别人而活,最重要的是为了这些人活: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构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同时,我们活着还为了另外无数个不相识的生命,怜悯之心,将我们同他们的命运联系起来。每天,很多次,我都会意识到我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的工作之上的,意识到我必须诚挚地、竭尽全力地努力去回报我所得到的东西。我经常心绪不宁,感觉自己从别人的工作里承袭了太多,这种感觉让我惴惴不安。    总体上在我看来,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日,租处。给郭宇翔打电话,问我:“如果你考不上呢?”说:“即使考不上也不会比现在差吧,我感觉现在就是我的人生最低谷了。”说:“那你就辞职吧,反正也不会比现在更差,再搏一把。”答:“好,人生难得几回搏,就再搏一把!”日,跟家里商量辞职的事,父亲坚决反对,姐姐全力支持,母亲也能理解,2:1,于是决定辞职。后来知道父亲因为我辞职的事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好几天没睡着。日,沙子口支行柜台。结账前,一喝醉酒的客户百般刁难临柜的柜员,一边结账一边忍无可忍,遂站起来与该客户对飚起来,被投诉。第二天早上,段主任把我叫到监控室,给我播放昨天下午的监控录像,表示对方实在过分,不能怪我,但支行还是被罚了分,扣了钱。我说:“你也不要每次都替我顶着,这次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吧,我辞职”。。。日,崂山支行人事处,和聂科长聊了两个钟头,看留不住我,他最后说:“小任啊,其实这个社会,就是一辈子浑浑噩噩也饿不死,还不如趁年轻干点自己想干的,跌倒了大不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是了,你如果将就下去,将就到我这个年龄,你就是想爬都爬不起来了”。。。日,中午回到家,母亲做了清蒸鲈鱼,突然想起了苏轼那句“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日,离家赴苏州准备考研,母亲送我到家门口,说:“这次一定要努力啊。”我说:“放心吧,不会再让你失望了。”转身便走了,一边走一边想自己都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替自己担心,想着想着便哭了。。。日晚,自习回来的路上,郭振鹏说:“我觉得你也就能考360吧。”我说:“那不就是说我考不上吗?那我还来这里干嘛?!”回去一晚没跟他说话。。。日,接到李志亭的电话,问:“怎么现在直接不联系了。”答:“我现在都这样了,怎么还好意思联系你们啊。”再也无话可说便匆匆挂了电话。。。2010年腊月初二傍晚,人大苏州研究院食堂二层,接到母亲的电话,问:“今天生日吃什么?”我说:“狮子头、胡萝卜炖鸭肉、一条鱼、一个咸鸭蛋、两个馒头,才14块钱!”日晚,被人举报非这里的学生却在这里的图书馆自习,图书管理员走过来的那一刻忐忑不安,但只是过来象征性地看了一眼就走了,也许是因为每天晚上离开图书馆之前我都帮她把图书馆的椅子整理好,不认识她,但真的感谢她。日晚10:30,下晚自习回去的路上,郭振鹏走后举目无亲,快一个月没跟真人说过话了,在路上不禁边走边唱起来,唱到一半还指着马路左边的树说:“看台左边的朋友,来点掌声!”又指着马路右边的树说:“右边的朋友,再来点掌声!”日下午,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综合,答了半小时后发现两道半页的简答题答错了地方,监考老师建议我换张试卷,想了想,时间不够了,再冒一次险,划掉重新写吧。后来证明这次坚持救了我的命。日傍晚,公交车站倒车,接到父亲的电话,问我多少人报考,答500个,问要多少人,答20个,父亲说:“那咱岂不是没希望了?”第一次感到无路可退,突然想到如果真的考不上该怎么办,再一次陷入深深的绝望。。。日晚,充电器落在了酒店,手机又恰好没电了,第二天早上给手机冲了电,发现有13个母亲的未接来电。。。日晚上,人大苏州研究院主楼三层。离开苏州前的最后一晚,饱含热泪亲吻了一直自习过的书桌,无论成败,真的感激这里。日,父亲说:“如果咱考不上还回农行吧?”我说:“你别说这些丧气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回不去,也不回去了!”日晚,电脑前刷了两遍,381,愣了两秒,然后跑到厨房,说:“考上了!”母亲挥舞着勺子,说:“真的?太好了太好了。。。”没有狂喜,只有会心一笑。日,来到人大东门,给郭宇翔发短信:“回来了,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日,人民大学,董冰说:“咱学院跟他们学院挺熟的,找老师帮你打一声招呼吧。”想了想,说:“算了,已经很完美地走到这里了,再来个完美收官吧,不然就是考上的话以后跟人吹牛逼就没底气了。”日,明德国际楼813,面试。一上来就卡住了,冷静了一下,说:“对不起啊,老师,我口吃。”田野说:“没事,不用说得多流利,我想听的是你答的内容。”随后便放开了。日,家中。生意上的朋友来家中吃饭,席间,说:“朋远,来我敬你一杯,祝贺你梦想成真,你不知道你离家考研的日子你父亲替你背负了多大的压力!”日,请郭宇翔来济南玩。吃饭的时候说:“其实决定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我现在考上了,当初的决定看起来就是正确的,我如果没考上,那么当初的决定就是错误的,你想想当初我辞职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反对我、怎么对我冷嘲热讽的!所以人生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使我将来实现不了记者的梦想,你们也不要认为我就错了。”日,寿光市洛城镇公路上,修公路的第二个月,公路局的领导来视察工地,工头王景阳说:“这是人民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我们这学历最高的农民工。”日,托福考了74,感觉太丢人,一直谎称考了94。。。日,GRE考试现场,考了一半便知难而退。回去的路上想了想自己真的不擅长学英语,又想到自己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地失败无一不是因为在做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而自己还唯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就是写作,随下定决心放弃出国,捡回逝去的梦想,做记者。。。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著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