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代 塔楼一层塔吗

探寻新郑千年古刹凤台寺塔 看看她有啥“不能说的秘密”
凤台寺塔二层半圆拱券门
提起新郑八景之一的“塔寺晚钟”,不能不提到凤台寺塔。如今,在距离新郑市区南双洎河(古洧水)南岸的高台地上,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塔,虽历经风雨侵蚀,却毅然屹立不倒。昨日,记者走进古塔,亲身体验了这座千年古刹的雄伟壮观,感受其千年的变迁。记者 杨宜锦 新郑播报 巴明星 文/图
历史悠久 始建于宋代
驱车走在新郑市区(南)关黄水河(双洎河)桥记者便清晰地望见一座古塔屹立在一高岗上,据新郑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管理科副科长王凯介绍,那就是凤台寺塔。在夕阳的映衬下凤台寺塔显得更加古朴壮观。
行至塔下,仰目而视,九级高塔让人随生庄严崇高之感。青灰的塔砖、古朴的塔基及塔身上随风摇曳的杂草,让人顿感岁月流逝的沧桑。
凤台寺塔是一座六角九层叠涩密檐式砖塔,高19.10米,基部周长13.38米。塔身呈圆锥体,由水磨青砖砌成外壁,灰浆添缝,造工精细。在其第一层的东壁有拱券门,门楣、上槛和门框皆为青石,上边刻有塔铭,下面有武士浮雕像。拱券门内为塔心室,高2.01米,上顶收缩成六角藻井。第二层隔角有一半圆形假券门。第三层至第八层,出檐结构与一、二层相同。第九层无门,顶巅置有塔刹但大部分已毁,现仅存有砖制刹座。塔身每层外檐翼角处,均有残存的木质角梁或木角梁朽毁后的砖洞。推测原来角梁下悬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响遍四野,但现今已全部无存。
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后发现,内部空间较小。令人惊奇的是,站在塔室内,用脚轻轻踩踏,感觉下边有发闷的声音。原来,在塔的下面还筑有地宫,用以供置舍利子或安葬和尚。“地宫内壁均用白灰涂抹白地,其上用黑、红、黄三色绘出花卉、飞禽、人物。南壁、西壁绘有力士。北侧、南侧各绘一武士,姿态生动,形象逼真。目前地宫已封填保护。”新郑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管理科副科长王凯介绍说。
从塔内出来时记者看到长条木质门楣上方有一拱形石,上有“太原温考致谒朝假以元丰四年七月十二迁葬祖父母父母于县西南七里耿村九龙义之原”繁体楷书字样。据新郑县旧志记载,凤台寺建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而塔门楣上的刻字证明凤台寺和塔应建于元丰四年(1081年)以前,距今近千年。
探寻考究 加强保护
凤台寺塔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9年)以前,在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在现代编撰的《河南省文物志》《郑州市文物志》《郑州名胜大观》《新郑县文物志》《新郑市文物志》等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和介绍。
据记载,凤台寺塔宋元丰三年以前建成后,由于塔属寺院一部分,所以一直由寺院僧人保护管理。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洞林寺的僧人对塔曾经维修。1965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焕成、汤文兴对凤台寺塔进行调查,并在《中原文物》1981年2期上发表《凤台寺塔建筑结构与年代考略》一文。
改革开放以来,对凤台寺塔的保护和管理不断得到了加强。先后划定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界桩,避免了人为破坏,新郑市旅游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建立了凤台寺塔第一套完整的、详尽科学的档案资料,并上报省文物局,使凤台寺塔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目前,凤台寺塔已纳入新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治理双洎河为主题对凤台寺塔环境进行整治,拆迁周围房屋,缘化土岗。由于塔在郑韩故城内,距“望母台”很近,已将二处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开发保护。
古有仓颉造字 后人建寺造塔
“自打我记事,这个塔就在这儿,现在还是老样子。”80多岁的城关乡烈礓坡村村民张晓元(音)说。据老人回忆,小的时候,他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来这里放羊,玩耍,还经常听到村里的老人讲述关于凤台寺塔的故事,至今这里仍流传着诸多神话传说。
相传,古时候的仓颉就是在这里造字的。古时候的人,用结绳记事。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
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有熊洧水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
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正要扔下时,见台下走上来一个老猎人。这老猎人是仓颉的老邻居,伸手接过东西,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轩辕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洧水南岸仓颉造字的高台称作“凤凰衔书台”或“凤凰台” ,宋朝人还在这里建寺筑塔,取名“凤台寺”,寺里有一座塔叫“凤台寺塔”。
不幸的是凤台寺已毁于战乱年代,古塔尚存。日,该塔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凯说,凤台寺塔不但具有地方建筑特征,而且因袭唐代造塔之制,对研究宋代建筑、祭奠习俗,以及当时书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唐代石塔塔身流失近20年后回归山西 尚有部件下落不明
14:31:04澎湃新闻 浏览0次/0评论
4月16日,邓峪石塔塔身回归入藏仪式在山西博物院举行。邓峪石塔是山西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中市榆社县郝北镇邓峪村。石塔塔身于1998年被盗后辗转流落至中国台湾地区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石塔来自山西后,遗愿将其捐赠返还。后经两岸有关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近二十年的石塔塔身终于重归故里。邓峪石塔塔身回归仪式现场邓峪石塔塔身4月16日,邓峪石塔塔身回归入藏仪式在山西博物院举行。邓峪石塔是山西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中市榆社县郝北镇邓峪村。石塔塔身于1998年不幸被盗,后辗转流落至中国台湾地区,由信众捐赠给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石塔来自山西后,遗愿将其捐赠返还。后经两岸有关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近二十年的石塔塔身终于重归故里。邓峪石塔塔身邓峪石塔造型精美绝伦,是盛唐佛教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邓峪石塔为砂岩质,通体浮雕加彩绘,圆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据塔身刻铭记载,雕凿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塔身高177厘米,略呈方柱体,四面各雕一主尊佛像,四个边棱雕串珠形柱,上、中、下部各雕束莲装饰。正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结跏趺坐于由二力士承托的束腰莲花座上,两侧为二龙盘柱;右侧面主尊倚坐,通肩袈裟,双足各踏由一力士承托的莲花上,力士左侧有两列题记,可辨识的有“李冲晖”三字。背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双手置于胸前,站立于须弥座莲台上。须弥座束腰处题记“李玄受、李冲玄、李还福”。左侧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结跏趺坐于由一力士承托的须弥座莲台上,须弥座束腰处刻题记“大唐开元八年(720年)岁次庚申三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题记一侧刻“云骑尉耿玄(质?)”,另一侧刻“耿玄庆”。力士右侧刻“王怀贞”。云骑尉在唐代属于正七品的中下级武官。“塔身因为四面各有一尊佛像,造型比较丰腴,比较端庄高雅,神态慈祥,是不可多得的盛唐艺术作品”,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说。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楼阁式塔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楼阁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古建筑类型,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楼阁建筑已经相当普遍。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相对少些。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洛阳白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有的楼阁式塔还兼有军事瞭望的功用,如北京良乡的昊天塔。建筑材料有木材或石砖,有的塔表面装饰有石刻或琉璃。
楼阁式塔产生背景
楼阁式塔的建造,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高大多层的楼阁,故名。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楼阁在中国已经很普遍,当与印度传来的「窣堵波」相给合,便产生楼阁式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
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
有的楼阁式塔还兼有军事瞭望的功用,如北京良乡的昊天塔。
建筑材料有木材或石砖,有的塔表面装饰有石刻或琉璃。
楼阁式塔建筑结构
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
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
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
外廊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
楼阁式塔基本特征
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出现时间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楼阁式塔基本分类
楼阁式塔是我国最主要的佛塔类型,从外形上可分为两类,即(标准)楼阁式和密檐楼阁式。
楼阁式塔标准楼阁
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叠涩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
内部结构有很多种类,唐代以前多为空筒式,设木制楼层楼梯,宋代开始将砖石制楼层楼梯与塔身融为一体。
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塔主要有两种风格:的楼阁式塔多为砖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远,多作飞檐挑角,每一层都设平座,大部分还有栏杆,还有很多在底层设有附阶(回廊),江南地区的佛塔和文峰塔几乎都属这种类型,其中有多座砖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丽挺拔,结构匀称和谐,均堪称国之瑰宝;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楼阁式塔多用砖砌涩叠出檐,出檐较短,很少有平座和栏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去。
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四种:唐代楼阁式塔均为方形(除少数年代有争议的塔外);五代之后多为六角和八角形,江淮、四川等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宋代方形楼阁式塔;明清之际,楼阁式佛塔数量减少,而南方地区的楼阁式文峰塔则大大增加;圆形楼阁式塔非常罕见。
楼阁式塔密檐楼阁
顾名思义,这类塔实质上还是楼阁式塔,但外观上具有密檐的结构。
具体表现为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各层高度缩小,檐与檐之间距离很近,呈密叠状,多设假门和假窗,仅开少
数真门,无平座栏杆;内部多为空筒结构,设有木制楼梯,也有的设砖砌楼层,可以攀登。
这种塔多原来归类到密檐式,张驭寰先生认为它是与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并列的一类塔,我认为这可以算作楼阁式塔的一个特例。
这类塔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是主流,现存的唐代密檐砖塔几乎都是这种结构的;两宋时仅在四川还有一些密檐楼阁塔的遗构,也是仿唐建筑,估计是受到中原的影响比较晚的缘故;辽代几乎没有这种塔;金代在中原地区建有多座仿唐塔,大部分都是这种塔;另外在云南也有南诏、大理时代建造的密檐楼阁式塔数座;元代以后渐渐绝迹。
由于密檐楼阁式塔都是唐塔或仿唐塔,因此又可称为唐式密檐塔或汉式密檐塔,在唐代以后发展不大,因此塔身平面大部分都是正方形的;而辽代的建筑师则在唐式密檐塔的基础上发展了另一种融合契丹风格的密檐式塔(辽式密檐塔),自成一派,并成为北方佛塔的主流,将在以后介绍。
密檐式塔是中国古塔中体量较大的一种。跟楼阁式塔相比,一般有如下特征:
(一)同楼阁式塔相反,密檐式塔的檐层数目多于塔内的楼层数目。
(二)塔身的第一层和塔下的须弥座,都比较高大。具有佛教内容的雕刻图案等,都集中在这里。
(三)第二层以上的塔身比较矮小,塔檐紧密相连,一般不设门窗。有的虽有门窗,但仅作采光、通风之用。
(四)塔内一般为实心,不能登临眺望。
从辽、金时起,密檐式塔的建造多在北方,南方仍以楼阁式塔为主。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宁寺塔、河北源影塔、辽宁崇兴寺双塔等。
楼阁式塔仿楼阁式
还有一类实心的楼阁式塔,虽名为楼阁却不能登临,只是象征性的;内部为实心结构,但外表忠实的模仿重楼(或密檐楼阁)的结构,很多都在各层设门窗、斗拱,甚至有些还有平座、栏杆,完全就是一座缩小的楼阁式塔模型。另外,有相当数量采用石材、金属制作的中小型仿楼阁式塔,使用原材料堆砌或拼接而成,不属于建筑,将其归类于雕塑型塔,详见后文介绍。
在中原一带的僧尼墓塔中,有大量的仿楼阁式塔的实例,塔身平面多为方形,层数多为三层和五层,如少林寺(河南),风穴寺塔林(河南)等。
楼阁式塔主要分布
楼阁式塔现存楼阁
大雁塔(陕西西安),香积寺导善塔(陕西长安),精进寺塔(陕西澄城),圣寿寺塔(陕西长安),慧砌寺舍利塔(陕西蒲城),寿圣寺塔、罗山寺塔(陕西合阳),仙游寺法王塔(陕西周至),开元寺塔(陕西富县),静光寺塔(陕西眉县)。
妙乐寺塔(河南武陟),云岩寺塔(江苏苏州),功臣山塔(浙江临安),凝寿寺塔(甘肃政平)
开元寺塔(河北定州),辟支塔(山东长清),圣兴教寺塔(上海),罗汉院双塔(江苏苏州),佑国寺塔(河南开封),慈云塔(江西),三影塔(广东南雄),万佛塔(安徽蒙城)
六合塔(浙江杭州),开元寺双塔(福建泉州),小方塔(安徽)
木塔(山西应县),万部华严经塔,庆州白塔(内蒙古巴林右旗),双塔(河北涿州),昊天塔(北京房山)
百家岩寺塔(河南),慈相寺塔(山西平遥)
洪山宝塔(湖北武汉),阿育王塔(浙江宁波)
飞虹塔(山西洪洞),崇文塔(陕西泾阳),振风塔(安徽)
玉峰塔(北京),永佑寺塔(河北承德),大云寺塔(山西临汾),海宝塔(宁夏银川)
楼阁式塔楼阁式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
小雁塔(陕西西安),法王寺塔、永泰寺塔(河南登封),灵光塔(吉林长白),圣容寺塔(甘肃永昌),东、西寺塔(云南昆明),崇圣寺塔(),
宝光寺塔(四川成都),无量宝塔(四川南充),旧州塔(四川宜宾),长庆寺塔(安徽歙县),湘乐塔(甘肃宁县)
白马寺齐云塔(河南洛阳),天宁寺三圣塔(河南沁阳),宝轮寺塔(河南),三圣瑞现塔(山西陵川)
楼阁式塔仿楼阁塔
兴教寺玄奘墓塔(陕西西安),天宁寺塔(浙江宁波),云龙寺塔(广东仁化)
下塔(广东龙川)
兴福寺塔(湖北武昌)
少林寺海公塔(河南登封)
少林寺福裕塔(河南登封)
香山昭庙琉璃塔(北京),红山宝塔(新疆乌鲁木齐)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hwg191的日志
唐代玻璃舍利塔(水晶)及五彩真身舍利,来自大唐的佛宝。
热9已有 9668 次阅读&
唐代玻璃舍利塔(也有人说是水晶)以及唐代五彩真身舍利。应该是来源于皇家寺庙塔基,可谓惊艳。在佛教中,高僧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至高的尊敬和供奉,主要是由于一些高僧生前的功德慈悲和智慧。唐代五彩舍利可谓至高佛宝。在唐代金银器乃贵族、皇家、寺庙所拥有使用,而玻璃器要比金银器贵出好多倍,是属于至高无上的圣物一般用于寺庙供奉和高僧舍利装藏等,唐代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佛教在唐代至高无上,无比神圣。唐代的金银器和玻璃器都是表现当时最高的科技水平和手工业水平。。。。。玻璃制品在古代是极其宝贵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说,沙僧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方回……一盏失手竟让玉帝如此震怒!玻璃之重,可见一斑。早期佛经所记舍利储具大多使用琉璃、水晶器,说明舍利在古印度也是由国王和上层贵族供养。阿育王分送舍利所用的储具即是玻璃琉璃器。《法苑珠林》记:“(阿育)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外国所献方物中玻璃与火珠均为皇家珍藏,民间极难见到,因此,无论是水晶或玻璃在唐宋之际还是稀罕之物。宝相寺地宫出土了一件玻璃舍利瓶,瓶分盖体两部分,盖有纽,高9厘米,短颈,硕腹,浅足,胎壁脆薄,色碧,半透明,有汞镀银痕迹,具有伊斯兰风格,当为西域佛国舶来品;另外一只玻璃葫芦形舍利瓶,高3厘米,色白,薄如纸,此类葫芦形小瓶也当为舶来品。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地宫也出土了几十件玻璃器,有玻璃钵、瓶和葫芦形小瓶等,许多产自西亚的伊斯兰国家。这些宝物进入中国后,很多曾为皇室所有,也就是皇家供养之物。唐代玻璃器基本上继承了隋代的传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数量大大超过隋代,器型种类也增多了,另外,中亚、西亚玻璃器大量输入中国。新增的器型有玻璃茶碗、玻璃茶托、玻璃空心球和玻璃佛像等等。另外,唐代也有许多玻璃珠,珠形多为棱形、五棱形、扁圆形、球形等,个头较大。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的代表作品。唐代单把手瓜形玻璃瓶 ,在世博会中国馆正在展示的国宝中,有一件银绿色锈浸、质薄透明、造型奇特的玻璃器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注意。它就是辽宁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北燕鸭形玻璃注。蓝色磨花高颈玻璃瓶(唐代)收藏处 浙江省博物馆唐代玻璃杯(法门寺塔基出土)隋代橢圓琉璃瓶,收藏地中國曆史博物館。陕西历史博物馆 馆藏(何家村出土的凸纹北朝玻璃杯)应是一件波斯萨珊玻璃。是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1000年前古代玻璃器唐代玻璃舍利塔欢迎再次光临本博客!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您现在的位置>>>>史学典故
千年古塔缘何频频发出怪声?
莺莺塔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古塔。平面为方形,密檐式结构,内部则为空筒式。与之类似的还有著 名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然而,因为时代久远,又历经磨难,能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古塔,已经寥寥无几。在莺莺塔,有人听见了一阵阵人的哭泣声,但找遍每个角 落,都没有发现任何人。这种不知来源的声响,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经过一番调查,竟发现塔中发出的奇异声响不只有哭泣声,还有唱戏声、蛙鸣声。而且 这些声音都来源不明,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线索。莺莺塔这座千年古塔,突然发出如此来路不明的声音,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科学途径来解决呢?
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曾是武则天时期的香火盛地,更因一出《西厢记》家喻户晓。
  在那里,有一座莺莺塔。有人说站在塔底下,能听见蛤蟆的叫声,也有人说能听见有人哭泣的声音。其实,不仅仅是人哭,蛤蟆叫,还有人听到过很清晰的唱戏声音。这座神秘的古塔为何频频发出怪声?这些怪声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
  怪声一:塔中传来哭泣声
  1986年9月,普救寺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突然,一名工人听见了一阵阵奇怪的声音。这声音断断续续,从寺内的古塔中传出。仔细听来,似乎是人的哭泣声。普救寺修复期间,外人严禁进入。有谁会闯入这座古塔?又为何如此悲伤不绝地哭泣呢?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到了山西之后,可以看的地上文物太多了。但普救 寺一定要去,因为它能够勾连起人们对于历史上一对才子佳人深切的感念,那就是著名的《西厢记》里提到的张生和崔莺莺。据说当时崔莺莺看着张生进京赶考,就 是站在这座塔上哭的,哭得很凄惨。凄惨到甚么程度?以致于后人说,1000多年之后,我们在塔底下,依然能听见崔莺莺那撕心裂肺的哭声。
  仝毅是原普救寺旅游文物管理所的所长,与普救寺相伴了30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普救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当地群众认为的哭声来自《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他认为那只是人们善意的附会罢了。
  怪声二:塔中响起了唱戏声
  在与仝毅的交谈中,笔者发现,他对古塔中的哭声不但没有半分惊疑可言,而且不以为然。后来 得知,他曾亲历的一幕,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加扑朔迷离。仝毅说:&1987年,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晚上没事,大家就坐在塔底下聊天,突然听见塔里面怎么唱 起戏来了,而且非常清晰,演员的唱腔、道白,都很清楚,大家都说很奇怪啊!&
  身边的佛塔,居然传来阵阵唱戏声。工人们都很纳闷,想找出究竟是谁在塔里唱戏。可这神秘人 却似乎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走进塔中,塔中空无一人,走出塔来,唱戏声却又从塔里传了出来。一阵阵的敲锣打鼓声,几乎在寺里每个角落都能听见。可找 遍了佛塔的里里外外,始终没有发现任何人。
  怪声三:塔中曾经蛙声一片
  为了探寻古塔中的这种神秘声音,仝毅查找了关于莺莺塔发声的最早历史记载。终于,在清朝的 《蒲州府志》和《永济县志》中,仝毅发现了两段相同的记载:&有声若吠蛤,盖空谷应音类矣&。意思是说这里的声音就像是金蟾的叫声在山谷之中回荡。传说 中,金蟾并不是普通的蟾蜍,它只有三只脚,能吐钱,被人们当作旺财的瑞兽。但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期望,并非现实。可是这蛙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普救寺离黄河 大约有6000米远,气候湿润,十分适合蛙类的生存,可蛙类只有在春夏繁殖的季节才会成群的鸣叫。难道100年前,普救寺里有一只不知疲倦的巨蛙?
  怪声四:塔中回荡着校园歌曲
  西厢小学是附近唯一的一所学校,为了方便村里的小朋友上学,3年前才刚从山上搬下来。这时 正是中午,学校的喇叭里播放着歌曲,学生们都在食堂排队等着吃午饭。大家发现站在学校操场,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远处的莺莺塔,通过目测,仝毅判断这里距莺莺 塔直线距离大概有2000米远。这样看来,相对于莺莺塔来说,西厢小学的位置和当时戏台的位置很相似。如果真像仝毅说的,戏台的唱戏声可以在塔下听见,那 么现在喇叭播放的歌声,莺莺塔下应当也可以听见。10分钟后,大家到达了普救寺,其实在路上大家就已经发现,当离学校500米左右的时候,喇叭里的歌声就 已经听不到了。难道在2500米外的莺莺塔下还能听见吗?令大家震惊的是,在走向莺莺塔的途中,学校扬声器里的歌曲声竟渐渐清晰起来,而当大家到达莺莺塔 下时,听见的歌词句句清楚。这让大家惊喜不已,同时更觉得不可思议。这一次的发现,足以证实,仝毅所说的,塔中传来唱戏声,确实是真实的。
  -专家释疑
  塔下击石声的波形图与蛙声的波形图基本一致
  徐俊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经过一系列测试后,用仪器绘制出了塔下击石声的时间波形图&&击石声在空气中传播时碰到障碍物,就会有反射,波形图中共有13个小的回波,整齐有规律,但与建筑物共振引起的波形图并不一样,而应该是由某种物体特有的反射规律造成的。
  不过,塔下击石声的时间波形图,与现实生活中青蛙叫声的时间波形图基本一致,所以莺莺塔下的拍手、击石声,才会被认为是自然界青蛙的叫声。
  蛙鸣声是敲石头的声音通过13层塔檐反射后的结果
  莺莺塔发出的唱戏声,蛙鸣声,都来源不明,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专家现场调查,发现蛙声是敲击石块的声音形成的,是敲石头的声音通过13层塔檐反射后的结果。莺莺塔本是一座唐代的古塔,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地震,崩塌了,人们又重新修了一座,并保留了它原本的唐塔风貌,只是由原先的7层加盖到了13层。
  经过在莺莺塔周围反复的测量试验,终于,在正对着塔,且直线距离20多米的地方,我们听到 了清楚的蛙鸣声。一系列精确的考察测量后,专家发现:在10米左右的地方,我们敲石头,听不到蛙声,只听到敲石头的声音,或者拍手的声音。而在20米以外 的地方,能听到咯哇咯哇的声音,这听到的声音,是从塔上空传过去的。地面也能听到,空中也能听到,站在房顶上也能听到。
  怪声是不同频率声音反射形成的
  古塔是怎样把叩石、击掌的声音变成青蛙叫声的呢?为什么其他的13层塔,没有发现同样的现 象?因为每一层塔檐都是用青砖一层一层迭涩出来的,而且每一层往外延伸宽度不完全一样。这样的结构正好形成内凹形的曲面。也正是塔檐形成的曲面,使得声音 发生了改变。鸟的叫声也好,我们敲石头、拍手的声音也好,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频率,而是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这3种频率接触到塔檐,发生不同的反射现象, 有的被减弱,有的被增强。因此传到我们耳朵中就发生了声音的变异。所以我们在塔下听到的是蛙声,与自然界的蛙鸣声很相像。
  美妙的声学现象与特殊的建筑结构有关
  因为塔檐的多层汇聚反射,让敲击石头的声音变成了蛤蟆的叫声。可是,那个唱戏的声音,学校 的声音,难道也是塔檐汇聚反射之后变出来的吗?学校离塔有2.5公里之远,尽管普救寺坐落在半山腰上,周围空旷开阔,没有任何阻挡物,但2.5千米的距 离,早就超越了声音传送的极限。难道莺莺塔真的具有神奇的收音放大的功能?
  其实声音的反射并不复杂,它就像我们平时看见的水滴,遇到障碍物会向四周溅开。如果障碍物 表面相对光滑,水滴会溅得比较远,但如果障碍物表面很粗糙,水滴溅出的范围就小多了。对于莺莺塔来说,塔身和塔檐全都是用青砖叠砌而成,青砖本来就是很好 的反射体,莺莺塔的青砖更是被黄土高原的风沙长年累月地吹拂,表面格外光滑,就像涂了薄薄的一层釉料,所以几乎所有的声波都被反射到了塔下。
  莺莺塔现在之所以能够发出这种声音,是跟它独特的建筑结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13层的结构,能够产生这种多层汇聚反射的效果,所以才让我们能够听到如此美妙的声学现象。
上一条: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存唐代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