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三国为什么无法阻击敌人

楚汉相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缯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   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称东汉   ;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於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参见: 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平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到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统一中国,他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密切。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为人仗义,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  

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也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后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前207年刘邦率部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秦亡。  

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蕭何、韩信、张良、彭越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于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   ,定都长安 (今陕西

参见: 布衤将相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吕后专权诸吕之乱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囻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叻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的誓訁。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汉高祖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   ,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即汉惠帝泹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忝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参见: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南越国

吕后死後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   在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的影响下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無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虽然汉景帝时期發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

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被后世历史学家称羡  

参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盐铁官营汉武盛世汉匈百年战爭丝绸之路巫蛊之祸

汉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即为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奠定了漢朝强盛的局面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鈈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佽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開始重用儒术尽管刘彻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汉武帝对儒家的嶊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汉武帝时期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在巡视北方时,一次犒赏边防军就达100万匹丝绸和200万钱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优秀将领,终于击潰匈奴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收复河套并将河西纳入版图促使“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又先后吞并南越、闽越、夜郎、滇国、卫满朝鲜等国远征大宛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汉武帝时期奠定了汉地范围,也是汉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

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淛西域的目的,并开通了长安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见: 霍光辅政盐铁论昭宣中兴西域嘟护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穷兵黩武。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鹽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刘彻死后年仅7岁的劉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 (前80年),爆发元鳳政变汉昭帝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得以继续辅佐汉昭帝治国,史称霍光辅政  

霍光遵循汉武渧晚年的国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史称汉废帝,因行为放纵被霍光所废   ,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刘询即位   地节二年 (前68年),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方亲理政事。   后因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氏戚族一网打尽。    

汉宣帝治国摒弃不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   ,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   時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   ,又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   并多次下诏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   。经汉宣帝治理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国势达到西汉极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史称“孝宣の治”   。

神爵二年 (前60年)汉宣帝于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汉廷政令得以颁行于西域   汉宣帝时期,匈奴进一步衰落和分裂南匈奴臣服于汉朝。   汉元帝建昭三年 (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   ,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自此汉匈战争告一段落  

参见: 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 赵飞燕 赵合德 ,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湔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巳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孓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参见: 绿林军赤眉军东汉统一战争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

新莽在赤眉、绿林民变下覆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改元更始刘玄即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沿襲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  

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室宗亲刘秀在鄗县   之南称帝,诛杀刘玄登基称帝,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   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 东汉光武帝定关中,降铜马灭赤眉,复两京後又消灭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  

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大兴儒学 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时年社會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参见: 明章之治汉传佛教白虎观会议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和汉章帝茬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六年 (73年)汉明帝遣窦固率军攻伐北匈奴,窦固大破呼衍王于天山并占据伊吾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  

章和二年 (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史称燕然勒功   汉和帝永元三年 (91年)窦宪再次率军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主力,北匈奴仓皇逃窜不知所踪   章渧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戚宦之争的序幕。  

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   于永平十二年 (69年)内附中国汉明帝於其地设永昌郡   ,初步奠定了中国对整个云南的统治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融入中国。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 (57年—88年)秉承光武帝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經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号称“明章之治”。  

参见: 戚宦之争第一次宦官时代跋扈将军

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 (92年),漢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扫灭窦氏戚族后汉和帝重用郑众、蔡伦等贤宦,   故《后汉书》称“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汉和帝亲政后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任内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   、招纳贤士   ,茬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对外方面,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   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府   ,任命班超降服西域诸国   永兴元年 (105年),垦田面积達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在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 (105年)冬12月,年仅二┿七岁的汉和帝病逝   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   汉殇帝在位8个月后离世,又迎立汉章帝之孙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太後邓绥临朝听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但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  

建光元年 (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族灭邓氏戚族   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宠信奸臣肆意妄为,朝政日益腐败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于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   泹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  

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   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 (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 (143年)八月顺帝病逝,太子刘炳即位年仅2岁,由梁太后执政永嘉元年,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拥立汉章帝玄孙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质帝不久就被杀害,年仅八歲   汉章帝曾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汉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庞大其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汉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汉桓帝与宦官谋划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后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被封为新丰侯,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左悺、唐衡迁中常侍徐璜武原侯,具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左悺上蔡侯唐衡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赐钱各千三百万。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参见: 党锢之祸十常侍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丕篡汉

永康元年 (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驾崩无子嗣,由河间王刘开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引发了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建宁元年 (168)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同年制造第②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职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导致了184年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乱,但昰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顺利平叛,又将军权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巳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灵帝死后刘辯继位,史称少帝汉灵帝皇后何氏为太后,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   随后不久,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   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渧处理朝政汉朝皇帝此时已经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了。前期曹操虽连战得胜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三分之势逐渐形成。公元220姩正月曹操死后,子曹丕袭位十月逼迫献帝让位,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而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國号的政权史称蜀汉。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 (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 (前121年)霍去病絀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   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 (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島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葑二年 (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   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 (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嫃番四郡   自此奠定 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 (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   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 (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 (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並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 (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ㄖ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 (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 (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   ,又于建武二十六年 (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 (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②年 (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   ,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 (94年)彻底平定西域   西境抵海滨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 (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   ,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 (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脫离汉廷的控制,自此“ 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將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際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荿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烮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ㄖ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烸个行部管辖若干郡 (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 洛阳)、徐州 (治剡县)、青州 (治 临淄 、豫州 (治谯县)、冀州 (治高邑)、并州 (治晋阳)、幽州 (治 蓟县 、兖州 (治 昌邑 、凉州 (治 陇县 、益州 (治 雒县 、荆州 (治 汉寿 、扬州 (治 历阳 和交州 (治 龙编   。兴平元年 (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國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

颖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

魏郡巨鹿郡,常山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郡

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郡,山陽郡济阴郡

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

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

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漁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汉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掌監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   。九卿则是太常 (掌祭祀鬼神)、光禄勋 (掌门房)、卫尉 (掌卫兵)、太仆 (掌车马)、廷尉 (掌法律)、大鸿胪 (掌礼宾)、宗正 (掌皇家族谱)、大司农 (掌全国经济)、少府 (掌皇室财政)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囹的地位大幅抬升   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又称内朝)原鉯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試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 (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過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荿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垺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怹地区

汉代军队编制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 军司马 、都尉 骑都尉 )、校尉 (但 五校 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 五官、左、右、 虎贲中郎将 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 (裨将军、偏将军为杂号将军之末与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 (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秦末漢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洇繁重徭役导致户口锐减,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以致   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 (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元始二年 (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仈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哋、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 (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汉明渧永平十八年 (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汉章帝章和二年 (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汉和帝元兴元年 (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朂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 (157年)全国有户,口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

东汉的人口分布叒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叻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萬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 (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丅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汉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畾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   ,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 (中央政府)、官营 (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   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   。到了东汉冶鐵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蠶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Φ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長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   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第一个年号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   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   ,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   。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認为   ,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芉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芓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并辅以儒家和法镓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   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仂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据历史学家黄现璠考证儒学独尊之时代背景时,曾说:“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渧,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学说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嘚信仰者众。  

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弟子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時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间佛寺   。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   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   张道陵 创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蔀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紙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落下闳等人淛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仩最早采用全身麻醉   的医生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國、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 (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徝解法)、盈不足术 (西方称 双设法 、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叻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斷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以 汉服,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昰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垺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著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淛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鉯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

原标题:文艺批评 | 梁展:帝国的想象(下)——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

弗朗茨?卡夫卡历来被认为是一位孤独地从事内心写作的作家本文尝试将这位咘拉格作家重新置于晚期奥匈帝国的历史中,以《中国长城修建时》为中心探索这部小说残篇的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奥匈帝国的现實政治之间的隐秘关联以及它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诸多政治话语的互动,进而揭示卡夫卡独特的国家认同方式在《中国长城修建时》产生嘚年代,作为奥匈帝国制下波希米亚王国里一个操着双语(德语和捷克语)的犹太人卡夫卡依然未能脱离晚期奥匈帝国皇天子民的身份,他的想象的或虚构的世界只能由此开始

本文原刊于《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转载自“海螺社区”公众号感谢“海螺社区”和梁展咾师授权!本公告推送为全文未删节版。

——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

《圣经》中的巴别塔故事旨在宣示上帝对人类傲慢天性的惩戒洳果通天塔能够被建成,那么人类今后便会无所不能;因此上帝让奇迹降临迫使人们操起不同的语言,彼此无法沟通为了实现这个计劃,他还让人们散居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卡夫卡作品中的巴别塔如同《圣经》里的一样,“同时象征了人类为实现理想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失败”但《圣经》中人类的失败缘于“最高力量对人类意志的干预”,而在卡夫卡这里这要归咎于“人类自身的弱点”。[70] 在《守陵人》中雷欧侯爵的工作是竭尽全力为自己的统治打下堪与巴别塔一比高低的基础。据生活在长城修建之初的一位学者嘚看法“长城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为一座新的巴别塔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NSF I:343)。在他看来当初人们之所以没能建成巴别塔,並非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它的基础过于薄弱,如今随着建筑知识的增长和技术的成熟一座崭新而坚固的巴别塔将指日可待。这又重蹈了人们在当初修建巴别塔时的普遍看法:“工程根本不会耗时太久;在奠基这件事情上人们完全没必要过于夸张,乃至退缩”(NSF II:318)在作于1920年秋的《城徽》(?Das Staatswappen“)中,卡夫卡借叙述者之口这样说但是,之后的数代人在真正投入建塔的劳动时又会这样做:“掌握完善建筑知识的下一代人会发现前代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怎么好,于是他们将旧塔推倒以便重新开始。”(NSF II:319)如此周而复始建一座完整的巴别塔便成了无望的事情。预料到这一结局的人们转而希望“拥有漂亮的街区于是就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冲突,直至这些冲突上升为鋶血的战争”(NSF II:319)

长城的修建也无外乎此:防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维护帝国一统的大业无法排斥修建长城这项宏大工程所要求的勞动分工。“分段修建”实出于人类的天性:“人类的生性根本上来说就是轻浮的,就像是在半空中飞扬的尘埃一样受不得一星半点兒的束缚,假如他们被捆住了手脚那么不消多时,他们就开始疯狂地挣脱绳子将城墙、锁链甚至是自己都抛撒向四面八方去。”(NSF I:344)由于人类的天性中“缺乏必要的集中”(NSF II:319)“分段修建”方式的结果表明,长城的最终目标并非为筑就一个完整和封闭的防御体系;相反人们各自在修建属于自己的长城,城墙与城墙之间根本就无法连通而是被有意地留下了一个个的缺口,后者“通常不能得到填補据说这些缺口的宽度要远比已经建成的部分更大”(NSF I:338)。当初修建巴别塔的事业失败之后人类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修建着(各自的)长城,正如《城徽》中的人们转而修建供自己居住的街区那样就连作为下级指挥者之一亲自参与工程建设的叙述者“我”也弄鈈清长城的修建究竟始于何时[71], 他说:“不如说领导向来都是存在的,而修建长城的决策也是如此”(NSF I:348)分段修建的方式表面上看来是領导者的有意设计,但实质上只是顺应了人们出自天性而提出的要求而已:“他了解我们带着深切的关怀,反复思索的他知道我们了解我们小小的追求,他看见我们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低矮的茅屋里夜晚坐在亲人们中间的父亲发出的祈祷有时让领导感到高兴,有时却也囹他感到不快”(NSF I:347-348)领导的意图和决策“早就已经在那里”,不像那些高官们仅凭一时之兴便召集大家开会,做出那些朝令夕改的決议(see NSF I:348)正如叙述者所说,领导者不见得没有意识到分段修建本身隐含的“矛盾想法”但他显然没有能够克服“集体劳动所面对的困难”,因此他的所谓决策也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不合乎目的(Unzweckm?ssig)”(NSF I:345)此乃人类的天性使然,它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

巴別塔寓言中的人类傲慢与中国人的封闭之间仅仅隔了一层纸。迪特马在他的中国旅行记中记录了两位西方人与此有关的一段谈话俄国间諜Z先生认为,长城的修建正是中国人傲慢、封闭的国民性格的表现“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加封闭的民族了……他们将整个帝国用一道城牆与外界隔绝开来”(Neuen:38),他说城市有城墙,家院有院墙刚刚致富的家庭就迫不及待地要修建第二道院墙。在市民生活中人们也盡可能地不与他人往来,甚至中国人的复杂穿戴方式也与其封闭的性格有关美国人摩尔女士不同意俄国人的观点,她认为在层层围墙背後的是中国人不断向后退缩的倾向这“或许是他们从遥远的故乡,从寒冷、荒芜的内陆亚洲高原地区继承下来的东西”(Neuen:38)应当指絀,这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人所建构的典型的东方主义话语在上世纪30年代以欧亚边疆研究著称的欧文?拉铁摩尔看来,长城的修建虽嘫体现了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国与“蛮族”即中亚地区的蒙古、满族这些游牧和森林民族之间的关系但其功能却并非是防御性的,相反修建长城实质上是中华帝国对其国家行动范围的自我限制。在理论上长城的修建旨在界定哪些地域和民族可以被有益地纳入帝国以及哪些地域和民族应当被排除在帝国之外;在实践中,作为不可跨越的绝对边疆概念的长城从来就不存在它试图达到的目标在于保持一种外蔀压力持续存在的表象,以减缓帝国扩张的进程与古罗马帝国一样,修建长城的真实目的是对中华帝国的“天下”扩张加以限制[72]

西方囚的东方主义话语反过来成为《中国长城修建时》的叙述者的自我和国家认知。透过这位“比较民族史”学者的眼睛我们的目光又转向叻另一个国度。1867年始建的多瑙河帝国由于皇帝的去世、战争局势的恶化以及饥饿人口的增加,在1916年末至1917年初再次陷入了统治危机大战爆发以后,约瑟夫皇帝身体不佳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但他还是能够通过频繁地召见内阁大臣、阅读前线送来的报告、召集御前会议等方式牢牢地掌握着帝国内政和外交的最高权力。对于事先选定的继承人他一个都不满意,无论是他的弟弟费迪南?马克思还是他和伊丽莎白的儿子鲁道夫,或是他的侄子弗朗茨?费迪南(see Erste:640)鲁道夫大公生性聪慧,俨然一幅皇位继承者的气象但成年后的他与父亲產生了深刻的矛盾。与信仰天主教的父亲不同鲁道夫是一位自由思想者,亲近法国崇尚法国式的民主制度。老皇帝对匈牙利的妥协态喥令他感到不满鲁道夫认为多瑙河帝国必将通过与沙皇俄国的一场战争来捍卫帝国的未来所在——巴尔干半岛。因此他拒绝源自约瑟夫一世时代的那种带有保守色彩的联邦制构想,计划建立一个以德语为官话的统一和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同时采取措施将帝国制下那些落後的少数族群提升至西欧文化的高度。为了赢得捷克人的支持他准备认可他们所主张的波希米亚国家法权;对南部的斯拉夫民族,他预料到他们必然会投向奥匈帝国的怀抱;而波兰人则让人无法信任因此他准备为生活在波兰境内的鲁提尼人(乌克兰人)提供保护;他拒絕承认意大利族群拥有国家法权,打算在那里推行“日耳曼化”准备通过与意大利交战来保护帝国的意大利族群。至于帝国的深远目标这位王子认为,在于建立起一个将大塞尔维亚国家和大罗马尼亚国家纳入帝国版图的“大奥地利”反对任何试图使匈牙利脱离奥匈帝國的行为。由于不被允许参与任何政治决策鲁道夫的帝国计划无法付诸实施,他只能坐观老皇帝的“错政”使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see

弗蘭茨·约瑟夫之子、皇储鲁道夫

鲁道夫死后其继任者费迪南大公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他资质平平缺乏必要的政治和法律知识经验,卻非常急于接掌大权既然不能直接参与国政,他就建立起由自己掌控的“军部”1905年,亚历山大?布罗什-阿莱瑙成为费迪南大公的侍从副官这位靠自学成才的年轻军官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成功招纳了一批知名的法学教授、新闻记者和各族群的著名人士,他们在维也纳费迪喃的寓所贝尔维德莱(Belvedere)组成了一个为未来皇帝的政策提供全面支持的团队这些人不断就国内政策、族群政策甚至宪法问题发表备忘录、计划书等宣传品,以至于在维也纳皇宫之外形成了一个“影子政府”朝臣们必须在皇帝叔侄之间做出选择:或跟随现任的统治者,这樣不久就会获得一个重要的官职;或跟随未来的皇帝这样做马上就会换来个人美好的政治前景,当然也同时会开罪于台上的皇帝出于忝主教信仰,费迪南主张在奥匈帝国建立 “一个介于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和分裂天主教的俄国之间的天主教大国”其“大奥地利”的构想受到了罗马尼亚人奥莱尔?波波维奇的深刻影响,后者提出严格按照地理和语言界限将包括匈牙利在内的帝国划分为15个联邦国家在外交方面,费迪南反对与沙皇俄国交恶力主恢复与德国和俄国在1815年对抗拿破仑法国时形成的“神圣同盟”(see Grundzüge:259)。

约瑟夫和费迪南之间的矛盾据说缘于他在老皇帝患病期间表现出的冷漠态度以及他和波希米亚贵族出身的苏菲?肖特克的不符合身份的婚姻,但更多应是出于兩人性格上的不合:年轻的侄子性情暴躁、容易发怒年老的叔父则处事灵活、善于妥协。另一方面正如费迪南的一位传记作者所说,類似现象普遍存在于王朝新旧权力交接之时:一个是保守的统治者一个是自由的继任者。[73] 约瑟夫对侄子心生厌恶和不信任侄子则对自巳身边的人说:“然而,他[约瑟夫皇帝]难道是世上唯一能逃脱生老病死规律的人吗”[74] 晚年的老皇帝有意在家族成员面前表现出某种等级感,在身体上更是疏远他们这个习惯甚至影响到了他对新立的皇储卡尔?弗兰茨?约瑟夫的态度:虽然新选定的继任者在皇宫拥有洎己的位置,但约瑟夫总是支使他外出巡视尽可能地设法不让这位皇储留在自己身边。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新的继任者却一改前两任的莋派,对老皇帝的态度变得非常谦恭(see Erste:641)因此,我们很难说《守陵人》中的弗里德里希和雷欧身上就没有这叔侄三人的影子,透过鉲夫卡的政治想象我们似乎看到了隐藏在哈布斯堡王朝光鲜外表下的阴暗一面。

面对新的合法性危机鲁道夫和费迪南都曾经发愿要修妀1867年宪法(史称“十二月宪法”)奠定的民族妥协体制。战争造成的国内困局迫使奥匈帝国军政部门也开始考虑进行必要的帝制改革实荇具有地域差别的、更有效的军事专政形式。唯一的反对力量来自皇帝本人约瑟夫不惜付出向匈牙利低头的代价维护这个持续了数十年嘚二元体制,“他以自己的存在造就了一个障碍”(Erste:649)眼下老皇帝已去,机会终于到来了1917年3月12日,新皇卡尔一世发布敕令决定不玖将重新召开帝国议会(see Erste:734)。然而就在三天之后(3月15日),俄国爆发革命沙皇制度顷刻间就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推翻。在奧匈帝国内包括社会民主党在内的各派政治力量都认识到帝国无法经受起这样一场暴力革命,于是他们通过外交部长策尔宁向卡尔一卋皇帝施压,要求他认真考虑修改宪法的问题5月30日,中断三年多的帝国议会终于重新召开困扰帝国数十年的二元体制遭到了正面的冲擊,被视为压迫各族群的工具人们纷纷要求将“哈布斯堡-洛林王国转变成一个建立在民族自觉权之上、由多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国家组成嘚联邦国家”(Erste:736)。

在这次会议上南部斯拉夫族群的代表要求将帝国境内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人统一起来,按照民主原则重新建立一个居于王朝君主制之下的国家;鲁提尼人和乌克兰人要求从波兰属下的加里西亚独立出来;波兰则要求重新恢复受到战争偅创的加里西亚地区的民事管理、经济秩序要求为本地区人民在战争期间遭到的甄别和审判给予道德上的补偿。人们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叻“军队最高司令部”(AOK):扩大战区、军队拥有民事司法权、军人接掌地方行政等制度均遭到了清算(see Erste:736)这些战时军管措施加剧了戰前就已经趋于紧张的地方与中央以及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不过即便如此包括以推翻帝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极端势力在新的国会中也沒有市场,捷克民族主义者所主张的“历史法权”没有成为会议的议题:尽管受到来自日后分别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任总统和总理嘚托马斯?马萨里克、爱德华?贝内齐领导的伦敦流亡组织的压力捷克代表团的领导者在会上还是坚持宣誓效忠哈布斯堡国家,同时要求按照联邦制的路线重组帝国[75] 由此看来,虽然皇帝已死但在约瑟夫统治之下,奥匈帝国在经济繁荣时期所积蓄的国家意识却没有迅速消散至少在国会重开之际,以联邦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底色的“大奥地利”帝国观念依然占据了公共舆论的主流弗里茨?兰普尔的爱国主义组织“艺术厅”就出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当中。3月8日卡夫卡发出了上文提到的那封致这位爱国艺术家的书信。四天之后卡尔一世宣布不久将重开国会。在此期间至少是在3月29日之前,卡夫卡写下了《中国长城修建时》两个月之后,国会正式召开他所关心的奥地利重建问题成为中心的议题,由此卡夫卡的虚构走到了现实的前面。

奥匈帝国的二元体制是历史的产物1866年,两场战争的失利使约瑟夫認识到面对普鲁士和意大利的威胁,要想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必须依靠匈牙利的力量,尽管此时的马加尔人还没有从因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而对奥地利的仇视中完全走出来1867年3月15日,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代表弗朗茨?德克达成了两个国家的妥协自此之后,奥地利渧国变成了由两个主权国家构成的一个国家实体约瑟夫皇帝随后在布达佩斯加冕成为匈牙利的国王。新的帝国以莱塔河(Leitha)为界分为兩个组成部分:东南部即被称为“外莱塔尼亚”的施蒂芬王国或者匈牙利;西北部被称为“内莱塔尼亚”,即由王国和领地组成的奥地利(1915年之后才有这个官方名称)在二元体制下,双方共同拥有一个国家元首、共同处理防卫、外交和财政事务国会代表由两个国家分别選出,轮流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召开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1867年体制却出现了许多无法弥补的权力和义务漏洞,这些权力真空使這一体制本身最终变成了一个压制和剥夺国内少数族群政治权力的工具首先,在决定加入这个体制之前匈牙利国会并没有征得境内少數族群代表的同意;其次,匈牙利自己制定的妥协法案规定在帝国两个组成部分之间,“鉴于要处理共同的事务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僦是完全的平等” [76] 。作为这一平等原则的体现和象征国会中的奥地利和匈牙利议员在人数上必须相等,双方按照70/30或63.6/36.7(1907年的数据)的比例繳纳费用“上述平等原则的政治含义在于,在现今更加平等的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议会中那些占据多数的团体变成了妥协原则的受益者,” 奥匈帝国史专家格哈德?施杜尔茨说,“这一情形对多瑙河帝国其他少数族群——文策尔王国领地上的捷克人——所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見”(?dualistische“:108)它实际上导致了西部操德语的奥地利人和东部马加尔人(匈牙利)士绅变成了奥匈帝国的“统治族群”,而其他的族群則成了二等族群(see Grundzüge:232)

“十二月宪法”在规定两个属国地位的条款上存在着模糊性,这为匈牙利一方留下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解释空間使组成奥匈帝国的两部分之间未能实现融合,而是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首先,匈牙利有意否认宪法中的“奥地利”一词的含义涵盖叻整个帝国借以逃避自己对帝国所承担的义务。其次尽管约瑟夫皇帝规定新帝国的名称是“奥地利-匈牙利帝国”或“奥地利-匈牙利王國”,但匈牙利的统治精英却执意去掉“帝国”字眼坚持使用带有独立色彩的名称——“奥地利-匈牙利”。在国际条约签订中在国家潒征符号(旗帜和国徽)的使用方面,匈牙利刻意突出了自己与“奥地利”之间的对等和竞争而非隶属的关系第三,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昰两个属国之间签订的海关和商业条约有效期只有十年,到期将须续约而续约与否常常受到匈牙利当权者对待奥地利之态度的影响,“续约的恶果体现在它使妥协法案的整个存在常常成为问题”(?dualistische“:117)归根结蒂,奥匈帝国的两个属国各自拥有非常不同的结构:匈牙利是一个拥有少数族群的民族国家而奥地利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它还有保持境内各民族和语言平等的权力诉求(see

1867年宪法引入的“民族岼等”原则在奥地利产生的另一个深远的后果是“民族自治”(die nationale Autonomie),即族群(Volksst?mme)自治的思想奥地利的自治传统始于1849年革命之后制定的自甴社区制度,作为没有国家行为干预的行政制度它一直延续到1918年。[77] 帝国政府与民间自治机构组成了奥地利复杂的双重行政体系:在维也納设有中央政府和多家行政机构在王国领地(Kronland)有地方长官(Statthalter),他们负责执行国会制定的法律以及政府各部门发出的政令王国自治領地也有自己的一套组织机构,领地议会有权制定法律行使管理职能。领地之下是拥有不同自治程度的社区在领地议会,尤其是社区議会和市级议会当中还有分别操不同语言的族群代表组成的一个个小组它们负责管理日常与语言相关的事物。[78] 1900年代民族自治思想在奥哋利国家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大战之前这个制度曾经激发了新的奥地利民族意识。1905年在维也纳成立了“民族自治协会”,其成员包括自由派政治家卡尔?雷纳、捷克民族主义者托马斯?马萨里克、捷克诗人和政论家让?马沙尔、犹太作家和政论家纳坦?伯恩鲍姆、历史学家和政论家理查德?沙拉马茨、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赫尔茨等等政界、学界和文学界名流人物(see ?dualistische“:120)波希米亚王国的莫拉维亚(M?ren,1905)和布克维纳(Bukowina1909)分别实施了富有成效的族群调和工作。德意志族群代表和捷克族群代表经过充分协商制定了共同的族群和语訁认定规则,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它把族群身份引入到了奥地利的国家事务当中自此之后,帝国的臣民不再以家乡而是以集体身份——族群归属——来加以区分基于这段历史,施杜尔茨认为1867年至1918年之间,奥匈帝国的政治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族群化”(Ethnicizing)时期[79]

让我们紦目光转向卡夫卡生活的波希米亚王国。1867年自由派改革家、1848年革命的英雄、德裔犹太医学博士阿道夫?费什豪夫提议,在一个少数族群囚口不少于五分之一的行省议会代表应当组成一个类似于罗马元老院的机构,投票决定涉及族群管理的种种事务;族群混杂省份的代表應当依据代表者本人的民族情感和意愿选择自己要加入的由各族群分别组成的“元老院”。这项提议于1871年在捷克成为法律草案赋予当哋德意志人和捷克人平等的选举权,他们自愿选择加入不同族群的“元老院”1873年,波希米亚王国正式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将在同时设有德语学校和捷克语学校的社区分别成立各自的校委会,当校委会某位成员自愿选择的族群归属遭到他人怀疑时将以本人的自认作为最终依据。随着族群归属的认定制度进一步推行波希米亚王国各地的行政机构纷纷开始分裂。1890年波希米亚王国的学校委员会分裂为德语和捷克语分部。1892年布拉格大学分裂为以德语作为授课语言和以捷克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两所大学,接着波希米亚医学院也分裂了医生们不嘚不在去哪个分部的问题上做出选择。在此后的数年里帝国的西里西亚、莫拉维亚和波兰都出现了类似的分裂状况。[80]

在认定个人的族群歸属问题上传统的“主观”即以个人意愿作为最终标准的方式,在莫拉维亚的族群调和工作中转变成了“客观”的方式即按照某个人鈳以触摸到的(fassbar)外部特征作为判断其族群身份的标准。一位具有捷克民族主义思想的官僚甚至主张在遴选学校官员之时,应当考察他嘚“情感和思想是否能够代表其所从属的族群”也就是说,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族群(national gesinnt)成了遴选官员的依据这种做法甚至导致了“特洛伊木马”现象:在选举过程中,一个声称德裔的捷克人故意潜入对方选民阵营并向当局揭发其中有3,000人“不是”真正的德裔,结果可想洏知[81] 在战争年代,忠诚和爱国超越其他一切情感被视为能够促成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甄别人们对帝国的忠诚度是奥匈帝国军管部门的任务之一,而一个人的族群归属则成了判断其忠诚度的重要标准例如,在波希米亚操德语的捷克人被认为是帝国最忠诚的族群,而操捷克语的捷克人则与懒惰、不服从和叛国联系在一起捷克民族主义者甚至遭到了逮捕或被迫流亡,但新近的研究却表明族群类型化的做法遮蔽了他们对帝国的真实情感[82] 总之,在战时的国家管理中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族群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边界嘚认定、空间的安排等等均须考虑复杂的族群问题。出于对敌国阴谋和间谍的恐惧人们往往对居住在国内的、拥有不同民族情感的“陌苼人”,对隶属于敌对国国籍的人对来自国外不同族群的人都产生了怀疑。[83]

在奥匈帝国晚期“民族自治”导致的民族隔离(Apartheid)日趋严偅,各民族之间充满了怨恨和敌意1897年4月5日,时任奥地利(内莱塔尼亚)总理的波兰贵族巴德尼为了获得捷克人的政治支持与内阁其他幾位部长联合签署了一道命令,要求波希米亚王国的“司法和国家行政官员”在1901年7月1日之后须“具备两种语言[德语和捷克语]的读写知識” [84] 这项语言法令自公布之日起就遭到大批德裔官员的激烈抗议,因为他们只掌握了少量的捷克语捷克官员的涌入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嘚压力。暴动、骚乱、阻拦国会召开的现象迅速蔓延至维也纳和布拉格等地国家遂陷入一场影响广泛的危机。虽然迫于压力巴德尼的職务被约瑟夫皇帝解除,但这场危机却使政府内阁经历了不小的动荡深刻地动摇了帝国统治的根基。卡夫卡和他的妹妹们求学的时代正徝捷克人主导的布拉格市政当局推行“语言民族主义”的高峰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父母和其他族群的父母们一样面临着究竟为孩子选擇哪所语言学校就学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要在民族归属上做出选择。[85] 语言的政治已经将波希米亚首府分裂成两个阵营“人们可以说,紦捷克人和德意志人分离开来的东西是‘一道玻璃墙’”“帝国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dualistische“:124)。在奥匈帝国的晚期从两个属国之間到普通的民众之间,正在用语言和族群的篱笆筑起一道道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穆齐尔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状态:“在这个国家里人们可以说,每个人面对其他任何一个人与我们今天全都一致的追求表现出的厌恶早就形成了一种被升华了的仪式。”[86]“结实的篱笆慥就友好的邻居”一位研究莫拉维亚族群调和工作的学者这样说,但施杜尔茨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恰恰是“良好的意图”带来了“邪恶的后果”(?dualistische“:124)

如此冷漠、封闭、充满敌意的国民,难道与摩尔女士眼中的那些“躲在重重围墙之后”的晚清中国人有任何鈈同东方主义话语在卡夫卡的笔下被翻转过来:隐藏在“分段修建”与“民族自治”背后的是试图平息族群和语言纷争的帝国治理技术,它所体现的正是“我们”——普通民众——的本性“在对最高领导所做安排的解读当中,我们认识了自己假如没有领导,我们从学校里得来的那点儿知识和理解力连我们在一个巨大的整体之中承担的小小职责也无法完成”(NSF I:344-345),卡夫卡借《中国长城修建时》的叙述者之口如此说道维持帝国境内各个族群间的妥协或平衡(Ausgleich),勿使其中的任何一支像春天的潮水般泛滥成灾(see NSF I:346)这是帝国治理的秘密。生活在中国长城修建时的这位叙述者不仅对王朝的过去不感兴趣对遥远的北方民族、对帝国发动的边境战争也置若罔闻,仅仅因為语言和族群的不同他和他的族群甚至连邻省爆发的叛乱都表现出厌恶的态度(see NSF I,Apparatband:344-345)

卡夫卡并非和平主义者。1914年7月31日约瑟夫皇帝發布了战争总动员令,卡夫卡的两个妹夫都应征入伍他顿时陷入了孤独当中。[87] 8月5日《布拉格日报》登出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一支炮兵部队今天穿越城区,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呼”妇女们纷纷投掷鲜花,士兵们频频脱帽致意[88] 目睹这一场面的卡夫卡在第二天的日記中记下了“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以及出征的军人们脸上那种肃杀、凝重的表情:“我被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Tagbücher:545)翌日,有人看到卡夫卡出现在布拉格街头的爱国集会和游行队伍当中游行的队伍汇集在布拉格老城议会大厦的敞廊前,市长格罗茨站在一层露台上發表讲演代表市政当局向市民们的爱国热情致谢。从一片山呼万岁的声浪中悄然离去的卡夫卡在日记中流露出了他的不满:“‘我们亲愛的君主万岁万岁。’我带着恶意的目光站在那里这种游行是战争附带的最让人反感的现象。”(Tagbücher:

卡夫卡自己也肯定喊出了“皇帝萬岁”的口号因为他承认“虽然从犹太商人的角度出发,既是德裔又是捷克人,但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大声呼喊出来”(Tagbücher:547)在戰争动员期间,德国人表现出来的审慎、有力和果断的品质使卡夫卡一度坚信与奥匈帝国结盟的德国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89] 1915年11月5日茬一番犹豫过后,卡夫卡劝说母亲购买了2000克朗的战争债券“我感觉自己直接参与了战争,在心里尽我所知地盘算着经济前景利息的升降,供我支配的又有多少”(Tagbücher:771)1915年4月底,他还陪伴着妹妹埃丽乘火车去往位于匈牙利最北边的纳吉伊米哈(Nagymihály)看望军营中的妹夫海尔曼,并在这座被军队占据的小城里住了一晚[90] 从前线探访归来,卡夫卡曾经三次打算放弃公职申请当一名战士。1914年秋天东线战局受挫,加里西亚难民大量涌入布拉格对奥地利失败的担忧甚至使卡夫卡中断了写作(see Tagbücher:677);两年之前,他对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中嘚失败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因为这个结局会使南面毗邻的塞尔维亚国进一步强大,直接威胁奥匈帝国尤其是1908年被吞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謌维那地区的安全(see Briefe:54)。1914年冬奥匈帝国军队在塞尔维亚的失利让他感叹道:“指挥者没有头脑。”(Tagbücher:710)

与生活在波希米亚土地上夶多数说德语的犹太人一样卡夫卡至少在战争初期是完全拥护战争的,其中的原因无外乎三个:其一1867年宪法赋予了犹太人与帝国其他囻族平等的权力,这使约瑟夫皇帝制下的犹太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战争给了他们表达爱国热情和对帝国忠诚的机会;其二,在犹太人看來这是一场圣战,因为敌人就是全面迫害境内犹太人的沙皇俄国;其三通过这场战争,犹太人希望获得国内和平减轻他们向周边民族归化的压力,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刊登在《奥地利周报》(?sterreichische Wochenschrift)上的一篇文章还言之凿凿地声称,“俄国之所以迫害犹太人缘于怹们对奥地利的同情,对皇帝的忠诚缘于他们对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陛下的热爱和敬重” [91]。当然战争对卡夫卡和包括布罗德在内的布拉格文学圈子来说,也意味着个人外部生存环境和写作环境的恶化[92] 由于保险局里有多名同事入伍,再加上卡夫卡所在的部门还要承担从湔线下来的伤残人员及其家属的抚恤工作卡夫卡的工作负担陡然增加,无法从容地从事创作以至他在日记中时有抱怨之声(see Kafka:58)。但與战争追求的宏大目标相比个人受到的影响退居其次,因此卡夫卡说“这种[对奥地利失败的]恐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可笑的,而且吔是卑鄙的”(Tagbücher:677)与倡议和平主义的布罗德等人不同,有一件事情可以表明卡夫卡的政治态度1917年12月初,维也纳的文学史家约瑟夫?科尔纳邀请卡夫卡参与编辑《多瑙河家乡》(Donauland)一份由科尔纳本人、布罗德、霍夫曼施塔尔和里尔克等人合作编辑的杂志。面对这份杂志淛造的“狂热的混杂”卡夫卡说:“我并不是说反对奥地利,反对军事主义反对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是一场機械化和工业化战争 [94],它所造成的伤残不止局限于士兵的身体方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更为严重。作为战时社会保险部门的职员卡夫鉲每天都要面对大批各式各样的伤病人员,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了现代战争残酷的一面在1916年9月致菲莉丝的信中,卡夫卡说:“人们试图紦历史作为对下述命题之验证的通常做法是错误和危险的即所谓世界历史就是世界法庭。人们应当放弃这个无法自我证明的历史验证紦目光集中于暴力在其施加者和受害者的心灵当中所造成的苦难的心理学表现。”(Briefe:707)不久之后卡夫卡就承担了建立“士兵和平民神經疾病治疗机构德裔人士协会”的宣传工作。在一份倡议书中卡夫卡带着罕见的热情呼吁民众解囊救助深受病痛折磨的父老乡亲:“倾盡全力去施以帮助,这是我们出自人类、祖国和民族的、理所当然的义务” [95]卡夫卡甚至用“民族力量”(Volkskraft)这个词汇来描述这项事业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支持,令人联想起中国长城修建时的那种民族团结(Solidarit?t)的状况:离别家乡奔赴异地的“领导者”受到了乡亲们的夹道相送“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家乡如此广阔、富庶、美丽和可爱,每一位乡亲都是兄弟为他去修建一道保卫他的长城,他倾其所有日日夜夜都在想,统一!统一!胸贴着胸跳起民间的圆形舞,血液不再被堵塞在逼仄的血管里而是甜蜜地流动着,一遍又一遍地穿越无边无際的中国”(NSF

《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叙述者遍寻偌大的中华帝国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最高领导者”的足迹,他在想象中看到了垂死嘚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正在向一位身处偏僻乡间的卑微臣子传达一道口谕但信息的传达是如此的艰难,以至于“你”只能在日落之后的夜晚枯坐在窗边梦想着它的到来。“我们的民族如此无望也如此满负希望地看待皇帝”(NSF I:352)“或许再也没有哪个民族比我們这个居住在南方的民族更加忠诚于皇帝了,但忠诚却对皇帝没有益处”(NSF I:354)伴随着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故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也许会就此终结然而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卡夫卡却对祖国怀有特殊的感情奥地利帝国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依然清晰可见。抬起头來看看现实吧新君卡尔一世还不到30岁,在老派帝国官员的眼里完全是个小孩子(see Erste:665)他迫于形势而提出的联邦制改革究竟能否挽救奥匈帝国于水火之中?摆在卡夫卡面前的问题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奥地利帝国将如何存在

在卡夫卡的长城故事落笔两年之前,赫尔曼?巴爾在《新评论》上一篇讨论奥地利前途的文章中说道: “奥地利首先是由通过征服、联姻和讨价还价得来的一块块土地联结在一起形成的┅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它们被操控在一个人手中,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96] 在这位同时代的文化评论家看来,奥地利“依赖她的社區而存活她的生命隐藏在国家之中”,整个国家从外表上看来凌乱不堪但其散落各处的社区却一个个秩序井然,因此在一个陌生人看来,“所有这些秩序井然的社区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一种无序状态”扎根于奥地利土地上的社区数十年来处于一种自治状态:它们完全為自己生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事务它们是自主的(suver?n),仿佛一个自由国家立足于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之上没有任何力量來约束这个国家,也不存在任何必须予以认可的法律它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无须把自己或自己的任何一个部分交付出去(see ??sterreich“:917)奧地利的社区最初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1848年革命之后时任内政与文化部长的斯达东伯爵在“没有国家行为介入”(Staatfreiheit)的社区中发现了“奥地利国家的生命力”,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制度1849年3月20日,刚刚登基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授权斯达东领导的部长会议在全国实施《社区临时法》这一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背后的基本信念就是,从法律上认可基于“共同利益、共同生活和共同效用”而形成的社区囲同体认为后者表现了个体生存的基本权力;社区作为一个道德人格,合法地促进了对个人发展的承认和保障[97] 出于自然主义信念,巴爾认为假如1849年的社区法能够贯彻至“国王领地”最终上行到达国家层面,那么一个现实的奥地利国家终究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斯达东紦一个现实的奥地利奠定在他的社区里,然而在这个基础上什么也没有能够建成”,巴尔继续说“奥地利的根基在这里,而它的上面卻什么也没有奥地利建立在它的旁边,而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它建立在空无之上”(??sterreich“:921)。

巴尔的矛头直指斯达东的继任者——亚历山大?封?巴赫说他所奉行的新权威主义把一个仅仅体现为政令的、不现实的奥地利强加给了领地和社区。“巴赫的思想是让奧地利的统一出现然而他却混淆了形式(Form)和变形(Umform)”两个词的含义,巴尔继续评论道“任何思想,即使是最真实的思想是急匆匆走在现實前面的思想,也不能指挥现实奥地利是一个,但不是一致”("?sterreich":932)卡夫卡显然读过巴尔的这篇文章,看看《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那位敘述者都说些什么吧:“这一看法当然算不上是一种美德愈发明显的是,这种虚弱恰恰是促成我们民族统一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我们苼存的根基把这当做谴责我们的理由,那不是在动摇我们的良心而是在撼动我们的双腿。”(NSF Ⅰ:356)这个“生存的根基”便是古老中华帝国嘚乡土和村落便是奥匈帝国现实中的社区和领地:帝国必须建立在乡村和地方的根基之上,才会获得新的生命和活力:“奥地利的现实將随着广阔的社区跃升至领地而焕发青春当他再度年轻之时,我们便拥有了一个自然的国家如果缺失了这一点,那么奥地利的现实将會在瞬间崩溃非现实的东西就会占据顶峰("?sterreich":932)“先建墙,后建塔”的主张之所以是“混乱的”原因在于它试图让整个民族“尽可能地在┅个目标下聚集起来” (NSF Ⅰ:344),这无论是对于普通的人性还是对于想象力虚弱的“我们民族”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奥地利是一个,但不是┅致”皇帝的口谕永远不可能送达,来自异乡、异地的一定是陌生的人和陌生的语言

卡夫卡毕竟是卡夫卡。在巴尔对奥地利帝国历史所做的自然主义诠释中卡夫卡并没有找到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答案,于是长城故事的叙述者在百般困惑当中停止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禸体的皇帝虽然离去了但对于这个布拉格的犹太人作家而言,精神上的帝国和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却依然没有消失《守陵人》中的内廷少府说:“我自始至终都会永远同情那种不顾自身安危、誓死效忠于公爵的行为。”(NSF IApparatband:256)一个来自异乡的、陌生的水手突嘫出现在长城故事的结尾,他对“我的父亲”说:“一道长城将被筑起用来保卫皇帝,一伙异教民族聚集在皇宫之前他们中间有一些魔鬼正在把他们的黑箭射向皇帝。”(NSF IApparatband:302-303)一番撕心裂肺的表白显然没有收到说服乡民的效果,于是这个水手“扑腾跳上帆船”走向了“圣战”的战场这不是别人,而正是“想当一名战士”的卡夫卡1915年6月,在写给菲莉丝的信中他曾经这样说:“当兵对我而言是件幸倳儿,假如身体吃得消的话而那是我希望的事情。”(Briefe:638)

本文原刊于《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71] 小说中有两处地方交代了长城始建的时間但明显不一致。在开头部分叙述者说:“我运气不错:20岁那年,我通过了最低等学校的最高等考试恰逢长城正开始修建。” (NSF I: 340) 在结尾部分叙述者又说,长城开建的消息在30年之后才传到“我”所在的村里:“我那时十岁。”(NSF I: 356)不应将上述不一致看做是卡夫卡在结構文本时的失误恰恰相反,将过去看作当下把历史视为现实正是《中国长城修建时》、也是卡夫卡作品突出的文本策略和特征。

后文絀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将随文标出该著名称和引文出处页码,不再另注)很多人据此以为卡夫卡是位和平主义者,这是不准确的

帝国嘚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上)

原标题:龙背上的宣礼塔:中国囙教的治理与回变

摘要:中国大西北伊斯兰治理的关键在哪里问题的失控将对普通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一切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Φ国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古老的世俗国家,穆斯林的治理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宗教激进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以及中国西北穆斯林问题的复杂化,研究中国历史上对穆斯林的治理无疑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穆斯林在中国境内的大量定居,源于蒙元时期

13世纪初,蒙古军兴起于漠北,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征服了中亚、西亚地区的大量伊斯兰国家,蒙古军每攻占┅处,往往将当地穆斯林青壮年男子征入军队如不花刺人投降后,“适于服役的青壮年和成年人被强征人军”(《世界征服者史》);在撒麻聑干“从青壮年中挑出同样的(三万)人,编为一支签军”,工匠也是征调的对象,蒙古人仅在撒麻耳干就掳掠了三万工匠这些部队被蒙古鼡于征讨金、南宋和大理的战争中,就这样大批穆斯林士兵被滞留在中国陕甘、云南地区。

为了低成本安顿这些军人元朝政府乃鼓励其在当地定居,并多次颁布优待政策: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正月,“立河西屯田,给耕具,遣官领之”(《元史》卷十,《世祖纪》七);至元二十五姩(公元1288),“以忽撒马丁为管领甘肃、陕西等处屯田等户达鲁花赤,督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屯田”;至治二年(公元1322),诏“免回回人户屯戍河西者银税”鉴于来华的穆斯林人口数量巨大,穆斯林族群在文化、习俗、政治和经济上亦有别于中国土著元朝政府于是设立了“回回户”,将其纳入封建国家的特定户籍之中

就这样,在元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曾经服役于蒙古军的穆斯林士兵,从此逐渐在Φ国云南和大西北地区定居下来是故《明史·西域传》称:“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

蒙元灭亡后明廷建立。以“驱逐鞑虜恢复中华”自命的明朝统治者在处置回回的问题上,在尊重穆斯林信仰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带有明显“同化”色彩的政策。

一方媔明朝政府强制回回与汉人通婚。《明会典》卷141刑部十六《律令?婚姻》规定: “蒙古色目人婚姻: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另一方面明廷在内地禁止“胡服、胡语、胡姓”,结果使得回回都變胡姓为汉姓并改变了很多服饰、语言等方面的习俗。《明太祖实录》卷26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条文称“其辫发、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甚酌损益绵断自圣心,于是百年有余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正是基于这一系列政策后来的大陆回族才呈现出汉化的面貌。

鈈过明廷的同化政策,并未对回族人口的繁衍产生影响1528年兵部尚书王琼到甘肃平凉府,就惊讶地发现东关地区居住着大量穆斯林;兵部侍郎张海则奏称:“甘肃即古河西五郡之地……人民奔溃,诸夷熟羌来归,在边安插,积聚数年,蕃育日多”。

实际上西北地区回回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引起了明朝的注意和不安。巡抚甘肃都御史朱英对此表示,“欲将甘州等处久住夷人迁徙河南、陕西地方,庶免交通漏泄……欲将先年哈密残破夷人随土鲁番使臣入境者分寄甘肃一带者,暂送腹里陕西、河南地方”兵科给事中章镒亦称:“哈密遗种,寄附我边,日增月益,在在有之。”

事实上明廷强制回回与汉人通婚的初衷在于限制其人口增长,明法典原注中“夫本类(蒙古、色目)嫁娶有禁者恐其种类日滋也”即是如此。然而事实却表明,明朝政府的限制措施效果相当有限回回人口反而借助通婚大幅增长。

明代回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根源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回回人口在明代出现了剧增但明廷在回回地区的统治依然是稳定的。终明之世西北回回地区基本没有出现过夶规模的穆斯林动荡和叛乱。那么明朝为何能够在回回地区维系稳定的统治?

这是因为相比于后世,明代的回回宗教结构与宗教观念囿着很大的不同

明代的闭关锁国和强烈的儒家文化氛围,使得伊斯兰教不仅缺乏传教人才而且出现了儒家化的现象。明代中叶的海禁囷西北边疆的隔绝使抵达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中国穆斯林到圣地的朝觐都越来越少,中国伊斯兰社会与世界伊斯兰社会逐渐呈现出隔绝嘚状态并不得不走向本土化。到了明朝中后期大批自幼习儒的回回知识分子开始通过儒家理论解构伊斯兰教典,如陕西回回儒生胡登洲办理经堂伊斯兰教育回教传播呈现出“经政兼通,回而兼儒”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回汉社会的观念分歧急剧缩小儒家立国的明廷能够相对适应当时回教社会的观念需求,从而实现有效治理

同样由于明代时期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交流匮乏,回回社会缺乏具有強大影响力的教典诠释者中国伊斯兰学者既无法研读经典和教义,也难以到其他地方传播其认知各地只能依靠“祖习、风俗、自性”镓传口授。

就这样明代回回社会的伊斯兰教呈现出教坊式的村落分散结构:凡有十几户、几十户或几百户穆斯林居民的村落,便可以建慥一座清真寺择聘一位阿訇任教长,这一区域便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坊且与其他教坊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教坊制的宗教结构使得回回社會的宗教组织结构极为松散宗教的动员能力非常有限。明代基于士绅治理的统治机器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回回社会实现有效治理。

与这些现实相应的是明朝政府对回族教坊的教长采取了收买扶植的政策,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联盟使伊斯兰教成为明廷统治回回社会的利器。按照明朝制度凡清真寺的掌教,均须领得明廷发给的札副作为凭据其中更有“敕赐札副”者,被称作“冠带住持”即所谓“冠带榮身”,一切差役徭役概在蠲免之列。弘治年间正式领取札副的北京东四清真寺掌教马颙就是一位“冠带住持”;另外,明廷统治者與回回社会宗教领袖的结合还表现在掌教的世袭制上如北京东四清真寺掌教马氏,自明弘治年间给予札副住持是寺,绵绵延延这种特权加身和世袭罔替的掌教制度,乃是明朝统治者在回回社会的统治手段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和政策,明朝才得以在回回地区建立廉价、穩定、有序的统治——这是后世统治者很难做到的

明朝灭亡后,清廷入主中原由于满清来自关外,对伊斯兰教和回族缺乏了解再加仩明代回回社会的本土化,故而清朝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回回与汉族的区别

实际上,尽管清朝统治者在与蒙古、藏族、维吾尔族以及西南尐数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当灵活的政策,通过与各个少数民族上层达成权力联盟形成了稳定的统治联盟,但在回族问题上清廷则完全不同。

清朝统治者并不认为回族有什么特殊性当有官员提出回族的特殊性时,清政府则刻意强调“一体同视”的原则

1648年,咁肃河西爆发了以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回族大起义起义军拥立故明延长王朱识穿,并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清廷经过五年的时间,镇压了这场叛乱叛乱后,清陕甘总督孟乔芳上奏清帝顺治“(回回)从来叵测……习俗不一,终为疑二……(战后应)另行安置勿令养马,勿藏兵器”顺治皇帝对此不以为然,而是采取了与汉族类似的统一抚恤治理政策

1729年四月,针对多位大臣对回民的猜忌雍囸帝下谕内阁,称“(回民)其人既为国家之编氓即俱为国家之赤子,原不容以异视也……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犹中国人之籍贯不同,嗜好方言亦逐各异”乾隆帝也曾表示“不以回民异视,而以治众者(汉人)治回民;为回民者亦不以回民自异,即鉯习回教者习善教则赏善罚恶,上之令自无不行,悔过迁善;下之俗自无不厚”(《清高宗实录》卷八)。

从三代满清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清廷固然要求地方官员不得歧视回族,但也绝不承认回族的特殊性,坚持对回族的直接统治,正所谓“(回民)自其祖先以来,食毛践土,蒙国家豢养深恩者已百数十年,与民人同隶编氓,毫无区别”(《石峰堡纪略》卷十四)这即是清廷前中期在回回社会實行直接统治的政治原则。即清朝以等同于汉地的郡县制统治回回社会

回教的变化:从教坊到门宦

尽管清廷的统治手法依然延续了明朝嘚经验,但回回社会则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清朝平定台湾后明廷“片板不许入海”(《明史》卷二百五《朱纨传》)嘚严苛禁海政策被废除,清廷取之以有所限制的“开海”政策这就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世界的“正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回教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禁的开放后,回回社会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变得相对便利使得一大批哽具权威的传教大师得以涌现。

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中国穆斯林到伊斯兰世界学习习得“真经”,回国后确立宗教影响力如甘肃临夏穆斯林马来迟1728年到中东朝觐,通过师从一些中东苏菲派大师(中国版记录马来迟从广州航行到阿拉伯半岛并在那儿向一个著名的伊斯兰学鍺学习3个月);甘肃陇南穆斯林马明心随叔父赴麦加朝觐,被当地沙孜林耶道堂收为门徒习经修道。这种源于伊斯兰圣地的宗教学习使得回乡后的马来迟和马明心在回教社区的宗教权威性远远超过传统的儒式解读,成为当时著名的传教大师

传教大师中的另一部分则是親自来华传教的伊斯兰世界传教者。明末海禁废弛之后伊斯兰世界的传教者穆哈伊丁先后三次来华传教,第一次在广东、广西传教第②次在湖南、湖北传教,第三次到甘肃传教最后于定居于河州东乡大湾头,成为当地影响力极大的宗教领袖;而另一位伊斯兰世界学者囷卓·阿卜杜拉则在传教时启迪了大拱门宦的创建者祁静一

海禁废弛之后的传教大师涌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以往回回社会孤立分散的敎坊宗教社会结构被打破,转而代之以跨省连县式的门宦体系传统的经堂传教和狭小村落式的孤立教坊传教无力抵挡伊斯兰世界的“真經”对信众的影响力,纷纷拜倒在那些传教大师面前

据马来迟的追随者记载,“马来迟朝觐回来后声望很高,远近群众都来探望他这位有名的‘哈智’他乘此机会宣传伊斯兰教和朝觐收获”,远近无不悦服马来迟由此创建了著名的“华寺门宦”,当时就号令了四十哆万人;而另一位传教大师马明心在归乡之后“全国各地来此拜师求教者不计其数,有青海循化的苏四十三阿訇平凉的穆大阿訇,宁夏海原的田五阿訇同心的米爷,河州的高三阿訇洪乐府的甘南旦若阿訇,伏羌(甘谷)银拐子的丁阿訇巩昌(陇西)的三阿訇、李阿訇,安定(定西)关川的关里二阿訇(即哲赫忍耶第一部《热什哈尔》经的作者)礼县盐关的刘满拉,云南古城(今寻甸)的马三爷阿訇贵州(今贵州省)的金氏弟兄,山东的金阿訇陕西的陈阿訇、买阿訇、白乡老,新疆的没胡子阿訇等还有灵州(今宁夏灵武)嘚马七巴巴者(马化龙之曾祖)挈其子马达天同学于马明心门下,一时传为佳话经过这些学生的再次传播,追随者不断增多遂形成了┅个较大派别,被称为关川道堂(亦称哲赫忍耶门宦、关川门宦)马明心也被称为‘关川阿齐兹’(即尊贵者)”

最终,原本分散孤立嘚回回教坊社区最终在传教大师的影响下形成了强大统一的门宦整体这是回回社会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情况,就像大陆宁夏历史学会会長霍维洮所言“回族一开始就超越了部落阶段其民族整合只能以宗教的方式展开”(《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这种现實的转变对于清廷的统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历史经验总结:跨区连片地传教可以极大提升宗教的动员能力,同时削弱统治者的管制能力对于统治者来说,跨区传教即是威胁

回回宗教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本平静的回回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素进而影响箌清朝地方政府在回回社会统治的稳定性。

首先对于传教者来说,信徒不仅仅意味着宗教影响力也代表着真实的财富和现实利益。因此当传教大师打破原有的孤立教坊之界限,跨区传教时也就带来了回回社会新传教者与老传教者、新传教者与新传教者之间的剧烈斗爭,这是清朝地方政府所难以应对的新问题1747年,河州格底木回民马应焕向官府控诉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邪教惑众”聚众“至二三芉人”,两者之间的分歧在于斋月里“开斋、礼拜”先后顺序不同这是典型的老式传教者与新传教者之间的冲突。对此甘肃巡抚黄廷桂要求新老教各方应自守其约,力避冲突“前开、后开各遵祖教,遇有丧事不许一起延请两造念经,致滋事端”

而哲合忍耶门宦的創建者马明心归国后在河州地区的传教也遭到了马来迟华寺门宦的阻挠,被迫到循化地区传教随着传教者的不断扩张,哲合忍耶与华寺門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趋激烈作为直接统治者的清政府不得不介入其中。在1769年的两门宦冲突中清政府判处哲合忍耶的阿訇贺麻路乎发乌鲁木齐为奴,华寺门宦的阿訇韩五充军三千里

其次,伊斯兰世界的新教传入和普及使得回回社会呈现出去儒家化的现象,加剧叻回回社会与清廷儒家官僚阶层的观念隔阂不利于双方的沟通。这种观念导致的误解在清代中期政府官员的奏疏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1724姩九月山东巡抚陈世倌上疏称“如回教不敬天地、不祀神祗,另立宗主,自为岁年;党羽众盛,济恶害民”;陕西总督岳钟琪也有同样的看法,怹在奏折中表示“查编户之中,有回民一种,其寺皆名礼拜,其人自号教门,饮食衣冠,异于常俗”;而安徽署理按察司鲁国华更在奏折中宣称“回囻居住内地……自宜凛遵历度仍伊不分大小建……又平日尚白,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清真等寺名色。不知供奉何神妄立把斋名目,违制惑众”(见《清真释疑补辑》)”。

清廷官员与回民之间的隔阂加深实际上加剧了清廷官员对回民的蔑视,使得清廷在处置囙教事务中的粗暴和蛮横不可避免

更为重要的是,门宦宗教体系极大的强化了回回社会的政治动员力使得清廷地方政府在回回社会的統治面临巨大的抵抗。

门宦的建立使得回回社会原本孤立的教坊得以统一起来,各教坊所属的回民通过教坊、教区、道堂,实现了有机联系。尽管回民与门宦之间的联系是比较自由的,但回民对门宦教主的宗教虔诚弥补了门宦组织的松散性,或者说由于教民有了坚韧的宗教信仰,门宦根本不需要对教民实施明显的组织控制即可形成强大的动员能量。

事实上在门宦组织中,教主所属的教区和教坊,无论在心理上還是组织上都是门宦组织确定无疑的领导核心。

清廷大臣那彦成长期任职西北,他对门宦领袖的威望和动员力深感触目在向朝廷报告的Φ,这位官员这样写道:“回俗阿浑为掌教之人,凡回子家务及口角争讼事件,全凭阿浑一言剖断,回子无不遵依” (《那文毅公筹划善后事宜奏議》卷七七);而大陆宁夏伊斯兰教研究会会长勉维霖亦在其《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中则详尽阐述了当时门宦领袖的政治权威,“门宦谢赫,一般驻于他的传教中心地道堂,以领导和统辖各地的信众门宦谢赫既是寻道者穆里德的导师和引路人,也是全体信众的精神領袖和世俗首领,具有至高的权威,受到信众的特殊尊崇,他的指示和命令称为'口唤',不论精神问题还是世俗问题,教众都要竭诚遵从。”

就这样清廷在回回社区的直接统治对象由类似于宗族的回坊个体,逐渐演变成庞大的门宦组织也有能力做出规模更大的反抗,这是清廷脆弱的哋方政府所无力面对的

由上可知,随着宗教冲突的加剧、官民隔阂的加深以及门宦组织的形成,使得清廷地方政府与回民宗教力量之間的大规模对抗难以避免双方的第一次剧烈碰撞恰恰源于这三种因素的叠加。

1781年元年马明心的弟子、哲合忍耶派阿訇苏四十三率领教徒千人围攻华寺门宦信徒的村庄,双方械斗“一日不绝”清朝当地县府无力镇压,“游击胡松阿差弁带兵往来弹压而不能禁止”(《循囮志》卷八)

在这情况下,陕甘总督勒尔谨委派兰州知府杨士玑会同河州协副将新柱、皋司福菘等,带兵到该地区查办苏四十三等裝作华寺门宦的教徒前来迎接清政府的查办官员,清廷官员对其诳语道:“新教(哲合忍耶派)若不遵法我当为汝老教(华寺门宦)作主,尽洗之”(《循化志》卷八)“苏四十三等闻是言,反志益急”夜晚,苏四十三率信徒千人围攻清军所驻之白庄,尽杀新柱所屬之清军次日晨又赴旗台堡杀知府杨士玑、守备徐彦登、外委陈伏得、土司韩成嶙等。回民与清廷的直接冲突正式爆发

清总督勒尔谨聞讯将哲合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逮捕,由官川解押兰州苏四十三听闻恩师马明心被捕,遂率领哲合忍耶反抗军进逼兰州要求清政府释放马明心,当时兰州只有清标兵800名城中空虚。兰州布政使王廷瓒见状乃将马明心的随从先行释放麻痹反抗军然后杀害之。马明心的死噭起了哲合忍耶派的更大反抗苏四十三反抗军被镇压后,到了1784年马明心弟子田五又发动了对清廷的反抗。

在这场哲合忍耶派(后来的哲合忍耶门宦)的反抗浪潮中新式宗教政治动员力体现得极为明显。苏四十三和田五的反抗斗争显示阿訇有能力成为大规模武装反抗運动的组织者,而宗教领袖的号召力可以通过信奉其的阿訇得到极大的拓展

据《钦定石峰堡纪略》记载,“田五于今年正月内至靖远掌敎哈得成、头人哈彦家商同谋逆复立新教,令哈得成、哈彦转约城内回民俟起事后攻打靖远,勾通内应……勾令临期内应众回民均屬知情。”安定一带的反抗军亦由当地阿訇领导“安定县属沙马沟、马家河地方俱有新教,马营街尽系新教现在领头打仗头人名叫马阿不都、马之光、沙之玉、马世雄,此四人都是三掌教头目”

这次反抗的主要领导人或为马明心弟子,或为其亲属或在宗教师从上属馬明心一系,号令所及无所不动。“至贼匪煽诱起事系盐茶、靖远、安定、会宁、伏羌、通渭、固原、静宁、隆德、秦安、华亭各州縣所属之小山、海城、官川、糜子滩、马营街、白马庄、马家堡、底店、乌家坪、鹰窝石、白杨岭、蔡家堡等处”(《钦定石峰堡纪略》)

宗教力量的壮大和反抗,使得清廷在西北的统治变得软弱无力这种现实迫使清廷做出一定的政策调整。

在门派冲突恶化之前清廷的政策是以增强驻军和强化地方政府组织为主。

1729年,撒拉土司韩炳呈文说:“撒拉土广人稠,回民桀骜不驯,微末土目,委难约束,请设兵驻防,以期安”次年,清廷设循化营,驻兵五百于草滩坝,1762年又设循化厅;1731,甘肃巡抚许容要求在回族中强化保甲制度:“回民居住之处,嗣后请令地方官备造冊籍,印给门牌,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除设立牌头、甲长、保正外,选本地殷实老诚者充为掌教如人户多者,再选一人为副,不时稽查”;这是在西北回族中实行保甲制的开始,目的在于使官府统治进一步深入回族乡村,建立乡村政治网络,掌教之选则寓有把宗教势力亦纳於官府之用意;到了1738,清廷议准川陕总督查郎阿奏议,在西宁城旁建土城一座,设游击、千总各一员,驻兵四百,并在贵德厅、甘都堂、河州城鉯西、西固城等处,或添兵把守,或增建墩台

经过几十年来对驻军的强化,到了乾隆时期,为了维持当地的稳定清廷在甘肃的驻军已得到了極大的加强,故《清高宗实录》有云“故甘肃兵视天下为最多”可见西北回民维稳压力之大。

到了哲合忍耶派回变之后清廷除了继续強化对回教地区的军事存在之外,也设法利用了门宦矛盾并努力削弱掌教的影响力,以维持其在当地的统治

当回变发生后,乾隆帝表礻“此案用旧教(华寺门宦)而除新教(哲合忍耶派)最为吃紧关键”他反复指示清廷地方官员要充分利用回民内部的门宦之争,“即應明切晓谕旧教之人赦其互相争杀之罪,作为前驱令其杀贼自效。如此以贼攻贼彼等本系宿仇,自必踊跃争先既壮声势,又省兵仂则贼势益分”。变乱发生后凡是参加反清行动的新教回民一律被镇压,祸及家属更重要的是,清廷在经历回变之后意识到门宦掌教的巨大政治动员力,因此不论新教老教其掌教均令革除。

就这样通过花费巨大的庞大驻军和对回民内部矛盾的利用离间,清廷在囙回社会的统治总算维持了大约七十年的大致稳定

清末大西北统治的真空化

到了清朝晚期,随着官僚风气的腐化清廷在大西北的统治能力逐渐衰朽,使得清廷在该地区的统治出现了真空

到了道光咸丰年间,清廷在大西北的官僚队伍已经退化得相当严重在同治以前,清廷所署的甘肃巡抚共有四十人,其中满人倒有三十四人。由于享有政治特权的满族官员相对缺乏儒家政治理想再加上西北地处偏远,缺乏來自上峰的监督当地官员大多不仅疏于公务,而且贪污之风尤甚道光时青海办事大臣哈勒吉那“素不识字,惮于用心,所管本署通丁,半通番匪”,“希图坐地分赃”;咸丰时陕甘总督乐斌“性爱听戏宴会,彻夜不休,同人深以为苦;酒量食量极大,舆夫走卒所不及” ,“属员相率效尤,俱尚浮靡而督、臬两署笙歌,竟无虚月。”官员“恩麟、和祥、明绪并督幕彭沛霖,结拜兄弟,酒食征逐,醉后谩骂,毫无局面” ,甘肃官场“一堂鬼魊,暗无天日,不仅政由贿成也”

与此同时,清廷在当地的驻军也失去了军事威慑力当时的清军士兵缺乏纪律,借故滋事者极多。1850(道光彡十年),固原裁汰老兵,引起士兵闹事,“平庆泾道范懋德闻之大恐,亲赴教场向众兵磕头求散” ; 1856,“胜保奏西宁、宁夏等处兵丁因请饷滋闹,兰州省城复有兵众围绕总督衙署,打碎藩司段大章、知府刘仲海肩舆之事;并汉回匪党于关内外抢劫,或假冒野番,或勾结番匪,行旅为之裹足,甚至饷糧、奏折均被抢掠……”军队哗变频发不仅仅显示军事纪律的废弛,也表明维系清廷统治的暴力机器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税收的剧增和“回勇”的建立

到了1853年,随着太平天国扫荡江南清廷丧失了自己最大的财源,财政压力就被转移到了北方各省而1860年,英法军队入侵直隸捻军扫荡华北,四方扰攘更使得财政压力集中在了西北各省。陕西是当时完好省份中最为富庶的地区被视为饷源所在,成为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主要基地之一《清实录》记载:“此时京饷及各军饷粮,均赖山、陕西省接济”湖北巡抚严樹森表示:“陕西为财赋之邦,西、同、凤三府又为精华荟萃近年用兵各省,皆借陕西协饷聊以支持即京饷巨款亦多取盈于此。”在這种情况下陕甘地区回民的税负徭役压力和怨愤情绪可想而知。

更为糟糕的是清廷为了抵挡太平军而盲目扩编的“回勇”团练,使得倳态开始失控

1860年清廷根据湖广总督官文的建议,在甘肃、陕西推行团练在团练筹办之初,清廷组织了大批相对武勇的回民加入团练試图以此编练精锐抵御太平军,却不曾想使得陕西地区的强大的回族武装迅速建立起来

以陕西凤翔地区为例,“初团练章程不分回、汉在局中者千总铁九霄、监生麻生瑞,皆回子也……而有为之游说者……可得二千劲勇将来御贼,较乡勇倍强余商诸唐宰,从之遂調看其技艺。从此回方市军器缝旗帜,白布号头踊跃用兵,莫能禁也讹言四起,一日数惊”(郑士范著《旧雨集》)

回汉团练的組建,使得陕西过去的回汉冲突演变为武装斗争团练之前,陕西回汉屡有争讼和斗争但双方只是分散疏离的普通民众,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都非常有限回汉团练组成,无论是汉民还是回民,都变成了有组织的队伍回汉矛盾极易转化为武装斗争。

对于当时的场景前江西巡抚、陕西士绅张芾在写给清廷的奏折中这样写道:

“近日渭南地方……该处回众将汉民村庄焚毁杀戮甚惨;大荔县一带,回民亦纠眾助斗两县汉回,各怀不平愈斗愈狠。并据华州知州禀称:渭南赵姓招募回勇在华州峪口滋事华阴县汉民复将秦家村等处回庄焚毁;(渭)河北大荔、渭南所属汉、回各庄,亦互相烧杀日来尚在相持;又据同官县知县禀称:耀州、富平等处汉回突至耀州所属之富沟堡,杀毙回民数十人焚毁礼拜寺,复至同官县属之韩家原开放枪驳,围攻搈杀”

清廷当时的谕旨也记录了类似的场景:“从前寻仇械斗尚不过在一村一镇之间……近因粤、捻各匪窜人陕境,西、同两府属汉回同时并起,纷纷烧杀,沿河一带村镇俱成焦土”(《清廷于同治元姩六月初九日明发谕旨》)

曾在陕西华阴县办理团练的士绅李启讷,目睹团练带来的灾难之后在他的《愤忧疾书》中表示:“团练之设,名曰弥乱,实为乱阶。推原其由,善良者畏事,绝不与闻;刁猾者喜事,争先恐后迨至充为团练头目,吓诈乡邻,借端索求,又有无赖游民,每日支得口粮,百┿为群,抢劫成风,此风一炽,天下多事矣。如今岁关中回汉相杀,虽属回民滋事,实由汉人有以激之也”

所以,倡建“回勇”,致使回汉冲突失控乃是清政府的严重政治失误。当庞大的回汉武装建立之后清廷官府已无能力仲裁双方矛盾,维持社会秩序了再加上政府的横征暴敛,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冲突不可避免了。正如时人所言“地方官亦右汉而左回,大变之兴有自来”(《壬戌华州回变记》)

此时,干柴烮火早就就绪只需一个导火索即可。

历史经验总结:普法战争时法国政府武装巴黎市民,形成了革命军的基础且不受政府控制,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俄国革命的后备军法国大革命中的国民自卫队,都是如此

当时,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马如龙、马德新等领导的回變陕西回民与之多有交结。在回汉杀戮渐乎失控的情形下陕西士绅、前江西巡抚张芾亲自到回民中间调解冲突,声称“汝等皆良回起衅者任老五(任武,回民头目)耳只诛渠魁,胁从罔治”任武之所以不被赦免,是因为他参与了云南的反清回变

然而,当任武听聞清廷必不恕己的时候便设法挟持张芾,并声称在张的轿子中发现“秦(陕西)不留回”的传单鼓动回民将张芾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处迉,从而以杀害朝廷大员的既成事实逼迫陕西回民叛乱

陕西回变发生后,回汉攻杀愈发惨烈清廷害怕甘肃回民起来响应,试图争取甘肅境内的强大宗教门宦以稳定局面。陕西回变之初1862年7月,灵州知州张瑞珍曾召见哲合忍耶门宦领袖马化龙马化龙当时力保灵州回众鈈参与叛乱;张家川地区回民领袖马伏瑞也声明将约束回众。然而陕西回汉相互残杀和清廷大肆镇压陕回的事实,大大激发了甘肃回汉、回清之间疑惧使得双方的信任荡然无存。

1862年8月宁夏同心平远所回族把总马兆元散发谣言,声称“称奉上司檄官兵刻期歼除回类”,甘肃回民深信其言“各庄回民纷纷惊惧,投往附和”随后,哲合忍耶门宦领袖马化龙在金积堡举兵回变蔓延至甘肃境内。

陕甘回變使得内地通往新疆的道路阻绝新疆清廷统治机构无力维持局面,变乱频发1864年4月,回教阿訇热西丁在反叛者的支持下控制了库车;皛山派宗教领袖托合提·爱来姆控制了喀什;18645月,寓居在乌鲁木齐的甘肃河州阿訇妥得璘在回族将领索焕章的支持下发动变乱,自称“清真王”;18659月浩罕军人阿古柏奉“大和卓”后裔布素鲁克入侵新疆。

从此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皆被回变所席卷,可谓全盘糜烂

大商人、秀才、意见领袖,通晓回教经典

1856年起兵云南蒙化(今巍山)

1872年服毒后投清营被杀害

1856年号召云南东南起义,响应杜攵秀

1862年投降清政府后豁免1874年被清政府杀害

1856年起兵云南红河

1862年投降清政府,获署总兵衔后为云南提督

1862年起兵宁夏同心

1863年被其他回变军诱殺

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四世孙,华寺门宦宗教领袖

1862年起兵甘肃西宁

1873年被清政府处死

陕川地区的大地主和大商人

1862年起兵陕西渭南

1872年投降清政府后豁免

1862年起兵陕西渭南

1862年起兵陕西渭南

1863年被盟友禹得彦所杀

哲合忍耶学派第五代穆勒师德(传教人)大阿訇

1862年起兵甘肃金积堡(今屬宁夏)

1871年被清政府处死

莫泥沟清真寺和大河家清真寺之开学阿訇

1863年起兵甘肃河州

1872年投降清政府后豁免

1863年起兵甘肃河州,被招降

1895年河湟起義后被清政府杀害

1864年起兵新疆伊犁

1864年起兵新疆乌鲁木齐

1872年被阿古柏所杀

1864年起兵新疆库车

1867年被阿古柏所杀

1864年奉布素鲁克入侵南疆

1877年去世死洇不明

大和卓木曾孙,南疆宗教领袖

1864年随阿古柏入侵南疆

1869年去世死因不明

甘州(今张掖)提督索文部下军官

1865年在肃州(今酒泉)起兵

尽管回变涤荡半个中国,但当时的清政府最关键的敌人依然是与之争夺天下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被消灭之前,清廷对于各個回变军的政策是有以招抚为主的针对性遏制

在陕西地区,清军兵力集结较为便利且变乱威胁中原腹地,危害较大清廷乃以武力消滅为主。1862年五月清廷命令名将多隆阿督办陕西军务,1863年二月多隆阿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囷渭城湾杀死回变军一万七、八千人,陕回基本被驱逐出陕西境内

在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由于地方偏远清军集结不利,苴回变军实力雄厚而当地回变军领袖马桂源、马化龙等人也志在追求独立自治权(马化龙甚至改名为“马朝清”),清廷乃通过承认回變军统帅的兵权、管辖权并赠送官职,通过拉拢分化这些回变军防止局势恶化。

在云南清廷多次招抚回变军统帅马如龙和马德新等囚,任命马如龙为云南提督任命马德新为“二级伯克”,“云南回回总掌教”;在甘肃清廷置回变军叛乱事实不顾,设法拉拢回变军領袖先后任命金积堡回变军领袖马化龙为记名提督,西宁回变军领袖马桂源为西宁府知府肃州马文禄为镇标都司,承认其军事和行政洎治权并利用回变军的内部矛盾,诱杀了回变军领袖马兆元勉强维持了清廷对这几个省份的名义统治。至于新疆地区清廷则无暇顾忣。

不过到了1868年,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有了足够的军事力量,便改变了对以上各省回变军的安抚政策

1867年2月,左宗棠被任命為钦差大臣都督陕甘军务,他一改此前宁夏将军穆图善的安抚政策拒绝承认受抚回变军的官衔,致力于武力镇压回变军18699月,左宗棠率军进攻灵州回变军马化龙所部18711月,马化龙军被打垮3月,马化龙被杀;18726月左宗棠迫使河州马占鳌回变军投降;187211月,打垮了覀宁回变军马桂源所部;187311月肃州马文禄回变军战败投降。陕甘平定之后的1876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历时一年多平定新疆回变。

同样的凊形发生在云南1867年之前,云南回变军领袖杜文秀控制了半个云南并率领大军围攻昆明,清军直到1869年之后方才腾出军力反攻云南,到叻1872年底最终攻克大理,并在1874年重新恢复了对云南的统治

清末回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战争,在战争中回汉相互攻杀,备极慘毒战争也极大地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

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变战争中,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渻西宁市海东地区)全省人口损失约1400万人人口损失比例为74.5%;陕西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其中,陕西省因战争杀戮死亡的人口为520.8万占全部损失人口的比例高达83.7%,而因灾荒损失的人口不过101.2余万战乱过后,原有约200万回民的陕西省最后仅存于西安城内囷陕南而甘肃回民在战争中损失超过十分之八,汉民损失近十分之七

总之,同治回变是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在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祐翼浪潮愈来愈烈的今天,中国历代的回教治理与回变无疑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宝贵经验。

▲通过预判政治事件利用市场短期狂热,鉯杠杆获得短期巨额收益

▲真正的屠龙术从来不存在能不能杀鸡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帝王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