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表达不出来,突然发喊,女人低情商的言语低,沉迷游戏与正常人大不一样,与实际年龄的行为不同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document.write("")
发帖人:虚晃一枪123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
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而语气竟影响孩子的一生。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
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
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
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美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
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
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应该用鼓励的语气:&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但,无论你有多少钱,别人家的婴儿生下来爬,你家的婴儿也不会生下来就跑。
在人生成长这个课题面前,钱是没有意义的,父母的责任心与智慧,才是一切。
只要有心,只要用脑,我们一定会找到与这个世界、与未来、与孩子们之间最快乐、最有趣、最优化的互动游戏。而这一切努力,都将让我们收获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一个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诚实的孩子一直以来就是一项艰巨任务。
但这件事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去做,没有什么工作比这件事更加重要、带来更大的回报。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字言语表达不出来,突然发喊,情商低,沉迷游戏与正常人大不一样,与实际年龄的行为不同_百度知道
言语表达不出来,突然发喊,情商低,沉迷游戏与正常人大不一样,与实际年龄的行为不同
言语表达不出来,突然发喊,情商低,沉迷游戏与正常人大不一样,与实际年龄的行为不同...
言语表达不出来,突然发喊,情商低,沉迷游戏与正常人大不一样,与实际年龄的行为不同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不愿开口说话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
你家宝宝多大了?会说话了吗?
(小区遛娃必备问题)
乐妈有一个好闺蜜,在生宝宝之前绝对是一个骨灰级宅女,能在家里完成的事情她都尽量不出门,就算周末和朋友聚会也想先约到家里来。可是有了宝宝之后就不一样了,根本顾不上宅,最忙的事情就是“晒娃遛娃”,朋友圈晒娃,公园小区里遛娃,乐此不彼。
最近一遛倒遛出了烦恼,闺蜜说傍晚下楼在小区里溜达,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邻居,最怕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家娃真安静,也不说话,肯定很好带吧?我家孩子可调皮了,一天到晚叽里呱啦说个不停。
因为自己家的宝宝说话晚,被邻居这么一问,自己都觉得很焦虑了。听了闺蜜的烦恼之后,第一反应就想反问:邻居家的娃多大了?一听才知道,哦,只比闺蜜的宝宝大3个月。乐妈也是纳闷,说话顺序也需要做一个比较吗?都是不一样的宝宝,为什么要求同一时间说话呢?
宝宝的发育虽然有大致的规律,但是从来都不是完全统一的。语言发展从无意义的发音,到说出有意义的字和词汇,再到按语法顺序简单组成句子,是一个漫长又极富个性的过程。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这跟每个娃的语言发展时机都有关系。
语言发展期
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大致规律如下图。
但是也不是完全遵循这张表,肯定有的宝宝会比描述中的更棒,也有的宝宝或许暂时没达标。
只要偏差不是太大都没有什么问题,爸妈们不需要过分着急,也不用和乐妈的闺蜜那样感到很焦虑,但是!父母们当然也不能过于佛系做起甩手掌柜。在我们了解了宝宝语言发展规律之后,还是要尽可能的想办法帮助宝宝早开金口。
毕竟宝宝小时候的语言能力,不光意味着能说会道,更意味着一辈子的情商和人际关系。那些小时候在小区里说你家娃安静不说话的邻居,长大后可能就会问你的娃是不是内向不沟通啊?不能忍,不能忍,宝宝的语言发展必须重视,接下来乐妈就要好好的谈谈让娃说话这个事!
3个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宝宝走向正确的说话之道。
鼓励是最好的帮助
模仿你的宝宝
适用于学语言的最早期,宝宝说出的所有语气词都需要正向的反馈。
与宝宝交谈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简单的重复他们所说的话,告诉他们,宝宝想说的话被妈妈接收到了。
只需重复宝宝发出的声音即可,比如宝宝说“Ki ki...” 妈妈可以换一个声调跟着说“Ki ki!”,这个行为对于宝宝来说更像是在对话,这种正面的微笑和模仿就是对宝宝很大的鼓励了。
给宝宝回应
妈妈和宝宝说话时,表现出热情,以乐观的语调回应宝宝发出的任何噪音。如果你的宝宝在哭,请回复她的声音。试着说:“怎么了?是饿了吗?”
如果你的宝宝没有发声,但正在四处寻找或试图抓住某些东西,你也可以回应这些暗示。比如说,“你在看玩具吗?那是每天陪伴宝宝玩耍的东西。”
表现出热情
宝宝可以理解你的语气和表情,所以在与宝宝交谈时,尽量表现出热情。这表明了你的兴趣,并且会让宝宝感受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爸爸妈妈很喜欢。
当宝宝做某事时体现出激动开心的情绪时,试着表现出惊叹的情绪,比如说:“爸爸很开心和宝宝一起出去玩,今天真是太美好了。”他们可能不理解这些词,但他们会接受这种开心的情绪。
跟宝宝叙述你的一天
但他们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表演和讲述。
妈妈可以尝试一下,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一整天都向宝宝描述你的行为,“让我们穿上衣服,然后去吃早餐!”、“现在是睡觉时间哦 ” 等等。一开始宝宝宝宝可能不会理解你所做的一切,慢慢的宝宝会开始理解你所说的话并产生模仿欲。
给宝宝唱歌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胎教音乐,其实有一种比胎教音乐更好的,那就是妈妈的声音。一般怀孕的妈妈会选择在25周的时候开始给读读书、唱唱歌,那时候宝宝已经有听力、并能识别妈妈的声音了。 让宝宝知道,妈妈陪着你,等着迎接你的到来。
这样就意味着音乐可以建立联系呀,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可以成为婴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语言的时候,妈妈们也可以尝试唱歌给宝宝与他们联系,激发沟通的潜能。
和宝宝说话时微笑
与宝宝交谈时,爸爸妈妈的行为和言语一样重要。与宝宝面对面的时候,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强化你所说的话,微笑非常重要,宝宝会明白这是一种积极的面部表情。
长此以往,宝宝可能会自发的开始微笑,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他们认出的人时。
在语言发展训练中切记保持耐心,因为对于宝宝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他们也无法正确的表达他们的需求或情绪。
不要因为宝宝刚发声时候的咿咿吖吖声,就着急的代替宝宝去表达。或者是在宝宝想要表达什么情绪时,妈妈立马就表现出接收到的意思。比如,宝宝用手指指玩具,妈妈立马就拿到旁边。长此以往,宝宝哪有开口表达的机会啊。
积极倾听宝宝的意见
当宝宝想表达的时候,进行目光接触,表明自己正在积极倾听,参与与宝宝的对话。
当宝宝“说话”时尽量不要打断他,让他们唠叨是鼓励他们发展语言技能的好方法,并且通过眼神交流和微笑回应他们所说的话。
创造语言环境
研究宝宝语言发育的不同
语言是通过反复沟通、交流习得的,除了家庭环境,爸妈们还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营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动机会,让孩子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学习运用语言。
每个宝宝说话的早晚和阶段都不同,等到宝宝可以对声音作出反应的时候,比如大约9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识别自己的名字,在12到15个月时,能够处理简单的请求,例如“停止”或“安静”等词汇,等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多带孩子出去。
小区、公园、游乐场都是不错的选择,让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尤其是与比自己孩子年纪大些的小朋友玩。这在扩大孩子社交圈的同时,还能增加宝宝模仿学习的机会,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最后乐妈还想提醒各位家长:
宝宝在语言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不同宝宝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家长不要用别的宝宝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宝宝,要相信每个宝宝的语言能力都会慢慢发展起来。
用对方法的同时,保证耐心。
PS:乐妈还有一些能够帮助宝宝训练语言的小游戏哦,都是很简单的亲子游戏(有免费素材),感兴趣的爸爸妈妈可以留言或点赞~人数多的话就出文章分享给大家。
你想看语言训练小游戏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7.6K36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4.6K60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暑期已过半,你还在为孩子沉迷游戏焦虑吗?特级教师王崧舟:平静的心乃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作者 | 王菘舟
来源?| 王菘舟公众号(ID:wangsongzhou2018)
王崧舟,中国小学语文界的领军人物,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也是全国特级教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等殊荣。王老师执教三十多年,一直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他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从让家长普遍担心的“三年级现象”说起,探究问题根源,给大家支招,如同焦躁空气中的一缕清凉微风,让人清醒,引人反思...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城的一所民办中学念初二,成绩在整个年段中不溜秋。
从没想过,离家出走这样的事儿竟然砸到自己头上。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一定是走投无路了,否则,绝不会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将所谓的“家丑”告诉我——凌晨三点,把我从梦中叫醒。
这孩子的脾性我知道,当然,这对父母的脾性我也知道。我告诉他们,谁也别找,哪儿也别找,回家去老老实实待着,该干吗还干吗。
孩子咋办?
气消了,自然就回家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回来了。
今年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年段前二十名。
窥斑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几乎就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寓言。
问题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个。
在家庭教育上,我是阿德勒的铁粉。我出自本能的坚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可惜,坚信这一理念、而能知行合一的父母,在当代中国,不说屈指可数,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
一、什么是“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多数议论也只是就“现象”说“现象”,现象来现象去,最后这个“三年级现象”还是年复一年成为许多家长梦魇一般的现象。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的,怎么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
以前对我们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
明明给他报了培训班,怎么作业错误率还是这么高?
本来还挺爱阅读的,怎么如今连课外书都懒得看了?
别人家的孩子早放学了,怎么我家孩子还被留着补作业?
早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总是丢三落四?
要罗列孩子在三年级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一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对“三年级现象”,各路专家纷纷出手,或把脉,或望诊,或痛批,或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认为,学前期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现象”的万恶之源。超前学拼音,超前学汉字,超前学英语,超前学数学,日久生厌,麻木不仁,“三年级现象”成了最早的现世报。
有专家认为,“课程编排难”是“三年级现象”的罪魁祸首。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读、算算、记记、背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很容易摘金夺银;但三年级简直就是学习生涯中一个陡峭的山道,荆棘丛生,陷阱密布。
先说语文。阅读,开始需要联系语境解读涵义了,牵涉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作文,开始片段练写了,虽说是片段,其实就是篇章的胚胎,立意、选材、布局、逻辑、修辞、文法,一样都不能少。
再说数学。计算,开始迈入小数、多位数乘除,步骤与结果明显繁杂;统计出现了,图形语言需要理解,图形思维需要运用;几何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几何概念需要掌握;问题解决,由一步而两步而多步,思维难度明显加大,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令不少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课程编排,不出现两极分化才怪呢。
也有专家认为,“身心转折期”才是“三年级现象”的元凶巨恶。三年级是个坎,它是儿童成长为少年的过渡期。说是过渡期,实质是冲突期。儿童期的被动与少年期的主动开始冲突,儿童期的依赖与少年期的独立开始冲突,儿童期的游戏为主与少年期的学习为主冲突加剧且无路可退,儿童期的直觉感性思维与少年期的逻辑理性思维在混沌中寻求一种秩序。总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迈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迷茫与焦虑中。
所谓“三年级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内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现外在的风云突变?
专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也更为简单。
二、“三年级现象”既简单又复杂
先说复杂。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期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未遭遇所谓的“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依然优势明显、潜力十足。
“课程编排难”并非针对某个孩子或某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但感染学名为“三年级现象”这一病毒的,毕竟只是小部分孩子。
对于“身心转折期”一说,有一定道理,但也经不起检验。如果身心转折一定导致“三年级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存在多个阶段的身心转折,如:“六个月”左右的婴儿向幼儿的转折期、“三岁”左右幼儿向儿童的转折期、“十二岁”左右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期等,也必然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吗?事实是否定的。
因此,“三年级现象”不太可能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多种因素错综在一起,导致这个令许多家长谈“三”色变的结果。
这就是“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
再说简单。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认知特征、心理特质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
这三个特点,貌似跟智商无关,其实深刻影响智商;不仅影响智商,同时影响情商;不仅影响智商、情商,同时影响逆商(抗挫能力);不仅影响智商、情商、逆商,同时影响心商(保持良好心态能力)。
孩子倘若拥有其中的一个品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跟他绝缘;拥有其中的两个品质,学习优秀一定是他的常态;一旦拥有全部三个品质,则孩子必定是学霸无疑(本人反感“学霸”一词,但“状元”违规、“学魁”生僻、“翘楚”复古,一时竟有“语词被抽干”的惨淡。无可奈何之际,只能以“学霸”应急)。
简媜在《下午茶》中这样写道“有时,生活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目的,只化约到还活着这么个简单的念头。”
其实,“三年级现象”往深处进一步细究,还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要说化约,大概也可以化约到“专心致志”——专注品质上。
三、“专注”是最最重要的习惯
效率和习惯当然是重要的。
其实,效率本身就是一种良好习惯。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这样一个问题——
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习惯。我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必定伴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倘若没有专注的护航,任何一种习惯都不可能被塑造。
这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荀子早把这个道理讲透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那么,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品质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足以让每位家长和教师揪心。
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
2007年,济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调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专注力缺失有关。
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专注力课题组对2846名中小学生进行专注力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专注力优秀的只占0.5%,良好占5.2%,一般占31.3%,较差占43.8%,很差占19.2%。
2015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注意力(专注)问题占65%。虽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问题会伴随终身,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社交,乃至恋爱、婚姻和家庭。
四、“三年级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专注”问题
凡是在三年级学习中退步明显、跌落谷底的,一定是专注出了问题。
“课程编排难”一定影响专注。此时,专注品质弱的,自然就先发病、先枯萎;“身心转折期”确实是道坎,专注能量足的,往往能顺利迈过;反之,则可能磕磕碰碰、起起落落,甚至可能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有人痛批学前期的“超前教育”。其实,超前教育有利也有弊。如果,因为幼儿提前学了拼音、学了识字、学了数学、学了英语,导致他在进入小学低段时,因为提前学过而对内容失去兴趣,注意分散、专注丧失,且一旦形成习惯,则害莫大焉。
反之,适度的超前学习,也可能在进入小学低段时,因为有基础、有积累、有经历、有体验,而使孩子在学习上较早树起一种自信、养成一种效率,并因此引发对后续学习的兴趣,则其专注品质不但不会受到损害,相反,可能愈磨愈锋利、愈吹愈芬芳。
这个道理,可以用来审视诸多家庭教育现象。
譬如,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技艺班。有些过分的家长,让孩子一周连上10几个班:奥数班、写作班、古筝版、主持人班、拉丁舞班、游泳班等等。也有孩子都能学好,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孩子,往往学一项、怨一项,技能、技巧、技艺是有长进,但兴趣、专注、热情则往往呈负相关、负增长。长此以往,孩子受到损伤的是可持续学力更为关键的因素——兴趣和专注。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在某个兴趣班的学习中,不仅习得了知识技能,也塑造了专心致志、用心不二的良好品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清代学者曾世霖强调,“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学习一旦丧失了兴趣和专注,就必定转化为压力;压力持续发酵,就必定转化为厌学;厌学发展到极致,就必定转化为厌恶、厌倦、厌弃生命。
请问,这是父母想要的最终结局吗?
五、专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根往往在父母身上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孩子,都有专注天赋。有的可能落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可能落在空间想象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身体运动方面,有的可能落在音乐表现方面,有的可能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可能落在内省觉知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的可能落在沉思存在方面。
某个方面的天赋,一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专注。这话也可以反着说,某个方面的专注,通常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天赋。
问题在于,做父母的往往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表现一,就是忽视孩子某个方面的专注。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专注天赋。
表现二,就是干预孩子的专注。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贫,生计常无着落。舅舅要他学一技之长,他不干。舅舅很生气:下棋能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专注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的专注品质与生俱来。作为父母,既无须干涉,也不必评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看见。
任何外加的干预和评判,对孩子的专注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对于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观察,但不要试图改变它、引导它,不要说什么‘不应该这样’或‘必须那样’或‘帮我克服它’,只要观察就好了。你改变不了那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那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但如果观察后你说‘那座山没有我昨天看到的美’,则说明你根本没有欣赏,你只是在比较而已。”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普遍的原因来自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
首先,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了。
然后,打开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地面是个大水池,池里有十几条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没有人回答。半晌,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竟趴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趴了下去,再也不敢移动。
心理学家又打开另外几盏灯,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还愿意通过这座木桥?”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剩下的2位为何不愿意?他们共同担心——“这张网牢固吗?”
看!正是焦虑和恐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和行动质量。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盯着蚂蚁爬行时的那份专注;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拆装玩具时的那份静心;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随意涂鸦时的那份凝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玩家家扮角色时的那份笃定;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望着蓝天不声不响时的那份出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躲在角落里看图画书时的那份安宁;
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因何而生?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语出《资治通鉴》)
因为爱他,心生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催生焦虑;累积焦虑,终成恐惧。
而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终迈向自我实现。认识自己的焦虑,认识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的依赖,认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孩子,既不是你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学的替身演员。
要看见孩子的专注,就要清除自己的恐惧;要清除自己的恐惧,就要稀释内心的焦虑;要稀释内心的焦虑,就要降低甚至放弃心心念念的期待。放弃期待,不是放弃爱,而是以道爱之。
以道爱之,从清除妄念开始——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孩子是我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的梦想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清除妄念的后续效应,就是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成绩上升了。
有人问,万一孩子不回来呢?这说明,父母内心还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问,万一孩子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这份担心,只会进一步催生你的焦虑,进一步放大你的恐惧。
一句话,平静的心乃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语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