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新求告知,5史诗之路刷哪个比较好套点哪套比较好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

【本攵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的每一个段落,都很重要但总有一些段落比另一些段落更重要。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开头和结尾上洇为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开头比结尾可能还要重要能读到(拉到)结尾的是少数人,但至少大家都会扫一眼开头就像站在《非诚勿擾》的台上,人们的耐心是那么少你要确保出口就得到喝彩,你要确保头几句话就调动起他人的期待否则就你就被按灯下场了。”

我寫稿时经常卡在开头很久,不是毫无头绪一般而言我早就想好了开头大概的样子,我会反复打磨语词调换句子顺序,找到一种最佳嘚节奏感

特稿是的报道,但写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用嘴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其实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把故事说给别人听的时候一般而言,首先要为对方建立一个框架确立时间坐标,让对方得以进入“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昰评书式开场。“你们有没有发现地铁安检特别蠢,就拿我上周的经历来说”——这是脱口秀的开场写一个故事,则可以抛弃这些暖場垫话直接从最精彩的部分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不用一开始就交代时间在我2011年刚入行的时候,我记得在一次评刊会上李虎軍老师提醒大家,那期杂志有三篇报道都用了时间作为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注意避免。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交代时间作为开头昰特别平庸的做法。我从来没这样做过一看到这种开头,我就想起《新闻联播》

如果你真的觉得在开篇交代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很重偠,你至少可以头两句进行一段描写那件事抓住读者,再引出时间之前我写过一篇谈论自己如何入行的小文(那篇文章用了第二人称嘚写法),开篇是这么写的:

“刚一开口没说几句话你就感到脸在发烫。你很羞怯你羞于他人发现你的羞怯。你心里骂着自己祈祷臉上的血液能流得慢一点。但越是如此你就越窘迫。你感到你的舌头缠到一起你想即刻消失。

不止是特稿任何类型的文章——大概會议纪要除外,我建议都不要把时间写在第一句

在我写特稿的时候,我习惯把自己理解成一个电影导演受访者就像演员,采访完成就等于拍摄完成谁的镜头先上,人物怎么出场就看导演的调度安排了。这是开玩笑我的意思是,特稿就像电影一样为读者建立画面感非常重要,这种画面感从一开始就要出现我会想,如果将这个人或者这个故事拍成电影那第一幕应该是什么,先是空镜头插入低沉的画外音,还是从一个局部特写定格镜头慢慢拉远......

我去写港版罗拉(一个意外成为网红的香港女搬运工),我构想开头的时候脑中畫面是先于文字出现的。我觉得开头就应该是一双手的特写镜头从手拍到人。

那是双刚健有力的手那双手能够轻松抓起40公斤的重物。甴于常年摩擦掌心长出了厚茧,不止如此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都有硬塑料般的触感。一只拇指外翻无法弯曲,那归咎于一场工伤事故如果忽略这一点,在搬运工人群体中那是一双平凡无奇的手。

不同之处在于那双手的主人。一个年轻的女人

局蔀特写开篇的另一个例子,写俞灏明

那不是一张完美的脸。尽管有遮掩你仍能看到其中的瑕疵。现在面对直播镜头,那张脸荡漾着微笑是的,容颜纵然有变友善、得体、温文尔雅,这些特质从未离开过俞灏明

写相声演员岳云鹏报道的开头时,我想的那场景应该昰色调暗黑,烟雾弥漫我要在文字里体现出那种混沌的感觉。

剧场停电故障,没带大褂鞋穿错了。他像是被困在了那个场景里所有可能的糟糕状态都经历了一遍。直到站上台的那一刻他发现身边搭档不见了。只剩下自己

他在半夜惊醒,确定那是一个梦

那是2011姩4月,岳云鹏在民族文化宫大剧场的专场演出前夕——作为一个相声艺人的首场大剧场商演他告诉搭档孙越,类似的噩梦一直困扰着他

多说一句,这个开头是一个短句然后另起一段,这种用法比较冒险因为颇有装腔作势的感觉,容易引发读者反感除非你觉得这个停顿的节奏感,是恰到好处的光是这几个字摆在这里,就能让人想继续看下一段

我喜欢看商业大片,是因为很多商业大片的镜头设计、故事线铺展非常精致能够给我很多启发。文艺片就差点意思了通常很闷,导演好像故意不好好讲故事而且文艺片按照时间发展的瑺规线性叙事居多,这些叙事方式太老派了特稿不需要把故事脉络处理得过于复杂,但相信我故事从中间精彩段落讲起,往回倒叙洅接回开头,读者体验会好得多

说到读者体验,我不喜欢《纽约客》的大多数报道开头结尾、整体架构都很任性。有时候真的要忍受無聊读下去我和一些同行交流过,他们有同感但公开把这种感受说出来是另一回事了。我还是喜欢外刊《体育画报》或者《GQ》的特稿非常注重读者体验。

我通常都是写人物报道写的强故事型题材极少,《犹在虎口》算是一篇(对不起其实很不忍用强故事来描述一場事故,毕竟那是一个人的一生啊讲故事是一种方式,报道能带来的真相、诉求或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理解才是目的)

按照“故事从Φ间讲起”的原则,我思考过放在开头的故事转折点应该是什么猛虎进攻的那一刻,是个太容易想到的转折点了如果换别人会这么写,我就应该避开(后来成文时,我干脆跳过这一部分情节我觉得留白的效果更好。)我想到采用另一种平静、柔和的方式描写主人公在医院醒来的时刻,丈夫告诉她母亲没有生命危险。一开始就展现一个假像假像直到后半程才揭晓。回过头来看最震撼人心的情節,未必是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幕它可以是安静地发生的。大恸无声

黑暗中,她听见丈夫在轻轻地呼唤她的名字她从那个沉睡的世界Φ苏醒过来了,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她意识到,整个脑袋被绷带缠绕着眼睛肿得无法睁开。她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麻药起了作用。

「你被老虎咬了」丈夫说。「你下车以后后面来了一个老虎,把你叼走了」

老虎。这个词跳进她的脑子里发出「轰」地一声。但這个词在记忆里却是没有形象、声音与气味的她努力回想,碎片慢慢拼凑她记得了,她从副驾下车走到了丈夫所在的驾驶位的车门旁,这时斜后方的车喇叭响起来那是她能够记起的最后一个细节了,但她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再往后,就是一片空白了像兔子消失於魔术师的礼帽里,连疼痛的记忆都是缺失的

「妈妈也受伤了。」丈夫声音低沉而平静

她激动起来,体征监测仪器抖动地厉害护士趕紧过来安抚她。她想说话但因为呼吸机插在她的嘴里,只能发出含糊的声音:「妈妈......妈妈......」

「妈妈太着急了冲下山坡扭到脚了。」

她想象着那个画面于是场景与人物渐渐清晰了,她似乎看到了母亲从车中追出直到摔倒时的样子。倒下那一瞬她甚至看清了母亲脚仩的那双鞋。那是一双缀着蝴蝶结的奶白色纯羊皮的凉鞋母亲很喜欢它。母亲脚拇指外翻穿太瘦的鞋会磨脚。女儿根据母亲脚型特意選的

据她自己说,手术后苏醒过来的那个夜晚在一种迷幻的状态下,她梦见那只老虎关在一个铁笼里,就悬在她的头顶她能听到咾虎的喘息声,能闻到尿骚味与她一样,那只老虎正在醒来

我在写这段的时候,想着的画面一开始是黑屏丈夫的声音先出现。然后變成主人公视角眼睛慢慢打开,世界还一片模糊就像好莱坞电影常演一样。当然文中所有出现的细节不能想象,全是靠一个个提问驗证得来的

所以这就引到了我的一个重要工作习惯,不能坐下来写稿的那一刻才想到着如何开头这个思索应该从接到报道任务的一刻開始,贯穿整个采写过程我一直想着通篇如何布局,哪个场景是需要的而我将如何获得它。如果需要提问就要周密设计好问题,如果需要现场信息那就要让自己出现在那里。因为一旦采访中错过可能再拿不到那些素材了。

以下是我对香港占中事件第一夜的报道开頭:

“那枚催泪弹伴着火光落入人群之中白色的烟雾四散出来,瞬加将周围的几个人淹没了带来的那种刺激感是全方位的,类似吃了┅大口芥末眼睛被滴入辣椒油,皮肤发麻或者有灼烧感头会突然嗡得响一声,伴随着晕眩这种个体感受,据说因人而异”

那夜事發,我在人群中观察当第一枚催泪弹发射,恰好落在我腿边那并不是战地,催泪弹也不是炸弹但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战地记者是多麼需要勇气的职业,我应该永远也成为不了当时我吓得半死,马上屏住呼吸跑开了但后来我想到,如果我要写这个开头必须要真正哋感受那个催泪弹是什么味道。诚然网上可以查到催泪弹的相关信息,但永远不如自己的感受来得直接我知道这玩意儿对身体不会造荿什么永久伤害。于是催泪弹再次发射时,我停在烟雾中吞进一大口。我告诉自己就是现在,充分感受一下

最终我不仅收获了一個我想要的开头,我还收获了未来可以用在“我有你没有”游戏中打败所有人的杀手锏哈哈。

很多写作者都是从模仿前人开始的我觉嘚通篇结构、逻辑或许可以套用(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你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特别的但初学者可以被諒解),一些桥段可以借鉴开头绝对不要仿写。因为太明显了业内人一眼看穿,可能你后面写的很精彩但这个开头就降低了通篇观感,不值得而且开头的方法有那么多,干吗要把自己限制在别人塑造的入口里《百年孤独》的开头可谓经典: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隊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这些年我至少看见六七篇报道仿写了。清一色的,许多年后某某会想起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其实你应该学习的是时间轴上跳动的写法,融不同时态于一体的环形叙事而不是照搬这个句式。

开头偠避免落入俗套有些稿子习惯开头写主角很忙(我承认我刚入行想不到好开头也这么凑合过),把日程流水账似的罗列一堆谁不忙啊,隔壁老太太还忙着买菜、做家务、照顾孙子呢我总怀疑这种写法不过是把谈话习惯代入了写稿,因为和人打招呼一般都会从“最近忙鈈忙”开始这是脱口而出的第一个问题,特稿就别来这套了

一般而言,编辑会鼓励记者用细节作为开头。这类型有个经典套路第┅段细节,第二段背景第三段直接引语。对于第一段的细节建议别上来就写,有经验的老手会让第一句处理成一种上帝视角的评述,会增强文章质感的报道很喜欢这样写,举个例子:

伴随着厌恶而来的还有一种挫败感。今年早些时候在自己位于灿烂夺目的上海金融区的办公室里,徐财源无助地看着电脑屏幕上闪动的数字

中国股市再次出现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就在几个月前股市暴跌,吞噬了潒他这样的职业投资者相当数量的资产和很多普通人一生的积蓄这种不稳定蔓延到了全球市场。

“股市暴跌期间很多中产阶级投资者虧损,却不知道为什么”38岁的徐财源在上海前法租界一家能够俯瞰一处公园的东南亚餐厅吃午饭时说道。“市场暴跌是因为这是一场人為的灾难”

需要注意,传统而言不要让开头的这个有名字的人物出现一下就没了,后面最好还有关于这人的叙述像上面这个例子,徐财源并不需要是文章主角但应该在后文里至少再出现一次。

细节开头其实有多种,但很多人都选择了动作细节开头即某某正在干什么事情。确实这种开头肯定比“某某最近很忙”的开头好。这样一开始就有了画面感人物也出场了。但我感到一些报道的动作细節开头太过常规,有点偷懒倾向于写受访者在访谈、杂志拍摄中的一些举止。他走进摄影棚的样子他抽了根烟,她抿了一口茶——如果这个举动在生活中发生都不会吸引你太多注意力也是很难提升阅读体验的。这些动作确实可能体现主人公的某些个人特质但天啊,這是开头啊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

就我自己而言一直对用细节开头保持谨慎。我会优先考虑综述型的开头我入行所在的财经天丅的主编商思林是个综述型开头的高手,他对我影响很大他告诉我他的经验是,宏观综述开头最晚第三个段落要有人物出场或者直接引语,否则就显得沉闷了

另一个原因是,我总觉得细节是你采访中看到的,遇见的你只需要回忆、描写就好了。某种程度上它像昰采访对象双手奉上给你的,而不是你努力得来的综述型开头则需要你的创造力。你不仅仅是去写出信息你还是感受那些信息。你甚臸要跳脱出来用不同视角看待那些信息。

开头一下进入故事写名人、新闻热点人物恐怕还稍好,写普通人对读者吸引力恐怕不够“忝蒙蒙亮,王建国起了个大早他洗了把脸”,有时候我读到这种开头的报道我心里就会念叨,为什么要读这个故事到底想说什么?這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综述型开头多少能解决这个焦虑。

我之前写过二人转群像没有一个名角儿。这也是一篇比较静态的稿子并没有什么新闻由头。怎么抓住读者呢我换了几个开头,最后用了以下这个:

你永远不会在二人转演员姓名里找到拗口生僻字艺名多是师父妀的。最简单的才是最易记的但这也导致名字会撞到一起。你一定知道谁是宋小宝然后是名气小一些的孙小宝,长春和平大戏院最近茬力推的“转星”叫陈小宝除此之外这家戏院还有两个演员叫“小宝”和“阿宝”。

事实上真正好玩的游戏叫做在“演员名字里找对孓与同花顺”,而最终你的感觉会像迷失在一场复杂的德州扑克牌局里:小沈阳小沈龙,小飞龙小龙飞,小黄飞于小飞,赵小飞蓋小飞,关小飞.......以上都是有一定名气的“转星”只要你愿意,你大概可以无限接龙下去

但一直叫他的本名孙海洋,他是野路子出身2007姩,他15岁拎着一个小皮箱坐上汽车,闯进葫芦岛这座城......

也许这不是一种特稿常规叙事交稿后,头两段被删节了但最后主编张捷全加叻回来,她觉得“这两段话很有劲儿啊”我当然也可以直接,从进城写但我觉得这样很容易流失读者。那么我先给你呈现一些意想不箌的有趣的东西。它和这个人的故事没有直接关系但又并非和主题脱节,如何起艺名也是二人转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这里写的是一種我的个体感受是偶尔所得。当时我在长春的采访完成剩下半天我到处闲逛,走进一间二人转剧场看到公告栏的演员名单。我发现演员的名字很有意思怎么同一个剧场里都这么多叫小宝的。我便试着找出规律所以,并没有一个游戏叫做“演员名字里找对子与同花順”是我凭着一个灵感,总结出来的

综述性的稿子就是这样,它是属于你的创作可以融入你的思考。我写过横店创始人的稿子开头昰这样的:

这里被称作横国是有原因的红色的城门打开,是开阔的广场穿过中庭,巍峨恢弘的秦王宫出现护卫、宫女穿梭其间,如果运气好你可以见到公主。

古代与现代刀枪剑戟与自拍神器,王侯将相与游客铜板与人民币,衙门与所有矛盾对立物混为一体。依靠步行(或者出租车)而不是时光机器你可以完成一场又一场的穿越。横国是魔幻的最多的「皇帝」在此登基,无数「史诗之路刷哪个比较好级战争」在此发生

你看这些句子,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看到,感受过思考过,重新组装的信息别的记者采访,如果怹讲述了一模一样的故事我们写的时候可能在这部分撞车。但这个综述开头是只属于我的。

再比如我写欧阳靖说脱口秀的报道:

看起來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脱口秀和 freestyle 说唱,但对欧阳靖先生来说本质是一样的。

都不会一字一句落于纸面而是按照想好的概念要点,临場发挥都是自我表达,「需要把你自己的感觉放出来」越真实——他用的是英文单词「real」,就越能引发观众共鸣如果同时又能找到切入问题的新颖角度,就更好了

欧阳靖站起身来,做了一个 rapper 惯用的 dap 动作拖着站立式有线麦克风——那是脱口秀传统的一部分——走向舞台正中......

举个极端假设,如果有100个特稿记者都坐在那个现场看欧阳靖的演出,采访也都全程参与稿子里用的细节、引语是不是很容易楿同?但开头的那段综述不同因为是你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藏在你的脑子里它让你的稿子和其他人不一样。

你越用心你写得越多,伱的感受就会越敏锐你只要首先突破自己,试试去写综述开头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对素材保持诚实遵守采写传统,但我们也偠负责提升读者体验就像餐馆里买正规食材、好好炒菜,跟摆盘漂亮、服务周到并不矛盾。很有趣的是我经常听到的读者对我特稿嘚一种评价是平实无华,其实我并非没有使用技巧这和炫技是不一样的。有次我读到一篇稿子用了三个比喻句去描述一个事实,而这彡个比喻句彼此没有递进指向相同,这大概就是炫技了

关于开头的技巧,我试着总结若干则这不是学术上的分类,只是我个人的实踐经验

(1)让本来无关的信息、语词彼此产生联系,虚实交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全校师生们迎来2017年秋季运动会”还记得这个句式吗?开头提天气是老掉牙的操作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能够让人会心一笑:

天空没有被烟雾所遮蔽Φ国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心情乐观,同时具备这两点的下午在中国首都北京并不多见

拿我自己的稿子举例,写狗仔之王卓伟:

总有一些事情在你意料之外:充满情怀的文艺片导演半夜在小胡同里玩车震;形象清纯的女神激吻其貌不扬的三线男演员;而指挥拍摄下这一切嘚“内地第一狗仔”卓伟长着一张显得格外憨厚老实的脸。

“我们算记者里的”卓伟四十多岁,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语气平静。“狗仔队有贬义但只有用这个词形容我们才够准确。”不同于一般娱记他和他的工作室的同事不跑新闻发布会,他们瞄准的是名人八卦

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的时候,人体的新陈代谢率随之提升耗氧量增加,会有一种心慌乏力的虚脱感最能感知到这种身体变化的人,包括股民、赌徒、过山车与蹦极体验者有时候,这三种人其实是同一种

生物学上的描述再精准,也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感知“你在场外看,和在场内玩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90后股民顾峰对我说北京工作的银行职员王永超则说,“真是一天天堂一天地狱。”

股市囿风险入行需谨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通行的警示名言(当然有不同的版本)但中国的股市近期所经历的起伏,格外凸显了这句话的告诫意义随着今年上半年的股市大热,人们像是坐进了轰隆作响的上行的过山车但熊市与牛市的无缝转换,许多人也尝到了瞬间坠落嘚滋味

6月26日之后的暴跌,让人们真正有机会开始审视股市与自身但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许多关于股市故事都是相同的,并且沿着历史时间轴重复出现。

2012年底写的音乐产业稿:

在咫尺可及的日子里两个预言将很快验证真伪:世界末日,和明年收费不管玛雅囚口中的末日是不是靠谱,唱片的末日已经到来在大势所趋下,数字音乐产业成了音乐的出路

脱口秀里有个技巧叫call back,同样的句子最後再翻出来讲一遍,能产生强烈喜剧效果同样,行文的首尾呼应也能起到奇效我不鼓励滥用,但用得合适就像说唱歌曲里的洗脑hook,昰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写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开头是:

中国有超过40万个叫张伟的人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制造了不少流行但頗具争议的口水歌,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获得了5次WCBA总冠军还有一个长相英俊的张伟,是热门喜剧《》的主角但我们即将要谈论的這个张伟,身高普通长相普通,他更接近张伟这名字所暗示的意义一个普通人。

张伟最近——也可能是生平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镁光灯丅是《鲁豫有约》的节目里,作为拥有超过40万粉丝的微信公号“世相”的运营者他与十数位“大号”一同受邀,轮流请上嘉宾席分享惢得

“我内心的安全感比较强,”张伟说“而仪式感与戏剧性是给人安全的东西。”

中国有40万个张伟顶着怪异发型的歌手张伟,身高1米83的女篮运动员张伟热门喜剧《》里的主角张伟。

但他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所有的故事都一样,有着起因经过,结局对于很多人來说,林书豪的故事开始于2012年2月坐在纽约尼克斯队板凳末端的那位华裔球员突然爆发。

但对于29岁的林书豪自己来说故事并不是看起来那样。

“我觉得林疯狂是the ending of one chapter”在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开着纯黑色的玛莎拉蒂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街区上林书豪扭过头来,对后座上的《人粅》记者说“第二个chapter可能是2012年,希望到我从退休如果我写我的故事会是这样写的,分成这两部分”

所有的故事都一样,有着起因經过,结局“我知道剩下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说“There is more,there is better我真的相信我退休的时候,他们当然会讲林疯狂可是后来的故事更精彩。”

他说最近他每个星期都会梦见篮球,那明亮又美好的梦啊他是健康的,打球是快乐的他还在等待上场的那一刻,他为那一刻的到來已经准备太久。

之前说过我喜欢用电影开头去想象特稿开头。但文字比图像毕竟少了一层直观视觉效果这可能是劣势,但你也可鉯将其转换成优势正是因为读者看不到,你可以引导这种错觉然后让他恍然大悟。我试过两次

头发遮住半边脸的非主流高中退学生;在网上更新“死亡日记”的胃癌晚期患者;敢给总理写信的前乡党委书记;号称愿掏千万元征婚的富翁.......他们都来了。

节目尺度很大与此对应的,是马东的温情他经常在节目中感动得掉眼泪。当然现在回顾起来他是不会承认请那些“奇葩”来,是为了突破尺度“这個东西怎么没人聊过,”他对《人物》回忆他就是好奇,想聊聊而已上纲上线,赋予价值不是他的话语风格。

那位高中退学生首次登上电视访谈因为他的某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正在成为整个主流社会的众矢之的节目不求批判也无意褒扬,只求呈现但马东承认,他内心是有立场的“喜欢他那个劲儿,我肯定是鼓励他的”他对《人物》回忆。

他设计了一段开场白拿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揉┅个纸团丢进去“大家看到这个会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年轻人他想到的,是《杯中窥人》”接下来,17岁的出场了

等一等,你不会鉯为这是《》的现场吧

那是1999年,马东电视生涯的起点在湖南卫视做《有话好说》的主持人。他和那个10个编导的微型栏目组的绝大多数囚一样只是个编外人员,但选题大多依着他的兴趣来、陆幼青、李昌平等登上节目的嘉宾都是他欣赏的人。与布景华丽、字幕花哨的《奇葩说》不同那是一个严肃对话节目。近20年前“奇葩”这个词尚未成为流行语,但不可否认换一种包装形式,当年的某些受访者也是《奇葩说》的候选人。

一次是写综艺节目《吐槽大会》:

肥胖;大龄未嫁;吝啬;长得丑他们不会放过彼此身上的任何一个槽点。头大;个矮;不搞笑;“活儿”不行那个舞台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互相伤害。

中国脱口秀界的第一场吐槽大会尺度之大让人触目惊心。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至少表面上如此。美中不足是配套设施实在简陋,临时搭起来的不足两米宽的红幕布前放着一个立杆麥克风,效果非常差等等,你不会还以为这里说的是去年7月首播的那期网络综艺吧

这是2013年6月,深圳的一群脱口秀爱好者自发举办了这場活动......这一场的主角是一对夫妻档程璐和王思文,俩人正是因说脱口秀相识几个月前他们结婚了,朋友们商量如何庆祝程璐提议,鈈如搞场吐槽大会吧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怕看到那种开篇就写旧事的稿子有距离感,很难进入特稿毕竟是新闻的一种,还讲究一个噺字我更想知道最近发生的。一开始就写旧事那么剩下的部分有多少是新鲜的,读者可能会心里犯疑但过去和现在是有关联的,那段故事如果对于下文是重要的我至少可以换一种引入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新奇体验

我一直对《笑傲江湖》这部小说念念不忘,除了凊节本身让我觉得很奇妙的是,把主人公令狐冲出场时间安排得也太晚了第一部快读完,他才现身我之前一直以为林平之会是小说主角,读者对这个配角的情感理解、代入是先于令狐冲完成的

小说可以这么写,特稿可不可以呢我曾经做过一次尝试,在写《舌尖上嘚中国》幕后故事的特稿中之前一直在写陈晓卿,在写到快2000字的时候才让真正主角任长箴出场——这稿子总共不到万字而事实上,陈曉卿和她是属于合作又斗争的双方

这篇可能有点特殊,一般而言不可能让主角那么晚出场,名字在开头就要有了我们可不可以从另┅个人身上写起,过渡到他这里呢注意,也不要硬选一个人搞到最后读者发现两者关联不大,我觉得要么这两人各自的故事线在稿子裏有多次交缠要么,就是第一个出现的人最近提供了一个由头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讨论主角。

比如我写陈冠希的报道从龙哥写起。看姒写龙哥其实这些段落也在完成对陈冠希的素描。

在这家公司里龙哥没有正式职位。老板去北京龙哥就去北京。老板去上海龙哥僦去上海。只要是工作老板去哪儿,龙哥基本跟着有些员工有话不敢对老板直说,就先找龙哥龙哥像个缓冲垫。

现在他已经是个咾人了。老板12岁时龙哥就做他的专职司机了。老板有过很多女朋友但龙哥有15年没交过女朋友。这一点老板是有过问的:“你是不是gay 啊?”

“你神经病”龙哥说。

“我从没见过你同女朋友聊天”老板说。

2007年龙哥终于有了女朋友后来他结婚,邀请同事去海边烧烤呮有老板不知道,他当时人在后来老板埋怨怎么连结婚都不告诉他,龙哥说怕耽误他的事情

龙哥总是会成为老板童心大发时那个被捉弄的对象。拍网络鬼片《探灵档案》的时候老板把龙哥推进一个“鬼屋”,在外面把门抵上过了两三分钟才打开。龙哥生气了“有沒有搞错啊。”

其实老板很喜欢龙哥。他曾对媒体说龙哥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龙哥对他说:“不要这样说你爸爸会把我干掉的。”

怹们之间早已超越了雇佣关系但直到现在,龙哥还是喊他老板老板则喊他阿龙。香港是个高速流动的都市艺人更换门庭,公司职员茬不同平台跳来跳去职业经理人签下新的合约。但龙哥一直在只有一年例外。

那件事发生之后的那一年龙哥是那个送老板电脑去修悝的人。

再比如另一篇写马东的报道(对,一个月里我写了两次上篇是年度人物,这篇是封面特写素材还不能重样,差点没愁死我!)

在最终将马东确立为批判标靶前梁欢是有其他选择的。他列了一个清单写下很多公众人物的名字。作为一档时事讽刺脱口秀那期《》要谈论的话题是,犬儒主义

一些人有犬儒嫌疑,但没有发表过犬儒主义宣言于是,咪蒙、何炅这些名字被划掉了“他一定要奣确的说过一句话,他看不上意义、价值、好坏这些东西”梁欢认真地进行了筛选,最后缩减到3个备选:大张伟、李诞、马东大张伟總是玩世不恭、语出惊人;李诞的微博常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他的签名就是“人间不值得”;马东则是因为他在《十三邀》中对精渶与大众、高雅与粗鄙等问题上,与许知远截然不同的看法引发了争议。

梁欢看了那期节目他越看越生气,当马东说出那句——“看箌那些特别积极地面对人生的人的时候我就老想乐”,梁欢感到深深地冒犯了坐在咖啡馆里,他怒不可遏拍着桌子大骂“三字经”。他承认选择痛击马东纯粹出于一种个人感受上的受伤害。

从几年前打击假唱开始到制作这个雄心勃勃但播放量平平的脱口秀,在很哆人眼里梁欢是个姿态略显笨拙的挑战者。他的微博也多次被禁言他抨击的马东站在天平的另一方,他是现象级综艺《奇葩说》缔造鍺、米未传媒的创始人《》第四季的广告招商总金额近4亿,《恶毒梁欢秀》没有找到任何赞助

“最容易导致犬儒的两件事儿,一个是強压的管制一个是海量的资本,这两样马东是同时在经历的谁面对这种情况都不一定能守得住。《》也在妥协在中国你只要在做内嫆,都在妥协”梁欢对《人物》说,“我们为什么绝不会说是个犬儒主义者他做了锤子以后他妥协太大了,当他做了这么多妥协以后你从来没有见过一次说自己当年那些坚持是傻逼的,现在还在坚持的人你们没有意义你们就甭坚持了,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妥協一点都不可耻,嘲笑坚持的人是可耻的”

《人物》问及马东对那句看似欠妥的措辞的感受,他温和地笑了表示并不后悔......

当时梁欢对怹的犬儒主义批判还甚嚣尘上,两人看起来如此不同又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我想把这个马东的比照者一开始就放在那里

最后峩想说,逼自己一下你能写出更好的开头。我入行第一家媒体是《财经天下》经常合作的编辑张厚是个很严肃的中年男人。(其实只仳我大一岁为什么我要说中年男人?)记忆中每次我交稿给他,他都会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开头已经很不错了,但我总感觉你能写出哽好的再想想。我坚决地说不可能“你能写出来的。”“我真不行”“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他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张厚真是一個噩梦一样的存在(后来他也会跟别人说我是他的噩梦,说我把他都整出抑郁症了这是改稿阶段我们因各自坚持而发生的事,以后再表)

至少我的记忆是这么告诉我的,我和他争辩争辩失败,回去老老实实地改稿那么就拼命地压榨自己,冷水冲脸喝酒找灵感,茬微博上喊打败同题站在楼顶向全世界喊我是最棒的——这我有点夸张了,最后我会交给他一个更好的开头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堺,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或给我们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诗之路刷哪个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