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里面冬天的柳叶叶摆是怎么回事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973
内容提示:武术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0:07: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73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武术拳种大全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又称少林武术或少林功夫。少林拳内容丰富,刚劲有力,朴实无华,招势灵活多变,攻防严密,实用性强。在武林中独创一家,国内外亦享有盛名。
  一千四百余年前的北魏时期,有一个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跋陀(又名佛陀),由印度(又说西域)跋涉来华,深受北魏皇帝孝文帝的敬重,跋陀性爱清静,有意要在密林中立寺,修身养性。孝文帝便命令州、县官员在少室山北麓的丛林中建造寺院,定名“少林寺”。跋陀主持少林寺,除翻译佛经,传授佛教外,还注意吸收会武、善技的青年人为门徒。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遁入空门,以致把武术带入寺内。又因看山护院和强身自卫之需,寺僧们在积极广泛吸收来自官兵和民间各武术流派武技之长的基础上创编成少林拳。
另外,还将民间著名的武术家请入寺内传授技艺。传说,金末元初的觉远和尚为深究拳艺绝技,改换俗装,远走他乡,访求名师。在兰州访到中州老武术家李爱,后请入少林寺传授大、小洪拳和擒拿术;在洛阳访到太原武术家,五形拳始祖白玉峰,亦请入少林寺传授五形拳和气功等。北宋初年,福居高僧还遨请全国十八家武林名家汇于少林传授技艺。经过三年左右的刻苦习练、钻研,博采各家之长,终将十八家拳术之妙法编载入册,如太祖长拳、韩通的通臂、温元的短拳、马藉的短打、孙恒的猴拳、燕青跌法、林冲鸳鸯脚、崔连炮捶、王朗螳螂等。
福建泉州(南)少林寺,被誉为“南派少林拳法之正宗”。又在继承嵩山少林拳法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各派拳法之特点,仿效飞禽走兽等动作,发明了龙、虎、豹、蛇、鹤的五形拳,以及鼠、牛、兔、犬、鸭、马、牛、猴、鸡、猫、虾、龟等十二形拳。拳法多为南派拳法短打近攻之特点。以形为拳,以气催力,吐气发声,势沉力猛。腿法低、步法稳。“猫穿狗闪、兔滚鹞翻”身灵步活。技击上讲究短打、擒拿、点穴等法。
世说的:“少林拳法”一般都是指嵩山少林拳法。它是北派少林拳法之正宗,也为各派少林拳法之“宗祖”。
少林拳法主要有:拳术、技击、散打和气功等。风格上突出“硬”,技法上突出“搏”,在武林中以刚猛遒劲而著称,故称其为“外家拳”,或“外功拳”。
  单练套路有:小洪拳二路,大洪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长(捶)拳二路,炮拳三路,朝阳拳一路,罗汉拳二路,梅花拳二路,七星拳三路,通背拳三路,关东拳二路,长护心意门拳一路,护身流星拳一路,青龙出海拳二路,龙、虎、豹、蛇、鹤拳各一路,连环拳等,还有内功拳套,心意拳和柔拳等套。
对练套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扳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走马六合等七路六合拳,还有二十四炮,十五合里外横炮等。
技击散打有:虎扑把、心意把、闪战移身把、十字把、游龙飞步、丹风朝阳、鹤子钻林、猛虎登山、黑虎掏心、毒蛇探穴、金蟒缠身、叶底偷挑、仙人摘茄、脑后砍瓜、老君抱葫芦,还有金丝缠法,迎门铁扇子,威身靠打,拔步炮,小鬼篡枪等一百多种套路。
拳套结构严密紧凑,动作矫捷、健壮、朴实,节奏明快,攻防严密,招势灵活、多变,力量的运用富有弹性,着法实用。
少林拳法主要风格特点可归纳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
一动一静、一呼一吸,均要做到内、外三合。身的起落,步的进退,手的出入,气的呼吸,来疾去速。实用时,不战则已,一战必胜。
  习练少林拳法时,要求一招一势恪守规矩。使手、眼、身、步法均符合拳法要领、要点。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眼法——眼光似闪电,随手运转,兼顾四方;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以中平、正直为准;步法——进低退高,轻灵稳坚。拳式动作正确、连贯、圆活,柔韧,招势章法清楚、准确,动静、虚实、刚柔转化自然和顺,运劲发力,力量充沛而富有弹性。少林拳这个古老的拳种,现在正在为传播各国友谊、增加人民健康而大放异彩。
  现主要传人有:
  秦庆丰——著名北派少林拳传人。
  梁以全——少林拳传人,登封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创始人,中国武术十大名师,少林派代表人物。
  梁少宗——少林拳传人,梁以全先生的长子。
  梁少飞——少林拳传人,梁以全先生的次子。
  &释永信——少林拳传人,少林寺第30代方丈,法名永信,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释小龙——少林拳传人,内地功夫王子,大陆三小龙之一,&释永信之子。
  刘宝山——少林拳传人,全国著名拳师,武术九段,河南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创始人。
  潘国静——嵩山少林寺南北武术院院长,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正宗功夫传人,少林寺十八罗汉,(法号释延武)。
  傅彪——少林拳传人,北京大兴少林武术院院院长,中国武协副主席、全球功夫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李吉成——少林拳传人,深圳市德修武术馆馆长。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1代皈依弟子,法名释德修。
  朱明峰——少林拳传人,豫东淮阳少林武术院院长兼总教练。少林寺32代正宗传人。
  陈同山——少林拳传人,少林寺小龙武术学院院长和总教练。
  王金城——少林拳传人,&山东省寿光少林武术院院长。
  耿军——少林拳传人,孟州少林武术院院长。
  张文江——少林林拳传人,邯郸东少林武术学校校长。
  宗道诚——少林拳传人,在日本创建的少林寺拳法联盟,有100万以上的会员。
  宗由贵——少林拳传人,宗道诚女儿。宗先生过世后就由宗小姐接任联盟主席。
  高村正彦——少林拳传人,日本前外务大臣,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少林寺拳法四段”段位。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太极拳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2.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即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流派之一。分老架、新架和小架三种。清初陈王廷(约1600~1680)创编。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是目前各家太极拳的始祖。因其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又由于陈氏族人首创并代代传承,故名。原有五个套路,另有一百单八势一套,炮捶一套。后传至陈氏第十四世孙陈长兴,他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将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由博返约,创造性地汇编为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拳套,后人称为“老架”,亦称“大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氏太极也包含了许多器械套路,主要有:单剑、双剑、单刀、双刀、双锏、枪、大刀、杆等等。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缠丝”。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本质,而“中气”则是“缠丝劲”的灵魂与主宰,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动力所在。 “中气”居人体正中央,上通百会穴,下通会阴穴,一线贯串。“缠丝劲”俗称太极拳内功,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缠丝劲”的训练,其主要阶段是:“练精化气,练气化劲,练劲化神,练神还虚。”通过长期的“意到,气到,力到”的锻炼,其内精(劲)萌生于体内,潜藏于丹田,内入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运行,收放皆听命于心神,达到惊、颤、弹、抖皆随意,擒、拿、化、发落于自然。
  主要特点: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由高架练起,当全身骨节松开后,自然的螺旋下沉,便可呈现低架。
  目前广为流行的说法是:老架一路74式;二路41式。新架一路83式;二路60式(陈氏第十七世主陈发科晚年流下的架子)。
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寓刚。重在训练周身内气的充实饱满,通达顺畅的养生功夫。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是在内气运行自如的情况下,练习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实战能力。
  陈氏太极拳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陈小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王西安——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志俊——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马 虹——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陈伯祥——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陈沛山——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陈永福——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东武——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 斌——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崔 勇——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鹏飞——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王战军——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陈 炳——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马国相——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弓大鹏——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2.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传播范围不广,实为憾事,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杨式太极拳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杨振铎——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杨振国——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崔仲山——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林墨根——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
  杨 军——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
  傅声远——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
  闫吉祥——杨氏府内派传人,吉林市人。
  胡海——杨氏府内派传人,吉林市人。
2.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是:斜中寓正,步法以川字步为主,善于走化。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流行于国内各地。
现主要传人有: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传人。
于志钧——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光宇——吴式太极拳传人。
  马海龙——吴式太极拳传人。
乔金生——吴式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关 键——吴式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殷志强——吴式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2.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资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架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拳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瀚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武式太极拳流行与国内一些地区。
  现主要传人有: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钟振山——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孙建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郝平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2.5.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孙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孙禄堂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
  孙式太极拳在各地少有流传。
  现主要传人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传人。
  孙存周——孙式太极拳传人。
2.6.和式太极拳
  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
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和氏门中有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叫做“百日功”。即一天练架100遍,练100天,一天不得间断。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太极拳去僵化柔,增强内力的一种练法。以达到:技击时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之圆,无处受力;似簧受压,反弹随势,压力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逐渐从心知达身知,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和式太极拳流传于河南、四川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传人。
2.7.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赵堡太极拳主要流行在河南、四川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传人。
王长安——赵堡太极拳传人。
张修睦——赵堡太极拳传人。
牛西京——赵堡太极拳传人。
李随成——赵堡太极拳传人。
   郑 琛&&——赵堡太极拳传人。
2.8.忽雷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是从赵堡太极衍生过来,在理论当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书籍&灵台易象志&;(一说:&灵台仪像志&;),受到书中,三角,杠杆等力学原理影响,在清朝中期诞生,发展于清朝末期, 正式名称是“ 方圆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该太极演练时所发出之声音犹如"忽如雷咋",是骨头间的摩擦声而已。
  忽雷太极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击败当今西洋所认为最厉害拳种-咏春宗师李景延 () 。
  忽雷有特别的忽领(灵)劲。方圆活步架属内家拳,刚拳系。
忽雷太极拳目前只在陈家沟内部流传。
现主要传人有:
   陈庆雷——忽雷太极拳传人。
2.9.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沾、粘、连、随,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塌胯、动作舒展,做到行云流水,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武当太极拳主要在武当上山的道士中秘传。
  现主要传人有:
  尤明生——武当太极拳传人。
  陈诗行——武当太极拳传人。
2.10.南国太极拳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拳在南方的流传,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太极拳。简称为南国太极。行功慢架,用架快拳,太极推手、搏击散打。
南国太极拳流行较少。
  现主要传人有:
  莫韫龙——南国太极拳整理人。
2.11.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有两类:一为赵堡大架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赵增福师父所公开的,该拳架系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张彦。张彦在山东广收门徒,使太极拳拳艺代代相传,传至山东聊城的马永胜先生。马永胜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赵堡太极拳创立八卦太极拳,传拳王怀德老先生,王怀德师爷传拳赵增福师父。
  由于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按:乾(开门)西北;离(景门)南;坎(休门)北;兑(惊门)西;震(伤门)东;巽(杜门)东南;艮(生门)东北;坤(死门)西南,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其拳架招势,又取上五禽、下五兽。上五禽:凤、鹤、鹰、燕、雀。下五兽:龙、虎、狮、马、猴。该拳架盘炼起来,颇为壮观。
  赵增福师父传授的八卦太极拳有上中下三盘,九十八实战法。
  另一种被称为“八卦太极拳”的情况是:当年杨禄禅与八卦拳(掌)祖师董海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切磋技艺。董海川发现三种拳艺虽练功方法不同,然则理为一贯,萌生了取太极拳之长,弥补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编了一套走直趟的类似于太极拳的练功方法,传给了程廷华、刘德宽等弟子。
八卦太极拳流传不广。
  现主要传人有:
   张凤杰——八卦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2.12.武医太极拳
  武医太极拳又称“五一太极拳”,是吉林省武术名家崔勇先生总结了本人50余年习武心得,取20多位授业恩师之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入双翼、武氏、萧氏(杨氏府内派)太极拳及螳螂、八卦、佛汉等拳种的优点创编而成。着重“武”与“医”两方面功能。“五一”即:“五弓一丹”,行功走架时时处处以“五弓缠丝,丹田内转”为核心,内劲发于丹田,稍节领劲,起于脚、手的缠丝,通脉于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所谓:真气通脉身心健,丹田内转克敌顽。
  武医太极拳除了有自身养生技击的功能外,还有秘传绝技:太极内功脏腑点穴术,可医治各种疑难病症及减肥塑身。
  武医太极拳特点:
  1、动力源于丹田的内转,由丹田传至脚和手并统领全身;2、五弓(两臂、两腿、身)用意撑圆、饱满,时时处处螺旋缠丝; 3、拳架左右对称,正反式皆练,克服传统拳架偏于一侧的不足;4、每一式注重实用性,弥补传统套路中拳架与实战脱节的现象;5、拳架运行轨迹与经脉相联系;6、编有对练套路,以增加初级拳友练拳的趣味性。
  武医太极拳器械:除了陈氏传统器械中的刀、枪、剑、杆、球、尺以外,还有实用性强,携带方便的九节鞭、二节棍、飞镖。
  武医太极拳目前只在吉林、长春、北京等地崔勇老师的弟子中研习,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主要传人有:
  王成柱——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胡 海——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王吉山——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赵 亮——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牛 军——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吴 蓉——武医太极拳传人,四川省江油市人。
  张云春——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赵立国——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戴世杰——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张灿春——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桂冶军——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吴存康——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赵 峰——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王艺静——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王 东——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张 敬——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朱铁军——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佟 辉——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德家道——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吕世岩——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丁 雪——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魏 萃——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郝宇博——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曲艳蕾——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江敦保——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杨开先——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王国柱——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李 鹏——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乔浩刚——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省长春市人。
  梁世海——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省长春市人。
  孙 颖——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省长春市人。
  冉 煜——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省长春市人。
  王志刚——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才学初——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马俊涛——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宋铁铮——武医太极拳传人,吉林市人。
  郭忠乾——武医太极拳传人,北京市人。
2.13.双翼太极拳
  双翼太极拳由吉林市武术家马占魁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是东北吉林市的地方拳种;取其飞禽两翼左右齐飞之意而得名,属长型功夫演练套路。双翼太极拳创拳初期,只在本门弟子中传授,密不外传。后来,由其弟子门人奉献于社会,方开始公开教传,备受众爱,年久不衰。由于其在技击、健身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太极拳优秀套路,不愧为吉林武乡的文化瑰宝。
双翼太极拳冲出原有拳架中有正式而无反式,有左式而无右式,或有右式而无左式的单式旧框。他以杨氏大架为基础,取其精华,博采多家之长,创编出此套技艺全面充盈,走架曲折圆活、行拳四面八方,拳套缜密连贯,攻防意识鲜明,全满均衡锻炼的“双翼太极拳”。
  双翼太极拳特点:招式颇多,拳架对称,左右齐开,运作连环,活步走架,进退相随。
双翼太极拳不但很好的发扬了杨氏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连绵不断的风格,还充分体现了心静用意,意领身随,独具特点的基本要求。此外,还吸收了陈式拳的肘法和运势快慢相间;孙式拳的进退相随,动作灵活以及八卦掌、形意拳等诸家之长,拳架有高、中、低之分。拳套慢练如行功,快打如长拳,拳法极为丰富。
打完一趟双翼太极拳,可使演练者动作和顺,轻盈自然,生动活泼,浑然一体,趣味无穷,既或演练多年者,也会有其拳意揣摸不透,追求不尽之感。它使你一旦拥有定会百练不厌、如获至宝,永享其乐。即使是欣赏者也会从那形如沉鱼落雁,势如秋风落叶,情同松江流水的无声艺术中得以调养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
  双翼太极拳特征:两脚自然立,起势位居中;体侧半圆起,回落立圆收。基本势五十,反手三十一;拳套分六段,四面八方转。
双翼对称体,势势组合连;活步粘随进,引手化拿发。明谓八十一,暗势套五十;双翼此特征,明者足先登。
  双翼太极拳主要在东北吉林市流传。
  现主要传人有:
  杨德林——双翼太极拳传人。
  佟庆恒——双翼太极拳传人。
  孙文海——双翼太极拳传人。
  马文秀——双翼太极拳传人。
2.14.太极元功拳
  太极元功拳亦称太极元功,始创于何人?至今尚未得知,过去秘不外传。只凭父辈口授,知晓于下:其传自清朝北京陈公爷 :陈公爷(陈为已知的第一代),传授李殿荣(河北赵北口人,清官吏,为第二代)。李先师曾保镕海钦差大人南巡,归京后,被誉为“京东四李”之“快手李”与单刀李(存义)齐名。后告老还乡教拳以慰余年,将“太极元功”拳术传授给张克宽、陈宝珂等数人。张克宽师爷(河北十二联赵北口人),曾参加义和团,失败后流落东北吉林市,与常振山结识,常振山幼禀家传,习练六合门,形势门功夫,教徒常晋卿(其子)、常宝玉(字焕章)、常宝珍三人。结识张克宽后,将三人拜归张门下学习“太极元功”。数年后张又收韩荫甫等人为徒。50年代后,三常氏相继收赵吉祥、常占兴、王敬琪、詹伯忠、张德学、周福连等数十人,教授“太极元功”形势门、器械等。韩先后收韩俊臣、尹库等人教授“太极元功”单操法(后被韩改名为禅拳)。时至今日,使“太极元功”一门在吉林市生根,开花,结果。
&&&& 常占兴,生于1945年,常宝珍之子,“太极元功”第五代传人。少年即随常晋卿、常宝玉、常宝珍三人练“太极元功”形势门、套路、器械等二十几种。至今习练五十多年,长年不辍,从不保留,乐于教人,可亲可敬。为使“太极元功”这一已被定为“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功法得以传承做出贡献。
&&& &此拳以“太极”冠名称之首,是为了开宗明义,让人们知道本拳属太极系,是以太极哲理为指导思想的拳种。“元”之一字有元始,最早之意。在本名称中主要是指人身赖以化生的“先天三宝”,即元精、元气、元神。元者,本来之物也。在人谓之“元精、元气、元神”。以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内蕴,三者一,一者三也。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有了此物后,才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人若离开此物,谈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增智增能便是空话。“功”字的含义即是“功夫”,“拳”字的含义即武术或武艺。综上言所述本拳以“太极元功”命名,是为了使人们更明确本拳是以太极阴阳哲理为指导思想,从人身之“三宝”元精、元气、元神入手进行修炼,强化内功修为的一门武术拳种。
&&& &“太极元功”要求学练者要认真学习研究太极阴阳论哲理,用太极哲理来指导自己的学拳实践。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这一整个性命双修的过程,先使自己在形、神、意、气、劲等各个方面都符合太极哲理的要求;进而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阴阳相济、互为其根、圆转自如、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统一协调的整体;最后使自己“精满”“气足”“神全”“三宝”合一,由后天返还先天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从张师爷克宽所传201式中,共有单式138个,每式均有歌决,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每式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方法,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有如下特色:
  一、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 &&&1、 十二形:龙形、虎形、狮形、羊形、猴形、马形、猿形、鹤形、蛇形、鹰形、鸡形、猫形;
&&&&2、 九肘:缩肘、逛肘、抗肘、架肘、坠肘、滚肘、捌肘、螺丝盘肘、合肘;
&&&&3、 十二锤:燕子投井头一锤、触锤、观锤、单(双)撞锤、支锤、肘上(下)锤、钻锤、急三锤、截锤、通天锤、击裆锤、搬锤;
&& &&4、 走圈九式:云盘手、磨盘手、羊形、龙形、扶手、鹰熊独立、二马分鬃、框手、鹰爪手;
&&&&5、 绕步九式:黄莺掐嗉、抗枪、贯耳锤、虎扑子、扶手、拨弄鼓、劈挂、双撞掌、履手;
& &&&6、 四六步九式:单(双)撞掌、肘上(下)锤、撩阴掌、挤肘(也叫邋遢步)、拈手、单挑手、扑面掌、靠山、单(双)撞锤;
&&&&7、 四门九式:四门转肘、四门蹬脚、拈手四门、蝴蝶腿四门、柔球四门、穿棱四门、抱球四门、担山四门、羊形四门;
&& &&8、 龙盘柱九式:枯树盘根、穿心掌、云手双划、懒驴坐疆、外桩腿、缠腰蛇、顶心肘、螺丝盘肘、抄腿抱球;
& &&&9、 十大古人:①王祥卧鱼(王祥卧冰求鱼孝母)、②提蓝(八仙中韩湘子提蓝装十大名山)、③举鼎(汉西楚霸王力举千斤鼎)、④二郎担山(传说杨二郎担山赶日)、⑤白猿献桃(神话中,小白猿献桃祝寿)、⑥拨弄鼓(二十四孝中老少子)、⑦并肩王(宋太祖赵匡胤封郑子明为一字并肩王)、⑧玉女穿梭(织女神梭织出满天云霞)、⑨对背(袁天罡、李淳风背对背,一阴一阳推出八自栽,留下推背图)、⑩打虎式(赵公明)等十大古人的传说故事。
  二、体系完整 别具一格
&&& &“太极元功”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以阴阳为理、环形为用、套路完整、衔接自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拳式古朴自然。无论是张克宽的201式,还是后来的282式、330 式,动作姿式都源自张所传138个单式。拳路风格一以贯之,与其它门派都有明显的区别,具有其自己的风格特点。
& 1、 它是一种静动气功相结合,静气养心、调理五脏、强身健体的好拳术。在套路中,有以12形中的式子姿势做静气功及站柱,静气养心、通经易筋,如“无极式”、“虎形”、“鹰形”等。更有通过拦、挤、缠、抖、拓、化、园等姿势来做动气功。达到强筋健骨,消除百病之功效。在体系上,有套路,有单操法,有拳经,有歌决,有拳术、有器械、有桩功、静动功,自成体系。在劲路上,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功法完整,古朴自然。
& 2、 手法步法,身法独特 “太极元功”对手法、步法、身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形成自己的特点:它取自太极的阴阳之理,采纳天、地、人之精髓,所以整个套路都是左右式、阴阳式、龙形虎步式、上下相顾、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内外双修、一手一环、阴阳一太极也。
  (A)手型的特点
&& &&“太极元功”要求手掌:“掌”手指自然分开,蓄力于掌心,达于指尖。“拳”要四指握于掌心,拇指放在食指与中指上面,腕与小臂成一线,
& & &&“勾”四指指尖并拢,拇指放于中指无名指处。
&&& & 手法七字歌决:穿划合履挤按搂,劈掤点打闪化按,
&&&&&&&&&&&&&&&&&& 采挒肘靠搓拿转,截拦托法环中求,
&&&&&&&&&&&&&&&&&& 勾挂针踢捆蹬踹,接弹撑蹉用无疑,
&&&&&&&&&&&&&&&&&& 欲求“元功”真手法,阴阳劲上下苦功。
  (B)步型的特点
&&&&马步:切记裆要方,两脚平行目前方,膝盖垂直对脚尖,挺胸塌腰头顶坛,心静神舒功自长;
&&&&弓步:两足两条线平行,宽度距离一扎间,前腿弓后腿绷,重心挺胸不偏倚,进退化转任方便;
&&&&虎步:两脚斜平45度,一前一后一肩宽,后腿重要7:3分,挺胸收臀目前方,虚虚实实把敌观;
&&&&龙盘步:前脚外横后腿屈,前腿垂直不偏倚,后膝顺搭前脚跟,身直松腰腋夹球,好似胶龙盘柱间。
&&&&此外还有虚步、鸡丁步、扑步、跳步、针步等步形,但虎步、龙盘步二种步型是太极元功特有步型。
(C)步法的特点
&&&&玉环步走法:身体微蹲横踢腿,前脚落地后脚踢,步横接招好处多,一步一踢向前方。
&&&&太极步走法:两脚斜向圆心迈,蹲身坐跨面圆心,前后左右随心转,脚走手活擒敌灵。
&&&&四门转走法:四门转走真灵活,不受场地之限制,四门八挂九宫走,随心所欲我为佳。
&&&&四六步走法:四六步法最方便,前脚迈出后脚跟,四六六四随心变,蹲身作胯向前冲。
&&&&绕步走法:斜迈一脚另腿上,缩肩缩腰松胯关,手随臂走向前方,左右周旋任我行。
(D)身形身法的特点
&&&&头要正直似顶罈,脊椎笔直腰不弯,吊裆拔背收臀部,百会会阴一线串,舌舐上额口生津,
&&&&眼光炯炯随手转,收腹含胸空如野,三尖相对不倚偏,沉肩坠肘松关节,似松非松神气满。
&&&&劲发于腰顺脊走。掌心吐劲指自然。迈步轻灵猫捕鼠。脚趾抓地稳如山。收发要用吐纳法。
&&&&式式环形有曲弯。刚柔快慢成一体。内外统一听调遣。神贯于顶闻八方。气沉丹田腹松满,意领气随达四梢,击拨健身功无边。
  (E)拳式的特点
&&&& 太极元功在拳式上以环形为主,它通过头、肩、肘、腕、手、腰、膝、胯、腿、脚的正平、立侧、斜、单双套、循、带吊托、交叉、亮反、上下&&柔、缠“8”字等环形动作来体现手法、身法和技法。
&&&& 有歌曰:太极阴阳宇中理,招法心身处处安,上下左右与大小,横竖正斜要灵活,环环相续永无尽,真环无形在心田。
  (F)劲路上的特点
&&& &太极元功它不同于其它拳种,而在劲路上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即有形断势不断,又有势完时的发力点,使每势力达一处。加之身法步法的多变。整套下来变化多端,既全面锻炼身体又使劲路畅通。不会气喘吁吁。显示了太极元功别俱一格的运动风格和劲路特点。
& (G)单操法的演练是太极元功的又一最大特点
&&& &所谓单操法即是套路中的任何一式都可拿出来单独演练,反复演练达到会使、会用、会防、会击,它可以配合步法、四门、八卦、九宫的走法,步行圆、手划圆、身运圆,自己假设对手,随心所欲进招接招不受场地、方向和原套路的限制,增长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自身技击的水平。它也可两人或多人同时技击演练。以二人比手为例:可采用四门转走和太极圈的步法,一人进一人防,在走的过程中过招比招、进招防招,练灵活、练招式、练心眼、练技巧。
  太极元功拳主要在东北吉林市流传。
  现主要传人有:
  尹 库——太极元功拳传人。
  张德学——太极元功拳传人。
  丁翠兰——太极元功拳传人。
  王利辉——太极元功拳传人。
3.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传说创自岳飞,集成于明末姬隆丰,乃定名心意六合拳。岳飞创此拳名名曰:意拳。姬隆丰名宏,字际,号龙风。山西蒲州诸冯人氏,弃家访道于终南遇异人,授武穆拳书,归乃参悟多年,集而成之。称心意六合拳。传河南马学礼,陕西曹继武,子姬寿及南山郑氏者(名不传)。曹继武传山西戴龙邦,戴传河北李洛能,李洛能因感心意六合拳称呼与理解皆不便,于是改心意六合拳为形意拳。其徒郭云深又增加十形为十二形,或称五形拳。今流传山西、河北之形意拳,源出于此。河南马学礼保持心意六合拳之原貌,呼心意门,代有传人,沿袭至今。武汉、蚌埠、上海皆由心意门。
心意六合拳习技体练之要求,拳谱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为六合。要求习技者达到此境地。鸡腿者谓趋踩之步;龙腰者谓转侧之身法;熊膀者谓挥臂虎虎有风;鹰捉者谓抓拿之疾狠如鹰攫食也;虎抱头者是肘不离肋,手不离腮也;雷声者,势如电闪,声如迅雷不及掩耳,先声夺人也。
  心意六合拳练功十六法,拳谱曰: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经,十胫,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十六法贯穿于习艺者一体之中,有为外形之规矩,有为内意之会通。神形异济,内外贯通,精藏气蓄,其艺自精。
  心意六合拳流行在河南、河北、山西、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冯志强——心意六合拳传人。
   吕延芝——心意六合拳传人。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拳”等等,与八卦、太极、少林并称为武林中四大名拳。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目前尚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家居均村,精于枪法,但他想到一但手无兵刃时,遇有不测将难以自卫,于是参照枪法,创造了心意拳。但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形意拳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便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带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形意拳在其发展中涌现了不少高手,如河北曾有形意“八大弟子”一说。系指河北深县神拳李洛能的入室高徒刘奇兰、郭云深、白西园、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刘晓兰、张树德等人。传说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功夫了得。其中最负盛名者为刘奇兰、郭云深、车永宏、宋世荣四人。四人各怀绝技,刘的腾龙搜骨、郭的崩拳联珠、车的游鼍化险、宋的内功精传,技艺皆为世上罕见。
形意拳自曹继武之后,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为河北、山西形意与河南形意两大派。两派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内容与练习方法上亦各有特色。其拳理、技击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形意拳的内容分: 河北、山西之形意。该拳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鸵、鹰、熊)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等。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拦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套路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炮、连环棍、三才刀、兰才创、行步六剑、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镜等等。
河南派心意。该拳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虎、猴、马、鸡、燕、蛇、鹤、鹰、熊),单练套路有龙虎斗、鸡步大劈、十形合一、横开三皇锁、上下中四把及心意拳对练等。
形意拳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协调整齐,节奏分明。精神饱满,劲力充实,动作严遂,沉实德健,套路精短,技击性强。
  形意拳的技击特点:要求体现“六方”之妙。即做到: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狠〔不容情)、真(每发必中)。在战略上要求“遇敌有主,临危不惧”。练拳时,“面前无人如有人”, 交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要从气势上压倒敌手。出击强调“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即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求“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一发即至,一打则赢。在战术上强调“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脚踩中门档里钻”,即要求出手时以我为主,近打快攻,抢占正门,夺取有利位置。形意拳称头、肩、肘、手、胯、膝、足为“七拳”,交手中处处可发。即“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来用脚踢,近来便用膝”。形意拳还主张虚虚实实,如虎之行无声,龙之行莫测,即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要求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许文慧——形意拳传人。
  冯显义——形意拳传人;吉林市人。
  张希贵——形意拳传人。山西人。
  布援强——形意拳传人。山西人。
  潘小杰——形意拳传人。
  熊守年——形意拳传人。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传说不一。有说为河北省文安县董海川所传。相传董幼年爱好武术,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后来,董在清肃王府当拳师,故八卦掌在北京流传开来。另一说为四川峨眉山一带的必云,静云道人所传。也有说八卦掌的前身是江南一带曾经流传的“阴阳八卦掌”,也有人推断在《蓝簃外史·靖边记》中记载的“嘉庆丁已,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其拳即为八卦掌前身。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乎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項、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等。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十六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做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练手眼身少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练习八扑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三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钜,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 (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上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臀)、松(松肩,松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三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抽,不受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盘石。
  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各地流传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既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猿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做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称。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系列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用的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
八卦掌有利于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八卦掌分布在:浙江、四川、北京、吉林、辽宁等地。
  当今主要传人有:
  吕紫剑——八卦掌传人。
  康戈武——八卦掌传人。
  孙志君——八卦掌门人四世,山字代,中国武术八段。
  高继武——八卦掌第五代传人。中国武术八段 。
  洪其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2005年创办史派八卦掌网站。
  文大生——樊(大姑)氏八卦掌传人。北京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副会长。
   樊铁骊——八卦掌传人,吉林市人。
   6 .三皇炮捶
  三皇炮捶是我国长拳类拳术之一,又名炮捶。“三黄”是指上古神话中的伏截、神农、黄帝,又说天、地、人为“三皇”,附会三皇表示此拳起源甚古。“炮捶”,是指打拳象炮一样威力强大,象锤一样打得沉重刚猛。炮捶创始于明末,发展于清代中叶。相传在明末清初,少林寺僧普照将此拳传给甘风池和乔兰秀。乔又传其子乔鹤龄。乔鹤龄在游峨眉时,巧遇于连登和宋迈伦,盘道论武,颇为投机,即收他俩为弟子。于、宋二人从乔刻苦练习炮捶拳术多年,艺成之后,于连登归回山东,宋迈伦归回河北故乡传授拳艺,并各自有所创造发展,后遂形成于、宋两大流派,出现了“于拳宋手”之说,为后来的炮捶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末社会动乱,保镖行业盛行,当时炮捶名师高手荟萃北京“会友镖局”,以走镖为业,并招收门徒,所以炮在北京传人较多,成为北京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炮捶在我国山西、东北也有传人。建国后,三皇炮捶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三皇炮捶套路短,架势紧凑,结构简炼,动作朴实无华,刚健、沉稳:一招一式,一蓄一发,劲力充实,技击性强。炮捶原有十二套,现尚存七套。基本拳法有十二炮,即开门炮、劈山炮、连环炮、转角炮、十字炮、脑后炮、泄肚炮、冲天炮、撩阴炮、扎地炮、窝心炮和七星炮。
  练炮捶有五项要求:一气沉要聚,二本力要猛,三虎腕要挺,四腰眼要灵,五心血要活。练习炮捶,特别强调呼吸与动作的紧密配合,以气为主,以力当先,以气摧力,劲随气走。呼吸深长,宽胸沉气,快速猛捷,刚稳柔慢,动作不乱,姿势连贯。练拳之后,气不浮不喘,和颇悦色,态度自然。
   三皇炮捶技击方法很多,打法体现在十二炮中。技击中讲究攻守兼备,以静待敌,并要求腰似龙蛇,脚跟稳固。出击时,肩、肘、手、胯、膝、足连环出击,周身劲力统一调整,以进身劲力取胜。
   主要劲法有,
   巧妙劲—能引对方落空。
碎劲—即寸劲,劲力疾整于脆利落,敌方遇之无法破。
来回劲—有去有来,去劲未了来劲即回,敌人遇之,前偏后仰周身无主。
透劲—打击皮表,可致使对方伤内吐血。
车轮劲—劲力如车轮连续不息,周身不断,遇之即栽倒地。
弹簧劲一力如弹簧,一弹即回,猛捷疾快。
连环劲—一劲连一劲,一势接一势,连环出现,使敌无法抵挡。
  刚柔劲—用劲有刚有柔,度其形势,应刚即刚,应柔即柔,刚柔相济。
二节劲—一劲发出二劲即之,敌方自后退。
螺旋劲—两臂伸缩如怪蟒翻身,两臂相拧如螺旋一般。敌方抓不住拿不着无法下手,我劲打上即变整劲,使其无法抵挡。
灌铅劲—两臂重如灌铅,打中敌方可伤筋断骨。
  陈式太极拳第二套路也叫炮捶。此外还有炮拳,但不同于三皇炮睡。
  三皇炮捶流行于河南、河北、北京、厦门等地及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
  现主要传人有:
  尹树增——三皇炮锤传人。
  周学良——三皇炮锤传人。
  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八极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八极拳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亦有其踪迹。河北沧州孟村是八极的发源地。据说吴氏八极拳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孟村吴钟,所以《八极拳谱》中尊云游高僧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一世。传闻吴钟从云游僧人学艺十载,深得八极拳之精髓。高僧告辞后二年,又派其佛门弟子“癖”,给吴钟传授大枪奥妙,并赠八极拳秘诀一卷。至此,吴钟如虎添翼,所得之艺更为精湛。传说他在杭州曾与少林寺僧人较艺,屡胜之。雍正年间,吴钟只身三闯福建泉州莆田少林寺,寺内虽诸多暗器,却无一伤身。因其大枪尤为著名,被誉为“吴神枪”。当时还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
八极拳从康熙年间传至今日,约八、九代了,历代不乏名人,八极拳四世之杰黄四海、五世弟子“铁巴掌,吴全清、六世吴氏直系传人吴秀峰及吴氏门人著名拳师神枪李书文、王钟全,此外还有李书文的高足霍殿阁和其侄儿霍庆云、沧州著名武术家马氏兄弟凤图、英图等均在我国武坛上享有盛誉。
八极拳的主架内容有六大开、八大招、六十四种手法,八极小架子、四十八个大架子等。击法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
“六大开”即顶、抱、单、提、挎、缠,是单操手。每一种手法都有较强的技击性,简朴刚烈,凶猛异常,均是八极拳的主要技击手段。
“八大大招”,是八极拳的技击散手,和“六大开”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合而不可分。“闯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僵”、‘迎封朝阳掌”、“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爪”、“立地通天炮”等为其主要手法。
八极拳在技击上讲究:挨崩挤靠,迅猛遒劲,崩撼突击,以短制长。发招进手时吐气发声,以气催力,以声助势,咄咄逼人。并要求拥搓代缓,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即所谓. “拳似流水腰连贯,腰似蛇形脚似钻,刚柔圆活上下连,尾闾中正神贯项,满身轻俐顶头悬,体内气固神内敛,阴阳虚实极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与敌交手时,八极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法连贯,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还要求眼随手传,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通硬攻,短长兼施。八极技击歌诀云:“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八极拳亦很讲究用肘法,故有“八极拳法肘最长”的说法。还有暴肘、暴掌、胯打、大缠、平地撩墙、劈山靠等,均为八极拳中最常用手法。
八极拳动作要求:含胸拔背、顶项拔腰、沉肩垂肘、气贯丹田。踢腿高不过档,震脚闯步如穿石入洞,落地生根,出手如箭离弦、快似闪电,内功外功兼修之。
八极拳步型多以弓步、马步、蹲步为主,步步有势,势势连招。步法则有: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而没有蹿,蹦、跳、跃的步法,即所谓“八极、八极,脚不离地”。
  八极拳流行于河北、大连、北京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吴连枝——八极拳第七代传人。
  韩俊臣——八极拳第八代传人。
  张春青——八极拳第九代传人。
  周宪武——八极拳第九代传人。
  韩国刚——八极拳第九代传人。
  樊铁骊——八极拳第九代传人。
  劈挂拳又名“披挂拳”,原系通背拳中的第一路子拳,后经发展自成一派。劈挂以其“猛劈硬挂,大开大合”在中国武坛久负盛名。明代在黄河流域一带流传。后传至沧州等各地。当时的李云表,便是沧州著名的劈挂拳家。
劈挂拳的内容主要有拳术、器械、基础训练及散手等。
拳术有四套:即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此外还有包罗以上四个套路技术的“大架子”。以其为劈挂拳之母,练功时,慢拉柔练,调劲运气。
劈挂拳的基础训练主要有“十二大蹚子”即所谓十二个招法:单劈手、鹤子穿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等。这十二招法不仅是进行套路演练“盘劲”的有效方法,而且招招技击性强,可反复单练,用于散打实战。此外还有十路弹腿,溜脚势等。
劈挂拳拳势大开大合,拳法有所谓十八字诀,即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擂、砸、猛等法。其特点是,发力饱满,气势贯通,双臂交劈,大开大合,劲路上讲究翻扯劲和轱辘劲;身法上要求吞伸吐缩,虚实往还。练习中则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整套演练追求汗衣流水,气势贯通的效果。
劈挂拳在训练中要求遵循“理(拳理)象(拳势)会通,体(健身)用(技击)兼备”的原则。就是既要注重健身作用,又要考虑到实战意义。故历来注重“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训练程序,从拉架势,调劲气到演练拳套,进而击技用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套路与散打技术融会贯通。
劈挂拳在散打实战中主张以快打慢,以长制短、横拦斜击,闪进攻取,以一贯之,如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所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劈挂在实战中双臂交劈、放长击远、猛劈硬挂、快打速攻、凶猛异常。但放长击远亦有弊端,即往往不易收住,易使对手乘虚而入,故劈挂拳在猛劈硬挂,大开大合中还必须讲究一个“滚劲”,以圆分劲,化势而走,翻滚不息,扬其长避其短,战而无不胜。
  劈挂拳流行于上海、北京、浙江、甘肃、吉林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王志海——劈挂拳传人。
   王华峰——劈挂拳传人。
  通臂拳又称通背拳、通备拳,与其他拳种比较,别具一格,特点显明,故颇引起青少年的锻炼兴趣。
当代通背拳就武术技术内容分类来说,隶属于传统项目中的拳术套路。传统项目不象自选项目那样受到规则的限制,全套动作演练时间只要一分钟就可以了。
通背拳作为传统项目中的拳术,它的套路内容、风格特点也各有不同。通背拳还可分为五行通背、白猿通臂、六合通臂、五猴通臂、劈挂通背等不下七八种。
名称的记写方法,有用手臂的“臂”,脊背的“背”,也有用齐备的“备”字。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把通背拳的“背”字,定写为脊背的“背”字。今后将在专业术语记写上采用脊背的“背”字为正确,这种写法突出了通背拳腰背发力贯于肢体的技术特点。
通背拳的历史发展较为久远,流行地域多在河北、山东、山西一带。据记载,早在南北朝(公元四二O—五八九年)时,称其为“善拍张”(《南史·王敬则传》)。“拍张”即双手抡臂拍舞的表演,即当代通背拳的缩影,也可说是其名称的来源。后来在民间广泛辗转流传,使它形成了各种流派。如河北省流行的沧州通臂拳,据传是在清代咸丰年间(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年)有一僧人传去的。沧州通臂拳练法上讲求:“疾步勾子,纵步斩”之说,它的近代代表人物有刘玉春、郭长生(外号郭燕子)等人。而流行的另一支,五猴通臂拳,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0年),一位叫祁信的(有说是山东人),在河北冀县一带传授。五猴通臂拳在练法上讲求“冷、弹、脆、快、硬”五字诀。近代代表人物有张策、刘月亭等人。
通背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练拳不见拳。即出手为掌,点到才变为拳;二是甩膀抖腕,击拍动作轻快响亮;三是全套动作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通背拳技术的总体要求归纳为:
一、探腰拔背、放长击远。
通背拳的基本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其基木姿势变为“引手”。要达到出手进击、放长击远,从引手动作开始就要注意探腰拔背,也就是要达到“发劲必蓄势”。使身体各部关节处于舒松状态,蓄势待发。
二、冷弹柔进,坚韧交错。
这是讲发劲过程。拳谚说:“出拳如炮发,用掌需坚韧“,“着力似冷弹,变换要交错”。
三、闪展灵活,步内含腿。
通背拳的“通’字就本义来讲,即通达的意思,以贯通的方法为目的。要领始终在腹背,腹背的效能可以通达四肢,所运之力乃由腹背发之。运动过程中是“以步为先”,即步到身到,身随步转,有虚有实,灵活多变。在起动中,随步法的转机而使用腿法,即所谓“步内含腿”。
四、猿目鹰神,气势完整。
这是指眼神的敏锐。随动随静、望远视近、左顾右盼与动作的外型保持气势完整。
  通背拳主要流行于北京、大连、烟台、天津、辽宁、上海、四川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杨书洪——通背拳传人。
  马 杰——通背拳传人。
  关铁云——通背拳传人。
  徐长安——通背拳传人。
  戳脚,是我国北派拳术中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以灵活多变的腿脚功夫著称于武林。北派拳种多重视腿脚技法,故又称“北腿”。拳谚说得好:“拳打三分,脚打七分”、“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戳脚可谓“北腿”拳派之代表。
戳脚这门拳种,起源于宋代,盛兴于明清。传说最初是由邓良根据十八基本腿法,按珠算九归演出了九趟戳脚,又按三盘九点构成一百零八连环腿,后传于周桐,周传于岳飞,故戳脚翻子派拳师多奉岳飞为祖师,供奉岳武穆。《水浒传》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有一段描述,写的是武松使用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还传说梁山首领之一的卢俊义(真名李进义),也曾从周桐学过戳脚,后传于燕青。现在流传的燕青翻子拳(十八趟),据说是因燕青所练而得名,故现在有人把戳脚称为“水浒门”。
太平军北伐将领林风祥部下的一位战将叫赵灿益,精通戮脚和翻子拳。太平军攻打天津失败后,赵灿益就隐居在河北沈阳一带,将“戳脚”传给段永清、段永和兄弟俩;将翻子拳传给王老梓、王占鳌等人。段、王两家拳技经常交流,因此,后继者多兼戮、翻两种拳艺。清末,该拳艺流传于东北沈阳等地。
东北戳脚的传统套路分两大流派:武趟子和文趟子。北京戳脚没有文、武趟子之分,全称“戳脚翻子’,即”戳脚”和“翻子拳”的简称。还有一种是综合文、武趟子之长编创成的套路。
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传说由王氏继承者徐兆熊到东北将戳脚拳技传授给沈阳郝鸣九,后继者又称其为“郝式戳脚”。其特点:架式舒展大方,动作雄健武美,刚健矫捷。手法严谨细腻,脚法灵活多变,手脚配伍合理;步法、腿法合一,利于放长击远。劲力刚脆、勇猛,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以刚为主。套路有“九路连环鸳鸯脚”九路,即一路跺子连环鸳鸯、二路展翅鸳鸯、三路迎风变式鸳鸯、四路狸猫扑鼠鸳鸯、五路白蛇吐信鸳鸯、六路闪式鸳鸯、七路反背劈砸鸳鸯、八路八卦连环鸳鸯、九路九转行式鸳鸯。这九路拳可以单练,也可以互接互换连结起来练习,故称为“九转”,每路拳没有固定的过渡架式,也没有走空之处,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连发击,环环相套,似连环索紧紧扣连,故叫“连环”。腿脚的出击,常是一左一右,左右互换,似鸳鸯鸟成双配偶,故喻之为“鸳鸯脚”。还有一种戳脚地趟技套路,叫“九滚十八跌”。
文趟子是武趟子后来变化发展起来的套路。传说清光绪年间,沈阳拳师胡奉三慕名千里奔赴沈阳,拜戳脚艺人段氏为师,苦练数年,深悟戳脚之奥理,载艺归还。后经胡氏发展,形成了文趟子拳套,有称“胡式戳脚”。其特点,架式小巧紧凑,动作明快、招势严密,灵活多变,式式环连,无停无歇,出手、发腿迅疾。套路有十二连拳、十八拦拳、燕行拳(小燕行拳)、肱拳、转环拳、玉环拳、武侯拳(又叫武势膛子)、六门拳、二八拳、二八腿、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软四趟子,还有单操八十腿,单操手八十一诀等。.
综合文、武趟子技法之长,吸取戳脚散打技法之华,按照攻防技击规律编创成的“戳脚摘要,拳套,称文武结合趟子。其特点:兼备文、武趟子共同优点,将高低、回环,伸缩、收放等动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招势严密精悍,动静相间,刚柔相济,虚实互融。
戳脚后继者大多是带艺投师,从而为戳脚充实了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戳脚形式,如“地功戳脚”、“戳脚翻子”、“少林戳脚”、“弹腿戳脚”、“形意戳脚”、“八卦戳脚”等等。这些新的戳脚拳套,无论在形态、节奏、技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戳脚练习以腿为本,技击实用以腿为先。
戳脚的腿法,步法,名目繁多,朴实无华,利于竞技,讲究实用。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腿法有:砸丁,侧点脚,后挑腿等。在这三种腿法基础上还发展有明腿、暗腿,秘腿、藏腿等变化,并分高、中、低、底四盘。诸如后撩、倒踢、前扫、后扫、旋踢,还有结合腾空跳跃的飞脚、连环双飞,蹬踢、侧踹,以及结合转体的旋风,旋子等腿法。其基本踢法有:丁,踹、拐、点、琢、错、蹬、碾八种。北京戳脚翻子的腿法练习讲究:掀、摆、前、后、点、圈、查、寸八法,从而生出寸腿,搓腿,查腿,撞腿,排腿,十字腿,迎面腿,摆莲腿,偏掀腿,里合腿,跺子腿,蹶子腿,蹬子腿,花篮腿,后摆腿,提膝吊点腿,九翻鸳鸯腿,玉带连环腿,这十八种腿法称明腿;还有暗腿,拽莲腿,圈点腿,藏花腿等数种。
上述各种腿法,进有方,退有度,上下左右均可使用,变化神速,动静无形,拳修说得好:“若用腿打人,全凭腿连环”。多种腿法的连环出击,势威力猛,似“连环炮”连连发击,使人防不胜防。
截脚常见的步法有:玉环步、转趾步、倒擂步、穿林步、旋转步、麒麟步、跨栏步等等。这些灵活多变的步法,在技击上起到下肢发脚,半步赢人,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目的。
戳脚虽以腿法为主,但手法亦很严谨细腻。文趟子主要手法有:贴、穿、将、推、展、提、绵、转、撞、缠;武趟子主要手法有:劈、挑、冲、架、拍、穿、剪。技击上表现为拥抱、旋转、开张、紧凑、单靠、绵长等技法。老一辈戳脚名家都极为重视手法的运用,并总结有颠、钳、折、落“四字诀”手法精要。颠,就是两臂借助自身体重重心下降,运用腰档劲力向下猛烈颠压对方;钳,就是两手运用掌指之劲力,似“老虎钳”般,夹扣对方;折,两手运用短促劲力压崩对方;落,两臂运用腰档劲抡挥劈砍对方。
戳脚在眼法上强调“左顾右盼”、“视前及后”,并做到眼行拳随,眼拳同行,指那打那,视那踢那,出击必中。
身法,是上、下肢运动的总“轴”,要求中正、安舒、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四肢、五节,(肩、肘、腕、胯、膝)发力顺畅,全赖身法带动,进退、闪摆、拧扭、盘旋等,都由身法变化而出。手出由脊发,脚出由臀生,周身劲力均借助于腰胯、身法之内劲发出,这样可以做到劲整、力合,雄厚有根。实用时,颠翻穿插,高低回环,横栏反闯,抽换盘旋,前后倒踢等,都能做到“快”、“转”、“急”、“变”,变幻莫测。即拳谚所说:“艺备身法方显高,技至无形始见奇”。
戳脚主要流传在中国北方河北、津京、东北等地,南方亦有习练者。
  现主要传人有:
  王顺成——戳脚传人;吉林市人。
  关乃超——戳脚传人;吉林市人。
  刘冠宇——戳脚传人;吉林市人。
  翻子拳,原名“八闪翻”,又叫“翻拳”,是一种传统拳术。翻子拳具有明显的外家拳刚劲迅捷之特点,属少林拳派。翻子拳所以称“八闪翻”,因其主要招势有八个,练习时动作闪摆,取势如风驰电闪,翻生不息。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八闪十二短”,即为翻子拳之“八闪十二翻”,因此翻子拳少说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翻子拳过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相传,曾有一少林僧人将此拳艺传于高阳段氏,以后段家世世相传,久经磨炼,拳艺遂深。过了数十年后,曾有一少林僧人前去比武,竟难以抵挡其凶猛刚劲的拳术。少林僧人叹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段式翻拳出于少林而胜于少林”。后有群匪掳掠村庄,段氏后人依仗此拳,打败了土匪保护了村庄。从此翻子拳名声更为大振。现在,此拳盛行子河北、辽宁、甘肃、陕西,各地流传的套路大同小异。翻子拳套路一般比较短小精悍,发力迅猛,双拳出击密集如雨,架式俯仰闪进,功作一气呵成,故拳谚说“翻子一挂鞭”。
翻子拳手法讲究击、劈、盖、擂、捺、捶、搬、抖、擂、圈、锁、拿、扣、刁等。身法讲究俯、仰、闪、摆、吞、吐、浮、沉。步法讲究疾、撞、垫、擂、摆,有连环步、纵跃步等;腿法讲究勾、蹬、弹、端、点、铲等;劲法讲究脆、快、硬、弹,掌如利刃,拳似铁锤,发劲如雷。
翻子拳的基本套路有站桩翻、萃手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翻子拳在数百年的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盛行于河北地区有燕青十八翻、一字翻子,盛行于甘肃等西北地区的马家翻子、鹰爪翻子,盛行子东北地区还有龙形翻子、鱼跃翻子等等。现在西北、东北两地翻子拳法,虽在劲力风貌,略有不同,但仍同属一脉。
翻子拳非常讲究实用技法,演练起来,气势磅礴。
近年来,翻子拳常与戳脚,劈挂相配伍,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之劲道。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翻子拳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北、山东等地区。
  现主要传人有:
  杨玉玺——翻子拳传人;吉林市人。
  马德松——翻子拳传人。
   赵军——翻子拳传人;吉林市人。
  红拳是长拳的一种。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闗中,据故官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记载,清代,山东河北交界地区传习红拳者颇多。乾隆间常子敬,嘉庆间张景文,道光间张真,光绪间阎书勤等.皆是红拳拳师。此外,道光、咸丰年间闗中并出三三(即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東潼闗饿虎蘇).皆精于红拳。红拳曾被民间反清秘密组织作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手段,流传很广。除了山东、河北外,在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均有傅习。有的人将“红拳”写为“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典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基本手法有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红拳架势端正,出手时多拧腰探背,伸膀连击,步法注重闪展腾挪,出步多含跤法,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拳套有大红拳、小红拳、二路红拳、闗西红拳、闗東红拳、月明红拳、还有黄莺架、二十四式、六脚式、短拳、行拳、七架拳等。据说有三十六路之多。
  洪拳主要流行于山东、广东、河南、江苏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郑义德——洪拳传人;吉林市人。
  林欣——洪拳传人。
  赵志凌——红拳传人。
  查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长拳类,盛行子山东聊城地区冠县。据说该拳于明朝末年,由一位姓查的回族人所传授,故名查拳。
一九二七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列查拳为必修课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查拳被列为全国武术竞赛传统拳术第四类比赛项目。并编入全国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查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四川等省,以及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并正在为增强人民体质、传播友谊作出贡献。
查拳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演习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动迅静定、节奏鲜明,尤其配以窜翻跳跃、闪展腾娜、起伏转折等技术动作,更令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
传统查拳套路共分十路,每路有三十至六十个动作。第一、三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刚一柔的技术要求。十路查拳的名称是:
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东关、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
查拳的主要技术特点:
一、刚柔相济。查拳动作舒展大方,活动范围大,可以发展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用劲有柔有刚,发力顺达,有爆发力。如作冲拳、推掌、劈掌、砸拳、弹腿、蹬腿、踹腿等动作时,都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最忌“僵劲”、”硬劲”。
二、动静相宜。查拳要求动作在运行中,有如风驰电掣,迅猛异常。而在定势时,无论运行动作的激烈程度如何,都必须迅速转入静止、稳定状态。动静相宜,指的是动作运行过程中,虽静欲动,虽动欲静。也就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这样的快动和骤静的转换过程中,充分休现查拳的鲜明节奏和韵侓。
三、快慢相间。拳诊说“拳似流星,眼似电”。即做动作时,在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下,用最快的速度发挥拳、掌的最大力量,收到“以速度制胜”的效果。每个动作的运行,可根据各自节奏上的快慢、刚柔、轻重、缓急等不同要求,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即如下三种情况:
1、单个动作时,起动阶段要松缓,完成动作的一瞬间要快速。
  2、前、后动作衔接时,方向相同,动作连续,劲力顺畅,体现快速的特点,方向相反,用力方向不同,动作不便衔接,必须经定势过程转换下面动作,虽稍有停顿,但要显得干净利落。
  3、全套动作各段落之间在韵律上有开始、高潮、结束之分。即由开始的清楚稳健,过渡到起伏转折、闪展腾挪的高潮。随着动作难度的增加,运动速度也相应加快,将演练气氛推向高潮。即将结束时,再逐渐放慢速度,使动作趋于平和。
  四、起伏转折。在查拳套路中,有许多动作是由高姿式过渡到矮姿式,或由矮姿式过渡到高姿式,再加上一些左右转动、折叠或以前脚掌为轴,自然旋转。
  五、开合协调。顾名思义开是张胸,合是收拢、缩小。查拳中的许多动作都是由开(张)到合(缩)或由合到开,再配以步法、身法、眼法,手到眼到,使整个动作干净利落。
  六、内外合一。外指的是形体动作,即手、眼、身法、步。内指的是意识、呼吸、气力。查拳强调手眼身法步与精气力神的协调配合。
手与眼的配合:即动作运行时,头随手转,眼随手动(是指在做主要动作的手);定势时,眼神要凝聚一点,看动作运动的前(侧)方,或做主要动作的手(脚)所指示的方向。
手与步的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拳脚齐发,上打下踢(指手法与腿法的配合)二是手到步落,上下相随(指手法与步法、步型的配合)。在许多动作的运行和静止时,手脚都同起同落的。
身法与四肢的配合:体现在动作运行过程中的胸、腰,腹恰到好处的拧、转、含、展,以加快上下肢动作运行的速度,加大动作的幅度和发力。
动作配合呼吸,以气催力,使发力动作更加迅猛.通过恰当地调节呼吸,增强运动耐力,不致在练拳过程中出现气促、拳乱的现象。
   以上手、眼、身法、步、精神、呼吸的配合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是:眼随手动,步随手变,精神充沛,气贯丹田,相互联系,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动作上下完整、内外合一。
  七、攻守清晰。查拳中的大小动作均包括进攻、防守。架是防守,打是进攻,动作清晰,攻守分明。手一挥动,不是防守便是进攻。“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查拳中的攻防尤以腿法技击作用突出,许多动作往往都是上肢动作防守,下肢动作进攻。
  八、神形兼备。查拳练习要求全神贯注、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在思想上要有实战的观念。肢体动作与神相配合,达到精神、形体合一。通过迅捷动作,锐利的目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查拳小巧玲珑、干利落的风格特点。
查拳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等地。
现主要传人有:
  张文广——差拳传人。
  李福妹——查拳传人。
  邵光璞——查拳传人。
  华拳,是个古老的拳种,起源山东省的济宁。传说唐朝开元年间,华山附近的游侠蔡茂,精剑术,擅击,散居长安,闲时兴起,常拔剑起舞作龙蛇之势,即空手也能腾跃作旋风状。后来因与权贵之家结怨,手刃仇人,遂隐避任城(济宁在唐时称任城)。到了宋朝宣和年间,他的后人蔡泰、蔡刚,也是勇武绝伦,常被选为相扑手参加州郡或京都的“露台争交”。通过比武技击实践,逐渐创编出独具一格的,以精、气、神“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的拳法。为了表示他们没有忘怀自己的先祖来自华山,于是把他们所创始的拳法命名为“华拳”。明朝嘉靖年间的蔡挽之,自称是华山蔡氏的后裔,晚年遁迹江湖,不知所终,由于独身未娶,无嗣,济宁的华山蔡氏一脉遂没,只有《华拳秘潜》传留于世。清朝末年,开始使华拳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的武术大师蔡桂勤,虽然也是蔡姓,但与华山蔡氏却非同宗。华拳的传播者蔡桂勤,宇拙亭,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生,山东济宁蔡行人。蔡行是个世代喜爱练武的村庄,擅长枪剑,也擅长华拳,是早年华山蔡氏因同姓之故而传于该庄的。然而由于屡遭天灾人祸,土地清薄,人口流离,到了清朝咸丰时候,该庄擅武的人仅存蔡公盛等寥廖几人。蔡桂勤幼年先跟他祖父蔡公盛习武,祖父逝世后,因家境贫困便离开了蔡行到城市谋生,迁居济宁南门外皇经阁,十七岁的时候在太白楼遇到了当时以华拳名噪一时的著名武术搏击家丁玉山老先生,为了更进一步深究古华拳的真谛,便认丁玉山为老师。
学艺三年,蔡桂勤尽得丁玉山所传的华拳拳法,同时又有着自家的华拳拳法,于是逐渐地成为晚清以来近代华拳的宗师。
华拳的拳路有很多,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一至十二路华拳。这些拳路既能够单人练习,又能够双人对打,多是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的规律所组成。经常练华拳,能够训练人们的格斗技能,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长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
华拳的风格特点是: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它有着严格的技法要求:
一、形体工整。华拳的每个动作势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做到准确、齐正、匀称,结体严整,线路清楚,一丝不苟。《华拳谱》中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华拳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唤作“五体”也唤作“五骨”或“五筋”。即每一个动作势式无不都是由这五条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结体不工整、不匀称,就不能算具备了华拳拳法之形体。因之,它强调拳法的形体必须“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舒展,势正招圆,形体工整。
二、筋骨遒劲。华拳的动作势式如果仅仅做到了形体工整,也还只是空架子,没有达到质的要求。《华拳谱》提出:“筋骨道。乃可谓之质善。”只有组成动作势式的“五体”都充实了遒劲,使形体的骨梗强劲有力,才算是达到质的要求。要做到筋骨遒劲,还必须从华拳拳法的“骨法”,着手,运用“撑、拔、张、展、裹、扣、沉、塌……”,“贯其力于股肱之中”,使四肢躯干处于紧张的张力状况之下,这样就具备了筋骨遒劲。形体达到了工整,筋骨充实了遒劲,“体称劲遒”,方始够得上拳法的“形质完善”。
三、心为主宰。“心为一身之主宰”,华拳认为形体的任何动作,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的。只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内在的心志活动,那么拳法就不能达到质的高度。《华拳谱》中说:“心坚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这就是说,“体称劲遒”的关键还在于“心力”的作用。除此,还说“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心志活动主宰着拳法的一切。为此,非常强调“心在势前,势居心后”,“心动形随”。
四、动迅静定。华拳有招有势,《华拳谱》中说:“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为此,拳法很强调动迅静定、有节有序的要求。
五、气势连贯。华拳强调在一路拳法里面,所有的动作势式都必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连”,并不是要求把整个拳路的动作毫不停顿地一气练完,中间没有间歇。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势之间,应该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子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六、善调气息。华拳重视呼吸的调节,《华拳谱》载有“提、托、聚、沉”四法。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转入高动作或跳起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势或低势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转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这些调节呼吸的方法,又须以‘沉”为主,始终“气贯丹田”;并随着动作势式的变化,自然运用,不允许强作吞吐。
七、阴阳对立。华拳把拳术中的动静、刚柔、虚实、进退、伸缩、张弛等等的对立统一因素,称为“阴阳二气”。《华拳谱》说:“二而为功”。认为有阴有阳才能有运动、有变化,才能产生功用来。如果只有阴,或只有阳,只有“一”而没有“二”,一切都将滞息。所以,华拳对拳路的章法、结体、劲力以及技击实战的攻守等等,都是非常强调“阴阳二气”的对立因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也将华拳列入教材内容之一。
  华拳主要流行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现主要传人:蔡龙云——中华武术泰斗,编著出版了一至四路《华拳》,畅销国内外。
  八卦拳不是八卦掌,八卦掌由一代宗师董海川所创!相传,八卦拳是由2400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路所创。子路家境贫寒,经常受到市井无赖的欺辱,为了保护自己,他摸索出了一些拳、腿、脚、掌用力打击的套路规律。后来,子路拜师孔子门下。子路对拳术招式不断筛选,并使它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拳术。孔子根据其拳术特点命名为“子路八卦拳”。
  八卦拳是技术风格完全不同于八卦掌的拳……”。 八卦拳属少林体系拳术,套路共分二十四路,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上、中、下八卦各分八路。拳趟路为直线一来一回,动作刚猛,朴实无华,强攻硬进。其古谱歌诀曰:“八卦本是绝艺拳,其中奥妙广无边,一式内中藏三手,进攻防守多变幻。学会卦拳打摇转,天下教师打一半,精通卦拳九仙图,十人见了九人赞(服)。崩打豁挑势难挡,劈砸抽留夺魁元,勾挂排跺来势猛,风神俏丽难分辨。手眼身法拳出众,历代拳术它占先,武术门中无价宝,先师留下万代传。
  在传承过程中,子路八卦拳又分为红拳、白拳两派。因八卦拳历代密传,世人所知甚少。
  八卦拳流传在河南开封。
现主要传人有:
张继永——子路八卦拳第四代传人。
  六合拳,是一种技击性较强的传统拳种,据说源出于少林拳。河北沦州的六合拳,传说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河北泊头镇一位姓曹的老拳师传于沧州李冠铭。李冠铭又传于王殿良,王殿良再传给佟忠义和李树亭等人。被称为“沧州二杰”之一的佟忠义在上海开设拳社传授此种拳艺。
所谓“六合”:一说是拳套、架式按东、南、西、北、上、下六种方位组成,并要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二说是行势走架,做到“内三合”,即眼与心合,胆与力合,气与血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说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
六合拳的风格特点:拳架威武挺秀,舒展大方;动作紧凑、精悍,刚劲有力,虚实分明。行势走架模仿龙、虎、鹤、兔,猴五形动作,及八卦方位进行训练,要求做到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灵活。
一、动如游龙。龙是我国古神话中的神物,有翻江倒海之能。其动态特点是:起伏,翻腾,柔中有刚,气势勇威,声光惊人。就是说打拳时的身法的起落,手法的屈伸,步法的跳跃转换,要轻灵圆活,刚柔相济,动静分明。行势走架,遍身活泼,动作柔韧犹如神龙遨游海空,其矫莫测。
二、定如卧虎。虎为兽中之王,神态威猛,有纵山跳涧之能。其动态特点是:静如夜空清月,动似疾风雷电,神发于目,威生于爪,神威勃勃,吼啸惊人。就是说每一定势动作,都应做到松沉稳定,犹如养精蓄锐之卧虎。蓄实内劲,臂坚腰实,精力充沛,“形神合一”、“内外六合”,动静相兼,刚柔并济。只有这样才能步稳、脚实,劲力饱满,发势迅疾,勇猛。
三、迅如狡兔。狡兔机敏灵活,善于奔跑、躲闪。其动态特点是:奔跑迅疾一溜烟,躲闪敏捷多机变。就是说拳法的一招一势,都要做到轻灵、快速。
  四、灵如猿猴。猿猴善于攀登跳跃。其动态特点是:身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天的柳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