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上海迪士尼乐拍通775这个游戏交易平台?我同学在上面卖了个游戏账号,然后买家付款取不出来

我在手游6508交易平台卖了游戏账号提现的时候说我账号填错了资金被冻结了 让我充值 可靠么_百度知道
我在手游6508交易平台卖了游戏账号提现的时候说我账号填错了资金被冻结了 让我充值 可靠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假的 我建议举报他,涉嫌诈骗
采纳率:80%
不可靠。他们有什么资格冻结你的资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某一股票每笔交易如何区分买和卖_百度知道
某一股票每笔交易如何区分买和卖
有买当然就有卖,但是在某一种股票的每笔成交显示中(交易软件中随着时间不断刷新的成交状况),为什么有的显示是卖出,有的显示是买入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在股票交易明细中,会有写买入还是卖出的股票的,每一笔交易前面都会显示“买入”或者“卖出”字样。2、股票交易是指股票投资者之间按照市场价格对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所进行的买卖。股票公开转让的场所首先是证券交易所。中国大陆目前仅有两家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有买的就有卖的。成交的手数也是如此。有卖的成交100手。也就是说这100手是有人买进的。至于你看到的那个是主动买卖单子。在买1到买5 卖1到卖5 中显示的是提前下单的。当有人主动去买进卖1价格的单子的时候。成交的手数在笔细节中将在后面显示 红色的B当有人主动对着买1价格的胆子买出的时候成交的手数在笔细节中将在后面显示
绿色的S只是证明是主动买还是主动卖。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显示的是主动性成交,比如10元有人在等待买入,有人看到后挂单卖出,显示的就是卖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股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谁偷走了银行理财诚信_银行首页_银行评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谁偷走了银行理财诚信
  银行这一“信用”的象征,近期却常常被披上缺乏“诚信”的外套。在一些投资者的眼中,银行不再是大众资金的保险箱,发售的理财产品不再“安全”,理财经理也不值得“信任”,标榜“钱景”灿烂时常落空。从“飞单”事件到QDII产品巨额亏损,银行理财市场的负面消息不断涌现。我们不禁要问:银行理财市场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让投资者认为自己“上当了”?
  ⊙记者 张r月 ○编辑 张亦文
  1 狸猫换太子 银单变保单
  记者在调查后发现,目前市场上存款储蓄变保险单、银行理财产品变保险产品的事例比比皆是。投资者一边哭诉着进了“贼窝”,一边埋怨者自己轻易签下保单合同。“圈套”、“被坑了”是银保产品购买者提到的高频词语。
  一位胡姓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打算用一笔储蓄投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不过,在到达N银行营业厅后,由于当期在售的产品收益较低,胡女士则打算先将这笔金额进行活期储蓄,待有满意的理财产品上线后,再进行投资。
  胡女士这番话刚脱口而出,客户经理连忙告知,银行中有一款万能型保险产品收益稳定,且有人身保障功能,十分适合中年女性。在客户经理的精彩生动地介绍中,胡女士最终决定放手一试,一次性将13.9万元投向这款保险产品。
  据胡女士回忆,当时客户经理向她称道,这款保险产品既有固定收益,每年又有5%的分红收益,5年到期后返换本金,若在投保期五年内投保人出现意外事故,还可获得20万的身价保障金。
  不过,一年后胡女士查看产品分红状况时,却发现未有分红到账,她赶忙前往该银行营业厅询问。令她吃惊的是,银行业务人员告诉她,分红需到保险公司领取,与银行无关。此时胡女士才意识到“上当了”。
  胡女士求助保险专家为她仔细解读产品条款后,才发现客户经理所标榜的5%的收益,其实根本无法保障,分红的实际情况依赖于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同时,保险期间,初始费用为2.5%,即1万元中只有9750元入账。若投保人在5年内提前退保,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收取10%、8%、6%、4%及2%的手续费。
  胡女士称,客户经理向她推荐的过程中,从未提及产品是保险,她便以为是银行开发的保险理财产品。弄清情况后,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销售圈套”。另外,胡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家人及同事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理财不成,反被套牢。
  2 产品宣传单里的文字游戏
  上网一览理财产品排行榜,6%、5%、4%的收益水平吸引眼球,再看看旁边的投资期限,60天、40天、7天。短时间内,能获得这样“高”的收益,不少投资为其动心。
  王姓投资者曾在Z银行购买了一款稳健型短期产品,产品介绍显示,该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达4.7%,投资期限为59天。王先生琢磨着,若投资十万元,3个月后,便可拿到4700元的利息,如此丰厚的回报,怎能错过。
  “自从购买了产品后,我天天都盼着产品到期日,我打算给家里换台电视。”王先生提到。不过,当那天终于到来时,王先生却十分失望,因为到手的收益只有700元左右。王先生看到账短信提示后,心里估摸着难道是产品出问题了,说好的4位数,摇身一变只有3位。
  待他向银行求证后,才知道原来产品介绍中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投资三个月,自然只能拿到3个月的利息。王先生告诉记者,购买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并未特别告知是年化收益,由于自己是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对具体指标不了解。看漏了“年化”二字,错信了四位数的收益回报。
  如果说看漏了“年化”二字是失误,那看错了“预期”二字,投资者只能自食苦果。李老师是上海某初中教师,通过网银购买了一款结构性产品。192天7%的收益,符合李老师的投资要求。
  产品到期后,李老师发现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变为了5.2%。他在一番了解后,才知道该产品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是“假的”,实际收益水平还依赖于投资标的的市场行情。
  此事发生后,李老师自嘲道,“平时在学校里教授知识,自己却连基本的文字都没读懂,真是有愧于教师职业。”
  记者向李老师了解到,她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由于偷懒并未亲自前去柜台购买。在与自己之前有过两次合作的理财经理联系后,基于信任,便自行在网上进行操作。
  “我根本没意识到‘预期’的差异,之前购买的产品完全达到了宣传时的收益水平,这次便认为也可以实现收益。理财经理也没告诫我风险,只提到产品设计不错,然后简单解说了当前的行情,建议我购买。出于前两次的成功合作,我并未对他的话产生质疑。”
  3 没有兑现的“纸上财富”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投诉案件层出不穷。投资者称,“本以为将钱投资在银行等于放进了保险箱,可是没想到,短短一年,产品亏损逾40%,着实让人心寒。”
  林先生是一名在沪做生意的闽商,平时家里的理财事项交给林夫人打理。2007年时在朋友的介绍下,林夫人购买了某外资行的一款QDII产品。据林夫人回忆,接待他的理财经理将这款产品描述得天花乱坠,其中不断强调海外市场如何存在投资潜力,不时还穿插一些英文单词。
  “他告诉我,QDII产品如果运行表现良好,产品到期后的收益空间非常大。普通情况下,都能达到20%左右。我自己也不懂金融市场,但身边很多朋友都在投资,加上理财经理语言很专业,我便按照他的建议投资了2000万。可是没想到,短短一年后,我的账面金额大幅缩水,产品净值大量蒸发。”林夫人无奈地表示。
  她继续补充道,“若不是朋友提醒我,我仍不知道近一半钱没了。事情发生后,我立马质问我的理财师,不过,他却叫我放心,称产品净值随市场出现浮动是常事,投资应看长期,只要产品到期时,收益水平看涨就能赚钱。距离产品到期还有三年多,仍有盈利空间。”可惜的是,理财师口中所说的“上涨”始终没有发生,林夫人去年将产品赎回时,亏损超40%。
  林夫人最后用 “变脸王”形容了银行理财经理。“购买时,他们信誓旦旦称产品收益安全可靠,转眼间,就变成一纸空文。无论怎样找银行理论,他们总有道理‘打发’你。购买前弄了一个风险测试糊弄我,产品出问题后,便建议我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我要是能看懂产品说明书,能清晰了解市场,又何必去咨询银行理财经理。”林夫人表示。
  实际上,近年来,投资QDII产品遭遇亏损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这些投资者大多表示,签合同前有阅读产品说明,但由于条款干涩难懂,主要将理财经理的建议作为购买标准。
  4 理财经理的销售误导
  记者发现,目前许多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为“零风险投资”,甚至将预期收益和到期实际收益的概念混为一谈。“投进去就有钱赚,到期就坐等拿钱”是部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看法。特别是女性,由于天生比较感性,所以在听了理财经理一番华丽的介绍后,往往会失去判断标准。
  记者在走访银行网点时,部分受访投资者向记者表示,他们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兑付风险,银行理财与股票投资不同,有深厚的安全防线。而他们的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与理财经理的销售方式有关。
  在受访的人群中,多数自称有多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经验的投资人,在被问及是否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分类,是否明白何为区间设置,是否知道理财产品也存在亏损等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出现了概念不清晰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需要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全面告知投资风险。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在介绍相关产品时,不应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销售语言。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理财经理在介绍产品时,依然偏向于扩大收益效应,回避产品风险,存在销售误导。
  谈及销售误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经理告诉记者,银行柜员或理财师在成功售出一款保险产品后,可以获取提成,高于银行储蓄业务。但是,由于银行业务人员并不精通保险知识,缺乏向客户准确解释保险细则和条款的能力,在宣传时难免出现偏颇。然而一旦客户发现所持有的保险产品并无短期理财功能,便会向银行“讨公道”。银行再甩甩衣袖,如踢球般将客户的矛盾踢向了保险公司。
  在沪某外资行产品部总监也称,银行理财经理的确存在销售语言不当的情况。QDII产品通常是与海外市场指数、基金、股票或大宗商品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较高,但到期收益不确定性较大。自己银行出现亏损的这些产品多是在2007年发售,产品设计时并未预料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因此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产品出现亏损,银行有一定责任,但抛开产品设计而言,最终说服投资者购买产品的是理财经理,他们的言行为影响着投资者的判断。
  “理财经理是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他们的专业性和行为代表着银行的形象。加强银行人员的内部培训是我行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希望能够完善内部机制,甚至建立一些赏罚体质,规范相关业务人员的行为,以维护银行的声誉。”该产品总监表示。
  另外,他还表示,理财产品交易是一个双向行为,有买才有卖。银行进行自我改善的同时,买家也应该学会具备契约精神。既然签订了产品合同,就应该有承担风险的准备,意识到 “卖方有责,买家自负”。通常情况下,很多买家往往过于在意短期的投资效应,才会让销售误导有机可乘。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迪士尼乐拍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