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的形成与发展

试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_百度知道
试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简略点,今晚要, 急急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进步 1促进民族融合 2加强中央集权 3抵御外敌 4天下统一 【山东省 2003 中考试题】
采纳率:19%
进步,因为三国时刚开始经济重心南移,移到我们这里来了
战争多了,和平少了,吴国的版图旷大了,有军队进入琉球(今台湾)。大概的说是进步了。
进步了,因为三国鼎立 发展了60多年的经济!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经济,稳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蜀吴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来发展经济?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城、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提供了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_百度知道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三国鼎立”的实质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诸葛亮舌战群儒,详细分析了联刘抗曹必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孙权与鲁肃、周瑜商讨再三,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开始建立。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初显威力,大败曹军,迫使曹操由攻势转入守势。孙刘借机发展各自的势力。刘备占益州,夺汉中,奠定了蜀汉的规模。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占领岭南,又招抚了占据广、交的士燮兄弟,做好了建吴的准备。关羽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引起东吴不安。吕蒙袭杀关羽,占据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孙刘联盟亦宣告破裂。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以给关羽报仇为名大举进犯东吴,孙刘关系恶化为战争状态。夷陵一战,刘备大败并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孙刘联盟必须恢复,才能共拒曹魏。诸葛亮鉴于后主幼弱,恐孙权“有异计”,立即派邓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邓芝晓以厉害:“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你若归顺于魏,大则要你入朝,小则以你的太子为质,若不听从,必然派兵进攻,蜀也会乘机顺流东下。如此,江南之地非你所有。孙权醒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孙刘联盟重新建立。
此后,蜀又派费祎、陈震前往。孙权与陈震“开坛歃盟”。从此,孙刘联盟确定不移,一直到蜀亡为止。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南。
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
因此,“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二、形成“三国鼎立”的条件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北方,与以巴蜀、江南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在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势均力敌的对抗,是形成“三国鼎立”的条件。
(一)地理条件:
“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魏则拥有广大的中原,地理上恰好为山水相依的南方对抗苍莽广袤的北方。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吴军习于水上作战,而曹魏中原兵不习水战。吴扬长避短,利用长江天险和强大水军,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曹魏的进攻。赤壁之战已经证明了长江天险是保护孙吴的一道天然屏障。后来,曹魏多年不能举兵伐吴,其中一条原因就是魏军不能轻易越过长江天险。西晋灭吴时,也是先占领长江上游,强大的王浚水师顺江而下,与吴平分长江天险才完成。蜀与吴以长江为纽带得以紧密联系,互相依托,互相支援。蜀还有崇山之阻,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州之地,魏有其七,地域广大,边境重要关隘要冲均派兵把守,灭蜀吴不易,守则有余。强大的曹魏,虽独霸中原,却在四十余年间,只能对南方的蜀、吴徒作虎视之势。
(二)经济条件:
曹魏经济与蜀吴经济相均衡,即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与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经济相均衡。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成了军阀混战的厮杀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辽阔的北方地区变成了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为了改变残破的局面,曹魏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发展经济。至曹魏后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洛阳成为人口稠密的富庶区。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江南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大量从中原流迁到蜀、荆、江淮一带。南迁人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和江南人民一道劳作,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垦田面积显著增加,建康“其四野则无数,膏腴兼倍”。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盐、铁、织锦业很发达。总之,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由于遭受东汉末年混战的多次破坏,尽管曹魏后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抑制;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经济却有了巨大的发展,北、南方经济力量基本上达到了平衡。这正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政治条件: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与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势均力敌。曹魏得到中原豪强地主的支持,东吴以长江南北的豪强地主为支柱,蜀汉得到荆益地主阶级的支持。
蜀亡时(263年)有人口94万,魏有443万,吴亡时(280年)有人口230万。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前有三国志宗僚一栏,开列三方人物477人,蜀汉104人,孙吴131人,曹魏242人。蜀、吴一方共有人口320多万,曹魏一方有443万。可见,无论是杰出人物(主要是地主阶级及其幕僚),还是人口,都大体相当,这是蜀吴联盟得以与曹魏对抗的政治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作用“三国鼎立”是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走向西晋,即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最终走向盛唐的顶峰,奠定了第一级稳固的阶梯(两晋及南北朝则可视为第二级、第三级历史阶梯)。
其一,“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东汉末年,封建军阀割据一方,全国处于分裂混乱的状态。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魏逐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至208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后来又统一了关陇地区。曹操统一北方,避免了群雄割据。他曾自负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确,曹操统一北方,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孙策打败扬州的割据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孙权代继孙策后,继续经营江南,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招抚广、交,统一了江南。刘备进军西蜀,占益州,夺汉中,南抚吴越,西和诸夷,统一了巴蜀地区。“三国鼎立”,使全国由分裂割据逐步向统一发展。后来,西晋继承了曹魏的衣钵,通过两次大兼并战争,灭蜀平吴,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因此,“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倒退。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孙刘联盟与曹魏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举妄动。诸葛亮五出歧山,战斗范围很小。此外,交战范围仅局限于彼此交界之处,于广大地区损益不大。相对稳定的环境,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三,“三国鼎立”有助于激发三国间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曹操依靠豪强大族统一北方后,力矫汉末弊政,推行打击豪强大族的政策,以抑制大族势力的发展,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他颁布“唯才是举”令,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被吸收入曹魏政权,有利于革新吏治,使政治比较清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曹魏实行军屯、民屯,取得了积极效果:在许昌附近募民屯田,一年得谷百万斛;邓艾在淮河流域屯田,每年得谷五百万斛。地方官大力招徕流民,使其重返生产一线。这些政策,对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还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针对“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士人每专权自恣”,诸葛亮采取了信赏必罚的法治手段,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政治比较清明。诸葛亮南抚夷越,西和诸戎,成功地安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并使其成为蜀汉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了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诸葛亮派一千二百丁护理都江堰。蜀设司金中郎将、司盐校尉等官职,加强管理盐、铁、织锦等手工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了增加劳动力,东吴强迫山越人离开山区,迁到平原,“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又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管理民屯生产。为了增加军粮,实行军屯,还设司盐校尉、司盐都尉,管理盐业生产;另设典船校尉、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东吴的冶铸业、盐业、丝织业、造船业都很发达。综上所述,“三国鼎立”是三国各方势力面对东汉末期的烂摊子奋发有为,重新收拾旧山河,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在汉、唐盛世之间,起到承先启后的积极作用。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三国鼎立乃时局必然 没有任何作用 对后世没影响 对戏剧小说家影响比较大 编写出大量三国戏剧 因为艺术家大量编写使得很多现代人喜欢看这段历史 发展跟过程就是三国时代战争不休 各国都想统一天下 无休止战争 直至司马家族统一天下
三国鼎立的意义在于化零为整,把之前由李傕、郭祀等乱政所造成的几十个割据一方的诸候统一为三个相对稳定的国家,使散布各处的大小战争得以集中,部分减少人口的损失,同时为之后的三国归晋提供了条件。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自然规律
你这问题也太大了,光过程就要写多少字。
看三国演义去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三国鼎立分裂了中国,不过国力大比拼却促进了中华文明向周边扩张
汉末以来政局演变到三国鼎立,对中国的统一性固系反动,而相反方面,从集中北方的中国势力分散意义,汉族势力与文化,却也因此得分三个中心与三个方向各别坚实发展。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雏形
魏国向朝鲜半岛与日本海方面推进的东方事业,蜀汉自长江上流域与吴国自江南的发展方向, 同样对汉族中国领土内非汉族诸种族的开化具有重大贡献。所以,三国时代政治上呈现分裂,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而言,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汉族势力膨胀时代。
自二世纪末以来, 以辽东郡为中核的公孙氏独立地方政权, 全有辽河流域与朝鲜半岛大半, 势力并渡海向山东半岛进出, 渤海湾南北以及鸭绿江内外的广大地域, 统一于此一迅速强盛而以 “ 燕” 为国号的王国支配之下。
公孙氏政权自公孙度, 历康、恭、渊,计祖孙三代四世五十年, 被三国成立时统合北方黄河流域的魏国消灭, 时间是魏明帝景初二年 (公元238 年) 。 燕国包含半岛乐浪、 带方两郡的领域, 全体转移入魏国主权。
公孙氏燕国势力范围
次年 (公元 239 年),便是日本史上大事,倭女王卑弥呼向魏国国都洛阳入贡, 日本与中国间开启直接交通的第一页。
燕国的消灭对其附庸高句丽并非佳兆,魏废帝正始五年 (公元 244 年) 大将毌丘俭的大攻击来临, 高句丽遭遇空前严重的致命一击, 丸都陷落被屠城, 兵锋下高句丽东川王辗转逃亡,先至半岛东海岸的东沃沮, 再回头渡越图们江避入北沃沮,最后北走牡丹江、 乌苏里江方面通古斯系肃慎诸种族界内,才得逃脱。
也幸得魏国巨大压力于追赶至北沃沮后解除, 大军凯旋, 高句丽人始获喘息机会, 重返丸都, 在废墟上重建新城。 刻文记述魏军攻屠高句丽丸都城, 追向日本海方面功绩, 著名的毌丘俭记功碑断片,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 1905 年) 的于辑安县北境板石岭发见,可明了此次惨烈战争的史实内容。
汉隶作品三国魏《毋丘俭纪功碑》残碑
而高句丽蒙此毁灭性创伤, 发展一时陷入低潮, 迁移丸都初期的高句丽历史亦至此告一段落。 相对方面, 魏国便以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毌丘俭与次年玄菟太守王颀两次攻伐下的高句丽为跳板, 继续向半岛大力经营, 北自高句丽控制下接收东濊、 东沃沮支配权, 南又予半岛南部韩族集团以强力统制, 如 《 三国志》 魏志韩传所说明的 “ 二郡 (乐浪、 带方)遂灭韩” ,时在正始七年 (公元 246 年) 。
诸葛亮 《出师表》名言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以及流传广远的七擒七纵,德服南蛮王孟获民间故事,所代表便是蜀汉南向泸水地区, 对云南、贵州方面征服与开拓成功史实。 中国西南内地,今日以四川、西康、云南为中心,西向出缅甸可通印度,东向则贵州省与广西的广大地域,所居住异民族,包含藏、泰等诸种族,司马迁 《史记》 给以“西南夷”此一概括的名词。三国蜀汉事业,便踏袭以及加大汉朝的西南夷开化轨迹。
关于诸葛亮南征 (公元 225 年) 开化云南省,《三国志》 蜀志诸葛亮传本文与注引《汉晋春秋》 补充记事,以及常璩《华阳国志》,都是了解其伟大业绩的重要资料。蜀汉在三国分立形势中领土为最小, 仅得汉朝十 三 部 中 的 益 州 全 境(十二郡国) 与凉州一郡, 结局在相同面积土地上增加到二十二郡, 以及 《三国志》 蜀志记载追随诸葛亮诸拓殖英雄马忠、张嶷等,继承诸葛亮遗志加诸夷人的恩泽与得夷人拥戴的描写,可了解三世纪蜀汉的开发效果。
毌丘俭(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曹魏后期重要将领。景初二年(238年)从司马懿攻灭公孙渊;正始五年(244年)至正始六年(245年)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刻石纪功而还;253年击退吴国诸葛恪的大举进犯,战功累累。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正元二年(255年)发动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之一,惜准备不足,兵败身亡。
与蜀汉齐头并进,三国吴国的路线与对象,则浙江、福建、广东方面,秦、汉时代的南越或百越,以及湖广南蛮。如上种族大体与西南夷同一文明来源,开始接触汉族文明之光较西南夷略早,但开拓与发展的加速,却仍须至吴国时代。吴国占有汉朝十三部中扬州六郡与荆州七郡的绝大部分 (仅安徽省北部扬州九江郡与河南省南部荆州南阳郡属魏国),以及汉朝交州的全部。自孙权立国,郡数增加至三十一,国势隆盛与 发 达 的 迅 速,又 超 过 了蜀汉。
吴国南方开发重心置诸先住民 “山越”方面。早期文献中并无有关“山越”情事的说明,大体便是 “百越” 系统的一支,而以住居山中为特征,而后汉末年才有 “山民” 与“丹阳山越贼”之语,出现于记录。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记载:“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可了解山越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由一度隔绝深山而至寇掠平地,为汉族所知,实际便因汉末混乱期,汉族流民逃亡入山与之勾结的结果。
山越分布范围
经诸葛恪传介绍,又明了山越分布地域的广泛,自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 通过浙江省全境至福建省,都有其踪迹。丹阳郡南部 (今日安徽省南境与浙江省钱塘江以西)山地尤其人数最多与势力最盛。 吴国建国大事业展开,山越问题的解决, 自始便是前提性课题。《 三国志》 吴志周瑜传叙述:“(孙)策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以迄孙权时代,名将贺齐、全琮、诸葛恪等前后辛勤经营,约半个世纪间,占有南方山地的如上强悍土人才完全平定,而史料中有关山越的记载结束。
同时,山越问题解决,恰当说来, 也是山越完成汉化的意味。吴国强劲军队兵员一部分,其时已以山越补充,如诸葛亮之侄吴国风云人物诸葛恪早年受命任丹阳太守前拟定的计划:“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此一事实,便必须立于山越相继汉化的基础。惟其山越汉化,南方新郡县乃得不断建置,今日福建省最早由县升格为郡, 便自吴国于公元260年以会稽郡南部分置建安郡。
吴国南方拓殖势力继续推展,目标已是粤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南越之地。此一地区,于汉朝十三部或十三州中称“交州”,但与汉式统治并存,独立于郡县制度之外的南越酋长领有土地仍多,实质开拓仍待三国时代吴国。于此,前导者士燮的业绩不容漠视。
士燮(xiè)(137—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
士燮以广西地方 (苍梧郡)汉族移民后裔而“少游学京师”,返回交州后,汉朝末年仕至今日越南河内地区的交阯郡太守,把握全国性动乱与中央权力失坠的机缘,以两弟分任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与南海郡(今广东省广州)太守,在中国极南地区建立稳固的半独立政权。
《三国志》 著者非只推崇士燮 “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也引述汉末群雄割据局面中时人之言:“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交州如何得士燮领导而发展为和平康乐之土可知。
此汉朝十三州中惟一未沦为战场的交州割据者,最先系与荆州刘表携手,以后从名义上服从孙权吴国。如同北方辽东公孙氏与魏国的关系。公元 226 年士燮年九十岁死时,在交阯已四十多年。
便在同一年,吴国势力随士燮之死而介入交州,先分割交州东部建置广州(治所南海郡)为前进大本营,将军吕岱大军继即接收士氏家族支配权。又便在同一年,广州撤消建置回复并入交州,两广、越南直接受吴国强力支配。士氏被消灭,乃是汉末群雄割据局面形成以来,最后结束的两支半独立势力之一,稍后辽东公孙氏也被魏国消灭。
士燮割据势力范围
吴国吕岱的士氏讨灭与西南经略, 余势愈向南伸, 推展中国声威远播中南半岛南部与南海。 中国对南方的海上发展,汉朝海上通商与海外贸易无疑是第一步。吴国又在汉朝的事业基础上加大开拓步伐。
吕岱(161-256年)自公元220~231年驻节南方的方面统帅任期中,累以贸易需要而连续派出远征队、探险队,其接受派遣的部下朱应与康泰,“南宣国化”到达目的地,已是今日柬埔寨的当时扶南,以及今日越南南部的林邑。朱应、康泰滞在扶南与林邑活动期间,所得附近诸国与海洋各国、各岛传闻,以及由种种情报而吸收的新知识范围,及于一百数十国之数。
待两人归国,都以之笔录为报告。康泰著《扶南记》与《吴时外国传》(两书被疑即同一书的异称),对三世纪南洋各国风土民俗的了解,特具价值,遗憾是原书于后世散失,只佚文断片被《水经注》 等引用。正史之一《梁书》 海南诸国传,亦即以康泰之书为编纂蓝本, 而得保存原书部分内容迄今。朱应著《 扶南异物志》 后世也因引用文始得知其书。另两本吴国时代著作,万震 《南州异物志》与沈莹《临海水土志》,同样代表了吴国努力东南海上事业倾向的成果说明。
台州首航台湾 巨幅国画《卫温浮海夷洲》
吴国海上发展而影响久远的大事,又是中国一大地理发见的台湾最早印上汉族足迹。《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黄龙二年(公元230 年)条:“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与亶洲。 ……(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由于水土不服,士卒死亡大半,231年卫温与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亶洲系今日何地固不容易臆测,夷洲的考定便是台湾,今日学术界已无异论。继海南岛之后,今日中国领土内的两大海岛,一千七百年前便已相继决定其归属。
三世纪吴国当三国分三个方向开拓中国北、西、南,铸定最早的定向性南方开发形势时,其着眼是全面的。
当四世纪初中原鼎沸,躲避战乱寻求安定和平之境的北方汉族,相继追随指导者“行主”逃离故乡与移住江南以来,江南地方经济文化的进步,乃得于东晋—南朝踏袭吴国轨迹的两百多年间,再度飞跃加大,于江南开发史上刻划明显标志。于此期间渡江流向江南的汉族,对早已定着南方的汉族而言,都是新来者。江南开发,却便因如此众多新来者的充沛力量增加,而掀开空前活泼的一页。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2017年1月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国史(全五卷)
第一卷·黄河文明之光(汉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国
第三卷·南方的奋起(魏晋南北朝)
第四卷·中国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国的成立(宋以后)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