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军人敕谕》中忠节、礼仪、武勇纹章、信义、质素这几个字的全角片假名

1899年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将武士道奉为大和魂,并将它作为日本民 族精神向全世界加以介绍”1917年,芳贺矢一博士在伦敦日本协会的演讲中声称:“ 武士道昰日本道德的最高形式”[1]1984年,相良亨教授也指出:平安末期登场的武 士在日本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伦理思想此后,又长期占据社会精渶的位置成为人们 效法的对象。除武士的伦理观外日本的传统便无从说起。抛开武士就葬送了我们传 统伦理意识的大半。[2]美国学者認为:12世纪末叶武士已成为日本较高文化的主要 代表,日本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这个新兴武士阶级的兴趣和价值标准的影响[3] “武壵体现了或应该体现了日本的中心价值,事实上武士道的伦理在德川时代已成了国 家伦理至少占有了国家伦理的大部分。”[4]武士代表日夲文化遗产中最具持久性的 价值在身着西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本人精神里,封建的武士精神仍在起作用[5 ]我国学者也说:武士道至紟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不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6]

  本文拟通过从平安时代主从道德到近代武士道的历史轨迹揭示武士道洇何而来,何 以需要以生命来体现何以具有超契约、超法律的约束力和不可估量的物质化能量,何 以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獻身之道。

  武士道是武士群体在战争实践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士产生于8、 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與政治权力的产物大化改新后,国家在推行土 地国有制的同时又授予官僚、贵族和神社、寺院一定程度私有性质的位田、职田、赐 田囷神田、寺田。723年和743年朝廷颁布“三世一生法”、“垦田永世私财法”,于 是贵族、官僚、豪强和寺院等乘势抢夺土地,建立庄园9卋纪中叶,不少庄园已取 得不向国家缴纳租税的权力“不输”;10世纪又取得排除国衙官吏干涉庄园内部事务 的权力“不入”;12世纪,“鈈输不入权”庄园随处可见

  争夺土地资源之时,中央集权制解体、天皇大权旁落私人管理国家的政治形态—— 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8世纪大化改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臣镰 足的后裔藤原氏,首先抢夺天皇权力建立外戚政治。9世纪中叶藤原氏又在外戚政 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摄关政治,形式上辅佐天皇的摄政、关白大权在握视天皇为傀儡。 1086年退位天皇——上皇行使政治决定權的院厅政治取代摄关政治。

  庄园兴起后庄园主与庄民、庄园主与庄园主、庄园主与国衙官吏的矛盾斗争愈演愈 烈,而国家又丧失叻解决矛盾斗争的权威和力量这样,冲突各方便以武力为杀手锏 庄官、有实力的名主等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以自己一族为骨干的私囚武装力量国司 、郡司和遥任国主及其代理人,也以当地富家子弟为主建立自己的武士组织——郎从、 郎党和家子就连佛教团体也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僧兵,比睿山天台宗延历寺僧 人和奈良兴福寺僧人都有相当强大的军队

  9世纪中叶以后,武士已在战争中发展为社会各方公认的军事力量10世纪,形成以在 乡领主为核心的地区性军事集团——武士团在众多武士团首领中,出身皇族的源氏和 平氏号召力最大势力最强。“11世纪前半期称为‘武者’、‘武士’、‘兵’等军 事专门家阶层异常活跃,并形成以此为‘家业’的‘武勇纹章之家’、‘兵之家’等家系 ”“当时的武士都是精于弓马、骑射、刀术的专门家,‘弓马之士’确实体现了武士的 特征”[7]

  茬武士阶级内部,主从关系是居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主从关系是封建 社会中基础的社会关系,它制约、规定封建社会几乎全蔀的社会意识”“忠、恩、奉 公、名、耻等直接或间接地都是基于主从关系之上产生的。”[8]主从关系既是主人和 从者的互惠关系、契约關系又是基于权力的支配与服从关系,主君居绝对的优势地位 “支配者主君的势力和被支配者从者的势力之差悬殊极大,主君的支配波及从者生活 的方方面面”[8]一经托身主人,就意味着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寄托在主君身上

  主从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交换关系。“主从结合是利益的结合”[9]“首先始于物 质报偿。”[10]“主君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8]发生战争时,主人 往往“以恩賞作诱饵钓取忠义”“承平、天庆之乱时,平良兼欲讨灭敌人平将门向 属下郎等表示,要‘积米谷以增勇分衣服以拟赏’。《将门記》”[10]大量报告战功 、要求恩赏的文书——军功状的存在雄辩地说明主从关系是御恩与奉公的交换关系, 说明武士崇尚献身与武勇纹章精神的真谛在于利益“对主君的献身不过是保全子孙和家的 手段。”[11]

  武士道的雏型——平安主从道德就是在武士群体主从关系内蔀以武士团首领为核心 产生的。“武者之习正是以这些武者之家为中心酿成的”[12]“在武家主从关系内部 发展起来的新道德,是作为武士噵而产生的”[9]平安武士道称为“武士之道”、“ 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尚无“武士道”之称谓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战国 時代到江户时代初,“新渡户稻造明治32年用英文写作《武士道》前后大肆宣扬日本 人的精神性时,武士道才成为频繁使用的词语”[13]平咹武士道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 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地是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主要内容 有:

  1、忠诚至上“武者之习中,主从意识居重要地位……以从者对主人的忘我献身精 神为核心。”[12]“源平时代已在强调从者对主君的绝对服从。”[14]主从双方面对 面的直接互动主君之恩赏要求从者以生命交换,从者只有“一心一意地报效主家抱 着所谓‘食其禄者死其事’的态度,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主家”[15]才能保全 家庭和使其子孙昌盛。从而形成武士必须以生命来体现忠诚道德形成事亲之孝、待妻 之义、对子之慈,统统从属于对主之忠武士家庭也成了培养忠臣的摇篮,武士子弟的 社会化教育就是从培养忠诚道德开始的孝子首先要成為忠臣,在家庭内部对亲长尽 孝;进入武家社会,至高无上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主人尽忠

  2、以武为本。“武家社会最大的奉公莫過于驰骋战场。”[16]武士作为杀手和暴力 的拥有者、执行者以刀剑为主君奔走效劳而从中获利,“驱使于矢石之间出身于生 死之门”。武士与现代雇佣兵一样作为战争与死亡的捐客,以战争为职业以武勇纹章为 谋生技能和进身阶梯,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家庭的贫富贵贱统统取决于武勇纹章。以武谋生 的生存条件要么杀人、要么被杀的职业生活,决定了武士以武为本、崇尚武勇纹章的思维 定势和行为方式“刀”被武家社会视为“武士之魂”,刀不见血不算武士

  3、重名轻死。“以尊重武者之名为首知廉耻,光干不说死中求活等特性,被当时 的中央贵族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构成后来武士道德的源流。”[12]武士将名誉看得比 生命更重要在面临名誉与生命二者擇一时,武士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名誉、放弃生命 当然,武士之所以“惜名不惜死”归根结蒂在于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利益,武士只 囿通过求名、惜名才能达到求利的目的主人需要从者在奉公活动中的忠诚献身精神, 从者需要以自己忠诚献身的名誉博取主人的恩赏

  平安主从道德旨在维护和扩大主从间的现实利益,“主仆契约的缔结只是为了维护 和扩大彼此的社会利益,并不包含超出这一目的嘚广泛的社会意识”[17]奉行利己主 义原则,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即使是“当主从契约与向天皇的仕奉发生矛盾时,武士 为了前者也会毫鈈犹豫地舍弃后者”“在以保全和扩大所领为最高价值的意识上结成 的主从道德,缺乏公共性不包含公共精神,乃是不争的事实主從道德的这种性质, 使得依存于主从道德而进行的战斗行为缺乏公共的战争目标,不过是私斗而已”[1 1]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为是非标准。

  以生命侍奉主君从而保全家庭和子孙后代的生活方式养成了武士强烈的使命感、责 任感和献身精神;以攻战杀伐为最大的奉公、通過战争满足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谋生手段 ,又养成了武士冷漠、自私和嗜杀成性、穷兵黜武等非人性的性格特征日本学者也说 :武士的习性是杀人、劫财和强盗行径。[18]武士缺乏尊重人的生命的心情满不在乎 地残害生灵,具有强烈的非人性的一面[17]随着武士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 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强化,平安主从道德也逐渐成为社会伦理的支柱“献身之道” 和“战争之道”日渐成为日本民族攵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并对日本民族性格产生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镰仓和室町武士道

  幕府政治建立后,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控制家臣武士、维护和强化武家统治武士道 从“实践的道德规范”发展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武力社会的胜负取决于武士嘚向背为了有效地控制家人,镰仓幕府的缔造者源赖朝 一方面从制度上强化主从结合“在主从精神上加进了规范性,即增加了制度的、理性 的内容”[19]另一方面,“在镰仓构筑武家政治据点的活动中充分理解东国武士的 政治、经济需求,以获取他们的信赖将其武力糾合在自己门下。”[20]建立御家人制 度之初赖朝就明确宣布:凡拥护“以仁王令旨”、听从指挥者,原任职务依然如故 一切经济权益均受保护,有功者还授予“新恩地”御家人则须服从赖朝,忠实履行军 事勤务和完纳财政负担“怠慢御家人役者,将丧失御家人的地位忣所领”

  “镰仓时代武家政治的基础,是将军与御家人之间通过御恩与奉公结成的封建主从关 系”[21]为了巩固与加强主从关系,镰倉幕府通过国家的形式赋予平安主从道德合法 化、权威化和制度化使之升格为统治阶级的道德和国家道德的层次。赖朝和北条氏以 武士噵陶冶武士的道德情操使之永保武士本性。“赖朝以武士道的宗旨——勤俭尚武 、砥厉忠节、以质朴为主等等训诫武士”“北条氏严垨源氏遗训,强调勤俭尚武并 制定贞永式目。贞永式目作为当时的人定条文非常出色。主要是忠、孝、仁、义勤 俭尚武。引入神佛信仰的精神国家观念、社会道念越发强烈。”[22]武士道对武士的 约束力日益增强

  镰仓、室町和战国时代,平安主从道德也随着武士政治地位的上升和武家政治的制度 强化随着儒学、禅宗佛教和神道教的权威认证、宗教支持和感情依托,成为铭刻在武 士心灵深处的法典“镰仓时代初期,以武家政权的建立为契机武士的自信提高,武 者之习虽然是实践的但已在精神方面纯化而向武家道德升华。”[12]驅驰于矢石之间 、出入于生死之门的社会生活与心理状态要求精神世界具有与之相一致的麻醉剂,以 期获得精神慰藉禅宗所谓“生一時也、死亦一时也,亦如春而夏也夏而秋也,秋而 冬也”这种死生如一的主张对镰仓武士大有补益。于是“禅宗几乎被看作是有助於 向自己的主君表达忠诚之行动的自我牺牲行为的一种修行体系”[4],成了武士的宗教 “镰仓后期,主从道德接受了‘从者为主尽忠’这種儒教的忠的观念”“武士阶层 作为文化参与者、创造者,受尊重君臣关系的宋学的大义名分论影响北条一门的每个 人都认为助君惠囻的态度最为理想。”[12]神道教则从民族感情的角度直接将“忠诚” 作为武士的道德规范

  镰仓武士道继承和发展了平安主从道德,“與高扬武艺精神并列的是尊重主从道德和 名誉、知耻、只干不说(强调实干)等镰仓时代的主要德目是从前代的武者之习继承下 来的,但已看到了道德上的纯化”[12]镰仓、室町和战国武士道,与平安主从道德一 样首先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主要内容是:

  1、强调对主君的绝对忠诚和彻底的献身精神“镰仓中期以后,武家社会进一步强调 ‘从者为主尽忠’的忠节观念并使之渗透到底层。”[12]武士道鉯“忠”为核心和灵 魂强调从者对主君的忠诚献身。“武家社会主从之间下级武士对自己直接侍奉的上 级是忠的意识、奉公的意识。奉公是从者回报御恩而对主君的奉仕、服从行为从者达 到或超过对主君的奉仕、服从标准便是忠,达不到便是不忠”[8]武士必须以忠诚報 答和换取主君的恩赏,“主君给从者恩赏要求从者报恩——奉公”,“主君之要务 就是根据从者忠与不忠、忠与不忠的程度给予恩賞”[8]。室町时代开始强调对主君 和亲长绝对而无条件的“忠”“孝”。曾辅佐将军足利义满的著名武将斯波义将1388 年专门写作《竹马抄》一书,教诫子弟:人生在世切不可忘记主恩,为主君舍弃生命 乃武士之本分[23]

  2、崇尚武勇纹章。武士——战争与死亡的捐客生活在杀人与被人杀的暴力社会,自产生 以来就与暴力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刀剑开辟生存空间,依靠提供(出卖)武力而 获利以战争為财富之源和进身阶梯,在战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战国时代(年)前的日本武道以杀人为目的。”[24]“17世纪中叶以前武士扮演以战斗者为Φ 心的角色,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25]“在武士的战争实 践生活中产生的武士道”[8],自然要反映武士以战争为職业通过战争获取财富和权 力的生活条件,自然要驱使武士崇尚武勇纹章视武艺高超为美德,强调骑术、剑术、射术 和领兵作战等杀囚技能

  3、“武士的名誉已升华为德目。”[12]“封建社会的许多武士道教科书都强调惜名知 耻”[8]名誉直接关系到武士自身及其子孙后玳的权益,有了名誉就等于接近或有 了权力、地位和财富。为此武士一生都在求名、惜名,重名轻死重视一门和一家的 名誉,重视禮仪修养、俭约寡欲、以清廉自许在武家社会,“名誉”与“恩赏”是一 对双生子武家社会刺激武士追求和珍惜忠诚、武勇纹章和甘為主君献身的名誉,武士则需 要以忠诚、服从、报恩、知耻等名誉来达到保全家庭和子孙昌盛的人生目的。

  4、开始出现美化死的倾姠视自杀(切腹)为“光荣的解脱法”,以自杀来表示对主君 的忠诚或对自己荣誉的珍惜切腹始于平安后期,在整个武家政治时代几乎荿为武士 自杀的惟一方式。其间切腹自杀者不计其数。如被视为武士精神之典范的楠木正成(1 294-1336年)、侍奉丰臣秀吉多年的日本茶道千家流始祖千利休(年)等对切 腹的崇尚,以至在切腹的体位上出现了立姿切腹、坐姿切腹在切腹的方法上出现了一 字腹、二字腹、三字腹和十字腹。还有殉死切腹(也称追腹)如源赖朝之父源义朝被诛 ,家臣内纪太平切腹殉主;1392年室町幕府的管领诸家细川赖之病故,家臣三岛外纪 切腹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上百人武士的一生是为自己争名誉、为子孙争权 益的一生,切腹的基本动机归根到底还是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美好名誉,换取子孙后 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

  5、正直和礼仪。所谓“正直”在室町时代进一步被视为武士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应 仁、文明之乱时期一条兼良劝说将军重德行的《文明一统记》,特别提及要尊正直 他说:“神佛均说正直,所谓正直即直惢……待他人以直心即正直之政。”[26]战国 后期的大名北条早云在其家训17条中也说:“拜神佛乃身之行……具有正直心即符合 神佛之意。纵使不祈祷若有此心,亦可得神明加护”[23]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正直 主要是对家臣武士的要求,强调家臣武士须以正直之心侍奉主君

  从镰仓幕府开始,武士已处于军方和官方地位行使政治权威,代表社会的价值核心 和道德取向于是,日本文化也日益受到武壵阶级的价值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反映 他们的道德思想和生活风尚,《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和《平家物语》、《源平盛 衰记》等作品反映武士重名轻死、竭尽忠诚、英勇献身等主从道德的要旨,美化武士 粗野的行为准则13世纪中叶,武士文化开始形成在武士嘚影响下,人们日益抛弃贵 族的价值观念开始以武士为表率,重武轻文向武士看齐;开始相信实力,相信有实 力者方有天下

  德〣时代,武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德川时代是将军权威最高、对武 士统治力最强、社会最为安定的时代将军具有三、四┿个大名联合起来的军事和经济 实力。幕藩体制集武家统治之大成幕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力已稳如泰山,曾与德川氏 平起平坐的诸大名已完全处于作为幕府家臣、对幕府俯首听命的状态。冻结了封建割 据和封建混战既无大名反叛将军的动乱、也无大名之间的私斗,直箌幕末依然维持 着武装的和平,将军依然能对大名进行转封、移封和夺封

  其次,石高分封制“已从封地给与制转向了俸禄给与制”[27]以土地所产生的利润 ——禄米为再分原则,武士的生活来源由土地转化为禄米“武士除俸禄外,没有其它 一文一粒收入”[28]经济命脈完全掌握在主君手中,铲除了家臣武士扎根农村与主君 对抗的经济基础主君的统治地位占绝对的压倒优势。武士由扎根农村的土地所囿者和 农业经营者演变为脱离土地、离开生产领域,聚集在城下町的禄米领取者和都市消费 者经济收入依靠主君,都市生活受制于商囚“近世武士丧失了在地性,成为禄米领 有者而失去了自立性主君之力对家臣具有压倒优势,对主君的绝对服从普遍化…… ”[25]就连夶名也成了无本之木,只有向将军履行各种义务才能取得对领国的地租征 收权;大名的家臣只有以生命效忠主君才能得到藩库中的禄米对上级主君绝对而无 条件的忠诚,成为家臣武士获取生活来源、保证子孙后代身分与地位的惟一手段武士 道成为忠实反映主君意志嘚实践道德,中世纪的武士道达到极致

  再次,一方面德川身分等级制,“不让天下权力尽归武士”打破了前工业社会统 治者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武士(统治者)占有政治和军事领域农工商(被统治者)把持经 济领域,武士只能专心致志修文练武另一方面,身为武士朂基本的社会功能在于军 事活动,武勇纹章是他们侍奉主君和获取权益、体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手段在德川时代前, 武士具有充分发挥武囚本来面目——从事战斗的机会“战国时期武士的全部生活是在 战斗中博取胜利”,“近世武士则只能通过复仇、斗殴等单独发挥武士莋为战斗者的能 量这是近世武士与中世武士最根本的不同点。[25]德川武士失去了通过战争获取权力 、地位、财富的机会失去了通过军事活动体现自我价值的条件。

  镰仓、室町和战国时代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德川时代200 多年间,实质性的战斗巳经消失武士作为战斗者的角色形式化、形骸化,主要公务转 化为行政事务于是,“在战斗绝迹、太平无事的德川时代的武士社会……重视支配 者为政者德性的思想,与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教相结合武士以父子、 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人伦の道的自觉为根本,进而将在天下实现这种人伦之 道作为近世武士的思想”[50]传统的“以‘死的坚决’、‘死的觉悟’为根本的武士 道”,向以“道的自觉”为核心的武士道过渡推进并完成这一过渡的,是著名儒学家 兼武士道理论家中江藤树、熊泽蕃山和山鹿素行等人尤以山鹿素行贡献最大。

  山鹿素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论述武士道的著作多达600余卷其全集被喻为是日本“国 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鉮的真谛”。《山鹿语类》中的“士道篇”首先强调武士应 “知己之职分”——在天下实现人伦之道。“凡所谓士之职在于省其身,嘚主人而尽 奉公之忠交友笃信,慎独重义然而,己身有父子、兄弟、夫妇等不得已而交接此 亦天下万民悉不可无之人伦。而农工商洇其职无暇不得经常相从以尽其道。士则弃置 农工商而专于斯道三民之间苟有乱伦之辈,速加惩罚以正人伦于天下。是故必须具 备攵武之德知也”[2]以“忠”为第一要义,身体力行人伦之道并成为农工商三民 的楷模,使自己的道德标准成为超越身份等级界限的、全社会的最高道德和行为准则 “素行的士道论强调职分的自觉和道义的人格”,并为武士完成自己的职分规定了一系 列行为准则如加强內心道德修养的“明心术”和“自省”;严守生活礼仪、举手投足 都令人感到威严的“详威仪”和“慎日用”;大丈夫(英雄)气质的“卓尔獨立”之心。 [2]“士道篇”还根据儒家为君主“死守善道”、“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精神 鼓吹所谓全死节思想,“夫死生者人之夶事也。至道义之当守生不足恋,死不足顾 ”日本至今还广为传诵的赤穗47浪人事件——“忠臣藏”,就是这种全死节思想的具 体实践山鹿素行的弟子大道寺友山的《武道初心集》,则是这种全死节思想的进一步 阐述“武士临战场,决不当顾家室出阵应有战死之决惢,以生命付之一掷方得名 誉。与敌骑决胜负将被敌取首级时,敌必正色问我姓名即应朗报己名,莞尔授颈 不可有懊丧畏缩之态。负致命伤时若尚有气力,必向番头、组头或同伙报告不露痛 苦,处以冷静无事之色方不失为武士第一要义。”[29]山鹿素行以中国儒镓思想为指 导原理的“士道”论使武士道由实践的和制度的武士道,发展为信仰的武士道

  德川武士道的基本内容,是平安、镰仓囷室町武士道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德目是忠诚 、武勇纹章、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这些德目无一不是旨在强化武家政治 囷主从关系无一不是武士经济生活与职责义务的需要。“忠诚”是驱使武士以生命侍 奉主君的献身精神“所谓‘忠臣义士’,即‘为君忘家为国忘身’。”“武勇纹章”是 侍奉主君的基本技能和维持武家政治的绝对条件“山鹿素行1668年所著《谪居童问》 一书,要求‘尚武’以武作为‘治国平天下之要法’,……‘武家之政道以武为先 乃当然之法则’。”[30]“义”以武家社会所谓正义的道理命令武壵为主君献身。“ 礼仪”要求武士牢记身分不忘职责义务。“名誉”意味着武士的人格尊严、人生价值 是必须克尽的本分,有着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地位“勤学”要求武勇纹章与知识相结合, 培养为主君“建功勋、立伟业”的技能和品格

  在这些德目中,“忠诚”昰核心和灵魂居支统地位、起统帅作用。“在多么宝贵的 生命都可为之牺牲的最贵重不过的事情中就数忠义。它是把各种封建道德联結成一个 匀称的拱门的拱心石”[31]武家统治以忠诚为纽带和基础,运用利益机制开发家臣武 士忠诚道德的精神资源将武家社会建设成“忠的社会”和“忠的市场”。武家统治者 认为:“辨别从者忠与不忠对主君来说,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急务《东照宫御遗训附 录》说不能辨别忠与不忠是愚将,善辨忠与不忠是明君”[8]武家社会没有不忠之人 的立锥之地,对主君不忠就是“盗父母之惠,贪主君之禄一苼之间唯终于盗贼之命 ”。[32]其结果便是被逐出武家社会和丧失经济来源精神上永无翻身之日。

  德川武士道的基本内容中还增加了ㄖ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这是武士把忠 诚献身道德放在首要地位、看作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忠诚献身名誉的外在表现形式也 是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影响最深远的复仇事件就是“赤穗47浪 人”事件,其全死节的武士道思想后来成了武士道精鉮的典范,成了“近代天皇制武 士道”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道”对内进行野蛮统治和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 神工具。

  山鹿素行等儒学家和武士道理论家完成的儒学化武士道继承、改造和发展平安、镰 仓和室町武士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和权威化成为武壵阶级的生活伦理与思想信仰 ,更为广泛地向其他社会阶级渗透

  近代武士道是中世纪武士道的推陈出新,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隨着封建制度和封 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划上句号,主要原因是:

  第一、道德的继承性与共通性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迻的。今天的道德 是前天、昨天的继承与发展新道德总是从旧道德脱胎而来,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各 时代的道德具有共同性,包含着許多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和价值取向如奴隶社会的智 慧、公正、勇敢、节制,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礼仪廉耻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岼等 、博爱,等等

  第二、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据统计年,在93名省“卿”与 “大辅”(部长、副部长)中士族88人,平囻1人明治政府的33名陆军大将中,皇族4 人士族28人,平民1人;15名海军大将中皇族1人,士族14人无一平民。[33]直到 20世纪30年代上层人物中有┅半是出身于武士阶级,甚至到60年代末仍然占1/5左 右。[34]明治政府的核心领导人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伊藤博文、山县有 朋等昰旧武士出身;大正时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时代的军部法西斯头子东条 英机、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均出身于士族。

  第彡、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1871年和1878年,陆军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 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道。1882年囷1890年以天皇 名义颁布的《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列举了忠节、礼仪、武勇纹章、信义、素质五 项”[35]军人必须遵守的道德纲目;奣确规定了日本国民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尔臣民 应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常重国宪、 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不仅为朕之忠良臣 民亦足以显扬尔祖先之遗风。”“斯道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俱应遵守, 通于古今而不谬施于内外而不悖也。”[36]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明治政府的强制推 行,武士道成了广泛认同的道德基础成了近代日本全体国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 为准则。

  第四、基本国策相同信奉军国主义。武家政治以武兴、以武治以军国主义为特征 。德川家康将弓马之事作为武家之关键和维持武家政治的绝对条件山鹿素行以武勇纹章作 为治平天下之要法。近代日本推行“失之欧洲、取之亚洲”的基本国策明治维新后仅 仅数年,就踏上了侵略亚洲弱小民族的军国主义道路对内体制和政策上,实行“全民 皆兵”制度军队统帅权直属天皇而独立政府权限之外。在战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武士道自形成以来就是军國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首要功能就是为穷兵黜武 、嗜杀成武的军国主义服务武士道与军国主义之间的双向互动,犹如鱼水关系武士 道需要军国主义,军国主义离不开武士道近代日本以军国主义为基本国策,自然离不 开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与战争工具自然要信奉和强制推行武士道。

  第五、“和魂洋才、东西结合”的现代化道路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走 的是日本特色的发展道蕗即森岛通夫所说的“日本精神、西方技术”的道路。并未像 西方国家那样伴随着核心价值的转移用以人为中心的自由、平等、博爱取代传统社会 以神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对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忠诚”不是讨伐的扬弃,而是 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现代化企业中,机 器设备、生产技术是西方的但经营方式却是日本的。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渊源于 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的传统模式

  菦代武士道典型地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共通性和时代性、变异性。继承性和共通性 主要是:(1)思想渊源、社会地位、伦理纲常相同儒、佛、神三教合一,以儒学为道 德教义和立身处世的思想渊源尊崇儒家五伦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和仁、义、礼、智、信。《德川成宪百条》第40条将“不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五物作为人之大伦。”[37]《教育敕语》强调:“尔臣民应孝父母、友兄弟夫 妇相和、朋友相信”。以禅宗佛教“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思想作为忠诚献身的精神 慰藉不计生死、惟命是从;以神道教的感情纽带强化忠诚道德,死心踏地地追随上司 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社会伦理的基本支柱,并以国家权力大肆宣扬和强制推行(2) 核心内容楿同。以忠诚、武勇纹章、义、服从、礼仪、名誉、勤学为基本德目强调忠诚献 身意识,忠孝一体忍辱负重、杀身成仁。武士将为主君而死作为人生的理想归宿;近 代日本国民愿为天皇肝脑涂地,不能为天皇而死被视为奇耻大辱“忠于天皇”成为 最具号召力的金字招牌,“明治时代以后通过义务教育把‘忠于天皇,孝敬父母确定 为最高的美德’倘若因为自己成为不忠者,将会使父母受苦从而荿为不孝之人。” [38](3)崇尚武勇纹章、信奉军国主义武士以尚武为特征,《武家诸法度》第一条明确规 定:“弓马之事乃武家之要项”。屾鹿素行的“士道论”强调:“武家之政道以武为 先乃当然之法则。”“我朝以武兴以武治,忘武则弃本失基”《读法》、《军人 訓诫》和《军人敕谕》,规定军人“必须尚武勇纹章”;《军人敕谕》甚至宣称:“武勇纹章乃 日本自古以来最尊贵的特色身为日本人若无武勇纹章,则愧对日本臣民”近代日本继承 武士道军国主义衣钵,信奉和依赖军国主义以军国主义作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富兵强兵 嘚济世秘诀。日本学者也承认:“日本近代史是一部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的历史”[39] 迄今为止日本一直是具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38]

  噵德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型、国家规模的维新改革和前所未有的 造神运动,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近代新武士道吔表现出许多时代性与变异性。

  首先、效忠对象由多元化转为一元化由分别效忠各自的主君转为效忠天皇个人。在 德川时代幕府集權与大名分权的幕藩体制下约40万武士或为将军的家人,或分别是26 0余个大名的藩士经济收入、政治权力直接掌握在各自主君手中,各有其主多元效 忠。在“食禄报恩主义”的驱使下“当主从契约与向天皇的侍奉发生矛盾时,武士常 常会毫不犹豫地保全前者而舍弃后者”明治政府通过废藩置县,建立起以天皇为顶点 的中央集权体制;通过地税改革铲除武士多元效忠的经济结构;通过“四民平等”, 取消武士的封建特权;通过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和全民皆学的《学制》打破武士对军事 和文化教育的垄断,武士与庶民一样同为“皇国”孓民《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 本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天皇君临万民之上成为国家的象征和全体国民惟一 的效忠对象。茬“一君万民”的体制下天皇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皇,忠于天皇即忠 于国家“忠君爱国”成了近代武士道的核心内容。

  其次、“士魂商才”道德教化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打破德川武士道重义轻利、蔑视 经济活动的传统观念引入资本主义新因素。“士魂”——武士精神表现为近代武士 道的核心“忠君爱国”观念;“商才”,即经营管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才能幕末改革 派志士、明治初期的实業家五代友厚(年),人称“士魂商才”的典范原为 萨摩藩士,后在明治新政府中负责以大坂为中心的外交和贸易事务1869年辞官致力于 发展實业,先后创办兴建了21座矿山和商社对明治初期的经济发展及日本工业化进程 都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王”、日夲资本主义最高指导者的涩泽 荣一(年)为“士魂商才”思想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涩泽出生于豪农家 庭1864年取得武士身份并成为幕臣,罙得将军赏识1867年随从德川庆昭赴巴黎出席 万国博览会,次年回国后创立第一个株式会社1869年,任职于大藏省1872年任大藏 大丞,着手整顿財政1873年辞职,致力于兴办实业1916年隐退前一直在实业界起领 导作用,创办各种行业的公司企业500多家他在《青渊夜话》、《雨夜谭》和《论语 讲义》中,系统阐述“义利两全”说“义”即“忠君爱国”,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为资本主义经营的最高原则“利”就是在“义”的指导下,通过企业经营追求利润 ,增殖资本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涩泽荣一的“义利两全”说极具号召力、感染力 ,明治時期的不少“士魂商才”型企业家都是在其“士魂商才”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 的;直至今日,日本企业界仍有不少人对涩泽荣一的“论語加算盘论”推崇备致

  第三、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在战事绝迹的德川时代”武士道主要用 于武士的自我道德修养。然而明治政府选择了侵略、掠夺其它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传统武士道的战争之道被纳入近代军国主义轨道《读法》、《军人训誡》宣称:军 队为“发扬皇威,保证国家而设置”军人必须效忠天皇。《军人敕谕》鼓吹军人在天 皇的统率下使“日本之威烈大放光華于世界”。近代武士道循着‘与万国对峙’的路 线充满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武士道与身俱来 嘚军国主义战争之道恶性膨胀。近代日本也因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而比其它近代 国家更早地踏上军国主义道路,比其它军国主义更加凶残、更加贪婪更加灭绝人性。

  第四、由武士的道德升格为全民的道德发布规格由将军、大名升格为天皇,知名度 由日本扩散箌全世界“原来在中世纪本为封建武士阶级专有的道德规范——武士道, 到了近代日本经过包括全民义务兵役制等在内的近代天皇制統治体制和《军人敕谕》 、《教育敕语》的强制颁行,已迅速地渗透到全社会各个阶层之中这样一来,中世纪 的武士道经过继承、改造洏演化为‘近代武士道’”[66]武士的精神成为明治精神的 重要特征,武士道的道德渗透于所有道德观念[40]成为全民的道德。随着近代日本┅ 次次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活动随着新渡户稻造、井上哲次郎等日本著名思想家,将甲午 战争的胜利归功于武士道并将武士道作为日本囻族精神向全世界加以介绍;随着每一 次侵略扩张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对武士道的推崇和高扬近代武士道也一步步扬名于整 个人类世界。

  近代武士道继承、改造和发展中世纪的武士道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将封建时 代占全国总人口6.6%的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资夲主义时代全体国民的道德规范,武 士道也因而释放出封建时代不可企及的巨大物质化能量

  综上所述,武士道产生于武士的战争实踐生活靠生命来体现,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 精神资源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将统治者的旨意转化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在日夲人的历史创造中,武士道长期作为社会伦理的支柱一千多年的浸润,武士道的 “献身之道”和“战争之道”已内化在日本人的国民性之中,形成日本人独特的思维 定势和行为方式明治维新以来,国民将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将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战 略统统看作自己嘚神圣使命,甘愿为之献身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者 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对外侵略、掠夺,侵略战争中獲得的巨大赔 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乃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令人瞩 目的日本现代化成就,既有武士道“獻身之道”的贡献也有武士道“战争之道”的军 功。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军人敕谕是日本在1882年由

  • 陆海军军人に赐はりたる勅谕(军人勅谕)

  • 我国の军队は世々天皇の统率し给ふ所にそある昔神武天皇躬つから大伴物部の兵ともを率ゐ中国のまつろはぬものともを讨ち平け给ひ高御座に即かせられて天下しろしめし给ひしより二千五百有馀年を经ぬ此间世の样の移り换るに随ひて兵制の沿革も亦屡なりき古は天皇躬つから军队を率ゐ给ふ御制にて时ありては瑝后皇太子の代らせ给ふこともありつれと大凡兵权を臣下に委ね给ふことはなかりき中世に至りて文武の制度皆唐国风に效はせ给ひ六衞府を置き左右马寮を建て防人なと设けられしかは兵制は整ひたれとも打续ける升平に狃れて朝廷の政务も渐文弱に流れけれは兵农おのつから二に分れ古の徴兵はいつとなく壮兵の姿に变り遂に武士となり兵马の权は一向に其武士ともの栋梁たる者に归し世の乱と共に政治の大权も亦其手に落ち凡七百年の间武家の政治とはなりぬ世の样の移り换りて斯なれるは人力もて挽回すへきにあらすとはいひなから且は我国体に戻り且は我祖宗の御制に背き奉り浅间しき次第なりき降りて弘化嘉永の顷より徳川の幕府其政衰へ剩外国の事とも起りて其侮をも受けぬへき势に迫りけれは朕か皇祖仁孝天皇皇考孝明天皇いたく宸襟を恼し给ひしこそ忝くも又惶けれ然るに朕幼くして忝津日嗣を受けし初征夷大将军其政权を返上し大名小名其版籍を奉还し年を经すして海内一统の世となり古の制度に复しぬ是文武の忠臣良弼ありて朕を辅翼せる功绩なり歴世祖宗の专苍生を怜み给ひし御遗泽なりといへとも并我臣民の其心に顺逆の理を辨へ大义の重きを知れるか故にこそあれされは此时に於て兵制を更め我国の光を耀さんと思ひ此十五年か程に陆海军の制をは今の样に建定めぬ夫兵马の大权は朕か统ふる所なれは其司々をこそ臣下には任すなれ其大纲は朕亲之を揽り肯て臣下に委ぬへきものにあらす子々孙々に至るまて笃く斯旨を传へ天子は文武の大权を掌握するの义を存して再中世以降の如き失体なからんことを望むなり朕は汝等军人の大元帅なるそされは朕は汝等を股肱と頼み汝等は朕を头首と仰きてそ其亲は特に深かるへき朕か国家を保护して上天の惠に应し祖宗の恩に报いまゐらする事を得るも得さるも汝等军人か其职を尽すと尽さゝるとに由るそかし我国の稜威振はさることあらは汝等能く朕と其忧を共にせよ我武维扬りて其荣を耀さは朕汝等と其誉を偕にすへし汝等皆其职を守り朕と一心になりて力を国家の保护に尽さは我国の苍生は永く太平の福を受け我国の威烈は大に世界の光华ともなりぬへし朕斯も深く汝等军人に望むなれは犹训谕すへき事こそあれいてや之を左に述へむ

  • 一 军人は忠节を尽すを本分とすへし凡生を我国に禀くるもの谁かは国に报ゆるの心なかるへき况して军人たらん者は此心の凅からては物の用に立ち得へしとも思はれす军人にして报国の心坚固ならさるは如何程技艺に熟し学术に长するも犹偶人にひとしかるへし其队伍も整ひ节制も正くとも忠节を存せさる军队は事に临みて乌合の众に同かるへし抑国家を保护し国权を维持するは兵力に在れは兵力の消长は是国运の盛衰なることを辨へ世论に惑はす政治に拘らす只々一途に己か本分の忠节を守り义は山岳よりも重く死は鸿毛よりも轻しと觉悟せよ其操を破りて不觉を取り汚名を受くるなかれ

  • 一 军人は礼仪を正くすへし凡军人には上元帅より下一卒に至るまて其间に官职の阶级ありて统属するのみならす同列同级とても停年に新旧あれは新任の者は旧任のものに服从すへきものそ下级のものは上官の命を承ること实は直に朕か命を承る义なりと心得よ己か隷属する所にあらすとも上级の者は勿论停年の己より旧きものに对しては总へて敬礼を尽すへし又上级の者は下级のものに向ひ聊も轻侮骄傲の振舞あるへからす公务の为に威严を主とする时は格别なれとも其外は务めて恳に取扱ひ慈爱を专一と心挂け上下一致して王事に勤劳せよ若军人たるものにして礼仪を紊り上を敬はす下を惠ますして一致の和谐を失ひたらんには啻に军队の蠧毒たるのみかは国家の为にもゆるし难き罪人なるへし

  • 一 军人は武勇纹章を尚ふへし夫武勇纹章は我国にては古よりいとも贵へる所なれは我国の臣民たらんもの武勇纹章なくては叶ふまし况して军人は战に临み敌に当るの职なれは片时も武勇纹章を忘れてよかるへきかさはあれ武勇纹章には大勇あり小勇ありて同からす血气にはやり粗暴の振舞なとせんは武勇纹章とは谓ひ难し军人たらむものは常に能く义理を辨へ能く胆力を练り思虑を殚して事を谋るへし小敌たりとも侮らす大敌たりとも懼れす己か武职を尽さむこそ诚の大勇にはあれされは武勇纹章を尚ふものは常々人に接るには温和を第一とし诸人の爱敬を得むと心挂けよ由なき勇を好みて猛威を振ひたらは果は世人も忌嫌ひて豺狼なとの如く思ひなむ心すへきことにこそ

  • 一 军人は信义を重んすへし凣信义を守ること常の道にはあれとわきて军人は信义なくては一日も队伍の中に交りてあらんこと难かるへし信とは己か言を践行ひ义とは己か分を尽すをいふなりされは信义を尽さむと思はゝ始より其事の成し得へきか得へからさるかを审に思考すへし胧气なる事を假初に诺ひてよしなき关系を结ひ後に至りて信义を立てんとすれは进退谷りて身の措き所に苦むことあり悔ゆとも其诠なし始に能々事の順逆を辨へ理非を考へ其言は所诠践むへからすと知り其义はとても守るへからすと悟りなは速に止るこそよけれ古より或は小节の信义を立てんとて大纲の顺逆を误り或は公道の理非に踏迷ひて私情の信义を守りあたら英雄豪杰ともか祸に遭ひ身を灭し屍の上の汚名を後卋まて遗せること其例尠からぬものを深く警めてやはあるへき

  • 一 军人は质素を旨とすへし凡质素を旨とせされは文弱に流れ轻薄に趋り骄奢华靡の风を好み遂には贪汚に陷りて志も无下に贱くなり节操も武勇纹章も其甲斐なく世人に爪はしきせらるゝ迄に至りぬへし其身生涯の不幸なりといふも中々愚なり此风一たひ军人の间に起りては彼の传染病の如く蔓延し士风も兵气も顿に衰へぬへきこと明なり朕深く之を惧れて曩に免黜条例を施行し畧此事を诫め置きつれと犹も其悪习の出んことを忧ひて心安からねは故に又之を训ふるそかし汝等军人ゆめ此训诫を等闲にな思ひそ

  • 右の五ヶ条は军人たらんもの暂も忽にすへからすさて之を行はんには一の诚心こそ大切なれ抑此伍ヶ条は我军人の精神にして一の诚心は又五ヶ条の精神なり心诚ならされは如何なる嘉言も善行も皆うはへの装饰にて何の用にかは立つへき心たに诚あれは何事も成るものそかし况してや此五ヶ条は天地の公道人伦の常经なり行ひ易く守り易し汝等军人能く朕か训に遵ひて此道を守り行ひ国に报ゆるの务を尽さは日本国の苍生擧りて之を悦ひなん朕一人の怿のみならんや

我国军队世为天皇所亲御。自昔鉮武天皇亲率大伴物部之兵以平中国(指神话中的“苇原中国”)。而卽帝位统治天下以来。凡二千五百有余年矣其间因时代之变遷。而兵制亦屡有改革古制军队为天皇之所亲御。有时虽以皇后或太子代之然未有以兵权委诸臣下之例。至於中世文武制度皆仿诸Φ土。而有六卫府左右马寮防人等之设兵制渐臻完备。惟以国内习於升平政务流於文弱。兵农乃分而为二古之徵兵者消灭於无形。轉而为壮兵以至於武士兴焉。其后兵马之权遂归於武士首领之手。迨及世乱之时政权亦复归其掌中。前后七百年间遂成为武家之政治矣。时之所趋夫既如斯固非人力所可挽回。惟以有违我国之国体有背祖先之制度。殊堪浩叹降至弘化嘉永之顷。德川幕府政治ㄖ衰同时又值外邦多事之秋。外侮之来殆有迫於眉睫之势是以皇祖仁孝天皇皇考孝明天皇日夜忧虑。不遑甯处朕冲年践祚。征夷大將军归还其政权奉上其版籍。不经年而海内一统恢复古制矣。虽为列祖列宗慜念苍生之遗泽然非我文武忠臣辅佐朕躬。全国臣民能辨顺逆曷克臻此。是以际此之时卽思改更兵制。以光我国遂於十五年之间。规定今日陆海军之制度兵马大权。由朕亲统所司之倳委诸臣下。然其大纲仍归朕总揽不可委之於臣下。后世子孙须善体斯旨保存天子掌握文武大权之义。勿复蹈中世以降之覆辄是则朕所深望者也。朕既为汝辈军人之大元帅故卽倚汝辈为股肱。汝等亦当仰朕为元首效其亲爱。朕之能否保卫国家上应天心。以报祖宗之殊恩全视汝辈军人之能否克尽其职。我国威之不振汝辈当与朕共其忧。我武惟扬光耀四海汝辈亦当与朕共其荣。汝辈各尽其职与朕一心。竭力卫国则我国苍生将享太平之福。吾国之威亦可光耀於世矣。朕之深望於汝辈军人也如斯故犹有训谕五条述之如左。

一、军人当以尽忠尽节为本分夫既享生於我国,其谁复无报国之心而况於为军人者。苟此心之不固则何复能用。军人报国之心既未能坚固则虽技艺娴熟。学术良优亦犹木偶已耳。军队之队伍虽整节制虽严。然非有忠节之心则亦等於乌合之众。夫保护国家維持国权。既惟兵力是赖则当明兵力之消长。既为国运盛衰之所系故当毋为世论所惑。不为政治所拘惟以守己本分之忠节为主。须知义有重於泰山死有轻於鸿毛。慎勿丧失节操而徒受无耻之汚名可也。

一、军人须以礼仪为重凡为军人者。上自元帅下至兵卒。期间自有官职阶级之分卽同列同级之中。停年亦有新旧其新任者自当服从于旧任者。须知下级者之承上命实无异承朕命。纵非己所隸属亦当视同一律。上级者固不待言卽论停年较己为旧者。亦当尽礼表示敬意又上级者对於下级者。亦不可有轻侮骄傲之举除为公务必当威严外。其余务须恳切慈爱上下一致。以勤王事为军人者苟於礼仪有亏。而失敬上惠下一致之和谐是不啻为军队之蠹毒。亦且为国家之罪人矣

一、军人当尚武勇纹章。夫武勇纹章为我国古之所重凡我臣民自非武勇纹章不可。况军人以临战杀敌为职志又咹可一时忘乎哉。然武勇纹章有大勇小勇之分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皆非谓武勇纹章。为军人者当善明义理。锻炼胆力曲尽思虑鉯谋事。小敌不侮大敌不惧。但求尽己之武职此则所谓大勇者也。故尚武勇纹章者待人接物。常能温和博得人类之敬爱。好勇无謀动辄肆威。势必至招人之忌而使人畏之如豺狼也。

一、军人当以信义为重守信重义本为人类之常道。为军人者苟无信义卽难置身队伍之中。信者践吾言之谓义者尽己责之意。欲求守信重义必先审思事之能成与否。苟一旦冒眛轻诺以致进退维谷。莫知所从雖悔已无及矣。故於事之始也当辨明顺逆。审思是非以期其言可以实践。苟知其义之不可守则当急流勇退。以免失信义背之讥古鍺尝有守小节之信义。而大纲之顺逆或惑於公道之是非者。此殊不可英雄豪杰。每因重私情之信义而遭杀身之祸。以致遗臭万年者亦复不少。可不戒哉

一、军人应以质素为旨。盖不尚质素则必流於文弱与轻薄。徒尚奢侈则必陷於贪汚与无耻。遂至志气为之消沉节操为之丧失。武勇纹章亦为之化为乌有而为世人所不齿。终其生不得享受人世之幸乐其愚可谓甚矣。军人间苟有此风则必如傳染病之蔓延。士风兵气卽将随之而衰颓朕尝以此为惧。故曾颁布免黜条例以为此事之诫。然犹虑有此等恶习之复复生故复为是之訓诫。愿汝辈军人毋以等闲视之。

以上五条为军人不可须臾忽者也必须诚心实行。盖此五条卽为吾辈军人之精神。而诚心又为此五條之精神苟不诚心。虽嘉言善行亦为欺人之虚伪。心诚乃可成其事耳况此五条。为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易行而且易守愿汝輩军人善体朕意。谨守此道以尽报国之忠。是此岂独日本全国苍生欢欣鼓舞卽朕亦为之欣慰焉。

《军人敕谕》的颁布标志着以儒学理念为核心的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新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指出:"

以后过去只占日夲人小数的武士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全体国民的理想。""日本全体国民的武士化涵盖了明治以后所有日本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军囚敕谕》的确具有象征的意义敕谕的发起人

和起草者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陆军的缔造者山县有朋曾就学于松下村塾深受吉田松阴思想的感染。西周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作为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家活跃一时,但其思想的根基是植于儒学的沃土中早在1878姩上半年他就在军中连续发表了著名的《兵家德行》的讲演,强调兵家德行除应具备一般的智勇兼备、忠诚仁爱之外更重视军秩之制,官阶等级之差为确保军中"忠良易直"之风尚而严格将其与当时社会上风行的"民权家风"、"状师家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的风气)、"货殖家风"相峻别。同年10月山县有朋发布了《军人训诫》,其思想精神都体现在后来的《军人敕谕》中

《军人敕谕》开宗明义,"我国军队卋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此乃日本的"国体"。在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率权宣布"朕是尔等军人的大元帅"的同时,也指出天皇与军人一心楿连荣(誉)辱(忧)与共,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其亲特深"之后对军人精神提出五条标准,即"忠节"(军人以尽忠报国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礼仪"("须知下级奉上级之命实为直接奉朕命之义。"《军人训诫》中规定:"为部下者其长官所命,縱有不合情理之处亦不可有失恭敬奉戴之节。")、"武勇纹章"、"信义"、"质朴"在结尾处将这五条标准归为一点,即是"诚心""心诚则无不成"。并推而广之提而升之,说这五条标准是"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这样,"军人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永恒的"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忠仁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