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炼金术士和东方的炼丹道士炼丹是不是同类人

好色的炼丹术士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道家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资料 (转载)
  类别:宗教作者:佚名
  十洲三岛是两组意义相似的道教仙境名称。源于战国秦汉间方士们的“三神山”说。据《史记·封禅书》等记载,东方燕齐方士传称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仙人宫阙皆黄金白银构造。齐威王、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先后派人入海求之,汉武帝亦望祀蓬莱,冀求仙人。此说之出现,盖受更古老的西方昆仑仙山神话的影响。托名东方朔集的《十洲记》,所谓“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①其基本结构是以中国为核心,列出相关洲、岛的方位、范围及离中国若干万里,生仙芝,出醴泉,有仙人主治,岛上的人如何长生不老,等等。也有以昆仑为中心者,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十洲三岛”说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后。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称“或弃神州而宅蓬瀛”,③犹承秦汉旧说;《金丹》篇称,若不得登名山合药,海中大岛屿亦可,“若会稽之东翁洲、亶洲、纻屿,及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郁洲,皆其次也”。④而《明本》所云“或造玄洲”⑤《祛惑》所云“造长洲而伐木”,⑥即为十洲中的二洲。托名葛洪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的《元始上真众仙记》也提到“扶桑”、“玄洲”、“方丈”、“蓬莱山”、“昆仑玄圃”等名,并谓“玄洲、万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⑦具体描述十洲三岛的则为《十洲记》。所记十洲是:??祖洲。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对会稽(今浙江绍兴),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出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一千二百里(一作“七千二百里”),离南岸三十六万里。多丘山,饶生金芝玉草。??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取其脑和ju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取其毛以缉为布,号为“火浣布”。亦多仙家。??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五千里,离岸二十五万里。多山川、大树,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元洲。在北海之中,地方三千里,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五芝亦得长生不死。??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为昆吾,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亦多仙家。??生洲。在东海丑寅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一作“七十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离西岸二十三万里。天气无寒暑,芝草常生地。上有仙家数万。??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环绕,鸿毛不浮,不可超越。洲上多凤麟,数万各自为群。又有山川池泽,神药多种。亦多仙家。??聚窟洲。在西海中未申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又有各种奇兽。大山形似人鸟之像,故命名为“人鸟山”。山多反魂树,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心震神骇;??伐其根心煮汁为丸,名为“惊精香”或“震灵丸”、“返生香”、“震檀香”、“人鸟精”、“却死香”。??三岛是昆仑、方丈、蓬丘(即蓬莱山),加上沧海岛、扶桑,实为五岛:??沧海岛。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君所治,仙官数万人。??方丈。在东海中,正方形。三天司命所治,群仙不愿升天者,皆往此受太玄箓。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太帝官,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故名扶桑。??蓬丘。即蓬莱山。在东海之东北岸,其中高山当心,有似于昆仑。乃天帝君总九天之维处。??昆仑。号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乃西王母所治。⑧关于昆仑,诸道书多有所记,如《抱朴子内篇·祛惑》便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天不问其高几里,要于仰视之,去天不过十数丈也。……有珠玉树沙棠琅?碧瑰之树。每风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扣击,自成五音,清哀动心。……昆仑山上,一面辄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真济之快仙府也。”⑨此外,《十洲记》又称:“其北海外又有钟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龙山,西有劲草山,东有束木山,四山并钟山之枝干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又于十洲外增一穆洲,三岛则增千辰山、方壶山、连石山、沃焦山、钟山、岱舆山、酆都山;并谓海中亦有五岳:东岳广桑山在东海中,青帝所都;南岳长离山在南海中,赤帝所都;西岳丽农山在西海中,白帝所都;北岳广野山在北海中,黑帝所都;中岳昆仑山在九海中。??--------??注:??①②⑦⑧《道藏》第11册51页,56页,第3册270页,第11册51~55页,5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③④⑤⑥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52,85,189,345,349~350页,中华书局,1985年??--------------------------------------------------------------------------------??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十大洞天??--------------------------------------------------------------------------------??《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三十六小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七十二福地??--------------------------------------------------------------------------------??《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六,玉feng,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feng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feng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注:古今地名多有错漏,致使括注的今地名难以完全准确无误,请大家注意并不吝赐教。??--------??参考书目:??1。《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2。《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85页,中华书局,1985年道家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资料(完)
  类别:宗教作者:佚名
  十洲三岛是两组意义相似的道教仙境名称。源于战国秦汉间方士们的“三神山”说。据《史记·封禅书》等记载,东方燕齐方士传称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仙人宫阙皆黄金白银构造。齐威王、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先后派人入海求之,汉武帝亦望祀蓬莱,冀求仙人。此说之出现,盖受更古老的西方昆仑仙山神话的影响。托名东方朔集的《十洲记》,所谓“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①其基本结构是以中国为核心,列出相关洲、岛的方位、范围及离中国若干万里,生仙芝,出醴泉,有仙人主治,岛上的人如何长生不老,等等。也有以昆仑为中心者,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十洲三岛、五岳诸山皆在昆仑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十洲三岛”说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后。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称“或弃神州而宅蓬瀛”,③犹承秦汉旧说;《金丹》篇称,若不得登名山合药,海中大岛屿亦可,“若会稽之东翁洲、亶洲、纻屿,及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郁洲,皆其次也”。④而《明本》所云“或造玄洲”⑤《祛惑》所云“造长洲而伐木”,⑥即为十洲中的二洲。托名葛洪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的《元始上真众仙记》也提到“扶桑”、“玄洲”、“方丈”、“蓬莱山”、“昆仑玄圃”等名,并谓“玄洲、万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⑦具体描述十洲三岛的则为《十洲记》。所记十洲是:??祖洲。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对会稽(今浙江绍兴),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出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一千二百里(一作“七千二百里”),离南岸三十六万里。多丘山,饶生金芝玉草。??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取其脑和ju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取其毛以缉为布,号为“火浣布”。亦多仙家。??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五千里,离岸二十五万里。多山川、大树,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元洲。在北海之中,地方三千里,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五芝亦得长生不死。??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为昆吾,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亦多仙家。??生洲。在东海丑寅之间,接蓬莱十七万里(一作“七十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离西岸二十三万里。天气无寒暑,芝草常生地。上有仙家数万。??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环绕,鸿毛不浮,不可超越。洲上多凤麟,数万各自为群。又有山川池泽,神药多种。亦多仙家。??聚窟洲。在西海中未申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又有各种奇兽。大山形似人鸟之像,故命名为“人鸟山”。山多反魂树,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心震神骇;??伐其根心煮汁为丸,名为“惊精香”或“震灵丸”、“返生香”、“震檀香”、“人鸟精”、“却死香”。??三岛是昆仑、方丈、蓬丘(即蓬莱山),加上沧海岛、扶桑,实为五岛:??沧海岛。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君所治,仙官数万人。??方丈。在东海中,正方形。三天司命所治,群仙不愿升天者,皆往此受太玄箓。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太帝官,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故名扶桑。??蓬丘。即蓬莱山。在东海之东北岸,其中高山当心,有似于昆仑。乃天帝君总九天之维处。??昆仑。号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乃西王母所治。⑧关于昆仑,诸道书多有所记,如《抱朴子内篇·祛惑》便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天不问其高几里,要于仰视之,去天不过十数丈也。……有珠玉树沙棠琅?碧瑰之树。每风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扣击,自成五音,清哀动心。……昆仑山上,一面辄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真济之快仙府也。”⑨此外,《十洲记》又称:“其北海外又有钟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龙山,西有劲草山,东有束木山,四山并钟山之枝干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又于十洲外增一穆洲,三岛则增千辰山、方壶山、连石山、沃焦山、钟山、岱舆山、酆都山;并谓海中亦有五岳:东岳广桑山在东海中,青帝所都;南岳长离山在南海中,赤帝所都;西岳丽农山在西海中,白帝所都;北岳广野山在北海中,黑帝所都;中岳昆仑山在九海中。??--------??注:??①②⑦⑧《道藏》第11册51页,56页,第3册270页,第11册51~55页,5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③④⑤⑥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52,85,189,345,349~350页,中华书局,1985年??--------------------------------------------------------------------------------??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十大洞天??--------------------------------------------------------------------------------??《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三十六小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七十二福地??--------------------------------------------------------------------------------??《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六,玉feng,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feng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feng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注:古今地名多有错漏,致使括注的今地名难以完全准确无误,请大家注意并不吝赐教。??--------??参考书目:??1。《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2。《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85页,中华书局,1985年道家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资料(完)
阵法机关 (转载)
  类别:玄幻作者:佚名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及至后代,精通此阵者已十分罕见,却不料出现在明代太湖山庄。太湖山庄庄主澹台仲元化用此阵,训练八人立于八门位置上,攻敌时进退自如,来去如潮,古怪厉害之极,并曾用此阵法困住大内八大身怀绝技的高手。(见梁羽生《萍踪侠影》)
  再如任天吾家的假山树木即按八阵图古法布置,普通人若不熟悉此阵,绝对走不出去。(见梁羽生《鸣镝云录》)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八卦两仪阵
  按先天小八卦乾坤排列,配合以灯光的奇妙作用的一种战阵。此阵以七数为杀着,每一正必有一反。入此阵者,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脚下地面尽向一边偏斜。灯光变幻莫测,有化一为七之妙。这七个幻影之中,第三个乃是真身。朱翠曾在不乐岛陷身此阵,得单昆之助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七星锤阵
  武林中号称北斗七星座的戈华昌等所用阵法。七人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各持流星锤攻敌,其妙处是每次发招,皆能一锤化七,串成北斗星座,整齐划一,连绵不绝,无懈要击。白马公子余通纯曾为此阵所困,濒于绝境,幸得情人上官素相助才破阵而去。(见曹若冰《碧血青锋》)
  七星飞锤阵
  参照北斗七星之形布天下的阵法。“沙陀七锤”按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天枢星的方位站定,将敌人围在阵中,各人随意发招,每人飞锤全是一球化七,连绵不绝,产生的雄浑内力使敌人感到运转不灵,时间一长就可困死敌手。此阵暗含天地环宇的生息相克之学,虚实倒置,无本无未,实在难测难防。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困。(见古龙《迷光血影》)
  七杀阵
  全称“天昏地暗七杀大阵”,由武林中独眼跛足的轩辕三缺创造。其特点是诡异、恐怖。该阵由七个黑衣瞎子组成,他们左手提一根明杖,右手持一把折扇,围住所要消灭的目标,在一种带着奇异节奏的琴声伴奏下,凌空起舞。琴声的节奏越来越快,他们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明杖的舞动也越来越急,而七个人包围的圈子,则渐渐缩小,产生的压力,也渐渐加大,就好像一张织好的网,正在逐步收紧。这时他们的目标如同变成了一条网中之鱼,束手待毙。轩辕三缺曾用此阵法活捉女侠萧十一郎,结果反被萧十一良以刈鹿刀攻破。(见古龙《火并箫十一郎》)
  七星八卦剑阵
  昆仑派剑阵,为昆仑七子所创,昆仑派仗以成名。这剑阵按八卦的方位而设,又暗合七星变化。临敌时,昆仑七子之首灵虚子站在乾位上,依次灵霞子站定坤位,灵中子立坎位,灵患子守震位,灵云子把离位,灵泉子护兑位,灵玄子防巽位,留出艮位让人进出。七人功力相差无几,声息相通,心心相印,纵横合击,彼此呼应,因此,力道的发挥超出了七个人连合总力之上。昆仑七子曾以此阵困住七煞儒生闵孝和冰魄神君曹钧,二人因得灵空法师出面说项,才没有丧于此剑阵下。(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十二都天门阵
  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系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武林高手,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转些时候。该阵用来阴敌,实在神妙至极。(见陈青云《巨掌魅影》)
  九宫八卦阵
  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此阵将堆堆碎石依九宫八卦方位排列,变化繁多。人被困阵内,只觉四处昏黑如晦,阴气森森,雾气沉沉,不得其门而出。(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九宫八卦剑阵
  最能表现武当剑法威力的剑阵。由九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按着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三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法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见梁羽生《云海玉弓缘》)
  刀网阵
  刀王余峻峰所创阵法。该阵为九人一组,八人分站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个方位,另外一人居中接应,以快刀攻敌,分进合击,九人如同一体,对方若图各个击破,势必伤在乱刀之下。(见梁羽生《广陵剑》)
  刀棒三绝阵
  由传神甲、容神午、曹神亥三个人执三根铜棒和三把尖刀组成的战阵。江湖上很少有人能逃出此阵。万杀门主黑杜鹃就死于刀棒三绝中。后杀手之王司马血以一柄碧血剑破掉了刀棒三绝阵。(见古龙《快刀浪子》)
  三茅宫假山
  三手真人利用三茅宫假山布置的一种奇门迷魂阵。这假山和围墙差不多高,落进假山便觉四周昏黑、山陵起伏、高峰插天,天论你如何奔跑,都找不到出路。楚玉祥、英无双曾身陷假山中。(见东方玉《东方第一剑》)
  飞鱼九鼎阵
  江泽湖水寇飞鱼蒋兴设计的一种战阵。九人、九鼎、九舟,前后左右分布,往来纵跃,飞鼎、九舟一齐动作,虚虚实实,令敌眼花缭乱。据说这九鼎乃殷商时代,天子派兵丁五百开采川境巴颜喀拉山金石练就,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见梁羽生《武当一剑》)
  据《史记·武帝纪》:“禹收九入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由于九鼎成了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宋徽宗崇宁三年,也曾铸九鼎。金人南下,掠取九鼎北徙,后下落不明。作者利用九鼎的典故,虚构了这一阵法。
  千面搜杀阵
  八卦夺门阵的变种,和阳光折射相组合而成。列阵者每人一手执刀,一手执多棱银牌,利用特殊地形和阳光折射造成奇特的幻觉,一人幻化为四,四人幻化为八。入阵者虚实莫辨,有四面八方受敌之感。曹羽在汉阳郊外用此阵围困朱翠,朱翠跃至高处俯视窥出破绽,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小六乘慑心阵
  病书生花明穷五年心力创研出来的阵法。郭飞鸿不慎身陷此阵中,只见密林环抱、株株相接,找不到出路。他认准一个方向,疾行三数里光景,可眼前仍然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林,再仔细一看并没离开原处,只是在这附近圈子。(见萧逸《天龙地虎》)
  大五行剑阵
  武当派闻名江湖的剑阵。二十五位道人,五个一组,像一朵梅花似的列成阵式,把敌人围在中间,剑阵流动,二十五支长剑,汇成一片精芒,同时出手,密不透风,威力无穷。大五行剑阵下少有人余生。(见东方玉《北山惊龙》)
  天风银雨阵
  “万里流香”任风萍为对付中原武林高手所创的阵法。它以无比精严的配合见长,具有“天、地、风、雨、日、月、云、雪、霜”九种变化,互为辅助,生生不息,又佐之以练子流星锤等奇形兵刃,极具威力。南宫平、梅吟雪等均曾陷入此阵。(见古龙《护花铃》)
  天盲大阵
  天盲会独门阵法。天盲会弟子在对敌时,由数十人一齐拉住竹竿,联结成一个奇怪的图形。其中一人出竿,则其余数十人亦纷纷也竿,有的打头,有的打腿,置对方于顾首不顾尾之境地。此阵法威力无比,天下罕有敌手。(见萧逸《金弓女杰》)
  天欲烟梦
  集邪教的邪香毒雾秘方为一炉,专门迷神乱xing及使人进入亢奋与昏眩境地的邪毒阵法。一般人如果嗅到这种异香扑鼻的天欲烟梦香气,那怕只有一丝一缕,也会中毒。中毒的征兆,就是面泛桃花色,如果没有先服下解药或及时避开,则必会全身发热,渐至昏眩。在欲火煎熬下,双目通红,全身也泛也红色,口中干渴如焚,喉中似要喷火。不是疯狂嘶叫如犬,就是进入昏眩状态,灵智迷失,陷入幻想,直至死亡。(见鬼谷子《江湖风云录》)
  天罡北斗阵
  全真七子集体御敌的阵法。按北头星座的方位,七人盘膝而坐,马钰位当天枢,谭入端位当天璇,刘处玄位录天玑,丘处机位当天权,四人组成斗魁;王处一位当玉衡,郝大通位当开阳,孙不二位当瑶光,三人组成斗柄。北斗七星中以天权光度最暗,却是居魁柄相接之处,最是冲要,因此由七子中武功最强的丘处机承当,斗柄中玉衡为主,由武功次强的王处一承当。天罡北斗阵是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门功夫,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若是陷入天罡北斗阵,除非将七人中打倒一人,否则决然无法逃出。阵中七人以静制动,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腰则首尾皆应,牢牢将敌人困于阵中,但是若深谙此阵奥妙,抢占北极星位,便能以主驱奴,制得北斗阵缚手缚脚,不得自由施展。后来,这一阵法成为全真派集体御敌的法宝,可单由七人布阵,也可由九十八人布阵,每七人一组,布成十四个天罡北斗阵,和每七个北斗阵又布成一个大北斗阵一正一奇,相生相克,互为犄角,更是威力无穷。(见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云雾奇障
  雷火洞口以雾封洞的机关。早晨、傍晚时分,雷火道人到山中采集云雾,收入葫芦中。需要时放出云雾,则洞口茫茫一片,不虑外人窥破。(见萧逸《天龙地虎》)
  五行阵
  石梁派祖传武功。阵势圆转浑成,不露丝毫破绽,内含五行生克变化之理。一人也手,引致对方进攻,自示弱点,其余四人立即绵绵而上,针对对手身上的弱点进袭,不到敌人或死一或擒,永无休止。五人招数互为守御,步法互补空隙,临敌之际,五人犹似一人,浑然一体,变化无穷无尽。五行阵传至温氏五祖,经五祖十多年潜心钻研,又创成八卦阵作为辅佐,由石梁派温氏五祖的第二代好手十六人按八卦方位而立,阵法与五行阵全无二致。石梁派温氏五祖以此阵法擒捕金蛇郎君夏雪宜。后袁承志用金蛇郎君为破五行阵而殚竭心智创出的《金蛇秘籍》大破五行八卦阵。(见金庸《碧血剑》)
  五方剑阵
  终现五剑经过二十年苦心孤诣练成的剑阵。五人站在五个方法,呈梅花状,将敌人围在中间。进攻时,五个剑法各不相同,有的正面主攻,有的偷袭,有的从侧封解。终南五剑以此阵对付石母,石母武功虽高,也脱身不得。(见东主玉《东方第一剑》)
  五鬼阴风剑阵
  由川中五鬼所创。五鬼练有一种极其歹毒的阴毒功夫,出剑时,将内力贯注剑身发出,更利用剑身小孔震荡空气,发出呜呜鬼嚎般的声音,扰乱对方心神,使对方因而失手。地灵教教主武继光一人斗五鬼,手持金精玉魄剑绕空一匝,倒卷而下,立时削断了五鬼的二支长剑,破掉了五鬼剑阵(见卧龙生《玉剑香车》)
  反五行花树阵
  武功称雄天下的天机老人和三间神尼,手植花树依反五行原理分布于所居山洞之外,奥妙无穷。人若置身阵中,如坠入浓云密雾,耳目俱失效用,无法走出咫尺之地,此阵还能令陷落之心念浮动,生成诸般幻象,贪念、色欲、往事趁虚而入,四周五色缤纷的花树都化成千百个艳装美女,由念生淫,由淫生欲,由欲焚身,死状苦不堪言。故此阵专用于惩戒淫恶之徒。内宫侍卫赵海萍虽然年近三旬,却犹是童身,未曾动过色欲之念,所以最终通过反五行花树阵,得到了《归元秘籍》,练成天下第一高手。(见卧龙生《飞燕惊龙》)
  六合阵
  乔拓疆等海盗练成的一套六人阵法。十分复杂,进退变化均按照五行八卦的方法,六人彼此呼应,轮番进攻,威力不凡,是乔拓疆的镇山之宝。他们曾以此阵法取胜厉擒龙和邵元化一家。(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另,柳英奇所设战阵。包括乾、坤、生、死、水、火等六门。柳曾以此阵对付苏雨的徒弟毛一波。(见萧逸《天龙地虎》)
  六合,也是一种武术用语,以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手、眼、身统一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也叫“六合”。
  水心亭机关
  凤尾帮机关。凤尾帮最高府第为福寿堂,内三堂总揽本帮法治,可也没有干涉福寿堂之权,福寿堂是有功于该帮的前辈纳福之地。福寿堂的最后面有一座水心亭,是福寿堂中最险要所在,用来关押别帮高人。水心亭内设巧妙机关,外人极难闯过。从福寿堂有三条水面上的道路通向水心亭,三条路均极难辨认。正中一条和右边一条,全是假设的荷叶桩。左边一条是真的荷叶桩,乃用整根杉木连接扎入水底的,非常坚牢。但在水面下三尺多,只以一根铅条做荷梗,根本吃不住多大劲,只要你一着脚,非掉在里头不可。因而即使认出真荷花桩,欲通过时亦需借着轻功提纵术,气不能散,也不能停,而当中和右边这两条假荷叶桩,任凭你如何轻功卓绝也不成。因为身形飞纵到桩上,前边十几根全是真的,只突然的一点上是假的;假桩之后再无着脚处,乃是一片水面。凡是运用轻功提纵术的,眼看前面已没有着脚之地,势须飞纵上最末一根桩上才能回身。而这最后一根偏是假桩,设想这刁钻古怪荷叶桩时便算计到行人会自行陷溺。(见郑证因《鹰爪王》)
  史朝英关押方辟符和聂隐娘的机关,它建筑在地底下,周围都是坚厚的石墙,分为两层,上层是个蓄水池,下层是牢房,一开机关就可以将牢房淹没。(见梁羽生《龙凤宝钗缘》)
  少林罗汉阵
  少林派弟子的阵法。临敌时五人联手,将敌人团团围住,流动时如行云流水,停下来重如山岳,敌人极难突围。这种阵法如蟒蛇盘成蛇阵,首尾相应,绝无破绽。心眉大师曾布下此阵对付阿飞。但阿飞从仙鹤对付蟒蛇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终于靠快剑、快腿破了此阵。(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正反四象阵
  师陀国少女宇文虹霓布置的阵法,用以对付楚平原。它根据八卦的坎、离、兑、震、巽、乾、坤、艮等八个方位,安排八位武士占据,将敌人围在阵中。其中四个下方向和四个斜方向,虚实相生,正反互用,故名“正反四象阵”。临战时,敌人极难突围。(见梁羽生《龙凤宝钗缘》)
  四象阵法
  豫中四丑依据先天八卦易理化合,并按东、南、西、北、中五行方位,苦练而成的一种阵法。四象阵法一发动,四丑弟兄四人各按方位变化,循环出手,此进彼退,生生不息,奥妙无穷,威力至大。戈碧青与庄韵晴联手,一鞭一掌同发,瓦解了名震江湖的四象阵。(见曹若冰《金剑寒梅》)
  四绝剑阵
  青城派镇派绝艺。与少林罗汉阵、武当七星阵并重江湖。此阵共有四种不同的剑法,由四人同一时间出手,内含春、夏、秋、冬四序,相生相克。第一招出手,便含有立春木旺水绝、立夏火旺木绝、立秋金旺火绝、立冬水旺金绝等四招绝学,故名四绝剑。功力不逮的人,不要说胜过四绝剑阵,就是这第一招,都极不易接住。(见东方英《武林潮》)
  北斗七星阵
  北海玄灵门第三代弟子北海七星所布战阵。七人依上三颗“玉冲”星,下三颗“璇玑”星次序,占据七个方位,对敌形成包围。随着阵式变化,七人既可联手往复,流转不息。此阵为江清岚和崔文尉夫妇联手用乾坤一剑所破。(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归流阵
  昆仑派阵法。威力极强,除了*外,天下尚没有一个武功高手身陷五伏罗汉的归流阵而能安然脱困。此阵法中,尤以“化神为烬大九环”最为厉害,第一出手必含真力,每一呼吸定蕴内劲,似乎要把敌人彻底毁灭。但大九环一旦施用出来,则不论能不只务敌,组阵之人必会精疲力竭,萎靡于地,通常需两个月以上的养息才能恢复元气,有时甚至有零点气溃散、血脉暴裂之危。此乃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阵法。(见陈青云《如来八法》)
  共死刀阵
  又名快刀阵,一种独特、凶残的阵法。对阵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人交错出刀,配合得快速绝伦,如有分毫之差,非自己人劈中自己人不可。如敌人伤了组刀阵者之一,则进攻之人势必同遭刀劈。此阵的特异之处在于,唯有同伴受伤之后,刀阵的妙用才发挥的极致。欲破此阵,必须两人联手,但阵虽可破,两人之中却必有一人便伤或牺牲。(见卧龙生《七绝魔剑》)
  大欢喜女菩萨的女弟子以奇胖的身躯将对手夹在中间,像一道肉墙,边一丝缝隙也没有,令人恶心,又极难突围,是为“肉阵”。她们在小楼内曾以此阵对付李寻欢。幸而铃铃弄垮了小楼,救出李寻欢。(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红云阵
  乃红云老祖辛云碧所创阵法。红云阵式共有七层帏幕,各有妙着,层层相叠雷火相济,厉害万分。阵法启动,蓦地当空幕顶飘落下大片红雨,这片红色光雨,一经散发而出,立刻形成密如贯珠的一边串巨大雷鸣之声,一团团烈火,击向头顶,险恶无比。昆仑飞仙蓝宛莹借助四道灵符第一个闯过了红云阵。(见萧逸《塞外伏魔》)
  金锁迷魂台
  沙陀派设下的歹毒机关。在沙陀派老窝昆山入口处,有一处机关由八具骷髅把守。每具骷髅的两只手均按在可喷射毒药迷雾的暗簧枢纽上,只要一只骨手松把,岛上立有一处喷出毒气暗簧全部弹开,只须一盏茶时分,昆山的八个山峰圈出必然尽为毒气笼罩,任何人都难以脱身。(见古龙《迷光血影》)
  毒阵图
  四川暗器名家唐门万毒宫内一座圆形建筑物。其中迂回曲折,不见天日,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墙壁均以钢板制成。除阵法之外,里面还设有各种机关和毒物,险象环生。(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枯骨幻阵
  沙陀门最得意的阵法。机关一开,无数骷髅从四面八方一齐逼来,带着怪声惨叫和骨头互磨的吱吱声响,十分骇人。这些骷髅看起来好像是由白骨牵边而成,每走一步老要摇晃一阵,但动起手来快行出奇,即使有血剑护身也难以脱围。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制,万念俱灰,英雄气概尽失,被骷髅装进石棺,险此葬身深渊。此阵除了机关操纵之外,含有五行五克、奇门八卦之理,真是夺鬼神之机变,参天地之造化,只是太过阴毒,为正人君子年不齿。(见古龙《迷光血影》)
  星光七杀阵
  白马山庄中由六座星楼与正中大厅构成的一个高深奥妙的阵式。郭白云在当年建筑山庄时巧运灵思,按先天易理,而此阵以御敌。此阵发动时,六座星楼灯光同时大盛,七面商悬的青铜镜互相反射着这炫目的光芒。已方众人全部隐退,敌人陷此阵中便目迷镜光,足下自乱,自四面八方箭来的箭矢便足以制敌于死命。铁海棠之子铁孟能在闯此阵时吃了大亏。(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鬼脸大阵
  地狱镖局总镖头向绝创出阵法。这种阵法由八个戴着鬼脸面具的人持不同的类型的开器,以绝不相同的武功围攻敌人,威力很大。后龙城璧、唐竹权联手大破之。(见古龙《快刀浪子》)
  恒山剑阵
  恒山派镇山之技。对敌时女弟子七人一队,将对手围在圈内,每柄长剑指住对方一处要害,即头、喉、胸、腹、腰、背、胁。对手武功虽强,也半点动弹不得。七剑边环,既攻敌,复自守,绝无破绽可寻。(见金庸《笑傲江湖》)
  迷天混沌大阵
  又称万年冢。传说在太白山最深处,有一处人踪绝迹之地,内有千年以上古冢无数,范围广达三十多里地,山势险峻、古洞幽深。白日重雾笼罩,夜里鬼火闪烁,被称为人间阴曹。古人得用此地建此阵法,一入此阵,便迷失方向;一人出声,如八方雷吼,令人毛骨悚然。米其贵携宇宙风夜闯此阵,救出被困在古家中的宋哲宗。(见秋梦痕《血旗镇山河》)
  真武七截阵
  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所创阵式。他从真武神像座前的龟蛇山、龟山,心想这一龟一蛇正是兼收至重至灵的两件物性,竟从中创制出一套精妙无方的武功出来。然而,从大气磅礴的龟、蛇二山山势演化而来的武功决非一人之力能同时施为。于是他传了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奥妙之处,若二人合力,则攻守妆备,威力大暗。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强一倍。四人相当于八位高手,五人相当于十六位,六人相当于三十二位,七人相当于六十四位当世一流高手同时出手。因无机缘,此阵一直未经实战,只在张三丰百岁寿辰之际,群雄上武当山逼问张翠山时,宋远桥决定用此阵,谁知此阵未摆,张翠山夫妇却因惊痛愧疚双双自自刎。(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铁和沿
  设于少林寺达摩堂内地道入口处的机关。该处布满机括操纵,只要有人踏中地下机括,铁和尚手中的禅杖就击出,而且彼此进退呼应,每一杖都是极精妙厉害的杀着。(见金庸《笑傲江湖》)
  悬镜廊
  一道黑色石块砌成的廊洞,里面有108个人形皮偶。这些皮人被装置在不同的角度上,有立有坐有卧,甚至悬在空中,每人都能发也一手极厉害的奇招。若非有极高深的武功造诣,断难通过此廊。云海和尚设此机关,以遴选武艺高强之人。(见萧逸《天龙地虎》)
  由毒蛇组成的御敌战阵。一众苗女手执长长的竹筒巡山,遇敌时即放出毒蛇把敌人团团围住,形成别具一格的蛇阵。苗疆峒主的女儿蒙赛花曾而下蛇阵攻击误入禁地的琥元感、邵湘华等人,却被石棱以一声长啸驱散。(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铜椰阵
  屠龙岛主铜椰老人将椰林依五行八卦方位分布,其间亦可隐藏武士。阵中“火窟”常年贮放千年珍物龙角胶。凡欲得之者,必得破解此阵。(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渔网阵
  绝情谷谷主公孙止用来对付强敌的阵法。渔网以金丝和钢丝绞成,第张网丈许见方,网上缀满金刀利剑,用以刺敌作敌,网**错之处缀有吸铁石,可以吸去敌人的金属暗器。对敌时,由十六人组成一阵,每四人拉住一块渔网,由掌阵者指挥,或横或竖,或斜或平,不断变换,缩小包围圈,令敌人束手就缚。武功高绝的周伯通就曾被此网捕获。杨过等也一再为其所困。后来杨过得到削铁如泥的玄铁剑,自是方不再怕它。(见金庸《神雕侠侣》)
  混添锁云国阵
  苏半飘在八公山上下的阵法,以十二支红色小旗子为十二旗门,威力极大。困此阵内,若碰上“生”门,尚可逃得一命;若碰上“死”门,万无活理。苏半瓢不屑与楚秋阳、柳英奇等小辈动手,便将他们诱入阵内,企图困死他们。(见萧逸《天龙地虎》)
  裸女刀阵
  由练过裸女刀法的两名美丽少女组成的刀阵。裸女刀法以色相示于敌人之前,扰乱敌人身心,乘机施展快刀置对方于死地。江湖奇侠龙城壁曾用龙心神雇轻破裸女刀阵。(见古龙《快刀浪子》)
  颠倒奇门阵法
  这是阵法中最精奥的一种。这种阵法乃是按照八卦易理和阴阳五行生克之学所设。由于一反常人顺理成章的摆布之法,所以,这种阵法非常奇妙,不懂这种阵法的,走进去后,如入五里动云雾之中,无论怎样运足目力,也看不清左右道路。(见东方玉《扇公子》)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 (转载)
  类别:历史作者:佚名
  1、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13氏族篇 (转载)
  ??谁也不知道,第一个血族应该是传说中的该隐,还是莉莉丝。
  ??数千年的历史已经毁灭掉了许多纪录,人类那短如萤火般的生命,也不能将真相很好的传承下来。
  ??血族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一切都已经成爲了不可考证的谜┅┅
  ??但是,13氏族这个名字,却是血族中不可抹灭的存在。
  ??13氏族,血族中拥有最久远历史的宗族,强大的实力、尊贵的地位、纯正的血统、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著他们的与衆不同。
  ??有人说13氏族是一脉相承的血亲,有人说13氏族是几大门阀贵族的联合,还有人说13氏族只是由几个上古耄耋所掌控的小团体。
  ??脱离了地域限制的13氏族,却永远是血族社会中最爲神秘的权力集团,留下了一片猜测和恐怖┅┅
  ??◎阿刹迈族(Assamite)
  ??十字军东征带回许多关於圣地的传说,而其中一些则提到了一群信仰狂热的杀手。欧洲人称这些沈默的暗杀者为刺客。然而,血族里也有著和这些阿拉伯人相似,却更洛uM险的氏族—恶魔般的阿刹迈。早在十字军东征前,西方的吸血鬼就遭遇了阿刹迈族。传言指出,某些发起东征的君主(如亚历山大大帝)乃是畏惧阿刹迈之血族的爪牙。撇开这些不谈,西方血族害怕阿刹迈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阿刹迈藉由邪术增加自己的能力。
  ??阿刹迈是出身於遥远东方可怕刺客。所有血族中,阿刹迈最为声名狼藉,因为他们也为其他氏族提供暗杀服务,留下了一片血腥的传说。
  ??◎布鲁赫族(Brujah)
  ??布鲁赫族是优秀的学者兼战士,致力於追求身体与心灵的完美。族中长老牢记著黄金时代,对失落的迦太基津津乐道。不幸的是,没有比梦想破灭更令人伤痛的事了。迦太基的灭亡让布鲁赫族心生怨恨,而其他氏族拒绝伸出援手则让布鲁赫族尝尽苦果。
  ??因此,布鲁赫一直争斗著。布鲁赫和梵卓族争斗,因为他们毁灭了迦太基,布鲁赫和勒森魃族争斗,因为他们鼓励逾越本分的行为,布鲁赫和睿魔尔族争斗,因为他们谋害了扫罗特族。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若没有热爱的信念,布鲁赫族就不像自己了。
  ??一般认为近代的布鲁赫族就像被宠坏的孩子,缺乏荣誉与历史感。身为大反动(GreatAnarchRevolt)的支柱,对长老的观感也普遍不佳。虽然布鲁赫族算是秘隐同盟的成员,但他们却是同盟中的煽动者,不断试探诫律的底线,并为了一己的信念反抗团体。许多布鲁赫族都是激进的反动者,他们藐视权威,不把亲王放在眼里。
  ??◎卡帕多西亚族(Cappadocians)
  ??在血族的千年历史中,卡帕多西亚族一直以「死亡之族」著称。事实上,其他血族也经常因卡帕多西亚的阴森兴趣而避免与其接触。尽管卡帕多西亚族的神秘特质令人畏惧,但同时也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尊敬。在吸血鬼的社会里,卡帕多西亚族通常充当著顾问或亲王的角色。他们的洞察力与智慧广受推崇,对世俗权力缺乏兴趣则使他们获得信任。
  ??◎乔凡尼族(Giovanni)
  ??和其他氏族相比,乔凡尼族也许贬多於褒,其族人大多是商人或死灵法师。藉由玩弄世俗凡人的商品与经济,乔凡尼族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财富。依靠著各种邪术和魔力,乔凡尼族成爲了13氏族中的最後一个。
  ??◎羲太族(FollowersofSet)
  ??吸血鬼很少对羲太族(Setites)表示善意,这是有原因的。羲太族是黑暗的仆人、腐败的化身。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人类与血族的道德沦丧,洛u灾v与他们的黑暗主人创造不计其数的奴隶。传说羲太(Set)是此一氏族的建立者。有人说俄赛里斯(Osiris)击杀了羲太,也有人说他是被霍拉斯(Horus)打败的。不管怎样,羲太发誓要以黑暗力量重建自己的势力,而其後代则追随他的脚步。
  ??阴险的羲太族源自於埃及,据说他们膜拜不死的吸血鬼神羲太,并尽力服侍他。羲太族通常先设法使受害者堕落,再利用其弱点奴役对方。不过,没有人知道羲太族这麽做的原因。血族们鄙视羲太族,而羲太族也不和他人结盟。只要有羲太族,就会带来罪恶与沈沦,因此许多吸血鬼都拒绝羲太族进入他们的城市。
  ??◎冈格罗族(Gangrel)
  ??寂寞、流浪的冈格罗族通常漫游於夜晚的森林。和其他氏族不同,冈格罗族拒绝文明的诱惑,选择了孤独的荒野。他们的组织松散,喜欢独自行动,对人类与吸血鬼的礼仪不屑一顾。事实上,与其应付人类或吸血鬼,冈格罗族宁愿与野生动物为伍。
  ??徘徊於深夜的冈格罗族是野蛮的吸血鬼,拥有令人不安的野性与动物特徵。他们很少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总是四处流浪。独自徜徉於夜空下乃是冈格罗族的最大心愿。离群索居、冷漠而野蛮的冈格罗族下场通常极为悲惨。虽然他们讨厌城市的人群与拘束,但狼人却让冈格罗族很难在荒野中生存。
  ??◎勒森魃族(Lasombra)
  ??勒森魃族优雅而具侵略性,认洛u灾v是血族的极致。他们笃信权力神授与优胜劣败的法则,对没有力量的吸血鬼没什麽耐性,却感到怜悯,因为那不是对方的错。勒森魃族是高贵亲切与全然鄙视的奇妙组合。从修道院大厅到王宫里的走廊,勒森魃族会主动寻求可得的权力,却对随之而来的头衔与荣耀不屑一顾。大部分的勒森魃族倾向於扮演幕後的黑手,而不愿自己走到幕前。
  ??勒森魃族是暗与影的笃信者。许多血族认为梵卓族和勒森魃族互为对方的扭曲镜像。勒森魃族拥有一切,却放弃了原有的地位。血族的混乱历史与遁世条约的成立让大多数族人不愿提起氏族的起源。现在,勒森魃族已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身为吸血鬼、被诅咒的命运。
  ??◎末卡维族(Malkavian)
  ??末卡维族也许是最混乱的氏族。有时优雅而精明,有时却陷入严重的精神错乱。然而,这只是末卡维族的其中一面。除了为人熟知的疯狂外,他们几乎没有共同特徵。尽管如此,其他氏族仍然毫无选择地承认末卡维族。几代以来,末卡维族的神谕在吸血鬼历史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算是勒森魃族与傲慢的梵卓族,也得寻求末卡维族的知识。
  ??当然,还是得保持距离。末卡维族的族人都为疯狂而苦恼,受制於月亮的盈亏。传说末卡维族的建立者是古代吸血鬼里的重要人物,但却犯下了难以原谅的罪行,因此,他受到远古的诅咒,後代都有精神上的缺陷。在血族历史中,吸血鬼对末卡维族的古怪行为敬而远之,但却不得不求助於他们对事物的透彻眼光。
  ??◎诺费勒族(Nosferatu)
  ??诺费勒族背负著古老的可怕诅咒。他们不再拥有神所赐予的形体,成为吸血鬼的过程永远改变了诺费勒族,使他们失去人类与天使眼中的美貌。被人类与血族社会遗弃,丑陋可怖的诺费勒族只得栖身於地下墓穴、下水道、和其他中世纪世界的隐密之处。近来,随著城市兴起,某些诺费勒族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尽管如此,这种情形并不普遍,大多数的吸血鬼仍然蔑视诺费勒族。
  ??诺费勒族受到形体的诅咒。吮拥的潜在力量扭曲了他们,把他们变成不折不扣的怪物。诺费勒族是绝佳的消息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道士炼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