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手游首领刷新时间3首领从几点到几点有人知道么.多少级以

神武3手游多少级有家园_百度知道
神武3手游多少级有家园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结拜系统要求玩家等级大于30级,友好度达到1000之后,就可以在临仙镇(175,75)结拜指引人处进行结拜,结拜由玩家自行发起,同一个结拜联盟中最多可容5人结拜。
采纳率:9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神武多少级有光武
神武多少级有光武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1.评《张广达文集》,该书涉及中亚西域史地、隋唐史、敦煌学、中外交通史,探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包括三本书《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
荣新江:考据与义理的相互为用
葛兆光:谈学术、经典和传统
姚大力:张广达的学术视野和治学功力&
2.评《伟大的书&&&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又名&《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属于通识教育的一本书,是90年代美国教授写给美国大学生的。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但又在反思&读经&的在今天这个商业创新社会的意义。导言、译者后记值得特别值得一读,因为契合当今社会的思想状态。
曹雅学-《伟大的书》译后记&
3评《妖怪学》:该书有蔡元培翻译的版本,可惜没有插图。朱越利:于道泉先生的《妖怪学》实际是一篇回忆录,回忆一位共和国受迫害的老学者。题外话,似乎日本讲妖怪学的书不少,可惜大陆引进少。日本动漫艺术的发达离不开对怪力乱神的搜集、想象。《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这书挺有意思的,
4.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难得一见的图书馆史,涉及希腊罗马史,以及亚历山大大帝和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图书馆一篇民间网络散文,写的挺有趣的。&
5.评:《傅衣凌著作集》:涉及经济史、地方区域(福建)史、明清史。傅衣凌是老前辈了。包括6本8编:一、《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三、《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四、《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五、《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六、《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七、《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未曾收入这些著作的论文,合为一编,根据傅先生生前的意愿,称之为《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合在一起,共为八编。陈支平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傅衣凌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明清经济史、地方史。他是率先用民间文献做出成果的学者之一。该丛书的前言见:&&西方史学史类:
据说是新几内亚天堂鸟,乐得太二了~
诶哟,吓死了&&转自&
周運中:全面拋棄漢(周農儒愚奴)文化【全文】
周運中:全面拋棄漢(周農儒愚奴)文化
漢文化的特質就一個字:農,或者叫周。周原來是個象形字,就是一塊田,現在的周字,上面還是個田。周人是個專門從事農業的民族,所以叫周。後來有個疇字,其實就是周字,疇就是田的邊界,引申為範圍。周人的祖先叫稷,既是農作物,也是農官,也是農神。
人類的祖先是曙猿,是一種很小的猿,猿猴之所以能進化,因為他們在樹上的食物很龐雜,營養豐富。人類原來不靠吃糧為生,也沒有糧!但是人類之所以發明農業,因為農業能養活很多人口。農業民族的飲食比起遊牧民族、海洋民族,是差很多,奶肉魚蝦極少,所以農業民族的單個成員生活很差,但是能組成龐大的群體,從而戰勝遊牧民族、海洋民族。
周人就是依靠周原的農業,生出無數人口,到底滅了商朝,因為人口太多,就分封百國,形成了漢族的百家姓。周文化,最後依靠一個投奔周人的商朝人後裔孔丘,發揚光大,他建立了儒家。正如希特勒不是德國人,斯大林不是俄國人,孔丘也不是周人,但是他的周人性極為徹底。儒家文化就是西周文化,所以孔丘最崇拜周公。儒家文化仍然崇拜農業,崇拜生育,崇拜集體。
儒的原義,就是求雨的巫師,所以右邊是需,農人最大的需要是降水,所以上面是雨!儒家是一種低級的文化,不但不談天道,也不講鬼道,只有人道。儒學大師,無一例外,都是偽君子老色鬼,他們只追求人道。
農業比起牧業、漁業,對自然的破壞太大,所以農業民族的宗教觀念太淡薄,因為他們可以改造自然。所以漢族的宗教觀念太淡薄,漢族沒有世界觀,漢族人的視野超不出自己家的院子。漢族的最大理想就是生育,墾田。無田可墾,只有侵略。侵略靠人,還要生育。山西、陝西、河北、甘肅本來多是遊牧民族,統統被漢族侵略。淮河以南,本來多是越人、苗人,統統被漢族殖民。漢族屠殺的異族最多,漢族破壞的自然最多。北大荒、新疆、雲南等等,所有不能開墾的地方到底全被開墾了,還是窮得沒褲子穿!最後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全面投降西方海洋文化,最近三十年來才好過。
為何農人辛苦勞作,還是一窮二白?因為農業社會必然導致暴力集權,統治者的欲壑是個無底洞,欲壑難填,君富民窮。而且民白窮了!如果養個李煜、趙佶尚可,可是十有八九是草包、混蛋、敗類,十有八九死在政變、丹藥、床幃。
漢族是農人,所以特別沒有民主概念。因為人口太多,無法教育,所以多數都是愚民,愚民最喜歡集體屠殺有理想、有追求、有個性的人。因為農人的活動範圍極小極小,不像遊牧民族、海洋民族今天在此,明天就在一千里之外,所以農人的智商很低,農人不需要適應新環境,農人只需要使用祖先傳授的技術。只有在氣候巨變引發民族大遷徙時,農人才會被迫遷徙,然後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把新的技術再傳授五百年。農人缺乏營養,蛋白質、熱量及維生素的種類都很缺乏,這也是農人愚笨的原因。農人缺乏新鮮資訊,因此農人最崇拜祖先,祖先成為神!漢族的大神都是祖先!老人統治是農人的特色,農人最缺乏創新精神。
遊牧民族、海洋民族倏忽千里、萬里,所以自由性特別強,農人的自由性極低,農人每天活動範圍大概十里地,農人天生不知何為自由。
中國人今天能吃很差的毒奶粉、地溝油,不是因為中國人最近才壞了,而是五千年來的漢族一直吃的是最差食品。
漢文化的強盛,完全不靠漢族的智慧,而是天時地利。東亞季風,雨熱同期,適合農業,全球無二!黃河長江,有世界上最大的溫帶平原,舉世無雙!西有高原,北有沙漠,東有巨洋,南有大海,孤立隔絕。
漢文化不具有世界性,甚至不具有東亞性,因為日本是海洋國家。漢文化甚至不具有中國性,因為中國東南還有海洋地帶,西北還有遊牧地帶。
漢文化周文化農文化儒文化黃河文化愚文化奴文化,是一種沒有生機的文化,是一種低級的文化,也是一種正在滅亡的文化。
漢文化的滅亡,不是中國文化的滅亡,因為中國還有海洋文化(夷文化越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種智慧文化,因為要造船,要貿易,要航海,天氣瞬息萬變,市場變化多端,地理差別太大,需要隨機應變。海洋文化也需要協作,也需要集體,但是這種集體不是無數愚民組成的蝗災群體,而是小規模的創新團隊。
我說全面拋棄漢文化,但是我仍然使用漢字。因為上面已經說了,漢文化是周文化,而《尚書》記載周人自稱:只有殷人有典有冊!文字是殷人發明的,周人是愚昧的農人。秦人比周人還愚昧,唐人比秦人還愚昧。凡農必愚,而愚人才是最好的戰士。殷人是東夷文化,所以我仍然使用漢字,這是東南海洋文化的創造。
五千年前,周農儒愚奴的文化就和越海道智主的文化大戰了一場,黃帝勝利了,蚩尤戰敗了!五千年後,河西變成湘西(江西陝西),河東變成浙東(廣東江東),又鬥爭了一場。毛似乎勝利了,蔣好像失敗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海洋文化掌控中國,也有二十年了,因為掌控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文化已經都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人了!薄某某必須失敗,因為他代表的是一種正在滅亡的周農儒愚奴文化。所謂的毛,不過就是孔丘,就是周公,就是黃帝。
可是要全面消除三千年來的周農儒愚奴文化,還很難,很難。這種文化已經深入漢族的骨髓!
幸而,我還有老子、莊子、山海經、水經注、越絕書、島夷志略、鄭和航海圖!我就要靠這些書,來全面復興中國文化了!
周運中:何為真考據
作者:&& 标签: 22:20 星期一 晴  
周運中:何為真考據
前篇,我說了所謂的e考據不是考據。此是破,未立。現在說何為真考據。須知清人及今人的局限。清人,古書爛熟,小學深厚,惟不明科學,用力甚勤,而多穿鑿。今人囿於學科,文科生不看科學,歷史系不明語文,中文系不讀史志。故治學大難,唯貫通為要。
顧頡剛先生讀書筆記要好好讀
作者:&& 标签: 17:45 星期一 晴  
顧頡剛先生讀書筆記要好好讀
初中時分,我買了一本魯迅的小說集,看到他的《理水》寫到拄拐的學者和鳥頭先生,後來我知曉這是罵潘光旦和顧頡剛二位。顧頡剛先生是我的導師(周先生)的導師(譚先生)的導師,所以我心裡不太爽。
顧頡剛先生的讀書筆記1990年就在臺北的聯經出版社刊布,南京大學買了,放在港臺閱覽室,不開架,此書又全是極短的劄記,所以極不便閱讀。我在本科時曾去看過,但是未讀全。
我曾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門口的青島路書店買到了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顧頡剛書話》,此書即《顧頡剛讀書筆記》選編,聊窺一斑。此書放在我的老家濱海縣,不便讀。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了《顧頡剛讀書筆記》,可惜我這一年全在搬家中度過,顛沛流離,未曾尋讀。今天下午我修訂我的山海經研究一書的《山經》畢,因而去廈門大學圖書館尋此書,看到顧頡剛先生說《北次三經》諸水可信,可改寫黃河水道,因而驚歎。因為譚其驤先生自以生平最得意的就是《山經河水下游的黃河下游河道》,世或以為乃譚先生之發明,而顧先生在1957年早有此言!
讀此書,可:
1.知前人讀書之博,後學發明或已為前人所知
2.知顧先生開風氣,開風氣或比解決結果重要
3.知劄記勝過論文,當今學風沒落或因此糾正
4.知前人研究局限,未完成之事業或因此激勵
白城山上 山海齋
周運中:山海新居話山海
作者:&& 标签: 22:12 星期三 晴  
周運中:山海新居話山海
廈門有一款鳥,叫聲很滑稽:o&ai,類似屋矮。因為叫聲太有趣,每次這鳥一叫,我就跟著叫,然後鳥就不叫了。
但是廈門的屋都不矮,爲了防潮防蟲,一樓都是車庫,還保持了越人干欄的古風。我所居的宿舍更高,在白城山上的最高處,海拔好幾十米。我每天要爬三個山坡,才能到家。
我的客廳北窗是一個人工修整的陡崖,陽臺南望就是海灣,我住在這山海之間,夜夜海濤催眠,日日山風吹醒,要是再不把我的山海經研究著作整理出來,真是可惜。現在阿三阿四都能出版山海經的書,真是自古未有的神奇年代。我七年前本科畢業論文山海經歷史地理研究當時就有十萬字,破解山海經是我這十四年來的娛樂活動之一,不如和這一世間之芸芸眾生分享吧。
大饑荒遍及中國每一個村落
作者:&& 标签: 17:21 星期三 晴  
大饑荒遍及中國每一個村落
今天我看到小百合bbs有人說年,蘇南沒有餓死人,其實這是一種假象,某些蘇南人當然一貫莫名其妙地驕傲,或許真的不瞭解歷史。
1960年內蒙古接收來自上海和蘇南的棄嬰數千,很多人表示這種事情不可能出現在長江以北,因為這裡人不忍心扔掉自己的孩子。這就是真相。安徽、河南整村饿死,尤其惨烈。大饑荒遍及中國的每一個村落,活活餓死了幾千萬人,而且完全是宇宙誕生以來最大的惡魔毛澤東一手造成的人禍,絕非天災,更和蘇聯無關,這都是鐵的歷史,誰也抹殺不了。
所谓&養活中國十億人&的功績完全是荒唐說法,三年內戰死了幾百萬人,內戰逼走幾百萬人,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內鬥整死幾千萬人,如何算?死了數千萬人,當然空出了很多空間。再說中國老百姓自己供養自己,根本不是哪個救世主的功績。救世主及其走狗都要靠可憐的中國農民供養,救世狗還越養越多。
艋舺就是大陸學術界
作者:&& 标签: 14:08 星期四 晴  
艋舺就是大陸學術界
看了臺灣黑幫大片《艋舺》之後,我想這哪裡是描寫臺灣黑幫?簡直就是大陸學術界!大陸學術界就是全球第二大黑幫,受全球第一大黑幫控制。
及看著名學者李志文《漫談二流大學》之後,他的觀點幾乎和我一樣。他說大陸一流大學也是世界三流大學,黨政管學術,必然管成黑幫。
再看臺灣所有大學網站,學術單位都是排在行政單位之前的,但是大陸所有大學網站全部相反。大陸大學的教授位卑如鼠,講師更如螻蟻。廈門大學,近朱者赤,在大陸算是最好一列之中。
終生遺憾與終生無憾
終生遺憾與終生無憾
我的廿八年華,基本是個悲劇。人生最好讀書的本科頭三年,住在南京大學新校區,在江北浦口區的山村。照理說,讀書人應該住在山裡,可是這個校區沒有圖書館!
2001年,我傻傻地考進南京大學,傻傻地迎接次年的百年校慶,我在一張報紙上看到百年校慶的工程之一是在浦口校區建個圖書館,我傻傻地等了四年,直到2005年畢業,也沒有看到浦口校區的圖書館。
供我們看書的地方是兩個鋼結構的塑料棚子,南面一個叫閱覽室,北面一個叫借閱室。兩個大棚,在兩個水塘中間,北面一個水塘完全沼澤化,三面是山,我看過蛇在水草里穿梭。南面一個水塘是山寨版的紫金山音樂台,根據我的考證,兩個水塘是原來的農村陂塘。
在五百米之外的地方,有個巨無霸教學樓,分A、B、C和菱形區(八角樓),共四個區,裡頭除了教室和各院系駐浦口辦事處、資料室,還有超市、銀行、郵局、醫院、候車室、升旗場,複道迴環,有如克里特島的迷宮。據說是東南大學爲了打敗南京大學,故意如此設計。傳聞有新生入學半年,仍然在其中迷路,我覺得確實有可能。在這個巨無霸北面有一間期刊閱覽室,這就是浦口校區的所有書刊家當。
有一次,九點多,我奔波在圖書閱覽室和期刊閱覽室的路上,有個上海的同學打著他最擅長的官腔說:&呦&&您的學術活動,可真繁忙!&繁忙也就罷了,圖書閱覽室在山坳裡,進出的兩條路都沒路燈,北面是山,南面是運動場,晚上漆黑一片!浦口的山裡,生物很多樣,我還在教學樓旁邊的大路上看到過五彩的蜥蜴呢!圖書閱覽室裡頭沒有廁所,外面有個老式的廁所,進去要防止被蚊子吃掉!
所有的書刊都陳舊、殘破、混亂,而且管理一塌糊塗。沒有一套完整的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我用紅皮本和綠皮本也湊不全,我記得第四冊是綠皮的,可能還有第六冊,好像沒有第七冊。最可氣的是,此書被翻壞了,送到鼓樓校區去裝訂,居然裝訂了半年。
複印也有殘忍的規定,帶照片的頁,翻倍收費,五角一頁,即使是普通紙質印出的黑白照片!
我的本科四年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圖書館鬥爭史!最大的一場戰役是2004年6月,迎戰期末考試中間,我突然從教室跑到期刊閱覽室,當時沒人用查詢電腦,我拖了一張椅子,上小百合bbs。來了一位大媽管理員,說這裡只能站,不能坐,我很不屌她,我說:&無此規定!&
她說:&我說的,就是規定!&
我說:&你說的,不管用!&
她說:&我去找館長來,還沒用?&
總管浦口校區圖書館的副館長是我最討厭的人,在我看來,他就是敗壞浦口的罪魁禍首,他一來,正中我下懷!
他照例說:&我說的,就是規定!&
我說:&館長啊,你今天說東,明天說西,空口無憑,如何服人吶?&
他氣急敗壞,指揮一幫子小大姐、老大媽打電話,找我輔導員,她們根據我的代書板號碼,七手八腳地翻出我的學生證,上氣不接下氣地撥通了經濟系輔導員的電話,得到的消息說我轉系已經兩年,她們大眼瞪小眼,仔細辨別我的學生證,發現我已經轉到歷史系,又去打擾我們歷史系的輔導員,沒想到這位輔導員是個極其純粹的學者,他當然不想管這等爛事!
她們硬的不行,又來軟的,一個我平時頂憎惡的小大姐踩著兩支高跟鞋、搖著一頭黃捲毛,蹬蹬蹬蹬跑來,溫柔地說:&周運中同學~~~你們輔導員都說你是個好學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你不能辜負他們的一片希望啊!&
我半臉錯愕,半臉露笑地說:&你講的這些東西啊,和我是一點兒關係也沒得哎!&
她鎩羽而歸,我又坐了五分鐘,宣告最終勝利,全身而退。
出門撞見Y君(此公現在日本讀博),我陳述完我的戰史,他用泰州味兒的藍青官話說:&你&&要、小心唉!&我說:&不要緊,再過幾天,我們就要徹底告別浦口了,不然我也不會這樣!&
浦口校區的圖書館奇差無比,但是鼓樓校區遠在天邊,校車不讓學生坐,有一次,我混上了校車最後的空位子,只見那浦口校區的某領導(姑隱其名)上車之後,惡狠狠地發話說:&學生們都來坐校車,像神馬樣子!&她這副樣子,令我終生難忘!
沒有校車,我們只能坐公交,還沒有直達車,要過長江大橋,在鹽倉橋轉車。公交車的番號老是變,一會子是149、159,一會子是131、132,好像還變過其他名字。
大四終於到了鼓樓,可是這時,有的忙於找工作,有的忙於考研,姑且不說鼓樓校區的圖書館也是差強人意,好不容易進了城,怎麼也要看看偌大的南京城吧!所以大四的人們,不會多用圖書館!
我就在如此惡劣的讀書環境中,度過了我的大學本科四年生活,這簡直是我人生的最大遺憾。。。。。。
幸好,南京大學的師生素質很高,否則我真後悔去了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歷史系有最大的師資陣容,國內可以與之比肩的只有廈門大學歷史系(其他各校,或缺考古,或缺古史)。這就是我終生無憾之處。
不過我在南京大學時,沒有向老師們好好學習。這是又一個終生遺憾,所以說,我的遺憾比較多,我的人生基本是個悲劇。時至今日,苟延殘喘,忝為人師,罪該萬死。。。。。。
优しい记忆 ~evalasting II~
這首歌曲很簡單 只是用吉他搭配主唱的歌聲
可是卻很明白的表示著內心的那股悸動
看了歌詞之後 更加深對這首歌的感動
既是溫馨 可是又帶點哀傷
おじいちゃんは言ってた この歳になっても
人とわかりあうことは とても難しいと
おじいちゃんはこぼした この歳になっても
人と別れることは とても怖いと
光看到這個 我就已經不能自己了
人和人的相處 總要等到失去後才會珍惜
荣新江:考据与义理的相互为用
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
关键词:张广达 & 西域 & 隋唐史 丝绸之路 中西交通史
这是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广达文集》中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本,收录了张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近年发表的论文、讲演稿、百科词条、书评计22篇,长的有数万言,短的只有一两页,集中展现了张先生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文章过去都拜读过,但这样一口气地看下来,对于张先生有关唐代多元文化的整体思考和对个案研究的精雕细刻,又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虽然中国传世的典籍浩如烟海,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家、文人对于周边戎狄和外夷的歧视,有关的记载有许多不够准确的地方。而且,从中国古代王朝传统的经营四夷的观念出发,传世史料所记载的中西关系史,主要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文化交流的记录相对较少。我们从书的《总序》中可以看出,张先生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本依据,是20世纪初叶以来西北敦煌障塞、塔里木盆地周边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胡语文献、图像,这其中的主要文本,应当是来自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盆地各遗址出土的汉语和各种胡语文献,也包括近年来中原本土发现的胡人首领墓葬中的图像和墓志资料。作者特别声言,这些新的文本和图像,带来了中外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文献的转折&(documentary turn)时期,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象。&
作者最早的专题研究是始自一方洛阳发现的六胡州大首领安菩的墓志,在《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1986)一文中,除详细讨论了六胡州地区昭武九姓的来龙去脉之外,更扩大到从粟特本土到东北营州地区的昭武九姓的活动情形。所谓&昭武九姓&,就是现在大家已经颇为熟悉的&粟特人&。此前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主要利用中国传世史料,勾勒过包括粟特人在内的隋唐时期来往中国的西域人;中国学者向达先生也利用史籍和墓志,集中探讨过唐代长安的粟特胡人和他们所带来的西域文化。张先生此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出墓志、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突厥碑铭、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勾勒出粟特人东渐中国的更为广阔的画面。在文章发表的当初,学界可能还无法认识它的意义,二十多年过去以后,作者提到的&唐代昭武九姓聚落的分布、迁徙、延续情况&,已经由于新的文书、石刻史料以及正规考古发掘的胡人墓葬及其图像材料,有了巨大的认识上的进步,我们现在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粟特胡人聚落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从粟特本土(索格底亚纳)到东北营州的分布情况,而且对于深入到江南甚至岭南地区的粟特胡人,以及他们在安史之乱后的发展变化,都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张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六胡州昭武九姓问题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引发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这篇文章最后,张先生说道:&至于昭武九姓在唐代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则是另行撰文论述的任务了。&虽然此后若干年由于研究&任务&的转移,作者主要的研究志趣专注在其他问题上,但在十年以后陆续发表的《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1996)、《唐代祆教图像再考》(1997)、《吐鲁番出土汉语文书所见伊朗语地区宗教的踪迹》(1999)、《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2001)、《唐代长安的波斯人和粟特人&&他们各方面的活动》(2003),则正是作者研究粟特文化对唐代中国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影响的结果。而且,研究的范围已经从粟特人扩大到同为伊朗种的波斯人,因而又有《再读晚唐苏谅妻马氏双语墓志》(2002)的撰作;在宗教方法,也包括了与粟特人密切相关的摩尼教,因而有《唐代汉译摩尼教残卷》(2004)这篇长文问世;在材料运用上的突出一点,是图像资料的引入和仔细分析。&
从这里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张先生的关注点,集中于粟特和波斯人的宗教,首先是祆教。虽然从20世纪20年代初陈垣先生发表《火祆教入中国考》(《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以来,探讨祆教入华的学人代有其人,但主要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祆教徒的入华活动以及一些确定的或似是而非的祆教崇拜痕迹的解说上。张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连续发表的三篇有关祆教的文章,其所探讨的记太原&以尸送近郊以饲乌兽&的《旧唐书&李暠传》、敦煌所出祆教女神像、吐鲁番高昌王国时期的祭祀胡天文书,等等,都不是什么新发现的资料,但作者以其对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中国称之为祆教)经典和习俗的了解,大量引用该教基本经典,如《阿维斯塔经》(Avesta)、《闻迪达德》(Vidēvdād或 Vendidād,《伏魔法典》)、《祭仪书》(Yasna)、《赞偈》(Gāthā)、《颂神书》(Yasht)以及晚出的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尔塔&维拉甫入地狱记》(Artā Virāf Nāmak),甚至包括反映祆教内涵的吐鲁番出土粟特语摩尼教文献和敦煌出土粟特语佛教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深入分析了祆教的丧葬仪轨、祭祀对象、祆教神祗等问题,尽管同样的文本、图像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释读,但张先生根据祆教经典所给予的解说,对于我们认识祆教这种史籍所说只在胡人中流传的夷教,是怎样深入到中国的民间社会,并对高昌、敦煌、太原乃至唐朝首都长安产生了多少影响都有极大的帮助。&
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学者必须兼通中外。如果你只是看汉文材料这一面,那也就只有一种&汉式&的解说,固执一点的人,就难以接受其他的说法了。我们先来看看1955年西安西郊大土门村附近发现的一方晚唐苏谅妻马氏墓志的汉文部分,文字不长,全引如下:&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妻马氏,己巳生,年廿六,于咸通十五年甲午岁二月辛卯建廿八日丁巳申时身亡,故记。&如果仅仅看这些刻在完全汉式的墓志石上的文字,我们不过只知道,这是一位担任唐朝禁军兵将的苏谅的妻子马氏的墓志,甚至我们不知道苏谅抑或马氏是波斯人,因为苏氏也好,马氏也好,都是地道的汉姓。可是,当我们看到刻在同一方墓志上的婆罗钵文(Pahlavi)铭文后,才知道苏谅是萨珊王族的家族名称(Sūarēn),马氏是出自这个家族的某人的女儿,她的婆罗钵文墓铭并不和汉文等同,特别是墓志使用与伊朗地区婆罗钵文墓志相同的&sp&nwl/aspānūr(安息之地)来指称墓所,用&愿她归位于阿胡拉马兹达和诸天使(身侧),光明的天堂中永生,愿她安宁&这样地道的祆教用语来结束,表现出晚到公元874年,也就是会昌灭法以后,萨珊波斯的遗民不仅继续使用本民族的官方文字婆罗钵文,而且保持着本民族的祆教信仰,很可能还采用着某些祆教徒的丧葬仪式。张先生在《再读晚唐苏谅妻马氏双语墓志》中为我们层层揭示出苏谅妻马氏墓志的婆罗钵文的内涵,为今后理解有关中外关系史的汉文材料的深层含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例证。&
《唐代汉译摩尼教残卷》一文,更是立足于西方百年来伊朗语、回鹘语摩尼教文献研究的成果之上,为汉语读者展现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面。敦煌出土的唐代汉语译本摩尼教《残经》和《下部赞》,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其表面的词汇看上去好似佛教的经典,可是表层意思的背后,却是地地道道的伊朗宗教内涵。西方学者从缪勒(F. W. K. M&ller)、安德里亚斯(F. C. Andreas)、恒宁(W. B. Henning)、楞茨(W. Lentz)、瓦尔德施密特(E. Waldschmidt)、博伊斯(Mary Boyce)、宗德曼(W. Sundermann),几代学人,孜孜以求,给汉译摩尼教经典的词汇追寻出伊朗语的原語、原义,有的段落对勘出中古波斯语或帕提亚语的平行文本,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和学术积累。张先生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站在唐代汉译摩尼教《残经》的译者和《下部赞》的编译者道明的立场上,来看他们当时在汉语的语境(contextuality)下,对于摩尼教文献的不同段落、不同词汇,怎样分别采用音译、直译和意译,指出入华摩尼教信徒在面对唐朝时期兴盛的佛教教派,丰富的佛教语汇,采用了佛教唯识论的术语,来翻译摩尼教的教义。作者特别论证了&心&、 &心性&、 &心王&、&相&、&三常&、&四处&、&清净&、&净&、&种子&等概念从佛教到摩尼教的词义转换,同时指出佛教术语和形式的借入,并没有影响东传摩尼教教义的完整。他还提醒道,汉地译者所&加上&的一些东西,不能求之于伊朗语原本。最后,张先生指出唐代佛经目录中著录的《弥勒摩尼佛说开悟佛性经》很可能是现存摩尼教《残经》的原名,也即宗德曼先生复原的《〔明使演说〕惠明经》(Der Sermon vom Licht-Nous)。中国学者对于摩尼教的研究,从陈援庵到林悟殊,基本上理清了摩尼教在华传播的历史。至于三部敦煌发现的汉译摩尼教经典,则仍然停留在校录文本的阶段,对于其中所含丰富的摩尼教教义的理解,张先生本文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今日能从汉语语境理解摩尼教教义者,环视左右,恐怕不出三四人而已,期盼张先生能够继续发表他有关汉译摩尼教经典的研究成果。&
同样期许的,还有张先生对波斯、粟特人带来的西方文化的研究。在日本的讲演稿《唐代长安的波斯人和粟特人&&他们各方面的活动》中,提到&粟特人将许多方面的习俗和工艺技术带到了长安,这在华美的金银器皿和多种舞乐、服饰、狩猎、娱乐、饮食、岁时历法、节日风俗诸多方面都有具体反映&,并举了坐床、金银器等个别的例子,但没有展开论述。真正详细讨论过的主题,是《唐代的豹猎》,利用阿拉伯文献,把粟特人带入长安的这一狩猎动物,从驯养到实用,给予了详细的解说,使我们今后面对唐墓壁画和陶俑展现的带猎豹和带猞猁的图像时,就可以联想起当年贵族狩猎的激烈场景。我们同样期盼张先生继续发表有关进入唐朝的西方文化的其他个案研究。&
猎豹虽然在唐朝主要是由粟特人带到中国的,但豹猎的发源地则在西亚、北非。因此,张先生的这篇《唐代的豹猎》,实际上也是唐朝与阿拉伯(唐宋称为大食)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篇章。张先生之所以能够把唐朝贵族豹猎活动的情况如此完整地描述出来,得益于他对阿拉伯文史料的熟悉,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一读他给宋岘先生翻译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所写的《中译本序言》,就可以明白了。在这篇虽名为&序言&,实则为一篇论文的长文里,他分析了古典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并对其中的&伊拉克派&和&巴里黑派&的异同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做了阐释。张先生利用阿文史料不仅仅研究中外关系史,他对西域史地的研究,如《关于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汇&与见于此书的圆形地图(上)》(1979)、《碎叶城今地考》(1979)等文(收入《张广达文集》中的《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阿文材料也作为论据而起着关键作用。&
在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史上,张先生最大的贡献应当是《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的回顾》(1987)这篇长文。这是一篇通史性质的长文,根据中西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王噉密莫末腻(Amīr al-mu&minīn)第一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到日阿曼苏丹国的一艘双桅三帆船苏哈尔号完成从首都马斯喀特东来中国广州的航行之间,双方政治、文化、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交往史,其规模迄今尚无人逾越。这篇文章原本发表在周一良先生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上,记得周先生送给我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有些篇章过于简略而有所遗憾,而对这篇文章则赞不绝口。我每次见到社科院考古所的马文宽先生,他都带着感激的心情让我转达对张先生的问候,这无疑也和这篇文章有莫大的关系。听说法国汉学重镇谢和耐(J. Gernet)教授,在张先生主讲法兰西学院国际讲座时,曾建议张先生以此为基础用法语出版一本中阿关系的通史。我倒不觉得非要用法语写书,因为那样会浪费太多的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只是觉得张先生在阿拉伯学这样发达的法国这么多年,一定又积累了相当多的中阿关系史料,期盼他能用汉语陆续写出,最后汇编翻译成法文。&
张先生说:&应当充分重视深入细致地比较一些相近的个案,以小见大,得出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认识。&(《总序》)上述论文,正是如此。与此同时,张先生其实也一直在考虑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些&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认识&,早年他发表的《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1985)、《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1985)、《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1986),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其中,前两文可以充分体现张先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后一文是他所倡导的比较与对照研究方法的范本,而且撰写此文的年代,正是&思想解放&时期,文章也体现了他的现时关怀。近年来他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论思考,虽然没有写成专文加以论证,但在一些学术史的论述中,时有阐发,其中比较集中的表述,就是在给拙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所写的《序言》(2001;收入《文集》之《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中。他说:&
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除了自身具有科学研究旨趣之外,又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漫长历史从来没有脱离过与另外的民族、另外的思想、另外的信仰、另外的风俗的交光互影,文献中保存着与另外的文化、另外的社会实践、另外的心灵交际的丰富记录。这使中国认识了&他者&和异域,并且借助于与&他者&的来往和与异域的交流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对于这种与&他者&的对话,过去人们更多地体认到的是如何丰富了我国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内容,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另外的思维方式的注意。中外文化异同的比较有助于破除思想上的畛域之见,改变仅凭自我存在、自我经验而形成的思维定式。&
&&在疏证、考信史实层次上,我们有丰富的传统文献和层出不穷的考古文物和文书,可供研究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在义理层次上,我们有大量的新颖资料可供探讨什么是&他者&(the other)、&他性&(otherness/alterity)、&异己性&(foreignness)和怎样&涵化&(acculturation)、怎样&认同&(identity)的&他者学&(heterology)理论。考据与义理的相互为用,不仅有助于今后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将促进近代历史上的西方的概念让位于世界的概念,并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打破西方某些论述话语的垄断地位。&
这既是张先生对我的训导,也是他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宏观思考。&
前言  学术史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学人  试论俄国东方学家瓦&弗&巴托尔德对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书  向达先生文史研究的贡献  魏特夫与艾博华教授  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凯特教授  书序  关于唐史研究趋向的几点浅见&&《二十世纪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书评  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中世纪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国讨论施坚雅的区域系统观的几篇评论  苏联出版的几部民族史著作  评卜德《中国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近代之前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的思维背景与社会背景》  评沟口雄三、汪德迈合编《儒教与亚洲社会》  评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评Allsen《蒙古帝国主义:年蒙哥大汗对中国、俄国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  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敦煌汉文写卷目录》第4卷  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写卷注记目录》  自述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
亚历山大图书馆
注:本文为原文节选。&
当年我念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叫做&信息管理&&&其实在这个时髦名字背后的真相是:&图书情报系&。如你所知,在年人均购书不足35元的不读书共和国,图书管理员显然是没有程序猿有尊严的。我很同情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面对的,就不再是一教室的学生,而是一教室的愤青。&
为了让我们这些愤青们稍安勿躁,他们总要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图书馆照耀着人类文明。而需要一次一次的拿出来背书的,除了你所熟知的毛伟人马克思等等,就是的大名鼎鼎滴亚历山大图书馆。&
说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就不得不提一下光辉灿烂的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各种书籍中窥见其昔日的辉煌,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圣斗士星矢》??此地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牛叉聚集地,一方面是由于希腊临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发祥地,尽得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之真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希腊发展出了城邦制度,并在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执政官索伦施行了著名的改革之后,走上了民主执政之路。前者为希腊文明提供了养分,而后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众多敢于冒险善于思考的独立个体,于是希腊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气质:虚心、好奇、善于思考、崇尚学习、理性。至伯里克利时期,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迎来了其黄金岁月&&古典时代&&此一时期,希腊人在艺术、哲学、科学、民主政体理论与实践、自由的探究等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极其惊人的成就,伯里克利甚至自豪的在演讲中宣称: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事实上,雅典几乎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学校。尽管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时整个古典时代早已结束,野蛮与独裁已然降临,但希腊文明毕竟家底殷实,这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造者正是赫赫大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事实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此时亚历山大大帝已经离奇的死亡,他的帝国也已分裂成了马其顿王国、塞琉西王朝和主要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之所以叫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因为修在亚历山大城。&&
然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诞生,却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为不无关系:公元前334年,单挑小王子亚历山大向波斯发起了进攻,随后的近10年里,此君未尝一败,帝国版图向东扩至印度,向南扩至埃及,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虽然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即分崩离析,但是却开创了一个&希腊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原帝国版图里的属地纷纷成为希腊化的城邦和国家,东西方商业往来更为频密,市场的扩大刺激了科学的进步;同时历山大在征服的过程中也打破了希腊人固有的&东方人都是野蛮人&的偏见,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有人猜测,当时的希腊文明甚至传播到了遥远的中国,证据是《皇帝内经》里的岐伯就疑似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科学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双重需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托勒密王朝由于资源丰富且有沙漠和大海作为屏障,于是日益强大,亚历山大城逐渐成为了地中海的商业中心,这为建造亚历山大图书馆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另外,你要知道,托勒密一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不但是死党兼战友,也是同学,他们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浓郁的学术氛围中长大,使得托勒密一世非常的支持学术研究&&所以,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要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建得成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一件很合逻辑的事情了。&&
公元前259年,抱着&收集全世界的书籍&的梦想,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修建,他的主持者正是埃拉托斯特尼&&此君广为人知的牛逼事迹是计算出地球的圆周为24,700英里,与实际数值仅差250英里&&图书馆工程无比浩大,以至于托勒密二世国王乌基曼迪亚斯说:&我看到这个工程这么庞大时,都要绝望了&。&&
不管怎么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最终是建成了,她的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另外还包括天文台、实验室、解剖室、植物园、动物园和一个藏书达50万册至70万册的图书馆。此外,亚历山大图书馆向全世界的学者提供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设备,还提供了免费的食宿,甚至令人羡慕的薪酬。托勒密的国王们常常都会长期供养30-50名学者。于是,这里几乎聚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各种家。包括数学家欧几里得、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哲学家埃奈西德穆,等等。&&
著名的余师太秋雨在他早年著作《文化苦旅》中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文明其实是脆弱的&&&越是灿烂的文明,越是招惹觊觎怀璧其罪,而在战争面前,文明显得是如此弱不禁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渡过了她鼎盛的200年后,不幸遭到了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如何被毁灭至今仍有争议,大致上认为是因为经历了三次战火,第一次是罗马内战凯撒追杀庞贝到埃及,凯撒使用火攻埃及的战船,火势窜入亚历山大港并殃及图书馆;第二次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第三次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将领阿慕尔对埃及的占领。&&
关于第三次,江湖上是这么传说的:一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希望能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幸存的珍贵藏书,于是阿慕尔向哈里发欧麦尔请示(哈里发是伊斯兰教职,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后者表示:如与经书(《古兰经》)内容相同,何必保留?如若不同,留来何用!!结果就把剩余藏书交给城里4000多个公共澡堂做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
阿拉伯人因为这个故事被后世憎恨了许多年,但是十七世纪以后的学者们开始普遍质疑此事的真实性。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伊本&基夫提的《贤人史》&&提到的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跃在6世纪中叶,而阿慕尔占领亚历山大港则是公元641年的事情,这位文法学家要活到那个时候,估计超过120岁了,如不考虑老妖怪的极小概率事件,这显然不太现实。另外,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藏书除部分莎草纸书以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羊皮纸书籍,羊皮纸是使用牛羊皮经过石灰处理以后制成的,这种纸张透气度低、密度大,极不易燃烧,用这个东西来烧锅炉,澡堂老板的鸭梨很大。&&
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著作《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一书中对何以会有这样的杜撰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当时欧洲由于觊觎穆斯林世界图书馆中收藏的希腊典籍,十字军东征时对其进行了多次抢劫,为了显示这种行为的正当性,于是欧洲人编造了阿拉伯人曾经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谎言,从而以文明的正统继承人和保护者自居。&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年:&1996年6月
定价:&10.00元
我想读这本书& &&修改&&&
标签: 图书馆史 城市史 埃及史 亚历山大大帝
&加入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目录  前言  插图目录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探索家亚历山大  第二章 亚历山大城&&新时代的都市  第二部分 历史  第三章 博学园与图书馆  第四章 学术研究  &&
还有其它的历史学家解释说,这是阿拉伯人自己编造的谎言,目的在于炫耀曾经打败拜占庭帝国的丰功伟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在文明和野蛮的评判之间,人们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但是无论如何,伟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终究化为了乌有,在人类的历史上,黑暗的时代决不鲜见,无数灵性的结晶毁于兽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恐怕是其中损失最为巨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们无比痛心的如此形容:&历史失去了记忆&,事实上,最糟糕的事情恐怕是,我们根本不知到我们到底损失了什么??
纪武:罗马帝国的文化政治
罗马于公元前二世纪将希腊全境纳入其帝国版图。这不仅是个军事/政治事件,同时也是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从希腊人的角度来说,这简直是对他们的政治世界观的全面颠覆。长久以来希腊人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民族,对他们来说,世界上除了希腊人之外就是野蛮人;但现在突然被文化上较低的外族征服,这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打击太大了。而这到了罗马人那里,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该如何说服希腊人接受他们的统治?问题远远不仅于此。罗马征服希腊之后,一个&东学西渐&的希腊化过程也由此开始。魅力四射的希腊文化在罗马的意大利本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而这对罗马原来的风俗具有强烈的瓦解作用。这不能不引起罗马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的高度警惕。&
一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表明这种文化冲突的政治性质:公元前155年,雅典人派出了一个由三位哲学家组成的使团出使罗马,其中一个哲学家卡尼阿得斯(Carneades)在罗马城内发表演讲,他说,罗马人从来都是追求私利,而非按照正当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的征服是他们追求私利的结果;否则,他们就应该退还被他们征服的领土与财物,回到他们那原始的部落中去。卡尼阿得斯的演讲代表了很多希腊人对于罗马的看法。这对罗马人来说,听起来当然是刺耳的。但哲学家高超的思辨与修辞术,却在罗马城内掀起了一股希腊文化的浪潮。这引起了罗马监察官老加图(Cato)的深深忧虑。他的不悦,不仅仅是因为卡尼阿得斯的反罗马言论,更是因为担心希腊的思辨与修辞败坏罗马人的心智与礼法。罗马是个父权制等级社会,其礼法强调对权威的遵从与行为的得体,倡导刚毅中正的品格。希腊哲学思辨鼓励的自由探讨,以及修辞术鼓励的工具性思维,对于罗马礼法无疑具有潜在的颠覆性。而在西庇阿(Scipio)兄弟远征希腊以来,罗马城内已经形成了一股亲希腊势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贵族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希腊化了&&从罗马传统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更精细,更奢侈。老加图于是痛下猛药,将雅典哲学家驱逐出境,并在罗马城里展开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反希腊的&整风运动&。许多贵族家庭被勒令整改他们的希腊式生活方式,回归更为传统的罗马简朴生活方式。&&
但行政手段毕竟只能解一时之急,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在文化上形成比较成熟的防御措施。罗马人如何回应卡尼阿得斯式的对于罗马的蔑视?要证明罗马人在文化上比希腊人更有创造力是不大可能成功的,因为这的确是罗马人的软肋。罗马人通常诉诸的是自己的美德:他们虔敬,庄重,勇敢,遵从义务,生活简朴,富于献身精神。正是因为他们保有了这种种古代的简朴精神,所以他们才在诸神的保佑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如果以&德&作为准绳, 希腊人的&智&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被作为奇技淫巧来处理。共和国后期与奥古斯都时期的作家们常常将罗马堕落的原因归结为东方的影响:在罗马征服东方之后,东方的财富与奢侈生活方式涌入罗马,造成了传统简朴美德的败坏。在这一道德主义的论述中,希腊代表着奢侈,放纵与奇技淫巧,这些东西会使一个自由人在精神上被奴化,从而最后堕入奴役状态。&
如果我们读希罗多德的《史论》,就不难发现,当年希腊人在面对文化上要更为精细的波斯的时候,用的正是同样的抵御策略&&是的,波斯的生活方式似乎要更精细,但那是奇技淫巧,会让一个人陷于奴役;希腊人尽管贫穷简朴,但是虔敬,勇敢而自由。只不过是风水转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现在变成了罗马人的&东方主义&,其攻击的目标也从波斯变成了希腊。罗马人对这种&东方主义&的使用当然受到希腊人的很大启发,许多表述方式都是现学现卖的。但这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就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以&德&为本位来组织历史论述,是文化上比较后进的民族在自我保护的时候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远的不说,中国几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朝代,在论述自己的正统性的时候,哪个不是通过&以德配天&的逻辑来进行论述的?&
这种论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亲罗马的希腊精英人士所分享。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安(Polybius)的《史论》就是写给希腊人看的,为罗马帝国统治作正当性论证的著作。波里比安指出罗马的统治乃是命运(Tyche)所定,但命运如此决定并非毫无理由。罗马宪法的精巧以及罗马人的美德都使得他们善于统治。只是作为希腊人,波里比安不会像罗马人那样贬低希腊的文化,那毕竟是让他始终感觉到自豪的东西。&
对许多罗马人来说,军事征服本身就表明了罗马在军事/政治上的优越性,以及希腊在这方面的落后。但希腊史家普鲁塔克(Plutarch)正是要挑战这一刻板印象。他写作的罗马人与希腊人的平行传记,一方面是要向希腊人证明,罗马人在文化与道德上并非乏善可称,另一方面也是向罗马人证明希腊人在军事与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树的。普鲁塔克尤其高度评价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德行与功绩&&虽然马其顿人在正宗的希腊人看来,即便不是野蛮人,也只能算半吊子的希腊人,但面对罗马人,亚历山大却似乎可以作为一个体面的希腊的代表。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当他征服波斯的时候,他同时也推广了希腊文化。因此,他既是希腊政治伟力的代表,也是希腊文化的代表。在一篇题为《论亚历山大的美德和机运》的演讲中,普鲁塔克甚至暗示,如果亚历山大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路向西进军,罗马或许会不再存在。在另一个希腊传记《皮鲁士传》(Pyrrus)中,普鲁塔克则突出了罗马人对于皮鲁士这一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与模仿者的恐惧。&
另一位希腊史家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的路子最为怪异,他在其著作《罗马的古代》中甚至论述,罗马是在希腊移民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其文化起源上来说是希腊的,罗马帝国实际上是个希腊帝国。狄奥尼修斯的命题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在此是次要的,关键是,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种沉重,太沉重的身份焦虑。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焦虑沉重得难以承受,才引发了这种寻求一劳永逸解脱的尝试。&
数百年文化政治交锋的结果是,罗马帝国没能使得希腊地区拉丁化,希腊人依旧以希腊的历史文化为荣;同时,罗马帝国(在此排除拜占庭帝国)的希腊化也是有限度的,罗马人从未抛弃掉他们作为罗马人的自豪感,而对希腊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反而是激发了他们基于自身传统的文化创造。罗马帝国覆亡之后,这一分裂的文化遗产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斗争,直到今天,这道文化/政治边界仍然清晰可辨。&
当罗马人于公元前三世纪与希腊人在战场上遭遇的时候,他们所碰到的第一个强大的文化政治符号就是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这是一个以荷马史诗中的阿基里斯(Achilles)为楷模,一生追求荣耀的年轻人,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国王而始,横扫希腊,平定波斯,甚至远征印度,建立了西方第一个普世帝国,却不幸英年早逝。他的英俊,美德以及赫赫功业,放在希腊自荷马史诗以降的文化传统里,都很容易使得他成为一个被崇拜的对象。亚历山大死前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自我神化。虽然在他死后,其帝国立刻分崩离析,但各地的首领们都宣称他们从亚历山大那里得到统治合法性,并努力从各方面模仿亚历山大。罗马人在战场上最先碰到的,就是这些亚历山大的模仿者。&
遭遇亚历山大的阴魂,对于罗马人来说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普鲁塔克(Plutarch)的《皮鲁士传》(Pyhrrus)记载了一个插曲:罗马人跟马其顿国王皮鲁士打仗吃了败仗。但皮鲁士当时军力有限,估计自己无法彻底打败罗马人,便使了个缓兵之计,建议讲和。罗马元老院那时候也是被吓着了,大部分人同意讲和。但当时有个盲眼的老头阿庇乌斯(Apius)不同意,站起来发表了一番演讲:有人问,如果亚历山大当时没死,往意大利打,他会赢还是输?罗马人总是骄傲地回答,他们能赢。但是,罗马人今天居然被亚历山大的一个模仿者吓成这样,还有什么面目呢?盲眼老头的激将法奏了效,元老院最后没有同意和平条款,双方继续开战。&
通过普鲁塔克的记载,我们知道了&如果亚历山大侵犯意大利,结果会怎么样?&这个虚拟问题在希腊人与罗马人打仗时候就已经广为流传了。盲眼老头故意拿亚历山大说事,来对自己的同胞说激将法,其实是进一步强化了亚历山大这个形象的威力。而在罗马史家李维(Livy)的《建城以来史》(Ab urbe condita)中,这个问题又出现了。在本书第九卷中,李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在谈到亚历山大的同时代人,罗马执政官帕皮鲁斯(Papirus)的功业与美德的时候,笔锋突然一转,谈到如果在这个时候亚历山大来侵犯罗马,结果会是如何。李维接下去就没有继续做历史叙述,而是洋洋洒洒地就这个虚拟问题展开了长达两章的讨论。他的回答非常坚决:亚历山大肯定会输。他显然是一个卓越的将领,但罗马有很多像他一样卓越的将领;亚历山大从东方带来的的软不拉唧的雇佣兵,在罗马本土上遭遇罗马英勇的公民士兵,其作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亚历山大享受了很好的机运(fortuna),并在好运还没有抛弃他的时候就死去,因此留下了一份成功的记录。不过,他其实是被机运宠坏了,在征服波斯之后,很快就波斯化了,作为征服者,居然穿起被征服者的衣服,使用被征服者的礼节,而且酗酒,滥杀故友,不再像一个希腊的征服者;而就单个人来说,罗马的将领们都不可能享受到亚历山大这样的机运,因为共和制度为他们规定了任期制度,所以他们往往接受前人的烂摊子,或者把一件未完成的功业很遗憾地留给继任者。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罗马共和国的机运却更加稳固,而亚历山大的帝国的机运却系于其统治者一身,十分脆弱。最后,李维还比较了武器与战阵,认为罗马人在这方面也更胜一筹。&
在此我们先抛开李维的立论在军事学上是否成立不谈(后来有军事学家研究指出,亚历山大时代的罗马人在军事上根本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这长达两章的虚拟叙事,在李维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西方古代史书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它看起来像是对历史事件叙述的无意逸出,但更像是李维有意为之。李维所写的是纪念碑式的历史,将历史作为一个榜样的仓库,让人们看到值得学习与避免的各种先例。他的叙事总是致力于塑造罗马英雄的高尚形象。而亚历山大在希腊是个半神一样的偶像,不打倒这个偶像,罗马的英雄史就不好写。因此,他刻意淡化亚历山大的美德与功业,而将其描写为罗马共和国英雄们的反面:一个不受共和制度约束的君主;一个被机运宠坏,失去自制的青年人。&
李维要这么写,还有他的时代针对性。事实上,亚历山大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意识中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庞培(Pompey),安东尼 (Antony),恺撒(Caesar),乃至屋大维(Octavia),都是亚历山大的倾慕者。共和派们在反对恺撒的时候,已经自觉地将他与亚历山大作比较了。共和派的政治与思想领袖西塞罗(Cicero)在好几封书信中提到,他想要给恺撒写一封信,就像亚里士多德给亚历山大写信劝诫一样,但是,那个被王位败坏的青年人哪里听得进去!据西塞罗自己说,他的确写成了一封给恺撒的信,但一直没有发出去,因为他掂量了之后,觉得毫无意义。另一篇将亚历山大与恺撒联系在一起的作品是塞涅卡(Seneca)的侄子卢康(Lucan)的《内战记》(Pharsalia)。这首长诗意在贬损恺撒,在写到恺撒与庞培在亚历山大的出生地打仗的时候,卢康未点出亚历山大之名,但作了很长一段描述,让读者感觉到亚历山大的鬼魂充满着整个战场。其意涵是非常清楚的:亚历山大正是恺撒这个野心家的典范。&
如果说共和国晚期的反亚历山大传统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对于共和制度的颠覆性,在帝制时期,这个延续的传统在新的环境中采取了新的话语策略。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Seneca),皇帝尼禄(Nero)的太傅,在《论仁慈》(De Clementia),《论愤怒》(De Ira)等一系列呈献给尼禄皇帝的道德论文中,对于亚历山大的酗酒,残忍,杀友等劣迹大作发挥,劝诫尼禄皇帝以之为戒。在这里,政制已经不再成为讨论的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的自我修养。毕竟,在掌握生杀大权的君主前面,手无寸铁的哲学家除了诉诸君主的思想觉悟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今日的读者或许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罗马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在面对亚历山大这样一个异族英雄时候的复杂感觉。这个长于征服与统治的民族能够从军事上征服希腊,但却无法从文化上对其进行同化与整合,他们甚至要时刻提防被征服者的影响瓦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猜测,那些经历过共和国的覆亡的罗马共和派,在他们攻击亚历山大的种种劣迹的时候,或许让他们触动最深的是亚历山大作为征服者最后却采用了被征服者的服色与礼节的那一节。对于他们来说,历史重新发生了一遍,只不过亚历山大纯粹是出于自愿,而他们,却被迫痛苦地经历了那一切。&
朱越利:于道泉先生的《妖怪学》
& & 1980年金秋,我去母校中央民族学院办事,在校园里邂逅将近80高龄的于道泉教授。于先生把我带到他家中,指点我从书架顶层取下一本书。这是一部日文版的世界学术名著,书名很稀奇,叫做《妖怪学》。此书精装,厚达两千多页,将近五斤重。作者是日本著名学者、文学博士井上圆了。1931年出版,于先生解释说是特地放在不容易够到的地方,怕我来时找不到。临告别时,先生郑重交给我,叮咛说:&这本书很有价值,现在恐怕没有了。应当翻印几部。你拿去长期保存吧。&&
& & 于先生是山东临淄人,生于1901年,早年就读齐鲁大学、北京大学,攻数学。先生有语言天才,精通藏语、蒙语、满语、英语、法语、德语、土耳其语和梵文等。当然,先生精通多种语言,主要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他为了学习藏语,曾到雍和宫自愿服杂役。新中国成立后,于先生与马学良先生等一起创建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开拓了一批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自己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藏学泰斗。&
1961年到1966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时,我的几位藏语专业授课老师都是于先生的高足。于先生的主要业务是指导系里的教学工作,&亲自为研究生授课,为我们本科生讲课不多。但我在一年级时,拜读&了先生于1931年翻译的六世达赖仓洋嘉措的情歌。这些情歌热烈真挚,词句奇妙,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轰动了国际藏学界,也使我这个后生小子惊异,彻底地被&俘虏&了。后来在我们学生中,又流传着于&先生许多传奇故事,令人崇敬,又颇觉有趣。比如说,他生活极为俭&朴,但舍得花钱买书,据说他走进书店,总是摊开一张大包袱皮儿,&一选就选中一大堆书。初次接触他的书店工作人员,看他衣着普通,&举止古怪,往往疑窦丛生。等到于先生掏出一大沓钞票,用包袱皮儿&把书亲自背起来时,他们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送我的这本《妖怪学》,是于先生在50年代从中国书店旧书部淘来的,花了10元钱。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
于先生送书给我,大概是因为我差一点儿做了他的研究生。大学&毕业前夕,系里已决定让我留校读研究生,修古藏文专业,于先生担&任主要导师。可惜&文革&骤起,天昏地暗,把分配方案彻底粉碎了。&我的人生道路一下子逆转,学业一耽误就长达12年。幸亏邂逅于先生前两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成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研究生,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回到北京后,我一头扎进学&习里,竟然没有来得及一一看望母校的授课老师们。手捧于先生送我&的《妖怪学》,我深感惭愧,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博大胸怀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我在宗教学系修道教学专业,《妖怪学》对我的专业很有帮助。&
于先生后来不幸患老年痴呆症。1989年隆冬,我去解放军总医院&石景山分院看望他。先生已经不大认得出我了。但当我捧出《妖怪学》时,他立即有反应,脱口就说:&我有一本《妖怪学》,是日本人写&的。&我看出这部书已经融入先生的生命中,他把这么珍贵的书送给&我,分量是多么重啊,何止五斤!我请他为我补上题字,他很乐意,&但是手颤抖得厉害,拿不住笔。我当初接受赐书时,没有请先生题字,& 这成了永远的遗憾。不久,我悲痛地参加了于先生的追悼会。&&
每当我看到书架上的《妖怪学》,耳边就响起于先生多年的教诲,&眼前就浮现出先生坐在病床上恋恋不舍地目送我离去时,那最后的呆&滞的目光。&
http://www.gmw.cn/01gmrb//GB/04^18389^0^GMC3-111.htm&
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
&在史学方法中,如何看待和运用史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陈恒把亚历山大的史料分为良好传统、通俗传统、反亚历山大传统、道德传统、东方传统等五种类型,认为以史家的眼光来看,这些价值各不相同的史料使人们有着更多的解释和想象空间&。(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见:《2007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陈恒:《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 &&&【提要】 史料问题是亚历山大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吸引人的问题。亚历山大的史学史是通过史料、残篇、记忆、推测之复杂混合 而逐渐形成的。这些材料有不同的风格 ,总体上可分为赞成亚历山大的传统和反对亚历山大的传统。具体而言,可以把亚历山大的史料分为良好传统、通俗传统、反 亚历山大传统、道德传统、东方传统等五种类型。以史家的眼光来看,这些价值各不相同的史料使人们有着更多的解释与想像空间。
【关键词】 亚历山大大帝 史料 五种传统
&亚历山大史料问题是古典史学最复杂 的难题之一,也是现代学术争辩 的主要领域之一,①富有代表性 ,因此梳理这一问题对其他史料 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基督教文献中的《四福音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史实、想像与虚构并存。
现存最早的亚历山大史料是狄奥多鲁斯 的著作 ,这距离亚历 山大时代已经近三百年了;最可信的材料是在狄奥多鲁斯
①H.D Westlake,&Lost Histoires of Alexander&, The Classical Review,,New Ser.,Vol 11,No3(Dec.,1961),P.223223.② 关于亚 历山大史料的恰 当讨 论和构建亚历 山大生涯问题 ,可参阅 Euge200年之后阿里安的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浪漫、激情、谣言、诽谤、逸事都逐渐融人&这些史料之中,可见要甄别出真实的史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正如博拉所论,&源自现代&历史学家对亚历山大之令人惊异的不同看法,与其说是由于学者心理偏爱造成的,不如说是&证据本身的性质造成的&。④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复杂的个性使人们对他有着不同的解释,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只有借助于史料批判的方法才能合理地重构历史事实。&现在关于亚历山大的史料主要来自五位古典作家的著作,这些作家通常被称为亚历山&大史家(Alexander&historians),⑧他们分别是狄奥多鲁斯(DiodorusofSicily)的《历史文库》&(BibliothekeHistorica,希腊语 ,至少有 4卷是有关 亚历 山大及其继承者 的记述 )、普鲁塔克&(Plutarch,距亚历山大已400年)的《亚历山大传记》(L ofAlexander)及《论亚历山大的命&运或美德》(OntheFortuneortheVirtueofAlexandertheGreat,希腊语)、柯提乌斯&&
曹雅学-《伟大的书》译后记
 第一章中有一段关于热衷买书冷淡阅读的内容颇能戳我的创伤,家里的书已经放不下了,买的欲望却还在膨胀,读的归属感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
  作者很真诚,湿润了我可能早已干涸的触角,在振动中很有共鸣。
同时,还涉及国朝今日大热的高等通识教育、古典人文教育、国学热之问题。可知中美国情有相似处!但本书译者曹雅学显然是一个古典精英人士,一个感性的喜欢说教的妈妈桑。她不能理解古惑仔文化。所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她在努力传播一种美,但后记中更多是对古惑仔文化的抱怨。是故,看看就行。学学里面的【申论】,有用而不可尽信。&&&《伟大的书》的译者后记&  作者: 曹雅学&  &   在这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地想象着这本书的实际读者是谁,他们(中国读者们)为什么想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期待什么。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描述一下这本书。&  &  如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的书。但在这里讲这些大书(通常也意味着难书)的人不是大学里的权威教授,这本书也不是学究地(或官僚地)读经典著作的结果。在一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学生&&一个老学生&&阅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作者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在48岁的年龄,他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和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诱使作者回到学校修这两门课、读所有这些名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身上日益强烈的个人危机。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一个电影评论家、大众媒体的一分子,作者对现代社会媒体对人的腐蚀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到了可能比别人更强烈的对媒体的厌恶,这种厌恶到最后成了对自己的厌恶和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  &  我需要开始写这本书,部分地是因为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我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  &  作者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诱因,那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学术界有关高等教育的争论。西方经典遭到了来自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攻击,诸如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样的大学核心课程被指责为向学生灌输由&死去的白种欧洲男性&支配的&霸权&思想体系。总之,对传统西方经典的攻击使作者十分生气,生气到了起而反击的地步。对&文化左派&的反驳是贯穿整本书的线索之一,不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愤怒反应也许终究可以归结为他在这个世纪里,对自我、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以至于对自己的后代所生出的强烈的焦虑和关注。他需要复活自己,他渴望更广大的生命,他渴望陈词滥调的媒体与满足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更精致美丽的人生快乐,他希望生活在一个更文明、更合理的社会,他希望他的孩子们传承他所珍爱的东西。所有这一切对一个西方文明中的人来说,保存在那些历史选择并沉淀下来的经典中,活在伟大的想象力中,他寄希望于在它们当中找到营养自己的东西,而现在它们受到了不公正的、甚至是愚蠢的指责和攻击。他想说点什么。他想捍卫它们。捍卫它们也就是捍卫人的一种更好的精神和意志。&  &  &  丹比先生是通过叙述他修这两门大书课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一个个人是如何经历这些伟大的书的。他把这场经历称为历险。一场就其本性来说&艰巨而痛苦的经历&。他向我们描述了久已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他是如何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重读这些他在30年前在哥大读本科时已多半读过的书,他是如何发现他以前没有发现的快乐、受到以前没有受到的震动的;他坦白地告诉我们他对有些作者或作品的偏见,这些偏见有的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有的是从媒体的二手翻版一一通常是糟糕的翻版一一那里得来的,他告诉我们阅读如何还原了这些书的真正面目以及他&发现&它们时的惊喜;最重要的是,他那失落的自我是如何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回到他的意识中;与此同时,这个自我还在扩大着,伸展着自己,使自己常常感到意外。这一整个阅读过程同时也回答了或澄清了一个问题:西方经典是不是一个成系统的、一脉相承的&霸权体系&。这一本记载作者在伟大名著中得到的快乐的书本身也是一个快乐的源泉。读者很快会在它那生动自由同时精确恰当的风格中感受到快乐。也许正因为丹比先生不是一个教授的缘故,我们才得以在这本长卷中自始至终读到连珠般的洞见,感到一个充分自由、没有顾虑、也用不着正襟危坐的读者所不断迸发出来的感性的火花。&  &  丹比先生还详略有致地向我们描绘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情景&&背景不同、肤色不同的学生和三个卓越的老师:老英语教授泰勒、年轻而激进的历史学家史蒂芬生和精力充沛但严格的夏皮罗。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到,阅读这些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描述也许对中国的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来说是一件既有趣也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像这样的&大书&课程,它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没有任何课程比这样的课程更触及自我、感情和理性这些人的存在最内在的东西了;而这三位老师也是三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造就他们的年轻学生的老师。&一个好老师所启动的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其中你通过你所体验的最精致复杂的乐趣了解自己,通过对社会所基于其上的根本原则进行分析而了解社会。&许多读者也许想知道一个好老师是怎样启动这样一个终生的过程的。&  &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特别有意义的一个方面。让我们停一下想想大学的必修课。一个大学的必修课&&那些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上的课&&是集中体现其育人宗旨和思想的课程,不是吗?这样的课程将特定的价值观展现给学生,希望它构成他或她所受的教育的核心。或更直观地说,一个课程表告诉我们,大学在把它的学生训练成各种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同时想把它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合在一起概览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典的课程无疑凝聚了一个美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育人思想。什么是我们大学里的人人必修的必修课呢?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否也到了考虑一下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因为&人&,不是技能,似乎才是一切教育的最高使命。我不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必修西方经典,我只是表达对我们的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空白的深远忧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同时激发我们思考有关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我想这种对后代人的忧虑也是丹比写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动机。他不想让他的孩子们消失于电子媒体僻僻啪啪的噪音中;他想让他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柏拉图认为一个&正当&的人所必需的性格的稳固性和明澈性&。&  &  读伟大的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泰勒教授告诉他的学生说,他们必须使劲去伸展自己,去拉自己,以便去读这些书。也就是说,这些书首先是一些能使你伸展自己、拉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使你这样。只有很少的书能使你这样。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心智;与它的遭遇也是发现你自己、营养你自己、打磨你自己。那样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你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受到这样精心的培养吗?丹比先生是这样总结他阅读西方经典的经历的:&我是在把自己暴露于某种比我的生活更广阔、更强大的东西之中,同时我也是在暴露我自己。&&  &  简单地说的话,《伟大的书》是一本怂恿人们去读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的书。我写这篇译后记的目的是怂恿读者读你手里的这本书(别担心,它几乎像一部流畅但跌宕有致的小说一样好读),因为丹比先生的书也许能帮你打开一扇大门,或启动一个终生的过程,或满足你其他的好奇,比如对当代美国文化和美国学术界气候的了解。到头来,丹比先生也有可能不仅怂恿了你去读西方的伟大著作,还有可能间接地、意外地怂恿了你去读中国的伟大著作,因为真正伟大的书只有一个主题,一个无穷尽的主题,那就是人对自己和他的社会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是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获得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的。在这种知识的背后总是无一例外地有一个伟大的想象力,它使我们战栗,使我们怦然心动。&  &  约翰逊博士说:&要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缘故,一个男人就会坐在一个女仆的怀里,快乐得像个公爵夫人一样。&我想,没有比把自己造成一个人、一个更好的人更刺激、更美妙的事了。&  &  在这里我想感谢出版家对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所付出的热忱和努力,感谢他们在把这样一本大书托付给我这个初试身手的译者时对我所抱的信任,希望我没有辜负任何人,包括丹比先生。最后,我想对我丈夫 Mario Ritter Jr.在全书的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无数&小&帮助表示感谢。这些帮助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  曹雅学&  1998年1月
副标题:&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
原作名:&Great Books: My Adventures with Homer, Rousseau, Woolf, and Other Indestructible Writ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3-9
定价:&29.00元
目录 &&&&&&&&&&&&
导言第一学期第一章 荷马Ⅰ插曲一第二章 萨福第三章 柏拉图Ⅰ第四章 荷马Ⅱ插曲二第五章 柏拉图Ⅱ第六章 索福克勒斯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插曲三第八章 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插曲四第九章 维吉尔第十章 《旧约圣经》第十一章 《新约圣经》第十二章 奥古斯丁第十三章 马基雅维里插曲五第十四章 霍布斯和洛克第十五章 考试寒假第二学期第十六章 但丁第十七章 蒲伽丘第十八章 休谟和康德插曲六第十九章 蒙田第二十章 卢梭第二十一章 莎士比亚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第二十三章 奥斯丁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和穆勒第二十五章 尼采插曲七第二十六章 彼伏瓦第二十七章 康拉德第二十八章 伍尔芙后记译者后记
海裔:亚历山大的威胁与共和政体的优越性
& &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侵略意大利,结果会如何?&公元前三世纪,在罗马人和希腊人交战期间,一个反事实(counterfactual)问题在罗马人中流传。亚历山大大帝当然没有侵略过罗马,他远征印度归来后不久就死于巴比伦。但这个没有事实基础的问题却绝不是无稽之谈,在思想史上,它开启了对共和政体(regime)优越性的讨论&&在罗马共和派和后世倾慕罗马的思想家眼中,亚历山大代表的是绝对君主政体,而罗马所代表的是一个共和政体。他们之间的虚拟战争,实质上是对两个政体优劣高低的比较研究。&
& & 本文试图重构和展示一个通过历史典范来进行政体比较的西方思想传统。西方古典思想中对于政体的探讨已是汗牛充栋。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都已经贡献出了精细和复杂的政体理论。但与哲学家相比,历史学家的政体探讨采取的是不同的进路。他们所从事的文体并没有留给他们多少作长篇理论探讨的空间,他们通常采取的做法是以某些历史范例(exemplar)来阐发自己的理论关怀&&中国传统史学一般将这种范例称为&义例&。在这种探讨中,&反事实&(counterfactual)的运用,使史家可以超越对具体的历史事实的描写,而进入&可能性&的领域,使历史写作获得了更高的普遍性。 [1]
& & 在希腊-罗马时期,对于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比较,戏剧性地落到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共和国两个&义例&身上,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还能听到这种比较的余音。本文的讨论将围绕三个思想家而展开:李维、普鲁塔克与马基雅维利。普鲁塔克记录了&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侵略意大利,结果会如何?&这个反事实问题,并对亚历山大给予了较多赞赏的笔调。李维则第一次将对这个反事实问题的讨论上升到政体比较的高度。而马基雅维利批驳了普鲁塔克的罗马观,并将李维的视角发展成为一个更为精细的政治理论。&
& && 要进入这场讨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采用的关键词。希腊人和罗马人各自用了一对意思非常接近的概念,汉语可翻译成&德性/机运(命运)&[2],希腊文是τ?χη/αρετ? ,拉丁文是fortuna/ virtus。对τ?χη的较早解释可见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II. 4-6,在那里,亚里士多德将τ?χη放在因果关系语境中讨论,对亚里士多德来说,τ?χη作为一个偶然性的原因,发生在行动者有目的性行动的领域&&某种偶然性的因素出现,导致行动偏离行动者的目的或预期。动植物和儿童因为不具有理性的目的或预期,因而与τ?χη无关。显然,Τ?χη是非理性的。[3] 在伦理事务上,Τ?χη被分出好坏,时人常将好的τ?χη等同于幸福。在希腊城邦的衰落时期,Τ?χη一跃而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希腊女神,她掌管着权力、荣耀和物质财富等外在的善好(external goods)的分配,其意图不可为凡人所猜度。而与之相比,αρετ?&&卓越或美德,则以个人灵魂的理性部分为基础,它是个人能够控制和修炼的美德,从而与控制外物的Τ?χη 形成对立。道德理论家们强调Τ?χη的变幻莫测,从而要求个人将注意力放在自我德性的修炼上,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随波逐流。fortuna/ virtus是τ?χη/αρετ? 这对概念在拉丁文中的对应物。Virtus(拉丁文词根vir,男子)在早期指向男子气概,尤其是战争中的勇敢。但随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影响,到了共和国晚期,它已经与灵魂学说发生密切关联,与αρετ?的意思几无实质差别。&
& & &这两对概念的伦理-政治意义如下:Τ?χη-fortuna集中体现了作为有朽者的人类所从事的事业的脆弱性。人类在外在世界中所留下的作品,总是很容易在命运的打击下烟消云散。但这种脆弱性因此也恰恰成为一个试金石:对个人来说,要在Τ?χη-fortuna的打击前面保持稳固,需要卓越的内在品质;而由众人集合而成的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是君主国,还是共和国,都要经受变幻莫测的Τ?χη-fortuna的考验。通过将政治表述为在德性和机运之间永恒的斗争,史家们得以观察和比较不同的政治行动主体在历史中的能力。&&
一、&亚历山大入侵&:问题的提出&
& &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侵略意大利,结果会如何?&,对产生这个问题的历史情境的最早记录,可见于普鲁塔克(Plutarch)的《皮洛斯传》(Pyrrhus)。如果我们接受普鲁塔克的叙事,这个问题应该早在皮洛斯和罗马人交战的时候就已经初现。在《皮洛斯传》(Pyrrhus)中, 普鲁塔克记录了一个场景: 罗马人和皮洛斯发生战争, 而后者因骁勇善战,常被同时代的希腊人看作是亚历山大的化身。罗马人在一场战斗中失利。皮洛斯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摧毁罗马人,建议休战。罗马元老院因为恐惧,几乎决定接受皮洛斯的条件。然而,曾经多次担任执政官和独裁官,已经双目失明的元老阿披乌斯&克劳迪乌斯(Appius Claudius)站起来对诸元老发表了一番演讲:&
& & && 你们反复向全世界重申的话&&当我们还年轻,而我们的父亲正当盛年时,如果声名远播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意大利并与我们发生冲突,他不会像现在那样被推崇为不可战胜的,而可能已经逃逸,或者已经倒下,而使得罗马更加光荣&&结果怎样?你们现在正在确凿无疑地证明这是自我吹嘘和空洞的喧嚣,因为你们害怕查奥尼人和莫洛西人, 他们曾经是马其顿人的猎物;你们在皮洛斯前面颤抖,而他只不过曾经是亚历山大的一个护卫的臣仆和随从,现在他来了,在意大利漫游,与其说是要帮助居住在这里的希腊人,还不如说是为了逃避他在国内的敌人,他吹嘘说要用那支甚至不能为他保存马其顿的一小部分的军队,来赢得对我们的支配地位&&(Pyrrh., 19)&
& & 这个演讲表明,反事实问题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侵略意大利,结果会如何?& 在那个时代已广为传布, 罗马人出于他们一贯的高傲,认为自己必将获得胜利。但在当下,他们却被亚历山大的一位仆从和模仿者吓得战战兢兢。克劳迪乌斯在罗马人的回答和当下的反应作了鲜明的对比,进而向他的听众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隐含的意思是,如果罗马人言行不一,必将招致其他民族的蔑视。&
& & 在这个语境中,这个问题涉及到的仅仅是罗马人的自我评价和当下表现脱节的&面子问题&,但没有涉及罗马人的自我评价的具体构成:这个共和国的卓越,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然而,到了奥古斯都时期,这一问题在李维的著作中重新出现。这一次,已上升到了政体比较的高度。&
二、 unus homo的反面:李维对罗马共和的辩护&
& & 李维是在IX.16-18展开对亚历山大入侵罗马的想象。但在IX.16之前,已经有很多线索隐隐约约地指向了这一想象。早在李维叙述亚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Epirus, 亚历山大大帝的舅舅)在意大利登陆的时候(VIII.3),他就已经留给我们某些信号,表明他将在某个时候讨论亚历山大大帝。李维指出,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登陆的时刻恰恰是亚历山大大帝死亡的时刻。李维的担忧是,&如果他一开始就所向披靡,战争将会扩展到罗马。& (VIII.3) 这里的意涵是,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有与罗马作战的潜在可能性。[4] 在VIII.24, 李维详细地叙述了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在战场上的悲剧性死亡,作出了一个非常微妙的评论: && 虽然命运阻止他与罗马为敌,他在意大利进行的战争在这部历史中给了他一个位置。&李维的意思是,如果这位亚历山大没有在这个时刻死亡的话,或早或晚,总有一天他会和罗马兵刃相见。在VIII.24, 李维再一次提到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的姐妹正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这两位亚历山大之间的关联在IX.19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申。在那里,李维告诉我们,据说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在受到致命伤之后,曾经将自己的命运和亚历山大大帝在其亚洲远征中的命运相比较。所有这些线索都为李维对亚历山大远征意大利的想象作了语境上的准备。&
& & &那么,李维又是如何具体提出他的亚历山大问题的呢?在IX.16, 李维叙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同时代罗马将领帕披鲁斯(Papirus)的高尚言行之后,评论道:&没有一个时代比帕披鲁斯所生活时代有更多的伟大和高贵的人物,而即便在那个时代,也没有人比他更杰出地以自己的力量维系共和国。&他赞美的不仅仅是帕披鲁斯所生活的时代,而且也是帕披鲁斯的伟大美德与对共和国的贡献。接着,他提到,有些人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亚洲之后挥戈西进,他会在帕披鲁斯那里遭遇到劲敌。这当然是某些罗马人所提出的反事实虚拟,其目的是通过与亚历山大帝对比而赞美帕披鲁斯。[5]李维宣布,他在这里将开始一段较长的离题论述,因为上面对于亚历山大的意见诱使他对下面这个反事实问题做出一点反思: &如果罗马与亚历山大交战,罗马的结果会是如何? (IX.17)"&
& & &李维的讨论语境与这个问题第一次提出时的语境非常不同。一方面,罗马已经征服了希腊世界;另一方面,在征服希腊世界之后,罗马自身的败坏也已经开始。与在战争期间不同,李维用不着赞美罗马以提升其同伴的士气。但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罗马人通常的回答没有两样: 罗马有能力赢得与亚历山大的战争。在他看来,战争的结果依赖于三个指标:军队的数量和勇气,指挥者的能力(virtus, animus),以及命运( fortuna)&&她 &对于人类事务有强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战争事务中。& (Plurimum in bello pollere videntur militum copia et virtus, ingenia imperatorum, fortuna per omnia humana maxime in res bellicas potens. IX.17) 下面,李维按照三个指标,依次对亚历山大和罗马进行了比较。&
& & &就军事指挥官这一方面而言,李维并不否认亚历山大是一位杰出的将军,但他的声誉其实被下述事实放大了:亚历山大死得太早,以至于没有经历过命运的逆转。但有很多其他的英雄经历了人类事务的变化,如过去的居鲁士(Cyrus), 或近期的庞培(Pompey)&&李维意味着,如果这些英雄们也像亚历山大那样在命运逆转之前死亡,他们也许会获得类似的声誉。接下来,李维指出,有许多罗马的将领,其实力可能与亚历山大相当: M. Valerius Corvus, C. Marcius Rutilus, C. Sulpicius, T. Manlius Torquatus, Q. Publilius Philo, L. Papirius Cursor, Q. Fabius Maximus, the two Decii, L. Volumnius, and Manlius Curius, 等等。所有这些人在勇气、才能和战争的技艺(animi ingeniique, tum disciplina militaris)都与亚历山大旗鼓相当,而就战争的技艺而言,从建城以来,罗马已经有了一个丰富的战争技艺传统。&
& & 接下来,李维提出一系列修辞意味十足的问题,讨论亚历山大是否能够征服这些罗马将领。他用一系列排比句来强调,亚历山大会在意大利折戟沉沙。最后一个句子甚至指向了他的舅舅,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 他将在阿普利亚(Apulia)山口以及卢卡尼亚(Lucania)山脉找到最近落在他的家族身上的灾难的痕迹,当他的舅舅,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灭亡的时候。( uisus illi habitus esset, saltus Apuliae ac montes Lucanos cernenti et uestigia recentia domesticae cladis, ubi auunculus eius nuper, Epiri rex Alexander, absumptus erat.)& 这和他在VIII.24中对于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在意大利的死亡的描述遥相呼应。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这两个亚历山大没有一个真正与罗马打过仗,在李维的眼里,他们同样代表着来自希腊世界的紧迫威胁。&
& & 但上面的讨论仍然只是第一阶段,只是讨论亚历山大并没有被败坏的时候。李维接下来把讨论推向了第二个阶段。他指出,亚历山大被他自己的胜利败坏&&被命运女神(fortuna)宠坏。作为一个征服者,他采取了被征服者的服饰和生活方式。李维列举了亚历山大的败坏的各个方面:他对波斯服饰的喜爱,他的酗酒,他的虚荣和残酷&.. 在此对亚历山大从征服者向被征服者逆转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李维的论点:亚历山大会在与罗马的战争中失败。&
& & 下面到达了讨论的高潮部分:在李维看来,更要命的是,那些将亚历山大与罗马进行对比的人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拿一个人,一个年轻人的行动与一个经历800年战争的民族的成就相对比。& (non intellegunt se hominis res gestas, et eius iuuenis, cum populi iam octingentesimum bellantis annum rebus conferre).& 亚历山大不过是&一个人&(unus homo) 而已, 但罗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共和国,并不是一个人。就单个人来看,罗马的领导人们受到体制的约束,他们的个人的计划常常受到环境的阻碍。而相比之下,&国王们没有任何阻碍,他们是时间和环境的主宰,将所有的事物都纳入他们自己的计划之中.(At hercule reges non liberi solum impedimentis omnibus sed domini rerum temporumque trahunt consiliis cuncta, non sequuntur)& 然而,从整个帝国的风险来看,亚历山大尽管非常勇敢,但也可以说非常脆弱,因为他只不过是&独夫&。而罗马的基础更为稳固,因为&有许多人,在荣耀和事迹的伟大方面可与亚历山大相提并论,然而他们中的每个人会以生命或死亡来实现他们的命运,而不危及国家的生存。( (Romani multi fuissent Alexandro uel gloria uel rerum magnitudine pares, quorum suo quisque fato sine publico discrimine uiueret morereturque. IX.18)& 这里的意涵是,因为罗马的安全并不依赖于一个人 (unus homo),她能够更好地承受命运(fortuna)的变幻起伏。&
& & 李维的讨论还包括对于每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武2手游野外首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