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苏军武器曾经的制式武器,他的性能为什么这么好

& 突击小队兵器历史介绍(联军篇)
查看: 6734|回复: 0
UID523089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393金钱6996 荣誉5 人气10 在线时间4734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7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93金钱6996 荣誉5 人气10 评议0
1、义勇兵 2、突击兵 3、正规突击兵 4、盟军敢死队 5、皇家空勒兵 6、机械装甲掷弹兵 7、反步埋雷兵 8、反车埋雷兵 9工兵
1步枪兵 2突击兵 3机枪兵 4反戰車步槍兵 5火箭筒兵 6戰車組員 7火焰發射器兵 8狙擊手 9軍官
1、威利斯吉普 2、道奇吉普 3、M3A1裝甲运兵車 4、贝德福德卡车 5、贝德福德卡车 6、贝德福德卡车
1、重机枪 2、20MM重机枪 3、ML3 MK迫击炮 4、QF2磅炮 5、QF6磅炮 6、QF17磅炮 7、3.7英寸高射炮+装甲车 8、QF25磅榴弹炮+装甲车 9、BL 6\25榴弹炮+装甲车 10、主教自走炮 11、M7牧师自走炮 12、陆基多排火箭炮+装甲车
1、戴姆勒MKI装甲车 2、MKVII空降领主坦克 3、MKIII瓦伦丁坦克 4、MKII玛蒂尔达坦克 5、十字军坦克
1、MKVI十字军坦克 2、MKVIII克伦威尔坦克 3、M4A4坦克 4、MKIV丘吉尔坦克&&5、I慧星坦克 6、M4A4荧火虫 7、MKVII丘吉尔坦克 8、MKII百夫长
1、长弓手 2、阿基里斯1C歼击车
1、特种兵 2、皇军工程兵 道尔吉普 3、澳新军团 4、皇家突击队 5、无线电员 6邱吉尔喷火坦克 7、QF25磅榴弹炮*2 8、邱吉尔榴弹炮坦克 9黑太子坦克
1、义勇兵 2、突击兵 3、正规突击兵 4、盟军敢死队 5、皇家空勒兵 6、机械装甲掷弹兵 7、反步埋雷兵 8、反车埋雷兵 9工兵
1步枪兵 2突击兵 3机枪兵 4反戰車步槍兵 5火箭筒兵 6戰車組員 7火焰發射器兵 8狙擊手 9軍官
手中的枪:1恩菲尔德式步枪 2刘易斯步枪 3榴弹枪 4M3A1 5斯登冲锋枪 6斯登微声冲锋枪 7汤姆迅冲锋枪 8欧文冲锋枪 9布伦式机枪 10维克斯机枪 11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 12Boys反坦克步枪 13匹阿特反坦克发射器
找不到资料的有:1刘易斯步枪 2QF2磅炮 3BL 6\25榴弹炮+装甲车 4陆基多排火箭炮+装甲车 5长弓手
1恩菲尔德式步枪
恩菲尔德镇位于英国伦敦的北郊,英国政府于1804年在那里建了一家兵工厂,最初的恩菲尔德兵工厂只是负责组装布朗-贝斯(Brown Bess燧发枪),后来发展成设施完善具有研发能力的轻武器研究和生产厂。虽然英国皇家兵工厂不只一家轻武器工厂,但恩菲尔德是主要的研发中心,在那里研制的步枪被冠以恩菲尔德步枪的名称。第一种使用“恩菲尔德”名字命名的步枪是在1853年设计的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在1866年又设计了后装式斯耐德-恩菲尔德步枪,这是把前装弹的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改装成后装弹的斯耐德式后膛的产品,口径为.577英寸。
  1888年12月,英**队正式采用了.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或简称为MLM步枪&&
,在这个名称中,分别包含了两个发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 Paris Lee,),他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为李-梅特福步枪所采用,李氏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的后部有两个与机匣壁内闭锁面配合的闭锁凸笋,机头和拉壳钩与机体是独立的,不随机体回转。与前端闭锁枪机(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速度很快。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军采用的多种恩菲尔德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因此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统称为“李氏”步枪。“梅特福”则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是精通机械的英国土木工程师,他发明了.303口径全被甲弹及相应的膛线,这是一种稍带圆角的浅阴线,被称为“梅特福膛线”,可以减少火药残留物在枪膛内的积聚,在黑火药时代广泛应用于英造步枪上。MLM Mark.I步枪采用8发单排弹匣供弹。&&MLM Mk.II
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进的MLM Mk.II步枪,Mk.II改用10发双排弹匣。弹匣是可以拆卸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维护或损坏时更换,步枪在正常使用期间枪弹是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弹口)填装进去,与同时代的其他固定弹仓的连发步枪相同。子弹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时代的步枪多了一倍容量的弹匣,李氏步枪成为同时代设计中实际射速最快的步枪。
2刘易斯步枪
  简介:二战初期,英军发现配备给部队的反坦克武器面对德军坦克显得无能为力。BOYS.58口径的反坦克步枪对德军3号坦克的装甲毫无办法,而68号重型手榴弹又需要士兵靠近坦克。步兵反坦克投射器PIAT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由一位退役的英军上校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手榴弹弹射器。手榴弹从前部装入,射手拉紧弹簧,抠动扳机,弹簧被释放,将推动撞针撞击手榴弹尾部点燃火药,射出手榴弹。第一次射击后,射手不必再拉动弹簧,后坐力将自动压紧弹簧。 就象美国的火箭发射器一样,PIAT并不只是用来打坦克,它同样可以打击碉堡、建筑物,甚至被当作迫击炮用。它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开火,而不象美军的火箭发射器或德军的反坦克发射器那样会伤到射手。
  在改进M3冲锋枪缺点的计划中,美国陆军技术部门开始探讨进一步简化M3结构的可能性。如果能取消被指为是M3最大故障原因之一的拉机柄,那么不仅能减少故障,还能提高生产性能。
  M3A1冲锋枪内部结构示意图
  根据美国陆军技术部门的要求,通用汽车公司在1944年设计了M3E1冲锋枪。M3E1取消了拉机柄和拉机柄盒内的“L”型转动杆,并向后方加大了抛壳窗的尺寸,代替拉机柄的是在枪机上开了一个能伸进手指去的大孔,只要把手指插入该孔,就可向后方扣动枪机。加大尺寸的抛壳窗外面还安装了防尘盖,在防尘盖内侧具有一个突起,盖上防尘盖使该突起就进入枪机上后部的另一个大孔,起到固定枪机的作用,该突起在枪机处于后方位置时还可进入枪机前部的大孔而起保险作用。此外,根据实战部队的要求,还在握把内增设了放置保养冲锋枪时使用的枪油筒的地方。
  M3冲锋枪的拉机柄成了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在M3A1上取消了拉机柄,
  采用可直接用手指扣动枪机的方法。
  向30发容量的弹匣内装填枪弹时,需要有相当的力量,所以M3E1的枪托有了改进,使枪托的抵肩部位具备了可作枪弹装填器而使用的功能,枪托前部的杆部在保养冲锋枪时还可作为擦枪杆使用,分解枪管时枪托还可作为扳手使用。
  M3枪左侧向外突出的弹匣卡笋成为了因不注意而引起弹匣脱落事故的原因。M3E1冲锋枪的弹匣卡笋周围增设了护圈,从而杜绝了弹匣脱落事故的发生。
  对M3冲锋枪进行上述各种改进后而成的M3E1冲锋枪在美国陆军内部接受了实验,1944年12月正式选定为美军制式武器,得到了“M3A1冲锋枪”的制式名称。由此把以前的制式武器M3冲锋枪降级,成了“限定制式武器”。
  M3A1在1945年出投入生产,并直接进入批量生产**。但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M3A1的生产也因此而停止。M3A1冲锋枪的生产时间很短,生产数量也只有15469支,于M3冲锋枪的605664支的数量相比有悬殊的差距。
  在M3和M3A1冲锋枪的生产数量急速增加,达到了充分满足美军需求后的1945年5月,美军决定收回的一线部队使用的汤姆森系列,M1928A1、M1、M1A1等冲锋枪。但这一决定的贯彻并不彻底,汤姆森系列冲锋枪于M3和M3A1冲锋枪一起一直使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5斯登冲锋枪 6斯登微声冲锋枪
 斯登姆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52英寸(9mm)   弹夹:32 发   射速:550发/分
  简介:在1940年,一系列的灾难都降临到了英军的头上,当时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冲锋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的。它设计简单、廉价、易于大量生产,虽然它没有随着英军而流行起来,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武器。该枪的许多缺陷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弹仓口易变形、弹仓弹簧强度不够……。不过不要指望在众多的车库和小工厂中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武器。在二战中,该枪产量超过400万支。
7汤姆迅冲锋枪
 汤姆逊M1A1冲锋枪   汤姆逊冲锋枪是20年代产品,该枪结构比较复杂。它虽不是由汤姆逊设计,但冲锋枪这一术语却是由汤姆逊最早提出来的。
  第一种真正投入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是M1921,最早有M1921冲锋枪出售记录的是在1922年,但是售出量极少,任何军队都没有把它当作制式武器,它多配备于警察使用。后来推出的M1923、M1927、M1928,其大多部件都源于M1921。M1928刚出现时称为海军型冲锋枪,供海军使用,装备陆军后称为M1928A1。M1928同M1921的主要区别是连发射速降低了,由800发/分降到700发/分。射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枪机的质量,同时减小了枪机复进簧的簧力。1942年,改进后的M1928定名为M10.45英寸(1英寸=25.4mm)汤姆逊冲锋枪。进一步改进M1,又出现了M1A1。M1系列汤姆逊冲锋枪在外观上与M1928汤姆逊冲锋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M1的拉机柄在机匣的右侧,而M1928的拉机柄在机匣顶部。
  汤姆逊冲锋枪的大量外销始于二战初期,有记载显示,1939年秋,法国订购了3750支M1928和3亿发弹;1941年初,瑞典和英国也有订购。二战期间,仅自动军火公司一家就生产了20万支汤姆逊冲锋枪。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大量装备M1928A1和M1A1汤姆逊冲锋枪。四川兵工厂大量仿制汤姆逊冲锋枪,枪身上刻有\&中华民国十九年四川兵工厂造\&的铭文。
  M1A1式冲锋枪是M1式的改进型,其自动方式仍然是自由枪机原理,此式冲锋枪枪管处无散热圈和枪口减震器,击针固定在机心上,并成为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该枪的构造是简单的。枪机柄仍然在右侧,枪的准星与枪口齐平。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弹头初速为282m/s,有效射程为200m,由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700发/min,膛线右旋6条,枪全长为813mm,枪管长为267mm,瞄准基线长为565mm,枪全重为4.536kg
8欧文冲锋枪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文把他设计欧文9mm冲锋枪(15张)的原型枪呈交给澳大利亚陆军,但一位武器军官告诉他军队不能接受一支.22口径的枪。欧文解释说作为民间发明家,他只能搞到.22口径的枪弹进行设计,如果需要,可以很容易地增大口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澳大利亚军队与英**队一样,并不了解冲锋枪在进攻中的重要性和防御时的作用,所以对欧文发明的冲锋枪毫无兴趣。
  凑巧的是,欧文是文森特·沃道尔(Vincent Wardell)的邻居,沃道尔是莱萨特公司的经理。在1940年的一天,沃道尔看到欧文家的楼梯后面搁着一个麻布袋,里面放着一支冲锋枪,当时欧文因为休假结束而准备返回悉尼附近的维多利亚兵营,他对沃道尔解释了他设计的枪,和他向军队呈交这支枪时的遭遇。沃道尔认为这支枪简单而可靠,而莱萨特公司是一家钢材生产企业,也是澳大利亚军队的采购供应商,因此沃道尔设法通过关系把欧文调到陆军发明部(Army Invention Board),并让他的兄弟杰勒德·沃道尔(Gerard Wardell,莱萨特公司的另一位经理,欧文冲锋枪的改进主要由他进行)帮助欧文改进他的冲锋枪。此时由于战争的进程,澳军也和英军一样开始重视起冲锋枪的作用,因此陆军发明部里面有一些人也对欧文冲锋枪感兴趣,但澳大利亚陆军却始终对这支二等兵设计的冲锋枪持否定态度,军方高层比较偏向于采用澳司登冲锋枪(Austen),这是由澳大利亚改进的英国司登冲锋枪。
  由于欧文冲锋枪只在澳大利亚生产和使用,因此并不出名,但它在东南亚又热又潮湿的丛林战斗中非常有效,因而受到澳大利亚士兵的喜爱,是二战中最好的武器之一,被澳军士兵昵称为“the Digger's darling”(军人的至爱)。英军于1950年代初也曾在东南亚地区的丛林战中少量使用过欧文冲锋枪。欧文冲锋枪虽然又大又重,但司登冲锋枪的横向尺寸太大,左侧的弹匣在穿越密丛时中是个麻烦,所以许多使用过的人都认为欧文冲锋枪比司登冲锋枪更适合丛林作战。
 二战结束后,欧文冲锋枪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初期。但此时的欧文冲锋枪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受到许多使用者的抱怨。虽然欧文冲锋枪在朝鲜的寒冬中不容易冻结,可靠性优于其他同类武器,但澳军士兵抱歉这种枪的威力太弱,一些士兵甚至夸张地描述他们用欧文冲锋枪射击100米距离上穿厚棉衣的人,尽管打得棉絮纷飞,但中弹的人却像无事一样继续飞奔,所以他们都宁愿使用SMLE步枪而不喜欢欧文冲锋枪。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保险功能的传闻,比如说把枪托撞到地面或机柄钩挂在腰带上就会走火,容易引起受伤甚至丧命。   针对欧文冲锋枪又大又重的问题,利思戈轻武器工厂设计了F1冲锋枪,这种冲锋枪保留了上置弹匣的特征,又有斯太令冲锋枪的其他特征,而且比较轻小。澳大利亚陆军什么都不愿意浪费,被正式采用后的F1冲锋枪与许多经过工厂翻修过的欧文冲锋枪同时在越南使用。在越南战场上,士兵都不怎么喜欢使用欧文冲锋枪,因此主要是巡逻侦察队的尖兵才使用这种武器。但尽管又再回归潮湿的丛林,此时这种1940年代的武器已显老态。许多澳军士兵都不喜欢使用欧文冲锋枪,而宁愿用L1A1步枪或M16A1步枪。从1966年到1968年,欧文冲锋枪和F1冲锋枪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9布伦式机枪
  布朗式轻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风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30发 射速:500 发/分
  简介:轻机枪首次出现是在一战的后期,当时的中型机枪普遍不能随步兵冲锋,这导致了德国MG08、英国LEWIS、美国布朗宁轻机枪的出现。在30年代,LEWIS被英国版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即布朗式轻机枪取代。 该枪使用英国.303英寸弹药,最明显的特点是30发弯曲形弹夹从上方插入。由于它只有22.25磅重,一个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枪配备两人,一人负责携带弹药和装弹。尽管它射速不高,但实战证明,它在各种环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快枪手——“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0.303英寸MARK 1型轻机枪 1938年,英**方为一战元老“刘易斯”式轻机枪选定了一位接班人,那就是“布伦”式轻机枪。它的设计源自于著名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一种导气式气冷轻机枪。为了纪念ZB-26的源产地捷克城镇布鲁诺,英国人把这种在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机枪叫做“布鲁诺-恩菲尔德(Bruno Enfield)”,简称“布伦(BREN)”。 “布伦”式轻机枪在二战中装备了几乎所有的英联邦军队,它很受欢迎,哪里有英军出现,哪里就会见到“布伦”式轻机枪的身影。英国人对它最显著的改进在于使用了弯曲的弹夹,并且改变了枪的口径。ZB-26使用的是7.92毫米无底缘毛瑟弹,“布伦”则改用了0.303英寸的SAA底缘弹。 英军士兵很快就发现“布伦”式轻机枪具有很多优点:重量轻,性能可靠,准确度高,易于维护,射速快,等等。唯一的不足在于装弹:ZB-26使用的是无底缘毛瑟弹,只要把子弹逐个按入弹夹即可;“布伦”的底缘弹的边缘会经常让子弹交错起来,尤其是在快速装弹的时候。这样在射击时子弹很容易卡在弹夹里。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1)卸下弹夹;2)用力拍弹夹,狠狠地拍! 英军装备的“布伦”式轻机枪有这样几种主要的型号: 1)MK1型以及MK1*M型 其中MK1*M型是加拿大制造的,与MK1型唯一的区别在于提手把柄的形状不同。这两种型号都是1939年生产并装备部队的 2)MK2型 1943年开始列装 3)MK3型 伞兵型,减轻了重量,1944年起装备 4)MK4型 1944年改进型,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 【“布伦”式轻机枪参数】 制造商: 恩菲尔德皇家兵器厂 最早生产时间: 1938年 弹药: 0.303英寸SAA型底缘弹, 英国造 全枪长: 1150毫米 (45.27英寸) 枪重: 10.15公斤 (22磅6盎司) 枪管长: 635毫米 (25.0英寸) 膛线: 6根 供弹: 30发弹夹 枪上标记: 枪身右侧刻有“BREN Mk(具体型号)” 保险: 位于枪身左侧扳机上方,往前是全自动射击状态,中间是保险上锁状态,
10维克斯机枪
常青树”—维克斯式中型机枪 维克斯式中型机枪 当我们回首上个世纪两次大战间的英国陆军装备时,有两件武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件是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另一件就是本文要讲的维克斯式中型机枪。在二战前,维克斯机枪就已经是57岁的“知天命之年”了;而战后直到1968年,英军才正式宣布维克斯机枪退出现役,此后该枪在一些英联邦国家里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军队还在使用该枪。 维克斯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马克沁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在英国克雷福德的一家兵工厂进行生产,这家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维克斯-马克沁联合公司的前身。艾伯特. 维克斯负责对原来的马克沁机枪的修改方案,主要是反转了闭锁机构,使得重量减轻并便于大量生产,最终在1912年定型生产,也有人将其称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 到了1945年时,维克斯机枪和新时代的武器比如“斯登”式冲锋枪比起来,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古董。它使用有底缘的0.303英寸弹药,通过一根布料织成的子弹带供弹,这符合其设计年代的技术条件。但是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加工工艺的繁琐,很多部件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但是实战证明这种机枪非常可靠,很少像别的机枪一样卡壳。 二战中英军对维克斯机枪的战术编制通常是,每个步兵营拥有由4到6挺维克斯机枪组成的机枪排,一般由一名军士负责指挥2挺,因为2挺机枪在大多数情况下足以提供密集的火力支援。另外还编有维克斯机枪营,按照“三三制”,拥有3个连,每个连下属3个排,每个排装备6挺维克斯机枪,这样整个营编有54挺。每挺机枪配有3人机枪组,以便把机枪拆成三块主要部件,供每个人背负机动。很多维克斯机枪装到了通用履带式输送车上,以便携带足够的冷却水和大量的弹药。甚至英国空降部队也把维克斯机枪拆成几个部件,装在腿带里,空降到目的地后投入战斗。编入维克斯机枪的排人数都会稍许增加,以便携带更多的弹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维克斯是一种水冷式的机枪,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确保有足够的水来冷却枪管。 许多人总觉得二战英军的武器装备比别的国家的都要差,但维克斯机枪恰恰驳斥了这种错误的说法。除了略显陈旧,维克斯机枪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梦寐以求的。在一次战斗中,10挺维克斯机枪在12小时内发射了100万发子弹,平均每小时10000发。尽管这期间更换了100根枪管,使用了不尽其数的冷却水,但是没有出现一次卡壳。而这恐怕让许多现代的机枪都望尘莫及。 维克斯机枪的改型很少。Mk.I型是日正式装备英军的,直到日才退役。它成为了一种标准的地面部队支援武器。
11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45英寸(11.4mm)  弹夹:7发
  简介:该枪经过多年的研制,在二战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和Lee Enfield   4型步枪的情况差不多。
  早在1904年,就发展了一种.455口径的全自动手枪,但此枪的尺寸、后座力和易卡壳等原因使英军没有采用。此后,开始研制.45口径的半自动手枪。
12Boys反坦克步枪
Boys反坦克步枪得名于研发此枪的领导人-博伊兹(Boys)上校。1937年11月,开始进入英军装备。在帮助法国抵御德国及战争初期的北非战场上被广泛使用,也曾用于太平洋战场以对付日本的轻型坦克。并在1939年提供给芬兰人以对抗入侵的的苏军。 Boys同样是栓式枪机、手枪式握把,但装在枪管上方的5发装弹仓可以作为识别它的重要特征。
技术数据 口径& & 13.9x99mmB&&枪长& & 162cm&&枪管长& & 91.5cm&&重量(包括两脚架) 16.3 kg 子弹初速& & 747m/s 穿甲力& & 12mm@91m 装填量:&&5rds
13匹阿特反坦克发射器
 在发射前,应将弹丸上的尾杆插在火炮插口上,并确实到位,击发时,插口穿过尾杆上的通孔击发火帽和装药,然后弹丸即在火药气体推动下飞离插口,并沿其固有的弹道飞抵目标,同时,发射药气体的推力回推插口,插口压缩击发弹簧,击发弹簧压缩一定程度后即被固定在待发位置上。第一发弹射出之后,另一发弹即滑入凹槽内,从而可保证再次射击。这种系统有几种优点:其一,它不需要对身管进行精密加工,也不需要任何高级材料,因此,它很受军工生产部门的欢迎;其二,炮口冲击波小,易于隐蔽;其三,由于它不受口径限制,因此,它对任何尺寸的弹丸都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军方采纳了这种系统,但生产的型号是沃茨与杰弗里斯两种设计的组合型号,赋予它的也是一个名不符实而又颇为自负的名称——“步兵反坦克发射器”。这种称呼仅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采用,当时跟它打交道的人,都简称它为“匹阿特”(PIAT——英文“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的缩写)。
  “匹阿特”也可作为一种原始的迫击炮使用,它的肩托可在转动90度后置于地面上,赋予炮身更高的射角,为此其架腿也需要适当加长。这种迫击炮的最大射程为300 yd(274m),其精度如何很值得怀疑,但它却可满足爆破的要求,曾经计划利用它来摧毁工事和机枪掩体。
    发射时,必须牢牢握住发射器,右手控制扳机——只有五个手指全部动作才能扣动扳机——同时左手伸向扳机护盖前面并竭尽全力回拉发射器。当松开扳机以后,经过一段短暂的停顿,然后插口才向前运动。在这至关重要的停顿瞬间,射手必须一直紧握发射器,否则,粗心大意的新手必然会受到后座力的猛烈撞击,以致不得不扔下尚未被扳动的插口在一旁发呆。紧紧靠在发射器上的射手首先将被火药的爆炸声震聋(这确实是他们的一大担忧),然后当弹簧叮挡作响地推动插口外壳向后并进而将插口重新固定成待发状态时,射手又会被猛烈地推向后方。尽管这种武器的射击与保管都很方便,但使用时绝不能掉以轻心。
    步兵反坦克发射器具有一种现代武器至今尚未具备的突出优点,这就是它的炮口焰很小,并且没有炮尾冲击波,这就使得它在有限空间内,例如房屋内射击时异常安全。在阿纳姆(Arnhem)的激烈战斗中,英国伞兵团的一个营扼守着一座被装甲部队轮番攻击的公路大桥,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步兵反坦克发射器。尽管原先只是打算作为一种过渡性装备,但步兵反坦克发射器几乎一直到朝鲜战争时还在服役。它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射程只有91.4m,而重量却有 14.5kg,不仅如此,因为笨重,它也不便于使用和携带。
1、威利斯吉普 2、道奇吉普 3、M3A1裝甲运兵車 4、贝德福德卡车 5、贝德福德卡车 6、贝德福德卡车
1、威利斯吉普 2、道奇吉普
& & “吉普”(Jeep)一词即源于“GP”这一发音,而“GP”其实就是“通用”(General Purpose)的缩写。
& & 从今天的眼光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吉普车,都会觉得它看上去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和行驶无关的零件和装饰。见棱见角的车身,所有的外观线条尽量取直;车辆的离地间隙大,但车辆的高度又很低,驾驶者端坐在座椅上,高高在上地驾驶车辆,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就象座在家门口的最高一级木台阶上一样”;连门都没有,只是在通常应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方向盘看上去极简陋,四根幅条就是铁圆条,仪表也只有最必要的;刮雨器是手动的,有一个手摇的曲柄,一边开车一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前桥前突,从侧面看前轮胎在整个车辆的最前端,车身也很短,后排的乘员显得比较局促;悬挂比较硬,乘座舒适性很差;可折叠的车篷只能象征性的遮风避雨.......可是,这种简陋的汽车却是美国大兵们最钟爱的武器,也使盟军的高级将领赞不绝口。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吉普车是一种纯种的军用车辆。虽然简陋,却符合当时战争的需要,满足了美军作战方式的要求,大幅度地提高了美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和战斗力。
& &吉普车象“山羊一般伶俐”,有突出的机动能力。吉普车在设计时就是“轻型侦查车”,在战场上的主要任务是侦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很大不同。部队的机动能力提高了,活动的地域扩大了。作战双方的态势瞬息万变,随时掌握当前和侧翼的敌情至关重要。当时,完成这种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派出侦查搜索小分队。侦查任务必需迅速完成,得到的情报才准确。在敌我双方的中间地带活动,随时都可能和敌人不期而遇。对于没有任何装甲保护的车辆,唯一能够使乘员避开敌方攻击的手段就是机动。
& & 吉普车的轴距限制在80英寸,使车辆最小转弯半径小,能迅速地掉头和转向,躲避敌方攻击;前桥前突和尾部较短,使车辆具有较大的接近角和离去角,加上在必要的时侯可以四轮驱动,车辆就能克服战场上的各种障碍:城市街道上的瓦砾堆;公路上的弹坑;冰雪和泥泞的道路;浩瀚的沙漠;陡峭的山峦。
& & 吉普车未装车门,一般情况下车篷也很少展开,正好方便乘员上下.如果在战场上忽然遭遇敌军或被敌方狙击手射击,坐在车篷车门俱全的车中,下车动作肯定不快.而且.吉普车随时都可以挤上超过定员两倍的人员,上车也容易.在初期投标书中限定了车辆的高度,缩小了车辆的外轮廓,减少了遭受攻击时的危险.和安全比较,驾驶者高高在上开车的姿势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外部轮廓小,也可以用C-47.C-47运输机.滑翔机空运参加空降行动.
& & 1944年时,一个英国空降师由滑翔机部队和伞兵部队混编.滑翔机部队中包括:一个司令部,侦查部队,一个有24门炮的野战炮兵团,两个反坦克连和一个高射炮连.这些部队的乘用车和武器牵引车都是吉普车.滑翔机部队使用吉普车携带重型枪炮,比较充分地装备火力支援的武器和车辆,使得他们较伞兵有更大的进攻和防御能力.
& & 吉普车的悬挂较硬,行驶时舒适性差.悬挂硬可以利于车辆越野行驶,但是颠簸增加了.这个矛盾本来就无法解决.轿车的悬挂软,乘坐舒适.但是又不能遂行作战任务.
& & 坚固的底盘和悬挂,使吉普车经常被当作弹药运输车使用,装上比额定的1/4吨多得多的货物疾驰如飞.比利时前线,一辆吉普车被一发德国迫击炮弹击中车子前部几乎被炸碎,可是车上的乘员却安然无恙.可见车子的结构是十分坚固的.
& & 吉普车&象狗一样忠实&,具有出色的可靠性.招标书中要求吉普车可以长时间以5公里/小时行驶而不水箱开锅,因此吉普车配备了良好的水冷系统.就是在北非沙漠和南太平洋炎热潮湿的岛屿上,也可以照样行驶.
& &&&引擎配备的油浴式空气滤清器,可以避免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尤其是北非的沙漠中,通常的纸质滤芯迅速被堵塞.在野战条件下,乘员也能方便的加以保扬.解放后,一些开过或修理过MB/GPW的老师傅至今还对它的可靠性印象深刻.一个师傅说:70年代初曾经大修理过一辆MB,研磨凡尔(气门)时,费了几倍的时间都没有把密封线磨连续.最后,撬了一个废的气门座圈在砂轮机上磨出火花,才发现是合金钢制造的,而不是普通钢材制造的.
& & 吉普车的装备和外观极其简陋,也完全是符合战争需要的.作为一辆战时的军用车,要求制造成本低和容易.成本低能节约有限的战争资源,容易制造才可能大规模生产.这两个条件在战时车辆战损率高,更新的速度快,需要量很大时尤其重要.首先,以直线条为主的车身和前脸,在开模时要容易的多,冲压时也容易掌握,造价也便宜;在招标书中要求吉普车引擎的缸盖采用铸铁件,可以避免和战时的飞机生产需要的铝在供应上发生冲突,同时也可以节约一些费用.据记载,1942年的MB,军方的订货价格是749美元/辆.其次,与战斗性能无直接关系的附件和系统越多,在战场上发生故障的可能就越多,影响车辆完成任务.所以,在不影响战斗性能的前提下,车辆结构越简单越好.
& & 吉普车和步枪是士兵的战斗武器,士兵们开着它去博杀.显然,对这种车辆的要求和开着&阿尔发.罗密欧&与女朋友兜风时对车辆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作为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吉普车身上由战争而具有的种种特点,正是男子汉尚武.好斗.勇敢形象的体现,长期被男子汉们认同和心仪.
& & 美**队使用吉普车比其它国家军队更广泛.二战中,美军的每个单位都装备了吉普车,士兵们把吉普车当成&战场出租车&来使用,而不是主要作为指挥员的指挥车来使用.盟军的许多将领在前线时也使用吉普车,只是在车辆的前保险杠上喷上红底白星的军衔标志来表示自己的身份.
& & MB/GPW中的GP两个字母是英文多用途(General Purpose)的缩写,代表了吉普车的原始设计意图即多用途车.美国大兵最突出的特点是:灵敏.机巧.坚毅.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把这个特点赋予了吉普车.他们把吉普车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就象使用一把瑞士军用小刀一样.在前保险杠上装上除雪犁,吉普车变成扫雪车;装上合适的轮子,吉普车变成能够在铁路上行驶的轨道车;吉普车能在各种地形上充当火线担架兵,在前座后面和平坦的引擎盖上都可以横放担架;吉普车还在盟军的空军基地上牵引弹药车为飞机挂弹.......
& &美国大兵还把吉普车当成家里的&T&型车一样使用.在北非,他们扒掉一侧前轮的轮胎,支起车辆,装上一条传动皮带来驱动榨油机榨取橄榄油;用同样的方法,在新几内亚驱动制冰机制造冰块来作冰激凌;甚至在吉普车后面挂上犁铧,和拖拉机一样犁田。
& & 美军的随军牧师在引擎盖上铺上桌布,吉普车就成了一个野战祭坛,放上各种祭器,为美军们举行弥撒;在战斗间隙中,吉普车的引擎盖就成了士兵们的野餐桌和牌桌;1944年12月,阿登森林突出部战役时天气奇寒,美军第九步兵师搜索群的士兵甚至把吉普车当成取暖炉使用.他们在雪地上挖掘掩体,然后把吉普车停在掩体上,保持引擎不熄火,借引擎和排气管的余温来取暖。
& & 美国大兵和吉普车的完美结合,其实就是发达的汽车工业和美**队先进作战样式的完美结合。著名的战地记者Erinie.Pyle写道:它是战时的交通工具,能作任何事情和到任何地方去,能携带超过额定量两倍的负荷。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吉普车,美军怎样进行战争。
& & 美国大兵和吉普车成了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凡是有美国兵出现的地方就一定有吉普车.曾经有这么一件事说明了在其它国家士兵的眼睛里这种关系多么密不可分。北非的自由法**队有一次向一队徒步的美军开火。这当然是一场误会,法军指挥员在为自己辩护时却振振有词地反问:&是美国兵为什么不开吉普车?&欧洲战场后期,盟军解放了许多城市,最先进入城市的盟军,往往就是乘吉普车的尖兵,在举行入城式时,又往往是吉普车驶在队列的前面,被解放的人民向盟军欢呼,漂亮姑娘们给车上的士兵们献上鲜花,吉普车被人群挤满,甚至引擎盖上都挤满了人,充满解放者和胜利者风采的吉普车,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 & 美国士兵对吉普车钟爱备至,苏联红军战士对吉普车也是喜爱有加.苏军战士对美国援助的武器一般没有好感,比如美国坦克(苏联的T-34坦克更好)和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因为它们并不太适合苏联战场.唯独对吉普车和斯蒂倍克SU-6卡车,苏军战士很有好感.美国战地记者在前线遇到苏军车队时,不少苏军战士拍拍引擎盖,对记者伸出大姆指。
& & 在美国战时的报刊上.Bill Mauldin的卡通漫画紧紧掌握了吉普车和使用者之间密不可分这样一个精髓,受到前线战士和国内读者的广泛欢迎。在漫画中吉普车完全拟人化了,它忠实、幽默,有全部的喜怒哀乐和一点调皮,已经成了美国大兵人格的化身,成了胜利者和解放者的形象代表,成了一个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神。这种名气和形象,长期被人们铭记,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越野车,这样的成功是汽车发展史上的任何汽车所没有的。
3、M3A1裝甲运兵車
  1937年美国采用M2非装甲半履带式车底盘,匹配M3A1侦察车**成T7车,T7车定型后称为M2半履带式车。1939年又研制了M3半履带式车,车体比M2稍长,从而有较大的承载力。1940年,阿德莫尔汽车公司、金刚石T汽车公司和怀特汽车公司都同陆军签订生产半履带式车合同。这些车辆都采用怀特公司的160AX型汽油机、斯皮舍(Spicer)公司的传动装置和提姆肯-底特律(Timken-Deroit)公司的车桥。为进一步扩大生产,万国收割机公司又生产了M9和M5半履带式车,两车采用该公司的许多汽车部件,但性能分别与M2和M3车部件相当。到1944年,美国连续生产半履带式车计42000辆,在二次大战中,大量装备了盟军。以色列在1967年和1973年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过半履带式车,其现役的半履带式车的动力都已改装为通用汽车公司(GMC)6V-53型柴油机(128kW/2800r/min)。由于半履带式车存在种种缺点,40年代末美国陆军已用全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取代之。
  车体为半敞开式,采用轧制钢板,用螺钉联接制成。乘员室前是由12.7mm厚的不碎玻璃制成的挡风玻璃窗,作战时可以去掉,放下带有两个观察孔的装甲前窗。两侧车门可向前打开,侧门上半部有1个滑动盖防护的观察孔,为扩大视野,门的上半部可向外打开。
  载员室后部有1个向右打开的车门。必要时载员室顶部可架设弓形支架和帆布盖。载员室前部装有机枪支架,但各型车装备不同。M2和M2A1、M9和M9A1车装2挺12.7mm机枪,M3和M5仅有1挺7.62mm机枪,而M3A1和M5A1则装7.62mm和12.7mm机枪各1挺。
4、贝德福德卡车 5、贝德福德卡车 6、贝德福德卡车
英军在被德军的快速攻击战术折磨之前,就已经总结出一个原则,就是要先使用坦克穿透敌军防线,再使步兵随后跟上,稳固处于优势的战局。但是,如果坦克行进速度过快,导致其后步兵跟不上的话,即使坦克攻占了大片战场,也很难守住。军队需要装备能使步兵们迅速且灵活行动的工具,就是卡车了。纵观整场战争,英军主要依赖于设计承载量3吨(3000千克)但实际能够承载8500 lb(3800千克)的四轮驱动和二轮驱动贝德福德OY系列卡车作战。
1923年,法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英国售出了它的第一辆卡车,一辆雪佛兰牌卡车。两年后,通用汽车收购了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并且于1931年开始利用沃克斯豪、xE2、X80、x99s生产线生产贝德福德牌卡车。贝德福德卡车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成一个流行并受尊敬的品牌,其销量在1937年突破了3万。
1939年战争爆发之际,法国陆军部控制了大约85000部车辆,包括26000辆从市民手中得来。此时,沃克斯豪恰巧在开发4x4军用卡车,战争加快了开发的进程,沃克斯豪也准备好生产贝德福德4x2s卡车,包括大部分OY型卡车。
贝德福德OY卡车的商业设计车型,具有简化的车身以及单后胎。战争初期这一型号系列的车的车体后方均为木制。战争期间,OY卡车的产量远大于任何其它B国三吨卡车的产量,所生产的25万辆贝德福德卡车中OY型卡车超过7万2千辆。
OY 系列,特别是三吨的通用型4X2贝德福德OYD,被广泛应用。比如被当作移动车间和办公室,以及运输士兵、枪支及物资等。
只不过二轮驱动的贝德福德OY不能拖曳一台体积相当的火炮,所以,这就需要四轮驱动的贝德福德OY。显然,贝德福德的驾驶者努力使前线兵力尽可能少地暴露在敌军面前。
整场战争中,英国在所有战场上都使用贝德福德OY卡车。所以,德国国防军在英国敦克尔克撤退后缴获了很多贝德福德,之后在希腊战场上,又缴获许多。无数的照片鲜活地记录了在战场上服务于德军的灰白的贝德福德卡车的身影。
1、重机枪 2、20MM重机枪 3、ML3 MK迫击炮 4、QF2磅炮 5、QF6磅炮 6、QF17磅炮 7、3.7英寸高射炮+装甲车 8、QF25磅榴弹炮+装甲车 9、BL 6\25榴弹炮+装甲车 10、主教自走炮 11、M7牧师自走炮 12、陆基多排火箭炮+装甲车
我们回首上个世纪两次大战间的英国陆军装备时,有两件武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件是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另一件就是维克斯式中型机枪。在二战前,维克斯机枪就已经是57岁的“知天命之年”了;而战后直到1968年,英军才正式宣布维克斯机枪退出现役,此后该枪在一些英联邦国家里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军队还在使用该枪。
& && &维克斯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马克沁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在英国克雷福德的一家兵工厂进行生产,这家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维克斯-马克沁联合公司的前身。艾伯特. 维克斯负责对原来的马克沁机枪的修改方案,主要是反转了闭锁机构,使得重量减轻并便于大量生产,最终在1912年定型生产,也有人将其称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
& && &到了1945年时,维克斯机枪和新时代的武器比如斯登式冲锋枪比起来,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古董。它使用有底缘的0.303英寸弹药,通过一根布料织成的子弹带供弹,这符合其设计年代的技术条件。但是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加工工艺的繁琐,很多部件的精确度要求极高。但是实战证明这种机枪非常可靠,很少像别的机枪一样卡壳。
& && &二战中英军对维克斯机枪的战术编制通常是,每个步兵营拥有由4到6挺维克斯机枪组成的机枪排,一般由一名军士负责指挥2挺,因为2挺机枪在大多数情况下足以提供密集的火力支援。另外还编有维克斯机枪营,按照“三三制”,拥有3个连,每个连下属3个排,每个排装备6挺维克斯机枪,这样整个营编有54挺。每挺机枪配有3人机枪组,以便把机枪拆成三块主要部件,供每个人背负机动。很多维克斯机枪装到了通用履带式输送车上,以便携带足够的冷却水和大量的弹药。甚至英国空降部队也把维克斯机枪拆成几个部件,装在腿带里,空降到目的地后投入战斗。编入维克斯机枪的排人数都会稍许增加,以便携带更多的弹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维克斯是一种水冷式的机枪,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确保有足够的水来冷却枪管。
& && &许多人总觉得二战英军的武器装备比别的国家的都要差,但维克斯机枪恰恰驳斥了这种错误的说法。除了略显陈旧,维克斯机枪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梦寐以求的。在一次战斗中,10挺维克斯机枪在12小时内发射了100万发子弹,平均每小时10000发。尽管这期间更换了100根枪管,使用了不尽其数的冷却水,但是没有出现一次卡壳。而这恐怕让许多现代的机枪都望尘莫及。
& && &维克斯机枪的改型很少。Mk.I型是日正式装备英军的,直到日才退役。它成为了一种标准的地面部队支援武器。
2、20MM重机枪
& & 大概没有一种机炮能比的上瑞士厄利孔20毫米机炮在二战中的地位。这家瑞士公司设计的20毫米机关炮及其众多的各国衍生品在30年代中后期纷纷被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及日本等主要参战国采用,构成了开战初期直到中期的各国空军主要机炮力量。总计约30余个国家在战时采用了厄利孔公司的产品,从北非的炎热沙漠到广袤的太平洋,处处可见瑞士人的精心杰作。厄利孔机炮的变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战争极大的促进了空战理论的进步,武器的发展也相应紧跟。限于资料的不足,有关厄利孔机炮在盟国的使用只会简单描述
& & 基本上,厄利孔20毫米机炮的起源要追溯到一战末期德国空军采用的贝克机炮,作为机载火炮和防空炮使用。大战结束后,西马格公司购买了这一设计,并作出进一步改进,制造出了“L”型机炮,发射20×99RB炮弹,重约43公斤,射速350发/秒。厄利孔公司随后吞并了西马格,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了更重型的S型机炮,发射20×110RB炮弹,重62公斤,射速280发/分。1920年代中期,厄利孔调整了自己的开发计划,开发出了三种采用不同弹药的20毫米口径机炮,为方便统一用定型后的名称称呼:FF型,发射20×76RB炮弹,重25公斤,射速520发/分;FFL型,使用20×100RB炮弹,重30公斤,射速500发/分;FFS型,使用20×110RB炮弹,重39公斤,射速400-470发/分。后来的种种变型产品,基本是由这几种机炮衍生而来的。作为商业产品,从设计图到生产许可,全部可按照客户的要求出售。
30年代中后期的欧洲战云密布,各国全面扩充军备。制造精良,性能出众的厄利孔机炮自然大受欢迎。法国希斯派诺.絮扎公司购买了FFS型机炮的生产许可,于1936年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HS7和HS9两款机炮,重48公斤,射速400发/分,主要的改进是设计为过液冷发动机桨心的机炮。英国皇家海军购买了FFS型作为防空炮,在整个大战中从头用到尾,厄利孔并在S型基础上为其开发出了重达62公斤的SS系列机炮,射速提高到了500-600发/分。美国海军也随后采用了同种机炮。德国空军于1939年购买了FF型的生产许可,并设计出了改进型的MG-FF,使用20×80RB炮弹,重25公斤,射速540发/分。这一武器成为MG151/20采用前德国空军的标准机载武器,并在1940年进一步改进为MG-FFM型
& &现在的厄利孔公司则是莱因钢铁防务技术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专营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中口径速射炮及其弹药,在其传统的小口径防空炮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ML3 MK迫击炮
& & 3吋迫击炮的口径通常是人们认为的76.2mm,其实它的真实口径是3.189吋(81mm)。很少有英国或美国的3吋迫击炮使用手册上面标注它的实际口径,甚至在图纸上,迫击炮的口径也会被标注成其它尺寸。二战的时候,英国改进了3吋迫击炮撞针,使它能够发射在北非缴获的意大利81mm迫击炮炮弹。
& & 在战争中,3吋迫击炮的表现并不尽人意,在和德国的81mm Gw34迫击炮对抗中,3吋迫击炮的射程不是很足够,这也导致了一种新的迫击炮炮管的诞生,这种改进的迫击炮叫做Mark II型迫击炮。Mark II一直服役到战后,直到1965年6月被L16型81mm迫击炮所取代。
4、QF2磅炮
5、QF6磅炮
& &“6磅7英担”炮(分别引自弹丸重和炮重)于1938年开始设计,打算用于替换2磅(40mm)坦克炮/反坦克炮。然而,由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遗弃了大量装备,为了维持火炮数量,决定跳过原换装计划继续长期生产2磅炮,新炮的生产也只能延期。因此该炮直到1942年(not until 1942)都没能列装。美国人在1941年就开始采用该炮,部分英国坦克也采用该炮,包括十字军战士Ⅲ型(Crusader III),骑士型(Cavalier),半人马座1型(Centaur 1),克伦威尔Ⅰ型到Ⅲ型(Cromwell I to III),瓦伦丁Ⅷ型到Ⅹ型(Valentine VIII to X)和丘吉尔Ⅲ型、Ⅳ型和Ⅹ型(Churchill III, IV and X)。直到1960年该炮都没有公开废弃。
& &该炮先后配备有长度不同的两种炮管,因此初速也有差异。最初的产品(Mk 2反坦克炮和Mk 3坦克炮)是43倍径(245cm)炮管,这种短身管反映了当时生产的局促。但到了Mk 4反坦克炮和Mk 5坦克炮时,身管就加长到了50倍径(285cm)。美国生产的该型炮(57mm M1型)均采用50倍径身管。带轮式炮架时,反坦克炮的重量为1,140-1,300 kg。
6、QF17磅炮
& & 虽然17磅反坦克炮还没服役,英国人就认为,6磅炮可能应付不了德国日益强大的坦克。1940年末,一项新的设计工作开始了,直到1941年末结束。第二年春天,100门17磅反坦克炮的原型被调往北非,以应付德国新式的虎式坦克的威胁。一个新的炮架被研制出来,17磅使用了改造后的25磅榴弹炮的炮架,这就是我们所知的25/17磅反坦克炮,它们与1943年2月第一次投入使用。
& & 1943年,正式的17磅反坦克炮第一次在意大利战役使用,它使用被帽风帽穿甲弹(APCBC)打30度倾斜装甲的时候,能在500米打穿140mm装甲,1000米打穿131mm装甲。当它使用珍贵的脱壳穿甲弹(APDS)打30度倾斜装甲的时候,500mi打穿209mm,1000米打穿192mm,这样,17磅就有能力打穿后来德国出现的虎王坦克。17磅的APDS和APCBC相比,缺点就是它不够精准,而且炮弹比较稀少。
& & 最初,17磅的高爆弹药(HE)威力不足,因为17磅的药筒很粗壮,这样膛压很高,为了使弹头经得住高膛压,HE弹头的外壳就要做的比较厚,这样弹头的高爆装药也就减少了。减少了药筒的装药,这样17磅HE弹头外壳就能尽可能的薄,装药就能增加。
& & 和它的前辈6磅反坦克炮相比,17磅反坦克炮更加的粗壮、笨重,所以,它必须通过其他车辆的牵引,它的组员几乎不可能通过人力来移动它,特别是在路况比较差的时候。也正是这个原因,17磅反坦克炮只装备皇家炮兵,而不是步兵反坦克小组。17磅反坦克炮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开火的时候,火光很大,这个原因是17磅反坦克炮的药筒很大造成的。
& &&&17磅反坦克炮很快就安装到很多坦克的底盘上,在打击德国坦克的方面,表现要比美国和英国其他坦克要好的多。但是因为17磅反坦克炮的尺寸太大了,盟军很少有坦克的炮塔能装下它。英国人经过对17磅进行改造,终于把它装在的美国M4谢尔曼的炮塔里面,并取名为萤火虫。萤火虫坦克正好赶上了D-Day。为了把17磅装进M4谢尔曼的炮塔里,17磅的炮架翻转了90度,当然,以为17磅巨大的尺寸和重量,萤火虫的后面有附加一个配重盒子用来平衡炮塔的重量。英国人又改造其他的美国战车,比如M10坦克歼击车,把主炮换成17磅反坦克炮,改造成17磅M10,又叫阿基里斯。澳大利亚的哨兵巡洋坦克经过改进,也成功的安装了17磅,并装备的澳大利亚部队。
& && &因为17磅太重,而且后座行程也太长了,所以很多盟军坦克炮塔不能装下17磅,于是17磅经过改进,缩短了后膛的长度。新的17磅因为后膛的缩短,所以药筒变短,威力也比标准的17磅小一些,也就是这个原因,他们的弹药并不通用,。为了防止后勤上的混淆,新的17磅被重新命名为77mmHV,尽管口径和17磅相同,都是76.2mm。77mmHV装在了新式的彗星巡洋坦克上。
7、3.7英寸高射炮+装甲车
& &据说英国佬的3.7英寸高射炮在40年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射炮,拥有自动时间引信设定仪和半自动装弹器等先进科技~后来约翰把它装上了龟式超重型突击炮(A39),据说32磅炮的APDS在1000码的威力接近340mm/30度,即使是APCBC也有210mm/30度······
8、QF25磅榴弹炮+装甲车
& &20世纪2O代英国陆军认为现役的18磅(1磅=0.4536千克)野炮发展潜力不足,无法应对未来战争的威胁。皇家炮兵的专家们希望研制一种能发射20~25磅重的炮弹、最大射程13000米左右的野炮,以取代18磅野炮和4.5英寸的榴弹炮,作为师属炮兵的主要压制武器。
& && &1933年英军试验了18磅、22磅、25磅3种火炮。同年英军总参谋部决定继续研制25磅炮。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英军又有大量库存的MK4型18磅炮的炮架.所以新25磅炮最初采用了MK4型18磅炮的炮架。1935年MK1型25磅炮研制成功,虽然火炮身管设计完全可以承受强装药,但18磅炮炮架却难以承受强装药的冲击。使用3号装药时,最大射程达不到13000米,只能打到10500米。
1936年英军开始设计MK2型25磅炮,其更坚固的全新炮架使最大射程达到12250米。由于研制工作的拖延,1939年二战爆发时英军装备的还是MK1型。MK2型于1940年最先装备了挪威战场上的英军。 为了发射穿甲弹,MK2型于1942年安装了炮口制退器,称为MK3型。
& && &二战后期面对德国“虎”式坦克的威胁,英国急需威力强大的17磅反坦克炮,但17磅炮的产量又难以满足需要,所以部分17磅炮的身管被安装在25磅炮的炮架上使用。(图片参考17磅的25/17磅)
& && &25磅炮最大胆的改进是二战结束以后英国研制的加林顿火炮。这种火炮把25磅炮的炮架改成一个巨大的弧型防盾,据说是为了阻挡核武器的冲击波。当然这种异想天开的火炮从来没有装备过部队。
为了满足某些人类猎奇的需要,本糖就贴出这个奇怪的25磅加林顿榴弹炮~
& &&&虽然25磅炮最初并不是作反坦克炮使用的,但由于英国陆军战前准备不足,在地形开阔的北非战场上,原有的13.2毫米反坦克枪和2磅反坦克炮射程威力都有限,难以对抗德国III号坦克上的50毫米长管炮。大量装备III号坦克之后,德军坦克在北非一度占有很大的优势,经常在英军反坦克炮射程外摧毁英国炮兵阵地,有时还直接进攻野战炮阵地。因此25磅炮被临时赋予了打坦克的功能,这不仅能为炮兵提供自卫手段,而且可以用于保护步兵阵地。当然,这样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炮兵阵地的位置通常在步兵后方米。受到坦克威胁的英国步兵需要炮兵把25磅炮推到前沿阵地,而体形较大的25磅炮在一线又很难进行伪装。这一窘况直到1942年英国的6磅炮反坦克炮装备部队才得到缓解。
在着名的阿拉曼战役中,25磅炮曾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次主要是作为压制兵器使用的。当时德军也使用了一些在托卡鲁克缴获的25磅炮,但缴获的炮弹只有1500发左右,这个数字对炮兵来说实在太少。英军方面则不同,英军火炮数量很多,共拥有832门25磅炮、750门6磅炮、500门2磅炮,而且25磅炮12000米的射程远远超过意大利军队中多数火炮仅6000米的射程。由于英国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炮兵的后勤补给非常充裕,所以英军炮兵占有很大优势。
& && &25磅炮在这次进攻作战中首先用于打垮德军的前哨。密集的炮火摧毁了敌人的攻势和有线通信系统,掩护工兵在反坦克雷场中开辟通路。然后英军步兵和坦克突破德军阵地,25磅炮再随后跟进。当时双方防线纵深为2~4千米。和德军相比英军作战是保守的,一次进攻一般纵深为4千米,有时延伸到6千米。这个范围内的英军步兵和坦克。完全处于25磅炮火力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援。阿拉曼战役前,蒙哥马利对全体军官的训令中说:“稳步前进,慢些,稳些,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敌人。袭击坦克,射击德国人。敌人不能持久地打下去,我们可以……”这就是蒙哥马利对付“沙漠之狐”的秘方。
9、BL 6\26榴弹炮+装甲车
10、主教自走炮
& && &&&由于英军在北非沙漠战场上屡屡遭受到德国机械化炮兵的打击。他们极迫切需要一种安放在坦克底盘上可作为火力支持又能迅速转移的自走炮。1942年初英军手上最适合装上坦克底盘的支援火炮就只有25磅野战炮。当时伯明翰铁路机车公司业巳使用了华伦泰坦克底盘修改了一台自走炮的样办车,后按军方要求修改设计装上25磅野战炮作测试。 此车马上被命名为‘主教’型并于1942年中投入生产。它外观实制像是在坦克上装上了一个四方铁皮屋而在内裡放置了一门25磅炮和32发弹药。虽然设计概念是好,但 ‘主教’型自走炮却有几个主要缺点,就是速度慢,有限的巡航范围和高挑的身形。 至少有100台‘主教' 型被生产出来并使用于北非及意大利战线,直至美国M7‘传教士’和加拿大‘祭司’型自走炮生产出来后才被替代了。
& && &&&由于英军在北非沙漠战场上屡屡遭受到德国机械化炮兵的打击。他们极迫切需要一种安放在坦克底盘上可作为火力支持又能迅速转移的自走炮。1942年初英军手上最适合装上坦克底盘的支援火炮就只有25磅野战炮。当时伯明翰铁路机车公司业巳使用了华伦泰坦克底盘修改了一台自走炮的样办车,后按军方要求修改设计装上25磅野战炮作测试。 此车马上被命名为‘主教’型并于1942年中投入生产。它外观实制像是在坦克上装上了一个四方铁皮屋而在内裡放置了一门25磅炮和32发弹药。虽然设计概念是好,但 ‘主教’型自走炮却有几个主要缺点,就是速度慢,有限的巡航范围和高挑的身形。 至少有100台‘主教' 型被生产出来并使用于北非及意大利战线,直至美国M7‘传教士’和加拿大‘祭司’型自走炮生产出来后才被替代了。
11、M7牧师自走炮
& & 美**方很早就有建立自行炮兵的想法,而且有过将75毫米榴弹炮安装到轻型坦克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1941年6月,美国开始将105毫米野战榴弹炮装到M3中型坦克上,以期制成一种自行火炮。开始制成的2辆样车,称为T32式105毫米榴弹炮运载车。在阿伯丁试验场的试验表明,这种自行火炮的性能很好,主要缺点是缺乏高射武器。于是,很快在车顶部右上角安装了一个环形枪架,用以安装12.7毫米高射机枪。由于这个机枪架的形状很像教坛,很快它在战争网游《坦克世界》中就有了“牧师”的别名。1942年4月,T32正式定名为M7自行榴弹炮,也称为M7“牧师”(Priest)自行榴弹炮,国内也有人译作M7“普里斯特”自行榴弹炮。生产厂家为美国机车车辆公司。
& & M7自行榴弹炮开始时以美国M3中型坦克为底盘,后来改用美国M4坦克为底盘,称为M7B1自行榴弹炮。其战斗全重近23吨,乘员7人,主要武器是1门M2型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约11千米;辅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机枪;车辆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为24千米/小时。M7自行榴弹炮为顶部敞开式结构,顶部的防护性差。
自行火炮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广泛应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 &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各国均都大量生产以及使用了自行火炮,而美国在北非战场获得的战争经验表明,需要一种火力强大的自走炮来掩护步兵作战,而且需要较好的装甲掩护。所以美军以美国M3坦克的底盘作为该款自走炮的基础,并命名为T32自走炮。
经过修订后,用作制造自走炮的M3中型坦克底盘加上了一个开放式顶部设计,并架置一座105毫米的榴弹炮,此外还配上一支勃朗宁机枪。1942年2月,T32自走炮被更名为M7自走炮,并开始投入生产。所以在《坦克世界》中,玩家们可以发现M7自行榴弹炮所装备的两种105MM火炮性能很接近,杀伤力穿透力也非常可观。
& &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4267辆,是盟军中的第一种重要的自行火炮。它首先提供给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用它来对付德军掩体中的88毫米火炮,占有明显优势,深得英军士兵的喜爱。其后,M7自行榴弹炮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不过,英国人更喜欢换装25磅火炮(口径为88毫米)的自行榴弹炮。诺曼底战役后,M7的性能已显落后。
不过M7牧师式自行火炮的载弹量较高,在《坦克世界》中,M7可以携带69发炮弹。比大多数自行火炮的载弹量都多。载弹量越高,持续作战能力越强。
12、陆基多排火箭炮+装甲车
1、戴姆勒MKI装甲车 2、MKVII空降领主坦克 3、MKIII瓦伦丁坦克 4、MKII玛蒂尔达坦克 5、十字军坦克
1、戴姆勒MKI装甲车
& &&&经过血腥数次交手,英德两军在北非战况成胶着状态。至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英美军队和德意军团在北非展开了反反复复无数次拉锯战,阿拉曼一役最终成为北非战事的转折点。双方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50-80千米的地带。这里地处海岸和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面承载能力较强,极利于轮式车辆机动。在2年半的沙漠战争中,英军的装甲车主要用于机动作战,进行中距离的侦察和反侦察,也用于保护部队的翼侧和袭击敌后补给线和运输纵队等。在1941年底的"十字军"战役中,英军的第8集团军已经拥有5个装甲车团。这些装甲车部队一直用到沙漠战的最后阶段。在阿拉曼战役结束后的追击战中,仍大量使用了侦察营的装甲车,“野狗”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 & (通过在北非的实战考验,英国重又开始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英军的装甲师中重新编入装甲车团。二战后期英军的装甲车团编有4个装甲车营,共有72辆装甲车,其中有5辆是防空用的装甲车,其余65辆为侦察车。)
& &&&战时英国生产的最好装甲车还是本文中向网友们介绍的轻型轮式“戴姆勒-野狗”侦察车。戴姆勒-野狗侦察车于1938年研制成功,战斗全重3吨,乘员2人,主要武器是1挺7.7毫米“布林”机枪,车体短而宽是它的特点,最大速度达88千米/小时,总生产量达到了6626辆。英军主要用它作为轻型侦察车。“戴姆勒I型”装甲车是“戴姆勒-野狗”的升级型号,战斗全重7.6吨,乘员3人,主要武器是1门2磅火炮(口径40毫米),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这种装甲车的总生产量达到了2700辆。
2、MKVII空降领主坦克
英国“领主”空降坦克:1941年,受二战初期德军成功实施空降作战影响的英国开始着手组建空降部队。1943年,英国为了给初具规模的空降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仿效德国的做法在原有轻型坦克中寻找合适型号改进为空降坦克。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在1938年开发的马克-7轻型坦克被列为首选。这种轻型坦克机动性能非常出色,但装甲防护和火力较差,仅在1942年5月攻占马达加斯加岛的登陆作战中被英军少量使用,结果损失惨重。因此,在同年英国对苏联的武器援助中,大批马克-7型坦克被第一批运往苏联。
但仅仅一年后,原本被弃置无用的马克-7被寄以空降坦克的厚望,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进行改装。其要害部位的装甲被加厚,40毫米口径的主炮换成76.2毫米榴弹炮。改进后的马克-7轻型坦克被改名为“领主”,摇身一变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种空降坦克。
3、MKIII瓦伦丁坦克
  英国瓦伦丁(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一种轻型坦克,其特点是装甲防护较好,但行驶速度较慢,主要用于协同步兵作战。该坦克由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于1938年开始研制,1940年5月交付首批车辆。到1944年初停产时,共生产了各种型号的Valentine坦克8275辆,其中加拿大生产了1420辆。   该坦克于1941年在西非沙漠首次参战,其改进型一直使用到沙漠战结束。这些改进型坦克的可靠性较好,据称在阿拉曼战役后,其中部分坦克随英军第8集团军转战4800多公里,都没有更换过履带。   该坦克除装备英军外,还曾装备苏联,新西兰,和**等**队。其中,苏军装备的2720辆都用苏制的76.2mm火炮替换了原来的火炮。新西兰军队装备的这种坦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   Valentine也有十多个型号的改进型,主要区别在武器和发动机。它的变型车有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榴炮和坦克架桥车等。
4、MKII玛蒂尔达坦克
  玛 蒂 尔 达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以 女 人 名 字 命 名 的 坦 克 。 1 9 3 6 年 ,维 基 公 司 需 要 设 计 一 种 不 高 于 6 0 0 0 镑 的 步 兵 支 援 型 坦 克 , 结 果 设 计 出 来 的 模 型 在 火 力 与 速 度 上 都 显 得 很 差 , 不 过 装 甲 到 是 很 厚 。 第 一 个 版 本 有 许 多 不 足 , 只 可 以 搭 乘 2 人 , 只 有 一 挺 机 枪 , 一 个 很 糟 糕 的 齿 轮 箱 , 只 提 供 1 3 千 米 / 小 时 的 速 度 。 于 是 该 公 司 开 始 改 进 在 测 试 中 的 新 坦 克 , 为 了 使 之 更 有 效 地 对 付 敌 人 的 步 兵 师 团 、 炮 兵 与 其 他 坦 克 。 A 1 2 或 玛 蒂 尔 达 I I 型 最 后 增 加 了 一 门 2 磅 重 的 反 坦 克 加 农 炮 , 三 人 的 炮 塔 和 两 个 柴 油 发 动 机 , 正 面 的 装 甲 也 被 加 强 。
  在 战 争 初 期 , 只 有 2 辆 A 1 2&&入 了 实 际 战 斗 , 但 是 到 了 1 9 4 0 年 春 天 , A 1 2 已 经 组 成 了 一 个 坦 克 营 。 在 法 国 , A 1 1 和 A 1 2 发 挥 了 自 己 应 有 的 作 用 , 德 国 的 反 坦 克 炮 在 他 们 的 厚 装 甲 面 前 完 全 没 有 什 么 效 果 。 英 国 人 在 敦 克 尔 克 撤 退 的 时 候 丢 下 了 他 们 几 乎 所 有 的 装 备 , 但 就 是 没 有 丢 下 玛 蒂 尔 达 I 型 。 A 1 2 在 这 次 事 件 之 后 , 参 照 了 玛 蒂 尔 达 的 设 计 。
  在 北 非 战 役 里 , 德 国 非 洲 军 团 的 C o r p 坦 克 和 反 坦 克 炮 在 这 位 铁 皮 夫 人 的 面 前 也 是 无 效 的 。 德 国 只 有 8 8 毫 米 防 空 炮 才 可 以 穿 透 它 的 装 甲 。 。 德 国 马 上 在 他 们 的 军 工 厂 里 , 给 马 克 I I 型 坦 克 加 上 7 6 毫 米 的 苏 联 加 农 炮 , 这 种 加 农 炮 对 玛 蒂 尔 达 的 装 甲 是 非 常 有 效 的 。 不 过 它 无 与 伦 比 的 装 甲 还 是 为 她 赢 得 了 “ 战 场 皇 后 ” 的 美 名 。 不 可 否 认 , 在 非 洲 战 役 的 初 期 , 玛 蒂 尔 达 是 一 种 非 常 令 敌 人 头 疼 的 重 型 坦 克 。
  在 1 9 4 2 年 , 玛 蒂 尔 达 被 淘 汰 了 。 英 国 人 将 其 做 了 很 多 的 改 动 , 比 如 加 上 了 火 焰 喷 射 器 , 照 明 灯 , 扫 雷 器 等 。 在 1 9 4 5 年 它 还 被 当 作 了 桥 梁 工 事 车 。 它 在 整 个 二 战 时 期 是 唯 一 一 种 能 够 从 头 到 尾 都 服 役 于 英 国 军 队 的 坦 克 。
5、十字军坦克
十字军坦克首次服役于1941年6月的战斧行动中,其后的十字军行动亦因英军大量投放这种坦克而命名。
虽然十字军坦克的速度比任何德军坦克快,但装甲薄弱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且40毫米口径的QF 2磅炮的穿甲弹火力太弱,就算发射高爆弹效能也相当不足,德军部队以隐藏在远处的反坦克炮作攻击,十字军坦克的射程和火力根本难以反击。在北非战役后,十字军坦克被性能更好的M4雪曼、克伦威尔坦克所取代,十字军坦克大多退下火线,剩余的改变成自走防空炮和火炮牵引用途。
十字军III,Mk II / Mk III防空型
装有双联装奥立岗20毫米机炮作防用途,无线电通讯器的位置改为车体外部以增加开放式炮塔空间,另有极小量的有三联装版本,但因盟军的空中优势因些不太常见。
  英国的“十字军”坦克是二战期间由纳菲尔德公司在原先“巡洋舰-Ⅴ型”,在大战前夕制成Ⅵ,即“十字军”式。“十字军”式与英国的A-13型一样,使用340马力的星型气冷汽油机,但装甲增至40毫米,装有一门40毫米炮,最大时速为43.2公里,行程160公里,重量近19吨。1941年6月在北非沙漠投入实战&&高速行进的“十字军”
,反击隆美尔“战斧”的进攻。英国人发现“十字军”坦克的速度高,悬挂系统优良,但故障太多,因故障而落入敌手的坦克比打坏的坦克还多。它的装甲也嫌薄,火力也太弱。英国人遂将之改进,把装甲增至52毫米,用57毫米炮代替40毫米炮,其近距火力支援型换装了3英寸榴弹炮。改进后的“十字军”坦克在阿拉曼战役之前,一直是“沙漠之鼠”第7装甲师的主力标准坦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对“十字军”坦克的机动性羡慕不已,意大利还试图仿制“十字军”坦克。英国共生产了5300辆“十字军”坦克,占战时英国坦克总产量的19.6%
1、MKVI十字军坦克 2、MKVIII克伦威尔坦克 3、M4A4坦克 4、MKIV丘吉尔坦克&&5、I慧星坦克 6、M4A4荧火虫 7、MKVII丘吉尔坦克 8、MKII百夫长
1、MKVI十字军坦克
  英国的“十字军”坦克是二战期间由纳菲尔德公司在原先“巡洋舰-Ⅴ型”,在大战前夕制成Ⅵ,即“十字军”式。“十字军”式与英国的A-13型一样,使用340马力的星型气冷汽油机,但装甲增至40毫米,装有一门40毫米炮,最大时速为43.2公里,行程160公里,重量近19吨。1941年6月在北非沙漠投入实战&&高速行进的“十字军”
,反击隆美尔“战斧”的进攻。英国人发现“十字军”坦克的速度高,悬挂系统优良,但故障太多,因故障而落入敌手的坦克比打坏的坦克还多。它的装甲也嫌薄,火力也太弱。英国人遂将之改进,把装甲增至52毫米,用57毫米炮代替40毫米炮,其近距火力支援型换装了3英寸榴弹炮。改进后的“十字军”坦克在阿拉曼战役之前,一直是“沙漠之鼠”第7装甲师的主力标准坦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对“十字军”坦克的机动性羡慕不已,意大利还试图仿制“十字军”坦克。英国共生产了5300辆“十字军”坦克,占战时英国坦克总产量的19.6%
2、MKVIII克伦威尔坦克
二战最王道的英国“克伦威尔”(Cromwell)巡洋坦克,因为其披着比较轻薄的装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快速的英国战车。Cromwell坦克是根据英军参谋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战术技术要求”而研制的。1943年1月正式生产出第一批生产型坦克,并统一命名为Cromwell巡洋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重要坦克之一。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十字军”式巡洋舰坦克在1941年6月投入实战前,英国陆军在1940年委托纳菲尔德公司研制可取代“十字军”的新式巡洋舰坦克,其战术性能要求是可抵御德国Ⅳ型坦克75毫米短身管炮的射击,能安装57毫米炮并具有与“十字军”式坦克相同的机动性能。由于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就继续使用与“十字军”式相同的340马力星形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于1942年初制成原型车,定编为“巡洋舰-Ⅶ型”,即“骑士”式,重达27吨,但效果不好,只生产了数百辆,从未投入战斗,后被改为炮兵观察车。莱兰德动力公司改进了“骑士”式坦克的传动系统,制成的坦克名为“人头马”,但仍未达到军方的要求,也被改为他用,被装上95毫米榴弹炮,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的登陆火力支援车,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接着重新设计了“人头马”的车体,安装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梅林”式600马力航空发动机,在1942年1月制造出原型车(编号A27M)。A27M型试验结果令人鼓舞,经过部分改进,生产型于1943年1月出厂,定型为“克伦威尔-Ⅰ”式。“克伦威尔”式坦克重28吨,乘员5人,装甲厚度76毫米,其Ⅰ~Ⅲ型均安装57毫米炮,速度惊人,达64公里/小时。由于德国“豹”式坦克的出现,盟军在进行登陆时肯定会与之相遇,“克伦威尔”式坦克的火力显得过弱,装甲也不厚,而速度快已无必要,所以英国人就用焊接加厚装甲至102毫米,换装75毫米炮,把速度降至61公里/小时。
  随着德国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增至75毫米,炮弹初速大大超过英国75毫米坦克炮,英国人遂研制出炮弹初速与德国75毫米炮相似的76.2毫米炮。为了能安装这种新炮,英国陆军在1942年委托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改装“克伦威尔”式坦克。其结果是出现“挑战者”式。“挑战者”的底盘外形与“克伦威尔”几乎一样,只是略略加大,但炮塔完全不同。这种坦克的重量是31.5吨,最大装甲厚度102毫米,最大时速51.6公里,但整个坦克除火炮外,效果不佳。
  为了安装最新的77毫米坦克炮,英国陆军除研制“挑战者”外,还委托研制“克伦威尔”坦克成功的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研制“彗星”式坦克。第一台原型车在1944年2月制成。“彗星”式虽然大量使用了“克伦威尔”式坦克的部件,发动机完全相同,但在外观上有相当大的改变。其炮塔是全焊接式,低矮,前上方呈坡状,行走部分也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而且增加了4对回带轮,重量为32.5吨,乘员5人,最大装甲厚度为101毫米。“彗星”是英国“巡洋舰”坦克家族中的最后一个成员,也是英国可与德国“豹”式抗衡的少数坦克之一,但它出现得太晚了。第一批坦克在1944年9月才出厂,部分装备了第11装甲师的第29装甲旅,换装训练又被日爆发的阿登战役打断,“彗星”坦克在英军3月23日强渡莱茵河后才加入战斗,但这时战争已近尾声,没什么仗好打了。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在英国坦克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启下”四字来加以概括。承上,说明它继承了英国巡洋坦克的特点;启下,说的是它是最后几种巡洋坦克之一。从次以后英国就不再生产巡洋坦克了。
3、M4A4坦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美国开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据M3“格兰特”的不足,军方要求将75mm火炮装在旋转炮塔上,研制代号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并被命名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底盘总体布置和行动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为整体铸造炮塔,圆弧过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3式75mm火炮,可以发射穿甲弹,榴弹和烟幕弹。在M4系列的各种改进型车上,共装有4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变速箱为机械式,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6个负重轮分为3组,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的改进型车,主炮有75mm,76mm,105mm。
  M4的火力虽略显不足,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象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从42年开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四百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第八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对手望风披靡的德军PzKwIII、Ⅳ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厥不振。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的长处在于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用途广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装60管4.5英寸火箭发射器;有的加装喷火器成为喷火坦克。还有的将其主炮改为105毫米榴弹炮,加强软杀伤能力。大战后期则以生产装备76毫米长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为主。而其主要缺点是火力、装甲防御力与德、苏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它的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和德军对手对垒时极易中弹起火。因此美军给它起了个外号——“Ronson”,一种名牌打火机。
??M4谢尔曼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就是M4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军有16个装备有M4中型坦克的装甲师参加了对柏林的总攻。
& &平心而论,M4谢尔曼坦克非但不是一款拙劣设计,还具备许多优点和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M4谢尔曼是二战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军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
& &&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大概也是二战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国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各种装甲战车287,000辆,其中包括将近5万辆M4谢尔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非常便于远洋运输。看来美军对后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谢尔曼的500马力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依然是过时的3型、4型和38t型,于是谢尔曼坦克拥有无可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战役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我们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 &&&随着时间的变化,M4的对手不在是夕日“三式”、“四式”,“虎”、“豹”的出现让M4显得不堪一击。
& &&&一、火力对比:
& &&&主炮是坦克的手臂。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这门炮使用的高爆弹相当出色,但穿甲弹就非常平庸了。谢尔曼主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62毫米钢板,穿甲能力比苏联T-34早期型号的76毫米L/42主炮还要逊色一些,跟德军现役的75毫米48倍和70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悬殊了,更何况88毫米炮。让M4的“手短”。
&&M4A3改进型换装一门75毫米53倍身管火炮,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增强到89毫米,依然比德国虎豹差一个档次。大量的证据表明,谢尔曼坦克在数百米到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向德军坦克开火,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在德国坦克装甲上反弹,飞到几百米的空中。
& && &二、防护对比:
& && &防护能力方面,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50毫米,正面有47度斜角,防护效果相当于70毫米,侧面则没有斜角。炮塔正面装甲厚88毫米。德军4G型坦克在1,000米以外,虎豹坦克2,000米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雪上加霜的是,谢尔曼坦克外型线条瘦高,早期型号高2.8米,改进型号高达3.4米,行进在战场上如同招摇过市,是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
& &&&另外和德国人的坦克一样谢尔曼坦克的也装备汽油发动机,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这个弊病使谢尔曼坦克获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因为这个打火机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西线流传着各种各样谢尔曼坦克被击毁的故事,有德国坦克一发炮弹贯穿两辆谢尔曼坦克的战例或炮弹穿透房屋砖墙击毁谢尔曼坦克的战例。
& &&&美军第3装甲师登陆诺曼底时拥有232辆谢尔曼坦克,到战争结束,这个师共有648辆谢尔曼被击毁报废,另有700辆被击伤,修复以后重上战场,战损率高达580%。诺曼底战役中,美军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阿登战役前夕,美军装甲师的伤亡如此惨重,出现了没有足够的坦克兵装备坦克的局面,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 &&&三、机动能力:
& &&&但除此之外的机动性,谢尔曼坦克还是相当不错的,从大量的德军“虎”、“豹”被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除数量巨大外,谢尔曼坦克的机动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 && &为了改变火力上的差距,英国人独自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稍加改装,就成为盟军唯一能够与德国坦克火力对抗的谢尔曼“萤火虫”坦克。
& && &但谢尔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军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二战前夕,欧美各**队都在探索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其中只有苏德的装甲战术得到实战检验。
& && &美军装甲战术的始作俑者是当时任地面部队总司令的麦克奈尔中将(Lesley McNair)。他倡导的装甲战术,其核心是两种坦克的分工协作。美军的主战坦克M4谢尔曼,主要任务是攻击敌军的步兵,而不是攻击坦克。如果谢尔曼坦克遭遇敌方坦克的阻击,应该召唤歼击坦克(** Destroyer)。歼击坦克的特点是装甲薄,速度快,装备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任务是迅速赶到敌方坦克出没的地点提供火力支援。美军登陆诺曼底时,装甲师和步兵师都装备有M10、M18、和M36三种歼击坦克。
& && &麦克奈尔的战术思想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跟实战差之千里。这种战术思想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谢尔曼坦克根本不是用来打坦克的,所以没有必要装备反坦克火炮。而歼击坦克实质上就是自行火炮,因此隶属炮兵,组织、训练、指挥体系都和装甲部队泾渭分明。实战证明,本来应该支援步兵的谢尔曼坦克不得不频频对抗德军坦克,而歼击坦克老派不上用场,只好充当野战火炮,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结果二者都是舍长就短。
& && &谢尔曼坦克的弱点不但给美军装甲部队造成令人发指的伤亡和痛苦,而且也从侧面一定程度造成了西线的战事加长!!
& &&&用一句美军坦克兵的话做结尾:“如果我们有‘虎’、‘豹’坦克,我们早就在家喝咖啡了。”
& && &这是一方面是对德国坦克的赞美,也是对谢尔曼坦克的优劣作的最好的评价!!!
4、MKIV丘吉尔坦克
  &&Churchill(丘吉尔)步兵坦克Churchill(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英国的最后一种步兵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总生产量达5640辆。Churchill坦克是取代MatildaII(马蒂尔德)的步兵坦克,研制代号为A20。但是在研制过程中,英国发现A20样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1940年7月,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接受了研制A22步兵坦克的合同。并于7个月后制造出第一辆样车。1941年6月,第一批14辆生产型坦克交付英军,接着就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命名为Churchill步兵坦克.各型丘吉尔产量共达到5640辆,是战时英国产量最大的一种坦克。
  “丘吉尔”步兵坦克最有特色的就是行动装置。“丘吉尔”采用了小直径负重轮,重40吨的庞大车体每侧负重轮居然达到了11个。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丘吉尔步兵坦克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也就是颠得特别厉害(好比没减震装置的汽车)。所以后来的坦克不再采用这种设计。“丘吉尔”坦克共有18种车型。Ⅰ型主要武器为一门40mm火炮,此外在车体前部还装有一门76.2mm的短身管榴弹炮。这种武器配置倒很类似法国的B1坦克。这种火力配置明显体现了为步兵冲击提供火力支援的思想,事实上已经这不适合战场的实际情况。自丘吉尔Ⅱ型开始,均取消了车体前部的短身管榴弹炮,而代之以7.92mm机枪。   丘吉尔Ⅲ型于1942年5月开始装备英军,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主炮换为57mm加农炮,大大提高了坦克火力。此后,许多Ⅰ型和Ⅱ型丘吉尔坦克也按Ⅲ型标准加以改装。   Ⅳ型仍采用57mm火炮,但又改为铸造炮塔。后来有120辆Ⅳ型开始采用和美国M3、M4中型坦克相同的75mm火炮,称为Ⅳ/NA75型。NA是北非战场的缩写,这种改型坦克用于北非作战。
5、I慧星坦克
 来去匆匆话“彗星”
  在二战期间的英国坦克中,“彗星”巡洋坦克是很特殊的一员。它是英国最后一种巡洋坦克,也是一款性能不错而未能在战争中大显身手的坦克。
  在年的北非沙漠之战中,英国坦克上没有能击毁德国坦克的火炮。这也是英军连吃败仗的原因之一。为此,英国国防部决定在“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火力更强大的巡洋坦克,这就是“彗星”坦克的由来。
  1943年初,英国的里兰汽车公司接受了研制任务。到1943年9月,该公司就制成了样车模型。由于大量采用和继承了“克伦威尔”坦克上的零部件,使研制进度大大加快,1944年2月就制成了第一辆样车,研制代号为A34坦克。1944年9月,第一批正式生产型坦克出厂,定名为“彗星”(Comet)巡洋坦克。不知道英国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彗星”坦克还真是车如其名。它像匆匆来去的彗星一样,留给人们诸多遐想。
  1944年11月,“彗星”坦克开始装备英军第11装甲师。
6、M4A4荧火虫
  在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厂内进行的换装工程中也包括增设由英国防部指定作为英军标准的车辆装备品。包括修理工具收纳箱,车内二氧化碳灭火器,预备履带,炮身清洁杆,伪装烟雾发生器,牵引钩等。特别是牵引钩从1943年起成为所有英军战斗车辆(坦克,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的义务装备品,主要目的是在紧急情况时用于拖曳17磅反坦克炮(这也极大地体现了17磅火炮在二战英军中的地位)。在M4坦克系列中也只有英军装备的车辆才有此部件。   改造「萤火虫」所需的车体是由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法案向英国提供的装备75mm火炮的M4式中型坦克。M4A1/A3(W)76装备76mm坦克炮的T23型炮塔由于炮架组件更改较大,因此无法换装17磅火炮。初期改装的「萤火虫」采用M4A4(英国方面称Mk.Ⅴ)型车体。由于美国方面同车的生产量逐渐减少,故后期改装型换为采用M4(Mk.Ⅰ)型车体。此类M4改造时在车体两侧增设焊接了厚25mm的装甲板以提高防御力。另外由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前部为铸造装甲,后部为焊接钢板的复合型车体(Sherman·HybirdMk.1)也提供了相当数量。所有的英国改造车辆都在原编号后缀「C」以示区别。   「萤火虫」式坦克的订单为2,100辆,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实际产量约为计划总数的一半。未能完成全部生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7磅火炮的实际生产量远低所需的计划产量。「萤火虫」的最高月产数曾达到100余辆。
  时至1943年下半年英国陆军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整个英国陆军仅靠原来预定给各装甲团本部各配备6辆的A30「挑战者」式坦克总计200辆,在西北欧大陆同德国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坦克所进行的严酷的坦克战斗中,其数量是远远无法满足战场需求的。因此英国陆军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再给每一个坦克排追加配备一辆装备17磅火炮的的坦克,各装甲团共计增加12辆。同时作为反击欧洲大陆德**事力量的重要一环,装甲团的数量编制也在增加中。当时能够满足这种必须急迫增长的战斗力需求的坦克在英国陆军中也仅有「萤火虫」了,终于及时出场的「萤火虫」作为英军最初的装备17磅炮坦克代替了「挑战者」。截止1944年6月共有500辆「萤火虫」装配了英国,加拿大,波兰的各装甲师及预备部队。而且在卓有效率的持续增产努力下,截止1944年末每个坦克排配备到2辆「萤火虫」,各装甲团共计增加24辆。第一线各坦克排由2辆75mm「谢尔曼」式坦克和2辆「萤火虫」式坦克构成。「萤火虫」的主炮是由17磅反坦克炮(Ordnance,Q.F.,17pdr)Mk.Ⅳ型改造为车载用。炮口径76.2mm,L58.3倍口径身管,能够以900m/秒的初速发射重7.1kg(17磅)的炮弹。穿甲能力:风帽穿甲弹(APCBC)在914m(1000码)射程上可以贯穿140mm的装甲板(均质装甲,30˙角着弹)。在1943年当时「萤火虫」是唯一一种能够以较远距离在正面摧毁德国「虎」式,「豹」式的西方盟军坦克。 1944年6月又有一种新型弹药研制成功。既是被称为埋头式脱壳穿甲弹(APDS)的次口径炮弹。弹头重量3.458kg(7.9磅)铝制弹套环绕的中央是硬质炭化钨弹芯。炮口初速1,190m/秒,在914m(1000码)射程上可以贯穿195mm厚的装甲板(均质装甲,30˙角着弹)。「萤火虫」在诺曼第战场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良的机动性。尽管在装甲防护方面相比德国「虎」式,「豹」式处于劣势。但强项的捕捉目标速度,火炮射速远优于「虎」式,与「豹」式相当。使用电驱动旋回装置的炮塔能以15˙/秒的速度旋转,主炮射速最大12发/分。而且相对德国坦克「萤火虫」的车体较小加上优良的战场机动性,作为目标被捕捉时难度较大。另外除输送了40辆至意大利战场外,其余全部的改造车都驰骋在西北欧战场上。诺曼第战役中,德国隆美尔元帅将手头10个装甲师中的9个,向英军的桥头堡阵地发起了正面攻击,这些装甲师是德国国防军和武装SS中最精锐的坦克部队。然而即使集中了这些训练精良,久经战阵的装甲师,德军仍无法将英军部队赶下大海。战役后期隆美尔改变了战术,大规模采用将坦克和突击炮隐蔽起来进行伏击战。更改战术的理由是暴露在视野良好的战场上,德军坦克不是被「萤火虫」的17磅火炮摧毁,就是被盟军的对地攻击机摧毁,这也是德军吸取战训后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当然,自「萤火虫」一出现后在战场后,立即成为德军最优先攻击的目标。英军也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装甲部队发起攻击时,以装备75mm火炮的「谢尔曼」和「克伦威尔」坦克为先导,搭乘半履带装甲车运兵车的步兵跟进攻击,在对手是敌反坦克炮和步兵组成的攻击班时,这种战术非常有效。如遇上75mm炮无法应付的重装甲目标时再呼叫「萤火虫」从后方进行火力支援。虽然「萤火虫」的装备数只占盟军坦克总装备数的很小一部分,却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摧毁了众多德军重型坦克的战果。最著名的战绩当属日哥顿上士的ShermanMk.ⅤC在圣·埃格南伏击战中击毁德国坦克王牌-米哈伊尔·魏特曼(MICHAEL·WITTMANN)率领的「虎」式坦克分队。在这场战斗中共摧毁了4辆「虎」式坦克,包括魏特曼本人在内的20名乘员阵亡。编注:魏特曼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论,此处列出的仅为英军观点,仅供参考。在特萨尔森林,英军第24轻骑兵分队的柯尔菲尔得上士的单台ShermanMk.ⅤC连续击毁了4辆「豹」式。同一时间在罗·莱伊地区道林格中士的ShermanMk.ⅤC击毁了1辆「虎」和3辆「豹」式。另外在伯姆威地区英皇家龙骑兵近卫第4/7连的ShermanMk.ⅤC取得了击毁「虎王」,Ⅳ式坦克,Ⅳ式坦克歼击车各1辆的战绩。以上几则战果记录在英陆军第8装甲师的战史上,仅为两天内取得的战果。 「萤火虫」式坦克虽然是一种在战时紧急情况下,临时拼凑起来的“混血”武器,但却比其改造母体「谢尔曼」式坦克或17磅反坦克炮受到了坦克兵们更大的拥护。在二战后期,成为英国坦克部队的精神依靠和第一线部队的保护伞。从某种意义上说,「萤火虫」的存在不仅使盟军拥有了一种足以与德军坦克部队对抗的武器,而且改变了战争的流程,将盟军引向取得二战胜利的道路。
7、MKVII丘吉尔坦克
 丘吉尔Ⅵ型和Ⅶ型都采用了75mm火炮,均于1943年提供给英国陆军使用。丘吉尔Ⅴ型和Ⅷ型则采用了短身管的95mm榴弹炮,专门用于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高二战苏军武器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