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柏林禅寺明海法师的本航法师是那里人

大航法师:给福严佛学院校友会的一封信
諸位法師·同學:
大家一切吉祥。首先,請原諒我不得不以此方式向諸位法師傳達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中原因想必諸位法師也都能略知一二。
約二個多月前,會長會常法師來電邀請我到校友會演講,並告知因為許多人想知道自己面對生死的經驗與心得。既然如此,心想:生死是每個人必然要面臨的現實,而其中的煩惱與身心苦是最容易體現修行的現實。因此將演講訂題為:﹤從四聖諦談修行的現實﹥。
這本是極單純的事,卻在不久後,有居士告知我,昭慧法師等人得知校友會邀請我演講,極為不滿,於其Facebook上大肆批評。得知後,因擔心校友會執事者會為難,便主動與會長連繫,此時會長尚不知昭慧法師反彈之事,我告之若有為難之處,我赴不赴會皆可,不需顧慮我。
數日後,會長等人來金剛寺,提到他們曾商議,不應受少數外面壓力而輕易終止先前多數人已決議的事,縱然個人有不同思想的信仰,但此次演講主題單純,不該因之中停,因此決定續辦,然談話中也提到擔心當日會有人攪亂會場。非常敬佩諸位法師秉公而為的做事態度,然當場我便做下不赴會的決定。因為實不忍心,讓校友會執事法師因我受種種不堪入耳的辱罵。
這封信除了想說明為何不去校友會演講的理由外,也想釐清有關於近來的一些爭議的原委。近來網路上有諸多對我的批評與攻擊,本想事情過一陣子就會好了,許多法師也建議不要做任何回應,以免給好事者做文章的題材。然而事情演變至今,網路流言越來越偏離事實,並進行人身詆毀,也激起更多忿恨與對立。諸如一篇〈戳穿大航法师“为讲《楞严经》而不死”的谎言〉此文是根據我在廈門閩南佛學院的一場演講寫出來的。當時演講題目是:&談如何面對解行分離的修行困境&。主旨是談生命生死的現實、佛法不離現實的真實意義,以及「解」「行」分離的修行虛謬。然而該文完全刻意扭曲演講的原意,加以汙衊。由於此文流遍網路,便激起曾於現場聽講的法師甚為不滿,便寫了一篇〈驳《戳穿大航法师“为讲《楞严经》而不死”的谎言》〉加以反駁。
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為了捍衛自己的信念,難免憤慨不平,相互批評,這也是情理中事,不須引以爲意。但若淪於非理性攻訐,失去了原初法義辯正的焦點,則不得不要加以釐清,方能回歸正題,減少不必要的紛爭。這也是寫此信的另一用意。
此信不奢求福嚴校友們的認同,只是因為在網路時代,個人言行都有可能經由網路快速流傳開來,所產生的好壞善惡影響都很難再收回來。在此之所以說明自己的心跡,只希望若有人要批判于我,亦能先了解我的真實想法與堅持,方能做出相應的批判,各人也都能以合理、負責任的態度去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想主要的爭議處就在於我與導師大乘思想的立場不同。在談此爭議點之前,或許應先知道我與福嚴的關係始末。與福嚴結緣始於在日本與導師弟子厚觀法師的結識。留日返台後,本擬暫住慧日講堂一陣子後,便找個地方靜修。然此時正逢福嚴由女眾學院改為男眾之際,亟需男眾法師,前院長真華長老特意親自來慧日講堂邀我到福嚴授課,見長老如此用心,不敢違逆,便答應先教學一年。後又因學院缺少訓導主任,故於翌年受請擔任主任之職。該屆畢業後,本已決定隨真華院長、慧天教務主任兩位老法師一齊離開福嚴。只是那時厚觀法師的博士課程尚未完成,此時若學院三長同時走,必使福嚴師長空虛,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接受僧團的決議,接下了院長的職務。
在進入福嚴之前,我教理主學天台,行門則是依念佛,有關導師思想則少有接觸。導師思想龐大,對導師思想的了解也是逐年漸漸深入的。關於導師的大乘思想,枝末且不談,茲簡單列出幾點大家耳熟能詳,且最為爭議的幾點,方便了解諍論的核心處,以資做正確的評斷:
1、關於大乘經。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又說:「大乘經中的人物敘述時地因緣是不必把它看為史實的。」
2、關於文殊普賢菩薩真實性。導師於《佛教史地考論》中說:「梵王與帝釋也綜合了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德性,融鑄成文殊與普賢二大士。」
3、關於淨土思想。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說:「淨土思想的又一來源,是天。佛教所說的天,是繼承印度神教,而作進一步的發展」;另在《淨土與禪》則說:「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
導師的這些思想徹底顛覆了我一路已來的大乘信仰,隨著我在福嚴所擔當的角色與授課,越來越了解導師的思想,內心的矛盾衝突便也越來越加劇了。我實在無法在帶領學院進行例行的佛三時,卻又接受阿彌陀佛是太陽神的思想;也無法在學院的大殿中面對文殊、普賢菩薩時,卻要認為兩位菩薩非真實存在;也無法在告誡學生勿毀謗大乘經的同時,自己卻認為大乘經非佛說。
尤其是擔任院長時,更是常陷於內心的矛盾,在導師所創的學院擔任一院之長,既要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卻又要不讓學生落入思想衝突。因此,那時已下決心,院長卸任後必定要離開福嚴。這就是為什麼之後雖被僧團選為慧日講堂住持,也予以堅辭。乃至導師過世時,僧團提前開會要我擔任慧日住持,我亦堅拒。其中緣由不外是不讓自己再度陷入職責與信念的矛盾衝突中。
導師未曾說「大乘非佛說」這句話,但導師卻否定大乘經是佛親說的真實性,問題就在此,若不承認大乘經的真實性,大乘不共法應築基在哪個基礎上?只能從《阿含經》去推論?然而排除了大乘經,在所謂的「根本佛教」《阿含經》裡,根本無法找到極樂淨土信仰、琉璃淨土信仰、法華信仰、華嚴信仰---乃至文殊、普賢、地藏、觀音等信仰的根據。這些信仰都是建立在大乘經佛說的神聖性的基石上,一旦它的真實性被質疑了,我們過去的信仰傳承也必然動搖,漢傳佛教的立足點不復穩固,這樣的思想顛覆是何其大啊!影響所及,動搖了多少人的大乘信心。這其實也是許多人受此思想影響後,捨大乘而轉修學南傳佛教的原因之一。
這不是杞人憂天,或是假設性問題,這是不斷發生在周遭的事實。前些日,在馬來西亞弘法時,便有人於問答中提到,他原本念佛,因有人向他說沒有阿彌陀佛,因此他改修其他法門,如今他又轉回來念佛,只是已經無法像以往那樣攝心專注了,問該如何是好?另有一位在寺院負責法務的居士私下提到,他們要辦一場誦經持咒的共修法會(像似大悲法會),卻被質疑:「又不是真實經典,為什麼要誦?」對方提出許多理由,他不會回答,不知如何是好?類似的情形,相信許多接觸基層信仰的法師們也多曾遇到過吧!
我曾為福嚴院長的這個身份,常被問到:「你曾為福嚴院長,為什與導師思想不一致,還一直鼓勵人家求生淨土?西方淨土不是不存在嗎?」而相反的,也經常被修持淨土法門的人問道:「為什麼導師會否定阿彌陀佛?導師不是肯定龍樹菩薩嗎?可是龍樹菩薩明明肯定阿彌陀佛啊!難道古往今來多少祖師大德往生都是假的?」這樣的問題都只允許我選擇一邊,因為阿彌陀佛存不存在的問題,只能回答存在或不存在,沒有模稜兩可的空間。選擇「存在」,則否定了導師;選擇「不存在」,則否定了自己信仰的根基。這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學術立場的不同選擇,比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安身立命。這是信仰與實踐的問題,相信彌陀存在,便能一心修持此法門;若連彌陀的存在都質疑,那麼要如何做到「至心信樂」、「一心不亂」?若是如此,恐怕無論怎麼努力修持也是枉然吧。
或許有人會說:「你大航並沒有全面了解導師的思想。」我絕不敢誇言對導師的思想有全面的掌握。然而有沒有全面了解導師的思想,並不影響基本的判斷。正如前面所說,導師認為淨土思想源自印度神教,這是徹底否定求生淨土的價值與意義,這並不需去了解導師的其他思想,就能判斷的吧!
導師的思想已是佛教學術界的主流思想,越在學術界或在佛學院高級學習層裡,否定大乘經是佛親說,質疑其神聖性的人就越多。今日不是我刻意要去否定導師思想,而是要守護被導師否定的原初大乘信仰。我只是一個才疏慧淺念佛求生淨土的行人,豈敢一人去挑戰導師的權威,之所以能無畏懼的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我自信是依著我所信受的大乘經而說的;我對「大乘經是佛親說」的堅持,也是秉著龍樹、無著、世親、馬鳴---、蕅益、蓮池、憨山、虛雲、太虛、印光、弘一、慈航等等大德們同樣的信仰。
因此,恕我實在無法為了認同導師一人思想而放棄自己一生追求的信仰,如果因這個信念的堅持而被批評是「欺師滅祖」、「偽弟子」、「偽學生」,我皆能坦然接受,不會有任何怨言。
對於信仰導師思想者而言,我對導師思想的不認同,必定會讓您不悅;但對與我持同樣信仰的人而言,面對導師否定淨土等大乘思想,也是一樣會感到痛心。因此,不求大家的認同,只求能以「同理心」了解我不得不為的心情。
我深知,若我的思想違背了大乘正義,壞人菩提心,斷人善根,其罪過是何等的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寫這封信時,數度於佛前祈求加持,我是薄地凡夫,福慧俱淺,雖秉著對大乘佛法的一點信心,卻不能隨應一切根機,皆令歡喜入佛知見,祈請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慈悲攝受,愍我愚誠,減我過失,增我功德,普利有緣,同歸大乘。
在福嚴教學有九年之久,此緣分不可謂不深。今見許多同學已經弘化一方,為佛法住持世間而盡力,這是最令人歡喜的事。如今,不管彼此是否有不同的信仰,在此由衷的祝願所有人
身心吉祥&&福慧增上
菩提不退&&共成佛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航法师哪里人_百度知道
大航法师哪里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的丈夫,迟早也会离开你。可见它们都不是永恒的,就是你眼前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暂时无常、经历各种痛苦(像您现在所经历的这些,比如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六道中轮转,我想您可以先想办法化解、获得无上智慧。您现在面临的困难、楞严经、还有无数不同因缘不同表现的痛苦),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所致。佛法要告诉你的。同时,您也不妨多学习一些教人智慧的佛经南无阿弥陀佛这不是种种因果么,比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等。也欢迎您随时到百度上跟同学们一同讨论;地藏经对于消除业障非常有好处,您多读诵必然有大利益;我们学佛,为的就是要看破这些因缘假有的一切?呵呵。也可知,名利都是假的呢。而你的父母,迟早会离开你
采纳率:9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概述/实际禅寺
基本信息修建年代: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
地址:安徽寺院景观
位于东部山麓,始建于唐,重修于宋,梵宫宏大,甲于江淮,鼎盛时期,受戒和尚千余众。后因几经兵乱,履修履毁,现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1米,长26米,宽10米。复建后的实际寺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寺内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刚十 八罗汉等菩萨500余尊,半边天临空而立,形似天庭。精雕细刻的龙凤、花鸟近千祥,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左右有两口古井,名双眼泉,相传此地形如雄狮,泉乃狮眼,不可填实际禅寺废,一经填废则住人多患疾病。院后有泉,名彀壶泉,汲水仅足一壶,又秒一壶泉,泉水不溢不竭,清澈甘洌,最宜烹茗。另传泉水取之洗眼,可以明目。
实际寺前有万工池,池面数亩,水清见底,《冶父山志》有记载,但不知何年开挖,据说当年挖池时费工万个,古取名“万工池”。实际寺前廿步生长古榉两株,树高数丈,胸围九尺,枝叶繁茂,宛如华盖,相传是清顺治年间实际寺住持星朗和尚所栽。万工池左侧有桥,名星公桥,传此桥亦是星朗和尚修建。
光化元年(898)初,建大雄宝殿,高五丈,上悬铎,下布砖,殿寮宏敞,楼阁参差。共占地十余亩,建有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房屋等二百余间,山场一千五百亩,租田八百石。、山门、、戒房、云水房、香积厨等。
由实际寺遗址石径上行50米有桥,四周绿树翠竹成荫,桥下溪水叮咚,昔日寒松禅师游经此处,见绿树芳草之中,清溪几转穿桥而去,以“转翠”作桥名,沿用至今。 转翠桥左侧山坡,修竹百余亩,亭亭玉立,微风吹过婀娜多姿,媚态宜人,尤如少女翩翩起舞,情趣盎然。
文物保护/实际禅寺
实际禅寺,一千多年来,屡废屡建。一九九三年,县委、政府决定恢复实际禅寺,现已竣工,香火不断。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肉体真身/实际禅寺
一九九五年,第四十三代主持妙山和尚坐化四年后肉身不腐 ,依照佛教仪规,妙山法师遗蜕进行肉身涂漆装金,建殿供养,让广大香客和游客瞻仰。合肥晚报日讯,在庐江县冶父山实际禅寺内,人们又发现一尊肉体真身。这已是在冶父山发现的第三尊肉身和尚。2005年冬至上午,庐江县佛教协会会长、实际禅寺主持释满成率众僧尼为其举行开缸仪式,发现了这个肉身不腐,袈裟、五官和坐形如同圆寂时一样的高僧。经了解,该和尚法名释永森,祖籍桐城县,于2000年11月圆寂,下缸于实际禅寺往生堂隔壁房中,时年81岁。按照宗教仪规,的肉身将受到装金供奉。
法师故事/实际禅寺
,字德修,一九三三年生于泰州县顺路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四人,姐妹二人,父名张德利,以捕鱼为生。果安师童年,每见到父亲捕到的鱼,不问多少,尽数放生。从小就显示出无比的慈悲心。在他六岁时,父亲十指生“百罗疮”去世。十七岁的大哥和十三岁的二哥替人做长工。果安师八岁就开始替地主作了放牛娃。由于家庭的贫困,童年异常辛酸。一九四四年,十二岁,由圣悟和尚剃度在华仙洞实际禅寺出家,从此过起了每天晨钟暮鼓,拜佛念经,过着一日不作,一日无食的淡泊生活。后来他的三哥也出家修行,法号果林。接着是他的妹妹出家,法号果静。母亲也做了五戒居士,法号道华。母女共住镇江大路圃山龙仙洞,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
果安师虽然没读过一天书,但他目睹了父亡家散的凄凉,品味了人生的艰辛,悟出了人生苦、空、无常之理。他白天一边劳动,一边分句背诵五堂功课。他念大悲咒能坐着念到睡着,睡着又能念醒,而且字字句句分明,一点不错。他深敬的大慈大悲,发愿要修行有成就,救度众生。一九八四年,十六岁,在南京古林寺求受三坛大戒后,在镇江金山寺亲近明心法师习禅,后随来果安师在高 寺修禅,立求参出本来面目,见性成佛;功夫得力,深得来果禅师嘉许。并请智宏禅师成就三项功德∶1.用四十八根灯草为一束,共三束浸满香油立在头顶上,燃灯供佛。2.在背上用香立着排成七层宝塔形图案,点燃香烧完后,背上有七层宝塔香疤图形,这是起七宝塔供佛。3.脖子上用一○八颗香围起来烧成一○八颗念佛珠。在头上燃灯供佛,由于燃烧面积大,引起头面浮肿,钻心的疼,他坐禅七个日夜后,神奇地好起来了。年轻的果安法师生死心切,到处参访名山大德,过着日中一食的生活。曾随智宏,慧通等师到九华山住茅棚,曾尝试二个饿七(禅坐七天七夜不吃饮食),力求开悟。
二十六岁时(一九五八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迫使他离开高寺,成了羊毛衫十六厂的一名工人。这个厂有五十一名“和尚工人”,果安师选择了做锅炉工。三个人的工作他一个人做。他一面工作,一面暗暗修行,默默地供养母亲、师父。他以“苦做无争”的利人精神赢得了厂内外工友及邻居的拥护。他内心渴望丛林净修的生活。上班、下班、行、走、坐、卧之中,他都以念佛念经来安住自心。上海秀水浜五十三弄六号,那个六平方米陈旧的小木屋,就是果安师诵百部《妙法莲华经》回向给老人祈求往生西方净土。之后一个人独自供养师父的生活,直至师父圆寂。“”期间,他以出身贫实际禅寺寒的关系而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加入了工宣队,厂里想培养他入党,他却以自己条件不够而婉言谢绝了。由于他心地善良,因此当他看守那些“叛徒、内奸、反革命、右派、臭老九、走资派”等五类分子时,总是和颜悦色,百般安慰,恭敬侍候。羊毛衫十六厂五十一名“和尚工人”,只有他一人吃长素。还有一个特殊原因,他吃肉即吐,领导也没办法,医生也无药可医。果安师则风趣地说∶“自己没有福吃众生的肉”。所以他吃素念佛,坐禅念经倒也平安了。但是多种病魔向他袭来,医生给他判了死刑。这时果安师四十八岁,他提前病退了。饱尝人间酸甜苦辣的果安师,一九八五年在上海玉佛寺重授三坛大戒,挂单绍隆寺。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二年,举办二期共六年日读一部《妙法莲华经》的法会。集众共修,发冥阳两利的大愿,“一求正法久住,二求世界和平,三求全球息灾,四求普济群萌”四求之愿。和觉俊比丘尼,乘义首坐和尚,达实首坐和尚,从达方丈等,护持三宝监院,创建寺院,整顿道风,诵经拜忏,念佛讲经,气象兴隆,四众欣仰。
一九九○年七月十五日,果安师在绍隆寺法华楼燃指供佛,愿代众生受苦。一九九三年春,三宝监院成就果安师闭关三年修持,圆满出关。一九九六年五月,同三宝师、觉俊比丘尼领众朝礼五台、峨嵋二圣地。在五台山率四众弟子设千僧斋法会,随后朝礼、、、。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九日,果安师以大乘饶益有情的悲愿,接受安徽庐江县佛协会长满成法师礼请,以多病的身体,义不容辞地挑起百废待兴的冶父山实际禅寺方丈重任,把他的福报和智慧布施给这一方。感招上海、、、南京、、等地居士护持道场。修学和创修寺院并行,难化力化,依法不依人,以戒为师。
一九九八年正月二十七日,果安法师俗腊六十五,在安徽省庐江县佛教协会(地王庙)由满成师领四众弟子念佛声中坐化示寂,并安奉入土在冶父山古星朗塔附近。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由满成法师率四众弟子开缸,肉身完好。现已装金,供众瞻仰。
附近景点/实际禅寺
白云禅寺地处庐江县西南部、与、接壤的汤池果树村境内,建于海拔332米的山峰,又称二鼓峰。白云禅寺原名白云庵,据考证为明三年(1370年)僧妙宁建。寺内有藏经阁、撞钟楼、千年海棠、八卦井,房舍99间半;有回廊及大雄宝殿,主佛数百,高矮不等,神态各异。但可惜均毁于战乱。1978年,果树村公社群众在寺内发现一块破碎的石碑,为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的“白云庵重修碑记”。1988年原果树茶厂重修白云庵,从山脚修筑999级台阶至山顶,并建四合院寺庙。1998年,庐江县汤池镇政府会同县宗教局、佛教协会,聘请九华山观音寺住持释宏成法师来此重建,更名白云禅寺,建有、及七层卧佛塔、寮房、等,从山脚至山顶3公里长的上山公路便是那时修筑。
白云禅寺所处的二鼓峰有五绝:一绝古银杏。寺前三株银杏树直冲云霄,排成一字形,树高17米,粗4米,属雌性,经专家鉴定,树龄在600年以上,人称“林海寿翁”。历经千年沧桑枯荣有序,如今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为县重点保护文物。二绝古井泉。此眼井泉是白云寺生命泉,水清莹,呈淡蓝,久旱不涸,久雨不盈,饮久微甜,泉水常见颢霞,清新透逸。三绝云铺海。白云翻腾,群峰如桅,徐徐而动,特别是雨后天晴,祥云紫雾,变幻莫测,缥缈而又玄远。四绝名茶白云春毫。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由当代著名陈椽教授亲自研制的名茶“白云春毫”即产于此,白云春毫色泽绿润,汤色明亮,嫩香持久,滋味鲜醇,长年饮用,延年益寿,曾获农业部部优名茶。五绝卧佛塔,山顶建有高21米七层佛塔,顶层供奉玉佛数尊,为安徽乃至华东罕见。登塔远眺,合安公路绵延而去,视察的舒茶“九.一六”茶园清晰可见。
2000年之初,由九华山观音峰住持兼白云禅寺住持、人称“讨饭和尚”释宏成法师和白云禅寺监院释开慧,为保护名胜古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募化重修墓,这是一项造福后人、功德无量的大善事。
万振逍遥别院酒店
俗话说“汤池有三宝:名茶、山珍、温泉澡”。其中堪称华东一绝。位于庐江县西部的汤池镇有多处泉眼,自然涌流,不仅热田面积大,水温高达63℃,水量充足;且富含、和多种阳离子及等60多种对人体保健有益的矿物质成分,对50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可饮可浴。同时,汤池境内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树珍、石古、崖悬,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汤池风景名胜区”。
安徽万振逍遥别院酒店就位于这享有“温泉古镇、名茶之乡”称誉的庐江汤池镇。该酒店总投资11亿元,总占地约5000亩,是安徽省首家按白金五星级标准建造的度假酒店。由于建在出水量最大的汤池温泉1号井上,逍遥别院酒店所有客房都可直接享受到温泉浴,室外温泉逍遥泳池,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室内温泉桑拿泡池,水温保持在40度左右,一年四季均可戏泳。
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整个别院建筑以四合院为整体布局,配以白墙灰瓦的后汉时期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凸显尊贵典雅。拥有极具品位的各类客房及别墅近百套,每间的客房使用面积均在50平方米以上,并且均带有温泉泡池;各类会议室、餐厅及贵宾接待室可容纳300多人同时会务就餐,并提供高速宽带、机票预定、外币结算等多种服务,另外,卡拉OK、、棋牌室、室内外温泉游泳池、凉亭式温泉池、大型生态环保停车场、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也是应有尽有。酒店实行预约式接待,只接待有预约的客人。
泡温泉浴疗健体、益寿延年,特别是秋冬时节由于季节比较干燥,更是泡温泉的绝好季节,泡一泡温泉不仅可以滋润皮肤还能活血化淤。自盛大开业以来,万振逍遥别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顾客,已成为周边乃至安徽省内泡温泉的最佳选择。
特产/实际禅寺
庐江小红头
产于庐江县,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小 而圆,大如钱,正中染一红点,故名。主要用细白面、棉白糖、鲜板油、再加适当比例的桂花、金桔、青红丝、豆粉等原料制成。特点是油糖滋润,甘腴细腻。
中华绒毛蟹
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素有水产之乡的庐江县白山镇位于五大之一--的南岸,距庐城北公里,合肥50公里,擦肩而过。境内水域广阔、水质清洌,白石天河直达巢湖。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水产之乡尤以河蟹著称,年捕捞250吨的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是人们桌上难得的美味佳肴。
该镇水产养殖水面已达9600亩,镇委、镇政府用足用活经营机制,用优惠的待遇赢得四方开发商的青睐。全镇拥有水产开发大户十余户,镇内建有保鲜冷库四座,容量共2000吨,开辟占地15亩的白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已于98年底投入使用。水产养殖正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1998年中华绒毛蟹被中国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定为绿色优质产品,已远销、、、上海、、、合肥等全国各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味美爽口,香甜无渣。
庐江米线:,系优质大米精制而成的,具有色泽光润、柔韧、滑爽、不断条、不糊汤之特性,堪称美食。“正清”牌庐江县米线是安徽省庐江县明清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荣誉产品,选用安徽优质灿米,以传统生产工艺,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精而成。此产品,色泽光润,柔韧爽口,是老少皆宜的无污染绿色食品。庐江米线有:炒米线、汤米线、凉伴米线和油炸米线四种食用方法,风味各异,别具一格,余味悠长,堪称美食,倍受青睐,已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省市,并走向国际市场。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5:32
贡献光荣榜
猜你想了解
扫码下载APP无上法师是哪里人_百度知道
无上法师是哪里人
他的生平简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无上法师现在哪个寺庙 法师出家即无家。出家人居无定所,十方寺院皆可居住,难以寻其踪。
采纳率:11%
/&#47.jingzong.org/live/Live_index.asp?Action=Live" target="_blank">http://cn,希望你能喜欢他的讲法。mhtml:file、.mht!<a href="http://F,我看了相关视频;桌面&#92;网络:&#92;360data&#92;重要数据&#92,还是谨慎一些好,净空法师是个好老师根据你的提问
回顾台湾光复后佛教倡办的第一所僧伽教育学院  --“佛教讲习会”   秉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理念,晴虚长老应允回顾台湾佛教僧教育历史的轨迹,叙述自身求学的经历,并从这历史性映像当中,让后辈得以窥见早期台湾佛教兴办培育僧才教育的概况。  民国三十八年,太虚大师的弟子大醒法师随政府撤退来台湾,并将大师慧命的海潮音月刊版权搬来,继续发行;不久又向政府申请成立培育僧才的佛学机构,核准的就是称 为“台湾佛教讲习会”。晴虚长老表示:讲习会的学制是三年,应当是属于“佛学院”的体制,但是当时的台湾政府当局,不允许佛教界创办佛学院,碍于政府的掣肘,因此大醒法师以短期讲习会的名义,著手创办培育僧才的教学机构。当时的青年学僧包括有星云、了中、印海等数十位青年法师,且大都是从大陆过来的。当时的讲习会开办半年后,由于大醒法师猝然受到某位学生的刺激,在讲台上晕倒,不久往生。灵隐寺主无上法师热心于佛僧教育,乃积极与台湾省佛教会接洽,得到省佛会宋修振理事长的支持,遂由台湾省佛教会承接主办,于民国四十年春发函各县市佛教会招收学僧。所以重新开办讲习会时,就读的学僧大体上是以台湾的青年学僧为主。本来依台湾省佛教会的立场言,要招生的对象是男女并收,但是因为由香港特别礼聘来台主持教务的演培法师,坚持主张男、女二众一定要分部。因此尼部就被分置于中坜的圆光寺;而设在新竹青草湖灵隐寺的男众部,就由无上法师、演培法师分别担任院长及教务主任,尼众部的院长则分别由默如法师、莲航法师担任。晴虚长老回忆,当时他才二十一岁,也是经由台湾省佛教会发函招生的第一届学僧,同学还有圣印、圣法、修和、修源、晃心、圣学、圣隆、真定等十几位学僧。而女众部则有三十多位,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台湾佛教界已是尼众居多的现象。  由台湾省佛教会主办的第一届佛教讲习会,开办了一年,因经济拮据,无法再继续承担学僧的开销,因此圆光寺中的尼部只好停办;过了两年,道安法师从香港来台湾后,应达心法师的邀请,到汐止净修院开办佛学研究班,那时圆光寺中尼部的学生,才又有机会继续研读。但是佛学研究班开办不到三年,也因经济问题而宣告结束。至于灵隐寺的男众部学院,则在第二学年就因经济困难,迁移到台北善导寺,在善导寺护法会李子宽居士等人的极力支持下,安顿了半年。从那时起学部教师也加强了,演培、续明法师分别教授佛学课程,仁俊法师教国文,灵根法师任监学,还有一位主编宪政中英文译稿书刊的居士教佛学英文,李子宽老居士则教三民主义,而由曾留学日本的关凯图老先生包办历史、地理、物理及化学。晴虚长老称叹地说:那时的善导寺宗教气氛非常浓厚,没有后来那样的殡仪活动,护法会居士们在学僧的带动之下,都能按时参加每星期的共修,充满法喜!唯一缺憾的是,当时市政府的交通大队、兵役课、户籍课等办事处都设于善导寺内,占去两侧殿舍,只剩下佛殿可供学僧使用。由于市政府行政单位-尤其是数百辆摩托车的交通队,白天非常吵杂,以致于学僧们都无法安静地研读,无奈之 下,半年后讲习会只得又重返新竹灵隐寺。虽然灵隐寺那时的寮房、讲堂等设备并不是完善,但是为了求宁静和安定,加上学部的经费无上法师愿意发心分担,因此男众部第一届的讲习会,再重返灵隐寺后一直持续到第三年毕业时,并没有再异动。  晴虚长老表示:演培法师是一位佛学渊博,教学认真、严谨的好法师,所有最深的课程都自己承担讲授,上课时也都用亲笔书写的手稿授课,包括: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具舍论颂等,唯有佛法概论、异部宗轮论、解深密经,是使用在香港出版的原书。演师要求学僧对佛学课必须熟读或背诵,作为考试时20﹪的成绩。但很不幸,到了第二学年的下学期,佛法概论被佛教会向政府当局检举说内容有共产思想,演培法师接受李子宽的建议,课堂上不再使用该书,直到印顺导师被国防部约谈并确认没有问题之后,经过稍作修改的佛法概论,才又重新列入作教材。晴虚长老指出:佛法概论中被检举的北俱卢洲(第九章)那一段,亦是根据《阿含经》所撰写的讲义。《阿含经》是佛教圣典,在佛典中具有根本性、权威性。如果根据经典撰述的佛法概论有问题,那是代表《阿含经》本身就有问题了;这样说的过去吗?晴虚长老慨叹的陈述史实,并正气凛然的指出,佛教界实在不应该自己害自己人。   第二届易名为灵隐佛学院   第一届男众佛教讲习会结业后,因为经济困绌的问题,当中悬搁了三年,民国四十六年间才再招生第二届,而女众开办的时间要比男众早半年。男众部由灵隐寺主办,改名为灵隐佛学院,由续明法师担任教务主任;女众部则由新竹一同寺主办,教务主任由妙峰法师担任。教授佛学课程的老师,都是礼请福严精舍的学僧支援,而社会学科如国文、英文、史地等课程才由在家居士讲授。  晴虚长老回忆:从佛教讲习会毕业的那一年他才二十四岁,二十五岁时帮忙自己出家的祖庭-灵泉寺,举办传授三坛大戒法会,那是为纪念开山祖善慧大师圆寂十周年;之后,自己因罹肺部咯血病疗治了一年多才愈。二十七岁正月正式进入福严精舍,二十八岁才到灵隐佛学院教书,当时一齐传授课业的续明法师以外尚有:演培、印海、通妙等法师。第二届的男众学僧人数和第一届一样大约二十位左右,现在中坜圆光寺主办佛学院颇有绩效的如悟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而报考一,但只录取三十位。当时两个学院的教师阵容,可说是最坚强形势。因为有演培、续明诸大法师,还有妙峰、幻生、印海、常觉、通妙和我(修严),分别担任两院佛学课程;印顺导师还就近特为一同佛学院讲授《入中论》和初编的《成佛之道》偈颂。可以概见当时两院的佛学课颇为充实(两个学院的课程,各详见其毕业纪念刊)。而印公导师的课,我们精舍法师都一起参予听讲。(其后,于民国五十五年间,印海法师在慧日讲堂创办太虚佛学院,发布招生讯息时,男众前往报名者只有十位;而女众预定录取三十位,前往报名者则有八十多位,可见台湾当时出家的女众人数一直总比男众多,因此尼部就学时竞争就显的比较激烈。)  第二届佛学院结业之后,也碍于经济的因素,灵隐寺及一同寺都无法再续办!续明法师于是将灵隐佛学院学生都安置到福严精舍,并将精舍改称为福严学舍,以为区隔前期的学僧和学程性质有差别。福严学舍的学制采三年制,学生也仅是将近二十位而已。当时台北市的慧日讲堂业已落成,印顺导师移住慧日讲堂;续明接任福严精舍住持,印海受任为慧日讲堂当家,妙峰、常觉、也随往慧日讲堂,仁俊法师和晴虚(修严)法师原安排继续留在福严学舍讲课,后以另有因缘离去;演培法师则前往南洋-越南、星洲等地弘法,其后就逗留在星加坡了。福严学舍也只办了一届,由于续明法师前往斯里兰卡参加世界佛教联谊会,到了印度朝礼佛陀圣迹时,遇到热浪,突发急性肝炎,而猝然往生。晴虚长老沉痛地表示:他曾因续明法师的往生而三度流泪,感慨佛教英才殒落!这对佛教界而言,确实是一大损失。   第三届灵隐佛学院如昙花一现   续明法师主持的福严学舍于结业后,灵隐寺无上法师曾到福严向续明法师再度表示有意续办佛学院,但续明法师基于灵隐寺尚未改善教学环境的原由,当时没有应允。后来因为续明法师往生,值演培法师从越南回国,无上法师本于为教育才的衷诚,再度恳请,演公遂为介绍广化法师到灵隐寺主持教务,继续开办第三届灵隐佛学院。这届的学僧依然只有十几位。由于开办一年多之后,内部发生问题,无上法师和广化法师之间无法协调,于是宣告停办。其后迁到台中县南普陀去。因得国强法师的成就,而继续开办。  晴虚长老与福严精舍的因缘   晴虚长老表示:第一届台湾佛教讲习会移至台北市善导寺时,是民国四十一年春。不久,欣逢印顺导师从香港入境台湾,驻于善导寺,准备前往日本参加世界佛教联谊会大会。因此我们全体同学欣幸礼见印顺导师,结下法缘。当印顺导师从日本再返回台湾时,因受演培法师、李子宽居士等的极力劝请,被挽留下来,而开建福严精舍,前后不到二年,福严精舍即告竣工。此时正值台湾佛教学院“讲习会”首届毕业,主持教务的演培法师和主持海潮音编务的续明法师,就移住入福严精舍;还有仁俊法师、印海(任监院)、常觉,以及前时亦在讲习会听演公法师讲俱舍论颂的妙峰、幻生;后来还有通妙、正中等法师,也住进精舍;晴虚和真华亦于民国四十六年初同时进入福严精舍,大众都为亲近受教于印顺导师座下。当时的福严精舍,可谓学风鼎盛时期,受到教界称叹!而从第一届台湾佛教讲习会毕业的学僧中,唯有晴虚(修严)得到印顺导师的特许进入福严精舍常住修学的学僧。换句话说,晴虚是唯一从学院毕业后入住精舍,长期听过印顺导师讲课的台湾学僧。当时的福严精舍虽然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用讲学来度众,但是在印顺导师住锡的五、六年间,佛教界公认和称叹那时的福严精舍是‘最高的佛教学府’。  晴虚长老回忆说:印顺导师在精舍时期,每天都为住舍学僧授课,或以专题的方式讲解《法华经》、《华严经》等大部经典要旨。此外,尚且以新科判讲授《楞伽经》,直到全部讲完。可是,我们大家都为灵隐、一同的两个学院授课,及为阅藏课程的学业而忙著,没有能纪录成书。尚幸于前几年,印海法师将《楞伽经》笔记整理出来,并印行流通。  从参加台湾省佛教会主办的“台湾佛教讲习会”受佛学教育,到印顺导师主持的福严精舍高阶程佛学研究的长期修学生涯。回顾往昔,晴虚长老感慨地说:昔日学僧的生活无疑的可以用“简朴”、“克难”这两句来形容,例如:灵隐寺的学院教室是只有二十坪见方,两面无光的墙壁,旁连饭间和卧房;而餐桌不但用来吃饭,也是晚上自修的场所-晚上自修就分坐在数个圆饭桌边,在没有电灯照明的环境下,只好点著油灯夜读;足以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当时的环境和设备、物资都非常简陋、缺乏,生活困难。但是却能得到演公法师等一流教师的教导,而深以为幸!  晴虚长老指出:参加第一届台湾佛教讲习会的学生,流动性很大,前后有十多位无法继续研读,主要的障碍是由于语言不通的缘故,再加上佛学基础薄弱,因此对于艰深的课程无法领受。在讲习会求学时,学僧的起居作息与寺院同步,虽然不用轮厨寮,但每天均例行诵早晚课、出坡,上课时依然要举行期中和期末的考试,监院(灵根法师)则会依日常的行为打操行成绩。由于环境及硬体设备都很克难,所以主持教务的演培法师,对于行门方面只教导基本的学佛行仪、梵呗(由唯慈法师教授)等必修的课程,并要求学僧诵早晚课,但是并没有安排禅坐,虽然在第二学年的课程即有《解深密经》,其中有讲授止观法门,但却无法付之于实际上的行持。要待后来到了福严学舍时,由于续明法师非常重视戒律,所以开始每半月举行一次布萨诵戒。通常在布萨时诵《佛遗教经》,后来诵《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当时的住众,印公导师之外,有演培、续明、仁俊诸师长,还有印海、妙峰、幻生、常觉、真华、通妙、正中,还有忝居末席的我(修严),大家都是以前经过佛学院毕业。而来住福严精舍的,都是为亲近导师,潜修佛法的。却在一年后,皆分担起灵隐、一同的两处佛学院的教学任务。此外,还有几位新出家的-圆慈、传谛、厚基等的年少学友。  晴虚长老很开朗的说:上印顺导师的课既不用交报告也不需要考试,只要如期阅读导师所开出来的-每学年度阅读的经、律、论及其他精著的书目-包括导师的《摄大乘论讲记》、《中观论讲记》、《大乘起信论讲记》等书单,并且认真作笔记,或撰写心得文章,表现有成绩即可。虽然演培法师严格要求背念和印顺导师开放自主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但是经过他们的导教之后,学僧们都受益良深。  晴虚长老从民国四十一年进入台湾佛教讲习会正式接受学院式的佛学教育,至今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他精神戄砾地表示:佛教界应当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如果没有历史性文化可陈述,就无法了解以往佛教教育的轨迹,与佛教文化的特色。那么毫无疑问的,我们访谈而回顾晴虚长老以前的求学过程,给我们对早期国运艰难、民生困苦时代的台湾佛教教育概况,作了一番巡礼;并且对当时佛教教育文化的特色留下回响,提供后学参考。  兴办佛教僧伽教育有两大问题的感言  据晴虚长老对佛教兴办僧教育的感言说:佛教主办的僧伽教育,是属宗教性的教育机构,无论用什么名称,-如称为OO佛学院、OO禅学院、OO大学、OO佛研所、OO佛教研究院,或是其他任何名称,都同样的不能获得我国政府教育当局的承认。主要原因,大体来说:   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一向排除所有宗教性的教育文化,一律不采纳宗教性的教育学科与学资的资历。所以也就没有制定宗教性的教育学制之条例。-没有宗教的学科、学分、学历的法制准则可为学资依据,也就无法核准给予宗教界设定宗教性的教育机构之认证。   台湾的宗教界又是各自为政,没有统合以制定符合教育法规的学制-学科、学分、学历等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台湾本土的宗教,似乎从没有考虑到现时代性的法制化理念之特性与形势。只知一昧的顺应“自由”的风潮和环境,而各自为己,各自行动,全没有时代性国际大势的法制理念,尤其于宗教性的教育为然!   大家如能认识到宗教性质的教育之重要性,又能认识到时代性的法制化形势,而从速谋致建立佛学教育学制,甚至“学以致用”的一贯制度,则于适应未来时代的开展,当可预见曙光。  我尝任教台北市太虚佛学院、屏东的东山佛学院,都属高级佛学院,却是一样的都寄托在寺院环境内,没有能独立兴办,而且不久都停办了。后来,我以人事因缘回到自己祖庭灵泉寺来,本于为佛教育才和为成就佛门青年的理念,前后曾创办过三届佛学院,也都是寄生在寺基里,无论是设备、师生、教材等的经费,一概要端赖常住的供给。虽然有著独立的理念和会计预算,却少有外来的资助;虽有学制化的学科、学分与学历的理念与制定、甚至有奖学金和学以致用的理念(详见中华佛研所主编的《佛学教育年鉴》“华文佛教学院”的学制概况),却一样不能办好,而且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始终不能得到政府教育当局的核准立案。-就如多年来的中华佛研所,以及佛光山的所设丛林大学和佛学院,虽颇有基模和热心于佛教教育,却都同样不能获得教育部的立案。因此,只能成为形同“私塾”的教学状态;同时也就难以引生社会界的重视,难以引起青年们的向学热诚,而难以延续与发展!谢谢访问!谢谢!  慧敏法师、恒清法师和周文广教授等一行,于经历两小时的访谈之后,并参观灵泉禅寺新建的社教馆和文化会馆、觉皇宝殿,又到内苑参观文物纪念馆内的历史性佛教文物,古版日本昭和修修训点大藏经,怀恩堂中奉祀的开山禅祖善慧大师纪念铜像等。大家充满欢愉的浏览之后,与晴虚长老告别下山。留下珍贵、无尽的历史性回忆!  (口述:晴虚长老;整理:黄美英)
建议你谨慎些。如果佛教的教义都要讲爱dang爱人民,如果其核心都要讲国家和谐,人民和谐,家庭和谐,全部和谐。那还是佛教吗?历史从来没有哪个佛家法门讲爱dang爱人民的。。。你可以自己深入的想想。
无上法师现在哪个寺庙 法师出家即无家。出家人居无定所,十方寺院皆可居住,难以寻其踪。
佛友你好!无上法师是江西省莲花县真人寺的住持。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法师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华禅寺万行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