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什么没有像王者荣耀情侣头像将自己重要的历史人物套入和其生平八竿子打不着的设定中的游戏

王者荣耀有才的玩家英雄配文:这次的故事比较虐狗,顺便普及一下历史王者荣耀有才的玩家英雄配文:这次的故事比较虐狗,顺便普及一下历史游戏电台百家号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网友制作的王者荣耀配文故事,顺便为大家讲解一下历史上他们的人物关系:1、周瑜小乔在许多历史文中有讲解过:事实上小乔只是周瑜的一个女奴而已。周瑜攻占了她的家园,剥夺了她的自由,很可能也摧毁了她的初恋。当周瑜把小乔拥入怀中的时候,有无问过她是否心甘情愿?2、赵云与韩信赵云(?-229年),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其实赵云与韩信根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3、貂蝉与吕布其实貂蝉是司徒王允手下的一歌妓,后当作王允干女儿许配给吕布,后又送给董卓,由此离间二人。接着王允安排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最后貂蝉跟了吕布。4、刘备与孙尚香孙权把他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即孙夫人。孙夫人才智敏捷,性格刚强,具有其各位兄长的风格 ,身边的一百多个侍婢,个个都执刀守卫在她身边,刘备每次进入内房时,都担心会遭遇不测。由于孙夫人个性骄矜纵恣,其属下的吴的官吏士兵往往纵横不法,刘备因为赵云庄重,特别命他管理内事。建安十七年,刘备入蜀,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孙夫人想将刘禅一并带走,被牙门将军赵云和张飞一起在江上拦截,带回刘禅,此后事迹不详。刘禅不是孙尚香亲生的,而是刘备的正室甘夫人所生。5、李白与王昭君这两个就不说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王昭君比李白大这七百多岁!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游戏电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于游戏资讯、游戏攻略的分享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王者荣耀新英雄荀被曝光 改名百里守约是避免历史敏感 - A5创业网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1. 新公司求报道
2. 好项目求报道
3. 服务商求报道
4. 投资融资爆料
客服热线:400-995-7855
当前位置:&&&
王者荣耀新英雄荀被曝光 改名百里守约是避免历史敏感
10:55&&来源:&
  王者荣耀最近新英雄爆出有点多,小编都没更上节奏,总结了一下以往的爆料,发现还缺少一个新英雄&荀&,&荀&目前在游戏中改名百里守约,是一个射手刺客新英雄,相信大家都没见过这类定位,总感觉这个英雄有点恐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王者荣耀新英雄荀,或是应该叫百里守约的爆料内容吧。
  技能定位
  被动:控制
  1技能:物理
  2技能:物理控制
  3技能:物理控制
  为什么会将荀改名百里守约呢,这恐怕要跟荆轲改为阿轲是一样的道理,这意味着将来可能不会出现历史英雄了,与之同时还有一个铠,跟历史人物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话说回来,荀是什么人?玩过三国游戏的玩家都知道,荀一般都是指:荀彧,一方面改名百里守约是避免荆轲一样的尴尬,其次就是自创新英雄。
  最近王者荣耀在全面&创新&,一大批自老英雄在短期遭到重做,当然质量就不敢恭维了,现在已经不再模仿LOL的英雄了,看到双引号&创新&,大家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吧。
责任编辑:A5大昊
作者:隔壁老王
延伸阅读:关键词:
变设龙 企业高质量图片智造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A5创业网了解最新创业资讯服务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投诉邮箱: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王者荣耀注册哪个区好
院领导集体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创新性...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文学等学科...
近几年,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日益猖獗,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钱...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可谓是头等大事,...
作为“天宫一号”的“继承者”,天宫二号即将进行的各类实验...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已于...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横杠日期}
王者荣耀注册哪个区好:轮休老将!西部副班长明确要摆烂 奔状元签去?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日 09:17&&【字号:&&&&&&】
覆盖中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约6亿。这是诞生5年来,微信的最大资本。《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的预言: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文章面世多年后的今天,媒介和信息流的发达程度较以往更甚,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伴侣之一,而由此引发的无处不在、日新月异的微信等社交新媒体,正在全方位席卷与改变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在近日2016年微信公开课广州站的第一场,“微信之父”张小龙就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都能够尽快地离开微信。如果你每天在微信里花太多时间,“我们很担心”。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2015年,红包的收支是否平衡?在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是个人感受,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朋友圈的包围,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于是,因微信所感染的那些病症也愈发显形,加速在社会机体中蔓延,侵入每一个正生活在微信里的人。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在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是个人感受,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从依赖到焦虑一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世纪公务员李俊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每天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分秒必争。白天,李俊几乎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晚上下班,还有一堆微信公众号等着他过目。他主动在群里发起话题,引导讨论,以维护群的活跃度;他翻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发来的看不完的微信消息,迎来送往……“每天的工作从起床后处理‘群消息’开始。”这是微信团队《微信生活白皮书》中描述的一个典型微信用户的行为习惯。李俊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起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了群里的消息。以前半个小时看一次,现在几分钟就看一下,连去卫生间不带手机都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自己患上了微信依赖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认为,人们的社交圈是一个包括内核圈、外层圈的分层结构。内核圈是由强关系组成的紧密圈,外层圈是体现弱关系的一般圈。对微信群来说,因为不见面、不认识的人也能形成群,这就可能使外层圈的交流冲淡了内核圈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微信加了几十个群,通讯录名单几百人,每天要花数小时看完每一条更新的朋友圈状态,甚至有人说“一个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世纪”。但70后企业主管黄女士的看法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知识,可一天回想起来,根本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却都是碎片化信息,不少人因此产生了焦虑。从现实角度来说,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朋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压缩。“我注意到,有一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着迷的兴趣爱好,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枫表示,社交软件这么火爆,恰恰说明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够,人们太过于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因微信生出的焦虑,不只来自信息过剩和无穷无尽的朋友圈信息。“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这是29岁白领小曹的一块心病,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后,她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自己语音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确认自己说得清不清楚,有没有什么错误。有些人则表示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挺好,有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其中。此外,22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她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一个人说完后忽然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一般都会令最后发言者不自觉地陷入尴尬。其实,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但不管什么原因,害怕做“终结者”也投射出人们的社交焦虑,技术进步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极其脆弱。工作休息没了界限“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有人说,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无聊。”80后白领王欣认为,在微信群里不应活跃过头,否则会给别人带来烦恼。比如,单位群、部门群的建立本是出于工作需要,对这类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没完没了,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跟同事谈论工作、向下属询问工作进展甚至分派任务,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压力。还有一些“群友”,喜欢在工作群里谈私事、晒私照,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其实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的界限。“我很纳闷,有这闲工夫泡微信群,为什么不利用休息时间多陪陪亲友、多享受生活?难道待在微信群里晒着聊着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王欣不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过去使用电脑QQ群,只是白天工作时间在线;现在用手机微信群,就是24小时在线,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单位领导也有可能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客户也可能在群里提出要求。现在,我晚上也不敢关机,工作生活分不开,周末也感觉不到放松,压力实在太大了。”王欣说。此外,王欣还发现,微信朋友圈也会带来“社交绑架”的隐忧。有同事出去旅游总是要发照片,“你本来不感兴趣,但其他同事都在下面点赞、回复,你不说话就会显得不太合群,所以只能附和”。但机关处级干部蒋力却觉得,工作本来就和生活息息相关,微信只是顺理成章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反倒是工作群里,大家有时会闲聊,可能还拖慢了工作的进度。”蒋力认为这才是微信工作群的弊端。今年5月,白领胡宗方供职的一家设计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通知,要求每位员工在一个月内,发动家人朋友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并将成功关注人员的微信账号上报至公司核对,每人最少“发展”30人,上不封顶,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还要计入季度考核指标。“我们的业务专业性非常强,我拉了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其实她们压根看不懂,也不感兴趣。”胡宗方说,关注公众号要根据不同人群,自然而然,可现在完全变味了。他只能告诉亲朋好友,“只要坚持到我考核结束,然后取消关注就好了”。“不仅要关注公众号,有时还要为领导的讲话赚阅读量。”胡宗方的同事小露说,公司领导转发一条朋友圈,配上文字“这是某集团领导的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之后,几乎所有职员都会立即转发,“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这是我的生活圈,凭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被迫转发,有依据吗?”胡宗方不解。排着队去“点赞”“点赞的同级间居多。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就相当于口头表扬了”下级能成为上级的微信好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官场肯定。去年12月,《广西日报》官方微信发表题为《这条微信竟然惊动了柳州市委书记,他在朋友圈点赞并转发》的文章。文如其题,一条微信被市委书记转发并点赞,被官方媒体定性为一种官方的认可与赞扬。原三亚市长王勇,曾在朋友圈感慨:大年三十我病倒了,不是累的,是流感。三天输液,高烧始退。海南媒体报道,王勇这条朋友圈得到了时任海南省省长蒋定之的肯定,称赞王勇“微信写得很平白很朴实,这种形式非常好”。上海市某机关公务员李丽也注意到,官员们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的同级间居多。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就相当于口头表扬了。”如果是领导转发的,下属都默默点赞。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分了派系,会根据给谁点了赞来判断他们有没有“站对队伍”。吴宇萱供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她所在的企业里,“给谁点的赞多,就是站哪一边的。要是给‘对立’的领导点赞多,那就是站错队了,以后日子会很难过”。北京某科研机构职员小黄也对点赞很无奈。领导在朋友圈晒出了一个少儿讲故事比赛链接,其中写道,“需要进入决赛的小选手家长将此微信分享到朋友圈,采取集赞形式,得赞越多者,将获得最佳人气奖”。评奖都靠孩子爸妈的“圈友”,虽然很无奈,但小黄还是点赞了。“我很抵触,可别人都点了,我也只能跟着点,否则万一被穿小鞋咋办?”朋友圈还有一条“潜规则”――“晒”加班。用吴宇萱的话说,朋友圈的一大功能是,“加班一定要让领导看见,显得自己很努力”。这似乎是一条通行的“秘诀”。为了让加班更可信,不少人甚至总结出专门的“朋友圈晒加班秘籍”,例如“旁敲侧击法”:“下班回家的路上看手机,才发现了老婆的未接来电。老婆,对不起,刚刚加班没听到电话”;还有“草船借箭法”:不一定直接晒自己在加班,可以晒晒一起加班的同事,配图的文字里,一定要写上正在吃苦耐劳的也包括自己。这样,既让加班的同事们更喜欢这条朋友圈内容,也能巧妙透露出自己也在加班的事实。就这样,有领导在的朋友圈,被活脱脱演变成了“宫心计”。新的人情负担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校长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中老师赵蕊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她说,这几天都是自己先投好票,再把链接发给亲戚朋友,发点小红包,发动更多人投票。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各种由纸尿裤、奶粉、麦片等冠名的母婴类产品、“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帮你投回去”,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除了投票,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营销时还会使用“朋友圈砍价”的招数,宣称只要朋友够多,不花一分钱,就能轻松把价值几千元的东西搬回家。赵蕊最近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集赞打折的活动,“和好多人说好话,最终也就砍下来几十元,时间花了那么多,还欠了别人很多情,真不划算。”赵蕊身边还有人参加了免费拿手表的活动,可把价格砍低了甚至达到了免费送,手表却根本没寄过来。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认为,这类活动其实是一种新衍生出的“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只需要分享出去,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进行二次传播,用户相当于在收益很小的情况下帮厂家进行了宣传。随着微信群商业化的发展,群营销中也出现了不少坑蒙拐骗的案例。在一些微信群里,不时有人发来某某产品的促销信息、某某产品的使用报告等,有可能就是销售陷阱。大学生张媛说:“我曾经在一个都是熟人的群里买过瘦腿袜,号称‘德国制造’,每双298元,还必须两双起订,群主说亲自试穿效果特好。我当时觉得熟人推荐会比较靠谱,结果买来后穿了一天就脱丝了。”家长群的“江湖恩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和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上海小学生家长李哲最近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李哲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换了新班主任王老师。与之前的班主任不同,王老师不愿加入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只跟李哲一人互加了微信好友,每天把各种通知、提醒、图片发给李哲,然后让李哲发到家长群中。自从转发了新班主任的第一条微信起,原来在家长圈中颇受欢迎的李哲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我被其他家长孤立了。”李哲说。以前她在群里说点什么,大家都有反应;现在无论她说什么,群里都一片寂静,而其他家长说点啥都能讨论起来。“你破坏了家长微信群的生态。”李哲的一位好友分析,本来群里有两派:家长和老师,现在你成了第三个群体。不过李哲也很委屈:“我又不能拒绝老师呀!”夹在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之间,李哲无奈又焦虑,她最担心的是,继自己被家长们孤立之后,儿子会被同学们孤立。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沟通的家长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都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家长微信群也一样。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和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妈妈吴倩认为自己过得“惊心动魄”。周六下午陪女儿上钢琴课时,吴倩关了手机,下课后一开机,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未读信息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原来,就在这段时间里,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安排了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吴倩看到时,群里的家长已经争先恐后贡献了上百条口号,有的家长一个人就写了七八条。看到这些,吴倩一下子慌了,担心自己在老师面前失了分,急急忙忙给几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让大家一起帮她想口号。终于,吴倩从同学们“友情赞助”的口号中选出了3条上交。直到看到还有几位家长在她后面交口号,她才松了口气。吴倩所谓的“惊心动魄”,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身为家长的人,基本表示都能理解吴倩的焦虑。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不惜谄媚拍马。李君如的女儿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因为管弦乐团要参加比赛,所以训练得很辛苦。一天,管乐团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张图片,是一罐杭白菊,并感谢了送杭白菊的家长。结果,第二天就有家长给送去了胖大海,第三天就有家长送去了亲自熬的银耳汤,最后,整个乐队的孩子都没有喝完这些汤。“虽然我也觉得家长们有点过分了,不过,这就是家长在替孩子向老师争宠,谁也不想落后。”李君如说。更让家长们普遍感受不好的是,有的家长喜欢实施“经济绑架”。比如说,学校要开运动会,立刻有家长在微信群里提议,“我们凑钱给全班买饮料吧”。很快,群里其他几名家长也纷纷表示,“我们凑钱买帽子吧”,“凑钱买面包”……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按理说,老师的感觉应该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家长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上海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这番话估计会让很多家长震惊。对于家长们在群里发的感激、恭维之语,郭老师看得很清楚:“不少都是虚的,我知道有些并不是家长的真心话。”的确,一个班如果有40名学生,学生父母一般至少一人在群里,那么,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因此,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微信群,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师进入家长微信群。“我们总觉得节省了时间,但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用的周旋上,比如回应家长的‘感谢’等等。此外,用微信也没办法把话‘说透’,所以我现在更喜欢用电话或者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郭老师说。“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教育专家殷红博说,“当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时,怎么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微信群带给老师和家长的困扰绝不仅仅来自微信这个沟通平台,未来必然会有更加便捷的平台出现,但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话,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现的“江湖恩怨”,明天还会延续。。
作为备受关注的下一代智能硬件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下称“VRAR技术”)在近年得到很大发展,在刚刚结束的CES展上,VR的硬件产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索尼、HTC以及Facebook强势注资的Oculus都宣布针对大众消费市场的VR产品将在今年年中面世。行业内对这几款VR产品都抱着期待的态度,据国外分析师分析,2016年VR硬件设备将会上升到消费级水平。按照Digi-Capital预测,VRAR硬件和软件市场潜力将达到1500亿美元规模,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技术破冰内容限制目前,国内VR产品普遍处于研发阶段,还未能符合消费级别的标准,主要原因是戴上之后将带来无可避免的眩晕感,这也是VR硬件设备走向主流的最大障碍。虚拟现实产品主要由芯片、显示器以及传感器三部分硬件构成。与传统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不同,虚拟现实视频图像处理是用近似还原真实世界,对视频图像渲染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对芯片运算能力(CPU)和图形处理器的能力(GPU)要求更高,当所有信息以视频化的方式呈现并放大数倍呈现在用户眼前时,数据运算能力与数据传输速度、屏幕刷新率成为了技术重要瓶颈。过去受制于处理器芯片、图像处理技术、显示系统和传感技术,三维立体内容分辨率和刷新率低,造成成像延迟严重,而增强眩晕感。目前,高通发布的Snpdragon820芯片通过CPU+GPU的组合有效提高芯片运行能力,解决画面延时问题,同时,AMOLED的运用也让画面同步感更好。解决硬件设备问题,VR走向消费市场还面临内容资源受限的问题。因为VR场景多是大视角,在设计上,比一般的机游或者端游更具有挑战性。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从事VR内容设计的团队不下80家,但是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一款真正优秀的虚拟现实游戏。“VR概念火得太快,留给内容团队时间太少,加上现在虽然大家都说VR未来市场巨大,但是真正面向消费市场的设备还没火,谁也不知道游戏能不能跟着火。”深圳一从事VR内容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之下,AR(增强现实)的内容比VR要更好突破,“AR硬件比内容难度要大,而VR则刚好相反。”该负责人补充道。去年11月,国内VR内容研发团队时光机研发的VR游戏登陆GearVR平台,目前,在该平台上虚拟现实游戏中,来自中国的只有两款。高昂的开发成本在VR行业,“做与不做”已经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选择“好的配件还是便宜的”。游戏是VR产品巨大的潜在市场,根据游戏行业分析公司Superdata预测,到2017年底将会卖出7000万台VR头显,带来88亿美元的虚拟现实硬件盈利和61亿美元的虚拟现实软件盈利。但是现实或许并不如预期乐观,事实上,由于VR硬件技术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市面上VR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市场)没有想象的大,毕竟VR虽然时间不短了,但是从真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来看还是处于早期。”一关注VR生态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做个东西出来容易,一般都是50分的产品,达到及格甚至80分要靠实力。”该人士补充道。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于高昂的内容研发投入。据了解,开发一款原生态的VR游戏,一个30人团队需要花费6个月时间,所需资金大约100万,而同样开发一款手游所需的时间和资金大约只需一半。“如果拿原有的3D游戏来转制VR游戏的话,里面的交互系统甚至是游戏的玩法、角色的视角转换等都要做很大改变,而且要从最底层去改,成本会很高。”一游戏开发者说道。在硬件部分的资金投入也面临同样的成本问题。上海兴芯微电子为部分VRAR厂商提供图像处理芯片,产品总监唐艾宾告诉记者,出于“省钱”的原因,国内许多虚拟现实设备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的硬件配件。“现在很多显示技术没有跟上,手机已经能够达到16m、21m像素,但是行业应用的摄像头很多还是720p,这其中没有什么难度,只是产品性价比的问题,试用720p的镜头比1080p的镜头便宜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现在VR处在爆发的前期,许多机构预言2016年将会爆发,但在我看来还不明朗,要看产业的发展能不能支撑起来。”毅达资本的一名投资人表示。巨头推动“技术门槛都可以逾越,现在VR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带头者。”兴芯微负责人周宇向记者表示。根据TrendForce的最新预测,2016年虚拟现实的市场总价值将会接近67亿美元。但到2020年,如果有苹果加入,其价值可能会高达700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消费版VR能否打开市场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硬件本身的成熟度与成本降低,二是需要整个生态链的成熟,目前来看这两点条件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具备。巨头加入的意义在于加快技术更迭。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硬件厂商入局帮助VR快速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高通发布Snapdragon820视频处理芯片,能够呈现从立体摄影机实时拍摄的高清晰视频,识别图片和场景中超过1000种不同类别。Nvidia和AMD也推出了针对VR的显卡解决方案,来降低延时率,加快立体渲染的性能。而未来VR不仅仅是硬件厂商的天下,一些软件以及互联网企业也借着VR未起之势,布局产业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这种布局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向硬件方面的布局,如Facebook向Oculus投资20亿美元,Google投资MagicL另一方面则是在VR配套的内容开发上做文章。根据分析,国内的线上视频分发渠道具备VR内容分发领域优势。在这其中,BAT将是内容分发的有力带动者。去年年底,百度视频首度推出VR频道,通过搜索聚合和个性化推荐模式聚合国内VR内容。而爱奇艺则是通过多层战术构建VR生态圈,对VR厂商、游戏提供商以及用户分别建立不同的运营分成以及服务体系。优酷土豆除了内容分发之外整合资源切入内容制作领域。分析师指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硬件+内容打包分发的逻辑将占主流,这要求硬件品牌足够强,用户基数足够大。而从内容分发平台来看,线上VR硬件厂商内容平台、垂直分发平台以及第三方发行平台等多种形态将并存,VR作为新行业,将产生新业态。在巨头完全入局推动之前,一些中小型配件商也对VR行业持观望态度,“目前,VR显示这块还未足够成熟,还未牵涉到内容,我们还在等待VR技术成熟,再进入深耕。”周宇说道。。
据说N多年一遇的寒潮席卷中国,南方多地人们都享受到了难得一见的冰冷感觉,其实,与天气的寒冷相比,经济的冬天和互联网的冬天也许更严重。最近几天,看到地铁里忙碌的人群,大包小包的开始了返乡之路,而今年的春运也比往年要早很多,连富士康据说都要强制放长假,经济的新常态带来了转型的阵痛,如果政府采取冬眠的方式也许会很快渡过寒冬,但要继续打激素让我们在寒风中脱光了衣服跑步,也许明年的冬天比今年会更冷。从2015年年初开始,就不断的有人预测互联网的冬天要来,融资难度会越来越大,一些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倒下,大量的互联网从业人员会因此失业,可一年快过去了,整个互联网行业依然“火红”,融资金额不断刷新高度,互联网人员的薪水也连创新高,整个行业不仅没有入冬,相反还在盛夏。不过,在整个互联网产业依然热火朝天的下面,寒风还是已经吹进来了,就如同今年的地球,北极据说温暖异常,可热气流被迫南下形成了寒潮。这个互联网的冬天里,冷热严重不均。看看全球科技公司的股价,就知道寒潮是多么的凶猛。苹果公司的股价神话破灭,喋喋不休之下已经让果粉悲痛不已,价值回归的过程也导致了整个科技和互联网板块的集体低迷。在国内资本市场,仅有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也不能靠业绩为维持已经高耸入云的股价,只能靠一场接一场的发布会来刺激投资者的神经。在各种各样全布局的背后是主页的凋敝与重点战略方向丧失。在国内,O2O行业经历了风声水起的2014年和风声鹤唳的2015年,在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58赶集等一系列的合并之后,大的越来越大变成了巨无霸,小的基本都销声匿迹退隐江湖,看似风光无限好的创业机会,也迅速果断的关上了大门。忽悠出了规模的那些卖牛排卖炸鸡甚至是快餐的所谓O2O们也走上了连锁快餐的道路,至于所谓的O2O自媒体也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小广告而已。这个时候,应该是到了大家晒年终奖的时候了,虽然有的公司财年不在这个时候结束,可元旦后春节前的年终奖秀每年都会上演。可今年,朋友圈、微博上,甚至一些最好事的媒体也没有怎么关注过年终奖,可见今年大家的钱包都不太富裕,如果没有被裁员也已经是万幸。2015年,一家接一家的大公司宣布裁员,在中国,连BAT这样的公司也缩减甚至停止了对外招聘或者校园招聘,有的公司干脆干起了所谓的末位淘汰的勾当,很多大公司都减慢了扩张的速度,转而寻求效率的提升,这是明显的放缓的信号,也是冬天即将到来贮备食量的必由之路。在业务的发展上,除了互联网金融一枝独秀、电商这边风景独好之外,其他的互联网业务都步入了成熟期和衰退期,搜索业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讨伐,朋友圈广告只能用惨淡来形容,社交看似壮大的外表之下却是瘦弱的赢利身躯,靠烧钱和补贴过日子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持续,互联网公司都在寻找冰冻的河流里面依然活跃的那几条鲫鱼,可鱼少人多,即便只是用来炖汤就不足以御寒过冬。最关键的问题,钱少了。随着美联储的加息、中国等新型经济体的经济放缓、伊朗的解除制裁与中东的乱局升温,世界资本市场出现了清晰的动向,流动性受到了抑制,甚至因能源的持续低价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财团开始采取保守的策略,互联网不计后果的少钱开是不受待见,这也是一些大的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在资本的旨意下选择合并同类项的原因。可以这么说,整个世界互联网经济进入了一个温和的冬天,表面上阳光明媚,可暗地里湿冷透骨,以前靠几张PPT就可以创业成功的故事不会再上演,衣着光鲜的“成功创业者”走下神坛的明星却会一个接一个出现。冬天,极寒,互联网的冬天,谁在哆嗦?。
王者荣耀注册哪个区好覆盖中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约6亿。这是诞生5年来,微信的最大资本。《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的预言: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文章面世多年后的今天,媒介和信息流的发达程度较以往更甚,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伴侣之一,而由此引发的无处不在、日新月异的微信等社交新媒体,正在全方位席卷与改变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在近日2016年微信公开课广州站的第一场,“微信之父”张小龙就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都能够尽快地离开微信。如果你每天在微信里花太多时间,“我们很担心”。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2015年,红包的收支是否平衡?在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是个人感受,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朋友圈的包围,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于是,因微信所感染的那些病症也愈发显形,加速在社会机体中蔓延,侵入每一个正生活在微信里的人。你是第几名踏上微信星球的人?还记得你在这里的第一个朋友吗?在带着怀旧风的统计数据“我和微信的故事”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是个人感受,数据亦可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其内,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从依赖到焦虑一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世纪公务员李俊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每天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分秒必争。白天,李俊几乎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晚上下班,还有一堆微信公众号等着他过目。他主动在群里发起话题,引导讨论,以维护群的活跃度;他翻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发来的看不完的微信消息,迎来送往……“每天的工作从起床后处理‘群消息’开始。”这是微信团队《微信生活白皮书》中描述的一个典型微信用户的行为习惯。李俊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起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了群里的消息。以前半个小时看一次,现在几分钟就看一下,连去卫生间不带手机都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自己患上了微信依赖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认为,人们的社交圈是一个包括内核圈、外层圈的分层结构。内核圈是由强关系组成的紧密圈,外层圈是体现弱关系的一般圈。对微信群来说,因为不见面、不认识的人也能形成群,这就可能使外层圈的交流冲淡了内核圈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微信加了几十个群,通讯录名单几百人,每天要花数小时看完每一条更新的朋友圈状态,甚至有人说“一个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世纪”。但70后企业主管黄女士的看法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知识,可一天回想起来,根本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却都是碎片化信息,不少人因此产生了焦虑。从现实角度来说,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朋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压缩。“我注意到,有一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着迷的兴趣爱好,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枫表示,社交软件这么火爆,恰恰说明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够,人们太过于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因微信生出的焦虑,不只来自信息过剩和无穷无尽的朋友圈信息。“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这是29岁白领小曹的一块心病,自己发现这个问题后,她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自己语音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确认自己说得清不清楚,有没有什么错误。有些人则表示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挺好,有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其中。此外,22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她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一个人说完后忽然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一般都会令最后发言者不自觉地陷入尴尬。其实,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但不管什么原因,害怕做“终结者”也投射出人们的社交焦虑,技术进步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极其脆弱。工作休息没了界限“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有人说,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无聊。”80后白领王欣认为,在微信群里不应活跃过头,否则会给别人带来烦恼。比如,单位群、部门群的建立本是出于工作需要,对这类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没完没了,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跟同事谈论工作、向下属询问工作进展甚至分派任务,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压力。还有一些“群友”,喜欢在工作群里谈私事、晒私照,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其实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的界限。“我很纳闷,有这闲工夫泡微信群,为什么不利用休息时间多陪陪亲友、多享受生活?难道待在微信群里晒着聊着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王欣不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过去使用电脑QQ群,只是白天工作时间在线;现在用手机微信群,就是24小时在线,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单位领导也有可能在微信群里布置工作,客户也可能在群里提出要求。现在,我晚上也不敢关机,工作生活分不开,周末也感觉不到放松,压力实在太大了。”王欣说。此外,王欣还发现,微信朋友圈也会带来“社交绑架”的隐忧。有同事出去旅游总是要发照片,“你本来不感兴趣,但其他同事都在下面点赞、回复,你不说话就会显得不太合群,所以只能附和”。但机关处级干部蒋力却觉得,工作本来就和生活息息相关,微信只是顺理成章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反倒是工作群里,大家有时会闲聊,可能还拖慢了工作的进度。”蒋力认为这才是微信工作群的弊端。今年5月,白领胡宗方供职的一家设计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通知,要求每位员工在一个月内,发动家人朋友关注公司微信公众号,并将成功关注人员的微信账号上报至公司核对,每人最少“发展”30人,上不封顶,各部门的完成情况还要计入季度考核指标。“我们的业务专业性非常强,我拉了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其实她们压根看不懂,也不感兴趣。”胡宗方说,关注公众号要根据不同人群,自然而然,可现在完全变味了。他只能告诉亲朋好友,“只要坚持到我考核结束,然后取消关注就好了”。“不仅要关注公众号,有时还要为领导的讲话赚阅读量。”胡宗方的同事小露说,公司领导转发一条朋友圈,配上文字“这是某集团领导的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之后,几乎所有职员都会立即转发,“其实我们都没看完,但是都转了,就是告诉领导‘我看了’。”“这是我的生活圈,凭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被迫转发,有依据吗?”胡宗方不解。排着队去“点赞”“点赞的同级间居多。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就相当于口头表扬了”下级能成为上级的微信好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官场肯定。去年12月,《广西日报》官方微信发表题为《这条微信竟然惊动了柳州市委书记,他在朋友圈点赞并转发》的文章。文如其题,一条微信被市委书记转发并点赞,被官方媒体定性为一种官方的认可与赞扬。原三亚市长王勇,曾在朋友圈感慨:大年三十我病倒了,不是累的,是流感。三天输液,高烧始退。海南媒体报道,王勇这条朋友圈得到了时任海南省省长蒋定之的肯定,称赞王勇“微信写得很平白很朴实,这种形式非常好”。上海市某机关公务员李丽也注意到,官员们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的同级间居多。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就相当于口头表扬了。”如果是领导转发的,下属都默默点赞。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分了派系,会根据给谁点了赞来判断他们有没有“站对队伍”。吴宇萱供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她所在的企业里,“给谁点的赞多,就是站哪一边的。要是给‘对立’的领导点赞多,那就是站错队了,以后日子会很难过”。北京某科研机构职员小黄也对点赞很无奈。领导在朋友圈晒出了一个少儿讲故事比赛链接,其中写道,“需要进入决赛的小选手家长将此微信分享到朋友圈,采取集赞形式,得赞越多者,将获得最佳人气奖”。评奖都靠孩子爸妈的“圈友”,虽然很无奈,但小黄还是点赞了。“我很抵触,可别人都点了,我也只能跟着点,否则万一被穿小鞋咋办?”朋友圈还有一条“潜规则”――“晒”加班。用吴宇萱的话说,朋友圈的一大功能是,“加班一定要让领导看见,显得自己很努力”。这似乎是一条通行的“秘诀”。为了让加班更可信,不少人甚至总结出专门的“朋友圈晒加班秘籍”,例如“旁敲侧击法”:“下班回家的路上看手机,才发现了老婆的未接来电。老婆,对不起,刚刚加班没听到电话”;还有“草船借箭法”:不一定直接晒自己在加班,可以晒晒一起加班的同事,配图的文字里,一定要写上正在吃苦耐劳的也包括自己。这样,既让加班的同事们更喜欢这条朋友圈内容,也能巧妙透露出自己也在加班的事实。就这样,有领导在的朋友圈,被活脱脱演变成了“宫心计”。新的人情负担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校长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中老师赵蕊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她说,这几天都是自己先投好票,再把链接发给亲戚朋友,发点小红包,发动更多人投票。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各种由纸尿裤、奶粉、麦片等冠名的母婴类产品、“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帮你投回去”,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除了投票,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营销时还会使用“朋友圈砍价”的招数,宣称只要朋友够多,不花一分钱,就能轻松把价值几千元的东西搬回家。赵蕊最近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集赞打折的活动,“和好多人说好话,最终也就砍下来几十元,时间花了那么多,还欠了别人很多情,真不划算。”赵蕊身边还有人参加了免费拿手表的活动,可把价格砍低了甚至达到了免费送,手表却根本没寄过来。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认为,这类活动其实是一种新衍生出的“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只需要分享出去,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进行二次传播,用户相当于在收益很小的情况下帮厂家进行了宣传。随着微信群商业化的发展,群营销中也出现了不少坑蒙拐骗的案例。在一些微信群里,不时有人发来某某产品的促销信息、某某产品的使用报告等,有可能就是销售陷阱。大学生张媛说:“我曾经在一个都是熟人的群里买过瘦腿袜,号称‘德国制造’,每双298元,还必须两双起订,群主说亲自试穿效果特好。我当时觉得熟人推荐会比较靠谱,结果买来后穿了一天就脱丝了。”家长群的“江湖恩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和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上海小学生家长李哲最近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李哲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换了新班主任王老师。与之前的班主任不同,王老师不愿加入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只跟李哲一人互加了微信好友,每天把各种通知、提醒、图片发给李哲,然后让李哲发到家长群中。自从转发了新班主任的第一条微信起,原来在家长圈中颇受欢迎的李哲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我被其他家长孤立了。”李哲说。以前她在群里说点什么,大家都有反应;现在无论她说什么,群里都一片寂静,而其他家长说点啥都能讨论起来。“你破坏了家长微信群的生态。”李哲的一位好友分析,本来群里有两派:家长和老师,现在你成了第三个群体。不过李哲也很委屈:“我又不能拒绝老师呀!”夹在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之间,李哲无奈又焦虑,她最担心的是,继自己被家长们孤立之后,儿子会被同学们孤立。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沟通的家长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都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家长微信群也一样。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和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妈妈吴倩认为自己过得“惊心动魄”。周六下午陪女儿上钢琴课时,吴倩关了手机,下课后一开机,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未读信息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原来,就在这段时间里,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安排了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吴倩看到时,群里的家长已经争先恐后贡献了上百条口号,有的家长一个人就写了七八条。看到这些,吴倩一下子慌了,担心自己在老师面前失了分,急急忙忙给几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让大家一起帮她想口号。终于,吴倩从同学们“友情赞助”的口号中选出了3条上交。直到看到还有几位家长在她后面交口号,她才松了口气。吴倩所谓的“惊心动魄”,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身为家长的人,基本表示都能理解吴倩的焦虑。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不惜谄媚拍马。李君如的女儿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因为管弦乐团要参加比赛,所以训练得很辛苦。一天,管乐团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张图片,是一罐杭白菊,并感谢了送杭白菊的家长。结果,第二天就有家长给送去了胖大海,第三天就有家长送去了亲自熬的银耳汤,最后,整个乐队的孩子都没有喝完这些汤。“虽然我也觉得家长们有点过分了,不过,这就是家长在替孩子向老师争宠,谁也不想落后。”李君如说。更让家长们普遍感受不好的是,有的家长喜欢实施“经济绑架”。比如说,学校要开运动会,立刻有家长在微信群里提议,“我们凑钱给全班买饮料吧”。很快,群里其他几名家长也纷纷表示,“我们凑钱买帽子吧”,“凑钱买面包”……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按理说,老师的感觉应该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家长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上海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这番话估计会让很多家长震惊。对于家长们在群里发的感激、恭维之语,郭老师看得很清楚:“不少都是虚的,我知道有些并不是家长的真心话。”的确,一个班如果有40名学生,学生父母一般至少一人在群里,那么,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因此,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微信群,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师进入家长微信群。“我们总觉得节省了时间,但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用的周旋上,比如回应家长的‘感谢’等等。此外,用微信也没办法把话‘说透’,所以我现在更喜欢用电话或者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郭老师说。“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教育专家殷红博说,“当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时,怎么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微信群带给老师和家长的困扰绝不仅仅来自微信这个沟通平台,未来必然会有更加便捷的平台出现,但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话,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现的“江湖恩怨”,明天还会延续。。
昨天,“贴吧之父”俞军在微信里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们怀念我,我怀念Google。如果外部压力不够,我回百度也是独木难支。百度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然后是激励机制。”前任高管牵头惋惜竞敌的离开,此章剧情之辗转反侧令人惊诧,却极为精确的点明了商业文明最为本质的要素:竞争促进创新。用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讲,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因为它提高了企业盈利的难度,从而驱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盈利能力,而寡头及垄断市场则截然相反。俞军有着充分的理由怀念Google,贴吧、知道、百科、地图等产品,均在2005年到2009年之间羽翼渐丰,而这正是百度面临Google压力最大的阶段,在那个勉强还算自由竞争的年代,作为挑战者的Google也做了诸如与天涯合作“来吧”与“问吧”、收购导航网站265、投资巨鲸音乐等大量的本土化运营工作。随着Google退出中国,百度在产品上的进化也从那一刻戛然而止,在接下来的独占岁月里,百度没有任何一款能够与贴吧、知道相提并论的产品拿得出手。2009年,也是俞军辞职的那一年,他给百度留下的遗产,一个是著名的“PM12条”,一个就是他从一塌糊涂挖过来的实习生李明远。贴吧商业化的一跃李明远之于百度的价值,在于他以一个年轻产品经理的角色将运营概念带入了百度这家技术公司,贴吧的整个运营框架――比如吧主的产生流程、用户的互动体系、百度的服务支持――都是在俞军和李明远的主持下完成的。到了俞军走时,贴吧的流量已经占到了百度的11%,这在当时仅次于搜索和MP3。去年年底,百度架构调整,贴吧被调到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底下,因为战略级别的提升,贴吧团队一度士气高涨,不料没有隔上一个月,一滩烂泥就被糊到了刚刚接手的李明远脸上。放任积劳成疾,却不能久病成医,或许这才是对百度失道寡助的最好注解。在失去了Google这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之后,百度所处的商业环境始终有惊无险,它的经营理念也迅速蜕变为销售主导。必须要说的是,销售主导这个类型并不具有贬义色彩,很多伟大的公司都因打造出了极为强劲的销售能力而正在走向基业长青的路上。然而,销售文化的一大弊病,它有制造内部矛盾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二次或多次变现的商业链条上,用户体验和销售业绩往往不可兼得。大多数社区类产品,会将销售团队与产品及运营团队隔离,两套班子独立运作,用以规避利益冲突,而这种“最不坏”的设计又在无形当中割裂了两支团队的使命,将打架置于肉眼不可视的盲区。就贴吧而言,它的销售体系沿袭了百度赖以成功的代理商制度,以分销模式逐层推行,刺激销售人员以签单为第一诉求。在这个多面体中,与其说这些销售代表了百度的意志,不如说他们更愿意配合有投放能力的客户合伙“搞定”百度:合伙做帐对账、合伙炮制材料、合伙对付年检……这也是为什么销售型公司都以外界难以理解的“打鸡血”作为管理手段,因为对于这种不可能养育出企业忠诚度的团队,唯有像在驴子脑门前面挂上胡萝卜那样的激励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度的营收增长都是可控的:它取决于前一季度的收入规模和管理层的未来预期,经过量化成为具体的百分比数值之后,往下压到销售部门的头顶,接下来,就是粗暴直接的跑马圈地。百度的广告主也都承担有预算增长的考核,如果第二年无法满足百度的设定,那么所有的返点和优惠都会荡然无存,相反,倘若能够配合百度――比如在次年的预算申报表上增加20%――那么百度则会提供超过这部分成本的资源馈赠。原理就是这么简单,“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想主义很难经得起机括转动之后造成的磨损,讨论百度是不是一家坏公司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反复念叨“资本主义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只会制造空洞无用的回音,它的逻辑不应该是用道德工具绑架商业公司――没有人能够否认,贴吧属于百度的资产,其处置权也只会由百度拥有,说白了,就是百度把贴吧给关了,也无可辩驳――而是百度伤及用户体验的做法,是否会对其长期利益产生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你做的事情不受欢迎”和“你做的事情会危及收益”这两种反馈,后者的撼动力量要大得多。贴吧的悲剧在于,它曾被百度置于拆分上市的计划里,却又回心转意终而叫停,在这个过程当中,贴吧由销售骨干舒迅(后任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主管,被赋予了如今看来难以经受检验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化的努力并非是百度需要这部分的收入,而是需要证明自己具备盈利能力。而贴吧在2015年的疾步狂奔及其附加产品,则是年度营收考核指标翻了三倍的结果。除了这份“厚礼”之外,早已不再是产品经理的李明远还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贴吧逐渐从百度知识系产品的阵营中脱队,成为一个“人味”极浓的话题性社区,百度亦无法用简单的一套标准来对数以千万计的贴吧进行统一管理。一个垂直社区电商的创始人对贴吧事件的评论相当准确,他认为社区从流量变现到运营变现的转换路径不长,但是需要下苦功夫,以社区电商的玩法为例,即使买手制已经相当成熟,多数公司还是会自己另立子公司来做商业运营,用公司品牌来为货币化背书。但是贴吧的去中心化结构,使它很难复制这些成功经验,百度没有能力对每一个贴吧直接部署运营团队――那样会在人数规模及成本上远远超载――而出售流量(即广告)又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长期培养长尾广告主的加入,这些都不符合贴吧短期冲出业绩的目标。事实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买卖和斗争,这种生态从未变过。一切社区产品都有着竭力保持场所纯净性的“民意基础”和设法染指用户消费决策的“商业力量”共同存在,坦率的讲,站方的主动介入,既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也难以把事情弄得更糟。我在天涯社区担任IT版版主的时候,每天收到删帖请求不计其数,而我的上任版主就是因为相关问题而被某家电脑安全企业以百万人民币级别的成本给“弄了下去”。而在那些娱乐性主题的社区,帮助商家置顶、加亮一些广告帖子,也是某种得到默许的潜规则应用。不过,同样的做法,不能适用于不同的行业。百度将游戏类贴吧卖给游戏运营商,让后者在里面发发点券、带带节奏,似乎不会有人抗议。换至医疗领域,把病患按人头数给并没有经过信任环节的医疗机构,就会出事。而这只是百度过度依赖医疗类型广告客户的一个缩影。简单来讲,医疗资源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通过搜索引擎揽客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竞争力较弱的医疗机构身上。加上求医问药的消费具有从恐惧到无助再到求救等系列心理演进程序的特殊性,百度与医疗行业的相互共生形成了唇亡齿寒的格局,尽管有着“莆田系”在去年春天与百度的短暂“决裂”,但是很快双方都意识到,真要翻脸下去,两边都会是输家。医疗监管:美国如何做的?根据Google于2012年公布的数据,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教育业、家居业构成了其广告占比最高的五大客户行业,尽管金融业的广告内容当中主要还是以医疗保险居多,但是Google现在并不会遇到百度式的“灵魂拷问”。有趣的是,Google的广告投放多为自助式的,即广告主全程不需要与Google的具体员工发生接触,一切都在后台提交完成、展示扣费。Google甚至不需要雇佣一支专门的团队来对广告客户进行审核――相信我,百度竟然是有这样的团队的――那么Google如何解决虚假医疗广告的隐患?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搭建网站是完全自由的,不需要任何所谓的ICP许可证之类,但是如果一个网站想要在线上销售药品和在Google投放广告,那么它必须找美国国家药房委员会协会(NABP)拿到一个证书,同时连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数据库,前者确保了它的经营资质,后者确保了不会出现违禁品。简而言之,Google并不会去大费周章的审核每一个医疗广告客户是不是骗子,它只认NABP和FDA的认证,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了问题,那也是NABP和FDA的责任,边界明确。众所周知的是,FDA在美国是以极端严厉著称的,也只有这样的机构,才被公众授权有资格判断药物商品的合格与否,它就像一个滤网,帮助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拦住了绝大多数的魑魅魍魉。而Google以及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在于,它们不必具有专业级的鉴别能力――比如,接受一个美白化妆品的广告,并不意味着它们要亲自判断这个商品是否真的如其宣传那样有效――只要市场监管机构放行,那么这个责任的划分就足够清晰了。相比之下,百度的城门失火则有着相当程度的中国特色,在其内部,销售体系能够绕过审查体系,同时为公司财报增添亮色;而在外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严密的互联网监管措施,却在与意识形态无关的领域催生大量的寻租空间,导致服务供应商的合法性极其模糊;司法的追责系统――无论是对百度还是非法医疗机构――都显得长期疲软,进而压低了违法风险,很多医疗机构都以“站群”性质运作,除非一网打尽,否则一个头砍下去,两个头又会毫不费力的生长出来。所以,如果回到就事论事的层面,“打倒百度”是一句喊杀起来十分痛快的口号,但是这种汹涌而至的快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没有竞价排名的搜索引擎――比如微软的Bing――那些神棍似的医疗机构把付费对象换成了各大SEO团队,于是,它们还是能够换来最好且逼真的展示位置。什么都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力晓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怎么换头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